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财务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培养方案

第1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措施;问题;方案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间的并购重组等经济活动时有发生,随之而来的是会计舞弊、财务造假、管理层犯罪等违法违规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因此社会对于法务会计的需求日益兴盛。法务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在于以会计知识、审计为方法,并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为当事人提供诉讼支持以及相关法律服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法务会计从业人员数量、质量均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法务会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1 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的重要性

就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已成为常态,经济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弄虚作假、事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十分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法务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催化剂”,有利于经济类犯罪事件的解决、良好市场竞争经营秩序的维持。近年来,国外的大量实践证明,法务会计是防止财务舞弊的新型有力武器,可有效规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现象,加大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力度,对于会计资料质量的保证及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均有着深远意义。

2 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属性没有明确定论,未得到官方认可

由于我国法务会计起步较晚,发展至今我国尚未对该学科的属性进行明确定论,官方对于其的认可度较低,种种因素的交叉影响下,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受到了严重制约。首先,就法务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来说,其是法律、会计学、调查学、审计学等综合基础学科知识在内的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法务会计究竟从属于会计学还是法学,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论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务会计教育的开展;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法务会计教育时将其列入会计学或法学下的方向,即法务会计未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国民教育专业目录,导致学生不能明确判断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不能保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

2.2 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尚不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教育过程中整体存在科目偏少、课时偏少、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等问题。① 科目偏少,大部分法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反映,相较于法学、会计专业而言,他们缺乏了大量相关的科目课程,如法务会计、舞弊审计、经济犯罪侦查等特色课程,以致知识网络体系不全面,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较低。② 课时偏少,由于学校对于法务会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对法务会计的课时安排过少,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讲课时“讲不精、讲不细”的现象广泛存在,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一笔带过,深入教学无法展开,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严重降低。③ 专业性学术活动偏少,我国高校的法务会计教学中对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还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能通过课本。而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同学希望能在教学活动中增加适量的专业性学术活动,确保其能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2.3 专业师资力量有限

法务会计作为一个全新的复合型学科领域,融合了会计、法学、审计、证据学等多个学科内容,但我国的法务会计教学主要由法学专业老师或会计专业老师担任,受到专业限制,教师在教学时难免有所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将各学科融会贯通;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开展法务会计博士教育,因此在未来短时期内,法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的增强将成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问题。

3 改进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

3.1 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方案的前提。首先,应当明确法务会计的属性,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法务会计是以法学、会计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汇集审计学、证据学等多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其主体是兼具会计师、律师、调查员等技能的法务会计师,客体是经济活动中的各类经济欺诈、纠纷等违法犯罪行为,目标是综合运用调查、估算、判定等技术方法进行法务会计实践活动,进而为法律鉴定、法庭审理提供专家性意见。

其次,目标的制定严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做到目标定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兼具专署性、简明性、前瞻性以及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可做如下定位:学生具有基本的法学应用基础、财务会计学功底,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妥善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并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需求;硕士则需要具有深厚的法学知识和财务会计学功底,熟练运用法律规则调查取证,高效解决各类经济纠纷,具有创新开拓精神,可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相关岗位需求;博士能够自觉跟踪国际市场竞争变化以及学科的发展变化,具有深厚的法学、财务会计学功底,可胜任跨国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的岗位需求。

3.2 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现阶段我国法务会计教学过程中科目、课时、专业性活动偏少的情况,及时优化课程结构意义重大,具体措施如下:① 增加适量的会计、法律专业课程以及融合课程,法律教学标准朝司法考试方向靠拢,加重财经类课程比例,拓宽法务会计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② 合理舍弃实用性不高的课程,法务、会计双科结合并融合多门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使得法务会计专业学生的压力较大,合理舍弃部分学科、优化课程结构,一方面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可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更多有用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③ 适当增加专业课课时、压缩选修课课时,确保教师能够将重点知识更细致、更全面地教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④ 在保证学生校园生活多样性的前提下,适当削减团学活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学术活动,并将学术活动的开展提升至战略高度,使其成为法务会计专业学生日常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习氛围。

3.3 完善教学方法设计

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事半功倍,当构建好具体的课程体系后,积极寻找配套的教学方法。传统上,法务会计理论教学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以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多种教学法结合为主,为进一步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笔者认为可引入微格教学法,首先,明确课程范围,实验实训课的教学灵活运用模拟法庭教学、案例教学等;其次,制定方案,并将具体的教学方案分解简化后分格,设置每一格的教学目的、对象和步骤;第三,完善相关教学设备,实况录音录像,周期性回放;最后,建立健全反馈评价机制,通过回放录像,组织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评议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微格实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加深对于专业技能的认识、全面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为此,笔者认为应从几点入手:① 大力引进复合型教师,由于我国尚未开展法务会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高层次法务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引进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的研究生、博士生,从而改善教师知识的复合结构。② 加强对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组织法务会计专业教师进修、访问、社会实践,进而不断累积专业知识、丰富知识结构。③ 聘请实务界专家兼职教师。从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以及相应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懂法律又懂会计的实务型专家,一方面弥补高校法务会计教师数量的不足,一方面强化教学活动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当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方法设计、师资队伍建O等方面入手,只有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不断提高法学人才核心竞争力,使其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唐金雪.探析我国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方案[J].商业经济,2012,(19):96-98.

[2]牛建平,王艳丽.我国高校法务会计人才培养困境与可能性出路刍议[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5):146-149.

[3]齐兴利,王静.法务会计: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J].商业会计,2015,(8):4-8.

第2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2.1.3适应服务面向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2.2.4就业创业板块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3结论

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成功的关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要科学严谨,重点和突出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最终目标是使人才培养方案为中高职衔接“立交桥”教育的成功保驾护航,并且能够落地生根、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

[2]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3]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

第3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物流服务与管理。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

(二)继续学习专业

根据专、本科专业目录,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本专业毕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可为:

专科: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素质目标

1.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

2.有较强的安全作业意识;

3.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设备的潜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处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的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六、教学时间分配及进程安排

七、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职业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2.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3.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4.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职业技能要求

1.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非教师系列)任职资格或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工种)技术三级以上等级证书;

2.具备通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3.具备组织物流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能力;

4.公开发表过物流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或参编专业教材。

(三)继续教育要求

1.定期参加所授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进修培训;

2.每学年参加带队指导顶岗实习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80学时以上;

3.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理论;

4.定期参加市级、国家级或出国专业师资培训学习;

5.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或取得双学历、学位)。

八、实训(实验)条件

(一)实训室建设标准(见P103)

(二)实训室建设设备清单(参考)

1.全国物流技能比赛设备清单

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设备清单

3.货物运输实训室设备清单

4.国际货代实训室设备清单

5.快递业务实训室设备清单

九、编制说明

(一)编写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公共课的开设说明

1.语文课程包括基础语文、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语文”,后两个学期为“应用文写作”。

2.数学由基础数学和经济数学基础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数学”,后两个学期应结合专业需求增加为“经济数学基础”。

3.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第四学期为“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商务英语”。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由“文字录入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两个课程模块构成,第一学期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主,第二学期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为主。

(三)选修课开设的说明

1.限定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货物运输、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作业四个方向中选择开设。

2.任意选修课,可结合各学校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供选择的任选课程列举如下:

(1)人文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书法、毕业生就业指导、文学名著欣赏、大学音乐鉴赏、数码摄影及欣赏、创业教育与实践、大众健美操等。

(2)专业技能类:公共关系、消费心理学、超级成功学、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条码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统计、国际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专业课程。

(3)社会实践类:市场调查、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企业生产实践、实训室综合训练。

(四)对于实训(习)项目的说明

1.课程阶段实训

即集中实训(见教学进程表“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室和实习场地,模拟现实企业的员工角色和环境,就某一单项或综合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组织基础上,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分析。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等,熟悉从业环境,参加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目标、要求、实习内容和岗位,联系相关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既要按指导老师和计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也要遵守实习现场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诚实谦恭、虚心学习。学校教务部门或相关系部应深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

考核内容与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鉴定。

(五)证书培训考核的说明

第4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总体计划性和执行性的文件,涵盖了专业学习的全部内容、时间安排和具体要求。各专业都需针对行业发展变化和学生的学业背景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新方向,通过中高职衔接可以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教育面向的是中职学校毕业的一部分学生,他们有意愿在学历和职业知识技能方面进一步深造,通过教育部门统一的招生考试被高等职业学校录取。高职学校针对中高职衔接的学生应该制定出有别于高中毕业起点高职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重点研究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核心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在新生入学前制定好,在每一届学生的整个高职教育阶段使用,原则上不允许在实施的过程中修改和调整,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定要科学、严谨,经得住社会、行业和教学的检验。为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要经历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

1.1专业市场调研与分析

专业市场调研包括对行业企业、毕业生和兄弟院校相同专业的调研。

1.1.1对行业企业的调研

对行业企业的调研首先要对行业企业进行分类,如物流行业有多种物流业态;其次选择出各种物流业态中对毕业生需求量较大,且在行业内规模较大比较典型的物流企业。调研重点是各企业安排中高职衔接毕业生的主要岗位的技术技能、文化知识、职业素养。

1.1.2对毕业生的调研

毕业生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检验者和实践者。当他们离开学校、走进企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企业和岗位的工作,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技能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当前工作要求并在职业上升通道中有一定帮助。

1.1.3对兄弟院校的调研

兄弟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我们的同行者,因此也需对开设同一专业的兄弟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就业的调研,重点是进行个性化切入,了解他们的特色和亮点。

1.2生源结构调研与分析

生源结构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生源结构调研包括对生源的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和基础态度的调研与分析。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生源结构的特点主要有:初中毕业后就读中职学校或高中毕业后就读自考中专班,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积极等。

1.3无领导研讨

无领导研讨又称头脑风暴法,是在无领导即无权威情境下的一种畅所欲言的研讨方法。研讨的内容重点是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专业知识、核心技术技能和核心职业素养。

1.4形成基本内容框架

在上述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框架。基本内容框架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素质教育与人力课程、基本素质与能力课程、专业素养与能力课程、创新创业教育。

2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21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跟进

中高职衔接不是基础教育,而是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各行业、各企业也在这种变换中兴衰交替,因此作为承载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要不断调整、完善和优化,这样才能不断跟进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要尽力做到三个“适应”。

2.1.1适应学生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和广大的群体,有其自身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方法习惯,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所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是“95后”,有的有高中学习经历,有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他们的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程度不同,在物流相关课程中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采取与高职学生差异化的培养方案,教学的深浅程度也可以有所区别。另外,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与高职学生也有差别,因此专业课中的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并可增加实训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例,也可以实训实习课程和理论课程穿行,让学生在实训和实习中深刻体会理论知识的内涵。例如,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的“现代仓储管理”课程中,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实训可以到京东、1号店等电子商务企业进行2~4周。

2.1.2适应社会需求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要考虑是否适应社会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对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社会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对社会有贡献,在职业素养上利于社会、企业和个人发展,在社会公德方面展现良好面貌。因此,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注重加强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2.1.3适应服务面向

物流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大产业,其实质是为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因此在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要体现产业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变化。

2.2突出系统设计、整体构建四个板块的特点

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的制定要突出系统设计的理念,并整体构建出素质教育板块、基础学习板块、专业能力板块和就业创业板块四个板块。四个板块的特点分别如下。

2.2.1素质教育板块

素质教育板块要“实”。素质教育板块由十门左右课程组成,占总学时20%左右为宜。

2.2.2基础学习板块

基础学习板块要“够”。基础学习板块一般十门左右课程,占总学时15%~20%。

2.2.3专业能力板块

专业能力板块要“强”。专业能力板块最能体现专业核心教学内容,一般20门左右课程与专业实训,占总学时57%~64%。

2.2.4就业创业板块

就业创业板块要“真”。就业创业教育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教学板块,此部分的教育在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仅占总学时1%~3%。

2.3完善保障条件和机制建设,突出实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执行需要保障条件的建设,这其中包括软件、硬件和机制建设。

2.3.1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属软件建设,但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充分了解中高职衔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其次,教师要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非常熟悉,并且要有在物流企业工作、顶岗或调研的经历,熟悉物流企业里具体岗位对中高职学生的要求;最后,中高职衔接教师要熟悉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注重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和提高。

2.3.2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中职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理论知识,同时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理论课程的学习无须过多的增强,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应该加强实训和实习教学环节。在中职学校中的实训主要是对物流设备的操作实训,而几乎涉及不到流程方面和运营管理方面的实训,因此应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使更多学生从中受益。

2.3.3运行机制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很大不同,为了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物流学院需要在校企合作、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运行机制上进行全面协调。

2.4重视实施成效检验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科学、实施效果如何均需经过检验,以此来保障成效。其成效检验可通过“遵循”“理解”“评判”“反复”四个方面来进行。

2.4.1遵循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忠实于最初的设计,不可随意调整和改变,如确需调整和改变的,也不宜改变人才培养方案框架和内容,可以在不影响整个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的情况下进行微调。

2.4.2充分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教学团队对总方案和每门课程的共同理解和认识,因此整个教学团队要解读具体任务与目标,形成共识,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达成目标。

2.4.3科学评判人才培养方案

评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得是否系统科学,不仅要检验实施的结果,还要检验实施过程,通过对过程的管理和保障,使人才培养方案沿既定方向有效实施。

2.4.4人才培养方案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

人的理解和认知是有一定规律的,往往受时代背景等大环境的影响,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脱离不开当时的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背景,往往局限于当时的情况,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一蹴而就,往往要经历必要的反复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认识。

第5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吉林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吉林省物流企业的发展及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

1.吉林省物流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发展各个层面对物流发展的重点及要点进行了详细规划。根据国家的“十三五”规划,吉林省政府提出“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和节能环保服务,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集散地”的发展纲要,计划到2020年,吉林省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2013年9月吉林省长春市由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第二批15个物流配送试点城市之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计划在三年内重点打造7个中心,1000个重要物流节点,使物流行业成为吉林省农业、工业、医药等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2.吉林省物流企业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

物流企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物流技能的人才。笔者通过走访吉林省部分物流企业,了解到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具体汇总如下。

(1)工作岗位。物流企业一线岗位急需具有专业能力的基层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如仓管员、配送员、分拣员、信息处理员、理货员等。

(2)职业素养。物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责任感、忠诚度、吃苦耐劳等职业意识的要求,同时还有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适应能力等职业能力的要求。

(3)信息技术。物流企业建议相关院校适当增加物流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4)实践能力。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相关人员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能够灵活使用专业的设施设备。

二、目前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1)课程设置方面。目前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仍然以理论类课程为主,实践类课程比重有限。

(2)实训条件方面。虽然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购置了相应的实习实训设施设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些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3)职业素养方面。在目前人才培B方案中没有设置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毕业生对自己未来职业没有明确认识清,对未来职场生活茫然。

(4)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吉林省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多数是刚毕业就走上岗位,在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三、吉林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1)明确专业定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需要围绕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基层作业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为目标,重新调整,使之符合现实企业实际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为吉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注重职业素养。笔者通过走访物流企业发现,所有物流企业均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一些高职毕业生职业素质欠缺,对工作期望普遍较高,对自己的实际水平认识不足。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建议增加职业素养课程,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深化校企合作。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应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开发实习实训课程, 共育人才。利用新开发的实训课程,发挥校内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作用,达到提高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效果。

(4)提高师资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应与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企业签订协议,使教师在课余可以进入企业学习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对于一些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可以采取邀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共同教学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第6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一、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不是简单的教学计划,而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方案,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一直充分重视此项工作,教务处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的基本流程:每年10月初教务处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和要求,系(部)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确定及论证专业面向的岗位或岗位群,分析专业核心技能,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系(部)组织专业教研室讨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系(部)教学委员会审查后于12月初报教务处、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主管副校长审批,下发执行。一年一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已成为经济贸易系的常规工作。近年来,经济贸易系五个专业(市场营销、会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都能按照高职教育教学的办学理念,凸显“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根据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在知识与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实训时间,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对学生综合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办学模式、符合经济贸易系办学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显示出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2.存在的问题

多年的实践表明,经济贸易系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修订也并非完美无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1)专业建设思路有些模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仍以学科教育为主,办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压缩型,重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忽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致使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特色不明显。例如:没有形成既相对稳定又有高职教育灵活性的专业开发建设思路。专业开发不能根据物流产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缺乏对社会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要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但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其他学校具有同质化的趋向。人才培养方案由公共模块、专业模块、综合素质拓展和专业素质拓展四个模块组成,总学时1830,其中实践教学占总学时占40%,理论教学占60%,专业和专业素质拓展两个模块设置了21门专业理论课程,大而全,没有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设置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教学内容不明晰,没有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之间有内容上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失去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学生分不清职业方向,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3)校企合作不深入,职业岗位调研不充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专科学生的最佳实习课堂。但目前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厢情愿,已进行的校企合作多数也是浅层次的,合作不深入。未能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程序。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未能及时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听取由企业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未能体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导向、校企合作”,创新性开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专业负责人及有关专业老师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外出机会和时间少,未能充分开展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的调研,在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上缺乏统筹安排,临时抱佛脚,没有更多的精力开展规划论证,虽然形成了系、教研室负责人的审核制度,但是由于受专业素质、精力以及获取信息不够全面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修订过程中依然会出现一些误差,以致修订的方案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够严肃,有一定随意性,“以人设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存在“有什么教师开什么课,有什么设备进行什么实训”的现象,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若发现问题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人情、资源等问题致使解决方案搁浅,其结果是影响了课程开发及人才培养的质量。

(4)师资力量较薄弱。目前,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困难就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数量不足,且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目前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专业专业任课老师只有五人,只有一个老师是专业学物流的年轻教师,其余都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或其他学科专业教师转型过来,边教边学,缺乏实际技能操作的经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不能体现高职专业的办学特色。

(5)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实训条件相对不足,软硬件投入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条件达不到培养要求成了特别突出的问题,很多专业实训难以有效实现。校外实践安排也主要是以见习参观为主,不能很好地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教学条件达不到培养合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也打了折扣。

转贴于

二、优化与改革设想

1.找准专业定位,进一步理清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定位直接关系着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而人才培养方案则直接关系着专业定位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高职高专教育旨在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层次实用型、技术型人才,重在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进一步重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2.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工作,成立专门机构,优化课程体系

今年9月份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为了尽可能地完善经济贸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专业更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应该从学期初就着手进行市场调研工作准备,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门机构。深入社会,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状况,搜集大量的市场人才需求资料。专门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进行市场调研,提出专业改造方案,专门机构要由本专业理论水平高、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学经验丰富并有实践经验的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双师型专职教师组成,还要从社会上聘请有经验的现场专家研讨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如何设置课程等内容,不受教研室专业局限性和部门利益限制,真正做到根据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来设置相应课程,避免因人设课。在课程体系中,要特别突出实践教学,突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系统设计,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变化来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和整合课程内容,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的需求。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相对薄弱,要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已经考虑安排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管理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积极鼓励老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也打算引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又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不断充实师资队伍。

4.推进“2+1”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获取双证书、多证书

在经济贸易系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总是将学生在校的时间设置为两年半,因为总担心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太短,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但随着就业压力增大,不少应届毕业生从大三上学期一开学就忙着为求职做准备,开始忙着做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找工作、实习。进入11月份后,求职进入了高峰期,有时课堂上会唱起“空城计”。如果通过某单位的面试,与该单位达成协议,单位要求先实习,学生不愿失去来之不易的机会,可放弃校内课程学习又很矛盾,正常的教学活动受到不少冲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形势下,无论是学校有关管理部门,还是学生都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目前已有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尝试“2+1”人才培养模式,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实践证明,“2+1”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因此,学校已经在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了这种模式。尝试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程,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以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为主,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强化学生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加强岗前就业综合训练,全面推行顶岗实习,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学习与生产相结合,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目前在证书推行方面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考取更多资格证的机会,例如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采购员、报关员等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技能竞赛,让学生成为技能高手。

5.进一步改善实训条件,完善实训教学环节

第7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高职高专 物流人才 专业建设

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物流人才供需错位,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应用性人才的需要。如何使物流专业建设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成为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课题,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进行探讨势在必行。

1.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物流人才供需错位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受主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在物流人才培养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对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教学内容与现代物流相差甚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1.2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口径过宽

物流专业的口径是指学院所设置的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行业,涉及运输、仓储、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多种作业方式。学生在校2-3年的时间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很多院校在设置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未明确培养方向,专业建设口径过宽。

1.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在其课程体系建设及教材的选定上,与本科大同小异,在实践环节上很多院校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学生缺乏足够的实际操作,无法满足物流专业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要求。

1.4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匮乏

由于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物流专业课老师都是半路出家,专业背景不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无法给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不能胜任物流岗位。

2. 我国各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由于我国区域特点的不同,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物流发展状况不一,下面主要从宏观上分析各区域物流特点。

2.1东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随着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区域的物流产业也迅速发展。以长三角为例,长三角处于长江、东黄海结合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形成了国际国内物流聚散节点,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等产业发达,经济总量大,货物中转量逐年增长,成为了进出口货物的重要中转站。上海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浙江省则重点突出浙江依托深水海港和干线机场的国际物流集散地及部分具有口岸功能的国际物流中心和小规模的国际物流网点三个层级,形成了各种专业物流企业。

2.2中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中部地区经济与东部比较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东部地区出现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等问题,东部地区加工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如浙江省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向安徽转移。以安徽为例,形成了皖中、皖北、皖南经济圈。皖中地区具有良好的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网络,以合肥为中心,形成了机械装备、家电为主的制造业物流;皖南马、芜、铜等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以港口为主的原材料及机械装备、汽车等特殊物流产业;皖北铁路运输系统发达,形成了以蚌埠和阜阳为中心的铁路运输系统,形成了煤炭、农副产品物流。

2.3西部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发展现状

西部地区占全国70%的国土面积,22%的耕地面积,矿产资源丰富,已成为保障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重要能源矿产的接替基地,同时也是接受东中部地区生产要素进行大跨度转移的重要空间。西部地区区域物流特点:重庆濒临长江、嘉陵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内陆水运中心;成都位于宝成、成昆、达成、成渝4条铁路干线交汇于此,是西南最大的铁路客货枢纽,公路、航空发达,是西南重要的航空枢纽和客货集散地,已形成综合运输体系;昆明凭借其地理位置,已具有发展特色物流的平台;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地区成为西南地区的主要出海口和出口加工基地;贵阳、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成为西部地区主要制造业基地,形成制造业物流。

区域物流伴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物流人才短缺使其步调不一,一些物流企业明确表明普通劳动力和中、高级人才都存在短缺现象,企业对有经验、有技术的中、高级物流人才求贤若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除了依靠社会培训机构的培养,更主要的是依靠高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其首要任务就是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3. 结合区域经济及区域物流特点制定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3.1明确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确定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开展订单培养模式构建:基于认知规律特点的基础知识体系;基于岗位标准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系;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素质体系。

3.2结合区域经济特点选择窄口径建设高职高专物流专业

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点、物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确定专业方向和具体岗位群。针对东中部沿海区域,如:浙江、皖南可重点考虑港口、码头物流人才需求;对于中部和西部不沿江、河、湖、海的地区,如:皖北、成都重点考虑以公路或铁路运输业务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对于特殊的生产制造区域则考虑特殊物流专业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在物流业务中,50%以上业务及收入是运输作业,所以在专业设计时要足够重视。此外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因其流通业务量大,配送业务发达,同样是专业设计的重点。总之,专业的口径要依本地区物流企业的特点来把握,虽然相对整个行业来说是窄,但能够满足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

3.3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流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的专业化教育

现代物流业需要“重口径、厚基础、专业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职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其职业定位对应的是一个职位层次带。职业岗位的专业化要求毕业生对知识能力有专攻,具备专业领域特有技术技能,这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既要保证专业发展方向,又要做到“技能”型。

3.4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积极引进有企业经历的专职教师,重视行业专家的作用,让企业管理人员走进学校,开展专业课堂,进行专业技能教育。强化培养学校专业教师,让老师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需求,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打造真正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培养物流人才的重要基地,制定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要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物流人才,解决人才供需错位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臣攀,段晓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对策[J],物流科技,2011(9):38-39.

[2] 王朝晖,王志英,鲍玉鑫.高职高专物流专业建设探索与分析[J],中国市场,2008(2):144-145.

[3] 杨佩珍,张无畏,许华荣.西部区域物流模式整合研究[J],商业时代,2005(21):19-20.

[4] 梁春梅.长三角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9):122-123.

第8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它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如RFID、WFN、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技术)来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为加快物联网发展,培育和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 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的重点研究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也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各级部门也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相关战略规划。各地高校积极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全国物联网相关机构也积极开展物联网研讨交流会议,国家教育部成立了物联网及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小组,全国各地物联网研发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目前,我国物联网在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已经得到应用,且应用模式正日趋成熟。从应用层面来看,中国物联网产业在公众业务领域以及平安家居、电力安全、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环保等诸多行业的市场规模均将超过百亿元甚至达到千亿元。

2 黑龙江省适合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就业岗位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发展与物联网感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制造业,支持与物联网通信功能紧密相关的制造、运营等产业,着力培育物联网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在工业、农业、流通业、交通、电力、环保、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在传感器、核心芯片、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传感器网关及信息通信网、信息服务、智能控制等各领域打造一批品牌企业。黑龙江省将针对智能农业、乳业、煤矿、林业、石油等龙江优势领域规划引导示范应用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煤矿安全生产物联网、森林防火应用物联网、乳品安全应用物联网等,以此为试点,探索应用领域不断向广度扩展的途径,以此为牵动,促进相应制造业的跟进发展。争取五年内,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物联网工程师,初步满足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化发展需求,力争五年内,在智能城市、智能生活、智能产业、智能环境监控、智能暖气供热等试点示范领域内实施示范应用工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战略的关键首先在于农业的信息化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智能农业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现代农业十二五当中的缺口1000万人以上。充分发挥黑龙江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和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的农业优势地位,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打造龙江优质优价的绿色生态农业品牌。

发展黑龙江省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人才是关键,应具有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模块应用与网络技术、维护和销售、RFID相关设备的应用、操作管理和维护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应用软件开发、维护和销售、智能农业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高技能职业人才。这为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3 黑龙江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

3.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够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RFID 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和有线系统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具有物联网应用方案简单设计能力。具有较强的通信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具有良好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的系统集成技术员,能够从事石油和煤炭安全智能环境监测、绿色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对物联网的应用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未来物联网发展的需求。

3.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以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物联网”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基础,包括了RFID、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等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互联互通关键,包括无线传感网络,WiFi自组网、远程控制、机器间通信(M2M)的移动通讯网络等通信技术;应用层是具体应用的系统集成技术,包括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商业智能、GIS、工业监控、云计算平台、中间件等软件技术。依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框架,下面列出了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步建议,算是抛砖引玉,其主干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数据库应用、CAD工程制图、物联网技术概论、局域网组建与管理、微机组成与接口技术。核心课程: 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安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物联网软件、物联网软件、标准与中间件技术、RFID系统安装与调试、专业综合课程设计等组成。另外配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包括RFID系统设计实践、基于Web的数据库设计实践、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实践、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与实现),在第五学期的教学周内,根据社会需要学习适应性强、覆盖面宽的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开设小型物联网综合设计实践,要求学生利用IEEE802.15.4标准和ZigBee协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技术结合起来组建简单的物联网并实现相关应用,具体包括: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智能环境监测(比如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管理,智能家居的应用),完成设计报告。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设计报告进行考核。

目前黑龙江从事物联网行业的专业人才极为稀缺。毕业生能够在信息、物流等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领域的运行维护与管理工作,在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环境保护、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暖气供热、石油和煤炭安全、公共安全、政府工作、远程医疗等多个领域中的工作。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物联网方向的职业高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物联网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将形成自己的“职业教育特色”,走集团化、专业基地化、基地产业化的办学理念,并结合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为立足于服务市场培养新型的、复合式高技能的物联网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海滢,刘昭等.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第9篇:财务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

一、独立学院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最近这几年里,社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多,独立学院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截止2014年6月15日,教育部批准的内蒙古地区独立学院名单有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和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独立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要发展必须要依据自己的特点和自身现有的教学条件,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线,即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2008年之前鸿德学院是一所全日制高等专科院校,2008年成为了所全日制本科独立院校。至今财务管理专业仅有两届毕业生。所以财务管理专业一直处在探索与发展当中,在内蒙古地区来说,发展的潜力很大。

(一)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生源及特点

现在有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学生数量之多,使得他们在社会当中也有很大竞争压力。但是仍然有很多单位需求量不足,所以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学生本身有明显的特点:

1.学生的入学成绩幅度较大、分数不高,一般在450分-300之间。

2.一般学生家庭条件比较富裕,也有极个别学生家庭贫困

3.独生子女较多,个性很强。

(二)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特色

从本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方案已经将学院介于本一、二和职业院校二者之间了,但还是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素质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导致培养方案无特色。

(三)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安排上有些欠缺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中没有特点,比较符合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仅有EXCELZAI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中级高级财务管理。其他的课程与会计专业基本一致。

其次,大多数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授课情况自行安排教学内容的课时量,如果2个或2个以上的老师上同一门课时,会造成期末考试重点难点不一致的情况。

再次,大多数课程都都是在课堂集中进行上课,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常用的也就是典型案例、小组讨论。少数课程采用计算机授课,基本没有手工模拟实验。

最后,通过两次大四学生论文答辩情况来看,大四一年的课时量,论文的质量写的仍然不是很高,有小部分学生认真对待论文,很大部分学生敷衍了事。

(四)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教师质量不高

本学院只有3名教财务管理的教师,由于毕业不长时间,只能代课财务管理基础,学生评价较好,其余像中级和高级财务管理等特色课程只能聘请其他本科院校的老师授课。

教师基本没有企业做财务工作的经验,使得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财务问题时,欠缺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这样就会影响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鸿德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鸿德学院学生的特点就注定了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本一、二和高职的方案之间了,但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适应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一些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安排要有关联性,教学方法要改进

在财务管理专业体系上要“厚基础,重创新”,要以财务管理专业中四大模为基础,来设置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模块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教学大纲的工作,减少教学内容不一致现象。要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还需要些先进的教学实验室,比如我们现有的沙盘模拟实验室,有很多高校配备了财务管理四大模块的模拟实验室,是值得我院今后考虑的。

重中之重,就属大四的毕业论文了,要鼓励学生在大四一年中找一个比较理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毕业论文能够紧密结合在实习单位所做的工作去写,使学生将在校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学以致用。目前已经有几家不错的实习单位与本校签约,但是实习条件仍需加强建设。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水平

教师的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就要培养什么样的老师,因此教师也要具有很强理论和实践能力,需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鼓励教师要具备较高级别的专业证书,假期去企业实习。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