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第1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金融助推   农业产业化   思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互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互助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底,互助县拥有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1家,地级13家。14家企业总资产达到7.5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514人,2010年上缴税金2.43亿元。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也相应得到了政府、银行等部门不同程度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青稞酒有限公司、西海油脂加工有限公司、绿革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互丰公司和介实公司外,其它重点龙头企业都享受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2010年互助县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668万元。在信贷支持上,截至2011年6月底,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贷款1.49亿元。

    经过几年的经营,互助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畅、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是制约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1年6月末,互助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2.4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72.4%,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仅占农业贷款的16.56%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障碍。

    一是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不允许抵押。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只限制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而龙头企业通过发包方与集体组织成员签订合同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设定抵押权。目前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均是以租赁方式取得,不具有对该土地的承包权,只享有约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法律上没有明确该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土地经营权缺乏法律支持,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就难以变现,因此,不能以此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龙头企业租赁农地征用补偿尚未明确。按照现行国家征用农地补偿有关法规,土地补偿款主要是针对依法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村集体,对于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其补偿标准并未明确,因此一旦出现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农地等不确定事件发生,不仅影响龙头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

    (二)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出入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有流水账。或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公司收支与个人收支不分,使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三查”制度很难落实,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在承担支持农业发展重任的“三驾马车”中,农业银行前些年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点,上收了业务权限,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专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虽说从近一两年看贷款面有所松动,但功能发挥不充分,其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高,但其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满足龙头企业日益高涨的大额贷款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僵化,特别是对于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谨慎。一是信贷门槛较高。过于追求足额抵押担保等“硬指标”,忽视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指标”。二是信贷决策链过长。

    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三是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责任追究对于管理激励,缺乏免责条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因此影响其对农业放贷的积极性。

    (三)经济环境的障碍。

    一是信用环境的障碍。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严重缺失,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涉农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二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障碍。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产业,除受到龙头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配合,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介入涉农产业。三是中介环境的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专业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市场,农地经营权要成为商业信贷的抵押物,需要有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机构,需要专业的机构评估和依法履行抵押登记手续。

    (四)农业龙头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信贷投入。

    (五)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由于保险行业未能有效的切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间接影响到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的难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

    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经营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范围。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形式获取的土地经营权可用于贷款抵押。

    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的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

    (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投资收入的稳定性,使农业产业化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尽量减少市场供需波动和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在综合测算涉农贷款损失率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或税收减免。三是通过区域市场准入统筹的手段来补偿农业保险承保损失,吸引有实力的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产品。

    (三)探索机构创新,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和环境。

第2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一、提高认识,准确定位

在国家确定的农行改革的“十六字”原则中,“服务三农”是基础和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围绕“三农”找定位、抓发展。而农业产业化,通过“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方式与千家万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使原来分散的小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的结构调整新机制,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二、加大信贷投入,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骨干支柱作用

1、抓住关键环节,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多元化经营、网点全国布局、供销市场横跨多区域,对金融机构的综合化服务需求迫切。农行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系统性优势,积极予以金融支持。

2、延伸产业价值链,关注上下游客户。一方面要为产业链上游的 “基地+农户”提供对接服务,理性营销小额农户贷款,支持基地内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并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要向产业链下游的物流配送、销售企业延伸信贷、结算等金融服务,向“万村千乡”农村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关联市场扩张金融服务,重点对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新兴农资连锁经营店、特色专业批发市场等区位优势好、发展潜力大、管理水平高、产权清晰的农村物流企业予以支持。

3、支持经营状况较好的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催生了大量中小企业,这是县域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也是服务县域经济最基本的切入点之一。要小中选优,优中选强,重点支持县域骨干企业、资源类中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企业、成为大企业供货商或经销商的中小企业、科技型和技术进步型中小企业、旅游类企业等,在县域培植农行的优良客户群。

4、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重点支持农村电网、小水电、水利以及由财政预算确定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充分发挥扶贫贷款优势,重点支持符合信贷准入条件、属于扶贫政策界定的行业、产业及客户。

三、完善服务功能,成为农村领域先进金融的提供者和创造者

创新金融产品,构建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多元化金融产品体系;创新管理机制,研究更加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创新担保方式,在保证抵(质)押物合法、有效、易变现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开办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质押、收费权、专利权和其他物权质押方式,并鼓励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合伙人、投资人以自己或共有人名义下的房产、有价证券等财产为用信单独抵(质)押担保或连同抵押担保,有效缓解小企业担保难的困境。同时全面推行中小企业最高额担保方式,实现“一次抵押,多次借款,随时还款”。

四、争取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1、推动创建良好的区域法律环境。要推动政府制定信用管理、市场中介、金融债权保护等方面的法规,为金融生态建设创造良好的法规环境;要联合有关部门强化司法公正,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大力支持金融业维护债权;要加强与有关执法部门的协调,提高案件执行能力,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要求简化诉讼程序,降低诉讼费用,优化金融司法环境。

2、推动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要推动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摒弃地方保护主义;要推动有关部门简化贷款抵押登记等行政手续,降低收费标准,降低贷款成本;要推动地方政府加强信用评级、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的建设,为银企合作搭建平台。

第3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发展研究 宣城市宣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基层乡镇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宣城市宣州区苗木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森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乡镇差别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2012年宣城市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宣城市宣州区丘陵林区黄脊竹蝗的监测及综合防治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 宣城市宣州区泡桐幼林抚育管理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宣城市宣州区蔬菜供应特点及复式日光温棚应用 宣城市宣州区农机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对策 2016年宣城市宣州区葡萄“2+X”试验研究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哈尔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对农业产业化的再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韩继锋,梁仁君.临沂市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9-101.

[3] 付爱斌.关于龙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2):204-206.

[4] 张广花,高山平.徐州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3(2):333-334.

第4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主导产业 龙头企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适应了我国农业在经济体制上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要求,它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显着提高了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它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和劳动生产率,有效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转化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是适应市场竞争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一、培育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

培育主导产业应当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创出品牌,形成规模,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使主导产业发展呈现规模化和区域化效应,形成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的生产基地。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

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政府要提供良好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服务以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支持力度,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向。

二、壮大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优势

龙头企业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充当市场的载体和媒介,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企业应一头向市场延伸,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疏通流通渠道,开辟国内外市场;另一头向生产延伸,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经营,并通过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把个体农民联合起来兴办生产基地,从而把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一项或多项产品,形成“公司+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作支撑,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对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在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把加快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上,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相关龙头企业,以提高企业对市场波动的预防能力,降低风险。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开展面向基地和农户的技术推广,做好服务、协调和运用工作,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互惠互利的联结机制,营造共同发展、利益共享的“和谐创业”局面。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重视品牌效应,做好龙头企业的宣传包装工作,树立龙头企业的形象,按照国际标准生产加工农产品,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

三、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支持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

四、适应产业需要,注重人才培养

第5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金融约束 制度安排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五)制定支持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第6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一些有突出发展的当地涉农支柱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在空间上,实行区域集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在生产上,实行专业化生产,在时间上,产供销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链条,在管理上,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那么作为扎根于“三农”,生存在“三农”,发展在“三农”的农信社则应不遗余力地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做好金融服务,这必将成为农信社今后一个时期的支持“三农”工作的重点,以是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的一种富民惠农途径。那么农信社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呢?本文结合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途径。

一、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农信社虽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产业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积极投放信贷资金,有力的支持了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但这与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上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信贷资金方面支持有待加强。以遵义县平正乡特色农产品——高粱,特色农业产业化为例。近几年由于白酒产业繁荣,酿酒原料高粱价格上涨,且需求量每年逐渐增大,遵义县平正乡与中国白酒产业基地仁怀市毗邻,在高粱收购信息方面了解较为及时。2012年全乡共种植30万余亩,其中有15个高粱大户种植在达千余亩,还有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种植户到贵州其他县份承包土地种植高粱,特色农产品高粱慢慢成为该乡支柱农业,当地一些有经济头脑的经理人做起了收购高粱生意,目前该乡已成业了3家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额度不能满足逐渐发展壮大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在一些制度上农信社还未对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方面有所放松,从而形成高粱种植大户和经理人收购高粱时贷款难的问题。

农信社对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支持方面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信用环境欠佳,个人信用信誉观念淡薄,骗贷、赖债现象依然严重

农信社在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持项目不易把握,在项目可行性分析上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信贷决策失误,进而导致有限的信贷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撬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目前农信社贷款发放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但想投资几十万元以上搞规模较大的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借款比较难,农信社大额贷款需要有效抵押,而农民的一般房屋、动产设备不能作抵押,形成了贷款难。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欠缺

管理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弱,无法真正形成“产业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四)一些农信社存在对特色农业产业支持信心不足现象

由于社会信用度较差,特色农业产业风险性大,工作面广,信用社对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持的成本、人力、物力投入多,贷款投入后的管理、收回和经济责任性等问题,等等这些原因,形成了农信社在贷款投入上怕贷、惜贷思想,影响对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信贷资金再投入。

二、对农信社在支持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农信社要转变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我们农信社员工在工作上要重拾“挎包精神”,弘扬“背篼精神”,要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主渠道作用,为“三农”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密切联系农民,维护农民利益,满足农民需要,切实把支农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拟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

县级联社应与政府有关部门拟建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中心。通过实地调研,因地制宜,针对一些有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乡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如遵义县虾子镇和永乐镇的辣椒特色农业产业、三合镇和乌江镇的渔业特色农业产业等,政府各部门应把特色农业产业化提上工作议程。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民的收入保护力度,对涉农部门给予政策扶持。

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二是加大对农产品收购保护价,保证农民利益不受损失。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减少特色农业因不可抗拒力而带来的损失。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要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农民主动参加农业保险。四是对贷款真正从事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其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适当给予一些补贴,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贷款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会加快信用社贷款收回率,使其资金再投入到农业产业化中。五是国家税务部门应采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贷款免征或少征营业税及所得税措施,以提高农信社支农工作积极性。六是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诚信建设力度,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由我们农信社与当地政府组织经常性开展诚信教育及宣传工作,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范畴,提高广大农民和企业主的诚信度,对诚信度高的企业和农民可由政府授牌表彰,农信社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提高良好的社会诚信风气。乡镇各部门要帮助农信社搞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信用工程工作,努力建信用乡镇,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进一步打造金融信用县。

(三)创新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信贷方式,金融配套服务要跟上

我们农信社要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打好支农品牌,同时做好推动实施农村金融“三大工程”。要在贷款授信额度提高、贷款期限延伸、贷款利率降低进行积极探索,尽量满足农民需求,农户小额贷款重点支持“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让农民从特色农业产业链中获得更多收入。创新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与收回方式,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农信社放贷给农户,农户的产品卖给公司,公司协助信用社回收农户贷款模式,形成农信社与公司、公司与农户自然平等、互惠的利益联合体,使农信社、公司、农户三方共赢。可参考目前遵义市农信社与烟草公司合作的“黄金叶”贷款品牌。农信社应积极创新和运用法律允许的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要多方联动,协同合作,着力探索各种形式的贷款抵押担保模式,引导、撬动各种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和农村集聚。探索发展基于订单与保单的金融工具,提高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分散农业信贷风险。

(四)推动乡镇特色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信贷风险管理要跟上

第7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优化调整 农业结构 农业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增进农民收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历经自1999年开始的建国以来第四次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尽管有了很大变化,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因此,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是我国的一项重大课题。这也正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和十六届五中全会及06年初两会、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反复强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原因。本人认为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即确立起正确的认识观念,找好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一、确立正确,科学的认识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做什么,人们的行动都受着思想观念的影响或制约。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结构首先必须建立起一些正确,科学的思想认识

(一)要以解放思想的观念引领农民和农业结构调整

在我国,由于自然经济的影响根深蒂固,农民固守着传统的求稳心态;建国以后,我们又长期坚持计划经济,导致人们思维封闭、僵化。这样,我国农民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缺乏创新意识能力。因此,要想实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调活农业结构,首先要解放农民思想,清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二)要准确理解农业结构调坚的深刻内涵

这次结构调整,相比以往有着很大不同。1.实施调整的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过去主要是政府。2.农产品的供需市场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往结构调整是在整个农产品紧缺还是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现在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3.调整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主要是在种植业内部做平面调整、只是调整面积粮经比例;现在则是一种复合型目标的立体式调整,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4.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以往主要是为了解决温饱,现在则因追求生活质量而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三)要用普进联系的观点看待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

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一国际局势,我国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置入世界经济大格局之中,做到既取长补短又能扬长避短,在发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优势,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同时,吸取外国的技术,以增加我国农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

(四)要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目前,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方兴未艾,绿色食品热销走俏、效益好。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食品是人类对生态农业的理性回归,是人类对如何提高有限生存资源的利用率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的再认识。因此,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要提高当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应为子孙后代留好生路。

二、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的着手点

当前,我同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技、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一)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

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再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考虑更多的是有营养、多样化和优质化。况且,农产品总量的增加,是以牺牲农产品的品质换来的。并且提高农产品质量,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据专家分析,21世纪世界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从国内看,尽管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无论是哪类农产品的生产,都应该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而且这应成为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

为此,需要国家积极推动开展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种源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推行农产出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以现代农业同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

(二)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口趋激烈,农民以家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进入市场,并按市场要求安排生产和进行商品交换的超小规模、高度分散的经营组织方式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致使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在流通中所获利益越来越低,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竞争地化逐步下降。

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纵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政府要从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

农业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进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此,要以“三个集中”为抓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上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农民实行承包后退包农田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建设一大批经营规模和外向型程度较高、品牌化经营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形式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8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一、利益联结机制的主要形式

农牧业产业化联结的组织类型大体有“公司+农牧户”“合作(中介)组织+农牧户”“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农牧户”和“混合型”等四种类型。在以上类型中,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也不尽相同,分配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收购型

即龙头企业对农牧户生产的产品一次收购,双方不签订合同,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除此之外,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任何经济联系和价格约束。收购农畜产品这一经济联系,是通过纯粹的市场活动进行的。目前,这种传统的买卖方式仍是我区农牧民推销产品的主要方式。

(二)合同型

即龙头企业对农牧户的农畜产品以合同价收购。合同多以年度合同为限,并由双方协商签订,但龙头企业居主导地位。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不仅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竞争中农民利益保护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我区的绝大部分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是这种关系。

(三)服务型

即龙头企业为农牧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龙头企业通过开展服务,对农牧户利益给与补偿。农牧户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龙头企业在资金、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扶持,不再是单纯的原料生产者,地位发生了变化。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不仅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而且解决了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对促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效果明显。

(四)返利型

即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利润返还给农牧户。农牧户对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益格外关心,在农畜产品生产、储藏、销售环节对龙头企业高度负责;龙头企业对农牧户还注意在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使农牧民改变了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农牧业获得了平均利润,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五)合作型

即实行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农牧民以资金、土地、设备、技术等要素入股,在龙头企业中拥有股份,参与经营管理和监督。在这种利益分配机制中,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不仅有严格的经济约束,而且还作为共同的出资方,组成新的企业主体,形成了“资金共筹、利益共享、积累共有、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调查中发现,我区农牧民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机制绝大多数实行的是收购型方式,极少数龙头企业实行或采用了合同型、服务型的方式,极个别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在返利型和合作型方式上作了一些尝试。这表明,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牧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与促进农牧民增收这个根本目的不相适应,还处于一种随意性、非规范性特点比较突出的阶段。

二、影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利益机制的因素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目前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联系在纵向的生产、加工、销售上比较广泛,而在横向的资金、技术、人才上的联系较少。由于还没有完全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产业化经营的利益机制并不规范、不稳定,影响利益机制的因素很多。除了政策、市场、价格等因素外,以下的原因也至关重要。

(一)产品本身的特点

一是农畜产品的专用性。如果农畜产品如烤烟、甜菜等的专用性越高,就越容易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农畜产品生产的技术水平。如种子行业等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资产所有者为了保持其技术秘密,往往选择纵向一体化进行生产。三是农畜产品的耐储性。如鲜活易腐的农畜产品,如果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生产者就不会冒险进行生产;而对于那些以易腐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减少企业的市场风险,加工营销商往往也有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动力。四是农畜产品的品质差异性。如果农畜产品品质的差异性很小,农畜产品的品质对于加工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小,企业一般缺乏一体化经营的动力;相反,加工经销商为了自己所需要的特殊品质的农畜产品就需要考虑与农畜产品生产者进行紧密地连接。

(二)农业生产的分散程度

农牧业生产的分散程度对于实行农牧业产业化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原料生产距离较近,企业在信息传输、产品运输以及生产监督等方面都较容易,进行产业化经营在内部组织方面所增加的成本较小。相反如果原料生产距离较远,其组织成本就较高。

(三)加工企业的最佳规模

不同农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不同的最佳经营规模。如果加工企业的最佳规模很大,扩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工企业就有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愿望。相反,加工企业就不愿意实行产业化经营。

(四)最终产品的市场集中程度

如果农畜产品加工最终产品市场集中程度很高,只有少数加工营销商,他们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为了加强其垄断地位,防止其他的进入者,就可能与农畜产品生产者形成产业化经营,以便从原料上控制进入者。

(五)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使农畜产品产生差异性和对其交易过程的交易费用产生变化来影响市场组织结构的。如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而且可以是农畜产品的生产在农户生产阶段就产生较大的差异性,这样农畜产品加工和营销商为了取得特定品质的农畜产品就需要与生产者有较紧密连接,从而取代公开市场交易。

(六)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越来越追求营养和口味,同时强调方便和享受,对农畜产品需求呈现更多样化的趋势。这从客观上要有更多的加工食品出现在市场上,食品加工商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就需要有相应多样的原料,为了节省在市场上搜寻适合原料的费用和避免原料供给不稳定的风险,食品加工厂商就愿意与农畜产品生产者进行较紧密地联结。

三、健全和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利益联结机制的对策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从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出发,围绕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两方面积极性,明确基本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中介载体,逐步使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应明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目的和原则

农牧业产业化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新型的经营制度带动农牧业发展和带动农牧民致富。所以,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和原则应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目的的具体体现。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的目标应是把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成为各利益主体致富的利益共同体。应体现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农牧民与龙头企业利益权利平等的原则;二是让农民合理得利、反哺农业的原则;三是增加积累,壮大龙头企业的原则;四是有利于农牧民、龙头企业总体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五是符合国家法律、政策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围绕这一目标,按照上述原则,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农牧民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龙头企业和农畜产品基地两个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畜牧业和加工流通业的发展。

(二)用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对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

一是要明确龙头企业的内涵,以此规范龙头企业的经营行为。龙头企业的基本内涵是:以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能带动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让利于农民,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利润,结成利益共同体;拿出一部分利润反哺农业,扶持农业生产发展;让农民参与经营管理、监督。二是用优惠政策引导龙头企业正确处理与农牧户的利益关系。龙头企业不只是单纯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更负有引导带动农牧民生产的责任。对符合上述条件的龙头企业,政府给于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并以此引导、规范、促进龙头企业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民得利。

(三)培育利益联结机制运作的组织载体

实践表明,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施利益联结机制,迫切需要一个中介组织参与,代表农牧民同龙头企业对话,协调企业与农牧民利益关系。当前,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大力发展和培养模式多样的经济合作组织,使之成为利益分配机制运作的载体。发展和培养经济合作组织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突破所有制、行业、区域等种种限制,拓宽服务领域。在组织上应是一种合作性质的,或由农民选举组成,或由农民自愿组成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不搞强迫命令,不定一个模式,在发展中规范。在政策上,政府可考虑给予其适当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在职责上,主要应承担四项内容:一是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关系;二是代表农户参与龙头企业的经营管理、监督;三是反映企业和农民双方的意见和要求;四是可以以中介组织的名义担保。

(四)引导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更新利益取向观念

要引导利益主体随着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创新,不断更新观念,树立互利互惠、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一是要变只顾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总体利益最大化,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总体利益和不同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变只顾眼前利益为谋求长远利益,龙头企业与农牧户都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立足于长远,谋求发展给双方带来的共同利益;三是要变利益主体追求单方得利为互惠互利,是龙头企业与农牧户间继承互惠互利的关系。

(五)利益联结机制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第9篇: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4.1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38-02

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是昌吉州的农业大县。2009年玛纳斯县提出以农牧民持续大幅度增收为目标,以品种优良化、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疆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率先在全疆各县市中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特征,同时农业产业化也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为城镇化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玛纳斯县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说明

农业产业化是以农业产业为主体,相关产业为依托,使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延伸和产业扩张,从而形成穿透产业层次,联通一、二、三产业,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中相关行业协同发展并组成利益共同体,连接农业的前产业和后产业构成产业链,实现大规模、整体化、综合型、高效率的产业经营过程系统。从实践角度出发,农业产业化则是产品商品化、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和管理企业化等综合特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建立农业产业化指标体系,评价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

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指标要能反映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同时要考虑数据的可获性。(2)综合性。指标体系的涉及要系统且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3)统一性。评价指标的计算口径要统一,运用统计指标可以计算,要便于量化。

本文选取2005-2009年能够反映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分别从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设施、产业化效益、产业经济实力及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评价。经过反复筛选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选取17个指标作为评价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分别为人均GDP(x1)、农产品加工能力(x2)、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x3)、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x4)、城镇化水平(x5)、人均机械总动力(x6)、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x7)、单位面积用电量(x8)、社会化服务能力(x9)、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x10)、农产品零售业总额(x11)、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x12)、土地贡献率(x13)、产业结构优化程度(x14)、人均播种面积(x15)、人均农产品产量(x16)、劳动力规模(x17)。

二、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变量间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因此,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用因子分析法对新疆玛纳斯县农业产业相关的17项指标进行处理。处理后输出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从这17个变量中提取的3个因子所得到的累积方差占总方差的99.679%,由此可以说明这3个因子所包含的信息占17个变量所表示信息的99.679%。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主成分方差的贡献率分别是57.95%、30.873%和10.856%。

基于因子分析玛纳斯县2005-2009年农业产业化主要指标,分别对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主成分进行具体分析。因子一中的信息包括农业产业化基础、产业化配套、产业化规模、产业化效益和产业科技化,说明该因子是影响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的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到因子中各分量的得分,可以得到因子一的主分量方程为:

Y1=0.111x1+0.116x2+0.126x3+0.227x4-0.066x5+0.084x6-0.026x7+0.151x8-0.070x9+0.114x10+0.097x11+0.105x12+0.076x13+0.079x14+0.054x15-0.172x16+0.103x17

其中,x13和x14反映的是产业经济实力,对主因子的贡献最小,系数分别为0.076和0.079,虽然在因子中是最小控制农业产业化的因子,但土地贡献率是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既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又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从分量式中可以看出,x6对因子的贡献率也很小,仅为0.084,它是反映产业科技化的重要指标之一;x11反映的是农业产业化效益,它对因子的贡献率是0.097,说明农产品的零售额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综上,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产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科技化程度有待提高,最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的效率上,同时农业产业化的效率提高又能够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向农业现代化转变。

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因子二中的各分量的得分,得到因子二的主分量方程为:

Y2=-0.053x1-0.128x2-0.005x3-0.247x4+0.242x5+0.068x6+0.194x7-0.021x8+0.221x9-0.006x10+0.020x11+ 0.061x13+0.024x15+0.229x16+0.001x17

其中,x5、x7、x9的成分得分系数最高,它们所表示的是农业产业化实现的基础性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系数最大,其次是社会化服务能力。城镇化的发展对农业产业化有带动作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空间和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化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和谐的配套服务和设施,能够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

因子三中成分得分系数最高的是人均农产品产量,它反映的是区域农产品生产能力和水平,也属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产品生产能力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有利保证。根据因子三中各成分的得分得到因子三的主分量方程为:

Y3=0.024x1+0.103x2-0.128x3-0.171x4-0.131x5-0.131x6-0.034x7-0.701x8+0.084x9-0.076x10-0.064x11-0.048x12-0.075x13+0.050x14+0.100x15+0.475x16-0.045x17

综上分析,玛纳斯县近年来农业产业化主要是通过农业产业基础投入和产业配套完善带动产业化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科技投入不足,产业化规模比较小,没有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为主的大型企业;产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优化对农业产业化带动作用没有凸显;农业产业化效益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缓慢。

三、促进玛纳斯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县域主导产业

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基础。所以玛纳斯县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主导产业,进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龙头企业是提高农副产品比较效益、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值的关键,集中组建和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以便带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现阶段玛纳斯县,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对农产品没有起到强化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龙头企业的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潜在需求量大的产品。对小企业进行整合,使其形成经营规模和经济优势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销售、科技开发等大型企业。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保障。二是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和农民技术教育,做到农科教结合。

(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棉花和番茄产业,重点支持棉花、番茄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综合考察多种因素,产业结构要适应消费市场和加工业原料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基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 郭建宇.农业产业化研究的国际比较:一个文献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08).

[2] Escobal,J.,Agreda,V.,Reardon,TA.,2000.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agroindustrialization on the Peruvian cast.Agric Econ.23.

[3] Key,N,Runsten,D,1999,Contract farming, smallholders,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the organization of agroprocessing firms and the scale of outgrower production. World Dev.27.

[4] 刘媛媛.关于推进黑龙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03).

[5] 王新.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J].畜牧兽医杂志,2009,(03).

[6] 郭菊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农技服务,2009,(03).

[7] 翟春玲.论我国农业产业化问题――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思考[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8] 丁建中等.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综合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01).

[9] 李青、徐崇志.新疆南疆兵团农业产业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J].生态经济,2010,(01).

[10] 孔祥智.现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组织管理及政府作用[J].农业经济问题,2006,(01).

[11] 郭东红.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05).

[12] 杨盛菁.对城镇化及相关指标概念的探讨[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6).

[13] 郑长德、钟海燕.现代西方城市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337.

[14] 雷海章.现代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7-10.

[15] 王厚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1-42.

[16] 付学坤.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