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情感化设计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上,要考虑这些特殊群体的用户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智能家电产品的智能化。通过上述关于智能家用电器的特点和问题的分析研究,目前的智能家电产品,更多的是体现功能化设计,用户与智能家电产品的情感交流并不突出。而在今后智能家电产品的发展上,用户的情感因素非常重要。所以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的理论,如果能应用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会使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更具人文化气息。情感化设计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DonaldArthurNorman)提出的,情感化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用户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研究,产品设计师分析总结出用户对于产品产生情感的规律和原理,然后带有目的性的、意识性的进行引发用户某种情感的产品设计,以便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产品被用户所接受和选择的结果。现在的家电行业,产品同质化十分明显,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行为几近相同。虽然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但仍然没有改变产品同质化的趋势。而情感化设计能够赋予产品在技术层面以外新的产品精神力量。所以,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引发智能家电产品新的设计内涵,给用户营造新的感官体验。
2情感化设计策略研究
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是基于用户的人脑加工水平的反映,是以用户为研究对象的一种设计理论。将情感化设计应用于智能家用电器产品中,可以从本能层面、行为层面、反思层面三个方面进行,形成三位一体的情感化设计策略。
2.1本能层面设计策略
人的本能处于意识之后,思维之前。因此情感化设计在本能层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用户的对于产品的直观体验和最初印象。在本能层面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到产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等方面。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要注意这些方面对于用户的不同情感影响。传统家用电器因为多采用白色或黑色的外观,所以也因此分为“白电”或“黑电”。而随着用户审美水平的提高与物质生活追求的提升,仅仅只要白色和黑色的家电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了。所以智能家电产品除了在技术层面与传统家电产品有区别之外,在颜色和造型上也要寻求突破。此外,不同的用户群体,在对待外观造型、色彩搭配、材料质地这些因素而产生的情感也是不同的。通过对于情感化设计本能层面的思考,可以在智能家用电器产品的设计中,采用创新的造型与材质,能够给用户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用户对于产品的第一印象。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本能层面主要设计产品的外观造型。造型是产品的实体形态,是产品实用功能的表现形式。首先在形态方面,一般家电产品多采用方体的形态,给人沉闷古板的印象。如果能采用不同的设计形态就会给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格力i系列空调,采用了圆柱体形态的造型,与通常方体形态的立式空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圆柱形态给人圆润细腻的感觉,相比方体形态给用户的是一种轻盈柔和的情感体验,更能抓住用户的眼球。其次在色彩上,传统的白黑颜色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多彩的配色可以给用户带来新鲜的感觉。此外,在材质的选择上能给用户不同的情感感受。现在家电产品多采用工程塑料或金属制造产品外壳,给用户的情感感受较为单一,可以考虑使用皮革材料、木质材料、纺织材料甚至是玻璃材料用于家电产品全部或部分外壳。各种材质代表的不同情感感受刺激用户的感官,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选择。总之,在本能层面的设计,最能刺激用户的感官,在形态、色彩、材质的选择上要能突破传统,也是智能家电产品全面创新的表现。
2.2行为层面设计策略
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是直接与产品的功能、性能、效用挂钩的。简而言之,产品的功能表示了产品能为用户提供怎样的活动,用户可以通过产品达到怎样的目的;产品的性能表示了产品的内部结构以及零件的性质是怎样的,能否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产品的效用表示了产品完成用户活动的时效性,也是产品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产品行为层面的表现。在情感化设计的行为层面,用户通过对产品的操作感受决定了用户对待产品的情感。如果用户可以很顺利地使用产品达到预期效果,并且使用过程充满了乐趣,就会激发用户积极的情绪;反之,用户在使用过程遭遇障碍或困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就会给用户造成消极的情绪。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是一大卖点,用户的操作行为也与传统的家电产品有所不同。那么在智能家电产品的效用方面就要注意,在一些新兴功能的操作方面要简单易行,让用户能顺利完成,以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过程。首先用户能有效的完成智能家电产品的各项产品功能,其次在使用智能家电产品时产生有趣、愉快、舒适的情感,这两点是情感化设计在行为层面的要求。智能家电产品与传统家电产品相比,在外观结构上的差异不大,差别主要是配备了图形界面、网络化操作等。所以,在行为层面上的情感化设计,实际是对用户与家电产品的交互过程进行设计。在图形界面方面,可以使用一些能带动用户情绪的图形,比如笑脸、红心等一些能够带给用户积极情绪的图形。当用户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如启动智能家电产品或成功使用智能家电产品的功能等等,在交互界面上显示这些图形,用户就会被这样带有积极情绪的图形所带动,有助于提升用户自身的情感感受。其次还可以使用一些语音的方式。智能家电产品目前还是一种新兴事物,所以一些用户并不能非常熟悉地进行操作。而面对不会使用或使用困难的产品,用户会产生负面情绪,所以利用语音提示操作步骤,指导用户操作就会减少这些负面情绪的产生,这也涉及到产品的易用性。产品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会令人快乐,加倍喜欢。这是设计中为什么易用与情感总要联系起来的原因。在智能家电产品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会与交互设计有很多联系,应用一些交互设计的技巧会提高用户的情感感受。
2.3反思层面设计策略
反思层面是情感化设计中的最高级层面,是产品的内隐无形层,将对产品设计的要求提升到文化形态、精神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层面。而且反思层面非常容易随着不同用户的文化水平、生活经验、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因素产生个体化的差异。情感化设计的反思层面的体现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对于自我形象和对于用户自身的满意程度,甚至还体现在是否能引起用户的记忆。基于反思层面的设计,会引发用户的思考,用户会将产品标签化,以便思考是否符合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认知。结合产品而言,即某种产品会特别受一些用户的欢迎,而另一些用户非常不喜欢这种产品。在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中,在反思层面的考虑因素是全方位的,反思层面智能家电产品的设计能够给用户产品的概念。而且反思层面的设计还与用户的使用经历、品牌效应有关。智能家电产品通过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决定了用户对于产品的最终印象,用户在反思层面会给产品定下结论,也是用户选择产品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情感化设计中反思层面的设计,投射在产品上,更多表现在产品品牌文化方面。在反思层面上,用户会对产品产生有一定的思考,品牌文化会对用户在理解产品方面起到一定的影响。品牌文化是品牌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所以,在反思层面的智能家电产品设计中,在用户心目中建立健康的品牌文化也是一种设计策略。比如德国西门子品牌,给用户营造的是一种严谨、专业、可靠的品牌形象,所以在西门子的产品设计上,造型简约而性能持久稳定。用户在使用过西门子产品之后,就会感受到这样的品牌文化,从而建立起长效的品牌意识。品牌文化的建立与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如果品牌文化与用户内心的民族文化相统一,产生情感共鸣,也会对用户在选择时产生影响。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本土品牌在产品的设计上,能结合一些民族文化,这样的产品能和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用户就非常容易认同产品,而且还能激发用户的民族热情。同时,很多用户是带有很强烈的本土化品牌倾向的,这样对于我国的智能家电产品会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品牌形象除了和产品本身有关之外,与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有很大的关系。智能家电产品设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用户对于其具体功能操作有待熟悉,应该加强产品的引导服务和售后服务,这样也会使用户产生较好的产品印象,有助于增强用户在反思层面的情感感受。
3结语
1.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由于艺术特殊的学科属性和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对艺术品的判断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李泽厚也指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通过分析艺术品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艺术品。目前学界对艺术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性。正是这些基本属性,为实现艺术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理解艺术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它的本质属性。艺术化是使实用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它的艺术含量。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身心上获得一种享受。
2.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教学语言艺术化与其他实用品的艺术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满足人的超功利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功利性需要。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教学语言,传达教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设计符合这种理念,也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比如:教师审美化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语言能够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良好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幽默的语言、趣味的表达不仅是一个人才华、智慧的体现,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及其途径
1.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及其途径。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疑教师具有美感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这智慧“火把“的火花。艺术品的审美性是艺术的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实现教学语言审美化,词汇的选择是基础,语言的使用是重点,生动的表达是灵魂。首先,选择形象生动,而具有美感的词汇,会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学生单薄的知识基础和匮乏的生活经验,使用过于专业、呆板的语言,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其次,在精心选择词汇和组织语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动的讲解,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语言审美化的质的飞跃。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教师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讲解时要绘声绘色,生动而不失深刻。最后,肢体语言的审美化,指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优美。让学生在接收听觉信息的同时,感受视觉上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技巧,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来传达的信息,让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语言审美化对教师的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实现,但是总体上是可行的。
2.教学语言的启发化及其途径。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指引思维的道路或方向,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能够得到比词语表面更多的东西。这种启发性,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思考“空间”,也就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发展。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教学体验。学生这种超功利的愉悦体验,也契合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要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结合。这是判断教学语言启发性的标准,标准的确定为教学语言启发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精心地筛选,并力求丰富多样。大量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语言的启发性要求这些资料,存在进一步推导和思考的价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二次的加工和建构。其次,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启发化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所以语言的设计既要面向学生主体,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语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径。如果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化。可以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目标。袁书琪认为:“所谓的情理交融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语言的严谨性、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强调人与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讲解时能够声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教师要拥有高超的表达技巧。要注意语言与语调、手势、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学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度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不可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达丰富的情感需要语言的载体,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针对课堂教学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师是进行教学语言情感化的主体,而其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增加了教学语言情感化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语言教学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结论
关键词:书籍设计;情感化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53-01
时至今日,我国在书籍设计领域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着诸如设计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书籍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加之现今图书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电子书籍应运而生,情况不容乐观。在这种市场状态下,设计师如果不能把情感因素引入书籍设计当中,就不能激发人们对书籍潜在的情感愉悦需求,我国的书籍设计就会止步不前。
“情感化设计”即指结合人脑的每一水平进行不同的针对性设计,使产品符合目标消费群需要的态度或体验,进而在使用者情感的驱动下,对产品施加反作用力,使之产生价值增值。这一概念建立在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对人脑属性三个层面的划分上,即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其中每一水平都在人类的整体机能中发挥不同作用。目前,“情感化设计”主要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游戏设计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市场的认可。我个人认为,这一概念完全可以衍生到书籍设计范畴之中。书籍的本质是传递文化而绝非单纯的商品。书籍作为文化商品,要做到情感化设计就必须从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三个层面上把握读者的情感――
一、书籍设计的本能水平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追求的就是即刻的情感效果。在这一水平的设计中,读者的视觉和触觉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因此,书籍艺术设计作品必须看着好看,摸着舒服,并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在诸如色彩选择等细节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相应调整,使其令人愉快。本能水平的设计是书籍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书籍本身在陈列摆放时吸引读者的唯一机会。这一水平的设计要引起读者的最强烈的本能反应――“就是它了,我想要它”。这也是设计者在这一水平中必须争取到的情感反应。
二、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的是效用。在这一水平中重要的是性能,即优秀的行为水平设计的四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在书籍设计中可概括为书籍的可读性,指的是书籍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也是任何书籍都应该具有的便于人们阅读的方便功能。因此,在行为水平的设计中,书籍设计者在根据书籍内容考虑相应工艺操作以便出版印刷的同时,也应针对具体读者群的视觉感受作出细致思考。这包括、封面、版式、插图及内文的编排,也包括开本、装订、纸张、甚至是字体和字号的选择。可见,在书籍的行为水平设计中,只有尽量考虑周全,才能排除读者阅读时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帮助书籍充分发挥其阅读效用,完成传递文化的本质功能。从而满足读者的行为目的,并在阅读体验中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激发,感受到阅读的轻松畅快和无限乐趣。
三、反思水平实际上指的是书籍设计通过前两个水平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所产生的更深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读者的意识、理解、情感及文化背景等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信息、文化及书籍或书籍效用的意义,能够决定一个书籍设计的成败。 书籍本身在内容上就已经具备了某种情感,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这种情感并在阅读时乃至阅读后不断的延续这种情感,是设计师在这一水平中的设计目标。现代书籍设计应该针对书籍所要传递的内容为读者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反思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书籍本身以及由此书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这意味着,书籍的情感延续不再仅仅依靠读者的反复阅读,而是可以通过一些衍生物将这种情感巧妙的渗透到读者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中。这个系统也要包括对特定读者群普遍的审美水平、行为习惯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通过对三个设计水平的阐述,我们看到书籍设计的情感化系统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认识到,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理论上的完善,同时也需要设计师及时转变设计观念并主动努力加快这一阶段的发展进程。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将情感化融入书籍设计是一个需要重视并需要不断重视的命题,这是对设计师素质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艺术化的目标
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很多时候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1]。学界普遍认为,教学语言在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具备艺术性[2―4]。赋予教学语言艺术性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些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这些本质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把握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向,艺术化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探索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入手,探讨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途径。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认识和把握艺术化的本质,是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教学语言艺术化就是,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赋予艺术性,使其具备真正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并以艺术品为参照目标来实施艺术化设计。因此,如果把握了艺术的基本属性,艺术化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艺术化的本质也就更加清晰了[5]。
1、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由于艺术特殊的学科属性和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对艺术品的判断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李泽厚也指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6]。 通过分析艺术品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艺术品。目前学界对艺术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性[7]。正是这些基本属性,为实现艺术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理解艺术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它的本质属性。艺术化是使实用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它的艺术含量。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身心上获得一种享受。
2、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教学语言艺术化与其他实用品的艺术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满足人的超功利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功利性需要[5]。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教学语言,传达教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5]。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设计符合这种理念,也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8]。
比如:教师审美化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语言能够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良好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幽默的语言、趣味的表达不仅是一个人才华、智慧的体现,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及其途径
艺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确定,为艺术化目标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应根据教学语言的结构、类型,围绕艺术化的本质来制定。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应该是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在内的广义上的语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可以将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审美化、情感化和启发化,就可以使其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也就实现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目标。
(1)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及其途径。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疑教师具有美感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这智慧“火把”的火花。艺术品的审美性是艺术的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
实现教学语言审美化,词汇的选择是基础,语言的使用是重点,生动的表达是灵魂。首先,选择形象生动,而具有美感的词汇,会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学生单薄的知识基础和匮乏的生活经验,使用过于专业、呆板的语言,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其次,在精心选择词汇和组织语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动的讲解,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语言审美化的质的飞跃。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教师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讲解时要绘声绘色,生动而不失深刻。最后,肢体语言的审美化,指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优美。让学生在接收听觉信息的同时,感受视觉上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技巧、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来传达的信息,让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语言审美化对教师的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实现,但是总体上是可行的。
(2)教学语言的启发化及其途径。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指引思维的道路或方向,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能够得到比词语表面更多的东西。这种启发性,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思考“空间”,也就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发展。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教学体验[9]。学生这种超功利的愉悦体验,也契合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要求。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结合[1]。这是判断教学语言启发性的标准,标准的确定为教学语言启发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精心地筛选,并力求丰富多样。大量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语言的启发性要求这些资料,存在进一步推导和思考的价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二次的加工和建构。其次,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启发化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所以语言的设计既要面向学生主体,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语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径。
如果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化。可以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目标。袁书琪认为:“所谓的情理交融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语言的严谨性、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强调人与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1]。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讲解时能够声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教师要拥有高超的表达技巧。要注意语言与语调、手势、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学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度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不可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达丰富的情感需要语言的载体,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针对课堂教学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师是进行教学语言情感化的主体,而其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增加了教学语言情感化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语言教学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结论
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是让教学语言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愉快地体验。这样的语言必定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目标是让教学语言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在某些方面教学语言艺术化也受到科学化、实用化的影响。此外,也与教师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有关,但通过分析,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6―160.
[2] 李宗先.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2011(9):31.
[3] 贺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论坛,2011(5):25.
[4] 晋秀花.地理教学的艺术性[J].学苑教育,2011(3):83.
[5] 凌善金,孟卫东.地图语言艺术化的本质、目标分析[J].艺术与设计,2012(8)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48―550.
关键词:景观设计;情感化设计;城市;人性化
1引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反应来自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综合刺激,即客观对象的形、色、声、味等因素通过人体器官反应到大脑,体现在人的感情、行为和反思活动中。从这一点来说,人们内心深处时常产生出对旧时生活印记和情感故事的回味,而所处的生活环境是产生这种心理活动的媒介,也就是说,人与城市景观之间的情感反应一直进行着。“情感化设计”最初在计算机用户中心(UCD——user centered design)设计、产品设计领域提出,后又扩展到家具、室内空间等。实际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伴随人主观情感的参与,科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类决策、感知、学习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情感影响着真正的理性思考机制。因此,正是人们的感性需求促使着情感化设计对象也蔓延到了景观设计领域中。那么,当代情感化的景观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和客观规律有哪些?它所面临的现状及情感化途径是什么?本文将通过对受众群体的情感分析、景观设计情感化三个层面的表现和实例应用来解析。
2受众群体的情感分析
人的主观情感是由多方面构成的,“OCC情感构成模型”理论反映了人们复杂的情感结构。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情感的构成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情感体验(人的感受),二是情感的个性化特点(个体的性格)。也就是说,人们通过专注于自我、他人或它物所得的感受和自身天生所固有的癖好来实现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情感反映。情感化因素蕴含在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景观影响着人们的情感活动,这种活动通过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性格特点反映出来。因此,情感化的景观设计同样要关注人的活动和需求,遵循“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说,商业步行街是典型的体验空间。人们漫步其中,购物、休闲和娱乐,情绪上处于或舒缓或愉悦的状态。在这种人流涌动的空间中,人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商铺和商品上,所以,此地段的雕塑小品就需更具有吸引力,更形象地表现这一氛围,体现这里的商业气息和购物文化。郑州德化步行街上的“摩登女郎”极好地反映了此地段时尚先锋的特点(图2)。肩挎着购物袋逛街的摩登女郎金发熠熠,亮丽的衣着、挎包和购物袋体现出了城市商业街前卫、别具一格的特点。同时,三位美女窈窕、性感的身材和行走购物的状态是此地段人群中个体活动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她们夸张的艺术表现,体现出了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动感和充满青春活力的鲜明特点。
图1OCC情感构成模型
3景观设计情感化三个层面的表现
唐纳德·诺曼将人们对物品的情感体验根据大脑活动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三类:本能水平的情感、行为水平的情感、反思水平的情感。在诺曼划分的
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将其描述为感官、效能和理解。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领域。”景观设计“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进行整体考虑和设计,它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人的情感则可体现在景观中各自然与人工要素的体量、色彩、形状,人的行为效能和反思活动中。本文将从这三个层次出发,解析景观设计中的情感化表达。
图2郑州德化步行街“摩登女郎”
3.1景观设计感官层面的情感化表现
设计情感来自对物的综合体验,但首当其冲的便是对物的形式的体验,这也是最基本的、最直观的,是情感设计的基础环节(点、线、面、形、色)。人对物的形式的体验包括看、听和闻,即人的视觉、听觉(声)和嗅觉(味)。表现在自然要素方面,如树荫下斑斑点点的阳光,鸟语花香;人工要素方面,有小径旁隐约的丝竹声,喷泉潺潺的流水声,花卉组合的人工造型、“瘦,漏、逸、透”的山石和花窗等,都是给人带来好心情的感官因素。功能性方面,如园林景观空间:可观、可居、可游;景观设计也是为人们提供可观、可游、休憩的场所。
3.2景观设计行为水平层面的情感化表现
设计情感第二个层次在于这些造型的要素及其结构使人们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联想到具有某种关联的情景或物品,即行为水平层面。在数码产品中,产品的功能性体现着对人的情感化关怀,即人的行为特点主导着产品智能化的系统设计,如人机界面的触感等;在文学理论上,“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文学上的描写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如在景观设计中,常设计“春、夏、秋、冬”四季园来表现自然界变化的特点,通过对四季的景观表现传达人对四季的不同情感,烘托季节的氛围,人们穿梭于四季园中,体验季节变化中的景观带来的不同感受。同时,景观设计中对意境的创造还体现为现在与过去的融合,常使人触景生情,勾起旧时的记忆。
3.3景观设计反思层面的情感化因素
设计情感第三个层次的意义在于形式的象征意义……,在设计艺术的造型中,功能符号与文化、情感符号往往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别开来。由此可见,景观设计情感化表达反思层面的意义还体现在城市的文化符号中。文化符号包括的文学艺术形式有诗歌、对联;艺术形式有中国画、书法等。它体现在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诗性审美空间中,体现在张锦秋主持设计的西安曲江新区的街头景观设计中。她利用“古城墙”意向元素,并附上唐诗的表现手法来烘托古城人文氛围,体现出唐都底蕴(图3)。由此可见,景观中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还体现城市的文化。文化由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组成,而城市肌理和文脉构成城市个性。由此可知,城市的个性特点受景观情感化设计的影响。
图3西安曲江新区街头景观设计
4景观设计情感化表达的应用实例
景观设计中“寄景喻情”,“借景抒情”的实例很多,尤其是在历史人文景观中,历史景观特征常常与神话、传说相连,使自然景观带有神秘的色彩,体现人们的情感,景观的情感化因素占重要的比重。如开封的潘杨二湖滨水景观设计就是最为典型的实例。两个湖泊位于龙亭大殿的两边,东为潘家湖,西为杨家湖,相传“杨湖清,潘湖浑,奸贼谋害忠臣”。此传说因豫剧《潘杨讼》演变为民间传说,两湖实则因地理、自然环境变化演变而成。潘杨二湖以湖水清浊喻忠奸,反映了开封人民的爱憎分明的个性,并以此纪念曾叱咤风云忠勇报国的杨家将。可见,在此景观环境中,人们的情感与历史和现在相连,体现了民风和古城的文化底蕴。
“宋都底蕴”是此景观设计情感化表达的主题,对潘杨湖景区的景观设计亦可以此为中心,联系开封古城的历史文化特点,古城“因水而兴衰”的城市命运,体现古城民众锐意进取,不屈不挠的奋斗性格。笔者认为,从情感化景观设计的感官、行为效能和反思层面进行规划设计,开辟滨水及周边绿地,增置街头小广场,公共设施,人文雕塑等,关注自然因素的营造,关注情感化因素
的表达,是潘杨湖景区未来良性发展的方向。不过,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周边的商业楼盘和步行街的开发极大限度地影响景区交通和其他配套功能。商业性的开发模式逐渐掩盖了景观独有的特征,掩盖了以自然因素为景观背景的良好环境,商业氛围浓重。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以盈利为目的的短期投资必将阻碍城市文明进步,破坏城市独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并为后人所耻笑,得不偿失。
5结语
人类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情感,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艺术创作。现代化城市在给人带来便捷化、高科技、快节奏的同时也带来了钢筋混凝土的冰冷和人性化观念的淡漠,当代城市中的人们更需要情感的记录和真挚的感动。城市景观设计的情感化是使现代设计语言与城市语境相结合,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征的有效途径。在当代城市改造运动中,它体现了城市设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对未来城市景观设计深度的推进和对城市景观特性的开发,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Marinier R,Laird J.Towardacomprehensive computational model of emotionsand feelings[J].Intemational Conferenceon Cognitive Modeling,2004.
[2] 许利剑.情感化设计的评价指标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我国一跃成为了人口老龄化的大国。本文从空巢老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产品情感化设计对于空巢老人的重要性。深入分析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空巢老人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方式和途径,通过情感化设计来满足空巢老人的情感缺失。
关键词:
空巢老人 情感化 产品设计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使我国成为了人口老龄化的大国。.随着子女的成长和经济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子女离家工作,空巢老人的现象愈发突出。原有的家庭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原本热闹温馨的家庭环境开始变得冷清,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空巢老年人是与子女分开居住和生活的老两口或独自生活的老年人。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老龄人口1.69亿,占总人口的12%,有近一半的老年人是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据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而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接近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2亿的空巢老年人。在现有的产品设计中,很多都是对于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设计,在产品中主要注重了产品设计中的使用功能,却忽视了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笔者针对空巢老人群体性特征,从生理和心理来分析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对于空巢老人的重要性。
1.空巢老人的生理特征及心理特征
生理特征:空巢老人从生理特征上而言与其他老年人一样,在步入老年期之后,都会出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肺功能退化的现象。由于视力的下降会影响对于色彩的分辨力,听力的下降会影响老年人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在行动能力方面而言:由于骨骼和肌肉的退化使得老年人的活动机能受到影响,如弯腰困难、无法长时间站立、手脚活动不灵活等,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以前有所减弱。
心理特征: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考能力、记忆力和智力都会随之下降。生理机能的衰退引起了老年人生活中的不便,从而给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受挫感。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从前各个岗位上的骨干变成了现在的“闲人”使得老年人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空巢老人相对于普通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心理落差会更大,普通老年^有完整的家庭有儿孙相伴,心理上会拥有更多的满足感,然而空巢老人因为长期没有儿孙在身旁陪伴和照顾,长时间处于孤单的生活状态之中,使得他们心理上产生了失落感和寂寞感。依据空巢老人自身的特点笔者将空巢老人的心理特征归结为:首先空巢老人相对于普通老人心理更具自卑感和失落感,由于长期没有子女的照料,在需要呵护和关心时没有人在身边陪伴,造成老人心理上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其次,容易形成老年人情感上的枯竭,由于长期没有人陪伴和照顾,老年人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子女产生责备心理造成家庭不和睦。
2.产品情感化设计
约翰.奈斯比特曾说:“无论何处都需要有补偿性的高情感。社会中高技术越多,我们就越渴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用设计软性的一面来平衡技术硬性的一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情感化设计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产品设计发展到如今并非是一种单纯的只针对于外在形式的设计,更应该是一种增加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设计,所要创造出是能够激发和容纳人类情感的设计。空巢老人也是一个具有自我独立情感的群体,在产品设计过程不能忽视他们的情感所在。空巢老人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长期的独身生活,使其产生了比较特殊和复杂的心理特征,他们更加追求关怀感、归属感、认同感。当产品设计针对于空巢老人进行设计时更应该注重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力求通过产品设计来弥补空巢老人在心理上的情感欠缺。设计大师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他曾经说过:“我并不关心(我的设计)看上去是什么,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由此可见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是人类情感沟通的桥梁,可以让人对其产生依赖性。在空巢老人中实行“情感化设计”,就是要把精确的定位在空巢老人身上,从他们的生活形态出现研究他们的心理欠缺和情感需求,设计出无论是使用功能、产品形态、还是情感诉求上都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放眼于现有的产品市场,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专门针对于空巢老人情感需求的产品设计比较少,所以在老龄化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空巢老人的情感化产品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针对空巢老人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研究
3.1针对空巢老人生理特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产品设计是通过材料、色彩及造型使人们产生本能的反应,产品中的情感化设计就是将情感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去使用户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情感化的产品设计在设计时一定要满足用户的情感诉求,并且确定这种诉求是用户所真正需要的。针对空巢老人的产品设计,首先要给老人带来生理上的认同感,这是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最基本层面,设计师必须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审美体验,产品需要符合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随着老年人各方面机能的衰退同时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特殊需求,所以在产品设计的材料、色彩、造型的选取上要注重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不要带给他们负面的影响。在选择产品材料,应当多使用触感柔和的材料比如塑料、木材、橡胶等。色彩上的选择,由于老年人视力的下降,尽量不要采用阴暗、深沉的颜色或者是对比太过强烈刺激的色彩,避免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不舒适的感觉,色彩搭配应该清晰、明快,识别度高避免应用太多的颜色,给老年人心理上带来认同感和舒适感。产品造型的元素的选用上应该多使用可以与老年人产生共鸣的元素和符号,老年人有追忆往事的心理特征,有一种强烈的怀旧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比价低,所以在造型上可以选择古朴的形式。产品造型的曲线上可以采用柔和线条,给老年人带来亲近感,力求与老年人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嘉兰图公司针对老年人设计开发的雅器老年人手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作品,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调研老年人对于手机的需求,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手机。见图1,这款手机造型细腻、曲线柔和,使用对比清晰明快的色彩,更容易看见键盘上的数字和功能。手机按键设计比较大,易操作。手机最下方设有子女键可以一键拨通,并且手机的背面还设计了SOS按键,老年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与急救中心联系。手机的整体设计从外观上来说符合老年人的审美特征,功能上简单易操作,是空巢老人的社交变得更加简单容易,增强了空巢老人与他人的情感交流。
3.1针对空巢老人心理特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由于长期无人照料,空巢老人需要独自处理生活实物,随着身体机能的日益衰退,容易造成生理障碍,同时免疫力的下降引发各种疾病的产生,使得空巢老人产生了自卑、寂寞、无归属感等各种消极情绪的产生。相对于普通老年人空巢老人更需要情感上的安慰,在进行情感化设计时应该关注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产品设计要能够与老年人产生情感互动,以此来缓解老年人孤寂、自卑的心理活动。因为没有子女在旁帮助和指导,为空巢老人设计的产品更应该容易学习和使用,以此来保护老年人的自尊心,提高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变老人独居的生活质量。
情感代偿心理是普遍存在于空巢老年人之中的心理特征,当自己追求某种东西追求不到,因而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时,人们就不再去追求原来的目的,而是试图重新假设一个目的来追求,其目的并未重新设立,而是找了个替身来代替,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这样,假借它去造成―种目的实现了的假象,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心理状态叫作情感代偿。空巢老人的情感空缺会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弥补,例如现在的很多老年人都会饲养宠物,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宠物身上,这是一种情感代偿行为在空巢老人身上的体现。所以在针对空巢老人的产品情感化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他们特殊的情感需求,提高产品的愉悦性增加老年人的生活情趣,从而弥补空巢老人在情感上的缺失,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
【关键词】求异心理;产品设计;情感化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产品设计呈现出了多元化,在人们求异心理有所追求的今天,产品设计对于我们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重视人的内心情感需求为基础的情感化设计已成为一种崭新的设计思潮,正是基于这种时代背景,对人的求异心理做些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情感化设计如何满足人们的求异心理更加成为一种必然。
一、情感化设计
(一)产品的情感化设计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产品的功能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产品设计要更加完美,就要赋予产品情感,提高它的内在功能。人性化就是情感的主要组成部分,设计的产品要符合人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觉到舒适自然。
产品设计应把人放在第一位,设计者要了解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人情感需求的产品。产品设计是人类生活中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产品不仅是一种有使用价值的工具,更多的是传递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它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迎合我们的精神需求,让人得到美的享受与体验。
好的产品设计不一定设计的多么有创意,只要它具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能够带给消费者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够打动人心,能被大多数消费者所接受,它就是一件好的设计作品。唐纳德说过“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1]。”
(二)产品情感化设计产生的原因
1、从审美要求出发分析
不同时期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它受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的影响,但万变不离其宗,美的产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在大多数消费者审美标准范围之内它做到了标新立异,吸引了人的眼球,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且解决了实际问题。李建盛先生说过:“美得设计应该是满足一种有形式的情感性和内涵的丰富性的东西;是一种具有审美文化的可解读的东西而不是现代功能主义结构的纯粹和形式的简单 [2]。”
2、从社会发展要求出发分析
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人与人面对面交流越来越少,情感也越来越淡漠,产品成了人与人交流的一种载体。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也更加追求情感上的交流。虽然产品设计以人为本,但大部分人也只能满足自身需求和产品需求,不能满足精神需求,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和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寻求更加人性化、更美观、更舒适的使用方式或生活体验来满足感情匮乏的精神世界。
3、从设计者自身出发分析
当下,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设计师们不仅要在设计中体现自己的设计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让更多的人在物质和心理上得到满足,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人们的精神感受。带有情感化的产品才能让消费者容易接受,感觉比较亲近。在当下及未来,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将成为设计的关键要素。
二、求异心理下的情感化设计
(一)什么是求异心理
求异是不依常规地从多种假设和构思中寻求答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总喜欢寻找或接受新奇事物来学玩的一种表现,受本能的求新立异心理趋使求新、求异、求变,求异心理具有多变性、随意性、缺乏专一性。也许追求“个性化”本就是人类的天性,正如“与众不同”在很多人看来是对某件事物的最好评价。求异心理应着实于辩证地分析各种观点,在浮躁的当今社会中保持理智,才是求异心理的价值所在。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们在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就会转而追求另一个欲望[3]。从审美求异心里角度上讲,消费者总会期待产品带给他们不同的视觉美感冲击,带给他们与众不同,带给他们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审美求异心理是指在对探究对象与对象、主题与客体、自己审美感受与他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对立的心理运动与特征,是审美探究心里的一种恒常方式,并发出审美求新、求异、斥异等心态[4]。”当前社会产品只有呈现出个性化,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追求多层次、高层次的心里欲望,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魅力而倍受青睐。
(二)求异心理下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
求异心理下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两个层次:产品形态层次和产品精神层次。有必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感化设计都能达到精神层次,只要造型可爱或幽默能带给消费者美得体验,它就是一件好的设计作品。造型层次主要从产品的造型要素如:形态、色彩、材质、使用方式等进行分析;而精神层面主要从产品的情感体现,给产品注入灵魂,关注用户体验以引起使用者的深层次的心理共鸣。
1、形态求异
产品形态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和影响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一般消费者对产品所传达的意识形态,视觉形态和应用形态都比较敏感,往往在几秒钟就会对一个产品做一个大体的感官评价。所以设计产品要满足顾客需求,形态是首位的,是基础性的,形态直接决定产品造型的成败。例如: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达克”设计的“柠檬榨汁机”(如图1),形态宛如一个小昆虫,既优雅又充满活力的形体带给消费者难以忘却的印象,尽管该产品使用时并不方便而且不易清洗,但是人们还是非常愿意把它放在自己的厨房里,有人说它是厨房中的一件艺术品。
2、色彩求异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从“”转到“色彩斑斓”时代,色彩在产品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最先引起消费者注意,并给人深刻的印象。产品色彩效果的好坏关键在配色上,成功的色彩设计应把色彩的审美性与产品的实用性紧密结合在一起,取得高度统一的色彩效果。同时各种产品都有自身的特性,功效对色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追求厨房装修的一体化,但是厨电市场产品的外观颜色基本比较单一,因此“海尔”强力推出了彩色“晶彩・梦之队”系列化高端套餐,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多彩的、更高品质的舒心生活。该套餐包括“珊瑚红”、“阳光橙”、“海洋蓝”等多个色系(如图2),多种色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整体厨房的颜色进行自由选择。
3、材质求异
材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好的材质不仅可以提高产品本身的附加值,还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或品牌的信赖度。如果同一种产品换另外一种材质表现的话可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例如:“jaguchi创意支架”日本nendo设计事务所为elecom公司设计的第五个系列产品“jaguchi”是一款专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设计的支架(如图3)。这个设计是采用聚碳酸酯塑料和ABS水龙头部件制作的,在形式设计上,支架模仿了旧式水龙头的式样,水从水龙头里流出,在底部形成了一滩水湾,涟漪微动婉转而美丽,一股水流作为支架,绝对不单指外在的美丽,而是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反映出来的一种智慧。
4.使用方式求异
打破常规使用独特的方式操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喜爱。当消费者看到该产品操作时,与想象中的美好事物、情景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愉悦的心情。现在大家随身取火都在用打火机,但传统的火柴也一直在沿用,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环境下。Clement Eloy设计的超离奇的火柴盒很像一个装牙签的小瓶子(如图4),火柴装入瓶内,将瓶子倒转过来,会有一根火柴的下半部分漏出在外面,而大的顶头会被卡在瓶内,此时只需稍微用力将火柴全部抽出,就可以取火了。不同的使用方式,满足了消费者的好奇心,迎合了消费者的求异心理。
5.情感求异
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不仅要享受着产品带来的功能和形式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希望产品能带给他们精神体验或感触,引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意。例如:例如设计师Damion O’Sullivan设计的“早安水杯Morning Mug”杯子表面有热敏涂层(如图5),平时一副困倦的状态,但是一有热饮倒入杯子,立马就眉开眼笑了。早上起床后,用这个杯子喝一杯热牛奶,自然心情也会开朗愉快许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活品味的提升。
三、结论
如果能针对消费者的需要,有区别的激发各种不同类型的情感,把情感融入到产品这个载体中不仅给人们新奇感,而且还可以使设计更适合目的性的需要[5]。求异心理代表的是一种时尚,并不完全能成为大众的消费产品。但情感化产品设计中的求异心理有悖于常规的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在形式上求新、求异、不落俗套,打破了人们的好奇心,并满足了消费者的求奇求异心理,因此当前应保持它的设计活力。
【参考文献】
[1] Donald .A.Norman(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第四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 李建盛.艺术设计与交流美学[M].第一版: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3] 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随着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对精神上满足感的需求也变的愈加紧迫。情感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各种艺术和文学形式中都得到了最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同时,也引发了对产品设计的再度思考: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活动,而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关注设计沟通环节。
引言
人所属的社会群体是富有情感的,这样的特性决定了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就必须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影响。在面对选择产品的问题上,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一件物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有的人可以表明各种理由,有的人却无法具体说出喜爱的原因,不论是哪种状态,却都能说明一个问题:人与物品之间已经产生了情感上的某种共鸣,这才是人们对之一见钟情的根本原因。而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表层,情感上的深层诉求更显得至关重要。
1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产品设计是一种由多重相关的要素构成的系统过程。从产品的诞生到消亡即从成品到废品的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产品设计活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在实践中,往往是通过调整各个环节要素来达到最终目的的。这其中的要素就包括功能、结构要素、人因要素、形态要素、色彩要素、环境要素等等,而其中人因要素则是我们要加以强调和重视的部分。人因要素的目的就是在于实现产品与人的身心之间的最好的匹配关系。所以,情感因素作为人与产品心灵上的沟通桥梁尤其应该加强重视和研究。
生活中我们所认识的情感指的是人的各种感情及情趣,更多强调的是人的感受,是一种表层的现象。而实际上,就产品设计而言,一件在情感上打动人的成功作品,往往是设计师自觉地将优良的审美情趣及真实感受融入设计的过程,最终追求的是设计师注入的和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在情感上得到的共鸣,即价值观上的认同。在这个层面上理解,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关联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如此复杂多样,但其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价值,所以情感的判别其实与价值观的树立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这里谈及到的情感绝不仅仅是感情信息的表达,更重要的则是深层意义上的认知,是遵从设计价值观而进行的活动,这种设计观的认同必须贴近现实社会,应该是一种责任,体现的是为客户负责,为市场经济行为负责。
由此可见,在产品设计中,情感定位的环节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发于根基,伴随整个设计过程,之后体现在成品中,将在与用户的交流中产生某种心灵上的冲击,直到购买行为的发生,最终形成市场的运作。
2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体现
纵观整个产品设计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不论在哪个阶段,产品的设计中都不缺乏情感的表达,同样不缺乏对各个时期风格喜好的拥戴者。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认知的进步,人们开始审视自己过去的脚步,却发现,在某些时期,人们对产品的情感需求是缺乏理性约束的,然而,庆幸的是,理性的思考方式及设计态度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对设计中的深层情感问题的探究也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
2.1产品设计观念的演进
产品设计中情感因素被愈加关注,首先就可以从观念上的完善得以体现。理论思想是具有结论性及指导性的,因此,每一个微小概念的提出都能反映出一个阶段对事物的理解程度,我们也试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了解情感设计融入产品设计的渗透过程。
2.1.1“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对现代的产品设计而言,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指的就是在设计过程中,协调产品-社会-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曾一再被模糊和曲解。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都是尊循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成为了被自然惩罚的对象。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工业产品就是个极典型的例子,他们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可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情感上的失落和生活环境的重创。一再被自然警告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以人为本的真谛在于对人性的真正关怀,人们开始挖掘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情感化的追求以及对产品人性化的强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顺理成章。而人-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在产品设计中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产品-情感的和谐关系。材料环保,工艺简捷,形态美观,制作精良的产品才是人们真正从心理上接受的。2.1.2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其次,价值观的强调也推动了人们对于情感的认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设计过程被看作是一个艺术过程,艺术家的审美代替了更多人的选择,往往用户只能是被动接受。这样的结果,使得产品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加疏远,人们甚至感受不到产品带来的任何功能以外的享受。人们内心的感受也因此变得麻木起来。随着市场运作方式的改变,用户的思想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了设计过程,设计者不再是艺术家,专业的设计师应当调和各种设计因素的影响。好的设计追求的是价值观的认同,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触动。设计有关情感的思考也就孕育在价值观树立的沃土里。
2.1.3地域性民族文化的重视
另外,设计中对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同样体现了人们对于情感的关注。设计不再追求批量化、标准化所带来的单一审美,而是趋于多元化的考虑。设计中的情感需求渐渐被意识到是多向的。地域性差别,名族文化的沉积以及习俗、惯例都在设计中得以讨论和探究。最终,能体现名族特性和个性的产品才是设计的成功范例。这都是对设计中情感注重的佐证。现代的产品设计,让人们意识到产品与人之间的交流关系,设计的重点也放在如何定位用户对象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表达这种情感上,设计中对于情感因素各种形式的考虑也变的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周全。
2.2现代产品设计新思想的探究
如果说设计理论的完善意味着人们对于设计的重新思考,那么新的设计类型的诞生则是从实践出发的最实际需求及最直接反应的体现。越来越多有关于情感的问题被提到设计的过程中来,于是人因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无障碍设计等等一系列关乎交流和情感的设计思考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加以重视和研究,并最终应用到设计生产过程中。产品设计与各类心理学、社会学等关乎人性特点研究的学科之间的协作研究也成为了指导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晨
结论
无论是从纵向的产品设计发展概况来看,还是从横向的现代产品设计的现状及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情感设计无疑已经成为了当下设计中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渐渐意识到产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对产品灵魂的赋予过程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灵魂指的就是产品所表达出的,能与用户产生交流的情感。换句话说,现代产品设计应当是一种关乎情感的规划活动,不再是发展初期简单的物质造型的过程。它的整个设计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个物质情感化的过程。当代的设计师们也应当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把握情感定位,设计出真正能与人沟通的产品。在现代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信息更迭迅速的时代里,由于情感上的严重缺失感,人们对于情感上满足感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急迫。设计师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责任,设计在很好的满足功能,为人服务的基础上,更加被期待的就是情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2-0079-02
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21世纪将是消费文化的世纪。广义的消費文化包括消费活动中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包括与消费相关的生活方式、理念与价值判断。随着资本的扩张,消费文化日益暴露出其弊端,消费文化对人类社会和消费者的影响体现在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作为设计师应该理智地设计,注重为人的本身设计,而不是设计仅仅代表符号化的商品去迎合市场。本文尝试对此问题展开探究,以此探讨设计师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
1 当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弊端
现如今消费占据了现代人生活的主导地位,但是当人们沉浸在购物的喜悦时,也许并没有想象到自己正在参与消费游戏。在消费游戏中,人们购买的物品都被标上了隐形的符号,而商家在当中扮演童话故事中蛊惑皇帝的骗子,他们鼓吹自己的商品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无论什么商品,甚至是无用的商品,只要将其贴上价值符号都会有人乖乖买单,并会让消费了的人获得别人的羡慕而得到虚荣心的满足。作家梁文道认为,今天的消费社会与以前的生产型社会最大的区别在于,人们过去认为生活的价值来自于工作,因为人创造了一些东西,或是他们做了一份工作,这使人觉得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在今天,工作的意义是空洞的,真正让人们感到生命是完整的其实是消费——我就是我买的东西。我消费,所以我存在。
关于价值的定义鲍德里亚在马克思的基础上有新的定义。马克思区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1)价值;(2)交换价值;(3)使用价值。鲍德里亚提出来第四种价值——符号价值,即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并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并提出,符号价值超越了其他价值因素,开始成为所有价值中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为什么商品之间有所区别?在所有量化标准相同的基础上,品牌符号赋予了商品的声望与地位,将这些商品置于物品等级的顶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美国品牌出售的Supreme板砖,这是一块真实的板砖;与其他板砖唯一不同的是它印着品牌的logo,由Supreme作为限量单品并售价不菲,这不意味着它比其他普通的板砖更好用,而是因为它的品牌,也即是它的符号,将他和其他的板砖区别开来。
我们纵观历史,经久不衰的是人类创造的物品,我们从先人那里继承了那么多的物品,我们能从这些物的身上寻找到每一代文明的印记,那么我们这一代的文明印记是什么呢?被符号化的物质本身的价值是其真正的价值吗?
2 消费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中有一个小故事:太平洋上群岛上的土著人看到白人在空中开飞机飞翔时非常困惑。他们在自己的森林里安排一个像机场一样的地方,然后用树枝和藤条搭建“飞机场”,仔细地绘制出发光的地面,然后耐心地等待。他们相信在这样一个伪造的机场之后,将会有真正的飞机来。鲍德里亚用这个故事来解释,消费者像那些傻乎乎的土著人一样,消费者买了很多东西,因为他们看到了广告中买这些东西的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他们把这些东西买回来放在家里,他们觉得只要等待,幸福就来了。
消费者面对纷杂的消费社会似乎都失去了判断力,他们想追寻不同,所以购买广告里的商品,却不想自己买到的只是成千上万商品中的那一个。
3 消费文化影响下产品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3.1 产品的创新设计
产品设计不仅仅是设计出具体的物品或是一种设计服务,更重要的内涵是设计一种关系,包括四个方面的联系:物与物、物与人、物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面对设计泛滥的时代,设计在满足一代人消费优势的同时,也会引发许多问题和纠纷:种族、性别、精英、穷人等。那么设计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设计师应该承担责任,始终保持理性的设计,设计需要诚实,设计师想要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设计能减少资源浪费吗?我们的设计能给人带来幸福吗?我们的设计能进一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吗?我们的设计技巧能给别人带来灵感和机会吗?
3.2 产品的造“型”设计
深泽直人建立的品牌+0,继承了无印良品的商品没有商标的风格,我们从深泽直人的设计中可以找到设计师初心的纯粹。例如,日本的+0公司出品的Pop Up方式的烤面包机,很多人都会很疑惑,为什么不设计两个面包片插口,这样效率就会高很多,可以同时烤出两人份的面包,但是深泽直人他的理念是:“用一台烤面包机烤出一片面包”。如果有两个人吃的话,你就会先烤给对方,所以使对方感觉很好。这就是他一直倡导的“无意识设计”的具体表现。深泽直人将人的潜意识行为视为驱动力,他称之为“设计融入行为”,因为好的设计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们的行为中,并被融入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中,而没有思考的负担。深泽直人的无意识设计可以分成如下三个角度:A.动作与功能可见性B.动作的激发C.情绪的激发。动作与功能的可见性,指的是用户能够非常容易地理解和领会产品的功能,很大程度上去降低用户的学习和认知成本;动作的激发指的是当用户要完成一个动作的时候,潜意识的层面就足够反馈所需要的回应;而情绪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于用户情感的刺激,人是复杂的情感动物,设计的初心应该本着情感化的理念为人所服务。
3.3 设计“情感化”
人们生活在物质符号的世界,忽略了精神和情感层面的追求,设计的人性化、情感化在现在的生活中的作用日渐凸显。
人性化设计的表达方式在于,以有形的物质态去反映和承载无形的精神状态,包括:(1)通过设计的形式要素,如造型、色彩、装饰、材料等的变化,引发人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2)通过对设计无功能的开发和挖掘,在日臻完善的功能中,渗透人类伦理道德的优秀思想,如平等、正直、关爱等,使人感到亲切温馨,让人感受到人道主义。人性化化设计摆脱了现代设计中理性、抽象表现的束缚,把产品的使用者——“人”的重要性放在了第一位,是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回归。其特点在于最大限度的满足了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情感化设计是指通过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要素的使用,将情感融到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情感化设计是心理学在工业设计学科的一个应用,也是工业设计中高端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代表人物是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他在《情感化设计》一书,旨在引导广大设计者重视人们的情绪,在设计中考虑产品的情感因素。一个成功的设计要在重视产品的易用性的同时强调产品对用户的情感影响。诺曼指出:情感化设计中对产品的设计要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关乎产品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关乎到产品使用的乐趣和效率,而反思水平的设计则涉及用户的自我形象、个人满意度、记忆等因素情感化设计对现代工业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设计师、使用者的情感融入到产品设计中,使设计的对象从一个工业产品上升到了拟人化的境界,给设计对象注入了灵魂,使产品能先与设计师、之后与使用者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交互。
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商品有着不同的情感诉求,为了使产品与人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联系”,设计师要研究不同类型人群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从消费心理的多维性和差异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层面的设计反思、多循环的信息反馈,使产品设计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人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情感需求。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具体的设计中,对人性化、情感化的强调应该适度,过度最求满足人性的消费欲望,也是消费文化的弊端,可能带来环境乃至生态的灾难。
3.4 设计“以人为本”
一个民族及其文化是相携共生的,不同地域文化所折射出的审美认知及自我需要不同。当人与产品互动时,产品会传递文化和信赖。在满足产品自身功能性的条件下,要更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享受,因此,注重情感诉求在产品审美中的应用将成为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创新是核心,实践是根本,这是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最著的特征,也是将创意变成现实的唯一途径。设计者在综合所有设计因素后应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放置首位,以此综合考虑人与产品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把握最具个性、最具价值的情感化设计,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并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