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卫生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卫生习惯状况是制定健康卫生教育对策的主要依据。文章依据对新疆和静县某小学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了解和分析,为农村学校进行环境卫生知识教育、习惯培养等提供参考,以期找出农村孩子环境l生教育的最佳对策,为农村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良性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农村学校;环境卫生教育;原因;建议
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检测学生的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改善学习环境、卫生环境和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好学校环境卫生工作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管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德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在班级管理中,将德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环境卫生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环境卫生依附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密切相关。农村学校的条件较差,学生的基本素质不高,加强对学生环境卫生习惯的培养,更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一、农村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现状
我校当前师生共1200余人,地处乡镇商业街道,临街道、农贸市场和步行街,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现在农村学校以教育均衡化、标准化配备为主,以教学质量为主,以维护稳定为重点,以致忽视了学校的环境卫生管理,虽然有比较完备的环境卫生制度,从学校到专职负责、班级等,但普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职责权限不明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这使得相关工作经常不如人意,环境卫生工作保持性差,因而学校不得不突击检查环境卫生,限时大扫除等。
二、困扰我校环境卫生教育的原因
(一)农村大环境、家庭小环境对学生养成教育的负面影响
我镇共三个社区、七个村组,学校南校门在商业街中段,学生放学所走的东校门面临步行街(也是农贸市场),所处街道无环境卫生设施(截稿前,我校商业街安放了垃圾箱),早晨有人打扫,不洒水,只是对街面垃圾进行清扫,人行道被占道或车辆乱停乱放,致使街道难以改变脏乱差的形象;街道下水道没有使用,住户、商贩排放的污水随意泼到路面(冬季路面结冰,存在安全隐患),垃圾随意堆放于道边路侧。我镇七个村组中的五个村组都存在沿路堆放农家肥、柴草、砂石、砖木等情况,道路无人维护清扫。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早习以为常,因而他们的环境卫生习惯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农村家长多从事粗重的农业活动,春种秋收,早出晚归,劳动强度较大,无暇顾及个人卫生,对子女的管理教育也不多,更不用说培养他们的环境卫生习惯了。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孩子对个人卫生的不重视,负面影响显而易见。
(二)学校环境卫生工作人员、设备设施不足
1.学校医疗保健人员不足
学校缺乏医疗环境卫生保健工作人员,相关工作落实不到位,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不能及时检测,特别是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等不能及时处置。每年秋冬季,学生水痘的发病率非常高,各班级都会出现,因而请假学生也相应增多。比如我带的班级中,2016年秋冬季发现水痘后,很快就有5名学生出现水痘,为避免传染,学生请假短则三日,多则一周。医疗保健人员的不足使得环境卫生保健、疾病预防等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校环境卫生配套设施不足,导致环境卫生工作难度增大
当前,我校有公用厕所一间,按照《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要求,学校卫生间严重不足,设计不合理,冲厕用水接入村水塔,每日只有三次供水,所以冲厕用水无法得到保证,造成厕所卫生差,气味大。厕所没有下水道等排污管道,所用蓄粪池容量小,只能雇用粪车拉运。
我校配有三个标准垃圾箱,由镇相关部门负责清运,分设在厕所两边各一个,教学楼边一处,校内无垃圾桶,楼道内无垃圾桶,运动场所及绿地、道边、庭阁等也无垃圾桶,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垃圾无处可丢,使得学校环境卫生保持工作难度加大,学生随意丢弃垃圾等现象屡禁不止。
(三)邻近商铺、摊点等对学校环境卫生教育的困扰
学校周边都是商铺,精明的经营户迎合农村孩子的特点,多卖些麻辣条、小包装食品、低价的饮料、形形的小玩具,以及现煮现卖的香肠、蟹棒等麻辣烫,自制的糖葫芦等。
由于缺少职能部门的管理和监督(镇上没有食药监局等职能部门,县上职能部门下来检查时,这些商户早已关门走人),这些“三无”食品以及各种包装袋、纸给学校环境卫生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经常能看到校园周边有垃圾袋、包装纸袋、塑料瓶、食物残渣、碎屑等随意散落,有学生将之带入学校,造成了校园班级卫生环境很差。
(四)学生环境卫生习惯教育和培养的缺位
散落在校园内、楼道、绿地、操场上的塑料袋、纸张、瓜子皮、饮料包装盒,墙壁上、石凳上、地面上黏着的口香糖,白墙上的手印、鞋印、足球篮球印和便池中的污物、尿渍等,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些学生环境卫生习惯教育和培养缺位,特别是集体观念、公共环境卫生意识教育的缺位。他们没有考虑周围其他人的感受,认为只要自己方便就可以。这些情况说到底就是没有社会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因而,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环境卫生的教育均存在不足或缺失。
以上种种,造成农村学校环境卫生状况、学生卫生健康习惯堪忧,成为学校难以有效管理的难题。
三、建议
首先,乡镇、村组相关部门应履行职责,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到实处。
其次,学校应配备相关环境卫生保健人员及环境卫生保健设备,职责到人,权责分明。
再次,相关部门应组织人员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最后,学校应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环境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其中,培养学生的环境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因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工作的核心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情怀。
目前,全国各地把大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助推剂。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也在不断提档升级;但是另一方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困难也在不断显现出来。
一是现代生活中的垃圾污水处理面广量大。新型城镇化下,随着村镇建成区域不断扩大,人口聚居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直接带来的是城镇环境卫生工作覆盖面、工作量的大幅提高。现代生活方式中,电子产品更新换代快、各类商品过度包装、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导致垃圾、污水产生处理量也在大幅提高。对于广大的农村村居聚居点,情况可能更突出。
二是重建轻管、工作不平衡。在部分农民新村、或是城镇拓展区域,房屋建成、小区形成了,市政环卫工作还没有做到有效覆盖。漂亮的建筑与杂乱的垃圾形成较大反差。有的开发商只注重建设有利可图的居住、商业设施,而忽视了配套建设公益的市政环卫设施,在城镇街道的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由于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卫生综合整治,整体效果比较好,“面子”干净;而在一些非重点地域如背街小巷,受关注程度较小,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效果就不尽理想,“里子”较脏。
三是垃圾处理方式、工艺还有待改进。当前主流的收集处理垃圾方式是填埋、焚烧,没有对垃圾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处置。无论是可降解的垃圾或是不可降解的垃圾,大多是压缩、填埋了之,运输量大、填埋占用空间大。对塑料、玻璃、废纸等不易降解的垃圾,也可通过科学处理方式重复回收利用;对医疗废弃物、废旧电池等才需要集中压缩处理。与此相配套的,目前村镇市政环卫设施还达不到垃圾分类处理的要求,没有分类处理的垃圾箱、垃圾处理厂等硬件设施;同时,群众对垃圾分类处置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氛围。
四是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垃圾收运和处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而凸显出来的一个问题。村镇环境卫生管理队伍建设相对薄弱,特别是村一级,基本没有专人负责督促指导负责此项工作,相关工作只能依靠上级政府的安排部署和搞突击。工作中存在集中整治--恢复原状--再整治―再恢复的循环现象。
二、村镇环境卫生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村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努力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积极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自觉性。突出加强三类人群的宣传教育:一是镇街、村社干部,只有执行者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工作才有推动力;二是居民、村民,只有群众的意识提高了,工作才可能全面彻底;三是中小学生,只有从小树立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这项工作才能真正可持续的推进。
突出强化三个方面的重点宣传:加强城建、市政、环保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学法、守法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知识宣传,增强群众对环境卫生管理的知晓度;加强环境卫生知识宣传,让群众知道怎么维护环境卫生,大力引导群众支持配合此项工作。
宣传教育的方式上,可以要通过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可以请进来讲、也可以走出去看,让镇村干部开阔工作视野,同时还可以组织部分群众代表外出参观,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也可以通过举办寓教于乐文化娱乐活动,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介,利用召开村群众会、评选卫生小区(院落)、签订环境卫生责任书等形式,深入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努力增强社会各方面群体的环境卫生意识。
(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的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户集、村收、镇运、区域处置的方式,加强村镇相关工作保障。一是车辆,各镇应配备完善垃圾运输车、洒水车、清扫车等,加强设施设备维护,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设施,应修建垃圾房、垃圾中转站等必要的收集、短期储存、及时中转的设施,还有污水处理站、厂、管网等。三是队伍,要加强环卫工人的配备,除清扫人员外,象主城区一样配备保洁员、协管员等。同时要加强市政监管人员的配备,如成立乡镇市政监察队伍,要抽调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从事环境卫生监管工作。四是经费,要加大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乡镇、村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在有限的财力中加大投入,保障环境卫生工作需要。对农民新村建设、城镇小区开发建设,应督促有关业主、承建单位规划、完善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
(三)建立完善有关工作体制、机制
着眼长效和根本,努力完善镇村环境卫生有关管理制度。要通过明查与暗访相结合加强督查,要通过评比与奖惩相结合加强考核,要通过建立各种制度加强引导,调动镇村社乃至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如探索建立村镇环境管理的每日巡查、定期督查制度,纳入常态化管理,少搞或不搞集中突击整治动;实行定期的环境卫生综合考核,纳入村镇工作实绩评定内容,实行奖惩兑现;加强环境卫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培训、人才培养,增强从业队伍的履职能力。积极推进环境卫生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如制定村(居)民关于环境卫生的乡规民约、建立环境卫生示范户评选办法等,加强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的引导;对垃圾的分户收集、定时集中清运等制度,让群众知晓该怎么支持环境卫生工作。
(四)加强统筹规划和协调
在村镇建设管理中,特别是市政环卫设施的建设中,要加强地下管线的铺设规划、设计,增强工作前瞻性,充分预留未来管线铺设、维护的地下空间。整合各部门、单位(或行业)的管线铺设资金,加强统筹利用,坚持标准规划和建设,避免重复开挖、回填。要加强规划、建设、环保、市政、工商、电力、水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开展环境卫生管理综合执法,形成工作合力,增强管理实效。
(五)努力改进环境卫生处置方式和工艺
【关键词】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与评价;医院感染
当前,医院感染已引起全世界各国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而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为了系统评价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现将2008年——2012本院重点科室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出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进一步减少医院感染隐患。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及科室兼职监控护士按常规对重点科室供应室、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等项目,在消毒后,进行诊疗前进行监测。
1.2监测方法采用《消毒技术规范》与《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判断标准按照《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1-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医疗机构水污染排放标准》(GB18466——2005)执行。
2结果
2.1各类监测项目监测结果2008——2012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1)根据结果可见: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95.1%、97.6%、91.6%,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经过长期不懈的医院感染管理,使五大监测项目合格率逐年稳步上升,但部分监测项目重视程度仍不够。
2.2不同科室监测结果2008年——2012年各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见表2)根据结果可见:产房空气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物表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手术室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最高,口腔科最低。说明口腔科相对为重点科室的薄弱科室。
3讨论
从连续5年的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的结果显示,医院重点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不合格率较高的科室依次为口腔科、换药室、检验科;不合格率较高的监测项目依次为手、空气。医务人员的手合格率最低,平均合格率为91.6%,最高合格率为96.2%,其次为空气,合格率为95.1%,最高合格率96.6%。
原因分析:监测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合格率为100%。说明各重点科室重视对使用中的消毒剂、压力蒸汽灭菌工作管理,相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本报告5年来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表明,手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较低。而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相关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传播的主要媒介,手卫生又是预防医院相关性感染发生最重要、最简单、最低价和最有效的方法。
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频繁接触患者清洁或污染的医疗用品,手容易被污染成为传播媒介,手上的病原微生物通过诊疗和护理过程传播给患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1]。
临床上部分医务人员未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未养成洗手习惯,对手部清洗消毒的依从性低,不能正确实施手部清洗消毒方法,洗手设施差,洗手液与擦干毛巾污染严重以及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均造成临床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结果合格率低。
另外临床中也出现因水源细菌超标而造成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较高的情况。肖秀丽等报告外科洗手用的热水器的水沉积过久造成细菌滋生,水源污染[2]。
因此建议对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应加强全员管理,强化洗手训练。养成职业卫生习惯,宣传洗手的重要意义,培训洗手的正确方法。尝试与医务人员签署有关手卫生的协议,增强医务人员的洗手意识,在全院各洗手池均张贴洗手示意图,强调洗手重要性。对医务人员应加强每月监测力度,使各项消毒监测制度化、科学化[3],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医院反馈。
对于空气项目,口腔科未达最低标度,分析其原因为: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房间不能相对独立,布局不够合理,密封性能差。而口腔科由于其专业特点空气中飞沫细菌微粒含量相对较多,空气消毒又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等辐射消毒,需要在无人情况下进行,但医务人员很快因医疗活动流动性大,医务人员出入频繁,工作中紫外线灯关闭,增加室内空气细菌量。使空气中微生物恢复到较高水平,空气消毒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空气消毒难度大合格率低。而象手术室、产房环境较好,房间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密封性能好,医务人员进入室内必须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换鞋,空气消毒要求高,除定时用臭氧消毒,还加用紫外线灯即时消毒,若遇感染性手术或特殊病例手术结束后即用过氧乙酸熏蒸,进行通风,方能使用,科室每周定时进行彻底清洁物体表面、地面等工作。因此手术室消毒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手术后及时消毒。进一步减少室内空气含菌量[4]。
张宇等[1]建议医疗机构引进多功能空气消毒净化机,可在有人的房间内进行消毒,或采用活性炭吸附净化消除烟气异味和挥发性化学气味。
梁伟平等[5]调查研究显示每年3-10月是夏季炎热,在空调环境下,空气相对密闭,所以环境的细菌数及感染率相对偏高,因此建议夏季紫外线消毒延长至60min/分,特别强调定期清洗及消毒空调滤网1次/1-2周,对空调过滤网进行彻底清洗后用含有500mg/L,消毒夜擦拭,设本登记。
因此对于口腔科、检验科,换药室应针对监测结果,加大对高危科室和高危监测项目的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宇,林玲,徐燕,等.医疗机构消毒灭菌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3):392-393.
[2]肖秀丽.外科洗手后微生物采样超标原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445.
[3]于晓波.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5):2039.
为规范医疗单位医疗废水处理达标排放和医疗废物规范处置,有效防治疾病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单位环境管理的通知》(雅办函[*]72号)精神,特提出加强医疗单位环境管理的实施意见如下,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影响明显,危害程度大,医疗单位的环境管理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安全。我局领导班子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明确卫生局医政股、卫生监督执法所的职责。
1、由卫生局医政股、卫生监督执法所负责对辖区内的医疗单位进行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指导和日常监督执法检查。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医疗单位外排医疗废水进行监测,并提供是否达达标排放的监测报告。
3、与各医疗单位签定责任书,明确医疗单位的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本单位医疗废水治理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保证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监督。
二、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督促各医疗单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的处置工作落到实处,见到成效。
1、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各医疗单位要认真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卫生单位内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发生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其法定代表人要切实履行职责,设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的医疗废水和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并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因医疗废物导致传染病传播和环境污染事故。
2、对医疗废物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必须归档保存。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暂时储存和运送过程中,必须使用专用的包装物、容器。
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包装物要求:
(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品及其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5)化学性废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6)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7)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9)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10)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11)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必须紧实、严密。如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12)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13)运送人员每天从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运送至内部指定的暂时贮存地点。
(14)运送人员在运送医疗废物前,应当检查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不得将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运送至暂时贮存地点。
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当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3、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
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当建立符合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医疗单位建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1)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方便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及运送工具、车辆的出入;
(2)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兼)职人员管理,防止非工作人员接触医疗废物;
(3)有防鼠、防蚊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
(4)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
(5)易于清洁和消毒;
(6)避免阳光直射;
(7)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8)暂时贮存病理性废物,应当具备低温贮存或者防腐条件。
(9)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后,应当对暂时贮存地点、设施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2)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3)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4、严禁买卖、转让和丢失医疗废物,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和扩散。各医疗单位一是要落实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各环节责任,切实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和暂时贮存工作,健全内部交接手续,严禁中途流失。二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转让、丢失、回收医疗废物。三是各医疗单位的医疗废物要集中管理,定期进行处理。禁止在非排放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或者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四是不能自行处理的医疗废物必须与环保部门联系,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处置,并填写转移联单或保存转移联单。
三、保障经费,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处罚
根据工作开展情况保障所需监督、监测的仪器、设备及办公经费12万元。以利县卫生监督执法所对辖区内的医疗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与抽查,及时消除医疗单位存在的环境安全隐患。
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检查和抽查的主要内容是:
(1)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及落实情况;
(2)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及机构内处置的工作状况;
(3)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登记资料和记录;
(4)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5)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情况;
为切实抓好全区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作,打造生态和谐文明,经区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继续开展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和改进城乡环境治理与管理,加快城乡环境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步伐,实现人居环境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贯彻落实省市和谐城乡建设行动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按照和谐城市、和谐镇(街道)、和谐村(居)三个层次,围绕生态环境综合提升工作重点,重点围绕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主要河流沿线,以及旧城区、城乡结合部、小城镇、中心村等重点区域,组织开展以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提升管理标准,净化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明显进步,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整治内容及责任分工
(一)环卫治理。
一是实行道路分级管理。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实行A、B、C三级质量标准,全面推行“全时段、全覆盖、无缝隙”环卫保洁体制。A、B级道路,实行动态巡回捡拾作业模式,机扫冲洗车辆确保每日两冲洗、两机扫;保洁员实行两班制,全时段、全覆盖巡回捡拾扫保,达到路面无积存尘土、砂石遗漏,人行道路面颗粒物不超过30克/平方米,遗撒污物15分钟清理干净,达到“五净五无”。
二是完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加大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力度,达到“户集、村收、镇运、区集中运送”的目标要求;积极推行压缩车收集生活垃圾方式,按照1台/2万人的标准配备生活垃圾压缩收集车,按村(居)总人口3‰的标准配备保洁员,区政府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补助资金优先用于环卫保洁人员工资,不足部分由镇、街道承担;按1个/100人或1个/30户的标准在村(居)内配备与压缩收集车配套的生活垃圾收集箱,实行定点和定时投放,杜绝二次污染;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袋装化收集,做到应收尽收、日产日清,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区环卫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分级管理的要求,负责做好全区环境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加大镇、街道卫生保洁和垃圾治理的监管力度,确保镇、街道和村环卫基础设施、环卫管理人员和环卫作业人员配备到位。四是强化建筑工地治理。加强建筑垃圾源头管理,纳入到建设工程施工、拆迁管理程序,实行处置证制度和工程竣工勘验制度;抓好建筑垃圾运输环节管理,实行建筑垃圾准运许可证制度;实行工程文明施工保证金制度,加强工地出入口管理,有效控制施工工地带泥上路;城区和交通干道两侧的建筑工地,必须按标准设置施工围挡,按标准设置车辆冲洗设施,对出工地车辆进行冲洗,严禁带泥土污染道路;所有进出工地的运输粉状物料车辆必须封盖严密,杜绝撒漏。(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环卫局、区建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城管执法局)
(二)市容治理。
一是认真开展广告治理。拆除所有楼顶广告、大立柱广告、落地式广告及刀旗广告;清理各类小广告、活动广告牌;整治门头牌匾、标语牌、橱窗、大型屏幕、霓虹灯、横幅、拱门、标语等其他户外广告;按照《市户外广告设置技术规定》的标准,制定户外广告整治方案,各镇、街道对辖区内的户外广告进行整治,达到整齐划一、整洁美观的效果。
二是开展店外经营整治。全面治理店外车辆维修、清洗及公路集市贸易、探头市场、占道经营、乱堆乱放、露天烧烤等现象,并与沿街经营业户签订管理协议,实施户籍化管理,彻底杜绝店外经营。
三是规范摊点设置。城市A级道路严禁沿路设置摊点,B级道路经批准设置的便民摊点经营规范有序,C级道路经城管执法局审批按实际需要和便民原则合理设置摊点。
四是加强车辆停放管理。在医院、商场、银行、学校、宾馆、酒店等车辆集中停放区域必须划定车辆停放标线,安装辅助停放设施;其他道路按照实际情况划定车辆停放标线、安装辅助停放设施,杜绝乱停乱放。停放区域要做到每100米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车辆集中停放区域每100米应不少于2人。
五是强化城市建设管理。拆除各种乱搭乱建,杜绝擅自破墙开店、装饰装修,清理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擅自设置的斜坡或斜梯,治理随意将路沿石开口、向路面排放污水及其他污染物、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利用路政设施设置广告等行为。
六是严禁乱倒垃圾。对沿街单位、商店、居民不按规定随意倾倒、堆放生活垃圾和装修垃圾、乱吐乱丢,以及沿街饮食店、娱乐场所、茶楼、烧烤店等乱倒餐厨垃圾、乱泼油污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七是加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管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管理,保证道路平整、无坑洼,人行道、路沿石平整完好,排水设施运行正常,桥梁、护栏无安全隐患。(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城管执法局、工商分局、交警大队、区市政设施管理养护处、区环卫局、区交通运输局、公路分局)
(三)污染治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契机,大力开展新一轮环保综合整治,健全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狠抓源头控制、科技支撑、执法监管等关键环节,制定最严格的准入标准,应用最先进的环保技术,落实最严厉的执法尺度,坚决打赢污染治理翻身仗。实施公安环保一体化执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关停污染重、能耗高、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土小”企业。深度治理大气污染,突出抓好化工异味、扬尘粉尘专项治理和燃煤企业脱硫设施改造,加快扬尘污染治理。严格运输车辆密闭运输,严格道路冲洗,严格企业清洁生产。加强环境监管,强化执法力度,确保企业全部达标排放。(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环保分局)
(四)河道治理。大力推进生态修复重建,搞好河流域后续综合治理,提升河流断面水质,扩大生态涵养区面积。清理境内河道内及周边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白色污染等,保持河道整洁,将垃圾收集到指定的垃圾收集点。及时清除水面漂浮物,保持水体清洁。及时清理城区雨水、生活污水排水管线沿线及周边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生产垃圾等,防止管道堵塞,确保排放畅通。加强河道绿化管理,及时补植缺株断垄,及时清除死株枯枝。进一步规范河道采砂、涉河项目审查、审批行为,维护正常河道管理秩序。(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水务局)
(五)绿化治理。抓住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利时机,积极实施“绿荫行动”,以栽种大乔木、提升大绿量为重点,加快推进“森林进城、园林下乡”,突出抓好“二沿三环”绿化、山区造林、庭院绿化等城乡绿化工程,形成绿美相拥、森林环抱、林路相依、独具特色的城乡生态环境;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原则,制定各类城市绿地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区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广泛吸收先进规划思想和设计理念,积极探索我区城市绿化规划方面的先进技术和适用方法,增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于年底完成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组织编制全区三年绿化建设计划,明确具体目标任务、资金投入、完成时限、责任分工等事项,确保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顺利进行;对已建成道路绿化,进一步完善植物配植和栽植结构,对路进行大树补植,高标准、高质量施工建好大道绿化升级改造、路绿化改造及路东延、路西段等新建道路绿化工程;按照全省开展“绿荫行动”的总体要求,广泛实施“见缝插绿”,对长期空闲地、转角地栽植大乔木、花灌木,增加绿量,对人民广场、太公植物园以及街头游园,充实乔灌木,实施“提档补绿”,形成景观良好的林荫公园、林荫广场;全面实施精细化养护管理,做到林带内基本无病虫害、无杂草、无种植高秆作物现象,抓好日常管理,绿化带内无杂草、垃圾、白色污染,不得种植农作物,无人畜毁坏林木现象。(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林业局、区园林局)
(六)路域治理。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净化、美化、硬化、拆除、清理、规范、遮挡等方式,从年12月中旬至年3月底,对纳入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范围的23条主干线、8个重要出入口和石化厂区部分道路,进行集中攻坚治理,做到边沟无垃圾、杂草,路肩边坡整体密实、稳定、平顺、畅通、美观;路面扫保及时、洁净,树木常年保持涂白;全面取缔车辆维修、清洗、乱停乱放及公路集市贸易、打场晒粮、占道经营等现象,依法查处违法占用公路的行为;绿化带整齐美观,道路两侧林带不少于15米,穿村路段绿化不少于5米并砌筑排水沟,实现路宅、路田分离;公路两侧建筑美观、整洁,无残墙、断壁、破房;坚决制止和拆除道路两侧违法、违章建筑物;广告严格按标准设置,达到齐整划一、整洁美观的效果;重点路段、较大平交路口硬化,经营路口和店前场地硬化,并划停车位;高标准设置垃圾箱,逐步取消垃圾池,保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整齐洁净,无垃圾、粪堆、杂物堆、白色污染等。各镇、街道辖区内其他道路也按照此标准一并治理。专项整治结束后,配足配齐保洁、养护人员和设备,建立和落实日常保洁和定期检查制度,转入长效机制抓好管理。(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交通运输局、区林业局、区园林局、区环卫局、区城管执法局、区水务局、公路分局)
(七)村容村貌治理。优化镇村发展布局,抓好23个两区三村续建项目,加快实施朱台镇土地利用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和农村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路水气电医学”等公共事业,年内改造农村道路130公里,继续深化农村五化工程建设。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和《市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实施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活动,将全区农村划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型、保留村庄整治型、近期搬迁改造型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设定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标准,全面完成三清(清理粪堆、垃圾堆、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宽带网)、五化(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责任单位: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交通运输局、区环卫局、区林业局)
四、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要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
(二)强化督导考核。要严格日巡查、周检查、月通报、年终总评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落实整治任务及责任单位、责任人,建立整治档案。同时,要将整治活动方案、工作进度,及时报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办公室。区综治办要严格督导检查机制,确保综合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切实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现就加强我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能力和水平,关系到产业政策、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关系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把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第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金融业涉及面广、风险程度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和谐金融,创建良好的金融稳定、社会稳定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只有营造经济与金融和谐发展的金融生态格局,金融生态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连、结构协调,金融业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的环境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整个经济社会才能和谐发展,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根本实现。
第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打造“资金洼地”、提高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资金流向、流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无限商机和融资便利,直接影响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只有具备透明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社会信用、融洽的银企关系,才能为“资金洼地”营造更加和谐协调的金融生态环境,才能有效提高资金和资源的配置效益,提高对资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才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第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一种战略性的稀缺资源。如果过度开发和滥用,就会导致金融资源枯竭和流失,破坏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要遵循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按照金融运行规律来发展金融,为经济发展提供全面、高效的金融服务;要倍加珍惜和爱护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金融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为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第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解决徐州金融发展中突出问题的关键环节。近年来,通过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村镇、加快经济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全市金融发展环境总体趋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欠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金融产业政策缺位、发展活力不足。对此,必须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入手,强化措施,综合整治,切实提升徐州金融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信用环境为基础、制度环境为保障、法治环境为根本,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全面提高金融业的内在素质、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功能发达、全面开放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金融运行环境,把我市建成金融秩序稳定、社会信用良好、资金规模大、资产质量优、经济效益好、对GDP贡献率高、综合竞争力强的金融生态区,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1.社会信用状况明显改善。加快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诚信意识、企业信用水平和政府公信力显著提高,力争2年内建立健全覆盖全市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规模以上企业全面达到AA级以上信用等级,信用村镇创建面达到80%以上,实现全市无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商业银行对徐州的授信等级显著提高。
2.经济金融运行环境进一步优化。宏观政策协调配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政、银、企关系进一步融洽。法制环境建设逐步完善,金融债权得到有效维护,*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五级分类)控制在15%以内。
3.金融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力争在15%以上,到“*”末占GDP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银行贷款增幅不低于GDP增幅;逐步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组织结构,争取两年内有2-3家股份制银行来徐设立分支机构;全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深化农村信用联社改革,积极争取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和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加快金融改革和创新力度,提升金融业整体实力,做大做强金融产业。
4.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金融稳定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初步建立,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案件得到有效控制,无重大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金融安全责任事故。
三、工作重点
各级政府、各部门要从战略高度认识金融的核心作用,把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以实现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促进金融资源集聚整合和优化配置为着力点,以改进政策服务、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为切入点,促进全市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
(一)加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各地、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广泛构建银政、银企长期合作的项目开发平台、社会资信平台、金融融资平台,充分发挥银政、银企合作优势,创新投融资运行机制,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改善和优化全市融资结构,提高融资运作效益。要选准符合投向和扶持重点的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加快项目运作步伐,为金融部门增加有效投入提供更多的项目资源。
(二)做大做强金融产业,切实提高金融发展能力。现代金融业是一个高附加值、高贡献率、高成长性的产业。金融业的发达与否,是一个城市现代经济和服务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苏发〔*〕16号文)的总体要求,抓紧研究制定徐州金融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金融业改革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加快金融开放步伐,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要鼓励和支持辖内金融机构加快市场化改革,加快金融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金融发展模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深化型的根本转变。
各金融机构要全面、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宏观政策,结合全市产业结构、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找准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最佳结合点,积极争取上级行支持,提高对徐州市的授权授信度,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全力支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要大力推进业务创新,加快发展特色业务,创新业务流程,构建金融品牌,提高金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政府继续实施鼓励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措施,设立金融贡献奖,对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和人员给予奖励。
(三)加强对金融业的保护与支持,营造良好的经济金融运行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苏发〔*〕17号文),按规定免收地方金融机构在抵贷资产过户中的相关税收,抵贷资产受偿实现盈利一次纳企业所得税;免收地方金融机构在以资抵贷、抵贷资产接受和变现办理资产过户、登记、抵押等事项过程中所发生的房屋所有权登记费、房产交易手续费、机动车辆检测费和过户交易费。二是优化行政环境。要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全力打造服务型、效率型政府。国土、房管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金融业务办理效率,有效保全金融资产;法院要加大涉及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提高司法效率,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工商部门要充分运用工商登记、年检等手段,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切实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三是完善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政、银、企沟通协调,探索建立金融稳定工作应急预案、突发金融事件处置办法、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工作制度,逐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四)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经济金融和谐发展氛围。以打造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抓住信用信息归集开放、信用产品开发使用和失信行为惩戒三个环节,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管,加快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大力营造社会诚实守信氛围。经贸委、人民银行、工商等部门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共享机制和网络。要逐步建立独立、公正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场化运作。要进一步打造企业“信用高地”,增强信用意识,用信用来提升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要全力打造“诚信徐州”,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弘扬信用文化,继续深入开展创建金融安全区、信用村镇活动,推进信用社区(街道)创建工作,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行为,提高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入的信心。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开展集镇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集镇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为保障,以清理“三堆”、治理“三乱”、建设“三化”为重点,切实做到“三堆”有固定地点,“三乱”得到有效治理,“三化”实现整洁美化,努力使集镇区脏、乱、差面貌得到明显改观,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得以坚持,居民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形成,使集镇城市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
二、镇区环境整治重点
一是垃圾保运。要扩大垃圾填埋场规模,整修通往垃圾场的道路,解决好填埋场周边矛盾问题。坚持镇区门店、单位的门前“四包”责任制,做到定时定点投放垃圾,保持街道整洁。加强对镇容的管理,实现垃圾日产日清。建立镇区环卫保洁机制,确定专人巡回保洁,清除街道垃圾。二是市场规范。以治理街道脏、乱、差为重点,集中整治镇区乱搭乱建,私拉乱接,越店经营,摊点乱摆,明锅亮灶,店招多而乱,黑广告等,保持市场整齐有序,街道干净卫生,不断弱化马路市场功能。完善经营户相关证照,实现亮证经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三是交通秩序。完善交通标识、标线,合理划定停车位,加大镇区段乱停车辆的管理力度,采取经济处罚,行政处罚等强有力手段,确保车辆摆放整齐,交通畅通。四是加强街道绿化、亮化、硬化排水畅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快镇区绿化带植绿、补绿工作,坚持经常修剪和维护,积极实施集镇亮化工程,集镇主干道路安装路灯,满足居民夜间照明,丰富集镇夜景。坚持道路拓宽和修复以及排水系统兴建和修复工程,保证集镇区道路下水道畅通,从而提升集镇区良好形象。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4月30日—5月5日),宣传发动阶段。
第二阶段(5月6日—5月26日),集中整治阶段。
第三阶段(5月26日—12月30日),全面整改提高阶段。
四、推进措施
1、注重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全面调动各方面参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积极性,切实培养广大居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居民成为环境卫生整治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2、强化资金保障。整合环境卫生连片整治、扶贫开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加大争取力度,把大量项目和资金都使用到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面。要把公益性岗位与集镇区保洁员岗位结合起来,同时镇政府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加大环卫经费投入,确保该项工作稳步推进。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生态工业园;资源优势;产业链条
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03-0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就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基于产业集群的工业生态园区有助于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
一、相关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波特教授通过对多个工业化国家后认为: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波特教授开始用产业集群的方法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
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界定是: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本文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一般来说,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也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2)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关键;(3)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这是产业集群的实体构成。
从成员来看,集群成员企业可以包括上游的原材料、机械设备、零部件和生产服务等投入供应商;下游的销售商及其网络客户,侧面延伸到互补产品的制造商,技能与技术培训和行业中介等相关联企业,以及基础设施供应商等。
相对于产业集群来讲,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社会、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生态工业园区不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而是多个产业或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概念, 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地理界限,只要存在企业间的生态关系,存在企业间生产过程中的循环联系,无论这个企业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为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具体措施就是把一些在生产上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企业之间的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品作为另一个企业的投入物或原材料,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形成相互依存以达到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工业园较为成功的典型是丹麦的卡伦堡。卡伦堡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包括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个企业为基础,通过交易方式利用其他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生产中的原料,促进了废气物的资源再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进而建立工业横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讲,卡伦堡展示了一个简单的食物园,每个生物都消费其他生物的废料,并且能源在他们之间变得相互依赖。截至2001年初,他们用于输送副产品的7500万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获得了1.6亿美元的回报。目前每年可节省的费用为1500万美元。
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在我国发展生态工业园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工业园的途径有多种类型:(1)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及生态工业的理论和方法,建设全新的工业园区;(2)以产业集群为依托,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完善已有的产业集群,形成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3)虚拟园区。园区企业在地理上分散,但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入手,遵循市场规律,建立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二、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也开始打造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园区。普遍的做法是通过从无到有的方式重新建立一套新的系统。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土地,从实践来看,往往注重外延式发展,而忽视内涵式发展,进而存在着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
而依托产业集群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则是在现有的集群区域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通过市场、税收、法律、行政等机制对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进而逐步实现集群内企业的物质与能量的节约与循环,从而实现集群层次的循环经济。其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上的节约。政府主要是运用市场、行政、法律的手段对现有的工业园进行治理与改造,而不是依靠大量的资金来促进工业园外延式发展。
2.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依托产业集群对工业园区进行构建,不仅重视物质与能量的循环使用上,而且还强调市场作用以及企业的经济效应。通过循环经济的原则对工业园区进行渐进式改造,尤其是通过试错的方式来摸索合理的路径,进而将市场的负面效应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3.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不断下降。规模经济是经济效益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共同要求。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主要特点就是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副产品与多余的能源。由于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众多,而且众多企业都是从事价值链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从而使众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进而价值链上的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的生产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达到生产的经济规模。
三、产业集群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促进作用
从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最有效的发展方式。从我国循环经济试点来看,取得最显著成效的也是在园区,这主要是因为园区是一种特殊的区域,其以独特的聚集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地域优势以及示范效应而在区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选择以循环经济园区为重点和突破口推进循环经济,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通过将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基于产业集群的生态工业园区,由于相关企业在园区内集聚,这不仅可以避免各个企业分散生产经营的劣势,而且还可以提升集群的集聚优势,在集群内部,一些企业可以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通过交易购买方式作为本企业的原料,从而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从而增加了园区内的物质资源的利用环,进而延长了物质资源在工业园区的流动链条,进而减少了园区内的废弃物及污染物的排放。
(二)有助于增强园区内的信息优势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但是资源并不是狭隘的有形的自然资源,而是更为宽泛意义上的资源。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资源不仅包括了各种新能源,还包括教育和研发机构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知识储备以及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支持。在一个特定的工业园区内,大量企业聚集在一起,一些科研机构也进入园区,这样必然有助于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特别是面对面地交流。这些信息包括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废料的信息以及对这些废料、废弃物或副产品的再生利用信息、清洁生产的技术信息、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等。
(三)有助于集群内部的企业降低污染防治成本
基于产业集群的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同类企业在园区内的集聚,为污染集中治理提供便利,降低污染防治成本。由于是同类企业(或相近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污染物等,在种类、性质上也具有同质性或相近性。同质(或相近) 废弃物或副产品、污染物在园区内的集聚有助于提高废弃物、污染物的浓度和回收利用价值,有助于企业进驻园区来专门从事废弃物、污染物的循环再利用,这也有助于降低废弃物、污染物回收利用价值或治理成本。
(四)有助于达成对生态环境保的基本共识
产业集群突破了以产品为中心,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模式,走向以体现客户个性化、多样化要求,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产品附加值为主要获利能力,这正是现代生态工业园区产生、发展的背景条件。基于产业集群,有助于园区内的企业增强相互信任,并进而形成相互依靠、相互协作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集群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可以进一步促进、培育本地集群协作与合作的乃至集体生存的环境保护文化,为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立更持久的心理凝聚力。
(五)有利于循环经济中有关的技术创新
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自然察赋、需求状况和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带动都能给一个区域带来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可以永续持久,而持续创新则是区域发展的不竭动力。在集群内部,基于共同价值链,不同部门、企业之间可以进行相互学习,有助于企业及整个价值链内部的技术创新。在产业集群内部,一方面大量企业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更好的服务企业,也需要大量的研究机构来提供理论核技术支持,在集群内部的各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交流,进而形成长期的合作关系,这必然有助于促进集群内部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集群内部的生产企业、供应商、用户在地缘上的聚集,创新费用和压力就可以分散到集群的各个组织中去承担,缩短了新的创新反馈回路。
从工业园区自身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身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尤其是需要经济合理的创新技术的支撑。技术方面束缚会延缓工业活动达到工业生态要求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R].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讲话,2004-09.
[2]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17.
[3]王玉庆.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2004-09-23.
[4]国家七部委为“循环经济”把脉[N].中国信息报,2005-03-17。
[5]程达军.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工业园系统结构与动力比较[J].经济研究,2005,(9).
简字当头:构建科学的审批管理机制
做好简政放权“加减法”,最大限度地约束行政审批自由裁量权,实施审批事项清单管理,加强涉审中介规范管理,推行政务服务标准管理,积极构建科学的审批管理机制。
(一)实施审批事项清单管理。按照“只减不增、应减尽减、应放尽放、应快尽快”的原则,全力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接、放、管”工作。“接”就是对上级放给市场、交给社会的权力接转并放开,不变相保留,同时对上级下放的156项审批权限做好衔接,防止缺位断档。“放”就是以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或法律法规依据不足事项为重点,先后五轮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并依法依规分三批主动下放市级审批事项87项。“管”就是建立行政审批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评审委员会制度、日常检查制度和部门定期反馈制度,对审批事项调整实行事前论证、事中检查和效果评估,形成了管理闭环。
(二)加强涉审中介规范管理。坚持“市场导向、规范运作、加强监管、提速提效”原则,按照“破、建、管”的改革思路,规范中介服务。“破”就是破除中介行业垄断。坚持“非禁即入”,鼓励各类资本依法依规进入中介市场开展业务,目前全市已引进培育实力强、信誉好、层次高的中介服务机构60多家,同时,全市原隶属行政机关的中介机构已全部脱钩。“建”就是建立中介服务超市。在市县两级推动建设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超市和网络平台,促进中介服务有序运行、公平竞争。目前,市级行政审批中介超市已确定进驻中介服务机构53家,涉及36类中介服务事项。“管”就是强化中介服务监管。建立市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审改、监察、政务服务、物价、民政、工商6部门会同各中介行业主管部门,实行“6+X”运作模式,统筹推进行政审批中介机构服务规范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理工作,取消42项,保留35项,精简率达54.5%。
(三)推行政务服务标准管理。把政务服务中心建设作为群众检验和感受审改成效的“试金石”,实现窗口管理服务的“精、准、严”。“精”就是内部管理精细化。围绕中心管理、事项管理、窗口管理等8个方面,制定具体服务标准162项,规范窗口服务行为。“准”就是岗位服务标准化。将中心工作标准细化为通用工作、领导工作、窗口人员工作和中心科室人员工作标准等122项具体要求,使每名工作人员言行有规范、办事有程序、服务有方向。“严”就是严格考核奖惩。制定了办件反馈和考核奖惩制度体系,每月对各窗口的办件、纪律、文明服务、群众评议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并将其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通过推行标准管理,办件时限平均缩短32%,服务满意度提升14%。
效率为先:建立规范的审批运行机制
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通过全面推行联合(并联)审批模式、搭建三级代办服务平台、拓展网上审批等一系列举措,建立了规范高效的审批运行机制。
(一)优化简化审批流程。一是全面推行潍坊高新区企业设立“五个一”模式。把24个审批窗口整合为“一窗通”,40多张审批表格精简为“一表通”,15天审批时限缩短为“一日通”,20多个证照合并为“一照通”,异地审批升级为“一网通”,平均为企业节省时间80%以上。二是实施投资项目模块化审批。将投资工程项目涉及的20多个审批环节,改串联为并联,整合为“立项、用地规划、工程规划、施工许可、竣工验收”五个“模块”,项目审批时限压缩到25个工作日。三是项目管理实行“承诺审批”。对于非制造业建设工程项目,在全省创新实施“告知承诺制”,把水评、能评、安评、震评等立项前置评估报告,通过承诺的方式转换为后置,使项目立项时间缩短两到三个月。
(二)优化改造网上审批平台。一是搭建全市网上审批“快速通道”。升级完善全市网上审批系统,引入物联网及云概念要素,导入数字证书和影像传输技术,启用40个部门单位101个电子印章,通过EMS等递送材料和批件,建立起全程网上审批“快速通道”。二是完善市县镇网上三级联动办理机制。将市县两级部门的事项受理、办理、反馈、监督融为一体,梳理规范县市区初审上报、市级审核的各类事项957项,逐一打通镇级、县级网上受理办理渠道,打造“全市一张网”。三是拓展网上审批办理渠道。所有事项全部开通网上申报功能,申请人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进行网上咨询和远程申报,审批人员在线反馈预审结果。自今年初系统升级改造以来,网上审批大厅网站点击量达32万余次,累计办结事项2.2万件,行政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均提速50%以上。
(三)搭建市县镇三级代办服务平台。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行重点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的实施意见》,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中心共向社会公开招聘238名专职代办员,并从政务服务中心和审批窗口选拔了811名兼职专办员,依托市县镇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立了横向覆盖全部审批部门、纵向延伸到所有镇街的代办服务网络,全面推行重点投资项目审批全程无偿代办制。去年以来,共与48家企业签订了代办协议,为中国食品谷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工艺优化升级项目等54个重点投资项目代办审批服务事项213项,涉及投资额276.3亿元。
放管结合:建立严密的审批监督机制
把放管结合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保障,通过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监督落实机制、严格执纪问责,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维护了公开公平的市场秩序,促进了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自主发展。
(一)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是突出监管重点。推进行政机关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将取消后仍需监管的审批事项、下放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转移的行政审批事项、工商登记前置改后置审批的事项等7类事项纳入重点监管范围。二是健全监管办法。建立“3+X”监管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3大重点领域监管责任,其他领域分别明确监管对象、内容、程序等7项内容,落实日常监管、风险监测防范等9类措施,逐步在所有部门实现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三是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完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公众举报受理网上平台,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参与监督,加快形成监管合力。
(二)建立健全督查落实机制。一是强化督查督办,市县两级均将审改政策文件要求及工作部署落实情况纳入本级政府重点督办事项,对落实不到位的责任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确保政策落地,任务落实。二是开展调查回访,建立了每天10个电话、每周10封信、每月一次座谈、每半年一次满意度调查的审批服务工作调查回访机制,及时掌握和解决审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三是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估。委托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作为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半年一次,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效果和社会满意度进行评估,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