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中小教师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教师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电子白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16-02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以计算机为载体的远程培训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并在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及教学能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2010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技术远程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到2013年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新课标起始年远程培训”,再到正在进行的“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笔者参加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远程培训。与传统培训形式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既有突出的优势,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 在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各种培训形式中,远程培训适应性更强

可以自主掌握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打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适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杂,且工作量大,很难有较长时间集中参加固定时间、地点的培训。而远程教育形式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以笔者正在参加的远程培训为例,本次培训共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段要求。教师们可以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地点。如果当天的授课任务比较紧凑,可以考虑在午休时间学习;如果整体都比较忙,可以考虑在第二天学习;如果在校期间没有空余时间,可以考虑下班后学习。既规划统一又能适当兼顾,满足了不同教师对学习时间的不同需求,很受参训教师欢迎。

开设课程齐全,覆盖面广 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等一些各科通用的内容外,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期望得到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培训,涉及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培训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选取各科名师授课,汇集名家智慧,精心制作成培训课件,集中保存为网络资源,参训者只要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随心选取本学科内容或研修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不受空间、场地限制。而且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可以被不同地域、不同时间段参训的教师们所共享,覆盖面远远大于传统培训形式。

按需进修,反复揣摩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教育理论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学习,对于一堂优质课的理解和内化也需要反复观摩、品味,囫囵吞枣是不能得其精髓的。如“电子白板的高级应用”“Flas的具体操作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具体案例等,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听一两遍课程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需要听三至四遍,甚至更多。即使听懂,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还需要重新去听课,以便找到解决方法,与教师日常授课工作同步的远程培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参训教师可以在听课后及时实践,在应用中掌握操作技能,遇到问题后也可以重新回归培训课堂寻求答案,或与网上的其他学员探讨,使问题得到最快、最完美地解决。

2 远程与传统培训模式相比的不足之处

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培训的模式不够适应 网络培训与传统培训有很大不同,缺少传统的学习环境,培训者与参训学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分离。再加上农村中小学参训者对于网络使用技能掌握不足,会使参训教师对于远程培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 健全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远程培训良好发展的保障。可是当前进行的远程培训在成绩评定方面还不够完善。现行的学员成绩主要由培训时间和其他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上传资源、作业、关注他人、发表评论)两部分组成。关于培训时间积累的监控主要由每15~20分钟的问题对话框来完成,还不能切实保证学员进行有质量地学习。“挂网不学习”“代培――一人看几台机器”的现象很普遍。在活动开始后和结束前突击学习的也大有人在,其余时间则不闻不问。对于其他研修活动的学分积累也难以考察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成果。很多人都是在网络上“搜索、复制、粘贴”了事,距离使教师专业素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目标还有相当差距。

农村中小学设备落后也影响着教师远程培训的效果 笔者所在地区农村中学、农村小学中心校建有微机室,教师可以在工作之余在校学习。农村小学的各“村小”则没有建设微机室。村小教师只能选择在家培训,家中没有电脑的则无法参加培训。这样便使请人代培成为这些教师的普遍做法。有的学校即使有微机室,却不是每一台电脑都配有耳麦,培训时只见其人,不闻其声,也不是每一间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师若要在课堂上使用,则需集体搬到“多媒体教室”中去,兴师动众。如此则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和应用热情。

3如何扬长避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质量

转变培训理念 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感觉:现在的学生不像以前那么好教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得新知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还要自强不息、终身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面对的学生。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远程培训可与每一个人所任教的学科相契合,是提升自身素质的绝佳平台。农村中小学教师要克服培训的功利性,严格自律,严格按照学员学习计划的要求参加培训。

完善考评机制 完善的考评机制也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教师学习,以评促学,激励实践。如果考核的门槛过低,致使学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下仍能通过,就会弱化参训学员努力参与的动机,达不到培训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老师的专业素养,掌握教育技能。虽然具体实施还需要优化和提高,但是,其自身的强大优势必将使此种培训形式长期存在并日臻完善。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自我调适,切实转变观念,扎实参加培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费振新.教师全员培训若干问题探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

[2]刘淑文.透视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J].中小学电教,

2012(10).

[3]孔维宏.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远程教育,2011(5).

第2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教育支撑。在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培训过程存在的问题有:现有的大学本位培训模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培训主体和参训主体的培训动机存在错位现象;不同层级培训内容之间缺少关联;对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关照缺少针对性;培训方式缺乏创新等。要提升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需要提高培训的精准度,构建多样化立体化培训模式,并通过构建多重评价体系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进行把控。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教师培训;培训现状;培训策略

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职后培训,即中小学教师培训,其目的是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教育支撑。考查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创新性思路和对策,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学质量,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提升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考察和比较不同国家的教师发展途径可以看出,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并通过立法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发展得到充分保障。在教育发达的国家,教师参与职后培训既是自身专业发展的权利,也是教师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比如,日本在《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职后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在近年来出台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海外教育情况实地考察制度”、“各学科教学指导研究进修制度”和“学校管理工作研究进修体制”等具体法规中,日本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类教师都做出了针对性的培训要求。美国则是通过建立教师资格证审查制度来保障和完成对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教师资格证审查制度规定,每个在职教师,视资格证类型不同,都需要在3-5年的规定年限内对其教师资格证进行重新认证,而认证的标准之一就是教师在任职期限内的专业培训情况。因此,参加日常培训已成为美国在职中小学教师的强制性职业要求。英国自1983年起就通过颁布《提高师资质量》白皮书的形式,推动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不断完善,随后,英国又进一步在1998年、2000年和2004年分别颁布了《教师:迎接变革的挑战》、《专业发展:教与学的支持》和《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等系列法令法规,全面规定了在职教师各级各类培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总体来看,当今发达国家教师培训具有如下特点:培训制度法制化凸显强制性,培训目标多元化追求整体性,培训内容丰富多彩体现综合性,培训课程整体设计强调实用性,培训途径多种多样彰显灵活性等[1]。我国的教师培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师培训迄今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部1977年就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后来为了进一步普及基础教育,先后又在1983年、1986年和1999年分别颁布了《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和落实,在当时基础教育整体师资力量薄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于解决我国大多数地区中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受这些政策法规的推动,各地也适时地建立和完善了与中小学教师培训有关的研究和指导机构。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我国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专门法规,与师资培训工作相对应的制度性框架也逐渐形成。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中小学师资数量的普及,教师数量不再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开始注重对师资专业素养的培养和提升,2011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就特别强调,师资培训要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针对不同成长和发展阶段的教师,比如新任教师、在职教师和骨干教师等,新时期的教师培训工作需要关注他们不同的个人需求。注重教师的内涵发展,满足教师个人专业成长需要,已成为时代对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呼唤。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领下,查找培训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创新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推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一)高校本位的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关照不够

由于组织师资培训活动的机构层级不同,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由低到高可以分为校本级、县区级、市级、省级直到国家级,但受培训活动专业性的影响,无论哪个级别的培训,培训组织都和高校密切关联。我国的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重要主体都是高校,这种高校本位的培训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师资培训的主要特点。现实中,由于大学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作用和在知识生产中的话语优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大学顺理成章地就成为组织者和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国家每年大量的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都是以招标的形式委托给许多大学进行实施完成的。然而,大学和中小学承担的社会职责不同,拥有不同“知识资本”,大学的重要目的是通过科研“生产知识”,中小学的直接任务则是传授知识,通过教学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大学和中小学职业使命的不同造成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鸿沟”,这在多方面影响和削弱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一是高校本位的培训在培训理念和培训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体现大学的特点而忽视中小学教育本身的特质,造成培训主体和参训主体的割裂。调查发现,不少培训活动的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实际需求脱节,特别是在国家级和省级培训活动中,存在着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培训机构为了片面追求培训层次的提升,培训过程中聘请了大量高校理论专家授课,而这些高校专家虽然理论水平高,但却与处于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距离很远,造成培训专家和参训教师之间交流困难;另一方面,高层级的培训活动通常更注重对理念性问题的关注,而往往缺少对参训教师的知识背景、教学经验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关注,导致培训内容不“接地气”,针对性和实效性差。据笔者的近期调查发现,培训中“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方面的知识”是教师最渴求的知识,这说明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个人的职业成长有很强烈的期待,而对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倒没有迫切的需求,这一调查结果与2011年罗儒国的调查结果是基本一致的[2]。这些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多年来中小学教师对职后培训的内在需求是基本稳定的,另一方面也表明,过分追求高层级培训和单纯的“高大上”理念性培训还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问题,这也是多年来培训组织机构的专业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问题一直被质疑的主要原因。二是目前高校本位的培训在形式上多数仍然是采用专家讲授和学员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作用有限。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完全等同于书本知识,而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知识的特点,教师大部分专业知识都需要通过反复进行的实践、观察、模仿、体验和反思等方式才能获得[3]。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参与培训的理论专家,本身并没有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教学经历,在实践性知识方面,他们并不能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多少针对性的帮助。由于受时间、场地和人员等因素的制约,以大学为主体开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诸多环节上都难以有效组织起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课堂讲授模式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为唯一可行的无奈选择。三是高校本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目前还普遍缺乏对参训中小学教师内在需求的真正了解,这常常使培训活动变得盲目和徒劳,从而导致培训的实效性差。参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大学专家学者,本身作为学校的从业者,并不是不清楚成功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教育的这一重要法则往往未能得到充分重视。通过调查和访谈得知,目前高校本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很多都没有做系统科学的培训前调研,培训活动往往都是在指令性的基础上开展的。

(二)培训主体和参训主体间存在动机错位

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中,培训组织者和参训教师一起形成了一个暂时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组织者和参训者的愿景应该是共同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但是调查发现,两者在培训活动中的出发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培训动机出现错位。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动机的调查发现,不同教师个人之间的参训动机和目标存在差异。近1/3教师希望通过培训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有强烈的期待,期待职后培训能为他们解决个人专业发展中的困惑,实现个人的专业可持续发展。还有近1/3的受调查教师表示,培训可以帮助自己成为学科骨干和带头人,有1/4的教师参训的目的是为自己的“职务晋升”做准备。也有一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参加培训是“听从有关部门安排”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除少数教师参加培训的目标比较模糊外,大部分参训教师的培训动机和目标都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培训能对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在对培训组织部门的调研中发现,不同层级培训,其组织者的动机和意向并不完全相同。在县区级的教师培训中,大多是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的,其培训的针对性更强,也更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其中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较多。但是由于政府对培训的评估机制不健全,培训的质量并不能得到充分保证。而在省级和国家级培训中,由于培训大多以项目的形式承包给高校,高校组织者大多缺乏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顶层设计经验,负责培训设计的人员其专业性难以保证。再就是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高校大多以成功申请项目和完成项目本身为直接目的,至于能否真正实现培训价值,往往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就造成培训组织者和参训教师的动机错位。调查还发现,出于对教师职后培训制度化的考虑,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目前对教师培训作了很多具体要求,比如把培训时数作为教师上岗和职称职务晋升的必要条件。这在培训的实际操作中,导致不少教师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即使某些培训形式和内容与他们自己的内在知识和能力需求并不一致,但是为了能让自己达到一定的培训时数,取得一个培训合格证书,他们往往还是会被动地参加培训。从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参训教师中这种缺乏内在动机的现象在不同层级培训活动中都存在。

(三)不同层级培训的培训内容缺少关联,整体培训效果的认可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参加过培训,只是不同的教师参加培训的层级不同。考察他们对培训的态度发现,参训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可程度在不同层级培训之间差异明显。比较发现,教师对校本培训效果的认可度普遍高于高层级培训。在校本培训中,培训内容一般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确定和设计,旨在解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知识拓展问题和具体的教学方法问题,这样的培训内容与参训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环节结合得比较密切。但是,这样的培训内容通常理论性不强,无法引导教师从教学理论层面上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作用有限。从理论层面上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和认识,是教师从教书匠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但目前这方面的培训内容在教师认可度较高的校本培训中涉及很少。而考察高层级的培训发现,培训内容明显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特别是有高校组织的国家级和省级培训中,不少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教师对培训效果的认可度较低。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是教师不需要理论,而是相关培训的理论内容与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结合得不够,不少理论缺乏教学实践问题的支撑,被参训教师认为没有意义。从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整体实效看,超过半数的教师认为是有一定效果,但是对培训效果的认可程度不高。

(四)培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形式包括专家授课、案例教学、名师课堂观摩、专题沙龙等,其中专家课堂授课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培训方式,其他培训形式虽有采用,但并未形成主流。考察教师对不同培训形式的接受程度发现,参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热情最高,其次为“名师课堂观摩”,这说明与实践相关,而且能把参训教师作为主体的培训形式最受欢迎,但这些培训形式在实际培训活动中的推广程度还比较低。而普遍采用的专家授课形式中,特别是那些专家一言堂,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的课堂培训形式,常常受到冷落,影响培训效果。再就是在调查中发现,互联网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技术工具,其作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尚未充分发挥[4]。虽然中小学教师个人电脑和网络使用率都在提高,但整体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应用。

(五)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性关照不够

组班培训是院校式培训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的培训形式在参训教师人数多,培训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具有优势,但不足之处也十分突出。首先,组班培训无法满足参训教师的个体特殊需求,在培训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实际培训效果有限。其次,组班讲授式培训多以集中短期培训为主,缺乏对参训教师的长期后续跟踪指导。由于参训教师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的学历、年龄、职称、教育经验、教育理念、道德情感、培训动机等都不一样,有时候任教的学科也都不同,因此不同的参训教师对职后培训的期望和要求也必然存在着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看,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关注对象和发展的需要,许多大一统的培训是否都能给每位教师带来提升,能否满足大部分老师的需要,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调查访谈得知,中小学教师大都希望通过职后培训,获得与自身职业和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和能力提升,因此,那些与教师个人需求相吻合的菜单式培训形式和内容更有助于提高培训实效[5],但目前这种可以供参训教师选择的菜单式培训还很少。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策略探讨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培训中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质量监控薄弱”的问题,2013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对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需要从培训主体、参训教师以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探讨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策略。

(一)加深高校培训主体与中小学教学实践的融合度,提高培训的精准度

高校作为教育资源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单位,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承担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主体力量,高校在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方面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为了弥合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天然“鸿沟”,消除当前高校本位培训模式中“不接地气”等现象,作为培训主体的高校需要将具体的培训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上。这需要高校中的相关教育专家和团队将自己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落实到中小学教学实践中,从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寻求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关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的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与中小学校之间的远程联系,通过建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的方式,整合高校和广大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让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能及时反映到高校中的培训机构,高校中相关培训专家和培训机构可以及时地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在集中培训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加强高校和广大中小学校的联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中小学教师培训,建立专职和兼职的培训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可注意吸收优秀的一线中小学教师到培训专家队伍中来,让他们在提升中小学师资水平方面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推动培训方式多样化创新,构建中小学教师立体培训模式

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观念创新,改革传统课堂讲授方式,将多种交流和学习方式引入到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来,构建出多样化、立体化的培训模式。多样化立体化的培训模式将会有效增加教师参与培训的自主性、自和灵活性,有助于提高培训的效率和质量。在这方面,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充分应用到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各类教学和培训资源,从而将传统的线下集中式培训与基于信息技术的线上自我培训结合起来。为此,在线下培训中,可以针对教师职后学习的特点,着重强调教师对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比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来解决教师面临的实际教学问题,采用跟岗培训和情景体验的方式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利用行动研究和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线上培训工作可通过创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培养网络研修骨干教师队伍,打造网上教师学习共同体。为强化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的自主性,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推动建立教师的自主选学机制,将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在其他教学领域成功运用的在线教育技术,比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云课程”和“微课程”等运用到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中来,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学习建立起“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在这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学时学分认证制度,实现中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的相互认同和转化,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通过建立多重评价体系对培训质量进行合理把控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质量要求不清晰,具体培训指标不明确,导致培训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改变当前这种“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现状,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质量,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培训构建多重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跟踪和目标达成对培训质量进行把控。由于不同层级培训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为得到不同层级培训的合理评价效果,对于不同层级的培训,需要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和指标体系,依据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每一项培训进行效果和质量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培训的因素,使指标既要体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最终质量要求,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培训的过程信息,利用指标激发和调动培训机构和参训教师的积极性。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评价,要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培训机构以及参训教师的同行和学生等相关方面的力量。省级和国家级的培训计划多是以培训项目的方式实施的,对于这类培训,可考虑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建立管、办、评相分离的培训工作机制,对培训质量进行把控。目前我国总体还缺少对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评价的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6],但是有些地方已开始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性工作,比如江苏省教育厅近年来引入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对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进行质量评估,在评估院对项目进行评估的同时,省教育厅还委托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等专业机构,对参训教师进行电话问卷调查,通过移动公司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评价短信调查系统”,对实施项目的质量进行把控。这些工作虽然尚处于摸索起步阶段,但其中的方法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

作者:郑珍珍 张恩仁 单位:扬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关松林.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教育研究,2015(12):124-128.

[2]罗儒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培训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12):83-86.

[3]杨柳.试论教师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6(3):79-82.

[4]任毅.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57-61.

第3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 青年教师 校本培训

近年来,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都在逐步想方设法引进教师,由此也造成了教师队伍的迅速年轻化,专任教师中年轻教师居多,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比例过低,从而导致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是每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各个学校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其中,校本培训不失为一种适合中职卫校实际情况的有效、可行的方法。

1 校本培训的内涵

校本培训起源于英美,是从英文school-based teacher training翻译而来,又有人将其译为“以学校为基础”或“以学校为本”的师资培训,是相对于高等教育为本的教师培训而言的。

欧洲教师教育协会1989年将校本培训界定为:源于学校发展的需要,由学校发起和规划的,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

2 校本培训的特点

2.1密切联系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校本培训中学校和教师有充分的自,学校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及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校本培训工作,自主选择培训方式、自主制订培训制度及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而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又以其具体实践为落脚点。培训结果可直接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填补了培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2.2可以面向全体教师

学校教师全员都能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没有条件限制,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2.3最大限度解决工学矛盾

校本培训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学校具体工作的变动调整培训时间和内容,并不苛求按部就班,因此,校本培训和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很好地融合,最大限度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职后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2.4适合中职学校经费不足的实际情况

校本培训主要以学校为培训基地,减少教师外出培训经费,客观上减轻了学校及教师个人的经济负担,这一点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3 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主要内容

3.1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教师职业道德培训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敬业精神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年轻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培训不应该是单纯的说教,可以请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通过实例来说明:教师的敬业精神其实就体现在细节上、体现在小事上。通过老教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深入年轻教师的心中,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中。

3.2教学基本功培训

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主要包括:(1)普通话训练;(2)板书书写训练;(3)分析、组织、处理教材能力的培训;(4)教学设计培训:教学设计培训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如何突出重难点,如何进行小结三个方面;(5)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培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注意知识的讲授,课堂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大多行为习惯较差,课堂管理难度较大,组织教学更具有挑战性,所以培训青年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成为校本培训中的重中之重。课堂组织教学被具体细分为课堂气氛的营造、课堂机智(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守纪律学生的学习促进,不守纪律学生的学习监管、课堂知识点和能力点学习的先后顺序以及方式的安排等等。

3.3班主任工作培训

随着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班级的不断增多,班主任成了每一位中职学校年轻教师必须面对的工作。良好的班风,是形成良好学风、校风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对班级的有效管理。因此,有必要对年轻教师进行班主任工作的相关培训,这样可以让年轻教师尽快积累经验,在班级管理中少走弯路,增强职业信心。班主任培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请有经验的班主任主讲,进行短期培训;也可以就一些学生管理中遇见的具体例子由年轻教师和有经验的班主任共同展开讨论;还可以让年轻教师拜有经验的班主任为师,并担任其所带班级的副班主任,使年轻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尽快成长。

3.4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

中职卫校的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从医学院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缺少教师应有的专业训练,很多年轻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缺乏认识,有些教师出现“茶壶里煮饺子”的现象,在教学中不得不走很多弯路。在校本培训中,可以结合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既让年轻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又有利于他们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3.5实训指导能力的培训

第4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在科学课上为什么要进行小组讨论呢?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儿童建构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因为在讲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询问时,儿童必须深入思考科学问题。小组讨论还能让儿童认识到科学是可挑战、可改变的,科学家不是单枪匹马工作的。

教师培训也是一样。相较于儿童,教师们在培训中要学习的内容可能更多、更复杂,教师所具备的知识与教学方法也需要彼此交流,因而教师之间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在教师培训中,培训讲师站在讲台上抛出一个问题,却不能在台下的教师中激起任何一点波澜,可能有人能回答得口若悬河,却没有人主动发表见解。也许正像英国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如果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让学生面对全班回答,学生会有诸多顾虑;但如果让他们经过思考与讨论,听听别人的看法,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观点的看法,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在英国,学生的小组讨论并不是简单的几人一组讨论和面向全班汇报,而是有着丰富的模式与层次。在本次培训中,英国老师呈现了3种讨论模式。

(1)滚雪球。这种模式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倾听与交流。在小组讨论之前,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须的。所以,“滚雪球”之前,别忘记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请学生两两交流。接着像滚雪球一样逐步扩大交流的规模,4人一组、8人一组……随着讨论规模的扩大,保证讨论有效性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所以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妨控制较小的讨论规模。这个“雪球”是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滚”出来的。它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既需要个人的付出,也不能缺少从同伴中获得的力量。

(2)拼图。在这种模式中,每个小组讨论不同的问题,这样每个组都是自己所讨论问题的“专家”。然后运用讨论卡片使每个组派出一名成员到其他小组中,从而组成新的小组。在新组中,每位“专家”贡献出自己带来的各类信息,共享信息,组成一幅“拼图”。

(3)使者。这种派出“使者”的模式,使学生能在分小组活动的形式下,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每个小组讨论结束或做完一个实验后,派出一位“使者”到其他组,交流本组讨论结果,并带回其他组的情况。

在教师培训中,当然不需要对教师重申讨论时的规则,但英国老师却仍然非常强调小组人数不能超过4人,否则讨论的有效性将无法得到保证。

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拼图”和“使者”这2种讨论模式。

讨论卡片(如下图)是在使用“拼图”方法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小工具。卡片上标有数字、字母、图案、几何形状等,卡片本身也有各种颜色――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分组的标准。每位学生持有1张讨论卡片。卡片能帮助教师有效地调控组内、组间学生交流。

整个培训班共被分成12组,每组4人。这12组又被分为3个“小班”,每个小班4个组,每个组分别拿到粉、蓝、绿、黄中一种颜色的卡片,每组的卡片颜色不同。每种颜色的卡片又包括如图所示的4张,小组中的4人分别拿到1张。我拿到蓝色3号卡片。培训老师给4个组分配了不同的讨论问题。粉色组的问题是“学校里有哪些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资源,学生家里有哪些ICT资源”;蓝色组的问题是“一个班有多少学生,是不是在所有课程中学生都被划分成同样的小组,学生是否按照能力分班”;绿色组的问题是“一个学年有多少周,每周有多少课时,其中有多少科学课课时,每节课多长时间”;黄色组的问题是“科学课是在普通教室上还是在特殊的教室上,学校里有多少可用的科学设备”。这些都是科学教师们熟知的情况,但是不同地区可能又存在着差异。教师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讨论很自然地在小组内开展起来。接着,在每个小班中,拿到标有相同数字卡片的教师组成新的小组。于是和我一样拿到3号卡片的4位老师坐到了一起,这时我们有了4个问题和与之相关的观点,在分享的过程中,我很快对这4个问题有了整体的理解,无形中一张完整的“拼图”逐渐在脑海中变得清晰可见。

让大家感到惊讶的是,英国的教师主张并不需要在这样的讨论程序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分享。因为学生经过这样多层次的交流,已经能够了解到全班的情况。而且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会在小组间巡视、“偷偷地”倾听,获取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在巡视时与学生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不让学生感觉受到干扰,否则学生就会过分在意教师的存在而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语言。

在英国老师组织的培训中,小组讨论贯穿始终。尤其是伴随着探究实验进行的讨论。在实验结束之后,每个小组都必须派出“使者”,与其他组交流实验过程与结果。同样,有了“使者”的帮助,教师也不需要组织全班汇报实验。

谁来做“使者”呢?这时我们又用到了另一种小工具:角色徽章。

当看到这些徽章时,你也许会疑惑“这不是过家家吗”!的确,你可以将这算作“过家家”。这是儿童喜欢的游戏,扮演大人是他们热衷的,这让他们有一种情境感和使命感。培训我们的教师来自英国约克大学的CIECPromoting Science项目,该项目旨在从现代工业的视角促进科学教与学,因此他们将小组成员设定为工业企业中的不同角色:

资源经理:主要负责领取活动材料;

健康与安全经理:主要负责监督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如玻璃器皿轻拿轻放、戴护目镜等;

人事经理:主要负责协调组内同伴关系,解决同伴冲突问题;

通讯官员:主要负责记录和汇报。

第5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2019年台州学院90学时培训体会

这个学期期末,我有幸参加了2019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台州学院“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基础培训”90学时的培训。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组实践,有专家讲座,有培训学员同课异构、说课模拟上课等。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我认为这是我自从教以来参加的各类培训中最有实效、最有启发的一次。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教学技能,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将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1、勇敢是一个人最优秀的品质,只有勇敢,才能让我们有信心去面对、去克服教学路成长路上的一个个困难,不断地想办法去解决化解,从而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地提升和发展自己。这是顾国卫名师在培训中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的。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之路,在一些公开课、竞赛项目的选择上,我经常会出现退缩,因为害怕失败,因为担心做得不好而被别人在背后指点。所以,我曾经放弃了加入名师工作室的推荐,失去了更好的成长平台。在听省级国家级展示课时,我会惊异地发现,他们的思路和我惊人的相似。而今天,他们是名师,是新秀,我仍然是一个普通的老师,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和他们之间差了一个品质,那就是勇敢。

2、思想是引领前行的核心,要不断更新观念。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专家们呼吁阅读教学要转型,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出有情怀、有学习能力的新世纪学生。要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极大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坚持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升、情感的丰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当前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兴起,正猛烈地冲击着各学科的教学。在网络理论下知识突破了原有书本的限制,不再以点的形式出现,而是以流的形式传递,使教学观念,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都发生根本改变。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教与学的改革深化,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第6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教师培训 实践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一、教师培训的实践探索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琇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2011年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第7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1.培训形式比较单一面授和函授以及专家讲座等是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传统培训形式,培训的呆板方式满足不了教师所需要的多种模式,对教师们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不能满足,并且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培训方式满足不了教师的需要。在培训结束后结业证书参训教师都能够拿到手,但大多数教师却没有能够提高实际教学技能。认为培训只是形式,这是造成效果欠佳的直接原因。目前培训方式的单一性,使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到培训效果。

2.培训体制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强就我国教师培训机构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师资结构缺乏合理性,具有单一的构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师资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及其有必要。有些教师刚一迈出高校校门就进入学校任教,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还未经受过,教学实践精力不具备,欠缺专业技术能力,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分析一下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现状,存在教师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重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不足,备课欠缺认真,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等问题。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综合素质有待全面提升。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积极展开教师远程培训由于当前教师的课业负担极大,就继续教育学习时间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将受到限制,要想学习也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这种背景就为“远程教育”的盛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使教育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可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客观教学环境对“远程教育”将不产生限制,因此传统的学习和教学理念在继续教育培训中也将得到转变。

2.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符合教学实际和需要应成为培训的教学内容的指导原则,这样能够使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能够得到切实解决,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有利于从实用性和实效性的视角充实培训内容。所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应贯穿于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和课程之中,以使用教学设计案例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为指导,紧密联系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充分调动起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3.完善培训体制,加强师资力量师资力量的合理性匮乏是普遍存在于教师培训机构中的问题。就师资力量而言,理论和实践结合程度不足。因此我们应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地结合培训和教改以及教研三方面的工作,拓宽教师学习渠道,为他们自身综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8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培训内容是否符合教师学院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现阶段的培训基本上已经形式化和模块化,大部分的培训都已经成为公式型的知识技能灌输,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人员在培训之前缺乏对被培训人员实际需求的调查,这就导致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脱节。然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人员,承担着极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中多以实践为主,脱离教学实践的培训很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派上用场。

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应具备的要素

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思想素质不高,教学观念落后,甚至很多教师还处于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阶段,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因此,必须要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是当前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理论内涵,在教学理论内涵的指导下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在小学教学中,针对词语含义的解释,教师可以采用启蒙式教学,教师在解释“打算”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的寒假旅游计划,让学生回答出自己的旅游目的地,学生回答的旅行计划就是要讲的“打算”,这样既带有启蒙性,又具有互动性。

2.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制作出教案进行教学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搜索更适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进行更加合理的计划,保证工作进度的合理性。

三、教育技术培训新走向

1.转变培训理念

要做好培训理念的转变就要做到培训中主讲师占主导地位向注重学员主体性转变。近年来,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培训机构也意识到教师学员的主体地位,培训的风格也更加倾向于与教师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尊重学员的想法,对于学员合理的意见及建议也予以考虑和采纳。

2.促进培训方式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单一的大课堂式培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人员务必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按照教师实际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时间段、不同教学环境下有差别、针对性的教育技术培训。

3.利用网络进行培训

第9篇:中小教师培训范文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形式多样化;重视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培养

0引言

电力培训中心主要负责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员工。受训学员的基础知识多比较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对技术类操作很感兴趣。因此,笔者根据自己十几年的电力教学经验认为:电力类培训应多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断改革,使学员乐于学、能学会、学以致用。

1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学员往往觉得不易理解,感觉枯燥无味,甚至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可教师若将理论与现场实际结合起来讲解,那学员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如电工教学中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简称KCL)的内容为:对电路中的任一节点,在任何时刻,通过该节点的各支路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用数学式表示为

单纯的讲解KCL定律的内容和公式,学员往往不易理解,但如果教师借助于例题和现场的实际讲解用法和应用就方便多了,学员也容易接受。

如图1所示为电路的一个节点,支路电流I1和I2流入节点,I3和I4从节点流出。则有

KCL给出了电路任一节点处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如果某一节点的各支路电流,只有一个是未知的,便可以根据KCL来求解出这个未知电流。

还可列举10kV母线在每一时刻的各支路的电流情况。

2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达,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如视频、CAI课件展示、电子讲义等),使教学效果更加的生动形象,从而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比如《电力安全生产》这门课程,对部分全讲规程、制度的课题,教师费尽心细讲了半天,学员因不感兴趣,听完就忘,效果非常不好。如果教师能在PPT课件中插入一些因为违规而酿成的血淋淋的安全事故视频,或者穿插介绍一些近来的电力事故通报,好奇心将会驱使学员想知道结果如何而认真看下去,并积极思考引发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领导的管理违章等。学员看到毛骨悚然的事故画面,听了那些因违规而造成的人身伤亡、设备损坏和大面积停电,往往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震颤,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员将会加深对各条规章制度的理解,并从心理上愿意去学规程中所规定的条条框框内容。对其他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借助于flas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如《电机学》中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变压器一次侧绕组中电流的变化引起铁芯中磁通的变化,进而在二次绕组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过程。)教师很难向学员讲清各个电量的变化情况,但如果借助于flas,形象将一次电流、磁通量、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过程演示出来,学员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来龙去脉了,进而掌握相应的抽象理论知识。还有一些(如开关结构、继电保护原理等)课程,教师仅仅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很难使学员理解、掌握,但借助于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如利用Authware、flash软件制作动画课件、视频等),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对学员的实践教学

在保证学员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尽量增加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电力企业的技术员工,“学”必须以“致用”,学员会动手操作才行。如触电急救知识,

发现人触电时不能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不会进行人工呼吸、胸部按压、包扎伤口等技术,不能算真正掌握触电急救。还有培训检修人员需要他们对设备能拆、会装,培训变电运行人员会正确进行刀闸操作、事故处理,线路人员要会爬杆才行,否则无论学多少理论都是枉然。为此,笔者建议电力培训中心在进行理论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员的技能培训,适当增加技能培训的授课学时,并将学员的技能考核与培训成绩挂钩,激励学员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另外,培训中心在举办等级培训的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以实操为主的短期培训班,举办相应专业的技能比武。总之,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演练、比赛,可以使现场人员技能水平有质的飞跃,进而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作出更大的贡献。

4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指导实训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电力培训中心要办出特色,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应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培训中心除教师自身的努力外,单位和社会应积极支持,建立有效机制,尽快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培训中心的教育才会更兴旺发达。

(1)提高认识,制订好规划。培训中心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中心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中来。

(2)改变专业教师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学校应有意识地安排好教学计划,建立相应的岗位职责,加强校内外培训基地建设,创造条件使专业教师有时间和机会与生产工程紧密联系。

(3)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培训中心要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地位、待遇,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获取多种证书,促进教师自觉地更新知识,参与在职培训和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