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证研究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信公司;审计工作;实证研究;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16-02
随着市场的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是每一个企业的共同追求,也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审计工作就是现代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内部审计与信心纰漏、公司绩效的关系。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内部审计不仅能够减少外部审计的工作量,对于保证公司财务数据的安全准确、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中主要起着防护、鉴证、制约和促进等作用。有的学者认为,内部审计其实就是以后总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可以更好的实施公司管理,能够影响企业的效益。电信公司是国有企业,其运行管理中也有内部审计的影子存在。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
内部审计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的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公司内部审计是公司进行有效内部管理所必须实施的一种独立、客观的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经营规范保证与服务咨询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公司增加价值并提高经营效果与效率。
二、内部审计主要涉及项目
在公司运营的过程中,主要参与审计的项目种类有公司财务执行、内部流程管控及负责人履职情况等,对应的审计工作就是财务审计、内控审计和责任审计,具体所指如下:
1.财务审计:对公司财务计划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等进行监督检查;并且对财务管理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2.内控审计:要对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合法性、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评与监督检查。其检查的重点是采购与销售环节和对外担保等事项。
3.责任审计:要求对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及一些经济活动和个人收入情况等进行的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原则上应该在相关经济责任人离任和离职前进行审计。
三、影响电信公司内部审计的因素
根据电信公司的企业特性,公司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但也有以下四个方面影响着内部审计的作用及效果:
1.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以国有股权为主,股权呈多元化发展,而且公司的治理不是很好。有相关研究层指出,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对于公司的业绩、股权结构和治理效力具有很大的影响,电信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其第一大股东当然是国有,由于“内部人控制”和“”所有者缺位等原因,公司治理状况布置很好,对内部审计建设的影响很大,只形成了小规模的内部审计(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吗,内部控制,所有者缺位,公司治理状况好)。不过从风险上讲,电信公司相对于其他非国有上市公司,审计风险较低。
2.第一大股东的比例。我国目前的相撞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掠夺小股东的情况经常出现,所以,股权集中度高,更多地体现出壕沟效应,更倾向与比较薄弱的内部监管和评价。
3.独立董事比例。在电信企业中,董事会的独立性代表股东利益的行动。其中独立董事是限制经营者经营主义的手段,对于加强内部治理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与内部审计的规模也有很大关系。而且与其他董事相比,独立董事对于内部审计的功能和效果更加重视。
4.董事会会议。董事会的勤勉性包括董事会会议次数与成员在会议中的行为。一般来讲,董事会会议次数衡量董事会勤勉性存在这矛盾的观点。董事会会议是作为发现经营管理中问题而存在的,对于公司不一定有直接的利益。
四、实证研究
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了四个假设:(1)国有控股内部审计规模比较小;(2)内部审计规模与第一股东持股比例负相关;(3)独立董事会的比例与内部审计的规模正相关;(4)董事会的会议次数与内部审计规模正相关。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电信公司某年的年度报告中的包括内部审计信息的65家分公司,并且按照一定的筛选原则去掉有问题的分公司,选取剩下的44家公司作为样本,其余数据来自某服务公司的CSMAR数据库,实证结果采用SPSS11.0完成。
根据假设选择指标建立模型
2.影响因素指标和含义
根据指标分析,其模型为:
3.实证结果
在44家电信分公司中,有34家的内部人员都是2人或者3人,内审偏小。变量描述统计如表所示:
各变量因素分析,结果如表所示(*,**分别比奥斯估计系数在10%,5%置信度水平显著):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人数受独立董事的影响较大,这也表明独立董事数量越多,董事会对于内部监督工作越重视。
模型回归结果如图所示:
从这个表也可以得出,模型真题拟合度为54.2%,在1%的水平上显著。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规模的OLS估计结果如表所示(*,**,***分别比奥斯估计系数在10%,5%,1%置信度水平显著):
经过回归分析确定模型为: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系数是-3.482E-02,T值为-1.863,P值为0.071。董事会会议次数系数为-0.235,T值为-2.205,P值为0.034.这些数据说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内部审计呈显著负相关。第一大股东股权性质、外部审计费用和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不大。另外,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假设相反这种情况是由董事会会议幅面效应造成的。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增加审计方式方法的总结
通过对电信公司的审计特征实例研究,得到结论如下所示:
1.内部审计的人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而减小,这可以说明电信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壕沟效应越明显,从而对内部监管与评价的重视程度就越低。
2.内部审议的人数随着董事会会议次数的增多而减小,董事会议不可能完全给电信公司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将董事会议当做提高治理的前瞻性措施是不合理的,董事会议只能被当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隐患的措施。
3.内部审计的规模会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内部审计不仅能够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在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改进外部审计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与以上研究,对于电信公司的治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如果股权过于集中,第一大股东在公司大会和股东大会的控制权也就越大,公司的决策和董事会的选举受到的影响也较大,这就等于将公司的控制权和运营权交给了第一大股东,对于公司内部审计的发展非常不利。由于电信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国家,建议实行一国家控股为主,多种股权共同发展,减少第一股东的比例,减弱国家对公司的绝对控制促进内部统计的发展。
二是电信公司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召开董事会会议,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改善公司治理机构的有效手段。
五、结束语
在电信公司的运营与管理中,审计工作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制约和监督公司的财务活动,就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的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在理论和实际上都还有许多不足,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中的一种,审计工作的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2008.2:125-128.
1 视野聚焦的变化
所谓视野聚焦,指的是受众在观看电视时的主要关注对象。而视野聚焦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由之前的“明星效应”转变为“草根情结”。20世纪90年代的《快乐大本营》打开了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大门,明星大腕做客节目,在互动游戏中拉近了观众与明星之间的距离。而随后兴起的以《鲁豫有约》、《艺术人生》为代表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更是让观众过足了“明星瘾”,倾听明星们的坎坷故事、喜怒哀乐……2004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打破了明星主宰荧屏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平民草根。《超级女声》对于中国电视娱乐节目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所引发的一系列传播效应也不是简单的研究就可以概括出来的,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真人秀节目。今天,选秀节目的热潮虽然已经减退,但是百姓在荧屏中的位置却越来越重要了,而娱乐节目也由平民选秀发展为全民秀了。不管是在综艺娱乐类节目还是娱乐谈话类节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平民的影子:浙江卫视的金牌节目《我爱记歌词》以百姓唱K的形式、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以互动交友的形式、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以宝宝秀的形式……甚至连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快乐大本营》中也多次邀请平民嘉宾做客节目,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2 网络热点的引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以其互动性、点播性等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部分的传统电视受众,也滋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红人:孔氏姐妹花、最帅交警、烧饼帅哥……他们的受关注程度决不亚于明星,因此,各大电视台也将焦点投向了他们。由于网络红人的出名依据往往是网络照片,所以电视上呈现的活灵活现的真人必将更受关注。同时,娱乐节目还与时俱进的与网络上的热议话题相联系,或是频频出现网络用语,或是融合网络流行元素,总是站在时尚、潮流的尖端,也正是这样海纳百川般的传播内容不断地推动着娱乐节目的发展。
3 节目形态的多元化
纵观当下的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特别是新创节目,不难发现当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已经突破了类型的限制,更多的是表现出综合性,即一档节目同时兼具了多种类型元素。其中最显著的代表就是江苏卫视在2010年元月播出的娱乐谈话类节目《幸福晚点名》。虽然节目定位为娱乐谈话类节目,但是具体的形态却游荡于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之间。节目的受众定位是80、90后群体,话题紧扣时尚潮流——麻辣教师、网拍美女、宅男宅女……话题突破了以往娱乐谈话类节目的所有界限,总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眼球,表现出节目的新鲜、时尚、趣味、前卫……该节目的嘉宾设置更是出众,他们往往都是在某一领域的另类群体,或是网络红人,他们在与主持人互动谈话的过程中,通过“秀”才艺展现自我的魅力。而现场的幸福兵团更是突破了以往谈话类节目现场观众的倾听性质,他们以打圈或打叉的方式参与到话题中来,无时无刻不在大胆张扬的秀出自我,成为节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 节目形式标新立异
在娱乐节目火红传播的今天,电视娱乐节目的舞台形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华丽设置,更多的是突出自己的个性,节目内容与节目形式也慢慢的融为一体。以往的娱乐谈话类节目都是出于“客厅情结”,也就是说主持人与嘉宾形成了主与客的关系,他们的谈话是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进行的。而李咏主持的《咏乐汇》却打破了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客厅情结”,取而代之的是“餐厅情结”。主人与客人共同坐在餐桌前,边吃边聊,由不同的菜肴引发不同的话题,这样的设置是史无前例的,体现了娱乐节目在节目形式上的创新性。
5 更加追求视觉奇观
秀、秀身材成为了电视娱乐节目的杀手锏,不管是老牌的还是新派的均看重“美女秀”。浙江卫视的《越跳越美丽》就着重体现了“美丽”二字,节目每一期的嘉宾都是堪称美女,她们在节目中比拼美丽与魅力。连现在火红一时相亲节目也无法抵挡美人关,群体美女集体亮相荧屏,想必当下的受众都无法抵挡这样的诱惑吧。
面对娱乐节目呈现的新的发展走向,我们不难看出在节目质量整体上升的趋势下,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也慢慢的侵袭着娱乐节目——视觉奇观的肆意追求、吵闹打骂的娱乐噱头、比比皆是的平民选秀……在这样的背景下,是否因应该认真审视一下娱乐节目的健康走向呢?顾名思义,娱乐节目就是要带给大家欢笑,但在快乐之后是否又应该有一些启迪呢?是否应该正确的引导像90、00后这样的青少年群体呢?
中国人民有着天生的求知心里,所以作为以博君一笑为主的电视娱乐节目也要抓住这一点,要在娱乐的同时给人以精神上的启发或思想上的升华,这样的娱乐节目才是新时期受众真正需要的节目。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等节目就极大的满足了受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天天向上》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仪风范,在天天兄弟的调侃嬉戏中传递着中华精神。
一、“主旋律”――泰国古典音乐的核心
泰国古典音乐中的主旋律最初由大围锣创作并演奏,其他古典乐器的旋律均以它为基础创作而成。主旋律是泰国古典乐队的旋律核心,固定的主旋律与依附于它之上的各声部运用支声原则形成了多声的
泰国古典合奏音乐。演奏中,主旋律是与其他乐器演奏旋律平行出现的存在于各个演奏者内心的音乐,并构成了泰国古典音乐的双层音乐模式。在实际学习泰国古典音乐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会刻意强调主旋律的重要性,主旋律已自然地融入了泰国古典音乐的传习、创作和演奏的过程当中,成为了泰国古典音乐的核心力量。
(一)“主旋律”的演奏乐器――大围锣
泰国音乐家认为“主旋律”就是由大围锣所演奏的旋律,是泰国其他古典乐器旋律的基础。大围锣是泰国古典旋律打击乐器中演奏速度最慢的乐器,在与其他乐器匀速演奏的情况下,大围锣一拍只需奏出一到两音,这使它成为了最适合演奏简洁又轮廓鲜明的主旋律的乐器,其他比大围锣演奏速度快的乐器再根据主旋律进行各自的旋律创作。
由于大围锣演奏了主旋律的缘故,泰国古典音乐的初学者都要首先学围锣,待熟练掌握大围锣演奏的主旋律后,再开始学习其他旋律打击乐器或根据自身天赋选择学习适合自己演奏的乐器。笔者在泰国乌东大学结识的泰国音乐家斯拉巴柴夫妇生长在传统的音乐世家,他们的三个孩子从小也跟随父亲学习泰国古典音乐。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每天都要练习各种乐器的演奏,并用大量的时间重点练习演奏大围锣。他们告诉笔者:“泰国的习惯是孩子们都先从大围锣开始学习,然后再学习其他乐器。大围锣的旋律记得越熟,其他乐器学起来也越容易。”[1]有了主旋律作为基础,学生很容易学习和记忆从主旋律创作而来的其他乐器的旋律,对每一件合奏中出现的乐器也非常熟悉,并且都会演奏两种以上的乐器。这种一人多技的现象在泰国精通古典音乐的艺人中十分普遍,无论演奏哪一种乐器,都能随时唤起演奏者内心对主旋律的回忆,正如三弦胡演奏者拉涵宁先生所说:“演奏三弦胡时,美妙的旋律将包围在你身边,而当初大围锣演奏的主旋律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有机会你一定要学围锣,这是泰国音乐的一把钥匙。”[2]
(二)“主旋律”在泰国古典音乐创作中的作用
与西方专业作曲的方式不同,泰国古典乐器的旋律创作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以一个动机或乐思展开一段旋律的创作,而是在已有主旋律的基础上,对主旋律强拍部位骨干音以外的部分进行变化和填充。音乐学家泰瑞 米勒教授这样描述泰国古典音乐的创作过程:“作曲家其实是把创作的音乐记在脑子里,用大围锣演奏自己创作的曲子的基本旋律轮廓。其他不同演奏员按照作曲家演奏的旋律轮廓,用各自的乐器奏出相应的声部,由此,每一件乐器都会奏出同一内容不同的相应旋律。”[3]其中“基本旋律轮廓”就是指主旋律。潘尚教授[4]曾分别用大围锣和三弦胡为笔者演奏了主旋律与对应的三弦胡旋律:主旋律是十分简洁的旋律,多为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三弦胡的旋律丰富了主旋律的节奏型,每一小节强拍上的骨干音与主旋律强拍上的骨干音一致,演奏中还加入了颤音、附点、滑音等三弦胡特有的演奏技法。其他泰国古典乐器旋律与主旋律的关联亦如此,一方面需要在骨干音上与主旋律保持一致,一方面却需要根据乐器的自然属性,利用各自不同的演奏技法,去填充和变化主旋律。
在泰国古典乐队中,不同的乐器根据各自的乐器属性扮演了不同的角色[5]:大围锣的角色是父亲,它的音色稳重而具有威严,最适合演奏主旋律;第一竹排琴(Ranad e)像一位英雄,有时与大围锣一起演奏主旋律;第二竹排琴(Ranatu)的角色则像顽皮的小孩,它自由地在以大围锣为基础的旋律上做加花变奏,演奏出具有诙谐幽默感的音乐;演奏三弦胡时的姿态一定要优美,因为三弦胡的气质就像一位高贵的女士;拉弦乐器的身份都为女性,它们用拉弦乐器特有的连弓和华丽的装饰音,将打击乐器清脆的音色装饰的柔美悠长。演奏泰国古典合奏音乐的乐器,可以分成以演奏主旋律为主的旋律打击乐器,如大围锣、竹排琴等;装饰主旋律、对主旋律进行加花变奏的吹奏乐器和拉弦乐器以及弹拨乐器,如泰国竖笛(klui)、皮、三弦胡、鳄鱼琴等。根据角色的分配,可以看出在整个乐队中,大围锣是乐队的核心;最接近主旋律的是竹排琴以及其他旋律打击乐器,它们负责配合巩固主旋律;其他吹奏、拉弦、弹拨类乐器,均围绕着主旋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即兴演奏。从某种程度来说,其他乐器的旋律都是主旋律的变奏,每件乐器都根据自身的属性形成了各自的旋律创作的规律,因而从主旋律变化的程度和方式才会各有不同。
(三)“主旋律”在泰国古典音乐合奏中的支声原则
西方音乐在处理多声部音乐时,使用的是纵向思维,各声部之间依靠和声的功能排列在一起,烘托着音乐中具有完整意义的旋律主题,达到对整部作品的音响、情绪等的综合把握。泰国古典合奏音乐却是横向思维,每个声部都是一条可以用来独奏的完整旋律,每一条旋律都有它独自存在的意义,并通过每一层旋律与主旋律之间的关联将各声部结合为一个整体。各声部之间是按照支声的原则结合在一起。仔细分析各声部之间的关系,各声部均从自己的乐器性格和技能特点出发,旋律间互相交错、有繁有简又各自独立,但每进行到重要部位时各声部音调必然会重合:“它们在每小节的强拍上齐奏旋律骨干音,而在其余拍子上则各自进行发挥,从而造成时而协和,时而不协和的音响效果。”[6]由此可见它们之间具有某种亲缘关系,而这种关系都来自于固定的主旋律对于变奏衍生于它之上的各声部旋律的约束。
支声的合奏思维在我国传统的合奏艺术中十分常见,如工尺谱在演奏中只是一个基本框架,演奏时艺人在框架之上灵活地即兴创造出各个声部的旋律;又如江南丝竹的合奏,声部之间各自发展却又万变不离其宗。同样泰国古典乐队按照支声原则,各声部时而在强拍骨干音上汇合,时而又各自分离,加上贯穿整个演奏过程始终固定不变的主旋律,形成了纷繁多变又协和统一的音乐形态。在泰国古典音乐的发展中,创作与乐队演奏,练习与乐队演奏都是一体化的过程,这也是区别于西方专业音乐的特殊方式。许多流动的即兴因素需要与演奏同时进行,只有在乐队合奏中才能训练出支声的思维,达到每个声部的演奏者对主旋律和各声部旋律均能熟练把握的程度;也唯有参与了合奏,才能体验出以主旋律为核心的支声思维的重要性。
为了准备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周的演出,笔者参加了由五人组成的小型马荷里乐队,演奏泰国双面长鼓(Thon)和手鼓(Rammana)。乐队使用了四弦弹拨琉特(Kra-jub-pi)、三弦胡、泰国笛、双面长鼓和手鼓5种乐器,加上歌唱,旋律复杂多变。由于每个声部的旋律听上去均不同,笔者很难在正确的节拍上演奏出看似简单的8拍循环的鼓点节奏。而泰国乐手们却仿佛知道彼此的旋律,甚至能很快意识到对方演奏中的错误。在他们的帮助下,笔者认识到自己无法顺利演奏鼓的原因是不熟悉主旋律。乐队虽然没有大围锣演奏主旋律,但整个乐队的音乐是在演奏者内心主旋律齐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合奏中才能知己知彼、配合默契。不同乐器的演奏者需要在合奏中练习在倾听其他声部的同时灵活地对自己演奏旋律进行即兴调整的能力,泰国古典乐器的学习也需要在合奏的环境里、在和其他乐器的配合中完成,这些都是为了不断巩固主旋律在演奏者内心的熟悉程度以及培养不同演奏者彼此对主旋律共同把握的默契程度。
二、以“主旋律”为结构模式的泰国古典音乐创造与演奏
“主旋律”在长时间的学习、创作、演奏中已经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泰国古典音乐家的思维习惯,主旋律与依附于它之上的其他乐器的旋律共同构建出了泰国古典音乐独特的双层音乐模式。在这一模式里,主旋律与其他乐器演奏的旋律是同时进行的两条平行旋律,主旋律是内在的、不变的部分,其他乐器演奏的旋律是外在的、变化的部分。其他乐器旋律的变化都是基于主旋律的框架而产生的变化,而无论是版本的不同、后人的改变或演奏时的即兴发挥,主旋律都不再有任何变动。
对于主旋律和其他乐器旋律关系的理解,可参考我国《十六板》中,[八板]与[十六板]的关系:“[十六板]的每次变奏均与固定不变的[八板]相结合,[八板]在这里作为一种稳态的对应曲调,实际上是从纵向上制约着[十六板]的每次变奏,使其时时顾及到变奏与[八板]间的结合关系,即原型结合中就存的支声―派生关系。从而形成以[八板]为基础的固定旋律变奏。”[7]泰国音乐中的主旋律也同样是从纵向上制约着其他声部的旋律,并且形成了泰国古典音乐的双层的结构。如果只有由其他乐器演奏的外层面音乐而没有主旋律的存在,泰国古典音乐就不再完整。泰国的三个古典乐队中,真正有大围锣参与演奏的乐队只有皮帕特乐队,那么另外两个没有大围锣演奏的乐队是否就不存在主旋律了?答案正相反,在泰国音乐家看来:“没有大围锣演奏的乐队中,每一种乐器都好似在演奏主旋律。”[8]正因为其他乐器的旋律都来自于主旋律,更因为主旋律在长期的学习和演奏过程中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演奏者的心底,在没有演奏主旋律乐器的情况下,演奏者们完成了彼此内心对主旋律的齐奏,而各自演奏出的各声部旋律,则是在主旋律基础之上的变奏。因此在泰国古典音乐双层模式中的关键一点,是主旋律不再只以现实音响的效果出现,而是无论有没有大围锣或其他旋律打击乐器演奏主旋律,主旋律都以意识形态出现在演奏者的脑海中,这以意识形态存在的主旋律,才是真正的泰国古典音乐模式双层结构中的内在层面。
以主旋律为内在层面的泰国古典音乐模式,是在最初对大围锣所演奏主旋律的学习到之后对其他乐器的反复练习再到可以轻松地在主旋律上做其他乐器的旋律变化这样一个过程之上建立的。如果在这个运行过程中,脱离了对主旋律的学习而仅掌握所需演奏乐器的旋律和技巧,脱离了以主旋律为基础的创作方式而直接谱写其他乐器的旋律,脱离了在合奏中以主旋律为核心思想的演奏方式而仅以演奏各声部旋律为主,泰国古典音乐的核心也就不复存在。
“主旋律”体现了泰国古典乐器之间的联系与共性,给予了不同乐器泰国音乐的身份标识,让泰国古典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成为个人风格与民族文化风格的共同产物。在泰国古典音乐的合奏中,演奏者将各声部的旋律化繁为简,以主旋律的形式将各演奏者的内心归于统一,最终到达平和、安宁的演奏境界,表现出泰国人民内心对平和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泰国古典音乐被泰国人民视为泰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三、结语
“主旋律”的存在始终贯穿于泰国古典音乐的创作到演奏的全过程,是构成独具泰国特色的传统音乐思维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今尽管泰国古典音乐在泰国社会仍十分活跃,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还是给它带来了一些影响。部分学生跳过了学习主旋律这一步骤,直接记忆自己声部的旋律,虽可以快速加入乐队的演奏,但却降低了对主旋律和其他声部的熟悉程度。
“主旋律”容易被其他声部富有个性的旋律覆盖,往往在最初得不到很好的认识。对泰国或非泰国的、学习泰国音乐或刚接触泰国音乐的朋友来说,通过对主旋律的了解,均可以更好地理解泰国古典音乐的构造,更准确地把握泰国古典音乐的要领。这一过程对分析我国的传统音乐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泰国的学生尚且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地学习主旋律,因而笔者短时间的田野工作不足以更深入和全面地去挖掘主旋律以及泰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内在,不足的地方还需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地加强和改进。
注释:
[1][5]2012年10月26日笔者在泰国乌东大学拜访斯拉巴柴先生的录音整理.
[2] 2011年11月19日笔者在泰国马哈撒拉坎大学拜访三弦胡演奏者拉涵宁先生的录音记录.
[3]泰瑞・米勒.当代世界中的传统音乐:泰国和越南的两大对比模式[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4]潘尚教授是泰国曼谷孙素楠塔皇家大学艺术系老师,也是笔者的三弦胡老师.
[6]俞人豪、陈自明.东方音乐文化[M].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29.
关键词:真实电视;低情境传播;高情境传播 ;中国本土;传播特征
前言
2004年的“超级女声”中引发狂热一夏,显示出了此类节目的极大潜力,真实电视也由此进入中国大众的视野,在多年的传播累积之后逐渐成为大众传播的常态化内容。国内对真实电视的研究中主要聚焦在“真人秀”上。例如,谢耘耕、陈虹的《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中,“真人秀”指的便是“Reality TV”,即真实电视。在邱沛篁主编的《新闻传播手册》中指出,“真实电视英文为Reality TV,又称‘真人秀’”。 而“真人秀”在国外研究中并无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对等词,有研究将真实电视的三种类型分为真实杂志(Reality Magazine)、记录肥皂剧(Docu- Soap)和真人秀(Reality Show)。
近年来,无论是央视还是各地卫视,都纷纷打造或推出各自的王牌真人秀节目,形成了“选秀热”,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粉丝经济。“真人秀”成为大众在面对“真实电视”时的最广泛的共同经验范围。在社会传播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受众媒介素养提升和社会共同经验范围扩大,更加多元而自由的方式被运用到大众传播的参与中,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本土的真实电视传播特征,并且在不断的促进其发展。
1研究意义
在中国当前的传播体制下,媒体既出售商品,也要承担时代赋予其的社会责任。由于中国的真实电视节目存在对于西方的模仿痕迹,形式的相似和源生的不同中产生了矛盾。这一切都在提示我们,在真实电视节目的本土传播中,一方面,不能以传播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一味强调其策划与制作的技巧,另一方面,不能针对“泛娱乐化”的传播背景进行纯粹的批判,而脱离了历史的语境。在这一问题上,关注作为节目的“真实电视”与作为社会人活动的“真实传播”的关系尤为重要,表现在中国的传播场域上,就是透视节目传播与大众参与所构筑的空间,剖析它的形态、展现它的流变、关注它的未来。
在大众传播视野下,“真实电视”在成长中逐渐成为了常态化的传播内容。一方面,在媒介工作者的视角中,它不再集中展示具有煽动性的“草根神话”,而是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和节目理念逐渐稳定下来。另一方面,大众作为真实电视的观众,逐渐从节目内容的“接收者”转变为了娱乐产品的“消费者”和传播需求的“自我实现者”。本文在传播大众化的背景下,关注真实电视的传播展示与受众的传播参与两个方面共同构筑的空间,结合不同层面的典型样本透视这一空间所呈现内在机理,揭示真实电视中高情境传播与低情境传播的“双重呈现”;探寻真实电视在大众传播的环境下表现出何种时代意义,又凸显出何种传播困惑,对此进行理性建构。
2中国本土真实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一,近年来,中国本土的真实电视进入发展期时研究价值凸显,这一时期的真实电视表现为“选秀热”,“真人秀”本身就代表了“真实电视”在国内的发展轨迹,这也在侧面呼应了前述中的“最成熟样本”的认定。
第二,中国本土的真实电视虽发展势头看好,但并未呈现出“Reality TV”中所表现出的极度多样化的形态,在中国本土的真实电视多以“真人秀”的形态出现。
第三,中国的媒介体制下,对媒介具有双重职能的要求,因此“真实电视”在目前的电视节目市场中主要被定性为“秀”,这体现出了对真实电视的道德理规制的重视。
3中国本土真实电视的情境传播形式特征
传播情境,是传播者在特定传播环境中通过互动传播行为形成的意义系统。它既展现了不断被社会传播建构的动态共同经验范围,又表现出作为仪式的传播中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相对静态的符号意义。因此,这里的“情境”更侧重群体性意识和实践在特定传播中的意义建构。
中国真实电视有低情境传播呈现与高情境传播呈现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第一,低情境传播。这种呈现主要表现为基于规则的戏剧性狂欢。其中的规则是指传播规则,既有节目中作为卖点的竞赛规则,也有节目传播中基于节目定位而显示出的传播主体间的关系认定。在这一层面上,通过具有反传统的节目规则,在舞台上展现各种“狂欢式”。它通过选择“代表”来表现大众的潜力,通过舞台的聚焦来促生规则接受者的对话意识。这里的“狂欢”指向的并非混淆“人群之分”,而是颠倒“人自身之分”,即个体可以通过选择规则的不同,获得相应的社会身份,真实电视展示的舞台表明了个人在不同社会角色之间自由转换的可能。因此,这里的“对话”是通过规则的“邀约”达成的,并非是大众传播视野中自在的。对于观众来说,规则是预先设定的,赋权的同时面临的是单向度的信息传播,进行的是被动的解码,意义缺乏延展性。从侧面体现了真实电视“狂欢”的困境――“狂欢”永远都是暂时的、仪式性的,“真实”才是持久的、常规的。
第二,高情境传播。这种呈现主要表现为以严格的专业标准、精致的审美品位配合节目主体的表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进而以沉浸式的体验作为其参与形式。在这一层面上,真实电视突出了舞台上“人”的主体身份,通过关注特定身份的主体来寻求观众的回应。于是,节目参与者的画像愈加丰满,在传播内容上的指向和定位都愈加明确,丰富且具有稳定性,有统一的主线。这类特征下的真实电视是观念的展示,而非奇观的制造。受众的处境更加自由也更加离散:不再为配合“规则”被步步紧逼,而是参与到对节目的理性关注或沉浸式欣赏中,不直接与节目的经济链发生捆绑,表现在真实电视节目的具体传播中,则是收视率又成为绝对强势的节目传播效果评价,有偿投票、选手周边商品购买等副产品的消费力度不再纳入或很少纳入传播效果评价。因此,观众在此进行的解码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意义:节目效果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观念场”的共建,加之大众传媒传统的强势地位,这就意味着信息传播的关键在于受众的回应。
2011年“限娱令”之前,真实电视主要展现为前一种呈现方式。此后的真实电视主要呈现为后一种方式。从前者到后者的逐步过渡,对应真实电视在过热风潮中渐趋理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加重拟态的过程。
如今,真实电视已经发展到了“泛真人秀”阶段,极热风潮已经降温,但依旧是大众视野中的常态化传播内容。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不论是“电视的展现”还是“真实的需求”,关注的都不应该只是“媒介的制造”或者“人的主动性”。“制造”是传播的愿望,“人”是愿望的承载者,寻求两者的良性关系――即“双重呈现”的良性传播生态――才是对真实电视节目这一现象和理念的考察中应该传达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2] 鄢鸣. 中国有狂欢吗?――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 山东社会科学,2011,01:159-162.
[关键词] 生物特征识别 数字签名 电子商务 身份安全认证
一、引言
在电子商务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从某种角度看,身份认证技术可能比信息加密本身更加重要。它是网络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屏障,是在信息安全时代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
目前的应用主要是以“用户ID+口令+数字证书”来进行用户的身份认证。从根本上说这种身份认证不能解决访问者的物理身份和电子身份的一致性问题,即无法确认通过身份认证的访问者即获授权者。
启发于人的身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了生物识别技术。人的指纹、虹膜、视网膜等都具有惟一性和稳定性的特征,为实现更安全、方便的用户身份认证提供了有利的物理条件。
用户最关注的问题是因特网的网络安全性和保密性。保障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借助信息安全功能来实现。在开放系统中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或私密信息进行通信时,可使用数字签名等密码技术进行加密。
生物识别技术代表着用户身份认证技术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果将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提供一种更加安全、便捷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
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其核心在于如何获取这些生物特征,并将之转换为数字信息,存储于计算机中,利用可靠的匹配算法来完成验证与识别个人身份的过程。
1.指纹识别――成熟的身份认证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认证系统中,应用指纹作为身份确认依据是理想的。
第一,理论上,每个人的指纹是独一无二的。
第二,指纹样本便于获取,易于开发识别系统,实用性强。
第三,指纹识别中使用的模板而是由指纹图中提取的关键特征,使系统对模板库的存储量较小。也可以大大减少网络传输的负担,便于支持网络功能。
第四,指纹识别是生物特征识别中研究最早、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有着坚实的市场后盾。
指纹识别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可行性。随着固体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指纹传感器的价格正逐渐下降,在许多应用中基于指纹的生物认证系统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
指纹识别原理和过程如下:首先,通过指纹读取设备读取到人体指纹图像,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初步的处理,使之更清晰。然后,指纹辨识算法建立指纹的数字表示――特征数据。特征文件存储从指纹上找到被称为“细节点”(minutiae)的数据点,也就是那些指纹纹路的分叉点或末梢点。这些数据称为模板(至今仍然没有一种模板的标准,也没有一种标准的抽象算法,各厂商自行其是)。最后,通过计算机把两个指纹的模板进行比较,计算出它们的相似程度,得到两个指纹的匹配结果。
2.虹膜和视网膜――更准确、更可靠的身份认证技术
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各色环状物,每一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像冠、水晶体、细丝、斑点、结构、凹点、射线、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世界上两个指纹相同的几率为1/109,而两个虹膜图像相同的几率是1/1011,虹膜在人的一生中均保持稳定不变。因此,利用虹膜来识别身份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标识,其可靠性超过了指纹识别。
从直径11mm的虹膜上,Dr. Daugman的算法用3.4个字节的数据来代表每平方毫米的虹膜信息,一个虹膜约有266个量化特征点,而指纹识别技术只有40多个特征点。266个量化特征点的虹膜识别算法在众多虹膜识别技术资料中都有讲述,在算法和人类眼部特征允许的情况下,Dr. Daugman指出,通过他的算法可获得173个二进制自由度的独立特征点。这在生物识别技术中,所获得特征点的数量是相当大的。
关于虹膜的特征提取方面较有成效的主要有Daugman的利用多分辨率Gabor滤波器提取虹膜纹理的相位信息;Wildes的基于4种不同决策标准的拉普拉斯金字塔提取虹膜纹理特征;Boles和Boashash的基于小波变换过零检测虹膜识别算法以及中科院采用Gabor滤波和aubechies-4小波变换相结合的纹理分析方法。
虹膜技术上有一些地方有待完善;当前的虹膜识别系统只是用统计学原理进行小规模的试验,而没有进行过现实世界的惟一性认证的试验;目前图像获取设备相当昂贵。
视网膜是一些位于眼球后部十分细小的神经(一英寸的1/50),它是人眼感受光线并将信息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的重要器官,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
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研究就得出了人类眼球后部血管分布惟一性的理论,进一步的研究的表明,即使是孪生子,这种血管分布也是具有唯一性的,视网膜的结构形式在人的一生当中都相当稳定。所以,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是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视网膜扫描设备可以从使用者的视网膜上可以获得400个特征点,创建模板和完成确认。由此可见,视网膜扫描技术的录入设备的认假率低于0.0001%。但拒假率(FAR,指系统不正确地拒绝一个已经获得权限的用户)比较高,相信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大大降低。
因为对视网膜难于采样,也无标准的视网膜样本库供系统软件开发使用,这就导致视网膜识别系统目前阶段难以开发,可行性较低。
与指纹识别技术的主要步骤以及原理相似,虹膜识别与视网膜识别一般包括图像采集、图像处理、特征提取、保存数据、特征值的比对和匹配等过程。
图 生物识别系统原理
综上所述,指纹识别是最容易实现的;而虹膜识别与视网膜识别受到某些限制,目前除了一些高端应用外很难普及应用,但其有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潜在的商业价值,必将是下一代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方向。
三、基于生物特征识别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1.方案设计要求
要确保基于指纹特征的用户身份认证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必须对基于指纹特征的网络身份认证方案设计一个安全的身份认证协议。良好的身份认证协议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能够准确识别被认证对象的身份;
(2)能够明确重要事件的责任人,并实现签名,避免事后抵赖;
(3)能够保障数据在存储和传送时的安全。
2.基于生物特征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电子商务身份安全认证系统结构
基于秘密信息的身份认证协议:保证通信认证可以防止第三方的重放攻击,但由于客户端密钥存储和管理存在问题。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能解决口令窥视和密钥管理难等问题,但很难阻止第三方的重放攻击。因而,笔者提出了综合前述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和数字签名后得到的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的解决方案。
在网络环境下(B/S结构),用户(客户端)如果要访问远程服务器所管理的信息资源,在获得相关资源访问权限之前,必须通过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所有的信息资源访问权限都在身份认证系统(服务器端)管理之下,未通过身份认证的用户不能访问信息资源。当模板内置于服务器时,通过客户端的生物特征获取仪器获得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该信息被加上数字签名后传送到服务器,在服务器首先校验签名是否有效,再与预先注册的模板进行比较,并完成身份认证。
3.身份认证步骤与协议
在生物认证系统中,为了保证生物特征值这不被非法用户所获得,采用数字签名技术。我们在此对协议中采用的符号做如下定义:A为用户,AS为认证服务器,KUAS为认证服务器公钥,TAS为认证服务器的时限,NA为A的现时数据,FA为A的生物特征值,IDA为A的标识。还需说明的是这里采用的是单向认证协议。基本协议如下:
(1)A用自己标识的签名向认证服务器AS请求认证。使用签名技术能有效地阻止一个虚假认证服务器对用户A的欺骗性连接。因为只有合法的认证服务器才保存有用户的公钥,从而能验证这个签名来获得IDA来为下面的认证过程来使用。
(2)认证服务器产生时限TAS,现时数据NA,并将自己的公钥KUAS、NA和时限TAS用用户A的公钥KUA加密后返回给客户端的A用户。
(3)客户端A接受到认证服务器公钥、时限和现时数据NA,同时在客户端的生物特征传感器读取用户的生物特征图像,并获得特征FA,把元组{TAS,NA,FA}用认证服务器的公钥KUAS加密后发送给认证服务器。
(4)认证服务器AS通过生物特征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若匹配则A的身份通过认证。
这个方案与现时使用的认证体制基本类似,所以电子商务交易系统不必作重大改变。但因为引入了生物特征识别,安全性可以获得有效的加强。
四、结束语
在信息化日趋成为主流的今天,电子商务的业务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也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本方案设计将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相结合应用于电子商务,加强系统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意义。
参考文献:
[1]DAUGMAN J G. High confidence visual recognition of persons by a test of statistical independence[J]. Tra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1915(11): 1148-116
[2]MA Li, TAN Tieniu, WANG Yunhong. Efficient iris recognition by characterizing key local vari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4,13(6)739-750
[3]BOLES W W, BOASHASH B. A human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using images of the iris and wavelet transform[J]. IEEE Transon Signal Processing. 1998,46(4): 1185-1188
[4]WILDS R P. Iris recognition: an emerging biometric technology[A].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Sanjuan Puertorico, 1997
[5]孟浩徐翠平:虹膜识别算法的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6,27(3): 400-403
[6]祝连庆穆婕马龙:虹膜识别技术的研究[J]. 仪器仪表学报,2006,26(6): 753-755
[7]叶炜李恒华田捷:生物识别技术在网上银行认证安全体系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3, 29(11): 192-194
关键词:规范研究;实证研究;双轨制;会计;研究方法
当前,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自然科学中惯常采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引入会计领域,认为会计科研方法的改革时代到来了,实证研究有望替代规范研究在会计界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显然忽视了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很重要的一点:环境的适用性。会计学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精确的计量科学,固然不能直接套用自然科学的那一套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它有其本身的特点,任何研究会计学的方法都要从会计这一社会科学的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认为:会计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那些已经经历了经济环境等要素冲击、检验,并在实务中得到保留的会计理论和方法,在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规范研究虽然是一种传统的方法,但会计主体运用规范法成功的构建了会计概念、准则、制度等一系列理论,规范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它的这种基础地位是在实践中不断证实的,是不可动摇的。实证研究作为从自然科学中引用过来的方法,自然有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作为一种新型的方法,它的引进能促进会计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本文从两法的特点、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剖析现行方法体系,认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应发挥两法的优势和作用,进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实现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的深入融合。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特点互补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文字性和数量性的对比
首先,相比规范法通过价值判断得出文字性的研究成果的特点,实证法研究资料的数量性决定了研究过程的精确性。事物具有量和质两方面的特征,缺一不可。质是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忽视对质的研究,使人容易忘却被数量掩盖起来的
会计客体的实质内容,也就是忽视对事物的根本矛盾的研究,只有达到一定的质变,方能促进会计研究的根本性的发展;但没有量的一定积累,质的存在只能是海市蜃楼,而实证性的研究为会计理论质的突破奠定了基础。另外,这种文字性和数量性在另一种程度上也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互补。
(二)研究观点的系统性和研究结论的概括性
规范法充分的利用了系统论的观点,承认会计科研客体是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要研究会计活动,就必须把会计科研客体放到社会诸环境中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掌握会计科研客体的全貌;而实证法研究结论非常具有概括性,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实证研究能够对科研客体已有的量化资料进行高度的概括,为价值判断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
(三)研究方法的传统性和数量科学性
会计科研规范法是会计科研主体长期以来使用的方法。我们称规范法具有传统性,并不是指它是一成不变的,相反,规范法正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也只有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规范法才有可能在会计长期的科研过程中处于基础方法体系地位而不动摇。而实证法沿袭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具体研究对象是符合统计资料的数量较大的随机样本,资料收集方法是具有统计科学意义的问卷调查、统计抽样,具体研究程序是符合逻辑的实证科学程序,整个运算过程都有相当大的精确性和可信度,可以说,实证法的引入为会计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两种研究方法的优势互补分析
(一)规范法研究成果的实践指导性和实证法研究结果的精确性
规范法通过揭示规律,充足完善会计理论和经济秩序,并进行价值判断制定出的规范准则制度等可以很好的指导会计实践并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实证法以数学模型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统计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有助于精确描述会计研究对象,符合会计研究的基本任务和内在要求。
(二)规范法的深层次了解性和实证法的会计预测性
规范研究者通过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考察访谈和记录,可以了解到科研客体表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内涵,有助于了解会计科研客体的深层次内涵和特征;而实证法能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仅凭直觉感悟和经验判断所难于发现或不能发现的会计规律,有助于实施有效的会计预测。
(三)规范法研究结论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证法的研究对象的简化性
规范法的研究起点不同于实证法,不是事先提出有利于研究的假设条件,而是从现实出发,提出问题(也即确立课题),然后再搜集资料整理分析,这更加符合当期的实际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实证研究简化研究对象的复杂因果关系,把探求因果关系作为理论推演的必要条件,就是说,在研究未展开之前,要求研究者事先确定研究对象中某些自变量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程度和变化取向,该种方法仍然要求研究者制造一种环境,将那些无关的因素用控制手段加以排除,从而把所认定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它这种人为构筑研究环境直接干预客观实在的做法对研究结果容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难免出现过于简化会计研究对象背后隐藏的复杂因果关系,这就需要后期运用规范法对其进行价值判断。
(四)规范法和实证法的认识继承性
规范法所强调的是世界应该是如何运行的,相应的,实证法强调世界是如何运行的,规范理论能帮助我们在实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判断。认识论认为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的认识、一个方面的认识、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因此,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因此有必要将两法结合,运用规范法将实证法的具体认识进行深化扩展,由具体到抽象,达到认识的高级阶段。当然,如果“是如何”不能为“应如何”的会计研究进行价值判断,则该会计研究要么是在玩“数字游戏”,要么是在“哗众取宠”,这种所谓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只能束之高阁。
三、会计研究方法体系的“双轨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大部分是运用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很少,使得会计理论容易走向纯粹逻辑演绎推理的道路,并非从实践中来并接受实践经验的检验。而现阶段中国实证会计研究的趋势,只是以模仿英美实证研究的模型和文章格式为主,创新性很少,能够捕捉中国自己独特环境因素的研究也不多。纵观历史,中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实际上是走了两个极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规范研究为主,将对数学模型定量分析的方法排斥在主流研究之外;90年代之后,受西方会计学者的影响,会计研究走向另一个极端,会计研究者盲目地模仿西方实证研究方法,直接套用西方的成熟的实证方法来解决我国的现实,根本没有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做出不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假设,得出与我国现实没有联系的“成果”,最终导致“只见枝叶,不见树木”。
本文认为,应该对现行会计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必要的双轨制改革。所谓“双轨制”改革(“双轨制改革”一词借鉴于杨素昌,肖泽忠的研究成果《试论中国国家审计双轨制体制改革》,文中针对我国国家审计改革现状提出了双轨制的思想,本文将此思想应用于会计领域),即在会计理论的初级研究阶段,侧重于实证性,力求客观与精确,而在第二阶段—制定和指导会计准则阶段,侧重于运用规范法进行价值判断,以求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
(一)双轨制改革的思想基础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初具规模,资本市场不完善,实体经济占主流,这就需要国家会计研究人员制定出适合我国各方面发展不完善这一特点的研究方法体系,找到适应我国环境的平衡点,而不是简单的照搬或摒弃,更不能直接由规范研究突兀的过渡到实证研究阶段。当然这种平衡也不是简单的对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中立或者组合,而应是一种深入的融合。虽然现阶段能真正建立在中国经济、政治、人文环境下的实证研究不多,但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谈论去留哪种研究方法还为时过早,所以有必要让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齐头并进,为中国的会计理论共同做出贡献。 “双轨制”的改革一方面运用认识论的观点,将研究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另一方面充分的发挥了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没有偏颇,既保证了客观精确性,又保证了价值主观性,在传统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入实证研究方法,不再存在理论和实务的脱节现象,为整个会计理论大厦奠定了实践经验的基石。
(二)双轨制改革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很完善,但是它的迅猛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证法的运用提供的生存的土壤,在认识的初级阶段,主张运用实证研究,而现实中数据库的建立为实证研究提供了资料保证,计算机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实证会计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然而,由于法规不健全,可利用的资料较为匮乏,只能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实地研究等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具体其他实证方法的运用还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在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加入规范研究的价值判断,从道德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立场、观点对社会事实的可接受性或不可接受性做出实际的评价,从而才能为社会所认可,达到所研究的会计理论结果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 l 瓦茨,j l 齐默尔曼,陈少华.实证会计理论[m].黄世忠,等,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 威廉 r 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m].陈汉文,夏文贤,陈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忠惠.会计研究方法论[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5] 李孝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6] 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 万晓文.现代会计理论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但是,经过事后验证,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以大样本公开数据为对象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金融经济学公司财务领域现象,以及其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原理远远不够。西方金融经济学学术界逐渐采用临床诊断方法(ClinicalResearch)。
临床诊断方法的特点字串1
临床诊断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规范与传统大样本计量实证研究有比较明显的差别,其特点如下:
首先,在研究作用和目的上,传统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往往以检验金融经济学理论为主;而临床诊断研究可以验证理论假说,但更主要的是弥补大样本实证研究的不足,从实际参与者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信息,提供对企业和个体行为环境的丰富理解,为理论和大样本统计检验提出新的思想、问题和研究线索。
其次,在研究对象数量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实证研究对象为大样本;而临床诊断研究则根据研究目的设置样本,从一两个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大多数情况下,研究对象关注一个或少数案例。
第三,在数据收集方式上,传统实证研究通常被动地依靠公开标准化的数据;而临床诊断研究的数据收集更为主动,需要获得与样本或事件相关的非公开信息,包括公司内部文件、管理报告、会议记录等,还要访谈事件决策过程中的参与者。
第四,在样本分析方面,传统的统计检验研究注重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数学处理,难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而临床诊断研究不仅进行数据分析,还包括对样本事件的背景、发展演变过程调查访问等,深入考察不能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第五,临床诊断应用时可以同时采用事件分析和长期业绩法,以考察样本企业事件的短期市场反映和长期实际运行结果。
临床诊断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尽可能减少统计学角度的样本有偏问题;另一方面,不宜选择太早的样本事件,避免企业内部调查和访谈时当事人难以回忆事件背景细节,使临床诊断的内部调查信息内容和价值打折扣。
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与20世纪80年代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带动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引入、消化吸收和繁荣一样,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兴起促进了对金融经济学理论、实证研究方法的引进、消化和吸收。金融经济学领域的大样本计量检验实证研究开始活跃,实证研究的学术规范正在形成。到目前为止,产生了一批以国内证券市场及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成果。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是在法制规范不完善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包括:1.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非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控股地位;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充分,大样本计量检验研究依据的公开信息非常有限;3.股票市场庄家操纵市场的行为比较普遍,股票价格与内在价值脱节严重,股票价格变化不能反映企业价值;4.证券市场发展和规范方面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发展环境变化快。多种因素错综复杂地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客观上制约了传统的大样本实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加上一些误用,使人们产生实证研究有迎合大样本计量检验方法、流于形式的感觉。
关键词:管理会计 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 实地研究 案例研究
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意义
首先,实证研究是管理会计研究目的得以实现的方法和途径。管理会计理论是研究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进行反复认识后而形成的,在这一认识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加上客观会计环境又在不断地变化,形成的理论是否正确,需要对其进行验证以确定是肯定或否定。实证法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最佳手段。
其次,实证研究是摆脱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危机的有力手段。实证法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是推动管理会计研究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同时,实证法还是一种预测客观现象的方法,管理会计中大量的预测、决策问题都可以采用实证法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才有可能给陷入理论脱离实际困境中的管理会计研究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
再次,要提高我国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必须提高管理会计研究水平。管理会计的本质和职能,要求其必须在现实环境条件下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现代管理会计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或差距的一个根本性症结。然而,“脱节”与“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正构成了管理会计发展的一种动因,关键在于如何连接脱节、弥补差距,使动因转化为动力。在这个方面,实证研究是一种最有效的研究方式。
最后,从管理会计的学科特征来看,管理会计既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又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时具有显著的灵活性,实证研究能充分体现这些特点,它的研究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采用某种方法确定的,因而并非任何条件下的最佳答案和标准,它给实践者提供的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展示的是变化多端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与规范管理会计研究比较分析
实证会计研究就是通过分析、解释所观察到的会计现象,寻找其发生的原因,以预测会计实务的一种会计研究方法。它区别于规范会计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关注事物是如何进行的,而不是关注事物应该如何进行;不是采用价值判断的方法,而是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侧重于对命题进行证伪;它要求在研究过程中排除研究者的个人价值判断,以经验数据和数理统计分析来证伪理论命题或假说。而规范会计研究则运用演绎法兼用归纳法,主导思想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围绕经济政策行为的经济后果进行逻辑推理,提出政策,制定依据标准。
规范会计研究和实证会计研究都具有自身所不可替代的特定功能,在运用时应该相互依赖、互相渗透。规范会计研究的大前提要接受、依赖实证会计研究来进行经验检验,实证会计研究中的分析要依赖规范会计研究。
然而,不同学科不同发展阶段在研究中的侧重点不同。从管理会计的角度来看,实证研究比规范研究在解释和预测管理会计实践方面更具有理论价值。鉴于管理会计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显著的灵活性,因此,实证研究相比规范研究而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更有用武之地。但是,这种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经济计量学为主要技术手段,且经济计量学方法基本上属于“线性分析”的范畴,而实际中对一些管理会计系统变量关系的“线性假设”缺乏客观依据。再加上这种研究方法忽视了管理会计系统中社会人文因素对研究变量的影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和管理决策之间的相关性降低,甚至消失。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和现实需要,更好地解决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实地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方法主张到企业组织的实地去观察了解实际的管理系统是如何运行的、管理会计技术在实际系统中又是如何使用的,旨在弥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间距。“案例研究”则是研究人员通过对一些成功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写出详细的研究报告和有关分析结果,并以此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和管理会计教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从实证会计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实证会计研究者正是立足于许多不容辩驳的经验事实,有理有据地证伪了传统规范会计理论的一些主观臆断成分,从而推动了实证会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问题。主要反映在企业缺乏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因此虽然我国产生了一些运用管理会计方法的成功案例,但也难以将这些成功经验推广,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实证研究所赖于存在的组织场所的范围。
研究体制的问题。缺少专项经费,即使有项目,其经费来源也极其有限,用于规范研究尚能维持,如开展有效的实证会计研究则远远不够。另外会计研究工作者大多是非专职研究人员,不能全身心的投入,难以得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实证会计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的素质制约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者从认识论上(如实证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和技术层面上(如掌握了从事实证研究的各种技巧,受到足够的训练等)都还没有为进行更高水平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
资料取得问题。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上看,我国应用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是以实务人员为主介绍基本情况的较多,许多真实情况难以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更缺少全面、连续、系统的资料汇集,这就导致研究限于就数论事,表象的东西多,只能采取推测得出结论,而且资料的时效性也存在问题。
研究方式方法问题。目前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以学术界为主,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虽然学术界具有理论研究的特长,但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面谈更是难以安排,而且花费较高,研究资金个人很难承担。虽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但问卷回收率甚低,另外问卷的可信度也难以保证,从而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另外,目前我国对企业的实证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大多参考国外已有的数学模型,换成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但由于忽视了国内企业的具体情况,因此得出结论的可信程度就值得怀疑。如何恰当地移植和借鉴国外实证会计研究方法的经验与方法,也是我国管理会计学者面临的新课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传统实证会计观认为实证研究应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或阶段――用来提供一个基本体系,对现实会计实务本身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作出理论和逻辑上的分析和解答。经验实证是指对理论实证得出的结论进行经验检验的过程。对于经验实践和理论结论相符合的部分,就应该当作正确的理论加以运用,直到被经验证伪为止,而对于被经验直接所证伪的理论结论,就必须逐渐修改原有的理论假设,再次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
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一般也应分为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两个部分。但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无论是发展管理会计理论,还是解决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和差距问题,都应采取先经验实证后理论实证的过程。首先,通过重点对企业组织实际情况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并写出案例研究报告与分析结论,再将具有价值的技术与方法在实践中推广使用。然后,随着管理会计方法的成熟与时代环境的需要,实证研究应从典型的经验方法向更加严格的理论实证方法过度,不仅进行解释、分析与应用,而且涉及检验与预测。只有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够了解和把握时代环境需要哪些理论与方法,才能够明确企业等组织所实际关心的问题与现实遭遇的难题,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并作出理论概括,由此形成用于普遍指导实践的理论方具有价值。
需要明确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检验标准实质是以企业利益为导向并由此制约的企业需求为标准。因此,在实证管理会计研究中应以企业需求确立的课题为出发点,这既是形成管理会计理论的最终归宿,也是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大量开展实地研究(FieldStudy)和案例研究(CaseStudy)。尽管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证实和证伪什么,但是却可以力求对管理会计实务和管理会计现象的本质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作出恰当的描述和中肯的分析。实地研究与案例研究将是我国未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实证研究之中应有效运用数学方法、模型开展量化研究。有的同志对提倡应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持否定态度,并对国外会计文献中充斥着数学表示担忧和不理解。但实际上,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应用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在实证研究没有量化分析是不科学的,而数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运用数学方法,一方面便于从现有的理论中演绎出新的理论,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另一方面,有助于暴露出会计研究中的错误,以便加以匡正。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研究与应用中数学方法的有效运用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当然,主张有效运用数学方法并不是主张走极端。
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合作。实证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密切配合与相互协调,实务界离开了学术界的协调,其经验往往停留在基本情况介绍的范围内,很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无法在大范围内推广与应用;而学术界离开了实务界的支持,仅靠问卷调查难免出现空洞、脱离实际的现象。而合作的效果要受政府行为的导向性、研究内容和方法与企业实践的紧密性、企业与研究者合作的自愿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这方面问题已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建立应用管理会计协调机构。由于我国没有一个将学术界与实务界都包括在内的管理会计职业组织,学术界与实务界沟通的机会不是很多,这就为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证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尽管中国会计学会在1999年成立了“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并作了许多实质性工作,但基本上还是局限于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上,在成果转换与实务应用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这样的组织从数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企业需要。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协调机构,加强会计实务界与学术界的协调和配合,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管理会计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实质性地推动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
参考资料:
1.冯巧根,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人们往往将理论等同于科学,常常用一套几乎完全相同的标准来解释“理论”和“科学”。在我们的印象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是属于科学的知识。我们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判断一门学科是否属于科学的主要标尺:拒绝主观性,不含价值判断,与客观相符。如果单从概念、原理出发,还看不出会计理论可能并不算是科学。但如果要用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准则来衡量,会计理论确实和科学存在很大距离。
究竟应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会计理论的科学性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借助科学哲学的力量。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霍里斯和内尔曾简要归纳过有关科学的准则,其核心内容有:“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证明知识的正确性;分析性论述没有事实依据;检验一种理论,就是看这种理论的预测是否成功;科学中不存在价值判断等。”伟大的哲学家波普创立了“证伪主义”。他在否认经验“证实”的前提下,提出了科学的划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的,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拉卡托斯认为,任何理论,凡能预计新事物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总结以上几种观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要通过检验来下结论。一般认为,一种理论的基本检验是它的解释和预测能力。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也曾明确指出:“会计理论真要在开拓会计的理解上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上有说服力,它们就必须接受检验或证实。这种检验包括:①关于现实世界的前提,应该以报表和可观察的现象一致为依据;②各种理论说明的相互关系,应该就其合理的一贯性予以检验;③如果任何一个前提是以价值判断或无说服力的经验检验为依据的,其理论结论或经过检验的假设应受独立的经验检验。”按照亨德里克森的论述,一种会计理论若能经受住这三方面的检验,其科学性就相对可靠。
二、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科学性的比较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又是衡量研究方法科学性的极为重要的标准,研究方法和利用这种研究方法形成的理论在科学性上是统一的。目前主流会计理论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可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
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会计“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性要求,从逻辑高度上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它采用“前提——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的过程主要借助于抽象推理。它的缺陷在于研究结果难以验证,不能为自身提供科学性的依据,它的科学性需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来检验。
实证会计理论则是一套关于会计“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和预测未来会计实务提供理论依据。它采用“假设——推论”的研究路径,主要方法是实证方法,主要内容是证伪。它不是以个人的知识和价值观来判断,而是建立在实际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尽可能排除研究对象作为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就使研究具备了可验证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它的科学性。
就科学性而言,实证会计理论优于规范会计理论。这种优越性来自于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证方法引入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注重经验检验,所获取的证据是客观的、可直接或间接观察的事实,因而有助于消除会计理论研究过程中的不切实际的假设以及价值判断;实证研究中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能以数量化的形式,较精确地描述会计现象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理论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精确性。这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方法论上的特点,使实证会计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可以评价现有会计原则的合理性,这是规范会计理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只有实证方法应用于会计领域之后,会计理论的研究才具备了科学的性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①实证研究方法并不排斥规范研究方法,只是强调“假设——推论”范式,因其特有的科学性,已成为主流的研究范式。一方面,在这一范式中充分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例如:形成合理的会计假设时运用归纳法,指导会计理论时运用演绎的方法;另一方面,规范研究如果仅借助于抽象思维,它的可靠性就可能受到质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很多研究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实际验证。实证研究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说,实证分析亦是得出规范理论的必由之路。②实证会计理论并不排斥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在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指导上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规范研究有利于诞生新思想、创造新知识、提出新的假设命题。但规范会计理论只有建立在实证会计理论的基础上才更具有科学合理性。
三、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
正因为实证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从本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科学哲学思潮的感召下,伴随把经济学和管理学变为科学的呼声,在西方会计理论界掀起了一场范式革命,拉开了会计学科学化的序幕。经过30年的努力,科学主义的会计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在为“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寻求可验证命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成为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和基本范式。会计学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手艺发展为技术。再从技术发展成艺术,30年前终于踏上了科学化的不归路。
体现会计理论研究科学化趋势的实证研究,到80年代已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主流。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刊物.如美国《会计理论》(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经济学》(Journal of Accounting Economics)、《会计研究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除一些评论性文章外.几乎找不到非实证研究的论文。英国的代表性杂志《会计组织与行为》(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从 80年代起,也大量刊登实证研究的论文。可以说,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会计理论研究,都可以归入实证研究的范围。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在美英等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更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创立与应用。据台湾《会计研究月刊》第107期介绍,台湾五所大学94届毕业生的85篇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都是实证研究的方法。总之,会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潮流已席卷全球,除了顺应这股潮流之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