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面临很多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正确认识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对于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建立共建共享联盟机制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带来了出路。
关键词 基础教育;共建共享;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11-002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资源体系建设,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共建共享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基础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然而,当前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占有数量和质量不均等、不平衡;信息技术发展和硬件建设大大超前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目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依然面临诸多困境。
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困境
(一) 资源共建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首先以“共建”为前提,而“共建”又以“谁来建”为前提。利益不均等、评价不健全、高投入低效益是阻碍资源共建的瓶颈。
1. 利益互惠不对等,激励机制不完善,学校参与共建的动力不足
资源共建必须以参建各方互惠互利为前提,利益对等互惠是学校参与资源共建的基本动力。然而,目前优质教育资源大多由重点学校把控,而非重点学校能够掌控的资源有限。因此,在共建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重点学校付出多获益小、非重点学校付出少获益大的利益分摊结果。如果没有相应激励机制的补偿,重点学校将很难长期忍受利益失衡的共建格局。
2. 评价制度不健全,知识产权难保护,教师参与共建的热情不高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需要教师大量的富有创造性的学术成果来支撑。而现有的学术评价制度,使教师开发的优质资源很难得到相应的学术认可,教师付出劳动却得不到相应报酬,使得优质资源开发工作成为他们的额外负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共建的进度与质量。
3. 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低,社会机构参与共建的意愿不强
优质教育资源无疑具有一定的市场开发价值,但客观地讲,其替代品也很多,面对网络上良莠不齐的教育品牌,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势其实很难显现。这些不利因素往往使有实力的社会机构(教育公司、投资机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建产生消极的前景预期,并对资源推广、应用等相关行动望而却步。
(二)资源共享层面
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以“共享”为目标,而一些学校的层级之间交流障碍,或者心态问题以及交流平台的匮乏是阻碍资源共享的瓶颈。
1. 学校之间壁垒森严,门槛林立,妨碍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我国学校分层分级由来己久,不同层次的学校之间交流较少,这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范围狭窄、共享困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常发生在同一层次的学校之间,至多在同一地域的“联合体”学校之间展开,而合作学校之外,则壁垒森严。
2. 部分学校思想偏狭,心态不一,不愿让自有优质资源参与共享
一些学校往往只对分享其他学校资源感兴趣,却不愿将自身独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这些学校常常从保护自身优质资源的戒备心理出发,将最好的资源留存自用,而将那些使用率低或价值不高的普通资源开放,参与共享。教师更多地从网络获取资源,却很少上传优质资源。
3. 协同合作受限,共享平台匮乏,大多数学校无处参与共享
受地域空间限制,大多数学校间的协同合作只能发生于毗邻区域,资源共享也多集中在图书、文献交流等领域,共享内容并不丰富。在平台支持的关键环节也缺乏标准一致的设计和优化,这使得大多数学校(尤其是资源薄弱学校)因资源交流平台缺失而无处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优质教育资源本身层面
各级各类网络教育资源库表面看似繁花似锦,实质内容却大量粗枝烂叶。低水平、重复性教育资源会给教师带来选择上的困难,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海量资源并非教师之所愿,优质资源才是教师真正之所需。
1. 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不均衡
在区域内教材往往存在多个版本,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相对单一,它们之间形成了依靠本区域单方面力量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单一版本的学科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师多版本学科课程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学科课程资源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学科教学资源多,而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及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资源较少,开发的学科不均衡。课程资源大多以个人制作的教案、课件等为主,而名师团队参与开发的教学实录等较少,资源开发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也不均衡。
2. 学科课程资源碎片化
如果把一门学科课程看作一个整体,每个单元、章节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各章节作为学科系统中的要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倘若将部分章、节从学科课程中抽出,开发成以课例、课件、教学设计等形式存在的教学资源,那么获得的资源先天就失去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可能,只能是“碎片”,没有形成系列资源,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3. 学科课程资源应用还未从根本上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大多数省份基本建立了以省级教育资源网为中心,各市区教育资源网站为分中心,数字化校园为应用点的区域信息化教学网络,但市、县之间,尤其是校际之间横向联系较少或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应用平台的统一与学校等资源管理的条块分割容易造成学科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满足现状的低水平建设。
建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和模式
要解决目前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缩小学校之间、城乡之间优质教学资源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共建共享信息化教育资源将成为有效路径。
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联合相关机构、教育技术部门和基层学校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首选解决方案。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主导、教学研究部门实际操作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值得推广。
(一)多措并举,构建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不是靠单方面的力量或者群体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同时要统一技术标准,为广大用户的共享提供条件。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规划资源建设
要解决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问题,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优势并将权利下放,对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和管理。可以将全国的资源建设以区域的形式展开,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资源,各区域政府有效整合其他部门在资源建设中的优势,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宏观调控资源库的建设,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同时,政府应规范技术标准,统一标准是实现共享的前提。
2. 吸引广大教师、学校积极参与
为了避免资源“建而不用”和“用而不建”现象的发生,应该更多地倾听广大教师和学校的意见,满足他们对资源的需求,吸引广大一线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资源建设。发动师资力量雄厚且信息技术实力强的学校参与到建设中来,鼓励学校申报教学资源建设子课题,一方面可解决资源的来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于资源需求的方向。
3. 建立“专家引领”的研究模式
只有在先进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才会更加规范,更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为此,需要建立专家组引领的研究模式,成立由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研专家、课程专家等组成的指导小组,运用新理念和新知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发展方向,保证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大力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4. 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资金投入大,单靠政府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尤其要吸收大公司、大企业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注入活力,减少技术开发的时间和成本,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5. 鼓励用户参与到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中来
用户是资源建设效果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现在很多资源网都缺乏用户评价模块,用户的意见和要求应该加以重视,在资源建设中需要用户参与其中。用户可以对某个具体的资源建设发表意见和看法,同时,还可以上传自己制作的资源,资源网审核通过后给予用户一定的奖励,以提高用户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二)建设区域性统一资源库和地方特色资源库
地方特色资源库主要是指以学校为基本单元,形成学校特色资源库或者县、区特色资源库。建设该库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各校建设自己的特色资源、校本资源,定期对各地各校的资源进行评比,奖励成绩突出的地区或者学校,并给予一定的荣誉证明,将其作为重点学校评比的一个标准参照,强化各地学校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各地优秀的学校资源升级到统一资源库中。这样各地各校的资源不仅会及时得到更新和维护,同时,也扩充了统一资源库中资源的来源渠道。区域性统一资源库与地方特色资源库共享模型如右图所示 。
(三)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省市或地区的数字化学习资源都是分散存储于该省、市的各个学校或该地区的不同学习资源网站上,应当采用合理的机制对分散存储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我们认为,建立“区域内分布式资源网络管理系统”是解决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其核心技术与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对资源目录的集中管理
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中心要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能覆盖本地区所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站的资源目录管理系统,以便本地区不同资源信息中心之间互相访问与资源共享。系统应提供专用的教学搜索引擎,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应提供重定向功能。
2. 对资源数据的分布式存储
优质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的,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用于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基于一定的信任授权关系进行资源互访,资源元数据信息与本地区学习资源中心目录管理系统中的目录信息保持同步,因此,可以实现网络系统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和集中式管理,并提供广泛的基于共享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服务。
水驱特征曲线是指油田注水(或天然水驱)开发过程中,累积产油、累积产水和累积产液量之间的某种关系曲线。水驱特征曲线法的实用与简捷使其在已知的各种常规注水油田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水驱曲线法可以预测水驱油田的有关开发指标。因此,对于采用注水替油开发的缝洞型油藏,完全可以借鉴常规注水油田水驱曲线分析的技术思路。
2.1 水驱特征曲线法适应性评价及筛选
我们利用现有的注水开发资料,对注水周期数较多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典型注水替油井进行水驱特征曲线分析,通过对各种水驱特征曲线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甲型曲线和乙型曲线的相关性比其它情况好,因此本文计算采用甲型、乙型水驱特征曲线。
2.2 注水替油井可采储量的确定
塔河油田注水替油采用周期注水的方式,考虑到每一轮注水对产量影响的时间是有限的,这里选取注水周期数比较多的注水开发井进行分析;同时考虑注水前后生产情况的变化,在确定累计产量的过程中,对时间节点的选取进行处理,这样比较符合实际的生产情况,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结果。
选取注水周期数在7个以上的8口注水替油井进行水驱特征曲线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与甲型水驱特征曲线相比,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的回归相关性更高,可采储量的计算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因此这里将利用乙型水驱特征曲线计算注水替油井的可采储量,对于一些注水替油井以甲型水驱特征曲线进行辅助计算,在提高结果可靠性的同时,还可以得到注水替油井的地质储量。
2.3 塔河油田注水替油井动态储量计算的经验公式
首先利用物质平衡法计算了五口注水替油井的动态地质储量,同时对其累产油与累产液进行了半对数分析,得到斜率系数l,即乙型水驱特征曲线的斜率系数。将地质储量n与斜率系数倒数1/l绘制在半对数关系图上可以发现,两者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如图1所示。
2.4 利用经验公式计算注水替油井的动态地质储量
利用经验公式(2)对6口注水替油井进行动态地质储量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使用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地质储量与前期使用物质平衡法计算得到的地质储量相比,二者相差不大,可以认为二者结果一致,说明本文提出的经验公式对塔河油田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3 结论
关键词: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优质护理服务
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实施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提高预后效果,改善临床疗效[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获得较为满意的应用效果,其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9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48例患者。对照组48例患者,年龄20~56岁,平均年龄(38.6±4.2)岁;观察组48例患者,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7.5±3.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在年龄以及肌瘤类型等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8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以及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等。观察组4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主要包括术前优质护理服务、术中优质护理服务以及术后优质护理服务。
1.3评价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没有不适感,通过X线与其余常规检查后显示肌瘤全部剔除;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基本没有不适感,通过X线与其余常规检查后显示肌瘤基本剔除;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甚至加重,不适感增加或未见减少,通过X线与其余常规检查后显示肌瘤未全部剔除。采用我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予以调查,主要有护患关系、健康宣教、基础护理以及护理主动性等,非常满意为>85分,满意为75~85分,一般为65~74分,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全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0.0完成,计数资料应用率(%)显示,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显示,组间对比应用t或χ2检验;当对比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2.9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5.036,P=0.000),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7.08%,组间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352,P=0.021),见表2。
3 讨论
子宫肌瘤属于女性生殖器方面较为多见的一种妇科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2]。由于医疗水平的逐渐提升,腹腔镜技术也愈发成熟,成为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优质护理服务指的是以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中心,在基础护理上进行完善,充分达到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的各项标准,为患者提供最全面以及最舒适的护理服务[3]。本次研究对我院观察组患者实施了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内容有。
3.1术前护理 积极与患者交流沟通,掌握患者心理需求;为患者实施健康宣教,让其掌握该疾病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以及手术治疗的重要性等,缓解患者紧张、害怕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增加患者治愈信心,全力配合治疗[4]。
3.2术中护理 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的监测,需要医护人员有较高的服务水平与责任心,检查术中气腹机和双极电凝等仪器的运转情况,若有问题发生及时告知医师予以处理;做好腹腔冲洗护理,及时更换腹腔冲洗液,维持冲洗液的进出平衡;严格掌握手术各种操作与技术,全力辅助医师完成各项操作;充分准备好应急措施,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
3.3术后护理 手术后12h内对患者的脉搏、呼吸以及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予以严密监测,进行常规吸氧;告知患者术后应多吃热量高、维生素多的流质食物,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护理好导尿管、切口以及术后阴道出血,以免发生并发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是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72.9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χ2=15.036,P=0.000);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7.08%,组间护理效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352,P=0.021)。结果表明,患者应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时,实施积极有效的优质护理服务,能明显改善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静.优质护理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术期中的护理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4,17(12):106-107.
[2]肖新顺.优质护理服务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3):137-138.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 重要机遇 发展对策
一、正确认清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和自身局限性
长期以来,在对所有制问题上存在两种极端的认识。一种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主张只发展公有制经济而排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另一种是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比公有制经济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更加适应当前生产力还不发达情况下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应该让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据优势地位,剥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两种认识的根本错误都在于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去理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单纯从理论教条或绝对利益出发,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必然性与重要性的统一
(1)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由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形式,是由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建国后我们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盲目地脱离生产力水平而拔高生产关系,导致国民经济到达濒临崩溃的边缘,付出了惨痛代价。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在体制夹缝中生存,从作为“补充地位”的经济成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凸显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局限性
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并没能克服自身所存在的以下缺陷:
(1)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缺乏整体意识和对大局的把握,部分市场信息的缺失导致小道消息盛行,容易做出错误判断;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部分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够,缺少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把握,在投资生产上容易盲从跟风或“经验主义”。
(2)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中容易重视发展数量速度而忽视质量的提高。当前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不少企业盲目求多求快,忽视了发展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部分极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注定难以长远发展。
(3)少数非公有制企业为追逐利益容易做出违法乱纪行为。以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企业为代表,在利益的疯狂驱使下极易导致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损害市场经济秩序和人民群众利益。
二、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机遇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处在了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1)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被废除。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将进一步扫清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2)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种隐性壁垒。“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将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障碍上升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有助于打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必将极大焕发和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备了更加牢固的财产权基础
过去通常侧重于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此次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明确 “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增强特许经营领域透明度和规范度,提升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可操作性,将有效消除导致非公有制企业不愿、不想、不敢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约束,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域。
(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条件不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参股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
(3)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赋予非公有制经济控股权利,将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深度融合和有机统一。
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自身对策
(一)非公有制企业要坚持做到尊重社会,追求持续发展
(1)遵循市场规律,遵守市场秩序和法律规定,建立信誉,做到诚信经营。非公有制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注重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创造和培育自己的品牌,抛弃造假伪劣、蒙骗欺诈等短视、短见行为。
(2)重视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搞好长远规划,实现以质量取胜,严禁急功近利和涸泽而渔的行为。顺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以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益的创新优势在市场上获取可持续发展。
(二)非公有制企业要着力提高自身建设,实现现代化经营
(1)积极推行现代化、规范化管理,选择适宜的企业制度,勇于选择合适时机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控股。
(2)提高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经营者素质,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学习和培训,加强民营企业家合作交流,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锤炼自己。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注重引进、培养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把家族式的用人机制变革为适应市场竞争的科学选人用人机制。
(一)非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独立的刑法客体地位
从我国现行《刑法》第2条规定的内容来看。虽然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写进了刑法的任务之中,但“私有财产”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私有财产的范围较之非公有制财产的范围要小得多。另外在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中多处使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字样来表述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而非公有经济无此刑法待遇。
(二)同种性质的犯罪行为因主体所在的单位的性质不同,构成不同的罪名,处以不同的刑罚
同样是在公司、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用单位的财物,只因所在单位的性质不同,刑法规定的罪名和刑罚适用就不相同。公有制经济中的国家工作人员的上述行为构成贪污罪,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人员的上述行为却构成职务侵占罪。对此《刑法》第183条的规定表现最为明显。其表述如下:“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271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国有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382条,第38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另外,贪污罪的法定最高刑是死刑,而对职务侵占罪,法定最高刑只有15年有期徒刑。对贪污罪的立案起点是5000元,如具有较重的情节,4000元也可以立案;而职务侵占罪的立案起点是5000到10000元,发达地区是10000元。基于同样的利用职务之便的受贿行为,公有制经济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作人员则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前者的法定最高刑是死刑,而后者的法定最高刑是15年有期徒刑。同样是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公有制经济中的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挪用公款罪,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工作人员构成挪用资金罪;前者的法定最高刑是无期徒刑,而后者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有期徒刑。同属公司、企业的人员犯罪,同样侵犯公司、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或使用权或者公司、企业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但所定罪名却迥然不同,所处刑罚也明显有别,这也体现了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区别对待的态度。
(三)相同的犯罪行为,因发生在不同的所有制经济形式中,导致罪与非罪的不平等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刑法在保护其经济利益方面,不能因所有制经济不同而区别对待。现行刑法对非公有制经济利益的保护力度与对公有制经济的保护力度显然不同。例如根据《刑法》第165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利用职务便利,自己经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的公司、企业同类的营业,获取非法利益,数额巨大的,构成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根据《刑法》第166条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具有该条所列情形之一,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为亲友非法牟利罪。根据《刑法》第167条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为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根据《刑法》第168条第1款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分别构成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人员罪。根据《刑法》第169条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低价出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构成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或者可能发生非公有制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为亲友非法牟利,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失职、,低价折股、低价出售公司、企业资产,并且造成非公有制公司、企业财产或者经济的重大损失的行为,这些行为也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该受到刑法的规制。现行刑法以行为对象的所有制性质作为制罪的标准,明显具有轻非公经济的保护而重公有制经济保护的色彩,体现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刑法上的不平等地位。
二非公有制经济未得到公平保护的原因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地位已经确立,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的惯性以及经济、政治体制诸方面的原因,致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现象屡屡发生,不同程度地阻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一)传统观念因素。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认为“公有制即社会主义,私有制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出现违背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初衷,甚至在有些人的心中非公有制经济是“唯利是图”的代名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传统观念正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前进道路上步履维艰的根源。
(二)经济体制因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前由于我们没有非公有制经济或者主观漠视非公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经济体制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实行的是纯正的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应运而生、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由于体制改革的天然滞后性造成了我们目前的经济体制还是难以适应迅猛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
(三)法律体系因素。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于1999年写入宪法修正案,2004年宪法修正案进一步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宪法保护原则。这必将带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新一轮腾飞。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宪法不能司法化,当非公有制经济受到犯罪行为侵害时,不能直接依据宪法规定寻求法律保护,缺乏配套的法律保护体系。
三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刑法保护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建立市场经济主体平等思想
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的刑法保护,就是要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刑法意义上的平等性问题,也即实现对非公有制经济财产与公共财产的平等的刑法保护,对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的犯罪,应当处以与侵犯公有制财产的相同的刑罚。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优于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新型市场经济主体观,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大量岗位空缺,能够有效地吸收国企改革中的下岗职工,从而解决国企改革的后顾之忧,加速国企的改革步伐;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健发展势必形成强大的竞争力,迫使公有制经济寻求更为迅捷的发展之路。从而间接地增强公有制经济的竞争实力;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活跃程度的标志,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有效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加快当地发展步伐的基础上,更能促进外资的融入,形成良性经济循环,为经济的发展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新型的非公有制经济市场观的形成,也只有建立了剥离了所有制外壳的纯粹的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观,才能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与公有制经济相同的法律条款,也才能最终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刑法保护。
(二)立法机关应及时修改并完善刑事立法,填补现行刑法对非公有制保护的空白,消除现行刑法对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平等保护。
1、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独立客体地位
在《刑法》第2条中以列举的方式增设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权”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将非公有制经济的财产明确规定为刑法的客体,同时也可以大大调动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因素,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注入强劲的动力。
2、实现定罪的平等。
针对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和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罪,低价折股罪等强调身份的罪名,笔者主张将以上各罪的犯罪主体范围予以扩大,修改上述犯罪中对犯罪主体的规定,将其罪状中的“国有公司、企业”改为“公司、企业”,以实现对两类主体在定罪上的平等保护,维护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建筑经济;现状;对策
一、前言
目前,建筑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建筑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因此,为了促进建筑经济的稳健发展,实施有效的发展对策是必要且重要的。
二、建筑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现如今,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私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分为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结构两种,其中公有制建筑经济在促进社会就业、加快任务完成、提高国民经济、增加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加强市场管理、优化市场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强化工作人员素质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个别建筑公司由于成立时间较长、经营范围较广,并且自成立初,一直坚持诚信经营、合法管理,在促进建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建筑经济的发展速度,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三、建筑经济的现状分析
1.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国有建筑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从国家经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经常通过公司改制、亲自控股、发展分公司等形式转移资金,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经营现状以及企业存亡对于领导者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2.非公有建筑经济的基本现状
非公有制建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常面临随意收费、随意罚款等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建筑行业的市场环境不规范,建筑经济的制度保护不健全。此外,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规模较小、经营模式传统、资金融合能力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了非公有制建筑企业在市场中的风险系数。
四、建筑经济的发展对策
1.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筑经济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走出国门,走进国际市场,加大在国际市场中的经济份额。建筑经济可以积极开发国际领域内的工程项目、参与国际贸易,因此,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中能够及时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劣势,从而优化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和效率。例如,虽然我国某有限公司的业务在国内较多省份广泛扩展,并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好评。但是,该有限公司不能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发展现状,而是要将目光放远,将发展目标投放在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进而促进本公司产品质量深度优化,降低本公司的生产成本,提高该有限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一定要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与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关系,促进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观念是高度重视公有制经济,进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导致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因此,建筑企业务必要创新发展观念,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程度,并且为非公有制建筑经济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完善建筑经济在竞争中的保护制度,进而充分维护非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发展利益。此外,非公有制建筑经济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强化运营管理观念、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融资能力,进而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深化公有制建筑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公有制建筑企业要加强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进而促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投资,减少企业领导者完全控股现象的发生。其次,加大公有制建筑企业的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改革实现多元化,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化。然后,健全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经济政策,强化建筑经济的科学经营和合理监管,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后,公有制建筑企业要适当的进行产权改革和兼并,通过产权改革和兼并扩大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公有制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五、结论
我们在对建筑经济现状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建筑经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与此同时,协调好公有制建筑经济和非公有制建筑经济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建筑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新的发展台阶。
参考文献:
[1]杨林. 我国建筑工程投保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A]. 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1.
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稳步发展截止2011年底,青海登记注册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6个,外商投资企业81个,从业人员1.63万人,注册资本47.19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32.85亿元。在青海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地区,经过改革开放,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对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最强劲、最稳定的动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已从“有益的补充”升格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有公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由于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国有经济战线势必相对收缩,所以非公有制经济将会成为国民经济最强劲、最稳定的发展动力。非公有制经济有充分利用各种公有制经济以外的生产要素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提供了许多公有制经济不能提供的产品,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市场主体相互竞争,充满活力的体制环境。在经济运行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公有制经济认识到再不能端着“铁饭碗”,稳吃“大锅饭”,企业高成本、低产出,长期亏损经营,必须认真改革,努力提高经营效率。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竞争力的直接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有和集体经济的资产重组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培育和增强青海自身发展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对青海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特别强调要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解决这些问题,必将进一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空间。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由于我们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以政策允许的程度为根据的。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真正实现公平竞争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政策。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机会少、规模小、担保难、期限短,除了短期信贷外,其他融资渠道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开放度很低,因此,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实施税收支持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商业银行改革,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系统,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和强化金融风险的控制和监管机制,为非公有制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辨析;再理解
尽管党和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不是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背道而驰。这不仅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更对经济改革造成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今天,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不同理论阐释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这种理论观点并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者所提出的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或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转而主张搞私有化,认为市场经济等同于私有制。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制。该观点认为,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象主体,产权是不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身错误决策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作出各项决策,而不惜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之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性和竞争性条件无法满足,自然也无法达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而只有私有制经济才是市场经济的天然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身和增加自身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身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主要内容。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实质是搞私有化,建立私有制,在改革中的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
(三)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现代再现。自由主义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洛克和密尔的政治自由学说与财产所有权理论。二是启蒙思想家合理的利己主义学说。三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这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新自由主义思想和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能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需求,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政府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其干预行为往往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主张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定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背道而驰的,应警惕这种观点的不良影响。
(四)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四是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该观点认为,在实践上的首要任务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或实行股份制,使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五)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该观点提出摒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进而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一便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学术界出现了如各种“社会主义”的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概念的现象。这种观点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片面的。一方面,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追求的目标或判断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观点,这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表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思想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市场经济必然意味私有化,这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
二、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在辨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进行再理解。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存在。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厉以宁曾说:“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市场主体通过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在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并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因此,将两者取优补短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亦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建立。事实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可以相容,且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仍能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从理论上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公有制,也就没有我国的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存在并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郎成平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的研究表明,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资源配置作用的阻碍因素。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问题,必须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遗留下来的管理层面的问题。如,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而认为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则是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抄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关系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是加入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结构有计划地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覆盖全部市场范围,而非相互割裂。计划市场经济能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有利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三层含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三个层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一)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二)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整体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从微观上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总量逐步扩大,个体私营经济是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10040户,比2010年增加2841户,年均增长18.1%。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已达到10006户,比2010年增加3533户,年均增长24.3%;私营企业达到920户数,比2010年增加227户,年均增长15.2%。依据自治区工商局授权,在二连浩特辖区内参加2011年度网上年检外资企业(含法人及分支机构)共有15户,比2010年减少8户,年均下降19.24%;农民专业合作社19户,比2010年增加10户,年均增长45.3%。个体私营企业成为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总量占非公有制企业总数的99.7%。
(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三产业是发展的主要领域
2012年,我市从事第一、二、三产业的非公企业分别是19户、388户、9599户,比2010年分别增加了10户、92户、2738户,其比例为0.19:3.87:95.94。传统服务业占绝大多数,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有7322户、住宿与餐饮业的有939户、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有853户、制造业的有355户。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有较大增幅。
(三)非公有制经济拓展了税源,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市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企业上缴税收逐年增加,比重不断提升。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实现税收18225万元,比2010年增加8809万元,年均增长39.12%,占全市税收收入的46%。其中,实现国税收入8359万元,年均增长53.4%;实现地税收入9866万元,年均增长29.7%。
(四)非公有制经济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门
随着国家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的准入门槛,非公有制资本开始进入供热、燃气、基础设施等领域。201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1.5%,比2010年投资增加11亿,年均增长35.87%。其中,投资在50万元以上项目17项,1000万元以上项目52项,1亿元以上项目5项。非公有经济投资增长的加快,改变了投资结构,从过去主要靠政府和银行投资的格局逐步转变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资结构,使民营资本投入成为全社会固定资源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的主力军
我市大力推进国内(区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项目,占全市引进项目总数的2/3以上。2012年,非公有制经济引进国内资金到位额达19.4亿元,占引进国内资金总额的70.8%。如龙铭公司投资5亿元的机车车辆修护项目和200万吨铁精粉选矿项目,中远亨峰控股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的奇石文化产业园项目等。外来投资项目的增长,投资资本的扩大,为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旺盛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向北开放战略成效显著。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参与蒙俄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有22家企业在蒙俄取得18处矿产品、木材等资源开采权,11家进入开采回运期。其中对蒙矿能领域投资企业有9家,这些企业在蒙古国解决了1500余名蒙古国公民就业,累计上缴蒙古国政府各项利税达11054万美元以上,向蒙古国各项公益事业累计捐赠超过340万美元以上。
二、制约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对外依存度较高,易受国际环境影响
我市作为口岸城市,企业主要以外向型企业为主,企业所需的原料均由内地供应,市场则以蒙古国为主。口岸贸易易受国际环境影响,如果蒙古国购买力下降,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二)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
我市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企业居多,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大多从事传统的批零贸易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行业,为大产业、基地的配套服务能力不强。
(三)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落后,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多是家庭式企业,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管理粗放、落后,缺乏约束机制,决策随意化,现代经营意识不强。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引进、留用和培养机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能力不足,制约了非公制企业的做大做强。
(四)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资金短缺
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一直是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瓶颈”,限制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抗御风险的能力低,银行对其信贷资产保全验证、防范风险难以落实,导致民营企业进入直接融资或间接融资市场困难较大,致使相当部分企业置身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金融市场,影响了发展。
(五)宏观服务和指导滞后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统一协调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体制,统计指标体系和形势分析监测制度也不健全,难以进行宏观判断和决策,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宏观服务和指导滞后。
三、促进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二连浩特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制度供给和有效服务,形成良性的制度、服务互补,为其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环境,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进一步清理有关政策,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给予扶持帮助。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二)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积极引进地方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壮大二连浩特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力,增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能力。鼓励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大力发展贸易融资等各类信贷业务,鼓励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三)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我市作为口岸城市,主导产业以国际贸易和物流、外向型加工制造、跨境文化旅游等为主,经营主体绝大部分为非公有制企业。为了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从总量与结构、机制与体制、资金与项目、政策与环境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协调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非公有制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五)走创新之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主冲破“小富即安”、“富而不露”的思想束缚,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快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形成一批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防止同业之间过度竞争。鼓励引导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管理水平高的企业率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吸收消化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推进民营企业产业升级。
(六)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立足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