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环境评价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评价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评价的概念

第1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国内铁路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对于生态环境的评价,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97)是我国环境保护行业的第一个生态影响评价标准,它的颁布和实施从根本上扭转了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评价的随意性和缺少规范的现状,填补了行业标准中的一项空白。2011年正式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HJ19-2011),将生态导则由推荐性标准改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标志着我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国内铁路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铁路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单或者不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只对线路长度、取弃土量和水土流失量进行简单定量;到了90年代中后期,仍以定性为主,可对占地类型、取弃土量、水土流失量、隧道涌水量等进行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评价内容已较全面,只是对生态环境敏感区缺乏关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泛应用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之上的叠图法,强化方案比选过程,对占地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量进行定量分析,对植被恢复措施及动物通道的设置等生态保护措施进行合理化建议,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尤其关注。

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系统具有复杂性、理论探索性以及技术局限性等特点,因此虽然目前铁路工程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比较多,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评价体系,都是根据实际需要,并在一定原则指导下进行。国内构建铁路项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一般采用调查研究法、目标分解法、多元统计法、指标属性分组法、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目前国内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主要为区域内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功能和过程以及相关的非生物因子特征(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和影响区域内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铁路工程内容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然后选用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开展生态环境评价。赵勇等[4]人在对登封到洛阳高速公路进行生态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选取了土壤、水土流失状况、工程占地量、对农作物影响、对林地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对景观生态影响以及对生物影响等8个生态指标,并运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结

第2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e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have become a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dynamic, and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for the entrepreneur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 clusters,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in a variety of factors interact to form networks, In this paper, the network concept is introduced in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measur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ntrepreneurial network environment such as in the cluster context, so as to clear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build good environment.

关键词: 创业网络;网络结构;网络关系;网络根植性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network structure;network relationships;network embeddednes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3-0005-03

————————————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课题“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网络环境评估及优化策略”(编号:D12GL12)。

作者简介:徐优丽(1980-),女,浙江永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

0 引言

近年来,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动力,世界经济增长的范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业活动正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我国,据高建等应用GEM模型的研究显示,我国的创业活动状态比较活跃。研究发现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于创业环境的适应性。2010年GEM报告显示,我国创业活动中企业失败率高达70%。企业失败率高一方面是由于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技能缺乏;另一方面,创业环境的制约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培育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

创业环境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创业环境现状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包括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及模型的选择。关于创业环境评价的构成要素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如:GEM中国报告中对创业环境构成要素有一个较明确的界定,其概念模型认为创业环境包含九个要素,即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等等。但是在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环境评价不仅要考虑这些要素对新创企业的影响,还有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对新创企业的影响。集群的本质特征是网络性,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就是集群中各个行为主体之间资源交换与整合。主体间彼此作用,从而构成集群复杂关系结构网络的过程(杨莉莉,2008)。[1]Birley(1985)将网络概念引入创业环境,提出创业网络指企业创业时与外界环境的联系。[2]

Granovetter(1985)提出采用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的二维结构来研究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由此形成了最经典的创业嵌入分析框架,自Granovette以来,创业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只与创业者有关的孤立现象,创业被看成是嵌入某个社会经济网络的演化和发展过程,创业网络环境为创业者设定了活动的框架,并对整个创业活动施加影响。[3][4]Donckels和Lambrecht(1996)研究显示创业网络对创业企业的成长有影响,特别是通过与其他企业家和机构之间的网络联系,他们发现了在创业网络和创业活动之间的因果关系。Marie在(2006;2008)分别指出创业网络作为影响因素,对创业者机会的认知和开发的影响;创业网络作为资源获取手段,能以比市场手段更低的成本获取关键的资源,从而对新企业创建、成长以及绩效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研究中来,将新创企业的外部环境这个复杂系统看作一种网络,将创业网络环境定义为在创业者创立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对其产生影响的一系列外部因素及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重点考虑创业网络中的各种因素对创业的影响,探讨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的构建问题。

Harrison提出的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作为一种结构而存在,基于结构学说的创业网络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来描述创业网络对新创企业的影响。Nooteboom (2005)研究发现创业网络对创业的影响之一是通过关系嵌入来实现的。另外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在20世纪中期首创 “根植性”这一概念,他特别强调经济行动的社会和文化根植性,以及经济制度的社会建构。格兰诺维特发展了“根植性”的理论,他认为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网络、制度与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在此基础上王发明(2010)研究了创业网络的根植性,并指出高度根植性的创业网络对技术性新创企业产生重要影响。[5]本文借鉴 Granovetter(1985)在发展“嵌入性”概念后所提出的网络结构关系嵌入与结构嵌入二维划分法和格兰诺维的根植性的概念,将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构划分为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三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创业网络环境进行构建。

1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

1.1 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创业网络环境是多层次的动态系统,涉及的因素众多,结构复杂,只有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设计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创业网络环境的状况。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可行性、系统性、定量指标为主辅以定性指标的原则。

1.2 集群背景下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表1)

1.2.1 创业网络结构

创业网络结构可反映出创业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对创业网络进行分析的许多文献都在力图揭示创业网络结构对新创企业的影响。创业网络结构一个最直接的测量维度就是网络规模,即新创企业所在网络的企业数量,(Aldrich &Reese.1993,Steier & Greenwood 2000)通过纵向的案例研究提出,创业者的第一任务是与足够多的所需资源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6]另外有学者希望通过测量网络密度(McEvily&Zaheer,1999; Burt&Raider,2000),网络密度反映了网络中联结的疏密情况。即网络中实际存在的关系与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最大数量比例,Renzulli & Aldrich(2005)的研究证明,网络密度越高,企业资源提供者来自网络内的比例就越高;[7]同时(Hara&Kanai,1994;Zhao&Aram,1995;Baum et al.,2000Silverman & Baum,2000)研究指出异质性也是网络结构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Renzulli,Aldrich,&Moody(2000)使用纵向样本数据通过多元对数回归模型证明,创业网络中的异质性水平越高,新创企业成功率越高,因为异质性水平高的网络使企业拥有更多样化的信息来源;[8]最后Romanelli的研究,网络开放度一种持续的价值来源,也是影响创业企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他的研究网络开放度由以下构成:[9]接受新成员的意愿和集群外组织联系程度函数。因此本文用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异质性和开放度这四个维度来测量创业网络结构。

1.2.2 创业网络关系

Granovetter(1985)认为网络关系强调互惠预期为基础的关系,在网络关系维度方面,侧重于考察网络二元关系特征,本文选取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两个变量来考察网络关系;Granovetter指出影响关系强度的是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以及相互服务的内容。而Nooteboom提出了网络关系的7个维度,分别是:范围、对互惠理解的程度、频率、持久度、机会控制、奖励控制、信任和互惠开放度。Szulanski(2000)将关系质量定义为组织间行为互动和情感交融、亲近、友好的程度,它主要用来衡量网络成员间合作和联系频率、信任和共同认知的程度,其中信任有助于成员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减少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担忧。[10]这些专家的维度划分有相互重合的部分,根据实地的研究本文将网络关系分为关系强度和关系质量,期中关系强度主要由互动频率、亲密程度、关系持续时间来衡量,而关系质量则由信任和机会主义行为和提供信息的机密性和准确性来衡量。

1.2.3 创业网络根植性

网络根植性是指集群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资本)的依赖性。经济行为是根植于社会网络及社会制度之中的,这种社会网络与制度以及社会文化紧密相关。Morris和Schindehutte(2002)研究发现以文化为基础的价值观对新创企业有很大的影响。[11]文化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团体或社区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文化包括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同时制度政策,政府的制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Levie和Muzyka(1996)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地方政府制度政策对新企业创建和成长的影响。发现其中融资渠道和进入壁垒对新创企业影响较大。另外Cullen和Gordon(2002)也研究了税收和创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个人所得税税率高于公司所得税时,更多的人选择创业。所以本文将制度政策指标分为:融资渠道,进入壁垒和企业税率水平。[12][13]另外有研究发现新创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对创业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谓社会资本,是指由个人的社会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很稳固的网络,它是信任、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基础。[14]原因在于创业本质上是一种网络化活动,是创业企业通过动用、维持和构建社会资本来发现创业机会并获取开发机会所必需资源的行为过程。在此意义上社会资本是指企业与机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等等)之间的客观联系,它是以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组织中的各个连接以及这些连接所共同形成的整体网络连接形态,基于此本文将社会资本用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金融机构的数量来度量。综述所述本文将网络根植性分为三个维度:文化,制度政策和社会资本。

2 结论

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网络的概念引入到创业环境评价中来,构建了一套产业集群背景下的创业网络环境评价体系,这套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了: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和网络根植性。在这三个维度下,本文又设置了如创业网络内的企业数量等19个具体指标,这为全面评价集群背景下创业环境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如果结合实际的数据和方法,可以对创业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这为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莉莉,王宏起.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及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8,(2):7-10.

[2]Bailey, C. A., A Guide to Field Research [M]. Pine Forge Press: London New Delhi. 1996.

[3]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 (3): 481- 510.

[4]Granovetter, M.,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inMarsden, P.V. and Nan Lin, (eds.),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1982: 113-132.

[5]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地域根植性的理论演进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2010(5):63-66.

[6]Steier, L. &. Greenwood, R.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angel financial networks [J].OrganizationStudies, 2000, 21(1): 163-192.

[7]Renzulli,L. A. & Aldrich, H. Who can you turn to? Tieactivation within core business discussion networks [J]. Social Forces, 2005, 84(1):323- 341.

[8]NohriaN.Introduetion:150networkperspeetiveause-fulway of studying organizarions?[A].NohriaN,Ee-elesRG..The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Strueture, Form, And Action[C].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ehool Press,1992, 1-22.

[9]Romanelli,E.,Khessina,O.M. Regional industrial identity:clusterconfigur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5(16):344-358.

[10]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1):9-27.

[11]Morris M H., Schindehutte M., Values as a Factor in Ethnic Entrepreneurship: A Comparison of Seven Sub-Cultures[J]. Babson College: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2.

[12] 崔启国,基于网络视角的社会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的研究[D].2007,6.

第3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摘 要]本文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选择37个评价指标,以GIS技术为手段,对浙江省市域综合投资环境进行多尺度集成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并做了分区与简要评价。本文旨在揭示浙江省各市产业投资环境的状况和问题,为投资决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产业投资环境; GIS; 综合评价;

一、引言

投资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为接受或吸引外来投资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集合,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系统。区域投资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关系到投资的发生、投资的效益、投资的风险等重要内容,它还会间接影响当地的就业、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产业投资环境是投资环境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任何形式的投资最终都将采取产业的形式。投资环境问题尤其是产业投资环境的评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其中,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和属性分析能力,具有定量、快速、易更新及系统分析的特点,非常适于投资环境这一复杂现象的研究。它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及量化,最终实现投资环境研究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和自动化。

二、相关文献研究

国外对投资环境的研究集中在应用评价方面,根据研究主体及侧重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至 80年代初。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投资者角度开始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研究方法较简单、主观性较强。主要有“冷热国比较法”和“等级尺度法”。第二阶段为 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东道国地区也开始加强投资环境的研究,发展中国家掀起了大规模投资环境评价研究的热潮,各种评估咨询机构纷纷成立,研究方法逐渐定量化、科学化。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领域:投资与投资环境的关系,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投资效益与区域投资模型。此外,在投资环境研究方法上逐渐科学化。

国内对于投资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成果面世在1993年以后。代表性的有王慧炯编著的《中国的投资环境》,对投资环境概念及中国投资环境进行了初步探索;张敦富在《中国投资环境》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投资环境的概念及中国区域投资环境的状况;管驰明,姚士谋等从区位功能的角度评价分析了南京投资环境,并提出产业投资和空间发展方向。关于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没有统一的模式,学者们进行了许多有建设性的研究。张敦富、郭信昌、徐大图等就分别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因素、社会文化、政策法规、政治因素等多方面尝试建立指标体系。刘洪明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基础设施、自然条件等四方面,设置了39个指标,构建了中国地区投资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投资环境定量研究的深入,现代数理分析方法逐渐被引入到投资环境评价之中。特别是GIS的引入给区域投资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有苏亚芳对宁波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研制和沿海港口城市投资环境信息系统的探讨;熊利亚、苏理宏对重庆市区投资环境信息系统进行的应用性研究;文余源、邓宏兵等对湖北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估和分区研究。

现行投资环境评价研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投资环境评价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各区域、城市的投资环境评价标准很不统一,评价指标体系差别很大,得到的评价结果也有较大差异,从而使区域投资评价结果不能资源共享。缺乏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网络体系,使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区位时,难以对不同区域投资环境进行比较,做出科学的决策。其次,投资环境评价缺乏动态性、预测性。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从时间角度讲,投资环境研究应包括对历史信息、现状信息和未来信息的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建立在对未来投资环境信息的评价分析基础之上的,而现有的研究多注重投资环境的现状,实行静态的评价,缺乏动态性和预测性,从而影响了投资环境评价的应用价值。

三、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1.指标选取的原则

指标的选取影响最后评价的结果,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取原则:无差异性(由于我国重大的政策法令统一来自于中央政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来说,政治稳定性等因素在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异,因此可以剔除这些因素相关的指标)、替换性、全面性、显著性(指标的选取应能最大限度地揭示样本间的差异,对于那些在各评价区域基本类似的指标应舍去,这样可减少指标的冗余)、客观性、可操作性及动态连续性。

2.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上文指标原则,本文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社会环境4个方面建立区域产业投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包括4个大类指标,13个亚类指标,37个小类指标。

自然条件:从区位条件,自然资源2个方面来反映,主要包括3项指标: V1地理位置、V2人均耕地面积、V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基础设施:主要从生活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信3个方面来反映,主要包括9项指标:V4人均供水量、V5人均供电量、V6人均住宅建筑面积、V7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V8年客运总量、V9年货运总量、V10公路密度、V11人均邮电业务量、V12每百人拥有电话数。

经济环境:主要从经济水平、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经济外向度、市场发育程度6个方面来综合反映,主要包括16项指标:V13GDP年增长率、V14人均GDP、V1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V16工业总产值、V17GDP、V18第二产业产值比重、V19第三产业产值比重、V20流动资产周转率、V21全员劳动生产率、V22成本费用利润率、V23每百元资金利税率、V24实际利用外资额、V25外贸收入占GDP比重、V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V27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V28人均年消费性支出。

社会环境:主要从社会状况、科技文化水平2个方面来反映,具体包括9项指标:V29就业率、V30职工平均工资、V3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V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V33非农业人口比例、V34万名职工专业技术人员数、V35人均科教事业费、V36每万人大专以上毕业生数、V37专利申请数。

四、基于GIS的分析与评价

1.数据库建立与数据预处理

规范化的数据库和数据预处理是分析与建模的基础。GIS对空间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编辑、数据综合、数据转换等,最终形成具有拓扑关系的空间数据库。GIS中的空间数据分为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大多数GIS系统采用了分层技术来存储和管理这两类数据。

本文根据2011年《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首先建立以浙江省各地市为界限的面图层,再根据上文构建的指标群,将获得的数据导入面图层中。由于获得的是矢量数据,需将各指标数据分别转换为栅格型,以便做空间叠加分析。

2.空间分析

GIS数据分析分为两类: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包括空间数据查询和属性数据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包括记录分析、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是GIS 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其特点是帮助确定地理要素之间新的关系,为用户提供各类专门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点正是GIS 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应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以ArcGIS为分析工具,具体利用其中的Spatial Analyst分析模块。先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重分类,确定单项评定指标。接着,再叠合多重栅格数据,综合所有指标,显示综合评定图。

各类评价及综合评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3.评价

从自然条件评价看,嘉兴、舟山两市最佳,杭州次之;从基础设施评价看,杭州、宁波两市为优越区,湖州、绍兴、金华、台州、温州为次优越区;从经济环境评价看,杭州、宁波两市的经济环境最佳,嘉兴、绍兴次之;从社会环境评价看,杭州、宁波、舟山三市的社会环境最佳,嘉兴、绍兴次之;就总体投资环境而言,杭州、宁波两市为投资环境优越区,嘉兴、绍兴、舟山为次优越区,湖州、金华、台州、温州为一般区,衢州、丽水为欠优越区。分区域来看,浙东北地区的投资发展水平要高于浙西南地区。

在投资环境优越区中,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其对外交通状况、基础设施和科教实力的优势是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杭州的发展方向应是融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在面临生产成本不断高企的情况下,努力培育现有的工业基地,充分发挥高科技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同时,加快杭州都市圈的建设,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宁波作为副省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相比一般城市具有投资优势。作为制造业大市,在面临劳动力紧缺、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宁波今后应引导资金去向,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控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同时应发挥港口优势,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良好契机,做好政策扶持工作,主动营造新的投机环境。

在次优越区中,嘉兴和绍兴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发挥中间地带优势,与周边中心城市互补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承接投资。舟山作为“宁波―舟山港”的核心之一,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配套工程建设,发挥港口这一最大优势,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抓住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这一良好基于,吸引新一轮投资,并以此为契机,优化产业结构。

在一般区中,温州作为温州都市圈的核心区域,长江三角洲南翼和海西经济区北翼的中心城市,其所处地位与本文分析得出的结果有点不符。金华作为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应重点加强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建设,调结构、增效益,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市域内的高校科研力量提高科技文化水平。随着义乌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金华应利用好先行先试权,率先实现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湖州和台州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应尽快融入周边的都市圈经济。

投资环境欠优的衢州和丽水都位于浙西南地区,其共同点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交通相对闭塞,基础设施和科教实力都比较薄弱,但它们的环境质量和水、土、劳动力等资源禀赋较好,改善投资环境的潜力也极为可观。今后,应加大农业的基础性投入,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 区域化、 基地化方向发展,以巩固其优势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教水平, 增强经济中心的实力,以缩小区域差别,从而带动这西南地区投资环境总体水平的提高;另外,浙江省应尽快扭转优惠政策的区域倾斜,改善浙西南的投资环境,增强其积累资金的能力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五、总结

浙江省各城市投资环境在空间和要素分布上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如何充分发挥各城市自身的优势,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腾出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实现企业集聚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传输系统的网络化,是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投资环境的核心所在。投资环境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本研究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了对投资环境影响较大的4 类因素,初步揭示了浙江省各城市的投资环境及其地域组合的差异,但由于研究资料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在指标选取、量化和标准化等方面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同时本研究截取一个时间断面对其进行评价,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片面性,如何全面动态地评价投资环境为决策部门提供更丰富更可靠的决策信息需要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成.基于GIS的泉州市综合投资环境县际差异比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6(4):61―67

[2]文余源,邓宏兵等.基于GIS的湖北省县域农业投资环境评估与分区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66―369

[3]李俊杰.投资环境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2004(5):34―38

[4]王慧炯.中国的投资环境[M].北京: 京港学术交流中心,1987:3―21

[5] 张敦富.中国投资环境[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10―12

[6]许刚,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地区投资环境及其分级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3(2):18―27

[7]管驰明,姚士谋.从区位功能和投资环境看南京的发展走向[J].人文地理,2001,(2):17―21

[8]苏亚芳. 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价模型及应用[J].地理研究,2004(3):14―24

[9]陈健飞. 福建城市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05(4): 32―34

第4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金融生态;信用环境;法律环境;评价体系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9―0029―04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商业银行要以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结果为依据,决定信贷投向,进行信贷授权,这关系列金融机构经营的安全与效率,所以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应以金融学、统计学、数学、社会学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符合科学原理,以取得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结果。选取的评价指标一定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评价的方法和程序也应该科学和规范。

(二)综合性原则。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状况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对各个生态因素的综合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涉从政府、司法、金融、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在评价过程小,要从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综合评价,避免只看部分不看整体。

(三)可持续性原则。构建金融生态环境不仅要重视现状和当前利益,更应关注将来状态和长远利益。所以对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应遵循和坚持可持续性原则,要考察它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否有利于推动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

(四)区域性原则。目前,各商业银行的信贷准入条件、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均由总行统一制定,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千差万别,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是有失公允的。其结果必将是经济发达的更发达,经济落后的愈落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越发突出。金融生态系统具有区域性,既可以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系统,也可以是一个省、市、县范围内的金融生态系统,每个生态于系统都具有与母系统相似的结构和功能,但同一层次的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当前我国最差地区和最好地区不良资产比率相差10倍。因此,在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设置及指标权重应根据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而有所调整,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平衡性。同时,基层行贷款权的全面上收造成执行者没有贷款决定权,决定者不熟悉情况,人为增加了贷款审批时间和批准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要审时度势,完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手续,缩短贷款时间,在控制风险的同时,积极加强地区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对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横向评价时,要考虑不同地区经济金融的情况,做出尽可能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能促进金融生态正向发展的评价结果。

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内容的层次结构体系

(一)法律环境评价。法律环境评价就是以法律环境的构成要素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法律环境建设和发展的具体状况和质量。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法律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法律建设情况、法律执行效率、法律执行的公正性。

(二)信用环境评价。信用环境评价就是以信用环境的构成要素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信用基础和信用体系建设状况。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信用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和社会公众信用。

(三)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就是以表现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和速度的经济金融指标为评价指标,考察和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根据对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涵与质量要求,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的构成要素包括: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经济金融相关情况和经济金融增长在辖区内的排比位次。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内容和指标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目标层A,评价目标就是对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第二层为总目标的因素集,就是总目标的子目标,为了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把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即法律环境评价、信用环境评价和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

第三层子目标的因素集。根据金融生态环境构成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我们在子目标层与指标层之间设计了不同数目的中间指标层。对应于法律环境评价的组成因素:法制建设情况,法律执行效率,法律执行的公正性;对应于信用环境评价的组成因素: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社会信用;对应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评价的组成因素: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经济金融相关情况,经济金融增长在区域的排比位次。

第四层是第三层指标的因素集,可以直接进行统计、为评价第三层指标服务的小指标。对应于法制建设情况的小指标:法律法规建设情况,地方法规制度制订情况。对应于法律执行效率的小指标:金融案件执行率,金融案件执行费用。对应于法律执行公正性的小指标:执法人员素质,金融案件执行质量,执法的独立性。对应于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小指标: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征信业规范与管理情况。对应于政府信用的小指标:政府在全面推进诚信建设方面的努力(软环境),政府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政府在处理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特别是需要偿还和弥补资金)执行程度,不良资产比率。对应于企业信用的小指标: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的信用度,企业对偿还银行债务的态度,企业偿债能力。对应于中介机构信用的小指标: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中介机构在财务状况评价中的信用程度。对应于社会信用的小指标,社会公众信用形象(以个体信用为主体)。对应于经济金融总量增长情况的小指标: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长率,各项存、贷款增长率,票据融资增长率。对应于经济金融人均增长情况的小指标:人均GDP增长率,人均财政收入增长率,人均存款增长率,人均贷款增长率。对应于经济金融相关情况的小指标:各项存款占GDP比率,各项贷款占GDP LC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比率,新增存贷款比率,贷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应于经济金融增长区域排比状况的小指标:GDP增长区域位次,财政收入增长区域位次,各项存款增长区域位次,各项贷款增长区域位次,票据融资额增长位次。

三、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一)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以多个因素为指标对评价客体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础的,模糊数学的“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中不分明性和不确定性。模糊数学并不是放弃了数学的准确性和严格性,而是使客观存在

的一些模糊性的事物和现象能够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处理。

(二)模糊综合评价的特点。

1.可分层次的评价指标。对一个较为复杂的评价客体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制订多层次的评价指标,并据此对其进行多层次评价,也就是将低层评价结果作为高层评价的输入。

2.模糊与确定相结合的评价结果。与其他所有的综合评价方法不同,模糊综合评价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向量作为评价结果。这个突出的特点使得模糊综合评价更擅长于对定性评价客体进行评价。它能将人类习惯的语言符号变量与适合机器的量化特征联系起来,是处理定性指标量化的理想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强调用可能性分布来解释模糊性概念。

3.具有模糊性的权重系数。权重系数向量不能在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处理中生成,需要用专门的方法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所确定的指标权重系数实质上是某评价指标(因素)从属于评价客体的隶属关系,因而其权重系数是一个模糊量。

四、信用环境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确定评价指标集。确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集是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第一步,也是进行信用环境评价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1.确定信用环境评价指标集的原则。①科学性,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要尽量全面、完善。既要符合统计科学的要求,又要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与要求。②实用性。确定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评价工作实践服务的,因而指标体系应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现状及问题,并可以进行测量(包括定量测量和定性判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貌似高深却不实用。③可操作性,指标选择要考虑降低评价成本,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指标要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易于量化。在实际调查评价中,指标数据应易于通过统计资料整理、抽样调查、典型调查,或直接从有关部门获得:评价体系的设计也不宜过于复杂。④系统性,指标集应当涉及金融生态环境的各个构成要素并将它们联系起来。该原则要求从总体上考虑指标之间的联系。⑤层次性,金融生态环境是多层次构成的,描述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方法,即在不同层次上应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以便决策者在不同层次上对其发展进行调控;可比性,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可比的原则要求,不仅能横向比,还要能纵向比,这就要求指标的核算方法保持一致可能的最小性,应避免含义相同或相近的指标重复出现,在可能最多的变量行列中,取其可能的最小数目。

2.确定信用环境评价的指标集:根据科学构建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和要求以及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指标集的原则,信用环境评价的指标可分为三十层次。

第一层为目标层,评价目标就是对一个地区信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第二层为第一层目标的因素集,就是对信用环境进行评价的具体指标,其组成因素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信用,社会信用。第二层是第二层指标的细化,是可以进行直接统计的,为评价第二层指标服务的小指标。只有将信用环境细化成这些能够直接统计的小指标,才能保证在评价过程中能根据一套相对具体而统一的标准进行打分,尽量减少主观性,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程度。第三层指标应包括以下内容: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征信业规范与管理情况,政府在全面推进诚信建设方面的努力(软环境),政府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对债权人的保护程度,政府在处理企业关闭破产过程中的做法,地方政府对金融政策(特别是需要偿还和弥补资金)执行程度,不良资产比率,企业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的信用度,企业对偿还银行债务的态度,企业偿债能力,中介机构的人员素质,中介机构的工作质量,中介机构在财务状况评价中的信用程度,社会公众信用形象(以个体信用为主体)。

在确定评价等级时有以下几项原则:凡有标准值的指标,尽量采用规定的标准值,如国家对年度不良贷款率的具体规定;参考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好的其他地区的现状值,作趋势外推,确定标准值;依据现有的金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力求以量化数值作为标准值,如金融案件执行率、案件执行费用。参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现状值,结合实际需要和现状特点确定标准。根据统计部门的有关数值。

通常情况下,评价集是用隶属度的形式来表征综合评价结果的。这种表示方法虽能全面地反映评价情况,但是不太直观,也不便于进行比较。为此,我们给各评语等级赋予一个定量的值,即确定一个评价集的等级加权向量W=W1,W2,W3,w4,W5用此加权向量与l-面得到的评价结果(已经过归 ・化处理)进行合成运算最终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指标评价等级量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得出一个用数值表示的加权平均型的综合评价结果,这个结果非常直观,可以为我们的比较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三)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在进行金融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时,权重对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很大影响,不同的权重有时公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权重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模型的成败,我们一定要根据经济金融发展规律科学确定,权重系数是指表征因子相对重要性大小的表征量度值,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专家估计法)、加权统计法、层次分析(AHP)法等,按照其确定方式可以分为两类:主观构权方法和客观构权方法:前者是通过专家调查统计确定权重系数,足以专家的主观意见为基础的;后者是应用数学方法模型,从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中确定权重系数。一般来说,客观构权方法较儿科学和准确,但其理论深奥,方法复杂,并且其合理性检验十分困难,会影响到评价工作的实用性;主观构权方法以专家的主观意见为基础,虽不可避免带有专家的主观色彩,但“主观”并不等于“随意”,专家的工作经验和严谨作风使其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估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性,所以更为合理和实用。因此,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我们认为采用德尔非法(专家估计法)比较合适。在此我们确定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向量为A=a1,a2,a3,a4,a5

用德尔菲法确定权重的基本步骤如下:

(1)将要确定权重系数的指标列表排列(见表1)

打分规则为:若指标i比j重要,则在指标i一行中对应指标j的单元格中写1若i不比j重要,则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写0;若i与j同样重要,则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和j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都写1;同一指标的重要性不能与自身比,因此在i一行中对应i的单元格中写0。

(四)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进行单因素评判。根据一个地区信用环境评价要素与其评价等级(评语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及

从U到v的模糊隶属关系,可以用模糊评判矩阵加以统计和描述。用矩阵R表示。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地方政府对本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改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判。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是金融生态环境各构成因素对自身的评价;第二是政府对全地区各环境要素的综合评价;第三是本地金融机构对整个外部环境的评价。自我评价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政府、企业、法律等相关部门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律精神。

(二)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

横向评价是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各项指标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对比和评价。地方政府通过比较可以向其他地区学习和吸取更多、更好的先进经验,商业银行的评级机构通过比较可以科学决策信贷流向。纵向评价是对同一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和评价。有利于一个地区从历史和纵向的角度考察自身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和建设的进程和规律,找出促进发展的有利因素发扬光大,找出阻碍发展的因素加以改变,扬长补短,为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创造良好的条件;商业银行也可以此为依据,对进步较大的地区适当支持以建立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不管是横向评价还是纵向评价,都是―种对比评价,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快速科学推进。

(三)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

静态评价即现状评价。主要是衡量和评价金融生态环境目前建设状况和实施状况,剖析和反映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状况和效果。动态评价即过程评价。主要是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和推进过程进行持续的调查和评价,以考察它发展趋势和潜力。将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地方加强对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建设的调整和控制,有利于考察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四)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综合评价

第5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城市

中图分类号:X-65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住房制度改革,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吴良镛先生受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理论的启发,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2001年,吴良镛先生出版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确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框架。此后,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于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为研究尺度,选取西安市三环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人居环境系统构成的分析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研究区域的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为西安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一定的建议。

一.人居环境基本概念

1.1 人居环境的基本概念

人居环境是在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的劳动成果。

人居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活动的空间,居民赖以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构建的人工环境;广义的人居环境是指围绕人类这个主体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是与人类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的综合。

1.2 城市人居环境的构成

城市人居环境一般由3部分组成:(1)居住条件,它通过住宅本身的价值来体现,包含住宅面积、住宅质量和住宅设备等;(2)生态环境质量,它通过城市的大气、水、噪声以及绿化水平等指标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的水平;(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它可通过各文教设施、商业服务业设施、各类活动场所、道路广场、交通状况等指标反映。

二.研究区域概况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30.54万人,户籍人口764.25万人。本文研究的区域是三环道路内的建成区范围。其三环范围内空间的功能分区明显,不同功能区聚集不同产业;聚集不同年龄结构、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口,所从事的生产、生活活动差异性较大。

三.评价指标的建立与数据采集

人居环境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耦合过程。人居环境质量的评价实际上也就是对人居硬环境和人居软环境的综合评价具体而言。本文选取了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3个大类评价指标,15个单项指标,构成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指标体系收集了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见表1)。

表1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指标数据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分析结果

4.1评价方法与步骤

在对西安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时,以定量计算为主,通过对已知的指标数据的综合计算得出结论。首先,应确定评价模型。为使模型尽可能准确和简化,可采用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以加权求和的方法求得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的模型公式如下:

Q=ΣNjWj,Nj= Xj/ Yj

j=1,2,…,m。

其中:Q―评价综合指数;

Nj―第j个指标的指数;

Xj―第j个指标的实测值;

Yj―第j个指标的评价值;

Wj―第j个指标的权重(0≤Wj≤1且ΣWj=1);

m―评价指标的个数。

其次,应确定各因子的评价值和权重。在此基础上,计算城市人居环境评价的综合指数Q。Q值的大小反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综合水平,若Q≥1则表明优于或等同于评价标准;若Q

4.2评价结果

依据以上评价步骤,通过计算得出西安城区的人居环境指标,具体结果见表2。

表2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评价结果[1]

注: [1] 以2002年的指标为基准(即以2002年的指标为“1”),处理后的指标数据不具备量纲。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再计算出2002―2007年间历年城市人居环境各大类指标得分与综合指标得分的增长率和同时期GDP的增长率(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2―2007》),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西安市城区人居环境指标得分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2002―2007)

4.3结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2002-2007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得分平均增长率是4.69%,而相应的GDP平均增长率是13.18%,明显高于人居环境得分增长率,这说明这期间西安市区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但增长仍稍稍滞后经济的发展速度。整体来看西安市区人居环境改善的情况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但是2002―2003年和2004―2005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增长率都为负,相应的经济发展增长率较高,是由于城市的发展模式比较滞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是以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破坏为代价,所以导致这种结果。

五.建议与讨论

1)优化城市发展模式,处理好城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市经济增长指标的同时应该加快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2)以人为本,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要落实在居住区这一尺度上。强化城市居住区的主导功能,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在发展需求的人居场所。

3)优化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污染,提高人均绿地面积与城市绿化覆盖率。

结束语:

城市人居环境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巨大系统,本文仅考虑到影响西安城区人居环境的部分指标,即只是对人居硬环境进行评价,并没有对人居软环境经行评价,所以文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局限性,只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性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谢让志.中国城市住区环境质量综合评估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 1997(3): 38-40.

第6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环境多级模糊评价AHP指标体系

企业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和外部环境存在相互交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企业都不能孤立存在。许多理论及实证研究指出,企业的成长、衰退以及其他大幅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来自外在环境的因素。一个企业在制定或修改战略之前,必须对其所处环境加以充分了解,尤其在进入新市场之前更应如此。各类型企业都必须时刻注意周围环境的动态与趋势,建立环境监测(Monitoring)与分析(Analysis)系统,以避免潜在的威胁并掌握有利机会,借以调整经营战略从而圆满完成企业目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可行的企业经营环境评价系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经营环境的内涵及评价方法选择

1、企业经营环境的内涵

企业经营环境是指所有对企业经营和企业生存发生影响的各种客观因素及其力量的总和。企业的经营受到很多人、事、物的影响,包括企业本身可控制与不可控制的因素,均称为企业环境。一般而言,企业环境可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

(1)内部环境。即存在于企业及组织内部的各项影响运作主因素。内部环境更准确地说法是企业的内部条件,它包括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比如企业人力、物力和技术,企业文化、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念、公司制度、典章规范、劳资关系及同事关系等。

(2)外部环境。它是指企业周围环境和条件,又可分为以下六种:第一,政治法律环境:包括政治的稳定程度、社会开放及民主程度、对企业活动秩序的规范以及支持力度;第二,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教育、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等环境因素;第三,经济环境:包括国民收入、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当地基础设施状况、劳动力成本、经济结构和税制政策等;第四,市场环境:与企业经营直接有关的人、事、物等,皆属于市场环境的范畴,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因素、供给因素、竞争因素;第五,技术环境:是指影响企业经营宏观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技术发展水平、技术研发条件、技术转移和扩散状况;第六,自然环境:指气候、土地、水质、矿藏等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自然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它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备的自然物质基础。

2、评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模糊性,评价尺度如好、较好、中、较差、差是典型的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由于企业经营环境评价属于多层次评价且每个层次各个因素的权重是主观给定的,如果只采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就很难准确地反映各因素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程度,因而易使评价结果很难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相对性,即每个企业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因素对其整体环境的相对重要程度不同,因此需要对各因素进行正确客观地分配权数。权数的大小对于利用权数计算的结果影响很大,因而,赋予恰当的权数对于正确综合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权数的确定方法有很多,如经验法、调查法、专家意见征询法等,但都难以消除主观性。AHP法(层次分析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无论何人、以何种方式赋值,最后各子因素的排序(即权数)是既定的。将模糊评价方法和AHP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能够克服两个方法各自的缺陷,保证企业经营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企业经营环境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上述结构体系的系统分析,构建以下企业经营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采用AHP与FUZZY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对企业经营环境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求取指标集。一级指标集:B=(B1,B2)及相应的权重WB=(WB1,WB2)。二级指标集:C=(C1,C2?,Cn)及相应的权重WC=(WC1,WC2?,WCn)。三级指标集:Ci=(Ci1,Ci2?Cim)及相应的权重WCi=(Wi1,Wi2,?,Wim)。

第二步,设V=(v1,v2,?,v5)是一个评语集,表示由高到低的各级评语,如表2所示,语气算子设为“差”、“较差”、“一般”、“较好”、“好”五个等级。

第三步,对每个Ci的m个因素按初始模型作综合评价:

(s=1,2,?,m;j=1,2,?,5)

其中,rsj表示因素指标ris对第j级评语Vj的隶属度,满足0≤rsj≤1,=1。

第四步,利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得Ci的综合评价模型,对于模糊矩阵的合成运算可采用矩阵乘法:Ci=WCi·Ri=(ci1,ci2,?,ci5)。

第五步,对C的n个因素按初始模型做综合评价。从C到V的模糊关系用模糊矩阵RC来表示:Bi=WC·RC=(b1,b2,?,b5)。

第六步,利用模糊矩阵合成运算,得A的综合评价模型:A=WB·RB,其中RB=(B1,B2)。(A,V,R)构成一个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这其中的模糊变换R把A上的模糊子集B和C变到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A,则A就是对评价对象所作的一个模糊综合评价。

第七步,设F=(f1,f2,?,?f5)T,F是一个分数集,它是一个列向量,表示评语集V中个元素的标准分数。利用向量的乘积,计算出企业经营环境的评分值Z,Z是一个代表数值,Z=A·F。

四、实证分析

以社会文化环境为例,选取湖北某机械制造企业的相关专家、领导、员工20人对该企业经营环境的各项评价项目进行打分,如社会文化环境C4中有4个子项,每个子项100分,按相关专家、领导、员工总数分列在五个等级上,每个被调查人在各个子项上给出评分,问卷统计结果对社会文化环境C4中的各因素的评价识别度矩阵为:

式中rsj=s子项的j等级分数和/打分人数。

上述结果说明该企业的经营环境处于一般水平。该企业内部环境方面尚可,并且处在较好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这将有利于该企业的快速发展;该企业所在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一般,但技术环境较差,这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五、结语

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而对于企业经营环境的研究还显得有些不够,处于试行阶段,评价的信息收集、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标准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使评价本身缺乏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在应用此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不断对企业经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同时要注意评价因素指标的确定,使评价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评价信息的收集要做到客观准确。只要在评价活动中注意各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到客观、公正、科学,就能真正达到正确评价企业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平文:经营分析与企业诊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1、概念。幼儿园教育评价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幼儿发展状况评价、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保教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学前教育环境评价、学前教育机构管理评价等。

2、教育过程中幼儿教育评价的现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老师忽视幼儿园教育评价,持有评价可有可无的态度。教育评价多在集中教育活动过程中进行,其他教育活动环节孩子的表现往往被忽视。

3、幼儿教育评价的改进措施。树立科学的儿童教育观与教育评价观,向幼儿展示多元化的智力领域,注重发展幼儿的优势智力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1.1城市风环境相关概念

城市环境中的自然风是指在城市环境中基于城市环境风压差及热压差所产生的非机械式通风,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就称为风环境或风场。城市风环境所研究的区域,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处于城市大气分层的对流层,其中又可划分出高空风场(城市覆盖层以上的风场)、城市冠层风场(从地表到建筑物屋顶面范围的风场)和城市近地层风场(城市覆盖层以内、与地面紧邻的大气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平面层次和尺度不同,其所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在垂直方向上的研究区段也有较大的差异,一般地域和城市尺度的大尺度城市风环境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空风场和城市冠层风场,来研究城市下垫面性质与形态对城市局地风环境的影响,以此来形成宏观的城市规划引导与设计工具,诸如城市气候图、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城市通风道以及城市污染扩散等的相关研究,同时也有如冯娴慧、魏清泉等人通过实测对广州城市尺度的近地风场研究;城市局部和街区尺度的中尺度城市风环境以及建筑尺度的小尺度城市风环境则主要偏重于城市近地层风场,近地风环境状况与城市建成区范围、城市布局、城市空间形态、建筑高度与密度、开敞空间面积以及分布状况等因素均相关,人呼吸以及可感知的高度也都在近地层内,因此多数的城市风环境研究都集中于这一层次内。

1.2城市风环境的研究方向

目前城市风环境的研究除建筑单体风环境的研究以外,在城市规划方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面关系,即风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空气污染以及与城市公共空间。

1.2.1风环境与城市空间形态

在城市空间形态层面,风环境研究首先是从风环境良好的建筑布局研究入手,逐步扩大到住区气场与风环境的问题,重视住宅布局的顺气,从风循环流动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从住区布局模式和空间关系出发来研究风环境良好的住区室内外空间模式;随着城市高层建筑建设的兴起,高层建筑以及高大建筑群显著的改变了城市近地面层风环境结构,建筑高度和体量造成下风向建筑处于其风影区、建筑底部空间风环境复杂化、形成狭管效应导致局部风速过大过强等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关注研究城市高层建筑群风环境状况,提出高层建筑布局模式以及风环境改善的设计策略;扩大到城市街区层峡——城市建成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活动场所和行为空间之一,其风环境表现出屋顶上主导气流趋使下的次级环流的特征,并且次级环流受到街道的走向和几何形的强烈影响,研究探讨不同风向、不同高宽比、不同疏密程度下街道的风环境状况。

1.2.2风环境与城市热岛效应

在城市热岛效应层面,很多地区城市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之人工气候调节方式耗费能源所产生的热量加剧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环境、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使不少城市难以达到宜居环境的标准。对此针对研究的城市风环境则通过合理建设城市风道将郊区新鲜凉爽的空气引入城区并激发城市内部的局地环流,促进城市通风、缓解城市热污染。

1.2.3风环境与城市空气污染

在城市空气污染层面,城市雾霾越来越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环境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城市雾霾的形成不仅仅是城市生活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污染源单方面所导致的,同时城市静风、无风以及涡流等风环境问题也导致污染物不能够迅速地扩散,形成高浓度的污染,严重影响局部地区的空间质量,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身心健康。通过建筑形态、开敞空间的控制,形成城市内部的通风透气,改善城市风环境,逐步消减城市空气污染。该层面的风环境主要研究的是城市街谷的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机制以及影响污染物扩散及分布的街谷形态、街道植被、交通形态等影响因子。

1.2.环境与城市公共空间

在城市公共空间层面,城市公共空间的局部风环境会影响人们的风舒适性与热舒适性,适宜的风速、风压使人感到舒适,同时能够降低夏季炎热引起的不适,而不适宜的风速、风压则会造成不适、甚至危险,从而降低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降低其使用率。另一方面,利用公共开敞空间的连通来构建城市的通风廊道,形成不同区域的有利的局地环流。将绿地空间过滤空气、缓减高温的作用与风稀释污染、疏散热量的作用结合起来,可以使两者改善城市微气候的生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理引导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结合风环境使有限的绿地面积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应。

2城市风环境研究的技术演进的主要阶段

城市风环境的分析技术源于对城市气候的研究。最早于1807年,英国化学家LukeHoward对伦敦城市热岛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之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开始了城市气候的研究。至今,在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微气候的评价,已经发展到研究城市微气候的各个因素,通过实测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学建模分析,与研究与实际设计工作紧密联系。从城市风环境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其技术演进大致可以分为实地测试、物理模拟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在时间维度上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技术断代,主要是由于世界各地开始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年代存在差异,同时各方法在不同尺度上以及不同研究内容中应用的便捷性与实用性也不同,三种研究方法在现今的研究当中均都有所体现。

2.1实地测试法

城市风环境的实地测试始于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1930年代,欧洲的研究者们通过观测发现了城市夜间存在由市郊向市中心辐合的风场,该风场即为热岛环流。此后一直到1950年代,欧美国家都广泛采用移动观测技术来描述城市风、温的状况,得出了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图。随着对单独的城市风环境特性研究的展开,1970年代开始逐渐将实地测试法应用到单体建筑及建筑群风环境特征的研究当中。其中较早的是,1975年WirenBG对连接两个单体建筑的过道中心线上的平均风速的实测研究,该研究还停留在简单形体和简单排列的基础阶段。接着,1985年StathopoulosT等人对不同高度和不同风向下的建筑物过道的风速进行了实测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了其风场的湍流分布特征。1986年,ShuzoM等人为了评估东京市区某高层建筑周围的风环境状况,在其建筑周围布置观测点,并长期监测其风环境状况,对高层建筑的周边风场特征进行了基本研究。1995年,To和Lam通过设置在建筑物行人高度处的光纤探针来得到了水平风速和风向角的统计记录,对不同风向下,成排高层建筑物周边行人高度处的风环境进行了评估。2008年日本学者TetsuK、MasaoM,YoshihideT等则进一步研究了住宅小区建筑密度、布局与其风速的相关关系,以日本的22个不同密度、容积率的住宅区为研究案例,对16个风向下行人高度处的风速进行采集,利用风速比和风频分布图,比较了低层、多层、高层住区的风环境的差异。由于城市风环境因受气象条件和实际地理环境影响而很难控制,容易受到监测技术手段的限制,而且长期观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很难应用到更大规模的城市风环境研究当中,因而现今城市风环境研究中往往把实地测试法测得的风速资料作为实际研究中风环境参数的参考,对其他模拟分析进行校正和比对。

2.2物理模拟法

城市风环境的物理模拟法主要是指边界层风洞实验方法,结合常规气象资料来模拟研究城市风环境。其测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为“点”的测量,即对实验对象的模拟流场特性进行逐点测量、分析;二为“面”的测量,即对模拟流场的分布特征提供整体性和连续性信息。前者主要通过压力探针和全向风速计测量,后者则通过油纹红外线热感应图像以及刷蚀技术来描绘相对风速大小的区域和轮廓。从1960年代起,风洞实验逐渐被引入到城市风环境的研究当中,使得对建筑周边气流运动的准确模拟成为可能,为风环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陆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布局对风环境影响当中,1971年,日本学者IshizakiH等利用风洞实验对不同布局模式下的相邻建筑周边的风场进行了模拟研究。高层建筑周边风环境研究里,1999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李会知利用风洞实验研究了16个来流风向下某高层建筑建成前后周围的风环境,并结合当地的气象风速资料,分析了建筑周围26个位置的行人高度风环境在坐、站、行三种情况下的舒适性状况;2010年同济大学的关吉平通过分析风洞试验数据,对上海浦东一拟建大楼周边的行人高度风环境进行了评估研究。在城市风环境研究当中,WhiteBR于1992年通过风洞实验对旧金山人行高度处风环境进行了模拟研究,证明了风洞实验在城市尺度上风环境研究的可能性。同时在1986年英国伦敦的CanaryWharf城市开发项目,1990年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城市开发项目,以及2004年北京大学王宝民采用风洞刷蚀技术对北京商务中心区行人风环境的研究当中风洞实验都有较好的应用。

2.3计算机数值模拟法

风洞实验的物理风环境模拟之后,建筑空间动力学进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室外风环境的研究当中,伴随着计算机数值计算技术的进步,利用计算机和流体动力学方程来对建筑物周边的风场进行数值求解,模拟出建筑物周边真实的风场,并通过可视化技术形成易于读取的风场分布图,该计算机数值模拟法简称为CFD(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即计算流体动力学。其强大的模拟、数据处理和可视化能力,相比于物理模拟更为灵活高效、节约成本的特点被更广泛的应用于城市风环境研究领域。从1990年代起至今,基于计算机数值模拟的城市风环境研究形成了较为连续的研究阶段。1999年,ShuzoMurakami等学者运用CFD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对从人可感尺度到城市尺度的风环境进行了预测研究,指出城市内部风场的复杂性。其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城市风环境研究中空间尺度的拓展,之后大量的学者在城市风环境研究以及实际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当中都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总体来看,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单体建筑或群体建筑周边风环境、群体建筑布局风环境、住区风环境、城市开敞空间风环境、城市中心区及商业街区风环境中都有较好的应用,并结合人的风、热舒适度以及近地风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在此过程当中,诸如同济大学的杨伟、顾明(2003)、埃因霍温大学的Blocken(2004)、奥克兰大学的Richards(2007),以及东京理工大学的Yoshie(2007)在城市风环境研究的同时,对于基于CFD的模拟软件(Fluent、CFX、STAR-CD、Airpak等)的不同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比较,并结合风洞实验结果相验证,探讨计算机模拟的精度等问题,对于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在风环境研究中的有效利用具有较大的价值。相对来说,CFD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更直观、更详细,可以在三维的研究区域内查看任一节点的风的分布情况,相比实地测试法和物理模拟法有着较大的优势,对现今及未来的城市风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将是未来城市风环境技术研究的重点。

3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的整合

在实际的城市空间当中,城市某一地块内各点的风向、风速可能不尽相同,不同时间风速、风向的变化也较为复杂,因此单纯的风速、风向指标难以表征其风环境特征。城市环境中风环境问题的研究应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用来衡量风环境的优劣程度同时也将成为城市中风环境评价所依据的参考。合理有效的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城市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风环境问题的基础。

3.1国内外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

对于风环境的评价,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城市要求在建筑建造施工前进行风环境的评价,并对建筑周边不同区域的风速进行了限制和规定,美国旧金山还在规划法规中对公共休闲区的风速进行了风速限制,应≤5m/s。国内外对风环境评价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从大量的城市风环境研究当中,大致可以归纳出三种常用的风环境评估方法,即相对舒适度评估法、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法、风速比评估法。

3.1.1相对舒适度评估法

建筑会对周边的风场产生阻碍等影响,形成紊流或者涡旋,会改变行人高度处的风舒适性。相对舒适度评估法即以人的舒适性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行人高度处人的舒适度感觉设置权重系数进行打分评价,综合了人的风不舒适程度以及风不舒适发生的次数进行分级。该方法基于人的主观性评价,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3.1.2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法

该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研究人行高度处风速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关系来对风环境进行评价。1978年,SimiuE与ScanlanR.H依据大量研究数据,结合不同风速和气流分布影响范围,构建了人的不舒适度与不舒适风(V>5m/s时)的关系。1981年,ShuzoMurakami和KiyotakaDeguchi在NewcriteriaforwindeffectsonPedestrians一文中引入了临界风速的概念,并提出了人在不同姿势下满足舒适性的最大风速及风频的具体要求。此后,加拿大学者Soligo等、丹麦学者KossHH引入统计以及概率的理念,提出了超越风速概率数值评价标准,其评价方法是利用某个时间跨度内风速超过某一标准的比率来形成的,是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法的进一步延伸。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法相对于舒适度评估法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作为基本的人行高度风环境的评价依据有其合理性,具有较广的适用性。但其指标是依照气象台常年观测信息统计来研究设置的,同时也涉及到人的主观性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的将其应用到城市的所有区域的城市风环境评价当中来。相对来说,超越风速概率统计评估法基于统计学与概率学,也更为准确与完善,可信度较高,在风环境评价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1.3风速比评估法

风速比评估法则以实际风场中某点的行人高度处的平均风速与相同高度处未受干扰来流的平均风速的比值的大小来反应由于建筑物的存在而引起的风速变化程度,以是否出现了风速放大的情况来判定风环境恶劣的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是利用研究所得的风速比分布图与当地风玫瑰的风向风频进行参照来预测行人高度处风环境状况。相关研究中,1980年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的RichardM和Aynsley曾研究过当风速比R>1.4时对人的安全的影响。风速比评价标准较为客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研究中不受干扰的来流风速因受当地气象条件影响难以确定,同时参照风玫瑰来进行预测,也难以较为全面的反映出研究地块完整的风环境情况,存在一定缺陷。

3.2风环境评价体系特征

现阶段对于城市风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仍然处于初级的阶段,基本是从某一至两方面对风环境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并没有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从风本体而言,表征风特性的要素主要由风速、风压、建筑前后风压差及涡旋范围和个数等,这些要素不与城市本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城市的居住者人建立相关性,就难以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标准。因此,未来的城市风环境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评价性指标体系和参量化指标体系两个层面入手,前者依托人的舒适、健康、安全来构建多层级的评价结构,后者则应结合城市空间形态来构建良好风环境的城市空间量化指标体系,能够真正意义上将城市风环境评价落实到城市空间上来。

4结语

第9篇:环境评价的概念范文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is to conduct predictive analysis for the impact of planning or completed projects on environment,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in advance, track and monitor the possible pollutants and decrease the effects of pollu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by describing the origin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in execu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effective program.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规划评价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nvironmental protection;program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X8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57-02

0 引言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规划或者建设后项目有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性预测分析,预先提出解决对策,对可能出现的污染物进行跟踪监测,消减污染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断寻找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法是势在必行的。

上世纪中叶,由于核在工业及战争中的使用,研究人员开始对核污染进行预测。1960年之后,英国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雏形,即在评价前首先要调查清楚三个关键环节,即关键因素,关键途径和关键居民区,进而通过调查污染产生的来源,污染如何传播以及污染如何破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之后不久,也就是1964年,“环境影响评价”这一概念在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被学者们提出。稍晚于卡尔逊《寂静的春天》。在1969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评相关的法律。继美国之后,先后有瑞典、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此同时,国际上开始设立一些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机构,并召开一系列环境影响相关的会议,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与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有100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 国外环境影响评价现状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水平、地域条件、工业布局等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各国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如英美等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的科技实力、雄厚的资金,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了细化和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评制度。而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然意识到环评的重要性,正在积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条文。作者通过查阅资料,总结了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①评价对象范围扩大,由点到线到面,由以前单一单个项目评价,到整个工业园区乃至整个大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注重整体的评价。

②评价的范围考虑因素更加全面,不仅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考虑到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从而衍生出来如环境风险评价、视觉影响评价、健康影响评价等。

③评价的程序更加系统规范,更加程序化,先筛选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确定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再对环境影响因子进行预测评价和监督,最终监测环境因子,为工程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④评价的方法更加丰富,不再是简简单单单一的模型,而是借助GIS,RS,GPS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评价更能反映客观情况。

⑤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相结合,成为规划的一部分,环境规划部门与环境评价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密切,环境评价、规划、管理成为一个系列化的整体。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

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政府开始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但最初的环评仅限于新建大中型项目,之后的二十年里,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但是这种单一的只针对新建项目的评价尤其客观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实施中遇到了些麻烦,例如只能对项目做一种被动的反映性评估;难以考虑项目诱发或间接的环境效应;难以全面考虑替方案和减缓措施等等。因此我们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开始提高。我国从小平同志南巡之后,开始关注战略环评问题,战略环评站在了一个全局的高度,高屋建瓴的提出了环评不仅仅是项目内部,而且在一个大区域的项目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故此,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新的科学的定义是指“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2003年9月1日环评法正式颁布实施,使得环评以法律条文固定下来,为了更好地开展环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法规、标准、准则等,而且实现了注册环评工程师制度,提高了环评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大连和武汉市等地区进行规划环评,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市、宁波市、芜湖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从国家到地方,规划环评工作已经逐渐开展。

3.1 在理论研究方面 随着环保行业越来越受到政府人民的重视。一大批专家学者开始积极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机理、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拿来借鉴,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技术、方法、评价指标及体系等。目前环评工作面临着评价方法详细度不够;不确定性强;缺乏在决策中体现环境评价结果的方法。这些缺陷导致了规划环境影响的准确性差,预测结果不理想、减缓措施制定的不够详细,使得环境评价结论缺乏应有的说服力。

3.2 实践方面 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以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日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还有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环评报告书等,铁路系统目前尚未开展规划环评工作,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必将大大推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开展进程。

参考文献:

[1]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130-130.

[3]Kimothi Juyal.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 few selected watersheds of the Chamoli district usingremotely sensed at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6,17:7.

[4]赵廷宁,武健伟,王贤,史明昌.我国环境评价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