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语言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语言的概念

第1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CDIO;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2-0025-02

一、前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在高等教育中的每一个专业都将开设,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完基础知识点之后,大学生结合上机进行实训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低,教师也无法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导致课堂教学满堂灌,上机实践课也只是依葫芦画瓢,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也不知道自己操作的目的,缺乏创新性,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传统“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公共课写入到学院教学培养方案中。据了解,大部分高职教师在此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先讲知识点,然后学生上机实训。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所举的例子往往也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而设计,没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章节内容各知识点之间一盘散沙,缺乏有效的前后联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通常会以讲授和简单的练习作为和学生互动的教学手段,缺乏和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中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上课时往往会感到内容枯燥无味,而碰到具体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目前,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入校之前大部分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基础知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了解却不甚精通。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知识点的掌握似是而非。为了解决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必要对此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三、CDIO项目理念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借鉴CDIO理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创始人爱德华・克劳利因创立CDIO这一深度影响全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NAE)“戈登奖”。CDIO中的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现(Implement)、O代表运行(Operate),它的工作周期是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以其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专业学习。按照CDIO的培养大纲要求,在实施过程中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以及工程系统能力。这样,就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促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的。

四、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多媒体设备齐全,教学设施相当先进,上课基本也是采用多媒体教学环境,为实施CDIO项目化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借鉴CDIO理念,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步骤,对整本教材进行工程项目的改革,将一个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包含各章的知识点的小项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个项目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然后用这种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延伸和应用创新能力。

以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例,首先对整本书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置九个模块,并设置渐进性与融合性的知识点,同时注意项目内容和实际应用相融合,这样有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其次,课堂教学依项目进行。按照CDIO的理念重构教材内容,以学生应用项目为主体,把教学内容融入到一个个项目中,每一个项目都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步骤组织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直接把项目的实施方案教给学生,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思路主动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自主学习课本上没有的相关知识,以项目组的形式集体完成整个项目。再次,实践教学拓展项目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承担实训项目,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步骤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完成之后,不仅要求学生写出书面总结,还要进行口头汇报与答辩。最后,课程考核多样化。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的考试成绩将包含学生的卷面成绩、实训成绩以及平时各项任务的表现。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工作流程如下:确定项目内容确定项目目标整合教学知识点项目实施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实施流程如下:提出项目具体要求和目标小组分工老师讲述项目所需知识点具体实施分组完成小组汇报老师点评知识点拓展总体展示成果评价。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边实践、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增强自己处理同类问题的能力,同时积累实际操作的经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项目描述至项目实现部分,均对各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清晰的讲解,对于项目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均以拓展知识的形式出现,方便学生以后学习与使用,使学有余力者可以进一步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总体展示教学成果,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以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之后,我院高职课程教学现有模式得到大大的改进,同时,它也促进了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该模式在我院得到推广之后效果明显,以今年我院学生在期末测评中的表现来看,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往更加浓厚。通过上机实践测评发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教材模块化进行改革,学生课程考核的通过率达到90%以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五、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改革,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引入CDIO之后,教学目标由过去的“学科导向”变为“项目导向”,把“学以致考”变为“学以致用”,在教学内容上由“强调学科知识的完备性与系统性”向“注重项目训练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转移,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转移,较好地实现了在高职公共课培养方案中把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建玮.CDIO教育理念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03).

[2]袁良凤.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教育,2012(09).

[3]李清平.CEC-CDIO模式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02).

[4]张文硕,张有志.以学生科技竞赛为切入点探索引入CDIO的高职教育新模式[A].第2届高等教育科学与工程课程研讨会论文集[C],2012.

第2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语言 程序设计 学生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计算机语言顾名思义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语言,是用于编写程序的开发工具,人们把自己的意图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输入计算机,告诉计算机完成什么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达到人对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目的。计算机语言的种类非常的多,总的来说可以分成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三大类。目前,计算机语言发展速度非常快,种类非常多,怎样在短短的一个学期内上好这门课呢?

一、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的。这一学期让学生明白都学什么。计算机语言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言特征,学会用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过程首先是让学生端正思想,明确学习计算机语言的意义;其次是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机语言最终就是要学会用语言来编写程序,为实际工作服务,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死抠那些语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关键是注重计算机思维培养

学生毕竟以前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语言课,一些解题的思维还停留在高中阶段。形象化方法在教学中作用高级计算机语言虽然同我们生活中自然语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它毕竟不是自然语言,尤其对于初学者,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接受和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编程问题就是不知从何下手,没有所谓的“计算机思维”,缺乏对基本的计算机关键是注重计算机思维培养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思维。在讲课中,应集中精力对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不应花太多的时间放在对语句语法的过多讲解。当遇到实际编程时,需积极引导学生把“要想干什么”的问题,直接转化为“要解决什么”的问题。当问题确定以后,必须选择正确的算法。当然,计算机编程中的算法和数学中的算法存在很大区别,需要教师对学生们的计算机思维进行长期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

三、程序设计的教学要考虑“纵”、“横”、“竖”三个方面

这里所讲的“纵”向是指代表语言学角度;“横”向是指计算机角度;“竖”向是指数学逻辑角度。这三个方面的交叉点即为语言的一个知识点。每个语言知识点要按四个角度进行讲解:(1)含义及书写格式;(2)功能和执行;(3)限制与注意点;(4)应用举例。一本程序设计的书看到的无非就是变量、函数、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概念,但要真正能进行编程应用,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不要只简单地学习语法、结构,而要吃透针对这些语法、结构的应用例子,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Visual foxpro中的do while…..enddo结构的讲解,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

(1)含义及书写形式

Do while

Enddo

(2)功能和执行

1判断条件表达式的值,若为真,则往下执行,否则退出循环。

2执行命令行语句

3重复步骤1和2

(3)限制与注意点

1 do while语句和enddo语句必须成对出现,缺一不可。

2在书写时,do和while之间有空格,end和do之间没有空格。

(4)应用举例

例1:求1+2+3+……+100的和

Sum=0

I=1

Do while i

Sum=sum+i

I=i+1

Enddo

@2,30 say “和=”

@2,40 sum

例2:求2+4+6+…..100的和

Sum=0

I=2

Do while i

Sum=sum+i

I=i+2

Enddo

@2,30 say “和=”

@2,40say sum

执行这两个程序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前提,兴趣是学生参与的第一步。孔子说的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整个语言学习不够重视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反正将来自己不会吃编程这碗饭,从思想上就轻视语言课的学习。另外由于计算机语言自身的抽象、枯燥,语法规则繁琐难记的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低。再加上课本知识的连贯性非常紧密,前一节的内容没有弄清楚的话,后面的内容将很难进行,如果学生有一节没有听懂,后面的内容就更难听懂,他们就更不愿意听讲,除个别自学能力强爱学习的学生会自己去钻研或请教老师,把不清楚的地方搞清楚,而那些自学能力不强或者自觉性比较差的学生,就可能会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意听讲,课后不看书,这样越不听讲,越不懂,越不懂,越不愿意听,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后造成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很是可惜。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和体现程序设计语言的“新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既要让学生知道计算机能干什么,有哪些奇特的功能,还要通过程序设计方式来实现一些趣味的内容。

五、程序设计课堂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这是因为:(1)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是新知识得以生成的前提和基础。(2)新知识的“生成”是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加以活动完成的。(3)学习者需要对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监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教师应该对所学习内容进行设计,设计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概括、分析、推理来建构起这些相关的知识。

总之,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作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不仅要求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强化教学意识,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艺术,千方百计挖掘学生潜能,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和场所,强化素质教育,最终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3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不同阶段都会学习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什么要学习这么多种语言?每种语言有什么特点?这是学生常感到困惑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把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有意识地结合起来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计算机语言特点,理解不同计算机应用语言的不同应用领域,取得一定的经验,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C语言和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的关系

 

C语言称之为“高级语言”或“中级语言”,汇编语言、机器语言称之为“低级语言”。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命名。理解好这些概念,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十分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讲解汇编语言时,首先将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关系告诉学生:计算机其实不认识汇编语言,也不认识C语言,计算机唯一能执行的只是机器语言。

 

机器语言是用“0”、“1”写成的语言,每条机器语言指令都对应一串“0”和“1”的代码,如果用这种代码编程很不方便,既不方便记忆,又不方便理解和调试。因此采用一系列符号代替这种“0”和“1”写成的机器语言指令,例如:8086CPU中的机器指令1011000000000110,我们就用MOV AL,06H 这种符号代替,后者只是帮助记忆和理解的“助记符”。

 

我们把用这种助记符写成的指令称之为“汇编语言指令”。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用“汇编语言指令”写成的程序称为汇编语言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由于汇编语言指令和机器语言指令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翻译”起来比较简单,我们把这个“翻译”的过程称为“汇编”(Assembly)。

 

使用汇编语言和机器语言的编程必须了解计算机的CPU内部结构,以及硬件接口电路,它和计算机底层密切相关,因此称之为“低级语言”。

 

同样,计算机也不认识C语言,C语言是用C语言语句编写程序。用“C语言”写成的程序称为C语言源程序,这种用C语言语句编写的源程序必须“翻译”成机器语言才能执行,只是这个“翻译”过程更复杂,翻译出来的机器语言代码更大,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编译”(Compile)。

 

由于C语言是按照自然语言的特点,同时结合数学表达式编程。基本不用了解底层硬件的结构,可读性强,学习重点在数据结构和算法,所以称之为“高级语言”。

 

使用其他“高级语言”编程的过程也都一样,都必须把用这种语言编写的计算机“源程序”通过“编译”变成“机器语言”、“目标程序”,才能被计算机认识并执行。

 

通过这样讲解,学生理解了C语言等“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低级语言”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多种计算机语言的原因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的重点放在学习语言的数据类型、程序结构、语法规则等局部细节上,忽视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计算机语言。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汇编语言和C语言的特点,告诉学生不同计算机语言的不同应用场合。

 

首先,汇编语言是针对CPU的,不同CPU的汇编语言又是不同的。学习起来困难一些,但生成的代码短、程序执行效率高,更适合实时控制、硬件编程。

 

高级语言如C语言,由于是按照自然语言方式编程,因此程序本身容易读懂。由于不需要了解硬件底层,因此我们更多的是学习如何用计算机实现一些数学算法。

 

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我特意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实例,实现显示“I WISH YOU SUCCESS!”(取文件名A)。

 

两个程序输出结果一样,但用不同语言编写,通过实例对比说明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特点。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printf(“I WISH YOU SUCCESS!”);

 

}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 DB 0AH,0DH,’I WISH YOU SUCCESS!$’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X,OFFSET BUF

 

MOV AH,09H

 

INT 21H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这两个程序都实现显示器输出“I WISH YOU SUCCESS!”。

 

可以看到C语言程序的源程序文件A.C为63个字节,通过编译,可执行文件A.EXE为9489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程序文件A.ASM为263个字节。通过汇编,可执行文件A.EXE为560个字节。

 

从这个程序设计实例我们知道,相比较C语言和汇编语言,C语言的源文件小(71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大(9515个字节),汇编语言的源文件大(352个字节),但是可执行文件很小(554个字节)。

 

通过这两个程序设计实例,学生清楚地感受C语言(高级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好,容易理解,汇编语言源程序可读性差,难看懂。但从效率来说,同一个程序,汇编语言的目标代码效率远高于C语言。

 

其实,不同计算机语言有各自特点,也有不同的应用领域。如在实时控制、内存容量很小的情况下编程就应该使用汇编语言,如果算法复杂,要求有较好的用户界面,就要采用C语言或者其他计算机语言。同时计算机语言是发展的,不断会有新语言出现,也不断有语言被淘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需要,选择学习不同的计算机语言。

 

认真学好几门计算机语言,对今后实际工作帮助很大,同时再学习新语言会举一反三,学习起来会轻松很多。

 

三、计算机程序与语言

 

计算机专业学生最喜欢的是学习各种计算机语言,许多人认为掌握的计算机语言越多,水平越高,不懂得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语言的关系。其实计算机领域里有一个最著名的公式:计算机程序=数据结构+算法,这个著名公式里根本没有提到计算机语言。

 

为了更好地说明计算机程序和语言的关系,我以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习题1+2+……+100为实例,使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分别编写一个程序,同时告诉学生:在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至于用哪种语言编写是其次的。

 

C语言源程序:

 

#include

 

main()

 

{int sum=0,i=;

 

For(i=1;i<=100;i++)

 

Sum=sum+i;

 

printf(“%d”,sum);}、

 

汇编语言源程序:

 

DATA SEGMENT

 

RESU DW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AX,0

 

MOV BX,0

 

NEXT: ADD AX,BX

 

INC BX

 

CMP BX,101

 

JC NEXT

 

MOV RESU,AX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在1+2+……+100这个例子中,关键是知道:sum=sum+i,然后通过改变i的步长,实现编程。至于用汇编语言还是用C语言或者其他语言都可以,不同语言只是使用的语句或者指令不同而已。

 

通过在课堂上生动地比喻和列举教学实例,学生渐渐理解算法的重要性,知道如果要熟练掌握编程,包括两方面学习,既要学好各种语言的语法规则、数据类型,又要学会根据问题设计出最优秀的算法。

 

四、结语

 

搞好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需要不断根据学生学习中的疑惑探索和实践不同教学方法。在C语言和汇编语言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教学的地方很多,如C语言中的“指针”和汇编语言的“寻址方式”; C语言中的“函数”和汇编语言的“子程序”;C语言中的“移位运算”和汇编语言的“移位指令”区别等。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融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4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微课 递归函数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54-02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探索。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国外微课资源的建设相对成熟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ownledge Burst)[2]。

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文章,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而后,微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化,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3]。尤其2013年后,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4,5]。国内各大重点高效也在利用微课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如何优化教学。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和教师把微课理念引入到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未来计算机教育形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基础课,一般都是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讲解编程的思想,学生被动的接受,缺少课堂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教学,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相关的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课前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的实践

微课的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围绕课堂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文中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6]。

(一)微课课件和教案的制作

针对递归函数,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微课的课件和教案。其中,递归函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递归函数的概念、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编写递归函数及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文中将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10分钟的微课课件和相关教案。

(二)安装录制软件并拍摄

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录屏软件,例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打开PPT的同时加载视频录制软件,调整好PPT的大小及录制位置,点击“录制”按钮,开始边讲解边录制。录制结束后,将其保存为相应的格式,待后期编辑和美化。 (三)视频的编辑和美化

将微视频导入视频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开始编辑和美化。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进行编辑、剪切、复制、合并等操作。

(四)组织课堂教学,结合视频展开讨论

递归函数的授课思路为:首先以“信息化战争中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而良好的程序设计离不开计算思维”引入递归函数。并以结构自相似的图片为例,阐述了递归函数的概念。以求解n的阶乘为例阐述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进而讲解如何编写递归函数。至此,教师都是以PPT讲授为主。接下来,播放微视频,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这里,以汉诺塔为例,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非数值型问题。微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结合视频播放,以程序演示为例,验证汉诺塔的执型步骤。

(五)课后的巩固和学习

通过课前视频观看、课堂视频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多次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最终,通过上机实践、编写程序,提升学员的实际编程能力。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

表1中给出了100个学生对此次微课视频的完成程度和满意程度,数据显示通过微课的学习,100%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过关任务,并且对微课程的满意程度也有90%以上。

四、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丰富微课的内容形式。国内的微课多以课堂实录为主,呈现的形式较单一,知识点多,容易造成内容的不连贯性。因此,需要丰富微课的内容的呈现形式,除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还要配合相应的动画、图片、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完善微课配套的资源建设。建立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需要提供视频资源,更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型的交流平台,应设有配套练习,知识点、学习体会、交流互动等特色化配套资源。微课资源平台的开放性更使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师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微课内容的主体是微视频,所以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视频技术、扩大视频的来源,并提升视频制作的水平。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讲解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并探讨了微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6-3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6]李婉嘉,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2(11):85-87.

第5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6―0124―03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1]。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机器人仿真技术一般 用于工程设计,还没有用于高等学校听障学生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先例,它优良的计算机界面图象仿真功能,从视觉补偿角度非常适用于听障学生的特点。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将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中听障学生所遇到的难点,教学点用仿真图示的方法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组合。例如:流程图设计与编写计算机指令的关系,我们抛开听障学生不易明白的技术术语,以工程设计项目为方式,机器人创新教育的教学训练的模式[2] ,设计了流程图与指令对应同时与所写指令有明确执行效果的教学方法(见下图1)。

由于是工程项目设计,目标易于理解,听障学生可以很容易地根据目标选用流程图中的图形进行过程组合,而在流程图的组合过程中对应的计算机指令也实事 的显示出来。指令的用法也一目了然。听障学生通过这一方法,首先知道流程图的基本画法,其中每一个图框中应写那 条指令,而且明白所写指令对应的实际效果是什么。利用这种图、文、做一体的简便方式,听障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计算机语言的编写过程和机器指令的使用方法。针对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在何处修改,同时可实时看到修改的结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听障学生的“入门” 较轻松,沟通较容易,这样便 使他们对学习编程建立信心。

一 基本设计思路

常规的计算机高级语言的教学一般选用指令分类的形式讲解, 每条指令的含义可用语言、文字解释。教材可以简洁明了。但听障学生由于听力障碍, 基础术语、语言文字能力较差,简洁的教材, 使得讲解十分困难, 同时没有听障学生适用的辅助教具, 更增加了听障学生的理解难度。为解决以上所涉及的难题,在本教学环节设计中引入仿真机器人,采用了屏幕机器人仿真和流程图与计算机语言对照的方式来讲解计算机高级语言, 大家知道: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中,被计算机程序化的影像起着视听教材的作用[3]。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将语言的学习变成屏幕游戏的编写, 不刻意强调每条指令的结构, 用简单的图面对比来告诉听障学生指令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视觉补偿的方式, 可很好地兼顾听障学生的生理特点, 扬长避短。设计原理框图见图2:

二 课程设计方案

1教学对象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听障学生极易放弃他们认为不易掌握的知识, 尽管有些在正常人看来是及其 简单的。为使听障学生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考虑听障学生达到此教学目标所经历的心理历程。本教学环境选用了视觉补偿的概念,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从基础知识入手,利用显、浅、易、懂的方式引导听障学生进入教学情景, 最大限度的集中听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积极参与到既定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

从教学内容来讲,要分析掌握技能与听障学生原有学习习惯之间存在的差异,面向学生的学习需要[4],听障学生还有多少知识没有掌握。从教材上来讲,教师应努力以鲜活的知识、通俗易懂的教授形式把生硬的教材符号简单化。

以往教学目标关注较多的是知识, 技能。缺少为达到此目标所进行的感情、能力的关注。对听障学生而言,教学目标与他们的生理、心里、认知能力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而沟通难是工科学科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以如何使听障学生能够学会为主要目的,即用仿、学、做结合的方式改变“沟通难” 的问题。

2 教学目标

(1)根据知识的性质确定教学方式[5]。通过仿真教学辅具的帮助,听障学生能够较有成效地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的知识及基本操作,培养听障学生建立基本工程设计的概念,使听障学生能运用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将制定项目 设计构思以直观形象表达 出来,同时听障学生可用此方法完成自定义项目的练习。

(2)教学设计过程要根据听障学生的生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教授知识的切入点,教师应“激活” 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解读和诠释[6]。教授给 听障学生学会选择,正确使用,把学习内容分解成为一系列更易处理的单一子任务,从而使听障学生获得一种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感受到科学的有用和研究的

乐趣,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构建他们动态的知识体系,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三 设计方法

1 课前准备

(1)教学点:流程图设计与编写计算机指令的关系及设计效果。

(2)构建计算机仿真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实践教学环境。

学生每人一台教学计算机,在机器上装有仿真教学辅助软件。

学生自由组合组成练习小组,搭建实践教学用仿真场地同时配备教学机器人一台。

2 教学流程

(1)复习流程图的基本知识。

(2)利用仿真教学平台中流程图设计子系统,建立指定项目的设计流程。观察流程图的设计过程与指定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流程图的图示化选择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3)观察流程图的图形模块所生成的计算机指令与单一指令设计的不同。

(4)将流程图对应生成的计算机指令调入到计算机语言的编译环境中,进行语法检查,通过后,进入仿真。

例如:―― 设计一个《机器人走四边形》的工程训练项目,学习条件转移语句的使用。

首先:抛开听障学生不易明白的技术术语,以工程设计项目为方式,利用《聋教育仿真教学平台》设计了流程图与指令对应同时与所写指令有明确执行效果的教学方法(见图3)。

第二:对应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指令― 讲解用while实现虚拟前行的方法,条件循环走正方形指令。

第三:指导学生利用教学软件在计算机屏幕上利用图形化C语言编译环境工具完成指定教学科目的训练,教授对应学习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了解语言编程的基本方法和调试手段。

3 教学过程

根据图2我们可知,这是一个虚拟机器人运动的工程项目,我们将此单元课程设计为:

第一:设定工程目标: 虚拟机器人向前行走一段距离然后右转,重复进行。

第二:选用流程图与机器指令对应的设计方法讲解计算机语言。

首先用图形化编辑的方法列出流程图,此时每一个流程图形所对应的机器指令亦同时在屏幕上对应显示出来。

第三:学习机器指令,讲解使用方法。

第四:屏幕仿真,观看设计结果。见图4。若有误差对应修改。

第五:保存结果。

四 小结

利用这种图、文、做一体的简便方式,听障学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计算机语言的编写过程和机器指令的使用方法。针对结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在何处修改,同时可实时看到修改的结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使听障学生的“入门” 阶段的学习较轻松,技术沟通较容易,这样便使他们对学习编程这门课程建立信心。用这种方法作为“入门”阶段的的教学途径,降低入门难度,从教学结果看听障同学掌握较好,课堂氛围轻松。

仿真技术用于听障学生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际上是一个新的课题。本着浅显易懂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课前准备。将现代仿真技术成为听障学生课堂教学的组成元素。创建一个新颖的实践教学环境。减轻听障学生学习难度, 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可以减轻听障学生学习计算机高级语言普遍存在的畏难情绪。

第二:从整个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自主参与,要照顾聋生的思维进程[7],将合作学习贯穿在查找、收集、交流、构思(设计)和运行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精神。提倡项目式合作训练,使学生把学习过程当成一种“游戏” ,轻松愉快,减轻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第三: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设计,尽可能挖掘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

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让他们树立信心,初步学会计算机语言的编程规律。 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五 教学后记

通过教学辅具在听障教学中的使用,以构建计算机仿真技术支持的学与教创新环境为出发点,利用计算机仿真的教学手段,同时运用身心障碍补偿和技能训练的方法,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知识的传授。教师利用这一教学载体,通过机器人创新教育的教学训练模式,力求解决听障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入门难” 的问题,听障学生能借助此技术来改善学习境况,同时建立一种新的听障教学的实践模式。

特殊教育象征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特教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句称赞等各种表示都会对聋哑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更由于听障教学人文主义色彩较为浓厚,这种作用就更为重要。而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始终把握好一个原则,那就是技术只能是一种工具,无法代替人的情感因素。根据听障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8]。将情感因素带入教学中,帮助听障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学习质量,达到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平原, 吴超英.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创新的构思[J]. 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4.2:3-5

[2] 仲照东,李益明.机器人教学与高职创新教育[DB/OL].

[3] 山口熏,金子健.特殊教育的展望[M].辽宁: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4] (美)汤姆林森 著.多元能力课堂中差异教学[Z].刘颂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9.

[5] 李明祥.聋校信息技术教育探索[OL].

[6] 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J]. 中国教育学刊, 2007, (3): 44-48.

[7] 张峰.聋校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OL].省略/runwen/xklw/xx/200703/144353.html.2007-03-09>

[8] 陈书爽.多媒体技术在听障学生个性化教育中的支持性研究[OL].省略/xgjy/tsjy/jszx/jxyj/tzyj/200802/t20080227_446842.htm.2008-02-26>

The Design and Practice of Computer Programming Language Teaching for Deafness Students

HAN Yu-min

(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100075,China)

第6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论文摘 要:NetMeeting是从Windows95/98操作系统开始就捆绑搭载的廉价优质网络通讯软件。作者利用该软件为学生构建计算机课程教学环境,通过产生一种具有互动共享式的学习环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在实践中利于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NetMeeting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集成的一款实用通讯软件,用户利用它可以在Intenet或局域网络上轻松实现文件传送、共享桌面、远程管理、语音通迅等功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利用NetMeeting构建了《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尝试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经推广到其他计算机语言(如C语言,VF语言等)教学,也达到了同样的预期效果。

1 NetMeeting教学环境的的架构

由于笔者所在的教学机房中各机已经构成局域网环境,并且都已经安装XP操作系统,而NetMeeting软件是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因此不需要另外安装。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1)公共设置:教师机和学生机均要完成这部分设置。具体步骤是:选择任务栏左下脚的“开始”菜单,选择“运行”选项,然后在“运行”对话框中输入“conf”命令。第一次运行时需要按照向导的提示设置自己的名字和电子邮件等信息,完成设置后会在操作系统桌面上生成NetMeeting的快捷图标,以后只要双击就可直接启动。

(2)教师机设置:首先单击NetMeeting面板菜单上“呼叫”栏的“主持会议”按钮,根据弹出的对话框里具体说明进行选择确认。然后再点“呼叫”栏的“自动接受呼叫”按钮,这样可以自动接受学生的呼叫。最后点“工具”栏的“共享”按钮,选择桌面共享,教师机的屏幕将同步显示在学生的屏幕上,实现操作演示。

(3)学生机设置:单击NetMeeting面板菜单上“进行呼叫”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里输入公布的教师机IP地址,教师机将自动接受其呼叫请求,NetMeeting的名称窗口将会出现被呼叫人和呼叫人的头像和名称。

在NetMeeting窗口下方包含四个选项:共享、聊天、白板和文件传送,这四项包含了NetMeeting的主要功能。利用以上功能可以实现学生机与教师机同步演示、文字互动交谈,可以将简单图形或文字发送到所有学生机的屏幕上,一次性将作业或辅导材料发送给所有学生。至此完成NetMeeting教学环境的架构,为计算机教学创造了基本条件。

2 NetMeeting下计算机语言教学模式的几点尝试

在VB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程序设计本身枯燥、不易理解这个问题,找到一条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一直是广大计算机教师颇感兴趣的课题,笔者在基于NetMeeting下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2.1 先入为主教学法

VB语言所涉及的内容多,控件属性、事件、方法也较多,学生在毫无知识背景的前提下如果教学开始阶段就过多讲授这些抽象概念,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丧失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节课,就采取先入为主法,具体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引下直接进入编程环境,从创建最简单的程序入手,如在窗体上添加一个COMMAND1命令按钮,要求单击它就在窗体上输出一段文字。此程序虽然简单,但很好阐述了VB面向对象的事件驱动编程机制。至此,教师再引入VB的基本概念就水到渠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理解,从而打破编程的神秘感,为进一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根据NetMeeting教学环境本身的特点,开始阶段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编程序,突出编程这个主线,贯彻始终,在实践中由同学们自己直观上先去体悟这些概念,待时机成熟时再和同学们一起归纳总结,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独立编程能力。

2.2 娱乐式教学法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选择一些有趣的、有实际意义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十岁左右青年学生一般对游戏都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尝试引入一些小游戏程序后,发现能很快带动课堂气氛。笔者引入的是古典的猜数字游戏,就是计算机在1~100之间产生随机的某个整数,让游戏者猜出其具体值,根据你猜的数字计算机给出提示是过大还是过小,从而一步步逼近具体值,最后统计出游戏者猜出正确结果所花的次数。这个程序把VB当中的条件判断语句、输入框、消息框、数据类型的定义、随机数的产生等几个重要概念都揽括了,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下既掌握到了编程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又让其体验到了编程的乐趣。学生通过对游戏程序不断比较和完善,对重要语法结构、相关概念及关键性语句均有了较深刻的体会,而这是一些传统程序例子所难以企及的。

2.3 重复式教学法

不断的重复再重复就是成功,因此重复也是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从学生开始的懵懂到有所领悟到最后的理解,都是在经历相似的编程经历之后达到了,所以说这是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不论采用什么先进教学方法都是不可跨越的。VB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为力求重点突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前面章节中的常见标准内部函数、字符串函数等基本概念,就没有专门一一去介绍,而是通过主要语句的实例教学得以体现。因此重复式教学法不是针对所有知识点,而是把握重要知识链,通过教师示范编程、学生简单模仿、独立编写程序这样不断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较快掌握编程基本思想。

3 结语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于NetMeeting网络开放式环境下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其教学模式的构建涉及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给教学赋予新的含义等等。本文进行了相关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出在网络环境下适于现代化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计算作为一门学科》报告指出了程序设计在计算学科的正确地位:程序设计是计算学科课程中固定练习的一部分,是每一个计算学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是计算学科核心科目的一部分。并且,程序设计语言还是获得计算机重要特性的有力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几门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很有必要的,如C/C++语言,VB、Delphi等可视化编程语言,汇编语言,Java,等等。这些语言课程一般有着复杂的语法结构,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语法的学习,对学生实际编程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算法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渗透得不够。我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方面有一些想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在传统的计算机语言教学中,语法是课堂讲授的主线,程序是作为某一章语句语法内容的示例或验证来讲解的。这种现象的历史原因也许是在程序设计语言发展的早期,学生由于受上机条件限制,难得一次上机机会,并且上机时程序和数据还需要通过磁带或卡片穿孔输入计算机,非常麻烦,加上当时的程序编译器功能较弱,一般不能指明出错位置,使得程序查错困难,学生上机往往希望一次成功通过,希望不出一个错误。为此,编写程序时必然慎之又慎,惟恐因为语法出错导致有限上机时间内不能完成程序的调试。这就要求教师对语句语法要作详尽说明,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以语法为主线的模式。这种模式沿袭至今,尽管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但大部分教材中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仍以介绍语法为主线,配上一些作为语法应用示例的简单程序,缺少程序设计方法、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系统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学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编写程序的能力很差,学得好的学生也往往是“语法的巨人,编程的矮子”,等到做毕业设计时才发现自己无法真正面对实际问题编写程序进行解决。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二、新教学模式

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惊人,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学生上机的条件和平台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机方便,程序编译器的功能强,能指出错误位置和类型,学生上机调试程序不再为语句语法的错误所困扰,发现和纠正语句语法错误变得容易。而且语句语法通过自学也容易掌握,同一种语言不同版本语法也会发生变化,不同语言语句语法又会容易记混。所以传统的以语法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必须采取新的教学模式。

(一)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初步渗透算法设计思想和软件工程思想。

为避免培养强于应试而弱于编程实践的学生,必须跳出以语法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优点,积极推行案例教学,将复杂枯燥的语法知识分解到一个个生动实用的程序实例中。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程序设计为主线进行教学,教师有意识地淡化计算机语言本身语句的介绍,而重点介绍程序设计方法,在分析程序和程序设计中熟悉语法、应用语句,并把软件工程学的思想,算法分析与设计思想贯穿于程序设计过程中。比如通过有趣的“百元买百鸡”程序设计思路,介绍循环结构的语法形式,然后通过求在一定区间内符合某一约束条件的数、求等式中满足条件的未知数码等趣味问题,将“穷举法”的使用特点、思路等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在程序分析中学习语法,掌握程序设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通过汉诺塔问题可初步了解递归的算法设计思想,而斐波那契数列问题既可用递归方法,又可以采用递推的方法,教学中还可以简单介绍时间、空间复杂度分析及计算复杂性的相关知识。

在VB、Delphi、C++Builder等可视化开发环境的教学中,可以用一个小型信息管理系统(如教材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为实例,初步了解快速原型开发模型及有关软件分析与设计方法等。在C++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难度合适的实例初步训练OOSE(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的有关知识。

(二)推行阶段报告(Project)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编程的能力,还可以为整个课程设计几个“大作业”,在讲课时,以这几个大作业的程序设计要求为总体要求,每一章学过之后要求完成一项或几项编程作业,而各章的编程作业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实际上它们都是一个较大型、较复杂程序的组成部分。例如,在C语言中介绍了常用输入/输出语句printf和scanf后,要求学生编写主函数并在主函数中调用若干个空函数,形成一个文本型菜单的雏形;在介绍了常用数据类型后,要求学生编写一个验证密码输入的函数;在介绍了逻辑运算和判断选取控制常用语句后,要求学生编写一个菜单选取函数;在介绍了循环控制常用语句后,要求学生编写几段求解中学常见数学问题和趣味数学方面的函数;在介绍了数组和字符串后,利用UCDOS特显功能等编写一个具有特别显示效果的软件封面函数……这一个个编程“作业”,似乎各自独立,其实都围绕一个总的要求――编写一个具有漂亮封面并可通过菜单进行操作的“数学万花筒”大程序(大作业)。当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完成了平时要求的各项编程作业之后,他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完成的远不是一些零碎的程序段,而是在一块一块制作程序的各个部件,只要通过简单的程序拼装,就可以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程序。学生在学习C语言的过程中,通过这几个“大作业”(每个作业要多次上机才能完成),可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算法等综合在一起,从整体的角度来审视整个程序的设计,并通过上机进行综合调试,达到提高编程能力的目的,并让学生及早切入面对实际问题应用程序进行解决的能力培养阶段。这就是所谓“阶段报告(Project)”的教学模式。

三、新教学方法

(一)消除学习计算机程序语言的畏难情绪,给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VB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概念,也就是学过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但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不一样,而且差别很大,基本操作是固定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熟练掌握,而且效果显著。而计算机语言要通过思考、推理和判断才能给出正确的算法,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用程序设计语言把它正确地表达出来,难度要比操作大得多。很多学生在学习VB程序设计时,最难的就是入门这一关,他们不习惯采用计算机解题方法,甚至觉得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太难学了,简直像天书。他们更习惯于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打消学生对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畏难情绪,给他们信心和希望,告诉他们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学。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努力认真用心去做,就都能做好,老师也不是天生就会程序设计语言的,也是一点一滴学出来的。例如我想把一瓶酱油(简称a)和一瓶醋(简称b)交换一下,交换后,原来装酱油的瓶子现在装醋,原来装醋的瓶子现在装酱油。问:我们应该怎么操作才能实现呢?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很快就给出答案:先拿来一个空瓶子(简称c),再把a瓶子里的酱油倒入空瓶,然后把b瓶中的醋倒入原来装酱油的a瓶中,最后把倒入空瓶中的酱油倒入原来装醋的b瓶中,就完成了酱油瓶和醋瓶互换的任务。这个问题不就表示的是程序设计中的两个变量交换值的道理。一个变量a=1(酱油),另一个变量b=2(醋),现在要把a和b的值进行交换(相当于把酱油和醋互换),则需要引用第三个变量c(相当于空瓶),先用c保留变量a的值(把酱油倒入空瓶),即c=a,再把变量b的值给a(把醋倒入酱油瓶),即a=b,最后把c的值给b(把空瓶中的酱油倒入醋瓶中),即b=c,则完成了a、b两个变量值的交换。在程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内容是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相似的,很好理解和掌握,相信同学们没有学不会的内容。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步入正确的程序设计大门。

在介绍VB内容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按照指定教材内容组织的顺序给学生讲解,因为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参考书,可以根据大纲要求,把教材内容经过仔细研究、斟酌、提炼、总结和归纳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知识内容,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展现给学生。如VB控件部分的内容不必在开始时全部讲解,结合实际情况,用到哪些控件再详细地介绍那些控件。首先把窗体、文本框、命令按钮和标签控件介绍给同学就足够使用了,因为窗体是VB程序设计的基石和容器,所有VB的其他控件都放在窗体中;文本框可以用来作为输入和输出界面;命令按钮用来激活代码的运行;标签用来注释。至于其他控件,如图片框、列表框等可以在后面介绍到数组的时候,作为数组输出界面时再陆续介绍。总之,介绍的内容以实际应用为主,有应用的需求就介绍,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会更佳。

在介绍VB的语句语法时,不要急于求成,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再介绍相关的语法规则和语句内容,以问题驱动内容的进展。如设计一个加法计算器,用来求出n个数的和。如果n的值较小,如n=2可以直接把两个数相加,但如果n=20或n=50的时候,如何实现将这些数相加呢?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循环语句来实现,引出循环的概念、语句和语法规则。

对同学们容易出现的一般性错误,尽量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语句的含义。因为学生出错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理解语句的含义。例如,开始使用VB赋值语句的时候,很多同学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赋值和被赋值对象写错位置。如把x的值赋给y,写成x=y,其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把赋值号“=”理解成数学里面的等号“=”了;同样的错误还有把文本框1中的内容赋给变量a,表达成text1=a。针对这种错误,我们就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借钱”这件事情来举例说明,如名字为x的人向某人y借了500元钱,前提是y一定有500元钱(y=500),我们可以用式子x

在讲解程序设计算法的时候,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理解和判断,最后推出正确的解题方法。先用自然语言分析和阐述正确的算法,然后用VB语句描述出来,要把分析和表达的全部过程展现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分析和判断,最后把初步写出的VB程序放在VB环境中调试和运行,验证算法是否正确。特别强调的是,有时需要故意设一些陷阱,让学生跳进去,也就是程序不要一气呵成、正确无误,故意留一些关键性的、容易犯的错误,运行结果出来,发现错误时,学生会很惊讶,在分析的过程中,觉得应该不会出错,怎么最后结果不正确呢?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再慢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想出解决办法,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语言类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我们一定要努力搞好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不断创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较有前瞻性的专业,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表明计算机专业更加需要结合其他专业。“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原有的计算机教学设计以难以实现新形势的需要,我们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并努力顺应新形势发展的变革。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性更强。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课程,计算机有本身的语言,从最简单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C、C#、C++、JAVA等高级语言,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习相应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就像是与计算机沟通的渠道和工具,这些语言无法用于其他专业的使用,这体现出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性会更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应对的情况将更加复杂[1],他们毕业后面对的也许不仅仅是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以前的计算机只需要孤立的关注计算机本身,“互联网+”的新形势下,需要关注互联网与多种事物的结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以及工业4.0现代化生产等,都是计算机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这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在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之上,掌握计算机结合其他知识形成的庞大学科知识,从而实现我们对未来某种技术的革命,比如工业技术改革增加智能机器的数量,降低工业生产劳动力的使用,从而保证资源最大化的被有效利用。(二)多元化趋势明显。原来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能只是作为一个编程工作者,但随着计算机专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计算机专业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学习计算机可能就不只为了学习编程,学习计算机语言,或者是为了学习某种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比如,可能有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攻方向是影视媒体,他们努力学习的主要方向便不再是计算机语言的编程,而是媒体数据流的处理,比起计算机语言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某款视频或者图片声音处理软件的高级进阶使用技巧,他们需要更多的是经典事例处理的讲解。计算机的多元化更加明显,学生可以更加自如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相应的知识领域进行学习,但这也在无形中加剧了授课教师教学备课的压力。(三)局部体现变异性加剧。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有时会体现出局部的变异性,所谓的变异性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并没有按照人们的预期进行发展,相反,它发生了某些我们并没有预知的结果。这种局部变异性在以往体现出的事例不胜枚举,以曾经的计算机大佬IBM为例,巨型机的小型化便是计算机的一次变异,从计算机的研发到巨型机小型化期间,计算机被设计出来的目的都是进行庞大而专业的信息与资源的处理,并不是用于个人的。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变异发展,导致了IBM辉煌不再,个人计算机几乎成为每个人的标配。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的变异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更加出乎人们的预想。首先,计算机的形态可能会更加的多样化,其次,计算机可能不再是一个呆板的只懂得执行的机器,其可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因此,计算机专业未来面对的可能是变化的发展,在变化的发展中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与岗位,是学生们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四)对学生自学要求增加。“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学生的自学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学生面对的未来的“互联网+”是一个更加不确定的未来,因此,学生要保证自身在未来的发展中仍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做到不被时代抛弃,做未来的宠儿。做到这些的基础就是学生需要有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在计算机专业要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需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努力拓展知识储备,为创新改良技术打下基础。

二、高校在“互联网+”的形势下进行计算机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互联网+”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对于学生是有益的,切忌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尽量做到讲述的课程具有独立性和创新性。对于学生,教学内容也需要具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未来发展的路径不同,对此教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可以采用相应的分组制,对大的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详细教授课程,让学生更有目的性的学习自己所喜爱的技能,保证其以后工作时具有足够的技能储备。对于学生的不同能力,教学设计也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不同人的知识储备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最大程度的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中找到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其获得工作生存的必要技能。(二)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尽管计算机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互联网+”的思潮下,会有很多新的想法喷薄而出,但计算机教学不是进行计算机理论的设计与探讨,所以计算机的教学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有足够的能力能够提出新的计算机概念,同时,大多数高校也不具备有研究所的专业器材和充足的资金储备,用来完成计算机理论相应验证。因此,在高校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中,可操作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能因为“互联网+”强调多行业的协作发展,在教学设计中就出现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可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他们需要在高校学习期间确立相应的知识储备[2],并在其之后的求学途中,有足够而且深厚的基础准备与部分新颖理论验证的经验。(三)计算机教学设计要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常常一个极具天赋的人就可以完成计算机软件或者系统的编程。而现在计算机经过长足的发展之后,数据库日益庞大,个人再想独立地实现编写出系统程序或者软件,已然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到协作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在计算机教学的设计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分组,对各个小组分别布置一个总体任务的不同步骤,并让他们进行协作。教师只负责布置总体任务和划分每个小组负责的内容,协调进度和统一设计规划等都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在实际的企业中,员工的协作能力有时比其专业技术更为重要[3],毕竟具有某项天赋、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是少数。在学生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训练其协作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段视频。首先对这段视频进行摄影、录音、后期处理等多任务的划分,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主题,最终呈现一个5-10分钟的短视频。这样就很容易在让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协作能力。(四)计算机教学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对于学生而言,吸引他们选择计算机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们认为计算机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专业。计算机教学的设计可以由浅入深,并在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中多设置实际的例子,可操作性强的例子,让学生可以在练习中获得更多的趣味性,从而让他们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4],教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计算机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可以增加学生的创新性和创新意识,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更容易接受计算机的相关知识。

三、结语

总体来说,“互联网+”的新形势下,计算机的教学会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困难和挑战往往就是机遇。计算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且花费时间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做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全面。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时候有更多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学习中的趣味性。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教师的一个规划,其中体现出的是教师的个人授课风格,在其中,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的探讨与良好的互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拓展其知识边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宇阳.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探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2):105-106.

[2]林锋.互联网+环境下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35.

[3]薛巍.“互联网+”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模式与改革策略[J].现代装饰(理论),2016(6):270.

第9篇:计算机语言的概念范文

很多语句代码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数学知识储备和计算机理论、实际操作技能。编写的程序代码冗长,调试运行耗费时间长,学生很容易失去对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MATLAB作为一种简单、高效、功能强大的计算和绘图语言,结构性好,可读性强,编程、调试、分析过程直观、高效[3],提供了很多函数代替算法。学生只要了解函数的意义,利用该函数的结构就可以快速求解出算法,降低了对学生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专业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探索上。因此,计算机应用语言选择MATLAB语言是非常合适的。

2教学案例的设计

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语言有效结合等为教学目标的城市水工程计算机应用课程,考虑到课程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选择包括选题、数据收集、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计算和仿真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案例项目的内容、组织、教学方法都要经过精心设计。除基础知识外,案例都来源于真实的专业案例,在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充满了挑战。案例教学的精髓就在于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专业案例操作,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与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激发学生在案例实践中的主动性,使学生探究性地学习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型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4]。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程序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语言的消化理解。案例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案例后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案例的设计应分章节,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案例以数学的形式或以经过抽象的简化模型为主,目标是保证学生掌握特定函数的使用方法。如求积分方程问题,可直接给出一个案例:求x在[0,pi]区间内sin(x)的值。通过符号计算的int函数或数值计算的trapz或quadl函数求解。重点让学生掌握这几个函数的适用环境、格式。复杂的案例则从一个专业案例出发进行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所以,案例选择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以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的设计洪水为例[5],设计洪水由经验频率点的计算、概率格纸绘制、理论频率曲线绘制和设计频率下的洪水值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涉及许多概念和计算。案例设计时,教师先对每部分专业知识点做一回顾,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提问,最后给出对应的MATLAB处理方式。具体要点如下:(1)经验频率点绘制步骤有样本排序,采用独立样本法和统一样本法分别处理特大洪水和一般洪水,涉及排序处理的方式、样本计算方法。MATLAB关键函数有排序函数sort(Q,‘descend’)、选择对话框button=questdlg(“您选用什么方法”“问题提示”“独立样本法”“统一样本法”“default”)。(2)图示在概率格纸上,涉及概率格纸的特点和绘制。关键代码是正态累积分布函数逆函数-norminv(0.01/100)+norminv([0.113510203050809095979999.999.99]/100)。(3)理论频率计算包括统计参数、离均系数、对应频率下的洪水值计算,涉及均值、均方差、变差系数、偏态系数、离均系数如何求取的问题。MATLAB关键函数有均值函数mean(Q)、均方差函数median(Q)、伽马累积分布逆函数gaminv()[6]。(4)根据理论频率计算和经验频率点的结合,确定设计频率下的设计洪水值。涉及曲线的对应点查找。关键函数是插值函数spline()。上述例题来源于学生上课时的作业题,当时学生普遍反映存在计算量大,概率格纸绘制困难,定线困难等问题。借用计算机语言编写后,结果清晰地以图示形式显示出来(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既加深了设计洪水的理解,又对MATLAB实现专业案例的代码编写产生了兴趣,学习动力增强,实现了教学目标。

3上机实践

城市水工程计算机应用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机操作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教学效果必不可少的环节。一个完整的程序从编制到调试,初学者都有可能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帮助学生排除可见的和隐含的错误,提高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上机实践的案例设计很有讲究,它既不能是课本的重复,又不能远远脱离教材。城市水工程计算机应用课程中管网平差设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上机实践例题。在授课过程中,管网平差章节讲到了Excel表的调用,解节点平差和解环平差法以及等水位线的绘制,而校核仅仅给出了思路而没有完整的程序代码。上机实践就可以要求学生完整地实现管网平差计算、校核和绘图过程。通过该过程,学生可以实现程序语言与课程设计的完美结合。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