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与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数字化 教材 建设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9-0079-04
作者简介:马春燕(1981―),女,浙江浦江人,浙江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等。
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每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以13%左右的增速发展,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28,330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9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①。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虽快,但三教(教材、教师、教法)问题始终制约着该项事业的发展。[1]许嘉璐先生在2012年第四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论坛暨专业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一定要提高汉语国际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否则,三年后将掀起关闭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赖于三个方面: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要有一系列高质量的汉语教材;三是要有行之有效的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2] 其中教材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和教学资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
一、国际化背景下对教材的要求
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和研究,我国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随着学习者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有的教材已不能很好地满足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能力差
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已变“招进来”为“招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变“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与国际汉语教学并举”。目前的汉语教学不再局限于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学,全球孔子学院的建立,各国教育机构开设的汉语课,都使汉语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据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到2015年,全球孔子学院将达到500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达到1000个,学员达到150万人,其中孔子学院(课堂)面授学员100万人,网络孔子学院注册学员50万人。汉语学习场所由中国扩展到世界,这就要求教师、教材能够迅速地适应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虽然目前有不少出版社推出了不同语言版本的教材,但是因地制宜除了语言要求外,更深远的是对文化和习惯习俗的需求。
(二)“因材施教”能力差
教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教学和学生的需求。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必定引起教学需求的多样化。一方面,学习者从单纯的汉语学习转变为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另一方面,本土学习者缺乏汉语环境,而目前传统的教材仅适合课堂使用,无法提供语言环境。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迅猛发展,使得汉语学习者的年龄层跨度越来越大,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者也对教材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材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和方案。
另外,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短期学习者的数量在近几年也增长迅猛,但短期教材却极度贫乏。
(三)“与时俱进”能力差
传统的教材更新慢,雷同现象严重,重复建设现象突出。这些严重阻碍了国际汉语传播的进程,牵制了由此衍生的其他国家层面的战略性思考。[3]随着信息化加速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图书因其便携性、互动性、立体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西方国家已经提出了“无书包”“无校园”和“无教师”的教学模式。我们首先要建立大规模数字化汉语教学资料库,给各国汉语教师提供选择、拼接教材的方便,可解决某些国家和地区教材不足的困难,也可帮助教师合理应用教学法,提高教学能力,部分缓解教师不合格的矛盾,并为培训教师提供更多资源。[1]
《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指出,到2015年派往孔子学院的专兼职合格教师达到5万人,其中,中方派出2万人,各国本土聘用3万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的缺口和差异将会进一步扩大,无校园、无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为解决我国汉语国际教育师资缺口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二、数字化汉语教材出版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的扶持和推动
我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快我国数字化出版步伐。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表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国际汉语教材多语种、广覆盖。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与国内外出版社密切合作,打造编写、出版和发行一体化的教材供应体系。建立国际汉语教材资源库,为教学法研究和教材编写提供信息服务。建立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数字平台,帮助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用母语上网学习,鼓励和支持各国孔子学院开展远程教学。”
(二)科技的发展为教材的出版提供了技术支
持
数字化教材研发要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与网络平台相结合。如积件系统、E-Learning、云计算等技术的开发运用,都为数字化教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信息化浪潮下,西方教材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不管在广度、深度还是力度方面都领先于世界水平。早在2007年年底,美国的白宫科技办公室与国防部共同推动了高级分布式学习先导计划(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ADL),希望通过“教材再用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来减少教材开发时间和成本,平台的建立能让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装置(如计算机、手机、网络电视等)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2012年4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以下简称“FCC”)和教育部召集苹果、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公司举行会议,讨论制定具体措施,计划未来5年在全美K-12公立学校普及数字化课本。[4]CK-12基金会开发的Flex Book平台为高中教学提供数学和科学模块,大大满足了个性化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要求。
(三)我国出版界的有益尝试
据报道,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数字出版领域已启航,2011年成立了数字出版部,2012年成立了数字出版公司[5],还制定了“十二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
2012年,外教社两项数字出版项目获得了专项基金资助,其中“交互式外语数字教材编纂系统的研发”获得了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资金40万元,另一项“基于电子书包平台的外语电子教材平台”获得了2012年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资金150万元。
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也积极推进数字教材体验平台的建设,另外还推出了针对中文教师编写教材和日常备课的实际需要的工具软件。该软件除了帮助教师编写教材外,还能评估教材的难度和质量。这为实现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汉语教材和教辅材料的研究和出版
近几年出现的教材大多配有较为齐全的辅助材料,除了有主要课本之外,还有教师用书、练习册、家长用书等,另外课件、音频、视频等方面的配套资料也在增多,还有不少出版商提供了可供下载的网络拓展知识。
在教授汉语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本土化的教材也层出不穷,如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Cheng & Tsui出版公司都出版了一些汉语教材,这些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本土化的知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亲切感。但是这些教材往往使用面比较窄,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
汉语国际教育学习网站的建立。美国教育部门主办的“阅读中文网”“学写汉字网”“中国语言文字网”“汉语国际教育辅助教学网”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书写汉字的能力。这些网站图文并茂,配有大量音频、视频、动画素材,生动灵活,深受学习者喜爱。我国汉办网站http://专门开设了在线孔子学院http://,该网站可使用10种语言,并按照使用者的不同开发了学汉语、教汉语和汉语考试板块,按照年龄开发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相应汉语课程,按照汉语水平设置了初级汉语、中级汉语和高级汉语的相应课程。汉语学习者既可以在这里在线互动学习汉语,也可以浏览中国文化(文化集锦)和查阅相关书籍(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了解中国的新闻(新闻汉语)。在线孔子学院为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和示范。
工具类汉语学习网站。这类网站主要提供对汉语学习起支持作用的软件服务,如词典、拼音输入、翻译等。如“在线新华字典”。值得一提的是“线上中文工具”与全球最大搜索引擎google联网,不仅提供词典功能,更提供语言、文化常识,如中国人的姓氏、中国的数字文化等。
另外,教辅资料的研究和开发也为立体化数字教材提供了援助。文化类的如《中国的世界遗产》(英文、日文两个版本)、《中国文化欣赏》《中国国情课件》《中国文化课件》《博览中国》等,都是很好的现成视频资料;语言类工具书如《汉字演变五百例》《汉语近义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对比例释》《HSK汉语8000词》等。
(五)阅读工具和阅读方式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年轻人和发达地区的人们,而这些人恰好又是汉语国际推广的主要对象。美国学生拥有平板电脑的比例已经高达76%,拥有笔记本电脑的比例更是高达85%以上。[6]智能手机、iPad、Kindle阅读器、电纸书、iBook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和普及,使得纸质出版物逐渐失去了市场主宰的地位。
网络覆盖的进一步扩大,使得这些功能强大、携带方便的数字产品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大部分人对携带、储存方便,互动性强,个性化程度高的产品的需求更为急迫。
(六)数字化教材突显的优势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它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电子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其优势在信息化时代日益得到凸显。
从出版商的角度看,数字化教材比纸质教材更具经济性、便捷性和环保性。而且对于出版社,数字化的教材格式让教材定制、操作起来也非常方便。数字化也有利于教材的拓展,如进一步开发出医学汉语、科技汉语等专业汉语教材。目前专业汉语教学的困境是汉语教师不懂专业术语,专业教师不懂汉语教学,数字化教材的立体性和互动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有时候学生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本书中的某几章,或者是几本书中的某几章来辅助学习,借助定制教材,读者可以不用为对自己无用的内容买单。[5]FCC的研究显示,如果使用数字课本取代传统的纸质课本,每年每名学生可以节约至多250美元成本。[5]
数字化课本还能带来更具针对性、趣味性的互动学习体验。美国教育部全国训练和仿真协会最近进行的研究显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将学生学习一个主题的时间减少80%。另外一项研究显示,93%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工具,81%的教师对平板电脑也持这个态度。[6]
数字化教材的这些优势也进一步推动其实现全球化。
三、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设想
教材数字化并非简单地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图书。数字化教材要十分注重内容和制作方法,因此,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专业和数字技术的双重知识和能力,在制作中要时刻体现并突出以下几点。
(一)针对性
数字化教材要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开发本地化教材,体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改变过去“以我为主”的教材编写观念,特别要注意学习者的年龄、文化、喜好,及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结合。
从操作层面上来讲,可以首先建立一个庞大而细致的资料库。前文已述全球已经有大量的汉语教材在使用,我们可以挑选在全球有一定影响的教材,并对这些教材的适用范围进行合理标注,如学习者情况(母语、国家、民族、地区、年龄、使用效果等)、内容(语言内容、文化内容、使用要求等)、配套(练习册、教师用书、视频音频资料等),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判断,主动为学习者配置适宜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交流渠道。
(二)立体化
数字化教材能够克服传统教材形式单一的缺陷,满足现代学习者多种学习方式的要求,促进优秀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建设中应该充分利用图书、多媒体和网络等不同介质的优势立体化开发教材,另外还要注意跟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社会热点相结合,跟语料库相结合,跟教材使用地、使用人的个性相结合,还要体现出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拓展,在掌握了相应的语言文化知识后,给出相关的拓展知识导航供学习者选择。
(三)互动性
数字化教材的互动性不能单纯地体现在以往远程教育的可点读,有授课视频,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上,还要体现在教学相长上。通过对师生问题的积累,建立有利于学习的语料库(如文化冲突库、语言偏误库等),这些问题可供全体教学、研究者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共享,再反过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促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
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评估和整合,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互动工具,甚至还可以建立一个更为庞大的社区体系,让世界的语言和文化在这里得到碰撞和融合。
四、结论
未来学习必然经历“无书包―无校园―无教师”的发展,教材的发展也必定要走一条“传统出版─局限于内容电子化的主流数字出版─为电子教材提供在线学习工具和在线教学服务的延伸数字出版─提供内容深度挖掘加工和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的深入数字出版”的道路。[7]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学科,有能力、也必须走在数字出版的前沿。
注释:
①以上数据均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建设数字化国际教学资源库[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1).
[2]陆俭明.再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建设问题[J].长江学术,2007,(2).
[3]吴志山.定制式数字化汉语教材辅助分析与重组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4]竹子.美教育部拟5年普及数字化课本 苹果三星等参与[DB/OL].http:///20120331/n339524560.shtml,2012-03-31.
[5]刘霄.中国教材出版如何应对教育资源数字化?[N].中华读书报,2012-08-22.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soci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igitalization in education has been very rapid.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sources and teaching better, to play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education. Fun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 is imminent. The perfect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system is the basic condition to guarantee the digital teaching needs are met and the basic prerequisite to realize the digital teaching servic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and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digital teaching in China, clarifies the main problems in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incipl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onstruction,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 key issue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the service.
Key words: digital teaching;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教育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获得了自身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使教育逐步转入数字化模式中,并不断发挥出强大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我国教育水平。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是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各种数字化教学服务的基本前提,为了更好的明确当前我国数字化教学的发展任务,对基本的信息资源建设现状、发展与服务展开研究成为必然。
1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对现代化的数字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中的创新、改革需求日益突出。数字化教学体系所需的信息资源是支撑整个教学体系有效运行的基础,因此关乎国家教育改革的时代任务[1]。虽然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观成果,但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相比,其问题仍然是比较突出的。
1.1 资源更新和共享不足
信息化背景下的最大特点是资源的丰富性,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教学资源的更新速度也极为迅速,而作为数字化教学主要基础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源建设,更新速度明显不足[2]。例如一些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往往没有真正进入到信息资源体系中,而仅仅是以公告或通知的形式予以信息传达,具体的更新内容未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体现。资源更新速度的不足,极大地制约着数字化教学的发展。
另外,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中资源共享不足,依然是制约数字化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对其访问权限有很大限制,只有拥有浏览权限的账号登录之后方可查看,这就使一些重要的资源无法被及时获取,使教学效果受到直接影响。
1.2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优质资源短缺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优质的信息资源建设方能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也只有??质信息资源可以将数字化教学所需的各项信息服务准确地提供出来。然而目前我国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信息资源建设往往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在资源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使最基本的教学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就使数字化教学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现代教育的发展[3]。
1.3 信息资源国际化交流欠缺
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当能够对某一学界课题有最深入、最全面、最新的成果信息,这样才能将课题的研究全面、准确、有效的学习和运用,而如果信息资源体系在某课题中存在全面性不足的问题时,就必然会为这一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带来一定的阻碍,增加研究成本,扩大学习任务[4]。目前我国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国际化交流欠缺,使一些先进的国际学术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中发挥效用,无疑制约着现代教学水平的提升,阻碍着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4 信息资源建设经费不足
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建设成本较高的项目,如果经费不足,势必直接影响着信息资源建设的成效。而一些存在于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其他问题,都与其建设经费不足密切相关。根据2015年我国高校教育投入的调查数据,在各项教育经费中,各种硬件的投入占据了所有教育经费投入的83%以上,而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仅为9%,另外4%的经费用于人力资源培训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建设中。虽然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硬件支持,但硬件建设毕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基本条件,信息资源的建设才是数字化教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这种经费分配方式无疑成为当前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2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指导思想
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应当明确其核心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将信息资源建设在数字化教学体系中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必然需要明确数字化教学中的信息资源建设指导思想,以确保各项信息资源建设任务得以有效实现。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提出的最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打造特点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求。因此实施信息资源建设也应当遵循以下指导思想:以发挥各项信息资源优势为基本目标,通过对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各项专业的、特色的教学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发挥其数字化教学功能。
2.2 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我国教育对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在各级教育阶段均有涉及,虽然在信息资源建设任务上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与要求,但其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保证信息资源建设的实用性、系统性、发展性、创新性,这样才能使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需求得到基本满足[5]。
实用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应当能够与本阶段的教学需求相同步,即使数字化教学模式依然要以基本的教学需求及要求为前提。
系统性原则是指各项信息资源需要整理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的资源系统,这样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才能被更加高效的利用,使资源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
发展性原则是指信息资源建设应当能够及时吸收新的资源,并尽快与现有资源体系融合在一起,以使其功能得到不断地完善及有效发挥。
创新性原则是指在信息资源的类型、系统规划等方面实施创新,使新的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其新的功能,对数字化教学进行有力的推进和促进。
3 数字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关键问题
3.1 资源质量
资源质量在当前的数字化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保证信息资源建设中的资源质量,使其实现不断优化,就应当将资源质量作为关键问题对待,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确定资源质量问题的关键地位,确保信息资源质量的标准得以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有着极其丰富的资源量,各种不同质量水平的资源融合在一起,要对其质量进行有效的区分非常困难,也极为关键。
3.2 技术水平
?底只?教学体系无论对教师还是资源管理人员都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如果没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信息资源的使用或信息软件的应用中,就会出现各种影响资源有效性的问题,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出现偏差。对于数字化教学体系而言,信息资源使用依赖于资源体系的建设与软件使用的支持,在资源体系建设上,技术水平关系着信息资源的质量,更关系着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因此对资源建设的技术水平加以严格控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软件的使用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任务,实现数字化教学服务就必然要依赖于软件支持,因此在实施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时,对相应的软件技术水平的关注也非常重要。
4 数字化教学资源服务
4.1信息检索服务
信息检索服务是最基本的资源服务内容,通过对已有的资源实施细致的分类,使使用者能够方便、迅速的寻找到满足使用需求的资源。这项服务通过信息检索平台或软件实现。
4.2 远程共享服务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成本较高的资源建设任务,提高资源共享水平能够使各项资源的价值更大的发挥,同时也使建设成本相对降低。作为一个在市场化经济背景下发展建设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其经济价值的最大化要求是非常关键的。远程共享服务就是满足资源价值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要求的资源服务类型。一般远程共享服务的实现通过网络、阅读设备等实现。
4.3 数字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能够使教学所需的信息更加准确的被筛选出来,以获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一般数字信息咨询服务的实现通过更高层次的资源检索实现,这种检索属于非自动化检索,是由人工参与的资源引导或联机帮助实现。
关键词 视角 数字融合 体育文化 文化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为数字融合推动体育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它改变传统体育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数字信息形成新的虚拟文化形式,使得创新以后的体育文化所传播和展现的内容符合当今社会文化需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数字化的体育文化,不但没有对体育运动的本质的造成损失,而且还有助于提升体育运动艺术性,推动体育文化价值凝练,促使体育文化进一步传播、消费发展,使其更符合当代人们的需求。
一、体育文化数字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
随着体育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体育文化已经由简单的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体育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时间的检验。因此,促进数字科技与体育文化相融合,形成数字化体育文化,将其庞大的商业价值转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体育文化在数字融合视角下的创新体现
(一)数字融合促进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球化传播
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形势下,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困境。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与数字科技进行融合,使其可以以更加开放的艺术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民族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例如,“抢花炮”是以拼抢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是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抢花炮”体现着我国侗族人民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在与数字科技的融合下,将声音、图片等信息融合到抢花炮的数字化传播中,对其进行现代美术、音乐等设计加工。一方面,可以使“抢花炮”在音乐、舞蹈等现代元素的融合下转变成新的民众体育文化,这样不仅延续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还可以增强其竞争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将符号化的“抢花炮”运动经过现代艺术的加工,使其以数字信息为文化传播新载体,通过网络、影视、媒体等简单、高效的传播方式的向全球进行传输独特的侗族文化。这样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更好的向世界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其可以在全球体育融合的趋势下继续发展。
(二)数字融合满足符号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
传统体育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就需要通过科技引导来完成体育文化与游戏、漫画等产业的融合,创造出符合时尚体育文化的需求的高品质文化形式。例如可将体育文化与电子游戏进行结合,开发以体育为背景的电子竞技运动,如模拟技术操作为主的FIFA系列游戏、CS等,模拟体验为主的铁拳系列、极品飞车系列等,模拟团队竞技为主的LOL、DOTA系列等,让游戏者感受虚拟化的真实运动情况,让人们可以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满足身临其境的体验需求。数字融合下的体育文化电竞化发展,不仅促进了体育文化的创新发展,还满足了人们对符号体育文化的时尚消费需求。
(三)数字融合推动落伍体育文化进行整合、再发展
虽然新的体育文化满足人们现代性与时尚性的追求,但落伍的体育文化不一定会衰退、消亡。通过数字融合的推动下,可让落伍的体育文化进行整合、重塑,实现其再次崛起的发展目标。例如飞跃最早诞生于1959年的上海,在中国已经有近60的发展,以其结实耐用、价格低廉的简约设计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当时的销售量与日俱增,是我国体育品牌的代表之一。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其它球鞋与假冒伪劣产品过多的双重冲击下,飞跃球鞋逐渐离开主流市场。派特斯・巴斯坦在取得了“飞跃”的海外所有权后,对其进行设计、材料、制造等多行业的文化整合,使其在数字融合下得以重塑,在飞跃球鞋使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文化内涵扩展。运用“FEIYUE”进行注册,并赋予这个商标向前飞的新意义,在FEIYUE的宣传中,派特斯运用数字科技制作了一个学习中国功夫的广告,并在其背景配上“少林功夫”几个字眼,这样就激起西方人民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使得FEIYUE在巴黎很快就开始和国际品牌一起销售,并且其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
三、结语
综上,体育是人们进行一切物质活动的基础,是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和人类生活休戚与共,因此要促使数字科技与体育文化进行融合,推动体育由技术体育向智能体育的转变,使其成为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新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一对一;数字化;高中数学教学
一、一对一教学理念的优势
一对一教学理念自从其被提起之日起,就获得了大量人的认可。而且当前很多学校都在主动探究数字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所以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当前的教育也在快速的改变着,在教学过程中,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的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数字化的一对一教学并非只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多是的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下,原有的“灌输式”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都会被弥补。
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都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而大众化与创新是相对的,只有先保证个性的存在,才能够可能进行创新。在教育中也一样,只有不断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造力才不会被枯燥的知识所埋没,才能够被激发,进行成长为创造性的人才。高中数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上解决诸多问题,所以依然需要学生拥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育应当满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但是实际来看,每一位学生之间都是客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每一个高中生都有自己个性的地方,但是传统教学中基本不考虑这一点,所以一对一教学可以很好的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其基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有的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满足数字化社会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在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其主要有四个优势,第一个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方式替代原来的单向灌输教学方式;第二个是用个性化教学方式替代了大众化的教学方式;第三种是使用开放式教学替代原有的封闭式教学;第四种是关注点转移到学习过程上,不再过度看重学习结果。
二、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课前从网络上自学。
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需要学习的高中数学任务都布置好,并且o出自学的目标。学生自主寻找各种教育资源进行自学,并且在诸如微信、QQ、微博等平台与教师剂同学进行交流,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教师需要及时予以回答,并且针对性的做好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活动设计。借助课前的网络自学,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并且很好地展示了学习的效果,同时因为学生的反馈也帮助教师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展示在自学阶段所了解掌握的内容,并且总结、梳理教学内容,通过交流和展示,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帮助其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数学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不能单凭老师讲,更重要的是靠学生从练习中得来。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必须通过练习。教师能及时根据反馈,实现教学诊断,及时调整教学,使学生在课堂能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使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例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三)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问题的讨论。
数字化环境下,要充分应用网络渠道,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就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或者是由教师主动提出一些具有拓展性和较具挑战的问题,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很好的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让数学的思维更加发散。
例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诸如0.9=1这一等式,很多学生即便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依然表示费解。对此可以专门为学生一对一方式提供一个小故事: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4,三儿子分总数的1/5。在印度牛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邻村智叟给建议是:“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但是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原本让学生苦恼的问题,通过简单的网络交流,学生就明白了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一对一1/(1-q)。
(四)按照不同层次为学生设定对应的训练题目。
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方面都是存在着差异的,所以在数字化环境下一对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为其设定不同的权限,安排其去所设定的网站进行练习,教师远程了解每个学生的练习处理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实时的进行评价分析和指导,采用分层次训练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开展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感受成功。
(五)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总结,教师为学生点评和引导。
在一对一模式下完成数学教学后,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发起课后拓展的话题,引导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再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为之后的一对一教学做准备。
三、总结
数字化一对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让每一位高中生都能够以成功者的心态感受高中数学,从而对高中数学的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从而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实现融洽的交流,并且,在数字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内容得以丰富很多,间接提升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的学习,更好的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大学英语教师 角色转变
二十一世纪,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和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类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领域, 教育毫不例外地经历着信息技术对其进行的一场重大变革,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共识。大学英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和其它学科领域一样正面对和经历着信息化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时代特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正遭受冲击,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迅速调整自已的角色转变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变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
一、课程教学的设计者
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巨大冲击。利用网络,学生可以得到浩繁的英语学习资源。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成教学目标,又确保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获得应有的学习内容呢? 其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设计者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统筹规划, 例如课时的安排及教学进度、学习的方式和内容, 以及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等都应有明确的计划。教师在执行上述教学设计中, 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反馈信息, 重新调整课程内容及学习方式。
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信息化教学环境虽然为学习活动提供了支持, 但学生的学习不会自发地完成, 不会自发地达成教学目标, 只有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引导, 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在这种新型的学习环境中, 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学习活动,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和协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英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 选择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运用多种形式来充实和组织课堂活动, 传递教学内容。当今的大部分英语教材均提供磁带以及配套的教学光盘, 这在某种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然而, 实际情况是, 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 大部分学生只是肤浅地浏览一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很少系统、深入地学习和探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提出学习的主题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努力促使学生将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与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联系,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英语的热情。
三、教学结果的评估者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 学生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和运用英语教学信息, 然而, 他们到底是否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的内容还需要英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评估。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作用, 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它既是评估手段,又是一种激励方式。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习的结果,指在一个学习阶段末,对学生的成绩、表现与能力所做的总结性评价。英语教师作为评估者, 要定期检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提问、检查作业、组织单元测试和针对词汇、语法结构、听力、口语和阅读等方面的专项考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了解其学习状况,及时通过面谈或网络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另外,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自评,包括学习初期的水平测评、监控进步过程、同学互评等。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教、学、评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使评估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观念,要通过评估不断地改进教学,其最终目的指向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四、学习资源的建设者这和提供者
学习资源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来规范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在信息时代,多媒体及网络在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报刊、数据库、多媒体电子图书等,不仅给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了基础。但Internet不能为学生提供正式学习所需的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材料,学生的直接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信息需要教师去提供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师要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根据学生学习主题所需的信息资源,并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及信息呈现的特点,成功地设计、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最佳的英语学习环境,促进英语课程教学向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实用化方面发展,实现英语知识教学和英语实际应用的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李旭荣, 廖红阳. 教育信息化对高校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的影响[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5).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新晨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一、出版模式数字化攻略:深入开发,寻找赢利点
教育出版数字化并不难,但转型之后,如何找到符合教育自身特点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电子书包模式。电子书包(Electronic School-bag)代表着教育电子产品的发展方向。电子书包是一个组合产品,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阅读终端,电子书包外形多如笔记本电脑式或平板电脑式,具有读写功能;其二,内容资源库,电子书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如涵盖了高中三年全新人教版教材的全部知识点和测试题库等);其三,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数字资源并对学生进行管理,促进家庭和学校,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电子书包不但是一个真正的“书包”,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化的课堂。在新加坡,学生的电子化教材教辅与互联网连接,通过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软件可与全球范围内的学生交流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形成了全球性的电子书包。教育数字出版立体化开发,电子书包便是其终极模式。在我国,电子书包已经在上海、广东佛山等中小学开始试点,但主导的却是科技公司或电信运营商,出版社作为核心内容提供者却退居幕后。这提醒传统出版商,在产业链中如果不做出积极努力,很可能会处于被动地位。
2.网络平台模式。教育出版数字化,首先要从资源数字化开始,也就是建立教学资源库。而数字化资源数据库的积累,是发展网络平台和跨媒体复合出版系统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在这方面较早地作出了努力,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已大致完成了数据库的建设。在这一基础上,高教社建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http://4a.省略/),其中所谓的4A,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thing。该平台教学中动态形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库等,或部分课程,提供有立体化教学包。一般购买纸质课本,即可通过主教材所附赠的学习卡,使用者可以获得登录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材网的密码和口令,免费享用丰富的资源。网上还有课件等资源,任何读者都可以随时免费下载。其中,网络教学平台是一套完整的网络化的教学体系,它包括在线课堂教学、教学互动、课下辅助系统、课后成绩测评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它是一种师生相长的教学活动,是针对学生、教师甚至家长的服务。当这种教学方式达到较为完善的程度之后,它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可以相当于同等存在的实体教学机构,能将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融为一体,实现人机交互。目前国内多家出版社都已建立了此类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学习网”(省略),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我乐学习网”(http://省略)以及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世代交互英语》在线学习网”(http://neie.省略)等等。
教育出版商适时地建设网络平台,向读者、学习者提供主动的知识服务,为受众打造多样化、全方位的需求配套产品,是打破传统出版社狭隘的“数字”瓶颈的切实有效的尝试方法。
3.移动教材模式。移动教材是教材教辅等教育资源在移动阅读器上的应用。移动阅读器主要有三类,即电子屏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和教育电子产品。如麦格劳?希尔与亚马逊合作,将其名下的100 种最畅销的高等教育图书在亚马逊的Kindle DX 阅读器上发行。又如,在与手机商合作方面,诺基亚与英国知名教育出版商培生集团合资成立诺培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加速“行学一族”(Mobiledu)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行学一族”(Mobiledu)”是诺基亚在中国开发的手机渠道教育服务。该业务向手机用户提供英语学习材料与其他教育内容,客户可以通过在新款诺基亚手机上预装的应用软件读取,或通过访问该服务在中国的移动网址及大多数无线应用协议(WAP)门户获取相关内容;在与教育电子产品商合作方面,如诺亚舟作为国内学习机行业领导品牌之一,与众多的出版社和教育资源单位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英语同步教材和中学九门功课学习资源方面,诺亚教育网取得了广泛的授权,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亚洲有限公司等。移动教材实际上是一种由教材内容商向移动阅读器分销产品的模式。大多情况下,教材内容商不生产阅读器。移动教材产业链上环节众多,整合比较复杂。但这种模式主要借用电子书分销模式。在国外,kindle和iPad等主流阅读器与教材出版商的合作常常在行业中最引人瞩目,处于领先地位。
4.开放式教材模式。开放式教材(Open Textbook)出版是一类新兴的教材出版模式,指网络出版平台向教师(作者)开放了权限,允许随时提交、编辑、更新教材内容,供读者免费阅读,而网站平台的赢利方式通过出售电子版教材或相关学习资料等其他方式实现。平世界知识库(Flat World Knowledge,简称FWK,http://省略/)是目前最大的向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免费开放式教材的平台。FWK的诞生缘于西方教材高昂的价格、有限的选择性、内容缺乏适应性和调整性、版本迅速过时等问题。FWK提供教材在线免费阅读,而赢利则依靠售卖包装了的内容(如有声电子书)和便宜的纸本教材,为不同的电子书阅读设备提供不同电子书阅读格式(基于网站上免费的教材)等,包括学习辅导及相关材料等等。学生可以在数字版的课文页边空白上注释与评论,从而与其他学生分享见解、分析和推断,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对于教师来说,FWK也有突出的方便性。FWK日前了一款名为MIYO(make it your own)的电子教材定制平台。该平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拖放式的操作界面,老师们可以按个人需要轻松移动或删除章节,或者选择和添加其他内容,而且这些内容在CC协议3下还可以被重新使用。制作完成后,MIYO自动将老师们改动过的版本存为一个新版本,然后提供在线阅读的免费版本或出售电子版等。
FWK为教材出版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们可以创造性地控制教材的内容,而学生们则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更能支付得起购买教材的费用,而网站平台方则不增加编辑成本。2009年时,FWK已经有44个国家,900多所学校的1 600多个教授和115 000名学生使用网站的图书,平均每个学生节约大约20美金,并且得到了贝塔斯曼、兰登书屋等公司的投资。与FWK类似的平台还有著名开放式教材平台Textbook equity (http://省略/ )。
由于开放式教材模式降低了教材出版的门槛,缺乏严格的编审制度,电子教材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版权信息模糊不清;内容来源模糊不清,缺乏权威性;适用年级模糊不清;文字写作水平差,图片、照片、图表制作质量不高;内容过于零散——破碎成太多的“模块”或者“学习单元” ,不利于学习、记忆等等。可见开放式教材模式发展还不够成熟,以上问题有待解决。
5.多元化经营模式。目前,出版商仅仅针对学校市场,而忽视了在企业学习(corporate learning)、国外教育(education systems in other countries)、辅导补习(tutoring)、行业出版(trade publishing)、自学教育(home schoolers)等领域潜在的市场。出版商可以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性地进入这些领域,开辟教育出版新的赢利方式。
二、数字化人才培养攻略:各有专长,共同协作
1.编码设计师。教育出版数字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编辑的科技素质和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出版社应该引进一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或对原有编辑进行数字技术技能的培训,利用相关技术进行数字教辅的深层开发。
2.娱乐架构师。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在数字出版物往往兼具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甚至互动游戏等。教育数字出版物置身于这种环境中,更应该寓教于乐,将学习性与游戏性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愉悦的体验中学到知识。因此未来教辅编辑应具备娱乐架构的意识和素养。
3.客户支持服务。教育数字出版中的客户支持服务主要指学习社区中的在线接待员和内容管理员。在网络平台中应安排这样一批专业的客服人员,及时回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帮助用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内容管理员则须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不断提供新知识,并及时删除容易造成不良影响的垃圾内容。
4.数字版权保护。我国的数字出版环境混乱,盗版产品充斥市场。数字出版使复制盗版及私自变相大量传播变得更加容易,而且教育图书内容多非原创,同质化现象严重,一旦被盗版,很难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因此,在数字化内容滋生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一批数字版权保护人才,来及时发现盗版内容的网站,并坚决打击盗版。
5.数字版权贸易。在数字出版领域,同样存在版权引进与输出的问题。因此需要版权贸易方面的专门人才,站在国际视野上,吸收、引进国外优秀数字化教育资源,更要推动我国本土数字教育资源“走出去”。
6.高水平管理人才。出版社还应通过现代出版企业制度改革,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有较大吸引力的人事制度,引进一批在数字出版方面具有开发管理经验的高水平人才,能够整合各种网络及社会资源,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三、结语
教育是一个各类新技术得以集中施展的领域,而教育出版也应该跟上时代步伐,努力打造属于自主的高品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事业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09YJA870022)研究成果
几年来,学校以提高教师电脑技能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充分利用大连教师网、金州教育网、东师大网、新思考网等,通过培训和教研的方式,让网络成为教师学习、研训、交流、展示之需,转变思维、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成为自己工作、生活当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内容。
以大连教师网、金州教育网和校园网络资源为平台,加强教师网络技能培训,加强网络教研活动。
(一)采取“三大策略”
1.“及时反馈,评价跟进”策略:
(1)每学期末,学校评选“博客之星”、校本研修先进个人、校本研修优秀团队等,以资鼓励。
(2)教师教育博文及时统计、公布:班子成员每周例会由校长亲自反馈情况;全体教师每月统计一次并进行公布。
(3)对教师博客中的好文章及时推荐给上级网络、校园网和刊物等;给教师提供适当的机会参与“教师论坛”等交流活动。
(4)教师的个人电子化档案、学科整合资源、东师理想资源库等不断充实和完善,每学期末检查、展示,并将此纳入对教师个人考核结果中。
(5)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地激励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发证书、照相、戴大红花、大会表扬、物质激励等。
从被动到自觉,教师积极参与大连教师网“我的初始从教之路”、读书征文和“板书秀”活动,且能取得好成绩。学校被学院评为首届“我网我问”活动组织先进单位。
2.“加强培训,分层指导”策略:
学校采用外请专家与内用高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外出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始,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老年教师要过关、外来教师要跟上,以便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在培训的内容上,从开始的打字训练、计算机简单操作,到后来的课件制作方法、资源的搜集与修改、网页的制作、课件脚本的写法、电子邮箱的使用、电子白板的应用等。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培训。
(1)系统知识技能培训:
对全体教师、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家庭用网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了解实情,有针对性地、根据需要随机结合实际进行十几次的系统培训(写博客、网络论坛、查杀病毒、利用qq聊天、上传资源等技能培训),同时下发系列可供教师操作的材料,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参加校本研修,促进个人发展的意识,让教师经常性地利用网络,养成良好的学习、交流习惯。
五年间,信息技术方面的校本培训达25次。仅电子白板设备培训一项,自2009年9月安装后,教师参加区级全员培训2次,学校培训3次,校内全员逐个操作过关考核1次,才使教师短时间内能娴熟使用,提高教学效益。
(2)活动中培训:
学校搞制作和运用课件、资源进行说课、运用电子白板达标课、骨干教师电子备课比赛活动等。
(3)课题任务式培训:
利用学科整合课题,选择微机教室操作模式,进行教学观摩、诊断分析研究活动。
3.“班子带头,示范引领”策略:
班子有紧迫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思考自身如何用信息时代的思维和意识开展工作,如何结合部门工作实际,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研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等将要面临的变化,从而改变常规的管理模式,使学校管理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突破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
学校领导不仅自己带头,而且力图通过常规工作促使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亲自培训教师、考核教师、推荐好的网站和博客,推荐教师读网上好的文章,关注教育教学案例研究,对教师写的博文进行回复评价,设立几个长期交流研究的平台,而且结合自己部门工作,引领教师。
截至目前,班子成员都熟练利用信息技术,借助市区政务办公系统浏览通知已成常态,通过邮箱及时进行班子常规工作小结和部门工作及时反馈已成自觉,渐渐地引导师生,使校园内办公自动化具有了某种可能。过程中,引导、督促教师尽快提高信息技术意识和修养,尽快形成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共建的教研文化、教师文化和学校文化。
(二)课题引领 促进落实
学校参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的研究,确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课题。着重从提高教师的教育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整合”能力;提高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学科拓展能力四方面入手。
在课题的实施中主要做了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1.领会精神启动课题2.制度保障层层激活3.各种培训转变观念4.问卷调查找到问题5.打字开始强化训练6.各种平台促进研究7.网络教研开拓视野 8.典型引领自主发展
1.领会精神启动课题
(1).建立课题制度。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3).进行小学教师问卷调查。
(4).撰写研究方案,做好研究前动员工作。
(5).组织专家进行课题论证、研讨。
2.制度保障层层激活
3.问卷调查找到问题
4.各种培训转变观念
认真研究了《课题实施方案》,自07年9月“十一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启动之后,学校就按照区要求,扎扎实实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工作认真研究了《课题实施方案》,并针对困惑专门请来了――2008年6月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钟绍春院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方法》2008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 刘茂森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2008年――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王淑文主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化》《有效课堂教学》等讲座。请来了区信息中心林主任、臧教授、曲玉梅老师进行讲座。陈利平院长。于华主任及各学科教研员――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王志光主任、陈永欣老师进行讲座。
5.从打字开始强化训练
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是关键。如果教师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也只能是“凑合”。在教师培训上,我们采用外请专家与内用高手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始,对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骨干教师要示范、青年教师要过硬、中老年教师要过关、外来教师要跟上,以便教师有足够的信心和积极的心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在培训的内容上,从开始的打字训练、计算机简单操作,到后来的课件制作方法、资源的搜集与修改、网页的制作、课件脚本的写法、电子邮箱的使用班班通的使用等。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外,还注重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培训。
6.各种平台促进研究
本课题研究一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一个学期为研究的一个循环周期,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本程序,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研究活动。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活动研究的流程为:“教师发现并提出整合教学问题教师带着问题进行集中学习或自主学习(网络学习、同伴互助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活动----教师整合活动后进行反思、总结、升华”。在研究活动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课例、案例分析为载体,以教育教学诊断为手段”的教研活动模式。各种各样的“诊断组活动”形式,主要凭借丰富的教育教学诊断活动,使其行为转化为教师的自我行动研究,在诊――断――治的过程中相互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和学科整合的业务能力。 活动以自我提高式:上引路课、展示课、骨干展示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课、示范演示课、课改观摩课、典型教师汇报课、评优课、课前说课、实验操作课……同伴互助式:“师徒研讨课”、校内研讨课、组内研讨课、竞赛观摩课
7.网络教研开拓视野
每学期学校都安排一节网络环境下的学科整合课观摩研讨活动,课后研究小组成员根据主题(整合点选择、资源利用等),于学校自建的学科整合网页上即时研讨,培养了十几个学科研究骨干,促动了整合实验研究不断扎实和深入,学校开展网上论坛或教研活动已成常态化。
8.典型引领自主发展
自07年以来,获国家级优课12节,省级优课3节,市优课27节,区优课40节。说课比赛在课题的实验过程中成果累累。其中汪昱的《詹天佑》获全国整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王晓莉的《什么是圆的周长》获国家二等优秀说课奖;刘艳艳张义军葛俊鑫徐敏白玉爽均获。刘艳艳的音乐课《欣赏 唱脸谱》获全国说课大赛二等奖。名师纪纪娜.骨干教师王晓莉、张志秋、周艳梅、赵桂梅、王宇、吴玉梅、王娣、许建华、刘艳艳、赵红、刘雪芹、于洁、毕娜、郭秀玲、徐敏、白玉爽、张义军、孙莉、汪玉、葛俊鑫等。
学校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高,但是设备将在按照辽宁省教育强区标准,2011年内逐步完善更新。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teaching,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enjoys popular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lifelong education of learners. At presen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on career lifelong education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played.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strategy to us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reakthrough time and geographical restrictions, and fully integrate and share high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关键词: 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共享;国家精品课程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resources;teaching resource sharing;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4-0234-03
0 引言
随着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学过程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空间。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新理念,使得学习的主体从各级各层面的学生扩展到社会公众,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终身教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改变要求教育者要提供和创造丰富的、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并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汇集精品资源和特色资源,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对促进自主型学习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具有提升作用。
1 国内外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1.1 国内建设现状
在国家级层面上,我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2003年开始建设。其中,影响更广泛的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1.1.1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国家资源共享课程)
2003年以来,我国首先在高等院校中开始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遴选与建设工作,形成的课程资源集成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截至2011年6月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3835门,其中本科院校2583门、高职高专院校1043门。从2012年国家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升的项目,2016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验收合格第一批2686门课程。
1.1.2 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
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六个单位共同参与实施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机制、标准、技术与平台,整合国家和高等学校等部门已投入建设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及相关学习资源,并使用相关支持工具,建设相关系统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优质资源网上开放与共享。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共系统建设项目之一。
虽然国家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属于本科层次“高等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但资源中心涵盖了适应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不仅适合学历教育,还涉及非学历教育和专题教育。其中学历教育涵盖了研究生、本科、高职高专、广播电视大学、到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
1.1.3 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2007年11月,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的推动下,启动了共享型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工作,确定了首批建设的6个专业和召集院校。到2015年底确已在园林技术等122个专业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1.1.4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该项目于2011年11月启动,作为教育部“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建设内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社会公众,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网络视频课程和学术讲座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1.2 国外建设现状
1.2.1 大学公开课程
国外知名高校利用网络免费提供公共课,使高校的优秀课程和教学资源向世界科学爱好者开放已开展近10年。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莱斯大学和英国公开大学是主要的代表院校。
国外大学公开课程的课程网站使用便捷,不需要用户注册登记,对所有人都公开和免费,由于公开课程不是远程教育项目,也不是大学的网络课程系统,因此不提供学习者入学途径、不提供呈现或替代实际教室环境中的交互、不提供与教授的直接交互,也不授予任何证书和学位。
1.2.2 政府支持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
世界各发达国家政府均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前,世界各国影响较大的教学资源平台有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http://)、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 Information Center网址:http://eric.ed.gov/)、澳大利亚教育网络(Education Network Australia网址:http://edna.edu.au/)、加拿大学习对象库(Edusource Canada网址:http://edusource.ca/)、英国国家数字化资源中心(National Digital Resource Bank网址:http://.uk/)。这些网站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例如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其特点是该网站中没有放置任何教育资源本体,主要是通过一个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的记录数据库加一个搜索引擎,把网络上各类教育资源联系到一起,为美国乃至全球的教师、学生和其他使用者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信息。
1.2.3 专业公司制作课程
专业教育公司制作由顶级教授讲授的课程并发行出版物,以The Teaching Company和The Modern Scholar最具代表性。The Teaching Company,称TTC,是一家制造全美国顶级教授演讲录音及录影的公司,由它推出的课程简称为TTC course。因注重课程的学术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与终身学习的观念相符合,在业界享有盛誉。TTC course主要面向成人教育和终身教育,虽然课程等级属于大学本科层次,但课程内容并不过于专业,此外也有专供高中生的系列课程。公司官网站是课程教学资源的运行平台,为方便学习者的使用,平台上的每一门课程都印有大纲、参考书目、教授简介、思考问题的补充小册子,还提供全文的文本、MP3下载。
2 国内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比较
2.1 国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国外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普遍特点是通过政府立项,由政府或基金提供建设资金,建成的资源则免费共享。具体如表1所示。
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教师习惯在学校内部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课程空间。加拿大百年理工学院(Centennial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Technology)、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德国马格德堡大学(Otto-von-Guericke-Universitat Magdeburg)等院校均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公开的课程资源学习,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课程空间,接受学习任务、接受教师指导、并利用网络提交学习成果。
2.2 国内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情况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以政府办学为主的办学模式保障了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集中开发,应该看到,我国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设资源的同时,在线教育资源在国家级共享平台建设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很大差距。到目前为止,可以无限制范围的资源共享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在线免费学习(http://),国家开放大学的开放课程。再有就是限定范围使用的资源共享平台,包括区域职业技能培训包和职业院校的专业资源库项目。
3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和优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搭建与完善。在教育资源的内容与功能都齐备后,则需要慎重考虑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本文提出设想出一些策略,具体如下:
3.1 构建策略
使信息的采集、交换和流通有序化是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库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资源分配合理、开发高效、效益共享。我们可以编织出一种分布式结构,即一个区域性的教育信息数字化教育资源结构模式分区分层。这一式结构,可以改变传统教育资源分散的局面,开创全新的具有整合性质的综合数字化教育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频率,进而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交流和开发。
3.2 应用策略
职业教育一直推崇的就是学以致用,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肯定也离不开这个方向。基于“政府主导、专家引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应用策略应为从总体进行设计规划、以科研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课堂为焦点,做到重点突出、管理有序、各具特色。即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及时要更新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内加强培训,对外加强实践。
具体来说,首先,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理念,例如基于CIS理念,可以加强信息教育的文化底蕴,体现不同教育的文化及内涵;加强设施建设,优化应用环境的信息化平台。二是完善学校办学机制,根据办学宗旨及目标,制定总的的发展规划,不断更新和完善基于信息化应用的管理制度,从而能实现科学化管理。三是开展全方位的受众者培训,因为资源使用者的整体素质是整合应用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进行适当的教师培训和学生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检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效果。围绕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这个中心,聚焦课堂,通过对学习资源的应用程度,来判定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程度,用来检验既定任务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五是打造数字化云平台模式。利用事前设想时候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学习的科研模式和先预习后展开,在展开中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利用数字化云平台或互动平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使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以应用的主的平台,并可加入“主题探究”模式、“人机对话”模式、“网络互动”模式和“同伴互助”模式作为新的教育模式。
3.3 内容策略
目前,我们可以利用J2EE可视化组件技术、并基于P2P平台,搭建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从而达到统一登录,管理分层化,查询、统计智能化,实现“建设、管理、评价、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分为资源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包括题库、课件、文献、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等方面,系统管理系统应包括计费、安全、维修、检测等方面。该系统能为教师、学生和管理员提供资源检索、权限管理、资源审核、资源及费用计算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3.4 评价策略
教育Y源信息只有经过评价并得到相应地反馈,才能使应用者掌握适合自己的资料。所以,建立适当的测评体系和评价标准,有益于使用者筛选学习信息及提高信息使用效率。基于传统的测评方法,我们可以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来对数字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定量评价即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量化,按照量化的分数或者指标来定义资源的利用率即好坏;定性评价即被测试主题从主观的角度对教育资源进行筛选与评估,主要依靠预测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判断教育资源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的评价,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接受程度及偏好,偏好越高,越受到欢迎,从而会带了更大地访问量,也会相应的激励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维护。
在终身学习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在职者和职业院校的学生选择通过网络平台的职业数字化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选取职业性学习资源,作为学习的辅助。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必须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群的发展趋势,紧跟不断提升的科学技术水平,根据复杂多变、多样等未来工作任务的特点,在职业教学资源的选择上,不仅分析工作过程中可见的操作行为,更要提炼分析相应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特别是包括判断、推理和决策在内的认知技能。除了与工作过程联系紧密以外,还要将内涵延伸到带有“经验积累”、“主观认识”等特点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及习得,并掌握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策略。使得学习者一方面通过资源学习,帮助其顺利完成某一项操作或某一个任务,另一方面在学习中锻炼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军,章建新.基于能力开发系统的高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成人教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