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第1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关键词:幼儿  公民道德  教育  功能  可行性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习惯、思维、人格的形成初期,对其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培养和塑成作用。公民道德教育不仅对公民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是集体行为实践的规范与标准、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与精神引导。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国家的良性发展、民族的精神健全、以及未来国际竞争所需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对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实施路径及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请教于同行。

        一、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实施原则。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幼儿,需要教育者根据幼儿的思维、语言、环境等实际特点,有针对性的施以讲解、示范、鼓励等措施,帮助其理解和记忆应有的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集体学习效应,引导幼儿互相学习、互相比赛,提高其道德行为的热情和兴趣。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建立教育和培养幼儿理解、识别、并自觉执行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使幼儿能够习得正确的、适量的基本公民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帮助其能够更加有效地融入社会、获得健康的心理与智力成长。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定位应建立在幼儿自身特点与社会适应性、及国家整体发展趋势所需的基础上。应注重使幼儿能够正确识别和理解正确的道德标准要求,通过示范、激励等方式帮助其塑成和加强对正确道德行为的有效执行。应注意适当根据社会发展与实际表现,有针对性的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社会中不道德的行为方式,与时俱进地帮助幼儿树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评价与行为标准。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在实施中应以适应幼儿心理及生理特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与实际生活需要为基本原则。一定要采取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和影响方式,一定要使幼儿在不断温习和实践中得到鼓励和锻炼,养成终生受用的道德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与家长意见一致、相互配合、积极互动,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信息提供、教育引导,使幼儿在自然、长期、完整的道德教育培养环境中养成终生受益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中的方法与经验。

        在设计幼儿公民道德教育时,首先要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习惯、喜好、基本心理状况;基本教学条件、教育环境及社会影响因素;所要传授给幼儿的道德意识的内容。“以正面教育为主, 让幼儿认识到遵从社会主流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及生活规则,就会得到人们的表扬与欣赏,并要以此树立正面典型及榜样,靠榜样的强烈示范作用来激发幼儿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意识。” 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首先对幼儿教师进行关于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专项培训,使教师较好地掌握了对幼儿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所遵循的理论、要求、方法等基础知识,并请相关教育专家与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优秀教师、带头人通过仔细讲解、言传身教,帮助青年教师获得了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施能力和技巧。

        在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注意随时观察幼儿的接受反映,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一定要注意不同幼儿之间在思维、意识上都是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因材施教。教师一定要注意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理念与策略方式。教师也要注意收集社会上刚发生的道德或不道德案例,结合幼儿实际情况,可以给予一定的讲解或纠错,使幼儿的道德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和强化。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始终坚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摆脱陈旧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用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灵活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在不脱离真实生活的成长环境中不断得到适当的社会信息与前进鼓励。

       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成果应当由教师、家长及社区共同给予评价。应当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和加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进展。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专门建立了与家长沟通制度,通过教师向幼儿家长宣讲、提示、讲授幼儿功能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使广大家长树立起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公民道德水平的浓厚兴趣与强烈热情。不仅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也为幼儿园赢得了积极的社会美誉效应。

        三、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功能总结与分析。

        在丰富的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使幼儿习得正确的基本道德意识。如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帮助他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爱护环境和小动物、知错就改、勤奋自勉、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等等。

        2、使幼儿在持续性引导与训练中,养成道德意识与行为的良好习惯。

        3、促进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环境和谐。

        4、帮助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语言、行为锻炼中,获得心理 

        及身体素质地更好提升。增强幼儿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为进一步文化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智力与能力基础。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计划后,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共同引导和见证了孩子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良好表现与不断提高,可以说,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使幼儿、家庭、社会及教育机构都获得了丰厚的积极意义。

        四、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要点分析与前景展望。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教育与培养过程,应当提高全社会意识、发动全社会力量、贯穿幼儿成长的终生。幼儿阶段只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对幼儿自身、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民族传承与国家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意义。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传播手段日益先进、社会道德模范典型人物不断涌现的今天,对幼儿实施公民道德教育更是提供了崭新的方式方法与时代要求。所以幼儿公民道德必须与时俱进地不断接收新形势下的新信息、新技术、新特点、新形式,才能真正帮助幼儿及其家庭真正理解与习得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的道德方面认知能力,从而帮助幼儿从小养成收益终生的良好思维与行为习惯。

        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在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长期工作中,逐步认识到:实施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师与家长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为依托,按照国家与社会对下一代的基本道德要求,采用灵活使用、因材施教的积极形式,才能正确实现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预期目标与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社会各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对社会、国家未来所蕴含的积极影响。所以幼儿公民道德教育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形势、教育方法论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基础,抓住中国文化建设大潮的良好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幼儿公民道德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成果经验。为此,崇左市江州区直属第一幼儿园愿与同行共勉,共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建屏,幼儿道德建设的策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年第2期。

第2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设 道德中国 紧迫性 路径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傲立于世界的大国。那么国民的素质要与大国的形象相配套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快速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威。正是着眼于这一点,十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充分体现党对建设道德中国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把握、认真贯彻落实。

一、我们面临的道德考验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主流是进步、光明、向善的,但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等原因,在一些时段、一些领域和一些人群存在的局部道德滑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有些道德问题还相当突出。

(一)我国社会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一,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时段。我国社会道德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和产生广泛争论问题的时期,集中表现在改革发展的节点时期,比如,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初期、实行商品经济制度的初期、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期等。新的政策特别是新的制度体制推行的初期,常常也是新旧社会规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冲突的时期,旧规范往往失范,新规范尚待建立。

第二,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领域。一是在生产经营领域。一些经营者有见利忘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二是在公共领域。表现最为普遍、最为突出的是职业道德的问题和公共秩序失衡的问题,它们都严重地危害着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着健康的社会风气。三是在少数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内部。一些国家机关和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虽然只有极少数,但影响极坏,它败坏了党和社会风气,人民群众深恶痛绝。

第三,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于一些人群。一是一些官员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少数官员弄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腐化等。这些人的败德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二是一些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诚信缺失、坑蒙拐骗、制假贩假等。三是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沽名钓誉、抄袭剽窃、低俗炒作等。四是一些公民道德缺失。突出表现在不守公德、见危不救、以怨报德等。

正是这些局部的、少数社会成员的败德现象,无形中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道德压力和心理暗示,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悲观、消极情绪。

(二)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原因

第一,道德发展滞后性的原因。道德的发展轨迹和经济的发展轨迹是同向的,但决非简单同步。旧的道德观念将长久地影响人们,而新的道德观念转换成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行为规范,往往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既是宣传思想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艰巨任务。

第二,体制机制不完善的原因。表现在我们的法律监督效率还不够高。比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商人道德上的缺失,其主要原因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再比如,屡屡引发国内外关注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虽然表现为一些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重要原因是社会诚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

第三,个别司法机关不秉公办案带来的原因。特别是个别案件的判决混淆了是非曲直,突破了道德底线,严重地破坏了社会诚信体系。

第四,法治和德治还不完全相适应的原因。社会上确实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甚至有人对德治很反感,认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对立面。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这是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五,社会舆论放大效应的原因。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偏离正确的舆论导向,热衷于对一些道德失范问题过分夸大炒作,严重影响了公众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增加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难度。

二、建设道德中国的路径选择

尽管面临道德挑战,但中国社会道德打不垮、压不垮、骂不垮。因为中华民族有着崇德向善的悠久传统,对高尚道德的强烈呼唤始终伴随着社会前进的脚步。

(一)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是道德建设之本

国家者,积人而成。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既是觉悟、也是义务,道德大厦的建设需要每个社会成员添砖加瓦。如果每个人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积小善而成大德,那么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一定会提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道德中国一定能实现。

(二)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是重点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状况事关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未成年人处在确立基本人格,培养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抓住这一时期做好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使未成年人得到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锻炼,打牢全面成长的核心基础。一要注重基本道德规范灌输,强化养成教育。针对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德育”的现象,启动“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把孝心培养教育融入生活,引导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二要健全“三位一体”道德建设网络,强化体验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光靠老师和家长用嘴巴说,最主要是通过孩子自身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体验中体会成功,感受挫折,逐渐养成正确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三要加强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育。“道德者,行也”。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吸引青少年普遍参与,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阵地建设则是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大力加强青少年宫、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的建设,不断挖掘教育内涵,探索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更好地为未成年人成长成才服务。

(三)法制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坚强保障

良好的社会公德形成、巩固、发展始终离不开法治机制的保障。首先是立法上保障。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看,以法促德是一条可以借鉴的经验。在公德建设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公德建设方面的立法,使社会公德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可选择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些急迫问题,作为立法重点项目,争取早日制定施行。比如学习借鉴国外的“好撒玛利亚人法”,尽快制定公民救助行为保护条例,为救人者撑腰,让救人者免责,保护施救者,严厉惩处被救助事后反诬者。二是加快推进道德信用体系建设,重点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必要的机构和公民道德信用记录,让失德失信者受到应有的约束和惩戒,切实发挥道德信用的约束力。其次,在执法(司法)层面,行政和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承担起维护和引导社会道德的责任。在实践中,对一些造成恶劣影响的违法案件要严厉处理。法律本应弘扬真善美、制裁假恶丑,对此类行为要严厉处理,才能收到较好社会效果。因为我国现有法律中,本来就有诽谤罪、诬告陷害罪、敲诈勒索罪、侵害名誉权等条款,建议要对诸如此类事件中的恶人追究相关的民事甚至刑事责任,使其不敢再诬陷、敲诈好人,做好人的风险也就自然大大地化解了。

(四)需要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强力推进

公民道德建设重在人们自觉养成,但同时也需要党和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推动。坚持把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之中,使之与党和政府各方面工作相融合、相协调。应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之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建设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市场环境;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法规之中,发挥法律法规的引导、警示、教育功能,以赏罚分明的刚性约束增强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善于把公民道德建设任务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坚持以文化人,推出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善于抓好学校德育,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积极探索符合当代青少年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方式方法,科学有效地把公民道德建设内容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之中。

第3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廉政建设必须德法兼济,只有靠道德防范于未然,靠法律惩治于已然,实行预防与惩治双管齐下的措施,才是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

德法兼济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职业道德法律。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履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职业道德具有特殊性,不同的职业其道德内容是不同的,如医生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救死扶伤,而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教书育人。职业道德与个人道德也是有区别的,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应体现职业道德,在工作时间以外应具备个人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法律为后盾方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目前我们国家虽已制定了《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等司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但是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法律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许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公职人员服务的领域已经制定了全面的廉政道德法律。如美国在1993年制定了《美国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菲律宾在1989年制定了《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和道德标准法》,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并以法制的力量保证其有效实施。我们国家如能及早地制定出这样的从政道德法,就可以明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的基本原则,规定对公职人员从政道德教育和监督的措施,确认管理廉政事务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具体规定对违反从政道德法行为的处罚尺度及程序。

有了这样的职业道德法律,公职人员就有了外在的、具体的“良心”规制,在其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努力做一个“好官”,并在公职人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政治文明的风气。

第二,倡导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行政职业道德法律与公职人员的个人道德应在公职人员自身达到协调统一。为了避免“好人”未必是“好官”,或“好官”未必是“好人”的现象出现,我们应加强统一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有机结合,使两者达到内在的和谐一致,这就是职业道德品质建设。这个建设的过程不仅仅是要从外部的宣传、教育来起作用,更重要的是由公务员本身的道德修养来决定,最主要的就是守法观念的培育。遵守法律、履行法律规范必须先在内心中树立起对法的崇敬,源自公职人员心灵深处对法律的至上权威以及法律所内涵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价值要素的深切认同和自觉服从,能内在地驱动公职人员的积极守法行为,严格依法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自觉、自愿遵守行政道德法律的规定,既做“好人”,又做“好官”。

第4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律支持;公民

中图分类号:G4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2-0196-02

公民道德就是围绕公民权利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关系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强化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制度的认同。法律与道德教育息息相关,公民道德教育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必然性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稳定来说,法律具有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强道德教育,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公民道德教育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道德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内容,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文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为道德教育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是,目前道德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还存在着道德沦丧、是非混淆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在法律的支持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律作为规范化、制度化、客观化、权威化的社会意识,对道德教育有着强大的支撑作用。而道德教育通过法律的不断支持,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法律相配套的道德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二)法律支持是公民道德教育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要求

道德规范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凝聚而成的,是一种软性调节,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征。在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社会里,只有道德存在是绝对不够的,社会需要另外一些约束机制来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这些约束机制就是法律。法律以明确性、制度性和威严性弥补了道德教育的不足,它把基本的道德义务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将其系统化、具体化、明确化,使道德原则成为易于遵循且带有法律权威的广泛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道德规范的实现。目前,社会正经历着多方面的变革。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局面,面对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道德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通过立法活动使一部分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制度化、明确化,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化了的道德规范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法律来推进道德建设。否则,没有一个有效的约束与奖惩机制,公共服务意识无以确立,道德高尚者最终只能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结果或被同化,或归于消亡,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与特点

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主要是以国家机器(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靠法律制裁这种强制手段起作用的。道德则是诉诸人们内心的道德信念,通过教育的手段,形成广泛的道德舆论及良好的道德环境,来增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

(一)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表现

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是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法律所包含的精神、规范、制度、环境、文化等内容,对人们的行为产生规范、引导、确认、限制或保障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建立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法律相配套的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实践活动。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直接把社会道德中最低限度的义务法律化,使之取得全社会一体遵行的法律强制;二是法律通过奖励或惩戒等手段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三是法律的实施过程也是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的过程。

(二)公民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

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公民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程。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不仅表现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表扬和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因此,道德教育的法律支持,主要是以法律自身高度的思想内容和崇高的道义精神,以它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来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的。可见,道德教育中法律支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强制性。法律把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确认下来,使之具有法的属性,成为法律上的义务,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行,没有例外,体现了法律对支持道德建设的强制性。第二,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创新性。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则是在理论上对二者的嫁接,是优势上的互补而不仅是简单的叠加和罗列,体现了在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性。第三,法律对道德支持的先进性。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一方面多元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意识使得社会环境空前活跃;另一方面,社会的良性运行对个体成员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合适的制度和理论指导。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正好是社会所需,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性。第四,法律对道德支持的目的性。在法律实施过程中,通过肯定合法行为,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惩罚违法行为,打击犯罪活动,可以教育人民遵守法律,改恶从善,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第五,法律对道德支持的辩证统一性。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必然性。道德和法律虽是不同的治理手段,却可以在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上达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三、法律支持公民道德教育的途径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坚持道德教育的同时辅以法律手段,强化法律的支持作用,结合道德的软约束和法律的硬控制。

(一)在普法过程中宣扬和表彰高尚的道德行为

加强法治重要的是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只有当道德成为公民个人的自觉追求、内在需要和自主行为时,才能实现它特有的功能。因此,要通过公民法制教育把法律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守法行为习惯,实现对个体行为的外在强制。在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上,不断增强公民的道德观念。科学的法律宣传有利于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当前形势下,各级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表彰道德的先进典型,为广大群众树立真实、感人的模范形象;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出表率。宣传部门、新闻媒介要广泛宣传榜样的先进模范事迹,并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要利用各种形式,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并利用法制监督机制,建立起隐性的道德教育系统,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二)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道德教育的规范

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道德是基础,法律是主导。法律只有和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基本吻合,才能获得普遍效力。因此,一部真正的法律必须体现和保障维系社会存在的基本道德义务。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把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直接纳入法律规范中,依靠一定的强制力量来督促执行,这就使“法”与“德”交叉渗透、融为一体,使德治与法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吸收和确认基本道德规范,才能真正做到对道德教育的有力支持。

中国是一个有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在这种伦理精神中,不乏作为中国传统文明价值的合理内核。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往的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也具有消极的影响。法律能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对传统道德的精华和糟粕作出明确的辨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可以说,法律在道德建设中表现出继承、批判传统与促进文明发展的统一。

(三)在执法过程中否定和惩罚严重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良好法律的实施过程其实也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实现过程。通过法律实施来维护、促进道德风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对不符合法律要求的缺德行为予以否定甚至制裁。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作用。其次,道德的法律强制还表现为法律能为人们提供和保障行使道德权力的空间。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道德监督和批评的权力。实施道德批评和监督要靠法律对公民权力的设置和保障来实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有道德教育是不够的。道德的约束毕竟是一种软约束,没有法律手段作后盾,道德的作用常常会由于缺乏必要的强制力量而显得软弱无力。而且“人性”中总是有“自利”的因子,有“好声色”的欲望,对那些没有自觉性的人,对那些明知故犯的人,道德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必须强化法律对道德教育的支持作用。国家要利用法律的约束机制,通过公正执法、惩治违法和不道德行为来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规范公民的守法行为。国家要通过严格执法,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只有严格执法,打击歪风树立正气,体现时代风貌的道德才能顺利发展,才能为公民道德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总之,法律与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来说,法律和道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的作用又是不同的,不可相互替代。只有相互配合,双管齐下,法律与道德才能既保持外在张力,又相互契合。公民道德教育只有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实现功能互补,才能相得益彰,使公民全面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序进步。

参考文献:

[1]社论.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N].人民日报,2001-02-01.

[2]李宁.德法同构:对社会治理方式的新探索[N].南方日报,2001-05-20.

[3]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02-22.

[4]郝铁川.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求是,2001,(3).

第5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一、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儿童实践、注重儿童自主参与,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务必力戒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儿童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锻炼,学会自己教育自己。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校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中要把德育内容反映在教案当中,在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多样进行德育渗透教学;同时利用每周一班会课组织学生开展“安全、环保、礼仪、诚信、自律”等方面的主题班会,在教育中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我校通过活动,使各班学生出现你争我赶的局面,并从没个班中抽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学校进行监督反馈,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每周一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教育活动。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教育学生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学生中开展“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在老师各家长还有社会人士的真确指导下,引导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更为红旗高高飘扬而奋斗。

4、开展行为规范实践活动,进行礼仪教育。

每班每两周给学生上一节礼仪课,所讲的礼仪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排的,让学生模拟实践,表演怎样才能做到待人接物有礼貌。我们坚持抓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养成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文明礼貌多了。

5、开展“三个弯弯腰”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环保的意识是不能没有的。我校首先在学生当中开展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见到果皮弯弯腰;见到纸屑弯弯腰;见到塑料袋弯弯腰”成为自觉行动。

6、开展“孝心献父母”主题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同时,我们还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不少孩子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孝敬父母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组织了“孝心献父母”这一主题教育活动。

二、积极为学生创设道德建设的社会实践场所

学生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的通力合作。

1、小公民道德建设走进家庭。

家庭是学生道德教育的摇篮,是学生道德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阵地,对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着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广泛向家长宣传道德建设计划,积极求得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在家中给学生当好“小帮手”、“小主人”等提供机会和条件。

2、小公民道德建设主动与社会联网。

在对学生进行小公民道德建设中,我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来支持和参与,其中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领导到校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利用社会活动场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我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加读书征文竞赛活动。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存在主要问题:其一,未成年人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方面观念淡薄,缺乏遵守公德的意识。其二,未成年人在物质追求方面上,表现出贪图安逸、相互攀比,精神世界空虚,无远大理想,上进心不足。其三,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比较难做到三位一体,互相渗透,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家庭教育逆向异步的现象。

第6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是时代的迫切需要

我们已经进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国教育肩负着实现国家21世纪腾飞、民族振兴和培养“四有”人才的历史重任。说过:“没有文化,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大学生有了较高的文化素质,便为自己今后发展构筑了重要的基础和潜力,这些基础通过时代特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将那些内化的涵养、气质精神在特定的环境中外化,就有可能形成我们德育目标所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合格人才,从而形成优秀的、民族的人文素质。改革开放使大学生知道了外面世界很精彩,知道了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同时,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文明建设,人情冷漠,金钱万能,精神无用,急功近利等“精神垃圾”通过各种媒体折射进校园,影响校园人文精神健康发展。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正确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德育教育,使学生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中国教育大业刻不容缓的一项主题。

(二)高校是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新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对生活经验积累,理解和对事物的认识还处在不够成熟的时期,比较缺乏自理、自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为别人服务公德意识。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活动是专业知识学习,各种思想问题的产生都与学习有关,通过学习过程反映出来思想问题也有所差异,但其中必然带有共性的思想问题,如学习目的和学风问题,这些问题与学生正在形成的“人生观”道德观都有直接关系。抓好这方面教育,单凭那些行政命令,要求学生遵守某种行为规范,最终是苍白无力的。学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核心,教师能够在本职岗位把为人民服务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溶入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中,便是一本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文素质教材,也是一本最易被学生内化的好书,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而在无形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高校现开设的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课程。“两课”在大学生道德学习和培养中要想取得成效,一是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的有效性。“两课”教师应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要丰富和拓展“两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应涵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经济道德、科技道德、生态道德、国际道德等内容,帮助学生既确立弘扬传统美德,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型道德观;二是要重视“两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职工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加强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教职工的师德建设。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知识积累与理论学习,建设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师德高尚、素质优秀和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具体事情做起

大处着眼,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之源,如果没有理想,就没有勤奋学习和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把实现社会理想视作个人理想的灵魂,才能有效地实现个人理想。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要实现理想,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掌握为社会服务的真本领。这就是“大”。“小”就是小事,从身边的事做起。良好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把正确的思想意识、良好的道德品质具体地转化为个人行为,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得以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长的环境条件比较优越,但自立能力较弱,吃苦、挫折谈不上,对人生价值认识模糊,学习不刻苦,有的行为不检点。这就需要我们的思想工作抓得更细致更具体,自觉地用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实践自己,辨别是非,以善去恶,在平凡中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进行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已得到广泛普及和使用。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因信息传递速度快、传播的信息密度大、覆盖面广、传播的内容量大、庞杂、传输效率高等特点为人们广泛利用。网络好比一柄双刃剑,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如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工作的思想资源。但同时,对大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以及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出现人际关系的疏离、网络攻击行为等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高校管理人员应了解和掌握本学科领域相关的工具平台和教育软件,找准高科技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点,以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第二,在学生管理数据库基础上建立德育信息数据库,并建立德育软件。利用信息库和德育软件,集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做人的起码道德等基本信息,各种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信息,古今社会成功人士个人信息,有关国家和社会发展舆论与宣传信息等一体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把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延伸到网络这一新领域。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明校园的标准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优良的教风、优良的学风和优良的校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既重视软件建设,也重视硬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第二,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全面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有助于陶冶师生情操,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第三,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放手让他们创造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使活动源于学生的需要,既能使活动适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统筹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走上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随着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调整和变化,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的生活与思想问题也随之增多。此外,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心理生理压力、思想压力等也加重了思想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尤为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帮助他们解除困惑,提高情商,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有适当、适度的反应。

三、公民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成才

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人才是“人”和“才”的统一,只有先“成人”,才能“成才”。人才都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学认为,“人才”有两个最根本的特征:人民性、创造性。前者是人才的社会性和道德的最高表现,后者是其智力和能力的最高表现。德是人才的根本和统帅,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他不仅不会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人才”,还可能成为一个歪才,即使有本事,可能会因其更高的智力和才力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古人非常强调德对才的统帅作用。一个道德不高尚的人,即使有才也会行之不远,因为他缺乏成为一个对社会和人民有大用的杰出人才的持久动力和价值方向。因此,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和根本。当代大学生在努力成才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力为目标,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如果说知识是一种力量的话,那么,道德对于我们的人生、成才、事业成功更是一种力量。

四、结语

我国的高校必须树立这样的一种理念: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它的根本任务是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根据兴趣爱好支配下的劳动行为,一种心灵世界的多样化,一种独立精神和健康思想。大学生必须是这样一个具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完整知识体系的群体,而不仅仅是批量生产的盛满知识的容器。“头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康德)大学生就应该像头顶璀璨的星空,指引给社会大众前进的方向,引领民族前进,推动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钱广荣.思想道德修养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军.大学生道德素质与自我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6).

[3]李红.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第7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举措

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是人所有素质中的核心和灵魂,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将主导工作行为动机。因此,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工作技能,更要具有职业道德品质,能够按照职业道德的准则辨别善恶、是非和正误,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不是通过强制的规定来执行,而是通过内心信念来自觉地要求自己。因此,要通过职业道德建设,使财务人员对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有正确的认识,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使良好的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工作中自觉按照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履行职责。

(二)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财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质量。财务工作是企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经营决策和工作安排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提供者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对财务工作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为此,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先导,全面提高财务人员德、能、勤、廉、公、俭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财务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方能有效保证和提升财务工作质量。

(三)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反腐倡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对物质利益的盲目追求,有的财务人员理想信念模糊、职业道德淡化,见利忘义,出现做假帐、出具虚假报告,甚至参与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害。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帮助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法规的外在管束和道德的内在约束结合起来,筑牢法律和道德防线,防止职业犯罪,,形成清正廉洁的良好风气。

二、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财务工作的性质和职责密不可分,既遵循一般的传统道德规范,又有自身的职业道德特点,即在履行财务工作职责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据此,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恪守诚信,作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点

爱岗敬业是财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品质。因此,要求财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吃苦耐劳,具有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刻苦钻研业务,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工作技能,争做行家里手;要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争取有更大作为。诚实守信是一种道德品质。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这是保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证。中国现代会计学之父潘序伦先生认为,“诚实”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他倡导:“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如果财务人员不诚实守信,编制虚假会计报表,就会扰乱市场秩序。因此,市场经济越发达,越需要财务人员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如实反映单位经济状况,按规章制度进行财务活动。

(二)把操守为重、廉洁自律、克已奉公,作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

操守为重、廉洁自律是财务人员重要的职业道德。财务人员整天与钱财打交道,容易受到财、权的诱惑,如果道德观念不强,自律意识薄弱,很容易成为财、权的奴隶,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要求财务人员必须自我约束,遵纪守法,不为不当利益所诱惑,做到公私分明、不贪不沾,克已奉公,忠实履行职责,保证财务工作及各项经济活动健康进行。

(三)把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强化服务,作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要点

财务人员要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各项财经政策、法规和财务规定。在处理业务工作中,无论对上级领导、普通职工,还是亲朋好友,都必须做到一视同仁,不讲亲疏,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秉公办事,按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实施会计监督。同时,要敢于抵制单位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下的会计舞弊。文明服务是体现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文明的服务态度和优良的服务质量。在工作中无论对内对外都以诚相待、细致周到、不怕麻烦、耐心向对方解释有关财务规定,树立财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提高财务职业的声誉。

三、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方法

企业、单位的党政工团要齐抓共管,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职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采取思想教育与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同步运行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规范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自律性

要把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作为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根据财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针对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状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教育和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明了财务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要使财务人员保持自重,增强自律性。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教育财务人员分清是非界线,懂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做到经常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有违职业道德,及时纠正不良的道德行为。要爱护个人的名誉,维护财务职业的声誉,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强化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和有关领导学习财务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时了解并熟悉国家制定的各项财经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和遵守经济法、会计法、证券法、税法、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履行《会计法》规定的各项义务的自觉性,积极承担应尽的责任,把职权和义务结合起来,做到维护企业、单位利益与遵守财务法规的辩证统一,真正做到依法理财,照章办事。

(二)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把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落在实处

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标准和制度考核,把职业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转化为各种管理行为,用严格的管理、有效的措施,促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品质的养成,规范和约束其职业道德行为。

1.制定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及考核细则,如制定《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标准规范》、《财务人员岗位工作标准》等,使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还应结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教育引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应汲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赋予时代精神,融入培育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之中。

2.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不仅要求财务人员对职业道德行为做到自律,还要有“他律”,即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力度。一是由财经、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财务工作审计、检查中所反映出的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情况,可信性强,对出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认真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二是由单位职工及有关方面对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应每年组织职工代表对财务人员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履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优秀人员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晋升的依据;对评议差的,进行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并限期改正;对评议特别差的,调离原岗位进行学习,接受教育;确实不具备会计资格的,不得从事该岗位工作。

3.建立健全财务人员选拔机制。“以德为重”“德才兼备”是我们党的用人标准。要选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要通过包括有职业道德内容的考试,选聘优秀人员,不能照顾和降低从业条件和标准。

第8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关键词:公民;道德滑坡;现状;道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7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相对于经济发展而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公民的道德素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道德问题的基本现状透视

1.社会公德缺失现象较为普遍

社会公德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广泛深入人心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准则,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风气好坏的标码,也是社会道德的基石和支柱之一。实事求是地讲,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公共道德观念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滑坡,遭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评议,2011年的广东小悦悦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很多传统美德对人们的指导作用逐渐弱化,向善者的身影显得孤立而寂寞。

2.以个体主义为中心的道德行为盛行,价值观念趋于功利化发展

现代大部分青年的道德意识和心理趋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打着“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响亮口号,自我主义倾向过于严重,凡事先考虑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置集体或他人利益于不顾,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和物质价值的实现看作自己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以“只要与权钱挂钩,我就参与”的心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观念也随之逐渐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1]。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的安定秩序,阻碍和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3.部分公民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实践相脱节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要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一切的道德口号、道德提倡都只是悬挂在半空中,很少进入道德实践的层面,造成理论教育或道德宣传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使人们的道德教育理论很难有实践的平台。导致许多人道德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能力形成天壤之别,社会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就不可避免。

二、重建我国公民基本道德的策略

我国公民基本道德的重建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精神文明建设,既需要加强道德主体的教育,又要努力营造道德重建的良好社会环境以及与道德实践活动相配套的法律措施,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公民基本道德素质的回归与提高才有可能实现。

1.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首先,正确看待道德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问题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商品经济是以承认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差别为前提,竞争性与功利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是它统摄与调节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则与尺度。这些无不诱使人们的价值观由义向利倾斜,导致社会风气毒化[2]。应然的传统的道德可能会受到现实的功利主义的欲望所挤压,甚至被物质利益所替代。当然,这不是市场机制本身的过错,恰恰是当前反市场经济行为造成了不道德和不良社会风气,真正的市场经济对利润的追逐只有在遵循最基本的道德价值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它是公正的、平等的、自由的、法治的、有秩序的,它不允许坑蒙拐骗,也不允许钻法律空子,从而对道德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增加对道德实践者的支持,增强社会大众的道德信念。高尚的道德信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时间的考验和永不磨灭的毅力,更需要超人的勇气。只有增强了大众的道德信念,才能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使社会的风气得以发扬光大从而形成助人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再次,提高道德受助者的感恩意识与思想觉悟。对于某个道德事件来说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道德实践者和受助者二者缺一不可:既需要实践者的真诚付出、不求回报,又需要受助者的知恩图报、不以怨报德。如果受助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施助者的善行倒打一耙,那么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去做好事,因为他们相信“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如此蔓延下去最终会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道德的滑坡。所以要想重建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人们就必须养成“扪心自问的习惯,也就是自己与自己默默地对话”[3]。这是一个具有道德良知的人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如果谁连这点也不具备的话,那么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与远离。

2.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质,不仅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更要批判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优秀的民族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被舍弃掉。正如19世纪英国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所说:“如果一个民族缺少了品格支撑,那么,就可以认定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如果哪一个民族不再崇高和奉行忠诚、诚实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4]。因此,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美德这个灵魂,它是我国公民的精神支柱。同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价值取向、道德趋向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要重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也必须要有雄鹰一样的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谦逊地潜下心来研究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道德因子,例如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人道主义精神、公益理念和“尊重、责任心、可靠、关心、公平、正义”[5]的价值理念,大胆地把这些共通的道德优点“拿来”,通过梳理消化、交融和吸纳,取长补短,嫁接、改造和弥补我们的道德滑坡,从而形成有助于社会发展的道德价值观。

3.完善道德立法来保障社会道德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一,我们必须积极倡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将部分道德法律化。道德是一定社会中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所遵循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它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通过社会风俗和社会舆论以及人们内心的信念来付诸实践。但是在当今这个充满复杂利益关系的中国社会里,道德本身的存在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不具有强制性,本身无法阻止也无法惩罚破坏它的行为,因此就需要法律来弥补道德的不足。法律就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对道德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国家应该通过对社会有序化要求的最基本的道德立法来确认道德规范,用法律的强制性来为道德的底线护航,挽救目前道德水平滑坡的局势。

第二,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有益补充。法律对道德的支持也是有限度的,如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较高要求的道德和一些有关私人生活问题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如果将全部道德问题变为法律问题,那无疑使一个社会的法律变成了道德法典,一个社会的法庭变成了道德法庭,法律审判变成了道德审判,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就不复存在了,这不符合人类创设法律的目的。”[6]所以,国家的立法机关应基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把部分道德法律化、制度化,然后利用法律强制约束的机制,通过公正执法、奖善惩恶、严厉执法的过程来强化公民的守法意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实施道德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一些违反公德行为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予以严厉打击和纠正,严格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形成具有中华民族时代气息的道德风尚。

4.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强化我国公民的道德实践活动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很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注重思想上的诱导,结果往往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传授的道德理念也不易被接受。教学方式不能随市场需求做出适时调整,教育成了只教授“应试能力”、“知识传递能力”的僵化模式,学生所学到的基本道德规范也很难在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得到应用。张岱年曾言:“道德所以为道德,在于不仅仅是思想认识,而更是行为的规范。道德决不能徒信于空言,而必须是见之于实际行动。”[7]实践是公民道德完善的真正熔炉。所以,我国政府必须改革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建立开放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注重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通过真正的“下乡活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或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并鼓励家长、社区人士、各种社会团体及组织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帮助广大社会群众提高道德实践的热情,真正做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活动的相结合,把道德理念内化为公民的精神食粮,使公民在实践中认识责任与义务,充分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力量,从而形成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4.

[2]朱栋梁.论市场道德观的两个极端——“滑坡”与“爬坡”[J].长沙大学学报,1999,(9):16.

[3]汉娜·阿伦特,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M].孙传钊,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4]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品格的力量[M].陈常■,李智微,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3.

第9篇:公民道德行为规范范文

关键词:会计道德;会计行为;调节;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82-01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会计行为产生的社会公共效应,人们对会计行为的伦理道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并将这些道德观念规则化。实际上,会计人员将规则变为行动,必然遭遇来自个人价值与利益判断形成的阻碍。从这个意义上看,条文式的道德规则靠宣讲的教化,远不如"效法"方式产生的道义观念带来的灵魂触动更为有效。所以说,来自灵魂深处的会计道德对会计的行为更具有调节作用。这也是我国现实中建立健全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必须注重人的道德观念对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产生的内在影响的原因。会计人员只有用会计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为政府、社会和所在单位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1.会计职业道德的特点

1.1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市场经济时代,会计履行的是公共性会计职责,即为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为决策者服务,其核心是为社会服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关各方决策的质量。如果会计提供出来的信息是虚假的,缺乏必要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就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必然会使信息使用者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破产倒闭。所以说会计工作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需遵守职业道德,奉公守法、清正廉洁。以公众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按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真实的信息。

1.2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大的强制性。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标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不具有强制性。这是对一般道德而言的,但会计职业道德却不同。它在道德行为上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2.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的标准大致有依法理财、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

2.1依法理财。会计人员既是会计工作的具体从事者,又是会计法律、制度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工作与各种法律、法规紧密相连。依法理财是会计人员的法律职责,遵纪守法是每一个会计人员应尽的义务,所以依法理财是会计人员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准则的要求来处理各项会计业务。同时还要严格遵守经济、税收等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

2.2诚实守信。俗话说"人无信不立,厂无信不兴"。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讲诚信,诚信是所有职业道德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会计人员更应该讲诚信。会计人员要以最大的努力,以企业的经济目标为中心,在反映企业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事项的过程中,切实做到诚实守信,提供客观公正的会计核算资料。

2.3客观公正。客观公正简单说就是真实的反映企业各项业务的实际情况。然而如何真实反映、能否真实反映实际情况却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众所周知,目前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假账充斥着各个行业的各个企业,这都是会计人员不能严格遵守或不能坚持遵守客观公正原则的表现。

2.4廉洁自律。廉洁自律,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常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为官者当以廉洁为先'等等。会计人员首要的任务是廉洁自律,真正做到"遵守道德、严明执法、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会计人员虽然不是行政官员,但由于他们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是具有实权的管理者,尤其是会计主管、财务总经理等,在公司中的地位是仅次于董事长、总经理的实权在握的二号人物。会计人员不能廉洁自律,其后果是很严重的。不但企业会遭受损失,广大投资者、股民的利益遭到侵蚀,巨额的国家资财也要遭到吞噬。

3.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3.1从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方面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在思想观念上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提高他们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能深刻认识到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事业要有献身精神,通过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在行为规范上,要求会计人员有强烈的敬业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工作作风节俭,具有求实创新意识。只有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把会计工作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才能把智力、体力的付出看成是人生的一种追求,才能真正热爱会计事业,才能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钻研技术和精通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