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

第1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一)识别负债筹资风险 民营企业可运用指标分析法和财务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筹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指标分析法是识别负债筹资风险的主要方法,指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求出相关数据之间的比例,再进一步分析财务报表所列项目与项目之间、年度与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收集公司财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资料和其他方面数据,对公司筹资风险的相关指标数值进行对比、计算和分析,并从分析结果中寻找、辨认和发现筹资风险。

(1)应用偿债能力财务指标方法识别。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适合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长期资产适合率=(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非流动资产。

(2)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DFL)是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相当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民营企业利用债务资金不仅能使权益资金的收益率低于息税前利润率,产生了财务杠杆利益,也能提高权益资金的收益率。较大的财务杠杆系数可以为民营企业带来较强的每股收益扩张能力,但固定筹资费用较多,其按期支付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此引发的负债筹资风险就越大。

(二)筹资风险类别 具体如下:

(1)未能提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的风险。民营企业往往未能制定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保证企业筹资合理、有序进行。民营企业往往忽视战略导向,缺乏对目标资本结构的清晰认识,很容易导致盲目筹资,使企业资金来源结构、利率结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等不合理,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如:某民营公司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不合理导致负债筹资风险。由于该公司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不合理,债务比率达到95%,资金周转慢,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起负债筹资风险。负债筹资方式、筹资期限、筹资金额等都影响着企业的偿债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以及未来的筹资风险与破产风险。借入资金和自有资金比例的确定是否适当,与企业财务上的利益和风险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对企业资金现状的认识欠全面导致的风险。企业无法全面了解资金现状,同时无法结合宏、微观经济金融形势和企业资金战略进行筹资,很容易造成筹资过度或者筹资不足。如果没有对全集团的资金现状做深入完整的了解,很可能出现集团内部分企业资金结余,而其他内部企业却因资金短缺继续对外筹资,彼此各自为政,集团的资金利用效率低下,增加不必要的财务成本和筹资风险。

(3)缺乏完善的授权审批制度导致的风险。民营企业往往没有建立科学审批授权机制,特别是筹资活动没有执行决策制度和遵循决策程序,CEO往往滥用权力审批,导致审批失误,给公司造成了很大的筹资风险,甚至影响公司生存。

(4)筹资期限设置不合理导致的风险。即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导致企业需要举新债还旧债,这样将加重企业偿债的压力,使企业面临较大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在于:第一,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资金,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资金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而长期投资需要较长的投入才能产生利润,利润产生后才能归还贷款,这时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第二,举借长期资金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较高,而且还会有一定的限制性条款;第三,如果企业使用长期负债来筹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将固定不变,若企业用短期方式来筹资,则利息费用会有很大幅度的波动。

二、民营企业筹资风险根源

(一)无法及时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筹资活动受一些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科学技术环境。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既为民营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使公司面临威胁。但民营企业筹资活动往往跟不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二)公司管理制度缺陷 具体有:一是筹资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目标是为了保证公司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资产流失,避免和降低风险,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层和股东的经营方针和目标。如果公司建立了健全的筹资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则公司产生筹资风险的机率将会大大降低。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往往不健全,易产生筹资风险。二是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机制和筹资风险识别方法。民营企业往往只关注日常的财务管理,没有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机制和掌握筹资风险识别方法,不知何时何地会出现何种筹资风险,一旦出现筹资风险也无法应对。

三、民营企业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的建议

(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民营企业应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公司对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公司在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时,应认真地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规律和趋势,制定多种应对措施,及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改变管理办法,使公司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的筹资风险。

(二)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并确保一贯执行 一方面,建立健全的筹资控制风险控制体系。民营企业应清理修改现有的筹资控制风险制度,对各项筹资控制制度、业务规章、机构、岗位设置、决策和管理议事规则及操作程序进行全面检查,找出问题,建立健全的筹资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筹资风险预警机制与筹资风险识别方法。企业应以财务会计信息资料为基础,以统计、分析、计算、监控等方法为手段,设置预警指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者将要面临的筹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预测警示。民营企业应利用各种手段并以积极的心态对企业的筹资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筹资风险的征兆,编制应急处理方案,及时采取风险处理措施,将风险的损害降至最低,把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编制科学合理的筹资方案 筹资方案应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对于利润率低、经营不够理想、产销不畅、生产周期长,产品结构单一、资金周转慢的项目,负债筹资比例应少些;相反亦然。同时,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在企业的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结构上,保持适当的短期变现能力和长期负债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抵抗筹资风险的能力。如季节性、临时性等原因引起的短期资金需求,应用短期负债而来解决;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需要长期占用资金,则应选择长期借款等长期筹资方式。

(四)对企业资金现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科学合理地确定筹资额与筹资时机 民营企业确定合适的筹资额,所筹资金量应与需求量相符,应兼顾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利益,充分考虑公司行业竞争、未来业务收入的增长幅度及稳定程度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筹资额。民营企业举债过多,会增加财务风险,一旦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息税前资金利润率可能下降到利息率以下,使净资产收益率也相应降低,造成筹资风险。

把握有利的筹资时机。筹资时应考虑以下几点: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的周期相匹配,如果公司财务状况开始滑坡、资金紧张或公司开始复苏或新投资机会增多时,这时应是公司筹资的好时机;与民营企业股票市价匹配,当股价上涨时公司可以较低的成本筹资到较多的资金;与民营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当民营企业有大量偿债支出或投资支出而当期没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时,需要筹集资金。

(五)完善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CEO制衡机制,完善筹资活动的授权审批制度 具体有:一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对经营者的控制不但要有以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法律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而且要有以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风险委员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合理的财务分权,形成制衡机制。二是完善筹资活动的授权审批制度。民营企业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筹资决策机制,可以提高筹资审批的科学化水平,降低审批风险。一方面要规范筹资方式和程序,做好筹资决策的可行性研究,运用科学的审批模型进行审批,防止因筹资审批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在筹资审批中不仅要考虑企业发展目标和阶段、现有资本结构、筹资机会和风险及经营管理状况,还必须考虑财务匹配因素。

(六)选择合理的筹资期限,分散债务到期日 要对债务与公司现金流的期限进行合理匹配,保证公司的利息或到期债务有足够的流动性资金支付。对债务的期限结构要进行动态管理,根据时间的变化,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实时的匹配管理,确保民营企业时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水平。

第2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purchase risk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contrast of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selected the WBS-RBS method to identify repurchase risk of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spectively from the angle of operation and risk to decomposite the repurchase stage, built WBS-RBS matrix, judged the repurchase risk factors of urban rail transit BT project,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of risk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 for urban rail BT project repurchase risk.

关键词: 轨道交通;BT项目;WBS-RBS;回购风险;风险识别

Key words: rail transit;BT project;WBS-RBS;repurchase risk;risk iden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F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019-03

0 引言

BT模式(Build-Transfer,建设-移交)作为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在我国很多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正逐步得到应用与发展,如北京地铁奥运支线工程,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等[1]。BT模式不仅弥补了政府基础建设资金的缺口,而且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率,实现了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方的合作多赢[2]。但是BT模式在我国应用时间较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引发各种风险,如融资风险、经济风险、回购风险等。BT模式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取决于政府能否按期足额回购,换句话说,回购风险是BT模式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一旦项目不能按期回购,投资承包企业将面临巨额的风险。所以,有效的风险识别对于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投资承包企业至关重要。

1 基于WBS-RBS的BT项目回购风险识别

1.1 BT项目回购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一般都是采用一些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核对表法、流程图法、故障树法、WBS-RBS法等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选择WBS-RBS法进行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回购风险的识别。WBS-RBS基于作业和风险两个角度将复杂的对象分解成简单的工作分解树与风险分解树,通过构建WBS-RBS耦合矩阵来分析判断所分解风险的因素是否存在于该工作中,进而识别出各种风险[3]。

1.2 BT项目回购工作分解

首先从项目作业的角度进行分解,通常情况下,BT项目主要包括前期准备、融资、建设、移交回购四个阶段[4]。本文的重点是研究BT项目回购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所以还要对移交回购阶段进行进一步分解。BT项目移交回购阶段的工作分解图WBS如图1所示。

1.3 BT项目回购风险分解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影响回购风险的因素并不仅仅存在回购阶段,而是涉及到BT项目全过程,前期是投资承包企业筹资融资建设项目,后期是回购方回购项目分期支付回购款[5]。通过文献参考和案例分析,可将回购风险分为政府信用风险R1、政府支付能力风险R2、项目成本风险R3、项目质量风险R4、项目移交风险R5五个方面,然后再对这五大风险的风险因子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阐述。

1.3.1 政府信用风险

BT项目投资方在项目回购时所面临的较大的风险是政府的信用风险。如果政府一味追求所谓的业绩而盲目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去考虑自身的回购还款能力而造成无力回购的结果,将会给项目投资方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6]。主要包括类似项目履约情况R11、优惠承诺兑现情况R12、政府政策连续性R13、政府机构行政级别R14。

1.3.2 政府支付能力L险

支付能力风险是指政府是否具有偿还债务、支付回购款项能力,这两者会对BT项目回购带来风险。支付能力风险从地区财政状况R21、建设性支出比例R22、回购资金预算偏差R23、回购担保兑现情况R24以及项目后期经营情况R25五个方面来体现。

1.3.3 项目成本

BT项目的成本主要包括融资成本和建设成本。融资成本主要是在建设期间投资成本企业通过融资方式筹集项目建设款所发生的费用,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主要有通货膨胀R31、利汇率变化R32、主要材料价格波动R33。建设成本是建设项目本身所需要的费用,影响项目建设成本的因素主要有结算价格偏差R34、回购款审计及支付R35等。

1.3.4 项目质量

项目质量风险是指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偏离设计等原因无法达到合同的要求而对项目回购产生影响的风险。项目质量风险主要包括偏离设计R41、施工方案有误R41、工程质量不达标R41等三个方面。

1.3.5 项目移交

项目移交风险主要包括工期延迟R51、回购不全R52、回购期延期R53等。

1.4 构建WBS-RBS矩阵识别风险元素

根据上述对回购风险各个影响因素的分析,以BT项目回购阶段的工作底层和回购风险分解结果分别作为矩阵的行和列,建立WBS-RBS矩阵,逐一判断第j种风险在第i个作业包中是否存在,若不存在或风险较小可以忽略则为“0”,若存在则为“1”。结果见表1。

通过以上WBS-RBS矩阵判断,可以清楚地认识各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工程验收阶段项目成本风险和质量风险较突出;在项目移交和回购中,政府信用风险、支付能力风险、项目移交风险比较关键。

2 轨道交通BT项目回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投资承包方的角度,详细分析了BT项目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运用WBS-RBS工作风险结构分析方法识别风险因素并用来构建BT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是投资方用来评价发起方回购行为风险的依据,能够让投资方对回购风险有正确的认识。根据上文风险识别的结果,构建了包含5个准则层、20个具体指标的BT项目回购风险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3 结论

轨道交通建设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纵观整个采用BT模式建设的轨道交通项目,从最开始的前期准备到融资建设再到最后的回购阶段,回购风险都非常地突出。无论是发起方还是投资方,只要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如财政资金或是项目质量,最终都会影响到项目的回购。分析BT项目在回购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WBS-RBS的方法对整个BT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产生的影响项目回购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精确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尽量提前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发生,有助于投资承包企业对回购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使项目能按照预定目标顺利回购。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http:///.

[2]陶晓星.城市轨道交通的BT融资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3(5).

[3]任南,n冰洁,何颜昕.基于WBS-RBS-DSM的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J].系统工程,2014(11):96-100.

[4]赵芳.从宁波明州大桥看BT项目投资的风险控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07):153-156.

第3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餐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控制策略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遇到一些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能否对风险作出有效的识别,并对风险采取有效的方法,合理地控制和尽量规避和减少风险?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餐饮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不断加大,餐饮企业面临的环境也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为此,要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做好餐饮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对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提高餐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一、餐饮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筹资方面的风险

餐饮企业的成立与运行需要一定的资金为基础,筹资有很多的形式和渠道,筹资环节也是餐饮企业容易出现财务风险的环节。目前,餐饮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进行筹资,也可以采取吸收投资的形式来完成,这些形式都可以完成企业的筹资问题。同时,餐饮企业也必须要考虑到筹资之后的还款工作,包括利息、股利等方面的款项,这些支出都必须在财务管理的范围之内。

但是,采用这种集资的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常见的做法,但是这种筹资活动存在着很大的财务风险,一旦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或者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将会给餐饮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这说明餐饮企业的筹资有很大的风险性,需要慎重对待。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餐饮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餐饮市场的行情经常发生变化,这些都要求餐饮企业必须要制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法,防范筹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方面的风险

对于很多餐饮企业来说,会将主要的资金运用于采购、加工和经营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的投资也是维持餐饮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对于餐饮企业在各环节中的投资来说,这些资金通常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内部投资,包括对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对原料、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投资,在这方面的投资是餐饮企业生产运营的物质基础,也是餐饮企业内部的一种消耗性投资;二是对外投资,主要针对的是餐饮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资,例如股票。这两种投资方式都需要餐饮企业做出一定的投资决策,餐饮企业可能会因为正确的投资决策而获利,从投资的资金中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总之,从不断总结的经验来看,所有的投资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资金的回收都有着不确定性,餐饮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投资风险。

(三)运营方面的风险

这个环节中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购环节的风险。餐饮企业在材料采购的过程中,会受到市场条件的限制,很多材料会突然涨价甚至是断货,这也是餐饮企业无法预知的,也是财务管理过程中无法控制的。在经营的过程中,很多餐饮企业会囤积原材料,这些材料可能会出现降价的情况,有可能导致餐饮企业受到亏损。

此外,很多企业由于受资金紧张的影响,无法购进急需的材料,这也是一种经营方面的风险。在对员工的管理方面,很多餐饮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是员工可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离职,这时企业在员工身上所投入的资金都付诸东流,再也无法收回,这也是餐饮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餐饮企业本身的原因

很多财务风险都是由企业自身的原因引起的,对于餐饮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很多餐饮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依然是沿用传统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餐饮企业发展的需求。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下,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呈现出明显的家族式管理的特点,在财务方面的决策往往是部分领导者说了算,在财务管理决策方面呈现出“一言堂”的局面,在管理方面的主观色彩较为浓厚,容易产生主观臆断的现象,管理中的缺陷和漏洞不易被发现,很多决策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

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餐饮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在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很多餐饮企业的风险防范制度已经走向了程序化、流程化、形式化的道路,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宏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对于餐饮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来说,宏观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餐饮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政策、市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属于宏观环境的范畴。餐饮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例如,在政府控制公务消费、公款吃喝的政策背景下,很多餐饮企业受到影响,营业额和经济效益迅速下滑,这说明了宏观的政策环境对餐饮行业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宏观环境可能会对餐饮企业的财务造成很大的影响,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同行之间的竞争,这些因素既有可能是餐饮企业发展的机遇,也有可能会给餐饮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餐饮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宏观环境的重要作用,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判断,根据宏观的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措施做出调整,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餐饮企业来说,如果要取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拥有全局眼光和战略眼光,能够对宏观环境进行准确的分析与判断,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三、餐饮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策略

(一)在融资方面

在融资方面的处理上,很多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是依靠贷款,因此,就需要和银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为餐饮企业的发展奠定金融基础。除此之外,餐饮企业应不断提升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树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提高餐饮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断提升餐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餐饮企业内部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作为餐饮企业,首先要加强对内部的管理与控制,建立健全内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这样才能有效防范和规避或者减少金融风险。要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提供的数据真实、可靠,避免在会计信息方面出现财务管理的漏洞。要使餐饮企业会计信息更加的公开化,增强财务管理的透明度,以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和银行的控制,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依靠多种的融资方式

餐饮企业要依靠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这样才能及时地获得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另外要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餐饮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资金使用结构,在财务方面的重大决策上,要合理安排各投资渠道的比率,优化餐饮企业的投资结构,降低在投资方面存在的风险。要注重制定财务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和规避。

(四)注重实现的财务规划

要在筹资与投资之前做好资金使用的规划,有效地根据市场的相关的调研数据和资料,对于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在拟定好不用的方案,根据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权衡出一个最佳的投资与筹资的资金使用规划。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餐饮企业的发展规律,选择合理的筹资和投资方案,避免出现大量资金闲置的现象,同时另外一个方面也要减少因为资金短缺而造成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施受阻,要进一步的优化资金的结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保障资金的到位和钱用其处。

(五)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掌握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对企业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此外,要提高财务人员对各种金融管理工具的应用能力,并能够结合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科学的预测,在财务管理和商务谈判等领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财务人员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除此之外,要加强对企业全体员工的培训与教育,使企业内部的所有成员都能够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与教育活动,认识到餐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树立自身的风险防范观念,掌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本领,通过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提高餐饮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在餐饮企业中发生的比率,提高餐饮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实力。

四、结语

在市场竞争不断激烈的经济条件下,餐饮企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的,也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财务风险。这是餐饮企业正确面对,不过也不应该害怕和退缩,只要餐饮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对此加以识别和应对,就能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也规避掉或者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为此,餐饮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认识到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的重要性,然后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在实践的经营过程中要及时的改进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从而也使得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具权变性,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在餐饮企业财务管理的各环节中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可靠性,及时发现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疏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几率,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能更好的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和自身战略目标方案的有效实施。(作者单位:沈阳双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平.餐饮企业财务风险识别与应对[J].中国外资,2013(10)

[2]刘文琦,毛一峰.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J].企业经济,2011(01)

[3]赵桂芝.餐饮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财经界,2010(01)

[4] 王克研.我国企业的风险识别[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7(02)

[5] 孟林,王冬梅.企业风险识别与应对措施[J].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7(07)

[6] 刘湘琴,金铸,章仁俊,吴勇.高技术创业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12)

第4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关键词:现金流 风险甄别 管控体系 反馈机制

一、引言

财务管理发展至今,“现金为王”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随着价值投资和价值管理时代的到来,管理层对现金流的重视程度也是越来越高。现金流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动力,服务于企业的价值创造,企业要想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必须要保证现金流流转通畅、风险可控(陈志斌,2002)。

中外学者针对现金流的管控与企业财务风险及价值增长等方面均有研究。英国企业将现金流量作为评估企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资本的运营效率直接受现金运营效率的影响。陈文俊(2005)评价企业财务风险应考虑企业经营绩效,从获利能力、周转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来进行。刘红霞(2005)认为现金流风险的识别研究是企业实施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对企业现金流风险识别的研究应综合把握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现金流量表结构的研究。二是建立现金流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三是建立风险识别模型,界定现金流风险临界区间。周敏等(2008)通过对在险值和现金流在险值的比较以及对现金流在险值度量模型发展脉络的分析,提出了VaR条件下的现金流风险度量模型。在现金流对企业的价值影响方面,国外学者Froot、Scharfstein和Stein(1993)研究发现,企业拥有平稳的现金流可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而且企业的融资成本将会随着外部融资依赖度的降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也将因此增加。在此之后,Minton和Schrand(1999)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外部融资成本与企业的现金流波动性密切相关。较高的外部资本成本不仅增加了企业使用外部资金的难度,而且不确定性也大大增加,从而影响企业投资策略的有效实施,企业价值也因此受到影响。

通过对现金流风险相关文献的概要回顾,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现金流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成果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企业现金流风险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识别方法及解决措施等,但目前大多数定性研究仍停留在主观经验判断的层面上。在选取现金流风险预测指标时,中内外学者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这种缺乏客观性的研究结果往往针对性较强,而普适性不足。特别是关于现金流创值管理和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中鲜有考虑现金流的风险性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未见一套完整的、具有较强指导实践意义的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综合指标体系,对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从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甄别现金流风险与投资现金流量、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在险值评估、创值性评估等科学评估方法进一步识别现金流风险,从而构建更为完整和有效的企业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以期为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提供借鉴。

二、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梳理

企业现金流的运行往往存在多种风险,主要是受到宏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以及微观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的波动。宏观经济的发展总是呈波浪式的规律,时而在波峰时而到波谷。当经济处于波谷时,宏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的销售量下降,导致现金流入量减少;企业的生产和采购量也随着销售量而降低,现金流出量变少,这一切导致企业的短期生产周期内现金流量减少。当宏观经济复苏发展时,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随之增加。

(二)市场通货膨胀。市场通货膨胀,极容易带动企业原材料价格、人工成本和其他销售管理费用的增长,这些增长的费用导致企业现金流出增加;同时,受到市场竞争的限制,企业不能通过扩大销售规模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从而企业难以加大吸收现金流入。因此,市场通货膨胀易造成企业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风险增大。

(三)企业生命周期。企业初创时期,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能力低下,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远小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存在一定的现金流风险;企业成熟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现金流状况较为健康;在企业的衰退期,产品的需求量下降,筹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急剧减小,此阶段存在严重的现金流风险。

三、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管理机制:甄别、评估与治理

(一)现金流运行风险管理框架构建。现金流管理应有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计划,根据既定的计划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先定量研究现金流入流出,再定性研究这些现金流量会带来怎样的风险,细化评估风险,制定合适的风险应对措施。本文的现金流风险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如下图所示。

(二)企业现金流风险的甄别。现金流风险是指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在时间上不一致形成的风险。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可能出现企业有利润但没有现金偿还欠款、发工资等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信用名誉受损,严重的甚至能使企业破产。W・T・Grant公司曾是美国最大的商业集团之一,于1975年10月宣布破产,充分说明了企业现金流决定着企业能否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许多公司看似健康,却因为现金周转问题而面临破产,因此,若要企业繁荣稳健发展,首先要准确地对现金流风险进行甄别。

企业现金流主要源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将这三者结合,进行整体分析,可初步了解企业现金流风险大致状况。当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皆为正时,企业基本无现金流风险;当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有两个为正,一个为负时,企业存在现金流风险;当筹资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皆为负时,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较大,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面临破产(正代表现金流流入大于流出,负代表流出大于流入)。

(三)企业现金流风险的评估。企业的现金流由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状况。总体分析现金流的总量及其现金流入、流出结构,以此来大体掌握企业经营生产中现金流的变动趋势,异常变化等情况,分析其变动规律,由此来初步判断企业现金流的总体状况。上文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对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状况进行识别与分析,但只从定性角度还并不足以了解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实际状况。为此,下文从定量角度对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进行详细分析。

1.现金流创值性评估。孙岚(2008)提出了一种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一个敏感因素――现金流量,引入到企业发展能力的研究过程中,并令其成为发展能力分析和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全新发展能力评价思路。由此可见,企业的现金流是否具有持续性,事关企业能否具有持续性的价值创造能力,也事关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对于现金流创值性评估,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成长性评估:总现金净流量增长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长率、资本购置比率、现金适合比、现金再投资比率。②收益性评估:总资产现金回收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净资产现金回收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③效率性评估: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总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之比。这些指标从主营业务发展前景、生产经营创造的价值和现金流量利用效率三方面,对现金流创值性进行评估。

2.现金流量比率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比率(Operating Cash Flow Ratio)是指现金流量与其他项目数据相比所得的值。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现金流出的比率,该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抵偿流动负债的程度,公式为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通过该比率,可以了解企业盈利、偿还债务的能力,进而评估企业现金流风险。本文抽取沪深两市近三年申万一级医药行业前15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现金流量比率如下页表,结合企业财务状况研究发现,现金流量比率较大的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好。

3.现金流在险值评估。现金流在险值(cash flow at risk,CFAR)技术通过度量现金流风险,为规避最坏情况时的下侧风险提供方法。与传统的风险评估相比较,在险值评估可以用直观的货币金额来评估风险大小,更容易指导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决策。现金流在险值法评估,首先要评估企业现金流风险敞口,同时考虑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指导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决策,预测企业未来可能面对的最大现金流短缺值,然后对现金流敞口进行套期保值,增强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协调企业的资金运营,从而使企业有足够的营运资金来面对投资机遇。

(四)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应对与治理。在成功实现对现金流风险甄别与评估后,管理者必须确定现金流风险管理目标,通过建立现金流管理制度和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将现金流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守财务制度,加强对现金流的流入、流出这两方面的控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对经营性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筹资性现金流等主要方面进行追踪管理,以谋求企业现金流风险的最小化。与此同时,加强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意识,转变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理财理念,避免出现“有利润却无钱”的尴尬状况,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我们应该建立企业现金流管控体系以及反馈机制,对现金流风险进行预防。

四、企业现金流运行风险的整体管控策略选择

在明晰了现金流运行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投资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与经营现金流量的组合对现金流风险的影响后,企业亟需制定现金流全局管理目标与细节管理目标,建立适合企业的反馈机制。

(一)企业现金流的战略性(全局)管理。首先,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除了在政策表述、口头和书面的沟通中表现出外,企业的管理层还应该通过日常行动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引导每一个员工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来,每个部门、每个流程的员工都有风险意识、牢固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思想。其次,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生命周期,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管理战略,在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中必须明确现金流风险偏好。最后,在既定的现金流风险管理战略下,选择合适的管理策略,可采取风险转移、风险规避以及风险承担等方法来管理现金流风险。

(二)企业现金流的细节管理。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影响着企业战略决策目标,企业必须对现金流流向、流程、流速、流量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保证风险管理战略以及选定的风险应对对策能够有效地执行,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安全性,加速现金流周转,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具体控制手段上,应以现金流预算作为现金流管理的准则。

现金流日常控制主要包括流向、流程、流速、流量等方面的控制。流向风险控制是对现金流流出方向进行控制,把握好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清主次和先后,将现金投入到企业战略重点支持项目;流程风险控制就是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对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再造,有针对性地设计购、存、销全过程的控制制度;流速风险控制是指企业应严格控制投资进度和投资额数,使投资现金流有序流出与流入;流量风险控制就是为了有效控制现金流流量风险,企业必须确保价值创造各个环节的现金流量能够均衡匹配。

(三)企业现金流风险反馈机制。企业现金流风险管控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反馈系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金流风险管控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该系统来获得风险管控执行度状况、存在问题等进行现金流管控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连贯性,定期归纳总结重点问题,迅速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从而判断控制效果,实施必要的调整,不断完善现金流风险管控体系,将现金流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五、结束语

本文以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为脉络,从价值创造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管理行为,详细介绍了现金流风险的识别、评估以及应对的整个流程,现金流风险影响着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与企业的运营相随相伴,企业不能永久地消除现金流风险,但却可以通过企业现金流战略管理与战术管理 ,建立合理的运行反馈机制,将现金流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Z

参考文献:

1.袁琳,陈凌云,何玉润.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2):40-49.

2.潘若莹.浅谈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问题[J].经济视角(中旬),2011,(11).

3.黄晓红,孙丽男,李小光.企业现金流风险评估初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10).

第5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企业并购指各种兼并、收购及接管等产权交易与重组行为的总称。企业并购属于价值判断过程,一旦失策,其最大的风险是财务风险,特别是由于筹资决策行为而引发的偿债风险。从狭义上理解,并购的财务风险仅指负债融资的并购行为而引发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从广义上理解,并购的财务风险指的是各种并购行为而引发的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负债压力的增加。如果企业采用负债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其可能的风险有三,①高昂的利息支出;②债务契约限制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损失;③未来还款的压力。负债成本的增加,其后果是将导致企业资产负债率不断扩大,它会大大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

2.控制股权的稀释。如果企业采用股票融资的方式来支付并购成本,其可能的风险是将导致企业原发性股东的股权稀释,其后果是这些股东(包括企业本身)将部分或全部失去剩余收益的控制权或索取权。

3.业绩水平的波动。业绩水平的波动既指企业税息前利润(EBIT)水平的变化,也包括每股收益(EPS)的激烈波动。在负债融资下,EBIT的变化会引起EPS的更大程度的波动,从而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可能性。业绩波动是一个极其不好的讯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各种机会损失(如信誉损失)。

4.投资机会的丧失。企业并购不仅可能给企业增加巨额的债务,而且可能会消耗企业大量的自有资本。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即使面临良好的投资机会,也只能望而却步。投资机会的失去,其后果是可能会降低企业获取收益的能力,进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5.现金存量的短缺。企业在并购时可能会大量消耗企业的货币资金,即使企业净资产很丰厚,但也可能会由于现金存量的不足引发各种问题,从而增加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为了更好地防范并购的财务风险,其核心前提在于先预先识别各种财务风险,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杠杆法。杠杆分析法是狭义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杠杆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指标包括财务杠杆系数和资产负债率。

DFL=EBIT/(EBIT-I)=EPS/EBIT

其中:I为利息支出;DFL指财务杠杆系数,它反映企业的税息前利润(EBIT)的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更大波动程度。DFL越大,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RLA(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财务风险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RLA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当RLA大于50%,一般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较高,当RLA接近100%水平时,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到了濒临破产的水平。

2.EPS法。EPS分析法主要衡量并购前后购买企业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它属于广义上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EPS=[(EBIT-I)(1-t)]/Q

其中:EPS为企业每股收益;I为利息支出;t为加权所得税率;Q为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当并购之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时,说明企业并购决策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

3.股权稀释法。股权稀释法主要比较并购前后原发股东股权结构的变动情况。它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RIE=(Q0+Q1)/(Q0+Q1+Q2)

RIE是股权稀释率,它反映企业原始股东所控制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占总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的比率

其中:Q0为并购前企业的原始股东所持有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1为并购时企业的原始股东所增持的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Q2为并购时企业的新股东所持有新发行的具有表决权的股票数量。

当并购前后的RIE发生激烈变化,说明并购行为将给企业的原始投资者带来巨大的股权稀释的风险。如果发行新股后的RIE小于50%,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高,反之,说明股权稀释的财务风险较低。

4.成本收益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指比较并购的成本与收益水平。它属于广义并购的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

RCR=C/R

RCR为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

其中:R为并购的预期收益。它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C为并购的预期成本。它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增加利息、发行费用及佣金和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

当RCR小于1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则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依然。

5.现金存量法。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预计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最佳及安全。常用的方法是计算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

现金流动资产率:RCCA=C/CA

现金总资产率:RCA=C/A

其中:C为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为企业的流动资产;A为企业的总资产。

并购买后的RCCA和RCA越低,说明企业面临的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越高,反之亦然。

6.模型法。模型分析法指借助于统计学和数学的模型构建来总体判断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是建立回归分析模型,以识别企业是否面临的过高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水平CR=a0+a1X1+a2x2+a3x3+…+anxn+E

其中:a0、a1、a2、a3,…,an为系数值;X1、x2、x3,…,xn为各种财务风险因素;E为残差

模型分析法它事先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估计一个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值(CR0)。当企业并购后预期CR大于CR0,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很高,反之亦然。

三、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对策

在识别了并购的各种财务风险之后,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有效对策来减少或消除财务危机及破产发生的可能性,其对策有三:

1.接受风险。如果并购可能短期会给企业带来诸如资产负债率上升、企业股权稀释和投资机会丧失,以及业绩水平波动等风险,但是从长远来看,兼并或收购目标企业或许具有战略意义,诸如可以得到协同效应等。如果并购后的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则企业可以作出并购目标企业的战略决策。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以下风险管理制度:一是风险基金的设立。包括坏账准备和减值准备等;二是配备专门人员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报告;三是风险分析技术的运用,例如实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等。

第6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摘要:目前在我国举行的大型文化活动项目不断增多,商业化运作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涉及的经济单位也在增加,从而使存在的风险也在增加。如何对大型文化活动项目进行风险的识别、防范以及管理,对提高其服务的质量、水平和顾客的满意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识别文化目的风险风险管理项目方法管理

在国外,文化活动被定义为“特殊活动”的一种,是面向所需要的资源和事先界定的目标所做的有组织的工作,一种有预算和时间进度的独特(因而具有风险)事业,具有与项目共同的特点,如明确的目标、确定的范围、一次性、受特定的资源约束等。当然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的特殊、支出的集中与失败的不可挽回且负面影响大等。在20世纪80~90年代,国际上把某些基本活动设定一个模式,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活动行业,并且还有相应的共同体,如国际节日与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FestivalandEventsAssociation,IFEA)、国际特殊活动协会(InternationalSpecialEventsSo?鄄ciety,ISES)等。

文化活动项目如果有着良好的组织与运作方式,将会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如从2000年在舟山举办的国际沙雕节,就吸引了来自美、欧、日等国的许多沙雕爱好者与艺术家,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是,项目的举办并不是事事如人所愿,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问题:密云游园会因游人拥挤而发生的特别重大突发伤亡事件;“法兰西巡逻兵”北京飞行表演由于天气原因被取消;“中国陵川2004年户外运动邀请赛”因参赛选手死伤而紧急停赛;“2004上海金茂大厦国际跳伞表演”发生运动员摔伤等,都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梦魇。所以,如何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识别出其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提上研究与实践的日程。

1文化活动项目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

风险就是活动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人们说所有项目管理都是风险管理,文化活动项目也是如此,特定的场地、拥挤的人群、狂欢的气氛都是风险潜在的地方。可以说,风险存在于文化活动项目的各个部分,具体而言有:①政治文化与宗教民俗风险;②商业运作风险。如资源供应、资金问题、活动质量、新艺术形式的不明前景等;③管理的风险。项目决策不当、中途仓促进行各种变更以及变换负责人,导致项目范围项目计划的变更。项目目标不明确、缺乏沟通、组织机构不当、后勤保障管理不当等;④运输风险。运输、停放和公共交通都存在潜在的风险,如运输中意外事件的发生,演出设备在运输途中可能受损等;⑤健康和安全风险。拥挤的观众、嘉宾、演艺人员的活动地点,临时工作人员、志愿者的工作经验不足,数量少而又年久失修的安全设施、陡峭的桥梁和复杂的地形等都是安全风险存在的地方;⑥不可抗力风险。战争、恐怖袭击、传染病的爆发、天气的突变等;⑦履约风险。合作双方缺乏经验、双方权责不明中可能存在纠纷,因意外事故导致对方不能如期履行合约等;⑧环境风险。工作人员不按照卫生环保的要求,不按环境卫生标准执行工作、大型活动产生的污水与废物对当地环境的破坏。

2目前我国文化活动风险管理情况

我国文化活动项目的风险管理基本处于以经验管理为主的状态,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风险管理方面的标准化文件虽已形成,但主要应用在企业和银行系统中,在活动项目中运用不多。活动项目管理的第一套丛书于2002年10月第一次出版,包括《国际性大型活动管理》、《项目筹资活动管理》、《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等,对活动项目管理有开创之功,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系统研究。政府部门对活动项目的风险承担主体实行的是“谁审批谁负责”的制度。整体而言,我国活动行业在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上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相对于国际上对活动管理机构内控体制的要求,还显得落后。

(2)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活动行业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

(3)管理人才严重匮乏。活动项目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管理学科。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

(4)我国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能承办活动项目,并能有效进行风险管理的机构不多。

3文化活动项目风险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是使活动组织者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或在收益一定的前提下,追求风险最小化。它也是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机制我们可以发现、评估主要的风险,然后制订、实施相应的对策,使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管理是文化活动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确保活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的基础。

3.1风险识别与评价

风险识别包括确定风险来源、风险产生的条件、描述其风险特征和确定哪些事件有可能影响本项目。进行风险识别,首先便是信息源问题,信息源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客观的信息源,包括过去活动项目中记录的经验和表示当前项目进行情况的文件,如WBS计划分析等;主观的信息源是基于有经验的专家的经验判断。风险识别方法代表性的有如下七种:

⑴征询意见法。征询意见时可采取座谈会方式,运用“头脑风暴”,鼓励参与,阻止批评,漫谈项目风险,而项目经理应对此全面的记录并加以冷静的思考,综合的分析,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也可采取专家调查的方式,但为避免项目经理听到的仅限于一两个专家的意见的弊端,最好和座谈的方式结合起来。

⑵流程图法。流程图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工程项目的总流程图与各分流程图,它们要来展示项目实施的全部活动。流程图可用网络图来表示,也可以用WBS(工作分解结构)来表示。

⑶现场视察法。在风险识别阶段,风险经理对现场的视察非常重要。它能察觉到一些技术分析所不能预测到的风险。特别是文化演出项目,风险经理应通过直接观察现场的各种设施及各种操作,以能够识别更多、更细致的潜在风险。

⑷计算机模拟法。这种方法应仔细研究所有选项及其不确定性,而且在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相当清楚时,此方法很适应,但必须有可靠的相关量化数据。对于新建议可能给出误导性的结果,且可信度尚不确定,这是它的缺点所在。

⑸回归分析法。即根据以往经验的分析来预测未来,尽管这种方法提示风险的绝对量可能比别的方法要少一些,但可以识别其他方法所不能发现的某些风险。

⑹环境分析法。项目的环境包括

活动参加者、活动演出者、竞争者、政府管理者。在分析项目环境时,应重点考虑它们相互联系的特征和稳定性。

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风险识别后,应把结果整理出来,写成书面文件,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准备。风险识别的结果应包含以下内容:风险来源及风险产生的条件、风险的分类或分组、风险症状等,如果发现其做得不够详细则应进一步完善。同时,要进行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价,将注意力转向包括项目所有阶段的总体风险,各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对项目的总体影响,项目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上来。

3.2风险处理对策

一般在活动项目风险管理中有四种风险处理的对策:风险回避、风险减轻、风险转移、风险自留。每一种都有侧重点及各自的优劣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具体采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项目风险的具体形势。

⑴风险回避。回避能消除风险因素,放弃项目是最彻底的回避风险的办法。但是彻底地放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丢掉了发展的机会,窒息了项目有关方面的创造力等。而且,对正在进行的项目实行改变或放弃的处理,一般来说付出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所以,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

⑵风险减轻。此策略的目标是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后果的不利影响,采用的方法很多,如教育法、程序法等。教育法即对有关人员进行风险和风险管理教育,这是很必要的,因为项目管理人员和所有其他有关各方面的行为不当都会构成项目风险因素。而程序法就是以制度化的方式从事项目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由活动项目管理班子制定的各种管理计划、方针和监督检查制度一般都反映项目活动的客观规律性,违反了这些规律性,就会犯错误。因此,对于规章制度、项目参与人员都应认真的执行。此外,还可在项目的组成结构上下功夫,增加可供选用的行动方案数目,提高项目各组成部分的可靠性,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当然这也会相应的增加项目的复杂性与成本,进而也可能增加风险。

⑶风险转移。转移风险又叫合伙分担风险,其目的是通过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三方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转移风险是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所导致的总的损失的,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用此策略。转移风险主要有出售、发包、开脱责任合同、保险与担保等。

3.3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由企业或工程项目自身承担风险,承担方式是以自身的风险自留基金来保障,所以,可以把风险自留视为一种风险的财务对策。项目风险是否自留的判断准则如下:自留费用低于保险人的附加保费;项目的期望损失低于保险公司的估计;项目有许多风险单位;项目的最大潜在损失与最大预期损失较小;短期内项目有承受项目预期最大损失的能力;费用和损失支付分布于很长的时间里,因而导致很大的机会成本。

参考文献

第7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论文关键词:反洗钱 监管 研究

    随着反洗钱形势的发展,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理念逐渐成为反洗钱领域的共识。人总行在2007年11月召开的反洗钱监管座谈会上,针对“监管资源有限,监管手段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要树立风险为本的监管思想,采取风险为本的监管方法,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在2008年初全国人民银行反洗钱工作会议上,对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做出安排部署,提出要加强反洗钱非现场监管,逐步推进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建设,建立非现场监管评级机制,确立和完善以洗钱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反洗钱非现场监管体系。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的研究和实践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帷幕。经过三年多的探索性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实施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还存在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在理论认识层面,存在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认为风险为本反洗钱监管与规则为本反洗钱监管相对立,风险为本是对规则为本的否定;风险为本的优势明显优于规则为本;当前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应当要求以风险为本开展反洗钱工作。上述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二是在法规制度层面,存在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反洗钱法》颁布实施五年来,人民银行相继建立了一整套反洗钱制度和操作规范。这些制度、规范在反洗钱起步阶段确实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反洗钱工作在金融机构的深入开展,反洗钱合规理念普遍被金融机构接受以后,过多的规定、过细的标准客观上造成了金融机构的过度依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有的制度反而成了金融机构规避责任的依据。目前金融机构存在大量的防御性可疑交易报告就是最为明显的例证。另外,过多的监管要求也加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给金融机构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负担。这些都是当前反洗钱法规制度滞后于反洗钱形势发展的现实表现。三是在技术操作层面,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还需加强和改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是非现场监管信息资料采集和运用效率不高。风险为本的监管方式是建立在对金融机构的有效评估这一基础之上。要实现有效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信息采集、加工处理、评估判断、现场校验、矫枉评估和做出监管决策等一系列制度和操作程序,疏通数据来源渠道,提高数据采集和运用的电子化水平。但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硬件建设来看,目前通过网络传输信息数据还仅限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还没有电子化网络传输信息平台,而且2010年推广应用的“反洗钱监管交互平台”也未与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及商业银行电子汇划系统对接,降低了系统的功能。当前,非现场监管部分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量大、效率低、差错多,影响了非现场监管的效能。另一方面现场检查的重心还没有转移到以风险管理为目标,还是习惯于合规性检查。比如,在客户身份识别上还是以检查静态的客户身份要素是否合规为主;在大额和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习惯于根据现有制度设定的客观标准对报告结果进行检查。这种传统的检查方式与引导金融机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开展反洗钱工作的要求极不适应。

    鉴于以上问题,要实现反洗钱监管由规则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变,还需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加以改进。

    一、全面认识和正确运用风险为本监管理论

    当前重要的是处理好风险为本与规则为本的关系。规则为本的反洗钱监管方式是反洗钱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通行的监管模式。其工作重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制定规则和各种规定;二是监督检查各类金融机构执行规定的合规性;三是将不合规处罚作为一种日常机制和主要监管方法。规则为本的监管实际上是一个制定规范—检查执行—调整规范—再检查执行的过程。在一国反洗钱制度的初创期,反洗钱工作的机理及价值还未被金融机构所广泛接受的情况下,以规则为本的监管方式既直接,也富有效率。风险为本的反洗钱监管贯彻以关注洗钱风险为核心,以原则性监管为导向,以非现场监管为主要手段,以现场检查为必要补充的监管方法。规则为本监管与风险为本监管贯穿着两种不同的监管理念,但两种监管方式并非截然对立,水火不容,而是层次递进,互为补充的关系。强调风险为本的监管,并不意味着放松合规性监管,而是要将着力点放在风险上,注重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尤其注重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注重对其风险管控能力的考核和评价,当然也包括对违规行为的监测和控制能力。规则为本监管与风险为本监管的区别仅仅是在监管手段、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等方面侧重点不同而已。为此,在监管实践中,应立足实际,灵活掌握,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和内控机制运行情况确定监管重点,如:对反洗钱基础工作较好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主要实施以原则为导向的风险为本监管;对农村信用社、保险、证券、期货等反洗钱工作基础薄弱的机构则主要实施以合规为导向的规则为本监管。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其内部反洗钱组织架构、内控制度、操作流程等基本达到合规要求后,就应更加注重洗钱风险的防范,建立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技术支持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体系,依据风险的大小来安排相应的资源投入。

    二、尽快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以适应反洗钱发展形势需要

    一要进一步扩充洗钱罪的上游犯罪范围。结合我国实际,吸收借鉴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修改《刑法》和《反洗钱法》的相应条款,尽可能地将一切贪利性犯罪包含在洗钱犯罪的“上游犯罪”范围之内。二要建立健全特定非金融行业反洗钱制度。在研究、评估各行业洗钱风险的基础上,加快制定特定非金融行业的反洗钱规则并分步启动实施。同时,发挥相关部门和特定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指导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反洗钱指引,督促行业加强反洗钱自律。三要制定金融机构岗位设置和内控制度建设指引。按照《反洗钱法》的立法精神,人民银行可以会同其他金融机构监管部门,依据《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和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金融机构反洗钱岗位设置和内控制度建设指引》及实施细则,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设置反洗钱工作岗位,完善内控制度建设。四要完善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对《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等配套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客户在办理大额交易业务时应向金融机构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和因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积极采用可疑交易“主观”识别标准

    FAFT的《四十项建议》在制定可疑交易识别标准时采用的是主观标准,即规定“如果金融机构怀疑或有理由怀疑某项资金属于犯罪活动的收益或者与恐怖分子筹资有关,应按照法律或法规的要求,立即向金融情报单位报告”。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已具备一定基础,人民银行应逐步减少可疑交易的客观标准,强化金融机构的自主识别能力。指导金融机构在客观指标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实现以主观分析为主,辅以客观指标的可疑交易报告形成方法,提高可疑交易报告的情报价值。

    四、着手建立反洗钱正向激励机制

    反洗钱补偿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反洗钱专项基金。该基金有三个主要来源:洗钱罪的罚没收入、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主动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社会公众。二是建立政府财政分成奖励制度。对主动提供反洗钱情报和线索的金融机构和工作人员以及积极参与反洗钱侦查、破案工作的有关部门,在破获洗钱案件并追回赃款之后,由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依据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对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给予各种政策上扶持和优惠,如市场准入、经营权限、税收减免或优惠等。

第8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越来越被实务界、理论界与学术界所关注。也引起了当局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利润操纵现象的存在使投资者越来越不信任上市公司,信用作为资本市场的基石受到严峻的考验,从而使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阻滞。因此,解决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关键。科学、合理地验证和识别利润操纵行为成为会计界探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利润操纵的界定

利润操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认为利润操纵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即企业管理人员在有可选择性的会计制度中,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利润的控制。这是对利润操纵的狭义理解。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拍(Katherineschipper)认为利润操纵即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局部或私人利益,而有意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歪曲控制行为,利用信息达到操纵利润的行为。这是对利润操纵的广义理解。

本文所界定的利润操纵是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违反现有的会计制度及法则,从而获得不当利益,它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利润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辅助信息的操纵。即,以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为基础,通过采取合法的或不合法的手段对披露的信息进行事先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到期望的会计利润,以此实现或达到行为主体的预定目的。

三、利润操纵的识别方法

(一)利润识别方法

根据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陈述和财务数据定性定量分析,大多从四个方面体现利润操纵的风险。第一,现金制的指标和应计制的指标。由于应计制本身具有弹性空间,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操作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实现利润操纵。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相对较为固定,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差异程度反映了企业利润对的操纵程度。第二,利润来源。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不一定是公司主营业务。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就存在很大的利润操纵空间。第三,不良资产。即通过分析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待摊费用等,观察是否存在异常数据,从而推断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是否存在“泡沫经济”,从而识别是否利润操纵。第四,关联方占用指标。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关联企业,关联企业通过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占用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存在利润操作空间。

(二)分析性程序方法识别利润操纵

依据分析性程序方法识别利润操纵可分为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

1.表内分析

表内分析,即分析上市公司的各类报表,推断盈亏情况,预测运营前景,通过公司的财务报告判断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根据同一公司同一经济业务所编制的,其主要数据之间必然有勾稽关系和逻辑关系。表内分析由上市公司财务结构分析、财务指标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构成。

财务结构分析,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及其构成、资本构成及其结构、利润构成及其结构的分析,判断企业经济实力、能力、潜力,推断企业未来的资金需要量,预判企业的经营风险及其清偿债务的能力。通过对财务结构的分析,判断企业是否有利润操纵的动机。

财务指标的分析主要通过对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分析,初步掌握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判断其是否有利润操纵行为。

财务比率分析,是指上市公司的财务比率包括资产流动性指标、经营效率指标、财务杠杆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现金状况指标等。而会计账户存在的严密的勾稽关系,使得利润操纵者顾此失彼,所以利用科学、严谨、逻辑的会计科目的财务比率对比分析,就可以发现利润操纵的线索。

2.表外分析

表外分析,即主要以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为基础,结合对基本面、同业比较数据及调查研究情况的分析。明显且直接的一些外部财务指标,足以使投资者警惕,通常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长期处于亏损,而且仍有持续恶化的苗头,利润操纵的动机性较强。另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同期对比增幅较大,或比行业一般水平高出很多,或财务指标短期内激增,同样存在较强的利润操作动机。

(三)分析财务比率识别利润操纵

分析财务比率是识别是否存在利润操纵最常用的方法,即通过分析上市公司财务结构、财务指标、现金流量,发现是否存在异常的比率,以此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

1.财务结构的分析

(1)分析资源配置及其构成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是经济资源,因此可以通过经济资源的量判断企业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经济资源状况及其构成,判断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发展潜力,判断管理者是否认真履行管理责任,判断企业的资产营运能力。可以通过分析企业资产的分布、周转、使用情况,判断企业未来的资金需要量。

(2)分析资本构成及其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构成主要包括股权筹资与债务筹资。可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资本构成,判断企业法人和债权人所要承担的经营风险,判断企业的债务清偿能力。

(3)分析偿债能力

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短期债务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营运资金不足或周转出现问题而对外筹款形成的不长于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债务。可以通过分析短期债务,判断企业短期资金的营运能力以及营运资金周转状况。长期债务是需要支付利息、年期超过1年的贷款或财务责任,是企业筹集资本的重要方式。可以通过分析长期债务,判断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

(4)分析盈利能力

可以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与经营成果,了解企业的各项报酬率指标,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

2.财务指标的分析

分析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四个方面的财务指标,可以了解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判断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行为。

(1)分析偿还债务能力

通过分析可以掌握企业基本的财务状况。例如,2010年我国农药上市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大于1的仅占21.4%,分别为诺普信、长青股份、红太阳;化肥上市公司资产周转率大于1的仅占13.6%,分别为芭田股份、六国化工、四川美丰。分析短期偿债能力,国内农药、化肥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速冻比率都远低于参考值,以此判断整个行业的偿债能力都较弱。

(2)分析经营能力

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各项资产的运用,分析企业的经营能力即通过分析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使用以及结构比例,判断企业经营资金的利用效率和资金周转指标、综合管理水平指标。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占很大比例,企业资产的周转状况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很大,偿债能力指标正常但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说明企业营销工作出现严重问题,应收账款大量拖欠,或积压太多库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可能出现了问题。

(3)分析盈利能力

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判断企业的利润额。盈利能力的分析包括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能力的分析和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稳定地获取较高利润能力的分析。但目前上市公司基本都存在一定的非正常因素。第一,不合理利润构成的比重结构。一些公司的主营业务的收入或利润平稳甚至大幅下降,利润总额却明显增长甚至大幅上升。第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变化。企业的原始投资和经营所得是所有者权益增长的最稳定可靠的来源,但一些公司依靠高溢价发行来实现净资产的增长。可以通过分析公司净资产增加经营所得提供份额的多少,判断每股资产的获利能力。

3.分析上市公司现金流量

第9篇:筹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范文

1.宏观经济风险。宏观经济风险对于每个房地产投资企业都是不可幸免的。譬如说,当经济衰退,处于低速消沉时,社会对消费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减缩,这其中当然包括房地产。更有甚者,每当经济陷于低谷,消费减缩时,受冲击最大的往往是如汽车、房地产之类的长线耐用消费品,这时人们会修正在经济景气时制订的消费计划,推迟或干脆取消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社会风尚如此,造成房地产市场一时供大于求,房屋价格亦连连下跌。

2.财政利率风险。财政利率风险多来自于利率波动的影响,因为很多人买房并不是全额付款,一般都会利用杠杆原则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敖以解决一部分资金。假如贷款利率上升,投资人所需要负担的贷款利息就可能是楼价本身的价值,此种情形对于一些财力有限的投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加息有可能迫使他们放弃房地产。当然如银行收回抵押房地产可以得到贷出款项的话,则投资人无须再负担任何责任。然而,假如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低潮,银行在拍卖房地产时仍得不列足够的款项偿还抵押贷款时,则投资人仍需负一定责任。所以,投资者在策划置业计划和议价房地产时,必须把利率波动因素考虑进去。

3.市场风险。由于供求形势变化,引起市场竞争范围、竞争程度、竞争方式以及房地产市场性质、市场结构、市场发育等变化而导致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房地产市场价值跌落的一种可能性,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供应的时间误差。譬如当房价因供应短缺而上升时,开发公司便会纷纷兴建楼宇,但由于建筑需要一定时间,故此虽然待建楼的总体规模已经超出供应需要,但短期内楼价仍然会持续上扬。近年来,建筑业技术日渐先进,所以造成房地产能迅速供应市场,直接缩短了地产循环的时间,也使得楼价波动变得更为频繁。

4.自然风险。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不可抗性(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以及土地的自然地理和技术经济特性带来的风险。

(二)内部风险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由于房地产投资经营上的失误(或其可能性),造成实际经营结果偏离预期望值的可能性;经营风险起源于投资内部问题和项目的经济环境情况,如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低,使用经营费用超过预计值,房屋空置率高,租金回笼等问题,都将使企业的营业收入小于预期值。经济环境可能不理想,对房地产的需求偏低,会产生比预期高的空置率。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房地产投资者运用财务杠杆,在使用贷款的条件下,既扩大了投资的利润范围,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增加的营业收入不足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

房地产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所掌握信息不全、不准,投资决策草率。所依据的信息不够准确,或前期调研不细,对购买力及项目的销售前景预期过于乐观,都会导致在运用中出现与当初的估计有较大偏差。

宏观形势出现意想不到的不利变化,由此引发多种风险。这在近年的经济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表现为:一是前些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诱发建材价格上涨,工程造价跟着上涨;二是货币发行政策和银行信贷政策。如银行紧缩银根对房地产商就意味着筹资或变现风险。三是房地产供求形势的变化。房地产供给严重不足的状况已成历史,现在的情况是供过于求,房价自然就要下降,销售难度增加,促销成本加大,期房销售几乎成为不可能。四是房地产政策及由此形成的大气候。如当前银行对房地产业的支持重点从“开发”变为“购买”,这不利于刚开发并需持续投入的房地产项目的开展。

发展商主观上对房地产市场供求形势,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的理解、判断或把握上出现偏差。具体表现为: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实际上“感觉”错了或反了。如有的发展商过分地相信自己会容易地找到“下家”,将项目脱手,而实际并未如愿;有的发展商在决策上项目时只考虑、分析了一时的市场供求形势,而没把开发的周期因素考虑进去,结果供求关系“此一时彼一时”,或者对市场的估计及项目自身的优势的判断过于乐观,最终导致销售困难;还有的发展商过分相信自己的“道”(即通过“关系”拿到“好项目”的能力),而经营实力(开发实力、管理能力、行销能力)不足或较弱,项目运作中难于实现预期的经营业绩。

此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也是引发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建设风险的原因。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

如何正确估计和评价一宗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呢?通常的办法是计算投资风险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国际房地产投资业常用的三个指标来识别

1.投资房地产的营业率。一切能够带来收入的房地产都必然发生经营费用。以利润来维持其赚钱的能力。营业率被用来判定投资报告的净营业收入是否具有现实性。计算公式为:

营业率=年营业总费用/年计划总收入

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新公寓楼营业率在38%—40%之间是可行的。办公楼、商业楼有不同的营业率。营业率太低说明投资方案中有些成本费用没有考虑。太高则说明管理不善。太低或太高都说明风险太大。

2.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是扣除所有成本费后的收入,是偿还债务资金的基本来源。它和偿债责任的比率反映了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

偿债收益比=营业净收入/要求的年偿债额

偿债收益比数值越小,该项借款投资的风险越大;反之,则风险越小。住宅资产的偿债收益比一般要求超过1:2才被认为是安全的。

3.保本占用率。保本占用率是计算房地产安全性的另一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保本占用率=(年营业总费用+要求的年偿债额)/年计划总收入

保本占用率越高,投资风险越大。可以接受的住宅资产的保本占用率一般为85%-90%。

(二)概率与数理统计的方法

由于风险度量涉及到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因而可以采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作为房地产投资风险的识别方法。这里的投资结果主要是指房地产投资的报酬回报率。而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的取得很不容易。虽然可以作市场调查,有已开发项目的资料,可以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得出分布或其估计,甚至通过统计检验,但其结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代表拟开发项目的概率分布。这是因为各个房地产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有时相距十几米的位置,即使其它条件都相同,投资的报酬回报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将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观概率判断结合而确定出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概率分布是实际工作者常用的方法。

但如果某一房地产项目投资的报酬回报率的可能结果有几种,每一种可能的结果为xi其出现的概率为Pi,则其数学期望为:

如果投资者将投资报酬率的预期结果取为数学期望是合符情理的。因为在统计的意义上真实的投资报酬率出现在数学期望左右的概率最大。那么此标准差就描述了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平均”变动程度,因此可作为一种风险的度量。标准差越大,风险越大,标准差越小,风险越小。用标准差度量投资风险的优点是概念比较清楚直观,可以借用成熟的数理统计一整套理论和方法。在降低投资风险的投资组合理论中,这一度量有出色的表现。其缺点是准确的概率分市Pi不易找出。考虑到相同的标准差,对于期望值不同的投资项目,它所表达的影响程度或对投资者的损害程度,也即风险大小,应该是不同的。期望值大时,风险应小些,期望值小时,风险应大些。所以人们更喜欢用变异系数来度量风险:

R=б/E

怎样的R值是小(大)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性格有关。但R接近1的风险,通常是投资者不愿接受的风险。R>1的风险,是很多投资者不能忍受的风险。也可以用Δ=E-б这一绝对数来度量风险。Δ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控制

在房地产投资活动中.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对于所有的房地产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投资风险的控制即在于能及时的发现或预测到这种风险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缓和、减轻、控制这种风险,减少投资者预期收益的损失可能性。

控制风险的基本思想是对某种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调整、进而最大程度降低这种可能性的主要方法有:

(一)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以作出科学的项目决策

风险是指在投资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减少这种不确定性,从而减少这种偏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尽可能详尽的信息,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较好地控制房地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趋势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中选择社会最需要的并能够取得较大收益的投资项目,这部分工作可以由投资者自己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也可委托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

(二)在预期收益相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较小的房地产项目

房地产投资项目种类较多,它们的风险度大小不一。有的风险度较大,可能遭遇的不确定性也较高,而有些投资项目的风险度较小,选择风险小的投资项目可以使投资收益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三)以合理组织融资形式进行滚动开发

房地产投资需要量大,必须以一定的形式筹措资金,以满足需要。房地产融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开发资金。通过预售开发的商品房和卖楼花,从客户那里筹集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利用已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到银行获得抵押贷款。组建股份公司,申请成为上市公司。从股票市场上融资。各房地产开发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的融资形式,以便迅速、大量、低成本地融入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开发公司不但要掌握融资技巧;而且还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比如在投资项目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运用多种手段,促使施工单位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周期。房地产企业还要增收节支、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经营管理费用,以保证所投入的资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通过多项投资组合及多种经营分散风险

不同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等因素也是不同的,所以,实行多项目投资组合可以获得比所有投资集中于一个项目上更稳定的收益:当然,各项目之间的相关性不能太强,否则就无法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