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化工 经济 安全生产
化学工业园区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在促进当地经济和化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由于化学工业园区不科学的规划建设和不正确的风险管理方式而引起的火灾、爆炸、中毒以及环境污染事故屡见不鲜。因为化学工业园区中多为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大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且园区内重大危险源数量众多,一旦发生火灾、爆炸或者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事故,极易造成大面积的群死群伤事故。另外,化学工业园区企业相对密集,使得某个企业若发生重大事故便会波及相邻企业,很有可能引发灾难性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因此,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化学工业园区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对化学工业园区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安全规划和风险管理的需求空前增长。如何对一个化学工业园区进行安全规划,并进行持续的风险管理,避免或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是当前形势下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化工行业取得长期发展的主导方向。故针对中国化工园区整体安全问题, 谈谈我的一些粗略看法和一些建议。
(一)缺乏化工园区整体安全的应急防范机制。在化工园区内, 存在着各个企业只顾抓自身安全, 不考虑一旦发生事故给周边形成的连锁灾难的现象; 没有落实化工园区安全监督管理的职责; 安监、环保和消防等部门的监管也有一个统一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化工园区缺乏整体安全的应急防范机制。
(二)企业间不安全因素的相互影响。通常园区内化工企业隶属关系不一, 密集分布在几至几十公里范围内。化工原料通常由临近的码头经管道输送到危化品储罐区, 再通过管道输送到企业, 其输送管道是厂内与厂外相贯通。若一家企业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又不能及时救援, 则将株连相近企业发生连锁事故。2006年11月3日 19: 00 时左右, 江苏省滨海县沿海化工园区一化工厂发生连环爆炸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
(三)缺乏完备的三废处理设施及健全的环保制度。化工生产中不可避免大量使用化工生产的产品、中间体、副产品及含于其中的杂质和生产中的“三废”排放物, 这些均属工业毒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和火灾危险性。如果化工园区内一旦发生气体泄漏, 有毒气体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如氯气、硫化氢、二氧化硫等, 同时酸性气体长期积累在大气层, 产生酸雨, 污染环境, 腐蚀设备; 并且, 这些物品普遍存在燃点低、易点燃、自燃性, 遇酸、遇氧化剂易燃易爆,本身或燃烧产物有剧毒, 往往造成意外的火灾、爆炸事故, 殃及园区内的其他企业。由于化工园区环境保护一体化, 园区内设立统一的污水处理中心。然而, 有了集中处理, 并不等于浅谈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什么样的污水都可以直接排向园区内污水处理中心。
二、化学工业园区进行安全规划之对策
(一)化学工业园区整体风险分析。对于规划建设的拟建化学工业园区进行区域性安全预评价,对拟建项目及周边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对于已建化学工业园区进行区域性安全现状评价,对其现有化工企业及周边环境进行风险分析。通过风险分析确定拟建和己建化学工业园区各种潜在的事故类型、影响范围、后果严重程度、事故发生概率等,为化学工业园区各功能区分布及各企业平面布局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要求,从本质安全的角度预防、减轻或控制化学工业园区事故的发生。
(二)化工企业选址及平面布局。1.根据相关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拟建化学工业园区选址与平面布局(包含拟建化工企业与各功能区,包括居民区、学校、医院、临时避难所、公共设施等)的卫生防护距离、防火间距、安全间距的确定,化工企业拟建新设施(特别是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新设施)选址及平面布局的确定。2.针对已建化学工业园区现有化工企业设施(特别是构成重大危险源的设施)的改扩建,其发生变化对周边及园区的安全影响,其改扩建的规模、选址与平面布局的确定。3.现有化学工业园区附近土地的开发利用项目对园区安全生产的影响以及园区的生产运行对附近拟开发项目的影响,包括园区附近拟开发项目与园区应保持卫生防护距离、防火间距、安全间距的确定,拟开发项目的类型及规划目标的限定等等。
(三)确定企业安全生产入园许可。在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园区风险容量和功能定位,确定化学工业园区企业入园条件,对入驻园区企业实行入园许可,满足许可条件的企业方可入驻。
三、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化工园区经济以其集中、集约和规模化等优势为中国化工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 在研究建设化工园区经济大发展的同时, 必须确保化工园区整体安全生产。研究化学工业园区的安全规划与风险管理,对于提高化学工业园区预防事故的能力,促进园区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平稳发展,提高我国化学工业园区风险管理的水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l]刘芳.浅谈化工园区安全生产[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37(6):18一20
一、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1、园区规划编制情况
2、园区建设情况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企业个数少,生产规模小,经济总量不高。我县除去规模以上企业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上500万元的只有剑景水电开发公司、欧泰林化公司、剑白香猪厂等7家,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剑河县供电局、剑河县忠信建材公司、剑河县昌兴木业公司等3家,因而我县经济总量跟不上。
3、园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没有单独建制的工业区管委会(目前由工信办兼管)和独立的办公场所,缺乏行政调控能力,造成工业园区无法独立开展业务工作,快捷的园区工作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园区项目从立项到建成,程序复杂,手续报批一站式办理并未从根本上实现,县里出台的优惠政策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二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招商引资,但目前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长效招商引资机制,招商力度大,但是引进产业项目少、措施不力,全社会、全方位、经常性的工业招商引资氛围还没形成。
4、园区目前发展困难重重,从而无法保证园区的发展后劲。一是由于县级财力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屯州工业规划区服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公租房、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扩建等基础设施工程启动困难。二是园区近期工业园规划的土地收储和实现五通一平及其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而投入仅仅依靠县财政的单一投入,资金明显不足,是无法保障园区发展需要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关键词:工业园区 土地 集约用地
工业是县域经济的龙头和脊梁,工业兴则百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近几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把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要务,各项工作取得较大突破。
1.工业强县与集约用地的关系及方向
之前,我县城西工业园区用地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区域格局和产业布局,存在粗放利用、土地利用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规划滞后及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和产业层次不高等问题。若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不但造成经济发展新的不均衡,而且浪费土地、浪费财力。因此,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决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积极保障,支持发展、服务社会,严格管理,保护资源、维护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工业强县与集约用地的途径及布局
2.1盘活存量土地,挖掘土地潜力
城西工业园区中的老企业旧厂房,积压着大量低效利用的土地,也沉寂着大笔低价占用的土地资产,可对这些土地资产进行严格和规范处置,最大限度地显化土地资产价值。近年来,在国家土地宏观调控背景下,省市下达我县的用地指标非常有限,而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及其随着永连,宁嘉公路的贯通,二广、厦蓉高速的修建,我县交通区位条件的有了极大地改善,拉近了与沿海地区的距离,承接产业转移的来势越来越好,用地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我县土地供给的瓶颈制约也越发明显。一边是待破产改制、低效企业有地无钱,土地不能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资本,企业缺乏发展活力;一边是一些投资商、开发商因手中无地而无法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因此通过破产低效企业改制,盘活存量土地资产,以最大限度地弥补新增建设用地的不足,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两方面的难题。这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把存量土地作为实现土地收益目标的基础,清理闲置、盘活存量。
2.2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即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在一定区域内将相关企业进行集聚,并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也是推进集约节约用地的方向。积极引导新型工业项目、高科技项目不断向园区集中,这样一来,不仅给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资金,为县城发展腾出了空间,也使工业园区免唱“空城计”,土地更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要搞好工业园区的建设,我认为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第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按照项目投资高强度、产业结构高层次、土地利用高水平的要求引进项目,对工业园实施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着力优化园区的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明确园区的特色定位和发展方向。第二,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园区内供水、供电、电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能源保障,提高园区吸纳功能和承载能力,重点抓好标准厂房建设,使园区成为推动同业聚集、产业升级的基地。第三,搞好九疑物流配送、劳动用工、信息咨询等功能配套,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互动。要全力帮助十里铺工业园加工贸易区、冶金建材工业园区搞好基础设施和服务,确保项目引得进,企业留得住。
2.3节约集约用地,发挥土地综合效益,为效益好、用地集约的企业,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以吸引其驻园区
如对项目总投资超过一定金额的重点、重大项目,政府引进的对本区域产生较大综合效益的低耗能、环保型资项目,投资强度超过规定标准的项目, 工业企业建造多层标准厂房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计划,优先批地供地,并在费用的收缴上予以优惠。鼓励社会资金依法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在不改变工业用途的情况下,可以依法出租、转让、抵押。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和地下空间。鼓励工业项目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滩涂和废弃矿山等非耕地、未利用地,拓展新增建设用地渠道。对土地利用低的项目提高供地价格或租赁价格,对土地投资强度高的项目降低租赁地价等。
2.4利用我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及规划筹建的蓝宁道加工贸易区,发展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飞地经济”既可以为沿海地区找到产业转移的平台和长远发展的产业腹地,更可增加我县招商引资幅度,实现工业强县目标,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双赢模式。
3.工业强县与集约用地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也要全面履行法律所赋予的神圣职责,严把土地审批和供应关。对建设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坚决予以遏制。同时要切实加强建设用地批前批后的管理,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最充分、最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切实管好土地收益,防止流失,从根源上避免土地的闲置与浪费。对此,具体对策建议有:
3.1土地执法部门要加大对那些违反规划占用耕地搞非农建设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办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规划的强制性。进一步加强土地用途管制,确保规划的法律地位。
3.2对于“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政府方面要提高“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严格用地监管和项目验收。①对已出让未建成部分土地的建筑密度、土地容积率,开竣工时间、价款、违约责任等内容应按供地时的约定对其进行有效监管,要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 有效促进工业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确保工业园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约定要求进行建设,不要因为建设达不到约定要求而降低未来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②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严格按照工业园区规划、土地供应政策、相关用地标准等对工业园区土地进行审查供应。对不符合工业园区规划和土地供应政策的项目一律不予以供地;对符合工业园区规划和土地供应政策的项目,应严格按照相关用地标准,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规定的指标体系等进行审查供应,并根据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适度提高工业园区项目的投资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集约利用标准,严格按标准供地;③抓好监管,严格执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和供地政策,对超标准用地的,要核减用地面积。把有限的指标用足用好,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④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城市规划、环保等部门制订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计划,拟定出让地块的产业类型、项目建议、规划条件、环保要求等内容,作为工业用地出让的前置条件,确定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价格。
3.3努力建立节约型社会。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要有新提高,要充分认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资源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切实做到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核心是盘活存量,严控增量,管住总量。
3.4搞好统筹,提供用地保障。多途径,多渠道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对用地指标,优先保证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及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项目用地,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步伐,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用地保障。
工业化不是无止境的扩张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把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把浪费的闲置地拣起来,寻找利用率不高的已用地块,提高土地投资强度,这样新的用地空间就会找出来,土地在永续的集约利用中就会越来越有活力。走新型工业强县之路,把存量土地蕴含的财富和生产力释放出来是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倪绍祥.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2-283.
[2]林坚,陈祁晖.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4-7.
[3]樊雅君,胡 渊.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建议,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第三期(总期第115期).
[4]李植斌.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2000,24(8)∶62.2002,2(1).
关键词: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0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采购成本高、区域竟争力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分散式经营的劣势逐步显现,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因此进人起步期。1979年于蛇口设立首家工业园区,历经35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园区的开发和建设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是每个城市的建设要点。通过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既发展了当地经济,带来理想的GDP,又能让产生的工业废水得到处理,达标排放,从而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运营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帮助处理厂更好地运营下去。
一、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营问题及原因
1、集中治污变成集中排污
(1)对园区环境监管不严
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环境监管部门对企业预处理措施和污水外排监管不严,导致部分企业对预处理措施管理不力,出现污水不达标直接排放的现象,少数企业甚至私设暗管,不进行污水预处理直接偷排至污水处理厂,最终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出其处理能力,难以实现达标排放如:2014年3月26日,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工作人员在乐平市塔山工业园实地调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夜间偷排。
(2)污水处理厂设计存在缺陷
设计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量与其设计处理能力不符。在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阶段,对园区发展规模预估不足,随着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入园企业的增加,园区实际污水量超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导致长时间“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出现;另外,部分企业由于生产状况不稳定,使污水处理厂日接纳污水量不稳定,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量不足的现象出现;二是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质与设计工艺不符。由于对园区规划执行混乱,造成入园企业的性质和产品范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对污水特征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导致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超出设计工艺处理范围。有的污水处理厂未配套应急调节措施,出现用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对工业废水进行处理的现象,显然难以实现达标排放。
(3)同类工业项目的聚集,使废水、废气和废渣亦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大家所知的医药工业园区、精细化工园区、合成革生产工业园区、皮革工业园区和电镀工业园区等分别聚集于同一工业园区,使园区污水中同类特征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污染项口集中而使监管难度增加,最终造成废气、废水处理难度加大,无法实现达标排放,废渣无法找到出路,使工业园区变形为污染集中区域。
2、水不合格导致厂不合格
(1)管理体制混乱
工业污水处理可分为3个部分:分散预处理、管网输送和集中深度处理。这3个部分的管理与监督职责由多个单位负责,较为分散。对污水进行分散预处理是由企业完成,预处理装置由企业自行建设和运行管理,预处理排放由环保部门监督;园区污水管网由市政部门建设和运行管理,企业纳管由市政部门审批管理;对污水进行集中深度处理主要由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处理厂由市政部门运行管理,而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出水水质由环保部门监督。这种人为隔断式的管理与监督模式,是污水集中处理问题频发的根源。
(2)环境监管局限性
工业废水大多采用暗管或压力管经过计量井进人排污总管,这为企业违法偷排工业废水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中发现,有通过设置超越暗管超越计量井、设置暗池和大流量提升泵等方式,实现违法偷排。由于污水处理厂对企业没有监管权,因此对违法偷排企业,既无法收取污水超标超量处理费,也无法监控其对污水处理厂工艺的冲击。由于无法对进水水质进行监控,大量特征污染物(如钠盐、硝基化合物、杀菌剂等)的短时间进人,造成一段时间的处理出水水质严重超标,甚至导致生化处理工艺崩溃,则需要1-2个月的恢复期。
二、管理措施
1、明晰管理职责,建立应急协调机制
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承担管理职责的主要单位有市政、环保、污水处理企业、园区排污企业。其中,市政部门主要负责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环保部门主要负责预处理和集中处理排污监管,污水处理和园区排污企业主要负责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工业园区应整合市政和环保管理职责,建立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应急协调机制。机制下的各单位应共享污水管网图、企业纳管和排污信息等资料,预处理和集中处理阶段排污情况出现异常应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共同应对,降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环保风险。
2、严格源头控制
工业园区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园区、专业性工业园区和单一性工业园区。3种类型园区的污水处理都需要企业完成对污水的生化预处理,达到该工业园区规定的排放标准和纳管要求后,才能排人园区的污水处理厂。由于现行的环境监管方式存在不足,以及企业的生产性质、类别等不同,使得经过预处理后进人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水质浓度和性质各不相同,部分企业不经预处理就直接排放废水,给污水处理厂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因此,要真正管理好污水处理厂,就必须采取多方监管、共同负责、源头管控的原则。各级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要肩负起环境行政监管职责,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排污现场进行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违规排放加重处罚力度,组织发动群众与媒体对排污企业实施监督,逼使企业必须达标排放,不敢有侥幸心理。与此同时,采取专业管理,各生产企业按照环境评价提出的数据提供给污水处理厂,由污水处理厂的专业人员监督进行预处理和集中处理。预处理装置和管理由污水处理厂承担,采取此管理办法可以有效避免污水处理厂因为无法掌握工业废水进水水质,而出现进水浓度过高或者成分混乱的问题污水处理厂将因此发展成为综合污水处理经济实体。因为预处理装置和排放管网全部掌握在污水处理厂手中,这种管理职能的延伸可以有效地防止偷排、超标排放、晚间集中排放等问题。
3、创新处理模式,充分发挥预处理功能
污水处理应遵循生产规律,污水处理企业必须掌控进水水质。污水处理对进水水质的要求较高,仅仅做到达标纳管还不够,提高预处理污水的生化性和消除“毒性”对下一步深度处理非常重要。在实际操作中,预处理普遍由排污企业自行运营,缺乏专业人员和技术,难以保证稳定的处理效果。环保部门和排污企业关注的重点是预处理能否达标排放,较少分析污水水质对深度处理的影响。因此,建议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将污水处理服务延伸至预处理阶段,既可以实现污水处理企业对进水水质的掌控,又可以避免排污企业私设暗管偷排,还可以通过收取服务费提高企业效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企业都是通过公开招标的,其资质、技术和处理经验都经过了科学的考核,完全有能力做好预处理服务工作。
结束语
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从单纯的环保设施到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现的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变。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存在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必须依靠改革和发展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环保部门既要履行职责严格监管,也要服务企业,解决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难,共同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与管理[J].广东化工.2012(06).
关键词 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一些工业企业组成的集合体,是工业化国家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它包括工业区、工业群、工业园、工业带和商业园,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设计或改造形成的一种新工业组织形态,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型态。生态工业园概念是由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于1992年首先提出的。此后,尼古拉・加罗布劳斯(Nicolas GaUopoulos)、罗伯特・福罗什(Robert Frosch)。以及Hall等对生态工业园的设计与操作进行了颇有建树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我国学者在实践基础上也从不同角度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对于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如何在四川已有工业园区发展基础上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是本研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形式
(一)生态工业园区发展首要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工业链条的构建、延伸,这是生态工业建设的出发点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区域内的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以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作为工业园区生态建设的核心,将具有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依据生态工业原理,充分利用不同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资源、主副产品或废弃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形成一个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共生体系,实现各自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以及上下游产业工业链条的良性循环发展,这实际上就是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虽然在现实中的生态工业链条并不一定是绝对完整闭合的,只是在某些特殊环节(节点)上达到了链接生态工业链(网)的目的,而这种链接恰恰体现了生态工业可循环的特征要求。
(二)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将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以“3R”为原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从而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减少废弃物及污染。倡导的是一种工业园区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独特优势,一是各个工业园区在进入机制上一般都严格规定了企业的进入机制,严格限制了企业的污染度,因此企业要进入工业园区均会在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方面做出大量改进,这将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二是进入工业园区的企业往往是同类型、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包括进人的科研机构,他们在生产性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之间的产品链与辅助的废水、废渣、废气处理系统一起、以能量的交换联系为纽带相互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工业生产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降至最低,实现区域内的清洁生产,这对于建立生态产业链、减少企业成本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工业园区往往集聚了当地的主要工业企业,包括主导产业企业和支柱产业企业,因此在这个工业主要集聚地实行清洁生产、绿色工业,实际上意味着这个地区社会层面的生态化,也就是说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是社会环境生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及其在价值链上相关的支撑企业在一定地域集中、聚合的过程,它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向一个特定地域大量集聚的动态过程,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相互协作,同一工艺和零部件专业化生产厂商的相互竞争与合作,形成类似于生物生态系统那样的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环境,使企业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企业间共生网络,一个企业的废料或副产品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企业间能量及资源实现梯级利用,这实际上就是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这种资本、劳动、人才和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的大量集聚和有效利用,有利于实现生产力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因此,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中的发展是互动的。
(四)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外部性为工业生态化创造了条件
工业园区由于企业集聚导致的较低交易成本、共享的公用设施和技术支撑及创新等所产生的经济外部性,使工业园区具备了“资源减量化”和“扩充环境容量”等生态性特征。园区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到一种比每个企业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如: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及所形成的梯级利用,提高了资源集约利用和排放减量所产生的环境容量相对扩充效应;园区网上交易系统的完善以及网络资源的共享,为园区企业信息共享和副产品交易创造了条件;区内企业相同的基础技术和共有的专业技术,为集中力量开发生态经济的核心技术创造了条件,并通过空间内敛的巨大集聚效应,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知识同时得到有效溢出,劳动力要素对产业链各环节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加强,使技术创新在“干中学”中得以传承。
(五)生态工业园区以大型工业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主所实现的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是生态工业建设的重要特征
生态工业园区往往以大型工业企业或核心企业为主构成园区企业一定的先后顺序,围绕核心行业(企业)派生出一系列以物质交换或能量交换为纽带的、具有互相协作补充关系的企业,其中大企业或核心企业对整个工业群体的运行起到一种控制和导向作用,一是大企业拥有自己运作比较成熟的工艺流程,具备较强的辐射作用,或者说具备较强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能把企业更好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工业链条,通过处理其副产品和余热余能完善生态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能量梯级流动结构,实现生态工业闭合回路的要求;二是大企业能够形成稳定的副产品供给,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废弃物,使新建的废弃物处理企业不会浪费,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为生态工业园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维护和完善生态工业园中现有的生态工业链条,保障生态工业园的稳步发展。
二、四川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四川工业园区数量虽多,推进生态化建设的园区却较少
据2007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截止2006年12月底,四川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194个。其中: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市(州)级工业集中发展区59个,分布广的县级工业园区达到92个。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只有43
个,仅占22.2%,且主要分布在成德绵、川南和攀西三个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市、县级工业集中发展区数量多、比重大,达到151个,占77.8%。省级有关部门制定的循环经济发展方案中提出的6个试点市分别是成都、绵阳、攀枝花、泸州、广安、内江,涉及40个试点县和建材、煤炭、钢铁、化工、轻工、机械和有色金属行业的45家工业企业,试点企业所占的比重不到总量的1%,试点的工业园区仅有8个,不足以使现有的工业园区产生较大范围的辐射能力,也难以形成大型生态工业园区,制约着生态工业的发展进程。
(二)工业园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较严重
2006年,全省工业园区工业耗水量46867.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加了28%,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39.01立方米,增加2.5%;工业用电量521.7亿度,增长38.8%,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4341.98度,增长11.2%;工业综合耗能1893.7万吨标煤,增长18.29%,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耗能1.58吨标煤;全省工业园区废水排放量56421.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5.4%;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893.3万吨,增长18.5%,园区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1/4和1/5。
(三)工业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大,企业之间缺乏生态工业链条,很少有园区形成真正合理有效的循环经济
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四川工业园区内企业较杂,企业互不相关,企业之间在技术与产品方面相互设防,未能在产业链上分工协作,企业各自处于独立运行状态,不易相互协作,产品上下游链条断截,上游企业无法给下游企业提供废料作为原材料,使废料回收产业没有规模,高额的技术和设施成本使废旧回收利用体系无法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虽然2007年四川选择了雅安生态科技工业园等八个园区作为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试点园区,但成效并不显著。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是2001年3月4日四川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2007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76%,固定资产投资14.2亿元,同比增长22%,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5亿元,同比增长78%,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5643万元,园区本级实现财政收入6012万元。但园区的工业污染仍很严重,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四)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无序竞争激烈
四川省43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医药、食品、电子四个方面,他们分别在43个省级工业园区占24、18、16和12个,其他选择农产品加工、化工和冶金的行业分别有9个、7个和7个。成都市有工业园区21个,其中不少都将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确定为主导产业,进区的企业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园区间的产业同构严重影响了园区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形成,加剧了园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直接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浪费和规模不经济。
(五)工业园区缺乏符合生态工业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支撑体系
生态工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废旧原料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是发展生态工业的关键,是促进生态工业发展的动力机制。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1)四川省科技经费筹资总额中政府拨款占36.9%,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3.1%;企业资金占54.71%、金融机构贷款占3.02%,分别低于65.52%、5.27%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和投入明显落后,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量对工业GDP的贡献率为1.38%,低于1.63%的全国平均水平。(2)工业园区对于生态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节能减排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只着重其先进性而无经济性,许多开发的技术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投资引进的技术不能充分利用。四川省消化吸收技术的经费每年有所增加,占技术获取经费总量的比重为12.27%,但仍低于全国15.43%的水平;科技成果获准总量481项,应用于工业的科技成果量155项,仅占32.22%,说明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并不广泛,技术创新的重点还没有完全针对生态建设的环境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影响生态工业发展和完善。
(六)地方政府的利益机制与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标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矛盾突出。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考核机制,导致在地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上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没有严格控制对入园企业防污染指标的要求;引入的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这种竞争性特别表现在对劳动力、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大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性,它们之间的合作更多地是在区外的合作,如市场、运输等,而不是在区内进行合作,如生产过程、资源共享等;地方政府也忽视在工业园区中对中间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园区生态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工业园区的管理和发展滞后。
三、四川省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建议
(一)做好四川省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对生态工业园区的要求,四川省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时候要结合生态工业发展的有关理论规划设计。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把入园关,严格控制新开工的高耗能和高污染项目,对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高污染、低产出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在项目引进或审核时严格把关;二是要按照生态工业园区应使工业生产能够形成闭合回路而且能够达到零排放的要求来设计,强调生态工业园中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梯级利用问题,以及园区污染控制和净化,进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间都因相互利用废弃物或余热余能而存在紧密的联系;三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与工业布局相结合,以工业园区建设带动工业布局的进行,以工业布局的调整促进工业园区的做大做强,建立资源共享的组织结构关系,培育产业(企业)共生的组织环境和条件,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程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
(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模式
生态工业园大致包括如下类型,一是多产业关联共生型工业园区模式。这类园区的产业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产业间的共生关系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型链接,已经形成了多条生态产业链,在副产品交换和能量、废水的梯级循环利用以及配套设施共享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初具规模,已具有较好的生态工业雏形。二是主导产业链型工业园区模式。该类园区充分发挥大型企业的辐射作用,其主导企业以较大规模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为输入,使其寄生企业所构筑的生态链具有规模经济性。可以选择诸如“攀钢”、“泸天化”、“东电”这样辐射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生态工业园建设中的核心企业。三是全新混合型工业园区模式。[6]此
类生态工业园区是在科学规划、设计基础上,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园区是开放式结构,园区不同的产品链和生态工业网络在园内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丰富。四是现有工业园改造型。主要是通过对现有工业园中已经存在的大量企业,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使其废物排放量大大降低的同时提高能量的循环利用程度。
(三)确定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技术措施、园区评估论证模式及方法
大力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包括管理技术、规划设计技术、清洁化生产技术、物质集成技术等,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四)政府要高度关注特色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定位
注重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发挥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带动功能。要继续重视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川南制造业城市群、攀西资源开发基地、成渝经济走廊、秦巴山绿色经济走廊、川西民族特色经济带的发展,在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另外,四川还有3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其中包括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两个国家级高新区)、44个省级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这些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形成鲜明的区域产业特色,错位发展,加强园区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体制,吸引更多的、更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园区。
(五)优化园区资金投入,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资金流向的问题是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的关键和首要问题。生态工业园的实质要体现在生态工业链条的完整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上,资金投入应该尽可能地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废弃物回收处理及污染治理方面倾斜,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豪华建设。在企业融资问题上,本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建立省级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起步阶段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在严格项目引入机制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专业化的招商引资活动。
一、富民县工业园区总体情况
(一)园区的级别
富民县工业园区是昆明市委、市政府批准建设的重化工产业区和钛产业基地,2012年初,经省政府批准,富民县工业园区进入省级重点工业园区行列;云南省工信委将富民县工业园区列为“省级新型工业化试点园区”。
富民工业园区以打造“云南特色山地生态工业园”为目标,按照“工业上山”和“一园多区、一园多片”的发展思路,规划面积56.3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1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镇;依托近郊区位和资源优势,确立了钛盐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环保科技、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七大主导产业,全力以赴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持之以恒抓好招商选资、全神贯注致力产业发展,切实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入园及工业项目投资情况
富民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95家。其中:在建企业40家。2008年以来,工业园区已累计收储和开发工业用地6122亩,其中缓坡、未利用地和旱地3952.7亩,占88.2%。目前,建成北营钛产业基地、东元生态食品加工园,在建哨箐机械加工园、大营建材五金产业园、昆明环保科技产业园、火梨板中小企业创业园、麦精细化工产业园,即将启动建设大营仓储物流园、散旦新材料产业基地、款庄―东村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富民县委、县政府狠抓“工业上山”和加快工业突破载体建设工作成效,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多次做了宣传报道,富民县被列为昆明市的“工业上山”工作示范县。目前,园区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户、规模以上企业21户;鼎承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泽昌钛业、大互通钛业等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吉人包装、盛泽医药等高科技企业正在加快建设。
(三)园区经济运行情况
截止2011年,全部工业总产值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8.84亿元,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4亿元,以上经济指标占全县同类指标的比重超过80%。工业园区钛白化工、水泥建材、饲料级磷酸氢钙三大支柱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同比增长37.8%,占园区比重为82%。机械加工、食品饮料生产等园区新兴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58亿元、同比增长163.33%。
二、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情况
(一)各园区金融机构设立情况
园区覆盖全县1个街道办事处和5个镇,共设有金融网点16个,其中:农村信用社基层社13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农行营业网点3个,园区金融机构比较单一。
(二)金融对园区建设的支持情况
园区自开始筹建以来,其融资方式均以“招商引资”方式进行,因此,主园区建设没有直接的银行信贷资金投入。2008年至2011年,富民工业园区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50万元、省市财政扶持资金853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852万元。特别是2010年底,通过成立富民工业园区国有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引入民营资本投资参与园区土地一级开发、建设用地预期收益质押银行争取项目建设贷款、BT模式加快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已筹融到位园区开发建设资金4亿元,其中:省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5亿元,BT模式引入外资1108万美元,其他社会资本2.5亿元。2010年以来,富民工业园区招商引入产业类项目9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累计到位内资30.32亿元,外资1415万美元。
(三)金融对园区内工业企业的支持情况
自园区筹建以来,富民县域金融机构自始至终给以工业企业大力支持,截至2011年末,富民县农信社支持园区工业企业6户,贷款12笔,贷款余额5240万元;农行支持园区工业8户,贷款余额7175万元;辖外金融机构支持园内企业贷款39000万元(详见:附表5)。无其他融资方式和金融创新方式。
三、园区发展及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由于县域内金融机构比较单一,富民县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支农为主,而富民县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受信贷审批权限的限制,满足不了大企业的融资要求,所以,园区企业的信贷融资多以大集体公司内部“上贷下划”的方式进行,如“云南国电电力富民风电有限公司”、“云南湘电众佳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新建富民风力发电,分别贷款2亿元、1.8亿元,其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上级集团“上贷下划”使用。
四、政策建议
对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项目,建议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土地的审批与办证的全力支持,提高审批效率和办证速度,加快富民县工业企业发展速度。
一、关于财政方面的问题及建议
主要是关于当前基础薄弱、财力非常困难的镇的现状。比如像梨林、大峪、坡头等。这些镇即便是目前得到一些市财政的转移补贴支持,但总的财力也只是勉强解决吃饭和基本运转问题,根本没有发展资金。而当前按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承担的各项事业建设任务又很多,这部分镇社会事业基础相对于其它镇办更薄弱,任务更多,需投入更大,才能跟上大局步伐。但发展资金投入不到,比如教育、道路、小城镇等,穷镇与富镇投入差距悬殊非常大,会带来大的城乡一体化之下,区域与区域之间,各方面不能一体化、反差大的现象。因此建议:
1、对这些镇核出吃饭、正常运转的硬性支出后,应核出最基本甚至较大的发展资金,不足部分市财政给予支持,确保激活发展,快速发展,同步发展。
2、应考虑这类镇的债务问题。这些镇因历史原因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硬性债务,如村里的移民款、占地款、办公经费等,不说另给各村建设补贴,就是以还债方法来促进发展,也得有钱来办。因此建议市里能考虑这种现状。另外还有,这些镇历史上欠市财政的钱,能否让我们活过来了,缓过气了再还,也更期望给我们更多的照顾,予以免掉。
3、或者是市财政能否以借款方式每年借给这些镇一定程度的激活资金,几年后再逐步还。总之是考虑不能让这些镇越穷了,越薄弱了,没发展投入,发展也很难快起来。
二、关于加快建立东部工业园区的建议
无工不富的道理人人皆知。正因为梨林镇有传统农业大镇的历史,现在经济极度薄弱。一个地方的经济又很大程度受大的宏观机遇的影响。如沁北电厂、小浪底工程、70年代的五三一工程等,再加上去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都给某一个地区带来决定性的发展。20*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济政〔20*〕1号)提出全市“一园两带三区”的发展思路,并指出:“在境内蟒河下游,沿获轵路,以梨林东蒋为中心建立工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为主的东部工业园区。目前,我们梨林工业发展方向和我们市里确定的思路是一致的,近几年也是积极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但因辖区一无矿产、煤等资源,二无国家、省、市大项目优势,的确影响我们的发展进度。因此尽快启动东部工业园区建设,为我镇提供经济发展、全民创业的大政策、大机遇。请市里把此项工程列入议事日程,尽快予以启动。
三、关于建立联合执法队伍的建议
主要是指目前农村很多涉法解决的问题。根据属地管理原则,镇办可以说是承担有无限的责任,但对于用执法手段解决的事,又无能为力。比如土地问题、宅基地问题、社会抚养费征收、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等,许多还都对镇办一票否决。然而现在很多传统土办法又不敢用、也不能用,上级有执法部门因多种客观因素又难以顾及。年终考核追究责任时又都落实在镇办,致使镇办很多工作非常被动。因此建议在镇办成立联合执法大队,人员由职能局委和镇办各抽取一定数量人员组成,实施双重领导,绩效考核,解决镇办既有责又有权,去解决一些难点、热点问题。
四、关于人事权放于镇办政府的建议
主要是说目前镇办干部职工与局干部职工中存在的倒流思想问题,镇办的职工想到局里当职工,镇办的副职想到局里当副局长,镇办的正职想到局里任正职。这里面除辛苦差距悬殊大以外,更有职务上、工资待遇上的差别原因。如镇办还有一部分副职有的干很多年仍不是正科,而局里的副职基本都是正科。局里的中层享受是副科,而镇办中层不能享受。因此建议给予镇办党委(党工委)与市直局委党组一样有副科任免权,同时解决镇办副职正科级的问题。以此调动人们都愿意到镇办干以及在镇办干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关于垃圾问题的建议
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日益完美。建议村级负责建设垃圾中转用房,市里支持设备并统一收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村级卫生人员的工资市里应给予一定程度的补贴。这样子,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一步到位,机制得以长效。
六、关于低保问题的建议
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在提高,受保范围在扩大,财政负担总量在增加,这部分支出又不在预算内。对于转移支付的镇,市应该补贴这部分资金,或者享受和山区一样的市补标准,市镇两级各承担*。
七、关于小城镇建设方面的建议
小城镇规划已出来,请尽快把建设用地调整到位。
关键词:绿色制造 工业园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3-02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资源整合,提升综合配套能力,形成集聚效应明显的产业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党的“十七”以来,山西省大同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出一系列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方针办法。这些措施既提升了全市工业的整体水平,又促进了循环经济有序、平稳、健康发展。大同市工业园区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基地、传统产业的延伸基地、发达地区的承接基地和民营经济的创业基地已具雏形。
2009年4月国务院下发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规划指出:行业增长方式要明显转变,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推进装备自主化是这份规划强调的重点。那么,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的这项规划对于大同市这样一个正在转型的城市传递的信号是什么呢?
一、大同市机械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大同市机械制造业已经形成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继煤炭产业之后又一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同市机械制造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省前列。虽然全市机械制造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装备需求急剧萎缩,全市机械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目前全市机械制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废旧或闲置设备回收和再利用率较低。这些问题在旧机床处理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在全市的许多工厂常见的场景就是厂房内满身锈迹的废旧设备,大批五六十年代的旧机床和数控机床、加工中心、FMS、CIMS甚至网络加工等先进制造系统并存,如何改造和利用好这些旧设备是摆在企业面前的大课题。
2.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这在部分国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满地的切屑、小零件和无从下脚的遍地油污也最能说明我们在由原料到产品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为什么比欧美先进国家高出数十倍之多的原因。
3.环境保护意识在机械制造行业管理者头脑中还比较淡薄,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还比较严重。
4.产品的回收利用率很低。长期以来内地沿袭的生产模式是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的开式循环,现在国际上普遍提倡的是闭式循环的生产模式,就是在原来的生产模式中增加一个“回收”环节。厂家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地考虑回收的问题,我国清华大学的家电产品和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的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现在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乃至我市的机械制造企业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除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结构调整之外,基于大同市前所未有的城市改造建设,作为全市机械和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同车、大齿、山柴等也将完成部分企业搬迁和项目转移,这为大同市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区的调整和布局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二、绿色机械制造理论的提出
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当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子技术和机械工业相结合,使传统的机械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消耗和浪费及对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得全世界的技术人员和环保人士都在努力解决此类问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国对该领域也逐步重视起来。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绿色制造理论,正是针对以上这些现象,提出了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传统制造和绿色制造二者的最大区别就是传统制造只是根据市场信息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而其余就考虑得较少。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即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能达到最高。目前已经颁布的ISO9000系列国际质量标准和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更为绿色制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一场机械行业的“绿色革命”已经来到。
三、绿色制造工业园区的功能
1.竞争功能。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环保产业和循环产业体系,并要求大型的企业有相应的消化废物和副产品的卫星企业,这样既可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绿色消费要求,又可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市场中才有较强的竞争力。
2.示范功能。绿色工业园区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到企业的生产活动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既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保护生态环境,又充分体现出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对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意识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3.带动功能。绿色工业园区通过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品培育,既可以带动绿色消费增长,又可以带动环保产品的普及与推广。通过新型环境无害化技术体系的应用,带动了企业应用新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通过建立循环产业体系,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四、大同市发展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对策
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和生态化的特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建设措施与对策来实现。基于当前大同市的经济结构布局情况,对于绿色机械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做好园区发展规划的和项目论证。根据园区的主要工业链,从加速推广绿色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促进工业产业化结构升级的高度出发,制定不同类型园区的发展机制,编制相应的建设技术指南。本着与国际接轨的意识,确定重点建设项目,避免园区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选择具有优势的企业和项目优先入园。对其他项目应根据入园项目指南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根据园区实际和市场调研情况,按园区发展目标和园内项目内容,选择起点高、科学性强、结构合理的方案和项目入园发展。为此,我们对全市工业园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截至到2010年6月,大同市拥有省重点扶持工业园区3个,即:南郊区塔山工业园区、大同医药工业园区、阳高龙泉工业园区。南郊区塔山工业园区、大同医药工业园区2006年被省经委列入示范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县、区工业园区15个,即左云(2个)、天镇(2个)、新荣(2个)、浑源(1个)、灵丘(3个)、南郊(2个)、大同县(3个),全市共18个工业园区。
作为机械产业园区,目前具备条件的有两个:一个是新荣区花园屯经济开发园区,该园区机械制造基地借助大齿集团投资7.6亿元建设大齿新荣区花园屯工业园区的契机,打造机械制造基地,目前已有两家机械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另一个是大同县周士庄工业园区,该园区可作为同车集团扩大产业和项目转移的备选园区。而且上述两个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基础。
2.加强政府在园区产业定位中的引导作用。产业定位是园区各项工作的前提,因此,制造园区的建设应当规划先行,做好产业定位,在此前提下,进行产业招商,招商之后要做好服务,加强软环境的建设。
(1)依据产业定位,开展产业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和产业定位密切相关,招商引资工作要严格按照产业定位进行,以产业为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产业的主导产品及其上下游产品进行招商,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链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
产业招商要有针对性,依托产业定位进行招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因为园区处于初始阶段,而忽视产业定位,更不能为增加产值,而来者不拒,否者会造成产业众多、杂乱无章,缺乏重点的局面,既不利于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后续的招商引资。
(2)围绕产业定位,加强软环境建设。制造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道路、厂房、水、电等硬环境的完善,更需要科技、人才、信息等软环境的完善。明确产业定位的园区,需要围绕产业定位发展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做强做大。
围绕产业定位,建立科技研发体系。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离不开研发的大量投入,但是研发往往会占用大量的资金,拖累企业的发展,因此建立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公共研发平台十分必要。要围绕产业定位,联合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应用技术市场转化中心、建立专利技术转化中心等,为园区企业研发服务,促进技术水平和产业科技含量的提高。
围绕产业定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园区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许多企业面临人才引进的困难,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如山西大同大学和同车技校、大同市劳动局下属的两所技校等具有培养数千专业人才的能力,但却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做产业规划时,建议大同市政府鼓励、引导大同大学等不同层次的院校,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机械制造、自动化、企业管理、质量监督、工业生产、财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3.抓好示范,树立典型,做好宣传。不断推广和积累绿色园区建设的经验和示范成果,进行广泛宣传,宣传生态工业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操作知识,充分利用相关网站、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等手段,宣传普及绿色园区建设的思想及其有关知识和最新动态,加快循环经济建设步伐。在这一点上,塔山循环工业园区的经验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它的成功之处值得在机械工业园的建设中借鉴。
4.进一步完善园区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建立包括入园项目指南、园区工业网络设计、物质流集成设计、清洁生产技术、各主要行业关键的先进技术、园区环境管理措施、相关政策、专家名录、主要参考著作、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等绿色工业园区信息系统,使各企业能获得可以和那些行业建立起物质流动的配对关系,以及在能源、水、资源或废物的最佳流动渠道和最佳利用技术等信息,并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该区进行建设水平评价,推进生态绿色园区不断完善和进步。而建立信息平台主要是指园区要围绕机械制造产业,建立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并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科技博物馆、信息化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为企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服务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集园区产业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为一体,包含采购、分销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为打造信息化、先进性强的科技园区而不断增强园区软实力和开展园区新服务。
5.加强绿色机械制造园区体系化管理。加强对绿色园区建设的调查研究,总结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鉴定、后期评价和管理制度,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使我市绿色机械工业园区建设迈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对现有或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建设和管理,这也是衡量绿色园区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需建立三个层次的的绿色管理体系:第一个层次是产品层次,要求园区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和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第二个层次是园区的企业,尽可能在企业本身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个层次是园区层次,建立园区水平上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园区APPEL计划、园区废物交换系统(WES)以及园区的生态信息公告制度等。通过园区、企业和产品不同层次的生态管理,树立园区良好的环境或生态形象,为机械行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保障。
参考文献:
1.大同市经委.大同市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Z].2006
2.国务院.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Z].2009
3.吕月英,谭金艳.山西装备制造业中小产业机群发展模式研究[M].科技和产业,2009(5)
4.段宁,孙宁.关于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和建议[M].环境保护,2002(2)
5.刘志峰.绿色制造的理论基础――工业生态方法研究[M].中国机械工程,2002(9)
关键词:余杭星桥;工业园区;现状;改造思路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的基本情况
1.1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总体概况
星桥产业园区始建于1993年,其前身为余杭星桥日本工业园,1997年7月被余杭市人民政府批准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星桥配套区块,并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04年国家对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后,列入杭州市重点培育特色城镇工业功能区之一。2008年7月调整为以电子机械为主导产业的功能区。
星桥产业园区主要特色是“小而精”,即:一是项目占地面积不大,平均不到20亩,但完成总量不少,79家企业中规模以上的有22家,其中亿元企业5家,分别为杭州博宏纱线有限公司、杭州华味亨食品有限公司、杭州银都餐饮设备有限公司、杭州联升行旅行用品有限公司、浙江群力电气有限公司:二是规模比重高,达到90%以上:三是区域集中,95%以上的企业和98%以上的总量集中在功能区:四是科技创新尤为突出,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出已占四分之一。近年来电子、机械作为星桥功能区的主打产业而逐步壮大,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电子、机械产品为主的集服装、化工、食及其他等多行业多种类精致型的生产格局。
1.2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改造的价值
1.2.1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的必要性
第一顺应形势的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旨在努力改变星桥产业园区工业企业布局散而乱、管理模式粗放的状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
第二完善规划的需要。根据本区的目前现状和未来定位,通过改造进一步提升园区的发展品质。
第三拓展空间的需要。通过园区升级改造,提高地块容积率,拓展产业载体空间,利用新增面积引进高端业态,增强产业后劲。
第四改善环境的需要。结因地制宜地实施园区内外部环境整治提升,既要体现园区特色,又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1.2.2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的意义
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是对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同时,也是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整体行动方案,从园区发展整体趋势来看,星桥产业园正经历了由一代到二代,现在正迈向第三代,对于园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理清了星桥镇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明确了怎样发展产业园区,发展什么样的产业园区的问题,明确了其在余杭产业园区的定位。规划的制定使未来的产业园区在更大程度、更广的范围上,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工业的发展的作用。
第二,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确定了产业园区的资源优势和缺陷及产业园区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将产业园区的发展与产业园区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用地,改善园区的环境,对于制定园区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第三,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有利于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协作,产生产业集群。在产业园区规划的基础上,未来入园的企业将遵循产业园区的产业导向原则,使其形成园区产业集聚,集中发展,最终形成园区内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四,星桥产业园区提升改造规划,合理确定了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布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充分发挥星桥产业园区的区域优势、地理位置优势。
1.3发展规划要求及目标
《余杭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0—2015),要求如下:在余杭区现代工业产业集群布局导向中,提出了坚持优化与拓展相结合,积极打造产业发展大平台,构建以“三区八园”为主平台的现代产业集群空间布局。即以余杭经济开发区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四园”的格局:以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一园”格局:以仓前创新基地为产业高地,形成“一区带三园”格局。
《余杭未来工业发展空间手册》(2011.7年),要求如下:近期发展策略: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对区块内部企业进行优化整理,逐步将不符合区块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进行提升改造,有意识地设置企业入园门槛。中、远期发展策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形象独特、交通便利的成熟配套工业园区。
2、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发展中存在问题
2.1缺乏发展空间
对星桥工业园的项目用地的容积率进行统计后得出,容积率1.0以下的占了48%。该园区项目用地的容积率普遍偏低,土地利用过于粗放浪费,不利于园区的集约发展。
2.2产业集群化弱
星桥工业园的企业主要为制造业,从整体布局上看,同类型的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性较弱,难以形成集群化发展。同时由于一些产值较好的企业周边用地紧张,无法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成为园区龙头企业,致使功能区至今缺乏龙头企业。
2.3急需升级改造
星桥工业园区还存在一些向外排放有毒气体、烟尘、污水等的企业,加上环保投入不足,对环境缺乏积极的维护和开发,严重影响了该园区的发展。
该园区紧挨临平城区,随着杭州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区位优势愈加凸显,但是土地的级差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使其仍表现为土地产出效率低,土地区位效益差。
2.4基础配套滞后
目前,本功能区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路况较差,多条道路存在通而不畅的现象,不能适应园区发展的需要:其次园区对于污染的处理很少,多家企业存在直接排放的现象,园区的空气质量较差:最后园区的电网设施老化,破旧电线杆、老化电信与崭新的厂房形成强烈对比,且存在安全隐患。
2.5整体形象欠佳
本功能区总建筑物面积为78.50万平方米,其中一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85.08%:二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14.33%:三类建筑占总建筑面积的0.59%。总的来看,本园区的建筑质量相对较好,但仍存在一些建筑质量较差的厂房。星发路作为园区的北界限,其沿线的园区形象存在“小而乱”的问题,开口较多,整体感较弱。而在作为园区中心轴线的星桥北路沿线,沿街立面缺乏秩序感,没有空间层次,过于平淡,甚至有些杂乱,整体形象欠佳。
3、余杭星桥都市工业园改造思路
3.1土地策略
根据杭州市“关于进一步深化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的若干意见(试行)对评估具备较大发展潜力、总投资额低于1 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和适合多层标准厂房生产的工业项目应当进入名层标准厂房,不予单独供地。
3.2容积率策略
对于现状厂区低于规定容积率的企业。规划采用低限容积率指标,建议总建筑面积为2 51.01万平方米。对于汤家区块,规划改造后建筑总面积为62.85万平方米。
3.3标准厂房策略
在园区内划定区域由政府建设标准厂房,制定“低租金、零费率、一站式、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引导小企业进入标准厂房,加速小地块厂区有机更新。规划划定的标准厂房用地面积为1g.43公顷。
4、结语
作为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都市型工业园建设是发挥投资的规模效应、吸引外商集聚效应的有效途径,在加大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从开发模式、投资主体、管理方法、规模与效益、政策与服务等方面进行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实建好、办好都市型工业园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