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分子化学知识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CAI教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68-03
随着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分子科学已渗透于各个领域与学科,形成了一个无法替代的交叉学科[1]。对于与高分子相关的专业,专业课程一般设置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两门课,其中高分子化学侧重聚合反应机理的学习,高分子物理从分子运动的观点出发重点介绍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将这两门课揉合在一起,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48~72学时之间,要求掌握有关高分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对于在食品学院中的包装工程专业,结合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对象,学校专业定位在食品包装技术以及与包装相关的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2]。要培养学生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涵盖包装中食品接触材料生产、监管、检测和风险评估等与卫生安全质量相关的各个方面。而讲述这些内容的前提是掌握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以及包装材料学中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各种知识点。我们只有在介绍高分子食品接触材料的特性、用途、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懂得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要素,培养学生对食品接触材料安全卫生相关的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准确合理地选择包装材料进行食品产品包装设计的能力。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我们食品包装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校“3+1”的教学模式[3]影响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的学时数压缩为56学时。在这样少的学时条件下,要使那些对于高分子完全陌生的学生理解并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授课内容的选择及讲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几年不断地尝试和教学实践,作者结合非高分子专业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我校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际,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完善以及教学方式与多媒体课件的研制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理论联系实际,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例教学
在传统高分子专业的高分子化学课程中,高分子化学涉及的概念公式繁多,而且复杂难懂,要想完全靠死记硬背记住这些公式是比较困难的,而将这些公式熟练应用则更加困难[4,5]。对于食品包装工程系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对聚合物的化学反应部分应当有目的地选择高分子包装材料所涉及的化学反应进行讲授,对于复杂的聚合反应速率方程的推导可以不学。可重点学习各种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聚碳酸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对二苯甲酸乙二醇酯等现实经济生活中常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方法,重点讲述他们的化学合成方法,催化,以及包装材料中单体与催化剂的残留造成的健康风险。在充分体现学科特点的前提下,适当削减了与专业关系不大的聚合反应机理部分的内容,如配位聚合反应的机理。在“聚合物的化学反应”章节中,增添了与专业相关的化学反应。
比如讲述聚苯乙烯(PS)合成时,应当结合包装专业特点来举例聚苯乙烯合成过程对其在包装工业上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如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白色污染的风波[6]。向学生解释为何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21号令”,将被称做白色污染且长久被认为有毒的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餐具解禁。解禁依据是什么?通过联系实际,同学们都急切想从专业角度得到解答。10年前国家禁止聚乙烯发泡餐盒的应用是基于以下考虑。
1.PS泡沫塑料餐具带来白色污染的问题。
2.PS泡沫塑料餐具受热65℃时或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强致癌物的问题。
3.PS泡沫塑料餐具中含有残存单体苯乙烯或在65℃以上使用会释放出单体致毒的问题。
4.PS泡沫塑料餐具遇热会释放出二聚体、三聚体等危害人体物质的问题。
5.PS泡沫塑料餐具含双酚类,导致生殖机能失常的问题。
6.PS泡沫塑料餐具难以回收利用。
7.PS泡沫塑料餐具不能耐高温,高温变形,不能在微波炉里使用。
从向学生介绍高分子化学中聚苯乙烯的分子构造,聚合机理,聚合方法以及化学反应后处理,我们就能解释第2、3、4、5问题。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角度向学生讲述“白色污染”的成因是管理不善及随意丢弃垃圾的人,而不属聚苯乙烯材料本身,PS泡沫塑料餐具≠“白色污染”,更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元凶。PS的生产过程是苯乙烯单体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作用下,在密封的反应内,无氯条件下进行聚合反应,从而无产生二英的条件。PS泡沫塑料饭盒是直接采用食品级的PS材料,加入滑石粉、硬脂肪酸钙、丁烷等,通过挤出、发泡制得,生产过程全部为物理混合过程,无化学反应,不具备产生二英的条件。如果我们工业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级聚苯乙烯原料来制造一次性泡沫发泡饭盒,最终产品很难在单体残留量上超标。而且,国外公布相关报告研究结果,明确澄清有关二聚体、三聚体环境荷尔蒙的问题,它们不属所谓拢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食品级PS材料中并没有双酚A,在加工过程中也不可能产生双酚A副产物等。以上解释都需要我们高分子化学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能让学生们对学习高分子化学对包装材料的认识加深印象。
再如,讲解聚碳酸酯(PC)[7]的逐步缩聚合成过程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入聚碳酸酯“双酚A风波”。生产聚碳酸酯用到双酚A,在材料与食品相接触后,残留双酚A单体迁移进食品,造成一定的健康风险。从高分子化学角度,向学生解析为何2011年在欧盟和加拿大,双酚A被列为有毒物质,被禁止用于生产婴儿奶瓶。在PC实例中,通过聚合机理,单体结构,聚合单体残留等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知识向学生们展示PC食品接触材料的优缺点。
同理,我们在讲解聚氯乙烯(PVC)时[8],从分子结构的特点引入“塑化剂风波”,讲述聚氯乙烯由于分子的刚性需要塑化剂才能加工成型,这与食品相接触后必然造成有毒塑化剂的迁移。我们在讲解各种包装材料的高分子合成化学时,就应该通过现实生活的同学们已经有所耳闻、鲜活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与《包装材料学》的有机联系
高分子物理部分以分子运动的观点来聚合物的转变与松弛,聚合物的粘弹性,聚合物的力学性能等内容。因为《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是为《包装材料学》服务的,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高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高分子物理部分是教学重点,在讲解基本概念时,同时注意结合《包装材料学》所涉及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包装材料学》与《高分子化学及物理》真正有机地融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聚苯乙烯发泡餐盒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餐盒禁止与解禁来讲解其分子的构效关系与应用。以前禁用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存在很多知识的误区,比如对毒性的误解与使用方法的不当。当加热至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80~90℃)以上,PS转变为高弹态,且保持这种状态在较宽的范围内,PS开始热变形,熔融温度为240℃,PS在高真空和330~380℃下剧烈降解。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性,一次性聚苯乙烯饭盒不能在70度以上或微波炉的情况下使用,这和聚丙烯餐盒使用是有很大差异的。由于知识普及不到位,许多人把一次性聚苯乙烯泡沫饭盒在高温下加热,在微波炉使用,造成饭盒溶化变形,并伴有刺激性气味。如果我们知道使用说明,一次性聚苯乙烯餐盒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是无毒,绿色,安全且价廉,比如,在外就餐,我们可以用价廉的一次性聚乙烯发泡餐盒打包你的冷却后的剩饭剩菜而无需采用价格昂贵的替代产品。我们在讲解聚苯乙烯高分子分子运动时,就应该把分子运动的特点引导到聚苯乙烯作为现实包装材料由于分子运动的特点所带来的优缺点。同理,我们讲解聚氯乙烯分子[8]时,就需要结合高分子物理中分子运动的特点来讲解的塑化剂溶出。讲解聚乙烯醇(PVA)时,就应该把高聚物的结晶与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引入到结晶与分子材料透气透氧之间的关系上。
三、改进了教学手段,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运用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基本概念繁多,有些概念很容易混淆,还有些概念很抽象,难于理解。针对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化学作图软件,使基本概念的理解变得容易,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效果,避免了死记硬背。比如,高分子应力松弛与蠕变讲述。对于蠕变,只是通过经典的教科书上的举例,“如在悬挂的软质PVC丝下面勾住一段一定质量的砝码,软丝会慢慢伸长,撤销砝码后,软丝会慢慢地回缩”这种书本讲解,笔者觉得不足以让学生加深印象。而是应该通过形象的多媒体实验演示或现实实验来讲解。由于实验课时有限,笔者在课前对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视频演示,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利用实验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高分子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例如,结晶概念的诠释,是比较难比喻生动而且易懂的。高聚物结晶分子的排列在书中被用很小的部分来讲述,但是高分子结晶对高分子薄膜材料物理性质影响显著,对于食品包装的学生,急切需要知道结晶度与透气性的构效关系,但是如此小的篇幅根本不能让学生掌握高分子结晶的知识点。书本上的高分子晶体图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寻找更好的化学物质单晶图,我们可以找刚性的芳香有机物的单晶图来阐述分子间的各种力造成的分子有序堆积。通过这种举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高分子链之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部分链段的有序堆积。可见,生动的举例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
使用多媒体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直观和形象化,可以将教学过程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对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中一些概念的讲述,我们需要CAI教学[9],多利用化学分子结构软件制作课件。通过化学软件制作三维空间构型,再结合三维动画,动态演示分子骨架旋转,能轻松地带学生进入微观的分子世界,让抽象的分子结构与概念形象化,有利我们教学。比如高分子链的柔性是由于分子内各个化学键和原子在不停地转动或振动,高分子链的形状时刻在变化着而造成的。如果我们制作动态三维的大分子的内旋转图,让学生亲眼目睹这个“动”,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分子动态旋转以及高分子柔性的理解。
四、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老师引入实例教学、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措施以外,有时引申话题,创设开放性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10]。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文献,撰写小报告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高分子聚合的教学中,结合聚氯乙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等分子的结构特点说明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限制聚氯乙烯在食品包装保鲜膜上的应用?”“为什么限制聚碳酸酯在婴儿奶瓶上的应用?”“为何聚苯乙烯餐盒只能在70度以下使用?”以及“为何聚乙烯醇容易结晶以及吸水,这些性质会给作为包装材料的它带来哪些优缺点?”然后学生分组从聚合物分子结构、柔韧性等角度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每一个问题都与高分子的基础知识息息相关,都是从一些实际现象引出问题,再通过理论分析加以解释、归纳;这样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兴趣,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结语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一门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且较难掌握的课程,作为包装工程专业,特别是偏重食品包装技术的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学生需要在有限的学时里掌握高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师则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生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其晔,冯莺.高分子材料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商贵芹,陈少鸿,刘君峰.食品接触材料质量控制和检验监管实用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3]李尧,余五新,左治江.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24.
[4]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5]何曼君,张红东,陈维孝等.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
[9]夏云波.浅谈多媒体课件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J].物理通报,2005,(9):47.
关键词:少数民族;化学教育专业;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80-0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共有47个民族,全疆人口数据显示,全区人口中,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1%,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9.9%。在民族稳定基础之上,要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势必需要大量的化工企业在新疆地区建成,急需大批的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充斥到工作一线,为此能够培养出适合于新疆地域特色,稳定人才留在新疆,一直是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培养人才的主要考虑因素,也是兵团教育系统化学学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2]。新时代下,无论中国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都面临着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对于产业调整,将我国、我区建立成依靠科技,加大竞争力,创立具有新疆特色的实力企业,独立品牌都需要高附加值的科技支撑。新疆地处祖国的边缘,和内地沿海城市或发达省份相比,不具有任何吸引人才的优势。因此,作为兵团的第一高校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如何能将我们在内地高校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系统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培养的人才稳定住,扎根兵团,发扬兵团第一代人的精神,继续将科技实施到垦区的各行各业。尤其在面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时,我们尤感责任重大。他们的大学生教育已经全面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中央政府推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有近二十年的时间,加上“一带一路”的国家大发展步伐,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传统文化演进、高等教育体系、人才储备、新建产业、族际交往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必然会逐步呈现出新的模式。因此,我们在思考和规划我国自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需要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核心问题放到这样的国际、国内大形势的背景中,拓展视野,在大量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国家现代化和少数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和立场来分析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我们教师的最基础教育上给予学生最好的知识体系和企业适应能力。《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化工学院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到化工专业、材料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师范类化学教育专业等,不同专业对于该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奠定了该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对于现实需要的理解能力。因此针对我院学生进入化工企业较多的特点,学好高分子化学的课程,对他们进入化工企业意义重大[3]。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我们选取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四版的经典教材为国家级优秀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教材是内地高校高分子化学的必选教材,全书我们选择多个章节进行系统阐述高分子化学涉及的基本知识、合成方法和基本结构性能测试,内容覆盖面广,难度较大[4]。针对32个课时的特点,我们重点讲述高分子化学绪论(基本概念)(5个学时)、缩聚和逐步聚合(5个学时)、自由基聚合(6个学时)、自由基共聚合(4个学时)、聚合方法(4个学时)、离子聚合(4个学时)以及配位聚合(2个学时)[5]。而开环聚合以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以及做全书总结(2个学时)可简单介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对于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又不失负担过重。针对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中学化学基础较差的特点,我们将所讲述的内容均增加课时以讲解的更为清晰[6]。
二、教学技巧
1.以关爱为主,鼓励为辅。给民族生上课,首先要以关爱为导向,尤其是语言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引导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诚恳解答每一个问题。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多讲述高分子化学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让学生内心感受到学习高分子化学的用处,对自己的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以增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7]。课间和课余时间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尽力解决每一个问题。同时,也可以多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少数民族较为感性和热情,在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更容易沟通[8],也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学习过程中,要多表扬、多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卑心理,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在交流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多鼓励、多表扬他们的学习成果,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积极性。在困难面前,勇于提出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可以多掌握一个知识点。同时,一定要虚心学习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礼仪等,理解与尊重他们的民族自豪感[3,9]。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高分子本身是一门应用型学科,高分子材料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橡胶、塑料、纤维织物等。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理解如何学以致用[10]。例如,讲解自由基聚合时,有聚乙烯、聚氯乙烯产品,结合我区农业特点,讲解地膜的材质和产品的合成过程。也可以结合高分子实验中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讲解人工琥珀的合成。讲解基本概念时以表面活性剂为例,讲解日化产品洗发水等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高分子化学知识无处不在[11]。
3.教学形式多样,提高教学质量。高分子化学的理论性强、信息量大,是不同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的学科,有自己的一套系统,因此学生理解较为困难,尤其针对民族学生更为突出。在各大高校主张多媒体教学的大形势下,针对民族学生,可以增加Flas模拟悬浮聚合和乳液聚合过程中单体的分散,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简单化,以兴趣为导向,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感性认识[12]。同时,一定要结合板书,尤其是在自由基共聚合的公式推导过程中,一定要在板书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推导,推导过程中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直接打断教师进行询问,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增加基础知识的图片,以增强理解[13]。
4.开展互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授课的对象,也是课堂的主体。常规课堂以教为主,针对民族学生,笔者认为应该多采取提问、让学生大胆回答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4]。比如在讲述过阳离子聚合后,讲述阴离子聚合时,多提问,让学生比较阴阳离子聚合的差异,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其对课程的理解[15]。
在新疆少数民族高分子化学的讲述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特点,理解并包容他们的学习差异,充分尊重学生,报以能学就好的心态,让学生和教师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讲解和提问相结合,新知识和旧知识相结合,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新疆化工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艾买提.对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性质的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2,13(2):14-7.
[2]张小艳,阿依古丽・阿不都热西提.少数民族地方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析――以新疆少数民族院校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105-6.
[3]刘翠云,彭淑哥,陆昶,张玉清.高分子化学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J].广州化工,2011,39(17):145-6.
[4]热孜万・买买提,阿里木江・依明,甫拉提・阿不力米提.探索少数民族本科学生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2013,(5):1-4.
[5]窦礼正.新疆民族高职《家畜解剖生理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畜禽种业,2013,(4):37-8.
[6]刘丁,窦文阳.“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J].信息技术,2012,(12):236-237.
[7]高建纲,宋庆平,丁玉洁,吴之传.工科非本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探讨[J].高分子通报,2009,(5):63-6.
[8]黄海霞.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12):240-1.
[9]刘健,陈英杰,朱海盐,罗立权,严新军.新疆少数民族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7):104-6.
[10]宋丽娜.多媒体在高分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1(1):25-6.
[11]王小龙,何乃普,王九思.《高分子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知识的有效利用探索[J].高分子通报,2009,(11):62-5.
[12]许一婷,戴李宗.关于《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化工,2008,38(8):165-6.
[13]于环洋.《高分子物理》教学改革和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6):167-8.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分子;设计实验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实验性都很强的学科,是化学、化工、材料等专业必须修读的基础课程,与原有的四大化学并列,成为第五大化学。高分子材料已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每个角落。
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验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其完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实践和更新论证的过程。将高分子实验课中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加工和测试等实验内容有机结合,组成一门高分子科学实验课程,是高分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一、高分子设计实验课开设的必要性
廊坊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于2008年开设以来,由本专业教师在部分科研成果及其他院校高分子化学专业实验教学资料和经验的基础上,对设计实验的内容进行了设定。高分子设计实验的开设,为学生专业实验技能的培训、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创造力的提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探索新问题的兴趣、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开设设计性实验时,要注意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初步设计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这一目标,注意与课程设计、课外科技活动、集中的综合训练相结合。
传统实验在与理论教学的配合上,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或实验内容安排的,而不是学生根据各自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前人做过的,经过精简提炼,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实验,实验没有次要的实验现象的干扰,这对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和对新事物的探索非常不利。在高校中开设设计性实验,营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注意培养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或环境友好化学,是指设计和生产中,使用没有或者尽可能小的产生环境副作用的化学品。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是重复使用,如催化剂、载体等;第三是回收,可以有效地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第四是再生,是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第五是拒用,如不用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严重的原料,这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开发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以及充分应用可再生资源,即:采用可再生资源做化学化工原料,是绿色化学的重要任务和方向。众所周知,“白色污染”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塑料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性能多样、用途广泛和价格优廉的优点,已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然而,废弃塑料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强调高分子材料的环境同化,高分子材料的循环和再生技术,探索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实现高分子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等内容。
2.绿色化学的重要指标
绿色化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原子利用率,其定义为:期望产品的摩尔质量占化学方程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的比值。高分子材料的制备包括单体的合成,聚合物的合成及聚合物的加工,前两步都有一个原子利用率的问题。要实现绿色化,只有在合成中提高原子利用率,才会真正减少废物的生成。
绿色化学的理想是指:不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不产生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不使用对环境有害的落后化学工艺。其目的是把现有的化学和化工生产的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
3.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
有关绿色化学的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内大多数学校尚未涉足。现有的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难以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不少实验仍大量使用有毒有害药品,产生大量的“三废”,对微型化学实验研究推广不够。
传统的常量实验药品用量大,导致教学经费投入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可以在某些实验开设小量、半微量实验。这些小量、半微量实验对学生实验技能、实验的准确性和精密度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生产和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设计专业实验时,尽可能地采用专业、简单高效的实验路线,教师在讲授时将其他生产过程和工艺进行对比,强调整个实验过程的经济性和环保效益,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给学生灌输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学生今后生产设计和研究开发等工作提供一个基本的思想准则。
三、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开发应用型实验
1.将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化学基础学科,是材料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不仅要全面掌握高分子化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高分子的实验方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我们从废旧高分子的综合利用出发,探讨科研成果转化为高分子设计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废旧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利用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又能获得有价值的工业原料,对能源的再利用具有一定的意义。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在已经具备的课题组成员大量前期科研成果基础上,对废旧聚苯乙烯、废旧有机玻璃、废旧聚氨酯和聚酯进行再利用研究。设计实验的内容包括对控制反应的几个因素:升温速度、温度、催化剂种类与用量、反应时间等进行优选。这类设计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对绿色化学的概念有一个深入理解,使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掌握废旧高分子材料的综合利用方法,对从实际出发锻炼自身科研能力有重要意义。
在高分子实验教学中,适时引入“降解”这一高分子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并适当介绍高分子降解中的一些问题,如生物、光、辐射、热、机械及化学等因素引起的降解规律,并介绍相关高分子的设计方法。也就是让学生正面理解“聚合”的同时,也从反面理解了“降解与解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将天然可降解高分子作为设计实验内容
目前对付“白色污染”的方法一般是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还有再生利用。再生利用的费用较高,难以推广,最好的方法是开发能够降解的环境友好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在环境条件下分解成能纳入自然生态循环的小分子物质。现在一般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壳聚糖等天然多糖为原料,采用共混或接枝等方法得到聚合物(如塑料),这类制品可以生物降解,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纳入生态良性循环。
高分子设计实验中可以开发一些能联系实际生活的应用型实验,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实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高分子科学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基于此,在高分子设计实验中我们增加了“从虾壳蟹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并用于工业废水的净化”,本设计实验是从绿色高分子角度出发,将回收的虾壳蟹壳经水洗、稀酸浸泡、稀碱浸泡等方法先制备甲壳素,然后用碱煮的方法将制得的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化,制备出壳聚糖初产品,再用沉淀法进行纯化得壳聚糖纯品。将壳聚糖纯品分别进行脱乙酰度、平均分子量、灰份含量、水份含量的测定。将得到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用于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酸的吸附分离。
四、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和对高分子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只有具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主动花时间和精力钻研所学的内容。目前,实验课几乎全部是程式化过程,教师总是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学生被动地听,不去思考,机械地完成每一步操作,为实验而实验。实验带给学生的不是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培养思考能力和兴趣了。因此,在课程实验教学阶段,通过质疑引思、举例与联想、归纳总结、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实现开拓创新。
关键词: 聚合物材料 成型加工 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
聚合物的成型加工是获取高分子材料制品、体现材料特性和开发新材料、新产品的重要手段,是高分子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1]。因此,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与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课程一起,成为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使学生以大工程的整体观来了解和掌握聚合物的成型加工,这门课程将涉及诸多内容,包括影响聚合物性能的物理化学因素、添加剂的分类和作用、配方设计方法、聚合物流变学、成型加工设备、成型工艺条件及控制等。如何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高分子材料科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科研的能力,为以后从事高分子材料制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直是广大高分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重点[2]。这需要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1.1明确培养目标,强化理论基础。
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成立于2002年,最初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主要围绕塑料和橡胶的主要品种及其制品的生产原料、成型工艺、加工方法、材料、性能和产品质量控制等内容开展教学。我们在总结前几届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于2012年再次修订了本科生培养计划。本科院校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与高职类院校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不同。具体到聚合物成型加工这门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然要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除了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及聚合物流变学等聚合物成型加工的基础理论外,成型加工技术本身也存在系统的原理知识,不容忽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本学科前沿研究领域和最新研究动态、介绍重点科技成果,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使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
1.2围绕课程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在成型加工课程学习中,学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聚合物的加工流变性能、聚合物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助剂的作用及配方设计原理、各种物料的混合和分散机理,以及成型加工的设备和工艺等。与其他课程相比,聚合物成型加工的课程内容较为庞杂而分散,理论知识的半经验性较强,这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抓住课程内容的主线,突出理论重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涉及的主体内容,本课程主要围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着重讲明高分子材料的成型加工不是简单的工艺操作,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制品的性能取决于高分子材料和成型加工方法及工艺的选择,而制品的性能又反过来指导聚合物的改性、应用及加工,优化成型工艺。因此,如何抓住教学主线,让学生全面掌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及制品性能各自特性及相互关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是这门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主线,从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和材料的加工原理出发,以成型加工的工程观点为着眼点,剖析各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共性和区别,这样可以使原本较为分散的理论知识相对集中并系统化,让学生更为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和半经验理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比如在讲解聚合物材料的压制成型时,分别介绍了适用的热固性塑料、橡胶及复合材料的特性及成型工艺性能,不同加工方法和成型工艺条件生产制品的特点及控制条件,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了成型加工工艺与制品性能的相互关系。这样的讲解生动地体现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制品性能”这条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主线,使教学内容由庞杂繁多变得简单易懂,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1.3结合课程特征,采取灵活教学方法。
聚合物材料制品的性能既与聚合物本身的性质有关,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型加工过程的影响。这其中不但涉及很多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的理论问题,而且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际性都很强的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理论和生产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来解释具体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以实验和实际生产中的具体例子来说明基础理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是本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
因此,我们根据聚合物成型加工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借助于江苏大学目前多数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利用工厂和车间的场景图像、成型设备的实物照片、加工工艺过程的动画仿真模拟等信息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这样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加信息量,而且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印象,使学生对成型加工原理和工艺获得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为进一步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密贴近工厂实际,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专门安排了两门为期各两周的课程设计,即高分子材料生产工艺设计和聚合物反应工程及设备设计。让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通用或特种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等)及其制品,设计出相关聚合物材料及其产品项目内容,包括原料品种、型号选择、工艺流程及设备确定、产品质量检测,以及厂房布局和规模,等等。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获得一定的灵活应用的能力,为后期的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前面已经谈到,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仅凭课堂教学是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并且容易使学生学习时感觉枯燥,实际工作时不能学以致用。因此,这门课程的实验是不可缺少的。只有让学生在实验室和工厂中实地了解和直观认识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和生产线管理,对聚合物成型加工的整个工艺流程进行整体和全面的认知,他们才有可能创造性地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来真正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3]。
目前江苏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有约200m2的专业实验室,购置有注塑机、挤出成型机、高速混合机、平板硫化仪等成型加工设备,以及拉伸实验机、冲击实验仪、硬度仪、紫外老化仪、高低温实验箱等各种材料及制品性能检测仪器。利用这些仪器设备,我们围绕课程主线,将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成型加工、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开设了一系列的综合性实验。比如,在聚合物的注射模塑成型实验中,要求学生从原料的选择开始,分析原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成型加工工艺参数,并在注塑成型得到制品后,对其熔点、熔融指数、热变形温度及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和测试。通过对这些聚合物原料—成型加工工艺—制品性能数据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总结,使学生形成科学研究的思路,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此外,聚合物材料成型加工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性,需要学生建立起大工程的整体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水平和目标,仅靠课堂的学习和实验室实验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学生到工厂、车间参观实践,实地了解成型设备、工艺控制及生产线管理等,使学生对工业化生产有具体、直观的感受。
针对这样的问题和现状,本专业积极与周边高分子材料企业加强联系和交流,目前已建成近10个实习实践基地,涉及聚合物成型加工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模压发泡成型、压延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等。通过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现场实地对各种成型加工涉及的原料准备和处理、设备、工艺流程、质量控制等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近距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针对成型过程中的某一感兴趣的内容,或参观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资料查阅和文献调研,对涉及该内容和问题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并验证。这样就使学生真正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成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达飞,唐颂超.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李宝铭,张星,郑玉婴.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课程建设初探,化工高等教育,2010,3:39-42.
[3]程丝,王新波.高分子材料专业聚合物加工实验的改进与探索,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2:50-51.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高分子专业 实验教学模式
“卓越计划”(全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高校工程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类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1]。高分子材料已深入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每一个角落,在结构材料中与金属材料、无机材料形成三足鼎立。高分子化工也在化工工艺中与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平分秋色。高分子科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都将进入与专业相关企业、公司、科研机构等,投身到生产、科研第一线。在此“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培养一批创新性强的高分子材料工程师人才,探索高分子材料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工程人才教育理念,着力解决工程材料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2]。
1.高分子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高分子专业均强调以培养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为目标,忽视了对高分子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相对于“卓越计划”培养背景,现实的工程教育也偏离于工程实际,实验课程的设置与实际脱节,而且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而实验内容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难以适应“卓越计划”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教材以外的实验训练不够,不利于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综合发展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另外,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以及不客观、不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等,这些都难以达到优异的创新实验教学效果。
2.完善实验课程资源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1实验教材建设。
实验教材是学生了解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和操作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及测试手段不断涌现,旧教材中的设备型号已经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因此,学校应根据各自实验室的配备情况,编写真正适合自己的教材或实验指导书。教材应配合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为实验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依据。
2.2实验教学课件制作。
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为了配合信息化教学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积极研制高分子专业实验的相关课件。如在综合性实验的表征部分应用到很多大型仪器设备,就应该开发大型仪器设备的实验教学课件,可以使学生在比较全面地了解仪器工作原理、构造、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之后再使用仪器,不但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型仪器教学的覆盖面,而且可以避免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必要的损坏。
2.3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是一种资源共享的多媒体教学、学习环境的建设,存放着教学必需的资料,是该领域知识、方法、各种媒体和资源的集合,是为了专门存放和有效使用这些资源而建立的场所。建成高分子专业实验课程网站,把实验课程大纲和课件等内容都存放在网站上。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安排、实验要求等信息,提前预习实验原理、实验项目内容,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浏览课程网站,学生对实验步骤、仪器构造、操作规程等都能做到心里有数,进入实验室后就可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网站的建设减少了实验开设过程中不必要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上机预习,遇到不甚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观看,大大提高了实验预习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
3.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3.1改革实验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启发式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是优化实验教学模式的前提。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语言传授,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肢体语言去传授,尤其是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或淡化后者的重要性,就无法完成实验教学所赋予的使命。实验课的教学,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程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项目。必须把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因此在每次实验课之前,都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的目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有初步了解。在实验中,改变过去逐一讲解的做法,而是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融会于各个问题之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解答,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外查阅资料,反复思考,并写出预习报告。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学能力。此外,为了消除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性,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即所谓的“异常现象”,建议一般不采取有问必答的方式直接回答,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已有的知识与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要进一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实验结束前,再进行总结性讨论,教师进一步提出一些综合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4]。
3.2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技能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基本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的关键环节。为帮助学生夯实实验基础,必须对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在学生操作之前,明确向学生提出本次实验的基本操作。对所有的操作都进行详细讲述、准确示范。注意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整体示范时主要针对操作的顺序流畅;分解示范时则要注意动作的规范和放慢,使学生便于观察和模仿。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仪器操作,都要让学生学会操作,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认识什么是最科学、合理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技巧。学生实验中要注意严把操作质量关,对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和反复示范。特别是对于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更要反复细致地对其给予单独的启发指导,引导他们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并让其反复练习和比较正误两方面的操作所带来的影响。为了引起学生对提高实验操作技能的高度重视,应有计划、系统而且细致地观察几位学生的实验,然后对其在实验工作中存在的缺点问题进行个别的耐心指导。
3.3开设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保证每门实验课程至少包含2项综合型实验,对各知识点进行交叉、综合应用,将高分子专业课实验项目进行综合,将各课程体系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综合型实验过程中,应让学生事先了解实验相关知识点,掌握实验原理,指导教师仅在技术和设备使用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探讨。教师在原则上不做具体指导,只介绍一些实践经验,启发、引导学生如何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这样改变原先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为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进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结语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完成卓越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需要从事人才培养的教师和实验人员不断地研究、探索和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本科教育改革,发挥实验教学作用,使大学更好地发挥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作用,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5-78.
[2]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
关键词: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有机化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有机分子,从有机物结构入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在分子水平上探知未知世界的基础学科。在我校,有机化学是面向化工学院、药学院二年级,以及海洋学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大类培养”的主干课程。通过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化学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把握有机化学发展领域的新概念、新动向和新技术,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现状
在工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缩水”,如我校有机化学虽然是“大类培养”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但是其课时数被压缩到64个学时,教师必须在一个学期之内完成教学。而有机化学作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是高分子化学、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高分子材料学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数里掌握《有机化学》这门课程,难度大,任务重。
另外,由于江苏省高考制度,较大部分的学生高中阶段选修的“物生”,进入大学后化学知识特别是有机化学基础知识非常薄弱,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化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通常是刚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学习无机化学,对于选“物生”的学生来说,没有化学基础,一开始就挫伤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学习有机化学时,多数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有畏惧感。如果入校时对专业认知不够,不能看到有机化学学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更是对有机化学失去兴趣。
再者,有机化学课程自身的特点,由于有机物数量多,结构多变,机理难掌握。而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课时数又被压缩,教师为了教授完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得不采取“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被动“填鸭式”教学必然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期教学结束,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不好,除了少部分拔尖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对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知半解,学到的有机知识很少。
2.教学改革
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取舍;改进教学手段,选聘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做助理班主任,让他们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改革考核方式,实现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针对性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
(1)改革教学内容
有机化学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有机”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几门基础化学课,有机化学基本不涉及计算,不涉及公式,说的是图片的拼接,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以构建新的有机分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使用“有机思维”思考问题才是关键。当我们谈到如何面对课时数被压缩这个问题,如果抓住“引导学生进入有机化学这个学科”这个关键问题,就能依据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在改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研读多种版本的教材,最新版本的中、英文有机化学教材和专著等,从不同研读、分析深度的教材方面,准确把握“基础有机化学”教学重点、难点,结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来取舍教学内容。二是关注高分子领域的研究前沿,发展动态,结合传统的知识,推陈出新,把最新的知识信息教授于学生,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前沿,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感觉到目前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2)改革教学手段
我校近年实施了一项“班主任助理”制度,选派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本科生班级班主任助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本科生教学,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本科生教学队伍。
高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了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经历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和考核,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他们已经进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对哪些知识对专业课学习重要有切身体会;他们与低年级学生同属于一个年龄阶段,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沟通交流更容易,帮助学生及早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接触了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可以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的学业、思想及心理等方面给予关心和指导。而且本科生可以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哪方面有不足,增强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有机化学课堂学习中更积极、努力。
(3)改革考核方式
良好考核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院不同专业实行统一考试,如环境工程、化学工程、安全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统一出卷,流水阅卷、统一登分,做到公正、准确。但是,这种“统一”的方法抹杀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需求的不同,使得教师和学生忽视基础课对后续专业课的影响,结果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自己专业需求的有机化学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应实现不同专业单独出卷、单独考核的方式。卷面上可以体现出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题目,结合他们的后续专业课程。哪些知识是有机化学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哪些知识是关联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建立针对性的有机化学试题库,使学生接触更多不同的题型,拓宽知识面。建立适合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试题库,有机化学课程理论考试按照一定的难度系数、教学要求、考试范围等,统一从试题库里抽调,实现教考分离。
3.结语
为全面提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我们要结合有机化学学科规律,针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总结,精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杰,周冕,李又兵,王选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广州化工,2014(42):186-187.
[2]陶传洲,刘玮炜,曹志凌,史大华,王建,程青芳.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78.
关键词:材料化学;教学问题;改革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4
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及主干课程,是在化学学科、材料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我们所采用的材料化学课程包括了晶体学基础、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内容。材料化学的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解决材料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材料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使学生掌握材料结构的基础理论,熟悉材料应用领域中的一系列知识,掌握材料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材料化学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材料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等的出现,材料化学的快速发展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材料科学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日益融合,材料科学研究已经深入到源自尺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微纳结构材料等等。并且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材,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需要具备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特征。但是目前,教材对学科的原理、规律等难以阐明,缺乏较强的理化基础,根本无法适应学科的发展变化。一些大学毕业生就算具备很好的理论基础,也缺乏适应能力,后劲不足的缺点。对于材料化学研究的目的来说,教材具备应用型能够学以致用,目的明确;而教材具备前沿性,能够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能够恰当地反映材料科学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发已经成了高科技中作为活跃的部分,从实验开发到工业应用,材料研究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在材料化学的教材中,需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一特征。另外,材料化学学科发展实践短,研究范围广,是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参考教学资料少,存在本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不能及时充实到教材中的现象,对教材编著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要进行很好的选取、改革和优化。
2 材料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
2.1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内容选取上,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两条原则。首先,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提高素质”,因此,要根据材料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和课程特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化学课程强调基础理论,适当地介绍一些传统材料,适当地加入一些内容,如:晶体理论、能带理论、热力学基础、金属结构近似模型等等。其中晶体理论包括晶体缺陷、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晶体结构对称性等等,不能有物没有理论,也不能有理论没有物理,并且还要适当的介绍一些新型功能材料结构、使用性能等。同时,还要突出其基础理论性,要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突出材料合成条件、结构性能的关系。其次,要根据学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如:整体优化、精选内容、跟踪前沿等,根据教师的特长及科研成果,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现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力求能够反映出当代材料化学新成就、新工艺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材料化学发展趋势,如: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选取与优化材料化学课程内容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化学在材料科学总的地位,熟悉材料化学的定义、材料类型、材料应用,了解与材料科学有关的期刊,了解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用途。材料化学结构理论要求掌握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对称性概念与性质,主要包括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原子结构等。要求要了解常见的对称元素系、疯子的几何构型等等,熟悉金属、离子化合物晶体,了解群的定义,常见分子点群,了解描述晶体结构的表达方法,掌握金属键能带理论、金属单质结构的近似模型,了解晶体学语言转变为化学语言等的方法,熟悉分子之间作用力等,了解不同化学元素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了解不同材料的本质区别。材料化学合成原理与技术,要掌握材料制备技术,如:无定型材料的制备和晶体材料的制备等,熟悉无机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熟悉高分析材料合成原理与方法。如:自由基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等。并且要熟悉晶体X射线衍射原理等等。其次,要加深理解各种传统材料结构决定性能的观点,熟悉几类重要材料,如:玻璃与陶瓷、聚合物等。另外,要熟悉纳米材料概念、技术等应用前景,了解光学功能材料、电性能材料等。
2.3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措施
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抵学习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要重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处理好材料结构与性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二为了贯彻少而精、精而新、新而优的原则,在讲解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的连贯性,注意适当穿插新的研究成果,处理好课程内容更新与精选、更新与基础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渗透、促进作用。
三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练习,拓展并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为了训练学生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思维方式,要重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学习、运用,为化学理论提供一种思维体制,总结更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
五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的关系,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奇.材料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09).
关键词:PBL-LBL教学模式;材料化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65-02
《材料化学》是一门以材料科学和化学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它是综合了材料科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等内容的一门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常常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化学化工类专业学生了解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动向,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具有新精神的化学、化工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与传统的L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应用于《材料化学》的课程教学中,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PBL-LBL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美国的Barrows教授1969年首创,其内涵是将学生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来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方法最早应用于医学相关领域的教学,由于其教学效果显著,目前已扩展到其他的学科与专业。PBL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为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此类教学通常是在中高年级的本科生中进行。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文献,或使用互联网查找,再进行分组讨论。分组讨论不仅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还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知识,通过沟通、协作,培养团队工作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主体,注重教师对课堂知识的讲授。这种模式教师能够系统、全面地传授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有效地完成课程的预定目标。LBL教学法由于其系统、完整、深入等优点在许多课程的教学中仍广泛应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较少,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目前已有许多教学工作者尝试将PBL和LBL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
二、PBL-L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材料化学》课程中的应用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对《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设置为二个模块,第一模块主要涉及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如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和材料化学热力学等;第二模块主要按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纳米材料等介绍一些材料的特点和性质。从课程的内容来看,第一模块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或基础知识;第二模块主要是对传统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的了解和认识,这部分的内容量较大,而且由于材料化学发展变化十分迅速,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材料化学的教学内容也须不断更新。由于该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同时涵盖的知识内容又非常广,加之课程的学时有限,所以在以往的传统LBL教学中教师只能对基础理论知识和各种材料的基本性能做简要的介绍,这就造成讲授的内容量少且浅,而且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性,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尝试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单一传统模式的不足。对于《材料化学》课程第一模块中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定理,我们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进行统一讲解,通过一定学时的讲解,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材料结构,材料制备等基础知识。第二模块的教学,我们采用PBL教学方法,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够对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讨论。如在学习“金属材料”章节,提出如下相关问题:金属的提炼方法有哪些?钢铁材料的分类、冶炼原理如何?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研究进展?等;在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章节,提出如下问题: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分类、原料、制备方法有哪些?如何从废钢渣中提取白炭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石墨烯材料制备的方法及应用有哪些?材料常用的表征方式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在学习“高分子材料”章节,提出的问题有:常用高分子材料分类,特点及应用是什么?结合悬浮聚合的原理,说明悬浮聚合工艺所需的主要组分及其作用?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一种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按照上述相关的问题,学生们分成小组,课下查阅资料做好PPT,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教师最后再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补充。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三、PBL-LBL相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中的几点思考
1.基于问题的PBL教学模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泉,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起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授课大纲和教学目标与要求,由易到难地设计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应多与社会生产或科研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效果,并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因此,《材料化学》课程中设置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不断的修订和完善。
2.在PBL-LBL教W模式中,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科技前沿发展的动态,拓展知识面,并将最新的一些科技发展成果不断充实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知识的倾听者、解答者和总结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LBL和PBL两个阶段的学习,既夯实了基础理论知识,又在小组讨论和资料查阅中扩展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问题,教师应能够自如地解答。
3.需要建立和完善与PBL-LBL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法。要改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大力推进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克服学生将学习的最终目的定位于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弊病。把知识传授为导向的评价模式转变到以能力发展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上,要不断完善成绩评分体系,学习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之中。如《材料化学》课程第一模块学习后,进行一次课程学习评价;在对PBL教学效果评价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回答问题的内容是否准备充分、PPT制作效果如何、讲解是否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是否正确等,同时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PBL教学过程,对积极提问、发言的同学也应给予加分奖励。
四、结语
PBL-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合《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探索运用PBL-L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校进一步推进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四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进程,达到深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占丹,肖作安,王艳玲.《材料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2]韦国兵,何玲玲,胡奇军,张伟.PBL结合传统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2016,(6).
[3]曹骋.PBL联合LBL教学模式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1).
[4]蔡奇崂,苏淑华.PBL-L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微分几何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5,(2).
[5]顾金英,王晓岗,许新华.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法相结合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科学,2014,(6).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PBL-LBL Teaching Model in Material Chemistry Course
CHAI Bo,GAO Xin-lei,WANG Ting-ting,ZHU Yu-chan,YANG Xiao-hong
(School of Chemica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好的工作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1
带着对事业的追求、对工作中的困惑、对教育未来的美好憧憬,我参加了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第九期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学习。在培训中,通过“理念、管理技能、视野”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我从众多的权威、同行那里汲取了中国教育当前最先进、科学、实效的思想与信息,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角度、分析问题的思路得到了拓宽,深刻领悟了“思想与思想的交流过程”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过程”就是“一个心门开启另一个心门的过程”的深刻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着幸福与洗礼,在洗礼中体验着收获与快乐。我的成绩与收获颇多,简单总结如下:
1、学习期间,我们结识了一些有修养、学识造诣很深的学者和老师:杨铁钢书记、程春英所长、付红霞老师、单松涛老师、肖杰老师,李淑文、徐凤霞等知名校长,班长、学委、生活委员等我们的好同学……在感叹他们学术造诣高的同时,自己收获着思想与理念,学习中逐渐感受到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讲座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又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发人深省。他们具有的执着不屈的办学精神、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锐意创新的办学态度,足以让我们受用终生。
2、学习期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名校的办学底蕴和文化氛围:机关一小的校园文化,东胡二小、湖滨学校的课堂教学,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每次学习参观都是不虚此行。通过参观机关一小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我进一步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并不是“做”花瓶,而是提升内涵。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安排全面考虑,需要从细处入手,通过细节求实效。通过听湖滨学校和东胡二小的4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学校办学底蕴的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一定时间的历练,正如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一样,需要长久不间断的培训打磨才能入心入脑,教师的基本功更是需要周而复始的锤炼才能坚实。
3、学习期间,让我们感受了异地培训参观学习的异样效果和无穷魅力。08年11月我们21位培训学员在班主任付老师的带领下,前往课程改革的前沿山东济南青岛孔子故里曲阜。10天的学习,我学得开心愉快!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潘校长所做的《实施精细管理,打造品牌学校》,泰安师范附属小学周校长所做的《走内涵发展之路,办优质特色学校》,曲阜实验小学马校长的《文化发展学校,特色铸就品牌》以及青岛洮南路小学薛校长的《扬科研风帆,创学校特色》等专题报告,围绕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治校理念,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展示了学校的亮点和特色。给我们每个学习者很大的体会,引发了我们结合本校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至理名言总结的精妙之处。异地的先进经验和办学思想拓宽了我们的视野,通过沟通交流,南北方思维火花的碰撞,定能绽放出耀眼的焰火。
培训班即将结束了,但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我们多想再在一起交流学习、我们多想再在一起沟通了解,这种集中授课和外出考察学习的方式,是联系实际研讨、参观、考察借鉴,实践总结提高的模式,是十分符合校长们的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本次培训内容的设计和选定注重突出专题性、针对性、时代性和前瞻性,使校长们真正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教育信息、最有价值的教育改革和管理经验,真可谓取到了“真经”。
通过培训参观学习,我深深感到自己作为教学校长的责任,一定要努力工作,在本校教师队伍建设下功夫,做到以下几点:
1、“量体裁衣”促进教师教师主动发展。将根据教师不同特点、需要,帮助他们制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通过帮助使学校每位教师们找准位置,发挥好个人才能,享受到育人快乐,体验事业成功。
2、指导、服务到位,帮助教师快速发展。教师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同问题,因此我将协助校长为教师寻找专家,适时地给予教师理论、实践等多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中好的经验、方法及时要鼓励总结推广,对于存在的问题帮助分析解决,还要给教师创造机会、提供舞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3、加强团队建设,深化教师发展。创造努力工作的氛围,敬业的氛围。使教师在互相帮助中进步、在互相激励中前行。
4、强化教师培训,推动教师跨越发展。要想教师跨越发展,你、必须解决教师的教育教学观,进一步转化教师的观念。而观念的转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需要要有一个逐步认识和接纳的过程。任何一项工作或事业的成功,无一不是重在落实,贵在坚持,因此我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提升素质促进转变。
培训即将结束了,但我所学所思所感将延续到工作中去,并将在我今后的工作中化作源源不竭的动力,“理想犹如天上的星星,我们犹如水手,虽不能达到天上,但是我们的航程可凭借它指引”。我们期盼着,未来的优质教育行列里,有你,有我,我们一起携手同行。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2
为期一年的化工专业培训已顺利结束一年来在安监总局的精心安排下、在化工大学专家教授的悉心辅导下,自己能够克服年龄偏大、家庭现实问题多等不利因素,自觉遵守学习班的各项规定,潜心学习、广泛交流、深入研究,圆满完成了化学类、化工类、设备与控制类、管理类等四个大类,20多门课程、1600多个学时的学习任务,三次深入工厂进行实习。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得到了强化、视野得到了拓宽、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安全生产问题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现将主要情况交流如下:
一、学习基本情况
一是系统地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和安全化学等化学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对无机物、有机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结构、反应类型、合成及制备,对它们有了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基本原理,从而能够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结构来分析物质的危险性;掌握了物质的化学稳定性,一是看物质是否容易分解,二是看与它接触环境中的物质是否发生反应。从宏观热力学的稳定性来看就是看一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如果是放热反应,就存在不安全因素;而动力学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反应的速率,如果一个反应速度过快,就存在不稳定因素。这些知识为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矗。
二是系统学习了化工单元操作(流体流动、传热、传质)、无机工艺、有机工艺、化学反应工程、聚合物反应工艺等化工类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掌握了化工生产中流体流动、传热、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构造和性能,能够简单地利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解释和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了解了“三酸”、“两碱”、合成氨和甲醇等典型无机化学品的生产过程,对原料制备、反应过程及产品、典型设备、工艺控制条件和主要危险部位都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乙烯、丙烯、苯乙烯等典型的有机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及其过程的危险性分析,对乙二醇、聚乙烯、聚丙烯等聚合物生产有了初步的了解;学习了化工过程中主要反应器类型、基本原理、主要结构,能够结合相应的工艺过程,对反应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初步分析。
三是完成化工机械基储流体机械与过程装备、压力容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安全系统工程与安全评价、设备失效分析等设备与控制类课程。通过学习对化工设备的材料选择,设备的受力分析、刚度、强度要求、设备疲劳裂纹萌生机理与规律、应力疲劳与应变疲劳、疲劳裂纹扩展规律、现代抗疲劳设计方法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风险的定义、识别,风险的后果和严重程度,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能够较简洁的从全流程角度分析系统存在的隐患。
四是参加了三次化工企业实习。学习期间,我们先后到燕山石化炼油厂,湖北宜化合成氨厂、氯碱厂、电石厂,巴陵石化顺丁橡胶厂、己内酰胺厂,兖矿集团国宏化工、国泰化工和鲁南化肥厂,日照港、青岛海晶集团,烟台万华集团等企业进行了生产实习,了解了国内典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主要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并对化工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是听取了十多场专题讲座。学习期间,总局危化司、中石化研究院、化工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危险化学品监管、《指导意见》、安全生产许可、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石化企业安全设计、厂址选择、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制药企业安全生产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讲座,使自己对国内外危险化学品监管形势、未来发展趋势和重点有了更深的了解,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今后的安全监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二、主要收获
(一)潜心学习理论、注重实践锻炼、化工专业知识得到强化。一年来,自己系统地学习化学、化工、设备和管理等相关内容,并能利用进厂实习的机会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并在实践中深化理论,更好的指导工作,通过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不断反复,每一次的反复都会得到深化和强化,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化工专业基矗。
(二)广泛开展交流、深入进行思考、安全监管经验得到积累。这次培训的34名人员来自22个盛直辖市,既有总局、省直机关的,也有地、市机关的,既有机关处室的,也有一线的执法人员。自己在抓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与兄弟单位的同志广泛开展执法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并能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理性思考,积攒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三)全面收集资料、注重归纳分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年的脱产学习,对自己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学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有老师、有专家、有网络、有图书馆,还有全国各地的安全系统的同行,自己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全面收集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书籍、资料,认真加以归纳分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使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三、几点体会
(一)政府安全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一年的学习和到典型企业的实习经历,使自己感到,只有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安全形势的根本好转,作为政府安监部门就是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法规和制度建设着力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题责任。
校长培训学习工作总结范文3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人物,校长角色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以推动全县教育教学稳步持续健康发展,,我校3名校长付校长进行了以、、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由于认识明确,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追求效益,至目前已较好的完成了培训工作。返校后,我们将这些先进理念和做法进行交流了学习,促进了对我校管理工作。
现将具体培训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表现
培训期间,严格按照有关要求,遵守纪律,按时出勤,认真听讲,坚持记有效率的笔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等书籍,认真记录了读书笔记。结合学习所得,积极撰写了研讨论文——,并在培训班结业式上与全体学员进行了交流。参与考察了三所特色鲜明、成绩突出的初中学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另外,我还积极向培训班的投稿。两篇文稿获得采用:一则简讯对参训校长严格要求等作法进行了宣传报道;二是撰写了一文,与大家分享学习感悟,指出参与培训要学思并重、学而时习,得到大家的认可。
二、培训所得
实话实说,我们对此次培训期望值很高,也告诫自己要珍惜机会,潜心学习。经过20天的努力,我觉得自己在多方面都有收获,尤其是对校长角色的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综合起来,我觉得有这么四点:
1. 校长应该是个多面手。一看到培训班的课程安排,我就产生了这种强烈的感受。从传统教育理论到新课改的最新理念,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到国际局势,从国内教育现状到国际教育的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政治理论到具体的教育原理……校长应该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了解,便茫然;不了解,便盲目。不求样样精通,但绝不能一窍不通。
2. 校长应该是个细心人。学校工作包罗万象,校长要尽量做一个有心人,细心人,善于从微小的现象看问题、找原因;善于从细小的工作入手聚民力、聚人心……
3. 校长应该是个学习者。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要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校长岗位亦是如此。多看看,多想想,一些灵感不期而遇,工作局面就此打开。没有学习,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如此,学校发展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