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

第1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学分银行;高职教育;开放教育

一、引言

“学分银行”(schoolcreditbank)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学分银行”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展开研究并实施的基于学分制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也是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建立能体现终身教育特点,以继续教育(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分银行,建立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学习成果管理与服务中心与体系,是构建四通八达的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和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枢纽关键。通过学分互认,能增强开放教育本科对高职高专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吸引力,稳步扩大开放教育本科办学规模,逐步搭建高职高专与开放教育本科之间的“立交桥”。

二、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高等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等方面都在积极探索,其中尤以韩国和英国最为典型。韩国完善的学分银行制连接了各类教育体制,激起了人们的学习欲望,吸引了很多有才能却没有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参与学习。英国于1998年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到2001年10月,已经有250万人在学习账户中心注册学习,大约有9000个组织成为提供学习机会的机构。从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沟通,构建各类教育沟通的立交桥,是实现终身教育、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手段。上海开放大学构建“学分银行”系统,通过积累学分,学校可以将不同学习经历转换、认定,达成一定成果后,系统给予相应评价。重庆市公布《重庆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广播电视大学等继续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三、论证

搭建基于学分银行导向的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衔接路径,不仅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而且依托衔接路径,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和横向沟通,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

1.学分银行导向的基本思想

构建“学分银行”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建立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学分银行主要包括:学分认定、学分存储积累、学分转换三部分。考虑到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差异,特别是高职教育以脱产为主,开放教育以业余学习居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采取不同而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方法。在实际运作中,可以充分运用学分银行的导向方式:存储、积累、兑换的办法,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基于学分银行导向,构建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具体办法为:①学分认定:将学习者学历教育的原始学分认证后存入学分银行,构建学历教育学分信息库。学习者申请将自己已有学历教育课程的原始学分,或将可与学历教育沟通的职业培训等证书,认定为学分银行的标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②学分积累:学分银行积累学习者获得的原始学分和标准学分,形成个人终身学习档案,形成学分银行学分信息库。③学分转换:学习者申请将积累在学分银行的标准学分,按规定转换为对应学历教育类的学分,并在对应学历教育学习,修满学分可以获得对应学历教育的学历证书。

2.衔接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和开放教育的阶段性要求,主要先开设高职类的课程,然后开设本科类的课程,学生可以在基本学完高职课程后,获得高职学历,也可以通过学分储存,在一段时间后再继续完成本科学习。而大多数学生通过高职类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本科规定课程的学习,可获得本科学历。根据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特点及实践要求,调整课程体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即可保证整个学习过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又体现高职教育与开放本科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使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有机融合。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将原高职与本科都开设的课程合一,在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上进行调整,实现衔接。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衔接为例,按照课程性质、内容、教学要求等,分三个模块课程:即沟通课程、衔接课程和核心课程。三类课程分别采取学分认定、学分补偿和学习新课程的方式。下面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为例分析。沟通课程:一般为公共基础课。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与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均开设,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基本一致,所以在本科学习阶段,沟通课程可直接承认专科学分或成绩。衔接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这部分课程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已开设,同时会计学本科专业也开出了相关课程,但内容比高职广或教学要求要高,在本科学习阶段,可以在课程内容上作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并通过完成本科某一方面的测试,就可获得该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和学分,即采取学分补偿的方式。核心课程:主要涉及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这部门课程在高职专科阶段未开设,学生必须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环节,学习这些课程并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习考核成绩和学分。

3.建立课程对比表

如何搭建高职教育与开放教育本科之间“立交桥”,选取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和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进行对比分析,《财务报表分析》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4.能力和技能点分析

我们分别从知识、能力、技能等三个方面进行逐一对比分析,制定相应的学分认证标准。①对高职教育《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能力和技能点分析能阅读财务会计报表并具备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初步分析的能力,具备对中小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分析;具备对财务报表分析报告撰写的能力;掌握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具有信息加工及分析解决会计问题的综合能力。技能点分析,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来看:能对中小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基本分析;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进行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分析;针对中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并能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②对开放本科教育《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能力和技能点分析具备对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各种类型报告撰写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具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能力;及具备信息加工及分析解决会计问题的综合能力。技能点分析,从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三个方面来看:能对中小企业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基本分析;对其进行偿债、营运和获利能力分析;对其会计报表进行综合分析,并能撰写财务报表分析报告。通过上述的对照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开放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能力与技能点的要求基本一致,但开放本科教育的要求更高些。

5.对比分析

以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四个模块进行对比分析,如下:模块一:财务报表的基础分析高职课程:①企业资本分析:资本的基本构成;权益资本的内容及分析;负债资本的内容及分析。②资产与资本对称结构分析:资产与权益对称结构的目的和内容,资产与权益对称总量分析,资产与权益结构对应关系分析。开放本科课程:①利润表解读:利润表的基本结构,利润表的经常性项目、非经常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解读,利润表结构分析和趋势分析。②现金流量表解读:现金流量表的基本结构,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解读。模块二:偿债能力分析高职课程:①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所需的会计报表资料(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及相互关系;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②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指标的计算及相互关系;影响长期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开放本科课程:①短期偿债能力的概念;营运资本、流动比率、流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的概念、计算和使用;短期偿债能力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同业分析、影响因素分析。②长期偿债能力的概念;资产负债率、获利能力比率和利息费用保障倍数的概念、计算和分析;影响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包括短期影响因素分析和长期影响因素分析。模块三:获利能力分析高职课程:①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构成;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分析的意义。与收入相关的获利能力指标:销售毛利的概念、计算和分析;产品销售利润率的计算与分析;营业利润率的计算与分析。②与资产相关的获利能力指标分析:资产销售利润率、资产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营业利润率的计算与分析;存量资产利润率和增量资产利润率的计算与分析;商品(产品)获利能力分析。开放本科课程:①以资产为基础的获利能力的衡量,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投资收益率和经营资产收益率等的概念、计算和应用分析。②以资产为基础的获利能力分析,包括总资产收益率的趋势、总资产收益率的同业比较和总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块四:财务报表综合分析高职课程:能够运用经营杠杆、财务杠杆、综合杠杆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判断。利润表综合分析包括利润表的横向比较、利润表的纵向比较、利润表的盈利结构分析。开放本科课程: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财务报表综合分析的特征。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比率指标、基本框架。综合系数分析法的基本程序。财务报表综合案例。

四、结论及对策

1.结论

通过对高职、开放教育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四个模块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财务报表分析》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一门集会计核算方法和实际操作能力于一体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也是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②两者在类型要素、规格要素和内容要素等几个方面高度重合,但高职教育中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而开放教育本科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更高一些,除了对中小企业外的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外,还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财务分析的内容。

2.对策

鉴于此,提出本课程的补偿学习方案如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需完成以下任务,成绩合格者方可替换开放本科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①通过互联网搜集分析对象(中国某上市公司)公开的真实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分析对象所处行业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或可比企业值,并合理加工收集的资料。②对分析对象的偿债能力、资产运用效率、获利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分析。③形成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谭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5).

[2]郝克明.终身学习与“学分银行”的教育管理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3]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

[4]邱淑女.基于学分银行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系统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4,(3).

第2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分析;问题;解决对策

1、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问题

(1)历史成本计量导致的局限性。所谓的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要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在财务报表中列示资产等项目,而不是以当前的市价或其他为基础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存其在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而存在的通货膨胀和紧缩,挑战着币值不变的假设。具体表现为以下缺陷:一是基于物价变动的环境,历史成本下的资产很难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其经营成果也很难通过利润反映出来,所以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固定资产的更新不能保证;三是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无法得到正确反映。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历史成本会计均无法保全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历史成本计价会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而且还要根据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导致虚盈实亏情况的形成,进而侵蚀到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2)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时要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这就使会计报表不能计入那些难以用货币表示的信息,这就导致了财务会计不完整信息内容的存在,即形成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3)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对过去的反映,预见性不足。在历史成本下,一旦会计的资产入账,就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动, 除非发生新的交易。即使购入资产后发生价值变动,也往往无法客观地加以衡量。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仅仅是记录企业过去的交易,它不能对现在予以合理地反映,更难以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1.2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人为粉饰财务报表的问题。具体说就是:编制报表者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通过合法的途径,对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人为的掩饰,通过制造假象,对投资者的决策形成误导。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核算行动的指南,但这些规则只是约束企业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对人们能做什么进行规定。因此,这就使得在账面上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式创造利润或亏损成为可能。

1.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造成不确定的财务报表项目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会计这门学科无法实现精确化,在会计的核算中存在着大量人为的判断和估计, 体现在会计中的是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对企业报表的信息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整个财务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充斥着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不确定的财务信息,例如:计提坏账准备、认定无形资产寿命、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年前和残值、主观性判断递延所得税等项目。

2、在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财务分析者存在局限性

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个人的分析能力、风险偏好等,会直接影响财务分析的结果,尤其是分析者能力的局限,会在理解财务数据和指标上存在差异,导致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性。

2.2 分析方法和思路的局限性

在实务中,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等。一般情况下,分析者受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往往不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而是以财务报表分析取而代之,这就致使财务分析结果存在诸很多的问题。

2.3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非财务指标信息缺乏;二是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不足;三是报表的信息质量受到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估计的自主选择的影响;四是财务报表局限于其时效性;五是财务报表信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六是财务报表存在客观真实性的问题;七是财务报表存在着通用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报表数据的有用性。

3、解决我国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对内部加强控制

目前,多数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人员做账。但是网络系统十分庞杂,有漏洞在所难免。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对软件不能完全依赖。另外,信息内容的真伪,并不是电脑能识别的,如果输入的信息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后面经过多么严格的审核,也会使整体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密不可分,报告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反映,对内部加强控制,能够促进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提高,从而利于信息决策。

3.2 对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实和改进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部分组成。为了对财务报表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加以有效克服,应该对附注的反映予以重视和加强,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充实。

财务报表的附注主要包括括号注解和底注两部分。多数情况下,报表附注就是指报表的底注。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随之日益复杂,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简单的报表数据信息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越来越凸现出报表中底注的作用,其日益增多内容和分量,能够有利于使用者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

3.3 拓展财务分析人员的分析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企业面临着日益变化的环境。财务报表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财务指标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并不能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充分反映出来。分析人员还要对相关信息予以关注,例如涉及行业的背景信息、国家的宏观政策等企业的公告及媒体的报道。只有有效结合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和经济业务的实质予以深刻领会,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财务报表数据,在进行分析时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

3.4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全面评价

(1)坚持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重视分析会计报表的附注。

(2)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现代企业的经营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在财务报表中却不能充分地披露。这就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财务报表的外部信息进行定性的判断,只有把两者相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把真实情况通过财务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获得对有用的决策信息。

(3)在分析评价时,要注重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避免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带来的片面性。

(4)坚持点面结合,做到整体和个体分析并重。要在分析容易获得的企业整体数据的基础上,深入对比分析企业各部门、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的个体贡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的策略,并为个体下达任务指标。

【摘要】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体系还存在一些的问题。鉴于此,主要分析在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分析;问题;解决对策

1、在企业财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问题

(1)历史成本计量导致的局限性。所谓的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要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在财务报表中列示资产等项目,而不是以当前的市价或其他为基础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存其在的前提是币值不变假设。而存在的通货膨胀和紧缩,挑战着币值不变的假设。具体表现为以下缺陷:一是基于物价变动的环境,历史成本下的资产很难是其真实价值的反映,其经营成果也很难通过利润反映出来,所以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二是固定资产的更新不能保证;三是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无法得到正确反映。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历史成本会计均无法保全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历史成本计价会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而且还要根据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导致虚盈实亏情况的形成,进而侵蚀到企业所有者的权益。

(2)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时要以货币为单位进行。这就使会计报表不能计入那些难以用货币表示的信息,这就导致了财务会计不完整信息内容的存在,即形成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3)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对过去的反映,预见性不足。在历史成本下,一旦会计的资产入账,就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动, 除非发生新的交易。即使购入资产后发生价值变动,也往往无法客观地加以衡量。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仅仅是记录企业过去的交易,它不能对现在予以合理地反映,更难以对未来进行合理的预测。

1.2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问题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一些人为粉饰财务报表的问题。具体说就是:编制报表者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通过合法的途径,对于公司的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人为的掩饰,通过制造假象,对投资者的决策形成误导。会计准则和制度会计核算行动的指南,但这些规则只是约束企业不应该做什么,却没有对人们能做什么进行规定。因此,这就使得在账面上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式创造利润或亏损成为可能。

1.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造成不确定的财务报表项目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会计这门学科无法实现精确化,在会计的核算中存在着大量人为的判断和估计, 体现在会计中的是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会对企业报表的信息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整个财务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充斥着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不确定的财务信息,例如:计提坏账准备、认定无形资产寿命、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年前和残值、主观性判断递延所得税等项目。

2、在财务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由于主客观原因导致财务分析者存在局限性

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个人的分析能力、风险偏好等,会直接影响财务分析的结果,尤其是分析者能力的局限,会在理解财务数据和指标上存在差异,导致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性。

2.2 分析方法和思路的局限性

在实务中,财务分析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等。一般情况下,分析者受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往往不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而是以财务报表分析取而代之,这就致使财务分析结果存在诸很多的问题。

2.3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非财务指标信息缺乏;二是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不足;三是报表的信息质量受到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估计的自主选择的影响;四是财务报表局限于其时效性;五是财务报表信息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六是财务报表存在客观真实性的问题;七是财务报表存在着通用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报表数据的有用性。

3、解决我国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对内部加强控制

目前,多数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极大地方便了会计人员做账。但是网络系统十分庞杂,有漏洞在所难免。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对软件不能完全依赖。另外,信息内容的真伪,并不是电脑能识别的,如果输入的信息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后面经过多么严格的审核,也会使整体财务报告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密不可分,报告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的反映,对内部加强控制,能够促进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提高,从而利于信息决策。

3.2 对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实和改进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几部分组成。为了对财务报表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加以有效克服,应该对附注的反映予以重视和加强,对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充实。

财务报表的附注主要包括括号注解和底注两部分。多数情况下,报表附注就是指报表的底注。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公司企业的经济活动也随之日益复杂,因此对于使用者而言,简单的报表数据信息已经无法满足其需求,因而越来越凸现出报表中底注的作用,其日益增多内容和分量,能够有利于使用者们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

3.3 拓展财务分析人员的分析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和素质

目前,企业面临着日益变化的环境。财务报表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财务指标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并不能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充分反映出来。分析人员还要对相关信息予以关注,例如涉及行业的背景信息、国家的宏观政策等企业的公告及媒体的报道。只有有效结合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对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和经济业务的实质予以深刻领会,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财务报表数据,在进行分析时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

3.4 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全面评价

(1)坚持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重,重视分析会计报表的附注。

(2)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对现代企业的经营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但在财务报表中却不能充分地披露。这就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财务报表的外部信息进行定性的判断,只有把两者相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把真实情况通过财务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从而获得对有用的决策信息。

第3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仿真考核 财务分析 高职会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5-02

一、仿真考核的概念及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由此设计了仿真的教学与考核标准,它将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考核,在仿真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由于财务分析主要是围绕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同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也对财务分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设计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仿真考核体系。财务分析的仿真考核将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载体,以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工作任务,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模拟完成财务报表分析报告的形成过程,建立仿真的过程评价与传统的理论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仿真考核的设计思路与实施

本课程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基本理论,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这是区别于其他会计学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常规的期末试卷考核、撰写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和平时表现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仿真考核主要体现在撰写某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具体来说,期末试卷考核的内容包括三大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指标计算与综合分析,占总成绩的40%;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为某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将该企业报表进行计算分析,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最终完成后进行成果汇报,这项任务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考查内容包括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及考勤情况。这一考核模式在近期的教学中得以实践,效果较好,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存在工作量大,学生照搬书本模板,内容缺乏新意、枯燥呆板等问题,为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针对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部分进行的仿真考核有所创新和突破,现将仿真的过程考核方式总结如下:

1.财务分析报告的任务分解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工作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将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具体分解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综合分析四个大项目,通过阅读和比较分析报表,分别学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杜邦分析、雷达分析、发展能力分析。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仿真的过程考核也分别对四个项目的分析报告进行考核,边做边学边考核。

2.小组分工撰写报告

采用建立学习小组(实验小组)进行课程知识的单项及综合实验学习与考核。①分组。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角色进行分组,包括总经理、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财务人员、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等,一般每组为8人左右。②选择分析对象。每一组选择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强调选择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在成果交流环节,学生可较全面地认识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使大家的信息和认识更丰富、更综合。③分配角色完成分析报告。每组学生由财务分析报告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构成,如总经理、销售部、生产部、债权人、投资人、金融机构等不同角色组成,由于不同角色分析财务报表的侧重点不同、立场也不一样,各类报表使用者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如债权人主要分析偿债能力,投资人主要分析收益,经营管理者需衡量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工,完成相应部分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减轻工作强度,更有益于扩展财务分析的空间,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还可体验到工作环境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提高综合能力。

3.提交展示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完成后,将采用多种渠道提交并展示,如提交财务分析报告word文档;制作PPT演示与讲解;老师挑选优秀的报告,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如大学城空间进行展示,实现资源的共享及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交流。其中,PPT演示与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表现异常踊跃,现以利润表项目为例说明成果展示的实施过程(见表1)。

4.仿真过程考核的标准

财务分析报告案例成果的考核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空间,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发散性,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不宜过多表露个人观点,只需准确把握整体脉络和方向,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意见分歧导致对问题分析陷入歧途。考核的标准设计为观点明确,结论正确30分;内容充实,逻辑性强30分;表达清晰流畅10分;上交材料格式正确,生动美观10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图表结合,如利用Excel进行报表计算、图形分析,此项10分;团队合作表现10分。考核成绩单(见表2):

三、结束语

本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考核理念,选择某一典型的财务分析案例,以撰写所选案例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工作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与考核,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指导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将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体验工作过程,如连接证券公司网站,授集查找上市公司股票、财务指标、非报表因素等基本方面分析资料,使学生体验财务分析的真实感;财务分析涉及大量表格、文字、图形和计算,通过完成仿真工作任务可锻炼学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如利用Excel的计算汇总功能对财务指标进行自动计算和图形处理。引入仿真的过程教学与考核,学生在做中学,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汤玉龙.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及基本思路[J].现代交际,2011(11)

第4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 分析 局限性

1. 财务报表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表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导致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财务报表的局限性常常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财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对财务报表质量的影响

会计报表的结果来源于基层生产部门和其他部门基础数据的采集、统计和计算。有时候各部门会为了达到本部门利益,完成公司规定的各项生产指标,进行虚报、瞒报数据,再加上会计人员的会计水平,使会计报表的质量大打折扣。

1.2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自由选择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坏账的计提方法、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而造成即使是两个同样的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财务分析结果。

1.3会计估计的存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由于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会计估计,因此,会计报表中的某些数据并不是十分精确的,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率、净残值率,这些都含有人为主观估计因素。由于会计程序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则企业财务报表之间的可比性较差。

1.4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其一,通货膨胀影响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由于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产而言,当物价上涨,其实际购买力下降;实物资产的情况则相反。从负债方面来看,货币性负债在物价上升时可为企业带来利润;而非货币性负债由于需要在将来以商品或劳务偿还,物价上涨时会使企业造成损失。其二,通货膨胀同样影响着损益表的可靠性。损益的确定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而不是收付实现制,这样损益也不可避免的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1.5财务报表的编制重结果

财务报表通常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不能具体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

1.6财务报表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财务报表中一些应该反映的内容没有得到有效的反映,从而影响对企业的分析评价。

2. 财务指标分析的局限性

2.1财务指标分析的主观局限性

财务指标体系是为了帮助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掌握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但由于财务报表是由企业的财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规、制度、准则等编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人为的差错和失误,甚至恶意隐瞒,直接影响着分析的结果。

2.1.1分析者分析能力的局限性

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是由报表分析者来完成的。然而,不同的财务分析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度、解读力与判断力、以及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理解财务分析计算指标的结果就有所不同。如果缺乏实践经验,就很可能出现理解偏差,这样必定会影响财务指标的分析结果。

2.1.2分析者有意操纵财务指标的行为

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当局的职业道德。众所周知,企业就是为了盈利。然而,盈利的方法和途径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通过正当的经营来谋取利润,也有人通过其他的操作来谋取利益。

2.2财务指标分析的客观局限性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我们常用的指标主要是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和企业收益能力。

2.2.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在短期债务到期前资产可以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分为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指标。由于流动资产一般在短期内能够转化为现金,所以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若单纯根据这两个比率指标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做出判断,难免有失偏颇,这也是短期偿债能力固有缺陷之所在。

2.2.2收益能力重要财务指标的局限性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但人们在使用这几个财务指标时也应注意其存在的局限性。

(1)每股收益的局限性

每股收益= 本年度净利润/ 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它表明普通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比率指标。在计算这个比率时,分子是本年度的净利润,分母是年末普通股份总数,一个是时期指标,一个是时点指标,那么分子、分母的计算口径不完全一致。每股收益不能反映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小,在收益增加的同时风险往往是随之增加的。

(2)每股净资产的局限性

每股净资产= 年度末股东权益(或期末净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数,表示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每一股份所代表的股东权益或账面权益。在进行投资分析时,只能有限地使用这个指标,因其是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既不反映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净资产的产出能力。

(3)净资产收益率的局限性

该指标是用来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收益水平的,其计算公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 年末股东权益,另一种是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 平均净资产。为了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应以净资产的加权平均数作为计算依据,但这样又过于复杂,从简化计算角度考虑,分母用年初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同分子的当年净利润相比较似乎更为合理。

3. 改善财务报表分析局限性的几点看法

3.1提高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不管采用哪种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人的因素都是最重要的。分析人员的判断力对得出正确的分析结论尤为重要。所以,平时要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培训,提高分析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对报表指标的解读与判断能力,并使他们同时具备会计、财务、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和企业经营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实践中生活当中树立正确的分析理念,逐步培养和提高自己对所分析问题的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数据的收集能力和掌握运用能力,可以极大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做出正确的交易活动。

3.2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2.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现代企业都在面临都国际化的竞争,面临风云突变的国际环境,这些外部环境对企业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很难定量,因此,在对企业进行内部定量分析的同时,需要同时做出定性的判断,再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和判断。充分发挥人的丰富经验和量的精密计算两方面的作用,使分析结论精确化。

3.2.2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和财务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所看到的信息资料,特别是财务报表资料一般是静态的反映过去的情况。因此要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在弄清过去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情况的可能结果对恰当预测企业未来有一定帮助。

3.2.3个别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第5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会计制度;财务报表;财务信息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号召,开始转变传统的财务模式,采用全新的会计制度,以提高的财务管理质量。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报表分析,则是一种现代化管理方式,其能够对内部和外部的财务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评价经营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在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作出适用于当下发展的相关决策,从而推动的可持续发展。财务报表分析尤为重要,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分析可促进经济的增长。

一、新会计制度和旧的会计制度之间的区别

新的会计制度和旧的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区别在于:

首先,相比于过去的会计制度来说,新制定的会计制度在思路上要更为明确。新的会计制度中表明的会计核算工作应当向企业等单位看齐,两者的会计核算基础并无差别。新的会计制度中明确的划分了收入与成本所占比例,以便于进行相应的日常管理。这种全新的会计制度有利于将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引入到中,能够帮助有效地管理财务数据,做好经营管理工作。

其次,旧的会计制度在科目分类上并不完善,新的会计制度下的科目分类要更为精确细致。其在会计科目的设计上较为详细,有利于提供更多准确的数据资料,便于分析与管理。在新的会计制度中包含了五个方面:分别是净资产、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这五个方面的细分有利于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

最后,新的会计制度跟旧的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在于新会计制度中强调了财务报表分析的重要性,增加了财务报表指标。财务报表的增加,能够让财务管理更合理,所统计的财务数据更实用,有利于真实反映出的经营状况,发现经营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

二、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新会计制度下的在财务控制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方面有:

第一,未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虽然我国基本都已经开始实行全新的会计制度,但是大部分的财务控制体系并不完善,其仅仅关注于财务的核算部分,并未对所得的财务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以致于并未对财务工作实施全面控制和管理,不利于新会计制度的实行。

第二,没有完善的会计科目。部分并未在新会计制度下设计会计科目,并未对原先的会计科目进行调整,未根据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来更新会计科目,以致于当下会计科目还不完善,不够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则导致财务核算不够细致、准确,不利于财务控制工作的开展,进而影响到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当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还有待提高。在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下,财务人员的素质也需要得到相应的提高。现如今,还未加强对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未重视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只关注财务人员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忽视了对财务人员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完善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的有效措施

1.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

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财务报表分析,应采取有效的分析方法,例如对比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只有不断地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式,根据当前新会计制度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能够确保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

财务报表的对比分析法,是指将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按照已经确定的标准来实施对比,以发现其中的区别,然后对产生这些区别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根据分析出的结果来评估的未来发展状况,了解的经营状况。例如,可以将今年本月的财务数据表与往年本月的财务数据表进行分析对比,以了解财务的状体状况,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为的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财务报表的因素分析法,是指对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数据发生变化的因素进行有效分析,了解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这种方式主要是先对影响财务报表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解,然后将这些因素相结合分析,或是将某个关键因素作为变量因素,以分析关键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2.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建议

在新会计制度下实施财务报表分析,必须结合当下制度的要求,适应新的财务环境。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提升财务报表分析水平,以满足医疗改革的需求。

第一,要培养财务人员的素质。为了适应新会计制度,必须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进行有效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质量。因此,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和适应新会计制度,全面了解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从而寻找适合当下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要提高财务人员的分析意识,在锻炼其核算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分析能力的培养。既要重视会计基础能力的培训,又要加强对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的训练。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避免出现问题影响其发展。

第二,加强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十分重要,其能够直接反应一个的经营状况,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将会影响管理者所作出的决策。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当更深入的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新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分析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其需要财务报表分析更为精确。因而在分析财务报表的时候,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实施不同的分析方法来深入理解,从整体了解的情况。另外,科学的财务报表能够对实施有效的成本分析,将其历史数据进行有效对比,从的财务结构、比率等方面来深入分析。这种综合性分析有利于为提供精确的财务信息,避免决策者在管理上的失误。

四、结束语

在现代改革的号召下制定全新的会计制度,改变了旧的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的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有效地推动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通过高效率的财务报表分析,可以了解到当前的经营利弊,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以实现财务管理效益最大化,确保经济决策的合理性。身为相关领导,其必须加强对财务报表分析的管理,重视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根据当前财务管理状况来调整财务报表分析,以促进财务报表分析水平的提升,推动经济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萌萌.新会计制度改革对大型公立财务分析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吴畏.浅析新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分析的主要影响[J].企业导报,2013,13:92-93.

[3]熊雪.浅谈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07:184+191.

[4]佟红英.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及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5:128-129.

[5]刘海青,袁顺平.新会计制度下财务报表分析[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1.

[6]冯婕,张娟,魏邦龙.Excel在某包装企业财务报表比率分析法中的计算应用[7].中国包装工业,2016,02:83-84.

[8]许丽.财务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J].时代金融,2016,23:129-130.

[9]何晨亚,徐默莅.电商时代下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6,23:113+115.

[10]邢丹华.关于实行财务集中管理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248.

[11]王玉全.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17:65-66.

[12]兰锦.财务指标在指标对比分析法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6,17:83.

[13]冯晓云.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财务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4:237.

[14]赵海云.浅谈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管理[J].经贸实践,2016,03:95+97.

[15]叶丽娜.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及具体应用办法探析[J].经贸实践,2016,03:146.

第6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课程特征 “研究性”教学理念

《财务报表分析》是以会计报告及其他相关信息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者、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或依据的经济应用学科。《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应针对该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既能有效传授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熟练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实际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知道如何阅读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如何分析企业财务活动状况,如何评价企业财务绩效。笔者根据自身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实践,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在“研究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套教与学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

(一)《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

目前国内《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体系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报表分析和相关财务能力分析分作两部分。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部分,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内涵、目的、作用、内容、原则和方法;第二部分是会计分析,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张主要报表的全面分析,以及表中各个项目的分析要点和应注意的事项;第三部分是财务分析,具体包括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四大财务能力的分析。第二类是将企业财务报表分析和财务能力分析相融合,这一类教材一般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具体包括财务报表分析的意义、作用、方法和主要信息源,第二部分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分析,具体包括各报表的全面分析、各项目分析、质量分析、结构分析、指标分析等内容。从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分析》不属于会计学或财务学的延续和拓展,而是有自己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该体系是在综合会计学、财务学等学科基础上创建的一门新学科。同时《财务报表分析》又是借助会计学、财务学的成果,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理论,为解决经济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二)《财务报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

《财务报表分析》是在《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这几门课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财务报表,但研究领域、目的不同。会计学中主要以会计报表的生成、编制方法、分析方法为线索介绍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仅限于比率分析法,分析内容主要是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增长能力等相关指标的计算、分析、解释。财务学则从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评价与激励等管理职能角度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目的是为企业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学提供的企业财务信息要满足多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以标准形式进行披露,《财务报表分析》就是一座架在会计信息供给者(会计学)与会计信息需求者(财务学、经济学、管理学)之间的桥梁,它将会计学提供的标准信息转换成相关学科决策所需的信息,这种转换越全面、客观,说明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越好。由于各企业财务情况千差万别,报表分析人对相关会计理论、财务理论的理解程度不同,财务实践经验丰富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报表分析人对同一报表的认识、结论不同的情况,因此,该课程是一门学生应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大量实践、丰富自己财务经验的课程。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知识系统性较强。

从财务报表分析的定义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教材体系可以看出,该课程是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相关附表、附注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分配活动中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所做的分析和评价,整个体系前后相互联系,无法分割,而且由于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报表和报表之间,各种财务能力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除应具有一定的会计学、财务学基础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系统观念。例如:企业的经济活动从筹资活动开始,它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资本运用的起点,筹资活动结果体现在资产负债表的权益项目上,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不同的资本结构又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投资活动是企业进行的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性支出活动,既包括对内投资又包括对外投资,投资的最终结果形成企业的各种资产,形成不同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产结构既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大小,又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大小,而企业的经济活动还包括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其所涉及的信息资料还有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经营活动和分配活动又会影响企业下一个营业周期的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任何认为进行局部分析即可获知公司全局信息的想法如同瞎子摸象一样,会导致对公司真实状况做出错误认识,对公司未来发展做出错误估计,只有从动态、系统的角度才能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财务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

二、如何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

由《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特点可知,该课程的讲授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讲授应该有所不同。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讲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以及相关其他资料的分析,全面把握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重点在于教会学生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思维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不仅对学生进行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分析工具的知识讲解。此外,笔者还认为学生要学好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不仅要做到课堂上认真聆听教师的知识讲解和分析,而且要积极参与实际公司案例分析,只有自己动手,才会系统思考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研究性教学”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并践行的大学教学理念,20世纪80年代,“研究性教学”开始在美国乃至欧亚教育实践中悄然流行,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内诸多高校以此意见为指导纷纷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研究性”教学具有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主题的问题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评价结果的综合性等特征,是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就以自己在《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加以介绍。

(一)传统课堂讲授,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传统课堂讲授是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传授式的、注入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效率较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信息输出,但弊端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学习体验较浅,最终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深,接受程度不强。虽然在《会计学基础》、《中级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中都对报表的编制及分析,财务能力主要指标的计算都有介绍,但这一部分内容毕竟不是该课程的重点,授课教师所用课时有限,所以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快速将这些知识点逐一回顾,帮助学生重新回忆原来学习的内容并加深理解,形成一个新的、系统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服务于课堂案例分析和小组案例分析。

(二)课堂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自主不懈的探究,进而得出结论,并有所创造。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的表演,通过自己的表演将现有知识与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模式,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探究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让他们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不懈探索的激情与动力,促进学生在过程之中的体验、感受与发展。在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教材中,比较注重理论内容体系的系统完整,忽略案例的系统完整,各章节往往通过单独举例说明有关问题,不能做到对一家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所以,笔者在《财务报表分析》教学组织过程中,有意选择新疆本地的某家上市公司三年的年报资料,在对该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进行全面阅读,进行简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计算该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各指标,并做简单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该上市公司的外部市场环境、战略选择和实施、资产质量、盈利质量、现金流质量和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全面研究、分析这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通过小组制作PPT,公开答辩的方式汇报小组意见。通过分析研究,往往教师的结论与各小组的研究结论有相同之处,也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教师在点评时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明各自的论点、论据,这种师生平等、自由交流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对本地企业的认识。

(三)小组案例分析,综合塑造学生多种能力。

课堂案例分析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案例分析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培养。在教学初期,笔者就以五六人为一小组的方式,将授课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从新疆上市公司中任选一家,通过小组协作,模仿课堂案例的分析方法和模式,对该公司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并撰写该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选择新疆上市公司是为了使学生对分析对象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感,从而提高案例分析的热情。在讲授完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内容并进行课堂案例研究分析后,专门安排课堂时间选择若干小组上讲台汇报自己研究公司的分析情况,要求学生采用团队合作,制作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本小组的案例汇报,课后教师将各小组的研究分析报告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供其他小组学生阅读、交流,小组案例分析方式的实施,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的案例分析方法,而且可以全面地学习了解其他组的案例研究结果,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和了解新疆上市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组案例分析中,小组每位成员都有一定的分析任务,小组组长负责整个研究报告的总撰稿和协调工作,对于积极上讲台汇报案例研究的同学给予优秀的平时成绩,最后根据研究报告的质量和每个人在报告中贡献的大小,评定每个人的平时成绩。

小组案例分析能够塑造学生的多种能力。首先,提高每个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案例中,每一个人都有研究任务,案例的高仿真性,使每一位学生在特定环境和氛围里,充分感受自己面临的实际问题,不得不独立地分析案例,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其次,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由于小组案例是对上市公司几年度的全面系统分析,工作量较大,信息系统性又较强,前面学生的分析质量和进度会影响后面同学的分析质量和进度,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学习如何在团队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如何与人相处、合作,取长补短。最后,小组案例是对学生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小组讨论中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课堂案例汇报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充满活力和灵气。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则要在突出本小组分析观点的基础上,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文字精练,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与他人沟通协调的良好口头、书面表达能力,都是对未来工作情景的一种模拟,对学生毕业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有巨大的意义。

(四)开列课外阅读书单,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研究性”教学是广延性教学,其空间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不局限于教材、作业,外部社会经济生活中与本课程、本学科相关的现实问题,更应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和审计学、证券分析实务联系非常紧密,教科书的内容与实务相比,过于理论、教条,缺乏可操作性,为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学习能力,用经典之作补充教材的不足,笔者向学生推荐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沃伦・巴菲特的《巴菲特教你读财报》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等经典书目,向学生推荐夏草的《远离财务骗术》等热点书目,通过让学生提交读书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投资大师的报表阅读、分析方法,以及投资大师的投资之道,使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对于优秀的读书笔记,笔者还将其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中,以供其他学生阅读、交流。

三、授课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后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气氛愉快、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合作,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得到学生的肯定。学生的报表阅读、分析能力得到较大提高,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较快提高,经过这种锻炼后,许多学生在大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证券投资大赛等相关比赛中都获得优异的表现。在以“研究性”教学理念改造的《财务报表分析》课堂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心态上,要放下权威思想,与学生共建自由、平等交流的课堂气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智者、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的中心和关键,教师独霸课堂,学生从属于教师,是知识的被传授和灌输者。在“研究性”教学课堂中,老师要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是讨论、辩论的引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投入到研究与探索中。二是具体的课堂内容组织技巧上,首先是案例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案例还是小组案例,在案例选择上要把握信息全面、准确的原则。选择的案例是在权威网站上下载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以有利于对案例进行详细的、全方位的分析,而且应该搜集目标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以便进行财务报表的趋势分析。其次,授课教师要根据课堂知识点要求,充分做好课堂案例分析的准备工作,与其他课程的案例讨论不同,此部分的案例分析研究主要是授课教师应用所讲知识点对课堂案例进行开发性分析,授课教师要对案例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要揭示报表隐含的深层问题,要有独到、客观的认识,在讲解时还应注意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向系统看待目标企业财务问题。最后,要组织好小组案例的课堂汇报。在某一小组对自己的案例分析研究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要认真聆听小组代表发言,积极启发和引导其他组的学生对汇报小组的案例分析情况进行提问,鼓励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及时肯定小组案例分析研究中好的分析意见及见解,指出他们案例分析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对案例讨论的发言进行评述时,进一步引申和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三是评价方法的创造性、激励和引导性,传统教学中仅仅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一张试卷分高低”。“研究性”教学理念下,要通过设计合理的评价方法,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欲、学习热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记忆力好就能取得高分,创新性的大脑,实践性的双手,也是人才的核心要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同样重要,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单打独斗,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奉献。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评分办法中,笔者将期末成绩分成四大部分,期末闭卷笔试成绩占50%,课堂案例占20%,小组案例占20%,读书笔记占10%,在课堂案例和小组案例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案例分析的全面性、创新性、贡献性、规范美观性等方面分别给予成绩评定,评分内容既包括对小组的综合评价,又有对个人的单独评价,在成绩评定中又分别按照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各占50%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

[2]荆新.财务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

[3]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

[4]樊行健.财务报表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5]闻新燕.构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报表分析[J].会计之友,2008.11.

[6]王晓莹.导向式教学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6.

[7]何云峰.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发展路向及模式建构[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8]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9]李宏祥,姚利民等.大学研究性教学内涵、特征和过程[J].湖南社会科学,2008.5.

[10]任家华.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

第7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表;财务分析;局限性;改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25-01

1 企业财务报告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

1.1 财务报表本身局限性

1.1.1 历史成本计量导致的局限性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财务报表中列示的资产等项目要以取得时的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当前的市价或其他为基础进行计量。历史成本的会计模式,是以币值不变假设为前提。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存在,使币值不变的假设受到挑战。其缺陷具体表现为:

(1)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历史成本下的资产难以反映其真实价值,利润难以反映其经营成果,因而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

(3)无法正确反映投入资本的保全情况。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无论从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的角度,历史成本会计均无法做到,历史成本计价会形成少计费用和虚增收益,并且还要按照虚增的收益多交所得税和支付股利,最后形成虚盈实亏的情况,进而使企业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侵蚀。

1.1.2 货币计量假设导致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要以货币为单位来计量企业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那些不能用货币表示的信息不能被计入会计报表,这样就会使得财务会计信息的内容不完整,这就直接导致了财务信息的局限性。

1.1.3 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是反映过去,缺乏预见性

历史成本下会计的资产一旦入账,入账成本就不再发生变动,除非有新的交易发生。即使资产购入后价值发生变动,往往也无法客观地衡量。历史成本反映的信息仅仅是对企业过去交易的记录,它无法合理地反映现在,更无法合理地预测未来。

1.2 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的问题

财务报表通常会出现一些人为粉饰的问题。报表编制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通过合法的途径,人为掩饰公司实际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制造假象,误导投资者决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会计核算行动的指南,但这些规则只能说明企业不能做什么,却没有规定人们能做什么,因而通过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式在账面上创造利润或亏损成为可能,例如:企业将债务在表外反映,在并购中高估商誉,多计资本公积;少计提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1.3 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带来的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

会计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也是一种无法精确化的学科,会计的核算需要大量人为的判断和估计,在会计中体现为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企业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报表的信息。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财务信息的不确定性充斥于整个财务会计处理过程,例如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对无形资产寿命的认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年前和残值的确定、对递延所得税等项目的主观性判断等。

2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2.1 财务分析者由于主客观原因存在局限性

财务分析者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分析者个人的分析能力、风险偏好的局限等,会对财务分析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分析者能力的局限,会对财务数据和指标的理解产生差异,导致分析结果的差异。

2.2 分析方法和思路存在局限性

实务中财务分析不考虑风险、不计资金成本、不结合非财务指标、缺乏动态分析等,而这些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分析者一般局限于财务报表分析,用财务报表分析替代全面的财务分析,这样会使财务分析结果带有诸多问题。

2.3 作为财务分析与评价主要依据的财务报表存在局限性

这一点与本文上面讨论的财务报表的问题基本相同。主要问题有:(1)缺乏非财务指标信息;(2)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信息;(3)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估计的自主选择影响报表的信息质量;(4)财务报表的时效性局限;(5)通货膨胀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影响;(6)财务报表的客观真实性;(7)财务报表的通用性与个体需求差异性存在着矛盾,是报表数据的有用性降低。

3 如何改善我国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提高财务分析的质量

3.1 加强内部控制

笔者这里说的内部控制,是与会计报告相关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现在多数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这给会计人员做账带来了方便。但是庞杂的网络系统难免有漏洞,因此会计人员不能完全依赖软件。再者,电脑并不能识别信息内容的真伪,若是输入的信息本身是错误的,即使后面的审核再严格,那么也会影响整体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密不可分,报告反映了企业的经济业务,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使信息决策有用。

3.2 充实、改进财务报告的内容

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

说明书几部分组成。为克服财务报表信息本身的局限性,笔者认为应要加强附注的反映和充实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附注是为了帮助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表的内容、对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事项而做出的解释。附注的内容在我国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已有明确的规定。事务中,财务报表的附注分为括号注解和底注两部分。报表附注多数情况下是指报表的底注。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经济活动日益发杂,简单的报表数据信息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而报表中底注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内容和分量日益增多,方便使用者们根据附注的内容更好的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财务状况。

3.3 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拓展分析视野

目前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变化,诸如战略导向、经营与财务进入一体化运作、价值链管理等,对分析评估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经营管理和经营状况提出了新要求。财务报表只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务指标本身的意义是有限的,并不能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分析人员还要关注企业公告及媒体报道中的相关信息,包括行业的背景信息、国家的宏观政策等,把企业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和经济业务的实质,才能深刻全面地理解财务报表数据,以更广阔的视野和高度去分析。

3.4 建立各行业的标准比率

在运用比率分析法对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时,由于行业性质不同及各行业的标准不同,使得在进行比率分析时没有确定的参考数值,分析者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时往往会得出无用或是错误的信息,尤其是横向分析。为了更好的运用比率分析,应当建立各行业的标准比率,方便比较分析,这样更有利于管理者制定经营策略,也有利于投资者制定投资决策。

3.5 采用多种方法来全面评价

(1)要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重视会计报表附注分析。附注的作用在上面以讨论过,这里不再重复。

(2)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现代企业面对的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但在财务报表中却披露不充分。这些财务报表外部信息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的判断,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使财务分析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获得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3)要用财务指标的历史长期趋势来分析,避免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带来的片面性。笔者认为应将近三年甚至更长期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看,考虑通货膨胀等货币时间价值、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动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4)要整体分析和个体分析并重,做到点面结合。在容易获得的企业整体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对企业各分部中心、各业务流程、各作业单元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分析个体的贡献。由此作出整体的策略,并为个体下达任务指标。

参考文献

第8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Key words: military enterprises;PCA;evaluation of financial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004-03

0 引言

随着军队的深化改革和军民融合的不断发展,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开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社会各界投资者希望投资国防军工企业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军队希望引入社会资金、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将国防军工企业做大做强。国防军工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财务状况不清楚,使得各方难以判断其发展趋势。目前,应用于企业财务综合能力评价方法较多,包括回归分析方法、多元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财务能力评价等方法,但上述方法存在被分析的财务指标有限、引入分析的各财务指标之间存在很大相关性等弊端。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国防军工企业进行综合财务能力评价,通过降维思想把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多指标简化为几个能反映企业财务能力的综合指标,避免了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给统计分析带来问题,采用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说明各指标对评价企业财务能力的贡献程度,给各利益相关者传递真实有效信息,有助于其进行下一步决策。

1 方法与数据

1.1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也称主分量分析或是矩阵数据分析,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把相关变量变为若干不相关综合指标变量。其分析步骤是,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接着利用标准化样本数据估计总体方差,最后计算各主成分,根据主成分信息及其累计贡献率确定关键指标从而进入下一步深入分析。该方法有助于去除指标间相关性达到满足数据分析模型的前提条件,在保证丢失原数据信息最少的情况下达到降维目的,找出主导因素,做出准确的综合评价。

1.2 数据

本文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24家国防军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如表1所示,选取了25个主要财务指标,这些指标部分是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直接获取,部分是经过加工计算,原始数据来源于该24家国防军工企业2013年财务报表以及沪深交易所网站披露的相关资料。

2 实证分析

2.1 确定主成分

将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进行加工处理,计算出25个财务指标的具体值,然后将其导入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从主成分分析输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研究使用的25个财务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部分财务指标间的相关程度还比较高,需做进一步研究,提取主成分。

由表2可以看出,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数有6个,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083%,说明前六个主成分能概括25个财务指标所包含的大部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要求。

同时,用主成分碎石图进行验证。图1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有且只有6个,与表2输出结果相符,6个主成分的结论是科学的。

2.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个数确定后,根据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分析每个主成分的各自组成,表3为成分得分系数矩阵。

由表3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资产债务率、股东权益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相关性较强。资产债务率和股东权益比率是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现金比率、速冻比率、流动比率及有形净值债务率是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一主成分可被解释为“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国防军工企业各自具体发展业务、企业规模、行业性质的不同,各个企业负债率差异较大,偿债能力构成了财务能力综合评价的第一主成分。

第二主成分与资产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成本费用净利率、每股利润的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可被解释为“盈利能力指标”。第三主成分与净利润增长率、市净率的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也可被解释为“盈利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是衡量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盈利是企业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所有者投资收益,也是企业偿还债务的重要保障。从第二、三主成分的指标集可以看出,国防军工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保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只有其利润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实现军民联合有效发展。

第四主成分与资产增长率、股权资本增长率、销售增长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四主成分可被解释为“发展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是衡量企业从事经营活动过程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如规模扩大、盈利持续增长、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等。首先,国防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庞大的资产支撑,比如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其次,在负债比率较高的背景下,国防军工企业很难获得债务资本,只好通过提高本企业股权资本来提高总资产;最后,国防军工企业需要实现利润增长,需努力扩大销售收入。

第五主成分与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股权资本增长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五主成分可被解释为“营运能力指标”。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对国防军工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经营管理水平和营业状况。提高国防军工企业的营运能力,首先要提高国防军工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存货的大量存在,给国防军工企业带来巨大的仓储和管理成本,通过军民联合的发展模式,可以将军队非核心产品交由地方生产或存贮。

第六主成分与每股现金流和现金流量比率相关性较强,根据财务指标的具体含义,第六主成分可被解释为“现金能力指标”。现金对于一个企业犹如血液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根据历史经验,很多企业的倒闭往往不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是因为现金流资金链的断裂。主成分分析表明,每股现金流和现金流量比率是衡量国防军工企业现金能力的主要指标,国防军工企业应保持一定比例现金流,有助于其方便、灵活、及时地处理偶然事件或调整部分急需调整的业务。

最后,令Z为国防军工企业财务综合能力的评价值,可由六个主成分Z1、Z2、Z3、Z4、Z5、Z6加权得到,权重为各自的贡献率,即Z=0.332Z1+0.248Z2+0.159Z3+0.116Z4+0.084Z5+0.016Z6。根据国防军工各企业财务综合能力评价值大小,得到国防军工各企业财务综合能力排名,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出,舜天船舶、中国船舶、中航电子财务能力综合排名靠前,而博云新材、振芯科技、光电股份的财务能力综合排名列居最后。

3 结束语

第9篇:财务报表综合能力分析范文

2007年是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一年,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始全面执行新执业准则的头一年。因此,《审计》教材变化很大,体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内容要求。加上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审计》教材的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没有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经历的人要想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顺利通过该科考试,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审计》也并不像很多考生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深不可测。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考生能够把握本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和应试技巧,讲求学习的战略战术,巧学活用,同时树立敢于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就完全可以化难为易,顺利通过考试。也就是说,考生要顺利通过《审计》科目的考试,需要信心、实力加勇气。

一、近年《审计》科目的命题规律和特点

(一)命题规律和特点分析

1.全面考核,突出重点,理论结合实务。这是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施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审计科目一贯遵循的命题原则。全面考核,即试题一般要覆盖教材所有章节的内容;突出重点,即试题着重考核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审计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务操作性,因而考试的命题经常是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实际运用能力、职业分析和判断能力。例如,将管理当局对会计报表的认定同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测试程序的运用以及审计证据的获取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将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和审计一般原理运用到会计报表审计的实务中,并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等。考生应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并注意知识结构的系统化及整体把握。

2.注重实战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从2003年开始,《审计》科目的命题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侧重实务操作”的特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更加贴近审计实务操作,将实务中可能遇到的某些具体审计问题集中于一个特定的情景中,考查考生能否站在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进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这些实务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了对相关会计知识运用的考核力度,密切了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体现了会计知识是开展会计报表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的指导思想。命题方式的变化,说明试题内容的灵活性和综合性在不断提高,死记硬背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注重于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考生应及时应对这种变化,注意从知识测试型向能力测试型转化,总结规律,理解记忆,努力培养自己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准则变化的新思想、新内容和知识更新的要求。《审计》考试教材充分体现了审计准则的内容和要求,试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审计准则理解和运用的考核。因此考生必须认真领会我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内涵实质,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007年《审计》教材内容变动很大,这些内容往往成为考试中的重点领域和重要方面。因而,考生要注意了解当年教材的变化情况以及《会计》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知识。

4.强调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每年的客观题中都会设置一些涉及基本概念问题的“圈套”或“陷阱”,如果考生基本概念不清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就很容易上当出错。

(二)题型题量分析

在题型方面,《审计》科目自1997年取消填空题型以来,一直保持着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综合题五类题型。前三类属于客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后两类属于主观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掌握以及对基本知识点的综合分析、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和职业判断的能力。在题量和分值分布方面,虽然每年的具体情况都略有不同,但试题总量基本控制在40个小题左右,其中主观题的题量基本保持在5-6道,所占总分值却高达60分以上;客观题的题量虽然由2004年和2005年的32道增加到2006年的37道,但判断题和多选题的单位分值却由原来的每小题1.5分降低到每小题1分,所占分值并没有太大的提升。近三年的题量和分值分布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

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重的变化,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要求。考生必须在掌握好审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审计实务,将理论灵活运用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二、今年教材内容的基本结构

2007年是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生重大变革的一年。伴随着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的正式实施,2007年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教材也充分体现了新执业准则的精神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不仅整体上由原来的十六章扩展到现在的二十二章,而且几乎对每一章的内容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补充、删减。这些根据新执业准则增加和修改的内容都应引起考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作为2007年考试的重点加以对待。

从整体结构上来说,近年审计教材的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知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主要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业务范围、职业道德、执业准则体系及法律责任等。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也不具有太强的实务操作性,命题的综合性和难度一般不太大,所占分值也不高,主要是为理解以后各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属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由第六章至第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基本上涵盖了审计的基本程序、方法和执行审计业务过程的主要工作,集中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审计实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因而是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往往会与后面的实务部分结合起来,出一些灵活性和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所占分值较高。考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务的融会贯通能力,能够在理解审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做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相结合。

第三部分:属于财务报表审计的实务技能,由第十三章至第十九章构成。主要按照企业各项业务循环分别阐述了财务报表审计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以及评价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的整个过程和具体要求。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最主要的业务内容之一,也是企业与事务所发生业务关联的主要领域。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以及会计知识的结合与融会贯通,也是本课程的重点考核内容和分值较高的重点区域所在。

第四部分:属于除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由第二十章和第二十一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特殊目的审计业务、验资等特殊审计领域以及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是可能出简答题或综合题的区域。

第五部分:属于相关服务业务,由第二十二章构成。这部分内容着重介绍了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和代编财务信息业务的基本原理。对这部分内容,考生应主要关注出客观题的可能。

三、今年考试中应注意理解和掌握的关键知识点

在今年的应试准备中,考生应以考试大纲确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在对考试指定教材的内容进行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注意按照熟练掌握、重点理解和一般了解等不同要求分层次地对待各章相关内容。具体来说,对各章学习要求的层次划分可参照表2所示:

根据上述划分,考生在学习中应注意正确理解和掌握下列关键知识点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

考生首先应重点理解独立性的含义、影响独立性的有关因素以及维护独立性的措施;其次应结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指导意见》的各项具体要求,正确分析和判断哪些行为不违反职业道德而可以为之,哪些行为则违反职业道德而不能为之。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国际趋同的需要,我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改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以适应注册会计师业务多元化的需要。如下页图1。

1.鉴证业务准则由鉴证业务基本准则统领。按照鉴证业务提供的保证程度和鉴证对象的不同,分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阅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其中,审计准则是整个执业准则体系的核心。

2.审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计业务。在提供审计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并以积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3.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的审阅业务。在提供审阅服务时,注册会计师对所审阅信息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有限保证,并以消极的方式提出结论。

4.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其他鉴证业务。根据鉴证业务的性质和业务约定的要求,提供有限保证或合理保证。

5.相关服务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代编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提供管理咨询等其它服务。在提供相关服务时,注册会计师不提供任何程度的保证。

6.质量控制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各类业务时应当遵循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提出的制度要求。主要包括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收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和监控等七项要素。

(三)审计风险准则的相关内容

审计风险准则针对的是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问题,为注册会计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支持。审计风险准则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要求,通过修订审计风险模型,拓展审计证据的内涵,强调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审计风险准则体系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会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组成。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确立了新的审计模型,即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其中,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2.《审计证据》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见图2);要求详细运用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作为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以及设计与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基础;将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程序。

3.《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从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等六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4.《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要求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便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见图3)。

从图3可见,审计风险准则运用的思路,就是以新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为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审计目标的确定

审计目标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以及与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从逻辑关系上来说,审计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密切相关,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就是确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其财务报表的认定是否恰当,即对管理层的认定进行再认定。

所谓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各组成要素均做出了认定,包括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以及与列报相关的认定三大类。考生应在理解、认定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掌握各类认定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审计具体目标两个层次。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表示意见。具体审计目标是审计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其确立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和审计的总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认定相对应,具体审计目标也分为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以及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三大类。只有明确了审计目标,注册会计师才能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通过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管理层认定做出结论,并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最终实现审计的目标。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审计证据的两大重要特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运用职业判断,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做出评价。

(五)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1.重要性的含义。所谓重要性,是指鉴证对象信息中存在错报的严重程度,它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预期使用者依据鉴证对象信息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由于注册会计师并不能绝对保证将财务报表中所有的错报都被发现和揭示出来,因而必须确定一个可以接受的报表错报水平的临界点,在这个临界点之下的错报将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也不会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反之,则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并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专业判断,它不能离开被审单位的特定环境。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越小;而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则对审计证据数量的需求就越大。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存在反向变动关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越高,意味着可以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大,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还没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反之,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接受的报表中含有错报的金额越小,注册会计师未能将超过重要性水平之上的重大错报检查出来,从而签发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2.重要性的具体运用。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是基于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的考虑。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以发现在金额上的重大错报。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通常为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去乘以适当的百分比。

在评价错报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尚未更正的错报(包括审计中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加以汇总,并将汇总数与重要性水平进行比较,以评价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是否重大及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低于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扩大审计程序的范围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或要求管理层调整财务报表,以降低审计风险。若管理层拒绝调整财务报表,并且扩大审计程序范围的结果不能使注册会计师认为尚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重大,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六)审计抽样

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这使注册会计师能够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从中抽取样本的总体的结论。运用审计抽样法,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进行审计抽样过程中,审计风险具体表现为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两大类,其中,抽样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如表3所示:

审计抽样的主要工作环节包括:1.进行样本设计,包括总体设计、分层设计和样本规模设计,充分考虑影响样本规模的五个因素;2.选取样本,其基本方法有随机数表法或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和随意选样法;3.对样本实施审计程序;4.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分析样本误差,推断总体误差和形成审计结论。应重点掌握对控制测试中的样本结果和细节测试中的样本结果进行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内容。

在控制测试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方法。在实质性程序中,抽样技术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均值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等传统变量抽样方法和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即PPS抽样)。考生应注意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具体应用。

(七)财务报表审计的相关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前面各章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更多体现的是实务操作能力和对相关审计、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多作总结、归纳,并把握以下几点:

1.结合运用前面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关财务会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的融合。

2.注意会计知识的更新,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最新变化。

3.在了解各业务循环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理解各循环内部控制的特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有关规定、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的内容和方法,比较其异同,掌握其规律性。

4.掌握重点报表项目及重要测试程序,包括为验证管理当局的重要认定而实施的重要程序和具有鲜明审计技术色彩的实质性程序。例如:对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往来项目的函证程序,对存货的监盘程序,对现金、有价证券、固定资产等的实物检查程序,对所有权的验证程序,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长短期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和期间费用等项目的截止测试程序以及对有关报表项目的计价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

(八)完成审计工作时的特殊关注

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除了对各个业务循环包括的常规性项目实施审计测试外,还应特别关注对期初余额、或有事项、期后事项和持续经营等特殊内容的审计。

1.对于期初余额,应注意理解期初余额的含义,期初余额审计的目标和程序,掌握期初余额审计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2.对于期后事项,应理解其概念,熟练掌握对建议调整和建议披露这两类期后事项的区分,以及注册会计师对三个不同时段期后事项的不同审计责任问题。在往年的考试中,期后事项经常作为简答和综合题型的重点考核内容,对此,考生应予以关注和重视。

3.对于或有事项,应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了解或有事项审计的目标和审计的方法程序。

4.对于持续经营问题,应注意区分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不同责任,理解在计划审计工作与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和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三个不同的工作阶段中,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考虑。见图4 。

5.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还应获取管理当局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对财务报表总体合理性实施分析程序,评价审计结果,与治理层沟通和完成质量控制复核等。

(九)审计意见的确定及审计报告的出具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是注册会计师工作质量和执业水准的综合反映。而审计意见是否恰当又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集中反映出审计的风险。

1.熟练掌握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内容和形成意见、出具报告的具体要求,具备恰当提出处理建议、正确做出调整会计分录、编制各种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等实务操作和运用能力。

2.准确把握各种审计意见的出具。审计报告中表达的审计意见类型有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四种。正确把握发表各种审计意见应具备的条件,分清四种意见类型的界限,是出具正确的审计报告,降低审计风险的关键。在这里,重要性水平是判断应出具何种审计意见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发生某种不能提出无保留意见的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必须评价这一情况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影响,以决定其重要性。如果某项错报虽然重要,但对财务报表总体没有重要影响,则可以发表保留意见。如果某项错报金额非常重要又广泛影响财务报表总体上的公允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可能产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和广泛,使注册会计师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至无法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就应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在判定某项错报是否非常重要时,还必须考虑这项错报对会计报表各个部分的影响程度,即牵扯性。一项错误越有牵扯性,则发表更严厉意见的可能性就越大。

3.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的出具。除了四种基本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外,当存在下列情形时,可以在审计报告意见段的后面增加强调事项段:(1)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2)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3)存在其他审计准则规定需要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强调事项段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目的只是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对某些重大事项予以关注。

4.理解注册会计师对比较数据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责任以及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重大不一致、对事实的重大错报和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审计责任。

(十)特殊审计领域

1.特殊目的审计业务。了解特殊目的审计业务的含义和发表意见的要求,理解四种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的特殊考虑以及不同特点。

2.验资业务。验资也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定及常规业务之一。考生应注意理解掌握验资的基本概念、审验范围、审验程序以及验资报告的基本要素和各类验资报告的编制方法。

(十一)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

1.财务报表审阅业务。应了解财务报表审阅业务的目标、审阅范围和保证程度;理解审阅程序以及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和结论类型;掌握各种意见类型审阅报告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