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人工智能辩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辩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辩论

第1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其实我对辩论本身没什么兴趣,也不是要“晒勤奋”,更是对懒人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提到懒惰和人类之光,只是想说说人工智能世界里的智慧和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工智能其实是个很老的、很宽泛的同时又很虚幻的概念。之所以有这样的印象,恰恰是因为人们接触到的大部分人工智能系统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按照预设程序,执行特定任务,场景学习能力弱小,更谈不上交互和情感层面的高级需求。

即便像“微软小冰”那样一个在诞生之初就做好了“情感计算框架”的聊天机器人,除了陪聊之外,也很难让人觉得“实在”、“有用”;即便现在的超级计算机、各种芯片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处理能力已经提升到了一个令人恐怖的程度,但也仍然在创造性的维度上举步维艰。

所以,当前的人工智能,能力有余,智慧不足。

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正在将人工智能领域推向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些人想到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云平台和相关智能技术来跨界整合,赋予“机器人人”更大的知识库和更强的学习能力(比如“健康大白”);一些人则借力诸多商业化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比如英特尔的TAP,IBM的Watson等)以及超级计算机来获取一直有着较高门槛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领域的准入资格;

而另一些人甚至把目光聚焦在了人工智能的底层算法上。“阿尔法狗”的幕后操盘手,被谷歌收购的英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就在这么干。该公司创始人Demis Hassabis希望构建一套能像生物系统一样学习的、灵活的、自适应的算法,这被称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即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能自动将非结构化信息转换为可使用知识。

“气候建模,复杂疾病分析――开始想象下一步可能解决什么,这让人非常兴奋。”Demis Hassabis认为,未来超级智能机器将与人类专家合作解决一切问题。

第2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当我们谈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时,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20世纪想象的影响,例如,直接把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联系起来,甚至是人形机器人。这可能也会影响法律人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包括是否承认人工智能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法律主体地位(或至少是人类行为的人),从而保护其特定权利(言论自由、著作权)、划定责任(缔约、侵权),甚至强调可能的毁灭性风险。这种想象远非受到科幻作品影响那样简单,深层次中还反映出人工智能在技术和应用上不同的发展路径:早期人工智能研究更集中于对人脑的仿真模拟,探究意识、理性等更为宏大的哲学问题,但应用性较少;当下的人工智能走出了实验室,借助互联网服务直接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在技术上并不执着于创造一个完美的智能体,而是依靠算法(如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不断优化,对海量数据自动挖掘与预测,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实时更新数据,动态掌控着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运转,并把从某个特定领域升级为通用人工智能作槟勘辍4诱飧鲆庖迳纤担人工智能并不神秘,它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工业社会生产自动化的延续,也是互联网商业化的必然结果和新阶段。时至今日,欧美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力求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 互联网公司正逐渐主导实体经济和金融生产

如果我们摆脱简单的拟人思维,把人工智能看作互联网智能演进的新阶段,为理解其法律规则,就有必要理解互联网法律在过去20年中形成的路径和推动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是否有任何特殊性以至于需要新的规则。本文将从网络法的两个视角――实证性和生产性――切入,将它们延伸至人工智能语境下分别讨论。“实证性”视角是我们观察和应用任何规则的惯常思维方式,例如人工智能行为的具体规则如何确立、如何规制等,本文将讨论支撑人工智能的两个构成性要素――算法与数据――可能带来的法律问题,以及法律人处理人工智能的两种路径;“生产性”视角则深入规则背后,探索规则形成的政治经济因素,特别是经济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人工智能本质上是一套复杂的代码设计,既是影响社会行为的强力规范,也是产生新价值的生产机制;它驱动整个社会朝向更智能的方向变化,从而要求法律做出相应调整,尤其是确认新型经济利益的合法性。

限于篇幅,本文姑且将人工智能看成法律上的客体,暂不讨论赛博格(cyborg)之类的人体转向机械体或通过基因技术改变身体的问题(仍是法律上的人),也不讨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人造物的自我意识问题(一个难以达成共识的哲学问题)。

理解网络法的变迁

网络法在中国的变迁大致遵循两类逻辑:外生性的政治/监管逻辑和内生性的商业逻辑。政治/监管逻辑体现为对“实证性规则”的追求,这些规则集中在国家(包括法院和监管机构)如何对互联网的内容和行为进行规制,包括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追寻。这集中反映了国家权力如何试图介入新技术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这一视角最早由美国法学界引出,特别是Lawrence Lessig的代码理论将代码(架构)和法律并列。由此,所谓的网络法不仅要约束社会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也要对架构的变化本身做出回应。

首先,就规制主体行为而言,出现了是否按照传统线下行为规则的思路约束线上行为的讨论。这一讨论的核心是,互联网问题是否具有任何特殊性,需要某些新规来解决。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互联网行为监管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规则和管理方式,采取渐进的方式,这不仅成本较小,也给予监管者一定的学习和探索空间。其次,就架构变化本身而言,国家在宏观上主张网络空间中仍然需要,不能成为法外之地,在微观上相应出现了国家与平台权力/责任二分的讨论。例如,政府权力何时需要介入平台治理,加强平台的行政管理责任或安全保障责任,还是由后者根据自身情况自我规制,实现治理目标。政治/监管逻辑要么遵循管理者的路径依赖效应,要么坚持既有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安全价值。问题在于,监管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认识到代码及其商业模式的特殊性,从而使监管行为和行业特性相互协调融合。

另一种看待规则产生的方式遵循商业逻辑。这种生产性视角关注微观权力运作,综合将代码、法律与社会规范放在一起,不单纯从社会学意义上观察社会主体行为如何受到影响,而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将网络空间的生成和扩散看成是一个由商业力量推动主导的生产性过程,关注价值由谁产生、如何分配,由此推动对新规则的内生需求。按照这一视角,无论是法律还是架构,在具有实证性规制功能的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性规则”。互联网的生产模式决定了其对社会范围内生产资料的创造性生产和再利用,需要法律确认其生产方式的合法性,重塑关键法律制度,并解决和传统生产模式的利益冲突。这一视角无疑帮助厘清新经济主张的例外特性,不仅展示出架构和相应的法律改变,更指明了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是更好地理解实证性规则的基础。

两类不同的逻辑在过去20年中交替出现,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中国网络法体系,也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总体而言,鉴于国家有意促进新经济,需要推动传统的属地化、分口治理,事后运动治理模式发生转变,认清互联网商业模式和价值产生的根源,有利探索适应新经济性质的管理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资本主义不断要求对法律内核进行改造,取代其中的传统经济要素,打破限制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各类规则。

人工智能法律的实证性视角

如前所述,人工智能的本质在于算法和数据处理,物理形体不必然是人工智能的构成要素,因为即使是人形机器人,也不过是一个算法主导的硬件系统,它实时收集信息,并按照算法的要求做出决定,继而行动。更重要的是,具有物理形体的人工智能可以推动群体智能发展,通过分布式终端收集更多数据加以处理,并不断传输至云端“大脑”,提升整体网络的智能水平。 人工智能巳深度介入医疗领域

根据算法的复杂性和学习/运算能力对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进行区分,这在技术认知上没有问题,但在法律上很难按照智能程度给出精确的标准。法律应对复杂世界的方式是确立一般性的简单规则,在概念上对社会个体进行抽象假定(如行为能力),而非针对特殊主体,否则规则体系本身将变得异常复杂,难于理解和操作。而人工智能从单一的自动化服务向多元通用服务转变的过程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光谱,法律需要针对其本质特征进行约束,并探索一套应对未来的方案。当我们说社会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候,事实上指由于数据搜集、储存和处理的能力不断增强,所有软件/算法都可能朝向自动收集数据,做出决定或判断的趋势,由于算法的复杂性,算法带来的结果可能无法预测,并在更大范围内带来系统性的不利后果。这种后果未必是毁灭性的风险,甚至只是在某领域的制度设计问题,但人工智能恰好将这类社会问题具象化,掩藏在外表华丽、高效、更多是私人控制的“黑箱”中,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如果放在一个更大范围内观察,在历史上,人类社会随着复杂性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产生以组织和技术形态出现的各类“黑箱”,它们的决定影响着社会发展和大众福利,但仍然保持着某种秘密性。这一隐喻未必是阴谋论,其核心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为平衡相关当事人和社会大众的知情权、避免恐慌、保持某种预测能力,人们不断设计出某种程度的信息公开和透明化机制,例如政治辩论的公开化,法院诉讼程序透明化甚至公开庭审,上市公司强制信息披露等等。而人工智能不过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型黑箱,带来更加严重的系统化影响。互联网在兴起过程中,通过降低信息成本,推动了开放政府、庭审直播,使信息公开透明更加便利,将生产性资源不断解放出来,在更大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产生新价值。然而,这一过程在消除一个又一个传统黑箱的同时,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新黑箱,进而主导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生产资料之间的信息变得越来越对称,甚至可以实时互通信息,但作为信息匹配中介的人工智能却变得更不透明,其规则设计和运作从属于用户甚至开发者无法理解的秘密状态,这回到了法律如何处理与代码的关系问题。

一个类似的比较是人类自身:人脑经过上百万年的进化,演变成十分复杂精致的系统。尽管当代神经科学不断改变我们对人脑的认知,甚至每个人的大脑都不完全一样,但就法律而言意义不大,这只能在边际上改变个案判决。即使无从了解人脑的运转机制,或者依据某种更加先进的科学知识解释社会主体行动的具体理由,人类还是有能力形成社会规范,并演进成更加理性化的规则。这套规则只需要假定一般社会主体是(受限)理性的,由少数概念界定不同情形的心理状态(故意、过失),并集中对人的外在行为进行约束,确定权利与义务,就足以以简单规则应对(而非认识)这一纷繁复杂的世界。类似地,在处理算法的负外部性时,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路径:(1)关注算法的外部行为与后果,(2)关注算法内部的设计规则。

大部分现有规则关注算法导致的(未意料)结果,例如内容分发算法未经审查造成非法或侵权内容传播,这一般由信息传播者(即内容服务商)承担责任,算法本身并无法律地位,在造成不利后果的过程中只是一个工具。这类责任假定内容服务商应当知道非法内容的存在,并有能力通过算法设计或人力(比如人工审查)加以阻止。在诸多侵权场合,内容服务商可以通过“避风港”规则免责,只要无法证明它实际知晓状态。更复杂的是,如果软件开发者声称自己无法控制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却造成一定社会危害的情形。无论是在快播案还是BT案中,软件开发者都无法因这一原因而逃脱责任,法院的理由仍然是,开发者有能力知晓非法内容的输出(如果不是故意的话,例如快播向推广该播放器)。类似地,如果一个具有物理形体的人工智能由于处理信息不当造成了外在损害,按照这一逻辑仍应由算法开发者负责。

而且,还有必要将算法产生的错误和算法缺陷本身区分开。长期以来,软件行业一直通过拆封合同(shrink-wrap)解决缺陷软件造成的短时崩溃或重启问题,这种格式条款旨在确认这样一种事实:没有任何软件是百分之百完美的,只要在用户拆封使用该软件时运行正常即可,服务商并不为软件崩溃或死机造成的消费者损失负责,因为前者无法预料到缺陷带来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消费者需要接受软件生产商不停的更新和补丁,软件/应用不受产品责任的约束,被视为一种可以不断升级改进的服务,这在免费软件时代更是如此。按照这一思路,似乎有理由认为,无人驾驶汽车因算法计算错误导致车祸(何况造成事故的概率远远小于人类司机的错误)是这类软件的正常的缺陷,消费者应当容忍这类错误。但无论是监管者还是潜在的受害人都无法接受这种比拟。声称有潜在缺陷的交通工具(也包括医疗设备和其他与生命财产直接相关的算法)一旦投入使用就需要为此造成的后果负责。无论如何,这类思路仍然是通过后果施加事后责任,监管者或法院并不想深入算法内部了解造成事故的技术原因是什么。只要法律认定这一黑箱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得到控制,事故可以避免,黑箱提供者就应当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保险(甚至是强制险)就成为确保这类发生概率小但潜在损失巨大的不二选择,航空、医疗保险市场十分发达,可以预见将会延伸至更多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服务行业。 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不断模糊化

如果说事后救济还无法确保安全,事前干预算法设计则是另一种选择,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更复杂。早在20世纪,阿西莫夫就试图为机器人立法,尽管他从未讨论技术上的可行性。安全可能是人工智能服务的首要问题之一:一个中心化的入侵可能会导致所有终端都变得极度不安全。行业监管者在不同行业为特定服务中的人工智能设定安全标准(如医疗器械、交通工具、自动化武器),实行安全保护等级制度,甚至要求被认定为重要设施的源代码(如windows系统)供监管者备案,或在设计自动化交易程序时控制报单频率的阈值等。又例如,在魏则西事件后,联合调查组在整改意见中要求落实以信誉度为主要权重的排名算法,对商业推广信息逐条加注醒目标识,予以风险提示。如果说这些监管手段针对的是作为商业秘密的私人算法,诸如Open人工智能这样的倡议则意在延续开源软件运动路径,确保软件漏洞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内的监督和修补。至少在中国,信息披露机制尚未成为算法监管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强制性披露还是第三方披露。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注释:

[1]当下的大众媒体、文化产品和社会公共认知正努力将未来的人工智能塑造成具有独立意识的逐渐演化的主体,这集中体现在诸如《终结者》《我,机器人》《西部世界》《2001银河漫游》这类科幻影视作品中。尽管人们也有理由进一步想象,一旦人工智能具有了自我意识,就不再可能忠实地为人类服务,而更可能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其路径和思维方式仍是20世纪的,和21世纪依托大数据机器学习迥然不同。事实上,按照日本学者森政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论”,人工智能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人形普及化,因为这会在消费者心理上引发不安甚至恐惧。像Siri和Cornata这样的语音助手、像Tay和小冰这样的聊天机器人则不会有这种负面效果,因为用户知道自己在和一个尚未通过图灵测试的算法对话,他们甚至乐于教Tay在推特上辱骂用户、发表种族主义和煽动性的政治言论。另一个可能影响中文世界读者想象的因素是,把robot翻译成“机器人”先验地赋予了这类客体某种拟人化主体地位,而人形机器人(android)却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2]John Weaver, Robots are People Too: How Siri, Google Car,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Force Us to Change Our Laws ,Praeger Publishers Inc, 2013; Ugo Pagallo, The Laws of Robots: Crimes, Contracts, and Torts ,Springer, 2015.一个更加有用的综合文集是Ryan Calo, A. Michael Froomkin and Ian Kerr (ed.), Robot Law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6。Ryan Calo的研究将具有物理形体的机器人作为法律的对象,特别区分了信息性和物理性效果,见Ryan Calo, “Robotics and the Lessons of Cyberlaw”, Calif. L. Rev., Vol.103(2015).一个不同观点,见Jack Balkin, “The Path of Robotics Law”, Calif. L. Rev., No.6(2015),Circuit 45.把机器人视为人在法律上也有相当的历史,见Samir Chopra and Laurence F. White, A Legal Theory for Autonomous Artificial Agent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Ryan Calo, “Robots in American Law”,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chool of Law Research Paper, No. 2016-04.

[3]吴军:《智能时代》,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4]例如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系列小说中,无一例外地设定机器人拥有一个“正子脑”(positronic br人工智能 n),但却没有给出任何解释。见阿西莫夫:《机器人短篇全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5]这被称为终极算法(master algorithm),见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如何重塑世界》,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6]尼古拉斯・卡尔:《玻璃笼子:自动化时代和我们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在互联网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某种意识形态化的术语或热词吸引投资,例如宽带、大数据、分享经济、VR(虚拟现实)等,它们不过是互联网形态的各类变种。例如,一个关于分享经济和之前互联网经济的关联,参见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载《文化纵横》2015年第4期。

[7]这种思维方式可追溯到霍布斯以来的法律实证主义。

[8]胡凌:《代码、著作权保护与公共资源池》,载《腾云》2016年12月刊。

[9]关于两类逻辑的具体表现,集中参见胡凌:《探寻网络法的政治经济起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0]这在众多(特别是国外的)中国互联网观察者身上十分常见,人们的注意力全都转向中国政府如何严格管理和控制互联网。在政治学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并入“国家与市民社会”传统框架,并吸纳了关于在线抗争、集体行动的传播学与社会学研究。

[11]劳伦斯・莱斯格:《代码2.0》,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一个概述,见胡凌:《马的法律与网络法》,载张平主编:《网络法律评论》2010年第11卷。

[13]胡凌:《非法兴起:理解中国互联网演进的一个框架》,d《文化纵横》2016年第5期。这体现在版权、隐私、财产、不正当竞争、垄断、劳动法等一系列制度中。这种对法律制度的改变不单纯是在既有工业生产背景下微型创新带来的变化,而是社会生产的重塑。

[14]比如说,平台责任议题的出现,和互联网平台更多转向由第三方提供服务的信息中介模式直接相关。

[15]这一区分和观察中国式资本主义兴起的框架十分类似,政治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经验,究竟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但实质上是一个混合制经济。

[16]由于科斯所说的企业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降低,调动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企业组织形态本身将成为竞争的高成本。

[17]尼克・波斯特洛姆:《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18]古代的政治过程、现代的企业决策都是黑箱,对外人而言如果不是神秘,也是除魅之后的国家/商业秘密。卡夫卡的小说《审判》就精确描述了作为黑箱的诉讼过程,同一时代的韦伯也描述了理性化的国家机器应当像自动售货机一样。

[19]Frank Pasquale:《黑箱社:掌控信息和金钱的数据法则》,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0]帕伯斯:《差错:软件错误的致命影响》,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版。

[21]长久以来民用航空器已经由软件深度介入驾驶过程,以至于人类驾驶员无法在短时间内预热,形成另一种风险。

[22]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后来扩展至四点)虽然十分基础,但仍然很难在具体情况下起作用,特别是当代伦理学上著名的“线车难题”之类的伦理困境。考虑到这些定律是为模拟人脑状态下设计的,就更可疑;因为人脑并不总是按某些理性伦理原则行事的,在某些关键场合强烈依靠某些默认设置――直觉。

[23]由监管机构强制披露并审查事实做不到,只能依靠像苹果这样的平台公司和软件分发平台帮助对成千上万个软件进行至少是安全审查。在台式机时代,这一平台责任几乎不可能,自然状态下的windows只能导致争夺私人控制权的3Q大战。但像乌云网这样的第三方白帽黑客也被禁止探测和公开互联网公司的漏洞。

[24]同注11。

[25]在笔者看来,法院应当将注意力放在知情同意的合同条款本身的适当性上,而不是一味接受黑箱的逻辑,因为后者确实无懈可击。如果格式合同能准确反映代码的设计,对其条款的审查是更好的选择。百度引发的被遗忘权第一案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

[26]一个补救方法还是尽可能地披露算法信息,允许用户理性地生产/隐瞒个人信息,见戴昕:《自愿披露隐私的规制》,载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5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27]法律的人工智能化是本文另一个没有讨论的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大规模监控、智能警务、犯罪预测等问题。

第3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在所有的科幻剧本中,机器人兴起的第一步,都是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际上,这种情况并非即将在未来发生,而是已经在我们身边默默发生了上百年,当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的时候,机器就开始改变人的生活。

人类工作岗位消失的速度会有多快

在2016年的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智能机器的兴起再次成为与会者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因为比蒸汽机精巧得多的机器人,已经在大规模地进入日常生活。

比如,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种名叫“索塔”的小型护理机器人会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朋友。索塔有着大大的圆眼睛和孩子般的真人发声,这都能让老人喜欢。它还能跟护理对象交谈,并帮他们控制灯光、检查血压,提醒他们何时吃药。当这种小机器人被安置在老年人护理中心后,一些护工就没了用武之地。

在室外的农业和牧业领域,机器人更能大肆抢夺“好劳力”们的空间。在有些牧场里,已经很难找到美国西部片里的那种牛仔,因为挤奶机器人隆重登场了。

挤奶机器人可以让奶牛自行安排时间,每天排队自动挤奶五六次。奶牛脖子上系着应答器,从而获得个性化的服务。激光扫描并探测它们的下腹,电脑采集每头奶牛的“出奶速度”图表。对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奶场而言,这一速度是关键因素。机器人还会监测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奶牛来这里挤奶的频次、每头牛的食量,乃至每头牛每天行走的步数等,最后这个指标能显示出奶牛的期。

农夫也同样面临“铁疙瘩”的竞争。比如,一家美国公司制造了一台能在生菜培育中清除不想要的植株的机器人,而另一家西班牙公司生产草莓收割机器人,该收割机使用了机械手和人工视觉系统,能够识别水果是否达到适合采摘的大小和成熟度。

机器人不但是好的庄稼把式,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摆明了最适合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波士顿咨询公司表示,2015年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0万台左右,到2017年这一数字可能会升至40万台,这将令很多制造业领域发生彻底变革。而同时,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一直在稳步下降,过去4年来,机器人的价格已累计下跌14%左右,每个产品售价降至13.3万美元,但性能却一直在提升。

机器人日益下降的成本和不断增加的精密度,在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中引发了新一轮的辩论:人类工作岗位消失的速度会有多快?

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和安德鲁・麦卡菲在他们合著的《与机器赛跑》一书中写道,“这种对人类技能蚕食的速度是较快的,近距离会发生的,将带来深远的经济影响。”

对于一些体力工作岗位来说,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工作一夜之间被机器人抢走,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就可能导致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失业。而这种趋势会逐渐渗透,那些自诩靠脑子吃饭的人同样面临“绝境”。

脑力劳动也非高枕无忧

如果说职业有高智商门槛的话,那么棋士肯定属于其中之一。

对抱有“人类至上主义”的人来说,在阿法狗又咬了李世石几口后,唯一能聊以的,是目前风头最劲的棋士柯洁还没有出手。在网上自号“大棋渣”的柯洁看上去背负着人类的希望,然而对手的学习速度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因为就在柯洁出生那年,阿法狗的前辈“深蓝”还只能和人类在国际象棋领域一较高下,但在二十年不到的时间里,人工智能的能力已有了极大飞跃。

其实,阿法狗能在纹枰上咬尽天下英雄不值得焦虑,毕竟狗的绳子仍牵在杰米斯・哈萨比斯团队的手中。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的生活,但关于人机对立的焦虑,还是留给小说家去担心好了。因为对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而言,其存在的问题不是太聪明,而是太笨,比如不少人都有的糟糕体验之一,是被车载电脑导航带到莫名其妙的路上。

让车载电脑聪明点不是坏事,从谷歌到特斯拉的团队都在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人工智能专家称,到2040年左右,电脑就能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这意味着人们将迎来更加给力的伙伴,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行业会受到影响,现在人们看到的销售、媒体等服务行业已经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影响将进一步向农业和制造业等基本产业延伸。

当然,金融业关注这个话题其实是出于纯粹的价值理性,因为这个金领行业也已经遭到了这轮人工智能革命的波及。且不说在高频交易中,电脑程序下达的指令速度,是一个训练有素的交易团队也无法企及的,而在交易时机选择这种人类素以决断力自豪的项目上,人工智能也显示出极强的挑战性。 2015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的一家三越百货商店,顾客观看商场导购机器人“AilkoChihira”

有“股神”之称的巴菲特一度认为在投资方面人的判断更靠谱,他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中称:“在我看来,晦涩难懂的公式、电脑程序或者显示股票和市场价格变化的闪烁信号都不会带来投资的成功。”然而在将近30年后,事实证明“股神”也有看走眼的时候,电脑程序的投资成绩,已经逐渐可以和华尔街最出色的投资者比肩。

机器人顾问已成为流行的在线财富管理服务,其具体服务包括: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结合个人投资者的具体风险偏好与理财目标,通过后台算法与用户友好型界面相结合,利用交易所上市基金组建投资证券组合,并持续跟踪市场变化,在这些资产偏离目标配置过远的时候,进行再平衡。

资产管理者也越来越多地利用量化模型作为工具来改善自己的投资流程,甚至让它们自动开发策略和进行交易。尝到甜头的对冲基金已经开始大肆招募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期待他们能构建起复杂的数学模型,并用量化技术来取代经济学家和投资银行家的岗位。

面对这种来自技术力量的冲击,日进斗金的金领阶层们,也开始看到了日落的惨淡。

机器“铁幕”与风险控制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对工作的挑战不仅能影响到不同产业的结构,对不同国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影响,总的来说,富裕的国家在这一科技革命中建立起先发优势。

2016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提交给国会的一份报告里介绍了机器人,他提到,“尽管机器人带来的实业风险和焦虑情绪无法免除,但是机器人能显著提升生产力和劳动力增长”。报告称,“美国制造业凭借机器人得以复兴,而机器人技术也开始向服务业和商业转移,以此解决农业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问题,支持美国社会发展”。

在另一个机器人大国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15年在日本机器人革命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称日本企业必须“把机器人的应用从大型工厂拓展到我们经济和社会的每个角落”。

虽然美国和日本的经济会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全世界都会立即得到同样的好处。

技术鸿沟的存在,导致这场技术革命可能会铸就一条新的“技术铁幕”。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其他技术变革的发展将造成全球逾500万人失业。随着机器人取代工人,低收入国家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丧失这种优势。此外,欠发达国家当前的低工资水平意味着,它们有更多很容易被自动化、最终将被取代的工作岗位。

第4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作者简介\]

周笑然(1

>> 视频公开课录播教室的设计及建设 视频公开课中视觉注意引导信息的图文重构 公开课“语言得体”教学设计 高校视频公开课应用状况实证研究 “英语演讲与辩论”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理念与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共享网络视频公开课的设计实践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视频公开课在“金属工艺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视频公开课在通识课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 从开放课件到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及研究综述 浅析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问题及建议 人工智能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 基于i理念视频公开课制作的实践 数学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电子材料视频公开课建设的体会 视频公开课开发中的技术环节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视频公开课:历史教学的新变革 浅谈视频公开课录制的个人体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杨改学.艺术基础・美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497.

\[6\] 乔洪信.电视节目中听觉形象的开掘\[J\].当代电视,2001,(15):5556.

\[7\] 陶青卢,俊勇论.教师教学的“表演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0,(8):4748.

\[8\] 梁伯龙,李月.戏剧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34.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audiovisual language in video open class

ZHOU Xiaoran

(Network Information &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Application of video as a newmedia method in teaching and promoting cultural transimission is attached great value in teaching revolution.Based on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video open class in college,audiovisual problems of current open class video was analyzed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videomaker,the advice on making and post production of video was given as well.

第5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1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追求卓越,博中取精

现代交通工程问题的解决,涉及到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社会和谐与可持续性发展,关系到公众安全与健康、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等。与之相适应,我们培养的未来交通工程师不仅应具备精湛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备的人文情怀、相应的科学素养和多学科的文化视野[4]。因此,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中,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做到博学与精湛兼顾,博中取精。博,课程的范围要涵盖人、车、路、环境等方面的重点知识。精,从众多的课程中,精选出对学生的人生及专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课程,让学生“听一遍即受用一辈子”。根据上述理念和原则,我们桂林理工大学交通工程专业在基础课中,除了打牢数学、运筹学、外语、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传统的基础课程和技能外,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等先进的办学经验和理念[5],开设了人文与艺术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课程。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塑造人、感染人,以增强学生“心怀家国”的社会责任感。在专业课程中,总体上开设交通工程学、交通运输经济学。关于人,重点开设人工智能、交通心理学;关于车,重点开设汽车构造、汽车设计;关于路,公路方面重点开设道路勘测与设计、路基与路面工程,城市道路方面重点开设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设计、道路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关于环境方面,重点开设交通节能、绿色可持续交通。

2交通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问题探究,提升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将知识学习作为一种课题来研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探究和创新。尽管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可能是成熟的理论,甚至已成为经典,但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要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就是一种研究。它不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使他们能应用和创新知识。交通工程专业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按照学习专题内容的性质和学习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基于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和基于实际交通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2.1基于实际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

基于实际交通问题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实际交通问题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选择当前交通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比如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节能问题、交通环保问题、交通安全问题。通过对这些实际交通问题的了解、探讨、研究和辩论,让学生学会应用和获取知识,辨别和收集有效数据,系统地分析和解释问题,力争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

2.2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

基于实际交通运输案例的讨论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我们的做法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生产实习为契机,对实习的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案例。比如,2012年暑期,我们交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在桂林市公交集团实习期间,以如何进一步提升公交集团运输效益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公交集团的运营流程研究,并以实际的客流调查为基础,进行成本与效益分析,对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各主要要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思路和相应方案。最后,学生与老师共同研究、共同编写案例。在讨论案例时,学生将了解到作为真正的交通工程师所将面临的复杂境地和艰难抉择,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掌握知识的应用。

2.3基于实际交通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基于实际交通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是以实际交通项目作为学习研究的对象。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精心设计,将实际交通项目贯穿到教与学的全学程,分别实施了桂林市路网瓶颈节点的识别、高速公路智能化建设方案、桂林市繁华商业区行人过街问题的解决方案、桂林市交通拥堵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案及信息诱导方案研究等项目。通过参与实际交通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和研究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能够锻炼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6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关键词:计算思维;新生研讨课;计算机导论

0引言

计算思维、数学思维和实验思维是科学思维体系下的3种认识事物发现规律的方法。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内已有相关学校开设了相关计算机基础课程,或者以计算思维为指导思想的课程群。对于新生来讲,一味地灌输“计算思维”相关内容,可能会引起其迷惑,这是因为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来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新生对于什么是计算机科学还没有感知和认识,也就无从体会“计算思维”了。

计算思维导引新生研讨课的开设并不是替代已有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是作为已有课程的必要补充。通过案例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学科体系及课程结构。授课过程中,强调案例应用与课程理论的映射,强调各理论的“输入输出”环境,强调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计算机学科知识框架,以助于其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1课程目标及意义

计算机教学大纲中有计算机导论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课程,分别对计算机和非计算机专业新生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的入门介绍和讲解。由于这两门课程均是从计算机专业知识角度进行内容覆盖式教学,而计算机科学里的思维方式与新生以前熟悉的数学抽象思维和物理实验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此门课的内容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不能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计算思维导引新生研讨课的开设是为了突破现有计算机导论性质课程的困境,通过研讨课形式让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脉络,了解其中的关键问题以及课程体系框架,初步具有查阅、分析和总结文献的能力。

2课程实施

2.1课程定位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作为新生研讨课,让学生能够完全具有上面定义的计算思维能力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思维能力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短期训练来完成;计算思维涵盖的知识体系是整个计算机学科,不是一两门计算机专业课能够解决的。

基于上述分析,此课程不会也不应该代替原有的计算机导论性质的课程,而是应该与这些专业课程相互之间进行配合,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考方式。因此,此课程定位在学生知识和能力可接受的基础上,通过以点概面的案例教学方式,选择特定问题和内容来逐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核心问题的认识;通过案例中引入相关理论课程信息,让学生了解教学大纲中每门课程的目标及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准备材料、总结和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俱备解决具体计算机问题的能力;通过在研讨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热情。

2.2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要求既相对独立又可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内容的补充,要从知其所以然的角度来对计算机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内容围绕着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理论和体系结构两个主线来展开,以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得学生能够了解驱动当前IT发展背后的计算机原理性知识和相关技术,并通过将这些知识和技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相对应,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相关课程的初步印象。

1)万物皆信息――信息与编码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以《信息简史》中的案例为依托材料,从中选取语言文字和通信方式演变等章节的内容作为案例,与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案例能够反映出大脑思维到语言的映射、语言到文字的映射、文字到语义的映射、文字到编码的映射,使得学生一步一步地分析、总结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帮助学生初步梳理出信息与编码的关系。除此之外,将这部分知识与计算机导论中的编码部分内容(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哈夫曼编码等)相关联,与数字逻辑电路的表示相关联,与编程语言中的符号相关联,帮助学生形成编程语言只是大脑中逻辑信息到计算机内映射的初步印象,使其在较高层次上认识计算机语言。最后,通过讲解密码、香农与信息论的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编码认识,对其中一些理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

2)计算灵魂――数学与算法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从数学发展历史及算法发展方面进行讲解,强调数学在算法中的作用,以实际简单的算法实例来讲解如何完成对算法的数学建模、如何推导数学模型来完成算法的效率分析。通过这些案例将大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算法分析相映射,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将这些案例与数据表示及算法理论分析相映射,引出算法复杂度、可计算性等相关概念并说明其意义。

3)计算理论与实现基石――图灵机、可计算性与体系结构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将从图灵、冯诺依曼等人的轶事说起,对图灵机、冯诺依曼结构进行介绍,引出状态机及可计算性等相关理论。通过图灵机案例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实现计算的过程;从中引出程序执行的状态及结构,进而说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通过此方面内容的案例引导,学生能够将算法与计算理论联系起来,将计算理论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联系起来,从宏观方面初步建立起计算机科学框架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目前最新的生物分子计算、量子计算等最新计算理论及相应实践系统,从中引导让学生对比和思考图灵机、冯诺依曼结构下的计算理论与生物分子计算、量子计算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未来计算理论及实现结构的兴趣。

4)人类智能之梦――人脑与人工智能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从计算机是否能够替代人脑的辩论话题切入,介绍计算机模拟人脑不同思考方式下的智能算法。通过介绍以下不同类型的智能算法(基于知识表示和推理的算法、基于连接的神经网络算法、基于数据的统计学习算法、基于仿生学的演化算法),让学生能够了解基础理论与人工智能的对应关系:知识表示和推理是对人类心理过程的模拟,其知识与逻辑学之间相关;神经网络是对通过解剖学认识的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拟;统计学习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通过数据来得到预制模型的参数计算过程;演化算法是对群体生物的仿生模拟。通过这些内容的事例展示和讨论,学生能够体会数学建模和智能算法的魅力,从而增强不同领域知识学习的兴趣。

5)数据的力量――数据科学主题讨论。

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目前兴起的数据科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Google、微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的实际案例,向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数据就是力量,对其使用的好坏将关系一个公司的成败。通过讨论语言翻译、搜索引擎、广告推荐、舆情分析等系统中的实现原理与技术分析,来反映数据科学涉及的数据库、概率与数理统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在案例介绍过程中引人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概念及实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6)万物皆互联――物联网主题讨论。

此部分从生物之间的交流话题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生物之间的交流、人类文明的发展与通信的关系、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话题,传达“万物皆有互联的潜质,互联能够促进万物的发展”这样的理念,进而对当前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介绍,将计算机网络、传感器网络、操作系统与嵌入式系统和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等相关知识点内容引入物联网讨论中。通过对德国工业4.0和中国2025智能制造等相关计划介绍,学生能认识到计算机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建立工业强国的使命感。

7)虚拟幻境――仿真与交互主题讨论。

此部分从现代电影场景中人工合成和制作的画面进行讨论,逐步引入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相关概念和理论。通过对电脑游戏、虚拟现实、人机交互和人脑交互等具体案例的讲解与讨论,为学生展示计算机科学强大的魅力。

8)计算机学科体系。

此部分内容为上述讨论总结,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脉络。在讲解和梳理过程中,根据本科培养计划,重点说明主要课程各自的课程目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中,特别强调计算机学科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关系,说明本专业与这些知识内容的“接口”课程。

从上面的内容介绍可以看出,每个主题的讨论相对比较独立,适合具有相关领域特长的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来进行讲解(具体讨论主题、内容、目标及相关课程如表1所示)。虽然每个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是均围绕此门课程的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案。

此门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具体案例讨论,介绍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输入与输出”。为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学科及相关课程体系提供支撑材料,以增加其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兴趣,为其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提供指导。

2.3授课方式

既然此门课程为新生研讨课,那么授课形式就应该以讨论为主,小班形式授课能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讨论。授课与讨论相结合,授课时间占全部课时的2/3左右,讨论时间占1/3左右。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讨论主题以及需要阅读的相关参考资料;在课上,由教师来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对相关题目的讨论,并从中传授知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新生不熟悉文献的搜索、分析和总结等方法,以及部分文献理论性过强等原因,不可能每堂课都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目前,只能将讨论穿插在授课过程中进行。

为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总结文献能力,除每次课布置的阅读文献外,还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撰写并提交一份计算机领域内指定题目的研究进展综述,以锻炼学生提炼和总结材料能力。这部分内容将计人课程最终成绩,最终成绩里还包括主题的讨论成绩。

目前,此门课程根据讨论主题涉及的知识来分配相应研究特长的教师授课。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每个主题之间内容的衔接性,有些内容需要在不同讨论主题授课中,反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说明,以加深其对专业课程知识内容重要性的认识。

3课程效果和持续改进

目前,这门课程已经开设2年共4批次讲解实践。通过直接交流和间接的意见反馈,学生在学习完本门课程后基本能够理解计算机专业所从事的工作以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能够对前沿的计算机研究问题有所了解;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这些反馈内容来看,授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7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关键词:思维;语言;逻辑;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思维、语言与逻辑三者之间的问题,逻辑学界对其的认识较为深刻,需要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再做细致深入的了解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逻辑学,同时也是我们学习逻辑学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思维、语言与逻辑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人的认识分为两个阶段,即感性和理性阶段。这两个阶段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加深的,思维是思维主题处理信息及意识的活动。思维的主体即是人,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进步,主体也会有逐渐发展完善的人工智能类产品。思维主体是可以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能动操作,比如收集、传达、存储、提取等,而信息是能被主体所识别的现象及表象。

思维的基本特征是间接性与概括性。思维活动对于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相应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的,即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认识主体在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同一主体在不同时间段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在认识思维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同的时间段思维的思维方式。幼儿时期思维的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童年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并在其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青春发育期,认识主体的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思维在这一阶段也能够得到相应发展;青年期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并达到成熟;中年期思维活动的现实性、灵活性和智慧性以及辩证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语言是思维对事物的反映,思维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够表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我们便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思维的存在。语言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揭示,总是通过语言才得以确定、巩固。而作为思维形式的概念、判断、推理,也总是要靠相应的语词(词或者词组)、句子(单句或者复句)、句群等语言单位才得以表达。没有语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就无法显现出来,但是并不代表思维并不存在。

而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自然语言就是人们在思维与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它是人们生活中的必要工具,它应用广泛,丰富多彩,表达力强。但是自然语言具有歧义性与模糊性,却也因此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人工语言也叫形式语言或者符号语言,它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创造的表意符号。人工语言能简洁、精确地表达与描述研究对象。

对于逻辑的理解与运用是建立在对思维和语言的良好认识基础之上。通常我们所说的逻辑都是广义意义之上的,即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极其规律以及逻辑方法的科学。

二、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思维,也不能没有语言。但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必须要符合客观实际,另外必须掌握和了解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了解和掌握思维在正确认识事物中的租用。

逻辑是理解思维的工具之一,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或者直接导致行为,语言和思维都很有可能有助于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思维。所谓积极的与消极的思维是就思维的直接目的或者长远目的而言,无任何目的的思维也有,也可以归入消极思维。至于逻辑语言的关系,简单的从以上各自的解释或者定义上来说就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包含了两种或近或远概念的一切可能关联与无干逻辑构思维,但逻辑不参与思维的成分。思维是一种加工形式,原料就是我们日常接受到的信息。而逻辑就是加工方式。在于运用什么类型的加工形式。语言是思维进行逻辑运算后的产物。语言是一种人与人交流的产物,而不是自身与大脑交流的产物。但是由于日常是使用习惯。使得语言也参与了思维运行。但是语言只是起到暗示、确定的作用。思维运行主要靠的是逻辑。 语言的在思维中的作用如:语言确定思维思考起始点,接着逻辑进行思考,这时就会出现一个结果,或者接着思考下去就得出结果。

认识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和把握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逻辑达到的,合理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好逻辑的关键。

三、怎样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学好逻辑

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普通逻辑,是属于基础性和工具性的逻辑科学,它为各门科学和哲学提供共同使用的推理和论证工具。我们需要利用语言与思维和逻辑之间的关系全面打好学习、学好逻辑的基础。

首先,我们应该借助于语言全面掌握逻辑的基本知识。能够区分基本的概念如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能够正确理解直言判断的周延性;能够准确把握和理解必然和真假等关系;能够区别和把握充分与必要条件以及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负判断、等值判断等。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建立在对语词、句子、句群的理解和把握上,必要的语言功底也是学好逻辑基本功的重要方面。其次,我们应该切实掌握学习逻辑的抽象分析方法。逻辑抽象分析方法是科学分析方法中抽象程度最高,适用于哲学、科学、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等广阔领域的一种分析方法。我们需要克服切实掌握逻辑抽象方法的心理障碍来学习这样的人工符号表达式,同事多应用逻辑方法做相关习题。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学会逻辑分析,所以必须努力提高逻辑综合应用的能力。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复习和思考来加深对各种逻辑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并以此来巩固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竭尽全力找到和了解各种逻辑知识与逻辑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一定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思维,主动去多做练习,多总结,多从经验中找到规律,提升应用能力。虽然综合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只要将其中相互关联的逻辑知识或者方法找到,最终是可以应用的。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思维与语言的实际应用来提高逻辑应用能力。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不能等同于能够解决难题,但是仅仅就逻辑学来说,我们有相应技巧可循,即熟能生巧。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且是逻辑地说明。语言的精妙我们可以从辩论赛中得到一定的验证,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坚守常识也是学好逻辑的一种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们只要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其实是错误的。

学习逻辑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实现的,必须有针对性得有规律地学习基本知识,结合最基本的语言与思维去理解和最后应用逻辑。

参考文献:

[1]吴家国.普通逻辑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金岳霖.形式逻辑[M].人民出版社,1979.

[3]何向东.逻辑学概论[M].重庆出版社,1985.

[4]粱庆寅.传统与现代逻辑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第8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外卖市场调研报告1

 

        xx外卖市场发展迅速,特别是随着网络外卖模式的大力兴起,激活了外卖市场的潜力,作为一家专注于外卖市场的公司,我们不仅具备多年丰富的行业经验,而且对于北京地区的整体外卖市场非常熟悉,并进行了专业和详细的调研,现将外卖市场调研报告整理如下。

 

        一、公司简介,目前主营业务详情

 

        我公司是在现代餐饮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企业,主要经营:自助餐,北京盒饭配送,特色风味小吃店,绿色蔬菜配送,公司依托多元化的经营,能够满足不同客户,我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得到客户的一致好评,现为各机构、单位提供餐饮后勤保障,依托部队的各网点及硬件良好的食堂开展快餐配送业务。

   

        我公司拥有高标准的生产条件和严格的管理体制,在日常经营中吸取同行业各方面的管理经验,营养师会根据现代办公人员用餐需求为您设计营养快餐方案,色鲜味美、样多量足、卫生安全。把"营养美味、卫生健康、满足顾客个性需求"作为全体员工努力的方向。使我们为您提供的快餐既营养卫生,又经济实惠,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快餐的"便捷"和"营养均衡"之间的矛盾。公司以川、鲁、湘、北方家常菜为主,其他地方风味为辅,在实际制作中重视适时调配各店技术力量,保持了质量的稳定与创新,客户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且保持了长期的合作。

 

      二、外卖市场调研报告

 

      xx地区外卖市场发达,网上外卖交易量大,竞争较为激烈,本次调研主要集中对该地区的整体外卖市场进行了分析,包括目标人群,主要分区外卖市场,还有相关分区的药包过户特点和商户特点

 

      1、目标市场分析

 

       xx快餐外卖行业市场日益增大,快餐外卖连锁公司也前景广大。外卖快餐行业之所以越来越发达,是因为市场需求愈渐加强。快餐速递为特征方便食品的市场空间很大,由于可推行"连锁店"并使之疾速增长,从而构成宏大市场无益安康的零食时机。

 

      (1)市场细分人群:现阶段北京地区主要的外卖消费类型上细分,消费者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1)个人,这种消费者能够长期订餐。并且占的比重较大。个人从消费取向上一般多注重便宜、实惠、好吃。(2)中小公司员工,这属于白领阶层的一个需要,由于工作忙碌或者其他原因,选择网络叫餐,他们的消费取向一般是方便、实惠,口味独特。(3) 家庭,生活节奏的加快,总会让家庭选择更快的就餐方式,特别是家里来客人,唯一的选择就是足不出户,选择网络叫餐。这种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一般是大量、不同采品,不计较消费额,只追求满意。(4)中高档消费者,这种消费者的消费取向一般都比较挑剔,不在乎价格,追求更加多样化的口味,特别是对于菜品品质、搭配和外包装等要求更高。

 

      (2)市场发展机会:在北京地区外卖市场发达,培育了一大批忠诚的消费者,网上外卖品牌更多元,给予消费者的选择更多,在望京地区聚集大量的学校、公司和商圈,学生市场和白领市场是外卖的主力军,同时也包括商场的人员,对于外卖的口碑和品种要求更高。目前在外卖市场主要需要完善的地方是对于各类菜品的质量和搭配,这是影响外卖口碑的关键性部分,因此首要的是要做到丰富菜品,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其次是要及时更换菜品。第二个因素是配送服务,包括配送的效率和配送的服务态度,这影响到外卖的口碑。

 

       2、市场情况介绍

 

    (1)网上订制快餐:走“先下而上”的模式,利用网络点评等聚集消费者人气,然后与餐饮商家建立合作,向商家收取信息广告费,比如大众点评网、口碑网。这种模式存在一个缺陷,既然是从消费者出发,就要足够客观,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但是一旦和商家合作,就不可能做到足够客观推荐。

 

      优点:在北京地区确实存在大量的工作餐市场,白领工作餐消费需求旺盛。提供外卖服务的餐厅和餐馆数量庞大,支持网站运作的双轮有保障。随着资本市场的进入,消费者的外卖习惯培育之后,需求将更加旺盛,消费者的口味和对品牌的依赖性加强。

 

      缺点:工作餐外卖单次消费金额小,大量工作餐餐馆档次比较低,主要还是以在店消费为主,餐馆对于外卖的重视度不够,餐饮菜品信息更新快、更新维护不及时、餐饮配送服务从速度、质量方面都跟不上。快餐店的注册资金小,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新开发的区域,说服、教会餐馆使用订餐平台、给出改进建议,也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时间。工作餐外送地域限制非常明显,一般只能针对餐馆附近2公里写字楼配送。工作餐的时间性非常集中,在有限的2-3小时内,一个外送服务员能提供的就餐份数同一个在店服务员相比相差太大,创收远不如在店服务人员,然而人工成本却是一样的。

 

       3、竞争者分析

 

       在北京地区外卖市场竞争方式中,按市场区别办法可将快餐业分为中式快餐外卖与西式快餐两类,其代表为:(1) 西式:麦当劳、肯得基等;(2)中式:马兰拉面、丽华、各类中餐外卖等。从市场效劳形状区别方式看,可分为以店面运营加外买与外买上门效劳两种。现有的外卖大部运营形状是以店为重心运营方式,从快餐营业额与增长率观这一方式占相对少数,但增长率加快,市场竞争剧烈。按地区可划分为北京外卖、朝阳外卖快餐、国贸快餐外卖、SOHO现代城外卖、慈云寺外卖、四惠外卖等。

 

       相比较而言,西式快餐外卖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餐品,搭配和较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偏爱西式快餐的消费者很有吸引力,客户粘度较强,对于一些知名中餐如拉面、小吃等则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但,整体而言,中式的快餐外卖更加丰富,餐品选择性较强,对于学生、白领群体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中餐的消费者基数更大。

 

       现有的网上订餐系统最为发达的是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等知名外卖网站,这些网站当中,各具特色和优势,美团和饿了么等外卖网站的市场布局更早,在消费者的使用当中更加广泛,百度外卖则发展较晚,但是更迅速,在北京地区具有巨大的优势。得益于其品牌的价值和战略规划的优先地位,打响了北京外卖市场的知名度。这几家外卖品牌的市场细分都相对

 

       三、外卖业务市场发展规划

 

       我公司具备完善的外卖管理体系,在管理方法、人员组织和餐品质量等具备优势地位,同时我公司将依托百度外卖 的品牌扩展外卖市场,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外卖推广和发展计划,从内部管理、配送体系、口碑宣传等方面展开。

 

       1、外卖日常经营规划

      (1)菜品和搭配管理

 

        外卖服务最重要的部分是菜品和搭配的管理,为此我公司将根据市场调研数据和消费者反馈意见,每月更新菜品和搭配,制定多种口味的菜品,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在搭配上,我们将考虑设计汤品、菜品和饮料等多种套餐搭配,并组合成多个选项,提供给不同细分目标人群。

 

      (2)消费者管理

 

       我们将根据前期百度外卖的评价体系和消费者的订购量建立起会员制的外卖体系,通过积分、赠券等方式吸引用户关注度,同时在节假日期间会开设专门的套餐,如端午节外卖套餐、中秋节外卖套餐等,借助于节日氛围增加知名度。其次,我们将在每月进行消费者调查问卷,对于已经使用过我公司外卖的用户进行反馈,通过数据记录进行用户分类,并与配送人员进行核实,落实分区管理。针对不同的用户、区域制定不同的菜品、配送和会员活动,增加用户粘度。

 

       在会员和非会员的具体管理上,我们将借鉴网店和电影院的模式,依据前期用户的消费量和评价来对用户分类,制定详细的积分和赠品方案,定期举行外卖特别优惠活动,提高市场竞争力。

 

        2、配送体系和口碑宣传 (1)配送服务

 

      我公司的外卖配送时间将分为几个时间点,在高峰期如中午11:00-13:00之间增派配送人员,保障区域内外卖快递及时到位,在17:00-20:00将根据外卖订餐情况缩减外卖配送服务人员。在其他时间点则安排少量的外卖快递人员。同时,我们将安排一位配送调度员,及时协调相关配送人员,并负责对配送人员进行日常管理。

 

       针对配送服务,我们将严格规范配送人员管理。要求外卖员在接到送餐任务后,需要仔细阅读订单,了解清楚外卖的地点、时间、所送菜品数量,以及客户联系方式,确认无误后,方可送餐。如果配餐有问题,要第一时间找调度员协调解决,处理妥当后继续送餐。根据客户地址送到合理的取餐点,(不能送到客户公司办公区的)电话联系客户,请客户协助取餐。顾客取餐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微笑服务,先报告客人所点餐品,确认核实信息后即表示感谢。

 

       我们将每周进行配送人员通气会,督查每周配送服务反馈的意见,对于配送当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汇总,在会上进行协商提出整改方案。

 

     (2)口碑宣传

 

       我公司将利用自己多年经营的优势和对市场的把握,结合百度外卖的品牌和要求做好宣传工作,在整个经营点布置好关于百度外卖的宣传广告,在配送包装上印制百度外卖的LOGO,结合新媒体和自媒体推广百度外卖,要求我公司各级人员要配合口碑宣传,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定期我公司的外卖菜品和介绍。

 

       同时,我们将在本地的各类社区、论坛和贴吧等开展百度外卖的宣传工作,通过各类话题、帖文和热点来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外卖,推广我们公司的外卖。这些宣传帖文将按照用户消费者反馈,话题辩论等方式展开,增加关注。

  

      外卖市场调研报告2

        一、引言

 

       本次抽查采用网络抽查方法,问卷抽查大学城学生,关于外卖情况的抽查,本团队综合以上问卷调研和实地走访的结果,对原先的问卷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在网上后分享到各个地方让大学生去填。回收了46份问卷,抽查显示,外卖对提高大学的饮食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强大的活力,但外卖仍存在诸多卫生隐患,亟需食品、药品监督局对其进行监控、整改。

 

二、抽查的目的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校园外卖的状况,研究校园及周边餐饮业应该如何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吃到卫生、健康、美味的食物。为保证同学们吃到放心、安全、卫生的校园外卖;为商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消费者的认知度,让商家的利益最大化;发现现在外卖存在的各种问题(服务、价格、质量);开发潜在顾客,维护好现有顾客;明白竞争者的优势与劣势,弥补自身不

 

三、调研方法

 

1、样本规模:46

 

2、抽查时间:11月14日———————11月18日

 

3、样本框架:大学城为主其他学校学生为辅。

 

方法:主要网络抽查,网络问卷方法为主。

 

四、调研结果

 

1、您是否经常困扰中午应该吃什么?

 

大部分的人都受着午餐吃什么的困扰,这是普遍的问题。

 

2、在学习日时,您午餐的选择是

 

大学生在校学习时通常选择就餐的地方是学校食堂,其次是上餐馆最后是叫外卖,此种现象说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在校食堂食用。

 

3、最近三个月内,您叫外卖的频率更接近于?

 

由上图可知大学生叫外卖频率不是很高,这也算是很好的现象。

 

4、您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叫外卖呢?

 

大学生在不想出门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的订外卖,其次是没人陪同吃饭,再然后是跟风。

 

5、您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订外卖?

 

大学生通过网上订餐和外卖APP频率较高,符合学生使用现代网络。跟随潮流。

 

6、您一般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外卖店?

 

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传单广告途径知晓外卖店。这也是一些商家经常运用的营销方法。

 

7、在您的外卖经历中,您觉得存在的哪些问题是?

 

遇到最多问题是送餐的速度,味道和照片与实物的不符,这也是普遍出现的问题,我们肯您对外卖服务最看重的是哪方面?以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改善。

 

8、您对外卖服务最看重的是哪方面?

 

学生对于外卖服务最看重的就是服务方面,服务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9、您能接受的午餐价格?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会选择较为便宜的外卖,15元之类,大学生的生活费也没有很多,一般家庭会控制住学生的生活生活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五、调研总结

 

学校放开对校内餐饮经营模式的规定,增加校内餐饮的竞争力。在抽查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采取了限制外卖的措施。笔者认为,与其限制他人发展,不如谋取自身发展,校园内为何不办一些餐饮呢?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学校里办餐饮必定比校外餐饮占优势。如果学校里办一家餐馆,哪怕价格比校外高一点,其经营状况估计也会很火爆。就以我们的邻居上师大为例,上师大校内餐饮就采取了多样化的模式,学校食堂分为大众口味、川菜、咢菜、面食等,有些食堂还提供夜宵。除了食堂,学校还设了甜点店、小吃一条街等。学生在校就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食物,根本无需叫外卖或出去吃。于是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上师大校外的饭店里,我校的学生比上师大的多。学校只有放开餐饮的经营模式,才能够留住客源,如果校园餐饮还是那么单一,客源必定剧减。

 

加强对校园周边餐馆的监管。外卖是打不尽杀不绝的,与其一味的打击它、限制它,不如去引导它、规范它。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那些不符合标准的餐馆的监督力度,强制其整改。同时,学生们如果碰到不符合规范的餐馆,有义务及时向卫生部门举报。在走访奉贤食品药品监督所时,我们已将我校周边的餐饮情况向监督所反映。

 

加强饮食安全教育。学生会、团委可以运用多种载体加强宣传,通过传单、讲座等的形式告诉学生不吃卫生状况不明的食物。笔者建议,学生应确认所叫外卖的店家有营业执照。

 

学校要倾听学生的要求。我们想吃什么,当然是我们自己最清楚。但是有95%的同学认为学校没有重视自己的需求和意见。校方表示以前都会召开座谈会,但是大多数同学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开座谈会不能仅仅留于形式,要切实地倾听学生意见,并有所行动。

 

学校后勤部应联合校园内外餐饮业主多组织一些有关餐饮的活动,

 

为餐饮业主与大学生构建一个沟通平台,并从中宣传普及一些关于食品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例如举办校园食神比赛、校园饮食文化节等。

 

       外卖市场调研报告3

        一、现状分析

 

        经历前几年的烧钱补贴大战与并购浪潮后,中国外卖产业跨越野蛮成长阶段,目前已经迈入拼品牌、品质、服务的稳定发展期。而市场的发展主要受到外卖用户数量的支撑。外卖用户数量经过前期的快速扩张后,增长幅度从2015年开始放缓,到2017年底外卖用户数量达到3.05亿人,预计2018年将达到3.55亿人。

 

         随着在线餐饮外卖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我国外卖行业快速发展。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在线外卖市场规模将达到2052.7亿元,同比增长23.5%,2018年行业规模将达到2430亿元。

 

        从外卖品类来看,21个重点城市外卖店铺中,餐饮店铺占比89.6%。其中,快餐便当和小吃夜宵是最大的品类,占比分别为42.2%和19.3%。

 

        西式快餐与中式快餐是都是比较受外卖食客欢迎的餐饮类型。其中,中式快餐中较多点选饭类和热菜,饭类比例最高,占到59.6%,热菜类占比46.5%;西式快餐中较多点选汉堡和小食,比例分别是71.4%和68.9%。

 

        从点外卖的原因来看,外卖食客点选外卖的主要原因是天气原因、外卖方便快捷和不想自己做饭。而考虑因素方面,90后认为做饭是件麻烦事,80前后则主要考虑天气因素。

 

TOP10外卖点单原因

 

 

        据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外卖食客人均消费达到36.4元。其中,80后的人均销售最高,超过整体平均水平,80前人均消费最低。而消费收入主要来源为食物。

 

人均消费构成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环保问题

 

        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三大外卖平台的数据显示,日订单总量都超过2000万单,按一单外卖只用一个塑料袋和一个塑料餐盒占地约0.06平方米计算,每天这些废弃塑料的面积就能达到240万平方米。一些商家也意识到了外卖包装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但是环保餐盒,在密封性、抗油性、美观等方面的性能不如PP餐盒,使用起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综合外卖平台已经没有轻重模式之分都可算作是重模式发展。配送物流方面,自营和众包兼有,以满足日益高峰值的配送需求。这一块的劳务成本与比较大。此外,平台维护与其他运营都有着较大的成本。新技术诸如无人配送、智能语音、智能调度等等方面的研发成本。

 

        3、补贴仍在维持

 

        虽然从2016年开始省饮外卖平台对用户的大幅度红包补贴减弱但行业同质化严重,对于用户的争抢依然白热化。平台依然维持对用户进行红包补贴以留存用户。另外,骑手数量不断扩大,入驻商户也在不断拓展对于骑手和商户端的补贴也持续在投入。

 

        三、未来发展趋势

 

        1、一线城市继续领先三四线城市潜力巨大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向是外卖的主阵地,过去几年一直引领着外卖市场的发展。但外卖行业发展进入到第五年,一线城市竞争激烈,面临一波又一波的品牌更换,市场已经基本饱和。而随着外卖的渗透速度越来越快,从一二线转移到三四线,从市中心转移到城郊县乡,外卖市场的整体下沉,会更加明显。

 

        2、人工智能技术助力 配送效率不断提升。

第9篇:人工智能辩论范文

关键词 游戏 策略 堕落

中图分类号:B842 文献标识码:A

1 策略不是游戏规则

策略不是游戏规则。策略可能是当你和电脑玩游戏时,你选择“简单”或者“困难”这些不同级别的难度,或是你对一个游戏有了一定的经验,你自己总结了一套经验用于游戏中。这些就是策略,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你用于击败对手的一种方法,但这不是游戏的正式规则。

真正的游戏规则组成一场游戏,指导玩家如何进行游戏。而帮助玩家取好成绩的策略不是游戏正式规则的一部分。策略是玩家在游戏中思考难题,处理较复杂的事情。并通过自由控制、管理和使用游戏中的元素来对抗敌人,以达到游戏所要求的目标。

固定和权威的游戏规则使游戏带有强迫性。无论任何形式的游戏,从偶然的游戏到特意设计的游戏,一旦游戏被发明,游戏规则也就随之产生。如果游戏高度自由,玩家完全不受约束会使游戏更加尽兴,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理解游戏。被设计出来的游戏是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知的部分,真实的生活中出现清晰明确的联系是很稀罕的。游戏的这些特性提升了玩家在游戏中获得独特经验的机会。

2 堕落策略的产生

专业和非专业玩家都有各自的方式挑战游戏系统。这些玩家的一个共同行为就是使用“堕落策略”或利用系统漏洞。堕落策略是一种玩游戏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发掘游戏设计的漏洞来保证玩家胜利。

堕落策略通常出现在复杂的游戏中,有时这种变化的游戏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起到捷径的作用。举例来说,玩家在一个实时战略游戏中与电脑对抗,你会发现人工智能程序的寻路系统操作存在问题。(寻路是指一段设定好的,使电脑控制角色通过充满障碍的地形的导航程序)只要由电脑来控制成群的队伍跨越障碍,他们就会在一开始很整齐,却由于个别单位被困在形状不规则的口袋地形而最终乱套。而对于玩家来说,做一个微小的修正来保持队伍的整体并不困难。如果您决定利用这个弱点,将电脑控制的敌方部队引入充满障碍的地图,你就用到了堕落策略。

这种利用游戏弱点的方式并不能算作作弊,但它确实是一种利用游戏结构来取胜的手段。堕落策略不只是违背了游戏的原意,还违背了设计师的意图。利用游戏漏洞获胜违背了游戏公平竞赛的精神。堕落策略利用游戏规则的弱点,并不违反规则。有两种玩家会使用到,一种是热衷去寻找完美的策略的专业玩家,另一种则是发现游戏规则的漏洞去利用的非专业玩家,即使他明白,他不喜欢以这种方式玩游戏。这两种玩家都可能根据环境使用变质的战略。

很多时候,堕落策略是否是一个“适当”的方式,取决于游戏如何进行。当人们发现的玩家可能利用的记忆模式,而不是通过即兴反应,玩家的反应分成两派。一些人认为利用记忆模式违反了游戏的主旨。而另一些利用这一模式可以得到更高的分数。这一模式下的玩家并不认为他们完全是非专业的,他们认为自己其实是专业的,只不过是找到了一个更好,或者说更高要求的方式来进行游戏。

玩家以非专业的方式利用堕落策略进行游戏,从而牺牲了游戏自身的乐趣。在这种环境下,这是种不光彩的行为,这个行为违反了隐含规则和游戏的精神。游戏行为的意义在于,即使这个行为是普通的对游戏规则的选择,它(下转第241页)(上接第207页)也总是被它所处环境影响。利用这种不平衡去破坏公平的竞争环境,最终将限制游戏的可能性并降低游戏的可玩性。

3 堕落策略的生态系统

凭借经验,你希望关注堕落策略并使其在你的游戏范围之外。以单一的方式玩游戏,并且其获胜的能力显示出一种贫乏的游戏设计,以及一种无意识的、受限短路的可能性空间。但是,在堕落策略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之间以一种极其模糊的思路来进行游戏。在你的游戏中让玩家探索的可能性空间是令人兴奋的,为新的策略和游戏方式提供发展条件。如果游戏很复杂并且其玩家的群体很大,那么显现出来的堕落策略可以通过开发有针对性的新策略来反击。在这个群体中出现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中不同类别的游戏方式为取得主导地位相互竞争。

尽管一些玩家群体的资源丰富到能够针对堕落策略创造出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但通常游戏设计者有必要来并修正这些问题。在盛行的游戏中,游戏策略有时以一种需要完善的正式结构的方式发展,堕落策略的程序是游戏设计中反复进行处理过程的最后环节。

不断完善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规则修改。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的动作在篮框正下方,那儿得分的机会最高。游戏被高个运动员主导。为了打散游戏并消除这种退化策略,引入了两条规则。设定三分线是为了鼓励球员远离篮框,使他们冒远投的风险以获得额外的一分。同时,三秒规则使得进攻球员在篮框下的区域的时间少于三秒,这有助于清除得分的僵持时间。这两条规则的结果是使能快速进出篮下区域的球员可能会跑回三分线投篮,这比作为静止的高个球员更重要。这个游戏的可能性空间扩大到不仅仅是不同的游戏策略,而且还需要不同身体类型的玩家来执行这些策略。

文化评论家戴夫·赫基(Dave Hickey)在他的评论“区域防守的异端”中辩论性地阐述了这种规则反复的过程:

禁止区域防守的“阻挡犯规规则”对于拯救游戏而言,相反对游戏带来更多的损害。这使职业篮球产生复杂的变化。开始,其法定的单对单防守可以解决队伍中的“自然相对优势”的竞争,甚至每个球员能与另一队的一个球员相对应,拥有最高、最壮、最快或最敏捷的球员看似有持久的优势。但是你并不需要保证一直防守同一个人,你可以换位,而在两队中的跑动模式中这种许可创造了最完美的“配合游戏”,而通过换位来创造进攻或防守优势会产生不同的相互影响 。

堕落策略会导致游戏反复的被设计,它可以随着时间生长和发展,通过对需求的改变来保持其新鲜,并创造出新的策略。Littlejohn在他的系统定义中指出:

闭合的系统和它周围的环境不发生物质能量交换;开放的系统从它周围的环境中接收物质与能量,同时又把物质和能量传递给其环境。

当球员的运动能力和教练的策略检验了篮球游戏系统的界限时,篮球的规则就被修改。规则的改变维持着游戏空间的紧张性同时允许游戏者自由地在其中活动。即使在今天,对规则进行规律性的改变依然保持着游戏的新鲜性。通过游戏设计者、游戏者或管理者对规则修正的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游戏设计。

参考文献

[1]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著.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M].多人,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2]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人-游戏者[M].成穷,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3] [美]迈克尔·沃尔夫.娱乐经济[M].美国时代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