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德育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呢?
首先,要了解幼儿德育的主要目标。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其次,将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与德育目标有机结合。通过各班每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如:在国庆节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的小小调查员活动中,幼儿让园主要是通过国庆期间,利用家长们带幼儿外出旅游、游玩的机会,让幼儿亲自经历接触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了解周围身边的一些名胜古迹及城市中新的建筑物,既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交往又使幼儿受到了较深刻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这种将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比教师讲卫生的效果明显,而且印象特别深刻。
在平时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必须自己做好榜样作用。如:在教育幼儿讲文明、讲礼貌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幼儿有礼貌,幼儿问教师好,教师必须用亲切的语气回答“小朋友好”!遇见陌生人或参观的家长,教师应热情与之交谈、打招呼,无形之中便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再次,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贴切、自然、和谐,手法要生动、活泼、有趣。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好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 ; 培养
在21世纪的未来,社会需要的是身心健康,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人才,但人的创造力的高与低和人的智力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智力水平高的人创造力就一定很高,这主要是受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胆怯、倦怠、自卑、消极的性格、兴趣的狭隘等等都是妨碍创造力得以发展的许多因素,由此可见,从小对幼儿进行良好的个性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应着重这方面的培养。但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而3-6岁是个性发展的第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幼儿个性自发形成的关键期,善于把握这个时期,对幼儿施加影响,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就可为幼儿未来个性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应从幼儿期开始。
怎样才能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呢?我觉得可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充分发挥游戏的价值。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它接近幼儿生活,使幼儿的生理需要得到体验,所以以游戏的形式培养幼儿个性易被幼儿接受。
游戏对幼儿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游戏能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是幼儿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他们每天都把自己快乐的融入游戏中,去探究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自己去亲身体验和完成某些事情,他们在游戏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此外,游戏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影响更是巨大,表现在对儿童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还是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和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游戏还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以及身体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幼儿阶段,游戏在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可忽略的作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途径,儿童在游戏中自主的游戏,也是在游戏中学习成长,所以游戏是幼儿的一种基本活动,以游戏的形式对幼儿加以影响易被幼儿接受。
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
例如:在游戏中以智力游戏《算一算》为例,有些幼儿能积极的回答,但也有些幼儿懂,但不敢说,又如,在玩英语表演游戏时,在小朋友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这不是每个幼儿都能做到的事情,这不意味着他们不会说,这主要的原因就是胆怯。现在许多的幼儿园都设计了许多幼儿喜欢的区域活动,如:小舞台、语言区、音乐区等等,提供了一个为幼儿展示自己的场所,一些胆怯害羞的幼儿在那些活拨大方幼儿的带动下和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逐渐加入到游戏中,由原来的害怕到勇敢地表现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转变,由此可见,游戏以它独特的魅力,让幼儿在活动中解放自己,锻炼了胆量。还有在体育游戏中也能很好的培养幼儿的勇敢的品质。
二、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幼儿如果缺乏独立性,那将导致产生对他人的依赖,这样的幼儿比较缺乏自信心,自信心的缺乏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开展有趣味的游戏则有利于逐步的让幼儿产生独立活动的意识,从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及克服依赖的情绪。
例如:在结构游戏中,我们常玩搭积木、拼积塑的游戏,这类型的游戏无论是小班还是中大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在游戏时,请他们动脑筋,看谁的手巧,搭一间和别人不一样的、漂亮的房子送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虽然他们中有些搭得很简单,但是他们还是非常的高兴,互相说着房子里有什么,送给谁,在这时,教师能给小朋友以赞美和鼓励,特别是一些平时较不愿动手的幼儿,这样,幼儿的自信心、独立性在游戏活动中便悄然建立起来了。
三、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及克服困难的品质
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并努力地去弄清楚问题,这种个性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游戏的魅力正在于它对幼儿构成的挑战性。通过游戏过程幼儿既可学会利用线索与策略,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又可克服困难,锻炼意志,还可以发现和体验自己的能力,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更进一步利于幼儿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在幼儿园中每个班都配有许多大小不同、颜色丰富的各类积塑、花片,在活动区投放有一些进行美工游戏、制作游戏等各类丰富的游戏材料,这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幼儿年龄的差异以及幼儿的动手能力、智力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游戏中的表现也会各有不同。
例如:刚入园的小班的幼儿最初只是对玩积木这个动作感兴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产生了对所建物体的形象性和实用性的兴趣,但是由于幼儿的想象与幼儿动手能力不成正比,所达到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这就出现了摆放好或摆放了某块积木而导致游戏失败的现象,如果这时幼儿能够有重新再来的兴趣和恒心,就可能取得胜利的成果,反之幼儿想象的物品永远不能建成。因此,幼儿必须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恒心,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就能享受成功的快乐。而玩积木这种结构游戏本身就具有构成物体的吸引力,能够吸引幼儿,使幼儿逐渐看到成功的希望的特点,因此,在幼儿能够坚持游戏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使幼儿鼓起勇气再来一次,由此,做事认真、坚持到底的品格很自然地渗透到了游戏活动中。
四、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行为和态度方面的重要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意志、情感、道德和智慧等方面的品质。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的,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而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饶有兴趣地再现现实生活,对教师的启发诱导容易自然的接受,游戏一个方面可以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发展自主的性格和健全的意志,另一方面又受各种规则的限制,使之与德育心理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例如:以角色游戏为例,他们在游戏中可扮演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父母、老师、司机、医生等熟悉的人物,通过模仿人物来进一步认识这些角色,在活动时,一些比较内向的、不太活泼的幼儿也会参加到活动里,并通过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如开朗、活泼、友善、爱心、同情心等,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以引导,幼儿的性格将逐渐活泼开朗起来。
五、开展游戏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富有探究精神的人,往往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根问底弄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这是他们取得成就所需的精神之一,而游戏活动则有利于培养这种精神,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一部分,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游戏活动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玩沙游戏中,幼儿发现,一些小朋友很容易就建好了山洞和房子,而且不易倒塌,而一些小朋友的房子很容易就塌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后来经过观察实验发现,掺了水的较结实,而没掺水的沙较松散比较难造型,经过教师讲解和幼儿的探究,逐渐获得了有关沙子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由此产生的探究兴趣会对以后养成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寻找原因的良好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
六、游戏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自主性即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意识与调控能力,幼儿通过游戏促进自主性的发展,表现为自理能力提高、目的行为增强,社会性提高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游戏的独特特征对幼儿的个性发挥有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并对幼儿创造力、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教师对幼儿的适当的教育引导也是形成幼儿良好个性心理,激发幼儿高尚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由此可见,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宗奎 《儿童社会化》 1995.10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刘心颖 《自选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1999.6 幼儿教育
关键词: 幼儿一日活动 礼仪教育 渗透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美称,自古就有“不学礼,无以立”的说法。而现在的孩子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傲慢、自私、没礼貌、贪心、懒惰、脾气大……原因是什么呢?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被家长服侍得好好的,以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礼仪、礼貌。不少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于以自我为主,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缺乏特定场合之中的规范行为及必要的礼仪修养。所以,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如何将礼仪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单靠幼儿园教学就能成功的,还应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那么,如何将礼仪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呢?
一、争做文明礼仪生,培养礼仪教育的意识
幼儿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幼儿礼仪行为的养成。因此,幼儿园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体验良好的礼仪行为带来的积极情感。礼仪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入园、进餐、睡眠、游戏等一日环节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教育契机。幼儿园可以针对每个环节从幼儿、老师、家长入手制定礼仪目标,确立指导策略。如幼儿园可以将晨间接待活动作为展示礼仪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每天早上,让礼仪宝宝身穿园服,肩披绶带,端庄挺拔地站在幼儿园门两侧,微笑着迎接每一位幼儿和家长,一声声“叔叔好!”“阿姨好!””小朋友好!”和孩子灿烂的笑脸,不仅给担任礼仪宝宝的幼儿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给入园的每一位幼儿与家长带来舒心,营造出和谐、温馨的氛围。
二、晨间活动,促进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
晨间谈话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有利途径,还是幼儿和教师心灵的沟通、情感交流的好机会。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是教育。”因此,可以安排当天不主班的老师,站在活动室的门口微笑并蹲下来拥抱每一位入园的孩子。人们常说,微笑是有效的通行证,是人际交往的剂。一句问候、一个微笑,甚至一个眼神,都能给幼儿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令幼儿舒心,让家长放心。通过晨检,幼儿体验和学习讲卫生、懂礼貌等文明礼仪,礼仪教育也在这些不经意的问候和微笑中得以渗透。时间长了,家长和小朋友都能主动地相互问好,幼儿能自觉地向老师行问候礼,此班与彼班的幼儿也能愉快地互致问候。
早操是晨间活动的一部分,幼儿园开展的晨间活动,可以做个性化的安排,即既有不同的活动又有统一的早操,促进孩子们全面发展。比如宿迁市金陵名府实验幼儿园将礼仪渗透到早操中,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礼仪儿歌《入园》、《离园》、《礼貌用语》、《接打电话》、《安全常识》、《盥洗》编排到早操中。幼儿对边做操边说礼仪儿歌非常感兴趣,且得到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每天幼儿做早操时院外都有了许多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围观,甚至有家长把礼仪操音乐复制回家和孩子一起练习。
三、通过教学活动,巩固礼仪教育
幼儿的一日活动是幼儿获得有益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利用幼儿一日活动的机会开展礼仪教育是保障幼儿礼仪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进行礼仪教育活动时,教师应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幼儿各科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内容,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语言和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在故事《小熊请客》中,老师引导幼儿,当小熊请好朋友分享食物时,朋友们要对小熊说“谢谢”,小熊要说“不客气”。这样幼儿就在轻松的表演活动中学会了一些礼仪知识。幼儿的思维是直观的具体形象的,通过看录像、讲故事、念儿歌、玩游戏等形式可丰富幼儿的礼仪知识,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起内部情感,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讲礼仪的经典,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能为幼儿提供仿效的榜样。
在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在学习活动中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坐姿、站姿、行姿等,促进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情景演练能让幼儿获得并强化第一情感体验,复习、运用和内化所学的礼仪教育内容,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幼儿园的礼仪教育中,情境体验法通常融进情境再现和情境表演。如,中班开展的“接打电话礼仪”的活动,在幼儿表演正确的接打电话礼仪后,引导幼儿讨论怎样接、打电话才是懂礼仪的,当幼儿了解之后组织“打电话游戏”的情境表演,最后在再现幼儿的表演中引导幼儿进行辨析与评价,进一步巩固“铃声不过三;礼貌问候;对方挂了电话才能挂电话……”等接打电话礼仪知识。又如,大班开展的“帮助别人真快乐”活动,用以大带小的教学形式,让大班的孩子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鞋袜,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真正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这样的礼仪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很快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促进了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形成。
四、礼仪教育渗透在游戏活动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做人的起点,是幼儿基本的活动,也是最喜欢的活动。所以,我们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例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抓住幼儿玩的兴头,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玩跷跷板或木马时,让幼儿学会等待,别人玩着时,自己想玩就要说“请给我玩一下”、“谢谢”;在活动中有人摔倒,要及时把他扶起来,等等。在角色游戏中,创设娃娃家、小医院、小超市、理发屋等,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进行交谈。因此,户外活动作为幼儿园中重要的活动环节,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文明礼仪用语,学会不同场合、不同角色中的文明礼仪用语,懂得在人际交往中要互相尊重、谦虚恭敬、相互谅解的道理。
五、创设丰富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的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我国古代对此就有精辟的论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感染作用,又如“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培养人才要重视环境的选择。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环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幼儿产生影响的,而这种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说环境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代替的。在幼儿园里,要充分利用环境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点,悄无声息地开展礼仪教育。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大厅的墙面上贴上“七不规范”: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所抽烟、不随地吐痰、不说脏话和粗话、不损坏花草树木、不闯红灯、不损坏公共设施,以及朗朗上口的儿歌和色彩鲜艳的图片。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礼仪教育的知识点粘贴在楼梯间和走道上。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大声喧哗,请讲普通话。可以在幼儿园各个班级中,设置“每周礼仪小星星”、“每周礼仪小故事”等栏目,营造浓郁的班级日常礼仪小氛围。同时,在班级墙面环境中,开设礼仪特色板块,结合阶段礼仪重点,定期更换内容:故事、儿歌、图画、幼儿自己对礼仪进行诠释的作品。另外,还可以在活动室内定期投放礼仪方面的书籍、图书、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同时,感受角色榜样的引领。陈鹤琴先生认为:“凡是可以给孩子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所以要利用环境创设,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营造和谐优美和人性化的校园环境,努力让校园的每一个点发挥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静态地、无声地传达文明礼仪的精髓内涵。
六、培养孩子礼仪必须由家长做起
在家庭中实施幼儿礼仪教育父母要以身示范,树立典范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孩子做到与人交往时相互尊敬,相互谦让。日本人频繁地深度鞠躬,美国人常说“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就是尊敬人和克己谦逊的体现。幼儿的模仿性强,他们是在模仿中学习做人的,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平时敬老爱幼,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种善良的情感行为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因此,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互谅互让,互相尊重。晚辈要尊敬长辈,谦虚接受长辈的正确教导和意见;吃饭要请长辈先就座,要给长辈盛饭,拿碗筷;晚辈上学,放学,外出及回家都应该向长辈打招呼、问好;亲友来访要热情接待,亲友带来礼物应该表示真诚地感谢;礼物要由家长处理,孩子不要当着客人的面迫不及待地开包、分发或分吃;亲友告辞时应该起身相送,对老者要搀扶照顾乘车等。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礼节、规范,每个成员都遵守这些规范,才能造就和睦温馨的幸福家庭,培养出有教养的孩子。家长应经常把孩子带入社会大课堂,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等)。家长要善于结合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看见奶奶蹲在地上摘菜,有心的妈妈可以提醒孩子:“奶奶为咱们摘菜,蹲在那儿多累啊。”家长要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当孩子出现礼仪礼貌不当时,家长要及时地告诉孩子这种不礼貌的言行错在何处。同时,还要监督孩子改正,教会他怎样做。
播下礼仪的种子,收获“博爱”的果实。家长要“以礼带礼、以小带大、以练导行”,相信孩子一定会成为知规范、懂礼仪的文明人。
家长可以每天让孩子背诵一些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所有的礼仪、道德全都在里面了,每天可以教孩子一两句,让他们背诵,并让他们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时间一长就会见到效果,看到他们的变化。不仅让他们学到做人的道理,还能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是一举数得之法。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习惯,学会说礼貌用语,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在日常教育当中,家长与老师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总之,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多方法、多渠道的。我们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切实采取措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抓好幼儿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然而良好的行为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地重复和练习中养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复杂艰巨的,其形成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只要幼儿园和家庭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礼仪教育定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钱慧玲主编.幼儿礼仪教育(2—6岁).新时代出版社,2011.
[2]陈幸军主编.幼儿教育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意]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5]独角王工作室编.儿童教育小课堂·儿童礼仪教育小课堂:礼仪.海豚出版社,2010.
[6]李黎,吕鸿编.师德与教师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的对象、内容繁多,评价的途径、方法、手段和类型也多样。如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体质评价,每一种形式中就包含很多内容和环节。因此在评价中要贯穿于体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着眼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每一个方面;为形成幼儿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理念奠定良好基础;为体现幼儿自主精神提供最大可能。也就是说要注重幼儿发展状况、幼儿活动兴趣、动作学习过程和表现、个体成长规律。
一、幼儿园体育工作评价
(一)组织管理
1.领导高度重视,将“体育活动”纳入整个幼儿园工作的议事日程,在每学期保教工作计划中有体现,落实措施明确、具体;
2.领导定时检查体育活动实施状况并有记录,发现问题能及时整改;
3.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幼儿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按时开展幼儿体质测试,记录资料真实、完整,及时进行测试结果分析,指导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
4.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健康领域的教育研究。
(二)环境设施
1.有安全、充足的运动场地。户外场地夏天时有遮荫,冬天时有日照。场地类型丰富,适宜幼儿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能因地制宜拓展幼儿运动空间,创设丰富、自然的活动场地,能充分利用现有场地灵活开展体育活动,注重环境安全;
2.有计划地及时添置、更新和维护体育设施和器材,确保运动设施和器材的安全;
3.有不同功能的大型体育设施,中、小型体育玩具充足,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幼儿身体协调发展的需要;
4.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运动游戏资源,包括民族传统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自制玩具和材料丰富。
(三)实践活动
1. 在园幼儿、教职工全员参与,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 坚持幼儿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确保1小时科学体育活动。
3. 坚持每天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及民族特色体育活动。
4. 能根据季节选编幼儿体操,体育活动形式多样,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内容丰富有趣。
5. 每周有计划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亲子运动会,每月向社区开放体育设施1—2次。
6. 活动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有趣,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均衡发展的需要,并能渗透相关的教育。
7. 能科学地安排幼儿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密度适宜,在开展体育活动中有对幼儿积极的保护措施。
8. 在户外场地有足够的教师监督、管理幼儿。教师站位合理,能够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危险发生。教师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适时给与支持和帮助。能注意个体差异,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四)活动效果
1.幼儿运动能力达本年龄段发展水平,体质测试合格率达85%以上。
2.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主动,情绪愉悦,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 幼儿平均出勤率不低于80%,园内无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4. 注意总结积累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在社区有一定影响。
(五)特色
1.体育活动有创新,形成园所文化和体育特色。
二、幼儿园体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一)活动条件
1.活动时间。
(1)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和每周1~2次体育教学活动。
(2)其中1小时体育活动。
(3)各班每次活动时间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
2.活动场地。
(1)有充足的空间,场地分布合理。
(2)因地制宜,创设环境。
(3)综合利用各种场所让幼儿锻炼身体。
3.活动材料。
(1)材料丰富多样。
(2)材料适应幼儿能力的特殊需要。
(3)材料能灵活多变,可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组合。
(二)幼儿活动
1.活动状态。
(1)对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2)情绪饱满和稳定。
(3)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
2.行为习惯。
(1)遵守体育活动的有关秩序,活动常规好。
(2)纪律性强,互相合作,共同游戏。
(3)有一定的坚持性,不怕困难。
3.动作发展。
(1)能够较好的完成适合本年龄特点的各项基本动作。
(2)动作较准确,协调性较好。
(3)在活动中表现出动作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4.运动能力。
(1)走、跑、跳达到年龄标准。
(2)平衡、攀爬、投掷、钻达到年龄标准。
(3)能够进行适合本年龄的运动项目。
(三)教师指导
1.创造条件。
(1)熟悉并合理选择、安排、调整各活动场地与器械。
(2)把握好活动时间。
(3)制作和提供有效的活动材料。
2.活动设计。
(1)目标定位准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2)各运动项目、活动内容的选择与安排适中合理。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具体措施清楚明了。
3.组织能力。
(1)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其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
(2)以语言、动作等作适当的指导,鼓励幼儿运用材料探索多样性的玩法。
(3)掌握运动量。运动的强度与密度、相对的动与静应合理安排。
4.保健安全。
(1)建立好体育活动常规,并能够坚持执行。
(2)根据季节、气候、运动器械及具体情况,注意安全与卫生保健工作的配合。
(3)指导过程中把握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三、对多种幼儿体育活动的评价
(一)早操活动评价
1. 适宜性。
(1)教师仪表端正,衣着大方得体,适合运动。
(2)镜面示范,动作准确、规范。
(3)关注个体差异,师幼互动完美和谐。
(4)提供适宜的、足够的活动器材。
2.丰富性。
(1)早操内容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制定目标,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类型不同的活动。
(3)留有弹性的空间,以实现各年龄段体育活动的阶段目标。
3.均衡性。
(1)应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综合、均衡安排全身各部位的练习,完善早操结构,避免早操舞蹈化。
(2)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做到动静交替,大肌肉与小肌肉活动交替,自主与集体活动交替。
(3)注重幼儿间的互助合作的有机协调。
4.合理性。
(1)把握早操的活动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
(2)根据幼儿完成早操后的面部表情和出汗程度做简单判断。
5.审美性。
(1)音乐感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音乐性质与动作协调一致。
(2)能帮助与激发幼儿参与的意愿,在愉快运动中提升。
(3)音乐清晰明亮,无杂音。
(二)体育教学活动评价
1.制定目的、任务的合理性、完整性情况
(1)目标全面性与针对性。
(2)可操作性。
2.课中内容安排顺序合理情况
(1)符合幼儿特点。
(2)有规律,有利幼儿掌握。
(3)时间安排合理。
3.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适程度
(1)合理创设环境和资源有效利用。
(2)多样化,能够形成宽松和融洽的活动气氛。
4.组织形式与各环节是否严密流畅
(1)有效调控,灵活解决问题。
(2)有效的活动指导范围。
5.运动强度、运动密度是否科学
(1)根据内容合理调整活动量。
(2)按照年龄特点选择活动量。
(3)根据活动效果调整活动量。
6.教师的仪表仪态、讲解、示范,现场组织指挥能力
(1)教师精神状态。
(2)正确形象的动作示范。
(3)生动恰当的言语。
(4)全面细致的观察。
7.教学完成情况。
(1)目标达成度。
(2)幼儿参与活动的态度、广度与深度。
(3)师幼互动。
(三)运动会评价
1.主题清楚,如运动、健康、快乐。
2.目标达成。
(1)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体验运动的快乐、竞争的乐趣、参与的欣慰,增强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
(2)培养幼儿初步的团队和竞争意识,体现团结协作的竞赛风格,激发孩子的运动潜能。
(3)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敢于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能体验胜利的愉悦。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有教师表演、幼儿表演、幼儿竞赛、亲子运动项目、家长比赛项目等。
4.特色。如开幕式的特色;园本特色的活动;颁奖方式的特色;创新活动等。
5.设计的科学性。按照幼儿园特点、贴紧生活等进行
6. 安排合理、组织有序。
(1)整体:策划—宣传—准备—进行—总结。
(2)过程:注意避免场面混乱;时间拖拉;细节顾及等问题。
7.参与度。教师及员工情况;幼儿;家长等。
8.影响力。
(1)展示了幼儿园中师幼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孩子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让家长了解了怎样和孩子有目的地游戏,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3)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快乐,身心发展。
(四)户外活动评价
1.活动目标的制定。
(1)活动目标体现多元化、层次化,注重促进幼儿兴趣、情感、能力、知识、技能等的全面发展。
(2)内容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贴近幼儿生活。
(3)目标准确、明确、具体可操作,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活动过程。
(1)活动组织有序,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
(2)活动设计为易于感知、操作、探索的形式,并具有反馈、交流、思考的机会。教学方式游戏化,幼儿兴趣浓厚。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重视学习兴趣、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
(4)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教学设计体现层次要求,坚持正面教育。
3.教师素质。
(1)两位教师共同参与,在活动中协调合作,配合默契。
(2)教态亲切、自然,既尊重幼儿,又严格要求。善于鼓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语言简练、规范、生动,富有感染力,易于幼儿理解。
(4)教师基本功扎实,调控活动能力强,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关注幼儿,满足其合理需要。
4.活动效果。
(1)幼儿在活动中情绪愉快,态度积极,参与意识强,各种能力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2)活动目标能在过程中基本得以落实。
四、对幼儿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负荷的评价
幼儿生理、心理负荷的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两种:观察法和生理指标测定法(脉搏测定或心率测定)。
(一)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比较有系统的、主动的、有意的知觉活动。指有目的、有顺序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教师的观察力主要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能力。这里主要是从幼儿完成动作的质量,幼儿的面色、呼吸、汗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绪等方面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幼儿疲劳程度表现可以参考下表。
幼儿疲劳程度参考表
(二)生理测试方法
与观察法比较,这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方法,它包括对脉搏、呼吸频率、肺活量、体温变化、尿蛋白等方面的测定,这些方法比较复杂,在幼儿园里采用的是脉搏测试法(有条件的可以测心率)。
脉搏测定法是指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多次测定幼儿的脉搏,掌握活动中脉搏变化的情况,分析运动负荷安排的是否合理。
五、幼儿体质评价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范围和测定指标包括身体形态和结构的发育水平(如身高、体重、胸围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如心率、血压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如跑、跳等)、心理发展水平(如智力、心理健康水平等)、适应能力(如发病率、预防接种率等)。
对幼儿进行体质评价,是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方面。幼儿运动能力测定的内容:身高测量、 10米折返跑(秒)、立定跳远(厘米)、网球掷远(米)、双脚连续跳(秒)、坐位体前屈(厘米)、走平衡木(秒)。
参考文献
[1]杨金风.运动中成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雷娜特 齐默尔(德).幼儿精神运动学手册.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雷娜特 齐默尔(德).幼儿运动教育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汪超.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30-1
一、链接生活——选择科学、适用的“活”教材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游戏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材料是开展课堂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孩子建构知识的依托。所以,选材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前提。作为科学课,选材首先考虑它的科学性,有争议的内容尽量不用;第二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不能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第三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每个年龄段的孩子感兴趣的、能理解的内容都是不同层次的,需要考虑到底适合哪个年龄段,能让幼儿发现什么,在分析了教材的价值后,确立关键经验,围绕关键经验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
二、立足经验——制订合适、明确的“活”目标
陶行知先生是卓有远见的,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培养时代需要的“现代人”这个高度来审视、构建培养目标,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开放型的现代大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和谐、持续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所以,“活课堂”的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集体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基础,活动的内容设计是围绕活动目标制定的。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前可先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时代特征,确定各阶段的分目标,目标的制定不能太笼统,要明确在这一阶段要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能力等。即要制订合适、明确的目标。所谓合适,就是要考虑目标的全面性、操作性,并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技能,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又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明确即是指活动目标要细化具体又要明确说明。
三、自主探究——设计激趣、合理的“活”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合作需求和求知欲,借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所以,活动中,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其次活动内容由易到难:先是轻松进入活动,接着是安排有层次性、挑战性的内容,尽可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本着让幼儿“做中学”的原则,教师创设环境、提供材料,通过幼儿亲身参与,亲自体验,得到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
四、多元开放——采用开放、恰当的“活”提问
陶行知强调:“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在幼儿园科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非常重要。一个开放性、具有弹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引起幼儿的思考和探索。
1.开放性的提问。开放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要求幼儿只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而能激发幼儿在自主的思维活动中盟发创新思维。例如:在大班科学“拱形的秘密”中,教师讲完故事后提问:“你认为蛋壳是鸡妹妹还是鸡哥哥啄破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两种,一是鸡哥哥,一是鸡妹妹。但如果问题改成:“你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孩子们除了这两种答案,还会有:鸡哥哥啄了一会,已经有点破了,鸡妹妹再一啄,就破了;还有的孩子说“鸡妹妹”到了出生的时候,蛋壳会很容易坏等。
2.争议性的提问。即是教师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孩子们就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冲突,进行讨论、互动,并学会从中分析其他孩子的想法,调整、反思、充实自已的想法的过程。在大班科普“狼该不该杀”,让幼儿简单了解什么为食物链后,提问:“你喜欢狼吗?为什么?你认为狼该不该被杀光?”让幼儿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
3.层次性提问。幼儿个体性的差异要求教师的问题也带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价值的提问设计要能帮助幼儿梳理不同的经验,层层递进。在预设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大多是无序的,零星的,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逻辑性,对幼儿新的概念的形成,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多层的设问,层层递进。如比较简单的问题,请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回答;难度大、较灵活的问题,可请能力较强的幼儿回答;这样跳一跳,能够到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其次就是回应的问题,如何选择有效合理的策略来回应幼儿,也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教师要本着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原则,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捕捉和分析来自幼儿的信息,到底哪些信息对教学有帮助,哪些信息应该及时回应,哪些信息可以进行引导和进一步拓展。
五、意犹未尽——运用提升、拓展的“活”体验
一、创设丰富、适宜的户外体育活动区域,优化体育活动环境。
根据我园室外活动场地比较开阔、平坦这一特点,因地制宜,合理规范设置运动场地。将大型玩具区、操场、二、三楼平台按照其功能的不同,以及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重新划分了活动区,如:攀爬区、投掷区、跳跃区、平衡区等,让不同年龄的幼儿自由选择,各项活动相互关联,达到交互促进的目的。
充分挖掘各种体育器械的最大功效,制作环保实用的户外活动器械。教师和孩子们动手,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大量简易牢固、美观实用的体育器材。如:大纸箱做成练习滚翻动作的坦克车,碎布头、海绵做成练习投掷用的多彩沙包、飞盘、花尾巴,易拉罐制做练习平衡能力的“小马蹄”,食用油桶做成适合大班练习投掷用的移动靶心,挂历纸、报纸制作的球杆、曲棍球等。
家长开放日,请家长从家里带来了废弃布头、饮料瓶、纸盒等,和孩子坐在一起,把这些材料变废为宝,制作各种体育器材,如将油桶洗净,请孩子用广告纸剪下自己喜欢的图案,或画出自己喜欢的画面贴于油桶外,最后将绳子套在油瓶口上即可做成适合小班幼儿小拖车。
利用走廊的空间,设计便于存放各种体育器械的玩具柜,既满足了体育活动的需要,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二、用丰富多样的体育游戏活动,调动和增强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时间的保证是开展户外锻炼的前提,我们将体育课与户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用体育游戏贯穿幼儿的户外活动。
体育游戏是以发展幼儿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为主要目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特征,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将运动、游戏、教育指导融为一体的体育游戏是最自然、有效的户外活动方式。体育游戏可以是利用器械进行的情景运动游戏,如“打野鸭子”(球击移动人靶);可以是利用故事进行的身体表演运动,“我们都是机器人”;也可以是各项内容的综合活动,如“勇敢的”。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其它领域的教育内容,灵活创编多样的体育游戏形式。
活动的组织将集体活动与分组自选活动相结合。幼儿的社会性多在集体活动的交往中获得,但个性的发展却要依靠分组的自选活动来提高。在自选活动项目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个性表现,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活动前的热身准备必不可少,运动量的保证是活动效果的检验标准。幼儿年龄小,不科学的方法会造成对幼儿身体的伤害。活动前的热身,如动物模仿操,可帮助幼儿循序渐进地进入运动状态。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来,保证最基本的活动量,同时不能过强、超负荷地简单重复,剧烈运动后不能立即停止不动,不要很快地脱减衣物。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主及合作能力。
幼儿园户外集体活动,难免发生争抢、碰撞等现象,建立良好的户外体育活动常规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减少户外体育活动中事故的发生,更帮助幼儿学习遵守集体规则,学习自律、管理自己,学习礼让、分享。如使用器械不争、不抢,要安全正确使用,不能扔、甩、攻击他人,使用后要整理并放回原处:玩大型玩具,不推挤他人,人太多时,要会等待;集体游戏时要遵守规则和要求等。
户外体育常规的建立要靠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地建立,它是户外体育活动中非体能锻炼的教育目标的体现。
活动中教师细致观察留意每个幼儿的活动举动。发现危险动作及时制止,对幼儿的创新玩法,及时引导其他幼儿模仿:对胆小、能力弱的幼儿多鼓励;对运动量过大的幼儿及时提醒其注意减少运动量,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有效地参与游戏。如过“轮胎山”活动是对孩子胆量与自信心的考验,每当孩子爬过时,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使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胆怯的心理会逐渐消除,自信心也会逐步建立。
给幼儿主动探索的机会,充分发挥幼儿的潜力。体育活动中“玩什么,怎么玩”,可以让孩子商量解决,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老师提供小椅子,启发幼儿发挥想象,可以怎么玩?当孩子们自己探索出各种玩法:椅子转过来当马骑,把椅子不同叠放,爬山、走独木桥的时候,都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增强锻炼的同时自信心也随之加强。
四、巧用器材,发挥体育器械的多种功能。
充分发掘体育器械的多种玩法。器械作为幼儿体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不仅是幼儿体育活动的辅助材料,而且是活动中的操作材料,材料的功能利用越充分,操作形式越多,这种物质因素越能转化为教育因素,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随之增强。
如绳子,教师在教会了幼儿掌握跳绳的基本玩法后,引导幼儿在自由玩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材的多种玩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发现:绳子打结可练习投掷:打开绳子可以玩走平衡、钻和跳绳游戏;还可利用绳圈玩套圈、跳跃的游戏。幼儿将发现的玩法介绍给同伴,教师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让幼儿体验发现探索与取得成功的喜悦。
在玩轮胎时,改变以往幼儿只是单一推着玩的形式,把一个个五颜六色的轮胎或堆成小山、或排成山洞和斜坡,使幼儿在活动中经常感知不同“轮胎山”的高度、坡度的变化,练习钻、爬、平衡时,都有新挑战、新体验,提高了幼儿灵活调节身体运动的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观察指导能力。还有“玩报纸”活动,让孩子自己创造玩法:做成纸球、纸棒、纸风车……也可以互相商议一个人怎么玩?两个人、三个人、小组、全班怎么玩等。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活动兴趣;激发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幼儿对于区域活动的兴趣决定了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和区域活动是否达到了提高幼儿技能的效果。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让幼儿对区域活动不关注、兴趣缺乏,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的发展。
1 存在问题
1.1 区域设置形式化
教师在安排各区域的位置时,根据区域的特点、设施需要及预定进区人数,在现有的空间内安排到最佳位置。可往往有的教师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来设置区域和主题,没有考虑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因此,无法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
1.2 材料投放的随意性
如果说兴趣是前提,材料一定是坚实的垫脚石。区域游戏中的材料的投放有一定目的性,但是有些教师投放材料的时候却随心所欲,想到什么材料就投放什么材料。其次是收集材料,虽然是有目的性的收集材料,但是所收集的材料并不一定都适合该活动区域。
1.3 教师指导欠恰当
区域活动应是幼儿自主、自由的活动。教师用命令的口吻,指挥幼儿到某个区域进行游戏,完全失去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思想;有的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甚至为了引导而打断幼儿,反而让幼儿产生逃避之心;有的教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以至于区域活动并没有让孩子在原有经验上加以提升。
2 解决策略
2.1 围绕幼儿的兴趣爱好,创设区域
蒙台梭利提出:孩子内在有很多资源,一直想要找机会表达,但总是困难重重,这是由于环境不顺,使自己的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小班开学初就设置以幼儿熟悉的家庭生活内容为活动区,如发动幼儿从家里带些自己喜爱的玩具到幼儿园来,这样幼儿在活动时能与自己熟悉并喜爱的玩具为伴,就会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
2.2 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引导选择区域
幼儿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开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就增添一些反应幼儿园生活的内容的区域,如“宝宝幼儿园”为幼儿和准备一些小铃鼓、图书和玩具,让幼儿在模仿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发展。还设置了生活区,借鉴蒙氏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内容,为幼儿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娃娃及配套的衣服裙子鞋子,让幼儿练习穿衣服、穿鞋子、扣纽扣等。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并能将学到的技能为生活服务。
2.3 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适当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操作摆弄学习活动。
2.4 调整区域活动材料,提高幼儿兴趣
2.4.1 关注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区域活动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孩子提供丰富多变、适合其发展的活动环境,这也是区域活动受到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材料的提供上体现层次性,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2.4.2 挖掘投放材料的引导性。蒙台梭利强调教具设计要据有能够在视觉与触觉方面进行检验的属性――“错误控制”,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错误,进行自我纠正。
2.5 提高指导的有效性,确保经验提升
2.5.1 观察在先,针对性强。幼儿在区域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对所提供的材料感兴趣,材料的程度是否符合幼儿的实际经验水平,是否需要增添或减少层次,材料的大小、数量是否合适,幼儿是怎样操作这些材料,在操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有哪些创新的做法,分析孩子的发展水平,从而提供适合该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材料。
2.5.2 把握尺度,指导恰当。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不仅要面向全体幼儿,还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具体帮助。
2.6 及时评价,调整适度
尝试把终结性的评价变为过程性的评价,将统一、定期、标准化的评价变为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促使教师将视角从关注结果转为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怎样发展的,从而真正挖掘每一个孩子的潜力,促进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区域活动结束前的评价交流活动中,鼓励大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学习他冷暖色调和渐变色的应用,还把他的画让孩子编成美妙动听的故事。渐渐地,被大家认可的他也愿意和同伴交流,一起进入到别的区域进行活动。
区域活动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幼儿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所以,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的时候,应该全面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及时分析反思,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使每一位孩子健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幼儿时期是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个时期,幼儿各方面的行为习惯都还在初步的形成当中,而且,此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大,生活当中,只要予以引导、教育,相信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一定能养成,这也将会成为孩子终身受用的财富。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主张各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最好在生活中进行,习惯培养更应该如此。他在《生活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在深刻领悟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园的一些生活活动来加强对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例如:最近,我班小朋友洗手时浪费水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孩子边洗手边玩水,有的甚至洗完手后不关水龙头。每次我总是提醒:“把水龙头关紧!”但稍没看住,水管的水就流着,针对这种现象,我以小水管的口气对孩子们说了自己的“烦恼”。当我说到“小水管每天看到有那么多的水从自己身上流下来的时候,它非常的难过和伤心,小水管里的水流呀流呀,它肚子里的水越来越少,等有一天水流完了,小朋友就没有水洗手了……小朋友听着“小水管”的讲述,教室里安静极了,相信这次很多孩子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启发,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浪费水的现象渐渐的减少了,即使偶尔有发生,有一些孩子也回在旁边提醒他“快关水龙头,不然水都要流光了”“水龙头又要生气了”等,使他们节约水、保护水的意识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强。
二、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由于过分的宠爱,导致了过分的包办代替,由于过分的包办代替,导致了过分孩子过分的依赖,以至造成幼儿生活技能水平低,劳动观念差。而今天的幼儿是未来的建设者、劳动者,是未来的主人,因而,他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有开拓创新和顽强劳动精神的人,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劳动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首先我们通过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来加强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记得幼儿刚进小班时,幼儿园中餐吃虾,我们总是帮助幼儿把虾壳剥去后给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殊不知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没有这样的训练机会,我们又怎样要求孩子去主动做事呢?于是我们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他们既学到本领,提高了动手技能,同时孩子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观念还应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提高幼儿独立生活能力。
最后,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自信,来增强孩子的劳动观念,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为他人服务,因为幼儿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老师一定要予以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树立“我会”、“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经常通过让幼儿料理自然角、整理图书、收拾玩具架,帮助阿姨搬椅子、帮同伴拉拉链、扣纽扣等活动,鼓励幼儿动手做事、同时也让幼儿在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中,也养成为别人做事、为大家做事的良好意识。
三、通过生活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开发生活化的主题内容,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就是教育。他告诉我们,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因此,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凡是幼儿感兴趣的,属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能够帮助幼儿拓展已有经验和视野,对他们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主题内容。
1.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如“春天来了”“种子的秘密”“粮食”等主题,这些都是我们农村孩子身边触手可得的自然资源,我们带孩子走进自然环境去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特点,认识田野中有趣的动物昆虫等,认识水稻、玉米、荠菜等等,利用各种废旧生活物品与自然资源制作手工作品等等。我们还充分利用幼儿园空地,开辟了一个农庄种植园,种植了各种瓜果蔬菜、竹林桑树等,让孩子们及时观察,大大激发了孩子对大自然的亲切感,培养了孩子对周围环境与生活的浓厚兴趣。
2.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丰富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也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纲要》中也指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
我园地处张家港市凤凰镇,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人文底蕴,根据我们的地方特色,我们生成了 “凤凰绿茶”“千亩桃园”“古韵恬庄”“美丽的金凤凰”等等主题内容。我们带孩子参观凤凰山、凤凰湖、温泉山庄、恬庄古街、千亩桃园、河阳山歌馆等等。们还充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作用,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成为我们的参与者、合作者,我们请恬庄古街的负责人给我们讲述古街的历史与变迁,请凤凰山茶场的家长给我们将讲茶叶的制作流程,请豆腐作坊的家长给我们介绍豆腐的制作,还请了山歌馆的山歌手来我园给孩子们演唱山歌等等。在这些主题活动中,幼儿亲近了社区、走向了社会,加深了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3.借助传统节日文化丰富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本地有过“重阳”“端午”等传统节日的习俗,于是我们生成了“给爷爷奶奶过重阳”“端午节”等小主题活动,比如在“给爷爷奶奶过重阳”主题中,我们邀请了爷爷奶奶来参加亲子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孩子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送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和爷爷奶奶一起玩民间小游戏,向爷爷奶奶说说祝福的话语等多种环节,培养孩子对老人的关心与爱护,增进了孩子与老人的情感。
二、运用生活化的实施手段,实现生活化的主题目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来说,“茶”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带孩子们去参观茶场,试着采茶,观看和亲身体验茶的制作过程;在认识茶的品种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搜集了大量的实物,如叶茶、花茶、果茶等等,利用各色各样的茶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在感知茶具的特性、功能时,我们和孩子一起搜集了许多茶壶、茶杯、茶道工具等,让孩子亲眼观看、亲手制作,感受生活中有了茶的乐趣;回到家里,孩子与家长二起学习有关茶的知识……“茶”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已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的兴趣,更萌发了孩子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三、实施生活化的教育途径,引导幼儿体验生活的乐趣
在《感恩的心》主题中,孩子们欣赏了《帝企鹅日记》,在深情并茂的文学与音乐的烘托下,孩子们的心被企鹅爸爸妈妈无私的爱所震撼了,他们想到了自己父母的爱,我们运用了情景表演这一途径,让孩子们来扮演“企鹅爸爸”,小心翼翼把“蛋宝宝”传给“企鹅妈妈”,平时粗枝大叶的他们变得特别细心,有的孩子甚至双膝跪在地上传递,只是怕蛋会有一丁点儿的磕碰。在“传蛋”这一生活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爱的艰辛,更领悟到感恩的涵义。
总之,幼儿园主题活动的生活化,让孩子们的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有效的提升,回归了生活的本来面目。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生活化的主题活动,让孩子在自己的世界中亲历与实践,促进孩子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充分体验到生活的幸福和乐趣,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