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

第1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关键字: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翻开新的篇章。根据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应建立一个由一板(含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国际板)、二板(即创业板)、三板(含场外交易市场和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组成的以纵向为主的全国性资本市场,结合各场外交易市场及产权交易市场组成的以横向为主的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多层次体系,各层次资本市场之间“彼此独立、互为补充、协同发展”。

一板市场

(1)主板

主板市场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和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构成,位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金字塔顶端,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最高,主要服务于境内大型国有企业和经营效益优良的知名成熟大企业。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将主板市场“做大做强”并不断完善与其他板块之间的互联进退机制将极大活跃我国资本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同时,沪深两市之间应该实现资源共享,逐步统一入市门槛,上市公司可在两市之间自由转板,避免结构性浪费。

(2)中小企业板

中小企业板市场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市场构成,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与主板基本相同,主要服务于主业突出、具有较好成长性或较成熟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主板市场的初级层次,为主板市场输送优秀的潜力型中小企业,待其达到一定规模后上升至主板市场。同时还应划清其与创业板市场之间的界限,各司其职,有效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实现两板的有机结合。

(3)国际板

国际板市场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板市场构成,依托位于金融中心上海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设的国际板市场,主要吸收世界知名企业,同时吸引在海外上市的优秀中国企业回归。通过吸引国际知名企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主板与国际板市场的双轮驱动,相互促进,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和产品定价的话语权,努力将我国打造成资本市场强国,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地位。

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

创业板市场由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构成,位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金字塔的中间层次,对上市公司的要求较低,面向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风险投资的退出提供渠道,其与主板之间形成一种有低级到高级的提升关系。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中间纽带,创业板与各板块之间的联系尤为密切,对保障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各板块转换通道的通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创业板还肩负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方面的历史使命。

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位于多层次资本市场金字塔的底层,是整个资本市场的根基,其建设不仅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支持,也能为其改制、实现规范化经营搭建好的平台,使其成为创业板市场的孵化器。

(1)代办股份转让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代办股份转让市场是证券公司以其自有或租用的业务设施,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的场外交易市场,作为独立于证券交易所之外的一个系统,在组织方式上采取做市商制,而发行审核实行备案制。代办股份转让市场为风险资本提供了一个退出通道,化解了企业退市风险,作为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等场内市场的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适应了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

(2)地方产权交易市场

地方产权交易市场通过建立标准化交易规则和完整化服务体系的交易制度,通过引入做市商机制和竞价交易机制,形成交易价格市场机制,满足投资者的多种需求,推动各区域协调发展。

以上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框架,但是其并非是静态的,资本市场的生命活力源于其流动性,转板机制的构建是各层次以及层次内部资本相互联系的桥梁,良好的流动性有益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同时降低了企业转板融资的成本,提高了资本流通的效率,降低了直接退市的风险。下面是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机制的设计: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当前资本市场体系仍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发展初级阶段,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成熟资本市场体系迫在眉睫。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经济发展中争取更多的主导权,就要从更深层次上推动资本市场多层次体系的建设,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本市场建设道路,强化主板市场,适时推进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大力发展创业板,扩容场外交易市场,完善地方产权交易市场,优化转板机制,为我国经济的腾飞助力。

参考文献:

[1]洪瑞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1.6

第2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创业板市场又称第二板市场,是金融市场中新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创业板市场主要以中小型高科技企业为服务对象,同时也具有资本市场的一般功能,能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1.1与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1)上市门槛低。首先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没有关于盈利状况的要求,其次没有对于净资产额的要求。这种限制条件的放宽能够使得目前盈利状况不好但具有高增长性的高科技企业通过上市来融通所需资金。

(2)信息披露方面监管比较严格。因为和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上市条件较低,许多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的中小企业很可能与优质企业资源并存,而且与传统产业相比,对高科技企业的评价更为繁杂。因此,充分披露发行人的信息资源,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作出客观的判断,能够最大程度上化解投资风险。

(3)创新能力强,成长性突出。创业板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让从事创新性、有市场潜力行业的中小企业能够得到金融帮助的环境,这类高成长性公司在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在主板市场上很难上市。创业板将为创业基金提供良好资金“出口”,促使这些基金更愿意投资于高成长性的中小型公司。

(4)公司股份全部流通。创业板公司有关上市规则中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所有股东自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1年内不得出售其所持该公司股份。这和主板市场3年的限定期相比,更有利于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使市场更加活跃。

1.2我国目前的创业板与真正“创业板”的差异

(1)在证券市场体系中的位置不同。我国的创业板只是深圳股票交易所的一个板块,是国内主板市场的补充。相比较而言,国外创业板的独立性则相对较大一些。

(2)上市条件不同。为了保证证券市场的安全,我国目前的创业板的上市条件从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高,接近于主板市场。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中小型企业的进入。

(3)是否存在流通股方面不同。股权分置这个长期困扰我国主板市场的大问题又被原封不动地引入了创业板。所以从总体的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结构依然是十分单一的,即只存在主板市场,二板乃至三板市场是空缺,多层次的格局还是没有形成。

2创业板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1完善证券市场体系。

我国应模仿美国NASDAQ创业板市场引用独立市场模式,使创业板有竞争力,能够达到跟主板市场同一级别,促进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之间公平竞争。创业板与主板市场公平竞争能使其成长速度加快,通过不断完善与发展,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提高我国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创业板的产生将使证券市场破除垄断、降低成本并提升服务质量。

2.2对主板市场的冲击。

创业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基本面是一样的,资本在两个市场之间没有流动障碍,创业板的产生必将导致主板市场的资金分流。创业板市场相比于主板市场,公司股本规模较小,因此涨跌幅度比较大,股价波动性较大。风险爱好者更偏向于创业板, 即可从主板市场抽回资金投入创业板市场,降低主板市场的总市值。创业板的价格波动过大,也会加剧主板市场的股价波动。创业板股票发行后,将有大量的投资者和资金从主板市场撤出投向创业板市场,主板市场将遭受失血的压力,影响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企业的股价。

2.3对投资者的影响。

创业板市场对于我国来说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而我国投资者又偏好新事物。创业板的推出预示着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投资创业板市场的热情往往会比较大。同时,创业板市场的交易规则相对较为宽松,所以能够吸引一些机构投资者和投机资金的介入,使得创业板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比主板市场更加剧烈。最后,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也将引起资本市场投资理念的变化,引发投资者对一些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价值的重新定位,从而引起一些特殊题材股票的价格的波动。

3创业板的推出对我国企业发展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的重大意义

3.1 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成长型企业处于创建和成长期时,兼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两大特性,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此时最可行也是最合适的融资办法就是股权融资。创业板市场允许中小企业以相对宽松的标准发行上市,在其融资过程中创业板市场更看重的是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和发展空间,因此企业可以获得发展所需的大量的、稳定的、持久的资金支持。

3.2 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出口”,分散风险投资的风险。风险资本存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一个有效的退出机制。虽然风险资本的退出可以采取并购、管理层回购、股权转让、清算等多种方式,但通过在创业板这个专门服务于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市场上发行上市进而通过二级交易实现套现是最为迅速和便捷的方式。

3.3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3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新三板;发展现状;分层制度

“新三板”市场原指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股份转让的试点,其挂牌企业多为高新科技型企业,并且挂牌门槛较低,时间短,手续简便,因而自2013年12月31日全国股转系统接受挂牌企业以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突飞猛进,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把新三板市场推上风口浪尖。

一、新三板市场的定位

新三板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沪深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和中小微型的企业提供服务,企业通过挂牌来实现价格发现、引入资金等目的,并通过规范公司运作接受相关部门监管等过程,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熟悉资本市场的运作。大力发展新三板,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我国目前实体经济不振,GDP增长乏力,发展新三板,可以解决众多中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问题,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

二、新三板市场发展现状

(一)新三板挂牌制度分析

新三板企业挂牌相对于其他市场门槛较低,无论是从主体资格、存续时间、盈利指标、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监管方面都较其他市场宽松了很多,从挂牌程序上看,从确定券商及中介、股份制改制、企业尽职调查、申报材料及中介报告、主办券商内核并出具推荐报告到监管部门审查备案直至最终股份登记挂牌完成,正常情况下只需要6个月,挂牌效率大大提高,因而新三板成为中小微型企业逐鹿资本市场的舞台。

(二)挂牌企业现状分析

从2006年发展至今,我国新三板市场经历了10年的成长,至2011年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不超过100家,而2012年,我国证监会提出“将加快推进新三板建设”,自此,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开始缓慢增长,自2013年底,新三板市场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2014年是新三板市场发展的元年,到年底累计挂牌企业家数共有1572家,实现数量的突破性增长,2015年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到年底累计5129家,截至2016年3月14日,共有挂牌企业6026家,突破6000大关,经统计,新三板累计挂牌企业从0到1000家用了2236个工作日,从1000家到2000家用了144个工作日,从2000家到3000家用了106个工作日,从3000家到4000家用了73个工作日,而在最近,从4000家到6000家用了仅仅不到90个工作日,可见新三板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保证了挂牌工作的效率,减少企业的排队家数。同时随着挂牌数量的激增,股票发行次数和总融资额也出现爆发式增长。

从行业分布规模上来看,截至2016年3月14日,行业分布广泛集中于信息技术、工业、材料以及可选消费等行业,其中,信息技术挂牌家数最多,共有1743家,占比为高达28.81%,其次是工业型企业,挂牌家数为1705家,占比28.18%,信息技术和工业的总占比超过企业总数的一半,这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相符,其他行业挂牌家数则较为分散。从行业分布来看,新三板挂牌企业多集中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表明新三板的定位是服务于创新、创业、中小微型企业。

从地域分布来看,截至2016年3月14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主要集中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以及山东六地,分别为916家、817家、753家、527家、510家和391家,六个省份的挂牌企业家数总计3914家,占新三板全国挂牌企业总数的65%,挂牌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北京挂牌企业数量最多,为916家,占比15.14%,广东省及江苏省紧跟其后。主要也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密集型的中小微企业多集中于这些地区,同时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也存在一定的资源和地域优势,造成了挂牌企业地区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扶持,以及新三板企业挂牌门槛低等有利条件,预期二线及欠发达地区的挂牌企业数量有望提升。

(三)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新三板市场主要存在流动性不足、企业估值较低、融资困难等问题,从表2-3-1可以看出,新三板企业的平均估值普遍低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上证A股,做市转让的企业平均估值高于新三板整体企业的估值,而协议转让的企业估值呈负值状态,新三板整体企业的市盈率不足创业板的1/3,不足中小企业板和上证A股企业的1/5,这与新三板企业目前的流动性不足有密切的关系。由表2-3-2可以看出,尽管我国新三板企业数量远高于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上市板块,但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却远远低于其他上市板块,以2016年2月份为例,新三板企业成交总量为13.10亿股,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沪深300的成交量分别高达1,228.10亿股、574.83亿股和1,706.36亿股,新三板成交金额为75.13亿元,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沪深300的成交金额分别达到20,595.12亿元、13,015.02亿元和16,813.60亿元,可见新三板企业尽管数量众多,但交易活跃度非常小。

新三板流动性不足主要是由于投资者门槛高以及转让方式的限制,主要包括以下原因:

1、高投资门槛。由于挂牌新三板门槛低、审批快,众多企业纷纷涌入该市场,期望能通过新三板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因而新三板容量日益扩大,造成了供给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二级市场中500万的投资者门槛也阻止了大量投资者的进入,使得新三板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中小投资者占据大部分,散户的资金无法介入新三板市场,便形成这种不均衡的供需关系,使得市场流动性较低。

2、做市商制度不完善。我国2014年引入的做市商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三板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但是并不完善。首先,我国新三板做市制度在实践时缺少IPO环节,因而做市商获取二级市场股票的动力不高。其次,我国做市商获取库存股票的价格低廉,只要在合适时间进行做市转让即可获取利润,这导致国内的做市商缺少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动机,同时一级市场产生的高额利润也压缩了二级市场的利润空间,使得新三板交易活跃度低。

3、信息披露不严格。新三板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不像主板上市公司那样严格,信息披露水平也较低,即使市场中存在个人投资者,也无法从挂牌公司披露的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公司,同时信息盲区也使得投资者的感知风险加大,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另外,做市商在新三板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他们掌握了大量挂牌企业的信息,知情度远高于投资者,因而对于优质的企业,做市商往往长期持有而不愿意卖出这些企业的股票,使得做市商的定价功能降低,股票价格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投资意愿。

三、对我国新三板市场的相关建议

(一)加速分层化管理制度的实施

2016年 3月4日,证监会指出,新三板分层机制将于5月份正式实施。当前的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估值及流动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分层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新三板实行分层管理能够对企业产生正向激励作用,创新层对于企业的收入、业绩和规模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进入创新层的企业将会享受估值和流动性的溢价,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和政策的优待。其次,分层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投资机会,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难度,投资者有了判断企业优劣的依据,其投资选择也会逐渐扩大到新三板市场,创新层的企业将会获得资金的青睐,必然为市场提供流动性。

(二)适时推出转板制度

新三板的转板涉及3个层面,一是市场分层后各层之间的转板,二是新三板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对接,三是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的对接。转板制度的推出将有效提高挂牌企业的积极性,提升投资者的估值预期,使企业能能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选择上市板块,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择时确定竞价交易制度

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在加大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而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一直被认为是解决新三板流动性困境的良药,市场在完善做市商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在合适的时机推出竞价交易制度,竞价交易需要股权足够分散,形成模块,随着新三板的发展,若基础条件以及制度准备充足,未来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将有效解决新三板市场存在的众多问题。

参考文献:

[1] 吕新元.新三板现状与机制完善[J].金融市场,2014,28.

[2] 李曙衢.透视新三板[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第4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银行借贷;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152-02

1 当前国内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企业可选的融资方式主要有私人借贷、自筹资金、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等。自筹资金包括股东的资金投入、个人财产和私人拆借以及企业经营性融资资金;直接融资是指以债券或股票的形式公开向社会筹集资金,也包括引入风险投资资金;间接融资主要包括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和信用贷款等各种短期和中长期贷款;政策性融资主要涉及政府对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税扶持、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以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支持等。在上述的融资途径中,银行借贷、风险投资、创业板块及其创业基金是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常见融资渠道。但是这几种融资渠道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利之处。

1.1 银行借贷

(1)科技型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抵押担保,银行不愿借资金给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一般都较小,尤其对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基本没有什么较大价值的资产进行抵押,所以没有抵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融资。(2)企业发展有风险,银行不愿承担风险。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性,未来的企业前景很不明朗,更由于在和银行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对于以稳健型投资为主要投资策略的银行来说,借给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就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而银行一般都不愿意承担风险。

1.2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性资本,尤其风险投资喜欢投资于高成长性的高风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所以引入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解决融资问题的非常好的途径。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引入风险投资的时候还面临着几下的几点不利因素:(1)企业接触风险投资的渠道少。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入风险投资往往是风险投资寻找有投资价值的成长型企业,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动寻求风险投资的渠道较少,造成很多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没有被风险投资发掘,企业的融资问题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2)风险投资本身发展不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的发展也刚刚起步,风险投资的规模较小,内部的机制也不够完善,截至2008年,我国风险投资企业215家,风险投资的规模远远小于企业的融资需求。

1.3 创业板块

定位于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上市服务的深交所的创业板也存在于以下几点的不足:(1)虽然其股本规模要求比主板上市公司降低,下限初定在2000万元左右,但是对于初创型的企业来说还是一个很高的门槛。(2)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经营记录为两年,很多企业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个很大特点就在于他的成立周期短,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的成立周期不足一年,创业板对于经营记录的要求往往把那些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初创期的企业拒在门外。

1.4 创新基金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创新基金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1)基金金额较少,无法满足融资金额较大的企业的需求。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能申请到最高的资金为200万人民币,而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研发,在发展期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以及市场推广中,创新基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只能是杯水车薪,并不能完全解决其融资的问题。(2)创新基金的审核周期长,在半年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创新基金,从材料的递交到项目的审核直到最后的批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这对于以技术创新作为竞争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漫长的周期,很可能会错过产品推出的最佳时期。

2 拓宽我国高新科技型中小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保证结合在一起的中介服务活动,它介于商业银行和企业之间,担保人对商业银行做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信用等级。这对于弥补中小企业信用资源不足、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以建立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良好的关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程度。

2.1.1 加大对担保机构政策扶持力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决定了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支持与导向作用,以吸引民间资本入股,壮大担保机构的资金实力。各级地方政府都要通过单独编列财政预算计划,或者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其他经营性及非经营性国有不动产等途径,建立担保专项发展基金,并且要有制度保证、有长期稳定的补充资金来源。通过入股、租借、奖励等方式,根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发展的客观需求,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成立商业性和互担保机构,或及时向信用担保机构补充资金,并将之纳入地方政府的工作业绩考核。

2.1.2 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

在落实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积极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专项担保基金的杠杆作用,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担保市场,组建商业性担保机构,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对辖区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加强担保机构抗风险能力,消除金融机构的隐患,增强合作意愿。

2.1.3 大力加强担保机构自身素质建设

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机制。应明确授权一个政府部门管理和监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功能定位、担保机制、担保程序、会计制度、风险防范、从业人员、收费标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定期监督和检查提供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并将其与有关优惠政策挂钩,积极创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快组建担保机构的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和监督办法,规范服务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三是推动担保机构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增强资金实力。四是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担保机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其业务经营管理能力。

2.2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

2.2.1 要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投资主体

一方面,采取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基金制等形式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并由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专家型人才管理。另一方面,广泛募集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鼓励和支持各地、特别是经济科技较为发达地区,建立由政府支持,民间投资、市场化运作的风险投资机构,组成区域性风险投资的组织机构体系。还有建立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充分利用国外风险投资的资金、人才和经营管理经验,带动和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2.2.2 健全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机构

首先要尽快组建高科技产业风险投资评估咨询机构,对投资项目进行严格、规范的评估,尽可能降低风险投资的技术风险。其次要大力发展为风险投资提供会计、审计、法津咨询、专利调查等服务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第三要建立一个高效率的情报信息网,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加强对国内外技术市场的调研和经济、技术的预测工作,让风险投资公司获得广、快、精、准的信息,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决策水平,获得最佳效益。

2.3 建立多层次多品种资本市场

从国际经验看,西方的高新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该市场具有更加多样化的交易方式、交易规则和多层次的投资群,为处于不同风险期的企业和拥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之间提供交易平台。

2.3.1 健全二板市场

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的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应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二板市场和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就其分工来看,二板市场主要解决处于创业中后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立与其配套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在一定意义上,我国更需要后一层面的资本市场。因为构想中的二板市场仍位于证券交易所的框架之内,很难摆脱现有证券所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限制。同时由于容量有限,上市成本也相当高昂,众多中小企业将难以进入该市场融资。

2.3.2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通的资本金中,债权融资比例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比重的数倍,有时近10倍。2004年12月14日,人民银行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核规则》,此举为企业债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市流动铺平了道路,也为企业债券扩容到更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债券发行申报复杂、审批漫长、额度控制过严,以及债券评级机构的公信力、权威性,不对可转换企业债券评级,也会影响中小企业的介入。

总之,高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子资本市场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赵雪芹.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化与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89.

[2]卢玮,汪浩.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J].华东经济管理,2002:64-66.

第5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随着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全省企业对金融市场的需求日益凸显,其融资方式逐渐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扩张、由单纯融资向融资与融智并重转型。

场内市场比例不高

场外市场前景广阔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主要由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场内市场包括主板(含中小板,下同)、创业板;场外市场包括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证券公司柜台市场等。(见右图)

近年来,贵州省企业参与主板、创业板市场积极性较高,但由于全省企业经济总量总体较小,工业产值整体偏弱,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与发达省份仍存在较大差距。截至2014年底,沪、深交易所共有上市企业2600余家,贵州省仅占21家,远低于79家的全国平均水平。

新三板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继沪深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也是我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于2013年1月正式揭牌运营, 2013年12月31日正式面向全国受理企业挂牌申请。一年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增长了3.4倍,总市值增长了7.3倍,投资者数量增长了5倍,发行次数为过去7年总量的2.9倍。

新三板等场外市场的启动,给贵州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截至2014年末,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有1572家,其中贵州省企业13家,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位居第23位,未来还将有更多符合条件的成长型企业登陆新三板。

2014年1月,贵州股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以下简称“贵州股交中心”)的正式运营,为场外市场建设增加了新的生机。其与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天津股权交易所一样,同属于区域性股权市场,是贵州省搭建的资本市场投融资平台。其融资门槛比新三板更低、更灵活,更多样化,当前定位为以发展一级市场融资功能为主、二级市场交易功能为辅,通过创新产品来解决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和股权质押难的问题,同时按照互联网金融的思路,实现与机构间私募产品市场、柜台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贵州股交中心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年的发展,已成功吸引280多家企业挂牌,成为我国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中的重要一员。

把握新三板机遇

促进企业发展

新三板降低了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国务院2013年12月了《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新三板主要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国务院对新三板的全新定位,使得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从以往的成长后期和成熟期前移到创业期和成长初期,有助于带动社会资本对创新体系的支持和前移,促进中小微企业以较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对于中小微企业的挂牌上市要求,新三板不设财务指标,对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不做实质性判断,通过设立“发行豁免制度”(发行豁免制度指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后股东人数累计不超过200人的,豁免向证监会申请核准。)降低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门槛,有效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新三板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效应初步显现。统计数据显示,新三板中95%左右的公司是中小微企业;从股东人数看,挂牌企业平均股东人数27人,10名股东以内的公司占比52%左右;从财务状况看,营业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公司占比54%,净利润在500万元以下公司占比63%,整体呈现出小而多元的特征。

新三板拓展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新三板通过构建包括企业股权、债权、优先股等融资工具在内的直接融资体系,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对融资方式、融资时点、融资规模、融资过程、融资价格均不予干涉,由市场主体自主协商,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特征。

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后信息披露更为充分、公司治理更加规范,有助于减小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并减小融资的风险溢价,提升挂牌企业的间接融资能力,降低了融资成本,促进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有机融合。统计数据显示,新三板企业挂牌一年后银行贷款余额平均为1131万元,较挂牌当年年末增加7成;挂牌一年后债务融资成本平均为7.2%,较挂牌当年下降13.1个百分点。

新三板有助于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新三板作为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基石,已经逐渐成为地方特色企业向外展示的有力窗口。一些地方特色企业通过在新三板上市,提升了企业形象和认知度,拓宽了企业经营渠道,同时由于公司治理日益规范,品牌效应日渐显现,对于原渠道维护、新渠道开发、引进高端人才等方面都有较好的影响。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三板对于打造地方特色名牌,促进地方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地方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正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三板等场外市场有利于为贵州省企业赢得后发优势。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沪、深两市企业总数只有2600余家,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偏少,大量特色鲜明、成长性高、潜力较大的企业难以通过场内市场发展壮大。而正高速发展的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可以有效满足全省大量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贵州省物产资源丰富,农特产品众多,民族特色鲜明,存在大量具有独特发展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如食品加工、旅游商品、民族制药等特色企业,现阶段到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条件可能还不十分成熟。因而更适合到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挂牌融资,借助场外市场进行融资,既可以提高企业规范治理水平,又能够提升贵州省特色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推进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实现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为全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强力支撑。

企业积极参与

政府加大扶持

当前推动贵州省企业全面参与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等场外市场发展需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引导各类拟上市企业规范发展。中小微企业要对接资本市场、获得资本支持,就必须加强管理、诚信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各有关部门、各有关金融机构要深入企业,引导企业规范发展,建立健全资本市场诚信企业数据库,为融资企业的规范发展做好服务。

加大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的宣传力度。我国是先有场内市场后有场外市场。场外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制度优势尚未完全展现,有必要加大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的宣传力度。同时基于场外市场的功能和规则与场内市场有着重大区别,有必要做好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市场培训,为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上市板块提供政策参考。

加强对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等场外市场的政策扶持。贵州省针对资本市场的扶持政策目前仅限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企业,对新三板和贵州股交中心等场外市场的上市企业尚未有所考虑,建议有关部门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出发,抓紧制订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等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场外市场融资发展。

第6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新三板市场;融资功能;绩效分析;交易规则;市商制度;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6-0071-06

一、引言

新三板市场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最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实际也是一个全国性的P2P市场,是为创业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门槛比较低,采用备案制而不是核准制,挂牌后可实施定向增发股份,提高公司信用等级,帮助企业更快融资。新三板市场还是一个透明的估价平台,挂牌后即便不转让股份,资本市场对公司的估价也上去了,可以根据这个价格进行内部融资或者内部做股权激励。2012年以后特别在推出了新三板成指、做市两套指数后,新三板市场更是以几何级数增长,指数涨幅明显超过了沪深主板市场,个股中股价冲过百元大关的也不再只是个案。

学者们在充分肯定现行的新三板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创新、克服中小企业长期依赖银行等单一货币市场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指出当前新三板市场发展中的问题。林芳璐(2013)[1]研究发现,由于直接融资主要依赖定向增资这一方式,新三板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有限。田娟娟、邢天才(2014)[2]从交易方式和交易规则两个角度分析新三板存在流动性风险较大,流动性明显不足的问题。王兆琦(2015)[3]则在肯定市商制度优越性的同时,也指出还存在做市商操纵股价较为便利、做市商的专业水平缺失两大缺陷。因此,及时探究新三板是否有效拓展了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新三板市场健康发展,也将长期有效的帮助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创新。

长三角地区主要是指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三省一市”,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全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小企业占整个地区企业比重的99%以上,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占整个地区从业人数的85%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营业收入和财政收入均已经达到该地区的一半以上,是世界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超级经济区之一。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仅依赖货币市场融资的渠道单一问题长期存在,虽然也有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但由于上市条件仍然苛刻,所以其数量很少,远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的需求。2012年特别是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颁布以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迎来了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快速发展期,截至2015年4月16日,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共有2 172家,其中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就有694家,占全国总量的30.55%。因此,以“三省一市”中小企业新三板为研究对象,对“三省一市”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融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的问题及其提出的对策,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自身健康发展,也将对全国其他地区新三板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示范效应。

二、“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融资现状与绩效

(一)“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市场规模

1. 长三角地区新三板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2014年至今成井喷趋势,江苏、上海起引领作用,科技型企业居多。

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首批扩大试点中新增了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底,新三板方案突破试点国家高新区限制,扩容至所有符合新三板条件的企业。由此,长三角地区的中小企业抓住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金融创新发展机遇。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数从2012年的8家,增加到2015年4月16日的694家,已占全国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30.55%,仅2015年1月至4月16日就增加了240家。

2. “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行业分布广泛,以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信息技术业、社会服务业依次位列前三。《长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定位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的各产业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但集中度偏低,资源整合意愿较强。目前,“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主要以二、三产业为主,制造业在总量中的占比最高,有446家挂牌企业,为67.27%;其次为信息技术业,有115家挂牌企业,占比为16.57%。

3. 园区挂牌企业蓬勃发展,上海张江高新区遥遥领先。“三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省级开发区100个。江苏新三板上市企业共涉及13个高新区,高新区上市企业共128家,共计41.16亿股,但仅占股份总量的4.14%;上海张江高新区遥遥领先,共有70家企业上市,市值高达282.15亿元。

(二)“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向增发融资

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性质属于非上市公司,不能够公开发行股票,不能够向社会公众募资,只能通过定向增资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因此,研究定向增资是分析新三板融资作用的重要指标。新三板市场中企业的定向增资,类似于主板、创业板市场中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但约束较少,只要符合《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暂行)》中的规定即可,这与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受到《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的约束有较大的不同。

随着新三板市场的成熟运行,投资人对此板块的关注度和信心都有所提升,以至于后期进行定向增资的企业越来越多。新三板的定向增资在惠及企业的同时,也帮助很多私募投资者找到了理想的投资项目。

(三)“三省一市”新三板企业挂牌前后绩效分析

新三板直接融资为解决中小企业单一融资渠道提供了创新平台,并因此使中小企业挂牌后的财务绩效得到了显著改善。

1. 经营能力。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两部分,如果成本费用不变,营业收入增加,能够带来企业利润的增加,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也会变大,另外还能带来当期现金流的增加,因此营业收入是评价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从营业收入来看,表1显示,2012年上市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经营能力越来越强,新三板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带来提升。2013年上市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后经营能力越来越强,新三板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带来提升。2014年上市企业上市当年经营能力显著增强,新三板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带来提升。浙江省的新三板企业经营能力提升最快。

2. 盈利能力。净利润是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再扣除所得税费用后得到的净值。净利润是企业盈利的关键指标,它可以全面稳定地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从营业收入来看,由表2可知,2012年上市企业上市当年盈利下降,之后两年获得大幅提升;2013年上市企业上市当年盈利出现小幅下降,之后两年快速增长;2014年上市企业上市当年盈利就大幅增加,说明新三板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可以持续提升的。“三省一市”比较,江苏省表现最优,安徽省最差。

3. 营业成本。营业成本也称运营成本,是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进行配比。

由表3的营业成本看,2012年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成本明显上升,上市后两年仍在增加。2013年新三板挂牌后企业的成本明显上升,上市后一年略有回落。2014年上市企业新三板上市当年企业的成本明显上升,其中浙江省成本提升最快,安徽省最少。

三、“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融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新三板使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提升,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估值过高,风险较高。在对企业进行估值时,常用的方法有相对估值法、绝对估值法两种,其中,相对估值是通过使用某一特定的比较倍数去判断某个公司的价值,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估值方法。市盈率(PE)是股票价格与公司每股收益的比值,每股收益也就是每股净利润。市盈率的经济意义为购买公司1元净利润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按照市场价格买入公司股份,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投资者可以依据市盈率来估计股票投资的价值。

由表4可知,新三板挂牌企业的PE值反映了投资者对这些企业的投资价值的预期,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新三板挂牌企业市盈率的平均值为92.45,江苏省的平均市盈率最高,由于极值的影响浙江省最低,各省市的市盈率集中在21~50的区间段,说明投资者对新三板的估值还是很高的。客观来说,在已挂牌的多个企业中,当前确实有一些质地优异、成长性突出的品种,不过这样的品种并不多,大多数挂牌公司实际上还是处于发展前期,尽管展现出了某种良好的前景,但同时也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在现行做市交易制度下,做市商的主要盈利来自于库存股权升值带来的资本利得,而非双向报价价差带来的交易收入,这使做市动机产生扭曲,让做市商更倾向于抬升股价。此外,新三板市场现阶段交易结构决定其易涨难跌。因为挂牌公司股本结构仍较为集中,股份相对集中于少数股东,这些股东持惜售心态,致使真正流通股份的供应量较低。供需不平衡导致转让溢价率的飙升,留下相当多的隐患,存在很大风险。

2. “三省一市”新三板融资流动性虽有突破,但与其他板块相比仍很差。由表5可知,尽管随着做市商制的推出,新三板的交易数据在纵向层面实现了明显突破,但是与其他板块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新三板当前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孱弱,无论是成交量和成交额远低于二级市场的投资板块。受制于此,市场定价的有效性也会相对有限,所以股价层面巨大的账面浮盈往往也无法最终实现。一方面,资本市场层次的差异决定了新三板市场在流动性方面先天的弱势;另一方面是产品条款设计决定的。现有的新三板投资产品,一般以存续期3年或3+1年居多,且普遍采取全封闭策略,同时对中途赎回设置了一定的赎回费用,这些产品要素均增加了投资者资金面临的流动性风险。

3. 虽然公司治理规范化,但“三省一市”挂牌企业的成本增加。营业成本也称运营成本,是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应当与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进行配比。

由表6可知,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成本明显上升,2014年浙江省成本提升最快,安徽省最少。新三板挂牌公司大多是中小企业,但是挂牌后成为非上市股份公司了,按照全国股转系统规则要求进行公司治理,做到人员、资产、财务、机构、业务五独立,要聘用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这使得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化,但随着财务的规范,税收和管理成本也大大增加,同时要考虑每年增加的券商持续督导费用、审计师费用、律师费等,企业的成本也大大提高了。

4. 定向增资参与度不够,融资功能受限。目前在报价系统主要采用定向增资的方式进行融资,这属于私募股权融资的性质,因而不能公开招股,并且根据规定在刊登定向增资公告前就要确定融资价格、融资额和融资对象。目前,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挂牌企业共694家,完成增发企业144家,预计增发企业105家,仅占总量的35.88%。当前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依然有限,这影响了新三板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5. 挂牌企业发展迅猛,但差距较大。长三角地区新三板市场于2012年的上海张江园区起步,起步较晚,飞速上涨。截至2015年4月16日,共有694家,占全国总量的30.55%,占居重要地位,但“三省一市”分布不均,差距较大。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在数量、市场规模、融资、绩效、企业估值等众多方面都优势明显,浙江省居中,安徽省则差距明显。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 “三省一市”新三板市场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差距较大。“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以二、三产业为主,前三大主要行业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做市商制度逐步深入,新三板做市股票前景值得期待。虽然“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规模快速攀升,2014年至今“三省一市”整体发展呈几何级数增长,但差距较大。其中江苏省和上海市在数量、市场规模、融资、绩效、企业估值等众多方面都优势明显,而安徽省的差距则非常明显。

2. “三省一市”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融资效果明显、财务绩效改善。新三板定向增发活跃,实际融资高达39.11亿元,有144家企业完成定向增发,105家企业预计增发。上海市的融资额占有主导地位,江苏省紧随其后,其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浙江省定向增发规模不大,但单笔金额最高,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新三板挂牌融资,“三省一市”上市后企业的经营盈利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和改善。

3. “三省一市”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风险不可忽视。“三省一市”新三板上市企业估值过高,风险较高;虽然公司治理、财务规范化,但挂牌企业的成本因此增加;定向增资参与度不够,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受限;长三角地区新三板企业发展迅猛,但“三省一市”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二)政策建议

1. 加强监管,回归价值本位。新三板市场应回归扶持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本位、为风险投资提供市场化的退出渠道、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同时,新三板也需要活跃的二级市场,为其发挥这些作用提供支撑,但这并非是将股价炒得越高越好。新三板不应该是主板的影子市场,不应热衷于市盈率的赶超。

2. 适当放低市场准入门槛。通过新三板市场,企业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投资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企业筛选失误造成的投资风险,从而为中小微企业开拓直接融资渠道。适当放低市场准入门槛,让大量小微创新型公司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检验,才能达到优选的功效。

3. 推行主办报价券商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活跃度。做市商制度能为挂牌公司准确估值定价,从而从根本上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活跃新三板市场。做市商拥有大量专业人员,长期跟踪挂牌公司且以自有资金对挂牌公司的股票进行买卖,相当于以中立第三方的立场为挂牌公司股票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担保,这必将增强投资者信心,从而激活新三板市场,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4. 将新三板企业发展纳入长三角地区的统筹规划,各省市政府加大支持力度。新三板为解决中小企业单一融资渠道、开辟有效的直接融资渠道提供了平台,对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应该纳入长三角地区的统筹规划。

5. 企业规范经营,理性选择是否进行新三板融资。相对于传统中小企业,但是挂牌后的中小企业要求财务透明、管理机构全面、还有每年增加的券商持续督导费用、审计师费用、律师费等,税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必将因此增加,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成长性和营利性理性抉择是否要挂牌上市,不要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林芳璐.新三板市场对中小高新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J].财经界,2013,(26):119-120.

第7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内地资金南下香港,如同诺曼底登陆一般,一次又一次,且每一次都比前一次走得更前面一些。

恒生指数自2016年12月底的短期低点21488.82点,到2017年3月底的短期高点24656.65点,上涨幅度14.7%。而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仅在7.5%左右。

翻一翻各大券商的研究报告,即便涨幅已然如此,依然普遍看好港股后市。

港股的上涨趋势远超过A股,也超过同期其他绝大部分资产,开始出现赚钱效应,逐渐吸引了全市场的目光。

香港市场是一个夹心市场,与美国政策和中国经济双重联动,也是内地资金通往海外的桥梁。

毫无疑问,随着两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南下资金对香港市场的话语权争夺正在逐步显现。这个向来由外资大机构和香港本地资金掌控的市场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港股通内422只股票,100%都有南下资金持股,平均持有股份3.57%。南下资金已经在接近100家港股上市公司里占据了5%以上的股份。

北水南下,AH股溢价正在被填平。两地资本市场就像两个水库,打开了其中的闸门,水由高处向低处流,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不停地交融。

“美图”们的崛起

当美图公司(01357.HK)这样一个在内地拥有大批用户但尚在亏损的互联网公司在港股估值一度超过900亿港元市值的时候,港股投资的传统理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自去年12月15日上市以来,美图秀秀的股价一直不温不火,香港本地市场对此类亏损股票向来不太感冒。

2017年3月6日,美图软件被纳入港股通,成为其股价爆发的起点,在随后的十天里,股价翻倍。在3月20日这一天,股价冲高28%达到每股23.05港元,随后从下午2点半到4点收盘被持续砸盘,最终报收于每股15.98港元,全天跌幅11.22%,成交额高达38亿港元。

那一天,市值2万亿港元的腾讯控股(00700.HK)的交易额也不过55亿港元。港股市场向来交投清淡,在本轮上涨前日交易额仅700亿港元上下。

美图秀秀的故事没有终结于此。3月24日公布的业绩显示,美图秀秀2016年总收入人民币15.786亿元,同比增长112.8%,亏损达人民币62.609亿元,排除若干非现金或非经常性开支后的经调整亏损净额为人民币5.405亿元,同比减少23.9%。当日,美图股价回温,上涨3.47%,报收于每股15.5港元。

同期被调入深港通下的港股还包括周黑鸭、IGG等,同样遭到了南下资金的爆炒。

这是因为A股对这类股票有一套估值体系,而港股有另外一套估值体系,两种体系相差太大,当内地投资者以自身的估值体系来给港股估值时,发现差价太大,就会通过港股通机制去买买买。

上海某私募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周黑鸭在香港找不到一家门店,香港人都不知道周黑鸭是做什么的,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排队去吃,所以对股票也不感兴趣。然而这些公司的业务体系都在内地。内地资金喜欢自下而上地去想象,把预期先打进股价中去。对于这部分股票,南下资金拥有话语权。

内地资金的这种玩法令香港本地市场震愕。“接下来该怎么玩?怎么去了解和迎合南下资金的想法?” 香港某消费基金经理夸张地表示,每天都在想鹊刈式鹄春蟾酃珊稳ズ未印

可以说,传统上在香港市场被忽略的“小票”,被南下资金重新挖掘价值,港股A股化的潮流在加速。

港股投资者爱大蓝筹,而A股投资者爱“黑马”,这与两地金融研究的架构也不无关系。

香港大型投行研究部也不过50-60人,且家数寥寥,通常只覆盖那些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的大型公司。而在内地,不仅券商研究所家数众多,而且超大型券商研究所在高峰时人数达300人-400人,对A股上市公司的广谱式挖掘是极其充分的。

鹏华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尤柏年对《财经》记者表示,对海外投资者来说,一只股票的容纳量比起股价的涨跌是更重要的考量,更重视自上而下的宏观布局。他们可能不会像内地资金研究得那么精细,包括一些消息来自于草根数据,南下资金的反应更快。

与此同时,内地小股票“造假”频发的地雷事件,也令海外投资者闻之却步。

3月24日,东北农业公司辉山乳业(06863.HK)因一纸银行债权人临门的通知,股价一日狂泻85%,仅余0.42港元。此前,知名做空机构浑水的报告中指出,辉山乳业财务造假,该公司价值接近于零。

英国最著名的基金经理安东尼波顿在退休前钟情于内地中小型消费股,却因此折戟港股。他连连踩中地雷,例如博士蛙(01698.HK)、味千中国(00538.HK)、霸王集团(01338.HK)等等,不胜枚举。

港股施行的是注册制,上市标准更加灵活和变通。2014年,福建诺奇股份的A股上市申请被中国证监会否决,随后借道港交所,上市之后股价低迷,很快老板卷钱跑路。

而这些正是内地私募、游资的强项,基金经理们可以三天两头调研公司和市场,拥有更快更接地气的信息优势。

“而此时,香港大型投行的研究员正在中环办公室里吹着空调,等待上市公司管理层拜访。”上海一名私募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

“活水”齐入港股

南下资金的玩家中,狙击被低估的中小股票的大多是私募、游资和高净值个人,而规模更庞大的主力资金来自于银行资金、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

随着债券市场去杠杆,又一次面临资产荒的内地机构投资者将视野投向香港市场,尤其是银行理财资金池中的资产配置需要,而保险资金的热情要弱于银行资金。

《财经》记者从业内人士处获悉,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都看好港股未来几年的表现,招商银行百亿级的委外资金投向港股。此外,华南一些城商行也看好港股。

港交所的权益披露显示,近一年内,前海人寿、安邦人寿、平安保险等十余家险资也都在香港市场布局。

2016年9月8日,保监会网站《关于保险资金参与沪港通试点的监管口径》,宣告保险资金可以参与沪港通以及随后开通的深港通投资。

险资或借道各类资管产品,或直投。1月17日,中国再保险集团增持中国光大银行(06818.HK)至持股比例25%。翌日,又买入新世纪医疗(01518.HK),持股比例达6.59%。

分红率高达6%-8%的港股大蓝筹是这些大机构的最爱,既可以避开利率风险,下行风险较小,也可以超越资金成本。

云锋金融数据显示,沪港通持有市值最高的top5都是银行。持有市值最高的港股是工商银行,南下资金1191亿港元,相当于30%南下资金都买的工商银行。

而近12月股息率超过10%的公司,各类投资者通过港股通持有比例达到8.15%。

港股标的相对A股来说也更便宜。例如神州控股(00861.HK)的市值竟不及其在A股所持子公司股份的市值,被内地投资者认为股价低估。神州控股被沪港通持股比例最高,达44.02%,南下资金几乎占据半壁江山。

然而,港股的上涨并不能单一归因于沪港通资金的涌入,惊呼内地已经赢得港股话语权为时尚早,因为海外投资者几乎也在同一时间瞄上了港股。

2016年末,香港市场成为全球市场中的一片价值洼地。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财经》记者表示,美股已经涨了很久,特朗普上台之后继续一波较为明显的突破,美股面临“谁来接最后一棒”的问题。全球市场流动性无处可去。

与此同时,当中国宏观经济好转,基建这种大型板块的明显复苏,带来的是从海外资金到内地资金的全面涌入。

春节过后,某配置港股的海外基金投资总监兴奋地向《财经》记者展示了调研内地某大型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照片,表示该公司车库新置豪车一排,是对挖掘机数据猛增的真实佐证。

此前,港股的工程机械板块估值低至0.3倍-0.4倍PB,在周期拐点时的弹性是惊人的。

鹏华基金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尤柏年对《财经》记者表示,海外投资者也在炒通胀、炒新兴市场,和南下资金刚好在港股相遇。当双方出现分歧或者市场出现波动,谁的资金在主宰香港市场才能见分晓。

尤柏年认为,港股通里的南下资金是单边多头,而海外投资者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占据多空双边。当形势变化时,海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卖空股指期货来保护自己的持仓,更具优势,可以想见,跑得比南下资金更快。

像港股大热的吉利汽车(00175.HK)、广汽集团(02238.HK)等汽车板块,同时被内外资金看好;而像医药股中的某些中药注射剂公司不被外资青睐,但受到内地投资者的追捧。

南下资金的主力银行的资金池配置钟爱高分红低估值的大蓝筹,而私募和游资热衷于炒“港A股”,泾渭分明。

“港A股”这个新名词出现在2015年。那一年是南下资金经由沪港通的第一波攻势,香港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类股票,由内地玩家用炒A股的手法炒出来的一批港股。

人们发现,港A股的走势和内地A股的走势非常相像,加之香港市场流动性有限,小几亿资金就可以把某只小股票打到很高。

2015年4月港A股炒作到达顶点,然而当潮水退去时,那批抢滩资金不仅利润抹平,而且很多资金亏损。

“话语权之争肯定会各有死伤。”前述私募基金经理认为,正如登陆诺曼底,第一批资金相当于探路,冲进去然后被挖坑也被掩埋,后来者站在前人的“尸体”上继续进攻。什么损失都没有就拿到话语权,是不现实的,港A股们的股价也会因此而经历反复。

零售投资者的迟疑

2016年8月,证监会公布,深港通不再设总额度限制,沪港通总额度取消。

截至2017年2月底,通过港股通买入港股的南下资金合计达到3735.5亿元人民币,是北上资金的两倍有余,不知不觉已经超过2014年沪港通起航时约定的3000亿元总额度。

目前,个人参与港股的途径包括港股通(个人50万元证券资产门槛)、沪港深基金(无需再绕道香港买卖股票,不受QDII额度限制),以及QDII基金等。

投资港股市场被认为是个人可以绕道5万美元的换汇限制,自由配置海外资产的最佳选择,然而真实的情况却刚好相反。

“零售投资者并未对港股表现出特别大的热情。” 某沪港深基金经理对《财经》记者表示,零售端基本上很困难,托管行对港股发行也不乐观。

截至2017年2月底,市场上标明“沪港深基金”字样的67只公募,总资产规模在人民币580亿元左右。

沪港深基金可以同时投资于沪深港三地,假设一半投资于港股,大约可为南下资金贡献人民币300亿元。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作为2015年4月发行的第一只沪港深基金,规模在56亿元上下,而其他绝大部分基金规模都在10亿元以下,个别基金规模甚至仅有几千万元。

尽管零售投资者向来后知后觉,公募基金却在积极布局沪港深基金,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发行提速。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零售投资者长期浸润在A股波澜壮阔的牛熊市行情中,对相对平静温和的港股兴趣不大。

此外,香港股票市场无论是交易规则、交易制度或者参与者结构均与A股迥异,同日反向、不设涨跌幅设置、T+0等制度以及高度活跃的衍生品都让其交易状态与A股不同,陌生感令零售投资者生畏。

e例来说,A股因为10%的日涨跌幅限制,可以连续拉涨停。当某只股票惯性开始时,大量散户会跟风买入,从而把资金源源不断地吸引进来,从而形成了追涨杀跌的氛围。

而港股的上涨是脉冲型的,利好出现时一天上涨20%至30%,一天之内就将利好出尽,资金再寻找下一个主题,主题性的轮换中间有休息的时间,如同脉冲。

香港著名的“老千股”互联控股(00273.HK),因数次缩股、发行可转债和认股权证等,若1999年时买入1250万股,至今只剩下1股,这在A股市场上是不可想象的。

走向融合

流动性导致港股板块估值重估,当赚钱效应凸显之后,很多南下资金开始尝试停留在香港市场。

A股传统的周期股例如电力、煤炭,跌到一定的估值就停止下跌,不如港股跌得透,因此当周期向上时,港股同样板块的涨幅要强于A股,且启动更早。在两地渠道打通之后,投资者可能会直接选择投资港股。

景顺长城沪港深精选基金经理谢天翎对《财经》记者表示,两地市场的开放和流通是很明确的方向,资金的流入是长期有持续性的。趋势是两地市场的估值会互相融合,共同寻求一个合理的标准。

港交所披露的数据显示,香港市场的外地机构投资者占比约为31.3%,其中来自英国的投资者占外地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为26.6%,美国占比22.5%,内地南下资金占21.9%。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股票分析师陈彦甫表示,南下资金在香港成交量自刚开始的1%不到,现在已经接近10%,占比越来越高,大部分时间内每天都在买入。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很难讲南下资金是否抢夺了话语权,但是他们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

内地资金正在改变港股的生态,而A股市场也正在逐渐向港股市场靠拢。

随着A股IPO发行加速,创业板估值被打压,而大蓝筹趁着基建复苏的东风正在成为市场的宠儿。

且像贵州茅台(600519.SH)、美的集团(000333.SZ)等白马股也在创历史新高,这些大消费向来是海外投资者的最爱,通过QFII、沪港通,海外资金同样可以北上影响A股的生态。

证监会在3月24日表示,对有能力但长期不分红的公司将进一步加强监管约束,引导上市公司通过现金分红回报投资者。

3月20日,煤炭大蓝筹中国神华(601088.SH)公告,将派发股息人民币590.72亿元,每股派人民币2.97元,折合股息率高达18%。

相对于港股来说,A股依然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市场,但是情况在逐渐改变。

第8篇:创业板块的交易规则范文

我国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它在证券市场中的弱小声音形成鲜明对比。对于这种反差的原因,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未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国内上市的民企往往不是当地最好、最大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一些盈利能力较好的民企舍近求远去香港、美国和新加坡上市”等问题。

本文借助实证分析和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尤其是通过走访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各地的拟上市、已上市民营企业及当地的上市主管部门所获得的丰富调研资料,较全面地剖析了民企上市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分析论证了其产生的原因及深层次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我国民营企业的上市状况分析

早期由于受到观念、上市额度等因素的限制,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中的幸运儿才能进入证券市场。随着近几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民企上市公司也逐渐增多,其占总体上市公司的比例也由1993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比例31.6%,随后开始回落。据统计,截止2003年10月底,我国境内A股证券市场共有231家民营企业入主上市公司并成为第一大股东,占同期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总数的18%.

从民企上市的地区分布看,民营企业的上市方式以买壳上市较多。截止2003年10月底,境内上市公司中以买壳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有144家,是直接上市的民企上市公司家数的1.66倍;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居全国首位,且主要以直接上市为主,这与浙江发达的民营经济密不可分。浙江省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家数为25家,居全国首位,其中直接上市的有19家,亦居全国首位。

我国在境外上市的公司总体来说不多,而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高。截止2002年底,全国民营企业在海外上市的企业共83家,其中在香港上市的有44家,在美国上市的有21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有18家。据香港联交所的统计资料,2002年在香港上市的117家公司中有64家属中资企业,其中44家为民企,总融资额超过50亿港元,民企股成为香港证券市场上活跃的新兴力量。这些民企的上市形式主要为IPO和借壳上市等,其中借壳上市的比重较大。

民营企业上市的“怪现象”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上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从微观角度看,民企上市却存在着一些有悖常理的“怪现象”。本文以民营经济较发达、民企上市公司最多的浙江为主要调研对象,对民企在上市方面表现出的这些“怪现象”进行剖析。

一、怪现象一: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上市公司却很少

在全国范围内,浙江民营经济最为发达;而在浙江,温州的民营经济更是全国闻名。尽管浙江的民企上市家数居全国首位,但浙江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温州地区民企上市公司却是最少。目前温州地区只有一家上市公司浙江东日,且是国有企业。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局面的呢?

1.独特的民间融资对民企上市产生“挤出效应”。

在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即企业对于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也按照对外借款一样定期计付利息,利率参照民间借款(一般为法定利率的2—3倍),多为按季付息,用于股东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支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年终分红(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这对民企寻求上市融资产生了“挤出效应”。

同时,由于民间信用以及原有的民间互助组织的存在,使得民间金融迅速发展起来。在1993年温州民营企业资金的构成中,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占20%,经营者自筹占40%,民间借贷占40%.也就是说,民间信用的资金量是银行、信用社等中介机构贷款的2倍。另外,据2000年的数据统计,温州的民间游资高达300多亿元。目前温州经济已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民间资本积累机制,多数企业能依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市场完成经营活动。因此,民间金融的发达降低了温州企业上市融资的需求。

2.温州民企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

据《浙江省温州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的分析,1999年温州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为第一产业7.4%,第二产业57.4%,第三产业35.2%.温州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这也决定了温州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即使是处在扩张阶段的企业,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并不大,再加上发达的民间金融已可以满足这种资金需求,故上市需求不迫切。此外,惯以实业立身的温州企业更愿意一步一步地做大,这种固有的区域企业文化也决定了它对进入虚拟资本市场具有天然的屏障。

3.民企普遍预期上市成本较高。

在温州,像正泰和德力西等一批优秀的民企至今还未上市,这无疑对其他温州企业的上市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其之所以未上市,据我们了解,主要是上市成本太高,尤其体现在改制成本和税收成本两个方面。(1)改制成本。温州民企的发展起点是和家庭工业。这种在一定政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家庭企业改革开放以后才转到“地上”,具有公开经营的合法性,但现实约束还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挂户经营成为温州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温州民企经历了从家庭工业走向挂户经营、到后来的股份合作制,最终部分企业演进为股份公司制,其发展过程中势必造成企业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不分,牵涉的产权不清、财务等问题较为复杂,其上市改制规范要经历相当复杂的过程和漫长的时间,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此外,从民营企业主自身来说,上市意味着一部分股权和权益的出让,也会造成一部分损失。(2)税收成本。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末上市的民营企业通常存在着税务缴纳不足的情况。根据目前上市的条件,必须提供近三年的财务年度报告,这势必要使民营企业的财务税收透明化,从而提高民企的税收成本。同时,由于我国上市程序较多、时间较长,上市成功与否较难预测,有可能造成上市未成但却暴露税收漏洞,因此众多民企对上市望而却步。

4.民企对上市后的监管心存疑虑。

由于上市公司必须履行公开信息披露、规范公司运作等一系列义务,这使得一些一贯处于“地下”的民营企业在心理上有所担心。调研中,许多企业对上市后接受监管比较消极,惧怕公开,惧怕来自各方面的监管和约束。

二、怪现象二:优质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

调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上市过程中存在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民营企业并不急于上市,而那些规模和经营情况均属中等的民营企业却在排队等待上市。也就是说,选择到证券市场来上市的公司并非是当地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民企。据调查,其主要原因在于:

1.优质民企融资渠道畅通,不需要上市融资。

一般说来,优质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通畅。在银行贷款融资方面,由于效益好,因而信誉度高,银行的授信额度也较高,因此一般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寻求上市融资就缺乏紧迫性和必要性。

2.多数优质民企进行规范的上市成本太大。

优质民企一般规模大、效益好,但由于其企业发展早,内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较多。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我国特定的政策环境,这些民企在改制上市过程中会涉及以下问题:设备以合资进口较多,这就牵涉到合资设备尚处于监管期等问题;福利企业问题;股份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较难分割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并不迫切需要上市融资的优质民企放弃上市,毕竟不上市并未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3.我国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还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投资者实际上很难了解每家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尤其民营企业本身的透明度又很差,这样投资者就在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之间给出了一个平均价,从而会造成那些真实价值高于平均价的公司不愿意来上市,而那些真实价值低于平均价的公司融资冲动则非常强烈,也即出现所谓“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即使优质民企不存在上市规范成本过大等原因,也会对上市缺乏积极性。

从另一个角度讲,对于拟上市的民营企业,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透明,投资者无法正确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因此拟上市企业往往会冒“道德风险”,进行包装上市;而优质的民营企业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不能被投资者给予正确的价值定位,因此反而没有较高的积极性进行上市。

三、怪现象三:民营企业热衷于香港及境外证券市场上市

调研中发现,由于在境内上市存在种种障碍,因此许多民企纷纷转到境外上市,而且在部分地区呈现典型的“羊群效应”。如绍兴的杨汛桥镇,自从2001年12月10日内地第一家在香港发行H股的民营企业浙江玻璃成功在香港上市后,目前小小的杨汛桥镇已拥有浙江玻璃、浙江永隆、宝业集团3家香港上市公司,而在境内直接上市的只有轻纺城l家。其主要原因在于:(1)境外上市门槛较低;(2)境外上市效率较高;(3)境外上市的成本费用可控;(4)部分境内上市公司不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5)当地政府对境外上市的正确引导。

我国民营企业上市“怪现象”的根源

民营企业在上市方面呈现出的这些怪现象,既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更不利于国内证券市场的长久发展。

一、民营企业在制度扭曲下的融资格局分析

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北京、成都、顺德和温州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80%的民营企业认为缺乏融资渠道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制约。它们主要依靠自行融资来开办和扩张,90%以上的资本来源于其主要的所有者、合伙发起人以及他们的家庭(见表2)。

1.从内、外源融资结构关系看,存在着对内源融资的过度依赖和外源融资相对不足的矛盾。

在企业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外源融资策略的选择也应随之不同。一般而言,在企业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经营不稳,其本身往往存在着资信等级低、抵押担保能力差、金融机构对其的融资成本高等先天弱势,从而在现实中从金融机构等外部渠道融资较为困难,如表2中也表明经营年份最短(小于3年)的企业自身融资比例最高,达92.4%.但随着企业规模实力的扩大和资金需求量的增大,外源融资应逐渐成为其主导的融资形式。然而,从许多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来看,往往是无论创业初期还是成长、扩张期,企业均高度依赖自有资金,表2中可以看出民企的自身融资比例平均为90.5%,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也高达83.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民营企业长期受到金融机构的歧视而导致民营企业家养成了不靠银行发展的习惯并形成某种惯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主要在于我国没有适合于民营企业融资的场所。

2.从融资渠道来看,存在着过度依赖“内部集资”和直接融资缺位的不正常情况。

从民营企业内源融资的构成看,主要有自筹和内部集资,其中“内部集资”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约85%左右(王引,2002)。“内部集资”这种独特的内源融资制度安排主要是基于地缘、人缘的关系,企业以定期支付利息的形式作为股东资本投入的回报,年终分红(即利息之外的盈余)一般都留在企业,为企业提供持续的内源融资。而资本市场由于其先天定位对所有制歧视的缺陷,再加上对股票发行额度和上市公司选择受到规模的限制,众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被挡在资本市场之外。

3.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存在短期或超短期资金供给相对充裕与中长期投资资金供给严重短缺的矛盾。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劳动密集型及低加工度、低附加值为主的产品和产业结构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和产业结构;变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为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的道路。这些转变,使得民营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需求逐步上升。而从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给看,国有商业银行的管制严、审批手续烦琐以及“惜贷”现象无法满足这种中长期资金需求;而提供长期资金需求的证券市场针对中小民企的直接融资渠道尚未建立成熟,因此民营企业中长期资金的供求矛盾日显突出。

二、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分析

中国社科院杨天宇的有关研究认为:由于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存在一定的隐性担保,国有企业可以把部分直接融资成本转嫁到国家信用上去;而民营企业由于缺乏政府的隐性担保造成的退市风险增加,使得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也显然会高于民营企业。政府对国有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相当于政府给国有上市公司带来一种额外的利润,即由体制性安排产生的“政策租金”。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理性的市场参与主体,必然从自身利益出发去争取这种租金,而寻租是需要成本的。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本来直接融资成本已很高,如果还需要付出额外的边际寻租成本,与相关审核部门周旋,则其必定会放弃上市融资的努力。这样,国有企业就可以通过有利可图的寻租行为挤占了民营企业的上市机会,结果出现“部分绩差国有企业排挤了绩优民营企业”的逆向选择现象。

三、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环境的差异

从目前民营企业上市的情况看,以香港、美国、新加坡三地居多。尽管2003年以来不少民企通过IPO进入国内证券市场,但通过内地与境外三地证券市场的上市环境分析,我们发现我国A股市场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因素:

1.上市条件差异。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的市场主要有:香港创业板、美国NASDAQ市场和新加坡主板市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独立的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较低的上市条件等。我国主板市场与上述境外三地市场在上市条件的具体内容上是各有要求和偏重,其差异主要表现在:

(1)我国A股市场有最近三年盈利的要求,而香港创业板上市只需两年活跃业务纪录,不设盈利要求,NASDAQ市场对发展公司亦不设要求。处于初创期的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不可能达到连续三年盈利,但对于成长型企业来说,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海外上市则成了唯一的选择。

(2)海外市场无明确的产业要求。如香港创业板是以“增长潜力”为定位主题,对象是各行业中需要外部资金来进行明确扩张或发展计划的新兴公司。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企业都可算作增长公司,而增长公司不一定都从事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在无法获得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情况下,多倾向于选择到海外二板市场上市。

(3)在诸如经营业务记录、公众股东最少数量、最近有无重大违规行为等方面,海外市场要求也较低。而我国主板市场除了要求企业“主营业务突出,生产经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之外,还有诸如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等不确定因素。因此,企业在上市过程中,不能较为准确地对上市进度做出规划,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主板市场的一大弊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企业上市的不可预算成本之一。

近年来,新加坡证券市场由于上市标准灵活,上市效率较高且费用相对较低,成为了内地民营企业海外上市的一个新的好去处。1999年,为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主板市场的上市标准增设为三项,公司只需符合一项即可上市。新设的标准充分考虑到还未盈利的成长型企业,对其税前利润不作规定,但要求公司上市时市值达到8000万新元。新加坡证交所上市的灵活性除了具有多个上市标准外,注册与业务地点可由上市公司自由选择。加之新加坡没有外汇及资金流动管制,发行新股及出售旧股所募集的资金可自由流入或流出新加坡。因此,新加坡证券市场就成了近些年民企上市的新宠。

2.上市效率差异。

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在程序及环节上应该说相差不多,从某种角度上说,境外上市受政策、市场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更大,例如前期国务院拟对互联网业的立法将直接影响国内主要网络公司的上市选择。但是,境外上市效率较高,以赴香港及新加坡上市为例,一般只需6—9个月时间。而在境内上市,至少有一年的上市辅导期,而从发行申请到核准还要经历漫长的排队等候。由于我国主板上市的审批手续复杂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这些都不适应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此也无形中提升了企业境内上市的隐性成本。

3.上市成本差异。

上市成本不仅包括货币化的有形费用,也包括因操作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无形成本、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民营企业到境外IPO所需费用的差异较大、但其构成基本一致,主要包括:(1)交易所费用:主要是入市费和年费;(2)中介费用:包括证券律师费用、会计师费用、财务顾问(或保荐人)费用、物业估值费用、资产评估费用、承销商费用等;(3)推广辅助费用:如市场推广费用、印刷费用、其他行政费用等。

在上市的直接费用方面,海外市场比内地市场高出不少。根据估算,融资成本占融资额的比例在NASDAQ是10%以上,而在香港主板则高达20%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固定费用约达到1000万元港币,即使在香港创业板,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500万元人民币以上,融资成本占到融资额的10—15%.新加坡初次上市的费用大概在800—100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赴港上市的费用略低。同时,在境外上市后的维持成本也较内地要高。

如果仅从上述显性成本比较而言,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要比在香港创业板和NASDAQ有利得多。但企业上市成本除了上市直接费用的有形支出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上市程序繁琐、政策与市场风险而导致上市失败等形成的机会成本和沉淀成本。民营企业选择在国内主板上市,由于上市审批手续复杂、时间漫长,不确定性大。如时间上首先是经过一年的辅导期,然后还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假定最终募集到的资金总额相同,但是各个市场首发的时间有先有后,亦将导致未来现金流的贴现值的多寡不同,其对发行公司所产生的绩效自然也有很大差异。若是最终上市不成功,则由于准备上市而暴露的税收漏洞将直接增加民企的税收成本。因此,不少优秀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各项费用的可控性和时间进程上的可预期性都是重要的因素。

营造利于民企境内上市环境的具体举措

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资本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之一。民企上市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一种有效途径。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可广泛地吸纳社会资金,迅速扩大规模,实施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进而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及未来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立于优势地位。目前民企上市的“怪现象”不仅反映了民企自身缺陷和上市过程中的障碍限制,也反映出民企融资体系的畸形结构,这些都不利于民企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全社会都需共同努力,营造一种利于民营企业上市的新环境。一方面,从民营企业来说,应不断完善自身运作从而创造上市的条件;另一方面,从上市的外部环境来说,应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建设,并对民企改制多加指导,以此推动和加快民企的上市步伐。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营造良好的民企规范运作环境

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可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理论上讲是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从其不愿上市的“怪现象”背后,可以看出改制上市进行规范运作会使民企上市的无形成本大大增加,如产权界定的成本和税收透明成本等。而这些也从反面暴露了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即企业尤其是民企在不上市情况下的运作极不规范,而这些显然不利于民营企业“第二次体制的转变”和进一步发展。因此,针对企业(无论是否为上市公司),必须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尤其是财务、税收管理等规范运作方面的制度衔接和统一,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民企自觉规范运作的良好氛围。

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依靠上市前的改制辅导来加强民企的规范运作,而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的自觉自律中赢得经济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共同进步。从民营企业角度看,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通过上市,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改善其决策和管理机制,实现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综合发展。民企必须具备这种意识,不断地培养完善规范运作的体制,为上市打好基础。

二、鼓励优秀民企直接上市,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民企在整体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还很低,许多优质民企还未上市。2002年“《福布斯》中国内地百富排行榜”的资料表明,在前50名富豪率领的资产超过1.45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中,还有20家没有上市。此外,从目前民企上市的整体情况看,买壳上市方式居多。因此,应继续创造条件,支持民企直接上市,在帮助民企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在鼓励民企直接上市的具体举措方面,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服务显得非常重要。如绍兴地区上市公司地域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当地政府在政策引导、时机选择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方面对民企上市发挥了良好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尤其表现在民企上市改制过程中的土地划拨问题、企业对待证券市场的态度导向以及建立上市企业与拟上市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等方面。而对于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上市天然屏障和误解,更需要政府对其正确地引导。对于民企采用买壳上市方式的情况,一方面,其通过对原有壳公司不良资产的剥离,注入优质资产,给许多失去成长性的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并活跃了证券市场;另一方面,民企股权频繁易主和重组的不规范行为,也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因此,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规则加以规范,使民营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真正实现做大做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到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双赢的局面,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加强上市程序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上市效率

虽然我国主板市场的上市程序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境外市场和拟上市企业的要求相比,在政策的透明度和工作进程的可预期性上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正由于直接上市的不可预见性以及相关程序信息的不透明性,为数不少的民企选择“借壳上市”;但由于上市公司多年的历史旧账短期内难以理顺,重组后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短期内也难以扭转,有的甚至在入主后发现了大量的新问题,使得民营企业进退两难。种种迹象表明,有众多的民企渴望上市,但直接上市的不确定性使它们选择了间接上市;而一旦选择了一个不“干净”的壳,重组不成功的可能很大,甚至使重组方继续掏空上市公司,由此影响了公众对重组的认同,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整体形象和业绩。

境内上市程序方面的审批手续复杂化和上市挂牌时间漫长,非常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上市的可预见性,相关部门应尽快改善上市审批程序,增强可预期性,以提高企业境内上市风险的可测性。

四、增强市场的有效性,完善国内证券市场良性发展的功能定位

通过加强对主板市场公司规范运作的监管以及严格的准入制度、退出机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主板上市公司的质量,使主板市场成为真正优秀的、有发展潜力公司上市的场所,真正发挥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制度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增强市场有效性,给予上市公司合理的市场价格和定位,使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减少和消除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此外,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功能长期被锁定在为国有企业“筹资”,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极大抑制。这不但阻止了资源由国有上市公司向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合理流动,而且为国有上市公司将直接融资成本外部化提供了条件。显然,当前不应再强调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而应将资源有效配置作为证券市场的首要功能。为此,必须矫正证券市场现有的功能定位,以制度创新为契机,把企业素质、业绩和潜在发展能力作为公司能否上市的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