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相关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基本工作是通过高度工作效率以及可容纳的数量多的工作特性,替代了往常认为的会计核实、计算的工作,这种工作是会计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说,在大部分的会计工作人员的共同工作下,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基本工作也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同样也给社会经济市场的管理工作的发展铺垫了稳固的根本内容。
二、金融会计电子化的特点
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账务记录,并且代替人体实现会计工作信息的解析、评测、选择以及确定,电算化会计的工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储存的电磁化、信息的处理的规范化、自主化、工作人员协作以及操控的信息化。在运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是通过硬件或者是软件当做信息的主要承载,在相关信息被输入之后,所有的的工作都是让计算机进行的。
三、金融会计电子化存在的问题
1.会计软件成长模式的局限性
会计工作软件的实用性没有实现足够的运用水准,分支系统和分支系统之间没有互相的联系,比如说材料、出售、经济费用等方面的分支系统都是单独构建的,因此,在会计工作信息的传达的及时性弱、一体化程度低、整体性弱等。会计工作软件的集中性低,主要体现在引进的会计工作软件不能稳定的进行工作,会产生经常性的工作失误,是单独进行构建的,这样的现象致使会计工作信息的相互交流不通畅、信息平台的共同分享能力薄弱等,没有办法建设全面的会计信息管理工作系统。
2.严重缺少的金融会计电子化人才资源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依然缺少专业性强的金融会计电子化的优秀人才。部分从事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工作人员,通过专业性强的金融会计电子化测试,获得了工作资格,然而,也只是了解基础的会计工作软件信息技术,但关于会计工作信息的应对以及会计工作软件的运用程度不都,因此,在会计工作信息处理工作上,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不能够符合对会计工作信息的基本要求。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相对较差
目前会计工作软件的安全性薄弱,大部分的会计工作软件在工作的安全性上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内容没有准确的记录,这样的现象致使了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查考询问,工作失误的责任没有分配到个人。
四、金融会计电子化问题的处理对策
1.打破会计软件的局限性
为了打破会计软件成长模式的局限性,就要提升关于电子化会计工作的了解。在信息时代的不断迅速发展,对会计工作电子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怎么样才能在信息时展的环境下,把金融会计电子化工作高效率的实现,这样的追求就需要相关人员要提升关于金融会计电子化的了解程度。
2.培养金融会计电子化专业人才
金融会计电子化学科以及财务会计学科中提出把计算机的程序编排以及日常维修的相关教学内容放在主要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持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也能够强化工作人员会计专业能力的基本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能力培训方法,不只可以提升从事会计行业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水平,也能够让工作人员完成基本知识的改善以及补充。在进行培训会计工作能力学习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的发展需求,不可以没有目标的进行培训,要获取和工作有关的专业性基本知识,会计工作电子化是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知识进行结合的培训过程,要能够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得到一定的领悟,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型优秀人才。
3.成立数据的保密备份制度
金融会计电子化的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会计工作电子化的文档信息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金融会计电子化文档管理的工作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低,致使文档存储磁盘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整合以及存档,或是整合以及存档的文档信息内容不健全。然而。文档管理人员并不重视文档内容的不完整,没有规划相关的规定,导致了会计工作文档的损坏,有的是人为的,有的就是自然造成的,甚至会出现会计工作信息的外漏。
一、外资涉入金融行业的原因
(一)国内服务业发展迅速
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各地相应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了服务业的发展速度,我国投资环境、产业基础配套发展,金融行业作为一个较新的领域对外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银根收紧,民间借贷兴旺
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得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非常小心谨慎,央行在进一步回笼市场中宽裕的流动性,而民间资本正好补充银根收紧政策下的贷款需求。小额贷款公司的增加,解决了资金需求量较少企业的应急问题。
(三)外资金融服务机构准入门槛低
目前,我国租赁业和担保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境外资本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模糊,绕开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进行一些尝试性投资,以获取利润增长点。
另外,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推行低利率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利差、汇差等因素促使套利资本流入我国,甚至不排除境外“热钱”流入。
二、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整体情况
2011年全国参检的租赁公司253家,投资总额152.76亿美元,注册资本77.27亿美元,实到外方出资54.54亿美元。担保公司91家,投资总额39.43亿美元,注册资本34.01亿美元,实到外方出资14.55亿美元。小额贷款公司数量较少,仅有25家,投资总额7.47亿美元,注册资本5.80亿美元,实到外方出资4.15亿美元。
(二)结汇速度快,经营开展速度快
外资金融服务机构普遍具有较强的结汇意愿,一方面是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企业资金快进快出,结汇速度快;另一方面与其行业性质有关,其资本金投入后大多用于国内开支。同时,由于经营范围较模糊,对其结汇资金用于自身经营活动难以核实,监管难度大,受支付结汇制的限制略低于其他行业。
(三)现行资本金结汇政策不能满足其经营需要
按照现行政策要求,对于金融服务机构来说,不能参照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其外汇资本金纳入营运资金范围,实行一定规模控制下的意愿结汇,只能按照普通外商投资企业对其外汇资本金实行支付结汇制,因而增加了正常营运资金管理成本。
(四)外汇收支监测难以有效实施
由于政策缺失或措施限制,实践中外汇管理部门不仅对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的非现场监测难以有效开展,对其业务运行中的问题纠偏或案件查处也难以进行。如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亏损,究其原因除了正常经营发生实际亏损外,不排除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给境内关联公司,隐蔽公司利润的行为。
三、进一步管理与规范外资金融服务机构相关建议
(一)提高引资水平,促进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2011年底深圳颁布实施的《深圳市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最大亮点是对符合条件的国内其他地区和境外出资人敞开了大门,特别是比较系统地明确了外资来深独资或控股小贷公司的准入标准。然而目前,国内只有江苏、广东等四个省市对此有笼统的表述,但没有细化条款。建议加快完善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规范,健全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金融服务机构对外开放和多元化发展,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聚集并支持我国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需要。
(二)完善政策措施,提高对金融机构管理效力
结合融资租赁、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特殊的业务经营模式,从资金流入、结汇使用等环节入手,积极开展前瞻性研究,改进政策措施,杜绝打“球”现象,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加强与其它联合年检部门的政策协调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三)加大监管力度,促使外资金融服务机构合法经营
一是对外资流入疏堵并举,实行“三类资金”差异化管理。对于合法合规有真实投资背景的外汇资金,完善服务措施;对于违法违规的外汇资金,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合法合规套利的外汇资金,进行有效扼制。
关键词:金融抑制;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不再是银行一家独大的传统布局,在金融衍生品近二十年迅速的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在形式与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也就是金融行业的风险。这些风险随着经济的波动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扩大,政府面对金融风险必须采用干预手段,以确保金融秩序的正常,货币供需的稳定。然而,不适度的政府干预往往会造成金融抑制,甚至干扰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抑制理论概述
1.金融抑制的概念
金融抑制作为金融学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最初是指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国内资本市场进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运作的理论。金融抑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政府过分干预,改变了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之间的互补作用,导致利率对于经济规律的违背,造成信贷双方的不信任,形成非正常的信贷市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形成。金融抑制理论主要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作用而不能发挥金融市场自动调节作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
2.金融抑制对市场影响的过程
政府干预对金融抑制的程度,使得人们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人们的储蓄喜好也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只能对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起到实际吸引作用,而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信贷的门槛太高,成本太高,同时,银行只选择较为安全的项目,进而抑制了企业与金融业间的有效联系。
3.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
一是高准备要求。商业银行将一部分资金放在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贷款组合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中央银行决定,这就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的特点,金融抑制由于是在存贷利率上做的干预,因此高准备金率是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之一。二是名义利率限制。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是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规定上限也可以规定确定比例。这种制定名义利率的形式压制了社会对金融中介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当存在贷款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只能依靠信贷配额来消除对中介机构贷款的过高要求,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平衡。三是政府通过干预限制外源融资。政府账户上的赤字,常常通过预先占用存款银行的有限放款资源来弥补。
二、金融抑制的不良影响
1.限制了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政府职能可以限制金融体系的扩大,金融机构扩大的边界是直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加上提供金融产品或是服务的边际成本等于新投资的边际收益时为止。由于计划的滞后性无疑会阻碍一个有效的金融系统的扩张,在金融抑制下,不可能达到经济学理论上的边界,货币实际收益与服务的边际成本通常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于新投资的边际收益,金融业本身会出现缺陷,更无法引导私人储蓄向高收益的领域进行投资。
2.资本市场效率降低
金融抑制的持续,会降低已被限制的由金融机构作为导向的资本市场效率,这种经济风险也将持续扩大。金融市场的影响会在社会上产生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瓶颈,这种需求的下降就是金融抑制的自我抑制效果产生的。在金融抑制条件下,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也不能起到刺激供给、限制需求的作用。
3.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政府干预达到了金融抑制的程度,就会抑制经济水平的增长。因为政府干预货币制度改革能够刺激资本的增长,能够提高储蓄倾向和资本形成的质量,而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必将打破货币与商品市场的平衡,使得经济增长总体受到抑制。
4.加剧了经济上的分化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汇率抑制,即抬高本国币值。这样的结果一定会造成出口的抑制,使得本国商品出口缺乏价格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出口。另一方面,内源融资使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中已拥有许多财富的富人。这样,使贫困的那部分受剥夺而更加贫困,使富裕的人在分配中受益而更加富裕,分化的严重,使得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得不到体现,使得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
三、面对金融抑制采取的对策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就会形成金融抑制,长期下去会阻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金融市场产生的一些新的情况,或是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又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扩大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适宜的政府干预或是经济转型不好就会制约金融体制的发展。本文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好改变。我们的对策很明了,即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1.利率政策的灵活性应当提高
国家对金融秩序的干预首先是对利率的控制。利率的灵活或是适应性的提高,需要加快利率的市场化的步伐。而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与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完全的市场化利率。利率市场化需要分层次进行。一是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政策逐渐放开。尤其是从农村信用社这个层面开始,因为我国农信社已通过多年的利率浮动,积累了一定经验,加上国家对农村与农业的支持,会在利率浮动上提供实践经验。二是适当扩大国有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增强金融产品的灵活性,要适当的对控制国家主要存贷方向的五大行放开利率政策。三是加强利率方面的监管。充分发挥央行和银监会的作用,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
2.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除了上述对利率政策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还需要提高。以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为例,我国缺乏监管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监管方法落后,监管预见性不够,一旦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征兆,如果不进行管制,似乎还没有更有效的手段。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掌握与熟悉WTO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为金融业全面实现市场化做好准备。
3.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
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树立很高的门槛,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信心更加弱化。这样就很难搞活金融借贷在市场上的地位。在制定存贷政策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区别的政策措施,但大部分都是尽可能地向国有大企业倾斜,严重影响了非国有金融的发展。
4.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
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对国家的政策性业务的支持较大,反之,其负担的压力也很大。我国在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国有几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但仍然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要协调好国家任务与自身盈利的关系。金融机构要在发挥好社会职能的同时考虑到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作用,要做好风险控制与盈利的关系,扩大经营的灵活性,通过自身经营的灵活来进一步支持社会职能的发挥。
综上,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应该借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进一步研究政府干预的措施,使得政府干预能够适当的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斯特凡・朔伊雷尔,俞晓帆. 金融抑制:减少债务于无声[J].银行家. 2013(06).
一、民间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民间金融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融资支持,所以民间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重要支持。其二,促进了我国民间资本的再投资。我国民间金融的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民众的闲散资金,因而促进了民间资本的再投资,提高了资金利用率。其三,提高了国家资金的使用率。民间金融既为寻求高回报的资金提供了投资渠道,又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其四,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民间金融针对中小企业而开展融资服务,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意识增强,既培训员工,又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民间金融的发展,虽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也具有不良影响。首先,容易引发金融市场风险。随着民间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使民间金融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增加其风险。其次,使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民间金融在发展之初,虽然是为了满足金融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生,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自身的利益。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较小,对宏观调控不利。最后,民间金融促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进而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相关问题
(一)民间金融的运作机制不够规范
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其运作机制不够规范的问题逐渐暴露。首先,缺乏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民间金融机构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较,存在着诸多风险漏洞,如借贷程序简单随意化,风险分散意识较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对高风险借贷缺少抵押程序等,这增加了民间金融发展的风险。其次,缺乏有效的经营管理。目前,民间金融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管理方式过于简单和管理手段不够先进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中,业务操作不规范,仅仅调查融资者的信用记录,缺少综合调查、评价。另一方面,在民间金融机构的管理过于经验化,仅凭借管理经验进行管理,其管理手段难以与时俱进,对民间金融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民间金融的产权制度不够明晰
民间金融存在着产权制度不明晰的问题,对民间金融发展有着不良影响。尤其表现在合作制集体经济类型的民间金融机构中,产权制度不够明晰,极易造成合作成员间产生不必要的内部矛盾,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不利。
(三)民间金融的监管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相对较小,对民间金融的发展影响较大。首先,就法律法规而言,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其次,监管主体不明确。我国关于民间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中,都未曾对民间金融监管主体做出明确规定,致使相互推诿现象严重。我国民间金融机构大多处于自我监管状态,凭借民间金融机构的自律意识而实现监管。再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不够健全,容易致使民间金融市场混乱。最后,监管措施比较单一,使民间金融监管存在较多缺陷,增加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所以,我国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管。
三、规范民间金融发展的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金融的发展速度加快,既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对策以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
首先,加强风险监测,更好控制民间金融的风险。一方面,加强民间金融机构内控,如:完善产权制度、调整公司治理结构等;另一方面,加强民间金融外控,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以减少民间金融风险。其次,加强民间金融法律法规的完善,为民间金融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再次,明确民间金融监管主体,以代替传统民间金融机构的自我监管,使监管更具强制性,各部门各司其责,更好为民间金融的积极发展提供服务。最后,加强新型金融组织的建立和完善,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等组织,扩展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渠道,丰富民间金融服务内容。
由于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消极影响,所以我国有关部门要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引导民间金融机构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制,而且可以实现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1、导致利润总额失真。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损益类账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被称为“未实现的持有利得或损失”,即尚未实现的投资损益,因为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化尚未通过证券市场的销售而实现。只有当该项金融资产被处置时,该项投资损益才得以实现,才能进行会计确认。
2、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会计核算上要计入当期损益,但是税法规定: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既不是处置收益也不是持有收益,而是一种未实现的收益,也就是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增加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减少也不能在税前列支。当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未实现的损益转入投资收益成为已实现损益时,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这样无疑又增加了纳税调整项目,从而增加了工作量。
3、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条件尚未成熟,市场经济并未完善,此时资产评估随意性较大,因而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必然会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操纵,很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另一方面,在资产负债表日,由于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均调整了“交易性金融资产”账户的账面价值,最终会为人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企业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出于节税考虑,企业可以人为加大交易费用,从而使投资收益的冲减数加大。
(二)解决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措施
1、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属于尚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我认为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做法是:可以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下设二级账户进行区分,即“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和“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先计入“未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等真正实现时再计入当期损益,即在最终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时,转入“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二级账户,通过“已实现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简化核算程序。尽量减少一些账户的设置,比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可以在一些原有账户增设二级科目进行核算,即在“投资收益”账户下设二级账户,这样既可以减少账户的开设,又减少转账工作。总之,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和计量时,既要遵循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2号》和国家税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时,谨慎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处理好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和涉税事项。
二、金融资产减值研究
(一)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金融资产减值证据确认中存在的问题。《准则22号》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可能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提出了相应判断金融资产减值的9种标准,并且指出只要有一种客观证据能证明该资产发生减值的,就需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该《准则》对金融资产减值迹象多种情况的规定比较笼统,比如像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问题,那么在多大程度上企业发生的财务问题是严重的财务问题;违反合同规定的,那么在多大程度上违反合同规定需要做出减值认定等等。这些因素的判断可能很多要基于企业的具体情况,但是《准则22号》并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标准,只是给出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说明该项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要进行减值测试,从而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判断这些标准时有比较多的主观性,可能出现较多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应对这些情况做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定。
2、金融资产减值计量中存在的问题。《准则22号》规定对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有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直接从市场中取得,对于无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参照有活跃市场的类似金融资产的价格确定或采用一定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得出的结果,应当反映估值日在公平交易中可能采用的交易价格。目前企业主要是通过行业协会、定价服务机构等获得活跃市场中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些部门所的公允价值信息严重滞后于市场信息。一个不具有及时性的公允价值,很难具有相关性,这给公允价值的应用带来一定障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法是在活跃市场中不存在标价的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估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是它在实际的运用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估算,《准则22号》要求企业管理层在合理和有依据的基础上进行最佳估计,而对于基础预测数据的选定标准、预计增长率如何估算、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的确定等缺乏具体的规定。对于折现率的规定是企业投资时所要求的报酬率,但市场利率可能会随时变化,如何修正处理,《准则》没有明确。可以看出两者的估计在实际应用中都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情况,预期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影响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的风险等因素都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评价,因此选择的弹性较大,从而影响公允价值数据的可靠性。
(二)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完善对策
1、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前面的分析中可知,在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过程中,注入了会计人员较多的主观判断因素,而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决定了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准确性。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水平及各方面的能力,使会计人员能正确分析出影响金融资产减值的复杂因素,使报表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金融资产的实际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
2、建立健全信息市场与价格市场。该《会计准则》要求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面对市场行情的变动,要想准确核算有市价的金融资产,必须有相应的健全的资本市场,保证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因此,建立健全价格市场和资产评估体系是有效实现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资产信息、价格市场不健全,不能定期、及时地公布各种资产的最新市价,使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很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逐步的完善,市场对公开交易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包括资产重组、资产评估、破产清算等等,都需要一个公开、公平的参照值来衡量。而完善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能够提供公正、合理的价格、信息资料,为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合理计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来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信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市场信息机制,以减少资产减值会计的主观因素,压缩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空间。
3、加强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监督。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计算结果会因人而异,使得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较大,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应加强对金融资产的关注。注册会计师应收集金融资产减值所依据的所有资料以判断对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是否合理,对金融资产减值所涉及到的未来现金流量判断及折现率的确定是否准确等等,以评价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所依据资料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在审计的报告阶段,注册会计师应将依据审计证据所估计的各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与被审计单位报表列示的各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比较,在有差异时,应判断是否合理,如若不合理,注册会计师应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失真;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并为企业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和计量的实际可操作性差。《准则22号》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暂不计入当期损益;简化核算程序;建立健全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金融资产减值会计的监督。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衍生产品;虚拟经济;法律问题
从2007年初开始,由美国抵押贷款风险逐渐演变出的一场次贷危机,不仅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而且不同程度地扩大和影响到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普遍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已成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灾难,从各国政府首脑到金融监管部门、从金融机构到学术界,都在匆忙而审慎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求有效应对、渡过难关。就法律界来讲,同样面临着反思与应对的迫切任务,应当采取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准确把握成因,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建议。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园分析——以美国为案例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就受影响程度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经济实体的美国,显然首当其冲。客观地讲,金融危机在众多国家的蔓延,都多多少少受本国或区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熟的今天,此次危机的成因及根源,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共性,甚至是同一性,而其最集中、最全面的代表就是美国。就金融危机在美国的成因来讲,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缺乏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有效法律监管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Fictitious Capital)作出系统论述。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这其中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l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二)按揭法律结构上存在缺陷
美国在住房按揭贷款的设置上虽有担保的存在,但其法律结构上却存在重大缺陷,使得这种担保不具有实际意义,从而也就使得金融风险从源头上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美国次贷危机中首付款都很低,按揭担保变得非常脆弱,金融的风险也就变得更容易发生。有数据显示,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平均只有6%的首付款比例。2002~2006年间,美国家庭贷款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整体经济的增速。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增速为10%。如今,由于房价暴跌,很多贷款人无力还款。而购房人对于所购房产只有很少甚至没有自己付款,全部以银行的贷款购买房产,然后再以该房产做还款的担保,从这样的担保结构中可以看出,担保人的担保物虽然具有法律形式上的所有权,但就实质而言并不具有真正的交换价值意义上的“所有权”。实际上,英美财产法中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所有权”概念,有的只是对于财产进行利用的相关概念,这通常被理解为灵活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按揭这样一种交易一担保模式在高房价时代确实为普通人购房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了经济迅速发展下的社会需求。但是,法律作为对社会经济进行最本质、最深刻描述的工具,在所有权归属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是不能含糊其词的,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无权处分”之类问题的研究汗牛充栋,并一直争论不休,其主要考量就在于没有所有权而处分财产是法律上一个极为重大的事件,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处理机制。像现在遇到次贷危机的时候就能发现,正视所有权本质的问题其实就能发现它的价值。
(三)金融债务信用基础的法律保障机制存在缺陷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应该是金融债务信用基础遭到了摧毁性的破坏,客观地评价,美国作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极其牢固、自身修复性很强的金融债务信用体系,同时,还有严密的法律机制对其进行全方位保护。但是,在此次危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其金融债务信用基础以及相关的法律制度仍然没有抵挡住自由金融市场负面作用的巨大冲击。其整个逻辑过程其实非常简单,就公司金融债务而言,公司企业从商业银行大量借款,再将借来的钱从事证券业或房地产业的投资。这时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高涨。但是,当过热的股市或房地产市场高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崩溃,此时公司的资金都压在股票或房地产上,无法套现偿还银行的贷款。这就会导致银行的信用基础出现问题,银行的资金不具有流动性,就会引发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的危机。此外,借款公司,如果不是从事股票业或房地产业这些高风险的投资,而是从事出口贸易或制造业投资时,也可以从银行大量贷款。但是,因为市场情况的突然变化,由于对市场估计的错误等各种原因,产品压库滞销,也可能导致公司到期不能偿还贷款。这也会影响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能力。银行对存款客户的支付信用出现问题时,公众存款人便对银行进行大规模的挤兑。挤兑必然导致银行倒闭。一家银行倒闭还会引起数家银行接连发生挤兑,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爆发金融危机的外因分析——国际金融法方面存在的缺陷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abstract: china'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has provided a broad space.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e business products richness handling efficiency and the quality of work, commercial bank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business development. however,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there are still some rather more obscure places, and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 of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development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key words: commercial banks; international trade; financing business
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目前银行办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形式仍相对比较简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挖掘仍嫌不够深入充分,银行虽然都在不同程度上倡导创新,但是业务人员通常忙于具体工作,对业务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各行办理的业务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商票融资等基本形式,对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业务,因其涉及环节较多,风险难以控制则数量有限。
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如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发票为背景的融资,就有出口商业发票融资、出口商业发票押汇、商票贴现、汇款押汇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各家银行的制度规定也各不相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2.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影响业务操作效率和质量。在业务初期,部分对国际贸易融资缺乏足够了解的业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加之市场竞争、业务营销的需要,在没有深入了解贸易背景和客户资信的情况下,降低条件为客户提供了打包贷款、授信开证等国际贸易融资,导致部分银行出现了较大额度的不良贷款及信用证被动垫款。基于这一情况,部分银行业务人员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更加难以控制,操作难度更大,再加上贸易合同、信用证、保函等均涉及英语资料,更觉陌生与深奥,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敬而远之,为其设置了较高的条件和环节要求,导致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普通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更难申请,审批环节更多、时间更久,致使客户错失商机,进而影响了银行相关业务。
3.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在实际业务中,银行和客户更习惯于选择传统的贷款品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总体发展规模与市场提供的空间和需求相比很不相称。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4.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5.贸易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使银行在操作业务时可能面临法律风险。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借鉴了国外及港台银行做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法律基础的不同,如果不根据我国的法律规范银行、客户及国外银行间的法律关系,就可能产生业务风险。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金融和商业票据、货权、货物、担保、信托等,要求法律上对上述各种行为的责权有具体的法律规定,但相关的立法对上述方面缺乏非常明确的规范。
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产品创新和扩展中,首先,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银行可通过对企业上下游贸易链所产生的资金流、物流的跟踪,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而如果有物权为保障,银行就可以不仅着眼于企业的规模等方面,可适当放宽授信条件,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
其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例如,根据部分大客户的出口项目需要,银行为企业提供集预付款保函、信用证保兑、打包贷款、出口押汇、福费廷于一体的综合。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2.优化资源配置,理顺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专业性较强,风险因素涉及层面相对较多,其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风险管理的有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具有自身的不同特性,必须在风险管理的内容、管理方式、管理机制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转变,树立理性和符合市场需求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相应的信贷业务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具备国际结算知识,能够分析辨别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风险,并掌握国际贸易知识以了解国际市场的变化特点,银行众多的分支机构难以配备足够的具备各种专业知识的人员,因此必须集中银行内部的精通国际结算业务及信贷业务的人才资源以评估客户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建立专业科学化的国际贸易融资信用评估体系,可成立与信用审批中心为并列或隶属关系的押汇中心以专业处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根据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和要求,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评估客户信用,控制风险。在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进行梳理和整合的基础上,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整合和优化,提高产品的操作效率。
3.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与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关注企业的资产规模、财务状况和担保方式不同,国际贸易融资更应关注进出口项目本身贸易背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资金流或物流。选择从业时间长、信用良好、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客户提供融资,是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最佳途径。由于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为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公司的利润积累只是第二还款来源,客户在银行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的记录可为银行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
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4.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
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如根据企业改善财务报表和加快核销退税的需求,推荐使用无须担保的福费廷、应收账款买断、无追索权的国际保理业务等。
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短期出口信用险项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保险与融资于一身,投保企业既可得到付款的保证,又可得到融资的便利,出口商在向银行申请办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之前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无疑给融资银行多了一层保障,有利于申请企业取得银行的融资支持。
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如在进口信用证业务中,进口商可利用银行提供的假远期信用证方式实现远期付汇的目的。
5.认真研究国际贸易融资有关法律规定,防范法律风险。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立法部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关法律规定,同时应收集分析近年来我国关于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案例和资料,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的法律环境,据此不断改进完善自身的产品设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在银行内部建立规范化的业务操作程序,以经过仔细研究的合同文本凭证格式等规避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北京、重庆外汇管理部,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总行:
你分局“关于外资银行备用信用证担保项下中长期人民币贷款有关问题的请示”(上海汇发(1999)038号)收悉。现就所请示关于外资银行备用信用证担保项下中长期人民币贷款问题回复如下:
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年9月26日并于同年10月1日施行的《关于加强境内金融机构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1998)458号文)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以外汇质押或外资银行担保项下获得的人民币贷款,只能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不得用于弥补长期项目投资缺口,不得用于购汇进口和还贷。
二、在银发(1998)458号文生效前,境内中资金融机构根据已经生效的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合同接受的外汇质押和外资银行备用信用证担保项下已发放和待发放的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可根据原已生效合同规定继续执行,但原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合同及外汇担保形式不得违反原合同签订时的外汇管理规定。并且,在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合同执行过程中,合同双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原合同进行展期。
三、根据银发(1998)458号文的规定,1998年10月1日前发生、迄今仍有效的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贷款,包括外汇担保项下人民币固定资产贷款,外商投资企业应当按照该文有关规定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
在审计人员进行金融审计的处理处罚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两种问题和风险,影响着金融的审计过程。首先,在越权处理处罚的出现的问题。在进行金融审计时,不是每个部门对违法乱纪的现象都能够进行处理和处罚的。在针对不同的问题都有不同的审计部门进行评估和处理。而在金融审计中的处理和处罚方面,有的审计机关越过自己的处罚权利范围进行处理。其次,在进行处理和处罚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出现的处理处罚不当现象。在金融的审计过程中,金融企业的所得税都要悉数上交到中央的负责部门。但是,如果在进行审计中发现企业的违法乱纪现象并因此而上交的罚款都要交给本级财政部门。这样所得的钱都是本级财政部门自己的收益,所以会有一些部门为了私利而产生处理处罚不当的现象。例如,在金融审计的过程中,有一些小的违规违纪现象,但是为了能够收取罚款,会出现一些“抓小”的现象。这样会导致一些金融审计问题的出现。
二、加强金融审计的对策
1.完善相关的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在了解金融审计会出现的问题后,金融审计拥有一个完善的审计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发展审计保障体系是实现金融审计良好进行的前提。所以,相关的机关和部门要注意完善审计质量的保障体系,确保金融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
2.提高金融审计的风险意识
在金融的审计工作中,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拥有了良好的风险意识有助于审计人员提高思想观念和努力提高自我的素质来更好地进行审计工作。相关审计人员在了解金融审计的风险后,养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在各个方面努力的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通过参加一些计算机技能、银行证券、业务知识的培训,不仅提高个人素质,而且也为以后的金融审计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提高了行业整体水平。
3.准确把握金融的审计抽样方法
在进行金融的审计工作时,遇到业务繁忙,而工作又必须用到抽样调查的时候,要准确的谨慎把握,因为这决定着金融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抽查时,金融审计人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合理地进行审计和抽样调查。在抽样中要找到有总体性的代表性的个体进行抽样。这样有助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合理进行事实情况的调查,提高抽样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抽样调查的时候,在针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个体的调查过程中要认真抓住它的本质和问题的主要原因,认真进行审计调查工作,有助于审计工作中全面深刻的了解调查内容。例如,在进行信贷资产的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的调查过程中,要和银行的政策相结合起来,准确把握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深入进行调查工作。在这个调查中要抓住事物的关键点,并以此着手。在调查中要从不良信贷资产形成问题出发,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解决。从实质处罚,抓住问题的关键点,对一些有代表总体性的企业进行调查,是良好的金融审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4.正确处理金融审计中的重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