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国学经典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学经典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学经典手抄报

第1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一、组织措施得力,教师齐抓共管

我校专门成立了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处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各班主任、语文教师组成。组织全校教师召开会议,宣读诵读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教师提高对诵读活动的重视,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修身启智作用。要求全体教师大力配合,齐心协力,积极参与,确保经典诵读活动落到实处。

二、进行环境熏陶,营造诵读氛围

我校始终坚持创设优雅环境、培养高雅情趣、培育儒雅人才。充分利用教室黑板报开辟“经典名句”“经典欣赏”等栏目;用诗文、名言佳句、手抄报装点教室墙壁;将名言、警句、格言写在走廊的黑板报上、绘在学校的围墙上;通过国旗下讲话、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渠道努力创设浓厚的诵读氛围,使学生随处都可看到经典名句,随处可听到朗朗上口的经典美文,让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书香。

三、注重日常管理,抓实诵读训练

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诵读内容,确定一至六年级的诵读内容分别为《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全校统一诵读内容为《弟子规》。各班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具体负责,每天利用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读经诵典,配合“课前一吟”,在上语文课之前大声诵读。同时,将经典诵读活动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在全校开展“诵经典 习礼仪”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弟子规》,自觉以经典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导处负责每日检查督促诵读情况,并进行随时抽测,保证经典诵读活动稳步有序地开展。团队室加强文明行为检查,从习惯抓起,促进养成教育。设学生文明监督岗,发现学生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教育。现在,绝大多数学生能张口成诵、知书识礼、明理做人,校园氛围文明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四、开展多种活动,激发参与热情

我校将诵读的内容科学地融入游戏、唐诗新唱、古曲新唱、诵读会、书法展览、绘画展览、手抄报评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愉悦地诵读经典。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经典诵读集体展示。各班的展示各具特色:低年级的小同学拍着小手,晃着脑袋跟着节奏朗诵;高年级学生伴着古典音乐,在悠扬的旋律中展示诗文的优美;还有的班级融入了舞蹈和武术,通过多种表现方式,在诗文的韵律中,感受经典的无穷魅力。学校每逢假期都会为孩子们组织主题鲜明的诵读活动,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引领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实施亲子诵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

第2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增设诵读课程,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

要想让国学经典从真正意义上走进课堂,直面学生,我认为首先要保证学生每天有固定的诵读时间,因此我校在课表上增设了一节国学诵读课,安排在早自习时间,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另外还规定每天早上和中午上课前10钟为诵读10分钟,并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诵读内容。低年级遵循“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从易到难,从少到多”的原则,高年级侧重“大量诵读,感悟诗意,入情入境”的原则。如一二年级以《弟子规》、《千字文》为主,不仅朗朗上口,而且意思浅显易懂。中年级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笠翁对韵》为主,高年级既可背《唐诗三百首》,也可适当背诵《论语》、《大学》等内容。有了时间和内容的保证,国学诵读才算真正走进了课堂。

营造诵读氛围,用国学经典浸润校园

一所好的学校,其每一处每一角都是教育的场所,都蕴含着教育的功能。

为了营造诗意的环境,让学生 “与圣贤为友,偕经典同行”,不管是走廊还是墙壁,校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经典文化味。学生走进校园,行走驻足间浏览的都是历代名人的诗词歌赋,呼吸的都是经典名句散发的芬芳气息,让学生时时处处沐浴其中,得到熏陶、感染、浸润。

不仅校园处处有经典,教室也不例外。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了一块“每周一诗”栏目,由班干部负责每周更新,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与习惯。国学经典成为了学生每周不必可少的精神食粮。教室墙壁也是很好的教育阵地,很多班级的墙壁上都贴满了经典诗文,他们把喜爱的诗人及经典诗作通过手抄报、画配诗、书法作品等形式展示出来,还有的班级甚至在墙上直接作画,写诗,墙壁成了学生学习经典的舞台,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空间。另外,学校网站开辟了国学经典诵读栏目,既有适合学生的视频、动画、图片、故事,也有适合家长和老师观看的讲座,这样,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拓宽古诗文欣赏的视角,让学生家长更多地了解古典作品。

加强学科整合,用国学经典夯实底蕴

去年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全体课题组成员对经典古诗词教学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紧密相连,是语文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比如,在学到关于爱国类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中国历史上爱国诗人写的诗,如岳飞《满江红》中的“莫等闲,空悲切,白了少年头”,屈原《离骚》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陆游《示儿》中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等,通过品读这些诗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他们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此外,诵读经典古诗文还能培养语感、提高写作能力。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很轻松地就能引章据典,将经典诗文中的故事、例子、名言等引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提升了自己作文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水平。

再如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小学低段开展的《弟子规》、《三字经》的经典诵读,让学生提前认识了大量的汉字。比如《千字文》这部书,学生就可以认识近1000个汉字,即使有的学生有些字不会写,但也能达到“认”的水平,遵循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先认后写”的教学原则。

开展诵读活动,用国学经典传承文明

近几年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主要有国学诵读比赛,国学表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古诗文手抄报展览等。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国学诵读比赛更是让人拭目以待。有些班级的老师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同台表演,这在学生看来,是最好的示范,它比任何说教更有作用。这项活动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魅力,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还有很多家长反映,自学校开展国学诵读活动以来,感觉孩子在文明礼仪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读《三字经》,孩子们懂得了孝顺,知道体贴父母了;读《弟子规》,懂得了尊敬老师,也更加热爱学习了。“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古诗文不也都在告诉学生做人就要做谦谦君子吗?与经典同行,其实就是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对话,同时也是一个寻求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建立长效机制,让经典诵读成为习惯

经典诵读不是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就是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经典诵读日常化、持续化,让经典诵读成为一种习惯。

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促进国学诵读得以长效发展的前提与保证。目前,我校结合教学进度与学校规定的诵读内容,已经将经典诵读的内容纳入了期中、期末的语文考试的范围。这样一来,不仅教师重视,学生重视,连家长也高度关注。

另外,在平时的诵读过程中,我们还设立了考级制度,一个年级设立一级。随着内容的难度加大,级别也不断增加。学生可以逐级申请考级,考级通过,颁发考级证书。

第3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一、环境培育人,让学校成为文明的圣地

回民小学是齐齐哈尔市的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各项活动以48个生活细节为中心展开,学校一直坚持环境育人的理念,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每天一进校园,就会听到广播里古诗词朗朗的诵读声。学校采取“墙壁说话”(图书角,宣传栏,星级评比台)、展板宣传(节日手抄报,集邮展览,绘画作品展,师生书法展,叶贴画)等形式进行宣传。平时走进社区“刮除小广告”,参加捡白活动,通过社区文艺演出,慰问孤寡老人,帮助贫困生,等等。孩子们的美术作品装饰了社区居民楼道墙壁和橱窗,在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人人争当“小交警”,培养了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

二、活动塑造人,让学生拥有自己的特长

学校重视礼仪教育,号召学生背诵弟子规,做文明守纪好少年,并开设了“国学”课程。学校以班队会为阵地,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了“我爱祖国”,“红领巾太阳花”,“交通安全最重要”,“喜迎十”等教育活动。通过参观伊斯兰教堂,进行民族风情教育,树立民族自信心;学校还开展了“唱红歌、读经典、诗朗诵、书画赛、塑雪雕、手抄报、纸浮雕、叶贴画、儿童画”等活动,使学生们的个性得到张扬,音乐、美术、体育的特长生越来越多。

第4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四川省剑阁县义兴小学628304

【摘要】国学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核心价值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从中积累和培养民族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激发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学素养。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借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改善学生道德水平、扩大教育影响。有利于引导社会、家庭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本文将就国学教育在学校的必要性和措施展开论述。

关键词 国学 学习 教育

1.什么是国学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文化转型时,“国学”又指学问。到现在国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就是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问,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均包括于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传统思想文化。

2.为什么要让学生学习国学

学生的“道德”、“品行”对老师来说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诵几首国学名句,还要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教书和育人同等重要,让学生成为健康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离不开国学的教育。

学习国学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3.如何让学生学习国学

3.1重在积累,强化诵读

吟诵、熟读、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基本的读书方法。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说,诗词只有大声吟诵、熟读至背,才能更好地体会其内涵和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形成语感。

但是学生国学知识比较缺乏、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他们大多是不能理解的。作为老师,我们要针对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能背诵的就多背诵,让他们大量地积累国学经典文章。以后,他们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就会逐渐理解、感悟到其内涵。

3.2传承经典,去粗取精

国学经典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的地看问题,为学生做好取其精华,避开不合时宜内容的工作,让学生受到最健康的教育。在用国学经典内容引导学生言行方面则取其精华,对不合时宜的内容避开即可。

3.3引导感悟,言行引导

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重视。学生的国学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可融合当下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用国学经典中的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达到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和提高人格修养的目的。

3.4计划诵读,注重坚持

在组织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候,要有具体的计划,计划可以是周计划,月计划,也可以是日计划。计划内要指定相关的内容,比如诵读《三字经》的某几句,某几十句。计划时间的截止时间,要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这样能达到克服学生诵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指导学生按照诵读计划诵读,让学生在长期的坚持诵读活动中学习国学,积累国学知识。

另外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时间上也要有保障,例如晨读,国学课,国学经典诵读竞赛......

3.5多样评价,注重激励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诵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学校还要开展相应的激励评价制度。例如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单人、集体)、国学征文活动、国学书画作品展(班级、学校)、手抄报比赛等激励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诵读国学的积极性。

3.6家校联合开展国学教育

学校还可以结合家长在家庭里面对子女的教育,开展家庭国学教育,让家长监督、指导学生在家的学习教育情况,从而达到家校共育,让孩子在国学的熏陶、感染中健康的成长。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还需要打破传统束缚,建立新型的、适合学校发展的国学教育开展模式,构建国学教育的良好氛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切实提高国学教育的效果,让学生终身受益。

?

第5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思想品德课程的总目标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1]这就明确了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价值导向、主要任务和最终目标。而国学教育的精髓也同样是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国学渗透凸显重要性。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清朝末年,“西学”随着坚船利炮传入我国,“国学”由此而产生。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是在五千年文明发展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为促进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谋求生存和追求幸福的生产生活进程中创造的一切学术文化的总称,承载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折射出深邃的哲理,闪烁者人性的光辉,塑造了中国人的特质,影响中国几千年。

十七大报告强调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国学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2] 国学教育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本文由收集整理

学校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对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任,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新时期的民族精神、重塑伦理道德根基、奠定和谐社会基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中国人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培养明确的国家民族认同。这需要借助思想品德课堂形式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渗透国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

一、结合教材内容,搜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精选典型案例。根据思想品德内容分热爱祖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生命、守法维权等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和神韵。

二、诵读经典,感悟道德,陶冶情操。国学中有许多灵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记诵,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等语言精炼、语句简洁、格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经典美文,记诵经典名句,耳濡目染,润物无声通过诵读,学生可以从简短的文字中感悟人生哲理,规范自身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增长见解,提高修养,提升品格;让国学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熏陶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感受科学文明的精神和优秀文化的气息经常诵读,在生活中把圣贤的教诲贯彻于生活中,落实到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爱国精神,培育民族感情。

三、开发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校本课程,弘扬民族精神。国学是我国古代对人进行人文、道德教育的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至今仍值得借鉴。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3]开发国学校本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要求把经典名言名句名段、经典美文、古诗词欣赏、励志故事、国学常识等分类辑录编订,为思想品德教学服务。国学经典校本课程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补充,为学生的道德发展、人文素养的形成提供了丰富道德教育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道德行为形成上各种不同层次和发展水平的需要,这样不仅使思想品德教育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真正使道德教育成为有源之水、有林之木,而且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艺术熏陶和人文教育。

第6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特色 校园文化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85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要让它永葆青春魅力,必须走特色校园文化发展之路。近年来,我校确定了“读书育人特色、科技特色、乒乓特色”的三大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先、体验为主”的理念,沿着“文化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安全保校,德育领校”的工作思路奋斗,努力构建“更美、更好、更和谐”的特色文化校园,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一、打造优美静雅的特色育人环境,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校围绕办学特色,营造浓郁的校园特色文化氛围,引领学生健康发展。首先,开设“班级书柜”“阳光书吧”“国学成果”及展览室、乒乓球馆、科学实验基地、植物种植长廊、科技作品展览室等,让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健康成长。其次,设计楼层主题文化。如墨香楼,一楼层是孝道,百善孝为先;二楼层是感恩,学会感恩,乃为人之本也;三楼层是行为习惯,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四楼层楼是读书、学习,有余力则学文――学好六艺赢天下。再次,结合三大特色活动的开展,开辟丰富的内容。如学校历史文化、国学经典、乒乓特色的各大活动等,这些无声的语言,学生耳濡目染,仿佛置身于快乐的文化旅行,有效地引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孕育独特的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符号。学校为了百年的文化世代相传,在具体实践中收到了优越的成果。

第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培育师生良好品格。我校以“读书育人特色”为核心,以国学教育为主旋律,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开展诵经典、唱经典、演经典,举行“诗配画展览”“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评比”……这些展示活动,让学生达到 “以读书启迪智慧,用智慧滋养心灵”的境界。

第二,开展礼仪教育活动,培育懂礼有孝人才。中国是礼仪之邦,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我校通过开展活动,培育学生尊师敬长、孝敬父母的品质。第一,在校园内外践行“三礼”活动,让学生懂得见到长辈行鞠躬礼,见到同辈行微笑礼,见到教师行少先队礼。第二,充分利用好开笔礼和拜师礼:一是每年秋季期第一周,隆重举行一年级的新生开笔礼,邀请一年级的家长参与,通过正衣冠,让学生懂得“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道理,并鞠躬行礼――行拜师礼和感恩礼,教师授开笔字“人”,让学生懂得做人当如“人”字,堂堂正正,同时诵读《弟子规》,感受启蒙第一课――学会做人;二是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行拜师礼――一鞠躬、拜师,即二鞠躬――学艺、三鞠躬――感恩。教师还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将这些为人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奉行,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理。

第三,开展学会尊重他人教育活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俗话说得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通过集体“快、静、齐”的训练,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如每当在他人讲话时,要学会倾听;每当他人结束演讲之时,要报以热烈的掌声等。

第四,开展“班级文化风采展演”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我校每周一的班级文化风采展演活动,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增强了班级团队凝聚力。

第五,开展“感恩”教育实践活动,熏陶学生高尚人格。首先,每周星期一让全校师生在《感恩的心》的乐曲声中,共跳手语舞熏陶人格。其次,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一是让学生真心地向同学、父母、教师说一声“感恩你”“感恩你的养育”“感恩你的培育”……学生在“声声的道谢,句句的感恩”中学会做人;二是记住父母的生日,做到在父母生日的当天向父母行感恩礼、唱感恩歌、做一件让父母开怀的事……再次,教师引领学生每天诵读和践行《弟子规》,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习惯。如每天回到家,学生首先开心地向父母报告“爸爸、妈妈,我回来啦”,然后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主人意识,使他们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同时,我校坚持每周每班都开展一节国学课,通过国学经典名句诵读比赛、讲中国名人读书故事等形式,引领学生体味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夯实文化底蕴。

第六,每年举办一届“科技节”,让学生在科普读物、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中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7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随着经典诵读与践行活动的逐步深入,在活动形式与内容选择,效果与评价的操作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笔者在此略发拙见,与同仁共享。

一、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手段,而不是目的。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底蕴的局限,许多“经典”的词句的意思他们根本不能准确地理解。因此,我们在活动形式上一定要多样化、趣味化。避免老生常谈似的简单说教、摇头背诵。要让学生在多彩的娱乐中感悟经典,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国学,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提升小学生的素养,修正小学生的伦理道德。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活动形式上要能寓国学经典于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合唱、合颂等学生感兴趣,又踊跃参与到活动之中。《情景剧》是小学生们非常喜欢而又愿意参与的艺术表达形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一些经典的、反映国学内容的小故事编成《情景剧》,让学生去演,去唱。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还可以自编一些寓意深刻,情景有趣的小故事、古诗词说唱等让学生自创自演。经常开展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为古诗词配画等活动,既激发了小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广泛教育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又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了“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的内涵。

学校可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整体布局上要突出国学教育的特色。在甬路旁设立文化长廊,内设古今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历史人物等;教学楼内建立“经典长廊”,墙面上悬挂历代名人画像、警句等,让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蕴含着国学经典,使学生一进入校园就徜徉在浓郁的文化殿堂之中,尽可能的少设立“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之类强行规范学生行为的提示语。在班级、校园内开设一些经典文化园地,挑选古代文化的精品之作,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展示于师生面前,满足学生们“抬头看国学,低头诵经典”的需求。优美的文字配以古色古香的图片,不仅为学生的诵读创设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和更多的切入点,方便了学生诵读,还使学生受到了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感受到这图文之中负载着五千年华夏优秀文化的精髓。营造出一个由看到听、由诵读到践行、由校到家一条龙的国学教育氛围。

二、内容选择要“经典”化

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细致的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学诵读,切不可忘记“经典”二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河流,在源头轻轻引导一下,就可能改变河流的走向,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由于受历史朝代局限,其中肯定有糟粕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孩子们诵读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仔细甄别,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信手拈来”。有些语句只要学生能感悟其意就足矣,教师不必给予过细的讲解,比如《三字经》中的“头悬梁,锥刺股”,其精神可佳,但方法实蠢。在诵读时,学生只要能感悟到古人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够了,不要让学生视其为是一种最佳的学习方法,更不要去模仿。为孩子们选择诵读启蒙典籍时,要用时代的视觉审视古典作品,予以恰当地删选。汲取国学之精髓,让我们在新与旧的交汇点上收获“丰富”。

三、对经典理解可模糊化

要采用正确的教学理念诵读“国学”。古人说“学不言而自得”,讲的就是我国古代蒙学、经学一种重要教学理念――感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感悟”是不可忽略的策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久而久之就会理解其意,就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就能获得顿悟与积淀。因此说,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不要字斟句酌,或背诵词、句的意思。可以使学生处于“意已通,而言不明”的状态,而后学生就会有一种“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的感觉。否则将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四、对学习效果评价要简单化

第8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一、 做“悦读”兴趣的激发者

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兴趣,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前提与保证。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积极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热情,是学生能够全员、全程参与国学经典阅读的基础,也是国学经典有序、有效、正常开展的必要举措。

我校以校园景观为依托,以打造书香校园为契机,充分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凸显母语学习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民族文化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景点怡情育人,如学校布置了经典阅读长廊,内容涵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和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在教室、走廊、学校的宣传栏中,张贴师生的经典书画作品;在每个班级都开辟了“经典诵读――七彩园地”,定期进行学生的作品展览……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接触经典、感悟经典、学习经典,接受经典的熏陶与感染,与经典“天天见”,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二、 做“悦读”作品的引领者

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文化,我们根据精神、文化、技艺等三个层面的要求,本着“童蒙养正”四字标准,对小学生必背、必读的唐诗、宋词等古代诗文、现当代名家名篇,进行了筛选和重组,选取一些篇幅较短,容易牢记成诵的作品汇编成册。此外,我们还把童诗、童谣及中外名著以推荐书目的形式,附在教材的卷尾,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选读。教师在推荐给学生读什么作品前,自己要认真研读作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指导起来才有针对性。教师还要和学生一起阅读,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阅读的兴致和热情。

三、 做“悦读”路上的通行者

1. 指导好经典阅读。让每个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养成阅读习惯,这是开展国学经典活动的关键。让经典阅读指导课,成为经典阅读的“加油站”。在经典阅读课上,同学们或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有目的地读经典,或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或师生同读交流,或聆听老师的娓娓讲述,或自己手捧书卷,沉醉在经典中……为了向经典阅读指导课要质量,我校语文组针对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了不同模式的探究。如低年级学生,我们采用“知作者,解题意;抓字眼,明语义;想意境,悟情感;演动作,助记忆”等方式,进行指导和训练;对于中年级学生,我们则采用“背诵――抄写――赏析”的方法,增加积累;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采用“背诵――理解――评析”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词,加深感悟。课堂洋溢着书香,师生一起成长,国学教学达到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

2.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诵读对于处在记忆力“黄金时段”的小学生尤为重要。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诵读效果,我们采用了以审美体验为主的多样诵读方法。如:想象意境,熟读成诵法;小组合作,交流评比法;师生共读,欣赏涵泳法。在经典诵读模式上,我们“不走寻常路”:充分利用部分经典诗文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情节性较强的特点,采取了多种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吟诵表演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能力。如:“舞动的小手”向大家展示了《赋得古草原送别》中描写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学生撑着绿绸伞,和着婉转的笛声,把江南秀美的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3. 抓好常规化活动。阅读经典是常规化的读书活动。我校严抓“四个一”工程,具体为:(1) 每日一读。利用晨读课的固定时间,让学生集体朗读,对于特别经典的段落,学生尝试背诵;(2) 每日一议。学生对当日集体朗读、甚至背诵的文章,进行简短的针对文章的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点评,学生的点评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更好之别,只要言之有理就行;(3) 每周一交流。每周利用周五下午的第二节课的时间,就一周以来学生的所读、所想、所记进行交流总结,对于一周以来涌现出来的读书积极分子,予以口头、奖卡甚至是物质上(例如一张小书签等)的小奖励;(4) 每月一汇报。每个月的月底,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大家对一个月以来共读的国学经典书籍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将自己的读书成果进行展示。

4. 注重课外延伸。要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诵读习惯,就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在学校统一规定的诵读时间之外,我们注重课外延伸,关注学生放学后的阅读情况。严控学生课外作业量,为课外经典阅读“保驾护航”,请家长每天协助检查背诵。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召开亲子阅读经验交流会,和家长一起讨论班级经典阅读的实施方案和具体做法,还给家长提出亲子伴读、营造书香家庭的建议,让孩子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能不知不觉地沉浸在“悦读”经典的氛围中。

四、 做“悦读”展示的搭建者

1. 举行竞赛活动。经典的诵读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经典文化的精髓和趣味。我校根据各个年级的特点,举行了组与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赛活动,如低年级的古诗诵读比赛、故事演讲比赛,中年级的国学书法比赛,以及高年级的国学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

第9篇:国学经典手抄报范文

一、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盲目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随即提出问题:“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便“变苦为乐”。如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鸡蛋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数学生说是椭圆形的,这时他们也认可达芬奇对老师说的话,是呀,鸡蛋都是椭圆形的,为什么老师一直让达芬奇画鸡蛋呢?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鸡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状,最后点明老师让他画鸡蛋是来训练眼力和绘画技巧的,基本功只有靠刻苦训练才能扎实过硬。

二、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文学科。识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一手好字,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还能受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感染,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新课标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课堂上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功底。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创作、有创意地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样地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大量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利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不断优化语文素养,取得可喜的成效。

三、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课内,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大环境中学习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地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学生在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材料。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就得到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内和课外获得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