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新型服务贸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服务贸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型服务贸易

第1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金融稳定 金融监管 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9-013-03

2007年7月,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0周年,在亚洲,人们正以各种方式总结危机教训,反思亚洲经济增长模式。始于1997年7月泰国的这场金融危机,几乎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就连当时号称亚洲榜样的日本也难逃此劫。随后连续几年,金融危机就像飓风一样,席卷了俄罗斯、巴西、土耳其、阿根廷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危机是诸多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新兴市场国家不顾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而盲目开放金融服务业。

如果说1997年中国幸免于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金融服务业和资本帐户暂未开放。那么入世过渡期结束后的今天,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底,我国在金融服务领域兑现入世承诺,2007年5月下旬,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SED)又对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注入了新的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金融服务贸易开放与金融稳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是否准备好了应对国内外的各种冲击呢?

一、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按照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相关规定,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贸易”包括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在这四种方式中,商业存在是最重要的,因此,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主要涉及:一是允许国外金融服务提供者在国内自由建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即市场准入的问题;二是国内与国外、国外之间的金融机构在东道国公平竞争的问题,即“国民特遇”,“最惠国待遇”;三是关键性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的问题。与我国入世所做的原则性承诺相比,美国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上得到了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当然,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我们对美国的开放承诺,同样对其他WTO成员国有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新趋势。

趋势之一:开放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如前所述,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服务行业均已兑现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等原则性承诺。现在,外方更加关注我国开放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例如银行卡问题,银监会曾对《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解读说,“外国银行转制为当地注册的银行法人以后,可以发行人民币信用卡,但有关风险管理的规制以及支付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问题和技术问题,都将在即将制定和的《银行卡管理条例》中加以明确规定。”直至2007年5月底的中美对话,新《银行卡管理条例》始终未得出台。由于外资银行银行卡业务尚无法律依据,外资银行还是未能发出一张人民币银行卡。这次中美对话,中国答应“具有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资格的外资法人银行发行符合中国银行卡业务、技术标准的人民币银行卡,享受与中资银行同等待遇。”也就是,在新的条例出台之前,中外资银行共同遵循1999年人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趋势之二:开放的进度将会逐步加快。从中国入世谈判至今,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始终是我国政府非常谨慎对待的一个领域。由于我国金融业在经济转型中积累了大量的隐患,我国一直坚持有序、渐进的开放原则。但美国人的逻辑是“中国的金融风险不是改革太快了,而是太慢了。” 这次谈判,无论是恢复外资证券公司、外资财险公司的审批,还是扩大已有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美方都提出了具体的、较短的时间表。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西方国家,早已“迫不及待”地要打开中国潜力巨大的金融服务市场。

趋势之三:开放的程度将超出WTO金融服务贸易的范围。在WTO框架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仅限于GATS的四种形式。而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已超出WTO管辖范围的领域。例如,QFII制度。我国入世时对外资参与我国A股并未承诺,从2002年11月起,我国主动实施QFII制度,允许特定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这次中美SED,我国将投资额度从100亿提高至300亿美元。当然,在有些问题上,中国还是坚持原则,如美方在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时,就要求外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持有数从最高25%提到49%,并放宽部分证券公司的33%外资持股限制,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让步。

趋势之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同时进行。中国不仅对外资开放中国的市场,而且也在逐步放开内资对外投资、经营的限制。例如,在中美这次对话中,中国宣布取消合格境内投资者(QDII)对外投资的限制,同时要求美国在审批中资银行开设分行时,必须根据国民待遇原则进行。

二、开放新形势下的金融稳定问题

金融服务业开放,犹如打开“潘多拉盒子”,我们在为开放可能带来的收益津津乐道的同时,对潜在的金融风险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目前,我国股市、楼市持续过度“繁荣”,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金融服务贸易开放导致资本流动复杂化

以商业存在为例,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资本流动有重要的影响。从正面角度看,外国银行的进入有助于留住外逃资金,当国内发生金融危机时,本国居民住往倾向于将存款转移至国外银行以逃避风险,外国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的存在往往能够起到替代境外外国银行的作用(Domac等,1999)。从负面角度来看,如果金融服务贸易政策不当,自由化会鼓励境外短期借贷,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能够动摇货币政策,刺激风险借贷和资产泡沫,影响金融稳定。在亚洲金融危机前期,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东南亚国家,一旦出现危机,大量的外资,包括境外银行贷款便望风而逃,使遭受危机的国家雪上加霜。虽然我国资本项目目前没有完全开放,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开放的推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各种热钱通过种种渠道涌入我国,前两年楼市狂涨,这两年股市疯狂,背后都离不开国际热钱的身影。前不久的6月2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通报银行外汇检查情况,19家中资银行和10家外资银行,因违规操作而造成境外投机性资金通过假外贸形式流入房产和股市。

(二)金融服务贸易开放挑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金融业日益市场化和国际化使金融风险表现出不确定性,金融监管部门面临更加复杂的金融环境。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大多与衍生工具投机有关。目前,我国股票、债券、货币等基础性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高,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金融衍生品将会对金融稳定构成巨大威胁。另一方面,国际金融机构大部分是混业经营,而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最近几年,国内金融行业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实践中,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已经采用控股等多种方式拓展经营范围,这无疑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金融不稳定因素还与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动机有关

国际金融机构对外扩张的最直接动机就是在本国金融市场相对饱和、资本边际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广阔的市场里去攫取较高的回报。外资逐利之本性决定了它们不会主动按照我国的偏好将信贷资源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农业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也不会无条件地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转让给中方的合作伙伴。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有的外资金融机构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有损东道国利益的事情。2007年5月17日,俄罗斯海关美国的纽约银行,称其参与洗黑钱给俄联邦造成225亿美元的损失。2006年7月,日本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因违规给深圳三九企业集团相关企业高达140亿日元的融资,被中国金融监管当局罚款28亿日元。因此,在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过程中,既要给外资合理的回报,又要因势利导,形成激励相容机制。

三、在进一步开放中维护金融稳定的对策

WTO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加入WTO必将是一个权利和义务并存的过程,因此在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让渡部分利益,是合理的、必须的。目前,在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对外进一步开放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应对持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采取了放大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多次提高基准利率等政策。然而,升息、升值对维护金融稳定有效吗?

升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持续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能调节贸易顺差吗?其一,升值在一个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家里是无效的。人民币升值在抬高出口价格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原料的价格,所以出口商可以在维持外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保持自己利润不变,继续按照原有的比较优势为世界提品;其二,在中国存在大量劳动力失业的情况下,升值的效果会被企业降低工人工资所抵消;其三,升值不可能一步到位,名义汇率如果短期内大幅升值,中国经济是无法承受的。因此,调整的过程一定是渐进式的,这就必然形成升值预期,从而继续吸引套利资金的进入。

升息难以达到紧缩的效果,反而可能加速热钱的流入。其一,升息难以控制信贷规模。中国融资渠道既有官方认可的“白市”,又有政府难以控制的地下“黑市”,西方一元化的市场条件下的均衡分析在这里是不适用的。白市的资本价格持续上涨,许多企业就会进入黑市去融资,所以地下钱庄、私募基金以及民间拆借发展起来了。事实上,浙江大部分的企业根本不依靠银行信贷,也不一定依赖于资本市场,整个经济同样增长,而且比其它多数的省分还快些;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未分配的红利,不需要借助银行和股票市场来扩大投资规模,因而对利率变化不敏感;其二,升息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相对于近两年的股票收益而言,小幅升息似乎微不足道。央行从2004年10月至今,基准利率持续上调了5次,但中国的上证综合股票指数却翻了两番;其三,持续的升息和不断的升值,加大了对国际游资的吸引力,这些资本的进入可能继续把国内资产泡沫抬高,结果事与愿违,可能导致流动性进一步“过剩”,泡沫继续扩大。

那么,在开放新形势下,如何化解潜在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呢?

从短期来看,必须强化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短期资本流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都较低,而且所占比例又在提高(刘立达,2007)。而短期资本流动恰恰是触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当前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加强监管。其实,GATS对于金融自由化仅要求有限的资本流动自由。具体来说,对于跨境交付的承诺,只要求提供构成该服务必需部分的资本流出和流入自由;对于商业存在所做出的承诺,仅要求提供与服务提供有关的资本流入自由,而资本自由流出则不在各国承诺的范围之列。因此,我们必须完善金融机构境内外外汇资产划拨监控系统,提高监管部门风险监测和分析水平,促进信息披露,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此外,在我国分业经营的状况下,加强我国各监管部门的协调也尤为重要。

从长期来看,关键还是夯实金融运行的经济基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体系作为储蓄与投资转换的中间机构,其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运行的经济基础。中国能否改变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质量和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关系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从产业结构上看,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52%,高于上世纪美国、日本和许多欧洲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达到的历史最高水平,而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小,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特点,并且在改善人们生活,增加居民消费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因此,重化工阶段的景气结束,服务业的景气来临,才是中国增长的景气的新开始。只有宏观经济均衡发展了,投资效率才能提高,积累的金融风险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化解,金融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才谈得上有效地去抵御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此外,要处理好履行入世的承诺与灵活运用WTO原则的关系。GATS现有多边规则中设置了众多“安全阀”机制,为各成员在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自身的经济权利和安全提供了可能性和制度上的保障。例如,GATS金融服务的附件第2条规定“尽管有本协定的任何其他规定,但是不得阻止成员国为审慎原因而采取措施,包括为保护投资人、存款人、保单持有人或金融服务提供者对其负有信托责任的人而采取的措施,或为保证金融体系完善和稳定而采取的措施。”又如,就金融服务贸易开放而言,我国的承诺仅限于GATS规定的四种形式,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至于QFII的额度、资本账户的开放、以及人民币利率、汇率的市场化,均不在入世承诺范围,因而,我国完全可以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环境,适时、自主地做出选择。

第2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鸡蛋营养丰富,但不宜在发烧期间多吃,尤其是煎荷包蛋或炒鸡蛋。因为鸡蛋的主要成分是卵蛋白,卵蛋白是一种完全蛋白质,99.7%能被人体吸收。人摄入这种蛋白质后会产生一定的额外热量,使机体热量增高,加剧发烧症状。同理,发热时也不要吃太多瘦肉、鱼等高蛋白食物。

发烧病人的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米汤、稀饭、面条、藕粉等,并搭配一些新鲜水果。

退烧后,可以食用鸡汤面、菜泥粥等食物。到病情恢复后期可以多补充瘦肉、鱼、豆腐等高蛋白食物。

(文华)

鸭血是液体肉

鸭血也称“液体肉”,通常被制成血豆腐,是补血佳品。鸭血富含铁,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多吃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并能有效地预防中老年人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症。

鸭血还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可以利肠通便,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

因此,贫血患者、老人、妇女和从事粉尘、纺织、环卫、采掘等工作的人尤其应该常吃鸭血。

鸭血还含有维生素K,能促使血液凝固,有止血的功效。

鸭血中脂肪含量非常低,适合血脂高的人经常食用。

在日本和欧美食品市场上,鸭血多被做成香肠、点心等。在我国,人们则喜欢用鸭血制成血豆腐做菜,还可以做汤,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可以起到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营养互补的作用。(小康)

奶茶是女性心脏的杀手

多少年来,健康专家一直提醒,饮茶有益于人的心脏。但一项最新研究提出,向提神的茶水中加入牛奶,或茶与牛奶(奶茶)同饮,会破坏茶水中的所有健康成分,对心脏有很大危害。

统计显示,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已经是乳腺癌发病率的10倍,是直接威胁女性生命的“头号杀手”。德国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喝奶茶会让人的血管壁的收缩能力明显下降,对心脏十分有害。

目前,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女性知道如何预防乳癌和皮肤癌,但很少有人担心自己会得心脏病。因此,对于疲倦、呼吸困难、恶心、身体不适、背痛和腹痛之类的症状,许多女性都会选择“挺一挺”。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症状,很可能是你的心血管出现“疲态”的一个信号。在此提醒广大女性朋友注意呵护自己的心脏,尽量远离奶茶。 (小丽)

孕产妇不宜使用风油精

夏天,风油精是人们随身备用的物品,它具有提神醒脑、解暑避邪、祛风镇痛、驱蚊止痒等功效。而它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脑却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

风油精所含的樟脑进入人体后,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葡萄糖磷酸脱氢酶会很快地与之结合,使之变成无毒物质,然后随小便一起排出体外,所以不会发生不良反应。

然而由于生理上的变化,孕妇体内的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的含量会降低,怀孕3个月内若过多地使用风油精,樟脑就会通过胎盘进入羊膜腔内作用于胎儿,严重时可导致胎儿死亡引起孕妇流产。

刚出生的新生儿体内也缺乏葡萄糖磷酸脱氢酶,产妇如大量使用风油精,樟脑会随气味透过新生儿娇嫩的皮肤和黏膜渗入血液,使红细胞破裂,溶解成胆红素。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过高,就会透过脑膜与脑细胞结合,引起婴儿黄疸症,还可出现抽风、惊厥等神经症状,即使经过治疗也可能使婴儿脑功能受损。所以,孕产妇应慎用风油精。

(小美)

碱性食物提高智商

英国科学家发现,人体液的酸碱度与孩子的智力有关。在体液酸碱性允许的范围内,酸性时孩子智力低,碱性时智力高。科学家对6~13岁孩子的智力观察发现,大脑中的体液ph值大于7者比小于7者智商高一倍。科学家把这一发现称为智力水平的“化学标记”。

食品可分为碱性、中性和酸性三大类:

含钾、钠、钙、镁等元素的食品为碱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海带、碱性饮料等。

含磷、氯、硫、碘等元素的食品为酸性食品,如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等。

不过,具有酸味的食品不一定是酸性食品,以橘子为例,它含有丰富的钾,所以它不是酸性食品,而是碱性食品。

(大周)

牛奶加蜂蜜少女不痛经

相当数量的未婚女性,每次来月经前往往有下腹疼痛、腰膝酸软、全身倦怠乏力等不适感,这就是令人苦恼的痛经。

经期出现这类症状,主要原因是青春期女性的子宫颈比较细长,或未发育完好,经血流经子宫颈时会刺激子宫肌收缩引起疼痛。

虽然绝大多数女性痛经属于生理现象,但疼痛的恶性刺激常使人坐卧不宁、睡眠不安。

妇产科专家提出的方案可帮你减轻痛苦:每晚睡前喝一杯加一勺蜂蜜的热牛奶,即可缓解甚至消除痛经之苦。

牛奶含钾多,蜂蜜富含镁。研究表明,钾对于神经冲动的传导、血液的凝固过程以及人体所有细胞的机能都极为重要,它能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并减少经期失血量;镁能帮助大脑中神经冲动传导,能让具有神经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维持在正常水平。在月经后期,镁元素还能起到心理调节作用,有助于身体放松,消除紧张心理,减轻压力。

另外,B族维生素对经前紧张症有显著疗效,特别是维生素B6最为重要。此种维生素能够稳定情绪,帮助睡眠,使人精力充沛,并能减轻腹部疼痛。香蕉中含维生素B6较多,痛经女性不妨多吃一些。 (小刘)

盐是女人美丽的天敌

1. 雀斑、黄褐斑吃盐过多,除了会使脸色黑黄外,脸颊还会长出雀斑。若同时摄取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过多,则会影响肝脏正常代谢而使雀斑更显眼。要想皮肤好,比较科学的方法是多喝水,帮助皮肤排毒,同时要把每天的食盐摄取量控制在6克以下。

2. 头发脱落、发质枯黄吃太咸不仅会造成代谢性脱发,还会让头发变得枯黄。中医理论上讲,肾气盛则头发乌黑有光泽,肾气虚则头发干涩而枯黄。

3. 面部浮肿浮肿的原因有很多,但吃太咸可能是其中之一。

摄入过量的盐会令水分代谢出现紊乱,水分滞留在体内,会出现浮肿。少吃盐、多吃利水的食物才能有所改善。

第3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新型外贸人才;平台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57

1 培养新型外贸人才的必要性

(1)适应新型贸易方式跨境电商发展的需要。跨境电商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国家“互联网+”背景下,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外贸转型的重要支撑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8万亿元,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年增速将超过30%,预计到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运作方式、贸易链环节产生了革命性、实质性的影响,原有国际贸易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今跨境电商业务的发展,现有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2)新型外贸人才供给缺口大。跨境电商成为国际贸易的新方式和新手段,也是未来外贸发展的趋势,而能胜任跨境电商业务工作既懂外贸又会平台操作的新型外贸人才显得非常稀缺。据统计未来三年我国跨境电商人才缺口达到445.7万,高达85.9%的企业认为跨境电商人才缺口“严重存在”。

(3)探讨跨境电商外贸人才的培养是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完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高校要从产业行业的调研入手,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并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以及组建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等方面来推动跨境电商平台下新型外贸人才的培养。

2 跨境电商对新型外贸人才的能力要求分析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急需复合型的跨境电商外贸人才,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创新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培养适应跨境电商平台的新型外贸人才。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是复合型的,不仅要懂外贸,还需要懂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核心能力可分为商务英语沟通能力、电商平台操作能力、国际贸易运用能力、营销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2.1 商务英语沟通能力

跨境电商平台比如说阿里巴巴国际站、速卖通等平台中,卖家的后台操作是以中文为主,但产品关键词标题的设置、产品描述、与买家沟通等过程都需要使用英语。以英语为主,各个平台还设置了多种语言,小语种尤其热门,如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另外,跨境电商人才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产品描述能力以及与买家沟通谈判的能力,要能熟练搜索到相关英文网站资讯,并从中阅读并获取到有效的信息。

2.2 电商平台操作能力

该能力拥有网店运营的基本常识,掌握电商后台实践操作,熟练运用产品关键词及标题设置的技巧,seo优化,产品照片的拍摄与处理、网页的编辑与美化等。

2.3 国际贸易运用能力

该能力包括了解和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掌握交易流程、国际商务礼仪、会展活动策划、控制交易风险、贸易纠纷处理等能力。另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外贸实践操作技能、外贸单证填制能力、电子通关系统操作能力等。

2.4 营销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该能力和素养包括熟悉国际营销的手段,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风俗、语言、法律等专业知识,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消费对象,针对不同的产品能制定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具备优秀的文字表达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基于跨境电商平台培养新型外贸人才的对策

3.1 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

从跨境电商对外贸人才职业能力要求出发,结合跨境电商的行业需求,坚持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思路,来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要以跨境电商项目为主线,以真实跨境电商平台、真实的产品、真实的外贸电商流程、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市场检验效果为基础开展“真题真做”。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围绕跨境电商业务涉及到的如何选品、平台的操作规则、跨境平台交易中的报关报检、跨境电商物流、跨境电商结算方式的选择、电商平台的操作实务等内容展开。

3.2 实施跨境电商项目化实训

跨境电商项目化实训是为培养真正与市场对接,与企业对接的跨境电商人才,具备商务英语沟通能力、电商平台操作能力、国际贸易运用能力、营销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先期高校可通过派专业教师参加阿里巴巴的培训班以及到跨境电商企业挂职锻炼,了解和熟悉阿里巴巴后台操作,教师再将相关课程按照跨境电商的业务流程设计成实训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到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电商平台进行一系列的跨境电商项目化实训,包括跨境电商的平台操作、国际市场调研、如何选品、后台实操、产品、优化排名、产品推广、订单的处理、国际物流、售后服务等真实项目,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实践操作的技能,熟悉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完成整个业务流程,实训成果则最终由企业和市场进行检验。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跨境电商是一个新兴行业,以基于跨境电商平台的真实外贸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化实训的特点,教师团队按照项目化运营模块的需求可安排不同的专业教师组织教学。比如产品详情页描述、标题关键词设置和外贸信函写作可以安排外贸英语教师,网络营销、市场调研、产品推广可由营销教师安排教学,订单的处理和产品售后服务可安排国际贸易教师,产品拍摄、产品、优化排名可安排电子商务教师教学。同时邀请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校内专业教师通过下企业挂职锻炼,暑期到企业跟岗实习,提升实习实践能力。校内专业教师通过与企业骨干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共同开发设计跨境电商项目化实训项目,共同负责跨境电商项目化实训的指导。从而建设成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4 实现多赢的校企合作

在新型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来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项目化实训、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依托全球速卖通、Ebay,Amazon、阿里巴巴等跨境电商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服务,学校主要开展产品、产品详情页制作、产品优化排名、回复询盘、在线交易、邮件处理、直通车推广、售后服务、维护客户等工作。在真实平台的操作和运营中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外贸创业能力。对学校来说既锻炼了师资队伍,又提高了外贸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对企业来说,学校为企业提供了免费办公场所,培养了高素质的外贸业务员和储备人才,节约了跨境交易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利润。跨境电商的校企合作使得学生学习实践与企业工作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校和企业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多赢的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长英.浙江省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路径研究[J].商贸人才,2015,(1).

第4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服务贸易是指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经济行为。服务贸易按其发生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提供要素的服务贸易,人员和商品移动引起的服务贸易,还有物化服务的贸易。所以国际服务贸易就是指跨越国界进行服务贸易的商业行为。学术界关于国际服务贸易的狭义定义是:当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时,并相应获得外汇收入的全过程,便构成服务的出口;相对于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形成服务的进口。

根据1994年4月在摩洛哥正式签署生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ST)中,对服务贸易的范围和定义的规定,确认下列四种服务贸易提供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第一。过境支付,指从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提供服务。强调买卖双方在地理上的界限,跨越国境和边界的只是服务本身;第二,境外消费。指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特点在于消费者到境外去享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第三,商业存在,指一成员的服务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在同一成员的领土内,此为四种服务提供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方式;第四,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的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通过自然人存在提供的服务。但与商业存在不同的是,服务提供者没有在消费者所在国的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世贸组织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将服务贸易分为11大类,如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等。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数额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拓展。其中,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新产业、新部门不断涌现,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面向世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随着开放步伐的加快,形成了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以上可以概括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取得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不少棘手的问题。

1、规模较小,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虽然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是无论在“质”或者“量”上都很难与发达国家匹敌。2006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7606.9亿美元,贸易进出口均排名世界第三名,贸易顺兰为1774.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而服务贸易仍然是逆差89.1亿美元。可以推测。一旦货物贸易出现逆差,那么肯定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2、结构不合理。中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领域。其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低。这种现象肯定会制约我国今后的国际服务贸易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3、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连渐减少。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由此制定了加快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但是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有待探讨。因为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重点体现在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水平和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上。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否则就难以提供有高附加值的服务。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发现,从事金融保险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不足1%。因此,我国如果不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就会在国际竞争的浪潮中逐渐丧失。

4、国内立法、管理滞后。服务贸易壁垒除了传统贸易壁垒以外,新型的贸易壁垒如制度性壁垒、知识产权壁垒等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壁垒。我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法》、《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等一系列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较抽象,可操作性较差,一些条文与国际规定不太吻合。并且,针对外国对我国的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等现象。法律中未有相关保护措施可寻,这无疑会使我国企业的利益受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立法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未形成完整体系,甚至不少领域至今仍是空白。

同样,我国现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比如行业垄断、责权不明等。

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国际服务贸易进入高速发展期。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1990-2000年间国际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6%的增长率。新的服务部门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实物生产部门转移到服务生产部门。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内容越来越丰富和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内容上看,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推进,一些新兴的服务产业迅速崛起,进入服务贸易领域。倒如金融、保险、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它们的发展远远快于传统项目的服务贸易。

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上看,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一直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的传统服务部门(如运输、旅游等)在发展中呈下降

趋势。而兴起的服务部门(如通讯、保险、金融等)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因此,贸易结构的优化正是体现在,世界服

务贸易的部门结构已经从以自然经济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逐步转向以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

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中呈现出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分布上,服务贸易大国基本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还很不发达,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由此造成发展的地区分布不平衡。2007年,全球十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依次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西班牙、中国、意大利、荷兰、爱尔兰;十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依次是美国、德国、英国、日本、法国、中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和荷兰。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存在高额顺差。不能忽视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的趋势,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尤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加快。资料表明,1990-199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12%,高于发达国家年均增速1倍以上。其中东亚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中发展最为迅速,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都已经进入2004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的前20名。

国际服务贸易在行业分布上也较不平衡,金额较大的贸易项目有旅游、运输、保险、金融和电信等。

另外,在产品结构方面的不平衡表现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出口的则主要是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产品。发达国家不断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只让发展中国家从事最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自己却依托人力资本牢牢把控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3、贸易壁垒的日趋隐蔽化。1994年GATS的诞生,第一次为服务贸易自由化提供了体制上的安排与保障,各成员方加快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1997年WTO相继达成《全球基础电信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开放全球金融服务市场协定》三项协议,再一次显示了势不可挡的自由化趋势。服务自由化趋势遍及各个服务行业,于是,为了保护本国的服务业,各国纷纷采取非关税壁垒措施。鉴于服务贸易不易征收关税等特点。各国政府一般通过制定不利于外国竞争者的标准制度对外国服务提供者的进入和在境内从事服务活动设置障碍;或者政府对本国服务的出口采取隐蔽性补贴、减免税等。目的在于使本国的服务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处于有利的地位。

4、突出的知识密集化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改变了服务的不可储存性、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的局限。银行、医疗等原需要直接接触的服务业,现在均可采用远距离信息传递的方式。借助于通信卫星和国际网络,国际服务贸易大大拓宽了其外延;知识和技术为服务领域创造了新的贸易机会,需要大量服务投入的新行业不断涌现。

“知识就是力量”,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既可以造成各国服务业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又可以造成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

四、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建议

1、加大对服务业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我国的服务业整体出口规模较小,水平较低。首先,必须增强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大投资在于添置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商业设施以及配套设施。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劳务输出、饮食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扬长避短也是明智之举。

2、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服务业。我国的服务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上,大概要占到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与此相比,在金融、保险、通讯等新兴的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所占比重不足8%。这说明我国在新型的服务产业上,技术和知识的发展有待加强。第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营方式和服务知识运用于传统的服务产业,重点改造交通运输、餐饮等瓶颈行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运营效率。第二,积极开拓技术型、知识型服务业,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加速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3、完善国内各项法律法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立法工作滞后,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等诸多问题。所以,我国政府首先应该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国际争端。其次,对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制定的法律法规,应该尽快填补这些空白。最后,要增强对我国国内行业造成损失事件的预见性,及早保护,避免伤害。

第5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自贸区;创新;贸易便利化;海关特殊监管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1-46 -02

一、引言

自贸区(本文所指的自贸区为狭义的自贸区,又称自贸园区)是指在某一国家或某一国家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实行优惠的税收(如保税措施、所得税优惠等措施)、特殊的监管措施以及便利的金融、外汇等措施的区域。2013年8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成立。在上海自贸区运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在此基础之上2014年国务院又设立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区。2016年8月,自贸区扩围至中西部地区,国务院决定设立辽宁、浙江等七个自贸区。至此中国共有十一自贸区,如何借助自贸区这一平台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是值得探讨的话题。通过对国外自贸区先进经验进行梳理、对我国自贸区的发展提供启示是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国外自贸区的基本特征

国外自贸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一)区内进口环节税收为零

从自贸区的本质来看,对进入区内的货物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流转税是本质特征(即保税)。国外自贸区大都享受货物进口免交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与关税。例如在新加坡90%的货物进入新加坡无须缴纳关税,此外,国外自贸区功能多样,广泛开展保税仓储、保税物流、国际中转、保税展示、检测维修、国际采购等新型业态。此外,在国外自贸区中,货物由国内进入自贸区还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

(二)充分的所得税优惠

在国外的自贸区中,除了有保税方面的政策优惠,还有所得税的优惠,主要表现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这样可以达到吸引国外资本以及优秀人才的目的。有些自贸区比如香港所得税优惠更加便利。例如香港本身的公司税税率并不高,而且在香港实行单纯的地域管辖权,香港的税收居民在境外取得的所得无须在香港缴纳公司税,这使得香港成为全球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有些自贸区如科隆自贸区,对于区内企业给予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大大加强了自贸区的吸引程度。又如新加坡对于大型贸易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的区域营运中心给予较低的税率,一般为5%-10%。

(三)贸易便利化制度

自贸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便利的通关制度,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自贸区海关监管以便利化为特点,通过简化海关手续和暂不缴税方案,促进贸易便利,同时还积极实施自贸协定中与贸易相关的规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例如在新加坡,1989年就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通关服务,全部审批大约只需要10秒就能完成通关手续。在香港一般实行简化、便利进出口贸易收入,香港海关的清关程序非常完备,能够有效地降低货物的通关时间并显著提高通关效率。

(四)发达的金融制度和自由外汇制度

国外自贸区所在地一般金融业高度发达,拥有数量相当的内资银行和外资银行,能够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和理财服务。国外先进自贸区一般还无外汇管制,这使得外国资本可以自由进出国外自贸区。

三、我国自贸区同国外自贸区的差距

(一)税收政策不彻底

自贸区的税收政策都是在原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基础之上开展的,因此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级别就决定了税收政策特别是保税政策的彻底性。例如上海自贸区中的外高桥保税区,货物不能享受入区即退税政策,必须要依靠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为了保证自贸区税收政策的彻底性,必须对自贸区版块内的特殊监管区进行转型升级,使得功能更加强大。

(二)依托自贸区发展的新型贸易业态仍在发展期

在自贸区内较高级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可以开展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国际采购、国际中转、检测维修以及商品展示等新型贸易业态。在自贸区的平台下,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国际货物中转集拼、保税展示、境外维修等新型业态得到蓬勃发展,但这些新型业态在自贸区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植。例如上海市沪府办发〔2016〕32号指出,要支持自贸区先行先试进而促进融资租赁业的发展。通过做好各项配套服务措施、支持设立专业子公司和特殊项目公司等方式来促进自贸区内融资租赁新型业态的开展。

(三)所得税优惠力度不足

自贸区内所得税的优惠包括企业所得税优惠以及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前,公众对自贸区最大的期盼就是区内企业的所得税减半这一优惠,但自贸区成立以后,这一优惠政策并没有得到落实。这是因为区内企业所得税减半这一税收优惠政策是不具备“可复制、可推广”条件的。因此就应该加强在企业所得税其他方面以及个人所得税中的优惠力度。例如在天津自贸区,对投资注册在示范地区的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术给予一定的所得税税收优惠,而自贸区内对于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可以享受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此外还有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内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财税〔2013〕91号)等所得税优惠政策等。但是上述优惠受益面较小且门槛较高,亟待提升所得税方面的优惠力度。

(四)贸易便利化制度仍有待加强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上海海关提出了三十一条“可复制、可推广”措施,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又提出了检验检疫“可复制、可推广”的二十四条措施,包括“十检十放”分类监管模式、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等措施。这些贸易便利化措施极大提高了货物在上海口岸的通关效率。例如现有自贸区的单一窗口主要包括海关、检验检疫、口岸、海事四个部门,未来应进一步纳入外管、税务等部门业务功能,贸易便利化程度会加强。此外自贸区内的便利化措施出自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这使得上述便利化措施融合度不足,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导致便利化措施运转的低效。

四、借鉴国外经验、完善中国自贸区发展的经验借鉴

(一)完善对自贸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升级

我国拥有类型众多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和监管场所。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和监管场所功能近似但又有所不同、税收政策近似但又有所差异。未来我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将进行转型升级,要首先完善自贸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升级,保留保税港区,低级别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转型升级是自贸区发挥贸易便利化等措施的前提。

(二)优化自贸区所得税政策

同国外先进自贸区相比,我国自贸区内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并不是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沿海经济特区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等措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以及中国国力的增强,税收因素现在并不是外商和国内企业在自贸区内投资的主要因素,但税收的导向作用和扶植作用仍需要保留。未来可以考虑给予自贸区内以下企业企业所得税上的优惠:一是小型微利企业;二是新型业态如跨境电商、融资租赁、境外维修等行业;三是创新驱动型企业;四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如新能源等产业。可以适当给这些企业低税率或免税期进而扶植和培育这些企业的发展。实际上在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就已经开始探讨所得税优惠这一举措,在深圳前海以及珠海横琴推出了“产业准入目录及优惠目录范围内的企业”可以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这一政策。但适用的条件很高。

为了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还要适度地采用个人所得税这一工具。对于从事新型业态、高收入者予以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优惠的方式应该多样,如采用延期纳税、财政补贴等方式。对东疆保税港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年薪(税前)超15万元、且符合一定标准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的部分个人所得税通过奖励的方式给予返还。

(三)优化出口退税制度

货物进入自贸区可以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但由于我国出口退税率不一致,导致了出口退税率与税率之间存在差异,因此退税并不彻底,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从国内层面来看,未来要逐步降低我国出口货物的出口退税率。

(四)优化自贸区内的流转税优惠制度

自贸区内的流转税制度主要是增值税制度。流转税在刺激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值税最有效的优惠即免税,但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免税政策并不能降低整个产业的增值税税负,原因是免税以后下游企业无法抵扣进项税,因而承担的税负不变。可以采用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方式,从而显著降低中间环节企业的流转税税负,还降低了整个产业链条的税负。上海自贸区曾实行过对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未来应该在自贸区内诸多的新型业态和现代服务业中试点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达到扶植新型贸易业态企业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目的。

(五)进一步推广贸易便利化措施

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上海海关和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分别推出了多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促进贸易便利化的措施。随后成立的自贸区复制、推广并创新、发展了这些贸易便利化措施。未来自贸区应进一步探讨通过提高自贸区的物流效率等措施来推动贸易的便利化。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扩大自贸区单一窗口所涉及的部门,应把税务、外汇等部门纳入到单一窗口中去。此外自贸区的便利化措施应从口岸视角进行整体审视并进行政策制定,应改变单一部门制定便利化措施的现象,减少政策方面的分歧并促进便利化措施运转的高效。此外还应注意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复制和推广工作,完善创新制度配套衔接,实现制度协同效应,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海关制度创新和其他口岸部门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便利。

参考文献:

[1]王海梅.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55-59.

[2]⒔N.法治财税视野下的上海自贸区改革之展开[J].法学论坛,2014,(03):86-94.

[3]王孝松,张国旺,周爱农.上海自贸区的运行基础、比较分析与发展前景[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07):52-64.

[4]罗素梅,周光友.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资本流动与利率市场化[J].上海经济研究,2015,(01):29-36.

[5]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国际贸易,2015,(01):15-21.

[6]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05):30-33.

第6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资源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应该与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不同办学层次有显著的区别。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上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建设思路因循守旧,依然固化于学科性、学术型教育的窠臼,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特色,往往是重形式、走过场,多数实验室形式单一、功能匮乏,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此,笔者将自身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和外贸实战经验相结合,意图通过对当前主流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一、当前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自1985年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从建设思路、软硬件设备的创新发展上来看,依旧落后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技能方面的需要。

1.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几种建设模式

(1)手工操作型。利用纸质外贸单据的缮制为媒介,简单模拟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实验室,属于国内高校早期建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其优点是投入较少,现场感强。缺点是设备较为简陋,功能单一,以制单操作为主,实训范围狭窄,对指导教师的要求较高。

(2)电脑制单型。是上述手工操作型实验室的升级版,主要是将外贸常见单据制成电子表格,供学生在电脑上练习填制。其优点是,外贸单证虚拟化,操作方便。缺点是训练依旧集中在外贸制单环节,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熟悉进出口业务的全部流程和相关技能。

(3)电脑+单机外贸软件型。即电脑加单机版的外贸软件,优点是通过单机版外贸实训软件可以模拟进出口的大部分流程,其缺点是,学生只能单机操作,相互之间没有互动和竞争,软件仅仅停留在模拟演示外贸流程的层面上,数据库内资源匮乏,缺少针对外贸函电磋商、进出口成本核算、外贸制单、国际结算操作、报关报检、外汇核销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训练模块,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采用这种实验室模式。

(4)互联网演练型。将上述实验室放入局域网环境中,并且引进了网络版外贸模拟实训软件,实验室功能得以进一步扩展,实验环境具备了一定的仿真性,主流软件的数据库资料较为丰富,可以进行进出口主要模块的技能训练。目前这一类型的国际贸易实验室成为许多财力雄厚高校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流模式。

2.现有建设模式的不足

综上所述,现有国际贸易实验室主要为“电脑+单机外贸软件型”和“互联网演练型”,这两种方式的不足之处如下:

(1)建设思维僵化,实验室模式单一。当前,可重复、低成本的“电脑加软件”成为国际贸易实验室的主流模式,但无论仿真程度有多高,依旧难以避免“照着葫芦画成瓢”的尴尬局面,直接为生产经营第一线进行服务的服务型、创业型、全真型实验没有被列入实验室功能之内。

(2)建设规格偏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脱节。例如目前的外贸模拟实训软件侧重于对外贸制单、租船订舱、报关报检等环节相对机械化的模块训练,而对寻找客户、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谈判、成本核算等重要的综合技能环节重视不够,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高职高专层次重合。

(3)软件实训功能局限性大,与现实业务操作仍有较大的差距。首先是软件自身数据库内资料缺乏真实性,另外,功能模块不全,一些模块的功能较弱,例如外贸单证制作和某些环节的操作顺序随机性较强,在现实的操作环境中可能几种方式都是正确的,而软件形式却较为死板,非此即彼,无法逐一实现对学生实训结果的兼容性判断。

(4)软件自身的仿真模拟效果与实际操作存在较大距离,教师端控制和演示功能不强,学生得不到及时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学生对现实的外贸操作环境认识出现偏差,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二、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1.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确立实验室建设规格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单位应高于高职高专和中专层次,目前企业对这个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是,不仅要掌握国际贸易通常的程式化操作技能,更要求他们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和准确的成本核算等综合业务能力,而这部分能力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遵循区域经济对外贸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设计实验室功能

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功能设计,只有合理确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业务能力标准,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相应的实验室功能模块。通过我们对用人单位的实践调查,结合笔者多年的外贸实战经验,可以大致将外贸岗位做一个简单的划分归类。

(1)外销员。是企业产品进出口的项目负责人,要求具备较为全面的外贸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应具备寻找客户、开拓国际市场、外贸谈判、成本核算、对外签约等综合业务能力。

(2)单证员。负责从外贸谈判签约到报关、报检、出运和结汇各环节的文件起草和缮制。须具备起码的商务英语信函书写能力和各类外贸文件、单据的审核和缮制能力。

(3)报关员。负责办理公司产品的进出口清关手续。应具备各类报关单据的填制能力、熟悉海关政策法规和报关流程,掌握报关软件的使用。

(4)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结算员等。根据公司规模不同,前述岗位可能单独设立,也可能合而为一,应熟悉相关环节的法律法规和操作程序,掌握外贸制单技能。

(5)其他相关岗位。外贸翻译、银行国际业务职员等,也应具备相关的进出口流程知识,懂得相关国际惯例和国际结算流程。

从上可知,外销员在外贸业务中是产品进出口的项目经理,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应该是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而高职高专层次的相关人才培养定位应低于应用型本科层次,主要针对除外销员之外其他的岗位进行培养。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培养层次设置实验模块。

3.以多样化实验室模式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日新月异的技能和素质需求

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实验室应打破现有主流建设思维,实现产学结合、校内外结合、仿真与实战相结合、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立体化新模式。现有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均为软件虚拟操作,缺乏实物模拟,更缺少与社会对接的服务型、实战型功能。对于国际贸易行业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实战经验,企业欢迎的是经过实际业务锻炼的国贸人才,高校国贸实验室的建设应考虑如何构建学生这一方面竞争力的问题。

据我们调查,目前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有产品外销意图,其中绝大部分缺乏具有真才实干的外贸专业人才,不知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他们不欢迎从未接触过外贸实战的大学毕业生,急需的是有真正国际市场拓展和外贸操作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者和经营实验室设备的公司应能够及时捕捉到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适时调整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的整体方案,为企业服务的创业型、实战型实训内容应该在国际贸易实验室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构建

目前,面临着高校扩招,国内经济持续低迷,毕业生就业难的多重压力,很多高校尝试在实践教学方面走出一条实用高效的新路子,例如建立自己的创业园和创业基地,鼓励教师、学生校内创业等等。我们认为,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校内实验室创新,是当前应用型高等院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既要考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层次与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关系,又要注意将模拟实训与实战演练相结合。笔者将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功能界定为:软件训练与实物操作结合,仿真模拟与创业实战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模式(见表1)。除了校内实训外,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还应能满足外贸企业在产品宣传、国际市场拓展策划、寻找客户和初期谈判方面的咨询和操作功能。

1.实验室硬件及环境要求

(1)空间布局

按照创新型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构建思路,兼顾各大院校的现实条件,笔者建议将实验室分为两大功能区,即微机模拟实训区和实战操作区。

①微机模拟区。主要通过计算机和主流的外贸软件进行局域网、互联网范围内的模拟操作训练,面积要求应视具体实训人数而定。

②实战操作区。全真的外贸公司办公环境,设置办公区、会议洽谈区两个小分区,一是承接企业委托,进行真实的单证缮制、海外客户查询及洽谈等综合社会服务,二是进行外贸主要环节的实物单据观摩和模拟操作,面积要求应视具体实训人数而定。至于船公司、海关、商检局、外管局等辅助部门的分区,由于校内实验室的局限性,勉强设置的实物空间既不具有真实感,也起不到应有效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建议此部分功能在微机模拟试验区完成。

(2)硬件要求

①微机模拟区:主流电脑,设置局域网,并接入互联网,满足学生局域网内模拟操作和在互联网环境下拓展国际业务的需求。

②实战操作区:配备公司运营必须的办公家具、计算机、电话和传真机等设备。

2.软环境要求

实验室是硬件、软件和实验内容的统一体,在具备了软硬件条件之后,实验项目的开发,外贸软件的配备,实验内容相关资料的准备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室功能的充分发挥。

(1)外贸实训软件平台的搭建

首先是外贸实训软件,必须具有模拟外贸谈判、签约、备货发运、制单结汇、合同纠纷处理等外贸全流程的功能,必须具有丰富的产品数据库,涵盖主流的结算方式,同时具有较强的单据检查功能,方便的教师端演示与控制功能等。其次,加强重点环节的实训功能,如租船订舱操作、报关报检操作、银行国际结算操作等环节的扩展功能。再次,为有效开展针对企业的实战型实训,外贸实训软件平台还应考虑到开发有利于帮助企业推广产品信息,扩大企业知名度的实用软件工具,使得大学的实验真正做到产学结合,让学生获得宝贵的真实业务操作经验。

(2)各类外贸实训项目的研发

为实现国贸实验室的创新,实训项目的研发是个重要环节,除了传统的模拟实训项目之外,实践教学团队应当有能力走出去,将企业所需的单据制作、产品推广、寻找国外买家、初期的书面贸易磋商等工作承揽到创新型国际贸易实验室中,按照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念转化为一系列实验项目。那些为企业进行服务的真实项目,将为大学商科类实验室注入新的活力,学生通过这些项目获得的综合能力才是今后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汝根.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12

[2]李洪.地方院校实践能力导向的国贸实验体系建设[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6

[3]王光华.关于国际贸易专业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的构想[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4]曾臻.国际贸易实训实验室建设及教学探索―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Research on innovative laborat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pplied university

Han Jun, Feng Xiaoling

Busines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31, China

第7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新型绿色壁垒 低碳贸易 贸易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5-0064-04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发展迅速,贸易规模日益增加,欧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欧盟自中国进口334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2121亿美元,逆差1219.4亿美元;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61.0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的投资41.9亿美元,欧盟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三大目的经济体。根据图1显示,随着中国从欧盟进口额的逐年增长,作为引发中欧贸易摩擦根源的中欧进出口贸易失衡状态也在逐步改善。

但是,2009年底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盟经济陷入持久的衰退,为了保护深受危机影响的成员国制造业,欧盟开始计划或加快推行征收碳关税、计算碳标签、扩大企业碳信用交易范围等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2007年英国率先推出了碳标签做法,2011年法国也颁布“新环保法”,宣布所有在法国销售的产品必须提供碳标签。从2011年开始,欧盟的客户已要求出口企业提品碳标签的相关数据。欧盟企图迫使中国采纳超出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以达到其保护成员国市场的目的。中欧双边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情势,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倾向,贸易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贸易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对中欧贸易的目的国国别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企业国内地区分布结构以及贸易行业结构展开分析,提出调整和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目的国分布结构

欧盟27个成员国的人口、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使得它们各自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很大差别,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不平衡。其中,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5个成员国占中欧贸易总额的约70%。2011年德国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之下仍保持了对中国进出口的强势增长,总额达到1691.4亿美元,占当年中欧贸易总额的29.8%。

一个国家的贸易国际地区结构过度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甚至加重贸易摩擦的剧烈程度。2007年欧盟成员国增至27国后,成员国中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国家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国家的产品遭受到来自中国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冲击最为严重,所以在欧盟内部发出了反对“中国制造”的声音,同时欧盟整体对华贸易失衡。自1996年开始,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08年逆差达到历史上的最大值1605.1亿美元,虽然经过中欧双边贸易调整于2012年已降至1219.4亿美元,但贸易逆差仍旧数额巨大,加之债务危机使欧盟成员国自身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的状况不断恶化,欧盟开始利用各种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其中新的“绿色壁垒”成为欧盟维护自身利益,打压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这使得中国的大宗传统出口商品受到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政策法规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中欧贸易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应成为我国实现贸易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国的贸易商品如果过度集中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则该国的贸易活动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导致严重的国家贸易安全问题。

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欧盟出口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所增长,但其中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配件还是从欧盟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过度集中于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2011年这两类出口品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68.6%,分别为1906.3亿美元、520.9亿美元,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47.0%和12.8%的份额;电器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其制品是我国自欧盟进口的最主要商品,2011年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69.1%,分别为708.6亿美元、426.7亿美元和164.0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1%、34.0%和27.6%。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欧盟正在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进行限制。我国纺织品技术含量低,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低端,资金、设计研发、品牌资源和销售渠道上的优势都被欧盟所占据,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额巨大但获得的附加价值量少。另外,纺织品生产中的印染过程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制造环节,在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下,容易遭到欧盟国家反倾销和低碳绿色壁垒的抵制。

我国机电产品近年来频频遭遇欧盟的贸易措施限制,限制手段由传统向技术标准、环保要求延伸,并逐步从经济层面延伸到政策体制层面。虽然我国已成为机电制造业大国,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中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核心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核心零部件难以国产化,还使得国内工程机械厂商受制于人,整机成本虚高。

随着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碳标签、碳关税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逐步融入国际贸易活动中,新的绿色低碳贸易壁垒,短期内必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使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削弱了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二是出口企业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不得不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需要增加科研设备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三是出口产品通关速度大大减慢,新的贸易壁垒推行后检验项目增加,检验周期加长,导致通关时间延长,对于有一定保鲜期的食品类出口产品,出口成功率降低。

新绿色壁垒直接影响了我国对欧盟相关产品的出口,使我国成为低碳贸易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要加快转型升级,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另外,应加大市场开发进程,对于国内暂时无法替代生产的产品和大宗资源性产品,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提供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进口增长。

三、国内贸易区域结构

我国国内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以及大珠三角经济圈共10个省市。2000至2011年,这些沿海开放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年均达到91.4%。

我国进出口的国内地区分布过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各省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特有的资源禀赋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另外一方面,我国境内省级贸易壁垒的存在,各级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加上航空运输能力开发不足,降低了商品流动的效率,严重制约了省际甚至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我国进出口国内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内陆22个省市中企业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加大对内陆省市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第二,大力发展运输业,加大对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规模经济以降低运输成本,逐步降低省际贸易壁垒;第三,建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贸易发展方式,以科技为先导,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些支柱型外贸产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外贸发展。

四、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制造业中高耗能型的行业大多生产含碳量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最有可能受到欧盟的高额进口关税的制约。根据世界银行低碳贸易的研究报告,如果世界全面实施碳关税,中国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将面临缩小的可能。所以要以绿色标准审视国内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并且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启动和发展绿色产业,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等优点,在当前调整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据2011年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服务贸易伙伴、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来源地。中欧服务贸易在行业之间分布并不均衡,我国对欧盟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行业,自欧盟进口包括旅游、运输、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等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利用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延伸,使服务业对外转移。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GDP的比例只有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推动通信、软件、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订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中欧互补的服务贸易为中欧双边服务贸易的共赢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是改善贸易结构、缓解中欧之间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第8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面板门限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时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对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对外开放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两项重要举措。考虑到新型城镇化与对外贸易都是影响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模型,本文以新型城镇化为门限变量探究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非线性效应的存在性,并借助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量化新型城镇化概念,拟对新型城镇化、国际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新型城镇化及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一)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要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就必须对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量化测度。本文综合考虑指标的合理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从城镇化基本水平、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社会建设水平、城镇文化建设水平、城镇生态建设水平等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选取16个三级指标衡量我国各省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来衡量城镇化基本水平。其中,人口城镇化水平使用城镇人口比重表示,人口城镇化的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力量。

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使用经济增长、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经济开发程度等指标进行衡量,其中经济增长使用人均GDP来表示,而消费水平、投资水平和经济开发程度分别采用居民消费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货物进出口额来表示。

城镇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包括城镇人口、用水情况、道路水平和交通水平,城镇人口以城市人口密度表示,用水情况以城市用水普及率表示,道路水平以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表示,交通水平以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数表示。城镇社会发展水映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是衡量城镇化建设质量必不可少的指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

城镇文化发展水平主要通过高中教育水平、高等院校教育水平、文化基础设施、文化传播等指标来衡量,分别用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学生在校人数表示高中和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用博物馆个数衡量文化基础设施,用少年儿童读物类图书出版种数衡量文化传播水平。文化与教育的传播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根本举措,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镇生态建设水平用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工业固体废物用工业固体废物产出量表示,工业液体废物用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表示,工业气体废物用SO2和烟尘排放量表示。注重城镇生态建设是绿色集约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是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的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涵之一。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1),表2是利用熵值法测算出的我国30个省(由于自治区缺失数据较多未计算在内)1999-2012年新型城镇化的均值水平,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但东北三省、河北省以及海南省的发展稍有滞后。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索洛(Solow)提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概念是指不能归因于劳动、资本等有形生产要素外的制造工艺改进、技术创新等因素所带动的企业产值增加和效益的提高,是排除有形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贡献后剩余的残值部分。常用的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以索洛余值法为代表的通过估计出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再计算TFP的参数方法,二是在测算过程中没有要求明确给出生产函数的非参数方法。本文采用的是非参数方法中的比较常用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通过测算中国30个省1999-2012年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表示各个省份TFP的增长变化情况。

虽然较早提出Malmquist指数的是瑞典经济学和统计学家Malmquist,但是Fare最早将Malmquist指数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指标(TFPCH),其表达式为:

基于上述方法和数据,本文采用了MaxDEA软件测算出我国30个省1999-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由于数据量较大,本文把每年30个省的数据进行了平均制作如图1所示的TFP增长率趋势图,以便更直观地反映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状况。根据折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出递减的趋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一年多时间发生大幅度下滑,直到2011年中期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技术水平低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变量与数据

本文把新型城镇化水平作为门限变量,以验证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非线性相关性,并借鉴Hansen(2000)[3]定义的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具体探究,基本模型初步设定为:

通过门限效应检验验证该模型中的门限是否存在并测算相应数值,如若存在考察不同区间内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相关系数大小与显著水平。

1.被解释变量。TFP是根据每年各种要素投入水平和产值大小计算出每年每单位投入的产出,本文基于DEA方法利用MaxDEA软件测算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代表TFP的增长变化情况(TFPCH)。

2.门限变量与门限依赖变量。新型城镇化水平(urb)是本文设定的门限变量外贸依存度(FTD)代表对外贸易水平是本文选取的门限依赖变量,新型城镇化水平根据上文构建的指标体系测算,外贸依存度数据根据每年经营单位所在地的进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计算得到。

3.控制变量。FDI作为对外贸易活动的另外一种形式,通过直接引进国外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推动我国TFP的增长。除此之外,国内R&D投入也对我国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起到直接作用。本文选取FDI、R&D两个投入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FDI数据选取各省每一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R&D强度数据选取以1998年为基期的各省每一年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由于自治区的数据缺失比较严重,本文以除外的30个省1999~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表3中是本文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门限效应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通过LLC和IPS两种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平稳性和最终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根据表4的内容可知所有的变量都通过了LLC检验,但是IPS检验中所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需要进行协整检验来进一步验证。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E-G两步法检验、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本文采用的是Kao检验,观察表4的检验结果可知检验拒绝了原假设,模型存在协整关系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模型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则对模型进行门限效应检验是有意义的。

Hanisen提出的新门限回归方法。不需要给定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就可以通过渐近分布理论来估计方程中参数的置信区间,由于具备借助bootstrop方法来检验门限值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门限模型的检验中。本文利用面板门限模型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先对模型进行门限效应检验,该检验的原假设为H0:β1=β2,即模型不存在门限效应,方程(2)变成简单的线性函数形式;反之,当假设H1:β1≠β2成立时,则模型中有明显的门限存在,表明新型城镇化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下时,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同。利用极大似然估计量LR来验证模型门限效应的存在性,那么在统计量LR的估计值近乎等于零时门限变量的取值就是所求的门限值。

为了测算统计量LR,本文运用stata120,采取“自举模拟法”抽样2 000次,得到LR的趋势线。图2和图3是门限自举模拟检验得到的LR趋势图,门限变量的置信区间在图中虚线和LR相交的两点形成的区间内,根据图2可知[00336,00338]是第一个门限值的置信区间,估计结果表明,只有门限值等于00338时满足统计量LR的取值与0最为靠近。因此,可以明确第一个门限值是00338,在此基础上可继续进行第二个门限的抽样检验。图3表明该模型是有第二个门限存在的,门限值为00307。根据表5中给出的门限模型的F值和P值,发现不管是单一门限还是双门限的检验F值都很大,模型完全通过显著性检验。最终,本文选择双门限模型将回归方程变成一个三阶段函数,来分析不同阶段下系数和显著性水平的差异。

(三)实证结果分析

1.门限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初步设定的模型为单一门限模型,现在将模型修正为双门限模型:

TFPCHit=β1FTDit(ubritγ1)+β2FTDit(γ1γ2)+θ′1FDIit+θ′2RDit+θ′3HCit+εit(5)

在面板门限效应检验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模型(5)进行门限回归估计实证检验得到的相关参数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的估计结果可以清晰地观察出当新型城镇化水平低于门限值00307时,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新型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介于两个门限值00307和00338之间时,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负作用减弱;当新型城镇化水平高于门限值00338时,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有助于对外贸易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当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时,一方面城镇人口的综合素质不高,对外贸易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及中间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为主,不仅容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阻碍我国的技术创新,而且不利于消化吸收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落后时,居民收入较低难以刺激消费,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相应的对外贸易难以发挥出口学习效应和进口竞争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当新型城镇化水平跨越了第一个门限值00307且小于第二个门限值00338时,人力资本存量以及城镇消费需求偏低的状况有所改善,进口额增加同时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的培养,产生部分进口学习效应,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抑制作用大幅减小。当新型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越过第二个门限值00338时,高质量的城镇化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对外贸易也逐步向集约、绿色、低碳的方向发展,进而有效促进贸易的技术溢出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回归结果显示R&D强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R&D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偏低造成的。

2.区域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本文测算的数据可知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大部分东部省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都越过了第二个门限值00338,而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远低于门限值00338;同时,也只有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而中部和西部地区TFP都逐年递减。因此,本文把我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部省份(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省份(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省份(重庆、内蒙古、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来分析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环境差异造成的TFP差异化增长。

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数据进行了面板固定效应回归,以研究各区域对外贸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情况,实证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

(1)全要素生产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对外贸易对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正,对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影响显著为负。对于这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占我国贸易总额的比重较大,对外贸易引致的规模经济效应、干中学效应、竞争效应等对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有很大促进作用;加之,东部地区技术吸收能力较强,可以及时消化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品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很难实现出口的学习效应,并且相对薄弱的技术吸收能力也不利于地区的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2)全要素生产率与研发投入的关系。R&D投入对东部地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14477,相反对中西部地区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目前,中西部地区的R&D投入严重不足远低于东部地区,制约企业对国外先进知识的学习以及开拓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3)全要素生产率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存在负面影响,在西部地区存在正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递增尤其是东部与中部地区,但是外商主要投资于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剥削廉价的劳动力、掠夺丰富的自然资源,无法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外商进驻较晚,我国相关的法律政策发展更为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有所改善,得益于外资的技术溢出有助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1999-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本文构建了包括新型城镇化、对外贸易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内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当新型城镇化处于门限值内,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会阻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反之,跨越新型城镇化的门限值后,对外贸易的发展就可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根据上述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亟待改进。第二,改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部门。第三,加大我国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资金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的K的再估算:1952-2006[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3]Hansen,B.E.S ample Splitting and Threshold Estimation[J].Economic rica, 2000:575-608.

第9篇:新型服务贸易范文

关键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模式;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73-04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点省份,将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这将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大大增加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交易的机会。随着交易的扩大,传统融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利用创新的融资模式势在必行。为了能更加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在使用新型融资模式时要注意可能会突然发生的不安全情况,并对此作出防范。

一、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现状分析

(一)广西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调查显示,2011年,广西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流动资金和项目投资资金缺口约1 000亿元,比2010年增加300亿元。据金融部门测算,今年广西全区新增贷款将比2010年少200多亿元。但是截至10月底,国开行广西分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62亿元,直接支持企业380多户,解决就业3万余人。截至目前,广西今年将继续安排1.1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自2009年起,广西每年财政安排3 000万元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银行的风险和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进行补偿。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主要部分。如表1所示,在2013―2015年间,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直接融资中的人民币贷款额逐年增加,占广西全区融资总量的比重为70.5%。而通过其他方式进行的融资规模非常小。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在我国外贸进出口贸易下滑的情形下,广西进出口贸易却逆势增长。近年来,广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大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成立和快速发展。尽管政府在政策上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做出了相应的金融支持,使总外贸额增加,但其融资的困境还是没能得到很好改善。目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银行信贷规模受限,直接融资少;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不多;贷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纷纷转向了民间融资,更加减少应用新模式的比例等。

造成这些困境的成因可以从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企业角度来看,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普遍有着公司的信用额度不高、担保情况不能达到银行规定、缺少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问题。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因其自身经营范围不大的客观情况,普遍存在公司规章不够标准、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缺少相应的信用档案记录、风险控制意识不高导致贸易风险增加等,在很大程度上使银行难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融资。由于经济立法的滞后性,使得部分企业在遭遇风险时不愿承担亏损,而是钻空子寻找法律的破绽以弥补自身的亏损,这也促使广西银行普遍不愿为这类公司投放贷款。

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针对境外的业务所投放的精力较少,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其在贸易融资工具的更新方面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使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方式使用率较低,难以满足其迫切融资的需求,限制了其扩大市场占有率。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缺少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审查,往往因难以评定信用等级而拒绝提供国际贸易融资。

从政府来看,我国目前制定的经济制度,大多数是专门为大规模的公司,尤其是为国家控股的大规模的公司制定的,专门为中小型外贸公司制定的政策少之又少,明显滞后于中小型外贸公司的国际贸易融资交易的发展需要。国际贸易融资开展中包含的种种经济活动、所需的种种合同文件,政府还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法规,这使当事双方一旦发生纠纷,很难进行调解和诉讼。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思路

当前适宜中小型外贸企业操作的融资模式有国际保理、福费庭、结构性贸易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能较好地与公司业务量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相匹配。笔者认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创新,应改变对传统信贷的融资偏好,按照不同的贸易模式和术语选择合适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以适应资金流通的需求。选择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新型国际贸易融资工具可以从如下思路进行。

(一)国际保理

该模式在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运用存在着特殊长处,且发展势头强劲。该业务是保理商购入出口方的应收账款,它把结算、管理、担保和融资等合并。它是属于周期不长的融资模式,十分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产品价格不高、批量多、时间不长、贷款额度不高、节约成本的特点。有些公司产品的购买率高、销量大,却因为公司不大,没有符合要求的典质物品,因此不能获取银行的贷款投放去处理资本匮乏问题。

(二)出口信用保险融资

该模式是银行和信保公司联盟创新的融资工具,集融资与防险功能于一身,安全度较高。公司投保该模式之后,除可以降低外汇风险外,还可以拿着保单到银行进行融资,从而规避可能造成损失的情况。这不仅降低了银行放贷之后可能追不回贷款的情况,也促进了信保公司的业绩增加。中国信保在2015年上半年宣布,将按照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承保金额达2 158.5亿美元,以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融资模式为主;对“一带一路”沿线承保占总额的30.31%。中国信保有所侧重地把业务开展的策略和资金放到“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联盟地带,加大支持新型贸易方式,特别是对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占承保总额的62.83%,进一步扩大中小微企业覆盖面,这对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采用该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三)结构性贸易融资

该模式将传统和现代的融资模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把所有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作为融资对象,通过组合不同的融资方式,遵循成本与风险的最优搭配原则,寻求成本和潜在风险的最佳结合点(如图1),最大限度地达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要求,同时减少了风险,使公司得到优势最大化。该模式通过按照交易过程中的状况和外贸企业的实际需要,把传统和新型的融资工具实行有机搭配,进而制造新型融资工具,达到优势最大化。这种融资方式可为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量身定制融资模式,切合中小型外贸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可对其提供资金支持。

基于以上对新型融资工具的分析,笔者认为,应按照广西的进出口量、经济环境,从现有模式里去除不合理的地方,扩大市场占有量,增加订单,发展自身需要的融资工具模式。广西融资新模式必须由政府引领,增强杠杆调节作用,改进经济环境;银行产品要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企业积极参与经济活动要和提高公司信用资产相结合。三方共同努力、相互积极配合。

三、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风险控制

当前,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的风险意识普遍不高。对于贸易融资创新风险,公司及银行经管人员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未能做好对风险预测和防范措施,导致遭遇风险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不仅对中小型外贸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降低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信心,还阻碍了广西国际贸易融资模式创新的进程。此外,由于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和银行处理进出口贸易的方法较为滞后,没有完备的风险控制制度,监控和银企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等,导致无法很好地做到风险控制。广西的风险防范体系不完善,缺乏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流程。

因此,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风险控制方法的选择,同样要从政府、企业和银行三个角度入手。政府要加强对企业的政策扶助,为其融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调节和杠杆作用,使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可以侧重选择新型的融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要加强对广西外贸市场的监控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影响中小型外贸企业进行融资并扩大发展的影响因素,使其能在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得到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将外贸的风险降到最低。

企业要及时调整市场战略。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扩大贸易范围,调整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减少对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依存度,分散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贸易风险。在选择融资模式之前,要先仔细了解该模式的优劣,结合选定的贸易术语,挑选最合适的模式,以减小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

银行要随时更替风险防范方法,改良银行的部门管理监测规章制度。要紧紧跟随市场的变化趋势,迎合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推出新融资工具,以达到双方利益共赢;并且要设立标准化的经营监测制度,建立突况跟踪监控体系,强化风控专业人才机制。应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大对融资风险控制的强度,从而创造卓有成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四、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银企合作的鼓励政策

广西在借鉴我国进出口贸易发达地区的政策时,要将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在内,推进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宣传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制度,让其尽可能多地知道信贷方针;鼓励银行创新融资工具,扶持企业得到银行投放的贷款,加快资金的流通,使企业能更好地扩大生产,并解决其融资难题。

(二)完善政府风险监测体系

政府要加大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公正执法,对市场中存在的失信行为做出不同力度的惩罚, 尽力查处虚假的中介公司,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经济环境。经由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机制让企业的信息更加可信、更加公开。平衡中小型外贸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度,建立信息公开和共享的平台,使双方能快速获得相关咨讯。

(三)创新金融机构融资产品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广西经济的特性,转变传统的融资观念,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争取为更多中小型外贸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可以派遣优秀员工到其他融资经验丰富的地区学习经验,了解、掌握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开发和运作流程及风险控制的方法;另一方面,要立足市场需求,创新适合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工具,并且与时俱进地巩固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方法。融资产品创新包括可加强国际保理尤其是双保理、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及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实践与应用。金融机构应调整国际贸易融资的部门结构,部门的设置要依据市场化和适应客户需求的原则,将市场开拓、融资流程操作与风险控制的分工进行进一步的明确。

(四)强化企业创新和风险控制意识

强化公司关于风险防范意识,关注融资出现风险时可能会损失的资金数量。广西中小型外贸公司在采用融资模式时要依据费用最低、风险最小、模式和交易术语搭配最优的办法。探寻各种国际贸易融资模式的特点与应用实践情况,拟设广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理性谨慎选择贸易结算方式,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同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强化企业信用意识,善于运用中介机构服务,加强客户资信状况调查,严格控制企业信用风险;增大对于新型融资模式下的风险防范,强化对精通外贸的员工在结算和融资等领域的专业训练,提高企业信用,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贸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周庆贵.中小外贸企业产业升级战略与国际贸易融资创新探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 李京蓉.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7):208-209.

[3] 张.国际贸易融资创新及风险控制[J].知识经济,2013,(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