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慢性结肠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慢性结肠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

临床统计数据资料显示[1,2]: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较为困难,患者治疗后临床复发率水平较难控制。鉴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可靠治疗方法,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持,本文总结了我院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结肠炎病例,共计72例。按照患者性别情况分析,其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30例;年龄35岁~55岁,平均年龄(46.52±3.45)岁。随机将患者进行分组,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甲硝哇片0.2g,口服,2次d,连续4d后停6d;奥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连续10 d;复方维生素B 2片,口服,2次/d,连续10 d。每1个疗程为10d,疗程之间停4d,连续3个疗程[3]。

治疗组3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4]:葛根18g、黄连12g、制大黄18g、神曲15g、山碴16g、炒麦芽20g、陈皮10g,1剂/d,加水500ml,煎取300m1,150mI/次,2次/d口服,7d为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复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如下:治疗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11%。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后的复况比较结果如下:在整体复发率上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慢性结肠炎属于一种慢性、反复性和多发性的疾病,从临床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慢性结肠炎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按照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分析,慢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时便下沾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患者病情可能随时出现好坏交替的现象,病情相对较为容易反复发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关于慢性结肠炎治疗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6]。

从以往的相关文献研究和报道结果上分析[7]:传统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采用西药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患者实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同时治疗后复况较为严重。而有报道病例结果显示[8]: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临床比较优势。

本文研究中治疗组的研究对象在临床治疗总体效果和临床复发率上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这种比较优势得到了广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和相关医护人员的好评。

进一步研究后,我们发现:在西药抗生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的风险和几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患者采用中药灌肠液可以有效的提高和发挥药物的吸收效果,此外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在多种治疗手段联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愈合等多重作用。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临床针对慢性结肠炎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与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治疗方法相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并且在控制复发率上也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窦晓坛.世界胃肠病学会及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关于炎症性肠病生物治疗的伦敦共识意见:起始、终止、药物选择及应答预测[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12):825-828.

[2]叶胜青,丁在咸,张,等.植物乳杆菌对白细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11,31(9):619-624.

[3]林英勇,秦湘红,袁耀宗,等.5-氨基水杨酸锌胶囊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4):263-266.

[4]陈卫,丁文俊,崔龙.手辅助腹腔镜与开腹全结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0):1077-1079.

[5]霍丽娟,安丽婷,师永盛.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8):523-527.

[6]黄宣,吕宾,张烁.抗肿瘤坏死因子α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荟萃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6):499-504.

第2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护理

【中图分类号】R57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377-01

右髂窝内续于盲肠和结肠的部分是结肠,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个部分,排列成个“M”状,将小肠包围在内。结肠炎是指这些“M”型的肠管所发生的炎症。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病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以大肠(直肠和结肠)粘膜与粘膜下炎症病变的主要特征[1]。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血便、腹痛以及一些肠外症状,如眼睛痒胀、口腔溃疡、皮肤肿块、关节肿痛、骨质疏松、肾结石等。病程漫长,轻重不等,有溃疡性结肠炎8-10年病史的患者会有较高风险患结肠癌。对于其发病原因,现代西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遗传、精神、过敏,特别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但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同时,本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不断加重,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寻求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显得日益迫切。本文选取我院接收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与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2002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40例,年龄在23-70之间,病程在5个月至25年之间。其中初发性患者10例,慢性复发性患者25例,慢性持续性患者5例。

1.2临床表现:患者均有轻重不一的腹泻症状,轻者每日排便3~5次,重者每日排便12~17次;粪便呈糊状、粘液状有11例,血性粘液便19例,粘液脓血便10例。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腹痛位于左下腹部或下腹部,9例无定位腹痛,并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便后可暂时得到缓解,1例仅有腹部不适。40例均经3次大便常规检查及培养,未获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虫。

1.3检查:通过结肠镜检查,确定患者的病变部位,经检查,病变肠段为直肠者7例,直肠、乙状结肠者26例,左半结肠者7例。同时,在肠镜检查时,在病变部位夹取少量粘膜组织进行病理化验发现,结肠粘膜呈现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腺体排列异常,杯状细胞减少,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1.4治疗:灌肠处方为0.5%甲硝唑100ml、庆大霉素8万U,锡类散1.5g、地塞米松5mg,其中,一般症状可选用泼尼松,重症者可选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按照处方每天同一时间以直肠滴入法保留灌肠,灌肠后20min变一次,保证药物与肠壁充分接触。15天后改为隔日灌肠1次,30天为1个疗程。同时,还要辅助进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的治疗,40例患者中,有一例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2治疗结果

2.1短期疗效。显效:腹痛消失,体温正常,大便隐血好转,大便成形;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隐血好转,大便基本成形;稳定:症状减轻,大便隐血好转,大便成糊状。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显效12例,有效26例,稳定2例。

2.2长期疗效。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仅留疤痕,随访1年或以上未见复发。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肠粘膜仅遗留轻度炎症,或近期治愈后于1年内复发。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状结肠镜等检查示病变程度有所减轻,但有复发。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无明显改善。

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以及随后的护理,40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1例,基本缓解27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者无。

3护理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病,可通过治疗得到控制,但却不能被完全根治。因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主要包括临床监测、饮食护理、生活护理和心理护理。

3.1临床监测:住院进行疗程治疗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要求每3-4小时观察体温、血压、脉搏、心率1次,并记录患者的腹痛、便血情况,若病人的皮肤弹性有脱水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师制定治疗方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如大出血、频繁腹泻、高热、血压明显下降等,发现要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抢救措施。同时应保持患者皮肤清洁,注意帮患者翻身,有效防止褥疮。

3.2饮食护理:因患者长期出现腹泻、进食不良、便血等症状,会导致营养不良状态、贫血,因此,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和营养搭配。要多吃易消化、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生、冷、硬的食物。同时,要少食多餐,根据营养需要搭配好膳食后,要分多次进餐,从而减轻患者胃肠道的负担。

3.3生活护理:由于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的症状,所以要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确保其正常的休息,从而减少病人的情绪波动及体力消耗。同时,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证患者肛周皮肤的清洁,防止褥疮。

3.4心理护理:溃疡性结肠炎病程长,且易复发难愈,患者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特别当遇到治疗效果不明显时,会产生担忧、焦虑、恐惧等心理,将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要经常与患者进行交流,向其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诱发加重因素及自己的病情、治疗方法等,消除患者对本病的疑虑,稳定患者的情绪。在治疗期间,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促进健康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疗效,在灌肠时,让患者保持舒适的,减轻其对治疗过程的恐惧。

灌肠疗法具有便于施药,吸收快,起效速,生物利用度高,用药安全,方法简便,易为病人接受等优点[2]。临床上,大多采用灌肠的疗法再辅以日常护理来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这种治疗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是有疗效的,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第3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中西医结合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r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扩展至降结肠、横结肠,也可及全结肠。主要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40例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根据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UC诊断标准[1]确诊。全部病例经结肠镜检查确诊,同时做细菌培养检查。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西药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0岁;病程6个月~5年26例,5~10年44例,>10年10例;乙状结肠溃疡40例,升结肠溃疡32例,降结肠溃疡8例。西药治疗组(西药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龄18~56岁;病程1~5年10例,5~10年26例,>10年4例;乙状结肠溃疡20例,升结肠溃疡16例,降结肠溃疡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0mg,每日4次,同时服用自拟药方:黄芩12g,黄柏12g,人参15g,茯苓12g,白术12g,虎杖15g,地榆炭15g,败酱草15g,甘草8g。随症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索10g,脓血较多加马齿苋30g,肛下坠明显加炒柴胡6g。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约300ml,分2次早、晚各温服1次。

西药治疗组:柳氮磺吡啶 100mg,每日4次口服。

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现代临床疾病诊断学》结肠炎诊断标准制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明显好转,部分患者溃疡已消失;无效: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变化。

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表1两组疗效比较(略)注:与西药组比较,*P

3 讨论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过敏、精神因素等有关。本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为控制本病的有效药物,但长期应用后患者难以耐受其毒副作用使治疗中断。中医学认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损伤脾胃,酿生湿热均可导致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血凝滞,壅而生脓,腑气传导逆乱,故见腹痛、腹泻、便下黏液、脓血等症,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同治,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方中黄芩、黄柏清热解毒、清肠止泻;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化湿止泻;虎杖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其还有增强免疫功能及抗癌之效;地榆炭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酸涩收敛、清除内热等功效;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祛瘀止痛,临床上多用于肠痈腹痛等症;黄芪托毒生肌,可促进溃疡愈合。另外,现代医学还认为黄柏、黄芩有较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多种肠道病毒、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全方配伍可起到益气健脾、清热利湿、凉血化瘀、托毒生肌作用,另外还有增加免疫及防癌作用。标本兼治,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第4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结肠炎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有压痛,有时能触及痉挛的结肠。常见的全身症状有消瘦、乏力、发热、贫血等。

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收治的128例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94例,男性49例,女性45例,年龄17-63岁,病程从1年至10年不等,对照组34例,女性16例,男性18例,年龄21-62岁,病程从 1年到12年不等,临床治疗组主要分型为湿热积滞,脾虚肠寒,土虚木乘,对照组亦相应分三型,两组所观察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分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与疗效标准

2.1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腹痛 、 腹肠、肠鸣、下坠,体检左下腹或右下腹压痛,大便呈习惯性改变和性状改变,呈羊屎状或溏烂,便带黏液,或少许鲜血,大便秘结和腹泻交替发作,次数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改变。

肠镜检查:符合肠镜下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慢性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病及其他特异性疾病引起的肠炎。

2.2疗效判断标准:(观察服药1个疗程)

痊愈:临床症状 、体征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病变恢复或形成疤痕?;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肠镜检查肠粘膜仅轻度改变;

好转: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病变减轻;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肠镜检查均无变化或进行性加重。

3治疗方法

基本方:藿香15 g、紫苏叶12 g、白术(炒)12 g、陈皮12 g、法半夏12 g、厚朴10 g、茯苓12 g、桔梗10 g、、黄连5g,木香 7g。

治疗组随症加减,100ml, 日3次口服,温开水送服,30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服用补脾益肠丸6g,日3次口服,30天为一个疗程。

4结果

5讨论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因性或原因不明性肠炎,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全结肠等,随着病程的延长,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改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由饮食无度、饮食不洁及无规律造成,此外情绪失调、脾胃气机失调、忧思恼怒,精神紧张有很重要的关系,病理变化与脾胃密切相关,关键在于肝,治疗上相应紧紧围绕疏肝健脾、抑木扶土,调理肠胃气机方可收到疗效。

参考文献

[1]袁继云.真人养脏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4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

[2]吴邱保.加味乌梅丸与柳氮磺吡啶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比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6,05.

第5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阑尾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53例慢性阑尾炎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5例阑尾游离或黏连较轻,行常规切除;其余28例与周围组织重度黏连的患者行阑尾黏膜剥脱术。结果 5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治愈率100%。结论 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术式,可以减轻手术侵袭,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阑尾炎;手术

为了探讨慢性阑尾炎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53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28例,女25例,年龄18~69岁;钡灌肠检查证实阑尾存在病变,体格检查右下腹麦氏点均有不同程度局限性压痛,均确诊为慢性阑尾炎。

1.2 手术方法在硬膜外麻醉下取右麦氏切口,切口长2~4cm。对于阑尾盲端游离或与周围组织轻度黏连的患者,行分离黏连常规切除阑尾,残端荷包缝合包埋。对于与周围组织重度黏连的患者不分离黏连,也不切开盲肠壁和侧腹膜,行阑尾黏膜剥脱术。术后常规用甲硝唑、抗生素治疗4~5天。

2 结 果

53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术后随访2~36个月,仅1例患者自诉右下腹偶有隐痛不适,其余均恢复良好,手术治愈率100%。

3 讨 论

与慢性阑尾炎容易混淆的疾病有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溃疡性结肠炎、腹腔粘连、慢性胆囊炎、Meckle憩室及盲肠疾病如结核、肿瘤等[1]。在诊断慢性阑尾炎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有典型急性阑尾炎病史;(2)有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疼痛和压痛。慢性阑尾炎引起腹痛和轻压痛的部位应与以往急性阑尾炎时相同,仅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3)X线钡餐检查。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检查。慢性阑尾炎的X线征象为阑尾显影有中断、扭曲、排空迟缓,并因粘连不易推动等。如阑尾腔已全闭塞,则不显影,可根据回盲部显影的位置来判断压痛点与阑尾之间的关系。本组均有急性阑尾炎发作史。慢性炎症每急性发作一次,阑尾与周围组织黏连就增多,炎性包块体积就增大,给手术带来很大困难。术中寻找阑尾可按盲肠上三条结肠带交汇处或借助回盲带予以确认,两种方法结合,寻找阑尾多能获得成功。如按上述方法找不到阑尾,可能有以下原因:(1)乙状结肠过长或横结肠下垂至右下腹;(2)异位(肝下、左下腹、腹膜外)阑尾;(3)反复发作慢性阑尾炎阑尾萎缩或阑尾周围脓肿侵蚀阑尾,消失殆尽。术中发现阑尾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应首先探查盲肠、回肠、右输尿管等。如遇周围粘连过重操作困难时,切忌反复翻动,可用钳夹肠管,以免术后粘连加重,导致粘连性肠梗阻。术中还应注意腹膜保护,可采用腹膜外翻法保护切口,并根据术中情况合理选择引流或甲硝唑液等抗菌药液灌洗腹腔,防止术后并发症。本组53例患者中,25例阑尾游离或黏连较轻,行常规切除;余28例有腹腔黏连严重、异位等情况,未强行分离黏连、切开腹膜、肠壁等寻找阑尾,而是沿结肠带寻找至阑尾根部,根部结扎切断,近端常规荷包包埋,阻止了肠腔细菌及异物;完整剥除腔内黏膜层,去除了腔内异物及细菌,阑尾系膜未处理,残留浆肌层不会坏死脱落,腔内少量出血,压迫2~3分钟即可,或明胶海绵条填塞,断口敞开不会残留死腔。此术式术中无需分离黏连、切开侧腹膜或盲肠壁,切口小,出血少。

总之,针对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术式,可以减轻手术侵袭,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第6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10例炎症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对炎症性肠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同时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结果:患者经诊断后为UC和CD,并发病情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两者相比UC明显多于CD,女性要多于男性,但UC与CD的发病情况在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对UC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内镜检查以钡灌肠检查;治疗方法大多数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效果良好;对CD的诊断则主要是通过内镜及术后的手术治疗后得以确诊,而治疗方法则多数采取手术治疗。

结论:炎症性肠炎患者的发病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应的肠镜及病理为主要方法,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规范性治疗,且效果良好,同时对患者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及定期的回访工作。

关键词:炎症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9-02

炎症性肠病(inf 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慢性复发性肠道炎症,主要由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组成,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肠道的免疫机制有关,并受遗传及环境因素影响。[1]该病与西方较常见,据最新统计显示该病的最高患病率达2‰,并逐年呈上升趋势。据国内不完全统计,现今国内有炎症性肠炎患者数已超过2万,其中以UC患者居多。下面就我院收治的炎性肠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收治并确诊的110例炎症性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2例,女68例,年龄为9~80岁,平均年龄(42.67±13.6)岁,其中UC患者83例,CD患者27例,UC患者明显多于CD患者。UC患者病程为1~16年,CD患者中20例CD患者的首发表现为肠梗阻或肠穿孔,病程为1~12天,其余患者病程为2个月~2年。4例患者UC患者并发慢性胃炎或慢性乙肝,同时合并胃溃疡及高血压患者个1例;CD患者中2例合并高血压。

1.2方法。主要通过对患者临床治疗的整理,总结对炎症性肠炎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同时对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1.3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2000年)[2]。对不符合该标准的消化道患者进行排除。

2结果

2.1患者发病情况。110例炎症性肠炎患者的发病情况:UC患者男16例,女26例,平均发病年龄(42.66±15.23)岁,CD患者男6例,女14例,平均发病年龄(43.54±12.00)岁,CD患者与UC患者发病情况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0.090,P>0.05)。

2.2患者并发症情况。UC患者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3例,并发肠穿孔2例,并发中毒性巨结肠1例;CD患者中并发肠梗阻及肠穿孔的患者4例。

3讨论

本组患者中UC患者明显多于CD,并且女性多于男性,与文献对于炎症性肠炎的报道一致[3]。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下面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展开讨论。

3.1诊断标准。UC的诊断主要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肠镜检查进行确诊,肠镜下显示UC病变多为从直肠开始,呈现连续性、浅表性及弥漫性分布,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黏膜炎症。肠镜主要的累及范围为溃疡性直肠炎、全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①患者黏膜血管纹理紊乱、模糊,并伴随水肿、充血、出血易脆及脓性分泌物出现,亦可见黏膜粗糙或成颗粒状。②患者病变部位明显,可见弥漫性多发性溃疡或糜烂。③对于慢性病变的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钝、变浅或消失,出现假息肉及黏连等情况。

CD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内镜及术后的手术治疗后得以确诊,该病的内镜表现随病情的发展不同阶段略有不同:早期患者见针状的小红斑,而随病情的进展逐渐发展程阿弗他溃疡,散在分布,小儿浅表,但相间黏膜多为正常;当病情发展至中期时,患者内镜下显示,溃疡逐渐变大,呈裂隙样或匍行状,相互隔合并随肠管纵向分布,逐渐形成纵行的裂隙溃疡,溃疡与黏膜水肿形成铺路卵石样病变,同时短环形跳跃分布的肠道狭窄是本病的特征症之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假息肉及黏膜桥,对并发瘘管的患者可见瘘管开口。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①患者出现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的黏膜病变。②溃疡呈现铺路卵石或纵行溃疡。③患者出现全壁性炎症病变。④出现非酪性肉芽肿。⑤并发瘘管的患者出现裂钩及瘘管开口。⑥伴随部位病变。

3.2治疗方法。现今临床上对IBD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三大药物,即水杨酸类、类固醇激素类,及免疫学抑制,并且在临床是也取得较大进展。

IBD的治疗原则:①确定患者的疾病使,判断是初发或复发,便于尽早进行控制;②维持缓解,预防复发;③确定治疗方法,内外科治疗结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

3.2.1皮质类固醇。抗炎机制:皮质类固醇可阻止细胞磷脂中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游离的花生四烯酸,是白三烯等验证介质生成减少,降低IBD的炎症反应[5]。

皮质类固醇主要是对患者的IBD急性发作有效,其中糖皮质激素对IBD的控制即为有效,尤其是针对中重度活动期的病例。以强的松为例,患者的正常用量为30~40mg/d,但对于重症及顽固性病例用量可达60mg/d,治疗时间不宜过久,疗程一般为6~8天。在重症病例进行治疗前要先给予缓和较大剂量的静脉滴注,带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而后停药。

3.2.2氨基水杨酸类(SASP)。抗炎机制:SASP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SP)和5-ASA,5-ASA在肠黏膜局部发挥抗炎作用[6]。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主要是维持缓解患者病情最为有效的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轻、中型或经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有明显改善的患者。用药方法为4g/d,分为4次,口服给药,在用药3~4周后可适当减量,直至维持2g/d,维持口服1~2年。对出现停药复发者,可以最小剂量进行长期的维持治疗。

3.2.3免疫抑制剂。抗炎机制:免疫调节价主要为特异的核糖核酸合成的抑制性药物,通过抑制核糖核酸的合成来抑制过强的T细胞免疫反应,发挥抗炎作用[7]。

该药主要应用于重症UC患者或对糖皮质激素应用无效的患者,使其安全度过危险期。由于该药的显效时间为3~6个月,故对该药的维持一般要持续1~2年的时间。以环孢素为例:环孢素(Cyclosporine)是一种具有强免疫抑制作用的脂溶性多肽,通过抑制T细胞IL-2的产生,影响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进展,从而发挥抑制作用,该药的给药犯法主要是进行4mg/(kg·d),并在重症患者间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应用的同时要注意对二重感染、肾毒性的不良反应的观测。

综上所述,IBD临床发病的特点为UC高于CD,且女性高于男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主要采用肠镜及内径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诊断,通过三大药物的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凌云,罗忠金.炎症性肠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6,7(2):136-138

[2]Summers RW, El iott DE, Urban Jr1JF, et al1Trichuris suis therapy inCrohn. s disease1Gut,2005,54(1):87-901

[3]Isaacs KL,Sartor RB1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with ant b-iotics1Gastroenterol Clin N1Am,2004,33(2):336-3451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5]Plevy SE,Salzberg BA,Regueiro M1A humanized ant-i CD3monoclonal antibody,visilizumab,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steroid-refractory ulcerative col-itis: preliminary result s of a phase I study ( abstr)1Gastroent erology, 2003,124: A7

第7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结肠透析; 尿毒清保留灌肠; 尿毒清口服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9.024

慢性肾衰竭(CPF)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的基础上,缓慢出现肾脏进行性减退,最终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是多种肾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笔者所在医院肾脏内科于2011年6月-2012年2月对6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结肠透析,尿毒清口服结合尿毒清保留灌肠以及相应护理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18~81岁,平均50岁;病程2~20年,平均6.5年;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20例,高血压肾病10例,过敏性紫癜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5例,慢性肾盂肾炎15例,多囊肾2例,动脉硬化性肾病2例。8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2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肾功能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确诊为慢性肾衰早、中期患者,无感染,无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近期无肠道及肛区出血,且高血压已控制的患者。患者能按要求服药,严格控制饮食,依从性好,且病程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慢性肾衰患者;慢性肾功能不全基础上的急性肾衰;有恶性高血压、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危重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法合作者,如精神病患者。合并有感染性疾病,存在溃疡性结肠炎、下消化道出血、肠激惹、严重痔疮肛裂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低盐、优脂、低蛋白饮食,根据病情降压、利尿,改善贫血,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控制感染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尿毒清开水冲服,3次/d;结肠保留灌肠:尿毒清2袋,水煎250 ml,待药液温度降为37 ℃左右时进行灌肠,保留时间30 min以上,1次/d,取左侧卧位,保留灌肠后抬高臀部,20 d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一般中药温至37 ℃左右内服,3次/d,连续20 d为一疗程。治疗中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实际临床疗效。

1.4 护理

1.4.1 透析前的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透析中的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讲解结肠透析的目的和意义,并告知其治疗的安全性,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告知患者治疗前勿进食太饱,要求排空膀胱,以降低腹压,减轻透析时可能引起的不适。如果是便秘患者,可以服用缓泻剂。

1.4.2 透析时的护理 携带灌肠专用液体石蜡,协助患者左侧卧位,插管前先用液体石蜡导管10 cm,插入20~30 cm,嘱患者深呼吸,全身放松,协助患者臀部抬高约10 cm,使灌肠液在肠内不宜流出,保留至少30 min以上。1次/d,连续4周为一疗程。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导管,插管时动作轻柔,不可粗暴用力,以免刺破肠壁;插管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如有不适要暂停插管,安慰患者,嘱其张口呼吸,以降低腹压,减轻不适。正确掌握插管深度,以20~30 cm为宜,推注药液要缓慢,以免增加腹压,使药液外溢。清洁肠道时,患者取左侧卧位,此时乙状结肠的位置较低,灌肠液在肠道保留时间长,不易流出,结肠透析、药物灌注时臀部抬高。嘱患者在进行结肠透析后要轻揉腹,尽量多保留时间,加强疗效。治疗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出冷汗、腹胀、腹痛情况。如出现腹胀、便意、排气等,随时观察排泄物的颜色、量及性质。

1.5 观察项目 观察治疗前后倦怠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腹胀、夜尿次数、水肿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1],并观察治疗前后BUN(血尿素氮)、Scr(血肌酐)、GFR(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BUN、Scr、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BUN、Scr、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常见的危重疾病,是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无论是继发病因还是原发病因引起的肾功能恶化、肾脏损害,均最终发展为终末期尿毒症。8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各项化验指标的变化说明,结肠透析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重要作用,可延长进入血液透析时间,延长寿命。尿毒清口服合用保留灌肠,可以充分利用人体肠壁组织所具有的选择性吸收与排泄的半透膜特性,使停留肠道的药液渗透弥散,加速食物残渣的排泄,从而排除体内毒素,又可以使药物直接通过肠壁丛进入血液循环,避免口服汤药经过上消化道时被破坏的弊端。由此可见,结肠透析尿毒清保留灌肠以及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改善慢性肾衰早期的临床症状,减轻、阻止或延缓肾功能的损害[2]。精心的护理有效避免了出血、大便失禁、腹痛等并发症,保证了结肠透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上述观察可以总结出,结肠透析、尿毒清保留灌肠可有效控制或降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尿酸水平,而且价格较低廉,操作简单,治疗效果理想。当然,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际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寻求疗效更加显著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更加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小勇,赵亚峰.中药口服结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1,2(33):2.

第8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结肠透析;保留灌肠;中药直肠滴入

[中图分类号] R69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118-03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滞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晚期,由于疾病导致胃肠道反应,口服中药不易耐受,且毒素不只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胃肠液中[1],中医使用中药直肠给药能改善CRF患者的全身症状,改善肾功能,延缓病情发展,但由于直肠给药方法不同,其时效性、疗效性也不同。为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直肠给药方法,笔者自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肾病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传统保留灌肠和改良的直肠滴入进行治疗。其采用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早期CRF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3月在我院肾病内科住院及门诊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及肾衰竭期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保留灌肠)32例和治疗组(直肠滴入)36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5~79岁,平均(55.8±13.1)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8~81岁,平均(60.7±14.3)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糖尿病肾病19例,高血压肾病8例,过敏性紫癜6例,肾病综合征4例,肾盂肾炎3例,其他7例。治疗组及对照组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及肾功能指标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Cr)10~50mL/min;9mmol/L≤血尿素氮(BUN)≤20mmol/L;177μmol/L≤血肌酐(SCr)≤707μmol/L[2]。排除标准:严重内痔、肛管黏膜炎症、活动性出血、肠道肿瘤、心功能Ⅳ级、直肠手术后、妊娠。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死亡、转院、不能耐受结肠透析等未完成实验者、试验过程中因病情需要实施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替代疗法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病例均运用肾内科护理常规护理,指导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内服中药,西医对症处理为基础治疗。直肠给药前两组均用广东今健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JS-308D型结肠透析机进行清洁灌肠及结肠透析。

对照组:嘱患者排空透析液,根据患者症候选用肾内科灌肠经验方浓煎,内有大黄、牡蛎、蒲公英等,将浓煎的中药150mL加温至37~38℃,倒入一次性灌肠袋中,灌肠袋肛管前端15~20cm,距30cm灌入中药,嘱患者保留,记录保留时间。每周进行5次,15次为一个疗程。

实验组:嘱患者排空透析液,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将中药浓煎150mL,加温至37~38℃,倒入消毒的玻璃瓶内备用。取一次性输液器剪掉针头及过滤器,用酒精灯将一次性输液器前端处理圆润,避免弄伤直肠黏膜,石蜡油润输液器前端20~25cm,备用。石蜡油,轻柔插入输液器至10~15cm,调节滴数60~100滴/min,15~30分钟滴完。嘱患者尽量保留较长时间,记录保留时间。每周进行5次,15次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药物保留时间分为≤30min、31min~2h、≥2~4h、≥4h。实验室指标:检测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氮。临床症状积分。

1.4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显效:临床症状积分大于6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大于20%或血肌酐降低大于20%;有效:临床症状积分大于3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大于10%或血肌酐降低大于10%;稳定: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积分小于30%;内生肌酐清除率无降低或增加小于10%或血肌酐无增加,或降低小于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或血肌酐增加。显效、有效、稳定视为总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17.0版本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治疗前后血生化对照采用单变量的协方差分析;两组保留时间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疗效比较采用有序资料的秩和检验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采用单变量的协方差分析方法,处理前的血清肌酐:F=148.793,P=0.000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62%,采用有序资料的秩和检验统计分析方法,由Wilcoxon秩和检验的结果,Z=-2.053,P=0.040

3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肾功能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4]。笔者选取肾功能失代偿期及肾功能衰竭期患者进行对比观察,是控制肾功能衰竭的关键时期,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及蛋白尿,合理饮食、辨证口服中药外,辅以结肠透析后中药直肠给药。中药直肠给药的机制是通过肠壁吸收,改变内环境,增强肾小球的免疫功能,清除中分子毒物而发挥疗效[5]。本组临床观察方选大黄牡公汤加减,大黄有通腑泄浊、化瘀解毒,祛湿清热等多种功用,可减轻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抑制肾小管细胞的高代谢状态及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蛋白质代谢,降低血尿素氮与肌酐等多种功效;牡蛎具有收敛固涩精微,防大黄攻泄太过的作用。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利湿,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6]。

本研究采用结肠透析机进行清洁灌肠及结肠透析,清除结肠及直肠中的大便,再给予中药直肠滴入,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比较中药直肠滴入及保留灌肠,采用直肠滴入保留时间比保留灌肠的保留时间长。采用一次性输液器滴入中药,因滴入的时间长,压力小,对肠黏膜的刺激小,能有效缓解肠蠕动,增加了药液在直肠及结肠的保留时间,利于药液的吸收,采用直肠滴入组疗效优于灌肠组。

中药直肠滴入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中药方法之一,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给药途径。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至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至全身,达到治病的目的[7]。中药直肠滴入,将浓煎的大黄、牡蛎、蒲公英药液溶于直肠分泌液中,通过黏膜吸收,给药1~2h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加之灌肠的局部血药浓度高于口服浓度[8],利于药液的渗透及毒素排出体外。同时现代医学认为,直肠黏膜血液循环丰富,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直肠给药可以避免口服给药的首关效应,避免静脉给药的痛苦及减轻肝肾的解毒负担,直肠滴入药物保留时间较长,起到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的作用[8],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与体征,是一种相对安全、高效的中药治疗方法[9],对控制慢性肾衰患者肾功能的恶化,保护健存肾单位,延缓CRF患者的透析时间具有积极作用。此外,中药直肠滴入更适合老年患者、幼儿患者。

[参考文献]

[1] 陈香梅.现代慢性肾衰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

[2] 詹继红,王松,王映林,等.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91-1592.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21.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49.

[5] 冯中贤,商月娥.2种灌肠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7-8.

[6] 周丽丽,张宁.中药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竭时机与疗效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8):1074-1076.

[7] 祁佩云.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及护理方法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2):50-51.

[8] 史菀萍,沈莉,文曦娜.慢性肾衰的中医诊治体会[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531(3):227.

第9篇:慢性结肠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外伤腹膜后出血血肿治疗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84

外伤性腹膜后血肿为腹腰部损伤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多伴有腹膜外位和间位脏器损伤,如腹腔内脏器、骨盆骨折、腹膜后间隙的器官、血管外伤等,若治疗不及时会有生命危险[2],为进一步总结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断和治疗经验,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外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外伤性腹膜后血肿患者43例,男38例(884%),女5例(116%),男女之比76:1,年龄8~65岁,平均416岁。致伤原因:殴打伤10例(233%),坠落伤13例(302%),交通事故伤20例(465%)。43例中单纯性腹膜后血肿26例(605%),合并内脏器官损伤17例(395%)。17例合并内脏器官损伤中空回肠挫裂伤8例,肝破裂3例,脾破裂4例,十二指肠破裂1例,左肝挫伤并结肠肝曲浆膜破裂1例。

治疗方法:剖腹探查并空回肠修补术8例,脾切除术4例,行脾切除术3例,肝部分切除及肝修补术3例,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肝修补加纱布肝创口填塞并结肠浆膜修补1例。

结果

43例患者中,治愈41例,治愈率953%,病死2例,病死率47%,其中死于十二指肠瘘腹腔残余脓肿致慢性衰竭1例,死于休克1例。

讨论

腹膜后血肿的诊断:腹膜后血肿是腹部外伤后常见并发症,患者伤后由于出血较多,导致血容量减少,和内容以造成休克,患者伤后,多伴有其他脏器的损伤,多有腹痛、腹胀、肠鸣音减弱等表现时,应考虑到腹膜后血肿的可能,同时要确定有无腹腔内脏器破裂;否则容易对其他损伤的漏诊,可以利用X线超声、CT和血管造影等手段来判定腹腔内损伤的情况。另外,腹腔穿刺是特有的诊断手段,临床多为采用,当穿刺到血性渗液,这说明腹膜后血肿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当抽到新鲜不凝血时,说明腹腔内脏器损伤,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治疗腹膜后血肿的方法:腹膜后血肿治疗效果取决于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是治疗的关键。对于单纯性血肿,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就能治愈,这是由于单纯性血肿多由腹膜后小血管破裂出血引起,出血血管小,出血量少,临床表现不是太严重,因此,应用保守治疗一般即可治愈。而对于腹腔内脏器损伤及腹主动脉等大血管损伤,则要立即手术,积极抗休克治疗,寻找出血部位,及时止血。开放性腹部损伤并发腹膜后血肿:不论是否为贯穿刺伤,在处理腹腔脏器之后,应继续探查血肿,因贯穿伤常累及腹膜后器官或血管[3]。上腹部腹膜后血肿:出现胃后区胰十二指肠周围血肿,常是腹膜后十二指肠段或胰腺损伤的特征。因该血肿区域深在,前方被胃、横结肠和大网膜所遮盖,血性渗液尚未漏入腹腔之前,典型的腹膜炎多不明显,对此要仔细进行胰和十二指肠的探查。肾周围血肿:如为稳定型,无休克及大量血尿,可行保守治疗,必要时可行肾盂造影以明确诊断。需手术探查者,不得轻易切开肾筋膜。因为它能禁锢出血、防止尿外渗、利于肾损伤愈合。本组有1例切开探查止血行肾修补,因广泛渗血,采用缝扎、电凝、大剂量止血剂均难以止血,最后仍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对不稳定性血肿,有严重休克和大量血尿或尿外渗者,应立即行手术探查。骨盆骨折所致的血肿:在排除腹腔内脏器损伤、膀胱或直肠等破裂后,单纯骨盆骨折探查是不必要的,应给予严密观察,有时介入血管内栓塞可替代血管结扎止血[4]。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处理:对于腹膜后血管损伤引起的血肿,因有附近脏器压迫及血肿包膜禁锢作用,大部分病例在探查时已发生有效的填塞和血栓。对于巨大的腹膜后血肿,高度怀疑大血管损伤,应结合整体条件判断探查与否。若发现血肿范围逐渐增大,说明有大血管损伤的活动性出血,须紧急进行探查[5]。及时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本组43例患者剖腹探查并空回肠修补术8例,脾切除术4例,行脾切除术3例,肝部分切除及肝修补术3例,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肝修补加纱布肝创口填塞并结肠浆膜修补1例。经过治疗治愈41例,治愈率953%,病死2例,病死率47%,其中死于十二指肠瘘腹腔残余脓肿致慢性衰竭1例,死于休克1例。由此说明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要结合临床急躁确诊,及时发现出血部位和出血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郑正葆,张素勤.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12):749-750.

2杨春明.损伤性腹膜后血肿(附54例分析)[J].实用外科杂志,2002,5(11):585.

3汪志明.CT在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9,19(12):736-73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