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项目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实地调研
0 引言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类建筑物是人类生产及生活的物质载体。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建筑物的物质寿命和功能寿命之间的差异,使得旧建筑的再利用日渐成为建设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1][2][3]。为了对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现状进行更好地研究,课题组采用网络调查、现场及档案馆查询、实地访问、观察记录、勘察测绘等方法,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沈阳、成都、武汉、青岛、天津、中山、大连、珠海、吉林和温州在内的22个重点城市进行了调研。
1 实地调研情况
1.1 东北地区
选择东北地区的沈阳市作为调研城市,具体调研项目如表1所示。
其中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其前身是沈阳重型机器厂,始建于1937年。当其迁至开发区后,铁西区委、区政府决定将部分原厂区划为公共用地,建设一座集城市景观、休闲娱乐、抗灾避险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广场,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图2为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主题雕塑。
图2 铁西重型文化广场核心建筑“持钎人”
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中国的“鲁尔”,进行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从2003年国务院颁布11号文件,掀开了铁西区新的篇章,到2013年,铁西区的搬迁改造按照“东搬西建”和“退二进三”的思想,进行了十年,涉及企业倒闭、搬迁或重组。保留下来的一小部分,如铁西重型文化广场,主要进行合理改造和重新利用。
1.2 西南地区
对西南地区的重庆市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2所示。
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在进行改造前是闲置多年的军事产品仓库,2004年,四川美术学院筹建团队对其进行改造,如今已成为一个集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中心为一体的公共艺术机构,如图4所示。
图4 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
总体来看,重庆市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情况比较少,如重庆501艺术基地和四川美术学院的坦克仓库艺术创作中心。这两个旧工业建筑(群)在改造前都是仓库,其结构空间大,并且处于校区附近,便于其改造为创作中心。为艺术家和学生提供了创作和学习的空间,也有效保留和保护了旧工业。重庆501艺术基地的涂鸦改造,为改造旧工业的外立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1.3 京津地区
1.3.1 北京
北京具体调研项目如表3所示。
798艺术区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4号院的798厂大山子艺术区,前身为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三分厂;751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与798艺术区相连,其前身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正东电子动力集团;莱锦文化创意产业园位于北京东四环慈云寺桥以东700米处,在进行利用改造前,是在北京工业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京棉二厂”;位于丰台区首钢二通厂内的首钢二通动漫游戏城项目,则是在首钢二通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的。各项目分别如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
北京是全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工作成效显著的城市之一,北京的工业建筑遗存具有良好的再利用条件。一方面,解放后建设的大型企业多,工厂规模大,利于发挥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工业建筑质量高,便于长久再利用。特别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一批污染严重、能耗高的大型企业被迁出北京,大量的工厂闲置。这些厂区大都规模巨大,厂房及构筑物结构坚固,空间高大,再生利用潜力巨大[4]。
1.3.2 天津
天津具体调研项目如表4所示。
“6号院”的前身是英国怡和洋行天津分行仓库,因位于天津市和平区台儿庄路6号而得名。“6号院”体量较小,共三层,其首层层高为7 米左右,其他楼层层高为3米左右。在利用改造时,仅根据入驻企业的需求对其内部空间进行分隔,主体结构未进行改造。
通过对天津调研项目的分析发现,由于天津市对工业遗产的认识不到位,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近代工业遗产在城市开发中已陆续拆除,天津近代工业遗存很少,对厂房的改造基本为创意产业园,改造成功的案例屈指可数,且规模非常小,改造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1.4 珠三角地区
主要对广州市的TIT创意园、太古仓码头、信义・国际会馆,深圳市的F518时尚创意园、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南海意库和中山市的中山歧江公园进行调研,具体调研项目如表5所示。
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调研发现,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地区,其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改造较为成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新旧工业交替情形也日趋明显。较其它地区而言,珠三角地区在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改造的方式多样化,且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调研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规模化的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面临着搬迁、停产、破产和倒闭,这就造成了大量工业建筑(群)的闲置[5]。由于这些旧工业建筑(群)普遍存在着布局分散、场内凌乱、用地比例过高和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中急需改造和清理的主要对象之一[6]。由于经济、技术及价值观念等因素,我国在城市的开发过程中对旧工业建筑多采取拆迁方式,国外盛行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思路,在国内规模较小,方法也不够完善,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7]。
(1)改造项目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我国己经实施的再生利用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沈阳、重庆、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原有工业基础雄厚,加之城市建筑步伐较快,产业结构调整矛盾突出,因此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实践从自发行为逐渐走向规范化管理,成为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先导城市[6]。
(2)改造项目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国内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规模一般不大,多为单幢建筑的改造,但近年来由于我们国家受欧美对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启发,在一些大城市也出现了涉及整个厂区的旧工业建筑群的改造。同时,改造项目中大多数被改造成建筑设计、媒体制作、广告策划等创意产业园区,其次就是主题公园、博物馆和旅游开发,功能比较单一。
(3)改造项目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健全。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过程中土地性质变更、规划许可、原有房屋产权变更缺少明确的政策法规;目前还没有一个获得公众认可的一个关于旧工业建筑保护价值的评价体系,致使工业遗产调查、认定、保护等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在判定其保护价值的时候会有考虑不周等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同时,企业的顺利改制无疑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闲置的旧工业建筑(群)若能得到充分的再生利用,会在带动区域经济、增加社会效益、提高国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3 结论
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建设领域的切实体现。在国外,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已是建筑师普遍涉及的业务之一,在这方面的方法、模式己经成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己成为国外许多国家旧建筑改造的主导模式。我国对旧工业建筑(群)的再生利用大都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改造规模不大且功能单一。应该看到旧工业建筑(群)再生利用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力提倡对旧工业建筑(群)进行再生利用。
参考文献
[1]胡英,姜涛.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和改造性再利用―沈阳重工机械厂矿山设备车间再生模式[J].工业建筑,2010,40(6):48-51.
[2]陈伯超,张艳锋.工业区改造过程中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关联[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1):39-42.
[3]史逸.旧建筑物适应性再利用研究与策略[D].北京:清华大学, 2002.
[4]刘伯英,李匡.北京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体系研究[J].建筑学报.2010(12):1-6.
[5]马新蕊.陕西“三线建设”述评――兼论全国“三线建设”[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y focusing on the existing mainstream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odel and business strateg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practitioners' attitudes towards the management-control and business strategy are got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ing with experts. SPSS analysis software is used to analyze the valid retur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quency and cross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are summarized. Finally, advices are proposed for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control model and business strateg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ll kind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关键词: 管控模式;经营策略;承包模式;问卷;专家访谈
Key words: management-control;business strategy;contracting model;questionnaire;expert interviews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9-0012-03
0 引言
我国建筑业对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起步较晚,尤其是在现代项目管理方面,无论是从其职业发展,还是其学术性研究和实践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在项目管理的职业化方面,至今尚未建立职业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的制度。虽然我国现在已建立了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认证和注册制度,但在项目管理的职业化方面,至今尚未建立职业项目经理职业资格认证的制度。我国的项目管理实践也开展的非常晚,从80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始借鉴和采用一些国际上先进的现代项目管理方法。
简言之,我国的现代工程管理发展较滞后,国内的诸多体制发展尚不成熟;致使在项目管理与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被广泛使用却不被行业主管部门认可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2],是一迫切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经营管控模式现状及调研
1.1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主要经营管控模式现状
建筑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指建筑企业集团对下属建筑企业分公司(子公司)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建筑企业集团战略定位决定了不同的管控模式,因此建筑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必须与建筑企业集团的战略定位、经营模式相匹配。管控模式主要存在财务管控型[3]、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
建筑企业经营模式指企业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典型的建筑企业经营模式主要涉及拥有运营权的承包模式、交钥匙的承包模式[4]、代建性质的承包模式、施工总承包模式[5]、联合承包模式[6]、挂靠承包模式、双子公司承包模式等模式,其中挂靠承包模式是不合乎当前法律规范的行业的过渡产物。
1.2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经营管控模式调研
1.2.1 问卷设计
在上述大型建筑企业集团主要经营模式管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拟对建筑企业集团的高层、中层及基层从业人员展开问卷调研和专家访谈。
该问卷涉及10道题目,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主要涉及被调研人员企业目前的资质、工程承包范围;第二方面的内容涉及被调研企业所承包工程的规模、获得工程项目的经营管控模式、选择工程承包经营模式的原因;第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被调研人员对目前的经营管控模式、工程承包模式的态度。
1.2.2 问卷调研
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有明确的工作性质要求,且以不同单位的被调查者为主。经过实地发放200份,回收129份,问卷有效率为64.5%,结合网络发放回收21份,共计150份,问卷有效率为53%。
1.2.3 初步结果统计分析
项目承包模式使用度。经调研对于一些主流承包模式的选择使用度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主流承包模式中,施工总承包所占比例最高,占54.6%;而挂靠承包达20.4%,相对余下的承包模式而言使用度较高。可见挂靠承包这一非法承包模式在现实中广泛存在。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行业主管部门在监管方面尚存在一定缺陷。
项目承包模式选择理由。本次调研选取了几大主要因素,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各项因素所占比例较为接近,其中工程合同量大、技术要求高、安全要求高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22.0%、25.3%、21.2%,说明项目的最终质量目标是影响选择承包模式的重要因素。
所持态度。对于如今所存在的非法的承包模式,被调查者的态度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得出,持明确支持的态度的只有5.33%,不支持态度的为22.67%,剩余的72%的为中立立场,但认为应顺应市场需求,因此说明对现有非法的承包模式持偏向支持态度的比例超过半数,非法的承包模式在现实中认可度较高。
1.2.4 交叉分析
双因素交叉分析。承包模式的选择涉及众多方面因素的考虑,不同的因素之间往往也存在相互关系。
从表3中得出,各承包模式中一二级资质的承包商占了大多,而对于挂靠承包与隶属同一公司的工程公司这样不太规范的承包模式多数集中于中低资质的企业,而其余三类承包模式多数集中在中高资质的工程公司。
由表4可知,企业资质越高,项目承包模式的选择合法化比例越高,且更趋向于专业化。而中低投资规模的工程项目中,非法的承包模式存在的比例较高,表明众多中低资质、规模的企业往往以挂靠等非法的途径来承揽工程项目获得收益,并长此以往采取此种经营策略。
1.2.5 现状总结
非法的承包模式以一定数量存在,且集中于中低资质承包商与中低投资规模的项目中。调研结果表明,挂靠承包与双子公司间承包两种承包模式占25%,可见实际情况中比例更高。而随着投资规模的逐渐变大,不同类型的工程在承包模式的选择上更趋向专业化与合法化。
承包商较为重视项目的工程质量。承包商在选择承包模式时,优先考虑工程的合同量、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表明现今承包商在获取最大利益时对工程质量仍十分重视。
市场竞争被认为是非法承包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认为应杜绝非法承包模式的从业人员只占极少部分。认为应杜绝非法承包模式的被调查者所占比例仅为22.67%,其余表示支持或认为应顺应市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市场各方面制度仍不完善,才会产生目前不被认可的承包模式,说明市场的不完善是非法承包模式产生的重要原因。
非法承包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低资质承包商的发展。低资质的企业迫于生存和竞争压力采取挂靠的方式承揽工程,对挂靠企业的依赖性较大,进而长期采取此种策略,不利于长远发展。
1.2.6 专家访谈小结
大型建筑企业与中小型工程企业相互依存,形成共生关系。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建工程项目众多,但针对某项目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数量不足,导致大公司承包小公司干活的现象。此外,大型建筑企业也依靠这些承包商以“管理费”等形式获取收益,有助于实现其财务目标,因此大型建筑企业与中小型工程企业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不同资质的承包商对于承包模式F状的态度表现出矛盾的心态。随着国内建筑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市场规范化的重要性,但在大型建筑企业与中小型工程公司相互依存的情况下,此种现状暂时无法改变,因此不同资质的承包商呈现出矛盾的心态。
2 我国大型建筑企业集团经营管控模式持续经营对策
政府应当推动项目招投标及承包经营模式的改革。现如今建筑业中承包模式多种多样。鉴于当下我国的行业环境,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处于弱势地位,致使一些非法律规范的投标行为和承包模式存在于市场。这一现象表明现有的行业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对于一些能够推动行业发展的承包模式应从法律层面予以认可。
企业应致力于经营模式的创新研究。承包经营模式作为建筑企业经营之道的重要手段,往往需要企业的整体管控模式的提升。信息化管理是一种趋势,国内信息化管控还较为落后,大型建筑企业更应该带头发展信息化管理,树立行业标杆。大型建筑企业也应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结合自身的优势与不同资质的企业合作,进入其他级别的市场。不仅可以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也可作为连接两个级别市场的纽带。
3 结论
通过问卷调研与专家访谈,揭示了挂靠承包和双子公司间承包等一系列行业乱象。深入分析了此类现象存在的原因,探讨了其合理性、弊端及应对措施。对于大型企业,应杜绝此类经营模式,起到树立行业标杆的作用;中小型企业,应立足于自身提高行业竞争力,避免饮鸩止渴式的不良发展;而主管单位需加强推动招投标制度及行业承包经营模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Yang J B, Peng S C. Development of a customer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model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08,43(4):458-468.
[2]于荣兴.全面提升集团管控水平[J].施工企业管理,2012(02):48.
[3]王永亮.论集团型企业适度集权财务管控模式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9(01):210-211.
[4]刘建伟.“EPC”工程管理模式的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2(01):26.
房地产全程策划,简单地说就是对房地产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策划,即从项目前期的市场调研开始到项目后期的物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进行全方位策划。全程策划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标本兼治的全过程策划服务,每个环节都以提升项目的价值为重点,围绕提升项目的价值来运用各种手段,使项目以最佳的状态走向市场。
房地产全程策划模式的特点是“全过程策划服务”,因而策划的思路、理念可以贯穿于整个项目。全程策划在运用中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策划方向:
第一种是在项目接手后,从市场调研、规划设计、建筑方案、概念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划、广告推广、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环节都参与进去,并在各个专业上具体操作,直到项目成功推出市场。这种策划方向要求策划人员素质好、水平高、技术全面,从策划总监、策划主管、策划操作的各层面人员都要相互协调、相互合作。而且,要求最低层面的技术人员如建筑设计、广告平面、销售等人员都对策划规律全面熟悉。这种全程策划方向难度相当大,人员结构、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当严谨,只有极少数有实力的策划咨询公司能承担这样的全程策划。
第二种是项目的一系列环节都参与进去,但不涉及到具体专业操作层面。市场调查、建筑设计、形象设计、广告、销售等由各专业公司去操作。全程策划公司只是做总策划及统筹,把各种不同的专业公司整合一起,按照总策划的方向行事。此策划方向人员不多,但都是策划精英,能主持各方面的专业工作,把专业公司协调、统筹好。该策划方向被运用到众多的策划咨询公司。
第三种由于策划咨询公司的专业特长不同,在全过程策划服务的前提下,有的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环境设计方面参与比较多;有的在市场调研、投资分析方面有擅长;有的在广告策划方面有突出的表现;还有的在策划销售方面最有能力。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有所侧重,但不丢掉全程策划的宗旨,也取得了较好的策划效果。这种策划方向在策划咨询公司中也不少。
全程策划模式比较适用于中小型项目操作运行,这样各个环节较容易策划到位,大的项目如几千亩的大盘就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时,就应该采用其他策划模式与之交*进行,取长补短。全程策划模式的流程和内容如下:
对初涉城市规划理论的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传统的“教师讲授理论,学生被动学习”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得不到提升。
(一)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学习城市规划学相关知识时,建筑学专业学生面临着从建筑设计思维到规划设计思维的转换,但一些院校在设置城市规划原理这一理论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一设计课程时,在时间上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方案设计脱节,较难领会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设计尺度和规模的变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全面,难以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与实际空间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的讲授,缺少对相关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公共管理等)的启发性引导,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学习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片面注重图纸表达与图面效果,而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区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抛开城市论小区,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与设施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
(三)封闭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缺乏联系
封闭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居住区规划中不了解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及市场需求,出现不重视住宅选型、户型与居住区定位不匹配,容积率设定与地段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等问题。学生主观地认为城市规划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实际上城市规划兼具工程艺术和公共管理性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熟深化,与政府政策、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与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对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进行系统调研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知识,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基于时代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学科特点,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总结出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一)增强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实际的城市规划项目中,从立项到实践,一般包括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阶段,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方案设计而忽视其他阶段。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初步调研、专题调研、模拟方案评审等内容,与方案设计阶段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从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转换,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课程组织的开放性。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协作与独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设计过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资源整合—独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顾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安排建筑设计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辅导,以增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交流,从而加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纵向上,教师应从宏观到微观讲授不同层面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使学生有意识地考虑在实际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和限制因素。在横向上,应建立以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以理论类、技术类和艺术类等关联课程为辅助的教学系统。在设计课程中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使学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公共利益与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法。此外,将城市规划原理授课时间由原来的大三上学期调到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做到内容讲授的系统性,逐步加强学生的城市设计意识,提高学生协调群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教学过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这打破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的传统传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建立固定流平台和永久性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固定流平台:在课程初期,教师利用三到四个课时结合设计任务书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讲授,接着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用于学生的阶段性方案汇报和讨论。永久性共享平台: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以班级、年级分成不同单元,将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和专题研究储存到移动硬盘或光盘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有效利用,为今后建立网络硬盘做准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与学类似于将知识输送和接收的过程,教学手段相当于运送知识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传输效果不同,因此应采取换乘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即在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体验、交流、论证与研究,从而打破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因教学阶段的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
三、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次实践,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来说,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小组调研、快题设计、小组汇报及规划设计五个阶段,笔者将案例式教学法、碰撞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与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交替和结合(表1),后四个阶段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的人数采用4-1-4-2人的组合形式,即学生4人完成一份调研作业及调研汇报、1人完成快题设计、2人完成一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分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首先对比讲解前沿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案例做针对性讲解,期间设定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关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三者内在的联系问题,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通常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在案例调研的过程中进行论证和体验。在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理论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在初步调研阶段,教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的同时拟定调研任务书,要求学生针对当前商品住房供应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学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项目评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区位条件、对地块出房率的期待、房产营销策略与卖点)。学生在实际调研与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预测,根据项目区位、交通现状,预测居住区入住人群及入住强度。以初步调研作为基础,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将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适应的住宅户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与公共交往空间。学生通过对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和评估过程的学习,可以弥补封闭课堂讲授的不足,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通过课堂讲授及初步调研,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建筑设计转换到规划设计,对于一些有关尺度或较难理解(如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及公共交往空间的专题)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搜集、测量、问卷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无障碍专题研究中,学生采用体验盲人、盲人按摩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设置、盲道在交通复杂地段的安全性等内容;在停车场设计专题中,学生把立体停车和残疾人停车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进行研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停车位设置的合理尺度,通过立体停车的调研和立体停车的软件模拟学会合理设置立体停车;在公共交往空间专题研究中,学生体验到部分规划设计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对公共空间改进的自发性,从而主动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专题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敏锐性与对设计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学生主动将理论研究与方案设计相结合。当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区设计方案后,在快题阶段,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出初步检验。之后由教师组织模拟评审,分小组进行调研及快题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此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快速设计能力。最后,学生两人一组完成一份规划设计方案,此时的方案较为成熟和完善。
四、结语
通过对当前我国建设行业的发展状况、人力资源现状以及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的了解及调研分析,结合建筑行业、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制订本专业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核心专业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以使本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企业需求。
二、调研方式及对象
1.企业和施工现场调研
主要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一线施工企业现场和项目经理部负责人员进行调研。
2.毕业生跟踪调查
以调查问卷或电话沟通对本专业已就业毕业生进行调研。
3.网上调研和资料调研
收集网上和行业部门的公开资料进行比对和调研。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建设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急需大批建筑技术人才
1.建筑业的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我国正处在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增长,2011年已达55131亿元,较之2010年增长了12.6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0%以上要由建筑业及其相关产业完成。近五年来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64%,增加值年均增长7.29%,都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6.98%的增长速度。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近五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以年均增长4.25%的速度不断增加,使得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总量需求逐年大幅度递增。
2.我国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建筑技术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到2025年城市化率要达到55%左右,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2~8.7亿。这一宏大的战略目标,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急迫的、大量的需求。
当前,在建筑业3893万从业人员中,生产一线人员技能低,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直接上岗,高级工不足2.4%,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足0.3%。专业技术人员154.6万,经营管理人员194.6万,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和5%,两类人员合起来仅9%,这个比例数远远低于全国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也低于采掘业。建筑技术专业人才数量上的严重短缺,是目前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建筑业专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比例按全国各行业平均水平18%计算,需要700.74万人,目前仅有349.20万人,总量缺口为351.54万人。
2.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以能力为本位还有很大差距。建筑类职业教育离全面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内容体系,尤其是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还远远没有摆脱“学科型”体系的束缚;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没有成型,尤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在初步探索之中;“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刚刚起步,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即能顶岗工作的需要;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全过程的能动机制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尚不畅通。
(三)本专业职业分析和教学配置表(见P16)
四、调研建议
(一)对人才培养实施过程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要尽快摆脱“学科型”教学的束缚,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使之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教材编写工作。
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立以能力为模块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投入力量编写实践教学的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新体系。
2.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行“订单”式教育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培养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而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又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建筑技术类专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学生如果没有经过在真实工程项目中的现场实践,毕业即能顶岗工作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学校与企业双赢互动的新机制,使企业全面介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依照“订单”方式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充分利用企业的工程项目和工程技术人员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能动机制,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的新模式,树立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对学生实施校企双主体教育的新理念。
3.切实有效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必须采取得力措施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
实验实训是职业教育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途径,目前我省各成员学校的实训基地及实验设备数量相对不足,制约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数量。
(二)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议
1.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毕业生质量标准明确具体
(1)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形成体系;
(3)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起开放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体系;
(4)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形成现代化课堂教学模式;
(5)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
2.专业知识结构
在建筑工程项目当中,要想做好工程造价工作,全面、精细的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就必须把握好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项目建设规模大小的影响
影响工程造价的首要因素就是建筑项目规模的大小,建筑项目的规模主要指的就是该建筑项目“制造多少”的问题。建筑项目的大小应根据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建筑项目规模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很多建筑企业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影响工程造价的这些因素,例如,史玉柱在建设项目当中,忽略了对市场需求、企业自身资金周转等因素,在项目进行一半的时候,出现了资金供应不上,最后倾家荡产;还有发生在煤矿建设项目中的坍塌现象,仔细分析一下,这种现象项目投资决策占了大部分影响,没有很好地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造成严重的事故发生。现实中很多实例就能明确的让我们认识到项目决策阶段的重要性,只有综合考虑所有能够影响到该项目的因素,才能做好工程造价工作,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
2.要考虑到建设地区和建设地点的影响
工程造价工作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地点选择因素。当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建设企业首先应该了解国家的政策以及建设地点环境的是否支持,其次还应该对建设项目当地的建设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是否合适进行分析;另外,还应该考虑到建设项目当地的交通状况、自然条件以及劳动力等因素。总而言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合理性,只有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开展工程造价工作。建设项目建设地点的选择,也是一个比较全面而复杂的任务,它也要求事先做好必要的调研考察工作,在进行选址的时候,拟定几套方案,然后对比进行分析,选择适合自身项目实际情况的地点进行工作开展,对接下来的工程造价工作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建设标准水平的合理制定对工程造价有着深远影响
建设项目的建设标准决定了工程造价的预算,建设标准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规模、建设项目的面积、建设项目的配套等,只有合理制定建设项目的标准,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才能真正成为工程造价工作合理性的基础条件。
二、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措施
1.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首先做好项目投资决策阶段的资料搜集工作,需要很多基础资料的整合,例如项目中的设备材料价格、水电情况、项目材料的购买等资料。工程造价人员只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核对资料是否符合实际,才能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其次需要编写可行性的调研报告,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对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各项技术经济的支持,对工程造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工程造价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对可行性调研报告的要求是以项目质量为中心,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技术等进行科学性的分析。
2.认真做好市场研究工作
市场研究工作对建设项目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它主要指的就是对建设项目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是服务的市场占有率进行可能性的调研与分析。主要包括国内外建设项目岁拟建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国家对建设项目所提品的政策支持与否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要想真正做好市场研究的工作,造价人员就需要数据和信息的支持,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3.控制工程造价和投资的合同措施
关键词:居住建筑;实践性;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居住建筑设计原理作为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基本原理课程,是专业课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原理课程之一。同时,该课程与建筑学专业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专业课程联系紧密,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属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现状及反思
1.学生对于居住建筑缺乏生活体验
居住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共32个学时,原理部分知识枯燥,信息量较大,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与建筑设计的制度有关。课程未安排设计实践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未参与过项目实践的学生对有些知识无法很好地理解。学生还没有独立生活,未曾亲身体验“人性化”的套型设计,缺少相应的空间感,对于住宅套型的功能、家具的布置以及室内空间常用的尺寸等缺少认识,不能将生活体验引入到学习中来。
此外,学生的建筑基础知识薄弱,低年级学生所做的设计比较简单,往往会忽略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作品设计中有关设备的布置、节能概念的应用也不够准确科学。
2.课程内容存在地域性,未能与时俱进
课程中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存在地域性,对北方平原的居住建筑内容及实例部分有所侧重,对寒冷地区和炎热地区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及案例讲解较少,不利于学生学习理解不同地区特殊条件下的居住建筑设计,如对山地居住建筑等的设计特点的把握。课程中的案例选取有相对的滞后性,与现代生活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及时更新,不利于学生与实际相联系。
二、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目前,全国建筑类院校都在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1.强化学生的实践感悟
教学中采用学生熟悉的或者国外著名的建筑设计作为案例,进行知识点的剖析,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得到一种理性认识,并受到启发。课程设计中由学生分组进行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赏析,之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选题方式灵活,这样可以更加开阔学生的眼界。
2.重视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中的应用
(1)运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该课程不单单着眼于课堂,着眼于理论讲述,网络空间交流平台的建设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互动的交流平台。有关于实践性的案例,教师通过网络随时传递给大家。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如建筑设计资料集、室内设计资料集、各种建筑设计规范和建筑设计实例以及教师课件中的重点内容。教师选取比较优秀的居住建筑设计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空间体验和认知。在交流平台中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疑答惑,颠覆了传统的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学方式,这样的平台可以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形成“课堂教学+课后网上讨论”的教学模式。
(2)建筑作品调查。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教学中,针对套型设计部分,引导学生在调研基础上做案例分析。学生在进行外出调研中思维异常活跃,对教师讲解的知识点也会记忆深刻。通过调研最新楼盘的经典户型设计,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户型布置、居住建筑的空间设计、家具的摆放,教师及时讲解课程中的有关规范,总结知识点,避免了“填鸭式”的教学弊端。在调研中,教师也是受益匪浅的,有一些精彩的实例内容可以补充到以后的教学中去,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重视学生科研训练。创新训练项目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供基金,以立项方式资助本校本科在读学生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任务,这样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并加深对建筑设计的认知和了解。结项后,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建筑模型陈列展览,对于开展模型教学来讲是一举两得。
在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引导启发,指导学生查阅设计资料,掌握设计规范。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提高了设计能力,强化了规范意识,使居住建筑设计的成果更具有真实性和实效性。
3.严格考核制度
在以往的考核中,居住建筑设计原理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因此,在考核方式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平时成绩提高到50%,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各占10%,实践作业占30%,一草、二草、三草也有相应的分数,期末考试占50%。此外,建议考试内容添加注册建筑师的真题内容,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注册考试打下基础。
【关键词】:建筑师;全程化;作用
Abstract ]: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occupation architect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rough the project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archite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in seven phases is not only a designer, but the whole process of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n this process to how to drive and control.
[ Key words ]: Architects; whole; rol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1、前言
从现代职业建筑师的产生历史来看,建筑师从历史变迁和现代职业确立之始就是以建造项目的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是以建造全过程中业主和公众利益的维护、建筑专业品质的达成、建筑市场公正维护为目的的,职业建筑师应具有并应遵循“职业精神原则”的四项基本原则:专业、独立、承诺、责任。
因此,从现代社会的承认和规范化的行业标准来看,作为一种职业的建筑师必须具有两种素质和三重法律身份。两种基本素质是:行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巧和作为社会公正、公平维护者的诚信和责任感。三重法律身份是:独立合同的执行者(独立性),作为业主的(服务性),作为准司法性的官员(公正性)。要优质优化的完成这个过程,职业建筑师从中所起到的推动、控制和导向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建筑设计服务的全过程分为七个阶段:
1.前期,2.方案设计,3.初步设计,4.施工图文件设计,5协助招投标,6.配合监造,7.后期服务、回访。
2、前期调研和策划时的顾问
项目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决定建筑开发目标和成果的定位工作,作为设计师的建筑师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包扩用地环境调研,相似案例调研,细分市场调研,以此针对业主明确和不甚明确的目标与条件,建筑师基于自身独特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和工程经验,进行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和多方案比较对多种设计方案、建造实施方法、技术指标等提出建议,提供满足业主最大利益的的策划提案。
2008年设计的“开原新创—世纪经典”住宅小区项目,整个园区约50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一期约15万平方米住宅。我们在对用地的位置及周边的环境进行考察后,发现用地所处位置离市区中心较远,周围人口较稀疏,以及铁岭市是二级城市,用地不很紧张,综合上述情况,我们建议业主把园区定位在多层为主,洋房次之,少量小高层,尤其是在一期中不做高层,以洋房,多层为主这样一种方案,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建成后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3、方案设计的布局
方案设计包括项目评审、设计分析、方案设计、行政审批等几项工作。而这个阶段是建筑师将业主目标演化为式的图像、技术的语言、可初步计量的目标的重要初始阶段,也是能否与业主达成共识,将设计继续向下推进的一个决定行阶段。建筑师通过对各咨询顾问团队的有计划的整合,最终会形成一个满足业主要求的空间设计概要提案。方案设计服务应在与业主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建筑设计的理念和创意,绘制能够反映建筑项目性质与特点的总平面图、平、立、剖面图等,以及利用模型、效果图、多媒体等手段表现建筑与环境的形象和气氛。“开原新创—世纪经典”住宅小区中的情花洋房1#、2#、3#楼,是一种连排式住宅,考虑其小区建于铁岭市区内为县级城市的情况。因此,我们在设计时没有把这三栋楼设计成别墅形式与多层退台及复式跃层相结合,一层享有别墅的地域,二~四层是空中花园的洋房。通过图纸展示给业主。总之,方案设计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正式阶段,也是将业主和项目的需求、法规与资源的现制条件、建筑师的专业技巧和创造力结合起来设定建筑项目目标和内容的最初重要阶段。
4、施工图文件设计的编制
1.1.恰当性原则
施工图文件设计为建筑师的设计服务阶段的最后一步,同时有时下一阶段—监造阶段服务的开始。建筑师及设计机构具有编制施工图文件的垄断行地位,并担负着保障建筑物成为坚固、适用、美观的社会资产的责任和义务,反之,建筑师作为设计服务的垄断性负责人,建筑师极其咨询顾问团队必须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经验和谨慎负责的职业精神。建筑师在设计别强调建筑物的坚固、适用、美观。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技术的创新。
1.2.准确性原则
我们常说的施工图只是这个施工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还不是全部,只有加上“建造细则”再配合招投标所需的其它文件才构成一套完整的施工图文件。因此,图示表达应服从于文字表达,尺寸数据和说明文字具有优先权,且应具有足够深度,不但要准确控制合同报价,而且要能遇见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有尺寸均应有唯一的标注,所有部件均应有材质、色彩、尺寸、表面处理、分格间距、施工方法的标注,这是建筑师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该掌握的。
1.3.完整性原则
“开原新创—世纪经典”项目,园区主入口,有一颗直径约有1米粗的银杏树,根部坐在5米深的地下室里,巨大的地下室宛若一个巨型大花盆,然而,在北方这是严寒地区,地下室层若不进行严密有效的分隔,到了冬季,地下室就成为天然冰库,夏天就是集水井。要保持这种景观,又要保持地下室的正常使用功能,作为建筑师、设计师就要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进行封堵、保温、防水和排水。以保证业主的利益和设计产品的完整、美观和实用。
5、配合业主招投标
招投标阶段是业主集中选择总承包商的重要阶段,也是业主通过报价机制获得最优产品和服务并最大限度压缩成本和工期的阶段。建筑师应帮助业主根据项目具体形式制定相应的招标采购计划。建筑师会同技术人员核查投标文件中提供的信息,可通过质疑询问、面谈协商、免试等方式进行沟通,确定投标方的技术实力和价格、工期等商务条件,用以检查承包商的实力和价格、工期等商务条件。
6、配合监造
在现代的建筑生产建造过程中,业主、承包商和建筑师是建筑生产的的主体三方,建筑师是设计师和设计文件的编制者,是监督建造最合适的第三方。建筑师作为业主的工地现场人,形使监造的职责。
6.1核查、会审提供给总承包商和工地监工的图纸文件。
6.2控制质量,包含必要的设计解释和设计优化、变更等。
6.3向承包商和供应商说明设计意图,技术交底。
6.4签发设计变更、工程洽商、安排主要设计人定期到现场参加工地例会。
7、后期服务、回访
竣工交付后的服务可以说是建筑物建造完工的最后阶段和投入使用的初始阶段。是建筑师全程服务的终点,也是建筑物建设和投入使用的分界点。建筑师作为建筑物的设计者,对业主意图、法规、设计要求建造过程有着垄断性的地位和全面的了解因此负有向行政机构、业主证明、说明的义务。
8、结束语
【关键词】 建筑符号学 历史街区 改造设计
引言
但凡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有它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这些街区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蕴含了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着城市发展的脉络,它们如同城市历史的文脉符号,对城市特色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国内大量城市先后步入一段迅猛发展的建设时期,尤其是近些年房地产开发热潮的兴起,使那些座落于城市中重要或繁华地段的旧城区成了房地产开发的热点。旧城区大多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层数低、预期开发收益大,因此催生出许多旧城改造项目,同时也在改造过程中引发了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 当前我国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多以彻底拆旧建新为主,被拆迁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得到了改善,但新建的住宅多以现代流行的建筑样式为主,街道空间设计统一化、标准化,常常使居民们在入住新居的同时感慨到那满载岁月印记的“精神家园”已不复存在的遗憾。尤其是那些饱含了城市韵味的历史街区,往往因其在旧城改造中未受到足够重视和保护而被损毁破坏乃至消失殆尽,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那些疏忽了对旧城风貌的保护的城市,也因为在旧城改造中一味求效益、求现代、盲目跟随建筑样式的流行趋势而导致城市原有特色的流失。
针对这些日渐突出的城市特色流失问题,我国近几年加强了对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的重视,也促进了相关学术界对此进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综合已完成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大多是从规划设计师、建筑设计师或政府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去研究问题,研究成果多偏向于学术试验性和政策导向性,较少对人情化设计方法的具体研究。建筑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的文化意义的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能帮助我们探索出一条既尊重城市历史又贴近民情民意的旧城改造设计之路。
二、 建筑符号学的引入
20世纪50年代末,意大利语言学家艾柯(Umberto Eco)等人将符号学引入了建筑学,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甚为流行著名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们纷纷将该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出一批以符号和象征为表现手法的著名建筑作品,如罗伯特·文丘里设计的母亲住宅、查尔斯·摩尔设计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等等。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曾指出:“建筑是表现人们崇高思想、热情、人性、信仰、宗教的结晶。”这句话表明了一个建筑哲学观点,即作为空间造型艺术的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蕴含了极深情感意义的符号。同样,城市历史街区作为由大量建筑与其室外空间所组成的综合体,自然成为了一个寓意更为深刻、内容更加丰富的符号体系。
相对于建筑单体来说,城市街区是一个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自我更新、增减其文化含义及内容的开放的符号系统。人们居住于街区内,通过日积月累的日常生活不断为这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增减内容,比如由他们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街巷空间形式的变化,他们对街道景观设施及小品的选择性设置乃至设计。
我国的历史街区往往因历史原因而具有新旧建筑混杂、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建筑师王澍曾对其主持设计的杭州中山路旧城改造项目做了如下评述:“我所热爱的中山路,和所有我喜欢的中国城市街道一样,新旧混杂,逸趣横生,人们在门前、窗下、街角街边随时发明着各种建筑的用法。”这段话也从侧面印证了城市街区作为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其形式和内容可以经由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岁月的沧桑更替中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特色空间,进而产生新的居住文化元素以丰富整个符号系统的内涵。
三、 建筑符号学理论对城市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的启示
在城市的历史街区中既有历经岁月依然存留下来的经典元素,也有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淘汰并逐渐消失的普通元素。为了在旧城改造项目中做到合理有效的风貌保护,我们应首先找到那些具有保护价值的经典元素,并将之作为旧城改造设计中必备的设计代码加以运用,这样才能使建成后的新街区依然保有原历史街区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实现居住文化及民俗特征的接续和传承。
在杭州中山路旧城改造项目中,王澍将其设计工作从大规模的现场调研开始着手,派出了约50位教师、150位研究生和本科生进入中山路旧城区进行实地勘察探访。除了设立专门的小组研究该街区的历史文献之外,还对当地居民进行了大量生活访谈,采集到许多贴近居民生活的珍贵居住文化元素。他在后来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像中山路这样在时间中自我堆积的街道,它的特质即在于其多线索共存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某种设计概念去简化它。我要求调研要具体到每一个门牌号,甚至具体到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不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某些东西要被拆除,哪些痕迹要被覆盖。”
结论
从杭州中山路旧城改造项目的成功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增加对民意空间的调研工作有利于帮助设计师把握好设计中创意和创新的度,从而使改造后的街区既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又具有时代生机和活力。上升到建筑符号学的理论角度来说,我们在从事历史街区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当深入群众,以居民的眼睛为视角,以居民的心境为出发点,通过对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街道空间、景观小品等多方面设计元素的归纳演绎,找出具有“家园”含意的设计代码并在设计中将这些代码整合为一个具有“家园”象征意义的符号,使最后完成的历史街区改造设计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家园感与人情味。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