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控专业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控专业环境分析

第1篇: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宏观环境 PEST分析

一、引言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即分析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而言,都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类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的分析说明如表1所示。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自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2年4月23日,为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3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了《加快发展现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6+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并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和茶园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

随着重庆工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新行业、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例如,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增长,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20%,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因此信息产业急需大量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到2015年末,IT行业新增100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达到30万人。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操作水平、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第一线从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重庆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在50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化工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在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建立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才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在10万以上。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新的职业、新的技能,并促使职业技能的形式向高技能、复合型转化。如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等。这要求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新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如信息、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使职业教育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增添了许多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以及近期兴起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内容,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社会环境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己形成共识。社会把技能的培训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技术、高技术的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就目前来说学历教育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以农村的孩子为主,家长送孩子读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途径让孩子能顺利就业。就业市场行情的趋势正在转向现代服务业,很多家长对服务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这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就业接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科技一体化时代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己经建立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职业培训的作用因此更为凸现。这种趋势预示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地保持旺盛的势头。

六、结论

从PEST分析来看,重庆职业教育从各个宏观环境因素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是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探索不同主体合作办学,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雅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9,(10).

[2]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 教师, 2009, (18).

[3]梁德.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管理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 2008, (8).

第2篇: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高职教育;竞争情报分析;内外部环境

广东省高职教育已经进入大规模的扩张阶段。然而,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相当多的高职学院存在诸如定位不清,对高职发展认识不足,盲目扩招,片面求大求强,反而使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学生就业不畅的现象。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成为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本文尝试运用情报学分析方法,深入解剖高职学院自身的优劣,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学院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广东高职教育所处的内部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优势

1 办学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占到本专科在校生的50%以上。专业逐步得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基本覆盖全部产业部门,电子信息、数控机床等一批市场紧缺专业和重点专业建设得到加强。

2 办学方针日益明确。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其专业设置需要针对本校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广东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在调整和设置专业时,都开展了市场调研,准确把握了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

3 办学体制逐步多元化。目前,全省多元化办学体制初步确立。民办教育发展较快,已经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相继涌现了私立华联学院、白云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培正商学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办得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办教育机构。各院校还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校企联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广泛推行,以骨干学校为龙头的集团化办学在探索中发展。

(二)内部环境――劣势

部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合理。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及其所表现的计划内容,仍是追求提高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不是真正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知识为本位”。影响形成有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各种外在因素仍然存在。如,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上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发展不够成熟。

二 广东高职教育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机遇

1 市场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是加速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因素。随着广东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改革开放的实践早已证明,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目前,广东省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更多的高级技能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广东的当务之急。不少专家特别发出警示,珠三角结构性人才匮缺和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2 政府支持是加速高职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政策导向方面。广东省政府积极推进职教战略性结构调整,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鼓励做大做强珠三角职业技术教育,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形成区域合作协调发展新格局;鼓励珠三角各市立足产业优势、财力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办好现有职业技术院校,努力打造成全省职业技术教育的示范区。在就业制度方面,广东省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如,积极推进就业准入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责任。

(二)外部环境――威胁

1 社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认识不够清楚。首先,部分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当前着重需要的是大学生数量的统计数据。这种认识的直接表现是,大规模新建的高职院校,其运作所必备的基本的人、财、物硬件以及管理软件,未获得有效解决,导致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就积累很多欠缺。其次,教育消费者普遍认为,高职教育的专业特色、特点,无论怎么说都是对应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其定位与办学条件等均不像普通高校,是低层次教育。这种认识,导致了高职教育相当一批专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与很强的就业竞争力,但在高考招生时却出现报考冷门的现象。

2 政府职能协调不够完善。首先,教育主管部门疏于研究职业技能,特别是高职教育所必然引出的高技能问题,但却承担与此紧密相关的高职教育管理职能;劳动部门主管并擅长职业技术工作却无法以“职能”的身份参与国民高职教育管理;其次,高职院校研究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特别是专业对应的职业技术等级程度定位,劳动主管部门却未予配合支持放行开考。这就从职业技术定级考核上制约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目标定位的实现。

三 对广东高职教育形势的分析结论

(一)总体战略

一般说来,一个组织的发展战略有三种,即成长战略、稳定战略和紧缩战略。通过对广东高职教育的内外环境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广东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确的选择就是采用成长战略,抓住大好机遇,乘势大力发展。

总体上,利用机遇,强化优势,弥补劣势,迎接挑战。即,寻求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扶持,及时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借鉴自身及其他省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始终坚持面向市场;结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多渠道融合资金,广泛整合教育资源,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拓展和细分市场,尝试并开展多模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以有效规避和消除发展的风险与威胁。

(二)具体措施

1 政府层面。为高职教育发展实施资源统筹、整合以及统一规划创造条件,清除障碍;制定地方性高职院校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原则。对专业类型相同或相近的高职院校,在兴建新校区、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建设申报等方面,加大统筹调控力度。对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具有人才市场前景趋势的专业,或具有特色类型的高职院校,给予政策及措施上的大力支持。

2 学校层面。首先,明确办学思路,切实转变办学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思想,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偏重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转变,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其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社会市场职业岗位群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通过职业岗位职责所需知识与技能的分析,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课程、内容以及实训、实践内容体系,然后精心组织实施专业拓展与建设思路和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最后,加快推进校内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结构。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分配制度,落实学校分配自,充分发挥工资和岗位津贴的导向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3篇: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 设计场地模数结构建造维护面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从创立之初起就注重建构文化的研究与推广。自2005年起,赵辰教授和冯金龙教授结合其分别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国木建构文化研究》和《建构设计-木建构研究》开展建造教学。从2005年的“2.4㎡单元体实验”到2006年的“国际木构工作营”再到2007年的“红山动物园丰容计划”,南大建筑在建造教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时逢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暂停了四图1年的建造教学活动重新启动,活动命名为“中国大学生建造节”,并邀请了东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台湾淡江大学的师生共同参与。本次建造节共有3组项目,于2012年4月20日动工,同年5月11日竣工,历时20天。笔者作为一组项目(图1)的负责人,经历了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对建造与设计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人、场地和建造等因素;在建造的过程中,材料、结构和建造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反过来又会对设计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在以往设计与建造分离的教学中是无法被体会的。真实的尺度和真实的材料让我们第一次摆脱了纸上谈兵的设计方式,这将对我们未来的专业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在经历过本科和研究生初期的学习之后,我们习惯在方案之初先对场地、模数以及功能等进行分析,然而在实际建造的语境下,这些要素的意义与以往不尽相同,我们对它的理解也有所加深。

SITE

首先是对场地的环境分析。一组方案的场地位于南京大学仙林国际化校区教学楼北部的大平台上(图2),该场地位于校园主轴线中央大道和远东大道的交叉处,东侧正对着极具纪念性意义的“二源广场”;北侧面临着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物杜厦图书馆;西侧和南侧紧临着两个教学楼。场地的视觉性佳,秩序感强烈。方案的设定为能满足自身电力需求的太阳能屋,然而由于南侧和西侧教学楼的遮挡,平台中部位置的日照情况不甚理想。ECOTECT的计算结果显示,平台东侧的边缘日照条件相对理想,适合放置光伏面板。与以往场地认知不同的是,在方案确定后,我们能亲自参与放线并且看到方案建成后场地所起的变化。放线的过程是将虚拟尺度转化图2 为真实尺度的过程,随着轴网在场地中的铺开,通过CAD以及SKETCHUP模型想象而得的尺度感被切实的尺度感颠覆,我们首次准确地意识到所要建造的建筑的规模。建造完成后,场地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到位的场地分析使得木构与周围建筑和谐共生,气势磅礴的屋顶与紧紧拥抱大地的基座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限定了建筑空间。

MODULE

模数常被用来控制尺度。教学设定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模数:1.2m、2.4m和4.8m,1.2m是走廊的宽度,2.4m是板材的模数,4.8m是跨度的极限。这三个模数可以组成四种基本模块。模块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的思维,做方案变成了模块之间的拼贴组合,在无场地、无功能的背景下这种拼贴组合缺失了判断的标准。随着场地和功能等因素的介入,模块化的优势迅速体现出来了,方案得到了快速推进。第一轮方案试图用三个相似的体量错落而置而形成一种韵律;南侧的体量与北侧两个体量脱离,形成伺服空间和被伺服空间,之间用走廊连接;再根据“二源广场”所产生的轴线宽度调节模块的尺寸,使得走廊能与之对应。在最终的方案中我们已经找不到一个标准模块,取而代之的是1.8m×4.8m,1.6m×3.6m等尺寸的变体,模块的这种先限制后灵活的特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这些要素在以往的设计中也常有体现,只是在融入了实际建造的因素后,我们对这些要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真实的材料与尺度意味着我们将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甚至会对设计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结构、构造以及技术所能提供的各种可能性。

STRUCTURE

模块设定最大跨度为4.8m,而截面为38×286mm的梁料是难以满足需求的,结构手段和建筑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为此我们进行了几轮结构方案的深化设计。受钢筋混凝土式结构思维的影响,在第一轮方案中我们选用3根38×286mm的木料胶合成东西向的大梁,在朝北最高的一榀屋架处多加一根梁。经由结构工程师计算,结构自身的稳定性存在问题。第二轮方案依旧选用3根38×286mm的木料胶合成南北向的梁,东西向用两组小立柱连接两根89×89mm的木料形成组合梁,虽然看起来略显笨重,但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已经开始走向小料组合形成大料的木构思维,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第三轮方案我们选用较小尺寸的木料,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稳定的结构。我们放弃了笨重的38×286mm木料,改选用两根38×140mm的木料胶合成东西向大梁,同一榀屋架的两根胶合梁用两组立柱连接。

图3各榀之间除了屋顶上檩条的联系外,在立柱端部也用木料连接,整个屋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大增强了结构自身的稳定性。杆件之间清晰可读的连接方式充分展示了结构之美,建筑意欲如何,已经体现在它富有表现力的结构之中了(图3)。

CONSTRUCTION

误差在以往的设计中几乎不被考虑,然而在实际的建造过程中,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处理误差带来的问题。由于缺乏建造经验,我们试图通过模型来研究应该如何控制误差。以大展厅为例,我们先将一榀榀的屋架都做好,再插入地梁和联系梁。但由于打孔位置存在误差,加上木料本身粗细不均匀,插入地梁和联系梁非常困难。由此我们预见如果以这种顺序来搭建结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误差存在的原因是木材的特性以及加工方式,所以要控制误差也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在选料时我们尽量挑选粗细均匀、笔直的料进行加工;精确地打孔是很难保证的,所以我们考虑将所有打孔的位置都往外扩2cm,但误差的累积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我们只得放弃这种措施而重新设计了建造的顺序。以设备间为例,当2榀屋架竖起来之后,插入地梁,加入第3榀屋架后,插入梁,形成最基本的框架,当第4榀屋架也竖起后,我们再一层斜梁,一层水平梁地往上加,直至整个结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偶有出现孔位对不上的情况,则通过现场钻孔的方式来解决。设备间的搭建为展厅的搭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得后者在半天内就得以完工。

ENVELOPE

屋面构造的设计也体现了我们对误差的认识。屋面工程主要包括阳光板的铺设和光伏太阳能板的安装。屋顶构造的第一轮方案是将阳光板固定在两根89×89mm的方料之间,再通过金属构件来固定光伏太阳能板;第二轮方案是定制一种特殊的金属构件,将阳光板卡在构件中,光伏太阳能板也固定其上。这两个方案的问题均在于未考虑建筑结构的误差与精确的光伏面板之间的矛盾,一旦误差过大,光伏面板将面临无法安装的困境。所以在第三轮方案中,我们采用了38×140mm的木料压住阳光板,通过Z字角马将光伏面板与木料链接,用较大的连接面来消化这一误差。

技术的可能性是本次建造节最出彩的亮点,主要被应用于立面的数控媒体墙,由东南大学建筑运算与应用实验室李飚老师提供技术支持。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实现LED灯管和灯带的逻辑控制:利用程序控制Arduino单片机上的小继电器;以弱点控制强电电路;通过按钮来控制灯光闪烁模式的转换。为保证灯光效果,灯箱必须五面封闭以保证灯光不外露。灯箱置于柱子之间,进深为267mm图4(3*89mm),背板为15mm厚胶合木板,LED灯管均匀分布其上;正面为乳白色亚克力板,上刻有CNC雕刻的建造节的关键字,LED灯带(黄色光源)布置在亚克力板刻字部分的后面,以凸显文字信息。数控媒体墙启动后,灯管会产生不同的闪动频率,此起彼伏的灯光在夜间是一道绚烂的风景线(图4)。

我们对建筑的认知通常是自上而下的,来自前人的理论和研究,是“二手”的;通过本次建造实践,我们首次自下而上地对建筑有了深入的理解,在真实的材料和建造逻辑中总结关于设计与建筑的基本关系和相应的建筑形式语言。对材料的实际操作让我们感知重量的意义,获取真实的尺度感。通过实际建造,我们在多个层面上对场地、模数、结构和构造等方面均有了深入的了解,养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当我们直接面对建造,就不是用图纸或者模型去展现建筑效果,而是意味着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的解决。真实的尺度让我们对空间有着全面的感受,建造的过程包含了更为丰富和完整的个人体验,这就是本次建造活动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参考文献

[1] 赵辰,冯金龙,朱竞翔,周凌.南大建构实验.南京:东南大学音像出版社,2004:27-29

[2] 陆翔,杨帆.北大建筑2:79号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2

[3] 赵辰.国际木构工作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美]肯尼思·弗兰姆普敦.建构文化研究——论19世纪和20世纪建筑中的建造诗学.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 冯金龙,赵辰,周凌.建筑设计教学中的木构建造实验.世界建筑,2005(08)

[6] 半山,赵辰.尺度与材料的真实性——南京大学建造教学漫谈.新建筑,2011(08)

第4篇:数控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出口软肋;境外投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11)02-0018-07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制造业的过度投资,导致我国第二产业长期消化不良,很多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相当突出。有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有近4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只在75%以下。在国内市场无力消化过多产能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来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已高达约10%。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约占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30%;鞋类出口额约占世界鞋类贸易的25%;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出口额分别占世界同类产品贸易的23%和20%。机电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的有近40余种,一些中低端工业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50%。特别是在家用电器、服装、纺织品、日用工业品、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设备、通信设备等领域,我国已堪称“世界工厂”。对外贸易总额,从千亿美元上升到万亿美元台阶,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25年,美国用了20年,而我国仅用了16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许多国家纷纷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或通过本币大幅贬值,或通过增加各种补贴,或直接推出鼓励性优惠政策等方式,目的是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大限度地占领国际市场,力图将危机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竞争新变化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秉持的依赖大批量产品出口消化产能过剩的外向型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市场的贸易摩擦将异常激烈。

早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已经成为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糖精钠提起反倾销指控以来,至今我国出口产品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2000余起,涉案产品4500余种。2000年以前,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平均每年约30起,但在本世纪初的2000~2008年,平均每年已上升至57起。对我国提出反倾销指控的国家也越来越多,已由最初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涉案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案件根本没有,涉案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也不足10起。但到90年代之后,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中,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案件就有15起,而在2006年欧盟对华鞋类反倾销案件中,涉案金额更是高达8.49亿美元,此案件堪称世界之最。

对于各类反倾销案件裁定的普遍结果均是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2005年7月,欧盟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中,自行车为48.5%;吊车及配件为49.6%;碳酸钡为56.4%。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贸易摩擦的程度更加剧烈。2009年11月,美国商务部以计算错误为由,对原产于中国的油井管反倾销税率由36.53%提升至99.14%。2010年1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超过3亿美元的钢丝层板,初步裁定将征收43%~289%的反倾销税。2010年2月,美国又决定对中国内地产礼品盒及包装丝带,征收超过231%的反倾销税。

仅2009年1年,就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03起,涉案金额约为120亿美元。其中反倾销67起、反补贴13起、保障措施16起、特保7起。案件分布国家为:印度21起,美国12起,阿根廷10起,土耳其6起,加拿大、巴西、墨西哥、秘鲁、多米尼加、欧盟、俄罗斯、印尼、巴基斯坦、澳大利亚各2起,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南非等国家各1起。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贸易保护又出现了新的变化,贸易保护已经从传统的单纯商品贸易摩擦转向了广义的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工具不仅涉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质量技术标准等,同时还涉及知识产权、汇率问题、生态环境、社会标准等。自2008年以来国际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斗争又成为新的贸易摩擦的焦点。美国、欧盟、日本都提出对高排放国家产品征收“碳关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一旦“碳关税”制度形成,将对我国出口产品造成更大冲击。可以说,减排问题以及“碳关税”问题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后危机时代在产品出口方面所面临的最具威胁性的又一挑战。

在激烈竞争和贸易摩擦不断翻新的态势下,中国既不能以贸易摩擦对应贸易摩擦,也不能以贸易战对应贸易战,更不能采取报复和制裁的手段,因为国与国之间的摩擦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是相互依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但事实上比贸易保护更加严峻的挑战是,来自干后危机时达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它有可能使得发达国家的部分日用消费品在提高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实施进口替代。

美国政府已提出“要重振制造业,要重新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总统立志要把美国“从一个借贷和花钱的时代转变为一个储蓄和投资的时代;从一个减少国内消费、转变为一个增加对外出口的时代”。由此看来,后危机时代美国不仅会关注高、中端产品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关注能够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的低端产品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大了鼓励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种种迹象都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高、中端产品出口领域还是低端产品出口领域,国际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模式有可能就此走向终结,中美经贸关系很有可能会由原本较为稳定的互补合作关系转为新型的、异常激烈的竞争关系。

就中美两大贸易对象国来讲,中国对于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远大于美国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中国加入WTO以来对美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一直稳定在20%左右,而美国对华出口仅从2006年起才勉强超过5%。这就形成了美国对于中国经济的约束力要远大于中国对于美国经济的约束力。这一不对称的依赖程度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的脆弱性。激烈竞争的结果有可能使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依赖出口高增长的时代就此结束。

二、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调整

随着金融危机的离去,美国经济将逐渐走出低谷。尽管中美两国贸易结构的非对称性特点依然存在,其美国消费者多年来养成依赖中国消费品的习惯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美国所需消费品自中国的进口也很难再会呈现像2003-2007年一样的高速增长。奥巴马重

新“关注制造业”的新战略可能会增加科技含量较强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同时其他国家消费品输入美国,挤占我国原有美国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也始终存在,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趋势必然受到影响。长期产能过剩的中国企业一旦遭遇外需大幅缩减,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将会遭受重创。

世界经济结构在调整,美国的经济结构也在进行战略性调整,我们必须适应这种新的变化,在调整中因势利导、争取主动、尽快适应。

1、外需仍可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虽然扩大内需将是我国调整贸易发展战略的重点,但扩大内需是有条件的。扩大内需的关键是能否从根本上大幅度地增加居民收入;能否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体制、教育体制;能否让消费者彻底解除消费的所有后顾之忧。此外,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是:我国生产企业现有的产能有一半左右是专门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国内的消费需求提供设计和服务的。根据相似需求理论,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需求的产品也相似。而我国与这些国家的收入差距本身就很大(美国人均收入水平是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30倍),我国国内需求与这些国家的国内需求在结构或层次上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当国外需求下降时,我国相关产业的这部分产能并不能马上转化为与我国国内需求相似的产品生产。可以这么说,内需并不能完全替代外需。再则,如果国内居民真能增加对出口转内销商品的消费,这也必然会减少对原内贸商品的消费,这就产生了一种外贸商品对内贸商品的替代或挤出效应。由此看来,试图通过扩大内需来完全解决由于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客观的,并不能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2、继续培育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来推动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应作为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历史上来看,曾经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工业化造就了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日本“世界工厂”的地位。18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英国制造业在100多年时间里称雄世界。美国自工业化后,制造业一直是其经济的支柱产业,战后曾一度在全球市场中拥有绝对优势,占到全球制造业份额的40%左右,提供了国民财富的68%。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应继续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有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进行升级换代,不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对于贸易政策的调整,应着力于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外贸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突出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努力让更多的具有高附加价值、高效益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

三、抓住资本及产业输出的战略机遇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劳动力要素、自然资源要素是企业所独有的两大重要比较优势要素。但是,以比较优势要素为基础的贸易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单靠劳动力、自然资源的要素禀赋是很难获得持久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而这一转化过程,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包括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能力、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增长的国内需求等诸多条件,这些条件在目前中国国内并不完全具备。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质,企业可以选择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东道国与跨国公司的有利条件,实现要素的全球性优化配置,这也是目前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较好选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我们已具备了大规模开展境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实力。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的持有国,2007年末达到15282.5亿美元,2008年末达到19460.3亿美元,2009年末达到2.39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可以体现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外汇资本的严重过剩。将这些大量的外汇储备,要由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逐步转向境外直接投资,对于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缓解我国企业产能过剩和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而减少国际汇率波动风险,最终促进国际收支总体平衡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要抓住金融危机造成海外某些优质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机会,借助我国目前雄厚的外汇储备,加大对海外的投资与收购力度。这一策略的实施不仅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地位的需要,也是规避全球贸易保护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同时,要有序向海外转移我国纺织、轻工、家电等传统优势行业的过剩产能,最终实现中国优势产业的全球布局。

由于金融危机的重创,使得许多外国企业的国际合作意愿都很强烈。有些国家(地区)引进外资的政策也相对放松,中国企业要抓住境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要产生抓住并购境外优质资产的紧迫感,尽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多年来,我国一贯奉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实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但其结果永远是只能获得二流、三流的技术。而企业通过“走出去”直接境外投资就有可能获得在国内无法获得的国际顶尖的技术。

通过境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使我们的企业获取国内短缺能源、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还能获取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最终也能绕开各类贸易壁垒实现我国企业过剩产能的成功对外转移。

2009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与商务部2004年颁布的: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相比,该《办法》旨在减化了境外投资的核准程序,鼓励境内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办法》对于审批、核准企业境外投资采用了更为明确的分类标准。大大减化了境外投资有关核准和形式审查的相关内容,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目标的尽早实现提供了政策支持。

四、资本及产业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已加快了“走出去”的投资步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这就很有必要对于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进行重新设计。

1、注重投资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由于我们对“走出去”之前的准备工作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一般也不注重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所以对于东道国环境的了解往往也不够充分。企业“走出去”为的是“拿回来”。但近年来我国“走出去”而并没有“拿回来”的企业则比比皆是。目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效益的情况基本上可归类为“三成盈利,三成亏损,四成维持”的局面。由于企业“走出去”的投资活动要比在国内的投资活动复杂得多,也困难得多。因此,企业“走出去”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除了需要进行必要的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风险分析外,还需要对东道国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了解,不做好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准备,仅凭一时的冲动就贸然“走出去”,很可能会让企业在今后的投资活动中遭遇难以控制的风险,进而导致投资失败。

2、合理布局投资结构 就我国目前的投资布局来看,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2006年我国非金融类对美国、德国、日本的投资存量分别为12.38亿美元、4.72亿美元和2.24亿美元,分别占境外直接投资总量的1.7%、0.6%和0.3%,这对于我国获取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有必要进行调整。要抓住危机带给我们的契机,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力度。尤其要抓住我国外贸依存度最大的美国给予特别关注。我们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要有信心,要坚信美国依然是我国消费品最大的消费市场。虽然金融危机爆发使美国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但美国的经济地位不会由此而被撼动。美国的实力和一系列战略性政策措施的出台,不排除会让这个重灾区最先摆脱衰退,美国经济复苏的速度有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经济保持世界第一的地位依然会属于美国。

但在投资布局上也要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目前,中国境外投资的主要区域基本集中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从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境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来看,亚洲占63.9%,拉美占26.3%,两者合计达90.2%,而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9.8%。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投资区位过度集中不利于风险分散。

就对亚洲的投资来看,对东亚地区的投资也仅限于中国的香港和韩国。对东亚其他地区的直接投资非常有限。相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体,如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中国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已经完全具备了对于这些地区进行直接投资的技术条件。

在投资方位的选择上,如果能够兼顾帮助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能源、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人均铁矿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9.5%;人均森林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1.3%;人均石油储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人均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6.7%;人均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0%。随着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不断强化,能源、资源性物资的有效供给将愈加严峻。因此在投资方位的选择上,不妨有意识地选择资源、能源丰富的国家(地区),借此可缓解由于资源、能源短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科学选择投资的目标企业 首先,在投资目标企业的选择中应注意,如果目标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已经步入衰退的阶段,继续投资也很难再有发展的空间,这类企业就不能考虑。其次,要考虑目标企业现有技术的装备情况,一般不要收购那些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企业,因为这类企业缺乏竞争力。同时也尽量不收购那些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连续性很强的企业。这类企业如果某一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则有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断裂,最终导致企业停产,投资失败。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考虑目标企业的财务情况,要了解目标企业原有债务的偿还期限和利率情况,弄清楚债权人对债务人是否具有限制性规定,借贷行为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隐蔽性的坏债,防止陷入债务纠纷。

4、强化“本土化”经营战略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频频遭遇抵制、罢工或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没有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内涵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它包括人才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原材料采购和产品生产本土化等。

实施“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好处是,有利于尽快熟悉和适应当地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获得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这样能够减少或避免来自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国际上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IBM等公司在跨国投资经营中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其本土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5、选择互利双赢的投资方式 在投资方式上可选择独资、合资或合作经营的任何方式。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投资方式,都要将中国企业自己的利益与东道国企业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努力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采购方面,要以当地企业为优先考虑对象,增强当地企业和当地政府以及工商界对于中国投资企业的好感,由此提高企业在当地市场的风险抵御能力。此外,还要积极主动承担一些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而东道国自己又无力完成的项目,为东道国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为当地政府解决就业难题的同时做出更多贡献。

6、精心选择并购时机与对象 在企业并购问题上我国东北机床集团的经验值得借鉴,不要急于求成,要有精心选择并购时机的心态,并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东北机床集团在并购美国的英格索尔生产系统公司、英格素尔曲轴加工系统公司和德国兹默曼公司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极为优秀的智慧与耐心,使得并购圆满成功。2002年通过并购,共获得96项专有技术、9项专利技术和多个商标等无形资产,技术研发力量以及公司的商誉也得到大大增强。2006年又通过并购德国希斯公司,顺利进入了制造大型数控立式车床、数控龙门铣床和数控落地镗铣床等高端领域。2007年成功并购法国NFM公司,NFM公司是世界上具有完整产品系列、面向全球市场的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制造商之一,其市场份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技术实力极为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