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高校内部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内部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内部审计

第1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高校呈现出历史性和跨越式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体制、人员、职能、方法等几方面对审计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等院校所设置的审计机构及其专职人员依法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和服务的活动。它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高校内部审计观念创新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讲,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必须要适应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遵从审计内在的客观规律,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内部审计人员要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强化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走服务内向性的道路。因此,审计人员要消除“局外人”意识,要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在内审工作中实行服务形式多样化。

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内部管理的需要保持和谐一致,正确认识并全面履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审工作与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使内部审计管理、内审机构的“人、法、技”建设与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向服务”,通过开展正常的审计业务,监督、评价本单位对国家法律、行业政策法规和本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及时发现违背管理原则的活动,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帮助;为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提供合理保证,促使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发现问题为己任向坚持标本兼治转变,使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创新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的领导下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认识问题或其他原因,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等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形式。领导体制很直接地表明了审计机构的地位与权威,一般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主管领导级别越高,则审计机构的地位也越高,越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如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权威要相对高一些。目前,除部分高校独立设立审计处外,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而是与纪委、监察处合署办公,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性较差。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校级领导、被审单位或相关人员的干扰或影响,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独立性就成为高校审计人员特有的问题。

3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管理技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多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除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法律、经济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业务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内审人员应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法规运用能力、审计技术水平和现场审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偏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审计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只局限于对高校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很少介入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给高校违法违纪等腐败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未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止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只强调监督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单位增效,使内部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地位。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效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座谈、商讨,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及时解决问题,实现高校内审机构职能的正确定位,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创新

第2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本文提出了当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明确了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近年来,随着高校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如何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三条明确指出“高校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规模较大的高校(年收入5亿元以上或教职工人数在3000人以上)应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目前许多高校并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部分高校内审部门与纪检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缺乏独立性,另外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构,但人员配置有限,并且只是机械化的执行学校相关政策,沦为边缘部门,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作用。

2.高校缺乏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关注高校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出台了《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教育部也于2015年了《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这些规范制度都对高校内部审计实务的实施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目前还缺乏一些对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考核或评价的制度或标准,内部审计虽然在一些高校已经开展的较有成效,但审计质量由谁来评价,如何评价,评价标准是怎样的,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制定一些制度或办法加以规范。另外,高校内部一般会参照国家、上级单位执行本单位的审计制度,但也都停留在审计实务方面,缺乏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的规章制度和评价体系。

3.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

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高校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学校提高内部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结果很难得到有效运用,许多高校仅仅在出具审计报告后就结束了审计程序,未能继续关注审计问题的整改和落实情况,致使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解决问题、促进学校管理的作用,从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4.审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高校内部审计重要性的提升,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要求的以外,还包括管理、经济、统计、工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审计人员以精通财务审计的为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复合型审计人才相对缺乏。另外一些年轻审计人员审计经验不足,平时除了一些基本的继续教育外,缺乏对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系统性的归纳学习,不利于审计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1.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实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部门和本校的规章制度,独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对学校主要负责人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应采取措施落实上述规定,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提升内部审计的地位,并直接受主要负责人的领导或授权,从而保障独立有效的行使审计职权,提高审计质量。另外,上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发挥其组织指导职能,在高校的机构设置、审计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和指导,促进其提高审计效率,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2.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台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控制或评价的相关制度,高校也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内部审计制度或准则,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流程等。高校内部还应该建立完善审计质量评价机制,例如成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考核委员会,制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指标,引入绩效考核制度等,通过完善机制和制度建设,对审计项目的实施加以规范和监督,从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另外,高校应加强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建立相应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对于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应积极落实整改情况。

3.规范高校内部审计程序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除了要从制度建设方面加以规范,还应从审计程序实施方面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加以控制。如: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开展审前调查,编制详细的审计方案,对审计实施步骤进行控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审计取证,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严格执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审计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加强审计整改的落实,开展后续审计等。规范审计程序,不仅要保障以上实施环节顺利进行,还应在各个关键节点加强质量控制,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4.加强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要进一步改善高校审计队伍结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对于改善审计队伍结构,应注重从专业、职称、年龄、学历等方面合理配比,取长补短,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不同审计人员的优势,壮大审计队伍力量。培训内容不仅要有审计理论学习,而且还要重点突出审计实务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审计能力和经验。另外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多组织相关的业务培训,帮助高校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钱华.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财会通讯,2010(7):80-81.

[2]唐玉平,赵凤琴.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因素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流通经济,2013(3):115-118.

第3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1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经济管理工作的功能

1.1风险管理功能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评价单位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来降低经营风险,帮助管理人员预防风险,对于高校而言,防范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在高校体制的改革之下,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也表现出了外向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职能对于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内部控制功能

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参与监督与评价工作的核心力量,在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而言,审计部门与高校内部的其他部门是不同的,不仅需要评价高校内部制度的完善性、健全性,还要看高校各个部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帮助高校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避免由于资源利用不当而出现的浪费。

1.3建设功能

建设功能是基于建议基础下产生的一种功能,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优势与缺点,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用,挖掘管理潜力,实现预期管理效果。此外,还能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经营意识与业务水平。

1.4评价功能

审计工作可以为高校采取计划与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对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价,这对于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2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途径

2.1完善制度,提升管理职能成效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高校办学经费的来源也表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特征,各个部门涉及到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多,高校承担的风险、压力与责任也增加,这就导致高校内部控制工作呈现出复杂性的表现特征,为了提升管理成效,高校必须要建立起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高校的审计部门是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入分析学校内部工作,工作应该涉及到规划的制定、资金的筹集、经费的安排、科研、教学、招生、就业等方面,控制工作需要涵盖到细节,以便为高校管理人员的决策与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此外,高校内部管理部门还要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整合与完善过程中,只有采用该种措施,才能够为高校建立起完善的内控制度。

2.2检查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高校风险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内控制度不健全,必然会影响高校的管理成效,在政府财政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影响之下,高校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未对资金的效益性与安全性开展完善的管理,一直都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问题。高校审计部门需要对现阶段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寻找其中存在的易失控点,分析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找出影响资金使用成效的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与汇总,找出其中的重点,制定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2.3创新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

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熟悉自身管理环节与业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势,选择采购管理环节、招投标管理环节、融资管理环节、设备管理环节、财务管理环节等活动作为出发点实施内控审计工作。充分的落实各项检查制度,分析制度中存在的缺陷,落实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对高校管理与经营活动造成的威胁,帮助管理人员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完成管理工作。

2.4做好后续的审计工作

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还要继续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则要对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看相关部门是否采取了相关的控制与防范措施。后续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遵循风险防范原则,对于潜在性或者较大的风险,高校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联系,拓展后续审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审计工作的效用。

3结语

第4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 现状调查; 未来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招生规模和校区规模不断扩大,在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出现办学行为不规范、建设资金滥用、教学设备不完善、干部违法违纪、高校发展定位不合理等问题。此外,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深层次的变革,高校逐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在发展与变革中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①。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②。作为高校“免疫系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时俱进,加快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充分发挥审计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为摸清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3月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主要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以及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份,以从中窥见高校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政府教育部门设置了专门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机构;有73.33%配备了负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专职人员;有60%的机关利用了高校内部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由此可看出政府部门在较大程度上对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全部的被调查者对未来高校内审工作的重要程度均认为非常重要。通过与前面的数据比较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未来应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通过对高校审计机构设置情况和审计部门分管领导的调查可以基本了解高校对内审的重视程度。首先,审计机构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为: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的占78%;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的占22%。其次,审计机构的分管领导情况是:书记占1%,校长占26%,副书记占51%,副校长占22%;审计机构直接由书记和校长领导的占27%,由副书记和副校长分管的占73%。

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且有27%的审计机构直接受书记或校长领导,审计地位较高,保证了审计的客观、公正,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受到普遍重视。但是,有22%的高校审计机构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说明部分高校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审计的职能认识不足。审计机构的分管人为书记、副书记等党委成员的占52%;为校长、副校长等行政领导的占48%。该数据表明了高校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不同级别的分管领导会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开展工作时的权力支持。

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情况

(一)审计人员的来源

总体上,审计部门人员来自高校招聘的占43%,财务部门调入占29%,其他部门调入占28%,没有临时聘用情况。说明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高,互补性较强。高校毕业招聘的人员对审计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丰富,创新性较强,但缺乏工作经验;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调入的人员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较强,但新审计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审计人员来自高校招聘和其他部门调入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有利于顺利开展审计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

(二)审计人员数量

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高校审计部门全职工作人员共有574人,均值为7人。与全部在校生均值28 697的比例为1:4 099。具体来看,全职人员10—16人的占22%,5—9人的占51%,1—4人的占27%,比例最大的是5—9人。数据显示出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人员不足、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的状况。审计人员的缺乏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审计的质量。

(三)审计人员学历

高校全职的审计人员中本科毕业的占50%;硕士毕业的占37%;博士毕业的占5%;其他情况占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92%,反映出高校审计人员学历较高且结构比较合理,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素质比较高。

(四)审计人员技能

总体上,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具有高级职称(含高级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5%;具有中级职称(含审计师、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的占48%;具有CIA资格的占7%。说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比较高,有利于审计业务的拓展和职能的转型。

(五)审计人员工作年限

整体上,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上、5—10年(含5年)、3—5年(含3年)、3年以内的人数比例均在25%左右,差别不大。5年及以上的占55%,说明多数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比较丰富,但工作时间较长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受到固有工作思维和模式的限制,创新方面有待提高等。5年以内的占45%,说明新进审计人员占比较大。

四、高校审计工作保障情况

(一)审计方式的选择

第5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理念;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1

一、引言

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通过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对高校的日常或特殊的财务以及经济业务活动进行合法性、有效性、合规性的审查,并给予评价与反馈的过程。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功能发挥,因此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创新成为我国当前需要的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应主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高校内部审计观念的优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优化与创新,首先是观念的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始终认为内部审计只是个形式上的工作,对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定位认识不清,既不注重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的发挥,也没有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随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凸显,高校领导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项对于促进高校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功能,积极的通过开展管理效益审计,提高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的合规性、科学性以及效率。总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价值,确立向内部审计要效益、通过内部审计为高校发展提供良好服务的观念。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体制的创新与优化

要想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与价值,首先要在高校内部确立内部审计的地位、注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发挥。如果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内部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法发挥其独立性,那么高校内部审计必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是如何解决独立性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问题。从理论来说,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在高校负责人领导下才能现实出崇高的地位,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虽然多样化,但是基本上是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务会计部门合并、或者与纪委联合办公,独立性很差。本人建议,规模比较大的院校应考虑设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建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直接领导下的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的人员可以由各个院系的领导以及外部的专家构成。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与其他部门分开,单独办公,对于重大的审计项目内部审计工作委员会应该进行内部讨论和表决,然后再制定相关计划开展审计算工作,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四、高校内部审计人才培养创新

审计人员是审计队伍的细胞,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基本元素。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较低,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人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部门,处于全局工作的“边缘地带”。而内部审计在交流、沟通和宣传教育力度上都很有限,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不是缺位,就是实力不足,使内部审计既缺乏横向交流,又缺乏纵向沟通。

内部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尤其是随着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比较广泛的财务会计知识、审计技术以及方法,还要对计算机、会计核算软件比较精通。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会利用专业知识,结合信息处理系统来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还要学会利用各种软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应推广和完善统计抽样、内控测试、风险评估,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应该具有一丝不苟、大公无畏的精神和气魄。因此培养出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将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高校应该积极的进行内部工作人员招聘体制的改革,加大力度引进有能力、有水平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此外应该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积极提高他们现场审计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应专门的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注重建立一支具有学习精神的内部审计工作团队,要让他们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本领和技能。

五、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与范围的拓展与创新

内部审计具有多种职能,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比较注重事后监督与评价职能,而忽略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职能。在内部审计的范围上,高校内部审计一般只对相关预算的审计,对一般性财务活动的审计,很少将内部审计的触角涉及到高校的重大经济活动中。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不够,忽略了管理效益审计。在信息化时代,现在内部审计早已不是查错防弊那么简单,高校内部审计应该积极实施参与式审计,确立对内对外服务的观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应该加大对相关财务活动事前控制以及事中监督,要积极的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审计范围,突出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要通过参与式审计,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面对世界经济多元化、全球化,我们应该审时度势,增强审计监督前瞻性,审计关口前移,改进审计方法,采用跟踪审计,在预防和增值上下功夫,以改变目前的审计现状,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和效果。要通过开展多个范围,多种形式的内部审计工作,确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高校中的地位、强化内部审计的功能和作用。这对于健全高校内部的运行机制,保护高校各项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六、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内部审计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阶段,积极的优化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创新力度,是高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高校应该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积极的加强高校内部审计优化与创新体制改革,只有如此才能促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好的发挥其作用,促进高校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040-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审计环境也不断发生变化,实现内部审计全面转型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作为内部审计组成部分之一的高校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从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效益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笔者拟根据自身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经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渐进性及关键因素。

一、外力推动与自身谋求发展促使高校内部审计必然转型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既符合我国高校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内部审计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所致。

1 国际内部审计发展潮流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影响。国际内部审计近年来快速发展,国际内部审计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要比我国先进。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致力于对内部审计定义、准则框架的研究和推广,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约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和推广,使现代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风险和控制中如何改善管理、增加价值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热点。2002年萨班斯法案中,把内部审计提升到公司治理基石的高度,其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的数理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内部审计的实时在线工作。

近年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国际联系、交往日益紧密,国际先进的审计理念与方法技术不断被引入我国,而国际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制度在中国的推行,使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其教育培训经历着国际化的冲击,促使我们不断思索改进与转型。

2 行业协会及教育系统的推动。随着审计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审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为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按照《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6至2010年工作规划》的安排,内审协会将把逐步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与发展作为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内审协会近年来通过组织研讨风险导向审计、改善组织治理等前沿课题,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加强内部审计培训工作,扩大内部审计职业化教育培训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的颁布,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模式,这有助于提高教育内部审计工作的地位,更加明确高校内部审计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加快推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转型进度。

3 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内部审计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渠道也不断拓宽,办学资金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多样。教育部要求将教育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难度逐步加大。高校审计工作必须走出传统审计的老路,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和效益审计转变,从促进防范高校风险到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新模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管控功能与服务功能。

4 高校内审人员自身谋求发展的需求。高校本身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是理论研究的发源地。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表现出的典型特征包括:一是具备一定的审计理论功底和研究水平,爱好和擅长审计课题研究;二是善于学习,对前沿的、国际的先进理念极为敏感;三是积极把理论应用于审计实践;四是致力于对先进审计理念、准则与指南及审计实践案例的推广与交流。

作为服务于高校发展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如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领域,将逐渐失去存在的必要。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观上有提高审计影响、发挥审计作用,使审计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意愿,因而愿意改革传统的审计模式,准确定位,及时转型。

二、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其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审计观念、审计职能、审计内容、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等方面的转变。目前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很大,多层次并存,这就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能一刀切,而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 高校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我国高校发展水平有高低之分,内部审计所处的审计环境也有所不同,各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差异较大。总体来看,高校内审从审计模式上处于账项基础审计与控制基础审计及风险导向审计并存;在审计目标上,以查错纠弊为主与以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能力为主并存;在审计职能上,既有单纯的监督,也有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审计内容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与经营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并存;在审计方式上,既有事后监督为主,也有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在审计手段上,手工操作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审计并存;在审计技术上,简单查账技术与大量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技术并存;在机构设置上,既有独立设置内审部门,也有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在人员配备上,既有一人审计处也有多人审计处,且人员素质差别大;在审计作用发挥上,既有主动立项寻求更大突破的积极能动作用,也有被动从属配合的消极作用。这种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特点决定了转型的内涵多元化。

2 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加之上述内部审计多层次并存的现状,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搞一刀切,简单设定一个年限就能转型成功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对高校内审转型的观念转变不能一蹴而就,有的高校对内审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位,对转型的需求并不迫切;其次,现有内审人员素质不能即刻提高,传统审计下的惯性使然,审计人员从学习新理念和新知识,到实践应用并根植于日常工作中,再到确实发挥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即使是引进人才,在现有人力资源市场中能满足拥有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实践经验双重要求的人才却严重匮乏;再次,一些审计设备软件的购置、应用需要报批程序和熟练过程,才能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应有的作用;最后,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也 需要领导重视和其他部门的转变和配合(如提升内审地位、建立健全内控、重视风险),这些都需要一个过程。

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而是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在常规审计工作中逐步利用先进技术并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渗透、融入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渐进式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层面的变化,都属于转型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最终达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效益审计和管理审计并重”,才能算全面转型成功。

三、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关键因素

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曾提出,应该把握“六个转变”和“三个特点”。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上,还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内部审计转型与领导大力支持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密不可分。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不是其自身有要求、有改进就能转型成功,达到转型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先是领导高度重视。内部审计转型意味着内部审计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参与决策和重要管理环节,拓宽审计范围,增加人员规模及经费需求等。高校领导在审计转型工作中应该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和帮助,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订规划,保证转型工作顺利进行;重大决策会议要求内审列席并发表意见;关心转型工作的进展;注重内控与风险管理;加强内审部门综合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关键审计结果公开落实,为审计转型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审计成果的获得也是建立在各部门相应的支持和配合上。现代内部审计的核心理念是为组织增值服务,内审不是站在其他部门的对立面挑毛病、找缺点,而是通过提供评价与咨询活动促进各部门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加强风险意识,从而促进学校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2 扩大内部审计转型成果应用的宣传与推广。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整体转型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自身通过尝试转型,积累并总结经验,不断扩大转型后审计成果的应用;二是加强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对转型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三是行业协会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总结在转型过程中做出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开展以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面,或者在信息化条件下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好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和交流,形成示范作用,并进一步深化转型的力度。

3 通过内外部评估来评定内部审计转型的落实情况。高校内部审计如何落实转型工作、确定已经转型的程度以及改进措施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考核与评价,来促进转型工作的深入。一是高校内审定期开展自我评估,查找不足,强化改进措施,推进审计转型工作不断深入;二是各高校之间应进行同业互查,互相帮助,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索在转型与发展上有成效的方式与方法;三是行业协会通过设定实用可行的评估指标,定期开展对高校内审的检查与指导,树立转型成功的典型予以奖励,对转型不到位的审计部门进行激励并提供一定的专业指导。

第7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了专职、兼职内部审计人员,依据《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制定了各种审计规章制度,并积极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但是,由于内部审计固有的限制、高校特殊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使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弱化。因此,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或弊端日益显现。

一、国内外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国外,内部审计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扩大,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兴起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财务审计阶段、经营审计阶段、管理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的综合审计阶段。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1999)定义内部审计:“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在国外高校已有健全的高校内审组织,在美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通常会接受大学审计师协会(ACUA)的管理和协调,ACUA成立于1958年,为美国及其他国家的500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ACUA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为高校内审人员提供后续教育的机会、调整高校内审的规章制度和风险管理;二是对高校之间的内审工作进行一定的协调;三是ACUA有学术刊物,以此鼓励高校内审人员积极从事内审方面的研究工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之间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澳大利亚,高等学校的管理是按照经营的理念来运作的,审计方式有很强的独立性,所发表的审计意见既不受政府也不受学校的影响。

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发展与国家内部审计的发展同步的,在国家立法和行政的推动下,高等院校的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3―1990年各高等院校一面组建机构,培训人员;一面积极开展工作,摸索内审经验。第二个阶段,1991―1998年各高校以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强化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和纠正、流失和浪费现象,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第三个阶段,1998年教育部原审计局由审计署的派驻机构调整为派出机构,国家审计机关不再直接管理教育审计,教育审计归属教育部财务司管理这一转变,进一步理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进入21世纪高校内审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式下教育审计的任务和目标,规范了教育审计工作程序。对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形式,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审计职责,审计权限等方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教育改革的需要都做了新的表达,为教育审计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各地方也相应配套制定了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规定。另一方面,从其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经历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基建修缮工程审计为主,经济责任审计三个阶段;其审计职能主要为监督职能、评价职能和服务职能。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增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的形势下,高校经济管理活动日趋复杂,高校不再是一方净土,频频出现违规、违纪现象,这对高校的声誉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如何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实现对高等学校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防范和化解内部财务风险,促进高等学校的廉政建设,是高等学校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保持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立身之本。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是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状况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来实现的。作为高校内部设置的审计部门,由于内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都隶属于同一单位,想要在审计中保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受外界干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学校通过设置形式上独立的审计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直接向校务会负责。内部审计部门的经费、人事及业务开展,在分管相关业务副校长的监督下进行,但最终审批权集中于高校法人。从而使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享有经费、人事、业务开展等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同时,给予内部审计绝对的权威性,使高校内部审计在制度上得到保障,保证内部审计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

(二)强化高校内部审计职能

高校管理层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在高校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加强对内部审计的统一领导,赋予内审机构全面履行审计职能的权限,确立内审机构是学校唯一办理审计事项的职能部门地位。内部审计是高校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审计部门要首先履行其监督、控制职能,对学校内重要的经济事项、重点基建项目,物质采购等财经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监督,由以前的事后审计,变为成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实现动态的监督过程。其次,审计处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维护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校内各部门的内部审计,审计部门也直接参与了学校的管理工作,其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监督,而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管理职能渐渐演变成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在被赋予更多职责的同时,自主性也大大增强。比如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后勤改革的社会化,学校开展“产学研”,开办校企合作等高校经济形式的多元化,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

第8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高校呈现出历史性和跨越式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体制、人员、职能、方法等几方面对审计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等院校所设置的审计机构及其专职人员依法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和服务的活动。它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高校内部审计观念创新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讲,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必须要适应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遵从审计内在的客观规律,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内部审计人员要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强化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走服务内向性的道路。因此,审计人员要消除“局外人”意识,要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在内审工作中实行服务形式多样化。

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内部管理的需要保持和谐一致,正确认识并全面履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审工作与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使内部审计管理、内审机构的“人、法、技”建设与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向服务”,通过开展正常的审计业务,监督、评价本单位对国家法律、行业政策法规和本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及时发现违背管理原则的活动,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帮助;为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提供合理保证,促使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发现问题为己任向坚持标本兼治转变,使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创新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的领导下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认识问题或其他原因,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等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形式。领导体制很直接地表明了审计机构的地位与权威,一般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主管领导级别越高,则审计机构的地位也越高,越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如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权威要相对高一些。目前,除部分高校独立设立审计处外,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而是与纪委、监察处合署办公,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性较差。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校级领导、被审单位或相关人员的干扰或影响,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独立性就成为高校审计人员特有的问题。

3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管理技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多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除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法律、经济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业务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内审人员应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法规运用能力、审计技术水平和现场审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偏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审计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只局限于对高校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很少介入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给高校违法违纪等腐败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未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止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只强调监督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单位增效,使内部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地位。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效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座谈、商讨,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及时解决问题,实现高校内审机构职能的正确定位,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创新

第9篇:高校内部审计范文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概述

㈠高校内部审计概述

2003年3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定义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和评价机构内部及下属机构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的真实、合法、有效的活动即为内部审计[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就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对高校及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有效的监督和评价行为。

㈡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高校的审计部门对内部的各项事务的优劣程度进行控制,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与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部门建立、实施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其宗旨是为了实现目标、规范行为、明确责任、确保质量符合国家和行业协会的审计准则;其主要的内容包括:科学的审计项目、客观工作的审计准则、审计部门的专业能力等等。

二、构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微观控制体系和宏观控制体系两方面。微观控制体系是指审计部门内部的质量控制和检查。这涉及到专业能力、职业道德、工作分配、简单等方面。规范的说包括:人员的控制、计划控制及实施审计时监督控制、审计结果控制等[2]。宏观控制体系则主要是审计规范方面的控制,它包括审计法规、审计准则、职业道德等的质量控制。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实施

㈠审计工作质量体系方面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改进和提高高校的审计工作质量,对审计部门内部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主要体现在对审计队伍的建立、审计法规和审计标准的制订、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的控制,简而言之,就是在“人、法、技”三方面加强控制。

⒈加强审计部门及队伍的建立,提高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就必须有独立的机构和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来负责审计。因此,在构建审计人员体系时要坚持以下三个准则:首先是政治准则;其次是专业准则,再次是能够文化准则。另外,上岗后,还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学习、培训,把学历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及时的更新审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

⒉加强审计规章制度的建设,规范审计活动

首先,要制订完善的审计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制度,使内部审计时有法可依。制订审计的规章制度首先需要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计行业协会所制订的行业准则,同时还要结合高校内部的实际情况,既要符合现实又要高瞻远瞩,并且借鉴国外或者其他高校机构的先进经验,规范审计行为[3]。

⒊合理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或技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要注重技术和方法的探索。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另一方面要采取多部门配合来进行审计,整合资源,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㈡审计项目质量体系方面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审计项目控制措施,即具体审计项目的选择、立项、实施、报告等环节的效率和效果达到的程度。其控制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⒈加强审计项目管理和程序控制。从确立项目至报告编写等整个过程都必须规范,同时审批严格。

⒉建立审计立项制,做到立项有依据。审计部门应避免随意立项,必须签订经相关部门或主管领导签字认可的审计立项书方可立项。

⒊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审计项目计划要尽可能涵盖每项具体工作的流程,使实施者易于执行。

⒋加强审计报告审核。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的最终体现,要经层层审核,才能出具。

⒌建立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座谈会,通报审计结果,对有异议的进行解答、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听取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和威慑度。

㈢审计质量考核与评价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