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
现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体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上。因此,对于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在专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在管理过程中注重法律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以更全面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法律教育
近年来,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社会单位之一的民办职业院校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和要求,而不断发展壮大。同时社会对人才也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民办高职院校除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更新进步的技术水平,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教育中,而法律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么,法律教育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到底有何重要性呢?有哪些途径呢?
一、法律教育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民办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上,除让学生学到一门扎实的技术外,更应加强综合素养培育,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原因在于,企业在用人一开始虽然重视技能水平,也将此作为门槛之一,但是随着职业发展深入,往往会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国家对法制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各行各业也重视法治方面的改革,法律知识和素质也是其中一个关键。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过程中应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常识甚至知识,既充分响应国家要求,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法律常识的提升,也有助于校风的有序化形成,更有助于学生管理。
(二)法律教育有助于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在现实很多案例事件中,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学生遇到侵害事件时,不能很好地保护自身权益。有时明知权益受到侵害,也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储备足够的法律常识,才懂得并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加强自我保护。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以国家法律法规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成为法律制度的忠实拥护者,这样助于法制化校园的建设与发展,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逐渐法制化。
(三)法律教育有助学生长远发展在社会中,很多案例的主人公往往是缺乏相关法律学习的吃了苦头。由于不懂法律,虽然付出了很多努力,劳动成果却被懂法的人窃取,还有一些不顾法律规定,干违法事情谋取利益,最后自毁前途。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受到相关法律知识的教学,在工作生活中就能有一定的预判和处理能力,可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因此,在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坚持高职教育的目标,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社会需要什么,就应该相应的培养什么。尽管现今互联网+社会对技能需求日益精进,但仍需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培育。特别是目前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法律知识,学校就应加强日常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才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教育对策
1、日常渗透,增强法律意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进行法律教育,需通过日常不断反复的管理教育,渗透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班级思想政治辅导员可以通过班会课、班级活动以及日常教育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法律,学习法律,学会如何运用法律,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学校可以聘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校园作讲座,利用权威知识不断强化法律知识学习,令学生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权益的重要性。
2、结合专业,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只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效果也不如预期。教学方式未优化是其中一个原因,法律基础知识在课程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该课程应结合学生的专业。比如,对动漫专业的学生直接讲刑法很难达到效果,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但如果讲与动漫设计有关的权利保护而引发的刑罚案例,跟专业对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日后对学生的发展也有益处。所以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引用实际的案例,把抽象的法条具体化,让学生在实际案例当中体会法律的严密和威严。另外,在教学分班上,一般学校考虑师资情况,在教学班安排下,往往只考虑班级人数,没有考虑到专业分班上。为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更注重专业班级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教师课程准备,也更有侧重。同时,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不要刻意分开道德和法律,而应将两者相结合,不断增加法律知识在课堂上的比例,与此同时又可以增添课堂趣味,可谓一举两得。
3、增加法律教育第二课堂,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单纯的日常渗透教育以及单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学生法律知识储备的要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相关专业法律课程的设置,学生的能力培育上出现法律意识的缺失。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法律教育的第二课堂,比如通过选修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提下,需要修得相应模块的法律知识学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并通过课堂形成体系化的法律知识,增加法律知识储备,强化法律意识。
总而言之,加强法律教育,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既可以形成良好的校风,使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更能符合办学目标,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因此,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教育,能有效提升高职院学生的法律素养,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长根,陈一健.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7
[2]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6
[3]王军梅.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构建;重要性
《徐特立教育文集》中说:“教师是同志中的领导者,因此就要尊重教师。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做“教学半”(教者学者各负一半责任,就没有资产阶级的所谓教师本位或学生本位的对立),或“教学相长”,在教和 学的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利益,都获得进步。这是新的师生关系的问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学生作为受教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已成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的迫切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
一、何为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形式,而是一个由多层次的关系构成的系统”,在这种关系系统中,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而心理关系与教学与学习关系的形成是必然的。人际关系是集体交流与师生关系的一种补充。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和人际关系组成的系统。因此,师生关系这一多方面的制度一旦形成和确立。它不仅关系到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人的人际关系,心理关系将进一步影响建立在教育和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基础上。
对于教师而言,如果教师能够得到学生的尊敬,教师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但相反,如果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敬,那么教师就会丧失自信,从而导致工作没有热情、讲课没有激情的工作状态,并进而引发对学生冷淡,使得师生关系陷入僵局的严重后果,那么在这种情景下的教学质量也肯定是不高的。
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护,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敏捷,这样的状态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学生也更愿意去听从教师的教导,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学生则会产生对教师的不信任感和厌恶感,进而影响到学习效果。
“师生之间所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既是师生交往的结果,也是师生共同面对和分享的成果”。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它的好坏是影响教学过程顺畅与否的重要因子,也是关系教学质量是否高效的关键。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体现教学本质的基础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得出了著名的期待效应:“凡被教师预先认定为具有发展可能性的儿童,若干月后他们的能力相对来说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因为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面对所学知识这一对象,共悟其文化精神价值。一方面,在教育教学师生交往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师认可、赞赏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激励,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向上的自我体验中获得力量和信心,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努力刻苦学习。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容易使教师对学生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领悟和愉悦的情感体验。这种期待所产生的行为又使教师由此产生较高的职业效能感,加强对学生的期待。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也有期待。学生在知识、能力、智慧诸多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但学生同样也能够以自己的“学”及其独特的表现反作用于教师,进而促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如学生以独特的思维所提出的问题,会促进教师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帮助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技能。
三、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人际间的信息交换来完成知识技能的转移和发展。教师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其人格价值的。所以,教师的教学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好坏。而教师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应树立民主意识和平等观念。树立民主意识,真诚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民主平等的态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及时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作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石。
第二,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教学活动上的,“教”与“学”是师生交往的基础。通过改进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提高,师生情感就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获得教学成功,进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从教学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则将进一步巩固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关系。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地挖掘教学的艺术魅力。
第三,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展现自身人格魅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真诚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同时,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必须要具有内在的人格魅力。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自我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水平,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综上所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需要,是学生的心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学生为本、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努力提高个人的知识涵养和道德修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为学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和谐 全面提高 健康 培养
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仅仅使学生学习好体育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他们懂得去尊重别人,学会与别人合作,胜不骄败不馁,建立起顽强的意志品质,适应新时期社会人才的需要,所有这些决定了首先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和谐课堂,和谐教育
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要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在课堂始终都体会到爱的存在,能够更是让学生看到学习体育成功的希望,给予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的激情和动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热爱学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真诚地爱学生,就要学生尊重、宽容、理解和信任。师生之间思想相通、感情融洽,让体育课充满了快乐和祥和,而当学生不小心犯错,教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时,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宽容、尊重、循循善诱,而不是一味训斥。如果教师挖苦或是大发脾气,变相体罚,学生就会口服心不服,甚至产生消极对抗的心理,当然也就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更谈不上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要在体育教学中学会对学生宽容,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以来,我觉得搞好师生关系,只要讲究方法,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学生对于老师给予的爱是很敏感的,他们同样会用爱来报答老师的爱。我曾经教过一个特别的的学生,他对文化学习不喜欢,许多老师都不喜欢他,但他特别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利用他爱打乒乓球的特点,给了他参加学校乒乓球队的机会,让他在比赛中大显身手,结果得到同学的好评。后来我又通过家访,得知他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爱。了解这些情况后,我觉得作为老师应给予关怀,让他体会集体的温暖,所以他每天来上学后,我多留意一下他,如果得知他没吃早饭,就买一些早点给他。渐渐地他与我也有话可说了,并且也能把心中的想法告诉我。他就越来越尊敬我,与我无话不说,我们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因势利导,让他改掉自己不爱学习的习惯,增强其自信心,并且我利用他有体育爱好的优势,让他参加各项体育训练并参加一些校、县的乒乓球比赛,他在体育各项比赛中都拿到好成绩,在学习方面也进步了很多,老师、同学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他自己也信心十足,体育成绩和文化成绩日益进步。
二、和谐课程,和谐创建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师生关系,有利于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体育技能传授的倾向,能够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得到发挥,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师生和谐关系是课程改革的呼唤,是学生自身的呼唤,是社会的呼唤。旧体育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师生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在这种关系的维持下,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其次,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与运动技能,对其它方面比较忽视,而且评价标准采用了绝对性评价,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害怕,甚至厌恶情绪。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的要求。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提高,喜爱上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中喜欢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人越来越少。也可以证明,旧的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尝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创建的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全面的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和谐达成,和谐艺术
在体育课堂上,我们体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批评教育,要非常注意方法.在上体育课时,我们班上有名学生,经常在排队时东倒西歪、东张西望,影响了整个班级体育课的进程,一开始让我头疼不已,不过他有一个优点:体育成绩好。于是我就让他担他那排队伍的小队长,负责那一小队的纪律。结果他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于是我隔三差五地表扬他,结果他把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在老师真诚的赞美下,唤醒了他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种子,并破土长出幼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老师要注意平时教育学生的一言一行,真正富有教育意义的批评,不是教师显示威风八面,让学生言听计从,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尊严感,激发学生上进心。老师的批评就事论理,要尊重学生,应避免武断、专横,比如:
(1)“这么容易的游戏都不会做,你真笨!”
(2)“你头脑是不是有问题,头脑怎么不会转弯呀!”
像这样的语言,应改为:
(1)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动动脑筋,这个游戏你应该会做的,来,大胆一点,不用怕,老师相信你。
(2)老师知道你是个很听话的孩子,错了没关系,再来一次,你一定行?
一样是体育课堂语言,不同的说法,修改后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关键词:物理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 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素养,为今后的知识创新和应用打下良好基础。而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无法对其真正产生兴趣。因此,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基础理论,还要不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索性和活跃性,将基础知识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其对飞速发展的世界有一个客观认识,建立起有效学习的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组合作教学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开拓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之一。小组合作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模式避免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和学生的合作态度,师生要以“有效学习”为共同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优化小组人员配置
小组合作学习重在学生积极参与,开拓思维,相互讨论,从而得出结论或是碰撞出新的火花。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重小组人员的配置,组内应按照异质的原则,以高、中、低三个层次合理搭配,而组间则应按照同质的原则,基本保持各小组水平程度一致。这样各学习小组在具体实施中才能形成有效讨论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在小组的分配上还应进行人员轮转,因为小组一旦形成固有的成员集体,必然就会产生强势成员和弱势成员之分,这样在讨论时,一般弱势方就会被动接受强势方的意见,使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2、树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观
有的教师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中,往往将自己置身于事外,在讲台上观看各组讨论,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有许多程度较差的学生或是性格比较内敛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往往是被动学习,一味听别人的意见,而不动脑思考。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融入到学生群体讨论中去,鼓励不善于或不爱发言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要和学生平等参与和互动,强调自己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3、加入小组竞争机制,营造激励环境
合作小组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但自由并不是“假热闹”,而应该是建立在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的基础上。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适当加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激励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
公正合理的评估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合作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的评价要全面、公正,又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评价结果要结合个人与小组集体的具体操作水平,包括小组整体氛围的评价、小组合作方法及合作态度的评价、合作结果的评价等。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应给予褒奖,而表现较弱的小组则应适当惩罚。
此外,高中物理教学又具有它自身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学科,主要表现:理论要结合实际操作;教学要着重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创造思维,因此,在实施小组教学中也要根据学科特有属性适当安排。
首先,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抓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高中物理教学一般分为基础理论课和实验课,相对来说,实验课较多的适用于小组合作教学,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要进行打点、测量、记录、计算等多个步骤,一个学生做起来可能会手忙脚乱,若进行分组,相互分工,互相讨论,完成的效果往往会好一些。当然,在基础理论课上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合作分组,但必须选取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太过容易或太过复杂都会给学生合作讨论带来难度,从而影响学习效果。此外,为了更好的实施小组合作教学,在课前还应当进行分组学习,给学生布置课堂合作学习的有关思考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会有所提升。
其次,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找出答案。如给出一种欧姆定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举一反
三,推出另外的两种表达方式,在学生推演中,要鼓励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论证。在遇到难题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假设,物理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假设开始,然后经过重重论证,得到正确的结论。
最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要求小组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信赖感和责任感。高中物理课尤其是物理实验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许多是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共同来完成一项任务,一个环节出错可能会影响整个小组学习的成效。因此,这就要求小组成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良好的沟通模式。小组成员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协作的关系,小组长应具有全局意识,协调该组成员完成每一步任务。而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应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要认真对待自己的任务,不能儿戏。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模式及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塑造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助力,是新课程改革和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良好的学习模式,尤其对像物理这样探究性比较强的学科有着重要作用。虽然,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问题,但相信经过教师的认真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章小锋. 教苑荟萃. 2010 年第4 期
[2] 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中学教学参考》.2010 年第35 期
(1.内蒙古财经大学学院民族理论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2.北方联合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呼和浩特金桥热电厂,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要】数字信息的进步,推动了微信的诞生和发展,它具有传播快捷的优点,也具有不可控链式、病毒式传播的缺点,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对用户,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在心理、内容、社交上形成了负面的影响。积极探索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心理疏通、教学方法创新、加强网络建设等,为加强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 微信;加强;民族观教育
作者简介:关爱(1980—),女,满族,讲师。
付建华(1982—),男,满族,工程师。
随着微信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信息传播的明星效应、长尾效应以及二次挖掘效应进一步显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正向与反向“微熏染”,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微信,使民族文化和民族观教育在新时代实现传承与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微信”及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1.1“微信”的内涵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短小精炼,传播速度快、传播内容丰富,同时,其还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微信成为了民间舆论场主要平台;二是社交网络媒体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使得公众话语由权力(power)演变成为权利(right),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传播”的传播模式,形成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间博弈的新格局。[1]
1.2民族观的内涵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对一个阶级和政党而言,民族观集中体现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原则、政策上。当今世界,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无产阶级民族观,即民族观,是顺应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其核心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资产阶级民族观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利己主义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反映,在我国,进行民族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
1.3高校民族观教育
高校民族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坚持用科学发展的民族观统领学生的民族意识,坚持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聚焦现代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把培养学生素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对这样的多民族聚集省份,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民族教育更具有重要意义。
2“微信”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意义
2.1“微信”的群众性强、青少年用户多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团体与团体、团体与个人以及人与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量的需求也逐渐变多。“微信”的产生,满足了人们的信息化需求,普及性、群众性成为微信发展的趋势。在《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中显示,微信用户已达6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0种语言版本,国内外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其中微信公众账号在最近15个月内增长到200多万个,并保持每天8000个的增长速度以及超过亿次的信息交互。蓝皮书指出,2013年,微信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调查显示,使用率最高的人群为24岁以下,占比33.7%;收入结构中占比最高的是月收入3000至5000元的中产阶层,占比32.0%。[3]
2.2“微信”来临,客观上会让整个中国的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公平
微信传播的新特性为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带来机遇,也使教育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的学生,突破时空局限与学习模式的约束,加强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实现知识获取、共享、创造和应用的新方法,全面推动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4]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创新教学与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合理利用“微”平台,有利于提高高校民族观教育
民族观教育对高校学生,在加强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发生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可能性大。因此,利用“微”平台,将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积极传播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的信息,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明确提高辨别是非能力,树立民族观。
3“微信”使高校大学生民族观教育面临的问题
微信信息的高速、大量转发,必然存在着信息的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现象,将对用户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产生负面影响。如果用户特别是高校大学生,不能理智分析,将造成认知偏差。当信息在较高程度上实现聚合的时候,将产生如下弊端:
首先,心理影响。学生个人的好奇心、表现欲以及志愿成为提供信息和交换信息的动力,往往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圈子,进行交流,网聊、网购、网恋和网络游戏,极易造成信息来源单一,观点片面,无法多角度看待问题等后果,形成 “信息茧房”和回音室,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流弊。
其次,内容影响。人民日报在《反思新媒体三大弱点》一文中指出新媒体的三大弱点:不专注、不深度、不负责。学校不限制学生用手机,难免上课时玩手机、刷微信,做作业通过微信找答案,不利于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涉世不深,没有社会经验,辨别信息内容真伪能力弱,会轻信一些影响民族团结、地区稳定的谣言。
最后,社交的影响。微信是一个开放式的社交圈,可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无限延伸,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由于学生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不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未来如何引导学生保护个人隐私,保障人身安全不被侵害,将是高校和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4合理使用“微信”,加强高校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对策措施
4.1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微信
高校管理者要以积极和宽容的心态对待微信,将新媒体教育和传统教育有机结合。首先,学校领导与教育部门重视,加强大学的信息理论课程教育,注重提高大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也应该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微信”所充斥的大量信息给予正确引导。同时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的功能,使信息有正确的来源,正确导向。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微信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
4.2创新教学方法,多层次加强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积极面对“微信”高校民族观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敢于大胆突破,借助网络实现民族观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借助微信等新媒介、培养新媒体应用技能,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等。首先,强化教学课前准备工作。 通过教师的课前备课,对信息进行筛选,在让学生接受正能量信息的同时,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其次,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重视、信任、欣赏大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建立相互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再次,推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坚持学习研究创造,提升专业水平,及时更新知识,使教案内容与时俱进;最后,突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民族观教育课的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
4.3培养信息媒介素质,建立“正能量”网络
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互联网建设管理的“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十六字方针。加强网络监督立法工程,不断地规范与引导、完善传播途径,加强传播者的媒介修养,实现新媒介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新媒体、新媒介服务教学及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师要探究微信等新媒介的崛起和社会信息共享的透明化,正确引导我区高校网络舆情的变迁以及寻求学生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张荣刚.政府被倒逼信息公开到官民良性互动——从深圳“5.26”事件看微时代传播新格局现实超越想象的传媒[C]//第十届亚洲传媒论坛论文集.
[2]丁龙召,李晶,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2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8:98.
[3]《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微信用户多中产 微博用户多草根[OL].北京晚报,2014-6-27. cul.022net.com/2014/194/26/0627112911709876.html.
1.1推动小学教育的改革
小学教育研究是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为小学教育深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小学教育研究,转变教育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形成对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形成对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的正确认识。而观念的改革不是一蹴即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为小学教育观念的改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推动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
1.2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阶段的教育,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近些年来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重新审视教育理念,树立起“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目标。某省实验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出“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的认知规律,构建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通过实践证明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1.3完善小学教育理论体系
虽然小学教育的实践性强,其研究也更加偏重于应用,但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教育现象,小学教育研究不仅揭示小学的特殊教育过程,还在研究中挖掘教育原理,逐步发展完善理论体系,进而以理论指导小学教育实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如陶行知先生在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创立生活教育理论,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所以说,小学教育研究有助于完善小学教育理论体系,促进小学教育的学科建设。
2、小学教育研究面临的境遇和挑战
2.1小学教育改革对小学教育研究提出新的要求
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对基础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小学教育必须不断面临新形势,适应新形势,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共同发展。小学教育改革的这一现实需求又对小学教育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要求从师资培养、课程体系、教育理论、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小学教育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学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
2.2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中为小学教育研究指出新方向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教师教育逐渐从以前的非专业、准专业向现今的专业化进军,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小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众多大学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开始将视线投向小学教育研究,开始对小学教师专业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3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问题
在小学教育中,教育的均衡性问题一直以来为大家所重视,是小学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3、小学教育研究发展的思考
3.1坚持基础教育的“两条腿”发展模式
基础教育研究要不断面向现代化,就需要坚持民办教育的“两条腿”,我国实行“两条腿”的办学理念,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教育研究活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是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应该注重深入开展小学教育研究实践。在多样化的教育环境中,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应该不断发挥民办教育的重要作用。
3.2探索小学教师专业化问题
小学教师专业化既是顺应国际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需要。教育部通过《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来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做出具体的规定和部署,这也代表着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迈入新的台阶和发展阶段。因此,小学教育研究工作也应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化问题,譬如:教师准入标准、教师素养、教师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个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规划等,通过对这些问题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系统性的教师专业化理论体系,为小学教师专业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4结束语
摘要:在每个人的学生时代小学教育都非常的重要,其是学前教育的过渡阶段。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身体和心理等条件最好的发展阶段便是在小学时期。因此,学生的一生都会受其的影响,这就需要良好的教育阶段从这小学就必须开始。其作为重要的发展时机存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教师应当利用好一切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尽可能的在这个阶段将学生的各种能力都能够提高。文章将围绕小学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作用进行阐述,并对现状反思后提出一些改善措施。
关键词: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教育反思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很多新鲜事物都提前享受了,而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都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将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够将师生的关系拉近,在将小学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学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一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生本教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淄博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教材自2007年开始使用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程。淄博师专实施生本教学改革已经一年有余。生本教育理念落实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总结和反思的。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大一、大二、大三每个年级各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的4个班,共计12个班的学生作为样本,共发放了560份问卷,有效回收513份,回收率91.6%。同时对5名教师和1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关于“你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吗?”一题,12.6%的学生选择了“很喜欢”,64.7%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喜欢”,19.4%的学生选择了“不太喜欢”,3.3%的学生选择了“很不喜欢”。从调查结果可见,仅有77.3%的学生喜欢学习本门课程,这表明我校学生对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程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
当问及“下列课程,你更喜欢”时,只有13.8%的学生选择了“本门课程”,另外50.8%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课”,22.6%的学生选择了“选修课程”,12.8%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公共课程”。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学生普遍喜欢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对其他课程,尤其是教育类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够重视。
2关于学生对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时,49.5%的学生选择了“以讲授法为主”,4.3%的学生选择了“以讨论法为主”,46.2%的学生选择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讲授法仍是我校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虽然有不少比例(46.2%)的学生选择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但是根据访谈调查发现,课堂讨论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的个别环节涉及。
关于“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态度是”一题,46.8%的学生认为教师“非常注意教学方法,虚心征求学生意见”,44.6%的学生认为教师“比较注意教学方法,偶尔征求学生意见”,8.6%的学生认为教师“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很少征求学生意见”。
当问及“你对本门课程任课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满意吗?”时,23.7%的学生选择了“很满意”,57.8%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11.5%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7%的学生选择了“很不满意”,这表明目前我校大多数学生对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表示满意,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当然,仍有不少学生不满意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结合开放性题目的分析,大多数学生期望教师不要“一言堂”,渴望师生共同讨论。
3关于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的调查分析
在“你觉得老师了解你对本门课程学习的需求吗?”一题中,选择“很了解”的学生占14.2%,选择“比较了解”的学生占56.1%,选择“不太了解”的学生占26.5%,另外还有3.2%的学生选择了“很不了解”。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准备方面”时,6.2%的学生表示“重视学生状况,对教学内容不太关注”,39%的学生表示“重视教学内容,对学生状况不太关注”,还有54.8%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兼顾”。
通过以上两个题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多数(54.8%)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能够做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兼顾,尤其是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仍有很大比例的教师(39%)只重视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4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调查分析
关于“你上课前是否提前认真预习本门课程”一题,仅有3.1%的学生“经常”预习本门课程,44.5%的学生“偶尔”预习,29.4%的学生“仅临时翻看”,还有23%的学生表示“从不”预习本门课程,这表明学生普遍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
当问及“教师是否会布置课前作业帮助学生预习新课”时,仅有11.3%的学生选择了“经常”,55.9%的学生选择了“偶尔”,12.2%的学生选择了“上课前临时布置”,仍有20.6%的学生选择了“从不”。教师对帮助学生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消极态度。
在“你认为平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方面”一题的回答中,39.6%的学生认为“经常给以指导,鼓励学生思考和开展合作学习”,50.3%的学生认为“有时给以指导,偶尔开展合作学习活动”,10.1%的学生认为“从不给以指导,不太注重开展合作学习”。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50.3%)对学法指导不够重视,这可能是导致部分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5关于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结合的调查分析
当问及“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用哪些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时,选择“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创设教学情境”的占39%,选择“联系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的占16.4%,另外还有44.6%的学生选择了“二者兼具”,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普遍意识到了教学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问及“课堂教学中,你认为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时,48.3%的学生表示教师“讲授内容十分丰富,经常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34.5%的学生则表示“讲授内容比较丰富,偶尔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还有17.2%的学生认为“讲授内容不太丰富,很少把所学知识与小学教育教学相结合”。
6关于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查分析
在对“老师在教学中做以下哪一种改变,能让你更愿意学习本门课程”的调查中,高达59.2%的学生选择了“从小学教育教学中会碰到的实际问题入手进行教学”,另外有10.7%的学生选择了“增加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16.7%的学生选择了“教学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13.4%的学生选择了“注重教学方法,使要记要背的东西容易记住”。
当问及“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时,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讨论为主”和“二者兼具”的各占14.2%、9.2%和76.6%。
在“你认为最理想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一题的回答中,11.1%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精讲,学生听”,41.3%的学生认为是“师生共同探讨”,26.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讨”,还有20.9%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互助学习”。
关于开放性题目“如果愿意的话,请简单描述本门课程在你心目中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的回答中,多数学生提到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联系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等。
(二)对访谈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1教师方面
所有接受访谈的5名教师都表示尝试过几次生本教育课,但是都没有全面开展生本教育教学改革,大家一致认为上合堂课学生人数众多,而且学校的教学设施还不够健全,实施起来难度较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本身是好的,可是当它成为一种模式的时候似乎就成为一种形式了。还有的教师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现在上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采用案例教学法等,这难道不是生本吗?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够全面甚至存在误区。
2学生方面
接受访谈的12名学生中,学生普遍反应不太了解生本教育理念,甚至个别学生根本没听说过生本教育。不少学生反应他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当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感觉不知所措。部分学生表示这种生本教育课堂上乱哄哄,担心学不到东西。访谈结果表明,学生一方面缺少对生本教育理念的了解,另一方面确实需要转变学习方式。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生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反思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1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主动性欠缺
老师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学生重视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导致学生中普遍存在“60分万岁,多1分浪费”的想法。
2教学模式刻板机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采用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的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得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形式刻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抽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和教师不能有效沟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导致了教学的恶性循环。
3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不够
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重视不够,无法帮助学生预习新课。课堂上缺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方面做得不够。
4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透彻
部分教师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认识还不透彻甚至存在误区,虽已具有生本教育的意识,但仍未完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这种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5教学集体规模偏大,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教学集体规模偏大,班额编制需要调整。教师教学所利用的教室的物理环境,尤其是合堂教室的教学环境需要改善。
总之,根据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到在淄博师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生本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发现问题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