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节庆活动策划案例范文

节庆活动策划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庆活动策划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节庆活动策划案例

第1篇:节庆活动策划案例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国家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目录外试招本科专业。次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首开该专业并招生。之后每年都有院校获批会展本科专业且数量明显呈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2所院校发展到2008年的23所,2010年的39所,2012年的68所,数量的增长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会展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支持,另一方面也凸显了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所造成的会展人才缺口不断扩大的问题。

从目前会展人才培养的层次来看,重点高等院校如北大、清华、人大开始培养会展方向的硕士和博士,但数量较少,属会展高级管理人才;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多集中于二本和三本院校,培养会展的一般管理人才;会展服务人才由一些高职高专培养。三层次的培养体系要求对不同人才的培养重心也不同。作为中坚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应该立足行业特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以努力培养具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会展设计、策划和现场管理等应用性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会展人才。

一、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1.培养目标的思考

会展产业是现代流通服务业,是一种体验性的产业,它具有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产业联动性高等特点,产业链中涉及的产业领域纵多,如表1所示。由此不难发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知识和多样化技术知识。培养目标旨在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展管理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业务水平与能力,能在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从事会展相关的策划设计、营销公关、运营管理、预算评估及会展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素质与能力要求

按照国家对该专业的规划方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平台提供管理类通用知识;通过专业课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的专业知识;通过选修课、实训课、实践教学平台提供会展管理知识与技能,了解会展行业的具体运作实践,实现与具体就业单位的技能对接。通过专业训练,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熟悉国家有关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了解行业内的发展动态与需求,初步掌握行业内独立调查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会展通用能力、会展基础能力及会展专项能力。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合理设置实践课程

现阶段,我国会展经济与管理教育尚处于摸索阶段,如果缺乏对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设置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实践能力上存在不小差异。国外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该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问题。如:Perry,Foley and Rumpf的研究显示会展管理毕业生需要具备财务、法律、管理、公共关系、营销、经济分析等知识和技能。Getz and Wicks的研究指出,会展管理的学生应该具备包括会展策划、管理和营销,以及把握会展历史,发展趋势、各利益相关者的动机、会展的影响效应等。Stafford,Royal and Jago等通过调查得出,例如行政、管理、规划、协调和人际关系处理、特殊事件管理、领导才能、灵活的沟通能力是会展管理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国外会展管理本科教育中,主要实践课程如下:餐饮管理、观光与旅行、博物馆管理、会展策划、美术设计、会展主题、会展营销、住宿接待、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特殊事件管理、体育赛事管理、国际商务等。我们在借鉴的时候,应该突出“岗位技能+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主线进行循序渐进的实践课程设置。在第一、二学年,按照教育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要求开设以经济管理理论知识为主的基础课程,如:会展经济概论、市场营销学、人类学、计算机、英语、心理学让学生掌握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一些通识,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学科内涵和本质,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增强素养;第三学年开始开设市场调查与预测、会展信息管理、会展政策法规、商务英语、会展场馆经营与管理、会展服务礼仪、商务沟通、公共关系、广告学、会展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会议运营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并和专业技能实践的安排相对应,通过学习和实训着重加强对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可通过专业任选课程让学生学会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完成从学到用的简单过渡。如会展服务与现场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会展项目策划与运营、会展实务训练等。

2.建立校内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在校内完成的,因此打造科学合理的校内实践教学体系,既能给学生打下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能锻炼出较强的实践技能。

(1)专业基础课实训平台,通过整合校内实验资源,如经管实验中心、旅游管理综合实验室、计算机中心、商品学实验室利用各专业优势开设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案例教学及基础实验让学生建立起与会展产业相关的系统概念;

(2)专业课实训平台,主要利用空间多变的会展综合实训室,通过3wE-service2.0展会现场管理软件、3wteaching会展教学模拟系统完成会展信息管理、节庆活动策划与管理、展示空间与设计、会展服务礼仪、会展场馆设计等模拟实训演练,每个环节均由学生自己亲手操作,通过模拟小型会议、新闻会、模拟展会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也夯实了专业素养;

(3)跨专业实践平台,主要包含在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或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实践项目上,以不同专业专题模块为主,结合会展行业的特殊性,鼓励学生通过网商大赛、展示空间与环境设计大赛、公关策划大赛、会议的组织承办、具体的会展项目策划案等。从活动的组织策划、资金筹措、现场布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实践课从实训室搬到了模拟职业环境中。等运作成熟,还可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参与这样的实践项目,能促使学生将各模块知识整合成实际工作能力,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增强工作自

信心。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利用校外资源既能弥补校内教学的欠缺,又能同时提升带队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上有效的拉近距离。

(1)行业感知体验实习

第一学年,学校通过有组织的实践安排让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新生以客人身份进行行业调查,参与并体验一次国际会议和一次大型综合类展会,熟悉会议与展览的基本常识和全过程。通过对行业的感知体验,了解会展行业的发展历史、现实情况、动态变化,以此产生关注行业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同时也看到了会展业发展的前景,从而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

(2)专业技能实习

第二三学年,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技能实习。专业技能实习是进入会展行业工作的基本技能要求实现的较为关键的一环。学生可以参与会展品牌项目的策划、宣传、拓展、展厅现场管理、专业观众现场登记、布展、撤展、礼仪等各个环节。通过试点,我们发现,在大学学习中期的专业技能实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放手操作的平台,而且弥补了校内教师传统教学方法或与行业脱轨的教育滞后。在专业技能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得以真正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为自己下一步的学习制定了更切合实际的目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而且容易激发他们的开拓潜能和创新积极性,有的综合能力也在具体的实践环境中得到培养和形成。

(3)专业生产实习

通过前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对会展行业已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感悟,因此第四学年,要求学校应慎重选择用人单位,力所能及地跟一些签约过的会展相关企业联系,安排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通过最后完整的有效实习,让学生熟悉会展行业各项基本工作操作流程,积累现场经验,培养管理直觉,为他们将来走向就业市场、参与竞争提供帮助。可以考虑会展企业的成本问题,适当的配合企业延长实习期,或做到专业生产实习与毕业预推荐工作结合,实现三方共赢。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个系统工程,还在不断地摸索、发展和完善中,只有清楚认识到应用型本科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特点,高度重视,才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会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开军 会展产业链刍议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年第3期:168-170.

[2]Peery,M,Foley,P.,&Rumpf,P.Events management:An emerging challenge in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J] 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6,4(3/4):85-93.

[3]Getz,D&Wicks,B.Professionalism and certification for festival and event practitioners:Trend and issues[J]Festival Management&Event Tourism1994,1(4):163-170.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