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基本建设经济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本建设经济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本建设经济

第1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水务局

(20__年10月8日)

按照__局长在总局机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上的有关要求,水务局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7月26日总理在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完善政策,明确任务,狠抓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协调发展》的讲话精神,并及时与省发改委、水利厅、水利部等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探讨了今后一个时期的投资走向,结合垦区水利基本建设实际,认真分析了宏观调控政策对垦区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前在建和拟建重点大中型项目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垦区水利基本建设进展情况

经过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垦区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8亿元,建成堤防2828.53公里,水库153座,建筑物7.3万座,排灌站173处,机电井54222眼,万亩以上灌区43处,治理涝区99处,拥有喷灌机8943台。实现堤防保护耕地74.7万公顷,水库总库容10.3亿立方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4.3万公顷,涝区除涝面积137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万公顷,喷灌设计面积14.9万公顷。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和水保四大工程体系,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垦区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垦区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有三江平原治理工程,松、嫩、黑干流防洪工程,国境界河防护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等。其中,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工程已按照批复的初步设计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全线达到20年一遇标准。垦区已完成了太平湖、西江、青石岭、南阳河、双峰5座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清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中。目前正在建设的重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建的绥滨、八五九灌区工程,兴凯湖、查哈阳、江川三座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其中新建的绥滨、八五九两座灌区已分别完成投资13163万元和8999万元,占批复概算总投资的47.7和14.3。兴凯湖、查哈阳两座灌区已分别完成投资15657万元和10503万元,占批复概算总投资的12.4和39.9,江川灌区20__年刚刚列入国家计划。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已完成投资3044万元,解决8.5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占垦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人口的12.6。垦区当前各项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垦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有望近期列项实施的大中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主要是“三江平原近期防洪除涝工程”和以“三江平原‘两江一湖’沿岸大中型灌区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地表水灌区工程。“三江平原”地区全省规划骨干工程总投资36.17亿元,其中梧桐河、嘟噜河、挠力河、七星河、倭肯河、穆棱河以及同抚大堤防洪工程投资6.15亿元,垦区约2亿元;续建大中型涝区22处,投资12.19亿元,垦区约8亿元;灌区工程7处和排蓄灌工程56处,投资10.3亿元,垦区约4.48亿元;试验站网投资0.73亿元,垦区约0.25亿元。垦区地表水灌溉项目共拟新建、续建大型灌区17处,尚需骨干工程概算投资73.64亿元。其中呼声很高的“两江一湖”灌区9处,骨干工程投资57.63亿元。这些工程完成后,可达成设计灌溉面积1204.2万亩,其中新增水田面积562.8万亩,旱田喷灌面积44.3万亩;改善水田面积591.6万亩,旱田喷灌面积5.5万亩。灌区建成后,预计年可增产粮食55亿斤,同时还可在非灌溉期为210万亩湿地及保护区进行生态补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精神

九洪水以后,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依靠国债资金的支持,全国的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增长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垦区也抓住了这个机遇,先后建设完成了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工程,太平湖等5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一大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也取得了快速进展。20__年,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发展走势,将实行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说,尽管国家对水利作为重点投资领域的地位不会改变,但中央水利年度投资规模已经减少,水利投资的重点更加集中到南水北调等一些国家大型项目上。

这次总理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宏观调控政策的讲话精神,主要解决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仍然过多,[此文若不是在文秘站 站出现,那均为抄袭。欢迎举报]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能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但预计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入不会因此而大规模削减,因为宏观调控政策第一条就是要继续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抓好秋粮生产,力争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要想做到这些是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支撑的。但是,目前国家对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要恢复到“十五”时期前三年的水平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水利部矫勇副部长今年来垦区检查工作时提到,这几年国家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投入年年在减,“十五”时期后两年比前三年平均每年减少了83亿元。根据水利“十一五”规划需求和现有的中央投资规模测算,中央水利投资比“十五”期间每年将减少近100亿元。除了人畜饮水项目投入可能有一定增加外,明年其它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入可能还要再减少一点。

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对垦区当前在建和拟建重点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影响

(一)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解决“三农”问题,为垦区水利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垦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重视粮食安全,增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对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要任务的垦区水利建设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保障。

(二)国家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减缓了垦区水利基本建设的发展。一是水利基本建设投入难以满足垦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垦区当前处在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职工安居乐业,粮食总产已突破了200亿斤大关,正在向300亿斤迈进。按照垦区现有的土地面积和耕作水平,要实现粮食总产300亿斤的目标,增产的主要措施就要靠大型地表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大型灌区建设的投入大,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和投入,而按照目前国家的投入水平,要完成垦区大型灌区的建设目标是遥不可及的。

二是自筹资金筹集困难,一定程度影响了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国家实行的投资模式是骨干工程中央和地方按照1:1的比例投入,即国家投入1元钱,地方就需要自筹1元钱进行匹配,共同完成骨干工程建设,配套工程则全部由地方自筹资金完成,即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1:2的投入比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规模大、投入高,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元,仅仅依靠收益农场是难以完成如此巨大的资金筹集任务的。目前的状况是上项目要钱时,硬挺着拍胸脯,可是要干活时配套资金却难有着落,影响了工程工期,造成了工程款的拖欠,上级验收难以过关。自筹资金困难已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垦区水利工程的实施和垦区在上级机关的信誉。

(三)水利投资体制政出多门,难以完全协调一致。

国家现行的投资体制中,大量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包含在农业综合开发、标准良田、扶贫、土地整理等项目中,存在政出多门的问题。由于各部门对项目立项、设计、施工等环节的要求不一、标准不一,形成有些项目管理粗放及与水利总体规划不符或重复建设的问题,影响了资金效益的正常发挥。

四、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做好前期项目储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面对国家当前的投资形势和垦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前提下,[此篇范文为文秘站 作者呕心呖血之作()-未经过文秘站网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更加重要的是把水利勘测设计的前期工作做好。目前,我们已组织完成了《黑龙江垦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近期实施规划》、《垦区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规划》,协调省水利设计院、农垦设计院开展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三江平原近期防洪除涝可行性研究报告》、《三江平原“两江一湖”灌区规划》、等前期工作,为垦区有更多的工程在国家立项做了充分的准备。近期要重点做好三江平原“两江一湖”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争取能够早日立项实施,增加国家对垦区的投入力度。

二是抓紧建立政策保障,形成稳定的资金筹集渠道。按照当前的投资模式,三江平原项目和两江一湖项目上马后,按“十五”时期的投入水平,每年投入2亿元,则农垦每年就需要自筹1亿元匹配资金,1亿元配套资金。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树立垦区在上级机关的良好信誉和形象,便于更多的争取项目和资金,建议总局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继续推广建三江分局加大自筹力度,每亩地提取10元钱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典型经验,研究探讨水利建设分级负担,水利建设基金收取,鼓励民营资本、外资、金融资本和大中型工商业以BOT、TOT等方式或其他方式投资建设经营水利项目,有效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早日建立起符合垦区实际且不走形式和摆花架子的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第2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一、基建工程管理及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情况

为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近两年,公司以制度建设为出发点,完善了《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集中规模招标暂行规定》、《电网前期工作管理办法》、《工程竣工决算及资产入账管理办法》,拟出台《电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基建财务管理办法》、《集中规模招标实施细则》、《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办法》、《废旧物资管理办法》等工程相关管理制度,从工程投资计划、物资设备采购到结算审计、竣工决算、转资入账等方面规范工程项目管理行为,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系统的电网建设管理制度体系。

(一)电网工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

两年来,省公司相继成立了招投标管理中心、技术经济中心、物资管理中心等部门,财务部增设了基建财务处;重新界定了职责与权限,明晰了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流程。公司涉及基建管理的部门主要包括:发展策划部、招投标管理中心、基建部、生产技术部、技术经济中心、财务部、审计部、电网工程指挥部、物资管理中心等部门。发展策划部负责工程项目的可研、立项以及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的编制下达等工作;招投标管理中心负责工程项目的发标、招标及召集专家审评等工作;基建部是电网工程建设的综合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公司电网基建管理规章制度、工程项目初设及概算的批复、工程里程碑计划的制定以及110千伏电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生产技术部负责110千伏及以下城网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管理;技术经济中心负责工程项目的投资估算、初设及概算评审以及项目后评价等工程技经工作;电网工程指挥部是公司220千伏及以上电网项目建设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组织管理与结算工作;财务部负责工程项目建设财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会计核算、竣工决算报告批复、资产入账等工作;物资管理中心负责工程物资归口管理,物资集中采购、货款结算及增值税抵扣等相关工作。

经过上述职能分工及流程再造,现有组织机构已基本能够满足新形势下工程管理的需要。

(二)电网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模式

省公司财务部下设预算、资金、资产、价格、会计、基建财务、评价稽核等七个专业处室,行使公司总部作为公司预算中心、结算中心、融资中心、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经济活动监控中心的综合财务管理职能。基建财务处设置工程管理与会计核算岗位,配备专职工程财务人员,行使公司工程财务管理职能,负责工程项目资金计划审核、工程竣工决算批复等方面的工作。各供电分公司设置工程、财务管理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区域范围内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施工组织管理与财务核算工作。

22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由省公司直接组织建设,具体建设管理工作由电网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实施,工程资金筹集、支付、决算由财务部统一管理。工程竣工投产后资产移交项目所在地供电分公司管理、运行。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由各有关供电分公司负责建设,工程资金由山西省电力公司筹集、下拨,各供电分公司负责工程管理、资金支付、工程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及投产后运行管理。

为了进一步规范所属单位分包工程项目会计核算,财务部印发了《关于规范电网工程指挥部与公司所属分公司分包工程项目会计核算的通知》,要求分公司增设“上级拨入资金――工程项目资金拨入――××工程”、“在建工程支出-基建工程支出”等科目,核算工程建设资金的收支、结算情况,及时上缴工程项目节余资金,各建设单位不允许预留未完工程费用,使电网建设工程核算行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规范,降低了工程成本。

(三)电网工程项目的资金筹集

1.筹资原则

(1)效益性原则:筹集资金寻求最优的筹资组合,以便降低筹资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合理性原则:合理确定所需筹资的数量,一般根据山西各地区电力负荷增长需求和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电网规划的规模,合理布局电网输变电网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司经营状况合理确定所需筹资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基本建设项目需80%的债权资本、20%的企业自有资本金,技术改造和小型基建项目全部为企业自有资本金。

(3)及时性原则:企业筹资根据企业资本的投放时间予以筹划,及时取得资本来源使筹资与投资在时间上相协调,避免筹资过早而造成投资前的资本闲置或筹资滞后而贻误投资的有利时机。一般是按照工程进度来安排筹资的具体时间。在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时,分年度、月度用款计划来确定合同提款时间,并在合同中明确可依据工程实际进度提前或推迟提款时间。

(4)合法性原则:企业的筹资活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约定的责任,维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避免非法筹资行为给企业本身和相关主体造成损失。

2.筹资渠道

(1)国家财政拨款筹资:上世纪80年代前,由政府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以拨款的方式投资而形成。

(2)银行借款筹资:是山西省电力公司按照借款合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各种款项。目前主要借款有开发银行借款、农业银行借款、工商银行借款、建设银行借款、民生银行借款等。

(3)发行债券筹资:是按照债券发行协议通过发行债券直接筹资。目前主要债券有国家电网公司发行转贷给山西省电力公司的电网建设债券。

(4)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目前,山西省电力公司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筹资的机构主要是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借款。

(5)企业内部筹资:主要是通过提取折旧、提留盈余公积和保留未分配利润而形成的资本。其投资对象主要是电网项目资本金和技术改造项目。

(6)国外银行融资:主要是通过进口国外设备而形成的外国政府贷款和买方信贷,是山西省电力公司特定的筹资渠道。

(四)招投标管理与物资采购

2006年,山西省电力公司本着“简化流程、防范风险、职责清晰、分级管理”的原则,重新修订了《山西省电力公司集中规模招标实施细则》。2007年,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资集中采购管理工作,规范物资招标采购行为、提高物资采购质量、降低物资采购成本,最大限度地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物资采购管理实行“集中招标、集中采购、统一支付”。在山西省电力公司、供电分公司(神头二电厂)两个层面,严格实施“统一计划、统一招标、统一订货、统一储备、统一结算、统一配送”的“六统一”管理。物管中心根据集中招标的要求,从加强计划管理入手,积极主动跟踪各类工程计划及概算,掌握工程进度,做到事前掌握计划及概算,集中采购,事后完善资料归档及售后服务。不仅为山西电网及时高效地提供了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物资产品,保证了电力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同时也为山西省电力公司节约了大量采购资金,降低了工程造价。

(五)工程造价控制

为合理控制工程造价,节约基建成本,山西省电力公司从优化设计的源头做起,重视设备选型,深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方案评价,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保证设备安全的条件下,降低工程造价。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模板,结合山西省电力公司实际,全面实施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典型设计,同时将应用典型设计作为同业对标指标进行考核,初步形成了典设基本资料库。在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中,加强了对合同签订环节的管理,开展对工程合同的有效审计,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

同时,不断加强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通过统一招标确定中介机构,对35千伏及以上或单项工程价值在500万元以上项目实施结算进行外部审计,努力夯实工程建设成本,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二、影响山西省公司基建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电网项目前期工作难度加大,部分项目批复严重滞后,影响工程结算、决算等方面的工作

电网项目在可研阶段需要取得国家对环评、水保、土地预审等批复意见。一方面,审批涉及国家级部门多,政府有些部门办事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政府对电网项目审批监管严、工程造价审核细,导致电网项目前期费用上涨,前期批复工作无期限周期较长,前期工作难度加大。电网项目核准的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开工需要,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建设的合法性以及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结算、竣工决算等方面的工作。

(二)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日趋紧张,影响建设工期和工程造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电网工程建设外部环境日趋紧张。一方面是工程的相关手续办理滞后与日益增强的行政执法监督产生矛盾,使一些提前开工建设的项目,被政府行政执法部门责令停工;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占地赔偿机制、概预算定额与群众日益提高的维权意识产生矛盾。水土保持、树木保护、拆迁赔偿等费用急剧上涨,线路走廊费用成倍升高,因赔偿问题阻拦施工。今年10月1日,《物权法》出台后,此类问题将更加突出。上述原因,使电网工程建设屡屡受阻,成为影响电网建设工期、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原因。

(三)招投标、物资集中采购与合同管理需进一步规范

山西省电力公司招投标管理中心、物资管理中心成立后,归口管理公司系统招投标管理、物资集中采购等方面的工作,建立了制度,明确了职责,规范了招投标管理、集中采购程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公司系统内没有形成物资管理、工程项目设计、概预算审查、批复、资金支付、工程进度等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工程集中招标和物资集中采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从2006年开展的“三清理一普查”活动发现,公司系统各基层单位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乱采乱购现象,导致库存积压物资过多、废旧物资账目不清等诸多问题。目前,省公司对各单位物资储备定额管理薄弱,无效资金占用问题仍然存在,统筹调剂作用不明显。在资金结算方面存在“两个不匹配”问题。

个别投标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部分工程项目招投标资料不够齐全,部分后续增加项目未组织招标。

此外,一是部分工程项目合同内容不完整;二是个别合同签订时间滞后于开工时间;三是个别工程项目存在先施工后签订合同的情况;四是签订合同时,存在包死价格现象,从而造成工程成本不能有效控制。对合同费用的调整不能完全做到事前控制、事中跟踪、事后审核,合同外费用管理不严格;五是有的项目施工决算不能严格按合同执行。

(四)部分工程项目暂估入账资产、工程结算、决算编制工作严重滞后

省公司基建财务处成立后,一方面,基建财务管理人员不到位;另一方面,基建财务管理人员、电网指挥部财务人员对基建项目管理、工程结算等业务不够熟悉,提前介入不够。省公司个别基建项目所涉及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由于施工单位、设备安装单位与电网工程指挥部签订合同,并收取款项,个别设备安装单位协调工作不力,造成工程竣工验收资料交接把关不严,使这部分工程结算、费用列支等有关财务结算资料移交不及时、不完整,影响基建工程结算进度。

2006年以前投产的部分电网工程项目资产未按规定时间进行暂估入账,不便于按时计提折旧。大部分电网工程项目未能按照规定时间完成结算、竣工决算编制、竣工决算批复等方面工作。

此外,工程竣工决算普遍存在“以概代决”的现象,如:部分工程项目投资较小,初设审定概算中车辆管理费不能单独购置整车,合同单位往往在决算时将费用预留,按概算列入工程竣工决算。

(五)工程费用控制不够严格

个别费用控制不力,存在单项费用超概算现象。

三、提升山西省公司基建财务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电网投资额度大,电网建设任务艰巨,电网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底子薄弱,需要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各工程相关管理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使全公司的基建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加强与提高。主要需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采措有力措施,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包括电网规划、可研前期、设计管理、招标管理、工作实施及结算、竣工决算等环节,涉及发策部、基建部、财务部、招投标中心、电网工程指挥部等多个管理部门和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单位,因此,只有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真正降低工程造价。

1.合理安排投资结构

在投资规模一定的前提下,一是要科学安排电网网架结构,确保全省输、配电网协调发展,确保电网建设满足各地市经济发展需求;二是要科学安排年度投资计划,合理确定资金进度。年度电网投资计划应当在相对准确预测下年度电力负荷的增长,动态地保持电网容载比合理水平的基础上制定,尽量避免因容载比过大造成的投资浪费。

2.项目可研细致深入

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和细致深入的项目可研是做好电网建设的基础,并对控制工程造价起到关键作用。项目可研要按照项目核准制要求编制,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增加可研内容深度,同时应合理衔接好工程可研与初步设计工作。

3.优化设计方案,从严审核概预算,降低工程成本

设计是从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的全面规划,是组织施工的主要依据。工程项目立项后,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投资回报和工程效益。要充分发挥项目法人单位的作用,落实设计责任,合理把握设计标准,规范设计内容,增加设计深度,提高设计质量。设计应从安全、功能、标准和经济等方面进行权衡,确定一个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设单位要积极参与设计过程,随时提供有关资料,反映相关情况,使设计人员及时掌握有关资料,开展相关的技术经济分析,既避免设计图的反复修改,缩短设计时间,又要使设计合理化。

设计阶段概算及施工图预算力求全面准确,不漏项、不留缺口,要考虑各种价格浮动因素。加强设计阶段的工程概预算审核,可确保设计阶段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科学、准确。

4.合理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编制要有依据,尽量细致,尽可能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5.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降低工程资金使用成本

一是要加大资金集中力度,严格各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投向全过程管理,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二是加强公司内部资金流动性规律的研究,优化资金和业务流程的合理配置,科学制定工程资金筹集、使用方案,积极运作,充分利用存量资金支付工程建设款,合理科学安排工程借款,努力降低工程项目建设期资本化利息支出。三是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丰富筹资手段,降低工程资金的使用成本。

6.建立工程造价分析制度

针对目前输变电工程造价评价指标不能客观反映工程造价变化和管理水平的现状,应积极探讨,建立健全科学的输变电工程造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可比地评价输变电工程造价,准确反映电网技术进行、电网输送能力提高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同时,应建立输变电工程造价分析常态机制,定期开展110千伏~50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工程项目造价分析工作。

(二)进一步规范管理,提高制度执行力

1.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

严格执行《山西省电力公司集中规模招标暂行规定》,严格执行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工程设备、材料、设计、施工、监理等由省公司集中规模招标等招标范围。对适用集中招标条件的项目要严格进行集中招标。要加大非物资类项目公开招标力度,认真组织投标、议标、评标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两级招标体系。各分公司应成立对口招标管理机构,认真做好招投标计划报送、履约管理等工作。完善招投标实施细则,按照招标、评标、定标三分离的原则,健全评标专家库和厂家资信库,建立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实时推广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招投标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程需要,切实科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

一是对同类型的工程项目,由省公司统一制定有法律效力的格式合同,规范合同条款,完善合同内容,明确法律责任,确保合同执行的有效性和严谨性;二是加强合同的时效性管理,合同签订时间应与工程实施进度合理对应;三是加强合同执行的严肃性,避免按工程结算,增加标底额现象的发生。

3.进一步提高工程外部审计质量

通过对2006年度投产的220千伏及以上电网输变电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报告的审核发现,个别工程造价和审计事务所对工程项目审计不够认真,存在漏计费用现象。目前,审计费用是按工程总投资的一定比例支付的,对于审计中出现的差错,却并未相应核减其审计费用。建议相关部门在委托工程外部审计时,审计费用在以工程投资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基础上,适当考虑工程审减额的一定比例与工程审计差错率浮动计提,把提高审减金额积极性与准确审核相结合,尽量减少工程项目的不合理支出,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

(三)加强过程控制,加快基建工程结算、决算进度

1.按照工程形象进度及时拨付工程款

加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计划与管理。工程进度款的支付应根据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按照施工实际完成工程量进行。应随时抽查进度款运用情况,保证施工过程如期按约正常进行。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不得搞连带建设,不得随意变更设计内容,以避免工程造价上涨,要力争将工程预算控制在设计概算范围之内。

2.加强工程项目结算与决算管理

工程竣工结算时,应严格把好审核关,同时要求相关审核人员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竣工结算管理工作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严格审核工程量。根据施工承包合同的要求,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能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在工程量审核时,要求施工单位报送相应的工程量计算式,同时建设单位也要编制一份完整的结算书,不得单纯在施工企业报送的结算书上进行计量审核。只有比照审核,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准确。

二要审核分项正确性,不得重复列项。审核人员对图纸内容、定额项目的划分及定额项目所包含的内容要很熟悉,而且要有说服力。

三要审核项目单价。对于模棱两可的项目,不得任意取最高值。应符合实际情况,对定额缺项不得任意高估,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计算。

四要审核取费程序及准确性,不得重复取费。审核人员必须了解国家现行有关经济政策及本地区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五要在审核完成后,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决算报告,分析投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工作意见。

六要加强工程建设中各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严格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规定,对110千伏及以下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的3个月、220千伏及以上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6个月内完成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工作,并对已上报的竣工决算报告要及时进行审核、批复,出台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细则。

七要针对目前工程竣工决算报告质量低,存在设备基础价值移交不规范、安装费用分摊不合理、资产移交不清晰等多种问题,研究制订竣工决算报告编制实施细则。

八要在月度工作例会上,通报月度工程完工情况、工程暂估入账、竣工决算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工作。

3.加强资产入账管理,提高资产入账率

财务部门是资产入账的归口管理部门,要主动与发策部、基建部、电网工程指挥部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取得有关电网工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开工时间、投产时间等方面信息,根据规定完成资产暂估入账工作,提高资产入账率,准确计提资产折旧。工程竣工决算报告批复后,财务人员要及时调整相关资产价值。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加强基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基建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懂得财务工作,还要了解基本建设工程核算的全过程,需要工程概算、工程结算、工程决算的多方面知识。目前,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工程知识,在工程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工程中出了很多问题。省公司要加强各种工程管理相关制度的宣贯力度,制订培训计划,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培训内容,加强对基建财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工程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2.基建财务人员积极参与结算审查、竣工决算编制工作

工程财务管理人员是实施工程财务管理与监督的主要人员,要积极参与工程专项稽核,参与“户户通电”工程和县城网工程等验收工作,了解工程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工程结算审查,及时、准确掌握工程成本核算、费用归集、资产交付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费用正确分摊、成本准确归集,竣工决算报告全面完整反映建设状况。

3.提高基建财务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目前,电网建设规模大、工期短,大量工程项目集中投产,增加了工程结算、决算工作难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必要借助先进的多接口工程管理软件。省公司已经开发了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并已通过实用化验收,但该系统的应用还不普遍,也不深入,亟待加大推广应用的进程,从而从工程建设的源头实现工程全过程、系统管理。多接口的管理软件可以实现各相关部门及时将工程建设各环节信息通过部门接口输入工程管理系统,实现工程数据的共享,同时可以自动收集相关数据,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核算,满足竣工决算报告的编制。

(五)重视基建工程项目后评价工作,加强经济效益后评价

应扩大对输变电程项目后评价范围,对已完工并且投产6-12个月的输变电工作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输变电工程项目后评价指标的选用应符合项目各阶段要求,包括电网结构、融资环境、建设规模、建设环境、施工进度、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记录、借款利率、资金成本、安全生产、成本利润率、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单位造价、设备可造性等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后评价内容应包括:

1.项目技术水平评价。主要是工艺、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建筑工程质量及安全,关注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

2.项目财务和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项目总投资和负债状况;重新测算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经济评价指标、偿债能力等。财务和经济评价应通过投资增量效益分析,突出对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

3.项目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主要是征地拆迁补偿和移民安置、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技术改进等方面。

第3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新农村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生活理念。农村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达共同理想,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方式、方法及措施、步骤等,引导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同群众的共同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提高农村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维护农村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农村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引导群众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民主法制观念和创新意识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力量。由于农村社会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构建新形势下既体现农民价值观念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农村群众文化因其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以及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又由于农村文化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可以通过文化活动形式引导感化,普及知识,充分发挥农村群众文化的传授交流,社会教育,乐中求智等功能,促进村民形成符合要求,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岁月和思维方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路径

1.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农民文化权益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为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证每一位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享受到同样的文化权益,拥有平等的文化发展机会。要着重面向农民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迅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重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是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积极发现、培养人才,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农村文化工作骨干队伍,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人力资本,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

3.重视发挥文化组织机构作用,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管理。社区文化组织,无论是政府办还是非政府办,都要很好地发挥其职能,这也是社区文化发展的一个标志。应以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为前提,逐步推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对社区文化的广泛参与,提高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程度,扭转社区文化建设过度依赖政府的状况。

4.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合作,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各级文化部门和单位要搞好文化下乡活动。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各级党委和部门应该深入广大农村从事文化信息传播、活动组织、人员培训等活动。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投入等问题,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4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关键词:会计 文化 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59-02

哲学认为,动机与效果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说良好的动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途径”。探索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实现会计文化建设上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满足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主体型,其所承载的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亦即直接用以满足会计文化发展变化的条件要求;另一种类型为载体型,其所承载的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保障,亦即间接用以满足会计文化发展变化的条件要求。

探索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应该充分考虑会计文化建设条件要求的类型特征,科学整合两种分别负有不同使命特征的途径资源,使所采取的会计文化建设措施,既有充实和明确的内容及目标指向,又有具体和完备的手段及保障体现。

一、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主体型特征,以直接的措施作用于会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变化

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工作,直接满足于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

1.要坚持以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会计物质文化包括办公、交通、通信、后勤等设施,是会计文化的物质形态。马克思曾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会计物质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此决定了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较为完善的会计基础设施,为优质、高效地开展会计工作提供物质保证;二是要努力提升会计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的拥有程度,不断提高会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要时刻关注会计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条件,安排好会计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和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

2.要坚持以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中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法律意识的总和。从社会学制度理论关于制度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等属性特征,可以看出会计制度文化在整个会计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要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和增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的规范意识的基础上,把会计制度同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基本国策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方面所具有的强化性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所具有的建设性作用。

3.要坚持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导。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组织中的会计人员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伦理、会计道德、会计风气、会计思维等,是会计文化中起主导性作用且相对稳定的内核。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方针,具体做到:用政治理论教育人,促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用明确的目标感召人,引导会计人员把本职工作与远大理想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反面的例子警示人,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用健康的情趣熏陶人,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位;用模范的作用带领人,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的良好行为。

二、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载体型特征,以间接的手段作用于会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变化

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载体型特征,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构建会计文化建设的中间环节开展工作,间接地满足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

1.要努力提升知识水平。知识不仅是文化的结晶、代名词,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始终是与文化溶为一体的。知识融汇在物质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是民族的智慧;知识融汇在制度文化中,体现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知识融汇在精神文化中,体现的是社会道德和风尚。就会计文化建设而言,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会计文化兴衰的基本因素。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知识水平的提升。

提升知识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要充分认识正确的会计价值观,具备科学的会计思维方式,培养高尚的会计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会计精神状态,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得到;要充分认识人生有限,知识无涯,追求知识是永无穷尽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个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

提升知识水平,对于会计组织而言,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要积极借鉴特,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等国际现论观点,加强学习型会计建设,使整个会计组织置身于强烈的学习气氛空间中。总之,要通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不断拓宽渠道、不断完善学习机制,努力学习政治理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等,从而提高会计组织的整体素质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会计文化建设。

2.要积极营造浓重的氛围。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和条件下发展的,会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适合会计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1)要提高全员文化自觉,积极打造人人参与的局面。要引导全体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认真分析会计核算客体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进而使会计人员清楚地看到,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会计核算客体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会计主体所面临形势的必然要求,从而高度自觉地置身于会计文化建设之中。

(2)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打造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文化建设,健全会计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协调体系,制定会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实行严格的会计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制度,切实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和贯穿会计工作始终,做到上下齐管,左右联动。

(3)要搭建工作平台,积极打造相融共进的局面。会计文化是与会计相生相长的,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就必须与会计各项工作相伴而行。要把会计文化建设同会计业务工作、会计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党建工作、工青妇团工作等相结合,不断拓展平台,为会计文化建设插上凭风借力的翅膀。

(4)要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打造社会关注支持的局面。要通过会计工作上的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向党委和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的各种机会,提交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等各种方式,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以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回应,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云.浅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财会通讯,2009(6)

2.郭杭.论会计国际化与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会计之友,2008(8)

第5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关键词]资本管理;经济资本;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22-02

1 经济资本管理的内涵

2007年开始逐步实施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构成;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要达到两大目标,即提高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和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准。实现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监管当局以银行内部测算的“经济资本”作为监管资本的基础。

经济资本是基于银行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它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的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它不是真正的银行资本,是“算出来的”的数字,在数额上与非预期损失相等,它是风险资本和商誉之和,忽略商誉,经济资本则等同于风险资本,它是信用风险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非预期损失之和。

对经济资本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五点:一是经济资本反映的是风险,主要揭示银行非预期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通常在既定的置信区间和一定期限内进行考虑;二是经济资本或者说非预期损失大部分时间小于预期损失;三是预期损失通过定价和损失准备金提留来弥补,非预期损失一旦发生则由银行资本来抵御的,银行资本是经济资本的“准备”;四是经济资本成本一般不予考虑,但当非预期损失发生而需用资本去抵偿时,考虑经济资本成本就有意义了,它和用于抵偿的银行资本成本相一致;五是经济资本是银行确定风险边界的基础,以此为基础确定的风险边界,既能有效控制风险,又充分考虑了业务发展和资产扩张。

总之,经济资本是一个新出现的统计学概念。它是描述在一定的置信度水平上,一定时间内,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所需要的资本。它是根据资产的风险程度计算出来的,计算前提是银行风险的模型化和量化。经济资本的重要特点就是:它是指所“需要的”资本,“应该有”多少资本,而不是银行实实在在已经拥有的资本。

2 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法定资本管理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基础,经济资本管理是在法定资本管理充分实施基础上的发展。在做好法定资本管理的基础上,清醒地分析和认识现状,确定合适的资本管理方法,是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合理选择。旧协议提供了测量资本的简易方法,即标准法:资本=∑(资产×风险权重)×最低要求的资本充足率。这一方法对数据的要求不高,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衡量风险的标准,并将测量结果从法律的角度定义为“监管资本”,也叫法定资本。法定资本的计算按照监管机构设置的参数来计算,无法有效反映银行资产的风险特点,虽然新协议的“标准法”有所改善,但风险敏感度仍较低。经济资本的计算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大大提高了风险敏感度。如经济资本可以根据复杂程度不同,对风险敏感性不同的风险资产进行不同的计算;允许银行选择用内部违约经验数据与外部数据配对的方法预测风险因素;认可风险缓释手段更多样化,承认信用风险衍生工具等。

从以上描述看,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计算方法和风险敏感度方面有较大差距,而这种差距隐含着对银行的不同管理要求。

首先,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流程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管理要求用量化技术精确测算现有资产将来一段时间的非预期损失,据此衡量业务的风险成本和股东价值增值能力。贷款决策前,管理层要先确定可接受的客户违约率上限、授信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RAROC)的下限等。如整体资产经营结果不能产生正经济利润,股东价值增值难以达到,就需要通过降低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敞口偏离预期水平的幅度来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如无法降低经济资本成本,就要能够增加业务的净收益。法定资本管理没有前者精细,风险的衡量与控制和贷款分类在同一个维度进行。风险权重按监管当局的标准只分为四档:0%、10%、50%和100%(或新协议标准法按外部资信评级对应五档:0%、20%、50%、100%和150%),这比由客户违约率(PD)、授信工具的违约损失率(LGD)和贷款交易的违约敞口(EAD)决定的风险权等进行衡量还要简单,在资本成本核算上也就相应简单了许多。

其次,经济资本管理与法定资本管理对银行管理体制有不同的要求。经济资本的作用是帮助银行计算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和做到股东价值增值。为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各种模型工具得到合理使用,银行需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组织和业务流程。经济资本计算所依靠的内部评级包括客户评级和授信条件评级两方面,据此可提供客户违约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敞口(EAD)、预期损失率(EL)和非预期损失率(UL)等指标,并将其应用到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以发挥决策支持作用。所以,经济资本管理需要有效的企业管制、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配合。具体而言,需要强大而完善的IT体系、信息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相配合,才能确保经营策略受到股东价值增值的导向约束,且在短期规模增长和风险成本之间主动寻求平衡。而法定资本管理资本计算简单,风险敏感性较弱,对银行管理体制的要求不是很高,它可在现有IT基础上,整合管理信息和财务信息,通过拨备调整后的法定资本回报进行绩效考核,并据此实现法定资本限额的风险管理。

第6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人力资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02-02

人力资本形成不是天然的,主要表现为通过投资后天获得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经济学家一般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第一,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即用于改善人的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力的全部开支;第二,继续教育,即完成正规学历教育后,继续进行 的培训和教育;第三,正规的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第四, 个人和家族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

一、人力资本投资是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2006年统计数字显示,湖北省现有 76个县 (市 、区),全省县域总人口为 4 971.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2.4%;生产总值 3 866.6亿元 ,占全省 GDP总量的 52.3%;县域平均人口为65.4万;县域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44.60亿元 ;湖北县域土地面积占全省 95.8%。因此,促进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对激活湖北经济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然而目前湖北的经济增长点仍然是集中在省会武汉和少量地级市,而大量的县域地区经济一直裹足不前。这固然与工业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及技术创新水平低有关,但是最为关键的因素要属于人才的缺乏。

湖北是一个教育大省,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教育大省却不能将大量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这说明湖北省在人力资本投资建设中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重物质资本投资,轻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的发展既要重视物质投资,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和人才,但科技和人才却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即当年每增加 1亿元的物质资本投资仅能带来第二年 2亿多元的 GDP增加额 ;而当年每增加 1亿元的人力资本投资可带来第二年近6亿元的 GDP增加额[1],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近些年来,湖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虽说比重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2.04%,发展到2007年的2.25%,但是义务教育阶段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绝对数,在全国依然处于相当靠后的地位,“十五”期间数据表明,小学为倒数第4位,初中为倒数第9位,经费数额仅为全国平均值的69%和78%。

表1是中国县域经济最为发达的浙江与湖北的情况的比较,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财政支出这方面看,浙江早在2003年的教育经费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比例达到21.63%,而湖北省虽说近些年来支出在明显增多,但到2004年最高峰还只是达到17.56%,2006年只有14.51%,与此相对应的是,2006年湖北省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3 572.69亿元占湖北省GDP的47.65%,2007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 534.14亿元,占GDP的49.55%[4]。这表明我们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物质资本的投资上。

(二)重正规教育,轻职业教育

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主要包括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从政府层面讲,目前许多人对职业教育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长期存在鄙薄职业教育的陈旧观念 ,导致职业教育投资严重不足,2004年湖北全省中等职教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仅为32%,不仅远低于“九五”初期6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37.9%)近6个百分点。这在表2湖北省与浙江省两省的职业中学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的比较中也可以看 出。浙江对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2004年是湖北的2.26倍,2005年为2.48倍;2006年是2.6倍,其增长率为8.02%,而湖北的2005年增长率为负数,2006年为12.73%。而个人认识上也有误区,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读普高升大学才有前途,导致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数量少,职业教育发展艰难。事实上,许多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县域经济所需的企业家人才是要靠职业教育来培养完成的,这在浙江已经得到充分的证明,浙江县域经济的快速繁荣和发展得益于其早期重视的职业教育,为工业兴县培养出大量的所需的适用型技能人才。

(三)人力资本存量低

人力资本存量实质就是人才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配置的多少,如果人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将缺乏持续发展力,人才也就会不断流失。湖北省是全国少有的人才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据教育厅资料显示,2007年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口径)达27.2%,每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人数达255人,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1人,普通高校数达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独立学院31所,高职高专54所),居全国第四。省属高校在校生规模也从2002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7.3万人,增幅139%。

从2000年至2005年 6年湖北境内拥有的普通高校累积培养正规本科大学生570.95万人、研究生 52.01万人 ,加上 2000年以前累积数据就更大,另外还有各种形式的大专生。但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省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 231.94万人,占3.9%;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749.39万人,占12.6%;接受初中教育的 2 041.47万人,占34.31%;接受小学教育的 2 107.19万人,占 35.42%。 还有13.77%的是文盲,到 “十五”期末全省各类人才总量也只达到297.2万人,同时这297.2万人绝大多数又集中在省会城市武汉 ,对于湖北的县及县级市来说,每年输送的大量的大学生,学成返乡的很少,这样就直接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正确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在县域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湖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省城乡收入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32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67元;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85元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 997元,但是 ,从 2003年到 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是在 2.85:1~2.87:1。过高收入差距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从个人角度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的纯收入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劳动力文化和专业技能低又限制了他们收入的增长。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2.农村人力资源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2007年末湖北省总人口为 6 070万,其中,乡村人口 3 957.99万,农村劳动力2 029.9万(男16~45 岁、女16~40岁)。全省现有耕地 4 553.6 万亩 ,据相关部门测算,大约有21%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鄂西北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0%,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数量的自然增长,以及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农业生产固有的季节性所带来的隐性失业,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大,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科技水平不高,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只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在一定条件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本的要求

县域经济发展要走特色之路,我省是农业大省,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而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高效生态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就对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需求,这就必须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进而把传统农民提升为现代农民。

三、强化人力资本建设,积极促进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

1.强化人力资本意识

就是要确立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 我省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开发和优先发展。特别是当前在“十一五”期间,面临经济结构调 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更应注重在人力资本的投资,具体就是要改变重物力投资轻人力投资的传统观念,把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放在发展战略的首位,要克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处理好物力投资与人力投资的比例关系。适当减少物质资本投资,增加人力投资,为我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无论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对一个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其实是各有所长,就像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因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普通教育之外,政府对职业教育要积极投入、宣传以及引导,同时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实行政府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性职业技术学校,并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而学生和家长要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要把职业教育看做是一种低等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参与到更加务实的职业技术培训中去。

3.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培育农村自有人才,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要求立足现实,面向市场,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培训,这种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懂技术、懂科学、懂管理、懂服务,面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和其他各类人才。在职培训可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贝克尔指出,“培训会降低现期收益,并提高现期支出,但是,如果它可以大幅度提高未来的收益,或者大幅度降低未来的支出,企业就将乐于提供这种培训。”同样,受训者也会因为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提高而增加收人。可见,在职培训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好处。地方政府应直接介入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投资,确立在职培训的主体形式,即招工企业的岗位培训和农村劳动力个人在培训市场上选择受训相结合,同时要保持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的竞争性而非政府垄断性。

参考文献:

[1]詹姆斯・海克曼.中国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N].21世纪人才报,2003-07-01(4).

[2]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第7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田园 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国50年来,我国的灌溉事业有巨大发展,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增加到目前的8亿亩,解决了12亿人口的衣食问题,成绩举世公认。然而由于建设资金不足,已建的灌溉工程多数配套不全,难以发挥设计效益,再加水费收入低微,不能满足管理维修需要,工程设施长期带病运行,多数已濒临难以支撑的程度。近年来各级政府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用于灌溉工程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是十分必要的。

北方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要把灌区建设成什么样的工程模式?对此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多数技术人员认为应当建成井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灌区。然而这种主张在有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即使在技术人员中,对井渠结合的工程形式,理解也并非一致,因此有专门讨论的必要。

一、井渠结合在北方灌区中实施的必要性

井渠结合的灌溉工程结构,其特点为在农田灌溉和排水上用渠也用井,二者结合,相辅相成。用渠引地表水灌溉和排除地表径流防涝;用井抽取地下水灌溉、控制地下水位,防治渍涝和盐碱灾害,排除部分矿化度高的地下水,保持灌区盐分平衡。

采取井渠结合灌溉工程形式的必要性概述如下:

1.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开采地下水灌溉,第一可以把引地表水灌溉渠道和田间渗漏水量重复利用,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第二,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可增加降雨的入渗量,减少径流流失,提高降雨的利用率;第三,井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潜水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开展井灌是节水灌溉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

2.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北方地区降水量年际变率大,地表径流年际变率更大。采取井渠结合的灌溉方式,利用地下水的巨大储量,干旱年多取地下水补地表水之不足;丰水年多用地表水、且回灌地下水;二者结合,使灌溉保证率提高。

第8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一、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发展及现状

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始自98年下半年。建设初期,为了解决无房职工的住房问题,实施了各种优惠政策和福利制度,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住户居民,销售势头良好。2001年,油田进行了经济适用房开发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开发主体:设立了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心,全面负责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二是资金来源:投资的主体由单位变为职工个人投资为主。为了保护职工的利益,油田对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售价做了统一规定,“在局自由土地上开发的经济适用房建设成本主要由地方有关行政事业收费、工程的堪察设计费、三通一平费、本体建安工程费及配套费等项目组成.”

据初步测算分析,油田2001年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平均工程造价达到了1200元/平方米,高于管理局规定的1050元/平方米控制价格的;2003年,多层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价格已达1480元/平方米,逐步接近当地的商品住房。所以如果加强造价的管理控制,为职工建造更多质优价廉的住房已经是今后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工作的难点。

二、油田经济适用房造价剖析

油田经济适用房工程造价偏高,接近地方商品的建设成本,有其客观方面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小区的规划、配套以及建设标准方面等几个方面,主要情况如下:——规划布局。通过与地方有规模的住宅小区比较,其房屋及配套设施布局非常紧凑,小区容积率高,一般为0.9-2.0.据不完全统计,油田2001年开发建设的几个区域的容积率,最高只0.85,最低的达到0.58.单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容积率小,建筑密度小,小区的绿化、硬化面积增大,其他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量也增大。配套工程造价提高,拉动了住宅造价的上升。

——楼型和房型。油田经济适用房开发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有关政策还不允许开放房型,只能按规定开发建设60、70、80三种房型,建房面积一般为70-105平方米左右,且为了解决无房户问题,还需要建设大量的60型住宅;而地方开发公司开发的房屋面积一般为80-140,有的达到或超过200平方米。按照小区的规划,油田在楼型上一、二单元布局较多,地区还有四层的住宅。所以较地方的大户型和三单元五层结构的经济房型,在同样建设标准的情况下,小户型、小单元、低楼层的房型结构是很不经济的。

——区域因素。首先偏远区域价格拉动了整体平均价格的上升。由于油田住宅建设区域分散,特别是部分偏远区域,地质条件差,地基的处理代价大;因地域偏远,材料价格高。因此,同等型号住宅造价,偏远区域要高出中心地带5个百分点左右。其次是油田住宅是在自有土地上开发开发建设的,规划区域存在大量的拆除改造工作量,前期三通一平所占比重大,例如油田第一批三通一平费平均为16元/平方米的标准,要高出新区费用一半。油田经济适用房的建造成本的分析价格是综合全局不同地区的平均价格,由于目前油田中心区域可规划建设区域少,大部分经济适用房分布在区域,因此整体的平均价格是偏高的。

——其他因素。为提高住房的使用功能,避免房屋二次装修引起的不必要浪费,油田的经济适用房在室内的装修标准上力争一次到位,如进户防盗门、室内门、卫生洁具及墙地砖等,都是为进一步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中档以上装修标准,虽然造价提高了,但对住户今后的装修还是节约了大量资金,不但提高了房屋的居住质量,还为住户解决了许多的麻烦。另外油田大部分住宅小区毗邻人口稠密的地方乡镇,工农关系复杂,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增加了建设成本的负担。再是油田住宅的地下室是不计面积出售给住户的,相对地方出售地下室和阁楼,油田等于多出一部分投资。

三、搞好经济适用房造价控制的几点设想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是一项中长期的政策,偏高的工程造价,将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导致小区功能不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必然会影响到职工的切身利益。今后,工程造价控制有待加强,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为此结合油田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实际,提出工程造价控制的几点想法。

1、逐步建立科学的工程造价分析系统,为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准确的相关依据和标准。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把握好了相关规律,工程的造价控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工程造价管理,特别是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完全是由设计人员所采用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结构形式等因素决定。在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结构形式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其差额有时还会很大,可见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大有潜力可挖。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客观的工程造价分析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2、搞好规划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控制目标。造价控制的关键在于施工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对于我局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来说,主要是做好前期的规划和单体设计。结合油田自身特点,规划设计在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时,突出经济效益这个中心,重点做好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的合理控制,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大力推广限额设计,提高设计概预算的精确度,并作为施工图预算和施工实施阶段的控制目标。在造价的实施管理过程中,除特殊情况外,设计及施工人员不能随意改变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从而能够做好经济适用房造价的事前控制和主动控制。

3、加大招投标力度,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招投标承包制已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在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及投资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招投标的实施,使工程建设投资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设计的招投标,通过对多种设计方案比较和优选,使小区规划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先进,造价更加低廉。二是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把真正有技术力量、质量意识比较强、素质比较好的施工单位,并且有相当的工程建设经验的单位招标进来,是建设高质量住房的保障。三是建材招投标。发挥建材的规模采购优势,以招投标的形式择优选择规模大、质量高的材料生产厂家,不但确保了驻扎建设原材料质量,而且通过规模效应,达到了进一步降低材料价格的目的。

第9篇:基本建设经济范文

【关键词】小学校本;音乐课程;途径设计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用“清心为学,玉琢成器”的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作为校本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充分调动音乐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落实好了玉的五德“仁爱、诚信、纯洁、勇敢、智慧、高尚”灵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