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本科生科研训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科生科研训练

第1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科研训练;杜克大学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4?0104?03

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也是针对当前大学教育体系注重考试成绩、忽视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教学改革[1]。通过参与科研活动,本科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挖掘创新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团队协作精神[2]。另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容易出现创新动力不足,使得参与科研的收效甚微[3]。

从学校的层面上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和改革,目前美国不少著名高校都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成熟的本科生科研支持政策与管理模式。成立于1838年的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是世界顶级的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素以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而享誉世界。2012年杜克大学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全美大学第6名,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第10名、世界大学第14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杜克大学在我国江苏省昆山市开工建设具有法人资格和独立校区的杜克昆山大学,成为中美合作共建综合性大学的典范。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分析杜克大学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高校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现状分析

1.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的成绩

在我国高校中,清华大学率先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本科生及早接受科研训练和接触企业界、科研部门,了解社会实际,锻炼实际才干,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特点的选择和培养机会[4]。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培养能力为核心,加强制度建设和硬件建设,完善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大力推进以大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积极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学生科研成果[5]。

笔者所在单位中南大学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学校科研优势和与行业密切结合的特色,优化创新教育运行机制,建立“教学与科研互促、教师与学生互动、课内和课外渗透、自主与引导结合”的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参与项目的本科生或创新团队成员要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有浓厚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研究方案的设计、具体研究和报告的撰写等工作。注重实效,鼓励创新,重点资助选题科学、思路新颖、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具有创新和探索性且实施条件有保障的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几乎所有“985”“211”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文件及配套管理办法,不少非“211”高校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这些探索性工作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引起了众多高校的重视,但总体上我国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存在一些突出问题[3]:① 缺少学校和教师支持,成果科技含量不高。相当多的高校尚未建立起本科生科研创新管理机制,相关规章制度不到位,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处于无序进行的混乱状态,得不到学校政策的保障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很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还停留在验证性的水平上,成果缺乏科学价值。② 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科研活动难以为继。目前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研设想因得不到实验条件和资金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③ 缺少市场调研和分析,成果应用前景堪忧。本科生大多只是依靠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研活动,只注重科研创新过程的刺激性和探险性,缺少市场调研和实际需求分析,忽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成果一出来就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和制约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杜克大学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的主要举措

1. 协调校内多个部门和机构,创造科研条件

杜克大学由本科生院(Trinity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s)、二级学院、图书馆等部门和机构协调配合,分工负责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本科生院成立了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Undergraduate Research Support Office),负责制定和解答本科生科研相关的政策,审批各类学生科研项目和助研经费,校内外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机会,组织校内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二级学院负责公布教师的基本科研情况,收集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信息,协助学生联系指导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条件。图书馆则安排有专人一对一的接洽本科生关于科研方面的咨询,负责介绍与其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数据库和其他资源,培训文献查找的初步技能及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同时,图书馆还为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提供与研究生同等的文献借阅权限,在必要时本科生还可向图书馆申请用于学习和小组讨论的单独研究室。

2. 开展入门培训和引导示范,激发科研兴趣

本科新生入学后,杜克大学即向其宣讲学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突出贡献,积极鼓励学生投身科研。对于那些有志于从事科研的本科生,根据中学阶段学习的课程情况及其个人兴趣,部分学生经申请可进入暑假pSearch项目,切身感受科研过程,培养初步科研技能。pSearch项目的主要实施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 以对杜克校园周围某一生物种群的染色体分析入手,向学生讲授基本的科学实验规程,手把手的传授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现代实验操作技能,最终的研究结果将在项目结束时进行非正式的交流报告。② 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接触大量的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科研人员的言传身教。③ 组织到杜克校园周围采集生物标本,亲近大自然;组织到学校泳池畅游,锻炼强健体格;组织到艺术馆感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修养。④ 组织到附近海滩游玩,观看磅礴的大海,呼吸自由的空气,回味科研的乐趣。

3. 实施独立研究课程和学分,鼓励科研创新

杜克大学面向本科生专门开设了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课程――独立研究课程(Research Independent Study),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独立研究,通过提交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来获得学分。独立研究课程的基本要求和管理流程为:① 研究课题审批。独立研究课程的具体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提出,经指导教师认定可行后,报主管本科教学的系主任审批,研究课题一经批准通过,不得更改。② 选定指导教师。独立研究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为杜克大学的正式教师,若研究课题涉及多学科交叉问题,学生还可跨系申请若干名副导师,但课程成绩由正指导教师评定并提交。③ 课程内容要求。研究课题必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的,研究成果应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不得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仅做少量修改,或者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④ 例会制度。学生每周必须在研究课题上工作10小时以上,同时至少每两周与指导教师见面一次,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导教师则对研究情况进行及时指导。⑤ 最终成果。独立研究课程的最终成果为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撰写出包含自己独特见解的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报告。⑥成绩评定。独立研究课程的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的质量,以及平时的研究投入和表现情况综合评定。

4. 提供充足研究机会和资助,倡导科研交流

杜克大学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尽可能充足的研究机会和项目经费资助。根据经费使用目的的不同,杜克大学目前对本科生的科研资助可分为四类:① 独立研究课程助研金。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选择了独立研究课程的学生可以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助研金,用于购置与研究相关的材料和设备,也可用于外出调研或收集数据。② 创新基金。所有非毕业班的本科生只要具有创新想法,即可以研究项目的形式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400~500美元的创新基金,经评审批准后,该经费可用于学生自主科研经费,但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项目预算执行。③ 助研津贴。教师可向所在系申请每学期400美元的助研津贴,用于临时雇用本科生参与其课题组的研究,助研津贴全部作为本科生的科研劳务费,但学生不能再以所从事的研究课题申请学分。④ 旅费补助。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的学生可向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申请最多400美元的注册费和差旅费。此外,本科生在申请任何项目经费资助之前,必须首先学习科研诚信的规定,并需要通过相关测试。杜克大学规定凡是获得学校资助的项目,都要参加本科生科研支持办公室组织的每年一次的本科生科研成果展览会,加强学术交流与宣传。

三、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通过对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分析,不难看出,“课内与课外结合、学习与科研并重、学生与教师互动”是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也给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有益的启示。

1. 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学术氛围。高校应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高水平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践基地,逐步实行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面向本科生24小时开放,为本科生自由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同时,高校还应大力倡导“崇尚科学、励志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主导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讲座和报告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2. 加强教师的课堂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本科生接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优秀的一线科研人员。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加强引导,将科研观念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寓教于创新,让本科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锻炼科研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可通过适时设置科研情景问题,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命题,引导本科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并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某一个细节问题刨根问底,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科研创新潜能。

3. 设立专门的科研创新学分

在本科教育中设立科研创新学分可以将学生自由无序的创新想法转变为目的明确的科研活动,是培养本科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高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科研学分运作机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加强学生科研创新实验室和基地建设,为本科生科研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高校还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管理,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全面的咨询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科研创新,促进本科生科研与学校及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吴建林,薛强,高玮.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10(1):83-87.

[2] 李亚岗,余远波,林加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编译原理”课堂教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139-140.

[3]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第2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创新科研训练 PBL模式 本科生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59-02

一、引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计划在全国范围内的启动与实施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公布为标志,旨在探索以本科学生为对象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并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使学生经过系统而全面的创新训练和培养,达到培育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养的目的,着力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就是在此背景下通常以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学生小组形式独立完成某项科研项目的启动、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报告撰写等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然而,也应看到由于大学学科及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学生素质和接受能力的高低以及大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使得针对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或方法上存在着不同做法和理念。[1] [2]因此,积极探索操作性强、实用的本科生创新科研及能力的培养、训练模式,对达到培养新时期具有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多届创新科研训练小组的指导实践体会,认为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以下简称PBL模式)同样适用于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训练教学,但为保证和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并使之成为可普适的创新教育方法,尚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二、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主题确定

众所周知,PBL教学模式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3],其源自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1969年所创立的针对医学院学生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的铺展方式是以问题为切入点,采用学生自学或小组讨论为主、教师评教为导向而将两者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不断应用与演化,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多数世界一流大学各学科都采用的一种主流教学模式。如前所述,目前国家所倡导并推行实施的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这其中既包括实际动手能力,更要求理论分析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科研训练。由于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主要的受众群体侧重于大学本科第二、第三年级学生(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这一阶段的本科生刚刚接受了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专业知识的灌输,且以书本知识的获取为主,习惯了传承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思维性、探究式的科研创新训练基本上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而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期限范围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完成某科研项目的前期调研、方案制订与实施、研究成果(报告)总结撰写等训练内容,使学生切实得到科学研究的锻炼,提高创新实践的能力。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特指人类对自然现象或规律进行的摹写,或者使其抽象化并根据存在于其中的规律性合理地认识其中的规律性[4],这种认识过程显然要依据一定的模式或方式来实现。PBL模式的可取之处也正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因为,科学研究中问题的发现或识别是开启研究的第一步。鉴于现代高等教育的核心已从传授知识的本身逐步向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转换,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目的之一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一般科学研究活动所要具备的基本功。由于PBL实施模式基本上是依托指导教师从事的相关科研活动进行,对于教师而言,所指导的创新小组要实现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这一环节的任务,是让参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清楚了解他或她受此训练后所应该达到的目标,否则很有可能出现个个“打酱油”的结果。因此,对于参与者而言,问题一定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所做科研活动应该解决的问题;第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掌握从事一般科研活动的基本方法。只有学生明确了创新科研训练要达到的这一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创新科研训练的开展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

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的过程细化,实际上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原因在于本科生创新科研训练实施的对象是低年级学生,虽然这些学生已经具备或掌握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但就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而言,依然处于空白阶段,这就需要指导教师采用“手把手”的方法让学生详细了解并“按部就班”地执行,以便让学生在达到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后,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在笔者经历的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实践活动中,就将过程细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研究目标的确定(问题的提出)>基础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方式>理论依据>重点关注>结论(报告)

在上述每个步骤中,笔者都为每个学生以“量身定做”的方式列出了详细的“操作”细节,并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质疑过程的细节。因为质疑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才有探究,有探究才能解决问题。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两方面取得平衡。

四、PBL模式下创新科研训练成果的表达

不同于PBL模式下采用的笔试或口试方式来检验学生对某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计划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方法。其检验方式应与其他方式有所区别。大学生创新科研训练注重“学习”科研,所以,不宜以学术文章的形式来作硬性要求。相反,撰写科研报告不失为检验创新科研训练项目完成状况的较为理想形式,也是PBL模式的最后环节。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其过程和目的以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科研报告的编制或撰写对于参与创新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们而言,也是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这也需要指导教师给出一个一般性的编写原则,从而让学生把通过创新科研训练实践活动中所学到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化、系统化。下列编写大纲可满足要求,即题目>研究现状与意义>基本研究方法>论证>结论>参考文献。

五、结论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下国家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多期创新小组的实践结果表明,PBL模式的采用对创新小组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既定目标的实现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和有益的借鉴作用。以笔者指导的两个创新小组为例,第一小组(5人)中除一人因家庭原因参加工作外,其余4人均考取研究生或出国深造,迈出了职业科研生涯的第一步。第二小组(5人)成员均对从事科学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备战考研。每个成员所写的创新科研报告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探析[J].高教探索,2014(10):36-37.

[2] 潘承怡.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TRIZ教学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1-2.

第3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在护理本科生实习前护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名2011级护理本科生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习前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培训,试验组接受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学生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能的考核成绩,应用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比较两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调查试验组学生对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的认可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有98.33%,96.67%和93.33%的试验组学生认为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决策能力、促进对护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结论: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能提高护理本科生在实习前护理培训中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护理本科生;考核;实习前培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8

作者单位:266021青岛市山东省青岛大学护理学院

宋玉霞:女,硕士在读,学生

通信作者:杨富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9184)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SONG Yu-xia,WANG Ning,WANG Dan-qian,et al(School of Nursing,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2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 nursing undergraduates from grade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accepted standardized routine pre-internship training,while in experimental group accepted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Theoretical and skill examination,as well a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pre-internship training.Attitude on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was studied in experimental group by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scores of theoretical and skill examination of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scor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cores of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self-management ability,obtaining information ability and cooperation ability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ere respective 98.33%,96.67% and 93.33% nursing undergraduates of experimental group who thought 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c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in clinical nursing,stimulate understanding of nurs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to make use of it,as well as arouse learning interest.Conclusion: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s in pre-internship training for nursing undergraduates and set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their nursing internship.

Key wordsComprehensive scenario simulation practice;Nursing undergraduates;Examination;Pre-internship training

培养具有“综合护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是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生真正接触病人的第一步,做好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前的护理培训工作,是学生顺利完成护士角色转换、适应临床护理实践的重要环节。常规的实习前护理培训是在护理本科生临近结束课程时,对学生所学的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进行单项强化训练后,然后转入临床实习,这种培训方式存在学生护士角色转换慢、理论与实践脱节、沟通能力差、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等问题[1]。为此,我们在护理本科生实习前两个月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护理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1级4年制护理本科生120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0.29±0.45)岁。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学生均由我院专职教师进行带教,两组学生年龄、入学成绩、临床实习前专业基础课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学生在临床实习前2个月按照分组方案分别进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实习前护理培训模式,即首先教师向学生示教护理操作项目,并讲解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在护理实验室进行模拟练习,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护理操作进行归纳总结。试验组采用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法进行护理培训。该培训模式首先由教师设计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1)选取典型临床案例,设计临床情景。根据临床护理实践中出现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的护理问题,选取典型临床案例,通过整合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及健康评估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技能,设计综合临床情景。(2)编写模拟演练脚本。根据具备“综合护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目标,遵循“科学性、综合性、规范性、实用性”的原则,由我院专职教师和教学医院临床一线带教老师编写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要求每一个脚本所含的护理实践内容既包括让学生对模拟人(由学生扮演)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又能在护理模型上进行单项护理操作。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脚本设计完毕后,印刷成册,分发给试验组的学生,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5人,进行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1)布置临床情景。根据脚本内容,学生在开放实验室中自行准备所需的物品及道具、布置临床情景。(2)角色扮演。学生根据脚本内容分别扮演病人、护士、家属、医师等不同角色,运用所学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能,对模拟病人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部分护理措施,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演练。(3)医学模拟操作。由于部分护理措施或护理操作不能在真人身上进行操作练习,学生需在护理模型上进行操作练习以便完成脚本所设计的内容,如气管插管、心脏电复律、机械通气等。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完毕后,最后由教师、教学医院临床一线带教老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对学生的演练情况进行指导、评定,内容包括临床情景布置是否合理、角色扮演是否逼真、制定的护理计划是否正确和全面、操作是否规范等。

1.3培训效果评价

1.3.1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护理培训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自行编制的试题和护理技能项目对两组学生进行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考核。得分均为100分。

1.3.2问卷调查(1)采用林毅等[2]编制的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该量表共28题,共28~140分,每条目的选题为“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分别赋值,正性条目的赋分为“5,4,3,2,1分”,负性条目反向赋分。由3个维度组成: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合作能力。此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741,Cronbach′s α系数为0.8860。(2)参考我国12所医学院校共同发展的教学质量评价表[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提高了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临床决策能力”“增强个体化关怀护理能力”“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促进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8个条目,每条目的选题为“有很大的帮助”“有些帮助”“没有帮助”。调查试验组学生对综合模拟演练的认可程度。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填写,向调查者说明不记入学习成绩,以便学生客观填写,5~8 min填写完毕。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发出60份,收回60份,回收有效率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试验组护生对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的态度调查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本科生护理理论与技能考核成绩比较(表1)

2.2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比较(表2)

2.3试验组学生对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教学的态度分别有98.33%,96.67%和93.33%的学生认为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决策能力、促进学生对护理理论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见表3。

3讨论

3.1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可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原理、方法及所形成的解决问题思路,会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未来决策的效率[4]。在模拟演练中,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小组讨论来分析案例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过程将学生头脑中孤立、分离的知识转化为一系列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考顺序与策略,未来在临床情景中一旦面临类似的案例情景,则以前在案例演练中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顺序与策略就能够发生迁移,决策的效率得以提高。这就意味着,当没有接受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学生面对临床护理中的复杂情景还沉浸于非程序化决策的时候,接受过情景模拟演练的学生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程序化决策,就能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因为类似的情景在以往的模拟演练中已经做过深入、细致的讨论和思考,只不过需要根据现实的情况做一些微调而已。

3.2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有利于巩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传统技能培训模式只注重技能操作的实施过程,而忽视了其适用对象。如让学生对病人实施口腔护理,她会熟练完成,而当面临一个禁食病人时,她却不知道应该实施哪项护理措施。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综合了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开放实验室、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变单一训练为混合训练,增加了多种病情的模拟处置练习,如对心跳骤停综合处理中的心肺复苏、给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对昏迷患者的评估、给氧、鼻饲、口腔护理、导尿、尿管的护理、皮肤护理、健康宣教等进行综合训练,可使学生学会在整体护理理念下,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层面进行评估,进而实施相应护理措施。与此同时,学生集思广益,发挥各自专长,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创设更加真实的临床情景,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3.3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的情景设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模拟,以贴近临床真实情景进行护理演练,这种培训方式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见习期将情景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各种护理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让我学”改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医师、护士、病人、家属等角色,并可进行角色互换,使其充分体验所扮角色的工作要求和内容,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情景模拟演练过程中,学生根据演练内容,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反复练习,在筛选、比对多个设计方案的同时,所学的其他理论和技能也得到了相应巩固和提高。

4小结

综合性情景模拟演练作为一种虚拟的实践性培训方法,在国际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日益流行的教学方式,这种方法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没有威胁性的、高效的和现实的仿真环境[5]。应用于医学教育中是充分运用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6]。此种演练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病例和情景中培养观察、认识、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情景模拟均需要小组成员在分工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集力完成,充分发挥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由此不仅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通过组内参与、组间评判,有效锻炼了语言交流和沟通技巧,培养了发现、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临床思维与决策的能力[7],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和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淑苹,张继平.护生临床实习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5):39-40.

[2]林毅,姜安丽.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6):1-4.

[3]郭蓉.综合实验教学在护生实习前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144-145.

[4]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0.

[5]Schoening AM,Sittner BJ,Tood MJ.Simulated clinical experience:nur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the educators’ role[J].Nurse Education,2006,31(6):253-258.

[6]李何玲,胡宁娜,冉俐.运用情景模拟训练提高护士沟通能力的实践及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1):45-46.

[7]袁晓丽,江智霞,酒井顺子,等.情景模拟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4下):81-82.

第4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科研 创新型人才 关系

本科教育提倡的“双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独立学院的重视。作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科学研究活动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我国独立学院很少在此方面进行有效实践,部分公立院校多年实践下来,本科生科研的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其应有的目标。

一、本科教育科研训练发展的主要特征

而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才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本科生科研的作用和内涵有了新的拓展与强化,并逐渐显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本科生科研训练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本科生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的前提下,作为培养本科生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本科生科研成为高等教育的不二选择。纵观国际,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创新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

(二)本科生科研对本科生来讲是一种必要的学习经历

本科生科研主要是基于专业知识学习的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实质上是深化的专业性学习。本科生科研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课堂之外的实践学习体验,促进其“做中学、学中做”,以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接受基本的科研训练将会是高等教育越来越明显的发展趋势。

(三)本科生科研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本科生科研从本质上讲是教学的一种形式。通过本科生科研,学校帮助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由完成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综观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科研已是高等教育先进国家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独立学院本科生科研的基本现状

为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素质,各级共青团组织举办了不同层次的学术科技竞赛。以我校学生为例,学生可以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以及我校积极参与并取得优秀成绩的数学建模大赛等活动。课题组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约谈方式,了解其他独立学院本科科研情况,并结合我院学生科研实际,反映出以下主要问题:

(一)参与学生数量少、科研活动往往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缺乏足够的鼓励性政策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公立学校多把科研的重点放在研究生层次上,对于普通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基本上不管或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

(二)当前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经费短缺是不争的事实。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处于无经费搞科研,更别提学校拨付专款提供给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了,经费问题仍然是限制高校科研上档次、上水平的制约因素。

(三)目前在我国高校,专业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辨证统一也还未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素质的发展就不能不受到课程配置专业化的种种限制。本科生的科研是经过几周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来完成。

(四)目前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因为成才的愿望和就业的需要,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意识。在参与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在导师的正确指导和悉心帮助下,通过艰苦的工作,往往能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但因为处于自身的前途考虑或经济利益的驱使,有时造成不必要的竞争或学校知识产权的流失。

三、独立学院“双能力”培养对于加强学生科研训练的需求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三个为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忽略了课外,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以教材为中心忽略了实践,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学院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导向方面

“科研项目具有价值导向功能,使学生在科研项目过程中将情感思想和需要积极投入到研究课题中,矫正他们已经逐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智能发展方面

科研是运用知识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和实践的过程,本科生在科研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是一个知识内化到外化的过程,而智能就是在知识内化和外化的循环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三)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

“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很强的创造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以各种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基础”。

(四)塑造踏实向上健康学风方面

学生经过系统的科研训练,收获的不止是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身严谨、诚信、探索的学习态度。

第5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27-02

一、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意义与目标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和推动社会建设发展的核心力量。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要求,以及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实施细则的相关通知[1-4],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5]。

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将科研创新实践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为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促进了师生间的接触与交流。当然,在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角色定位往往影响或决定了平台的运行效果、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定位

(一)策划者

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作为一个团队,离不开策划者,而教师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策划者的角色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教师必须先构建平台,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在人员组成上,可以采用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模式,本科生由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组成,形成年级梯度,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其次,教师必须策划课题,把握学术方向。如果把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比喻成一艘正在航行的船,那么教师就是船上的舵手,决定了航行的方向。导师可以让本科生按兴趣自主选择课题,申请相关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比如国家级、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以及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项目等[6]。这样,不仅保证了课题的连续性,还能有效保证课题经费的来源。

(二)引д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是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的引导者。“引”是指引,教师应将最新的、最前沿、最科学的知识融入到课题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学生引进创新实践的大门。“导”是指导,在学生课题申请成功后,教师应给予一定的指导与交流,随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的指导应逐渐减少,适当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自始至终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思考、认知的过程,让其感受挑战性,体会成就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容许学生失败。

(三)促进者

教师还是一名促进者,师生之间应该构建起一种交往互动、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平等互动交流,传授基本的科研流程,分享经验,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课题进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随时掌握科研训练计划中的各种情况,促进课题的有效完成。教师不仅要在指导过程中,有主动与学生对话的意识,还应进而激起学生喜欢与你对话的欲望,促进学生去学、去思考、去创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教师首先应该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有新想法、新点子,才能给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讨、积极创新。教师的促进作用就好比是船航行方向一致的风力,推动并加速船的前进。

(四)帮助者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还需担当帮助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寻求解决困惑的办法。当学生迷茫、无所适从时,实在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时,应及时给予交流指导,拓宽学生的思路,提供建议,帮助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与实验步骤,否则当困难在短期内逐渐累加时,学生便会失去参与的热情,萌生放弃的想法,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当学生已经陷入焦虑、放弃情绪时,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持着宽容而积极的态度,帮助他们调整情绪、克服焦虑,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坚定我能行的思想。

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校外资源。结合专业特色有选择地与各类企业进行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近几年来,我们分别与科研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高新企业等10多家企业签订了福州大学本科生专业实践基地,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场所、经费以及技术人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需要,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五)评价者

评价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的评价者,应该督促、检查学生在课题进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对于科研成果在课题进展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因此,评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进行评价,二是对研究成果、创新性等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表现,可以进行口头评价,并应该以正面激励为主,鼓励和表扬能给学生获得认可的心理情感,看到自己的成功,愿意克服不足之处,使学生产生自信,激发自主探索的劲头。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的管理工作分为立项审核、过程督导、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四个过程,并且设定各个阶段的成果目标(以专题报告、论文、专利、实物为主),分阶段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评价。当科研创新训练获得一定成果时,鼓励本科生对科研创新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归纳,发表专业论文,提高本科生“会写”的能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成果的一种评价,作为学生自己的成果,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6]。

三、结束语

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策划组织者,平台的搭建、运行机制的建立与学术方向的把握关系着整个平台的定位;作为引导者,是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引路人,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以及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促进者,是学生的伙伴,也是创新的源泉,为整个平台注入活力,有利于平台氛围的营造;作为帮助者,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为学生排忧解难,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作为评价者,为学生设定努力的目标,督促科研项目的进展,评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及时作出反馈,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总之,在本科生创新实践平台中,教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角色定位往往影响了平台的运行效果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决定了平台是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2]福建省教育d,福建省财政厅.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2.

[3]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实施细则[Z].2010.

[4]福州大学.福州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Z].2003.

[5]福州大学市政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Z].2012.

[6]刘德明,李泽裕,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平台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3,71(3):73-75.

Teachers' Role Orientation o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Practice Platform

LIU De-ming,ZHONG Su-juan

(1.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16,China;

2.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Fuzhou,Fujian 350303,China)

第6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科研 本科生 参与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3

二十世纪6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开创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先河,随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大学先后跟进实施,拉开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序幕。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效仿国外高校,开始建立实行本科生科研能力评价体系[1]。继清华大学之后,国内部分高校陆续设定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这种方式对我国科研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求的层次几乎完全转为博士,博士生科研工作的开展的需要良好的科研基础,从本科生阶段参与科研项目对于选拔和培养高精尖人博士生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本科生的选拔

各高校主要通过团委、学生处等学校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其涉及范围广,科研项目属性较普遍性,对于专业领域较强的科研活动则较少甚至缺失[2],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有针对性的吸收本科生进入课题组进行科研项目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实践,内容如下。

1.1 课堂宣讲

在对本科生授课期间,结合课本知识,有导向性的对本科生普及科研概念及流程。

1.2 招纳学生

对科研项目展现出浓厚兴趣的本科学生无门槛吸收,并设置一定数额的科研补助

1.3 科研项目认知

由于本科生对于专业知识范围具有普遍局限性,看到科研课题任务后经常产生无从下手等现象,因此,需要通过课题组讨论会的形式对科研任务进行讲解及任务目标分解、分配。

1.4 人员的遴选

目标任务分解后,参与科研的本科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无法进入状态,表现为工作不积极不努力,或者努力之后仍然找不到主方向,对于前者应付式工作者直接淘汰,对于后者则采取指导方式进行培养,而后进行任务再分配,至此,选拔工作完成。

2 明确科研任务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概念性知识不能脱离学习和使用它的具体情境也就是说,知识作为一系列的概念性工具,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形成永久理解和印象[3]。由于本科生在毕业前在专业知识领域存在空白区,很难对科研项目的技术要点和关键工作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需要导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目标任务分解,拆分的过程需要根据本科生的专业背景。例如数值分析方面的任务,需要良好的力学背景,而我校力学课程的开展在大三学期,因此可委托高年级的本科生或者力学系学生进行此项工作。分配任务的同时宜采用“平行发包”的方式,使得工作成果有对比性和可检验性。在确定任务目标时既可以采用最终目标作为任务要求,也可以采用阶段目标,只有明确了科研任务和目标之后,参加科研的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在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主动建构知识。

3 科研实时过程问题的解决

本科生在知识体系构建不健全的情况下,实时的科研方案可能考虑不周,导致进展缓慢或偏离方向,指导老师在初始阶段应当审核其科研方案的细节,对不妥之处进行引导和指正。

因为本科生在科研领域的经验和积累几乎为零,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阶段需要指导老师动态关注,询问项目进展,形式可以采取例会汇报的制度,并保持一定的频率,对于关键阶段指导老师适时旁站指导,避免重大失误导致项目时间节点拖后,影响学生积极性。

给予本科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了解其对科研项目的看法和观点,指导老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且本科生在无知识框架下的一些思想对于提供新的科研灵感是有所帮助的。

4 成果总结

在完成了科研过程之后,撰写成果报告,对于学生来讲,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机会,在此期间对于科研项目过程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在撰写过程中既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又需要对关键技术和成果进行表述,对学生形成优秀的科研习惯和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通过技术总结,学生对科研项目的理解更进一步,对科研信心和兴趣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指导老师科研项目能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毕业参加工作,有了前期科研工作精力的积累,本科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着明显的提高。

5 范例

笔者在对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授课期间,采取了上述步骤:即“选拔”一“明确科研任务”一“实施总结”,带领本科学生参与了“高速公路混凝土桥面高性能快速修补材料及成套实施技术研究与应用”横向科研课题的研发与实验,实验过程中,有两名08级本科生表现出色,独立完成了快速修补实验的详细方案,并申请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 ZL 201110293154.0、ZL 201110293155.5),毕业时分,其中一名本科生凭借优秀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科研成果展示,拿到了中铁上海设计院的offer,成为此次招聘中唯一一名录取的铁道大学本科生,随后两年的反馈中,该生很快掌握了岗位技能,先后参与设计了成都地铁等重大项目,表现优秀,成为典范。

6 本科生参与科研建议

在学校,本科生教育教学一直以课堂、书本为中心,虽然笔者每年通过课堂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但范围毕竟有限,因此对模式的推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6.1 建立校级本科生科研活动体制

在全校范围内对本科生实施选拔,参与校内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形成体制与传统。学校在政策上予以鼓励,并调整课程设置配合学生进行科学研究。采取导师、学生共同激励政策,给予本科生参研课题物质、荣誉、学分奖励。

6.2 完善学生自主申请课题体制

目前我校本科生自主申请课题体制已建立,每年均有部分本科生通过此途径获得部分科研经费,然后对于指导老师而言,则无任何激励政策,导致部分导师积极性不高,对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计人教学工作量。

总之,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途径,需要更多的实践去完善这一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军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价值诉求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的视角【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第7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本科生导师制

一、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问题

本次调查问卷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率达71.7%。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合从西北政法大学教务处等网站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目前在参与科研方面的现状与问题: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率不高。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本科期间最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比例达73.4%,仅有18.7%的学生认为应该培养科研能力。由此反映同学们对待科研在意识上不够重视,更多地想锻炼实务能力。虽然在调查问卷后面,84%的人认为科研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从实际参与来看,59.7%没参加过任何级别的科研项目,有25.7%仅参加过 校级科研项目,结合本次调研对象多为大三、大四高年级同学,可见我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参与率较低。

(二)学校关于科研的宣传力度不够,渠道单一,相关培训缺乏。调查表明,在撰写学术论文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是资料匮乏,占42.2%比例,可我校作为法学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法学资料丰富而详实。另外,当同学遇到感兴趣问题时,63.6%是自己查阅资料解决。同学一方面觉得资料匮乏,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又首先想查资料,可见学生对文献资料搜集与整理方法欠缺,撰写文献综述能力培养较少,可见学生科研的相关培训应加强。

(三)师生互动频率不高,本科导师制作用发挥不大。调查显示,本科生与导师见面次数较少,一学期见面一次比例有37%,33.3%同学选择见面2到3次,另外,本科生导师指导方式也是多为召集其他同学一起开会。然而有51.7%同学在参与科研的必要条件里选择有专门老师指导,60.5%同学选择需要导师在学习上多指导,可见同学们对老师的指导主观愿望强烈,但由于种种原因导师制发挥作用有限。

(四)科研项目参与少,级别低,缺乏整体层面培养体系设计。

二、我校本科生参与科研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条件方面

1、本科生教育大众化趋势同科研精细化要求间的冲突。从2002年开始的扩招,使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本科生总量不再稀缺。因此在就业压力面前,不继续深造的同学越来越倾向于花费较少的时间用在科研项目上,去提高毕业论文的专业性。本科生毕业论文也存在着数量增多而质量下降的趋势。

2、对本科生导师要求过高与实际不符。本科生教师自己本身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而无暇顾及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同学生交流相对较少,学生也面临就业、升学、出国等多方面压力,也无法获得更多的指导。因此合理创新激励机制,考虑到老师的实际情况安排合适的老师参与进来,将教学任务适当减轻或与之结合等改进措施很有必要。

(二)主观条件方面

1、学生对科研认识不清,重视程度不够。本科生相对于研究生更多的侧重在锻炼实践能力,对科研研究有着很强的神秘感和距离感,认为那是本科生所不能及的事情。可是在本科期间除了有限的实习机会外,科研活动也是锻炼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科研过程中过于依赖老师,主动性和团队合作未充分体现。调查中显示学生在科研的条件里更多的侧重在依赖老师的指导,选题对很多人来说便是申请课题的第一道关卡。自己有大型研究项目老师,通常会把子课题某个研究点分给学生作为申报项目,导致学生申报项目变成学生分担导师的科研课题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往往组长一人负担起全部的职责,其他成员难于调动起来,有些成员只是挂名而已,失去探究小组组建的意义。

三、推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改进措施

(一)加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宣传教育与培训力度

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各种媒介渠道进行全校性的宣传推广,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参与科研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使师生共同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营造创新文化。学校和学院可以通过学术讲座、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教授学生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并提前了解参与科研的注意事项。

(二)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科研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本科生入学开始进行系统的培养,大一多进行文献搜集与整理的素质培养,并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锻炼;大二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和设计研究方案素质的培养阶段,循序渐进,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大三开展专业领域课题研究,需要各种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施,运用之前积累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大四便是以完成毕业论文为契机,表达研究成果的阶段。

(三)加强系统设计,完善符合本科生科研活动特点的评价机制

第8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第9篇:本科生科研训练范文

关键词:团队创新;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08-03

引言

在当今人类社会知识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能开拓性创造社会价值的人才的重要责任。对于西南交通大学这样一所综合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是其目标,这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保障,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平台,也是理论研究创新的基础。本科生参与实践项目是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及满足社会要求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也可使他们为走向社会后能更快适应工作环境做好准备。[1]在团队协作愈来愈受到重视的今天,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带来“1+1>2”的团队效应。[2-4]因此,如何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项目,增强本科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工作中的竞争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对我校本科实践教学的开展做了详细阐述,介绍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方面所做的新尝试。

一、高校本科实践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高校创新实践项目的缺乏和本科生对实践项目的参与度不高、创新力不足等问题成为本科教学实践项目开展的主要阻力,也影响了本科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的竞争力。许多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实践、科研能力较强的市场需求的知识型人才方面还做得不够。高校本科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往往感受到学校所学知识在社会要求面前表现出的巨大不足。教材的内容往往比最近科学技术要落后数年的时间,学生仅仅凭借教材无法了解专业领域最新动态。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缺乏对企业现状的了解,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多,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变得薄弱。同时,本科院校往往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把知识转换成社会生产力能力的培养。[1,5]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过程中,需要较长时间的过渡,与本科生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距离。

为了弥补高校在本科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不仅要加强本科实践教学教授环节,还要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践的能力。为此,我校努力加强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建设,下面将就此进行阐述和讨论。

二、我校本科实践教学项目建设

实践项目不仅是检验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获得知识的途径。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更系统的了解。我校领导、院系领导和教师对本科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都给予了很高的重视。

1.我校积极引进国家本科实践教学项目。我校对本科生的实践项目比较重视,较早就开展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并与2007年作为第一批高校入选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是本科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的科研经费的资助下,本科生得到了科研训练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了解学科的前沿及发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本科生不仅要学习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自己创造性解决所学的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科研训练中得到的是全方面的训练。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模式,它提供给学生一个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探索空间,激励学生创新性实验中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性和创造创新性,更是建设校园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的最好途径。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充分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让自己的想法有实现的平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以后工作学习中的最大财富。另外,学校通过开展实验文化月、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到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各项竞赛和交流活动中去,提高了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质量。

2.我校机械学院积极组织本科实践竞赛活动。学院根据自己的特点,开展了创新性的竞赛活动,鼓励本科生学以致用,创新进取。“中力—超越杯”产品创新设计大赛是一项机械学院主办,面向全校,旨在培养交大学子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的机械类实践型创新设计大赛。大赛配合学校搭建大学生创新平台,营造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的要求,并成功实现和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接轨。西南交通大学“中力—超越杯”产品创新设计大赛自从开赛以来得到很多关注,同时为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输送了一些优秀参赛队伍。机械学院的学子在大赛中激发出了创新能力,在省赛和国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其中,一项名为“高楼逃生器”的产品还成功申请专利,获得投资商的青睐,项目成员也获得了满意的工作和继续读研深造的机会。通过类似的多项实践活动,学院在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本科生实践教育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积极改善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学科交叉,涉及现代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旨在培养自动测试、计算机仪器系统设计、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学生由于不能清晰地认识专业特点和专业就业方向,一直处在“所学为何用”的迷茫状态。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与实际情况的落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的人才是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需要具备光学、电子、机械、传感、信号分析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涉及的面广,所以基础理论课程的传授会使得学生应接不暇,更重要的是学生无法及时将所认识的新理论用到实际中,随着课程压力的增加,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枯燥的书本。其次,“测控”专业的知识结构是在不断更新的,学生往往不能了解到测控领域内最新的技术,更不要说应用。笔者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团队协作的本科生培养结构,即“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实践创新立体培养体系。②“导师+研究生+本科生”团队实践创新立体培养体系。在通常的本科实践教学中,实验是最主要的环节。然而,实验课程给学生独立动手的机会并不多,且时间有限,人数较多,设备不足。因此,课外实践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十分重要。但是,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意识较差,在课外项目的进行中因缺乏指导,遇到困难容易不知所措,甚至放弃。导师在实践项目中一般担任指导老师的角色,但真正和本科生在一起的时间还是有限的。鉴于研究生在专业知识和经验上比本科生更加丰富,且还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故研究生如果与本科生组成实践项目组的团队来进行实践性学习和科学研究会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研究生的知识基础是比较全面的,在项目进行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比较容易地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生对实际科研项目也有一定经验,在做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有实践研究的需求,指导本科生进行实践项目可以为其理论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活动也使得研究生的接触面进一步扩大,使其理论研究更加全面、系统,也培养其独立主持项目、带领团队的能力。本科生因与研究生年龄差距不大,更容易以较轻松的心态去交流沟通,以获得帮助。导师可在团队中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给本科生以较大的发挥空间,并且监督项目的进展,进行阶段性验收,确保项目最终能够顺利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成果。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本科生与导师直接交流。一方面学生人数较多,导师不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导师工作任务重,也难以全面完成指导任务。

4.笔者倡导研究生介入到本科实践教学中,建立“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优势具体阐述为以下几点。①实践方式灵活自由,提高学生参与度。测控专业已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有电路设计、程序设计及调试等,主要实践平台是计算机和其他测控实验设备等。基于当今的网络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在各自的计算机上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并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软件与指导者及时沟通。在这种实践教学环境下,本科生的实践方式不再拘泥于实验室,实践项目参与度有所提高;导师和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紧张的工作时间,协助项目的开展和推进。②资料共享,提高项目开展效率。在“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中,往往导师掌握最新科技成果的资料,研究生掌握技术资料,本科生掌握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资料库。团队每个成员,尤其是本科生,可以快速地找到与自己所负责子项目相关的资料,并通过掌握相应资料的成员获得一定帮助。资料共享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减少项目调研阶段和技术学习阶段搜寻资料所花费的时间,项目成员迅速介入项目的开展;另一方面,汇总整理项目组的资料,方便以后的工作、学习。③发挥研究生在团队中的作用,培养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中,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最为有效。本科生的教学目标不只是其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需要从灌输式学习中走出来,独立自主去研究。本科生毕业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参加社会工作,研究性学习能力都很重要。学生在专业领域内需保持较新的知识体系,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团队中研究生高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感染和带动,来培养本科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不失为良策。④开展综合性测控科研项目,全方位接触专业领域。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各种综合性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通过参加综合性实践项目,了解测控专业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角色和重要作用,锻炼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社会价值的能力。

以学生申请的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全自动输液装置”为例,这是涉及到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测试系统设计、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无线Zigbee网络应用等多门课程和技术的综合性项目。项目团队由一名指导老师、一名研究生和四名本科生组成。选题阶段,基于医疗机构中输液需要专人监视这一状况,提出用机械电子结构代替人来工作的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可靠性。机械设计组建输液装置的基本结构,传感器测试系统自动监控输液过程,电机控制系统实现自动更换输液瓶,无线Zigbee网络通信将输液信息直接反馈到护士值班室,这样即实现了由一台计算机监护多个病人输液状态的集散式管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阶段性取得的进展向导师汇报,以确保项目开展方向的准确性。研究生为本科生设计的技术方案做必要修改和补充,最终本科生通过学习、研究,逐步设计出最终解决方案。项目最终顺利验收,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并成功申请专利。经过综合性项目的历练,本科生的独立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对测控领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有所掌握。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有所增强,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

综上所述,本科生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十分必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途径,是学生接触专业领域内较新技术和了解专业发展趋势的机会,是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高复合人才的保障。我校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为本科教学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借此平台,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并完成多项创新项目;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推动了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建设。学院竞赛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已经为全国大赛输送了多组冠军队伍;在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立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团队实践创新立体培养体系,为本科生提供了团队合作环境和实践性学习空间。本科生在共同的科研活动中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培养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创造力来源于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不断地接触新技术、不断地增加新本领。我校的本科生实践教学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了实践教学环节,符合国家复合型高级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夏水华.缩短毕业生入职适应期对应用型本科教学再设计的要求[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2,(4):52-57.

[2]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3]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16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