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

第1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贵州 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应对措施SCL-90

高中阶段是个体在身体、心理、知识各方面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也是个人成才、事业成就的准备时期和性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然而,他们正值青春期,情绪不太稳定,又面临升学、择业等压力。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个体相比,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贵州是个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省份,有自己的区域文化和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某些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学习基础等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面对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地区相比,有相似之处,可能也有不同之点。因此,加强对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省毕节、遵义、铜仁等贫困地区的高中学生及贵阳市高中学生各3000人,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的测试,共获得贫困地区有效问卷2361人,其中男生1183人、女生1169人;贵阳市有效问卷2136人,其中男生1202人、女生935人;高一学生1248人、高二学生2068人、高三学生1181人;年龄平均17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到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3.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15.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处理。

4.调查工具。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学号、班级、民族等。采用的问卷:(1)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该量表用于反映有无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o(2)焦虑自评量表(SAS)是由张(w.K.Zung)编制。本量表含有20个反映焦虑主观感受的项目,其中15个为正向评分,5个为反向评分,采用1~4的4级评分。该量表可以评定焦虑症状的轻重程度。(3)艾森克人格量表(EPQ)是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分别为精神质(P)、情绪稳定性{N)、内外向(E)和效度量表(L),对个性特质和心理健康都能较好的测查,共有R8个题目。

第2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044-02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高校专职学生德育工作者,承担着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等相关工作,这支队伍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面对新情况、新形势,如何在工作中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已成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学习方法和能力欠缺。进入高职院校,在学习内容上,深度与难度加大;在学习方法上,独立性和钻研性增强,为此,相当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如缺乏学习动力、对专业不感兴趣等,以至于在心理上产生焦虑或困惑。

第二,就业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认知水平、自我定位等方面尚不成熟,当他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跨入大学校门时,往往踌躇满志,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伊始,就考虑着就业问题,期望着将来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使有些学生无法安心学习,以至于整天逃课,甚至辍学。

第三,恋爱问题产生的心理困惑。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渴望与异往,早恋现象非常普遍。一些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抱着好奇心理,加之缺乏生活经验和经济实力,以至于最后给双方的身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些学生经不起这种挫折,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

第四,盲目攀比心理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不了解家庭的真实经济状况,摆阔气,乱花钱,互相攀比,同学之间过生日请客吃饭,互送贵重礼物。另一方面他们又显示出盲目崇拜的心理,崇拜歌星、影星,在校园里形成一群为数众多的追星族。

第五,人际关系不和谐。对于刚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的高职学生来说,面对陌生的校园、生疏的群体,一些学生对周围生活的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交往需要,但由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加之在同一个集体中,人的性格差异、生活规律不同,以至于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使一些学生感到孤独、郁闷。

第六,意志力相对薄弱。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十七八岁左右,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行为偏激及冲动。当遇到挫折时,消极应付或不知所措,不主动地想办法战胜困难,缺乏对挫折的理性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二 对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高职辅导员应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也要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历层次上不断提高,但在知识结构、智能品质、情绪情感、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与所承担的工作要求还有差距,缺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以及心理教育技能的训练,要比较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了解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还应加强人文修养,对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了解分析新形势下各种社会因素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第二,要了解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不了解学生,教育效果当然不会好。可见,作为大学生思想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应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可以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准确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心理档案;或针对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开展专项心理调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基于此,对个别表现有较明显心理不良反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

第三,要树立榜样、悉心引导学生。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准确掌握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在师生间建立飞信群、开通公共邮箱等方式,畅通学生表达渠道,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和愿望,重点对他们在思想上进行引导、生活上进行指导、行为上进行督导。同时对学习态度端正、工作积极的优秀学生及时进行宣传表扬,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重点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生活上,尽可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多为他们创造便利条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同时,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结合起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并及时地纠正偏激观点。

第四,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耐心倾听,理解尊重学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你对他进行心理教育时,学生未必会真心实意地听从,有时还会强词夺理,反而嫌辅导员罗唆、苛刻、不通人情等。对于这类学生,辅导员要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以及其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更需要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进行情感交流沟通,要用动听的语言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用真诚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第五,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园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课堂和课外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黑板报、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文体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辟心理健康教育园地,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树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妥善地处理自身遇到的心理问题。

第六,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还应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拓宽实践途径,增加实践内容,在实践活动中让高职学生调整生活节奏,展示自己的才华,克服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见,获取奋进的信心,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总之,高职辅导员不仅要当好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心理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2]张建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3]郭智慧.高职院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7(8)

第3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心理虐待和忽视;心理健康;自尊;情绪稳定性 ;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R74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9-0705-06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9.015

国外研究显示,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不但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功能与个性特征的形成与发展[1-2],而且与成年后的低自尊、人格障碍、抑郁障碍、饮食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有关[3-5]。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存在显著相关[6-8]。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的阳性组与阴性组大学生之间在情绪稳定性上有差异[9]。

自尊是自我概念的评价性成分,是个体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高自尊与乐观、成功应对、情绪稳定等合乎社会要求的事物相关[10-11]。在国内,关于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如大学生的自尊与SCL-90的多数因子得分负相关,高自尊的个体有较高的自我和谐水平,自尊与自我接纳密切相关等[12-14]。

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是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的三因素人格模型的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其与认知方式相关[15],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6],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17-18]。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统计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中介变量的分析。已有研究显示,自尊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之间、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均起着中介作用[19-20];情绪稳定性在中专生的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21]。目前关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已有研究表明,高职生在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发生率要高于一般大学本科生,且心理健康的水平更低[22]。对于因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干预重点不可能是去改变过去的不良经历,而应该是寻找可明显改变的中介因子。如果自尊和情绪稳定性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则揭示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可以通过自尊培养、情绪管理等来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还能对当下功能失调家庭给出调整建议。

综合以上,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验证早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是否对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自尊有直接影响,情绪稳定性和自尊是否对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其次探讨自尊、情绪稳定性是否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以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医学专业的2007级新生为调查对象,自愿参与,发放问卷760份,获有效问卷740份,其中男生134人,女生606人,年龄17~24岁,平均(19±1)岁。

1.2 工具

1.2.1 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Child Psychological Abuse and Neglect Scale,CPANS)[23]

为自我报告问卷,主要调查个体儿童期(小于18岁)在心理上所受到的家庭虐待和忽视等,可作为回顾性测量工具使用。共31个条目,包括心理虐待和心理忽视2个分量表,每个条目0~4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主观感受到的在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越多。本研究中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

1.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24]

共90个条目,分为10个因子。唐秋萍等研究表明,将量表结果作为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参考是可行的,但不适合做出个体间的差异比较[25]。施章清等在研究中指出强迫、抑郁、焦虑与大学生关系最为密切[20]。因此,本研究选择SCL-90中的强迫、抑郁和焦虑3个因子来反映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每个条目1~5级评分,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本研究中3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7。

1.2.3自尊量表(SeIf-Esteem Scale,SES)[26]

共10个条目,包括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2个因子,每个条目1~4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8。

1.2.4 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neuroticism,EPQ-N)[27]

包含24个条目,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1=是”或“2=否”回答,得分越高,情绪稳定性越高。为便于计算,本研究将条目按奇偶数性质打包,得到2个数据包,记为情绪稳定性1和情绪稳定性2。本研究中EPQ-N维度总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1。

1.3统计方法

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进行理论假设的验证分析。用两个假设模型(图1,2)验证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之间的相关对整个模型拟合程度的影响。

在收齐所有问卷后,使用统一的规则编号、定义变量,使用SPSS 16进行数据录入,计算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性、自尊、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了解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了Pearson相关分析。最后,运用AMOS 7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获得各拟合指标、路径系数、因子载荷。

2 结 果

2.1 高职新生各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

高职新生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得分与SCL-90分正相关,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得分与自尊量表得分正相关,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N维度得分、自尊得分与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量表得分、SCL-90分负相关(表1)。

2.2 两个假设模型的拟合数据比较

检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程度的指标有多种,本研究采用传统的模型拟合检验指标(χ2/df

2.3 高职新生各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分析

图3显示了假设模型二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和因子载荷,从图3可以看出,4个变量的因子载荷均>0.5,具有统计学意义(P

采用温忠麟等结合依次检验和Sobel检验所提出的方法[28]进行自尊、情绪稳定性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情绪稳定性在儿童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z=25.81,P

3 讨 论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即,儿童期遭受的心理虐待和忽视越多,成年后更容易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低自尊、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强迫。自尊和情绪稳定性正向相关,且均与心理健康相关,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自尊越高、情绪越稳定,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本文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也就是说,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会在很长的时间内对个体抑郁、焦虑等心理造成影响。此外,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自尊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伴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发展,而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会导致个体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的受挫,最终影响总体自尊;作为心理免疫系统存在的自尊,其受损必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29-30]。Stein等[31]对流女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期虐待对低自尊、抑郁和物质滥用等问题的出现有影响,其中低自尊起着中介作用;对拉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调查研究也表明自尊对抑郁症状产生影响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32]。虽然调查的方法和对象有不同之处,但都表明了自尊在负性经历与负性结果之间起着中介作用。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自尊的提高能促进心理健康,它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

在本研究中,儿童期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对心理健康的间接影响除了经过自尊的中介作用外,还存在着以情绪稳定性为中介的路径。此外,本研究关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的直接、间接影响比例显示,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通过情绪稳定性间接影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比例最大(51.25%)。个体的情绪稳定性与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关。心理虐待和忽视给儿童带来的是不安全的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的个体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遇到生活事件时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易怒等[33-34]。国内关于情绪稳定性的研究很多,目前已开始关注中介作用的探索,如情绪稳定性是个体所受的教养方式影响其产生社交焦虑问题的中介因子[35],情绪稳定性作为中介变量在应对策略和述情障碍之间起作用[36]。虽然关于情绪稳定性本质的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是其在改善心理健康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研究中两个假设模型的比较结果显示,自尊和情绪稳定性之间的协方差显著影响着模型的拟合程度。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方便样本的横断面调查,只适宜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直接、间接效应分析,在不影响整体结论的情况下没有涉及自尊、情绪稳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探索,比如是情绪稳定性导致自尊的变化,还是自尊影响着情绪稳定性,抑或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作用变量。此外,在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对高职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大部分是通过自尊和情绪稳定性的间接作用实现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着其他的中介变量,或者说以别的作用形式存在的变量,比如调节变量。这些问题可考虑通过对更多数量和类别的样本进行纵向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本研究建立在回顾性、自我报告问卷的调查基础上,被调查者在回忆某些儿童期的受虐事件时可能会出现因时间和心理原因导致的记忆错误,在今后的研究中最好能从其他渠道(如访谈、日记、家庭成员的回忆等)获得关于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的更多信息。同时,本研究仅对一所高职学校的大一学生进行调查,且只选择了SCL-90中的3个指标(抑郁、焦虑、强迫)代表心理健康,使得结论的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Grover KE,Carpenter LL,Price LH,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personality disorder symptoms[J].J Pers Disord,2007,21(4):442-447.

[2]Chartier MJ,Walker JR,Naimark B,et al.Childhood abuse,adult health,and health care utilization:results from a representative community sample[J].Am J Epidemiol,2007,165(9):1031-1038.

[3]Choi H,Klein C,Shin MS,et a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and Disorders of Extreme Stress(DESNOS)symptoms following prostitution and childhood abuse[J].Violence Against Women,2009,15(8):933-951.

[4]Evren C,Evren B,Dalbudak E,et al.Childhood abuse and neglect as a risk factor for alexithymia inmale substance dependent inpatients[J].J Psychoactive Drugs,2009,41(1):85-92.

[5]Johnstone JM,Luty SE,Carter JD,et al.Childhood neglect and abuse as predictors of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depression[J].Depress Anxiety,2009,26(8):711-717.

[6]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关联[J].中国学校心理卫生,2006,26(5):355-357.

[7]常宪鲁,邓云龙,,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73-275.

[8]杨子尼,丁宗一.儿童虐待与忽视研究的相关问题[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4):248-250.

[9]常宪鲁,王华云.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成人心理健康[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39-1241.

[10]Owens TJ.Accentuate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rethinking the use of self-esteem,self-deprecation and self-confidence[J].Soc Psychol Q,1993,56:288-299.

[11]Tideman E,Ley D,Bjerre I,et al.Longitudinal follow-up of children born preterm:somatic and mental health,self-esteem and quality of life at age 19[J].Early Human Dev,2001,61:97-110.

[12]陈建文,王韬.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61-164.

[13]胡军生,李长庚,王登峰.师范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6):620-622.

[14]高文风,丛中.医学院新生自尊与自我接纳心理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1):18-19.

[15]张利燕,郑雪.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神经质人格特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218-221.

[1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17]娄文婧,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137-140.

[18]杨明.221名大学生的EPQ和SCL-90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17(2):77-78.

[19]张敏,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63-68.

[20]施章清,应贤慧,叶科.大学生被接纳感与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J].心理科学,2009,32(2):456-458.

[21]张清霞,王赛男,王鹏,等.中专生人格特征、成就目标与心理健康之间的SEM研究[J].青年心理,2007,01:77-80.

[22]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2):444-446.

[23]邓云龙,潘辰,唐秋萍,等.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2):175-177.

[24]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5]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1):16-20.

[26]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318-320.

[27]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人格特征问卷手册[M].长沙:湖南医学院出版社,1993,(2):31.

[28]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29]Boden JM,Fergusson DM,Horwood LJ,et al.Does adolescent self-esteem predict later life outcomes? A test of the causal role of self-esteem[J].Dev Psychopathol,2008,20(1):319-339.

[30]Birndorf S,Ryan S,Auringer P,et al.High self-esteem among adolescents:longitudinal trends,sex differences,and protective factors[J].J Adolesc Health,2005,37(3):194-201.

[31]Stein JA,Leslie MB,Nyamathi A.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parent substance use and childhood maltreatment to chronic homelessness,depression,and substance abuse problems among homeless women:mediating roles of self-esteem and abuse in adulthood[J].Child Abuse Neglect,2002,26:1011-1027.

[32]Umana-Taylor AJ,Updegraff KA.Latino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 among discrimination,ethnic identity,cultural orientation,self-esteem,and depressive symptoms[J].J Adolesc,2007,30:549-567.

[33]Edwards VJ,Holden GW,Felitti V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forms of childhood maltreatment andmental health in community respondents:results from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study[J].Am J Psychiatry,2003,160(8):1453-1460.

[34]Chartier MJ,Walker JR,Naimark B,et al.Health risk behavior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hood abuse andhealth[J].Am J Public Health,2009,99(5):847-854.

[35]李波,钱铭怡,钟杰.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J].中国心理卫生,2005,19(5):304-306.

第4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摘要: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弱化,如何把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素质,这是当前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当前高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高职学校学生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既各成体系又密切联系。如何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教育中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发展过程,任何一种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以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成分为基础,而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操等是人心理中最高层次的东西。没有健全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就不可能建构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生要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必须首先学会适应社会、应付挫折、调整情绪、人际交往、设计生活目标等。另外,只有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才能顺利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建立在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之上。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他们一般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水平,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恰当的人生目标,并且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及时调整自我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确立个人需要与他人需要、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德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掌握心理学知识,遵循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在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心理相容;要善于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工作具有调节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协调道德教育与学生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使德育更加贴近学生心理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德育在学生眼里高高在上,与现实脱离;在教育方法上,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更使学生觉得内容空洞,难以接受,从而采取消极应付方式,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生活、学习实际,又坚持自愿、平等的教育原则,学生乐于接受,能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

(五)德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方向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道德评价与选择的矛盾冲突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调试能力,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丰富健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重要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是社会定向的,以促进社会安定与发展 为目的,具有很大的社会性、政治性、阶段性和时代性,其目标仅仅局限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崇高的思想觉悟上,而这种德育目标指导下的德育内容注定会有诸多缺陷,注定会引起学生反感,达不到预期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内容引入到德育工作中,以弥补其不足与缺陷。

(二)在教育队伍上的有机结合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现状是:大部分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由班主任担任,只有一小部分地方才有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一严重失调的比例中我们可了解到如今学校心事健康教育大多是由德育工作者来兼做的,这也是心理健康从一产开始就与德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突出表现。根据目前心理学专业教师严重匮乏这一现状,德育工作者必是心理健康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就很有必要将这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让德育工作者在掌握德育的原则、方法等的同时,兼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学校卫生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等心理学知识,并且经常与心理学专业教师一起交流各自工作上得到的经验,分析研讨一些具有特色的个案,提出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从事道德品质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得多一些,他们提供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增强实际效果。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心理训练、心理咨询等方法、手段要清楚些,有助于其转变教育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因此,只有将两支队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教育原则上的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做人的工作的的某些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德育却相去甚远,大多采用灌输、公开训导等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就是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原则,如:交友性原则、疏导性原则,矫正与发展相结合、情理相融等原则吸收到德育工作中,形成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的原则,心理激励与强化的原则,因人施教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等等。在德育工作中运用灌输原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生硬、生吞活剥的方法来灌输肯定就行不通了。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心悦而诚服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只能根据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将心理疏导和理论灌输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四)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机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方法和手段上虽有很多差别,但二者却也有交叉的地方,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可在其共同的基础上结合,促使其取长补短,使二者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新生事物,它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尤其是在我们这些 农村 学校,在这种情形下坐等学生主动上门寻求帮助是行不通的,那么就需要借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方法,公开主动地对学生讲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活动课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愉快的气氛中获得心理健康的一些常识,达到保障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同样,德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板起面孔训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方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关注、尊重、温暖、真诚等性质,认真倾听学生申诉,在与交谈中接受,观察与辨别,了解其思想问题,以热情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和多方面的 科学 知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学生的每个情感、行为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当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并加以辩证的认识与思考。

(二)德育教给学生的不是得失的探讨,而是是非的较量。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参考文献:

[1] 路 琴.论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效应[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18-21.

第5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心理激励 教育 学生 成绩提高

一、高中教学中心理激励教育的作用

心理激励是指通过某种原因和行为激发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它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在高中教学领域中,心理激励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学业发展、指导学生积极向上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在高中教学中实施心理激励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高中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来,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到正向的推动力,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活力向上的良好状态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养成学生高尚的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二、心理激励教育的实施对策

(1)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些偏执、焦虑、人际关系差以及学习压力大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说话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就是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所引起的。其中教师当众采用一些尖刻的话语对学生进行讽刺、批评,那么就会深深的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可能引起学生敌对、情绪不平衡以及抑郁等问题;教师带着一定的偏见心理,学生感到老师明显的不喜欢自己,就很有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适应能力差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再加上如果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没有心理辅导老师,那么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一定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进行提高,注意自己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不但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还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其心理支持和鼓励的语言,从而不但可以对学生的自尊心进行一定的保护,还可以让学生找到一定的自信。并且教师自身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自制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情绪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所以只有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且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将心理疏导教育普及,防止不良的学习风气和社会风气影响学生,从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工作[2],学校还要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咨询条件,各班级或各年级配备专门心理辅导员,以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2)在各学科教学中可以对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渗透。

高中生这一年龄段,正处于叛逆期,不管是师生之间的相处,还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相处,都有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被归于人际关系差。那么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依照高中生实际心理特点进行,从而对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始终朝着良性方向进行发展。首先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足够重视,对其相关活动进行关注和支持,这样才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靠站;其次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逐渐的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实施心理激励教育,这样不但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还有助于逐渐的提高师生关系的融洽度,教师能够和学生真诚相待,必然有助于提高师生关系的处理[3];最后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心理激励教育活动,对学生之间关系的处理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健康成长。

(3)学生家庭要对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的第一份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影响比较大,因此家庭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高中生心理存在的学习压力大、抑郁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差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和家长对于和孩子之间的处理方式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6]。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过分严格要求学生,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们智力的投资越来越大,从而不断的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不愿面对父母的高压政策,甚至产生逃避、敌对心理,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台学习的机器,学习压力非常大,从而产生抑郁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对于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并且高中生的心理非常敏感,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4]。因此,家长在强调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重视,常和学生进行交谈,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总结

在高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自身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激励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充分尊重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以提高高中学生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玉霞. 关于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4(8): 15-16

[2]王茂利.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25-26.

第6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毕业生 心理健康 问题与对策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中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我们对某县一所中学在校高三学生随机取样,发放问卷400份,收回问卷390份,回收率97.5%,其中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达95.4%。有效问卷中应届生210名,复读生162名;男生203名,女生169名;理科生251名,文科生121名。问卷采用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专门测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共设60个测定项目,依症状的严重程度按0―5级评分。在60个项目中又分出10个因子,即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及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这10个因子,各因子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按0―5级评分。通过对各种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1.高三学生中有43.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高三学生从总均分上看具有轻度的心理问题,按均分从高到低主要表现为焦虑、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强迫和适应不良。3.高三男生的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女生,且在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上有显著差异。4.高三理科生的各因子均分都高于文科生,除偏执、学习压力外,其他因子均为显著差异。5.除抑郁这一因子外,应届生的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复读生,但两者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6.应届生中男生的各因子均分都高于女生,且在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上有显著差异;复读生中,女生在心理不平衡上的均分高于男生,其他因子的均分都低于男生,且两者在各因子上均无显著差异。7.应届生中,理科生的各因子均分高于文科生,且除了偏执外,其他各因子均为显著差异;复读生中,除敌对、抑郁、适应不良之外,理科生在其他因子上的均分都大于文科生,且只在学习压力上两者有显著差异。

二、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学校原因。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仍以升学为重点,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较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有些学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未采取有效措施。另外,有些老师自身心理素质较差,不能起到身传言教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2.家庭原因。家长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常以主观愿望要求孩子,与子女沟通较少,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些都可能给子女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另外,有些家长采取的教养方式不适当也会对子女的心理造成影响。3.个人原因。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在外耐挫能力较差,遇到问题,如师生关系紧张、成绩下降等都会造成心理困扰。另外,在高考重压下,学生终日埋头书本,无暇顾及个人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倍感压抑却无处释放,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不到体现,这些都会引起心理方面的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聘请专家举办不同侧重点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如高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可以重点进行考试焦虑心理自我调适等;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面谈、书信等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干扰;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2.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对教师定期传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不仅用于调节自身,更要用于帮助学生。另外,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把“心理育人”作为教育目标之一。

3.开展家庭辅导,做好家长与学校的协调工作。家人的言行举止和教养方式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其习惯养成和性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家长有必要学会一些沟通的技巧和心理健康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4.加强学习指导,传授学习策略。高中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由学习压力产生的,尤其是高三学生。因此,要消除学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必须改变学生对学习的陈旧观点,培养学习兴趣,可以快乐地学习。除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外,掌握学习方法是关键,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从而自如地操作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这样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就随之消失了。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7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中班主任 心理健康指导 有效策略

高中学习生活充实而紧张,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面前,由于对自身前途感到迷茫,难以承受外界压力,有些学生选择放弃学业,甚至放弃生命,这些都是没有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而导致的悲剧。所以,高中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有效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可改善班级管理秩序,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1.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某些高中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面对未来很茫然,无法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常出现得过且过、焦虑等不良心理。所以,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成长。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况,高中班主任可采用适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如组织班会、各类活动、讲解生活实例等,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必须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在面对困难、压力时进行自我调节,以期全面发展。

1.2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等。学生在每一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想法,通过心理健康指导,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其心中所想。此外,在彼此了解的情况下,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班主任开展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前,应详细调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掌握学生心理情况的基础上对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在调查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促进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高中班主任有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具体措施

2.1营造良好班级环境

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班主任将心理健康指导贯穿于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寻找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如班级、团动活动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通过设立班级口号、班歌、班委会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逐渐影响其心理。

2.2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个别化的心理健康指导

在高中时期,知识密度大、难度加深,某些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出现无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的现象。对于这些学生,班主任作为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心理健康指导,如厌学、早恋、自卑焦虑等。例如,对于出现厌学的学生,班主任应在心理咨询室对其进行谈话指导。谈话指导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班主任应根据掌握的谈话技能,运用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其出现厌学想法的原因,帮助其排除厌学情绪。此外,班主任还应采用肯定训练法,如赞许、表扬、奖励等,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学习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厌学情况的发生。

2.3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

班主任在学生时期,通常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参加就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培训后,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条件,运用自身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指导课,帮助学生学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并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通过这样的课程,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在经过自我调节与班主任或其他教师的帮助下,有效解决问题,保证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指导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心理知识讲座、情境设计、游戏活动等,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参与和活动,有利于宣传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时,应注意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学科化趋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在学习压力面前,以良好的心态缓解压力,积极面对高中阶段最重要的高考。在高中班主任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是重要的职责之一,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放弃学业、走向绝路等。高中班主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心理健康指导措施,有利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燮,光路.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管理[J].湖南教育,1984(08).

第8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高中生物教学;渗透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明确营养健康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营养健康教育,解决高中生现存的健康问题,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1营养健康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1.1营养健康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必要性: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高中生物教学和营养健康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生物课程是高中教学的关键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也紧密相联。高中生物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2011年日本曾经发生过核泄漏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日本很多民众出现了甲状腺类疾病。当地政府开始大肆宣扬,误导人们吃碘盐可以预防甲状腺类疾病,导致我国各地区的民众也开始抢购碘盐,在短短的时间内,我国的碘盐被一抢而空。如果高中生物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学生就可以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并对甲状腺疾病的原理有所了解,也就不会出现盲目抢购碘盐的行为。1.2营养健康教育渗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可行性:生物属于一门比较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科的研究对象实际上就是自然界生命的生长和活动规律,生物学科的开设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生物学科就是为人类而服务的。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可以更加明确生物教学的目标,完善生物教学体系,实现学是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生物教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的内容必须十分丰富,营养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形式,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质量和效率。事实上,高中生物教材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营养健康知识,帮助高中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2营养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2.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把生物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问题教学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实际上就是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提出问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堂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但是,问题教学策略应用的前提就是生物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的设置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置课堂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2.3故事教学策略:故事教学策略实际上就是生物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故事来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故事教学策略已经成为生物教师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寓教于乐。2.4探究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更加注重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行研究教材,教师也要给学生提供自行探究的机会和时间,不断发现新的事物,提高自学的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营养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于生物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不断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教学经验,满足新课程教学需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结语

生物学科并不是单一存在的,生物学科与营养健康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今,人们对高中生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而从高中生的健康状况来看,很多高中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新课程下,营养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要求生物教师必须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也就是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当然,营养健康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对于生物教师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生物教师必须能够对营养健康教育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曾昆.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6.

[2]吴爱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14):153.

第9篇:高中生心理健康知识范文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实施途径;现实困难;应对策略

当前,在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关注,探索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成为中学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才进入高校,但鲜有服务中学的,笔者曾尝试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湖北省的一所省重点中学和一所市重点中学,并分别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服务和驻点指导,现将其中的感悟与收获与大家分享。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内涵

朋辈(peer)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 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mamarchev, 1981)。朋辈心理咨询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由于专业咨询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在本质上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相比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其在目标、要求、方法等方面的层次和深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1.亲密性。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发生于亲人、熟人或朋友之间,而不发生在陌生人之间。而专业心理咨询恰恰要求避免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

2.自发性。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自愿的,并且基本上不存在当事人要给朋辈心理辅导员物质报酬的问题。自发性、义务性是朋辈心理辅导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3.简便直接。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可能与当事人共同生活,空间距离接近、交往频繁,提供安慰、鼓励、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甚至可以对当事人的言行进行直接的监督和干预。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比较熟悉,能节省时间及时给予当事人心理援助。

二、朋辈心理辅导引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1.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满足高中生多层次心理援助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迁以及中教改革的深入发展,高中生在享受更多更好教育机会的同时,也承受了日益广泛和沉重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直至精神疾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真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处理的学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学生主要是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或应激状态下较短时间的心理紊乱,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由经过培训的非专业人员来处理。

2.推进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完善高中生心理援助体系

开展朋辈辅导,有利于实现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目标。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及时地发现出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在高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辅导员,此类工作存在很大困难。

3.推进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很多。如笔者所在j市的两所省级重点中学,通常的配置是每个年级配置一位心理专业教师。从业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甚至专业教师的绝对数量都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因此,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学生的力量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够有效地缓解专业心理援助力量供应不足的压力。

三、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的实施途径

1.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的多层工作体系

从上到下,逐层建立起“学校—年级—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即学校一级由德育中心牵头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年级一级成立包括专任心理教师牵头的朋辈心理辅导中心;班级中强化班主任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并增设心理委员;宿舍中设立心理信息员。并相应地逐层建立起与多层工作体系相配套的“德育主任—心理教师—班主任—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的人员体系和责任体系。

2.招募、培训和使用朋辈心理辅导员

首先,在学生中,尤其是要在品学兼优的学生干部中广泛宣传,为招募工作作铺垫。朋辈辅导员原则上在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教师选拔的基础上产生,最终都归入年级一级朋辈互助队伍中。朋辈心理辅导员应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性格外向,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平易近人,善解人意,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思维清晰,善于倾听;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组织学生团体活动的经验。

招募后,心理专任教师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传授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巧、高中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开展朋辈咨询的应知应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上岗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见习和实习,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值班与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3.朋辈团体辅导与朋辈个体心理辅导相结合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工作者的指导下,根据求助对象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队,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和引导,促进团队成员共同发展,解决求助对象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辅导主要以生动活泼、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为主,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潜移默化性。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高中生普遍关心或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如怎样提高自信心、如何处理宿舍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通过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另外,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创设宽松的氛围,也有助于学生相互间建立起一种互相信任的良好关系。

朋辈个体辅导的主要形式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可以实行轮流值班制度,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辅导和面谈等形式进行。通过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同辈明确问题,找出原因,缓解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矫正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避免恶化为严重的心理疾病,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4.注重建立基层的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机制

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是深入班级和宿舍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中坚力量,他们立足于本班,及时反馈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承担着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后期跟踪工作。在班集体中宣传普及高中生心理卫生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向同学们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援助设施;关注班级学生心理状况,主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深入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当发现有学生处在心理危机、应激状态或发现心理有明显异常的学生时,在第一时间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或转介当事人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同时做好问题学生的后期跟踪与援助工作,便于及时发现情况,帮助其恢复心理功能和保持心态平衡;建立定期反馈制,每隔两周或一个月,班级心理委员要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朋辈心理辅导中心进行信息反馈。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的工作,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各种意见得到及时反馈,把某些可能的矛盾解决于萌芽状态,而且也为朋辈心理互助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广泛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学校可依托朋辈团体开展各种心理互助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带动作用。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刊、校园橱窗、黑板板报、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月,举办朋辈心理讲座、朋辈心理剧、朋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演讲征文、趣味心理游戏、心理电影赏析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心理调适技能,营造“关注心理、关爱自我”的良好校园氛围。

四、朋辈心理辅导在高中实施的现实问题及可能对策

朋辈心理辅导在笔者驻点指导的两所中学的实践中,在“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不仅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在此思路下开展的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帮助了一批学生,也锻炼了一批学生,先进的学生得到了有益的训练,后进或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应有和及时的帮助,尤其是在学业障碍、师生关系、同伴友谊、亲子沟通等问题上效果显著。朋辈心理辅导极大地缓解了心理教师的工作压力。

朋辈心理辅导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部分有需求学生的观望与疑虑

部分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对身边的同学是否愿意帮助自己、能否帮助自己、怎么帮助自己存有疑惑,因此,很多学生在第一时间还是愿意求助于专职的心理老师,而不是求助于身边的心理信息员、心理委员或其他朋辈辅导员。

解决对策:多鼓励。鼓励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信任身边的同学、朋辈,同时专职心理老师发挥应有的桥梁和过渡作用,比如在专职心理老师介入之后,最初的咨询与辅导可以与朋辈心理辅导员一起进行,从教师主导到朋辈辅导员主导,从共同进行到朋辈辅导员单独进行,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帮助。

2.部分朋辈心理辅导员不够胜任

当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心理帮助时,给你提供心理支持的是“朋友与同辈”,但这些同龄人有的不够胜任,表现为未能有效地使用专业心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巧,未能体现出应有的人文关怀与同辈热情,与期望的朋辈心理辅导效果存在差距。

解决思路:多培训。没有人是天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辅导,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因此,科学的培训和督导,是推进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的必要条件。对于培训,要从时间上、从经费上、从实践训练上多投入,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真正地掌握应备的知识、应会的技能、应有的操守和应知的职责。

3.部分年级很难开展

这突出地体现在毕业年级,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多数关注的是各自的前途,朋辈心理辅导员很难招募,因为在这一关键时期,花一段时间帮助别人处理学业障碍、情感困惑等问题,在现实中不仅得不到家长们的支持,甚至都很难过自己的关。

解决思路:顺其自然。在未曾开展过朋辈心理辅导的高三年级开展这样的活动的确有难度,专职心理教师与班主任应更多地关注高考生的心理波动与求助需求。同时,在高一、高二等业已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当他们升入高三时,由于工作的惯性,学业的压力并不会就此冲断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相信他们在高三年级也能够开展起朋辈心理辅导来。

朋辈心理辅导进中学,已经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的实践会继续进行下去,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最终也都会在实践中得以解决。

在高中生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朋辈心理辅导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感谢杨鑫辉教授在学术和实践中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 alan carr. 郑雪译.积极心理学[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

[2]卡尔. r.罗杰斯著.杨广学译.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6~37.

[3]李旭新,冯尚飞.朋辈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辅导中的利用性研究[j].心理与健康教育,2000,3:38~39.

[4]murry.j.p.,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to-student and faculty advising program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1972,13:562~566.

[5]chari campbell.,student success skills training:an adlerian approach to peer coach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2003,59(3):327~333.

[6]timothy a.carey.the method of levels:offering a different approach to peer counseling progr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ality therapy,2001,1:13~16.

[7]james m. benshoff and pamela o.paisley.the structured peer consultation mo-del for school counselors.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6,74(3):314~322.

[8]ruth h.frise.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515~526.

[9]boulton, michael j.school peer counselling for bullying services as a source of social support: a study with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2005,33(4):485~494.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