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小结]: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化合反应,要着眼于生成物是否只有一种,判别某化学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要着眼于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有没有跟氧发生反应。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化学反应类型的方法。有氧气参加反应.且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的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板书]:四.氧气的用途
[讨论]:课本图1-9氧气的用途,各种用逮分别体现出氧气的什么性质?
[板书]:(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A炼钢g,宇航C.气焊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四)总结、扩展
氧气是初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氧气进行了具体辨析。其中,氧气跟碳、硫、磷、铁、石蜡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五个反应的现象及文字表达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四.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最低成分%最高成分%
氢气4.174.2
一氧化碳12.574.2
甲烷5.015.0
乙炔2.5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B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D停止加热;
关键词:范例教学;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259-01
在教学内容中,很多重点知识内容的讲解往往会列举出一个或多个范例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教学内容中的范例将教学内容系统的串联起来,相互直接发挥着直接连带的关系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合理利用这些范例,对教学内容不断深化、促使学生思维模式得到拓展,深度挖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一、应用范例教学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基础性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们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不断的开展过程中,寻找学生们的兴趣所在,进而投其所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学生们的年龄、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的考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实现高效性的课堂教学。例如,在学习“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基础性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得学生们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又如,在学习“纯碱”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结合生动有趣的化学小故事引导教学,使得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掌握知识内容。
2、尊重学生兴趣的原则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想要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想尽各种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体现了尊重学生兴趣的基本原则。为此,范例的选择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容易理解、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范例内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资格,使得学生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例如,在学习催化剂内容时,为了要学生们了解催化剂的实际作用,教师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中介行为作为形象的比喻进行引导,学生们很快就了解到了催化剂在化学实验中扮演的角色,掌握了基本的知识脉络,对进一步的学习相对来说就简单不少。
二、在初中化学中如何应用范例教学
1、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范例
教学任务开展的目标无非是实现学生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的标准。范例教学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明确所要解决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要明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围绕着一定的教学任务目标开展教学,并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原理以及技能等选择恰当的教学范例,在范例教学中按照传达的知识内容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学习“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教师会以钠为例,进行实验操作,探索酸碱的化学性质。将钠粒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则是发出耀眼的白光、钠迅速熔成白球,上下窜动,并伴有嗤嗤的响声。然后,教师在烧杯汇总滴入苯酚,水马上变成了粉色。对于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兴趣爱好,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路,提出为什么会出现粉色的问题。这使得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接下来教师就理所应当的引出本节课程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验现象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
2、注重提高学生对于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是关于自然的科学,也是关乎人类的科学,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初中化学所学内容大部分涉及到的是认识生命的过程,探索人类不断进化繁衍的历史。同时,化学所学内容中也包含人类未来发展生存的手段以及获取自由的方式。也有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等等,通过不断的探索、探究,寻找到具有价值的资源。这些所谓的研究并不是没有任何作用,可以通过研究出来的规律或者实验手段对自然过程或者物质进行模拟或者人工合成,在任何其他的领域中可能会应用得到。所以说,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无法脱轨。例如,在学习稀盐酸与氧化铁反应实验中,生活中可以常见到这种反应实验的应用作用,就是除铁锈的原理。又如二氧化碳的灭火作用,一般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的不可燃以及不助燃的化学性质以及密度比空气大的物理性质。
3、注重教学反思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来了解学生们对教学课堂中的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参与问答形式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如果课堂时间有限,也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之间一对一交流,争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意见,不断促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仅要虚心接受学生们的题意,也要与其他教师交换经验教训,相互借鉴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优化化学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范例教学方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范例教学,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开展中不断创新、探索,促使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化学科目是既有意思又复杂的,有意思在于学生对新科目的好奇,而复杂则是在接触化学后,面对各种各样的化学概念,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每个知识点都是独立的,不能将它们融会贯通。在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往往借助死记硬背的方法向学生们灌输化学概念,这样学生难以深化化学概念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信息加工与问题解决工具,近几年来日益受到教师们的追捧。在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化学教师的改良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是运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造成学生学生效率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构建以小节为对象的初中化学知识体系
“小节”代表着某个单元或者知识点的完结,是构建知识中最具体、最小的部分,它既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讲完本课的知识点时,应该注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再将各个知识点充分的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结构化。以《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运用思维导图对本小节进行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根据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描述实验现象;实验室制取方法:实验室中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解释实验现象,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这些看似散乱但有相互联系的知识点,在以往的化学课题中,基本上是化学教师的重中之重,每次都会反复强调,课后反复联系,然而在进行初中总复习时,总会被学生所忽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利于思维导图,在课堂中在使用思维导图形式的板书形式,帮助学生找到相互关联的关键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板书构建中,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容易混淆的概念点,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构建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
在以专题为对象的知识体系主要用于复习阶段,运用思维导图对某个专题进行具体知识归纳整理建构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将学习过的化学知识点进行梳理,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和学习,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也能够通过思维导图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知识建构,将相联系的概念都汇总,整理为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具体的化学概念知识结构网。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就是将普通的化学概念学习阶段升华为系统学习阶段,使学生将单一的化学知识概念,转变为具体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思想,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
思维导图作为一门新的学习工具,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由中心概念将外散出成千上万个支点,每一个支点都是与中心概念的一个连接点。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化学教学中,是有利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化学复习。但是在日常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应该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扎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实现顺利思维导图的基础。只有以牢固的基础知识作为依据,在面相关联的知识点时 ,才能够将它们关联起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明白在解题过程中,需要运用到那些定义、公式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自然界的水》时,可将课题1“水的组成”,将上个单元学习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课题2“氧气”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学习了新的知识,又能够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小型的知识网,帮助学习复习记忆。
2.善于联想和类比
联想和类比都是思维导图的基本要求,根据已知的化学知识点将刚刚学习的化学知识点利用联想的方法相关联起来,化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部分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复杂的化学问题中,利用已知的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由此推导出正确的答案。在化学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根据题型和相关条件、结构、图形联想到与之有关的概念、公式等相关的问题的知识点解法,不断简化,建立相似点从而找到问题的解题思路。如在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的相关化学性质,将它们的特性、制取方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再与我们前面所学的氧气的制取、水的组成相联系,梳理成一个中型的知识网络。这样从知识分支点推出中心概念,逐步了解初中化学知识的网络构造。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所包含的化学概念涵盖了所有单元,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帮助学生们建构初中化学知识网络,掌握概念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深化概念理解,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
参考文献
[1]杨凌:概念图、思维导图的结合对教与学的辅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2]江胜根:化学概念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03年04期
关键词:初中化学;自主学习;探索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自主能力教学中,学生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同时进行学习结果评价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过程。在现阶段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到,让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就是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的中心理念在于让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安排以及控制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面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以及学习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的独立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是关键
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将课堂的总目标告诉学生,而且应该将每个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也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有目标地进行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教师应当将学目标告知学生,“这一节的中心目标是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并且明白这两方面的区别。”学生明白学习的总目标之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其中,物理性质包括相关的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而化学性质则包括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之类的。”这样的目标罗列,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条理地进行自主学习。
将目标告诉学生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脑思考问题,在探讨与实践中暴露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将学生不懂或者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积极的思考,有效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让学生亲自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与快乐!
二、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而教师则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以一种引起学生兴趣以及其好奇心的方式提出。与此同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现有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授《蜡烛的物理性质研究》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研究蜡烛的物理性质,从而推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什么的结论。例如,蜡烛是白色固体,密度比水小之类的物理性质。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神秘性,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联系实际的自主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把握化学学习的真谛。因而,教师应当积极采取生活中的化学实例,选取相关的化学开放题,积极培养学生用化学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化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先向同学讲解相关的原理,诸如,氧气、二氧化碳之类气体的性质,然后,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利用排气法进行气体的收集,在收集了气体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自行实验,判断吸入以及呼出气体的成分。并且引导学生对氧气以及二氧化碳进行区分。全面地了解化学探究方法,了解化学学习特点,这种开放式化学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四、以爱为名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地扮演知识的传授者,用爱传递知识,让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让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以及关心。关心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渴望被关注的地方,并且在恰当时间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以及认可,充分地展现初中化学的化学魅力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从而形成有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地参与到初中化学日常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加化学教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初中化学成绩,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免会出现许多错误,面对此等状况,教师不应当批评学生,相反地应当鼓励学生,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扬个性,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初中教育教学有着极大地关注。同样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现如今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积极地投身到初中化学学习中,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更好地提升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及完善方法[J].科技信息,2011(08):178.
[2]张婷婷.创设化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苏州大学,2010.
[3]肖云霞.浅析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2):243-249.
关键词:化学微观世界;学习兴趣;想像力;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入门课,其课程内容可以简单归纳为:叩响化学大门、走进化学微观世界、带着化学的三把钥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把化学的物质之门一一开启。由于人们一般不能“直接看到”微观粒子,学生要很好地走化学进微观世界,牢固准确地建立起基本的化学观念很不容易;同时还由于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以及物质的变化,因此学生对微观粒子概念的正确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所以该部分知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该重难点,让学生更好地走进化学微观世界,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 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微粒,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简单的现象,同时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这些学习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较远,虽学习要求不高,但学生也难于掌握。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涉及到化学微观世界的每一节课均应精心设计,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用生活素材,让化学微观世界生活化
如在讲授“分子”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春天里百花香”,阵阵花香袭人,那么,花香是什么物质,我们看到了香气吗?糖水为什么是甜的?学生会回答:里面含有糖呗,但是糖在哪里,我们看到了吗?除了用上面熟悉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引入实验:在教室的各角落里分别喷洒一下空气清新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一下阵阵香气,通过切身体验,真切地感受微粒的存在(尽管我们看不到)。这时再出示课本中提供的SIM图像,让学生观察激动人心的“中国”硅原子和清晰的苯分子,让学生知道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从而认识到物质的微观性。
2、巧设生活实验,让化学微观世界富有可感性
在讲授分子基本性质一节时,创设这样的实验情景:取两个容积外形完全一致的玻璃杯(不要用烧杯而且杯的高度高一些),一个注入2/3多一点的水,一个放入约1/3的蔗糖,然后把水缓慢地注入盛蔗糖的玻璃杯中,边操作边提示:1、蔗糖哪里去了?2、糖水什么时候会满掉了?3、当全部的水加进去之后满掉了吗?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品红扩散实验和浓氨水使酚酞变色实验,来体验分子之小,分子总是不断运动,分子之间确实存在间隙。
通过生动、丰富、贴近生活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再经过详细分析,积极思考,扼要归纳,让学生初步形成微观概念。
二、 培养学生的微观想像能力,进一步认识化学微观世界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凯库勒更是以“让我们大家都学会做梦吧”来号召化学研究大胆应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在化学教学中,就应努力让学生有梦想,从而培养学生的微观想像能力。如在学习了原子的构成之后,我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一下氢原子的微观结构,然后与其它同学分享,结果许多学生均有精彩的构想,如有一位学生这样说:“一个电子高速地在一个那么小的区域运动,应该是模糊的一片吧。”真的是“有梦想就有奇迹”。然而想像不能空想,应有做梦的资本,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1、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
在学习核外电子时,结合学生的学校生活,举例:在上体育课时,常看见你们体育老师站在中央布置活动内容,而你们里里外成几层,这时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哪一层的同学最易走脱?当然是最外层。那么原子核外的几层电子,应是哪一层的电子最活泼呢?“五一”我们去登山,是哪几位同学登得最高,而哪几位只在山脚下呢?当然能量大的就登得高,能量低的就只在山脚下了。原子核外的电子的运动情况也与此相类似:能量高的就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应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通过上面例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容易记住,容易理解,容易联想。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想像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能激发学习兴趣,但创设问题情景更能引发学生大胆猜测,激发想像,使想像有了动力。如在上面提到的蔗糖溶解实验,不简单的停留在实验演示上,而是应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想像。同样,在做两份50mL的酒精混合实验时,在其中的一份滴入一滴红墨水,这时可以看到红墨水迅速扩散的情景,同时提出问题:想像混合时酒精分子的运动情况(当然不能将红色颗粒的扩散等同于分子的运动,但能启发想像),并判断混合后体积大于、等于还是小于100mL。这样学生就能激发想像,展开讨论,并会在后面的实验中很快得到验证,从而使想像有了成功的结果。
3、通过各种模型,创造联想
在化学微观领域里,人们对于原子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认识,就是从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建立汤姆逊“葡萄干布丁”式原子模型、卢瑟福行星式含核模型、玻尔旧量子论模型等来深化认识的。在建立这些模型时科学家均充分发挥发想像力,凯库勒更是在提出苯环状结构模型时公开了想像力的作用(是做梦的结果)。[2]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各种模型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课本中用了很多原子、分子和离子模型图来帮助学生分析各种反应原理,直观地“看到”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的化学本质。这些均应认真重视和充分利用,但这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自己来绘制氧气、氢气、水、二氧化碳等常见物质的分子模型图,或用橡皮泥来制作这些分子模型,这对逐步形成关于物质构造的原子――分子二个层次的微观观念起着很好的作用。在绘图、制作模型时均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化学微观世界。
4、运用教学媒体资源,虚拟想像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媒体资源,通过化学教学软件、互联网等,将物质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的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进行虚拟,使其宏观化,并克服了模型的静态缺点,使其动态化,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进行分析和归纳,很好地解决了“空想”问题,让想像插上坚实的翅膀。
三、 将抽象概念具体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掌握这些抽象概念
初中化学出现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概念,都是科学家和化学研究工作者在实践中研究具体事物概括出来的,比较抽象,如果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去死背这些抽象的概念,就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难记也难理解。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下面以“分子”概念为例,加以说明。
分子概念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
在对这个概念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概念具体化,然后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概念:1、分子是一种微观粒子,因此它具有普通微观粒子的性质,即“小”“动”“间”等特点。这是从分子是一种微粒的角度看。2、从分子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这一角度看,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有相同的化学性质,这样可以得到: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3、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一宏观现象深入到分子这一微观领域这一角度分析,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那么分子就只能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也有一些直接构成物质),所以分子只要一拆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了,当然也就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了,而且任何分子都是一样。这就不难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的“最小”两字:这里的“最小”不是质量或体积的“最小”,而是任何分子只要一拆分,就不能保持它本来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了。由此可见,从不同角度去学习分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分子”。
再从不同层次去思考“分子”。分子是一种粒子,它与原子、离子一样,是属于微观粒子类物质,这是普遍性质,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是分子的特殊性质(当然有些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由上面可把“分子”进行归纳:分子是构成物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会分成原子的一种粒子。这样层层推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4]
学生在学习微观粒子时,最大的困难就是看不到、摸不着,难以理解。在教学时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是应该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从而来认识微观物质世界;在此基础上,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深入分析,准确理解,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
揭示物质世界的千变万化,就要深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就要从宏观世界走进微观世界,才能揭示出物质的变化本质。近100年来化学研究的前沿,一直都是探讨动态微观过程的转化。因为这种研究的深入,揭示了复杂的化学过程机理,使人类更好地认识物质变化的内在本质,从而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作为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大门的初中化学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技巧,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微观世界,牢固掌握微观粒子知识,从而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
[2]潘道皑等编.物质结构(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5.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教学 高效
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重视概念教学,这是化学教学的前提,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第一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固然要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但不可忽视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初中的化学概念教学非常重要,一定要搞好。
一、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每一个化学概念,语言都非常严密,它把一种物质或现象的内涵外延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落,每一个字都有 极其重要的含义。化学概念不但是认识这种事物或现象的最初的符号,而且与这事物或现象有关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都需要概念来界定或理解。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也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化学概念都糊糊涂涂,弄不清楚,那以后的化学学习肯定是一头雾水,进入了迷阵,严重措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影响化学教学质量,学生真正步入化学的殿堂是很难的。
二、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措施
1、直观法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形象理解,发展学生抽象思维
初中学生由于思维心理发展不健全,他们的思维还主要以直观为主,抽象思维不发达。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从生活、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理解。更应该利用直观的手段,用模型来帮助学生认识。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模型结构,从而让学生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同时更要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一些具体的化学变化过程,用模拟手段动画出来,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因为化学是一门科学性极强的学科,有很多的知识靠形象思维很难做到,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加强。
2、深入分析化学概念,让学生立体性地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这不但对概念的理解过于空洞,而且对以后的学习也会不着边际。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每个字眼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全面地理解,不但知一,而且知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从内涵和外延上向学生讲明讲清,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是二者的根本区别。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只在量上增减或形态变化的是物理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结成冰,有的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其实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这就是没有把握二者的根本特征。或者说是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造成的。
在具体概念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进行全面剖析,把与概念有关的所有的情况一一向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应用起来才不会跑偏。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其中“改变”的含义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只理解为加快,不考虑减慢。将“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3、对比法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教师要充分运用对比手法将二者的概念进行比对,使二者的区别通过对比手法更鲜明更直接,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更全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用对比手法,不但学生深入理解了各个概念,而且对二个概念的异同都有深入理解,收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运用此法,教师教起也简单,学生学起来也轻松,课堂的知识密度又大,教学效果又好。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运用此法。
4、充分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对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概念,学生只有多次实验实践,才能对概念有真切的理解,明白概念中的科学含义和科学要求。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学生才可以体会到概念的含义。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学生只有亲自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亲自体会观察和感受后,才会对概念理解起来容易,或者发现与概念不同的新东西。
5、在实践中巩固化学概念
【关键词】初中化学 范例教学 范例分析 内容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48-01
我国现在社会对于学校的教学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我国的教学方法仍然采用的传统方法,没有注重范例教学的应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突破性思维的发展,本文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有点,使返利教学的应用更加的广泛。
一、范例教学的优点
范例教学的优点主要提下在下列几个方面:
a.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适应学生的能力发展。
b.范例教学可以让枯燥的课堂任务变得更加生动和活泼,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联想能力。
c.范例教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
d.有利于学生自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e.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师只是对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但是初中化学中有很多的知识复杂点,学生们在学习后学不会,由于这种原因导致学生排斥化学,使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其实学生排斥的并不是化学,而是排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的应用非常好的解决了这种教学现状,学生在范例教学中可以体会到化学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且学生通过对范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巩固学习到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面。
(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初中的化学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还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法,只是把一些前辈们的经验进行一个总结,然后传授给学生们,这就使学生们缺乏自主分析和创新的能力。范例教学的应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每个实例的详细分析,分析该化学物质的结构、性质等等,让学生们自己去总结化学学习的内容,促使学生创新性斯文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提升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意识。通过初中化学课堂范例教学的应用,使学生们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化学其实并不是一门简单的知识学科,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可能会遇见各种复杂的困难,学生要发挥其学习意识,克服在化学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学生坚定的学习意识。
三、范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的教学范例采用的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一)分子和原子的研究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一 分子和原子
在本章中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本章的教学难点是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范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可以拿出一束桂花枝,在教师内来回走动并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然后教师把桂花藏起来再次发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看到桂花仍然还能闻到桂花的香味。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一起,激发对于化学教学的思考。最终得出本课题的结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尽管看不见桂花,但是仍然能够闻到桂花的香味,这说明了桂花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确实实际存在的。
(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研究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三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在本章中主要是熟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本章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教师可以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在本堂课授课时可以先讲一个故事,屠狗妖的故事讲学生的思路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在某一峡谷内有着一个屠狗洞,洞里有一个屠狗妖,当人牵着狗进入洞内时,人不会发生任何问题,但是狗会昏迷,甚至死亡,有一位学者为了探究这个洞的秘密,所以牵着狗去实地考察,他拿着火把进入洞内,发现狗昏倒了,他立马蹲下去一探究竟,这个时候他感觉到呼吸困难,并且火把也开始忽明忽暗,学者放声大笑跑出洞外,大家可以猜一下,这个屠狗妖到底是什么,从一个故事引发出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冷饮店中用一些雪块状的固体放到了水中,得到冰凉的汽水,这个雪块状的固体又是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并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得出问题,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面。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将最终的实验结果互相进行交流,完成本课题的学习。
结束语
范例教学可以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选择正确的范例,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联想。让学生的发展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我国应该不断的推进与创新范例教学应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觉的去探索知识,挖掘学生积极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长余. 试论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2013,35:60.
[2]李向虎. 范例教学在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4:171.
关键字:魔术;酸碱盐;生态课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4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思想
笔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利用“魔术”实验教学极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尤其是复习课上,打破了枯燥单一的习题练习。学生通过对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找出一些规律,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而且也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氛围中。
在生态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酸碱盐的复习课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以“魔术”实验为背景,设计并开设了一节生态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2 教学目标
(1)熟悉物质的分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特点;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通过设计实验认识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的规律,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能熟练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及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魔术中的化学思想,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内在兴趣。
3 教学过程
见表1。
4 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关于酸、碱、盐之间的知识复习,内容量比较大,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作为化学中考的一节复习课,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打破传统的以习题为主的枯燥的复习课教学方式,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将酸、碱、盐之间的转换关系设计成游戏活动,开展魔术表演,有机地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学习阅历,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组,自我设计创新实验,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创新思维,巧妙设计实验,在合作中体验实验带来的成功和喜悦,在交流表达中构建酸、碱、盐之间知识体系,充分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达到一种师生互动共成长、教学双赢促效率的生态课堂理念。
参考文献:
[1]龚虎.增补初中化学课堂实验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