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小学数学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问题

第1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教学方法

一、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与计算

数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抽象性,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数学事实,还应当让学生形成数学意识,数感。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字。

在运算“125―86”,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妈妈有二张五十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86元的衣服,妈妈如何付钱呢?那么营业员又怎样找钱?最后妈妈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妈妈拿出二张五十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妈妈14元,妈妈最后的钱是25+14=39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来理解131―104、269+97、289+105等习题。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随意翻开一本书,问这页有多少个字?学生们起先一愣,有的摇头,有的茫然,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这本书有A页。”“有B页”“有X页。”我们的教学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二、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又一重要目标。数感可以理解为人们方动地、自学地或自动性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才会运用数学,才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建立数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采用切萝卜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长方体。第一步,我在一个萝卜上横切一刀,得到一个横截面,让学生观察并摸一摸,直观感知面,获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在切得的半块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纵切一刀,得到两个面,并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紧接着让学生摸一摸棱,获得“棱”的表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思考哪些棱的长度相等。第三步,在切得的萝卜上垂直于横截面和纵截面再切一刀,得到三个面、三条棱,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并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最后系统归纳出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认识,其教学过程与长方体的教学过程类似,但要注意加强与长方体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但遇到长方体、正方体面积相等时长方体长4厘米,宽9厘米,正方体的棱长多少厘米这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通过这样的预习与实践,学生将课本上单调的知识丰富化,将之引出课堂,让学生既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又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会这节课的内容。

三、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向全体学生。

例如,在教学除法“平均分”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分东西的兴趣,同时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质疑。给学生讲述了“小白兔、小象、小蜜蜂三只小动物到老马家作客,老马给他们分桃子,要分得公平,想请我们班同学帮忙”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小蜜蜂、小白兔、小象三只小动物和老马拿出的三个盘子、六个桃子,给学生直观地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并且明确做客地给出了任务是要求他们把六个桃子分成三份,每份要相等。学生兴趣盎然,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又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四、在教学中不断开展创新

(1)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入很多生活中的实例,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所有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可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何等重要。教师要努力去创造轻松活泼的情感氛围,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能做到了如指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它一改往日的死板,改变了以往老师费劲教,学生费劲学的局面,每一章的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同学们都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我在教学《东南西北》一课时,我将学生带到室外,让他们亲身感受方向就在我们的周围,让他们自己指出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这样将现实和课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孩子们学起来很开心,也很认真,这样既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又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第2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误区;问题情境;数学课堂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28-01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更有兴趣。但现在很多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只考虑情境创设为教学带来的热闹,而忽视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服务这个宗旨,因而使情境创设变得牵强附会,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教学中情境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

2、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如下图),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实际上,我们去划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这就要我们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或者,“创设情境”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我想不是,“情境”作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2、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3、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怎样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心智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创设优美的问题教学情境是调动学生心智活动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悬念设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而定。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始,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急于学习解决问题知识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把悬念设置在课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从而激发起继续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悬念可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高度集中,达到心智活动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还能促进当前的学习。

2、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矛盾和困难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让你乐在其中,又使你焦虑不安,却又欲罢不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和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

3、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乐于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创设趣味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

(2)采用新颖幽默的问题表达方式,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表达问题的方式常常通过语言来实现,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思维聚集到要解决的问题上,这时教师对问题的表述要用词得当,修辞手法恰如其分,语言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诙谐幽默,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无意之中,学生会在解决序列问题的过程中思考,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浅见

0引言

关于如何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问题,大家各有见解,然而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要利用有效的方法,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寻找出一套最优的方案出来。关于小学数学兴趣的培养,是一段长期的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加上合适正确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到学生,使他们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1小学教学现状

1.1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

老师与学生的接触是最频繁的,也是最为有效的,但是很多小学,尤其是农村中的小学中,很多老师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案,课本就是主讲的内容,而且在做题目做卷子的时候要统一答案,附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有的老师的一本教案可以用到老,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养成了统一的定性思维。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比如说拿出一颗鹅软石,问学生这是什么东西呢,很有可能大家会异口同声回答说是鸡蛋,这就是一种定性的思维。这种现象是非常不符合发展规律的,小学生过早地被禁锢在统一的标准里,整天只知道做题,而缺乏和现实生活的衔接,使得学生奋战在题海中,遇到现实中的问题反而显得手足无措。这就是因为传统死板的教学方式造成的。

1.2课本内容的更新速度慢

课改的速度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因此造成了现实生活和课本知识的严重脱节,这也是小学教学现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2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生活化

2.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特点

小学教学生活化要求的是课本的内容要贴近日常的生活,举例用一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性碰到的情况,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日常和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更加简洁易懂,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原因

为什么要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生活化呢?因为小学生这个阶段学习数学,就是个不断探寻的过程,他们会有十万个为什么来追寻不懂的问题,很多比较活跃的小学生在一道题里就会考虑到其他的问题,也许和题目本身有关,也许没有,这个时候很多老师采取的办法就是让学生不去考虑这一点,残忍地扼杀了还在不断发育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模式。为了能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来感受,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在一个熟悉的情景里,孩子可以获取到技能,得到知识,并且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2.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从小就要学习数学呢,因为数学在主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把小学数学这一类教学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更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儿童从小接触这一类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他们未来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为学生积累经验,而不是简单地只是和数字打交道,这就赋予了数学不一样的概念。

3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3.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老师固然在小学生学习数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离开了对于这门学科的热爱,就是死读书,应付式地在为家长为老师读书,教育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乐趣。老师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中可以加入游戏的环节,很多小孩在这个阶段对于游戏的热忱还是很高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或者经验丰富的老师传授一点相关教学内容的游戏,使得学生们都参与到这个氛围中来,把吸引力都放在课堂上。

3.2家长和老师的鼓励

在遇到孩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要相信他,这就是他们小小生活中遇到的第一步难题,这个时候要让他们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时,就不会永远依赖周围的人。

4结语

小学数学的教学培养着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和家长的鼓励、引导以及周围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小学生的学习热忱更加高昂。

参考文献:

[1]李冲锋.走向对话教学—对话教学基本问题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2]彭国庆.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2(11):44-45.

第4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

1.什么是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指的是为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创设各种情境,从而使学生去寻找、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 小学数学教学为什么要创设问题情境

2.1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追求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一旦有新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就会花费很大的精力去追求、探寻想知而未知的事物。老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领他们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法。

老师利用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的是,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老师创设问题时需浅显易懂,不易过于深奥。

2.2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高楼大厦的建立、银行以及简单的日常生活结算都离不开数学。老师把抽象的数学理论计算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简单的数学知识就变成活生生的例子,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简单。开门时试用钥匙以达到正确开门的目的就包含着数学中概率的计算,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准确结合,提高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2.3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视角

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方式时,倾向于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然而,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老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视角,以此观念去引领学生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观念,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随意而为,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有讲究,并不是随意一个问题都能让学生仔细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注重提高问题情境的深度,然后仔细分析要学的知识和学生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什么具体联系,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创设学生能够回答出来但是又稍加大难度的问题,问题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要求。

3.1问题情境要能反映出教学的本质

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问题要能够反映到根本,体现现在所学知识的本质特点。如果不这样设置问题的话,不仅达不到把学生引向教学任务的效果,还有可能起到反面的效果。因此,设置问题时要格外注意。

3.2 问题情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的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是指设置问题不能偏离主题,要和现阶段的教学目标相符合,和现阶段的教学任务相一致,能够实现本次教学的目的。设置问题明确,学生在课堂上会集中注意力,认真听取老师所讲的内容,加上老师本身的引导,讲课难易适中,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的质量。

3.3问题情境要有连贯性

创设问题时要注意和课本相结合,根据课本中教学知识的安排,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使问题能够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创设问题的先后顺序要有讲究,一般而言,第一个问题比较基础,它要贯穿整个的教学过程,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以后的问题都要为教学任务服务,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化,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思路掌握课堂新知识。

4.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策略。

4.1从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4.2正确使用教材主题情景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3 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通过教学实践,从在新课引入时、在新知的探究中、在知识巩固上、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不同的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当学生探究了计算方法后,我便设计小组接力赛――首尾相接的游戏。老师先说明比赛规则,各组做好准备。随着“开始”一声口令,各组每个接到卡片的学生,用上一个同学的得数接下去编一道算式(加、减法都可以),然后传给下一位学生,各组学生同心协力争第一。首尾相接游戏,学生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好,这个游戏给学生提供了熟练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机会,也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总之,问题情境创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性学习,把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势切实发挥到实处。

第5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创设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

【关键词】情境; 创设;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249-02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它还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为此,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五种。

1 利用挑战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如,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们看到在这里,教师没有上来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从而学到了有用的数学。

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我们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有意识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新课开始,教师运用CAI课件演播小明同学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小明同学在校园里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少先队大队部认领。学生们非常惊讶:老师怎么在数学课上讲失物招领的事呢?在学生们惊讶之余,教师问:“这里的a元可以是1元吗?可以是5元、90元、0.85元、0元吗?”在此基础上,小结:“这里的字母a可以表示大于0的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如此的情境新颖有趣,生动活泼。新课的材料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氛围中初步理解了字母可表示很多整数和小数,为下一步探求新知克服障碍,作好了铺垫。

3 错中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年、月、日》一课中,在认识了年份数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后,再出示:1900÷4=475,让学生判断1900年是平年,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此时,学生们非常困惑,兴趣浓厚,都很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正是因为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非常牢固。再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们利用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来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产生错误,从而激发他们想探求新知的欲望。

4 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新知而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尝试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加法”时,启发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该怎样做?自己试着做一做。”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尝试探索中去。

5 借助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不但有趣味,儿童喜爱,而且能启发儿童的思维,容易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奇数、偶数后,上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让学生进行猜数的游戏:“你一只手里是奇数,另一只手里是偶数。请将左手数乘5,右手数乘6,再加起来,报出和是多少,就能猜出手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们玩得很开心。通过游戏导入,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6 利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第6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问题的设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一来就能使得学生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能够变的更加主动,从而使得学生能通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使得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小学数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也使得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一、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时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原则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得创设的情境能够起到相应的作用。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

1、针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得学生发现这个问题,使得学生能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性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时针对内容,即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有这样才能使得问题情境能够很好的为教学服务,从而使得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二是针对对象,即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小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不高,形象思维占优势,问题情境设置就要以直观形象为主。

2、趣味性原则

兴趣在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时也要本着一个趣味性的原则,从而使得通过这个问题情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顺利的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学生就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的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要使得问题情境有一定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一些吸引力从而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使得情境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

3、层次性原则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有相对比较丰富的内涵。要以点带面,通过问题情境逐渐的进行深入,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的分析可以使得自身的相关能力得到提升。这样一来就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精缩,从而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来设置层次性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得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从而使得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升。

二、小学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使得问题情境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1、问题情境活动化

利用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很好的利用活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通过活动学习到的知识可以掌握的更加深刻。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很多种感官,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时,我提前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的纸片,然后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利用你们手中的纸片开动你们的脑筋,想一想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都拿起手中的纸片进行操作,学生通过拼、剪等将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然后我在从旁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后学生们发现长和高和面积没变,这样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使得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也更便于他们今后学习利用,也使得他们掌握了这种理念。

2、利用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情境的创设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这样往往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教学和生活很好的联系可以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提升。也能使得他们会用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玩年月日这些章节后,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小明的妈妈在外地出差,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回家,小明每天都要给妈妈写一封信,那么在这两个月里小明一共写了多少封信呢。这样的问题就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考虑,学生要充分的了解哪个月有31天30天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们的教学效果也事半功倍。

3、利用游戏进行创设问题情境

第7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探究 浅议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辅助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刍议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问题探究式教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数学问题式教学研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问题及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下小学古诗教学问题探究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问题研究 小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问题处理初探 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味 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竹.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下),2012(9).

[3] 俎艳香.浅谈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科技创新导报,2009(20).

[4] 姜秀林.中学语文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

[5] 潘晓安. 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的支撑. .

第8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十分的古板,大多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根粉笔和一块黑板,一问一答的模式在目前依然是很多课堂教学的模式;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结果,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而且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启发;教材内容十分的死板,与生活中的实际相脱节。以上的三种情况都属于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和内容。那么针对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呢?文章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1传统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应用题属于条件简单化的对实际问题的模拟,人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需要从错中复杂的现实实际问题中将重点的内容抽取出来,然后抽象为数学模型,采用数学方法求出该模型的解或者是近似的答案,最终回到现实中去检验。但是解答应用题与解决实际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两者之间不能够划上等于号。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识字水平,低年级学习的应用题的呈现形式主要以图画表格为主,中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数学应用题则大多采用为进行描述,但是文字描述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传统的数学应用题的编写一般都是条件诸多,但是最终答案唯一。应用题的形式单一,结构封闭,容易使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形成一种定性的思维。

12内容远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编写内容脱离了生活和时代的节奏,学生学习过的内容任然可在教材中见到。教材的使用有一定的周期,教材内容固定与社会发展节奏快之间成为了一对新的矛盾。

13教学内容仅仅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应用题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教师积累了许多的经验,但是仅仅限于逻辑思维方面。教师没有认识到逻辑思维能力不等同于思维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能力。

14教学“类型化”现象严重

有些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喜欢对应用题进行类型划分,俗称“典型例题”,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固定的解题方法。教师通常为学生总结一些思路或者是解题的公式进行套用,让学生拿到题目之后不是分析题目而是先进行分类,然后采用公式进行套用。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很难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时也不会分析和思考,而是想着如何去寻找捷径。

2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几点体会

21教学手段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线段图属于常见的解决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好方法,但是在具体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受到限制。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教师采用摆一摆和画一画的较为直观一点的解题方法,效果更佳。

22应用题题目的设计和选择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师在设计数学应用题题目时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比如,设计数学题目,根据一年级的分班数量,计算一下一年级教室需要安装多少台空调的简单的乘法计算。教师取材的内容应该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时学生才会更加的感兴趣和有热情。

23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主动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自由讨论和提问题的空间和时间。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能够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之间进行问题探讨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共同的进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或者是自主探讨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对知识的“再创造”。教师经常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鼓励和表扬,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以及创造力。

24指导基本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一般解题能力

一般的解题能力就是指在遇到任何的问题时都能够与一个大概的解题思路,包括联系、分析、分类和想象等基本解题思路。这种一般的解题能力需要经过漫长的了解数学问题情境、明确组成和结构、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应用题数学题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一般的解题能力。

3总结

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教师不能够为此就对学生采取粗暴或者是否定的态度,而应该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鼓励。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真正的学会将数学应用题生活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宝红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障碍与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10):67-68

第9篇:小学数学问题范文

一, 过分创设情境,矫情作假”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初中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矫情作假”,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例如,某老师执教“代数式”一课,执教者在介绍了代数式的概念之后,出示人物:小明和爸爸。小明的身高用X来表示,爸爸的身高比小明的2倍还多4厘米,爸爸的身高可以用表示。老师问:现在告诉你小明的身高是85厘米,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纷纷举手:2×85+4=174厘米。老师继续问:那么如果小明的身高是90厘米,那么爸爸的身高是?这样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提问“你还能说吗?”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听到这儿,笔者不禁要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般?这样的情境创设,是不是真符合实际?气氛虽然热烈,可课的性质却似乎改变了。课后,我问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振振有辞:我这是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过分强调学生积极性

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现在多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由以下几点:

1,表扬过多,批评过少。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同时为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

2,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教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三,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当前,数学课数学课上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传统教法完全摒弃,出现了课堂教学“二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

2、不板书。一些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

针对对以上问题,愚以为可以采取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教学本质,不能图热闹

情景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例如,刚才的例子可以这样设置教学情境:

师:你想知道你将来能长多高吗?

生: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请看身高预测公式----(屏幕上出现),男孩成人时的身高,女孩成人时的身高,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

当学生都怀着好奇心快速计算出来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说:“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一定印象深刻。

二,着眼学生发展,真正调动积极性

笔者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如我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其中有一个“取25”的游戏,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同时出示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思考怎样才能保证获胜?有什么技巧?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然后让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与同桌一起做游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开始游戏,同时牢牢记着老师的问题,在游戏时积极思维,紧张探索,接着又是热烈的讨论,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能力得到了提高,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二, 古为今用,措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