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测评系统
在高校工作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信息收集,将之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权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以此考核学生的素质水平。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所得到的数据,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的细化,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研究目的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践运行系统。利用信息网络的手段,通过软件系统,实现测评的自动化、科学化。具体而言,研究该系统的目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现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的可持续追踪
目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普遍是每年一次,在每一学年末进行。通过系统对反映大学生该学年的综合素质的数据进行保留,直到毕业当年,该生可查看其大学四年的素质变化的记录。而这份记录可作为大学生找实习岗位时,用人单位通过这份记录了解该名学生之前在校的表现,以及综合素质体现的优势或优点,给予合适的岗位。也可以作为毕业生求职时,用人单位衡量其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的依据。通过这份记录,可避免部分学生大学期间表现好,但临场考试发挥不理想而错失工作机会的情况。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除了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估得以体现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其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指标中德、智、体这三方面的权重要均衡。而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偏向于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则其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指标中“体”这方面的权重要扩大一些。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学习为主,“智”这一权重要绝对性的比其他方面大一些。但这三方面的权重比例,可以根据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的侧重点确定更合理和科学的比例。
(三)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
通过对各班学生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尤其是专业素质方面的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影响的量化,可以衡量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效果,从而使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加以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达到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四)实现学生的自我衡量和示范作用
通过每一学年的综合测评,学生总结过去一学年的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衡量,找出与标准的差距,发现自身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通过综合测评,个别学生在德智体这三方面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显示出其独有或强大的优势。这些同学将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既有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的问题,又有实践操作上,如系统设置、系统需要人工操作所需要的结合环节等方面缺陷。
(一)测评指标体系不科学
测评指标的权重比例不科学;这表现各个学校难以将自身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设置测评指标体系,造成测评指标权重比例不科学。如有些学校都把“体”这方面的权重设置较低,这造成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忽略自身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强壮的身体,较强的心理素质的保障,其他素质都是天方夜谭。又如有些学校把“智”这方面的“实践类课程的参与”比重设置较低,这会使学生只追求学业上的成绩获取测评分数,而忽略关于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参与或创新。
(二)测评结果未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
在引入量化的方法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后,不仅提高了测评效率,而且避免了之前测评方法中自评、互评、班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评定这些主观行为所夹杂着的个人色彩。但由于每位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能动性也是不同的,而且测评技术上不尽完善,存在局限性,有些量化指标还比较笼统抽象,造成测评结果未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如思想道德素质这部分如何量化,如何赋值,而专业素质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来测评,实践及创新方面的赋值也较难把控,是否存在滥竽充数、谎报的现象。
系统方面,有些学校的测评系统,在自评部分本应由学生自己评价,但是系统设置为学生本人自评后还要由班委再评,结果由班委定夺。这难免会造成偏差,班委可能会以主观判断、与某位同学的友谊深浅,给予片面、带有个人色彩的分值。
另外,很多高校的综合测评工作都是在每学年年底进行,对过去一年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这种方法缺乏动态性和主动性。从本质上说,大学生素质是通过心理现象体现的,因此它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对某个素质在量的积累后发生质变的时刻,采用这种每年年末再进行测评的方式,无法及时反馈。另外,某些素质不一定在大学期间就有明显表现,而需要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样的评估方法往往预测性不高。
三、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基础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基础。
表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指标重要性调查统计表
(一)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本项目组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遴选了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8份。要求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强调集体的认同感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对实践类的课程积极性较高,希望自己在科研成果上有所收获;注重身体素质、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调查情况详见表1。
对各个指标分配的权重不同,直接影响测评结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及频数统计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在人员评价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它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严谨的数学理论为基础,保证了定量分析的有效性,所做出的权重计算和评价也更科学和客观。因此,在本文所构建的测评体系中,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在将决策问题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的基础上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后由他将之引入教育评价领域用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问题层次化,按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对同层次中各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相对重要程度,并把比较判断结果按给定的标度量化;最后通过统计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
在对本校学生对所设定的学生综合素质各层级指标重要性的调查基础上,本项目组织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各班辅导员老师,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再分析,确认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关于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应用已有很多参考文献,如孙咏梅等(2011)《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赵洁等(2005)《基于AHP法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2]等都详细阐述了此方法,并且借助计算机软件,使繁杂的数学计算过程变得容易操作。本文确定的各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本文在此不做详细的过程推导,仅以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过程为例做简单说明。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度系统(相同:1,稍微好:3,明显好:5,强烈好:7,极端好:9)和重要性排序情况分析,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表2 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λmax=2?摇CI=0?摇CR=0
(二)减少测评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公平的因素
采用逐月认定的方式。很多高校的综合测评是每年年底举行一次,学生多,且每个学生要涉及思想、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各指标的评定,信息量大且复杂,会出现为了节省时间,而对谎报或假报的情况没有进行查实就给予评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本系统采用逐月认定的方式,通过系统功能的设置,每月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一次认定,由学生申请,提交系统,进行认定。将繁重的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既避免堆积到年底,信息量大,又减轻测评工作压力。
在系统设置上,避免由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班委定夺的情况。系统设置时,可以设置自评和班委各占一定比例,且系统最后要由学生管理的老师确认才能最终将数据提交到系统并进行计算分析。自评所占的比例大些,达到由班委确认各班学生所填项目的真实性和具体性,而非由他们定结果,而系统需要学生管理的老师确认,是确保在自评和班委评定出现冲突和不一致时,由老师确认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使数据更客观和全面。
四、建立实践运行系统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关键
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后,如何将这套体系通过软件系统在实践中运行起来,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关键。
(一)采用B/S(浏览器/客户端)架构
B/S(浏览器/客户端)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方面被普遍使用,是Web发展后出现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用于在安装了Web浏览器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库软件之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对系统中的信息实现操作。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将用户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这种架构,只要有网络,有浏览器的地方,学生就可以登录素质测评系统进行操作。
B/S结构其主要的特点有:简单的维护和升级与较低的开发使用成本,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实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在模块化设计管理方面具有容易实现的特性。本项目采用该架构的模式如图1。
图1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组织架构
(二)实施方案
服务器:通过VC编程作为一个界面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数据库:采用MSSQL Sever 2015做一个数据库平台,把学生填的数据及系统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构储存到这里。
操作界面设计:学生输入用户名、密码之后进入素质测评系统的界面,界面现实几大模块,由系统管理模块、测评成绩管理模块、基础管理模块、加减分管理模块及留言管理模块五部分组成。
系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四个方面。依据这四项指标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每项一级指标下分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从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内容。
黑盒测试:随机抽取学生测试该系统,看功能是否实现、是否有漏洞。
该系统设计了三个角色,分别为“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登录系统,可查看、修改个人信息,进行各项素质测评的数据输入;教师登录系统,可查看自己所属班级学生的信息,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修改和分配权限并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操作管理。管理员业务流程图如图2。
图2 管理员业务流程图
五、结语
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收集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思想、学习、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建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指标的测评体系,以全面测评大学生素质的一种评估方法。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能使这种评估方法得以成功实现。随着高校任务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大学生综合素质系统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课题,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咏梅.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1.
[2]赵洁.基于AHP法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
[3]梁晨.基于Web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林钦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构建――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5]丁汉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6]丁旭.基于B/S架构的软件项目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的越来越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客观评价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关键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本文对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特别是遭遇了金融风暴后,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从而导致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重新高标准定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如今,就业市场上复合型、经验丰富型、外向型、创新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而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及计算机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9]。大学生要从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必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利用大学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的重要依据的综合素质测评来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佼佼者。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包括能力)、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建立评价体制的目的是促进教育与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要[2]。
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沿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2];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发现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以评促改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毕业择业和自我发展。对于学校而言,综合素质测评有利于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为评定奖学金、评先推优和推荐毕业生就业提供客观依据,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效果、评价人才的尺度之一;有利于学校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提高学校规章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2];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培养目标逐渐逼近[2];有利于激励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有利于激励学校完善管理制度,促进高学校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2]。
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仅具有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评价作用,而且具有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思考。
二、如何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是关键。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发挥增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关键。
1.建立有力的保障机制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利于整合管理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是高校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已成为许多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调。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以“教学、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目标为前提的“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测评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9]。“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应以高校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各系学工办工作人员及相关团学学生干部成立“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分支工作组”,具体负责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和评先评优工作的服务、监督和指导;各辅导员所带班级应该成立“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日常资料收集和每次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具体执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综合素质测评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
2.坚持科学的测评原则
(1)科学正面的导向性原则。它是指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权重、标准以素质教育作为综合测评的指导思想,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让学生的品格、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养成与发展起到鼓励和导向作用[6]。导向性原则要体现它以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目的的方向性,体现使学生进入社会层面的时代化与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个性化原则,兼顾能客观、综合体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与层次性。
(2)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从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力求可比、可测、简易。可比是指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可测是指该体系能获得足够的信息,使评价对象在这些项目上的状态进行量化描述方法更简易,具有可操作性[7],能反映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的科学性,首先要规划制定科学的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简易化分解,避免某些指标过于原则、抽象和概括,尽量做到具体化、行为化。在具体实施评价过程中,要把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定量分析中合理运用定性方法,使量化指标的含义更清晰,在定性分析中充分利用量化手段,使定性分析指标更易于操作[6];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利用相对评价进行学生在集体中的横向比较,以凸现个体之间的差异。利用绝对评价分析学生个体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客观鉴定学生的发展状态。在实施过程中,还应逐步淡化相对评价,突出绝对评价的主导作用;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利用自查自评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利用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时代竞争意识,等等[6]。
3.设置合理的测评内容
评价内容的设计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应具备素质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及其权重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使学生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确定了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4]。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综合素质测评要素集和权重集的设置,应基于以上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4],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评价学生,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它对不同的学生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能够确切地了解自己与评价目标的差距,以促使其自我调适和不断改进。指标体系中要素集、权重集的设置应该在致力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事前做好测评方案及测评的宣传和资料的收集工作。
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小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8]。因此,在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前有必要由辅导员召开各班综合测评小组与班干部工作会议和全班学生班会,向同学们宣传和解释测评方案及测评工作的程序,这样既能避免产生误解,又能引导学生认识到素质测评也是一种教育。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每学年初就应该进行综合测评方案的宣传,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素质培养目标发展,并安排班级综合测评小组和班干部随时、全面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引导,而且有利于学校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在测评工作开始阶段,收集学生的学年或学期的综合素质自评小结,以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最后,全面收集资料以便充分有效地进行测评工作。
(三)过程中要做到严肃、透明、客观。
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每次综合素质测评时,大学生都十分关心测评过程是否严肃、透明,测评结果是否客观。测评工作对高校学生工作十分重要。测评工作搞得不好,轻则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重则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高校的稳定发展[3]。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同时增加测评工作的透明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及时了解测评情况。严肃认真对待测评工作,是保证测评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综合素质评价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的循环过程[5]。在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心”及各系分支工作组要随时起到决策与监控作用。对于在测评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内容要集体认真研究,谨慎决定,做到标准统一;对测评数据要认真核对,力求精确。测评工作同时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是测评工作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是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是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情况说明具体原因[3],使学生思想上能正确理解,心理上能舒畅接受,争取得到最客观公正的测评结果。
(四)正确运用测评结果,加强反馈、激励、引导和教育。
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不仅仅是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和盲目地进行量化排名、加分和数据统计,还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做人处事态度、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文字描述,对学生的优缺点的评价,对其发展方向的建议等。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和建议重新审视自己的表现和价值,做出新的角色定位,及时调整行为方式和心态,明确发展方向;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有目的地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对大学生加以全面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奖励项目,根据奖项的评奖目的和评奖要求,有针对性地运用测评结果,按需所取。对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应予以支持,可以建立单项激励机制,设立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使受奖面大大提高,使学生的个性素质发展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建立“人人得赏识”的机制[4]。
(五)事后要不断总结、反思,逐步完善测评方案。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暴露其弱点和不足,有利于其改进和发展。因此,测评工作结束后,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工作大局出发,不断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广泛征求和吸收辅导员、学生、专业教师等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并加以总结和反思,作出合理的规范化规定,以求投入运行更完善的系统结构方式。这样既使方案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又使方案较好地适应新的情况,始终发挥好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实践证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作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评价制度,在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的不断变化,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特色等,不断研究、改革、完善大学生评价制度,建立真正科学、规范、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测评工作中做到严肃、透明、客观,使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进入良性循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切实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洪盛志,郭聪,黄爱国,孙明福,范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网上测评与高校德育创新[J].世纪桥,2007,(143):129-130.
[3]陶钦科.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4):36-38.
[4]郭欣.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关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1-123.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实证调研(中国青年研究),2005,(4):47-49.
[6]范纯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综述[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6):75-78.
[7]唐莉,唐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J].教育与管理,2008:23-24.
[关键词]创新能力;素质培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014-1.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文凭,更要有素质和能力。这种需求的变化对高等院校如何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了解社会对经济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地修正培养方式,才能使我们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综合性的人才。
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具有实践性、交叉性和互通性的特点。它不是单纯通过书本学习就可以获得,往往是通过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在参加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它也具有交叉性和互通性的特点,即参加一项活动并不只是单纯地提升某一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多种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一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其他素质和能力的获得。因此,要以需求为导向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新形势下创新开展经济类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在模式构建上应更注重以活动为载体的平台建设,通过三个系统工程覆盖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各个方面,同时用综合素质测评的“硬管理”来监测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软指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持续提高。
一、以健全人格培养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健全的人格的培养是工作的重心和中心,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要加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明责任,知荣辱”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承担起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其次,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在基本的政治理论课学习之外,开设学生业余党校、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各种方式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再次,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组建心理健康协会、开设心理咨询室、引导学生开设自己的心理网站和组织面向辅导员群体的心理专题培训等形式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后,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而言,由于未来的工作性质,诚信意识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学校期间,进行诚信教育和廉政教育将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树立廉洁公正的意识,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应该具备的职业操守,以及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注意的方面。这样不仅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学校赢得较好的声誉。
二、以实践育人工程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和完善。人们的能力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和得到发展的。大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锤炼。
(一)多种形式配合课堂教学,完善实践环节
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学生熟悉各种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管理和处理软件;通过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的结合训练,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充分利用横向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形式,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假期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将专业与实践相结合。
(二)多样活动提升实践育人效能
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可以请用人单位走进学校,用仿真的应聘过程使学生发现自身现有实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锁定优秀的学生,并提供实习的机会,以便更好地培养人才、使用人才。
(三)整合社会资源,优化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兼顾社会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为此应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联络、联合,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同时开创多种校企结合的新形式。
1.订单式培养
遵循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采用“双导师”制,依照“定岗定标”的方式考核成绩。学员在完成原专业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参加用人单位安排的职业教育课程,并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业务实习活动,最终考核合格的毕业生将走上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这种方式促进了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促进了学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2.实践基地的建立
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锻炼的岗位,为此应广开渠道,积极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多个实践基地。让学生到单位进行实习锻炼,提前感受社会氛围,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
3.人才实训进校园
这也是校企结合的一种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人才”实训营项目计划。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校企共同安排培训计划,期满后用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即可获得用人单位正式的实习岗位。
通过以上三位一体的实践训练体系,可以使学生在模拟实践过程中吸收和升华课堂知识,促进其专业素质和技能同步增长,从而在未来职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三、以科研创新育人工程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科学研究既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又强调了勇于创新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对策。通过思维盛宴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科技创新的门。其次,成立专门的学生科研组织,推动科研的发展。并在活动中使学生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交流感受,开展科研项目,举办并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实现了科研与创新的完美结合。再次,实行科研双导师制,提升科研水平。应配备专业导师满足学生对学术科研方面的需求。老师们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明确研究方向、确定研究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最后,开办学术杂志,浓厚学生科研氛围。既可以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又能够活跃校园文化。
四、以精品活动为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找到了锻炼自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育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陶冶高尚情操、培养优良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开设艺术鉴赏类课程,丰富学生的内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开展丰富的艺术类活动,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展示才华。举办多层次的主题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各展所能。
(二)完善两个规划,使学生明确目标,不断提高
1.学涯规划
帮助学生确定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了解大学阶段为什么要学、应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的问题。从而帮助他们规划好四年的学习生活,充分利用大学的短暂时光磨练意志品质,学好知识、掌握好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2.职涯规划
在做好学涯规划的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大学阶段的重要一课。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将来准备干什么,能干什么,进而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五、以综合素质测评激励、引导学生
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考察学生在校期间在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取得的进步。按照基本素质与发展性素质,通过赋分项与扣分项来反映学生表现。综合素质测评表由学生所在班级和系共同打分,力求全面、公平、公正地对每个人进行评价,实现教育的目的。通过成立测评小组,对学生的日常相关表现进行记录,作为测评依据。并且将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分管理,四年共4学分。本科学生应在规定的学年内取得相应的素质学分。学校应将综合测评结果作为奖学金评定的依据之一。通过这种方法确保在素质教育实施中,将软指标进行硬管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辅导员 考评 内容体系
体现以上岗位要求和工作责任的辅导员考核内容体系,按照全面、客观、科学的建构原则,要综合对辅导员的品质、能力和工作三个层面设定考核内容。
一、品质主导型:对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的考核内容
对辅导员基本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知识素质、心理素质和个人魅力等五方面的内容。1.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能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能自觉履行国家、学校的教育方针,能够运用马列主义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教育学原理,并利用其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律;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学生共有的心理活动。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能够在学校、学院党委指导下主动开展工作;热爱学生,理解尊重学生,全面关怀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人师表,率先垂范。4.具有心理素质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意志品质坚强,心胸开阔、宽广、豁达。要求辅导员具有健康的心理、较高的心理成熟度和健全的人格。
5.具有个人魅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富有感召力、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其高尚人格、德行和风范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带动学生;富有人情味和亲和力。
二、能力主导型:对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的考核内容
胜任力是使辅导员能够有效工作或更好工作的潜质,包括动机、品质、个性或态度和行为等关键特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辅导员应该关心热爱学生,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这就要求在以下七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能力考核。1.教育教学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授课仪表端正,举止得当,思路清晰,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教育能力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之所以能称为教育者的资本。2.组织管理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工作有规划、有落实;决策果断;知人善任,团队意识强。辅导员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对活动的选择、方案的制定、活动开展的运作及活动后的总结能有完整的、详细的考虑以及有力的保障措施。3.服务辅导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能够开展帮困助学、生涯设计、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工作。辅导员要做好对学生的服务和辅导工作,从帮困助学、生涯设计、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帮助学生健康成长。4.政策执行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能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工作富有预见性、创造性。5.调查研究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能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辅导员调查研究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6.语言表达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语言简明准确,感情投入,因人而异,沟通有效。没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能以理服人,就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能说能写,这是基本功。
7.运用工作新载体能力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能利用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网络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学生由于其隐蔽性增加了安全感,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
三、工作主导型: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效果的考核内容
高校辅导员工作客体、内容指向和价值凝结的对象性特点,都要求辅导员考评内容要关注大学生这个对象的发展程度上,一般看来,要在以下十个方面考虑辅导员工作的效果。
1.课堂教育与专题教育
此考核点对辅导员开设党课、人文素质、形势政策等课堂教育或讲座,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和素质教育等进行考核。
2.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
此考核点对辅导员开展个性化大学生涯设计活动,低年级有效开展大学生涯设计活动,高年级加强就业辅导情况进行考核。辅导员要对大学生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教育。
3.组织建设与骨干作用发挥
此考核点对辅导员开展的党、团、班组织和学生社团等组织建设和学生“三自”作用效果的考核。辅导员通过加强对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及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不断增强学生组织和学生骨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4.帮困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掌握贫困生基本状况,建档和资助程序规范,帮困助困有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导服务。
5.学风建设与文明宿舍创建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定期开展学风教育,经常跟班听课,措施有力,效果良好;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宿舍安全、卫生状况良好,学风浓厚。
6.素质测评和评优工作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进行的素质测评严格、真实;学生奖惩公平、公正、公开;有效的对优秀个人和集体进行宣传。
7.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8.校园文化与科技创新活动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样,学生参与率高;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科技文化节、“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
9.信息与宣传工作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及时掌握、汇报学生思想动态;校内、校外舆论氛围良好。要经常性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及时汇报。
10.安全稳定工作
此考核点要求辅导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违纪及突发事件处置得当,无不良影响。要认真做好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在学生入学初就对其开展安全教育,多和学生接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对学生中带有危险倾向性的苗头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德育为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实质;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大中学生学业与就业问题的学说和方法体系。职业指导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和职业岗位不适应的已就业者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一、高校就业指导的实质应是职业指导
现行各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还保留着很强的行政工作痕迹,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没有以塑造大学生、“教之以渔”、提高其就业能力为中心。在实践操作中,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传统的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政策解说、组织招聘活动、再加传授学生喜欢的技巧指导。毫无疑问,这些工作对学生就业是有帮助的,但这种应急性安排,同学生的职业生涯预备和发展相分离,只重就业之果而忽视发展之根,本末倒置。
(一)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
我国高校重就业安置的就业指导模式不利于就业质量的提高。在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时,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就业率,不管就业质量如何,尽量让毕业生在规定的期限内找到一份工作,最终各高校的就业率都不低。但这种高就业率却掩盖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难,漠视了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同酬的极度不合理,漠视了重点大学就业率低过一般专科院校的非正常现象,出现高就业率下毕业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也诸多抱怨的现象。可以说是低满意度下的高就业率。
(二)先“就业”后“择业”
现行的就业指导工作围绕就业进行,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必然提出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先就业再择业”,越来越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的大学生起到了误导的作用。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之初,没有慎重考虑,抱着“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进了第一家公司,无论这家公司是否好,是否是适合他的,总之在他们的心中,总是认为这一家只是跳板,更好的“一定”在后面。导致频繁更换工作单位,毕业十几年了仍不能定位。
二、提升高校职业指导方法
职业指导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涉及领域宽泛,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工作规律和专业化的方法。以下从六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随着社会进步,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不断提高。职业指导过程中咨询指导是一种常用的技术,顺利实施咨询指导,使指导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非常重要。全面地接纳、关心、尊重学生,可以提高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可以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放松,畅所欲言,与职业指导人员交融在一起,促进问题的解决。应做到真诚相待,也要以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与学生接触,坦率地与其分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体会,并提供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二)实行“个性化”指导
职业指导如何才能对学生更“实用”?关键应在“个性化”指导上下功夫。将职业指导深入化、体系化,转目前的“学校本位”、“团体辅导”为“院系本位”、“个体辅导”。
目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其本质是盲目。在校读书期间普遍缺少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科学合理规划,不少在校大学生盲目跟风,走了很多弯路。考证热、考研热、考G考托热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不甚成熟的心态,也造成大学生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浪费。而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由原来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基础上改组而来的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显然能力有限。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主要是组织一些校园招聘会,以及对毕业生求职进行一些团体指导。但由于人力物力所限,中心通常不会对毕业生进行个体职业指导和信息服务。而对非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得到校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应咨询和指导就更为有限。因此,院系级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是无法忽视的一个中间环节,毕业生职业指导必须回归“院系本位”。只有在院系级层面上,职业指导才能更深入,才能真正把个体充分考虑在关注的视野之内,针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指出学生的症结所在;院系可以针对自己的每个学生进行相关的咨询或者职业发展方面的系统测验,完全有力量实现职业指导的“个性化服务”。
(三)搞好学生素质测评
在职业指导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哪些人适合做哪些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职业指导人员首先是能帮助求职者真正了解自我,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技术方法就是心理素质测评。目前常用的心理测评,按照与我们职业指导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划分,一般分为职业能力测评,人格测评,职业兴趣测评,气质测评等几类。随着测评技术的发展,目前人们又采取了情景测评技术。
(四)开设职业指导课
职业指导课程构建要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要适合学生需要,满足学生要求,解决学生实际等,要注意充分发挥职业指导课程独特的教育作用。 二是针对性原则,课程内容的针对性,是实用性的进一步深化,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理想、做人、创业、求职和就业等问题,并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是阶段性原则,内容体系的阶段性、层次性,是逐步完成职业指导目标与任务的客观要求,课程如何设置,每个年级实施的主要内容、完成的主要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进程,不同时期的需要和困惑,分别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 综合教育 知识体系 研究
一、当前理工院校综合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政治和国家大事漠视,社会责任感缺乏、集体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强、文明素养较差,知行不统一、诚信意识淡化、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较强,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信仰宗教问题方面,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有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一学生为0.58%,大三学生为14.44%。大学生考试不诚信现象也非常严重,考试作弊或有过弊想法的占55.85%。
2、综合素质测评不全面,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目前,大学生素质测评在各高校的称谓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以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颁发的《中国普通高校学校德育大纲》、《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作为学生素质测评指标的设计依据,把学生的素质划分为德、智、体等三个主要方面,并分别赋予权重,加以累计,并通过对学生得分分值的排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由于评价体系产生于过去的应试教育,容易导致学生注重智育评价,而忽视了对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没有体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思想,在一程度上影响到第一课堂的教育效果。
3、德育教学模式、方式单一。一直以来,许多高校不重视德育工作或者是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加上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方法单一。调查发现,40.82%的学生希望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8.78%的学生希望演讲、辩论、看电教片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4、教育资源零乱,教育目标不够明确。高校除第一课堂之外,可利用的资源很多,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日常管理教育、课外科技文化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
虽然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很多,但是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形成明晰的教育目标,教育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综合所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综合转变入手,提出培养原则和途径,其中开展综合教育不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关于综合教育概念的界定
综合教育,特指在校四年除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第二课堂的教育),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承,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和中心,促进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涉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等多个方面,它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时代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起到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的作用。
三、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教育知识体系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综合教育包含了德育的主要部分。因此,综合教育比专业素质教育在深层上更能反映人才的质量,所以要予以重视。综合教育知识体系主要由四个教育模式,即思想教育、创新教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24门课程组成[ 14门必修课程(核心课程),11门选修课程]组成。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分阶段修满53学分。
1、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修满16个学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日常思想教育、品行鉴定、操行表现,毕业教育,商务礼仪等。
(1)入学教育与军训。军训是一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途径,通过军训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磨炼意志品质,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人民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传统,同时与入学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安全、专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每年新生入学后即参加军事训练和入学教育,时间为2周,2学分。入学教育主要内容为家长座谈会、开学典礼、校园参观、专业介绍、校史介绍、校纪校规学习等;军训主要内容为:部队常识、军事理论、队列、拳术、阅兵等。
(2)日常思想教育及品行鉴定。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遵纪守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修养。主要内容包括:形势与政策教育,采取集中报告的形式,由社科系教师担任报告员;报告、讲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热点、焦点问题;组织班级学生参加升国旗活动,增加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党团班级活动,主要包括: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与教育,团校团课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团支部风景线活动、团内民主评议、评优表彰、主题班会等;大力加强大学生党员"三个代表"实践团建设,使其成为大学生党员自主开展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优秀团体。
(3)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诚信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诚信品质。本活动项目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安排,以助学贷款、缴纳学费、考风学风建设等工作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活动蕴教育,并建立学生个人诚信档案,组建学生诚信考核体系,并逐步与社会接轨,为用人单位提供依据,努力促进 “人人知诚信、处处讲诚信”的感恩、和谐的学校氛围的形成,着力增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4)毕业教育。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以第一课堂《就业指导课》为依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择业教育、文明离校教育、毕业生评教、毕业典礼、优秀毕业生评比表彰等,以“毕业生文明离校月”等活动为载体,帮助毕业生正确理解国家现行毕业生就业方针和政策,帮助暂时尚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办理好户口、档案存放手续,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专业前景,客观分析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就业与深造、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培养大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意识。
2、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本项目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首先通过课堂主渠道 “创新学”的讲授,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创新理论、意识和观念;其次由学生处和校团委开展系列活动,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科技学术报告等,科技学术报告(讲座),旨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同时建立制度保障,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该科目学分不得少于6学分,提前一年毕业者可减免2学分。
3、文体活动,要求学生修10学分,包括文艺活动、美育活动和体育达标。通过学生文化艺术节、寝室文化、社团文化、卡拉OK、舞蹈、话剧、百科知识、书画等活动活跃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陶冶情操,增进友谊,拓展素质。通过早锻炼、体育课、群众性健身活动、课外自由活动、球类运动和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一年级学生可采取集中做广播体操的方式进行,二、三、四年级则主要采用跑步打卡的方式。
4、社会实践,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社会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勤工助学、党团活动。通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使学生在深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国情,学习革命传统,接受实践锻炼,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身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劳动观念、群众观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可以将自己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和社会的实践情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办一些实事,并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又使自身在奉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1.1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控制
以宿迁学院2012级A、B两个健美操选项班为研究对象,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为女生,各30人。教学实验从2012年9月开始至2013年1月结束,按照教学周历进行,同一任课教师,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教学内容相同。采用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为本研究的测试工具,身体素质以50m、1000m、立定跳远、原地掷实心球四个项目为标准。实验前对两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心理指标进行T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视为同一群体。
1.2研究方法
对A、B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专项技能进行测试,心理指标发放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在2012年9月和2013年1月两次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教学实验法,实验班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运用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之中。积极利用显课程与潜课程相结合等手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都尽可能选择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形式,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2]。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构建
进行实证研究必须构建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见图1)。根据高校健美操教学特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再通过教学的主体、教学环境氛围以及整个健美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的自身魅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都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健美操课的过程渗透从优化教学方法,深挖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出发,通过健美操教学表演和比赛、各种游戏法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方法。主体渗透、氛围渗透以实现身体素质、专项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综合提高为目标。最后在整个教学模式构建中科学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能准确地体现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健美操教学中的研究效果。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证研究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健美操教学目标为主要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分清主次目标,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服从于健美操教学等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与任务[3]。该教学模式的操作主要通过教学主体的示范渗透、教学过程的环节渗透和教学环境的氛围渗透来进行[4]。实验时要注意,第一,体育教师构建好整个教学情景,如何对待学生,怎么样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二,熟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教学器材、场地等资源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学过程中还要区别对待以及重点关注有内向、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活跃、乐观、阳光的日常体育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结果分析
3.1身体素质变化比较分析
由表1可见,实验班1000m成绩较实验前显著提高,P﹤0.05,差异性显著,而对照班4个项目和实验班其它3个项目体质测试成绩在实验前后虽然有所提高,但P>0.05,未见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专项考试成绩比较发现,A、B两班成绩没有显著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意义(表2)。
3.2心理健康指标变化分析
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利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状况自评量表——SCL-90,集中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按照填表要求统一测试。共回收问卷12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为100%,最后对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如下。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后心理素质各项均有提高,总分也较实验前降低(见表2),心理素质测评分数与心理健康水平成反比,说明实验后实验班总体心理水平高于对照班。2012级新生与全国常模人群的比较分析2012年9月,2012级新生在上课第一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检测。从表4、5、6中分析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都有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上,经过与全国常模比较T检验,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同龄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存在着显著差异。经过两个学期的大学体育教学后,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健康水平测试。表5中,学生2013年测试总分及因子各项平均得分比2012年测试分数降低,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了。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度,从2012年和2013年与全国常模配对T检验结果看出(见表6),P值从0.02升到0.48,P值从P<0.05到P>0.05的转变,说明到2012年研究对象人际关系敏感度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达到了全国同龄人的同一水平。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