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

第1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公主岭;种子市场;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94-1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

为巩固种子执法年成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针对公主岭市种子市场点多、面广、战线长、情况复杂等特点,全市的种子管理工作一定要打破常规,出奇招、出奇兵打赢种子市场监管这一仗。一是成立种子市场监管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牵头,成员为市农业局相关科(室)、市种子管理站人员;二是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将辖区乡(镇)30个市场分成3片监管,具体由3位站长每人负责1片带队检查;三是加大执法投入力度。由原来的1辆执法检查车增加到3台,市场执法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0人,由以往每周普遍检查1次市场,提高到3天普遍检查完一次。保证每天都有执法工作人员在监管市场,做到死看死守,不落一家,不留死角。

2坚持种子市场管理各项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一是警钟要早敲。全市种子管理工作会议在市场启动前召开;二是温馨提示要早进行。市场监管的10个方面内容和办理备案登记证通知一并下发,在种子加工包装前对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温馨提示;三是市场要早进入。摸清市场底数,掌握市场动向;四是质量抽检早进行。防止不合格劣质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到农民手中;五是备案登记证早办理。登记备案在市场启动前登记完;六是上级种子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早传达、早落实;七是主推品种早出台。2014年主推品种:农华101、吉单50、先玉335、郑单958等12个品种继续推行。

3继续落实好“五统一”和“六项制度”

“五统一”即统一农作物种子经营档案;统一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统一标签;统一登记备案条件和程序;统一佩带胸卡。“六项制度”即售前会议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广告审查制度;品种退出制度;缺陷种子召回制度;抽样检测制度。这是种子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认真落实好。

4对非正常渠道销售对种子,制定好管理对策

近年来,通过经纪人、订单、合作社、车接车送等渠道销售种子的现象呈上升趋势,未审品种和假、劣种子多数也以这些形式销售到农民手中,这部分种子在管理部门的监管之外,最容易出问题。对于这部分种子的管理,一是要和园区农业局联合,加大对铁北园区种子经销商的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大对种子仓库的检查力度,以便及时发现违法品种,把问题种子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采取调查的方式,就是走村入户调查登记,排查出销售种子的经营者及销售的非法种子,;三是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群众举报非正常渠道销售非法种子的行为。

5对非法包装种子的,要加大打击力度

对没有取得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资质不够的批发商、受委托的经营者和专门经营不再分装种子的经营者,私自包装种子的,要重点打击。这些种子不但对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而且扰乱了正常的种子经营秩序。一是要查资质,看包装上的生产企业是否具备种子生产包装权;二是如果该企业具有生产包装权,跟该企业联系,看是否是该企业生产包装的产品;三是向该企业发放品种确认书,盖上该企业的公章后将品种确认书发回来,才能证明该品种合法,否则按非法包装处理。

6搞好品种普查登记

要对任何一家商店、任何一个品种都要逐一普查登记。摸清市场品种的底数,不放过任何一个未审品种及侵权套牌品种。同时要对所有品种逐一进行抽样检验,不放过任何劣质种子。

7把质量检验报告备案纳入种子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

生产企业要对自己生产的品种和外调品种逐一全部按批次做好四项指标检验,并将其品种、数量、批次检验报告一并报市种子管理站备案,不做四项指标检验的品种不允许上市;对外省调入的品种,必须按批次做好四项指标及真实性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连同公司的相关证明材料一并上报市种子管理站备案,在市种子管理站的监督下调入,否则不准调入。

8清理整顿不合格企业,做好企业整改收尾工作

经过清理整顿工作,多数企业在固定资产的投入上、生产加工上、检验室改造上及人员培训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个别企业还存在着一定问题,特别是注册资金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市种子管理站对问题企业已发出整改意见,今年年末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将依法撤消其资质。

9积极做好群众举报、投诉及种子纠纷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对于群众投诉的各类种子问题,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种子企业和经销商不要存在侥幸心理,确属违法及种子质量问题的,一定进行查处,给农民造成损失的,一定要进行赔偿,而且要依法对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

10搞好与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第2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 放心菜工程;成效;经验;启示;河南商丘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05-01

1 放心菜工程取得的明显成效

商丘市蔬菜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规模效益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突出规模优势,加强质量建设,基地蔬菜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城镇市场蔬菜合格率达到96%以上。商丘常年蔬菜种植面积11.2万hm2,复种面积18.33万hm2,实施放心菜工程,有力地推进了全市蔬菜产业化、现代化,正在呈现生产规模稳定发展、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市场流通活跃通畅的好形势。

2 放心菜工程积累的成功经验

推进放心菜工程,坚持“质在量前、质在量中、质在民心、质在务实”的原则,以全面提高产地蔬菜质量安全为核心,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安全水平。

2.1 加强生产源头治理

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专业村进行全面检查,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情况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查处和纠正违规使用农药行为。蔬菜基地严格按照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的要求,选择集中连片的设施化蔬菜基地开展建设,推动规模化种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2.2 强化过程环节监管

积极推进《河南省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的实施,按照从生产地到销售地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记录生产者以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意识,努力使禁限用高毒农药知识人人皆知,提高社会认知度。

2.3 按照标准组织生产

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创建为载体,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加强农业标准的宣传培训,建立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基地内种植蔬菜全部实现依标生产。推行蔬菜优良品种、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遮阳网等农业适用技术和物理应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协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技术规程[1]。

2.4 落实产地准出制度

蔬菜产地准出继续坚持“七有一二推进”制度,即:有专人负责、有速测仪器、有包装标识或产地证明、有质检报告、有产地准出登记、有生产标准或操作规程、有生产记录,继续推进农超对接,提高产品合格率。

2.5 发挥品牌带动效应

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的产地认证、标识使用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治理不按标准生产、冒用认证称号行为,进一步规范产地认证和上市管理。推行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强化监督管理,加大营销推介,提高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大、做强一批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特色鲜明、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蔬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2]。

2.6 加大市场检查力度

农业、工商部门共同建立上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重点加强城镇集贸市场、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蔬菜安全监测。对大型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学校食堂建立蔬菜检测索票索证制度,对进入商场、超市、连锁店的蔬菜实行挂牌公示制度[3]。所辖6个县2个区1个市城区基本实现蔬菜市场准入,有1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30个农贸市场、60个超市也纳入市场准入范围。2013年,全市农业系统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 000人次,检查基地、农贸市场、超市和企业等1.1万个次,检测叶菜类、茄果类、根茎菜类等蔬菜样品1.8万个。

3 放心菜工程给予的启示

放心菜工程实施以来,能够引起领导重视、部门主动、社会支持、群众响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有以下几点启示。

3.1 赢得社会认可,需要大力宣传发动

2012年6月12日全市“放心菜”工程启动仪式在商丘帝和广场举行。此次活动号召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大范围、高声势地开展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种植技术和消费常识宣传,认真解答广大公众提出的问题,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问答》《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知识问答》《农药安全使用知识》《普及农产品健康食用知识》等2万份宣传页和书籍免费向市民发放。全市上下联动,一起出动,广泛发动,采取现场专家咨询、展板展示宣传、张贴海报标语、“12316”三农服务热线、深入田间指导等形式,加大舆论宣传,普及基础知识,健全沟通渠道,创造良好氛围[4]。

3.2 取得扎实成效,需要合理安排步骤

放心菜工程按照4个阶段组织推进。第1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重点是开展放心菜工程相关宣传活动。第2个阶段:治理整顿阶段,重点是加强农资市场监管,集中进行整治。第3个阶段:总结验收阶段,重点是实地检查,综合考评。第4个阶段:达标创优阶段,重点是针对突出问题,帮助尽快解决;对标准生产单位给予总结表彰[5]。

3.3 获得广泛支持,需要特色鲜明主题

放心菜工程强化份内事各司其职、重大事协调配合,突出治理整顿和达标创优两大主题。各级农业部门依法履行放心菜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加强与食安、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了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支持,形成了合力推进放心菜工程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农业系统各相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行业协会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培训宣传、行业自律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功能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蔬菜质量安全事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依法监管、专业服务、综合执法、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好局面[6]。

4 参考文献

[1] 叶信孟,陈庭华.慈溪市城区实施“放心菜”工程技术研究[J].宁波农业科技,2000(1):24-25.

[2] 陆裕华.屏南县高山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J].福建农业科技,2013(8):93-95.

[3] 程艳艳,段小红.平凉市蔬菜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3(1):46-48.

[4] 余斌,毛丽梅.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汉中科技,2012(6):29,40.

第3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技术;危害控制;四川成都

水产品因营养价值较高且肉质鲜美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水产品产量达9.1万t,同比增长0.3%。但近年来国内相关媒体频繁报道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了消费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都市水产品行业的发展。因此,成都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水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并在各类农产品抽检中合格率居于前列。然而随着水产企业的全球化、水产贸易的全球化、互联网电商的兴起,使得成都市水产品安全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1-2]。此外,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4]。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成都市目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现状,从检测技术与体系、产品来源、危害控制等方面对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改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1监管体系建设

在监管体系建设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都市就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农业部进一步加强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目前成都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已逐步完善,质检机构的检测条件也日趋成熟,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检测的范围能基本满足行业需求,在保障成都市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由于成都市水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沿海一带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后续的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完善。一是质检机构的建设。目前成都市的质检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其数量无法满足大市场的需求,在一些地方县市更是缺乏综合性的水产品质检机构。因此,在未来的体系建设中应逐步优化阶梯队伍建设,对水产品市场进行全面监管。二是成都市还应组织建设一支专业队伍,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定期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引进掌握目前最好的水产品质量检测技术。同时,还应积极响应农业部号召,组建专业的水产品检测实验室,积极参与各项水产品质量安全能力测试,保证在技术层面上能够应对市场的变动[5-6]。

2检测技术方法

2.1生鲜水产品鲜度检测技术由于水产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其在加工、运输、贮存过程中容易腐败变质,当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水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生鲜水产品交易中鲜度的检测尤为重要。现行使用的鲜度检测方法是基于酶反应的时间-温度指示器渊TTIs冤[7],根据酶反应结果可反映生鲜水产品在贮存过程中的温度及品质变化历程,从而客观准确地反映出水产品的鲜度。虽然这种方法目前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其检测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生鲜水产品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在未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前该批产品已经流入市场或消费者,从而达不到监管的目的。因而快速检测技术是目前生鲜水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经济、准确率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满足生鲜水产品初筛的要求[8]。目前快速检测的方法主要是胶体金免疫层析法[9],是被广泛认可且适用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水产品种类繁多、成分不一、影响因素较多,从而使得检测结果易出现假阳性,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对检测样品进行正确处理,规避检测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干扰,结合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证,逐步完善生鲜水产品的快速检测技术。2.2渔药残留检测技术伴随集约化养殖的发展,鱼病灾害频发,滥用渔药和渔药残留问题常常被消费者所诟病,水产品出口也常常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因此,加强水产品中药物使用的监管非常重要。目前,成都市水产品中的药物残留检测手段仍主要使用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时效性不佳、检测样品数量有限、检测成本较高。2011年起,成都市就积极响应农业部的号召,启动了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快速检测筛选验证工作,将验证结果面向社会公布。虽然成都市在渔药残留的快速现场检测技术上有一定进步,但还有待引进更为先进的快检技术[10]。根据国内外相关快检技术研究显示,化学比色法、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是检测结果准确、应用比较成熟且已具有商品化产品的快速检测方法[11]。快检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药物残留的现场检测效率,但是不能排除假阳性的出现。因此,未来成都市在渔药残留检测中,应加强现场快检与实验室确证相结合,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将快速检测用于市场监管中的初期判定,对于检测阳性的产品应送往实验室进一步检验。

3水产品来源

水产品原料是水产品加工、生产、销售的源头,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可有效控制和改善水产品质量。水产品来源监管涉及养殖者、生产者、运输者、销售者等众多人员,监管范围较大,每一环节的疏漏都会影响水产质量的安全。近年来,成都市逐步加强对水产品来源的监管院对于养殖者,督促其规范养殖期的药物和饲料使用,建立渔业档案制度,严格执行休药期,加强水产品上市前的检验检疫。对于生产者,其购买的加工原料来源必须清楚,加工过程符合食品加工环节的相关规定,禁止添加不符合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上市。对于运输者,凡是进入成都市的水产品都应在动物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登记,检验合格后才能流入成都市水产品市场。此外,成都市还为各类条件合格的运输水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其进入市场流通,保障水产品的鲜活入市,降低运输过程造成的损失。在未来的水产来源监管中,成都市还应加强对于养殖环境的监管,降低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建立严格的风险评估体系和渔药、环境改良药物的监测网络;加强对外来商品鱼的监管力度[12]。

4危害控制

对于水产品危害控制,应由被动监测向主动监测转变,吴永宁[13]在针对野十三五冶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在食品安全部署的工作中介绍,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从定向检测向非定向筛查转变。目前,成都市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具有较大的被动性,在今后的监管中应逐步形成非定向监测模式,不再针对性地检测某一水产品的某一指标,而是对水产品从养成到销售整个过程的每个指标都要进行监测,形成完善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另外,水产品安全的控制理念也应随之转变袁野十三五冶规划中提出野食品安全控制理念从HACCP向脆弱性评估为基础全程控制转变冶[13],前者能够有效预防生产环节中各种危害因子的出现,而后者则对水产品原料和辅料危害因子具有较好的控制,主要涉及到食物链脆弱性安全评估、产品真实性溯源、产地污染以及水产品安全控制等。最后,对于突发的应急事件,水产品监管部门应及时作出安全性评估,向社会公告受危害的水产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是否可继续在市场流通。对于不能再继续流通的水产品应及时召回,确定其危险程度,及时制定出防控手段,预防二次危害的发生。

5结语

第4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2006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斥资10亿元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调查报告”。历时6年,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变化趋势,主要类型污染场地及周边土壤环境特征及其风险程度,建立了全国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样品库和调查数据库。目前,由环保部牵头制定的《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

修复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受污染的土壤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1/5左右,总面积超过2000万公顷。从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化发展的趋势来看,未来土壤修复的重点领域将集中在城市污染土地开发及污染农田两大板块。

城市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分历史遗留和新开发污染土地两大领域,治理责任主体单位通过治理工程招标,中标修复公司通过土壤置换进行异地修复,修复经评估达标后从开发商获得收益。这也成为城市土壤修复的主流运营模式,项目投资收益率一般可达10%-20%。目前,城市污染土地土壤修复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

目前全国范围内处于实验室中试阶段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时间已逾10年,技术种类达近百种,除传统的物理化学治理方法外,生物治理已渐渐成为未来适应国内土壤污染治理需求的主流。

土壤修复市场包括污染场地修复,矿山土地修复和耕地修复。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前的化工矿产企业逐渐从城市中心搬迁至郊区,目前对城市中的污染场地修复需求最高。由中国环境修复网的统计得出,目前全国风险场地有42处,其中已修复13处,待修复11处,已搬迁16处。全国待搬迁场地约200处。平均一个场地修复项目的资金规模在一到两个亿。据中信建投研报,假设只考虑已知的污染场地,对待修复和已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2年内完成,对待搬迁场地的修复能够在未来3到5年内完成,并且平均修复场地资金为1.5亿,则未来两年我国场地修复的市场规模在40亿左右,未来3到5年的市场规模在300亿左右。

中国农田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化肥、农药、生活垃圾、农村家畜粪便等,城市“毒地”的污染源头是化工、农药、焦化等类企业。

换土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一种土壤修复技术。就是一种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它包括异地填埋和异地水泥窑焚烧等。这种技术通过大规模挖土换土,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表面的污染问题,但是并不彻底。而植物修复效果彻底、绿色环保,成本相对较小。但植物修复所需时间与土壤污染的重金属浓度直接相关,重金属超标不高的土壤,3年到5年可见效;如果超标严重,修复的时间则需翻倍。

我国采用异位土壤修复技术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面临开发周期短的压力,通常能分配给修复土壤的时间只有三个月,因此只能动用土方工程将污染土壤挖出。二是目前大部分原位修复技术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较少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三是我国相关法律尚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污染土壤修复法在约束土壤修复的后续污染问题,因此企业大多会选择异地填埋焚烧这种造成二次污染但周期较短的方式。

千亿市场

就在土壤修复市场逐渐热闹喧嚣之时,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开始纷纷进军土壤修复这个正在快速扩张的新产业,但是由于土壤修复市场门槛较低,甚至一些简单的土木转移填埋也可以成为企业的支撑。土壤环境修复产业同样又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一些缺少技术实力的企业仅仅将修复工程变成土方工程,污染场地的土拉出后,只是进行异地堆积而非处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异地扩散。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技术标准及市场监管系统,引导产业规范健康发展。

随着近几年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一条产业链。产业链既包括调查评估、咨询和修复工程,也包括第三方检测等行业。目前形成了以环保部门的监测机构为主、商业检测机构为辅的市场格局。

一些比较成熟的污水治理企业,也开始延伸自身的产业链条,涉足水体或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领域。因此,它们可能会成为潜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企业,凭借自身的资本、技术、人才优势,都正在向土壤及地下水修复行业渗透。

最保守的测算,“十二五”期间国内土壤修复产业也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据知情人士则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全部财政资金将达数千亿元,其中,仅仅是国家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投入就达595亿元。

缺乏监管

污染土壤修复作为新兴环保行业,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技术,暂时没有技术壁垒;而且国家的行业标准和准入制度也都在制订过程中,因此,在环境修复市场逐渐成熟后,将会有越来越多从事其他环保产业的企业涌入到环境修复行业。

在今年五月末举办的2012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陈同斌研究员指出:国内土壤修复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理论探索十分活跃,技术发展不断完善,规范的工程实例和产业发展经验尚少。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混乱;土壤修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产业链合作亟待解决,这些因素很大程度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现在房地产开发商基本都是将“毒地修复”流程简化成两个程序——挖干净“毒土”,然后转移至别处,而一些承包修复场地的企业也不需要申请资质,有几台挖掘机就可以成立一个土壤修复公司,“只要能找到工程,就可以盈利”。

发达国家的环境修复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过去的30多年中,美、日、澳等国纷纷制定了土壤修复计划,投巨资用于土壤修复技术与设备的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现场修复技术与工程实践经验。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土壤修复产业可以占到本国环保产业市场份额的30%~50%,产业相当成熟。

而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缺乏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大中型修复企业,尚未构成以修复企业为主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设计、修复工程、规划开发的良性产业链条,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第5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产业协调发展,既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条件。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已由第六位跃居第二位,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罕见。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 行列,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中国是否也会像其他国家一样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也随之变化。国内外经济环境既带来机遇,也充满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府正积极着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对产业发展和格局优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打来机遇。如前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偏低,当前推动服务业的大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更能创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新动力。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国服务业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工业、农业相比,服务业领域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行政垄断、多头管理、准入门槛明松实严的状况仍然较为突出。“十二五”是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克难时期,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也应在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从改善政策与体制环境入手,大力促进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

加强国家产业政策引导,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发展中国家在国内市场发育不完善、技术水平落后、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单靠市场的调节力量难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通过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加快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产业间协调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应继续制定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和健全财政、税收、金融、外贸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保障体系,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服务业发展不断注入动力和活力。

优化资源配置,理顺政府和

市场的关系

综观国内外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我们应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应有选择地加大公共基础实施及技术支撑领域,同时更多将重心放在调整、强化、改善市场机制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在政府产业激励与制约政策指导下,应建立以企业为资源利用主体、市场为联结平台、价格为交易杠杆的资源配置模式,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性保障。

第一,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绿色考核政策体系、评价标准和问责制度,减轻GDP、财政收入等硬指标考核力度,弱化各级政府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刚性要求,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地方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营造“服务型”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管制权利,让各项要素资源回归市场。明确政府对资源流动的责任,使之不再作为运动员参与竞赛。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和机制,强化对要素市场主体和行为的监管。

第二,明确政府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性政策。包括为实现产业赶超,对重点产业实行倾斜性政策;对落后产业政府采取鼓励淘汰的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保护性政策;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合理价格机制形成政策。

第三,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领域,应在体现国家利益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和完善垄断业攻坚改革,并支持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新兴服务领域,构筑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消除服务业发展的制度障碍,降低交易成本,为多种经济成分平等进入、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第四,加快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行业,增加服务业的供给总量和供给质量。

发挥行业优势,制定服务业

发展目标

服务业涉及面广,行业间差异大,体制和政策环境不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不同。不同的服务行业在促进增长、促进就业、改善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各自作用和优势,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服务行业协会建设,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沟通、公正、监督”的作用,使之成为政府与服务企业的桥梁。要明确服务从业资质,规范服务标准,构建服务争端投诉和解决机制,保障服务业从业人员和服务接受者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行业推广服务企业规模化、连锁化经营,打造服务市场品牌。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

创新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一,积极鼓励服务业原始性创新,抓好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力争形成一批产业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优势资源集成度高的服务业战略性产品。

第二,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继续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狠抓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走向独立设计、开发和生产的发展道路。

第三,健全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科技力量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的宏观协调机制,完善推进自主创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创新激励机制。

给予税收优惠,建立灵活、

高效和规范的投融资体系

税收优惠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将带来产业内溢效应、产生创新投入的激励效应和规模经济的激励效应。今后,我国服务业税收激励政策的着重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挥好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的规模,支持服务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发展。

第6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

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一)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衡量食品安全的直接指标就是食源性疾病,目前食源性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最常见

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达到90%,发展中国家漏报率达到95%。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发现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只是其中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所以食品安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所造成的影响,加重了政府的医疗负担,给受害地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还没有食源性疾病造成损失的具体数据,但从2004年禽流感疫情的情况来看,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三)食品安全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食品是我国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食品出口有利于消费者改善营养结构,有利于增强我

国的国际竞争力。一旦食品安全出现问题,贸易保护主义就会设各种技术壁垒,从而严重影响国际贸易,食品业也会受到沉重打击。

(四)食品安全影响社会稳定

食品安全在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还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恐慌。如

我国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对乳制品产生了心理恐慌。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一)企业违法操作、加工食品现象不容忽视

一方面少数企业违法使用过量的食品添加剂,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手工操作和家庭加工食品占有较大比例,这就使食品卫生大打折扣。少数小作坊的食品加工人员未经过身体健康检查,农村无证加工食品现象屡禁不止,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二)食品经营秩序不规范

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包装水平低,有的甚至使用不合格的包装材料。很多小企业在食品加工生产、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使用过多的添加剂和保鲜剂。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劣质食品,有的销售者还在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校园附近兜售“三无”食品(无生产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对广大农民和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三)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安全隐患

随着食品业的发展,出现了新食品资源、新型添加剂、新型包装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当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食品的化学物质也增多了,也带来了新隐患。

三、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药品残留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造成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源头污染。绝大多数农民不知道国家明

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兽药;近一半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技术指导人员在场;有些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农药还没有过休眠期就将蔬菜采摘上市。我国因农药残留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食物中有机磷中毒。兽药也是食品污染的主要问题,有些饲养厂为了利益给动物使用的药剂量远远超过标准量,导致动物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降低。某些商人利欲熏心非法使用违禁药物,造成严重的后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养猪业都致力于“瘦肉精”技术研究,这项技术研究旨在使用药物重新分配猪肉的营养以提高瘦肉率,但该药的药物残留已经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2.基因食品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能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但是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安全性还是存在风险的。人们甚是担忧这种潜在的风险,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体健康无毒、无害,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是否等同,这些疑问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明。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尚无定论,所以对人体健康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转基因食品在打开一种目的基因的同时,也有可能提高了某些毒素的表达率。

3.添加污染

是指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的过程中使用过多的添加剂和保鲜剂等造成的污染,加上保管不善,导致食品原材料超过保质期、食品变质等。如2009年上海卫生监督局对一批儿童果冻、果脯进行检查,发现所含的防腐剂、甜味添加剂和合成色素等都严重超标。此外,一些大米、面粉中添加的增白剂,变质的有色馒头等等都是食品中的添加污染。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监管不灵

(1)政府职能部门对食品的产、储、运、销等环节监管不力。我国在打击假冒伪劣

食品、进行食品质量检查管理过程中缺乏规范性。总是在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之后,监管部门才开始追查该企业的各个环节。事件过后,不法分子又开始行动起来。政府职能部门的职权没有通过法律手段规范,这就使生产低劣食品的企业有机可乘。

(2)管理理念落后。我国现在还采用市场调查、定点检查和抽样检测等老方法来管理市场,还没重视系统管理、风险评价和风险信息交流等现代管理理念。绝大多数质检部门还没有水平对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全面的检测。

(3)监督管理缺乏持续性。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大多是以发宣传材料这样的活动为主。或者是在发生了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之后进行严肃检查处理,处理的过程大多是没收不合格食品,对不法分子处以罚款。但存在处罚不到位等问题,而且平时的监管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所以我国的食品安全和监督就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猖獗――打击――食品安全问题暂时缓解――再打击――再猖獗”这样奇怪的循环圈,没能从本质上解决食品安全与监管的关系。

(4)农村市场监管薄弱。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一直在强调“三农”问题。但是我国一直存在“先城市,后农村”这样的思维模式,往往忽视了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在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小作坊加工的食品和小门市出售的商品都是监管的盲点,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企业经营失信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消费者能够识别食品的外在特征,但无法得知食品

从原料到成品这一系列过程的信息。经营企业从原料的培植到加工到包装再到运输最后到销售市场,整个食品供应链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企业不按工艺要求操作、擅自添加违禁物品、过量使用防腐剂和保鲜剂。如有些企业在加工食品时使用远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要求的甜味剂,消费者是很难通过个人的力量掌握这些信息的。还有一些信息是消费者更难以想象的,如食品加工企业的操作环境,从事食品生产人员的健康状况更是无从得知。在我国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中,很多小规模的厂家技术设备落后,工作人员素质低下,涉及到专业的技术信息,有些生产者都不了解。如劣质奶粉的生产厂家在事后仍不了解蛋白质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安全信息的隐蔽,才显得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3.社会作用缺失

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差异,这就需要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发挥足够的作用。当消费者需要众多信息时,却发现社会上可提供的信息太少,没有企业的信用信息,没有同类商品的比对信息等。当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需要代表消费者权益的非政府组织如消费者协会来为消费者维权。但由于非政府组织法律赋予的地位有限,加上资金不足,做事缺乏创新精神,好多消费者的侵权问题得不到解决。

参考文献:

[1]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52~54

[2]戎素云. 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J]. 财贸经济,2006,(5):82~84

第7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义乌市产品〈商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浙江 义乌 3220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得大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担忧和不信任,食品问题高发使得业界对食品安全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还存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加以改善和更正。

关键词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政府机构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完善检测体系,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监管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起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针对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同时具有调控市场、影响市场价格及消费者行为的导向作用。随着时展,新生的事物往往与法律的制定存在时间差,这就使得在法律出台前,相关部门和机构及时预测到新事物可能对环境或者人体健康有某种不利的影响,但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不能及时控制和制止,这就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对于违法违规的生产者,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予以更加严厉的惩处措施,将有问题的食品流到市场上,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1.2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

食品安全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经销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生产者在生产时不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来操作,例如没有经过必要的杀毒灭菌过程;在食品中添加一些禁用的有害的添加剂,如在婴儿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以提高含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不合格原料,如果汁生产过程中使用腐烂的水果降低成本,在食品中使用地沟油企图获得巨大利益等,这些都是普通消费群体很难知晓的信息,又如将食品的保质期一再的延后,或将过期食物经再加工后流入市场等行为也屡见不鲜。

1.3 食品检测科学技术设备的落后

我国经济现在虽然发展迅猛,但其终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与其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现今在中国针对食品安全检测的一些高技术设备的设计发明还有一些不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改进完善,而且这种设备通常价格十分昂贵,现阶段我国要普及使用这样一系列的食品检验设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现状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与我国并不富裕食品生产能力产生极大的矛盾。一些非法分子受到利益的趋势,置食品安全与不顾,塑化剂等一些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极大威胁。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起步落后于国外,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基本迎头赶上了国外发展水平。我国的基因食品检测法基本与国外处于同一高度,在一些方面甚至超越国外同行,应用也十分成熟;通过与国外专业检测机构共建大型实验室,我国的色谱——质谱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法各项技术能力能够跟随国外先进技术,并能够进行各种食品安全的实验室检测。我国的光谱分析法已经广泛应用到食品加工过程的检测,也能够满足我国的技术需求。生物传感器法和生物芯片技术也正在积极的试验之中,在一些领域也进行了技术应用。

3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食品安全法规不健全

我国虽然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仍然没有得到完善,使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极大地阻碍了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至于一些地方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成为摆设,而相关的食品安全检测法规被束之高阁。相关标准制订不完善,各地的标准存在差异,农夫山泉和怡宝的标准之争就是典型的地方标准打架。跨地区食品的质量问题成为大家广为诟病的焦点,安全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受到掣肘。

3.2 经费投入短板短期难补齐

以往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多头,工商、食药、质检等部门对食品安全均负有监管责任,多方都在监管的过程中享有行政权力,在分享监管利益时相互争夺,但是在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上,多头却不愿意付出成本,认为这是费力不好的事情,也导致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没有得到有力的支持。虽然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经划归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但短时间内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经费短板仍难补齐。

3.3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

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虽然与国外同步,但在推广应用方面却远落后于国外。这些技术大都存在于实验室之中,只能被动的接受食品安全检测的需求,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的大门,主动发挥保障食品安全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讲,我国适用于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的技术体系并不成熟,能够进行现场检测的技术相对落后,难以真正的在监管现场主动发挥作用,使我国最需要技术支持的监管环节出现技术缺失。

3.4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

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参差不齐,城市和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国城市地区基本已经设立了食品安全检测机构,大城市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比较先进,应用也比较成熟;中小城市的技术和应用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大多只能进行简单的实验室检测;农村地区基本没有设立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更无从谈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食品监管发展比较成熟,专业实验室数量多,相关人才聚集,技术也能够广泛应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和应用水平就相对落后,很难有效发挥监管作用。

4 对策建议

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4.1 完善支持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围绕新《食品安全法》构建能够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确定食品安全的战略意义。在国家层面加快相关配套标准的制定,打破地区间食品安全检测的制度壁垒,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予一定的支持。

4.2 理顺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

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进行梳理,突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主管地位,创新部门之间共同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协调机制,也为检测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明确主责的管理机构。吸取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将第三方检测机构引入国内检测市场。

4.3 加强现场检测技术体系的发展和应用

发挥实验室检测技术的骨干作用,加快实验室检测技术向现场检测技术的转化创新,使之成为能够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的需要,构建适用于现场检测的技术体系,以解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缺失的燃眉之急。加快食品安全现场检测技术的推广,将食品安全技术真正的走进市场之中。

4.4 平衡地区间食品安全检测发展水平

加大国家对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支持,加快适用于欠发达地区应用的方便、快捷、廉价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强制推广力度,尤其重视在农村地区推广农作物污染检测,在中小城市地区推广酶联免疫分析技术。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上存在很多制度、体制、技术等障碍,但只要从国家层面上下大力气打破这些桎梏和束缚,必将能够推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发展,给人民群众以健康保障。

5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因此需要科学高效的检测技术去保障大众的身体健康,因此针对检测技术过程中的问题必须提出可靠的建议和措施去保障检测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多.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宣伟,王军,汪秀月,张淮光.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2011,9.

第8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阎晓宏在详细了解研究院的规划、设计、建设情况后,对其两年来的建设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并用三个“没想到”总结了研究院取得的可喜成绩:没想到发展如此迅速、没想到门类如此丰富、没想到成果如此丰硕。他表示,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北京印刷学院对研究院工作的全力支持,离不开研究院全体同志稳扎稳打、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阎晓宏对科研技术是否产业化、成本控制情况以及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市场情况进行了详细询问,并对北京印刷学院在近五年中获得500多项专利申请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

在谈到研究院的未来发展规划时,阎晓宏指出,行业院校科研要面向产业、服务产业。围绕我国绿色印刷的推进工作,研究院要在质量检测、科研创新、人才聚集、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并通过各种大型印刷包装类展会等平台,与设备制造企业和印刷企业开展更深入的合作,一方面提升制造企业的研发水平,另一方面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步伐。新闻出版总署将对研究院的工作给予全力支持,促进研究院积极发挥行业院校科研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智力支持作用。

阎晓宏还考察了研究院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北京印刷学院大学科技园,向大学生详细了解了创业情况,并给予鼓励,建议学校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

新闻出版总署综合业务司司长孙明、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王岩镔、出版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张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参加了调研活动。

新闻出版总署携手中国联通推进数字出版发展

7月2日,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

中国联通作为新闻出版总署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将积极支持中国新闻出版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政策、市场化原则和内部管理规定的前提下,为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内新闻出版企业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网络支撑和运营服务,并积极推动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环境,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手段,推动数字出版领域的反盗版工作,保护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河南首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正式启动

7月5日,河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召开河南省首批非时政类报刊改革工作会议,会上宣布河南首批39家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工作正式启动。

河南省目前共有363种报刊,其中报纸122种,期刊241种。按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相关规定,除21家党报党刊外,其余报刊均须分批分期完成转企改制工作。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测算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议,确保体制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有序推进。

国家版权局重奖查处侵权盗版有功人员

国家版权局近日下发《关于奖励2011年度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单位及个人的决定》,对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网络安全支队等180家有功单位、陈江丽等172名有功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是国家版权局自2008年重奖打击侵权盗版有功单位和个人后,开展的第五次大规模表彰奖励活动,此次颁发奖金高达610余万元。

按照《举报、查处侵权盗版行为奖励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各地、各相关部门共报送712份推荐材料,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最终评出有功单位一等奖36个、二等奖47个、三等奖97个;有功个人172名,其中一等奖25名、二等奖36名、三等奖111名。获奖单位和个人涵盖各级版权执法部门及“扫黄打非”、公安、电信、海关、工商、高法、高检、出版物市场监管、出版单位、新闻媒体等与版权行政执法工作有密切联系的相关部门。

第二届世界媒体峰会在莫斯科举行

第9篇:市场监管与质量技术研究范文

上午好!今天,各位领导到我县检查和指导质量兴县工作,是对我县的鼓励和鞭策,更是我县难得的一次学习提[!]升的机会。在此,我谨代表天峨县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自11月启动质量兴县工作以来,我县切实按照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质量兴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质量水平稳步提高。全县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0%,同比增长6.7%。名牌产品数量增多,目前我县拥地理保护产品3个(天峨大果山楂、天峨六画山鸡、龙滩珍珠李);有机产品1个(布柳泉山茶油);全球政府采购集团采购首选名优产品1个(布柳泉山茶油);无公害农产品4个(水果、斑点叉尾鮰hui、鲫鱼、长吻鮠wei);3家工业企业(宏润木业有限公司、龙滩何永明软木制品有限公司、天泉桐油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天峨县布柳泉食品有限公司山茶油分公司被评为“全国质量诚信aaa级品牌企业”、“河池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今年以来,全县共立案查处各类质量行政案件29起,出动执法人员1126余人次,辖区内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制假售假集散地,名牌产品得到有效保护,市场环境进一步净化。三是环境质量大大改善。我县森林覆盖率为84%,亮化美化走在全市前列。连续两年,大气、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各个功能区标准要求。四是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共受监工程24项,峻工验收15项,一次验收合格率95.0%;农村公路工程建设验收合格率100%。服务方面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服务,盘活企业资产。截止目前,办理动产抵押登记23件,为各类经济主体获得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五是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县切实加大质量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今年以来我县无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务实高效的质量兴县工作机制。一是组织机构到位。成立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兴县工作。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联席会议,听取专题汇报,分析工作进展情况。除此之外,领导小组成员还多次深入部门、企业现场办公,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二是政策措施到位。将质量兴县工作纳入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下发了《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计划》,明确质量兴县工作的指导思想、政策措施,提出了质量兴县战略的主要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了质量信息联络员和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也相应制定了质量兴县活动实施方案,全面推进质量兴县工作。三是责任考核到位。制定下发了《天峨县质量兴县工作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将任务分解到部门、单位,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四是经费保障到位。县政府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确保经费落实到位。财政安排预算资金19万元(其中药监局9万元、质量技术监督局5.5万元、工商局0.8万元、卫生局3.7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质量兴县工作。同时,在全县开展打击流通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追加经费4万元。五是宣传教育到位。结合“质量月”、“质量万里行”、“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利用橱窗、横幅、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方式,广泛宣传质量兴县。通过宣传增强社会质量法制意识,形成了社会公众积极关注、参与质量兴县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有关质量兴县的新闻报道上广西电视台1条、河池电视台18条、县电视台36条,报刊报道64篇。

(二)突 出重点,提升全县质量管理水平。一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通过开展“质量兴企”、“质量兴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全县有工业产品生产企业57家,食品生产企业23家,餐饮加工企业425家,药品销售单位51家,流通许可企业10家,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畜禽生产养殖场12家。截止10月底,全县工业产品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0%,同比增长7%;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检验合格率达82%,同比增长3%;餐饮单位抽检合格率达100%;流通领域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9%,同比增长2%;农产品检验合格达99%,同比增长0.5%;水产畜牧产品检验合格率达100%。二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制定全县主要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指导种养户规范生产。围绕林产品、畜牧产品等优质产业,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新增“大山万亩红豆杉”、“纳茵坳4000亩毛竹”标准化示范区。制定了天峨六画山鸡养殖标准、网箱养殖食用斑点叉尾鮰企业标准。三是培育品牌。我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工作,大力推动名牌战略,积极培育细木工板、软木地板等产品品牌,争取列入创名牌产品目录。利用壮族蚂拐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台,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蛙婆圣母庙,并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和代表性传承人,壮大文化品牌知名度。引进新技术新品种2项,分别是美国芦笋fy800和金花茶仟插技术。获得区、市立项实施科技研究技术3项,分别是《天峨金花茶种植资源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无公害蔬菜大棚种植技术集成示范》、《龙滩珍珠李果食蝇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制定《天峨六画山鸡》(db45/t673-)标准,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龙滩珍珠李、天峨大果山楂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通过创品牌,扩大了我县产品知名度。四是强化“两个安全”。在食品质量安全整治方面,我县实行辖区监管责任制,将全县分为三个责任区,并明确责任区监管负责人。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及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目前,全县23家企业全部签订了承诺书。实行质量安全等级评价,全县23家企业,13家企业被评为c级,10家被评为d级。开展现场巡查,发现违规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做好相关巡查记录。在特种设备安全方面,开展“土锅炉”整治、危险化学品、起重机械、气体充装等一系列专项检查,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特种设备安全正常运行。连续两年我县未发生特种设备安全事故。五是建立质量奖励制度。为扎实推进质量兴县工作,我县拟制定《天峨县县长质量奖励管理办法》及评选细则。目前,已拿出初步方案,具体的实施办法还在完善中。

(三)齐抓共管,合力推进质量兴县工作。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按照质量兴县工作要求,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为主线,以建设工程质量为中心,以资质管理和市场准入为手段,通过施工队伍的准入管理、实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制度、完善工程招投标管理、强化专项执法检查等手段,加大建筑工程监管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今年以来,我县竣工验收项目13个,一次验收合格率为95%。无工程质量事故和直接损失5万至20万元的质量事故,城区建筑工程建筑节能设计达95%,施工实行率达95%。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合格率为100%,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率为“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把好项目准入关,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工作。今年上半年,全县万元gdp能耗下降21.54%,化学需氧量减排300吨,二氧化硫净减排8吨。加大水环境整治保护力度,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目前我县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ⅲ类标准。三是强化市场监管,确保流通环节消费安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医疗器械、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及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的食品安全等专项整顿工作,以及餐饮消费环节重点品种监督抽样工作,强化质量信用、质量风险管理,对违法违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957人次,开展专项整治26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65件,查缴过期失效农药396瓶(袋),查扣不合格化肥25吨;抽检食用油3个样,查扣不合格食用油107公斤;抽检白酒13个样,查扣不合格白酒25件箱150瓶;查扣冒牌五粮春酒56瓶,泸州酒43瓶,长城葡萄酒25瓶,营养保健品73盒,饮料170公斤。严厉打击私屠滥宰、收购和滥屠宰病死猪及出售、运输、储存、加工病害猪肉违法行为,保证肉品消费安全。今年以来,共检查各类生猪屠宰场86个次,查处案件18宗,没收处理病害猪肉420公斤(已作无害化处理),没收私宰肉625公斤。四是加强旅游服务工作。围绕创建“广西优秀旅游县”目标,重点推进龙滩水电站工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山水森林养生旅游、乡村旅游,努力创建4a级景区,完善旅游宾馆、餐饮、购物等服务配套设施,加强旅行社团、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我县有星级饭店3家、出境旅游旅行社1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今年以来,全县接待游客达4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旅游收入2.95亿元,同比增长7%。五是企业推进创新。将争创名牌与企业相结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全面落实名牌实施工作,今年以来,全县专利申请13件,同比 增长1200%;授权9件,同比增长800%。

三、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主体作用有待加强。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质量的基础作用在企业中得不到充分体现;质量工作的软件建设步伐滞后,尤其是在质量教育培训、企业员工质量意识提高、质量监控等方面投入不足。

(二)部分企业的质量法制观念及质量意识淡薄,部分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生产流通领域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尚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三)目前我县只有3个质量检验机构,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还存在检测空白点。在推进技术标准战略中,缺乏强制力和大的项目带动,亟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战略推进机制和相关配套政策。

四、下一步打算

(一)制订和完善质量奖励政策,建立质量奖励制度,对在质量兴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培育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建立健全质量、计量、标准化体系及售后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切实加强质量信用监管工作,严惩质量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