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课标 中学生 体育兴趣 培养 终身体育
前 言 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求学网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体育评价转变、从“阶段性体育”向“终身体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新课标带来的教改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出个人观点,以供同行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过程中加以参考和指正。
1、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
1.1指导思想的更新 :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1.2体育意识的更新: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体育意识:由职业型“教书匠”转变成事业型“教育家”、由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要了解学校体育不单纯是学生在校期间体力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了解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前提。
1.3知识结构的更新:当今社会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系统知识结构包括:“多媒体”知识是结构的综合,它不仅是教师综合能力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普通基础知识是结构的基础,它既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以及其他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学科专业知识是结构的重心,它制约着教学、训练、科研、保健能力的高低;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是熟练地驾驭教材,科学的组织课堂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有力保障。有了这类知识,教师才能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
1.4体育能力的更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要随之不断提高和更新,要由过去侧重掌握运动技术向知识结构合理化、并具备较高运动能力的“智能型”过渡。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是使学生学会锻炼、学会评价、学会改进自我健身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师更应不断学习和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融洽贯通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获得更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1.5教师行为的更新:新时期体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且是学生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的机会,并经常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认为教师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2、了解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点
2.1广泛性:学生进入高中后,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校外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2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像球类、武术等;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像艺术体操、舞蹈、跳绳等。
2.3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学习时,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2.4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阶段便有了,到了高中阶段,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重要环节。
3、学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3.1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兴趣了。
3.2学生主动参与性不高
其一由于学生自身的体育意识淡漠,可以说学生就没有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想法;其二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会玩;其三身体发展的性别差异大于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往往受情绪影响而淡薄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3.3教师因素
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4、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心情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
4.1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丧失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4.2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会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4.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中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4设计新颖的教学方法
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场地、器材安排适当与否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易受干扰是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使他们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4.5创设情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不断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水平的平衡,激发他们对新的认知的需要,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场面: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以迎合学生心理爱好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4.6利用竞赛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强强”对抗赛,“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4.7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4.8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实践
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也是最容易受压抑的机能,基础教育阶段,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可能光芒四射,也可能渐渐息灭。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某个群体,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语体学 学科性质 语体
一 、语体及语体学的定义
(一)语体的定义。
研究语体学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就是明确语体的定义,从而我们才可以对语体学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定义,明确语体学的学科性质。
从李熙宗的《关于语体的定义》,我们知道,在对一个学科下定义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下一个全面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定义并非易事,因此实际上常常可以只是从某个特定侧面给概念下定义。其二,一个科学的定义,应该概括事物、现象的主要内容,能从别引申出有关那个现象亦即对象的应该规定的极重要的特点。合乎这样标准的语体定义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1.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目的、内容的需要在运用全民语言的言语行为中形成的语言特点体系;它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由受不同交际功能性因素制约对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格等语言材料、表达手段经长期选择运用形成功能分化而历史地形成的结果。
2.语体是全民语言的言语功能变体,它在本质上只是受功能性因素制导而形成的全民语言的言语变异特点的体系,这个特点体系只是与一定领域、目的、对象表现出相对稳定适应关系的同义成分在选择运用上频率差异性的“固化”物,并不是超越于全民语言之外的独立的语言。
3.语体作为社会交际领域功能分化的产物,实际是由包括交际领域、目的、任务、对象等因素所构成的语境类型的制导,对语言材料、表达手段进行不同的选择、组合所形成的结果。
这一定义,揭示了语体作为语言特点体系的物质性、体系性及由此特点体系所呈现的风格属性;也指明了这种语言特点体系的形成是由于目的、场合等功能性因素对语言运用进行制约的结果,是一种功能性的变体。
(二)语体学的定义。
通过对语体下了全面的明确的定义,我们可以对语体学也下一个完整科学的定义。语体学研究语言的社会表达系统,通俗地说,研究语言在不同领域的使用规律,它是旨在探讨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语体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其任务是分析研究语体的特征。语体的特征有:(1)音韵学的言语声音型式、音步、韵等;(2)句法学的句子结构;(3)词汇学的抽象的或具体的语词、名词、形容词的频率使用程度;(4)修辞学的对形象语言、想象等独特运用。根据这些语体特征、语体方面去分析研究文学作品称为语体学方法。
汉语知识词典中称语体学是研究语体的语言科学。研究的范围是:(1)语体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2)语体与社会的关系;(3)影响各类语体的言语特点和言语风格;(4)以及个人言语风格与语体风格的关系等问题。
二、 语体学的记述性
语体本身的性质及其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语体学的记述性。无论是发生学的角度,还是特定现实语境条件下形成的语体,都具有其客观存在性。语体的形成、存在、发展,具备诸多相关因素和条件,就基本的而言,特定的交际领域以及相应的交际目的、内容、任务等功能性因素都与语体的形成密切相关;它们是语体形成的功能性制约因素,因为正是由于这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控制和导引,才使得不同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特点系列和特有的语体格调,并与特定的交际领域、被表达内容形成适应关系,体也才得以形成。
语体学的记述性,使语体学研究有着自身特有的研究目的、内容、任务,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着为修辞学所无法涵盖的特殊性和要求。就某一特定时代共时平面的语体学研究而言,其主要的目的、任务是在于对该时代客观存在的语体类型,进行如实的描写研究,揭示语体形成和内部组构的规律、原则,并作出认知性解,在此基础上确定该时代的整个语体系统。
三、 结束语
由于语体本身的系统性和内部组构以及外部关系上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进行具体语体学研究时,必须重视做到多层次多角度的语体学研究。 通过明确语体和语体学的定义,本文阐释了语体学的学科性质,从而对语体学的深入研究和获得长足发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语体学的研究方法的重新认识和正确运用起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望道.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钱锋,陈光磊.关于建立语体分类数学模型的构想[M].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范晓.语体对句子选择情况的初步考察[M].语体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关键词:瑜伽课程;中职学校;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G8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92-2
0 引言
瑜伽是目前社会中较为时尚的一个运动项目,将其引入到中职学校公共体育课中是一个创新的举措,在锻炼学生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味和修养,这对全面发展学生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瑜伽源自印度,其动作主要包括调身的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到身心合一。瑜伽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当今学生对瑜伽的认识层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学生对瑜伽接触甚少,并希望学校开设该课程。
现今众多教育学者对中职学校公体课中开设瑜伽课程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对大连商业学校公体课的实际教学得知,在中职学校中开设瑜伽课程具有实效性和可行性。
1 瑜伽运动及其课程特点
1.1 运动特点
瑜伽能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辅助人体废物的排出,同时瑜伽还能提升练习者的气质。瑜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强人身体力量以及肌体弹性,身体四肢均衡发展。长期进行瑜伽练习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一些身体疾病,瑜伽能调节身心系统改善血液环境,有效地促进人体内分泌平衡,使人充满能量。最重要的是瑜伽能消除烦恼释放身心,使人全身舒畅心绪平静,能够对事情进行冷静思考,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1]。最重要的是,瑜伽能够集中人的注意力,对学生和压力人群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学习和工作效率。
1.2 课程特点
瑜伽运动具有灵活性,不受时间和年龄的限制,能够根据练习者的作息时间进行调整,同时对不同体质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量进行调整,瑜伽课程的开设不受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定,其运用的器材也较为简单,这就使得在开展瑜伽课程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基于瑜伽运动属于静态运动,对场地面积的要求较低,只要是安静的环境和舒缓的音乐就可以开展瑜伽。瑜伽课程的开展形式具有多样化,不仅可以单人练习,同时还可以集体练习。
2 在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研究
2.1 教师和教练对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的看法
在进行该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大连商业学校的体育教师和瑜伽教练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表明,教师和教练对中职学校开展瑜伽课程表示赞同,并且所有教师和教练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具备开设瑜伽课程的条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其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经常会出现消极的心理,因此容易产生疲劳。瑜伽课程的开设,能够使学生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进而消除学生的压力。
2.2 学生对瑜伽课程兴趣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大连商业学校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其访谈的结果表明,很多女学生对学校开设瑜伽课较为支持。针对学生公共体育课的项目中,95%的女学生对瑜伽课程较为喜爱。这一结果表明,学生对现代流行运动的方式充满兴趣,瑜伽这种锻炼方式为中职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在对大连商业学校学生开展瑜伽课程的访谈时,很多男生对瑜伽课程的开设并不支持,只有一小部分的男学生对瑜伽课程的开设表示支持,原因是男生大多都喜欢剧烈的运动,对于静态的瑜伽并不感兴趣。
2.3 制约瑜伽课程开设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中职学校中,开设瑜伽课程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中职学校更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公体课中,更注重对学生体能的训练,而瑜伽课程只在专业舞蹈技能培训的学校中开展。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中,对于瑜伽课程的开设仍然处于摸索的阶段。同时,现今专业的瑜伽教师和教练相关人才严重缺乏,很多舞蹈教师对瑜伽的专业知识没有深入的进行学习和探讨,对于瑜伽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这就使得在进行瑜伽课程教学时,只了解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等一些简单动作,很多情况下不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专业训练的水平。在开展瑜伽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利用现今多媒体设备来进行,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指导教学。这就导致了在开设瑜伽课程时,没能针对学生练习的状况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种师资力量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瑜伽课程在中职学校的开设。
3 中职学校公体课开设瑜伽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1 瑜伽具有较强的锻炼价值
瑜伽课程的开设具有众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瑜伽的健身功能,瑜伽这项运动已经被公认为一种健身方式,具有安全性和和实效性。该项运动不需要较为复杂的运动器械,只需要舞蹈垫或是瑜伽垫即可。其动作简单易学,是一项适合大众的体育运动[2]。瑜伽与田径、球类运动、游泳有很大的差别,没有剧烈的运动,这就降低了学生在进行运动过程中身体受伤的概率,即使没有任何运动的基础,也能进行练习。瑜伽通过循序渐进的变换姿势,对学生的不同身体部位进行练习,能够使人体不同部位得到伸展,进而使关节更加灵活,促进了学生的血液循环。尤其对长时间学习的学生而言,能对其身体部位中的颈椎和腰部产生保护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从这一方面来看,在中职学校开展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3.2 开设瑜伽课程是学生的迫切需求
从上文对大连商业学校调查的结果中得知,很多学生对开设瑜伽课程表示赞同。基于现今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较大,在进行其他项目锻炼时,很多情况下对锻炼的强度难以忍受,特别是很多女学生,她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自身,但常常因为运动的难度使其半途而废。而瑜伽这项运动的强度较低,很多的学生都能接受,同时,这种运动方式具有时尚的气息,受到很多女学生的青睐。这就使得在开设瑜伽课程后,能调动起女学生参与公体课的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锻炼的行列中来。这就使公体课的开设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传统公体课的运动项目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笔者对大连商业学校进行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逃避公体课,这对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起到了阻碍的作用。而瑜伽是一项将健身与健心紧密结合的一项体育运动,其时尚元素备受中职学生的喜爱。从这一方面来看,在中职学校开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3.3 瑜伽课程对教学条件要求较低
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瑜伽课程的开设对环境以及设施的要求较低。基于在中职学校中开设新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对该项运动项目的配套设施进行建构,这就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而增设瑜伽课程所花费的资金较少。这是由于瑜伽运动项目与球类、田径、游泳等项目在运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篮球教学需要对篮球场及其设施进行建设,而在进行公体课时,实际的教学和运动的器材很难满足每个学生实际的需求。如若满足每个学生的使用和运用需求,则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瑜伽的教学只需要学校有舞蹈教室或室内运动场地即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舞蹈垫或瑜伽垫即可。从经济角度来看,在中职学校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4 结论
瑜伽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在锻炼人身体的状况下,还能培养人的气质。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中职学校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瑜伽这项运动项目自身的优势能够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还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
其二是,传统公体课的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而瑜伽这项具有时尚型的运动能够得到学生们的青睐;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公体课增设瑜伽课程具有可行性。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中职生;体育;技能教学
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而且毕业后多数步入工作的岗位,没有系统的体育课教学,所以中职阶段的学生的体育课是奠定终身体育锻炼基础的时期。学生必须掌握一项或多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法,而兴趣则是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就成了中职体育课的主要任务,如何能将这一任务实施,采取专项教学培养学生兴趣的可行性有多高,现在就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影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因素
1.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培养体育兴趣
现今大部分中学的体育课由于有升学的压力,学生普遍不重视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因此,学生体育课中的学习并没有主动性、自觉性,无法提高师生的互动性。相比之下,中职生除了学习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课余的时间多用于休闲活动,学校和学生自行组织的比赛相对较多,体育锻炼的氛围较浓。此年龄段学生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好动,利用这一特点给予学生引导,对于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种很好的内在动力。
2.利用社会体育潮流,培养学习的积极性
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中职生在上体育课的时候,总希望学到一种或几种体育技能,用来锻炼身体以及适应社会潮流。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学生对掌握一项或多项体育技能的求学欲望很高,这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外在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内在和外在的动机都存在,学习就有了动力。
二、找出兴趣,培养意识
体育教学要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就要有老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同样,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体育课程的改革让学生成为主动,教师作为辅导的地位。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可以提高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就可以培养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专项教学可以找出学生兴趣之所在,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专项运动技能教学的益处
1. 度身定专项,培养个人体育兴趣
运动技能的学习不能像走马观花似的对每个体育项目有大概的了解,而没有深入的学习。中职阶段采取的专项教学,以某一运动项目为具体的上课内容,详细的给学生传授运动技能,如:篮球课可以教授学生运球、传球、投篮、比赛规则等知识。专门的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或几个项目上有较大的发展,让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学到一项或多项运动技能,在以后的体育锻炼中能够利用。而且,接受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后,学生对自己适合哪种体育锻炼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这种由学生自己定的体育锻炼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运动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不同的运动项目练就不同的身体素质,比如:跳远可以增强弹跳力,篮球可以锻炼眼力和手力,游泳可以增强肺功能等。可以说利用在体育项目的专项教学,针对学生的一种能力进行锻炼,逐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那样学生在运动中就可以较轻松地完成许多动作。通过专项教学,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运动能力,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培养终生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敢顽强的精神,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美的情操,培养文明行为。它对学校的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3.举行竞赛,增强兴趣和集体感
中职学校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为主导思想,使学生参与运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学校应该给予体育更大的支持,举行比赛来增强学生的体育兴趣。当有体育比赛的时候,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为了取得比赛胜利,会对相应的比赛项目会投入精力,期待自己在比赛中得到名次。体育比赛除增强身体锻炼、提高集体主义意识的同时,学生在不知觉的把某一种运动项目当成了自己的“强项”,逐步的对这个“强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可能把它作为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运动会的项目,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很高的。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
一般的学生对体育项目学习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教师在教授学生时,虽然每个运动项目中基础知识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了。但是,教师还必须掌握许多运动项目的知识,以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的需求。所以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提高自己。
随着中职阶段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在专项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学习到锻炼身体的手段与方法,提高身体的素质,为以后的体育锻炼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邵荣.新课程教学如何加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与健康课程网.2006.
[2]吴立伟.中专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中学体育网.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育课;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健康教育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已经成为评价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在健康教育中,学校的体育教学课是学生最主要的途径,是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运动时间。
据中职学生上体育课时的状况,发现一个问题,现在的中职学生普遍的不爱运动,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这里所说的缺乏兴趣仅仅是指对于体育课而言,其实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还是存在一定的兴趣,但是却比较偏向于篮球、乒乓球等单项的体育项目,对这几种运动项目比较喜欢,但对老师在体育课上讲的内容不感兴趣,于是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不愿意动,不肯跟老师的节奏的走等现象。所以,现在上体育课就存在了要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这么一个议题。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如学生对体育课的不了解、老师对上课完成任务的态度等。本文主要是讨论如何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让喜欢运动的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如何让不喜欢运动的学生对运动感兴趣,进而喜欢上体育课。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有以下
几点:
(1)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以至于学生从小养成不爱劳动、疏于运动的习惯。
(2)由于学校的体育设备较少,项目单一,没有室内体育场馆等原因影响了体育课的连续性和广泛性,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3)教师的原因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文化素质,性格特点都可能造成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虽然,体育教师队伍这些年已经作了很大的调整,但文化素质差,教学方法,组织教法等的弊端还是存在的。
(4)中职学校的部分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复,同时教师教学中简单重复教学内容,将概念和示范分割开来,教学过程缺乏新鲜气息和吸引力,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教学方法安排不合理,运动强度、密度、频率和难度没有合理分配,学生的局部负荷较大,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5) 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或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学生担心上体育课疲劳而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学生上体育课时还牵挂专业课学习,其中女生的比例较大。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目的、意义缺乏认识,没有意识到良好的身体,充足的精力是学习的保证,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缺乏自觉性。
作为一个合格体育教师该怎么上好体育课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沟通思想的桥梁,爱是启开教育内心的钥匙,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教师与学生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领悟到教师的爱。学生都希望他们能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互相交流,同时学生也希望教师是有一定能力的,能够创新,可以给他们带来最新的知识和上课的兴趣。教师爱之深切,才能唤起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爱是具体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予以端正;纪律松弛;予以引导;学习方法欠缺,予以指导;生活有困难,予以帮助;学习进步,予以鼓励;身体不适,予以关怀……。当然,爱学生,决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要做到宽严适度,爱严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前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和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根据学生不同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给予不同的练习时间,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材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做到教无定法,与时俱进。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讲解、示范、参加保护与帮助、当小先生、选择游戏、编操、参评、制定练习等,给学生学和练的“自”。教师要善于把“这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等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思考、摸索、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答案,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提高参与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应采取新型的学生成绩考核制度,使学生认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摆脱传统观念的不良影响。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应掌握全体的同时,尽量的了解个体,争取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和全体同学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体带动个体,个体作为榜样。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学习。
真正的体育教学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教学中要注意学生主体力量的发挥,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4)深入研究教材的魅力所在
当今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学生接触和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的速度是不可思议的。教材里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般来说,体育教材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首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娱乐性,也就是魅力所在。因为,教材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重要因素,备课就可以围绕教材的魅力来做文章,用教材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主动的学习积极性。当然,钻研教材不仅是要把握教材的魅力,还要钻研教材的价值和重点、难点等。
在体育课活动中,教师要将科学性、娱乐性、新颖性和启发性结合起来,设立合理的运动技能目标,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从而能保持自己的运动兴趣。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和周边的环境以及学校专业的开展情况,多组织一些有特色的适合本校学生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运动激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小学体育;主体性;身体素质
“发展身体素质有效的教材,要争取课课练,使其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是《体育大纲》“中所明确提到的。一个人体质强弱的重要因素就是身体素质。这其中,体育锻炼起到了决定的作用。尤其在实践中,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直接受到教学质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增强体质,教师除了每次传授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外,还因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做到因人制宜。可以选择例如高抬腿、跳远、快速跑、蛙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等运动,其中有的训练可以作为基本教材,剩下的辅助教学。按照每项内容的强度安排在每节课的相应阶段,分为基础、准备和结束三个阶段。比如准备活动过后可以适量安排一些高抬腿跑步训练,在课程的结束部分则可以安排蛙跳、立定跳远和仰卧起坐这一类性质的训练项目。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最首要的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训练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在一节课上安排蛙跳的时间过长,学生会腿酸,也容易感到单调和疲劳,降低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的教学还应具有目的性,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要想提高体质就必须首先提高身体素质,那么拥有好的身体素质最基础的事情就是掌握练习技巧,从而提高运动成绩。【1】所以必须培养学生不怕吃苦的精神,在平时就养成勤于锻炼的好习惯。一、小学体育课堂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存在的误区
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其中之一的目标就是进行身体素质训练,这能够促进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增强他们的体制,促进身心健康。这么多年以来小学体育教学都是以练习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来提高身体素质的,再加上训练专项运动技巧。虽然这些运动都是由对体育项目的深化和技术精炼而成的,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这对学生增强身体素质并没有非常好的作用,因为它们的训练被各种项目隔离开来,导致作用被分解。所以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能达到全面发展的效果,无法协调好体能机制。这种教学方式并不是很完美,过于的追求竞技体育的训练动作和效果,使之脱离了真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只是片面的、暂时性的,只在表面上提高了而已。这种为了提高技术而进行技术训练的教学过程,并非教学手段,最终使得手段与目的本末倒置,使学生缺乏活动的积极性。
二、身体素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必要性
身体素质就是在运动过程中对于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和灵敏等的一个诠释。小学体育教师有针对性开展进行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普遍认为,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好坏跟平时的锻炼有直接的关系。【2】然而一个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运动技术,在自身合理运动方面却不能很好的把握,那么提升个人身体素质也就无从说起。在运动训练中,要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合理的给学生安排训练内容和分配组次,这样教师基本上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即“平均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毕竟众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教师的“照顾大部分人”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教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把教师统一规定的训练内容和运动量进行选择,使其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以此来保证自身合理的体育训练。
小学体育课课时的特殊性,直接造成了身体素质训练不能都放在课堂上,强制性的让小学生们接受课堂高强度训练,肯定也不会取得很好的训练效果。所以提升学生主体性和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性就显得很关键,课堂上教授的东西,让学生带到课堂后,这应该就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魅力,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长期提高有很直接的影响作用。
三、在身体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途径和措施
1.身体素质训练中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培养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过程中,其关键也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这是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源动力。提升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保持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最佳措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成了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增强学生参加身体素质训练的积极性。然而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就是教学任务与激发学生兴趣爱好之间存在矛盾,这是所有体育教师都会遇到的问题,也是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想办法去解决的事。保证学生在教学与锻炼过程中,有一个情感的交流和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双重满足,这应该就是每个学生在身体锻炼过程中追求的乐趣。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了德育课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因此,我国的中职学校要重视德育课的作用,将其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
1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
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必须激发学生对德育课的兴趣,让学生进行思考,才能真正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当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意向。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中的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没有针对性;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存在问题。
因此,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应当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反思,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并从多个方面对教学进行改革。第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修改,保证教材的实用性;第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第三,落实教育改革的力度,要从教师自身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契合学生的思想,提高教材可靠性[1]。
2要以真实性为基础
德育课的教学内容要以真实性为基础,只有真实的理念,才能被学生接受。在课堂教学中,真实性分为两个方面:①客观性。在德育课中,教材中的定义、概念、原理等都应以科学为基础,反映的是事物的客观现象以及规律。不能建立在主观意识上,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②具体性。在德育课中,教材中的理论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其正确性和时间、地点、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德育课中的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因此,要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进行教学,通过唯物辩证思想来分析教材中的问题。
在德育课中,“真”和“假”是相互对立的。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的理论只是进行空洞的分析,使用一些流行的术语、笑话等,以及一些胡编乱造的故事来渲染课堂气氛,这些都是“假”的表现,难以起到德育课的教学作用。在教学中,应当以真实性为基础,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对教材中的内容有自己的见解,能够把握好教材,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理论。
3要创新教学模式
德育课教学应当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并对学生的错误理解进行纠正,加强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例如,有的教师注重课堂中的艺术性,对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定义阐述得深入浅出,对涉及的事物、人物等讲述得栩栩如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而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自然也难以接受。因此,教学的艺术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要将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时,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地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4结语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对于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学校要改善观念,强调德育课的重要性,创新教学方法,切合实际,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教学基础,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较为抽象的理念。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好备课工作,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现在的语文学习的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大家都试图获取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力求寻找到更加切合实际、准确有效的教育途径。于是,“实效性教学”的理念破冰而出。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的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语文教学应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与探究,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使之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并亲历学习的过程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 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必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师生和谐、积极探索、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课堂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留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灵活处理教学资源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的补充或重新组合,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2.1 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赠汪伦》一课时,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部分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时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理解“对话叙情”。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挖掘隐性资源,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2.2 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教学《水乡歌》一课就充分利用学生见过的木船、货船,在初始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千只船,万只驳”的“驳”的意思。老师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适时向课外沿伸,在课末为学生设计了实践的平台,要求学生仿造课文也来夸夸自己的家乡。学生以读引说,从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与本诗情感得到了共鸣。
2.3 生成的资源。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写好教案不等于备好课,因为有的教案多是“借”来的资料,教师没有深刻的体验。真正的备课是反复读懂课文,再结合参考资料和学生情况确定目标,写出教学流程。这样可以为重点训练留出空间,为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留出空间,为师生张扬个性留出空间。
第四是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也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曾设计了一则《庐山的云雾》的课件,用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庐山云雾的特点,却没有解决课文重点“抓住主要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的要求。上课前花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可结果却不理想。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旨,只是一堂纯粹的欣赏课。
3. 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1)实践感情――活动性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活动探究,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式和发展,体会学习语文的过程和方法。活动性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性的氛围。
(2)自主探索――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大力倡导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有效设置疑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亲身体验,解决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开拓学生的思路,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二、教师教法与组织形式
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上课教师息息相关。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教法、教态、组织形式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就上课形式来说,对准备部分要坚持多样化,灵活性的原则。把枯燥无味的跑步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把死气沉沉的徒手操变成青春活力的韵律操。高质量的体育课,准备活动的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有队形新颖的慢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S形跑等;有适合学生特点的各种轻松愉快的游戏,如“找伙伴”、“贴膏药”等。这样既达到了慢跑活动的目的,又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需要,让各个运动水平的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锻炼中来,并从中获得学习的满足,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兴趣化,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学生是好动的,但就是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学生正当的欲望得到满足,就能集中思想和精力很好地学习下一项内容。
四、体育活动课的选择性活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