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中西方 差异
“角色”一词最初是在戏剧中使用的概念,后被社会学借用,指“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体系”[1]。“父亲角色”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传统养家者的经济角色,到西方工业革命以前的道德指引者,到20世纪20年代末的性别角色榜样,再到70年代中期以来的多元化角色,有关“父亲角色”的界定一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父亲角色”被笼统地定义为“特定社会对父亲期待(规定)的行为(职责)”[2]。本文中的父亲角色主要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家庭教育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父亲角色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中又存在差异。虽然存在差异,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却是共同的,父亲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仅能与母亲角色的相对缺陷形成互补,还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使父亲自身及妻儿的幸福感有所提升,从而有利于家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缺席”与“在位”
“缺席”与“在位”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的缺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出现,在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及婚内家庭、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中,都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父亲缺位现象。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调查统计,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父亲一方外出的就占40.2%,4.3%的留守儿童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城市家庭中,据英孚教育联合腾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示,在近5000个被调查者中,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仅6%的爸爸会把80%以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子,但用来亲子共读、科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占不到25%。因此,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陪伴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这是中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传统家庭中,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易出现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很多男性忙于工作,经常不能陪伴孩子,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却只感受到母爱,出现很多“婚内单亲妈妈”,很多爸爸变成“隐形爸爸”;在离异家庭,父亲很少有机会和意愿陪伴孩子,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1965~2010年间,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96%跟孩子一起进餐,98%跟孩子一起玩,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60%给孩子念故事书。即使孩子父母离异,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与中国父亲相比较,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集体”与“个人”
“集体”与“个人”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表现。“集体”指中国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集体意识,“个人”指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发展。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这一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集体中的他人对自己进行定位,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来。受此影响,在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横比,引导孩子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以了解和调整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服从和服务集体。如2012年春节期间,漫画《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引发了网友的感同身受,反响热烈,很多网友疯狂转发,转发和评论量一度达到了13万之多。不少人纷纷吐槽,最恨“别人家的孩子”,因为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且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同时,《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青年报》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漫画,一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与此相反,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因此,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家庭教育中,中国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管教”与“陪伴”
“管教”与“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中国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在中国父亲看来,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赋予子女生命,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同时,大多数中国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路,所以中国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在西方父亲看来,人生而平等,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与中国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其历史法律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具体来说,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但中西方法律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中国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而在西方社会,则有一定限制,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父权在中国一直得到强化,在西方则逐渐削弱,最终走上不同道路”[3]。随着时展,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中国不同,由于中国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中国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甚至在现代化社会,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反,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因此,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西方国家起步早于中国,而在其理论支撑下,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亲有所不同,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且宣传覆盖面较窄,因此中国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从而导致中国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另外,由于中国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其中,城市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另外,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中国父亲没有认识到,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罗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发现:母亲所持的态度与父亲的实际参与水平有关,这个结果是他们通过调查300位初为父母者得到的,其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均有所投入。具体来说,“母亲对父亲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等都能对父亲的参与水平产生影响”[5]。因此,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例如,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中国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让我来”,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另外,中国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是忙于挣钱养家的,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国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在他们看来,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例如,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态化。
(四)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三种形式的假期照顾年幼的孩子,分别是父亲假、育儿假及在孩子有突发状况时的临时假期”[6]161。瑞典的父母一起可以获得480天的带薪病假,其中60天是分别分给父亲和母亲的,另外孩子出生时,父亲还有额外的10天带薪假期;芬兰父亲有最多可达54个工作日的陪产假,可以和母亲共同分配孕妇假期休完后的育婴假,同时有育婴假后的育儿假,以及兼职育儿假;英国法律规定父亲享有两周法定陪产假,允许夫妻共享育婴假,西方其他国家,如美国、保加利亚等都有相关假期。西方国家在相关法律政策出台后,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据相关资料显示,美国“近来最重大的政策发展莫过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的通过”,“这导致2006年至2010年联邦计划每年要分配1.5亿美元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5000万美元已经作为推进责任型父亲项目的支持金预留下来”[7]189。另外,美国白宫于2012年6月专门发了“中央文件”,题为《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促进美国社会有责任感的父道,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父道”网站,以帮助美国的父亲成为一个更有父道的父亲。因此,西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得到了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父亲角色的投入程度。相比较而言,中国没有父亲假、育婴假等相关假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父亲角色投入不及西方。
三、中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鉴
中西方父亲角色投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中西方父亲角色的扮演各有优势所在,中西方父亲要相互借鉴。
(一)中国父亲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8]。相关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个性形成及行为塑造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因此,身为父亲,一定要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相比较而言,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要高于中国父亲,因此,中国父亲应该向西方父亲学习,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思想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另一方面,中国父亲要从行为上积极主动起来,积极投身于家庭教育活动,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中国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根据美国权威学术机构2004年2月17日公布的一张“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名榜,北欧国家瑞典高居榜首,其次是美国、芬兰、荷兰、丹麦。这些西方国家之所以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除了制度开放,同时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西方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创新能力在父亲引导下逐渐得到培养与发展。中国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给予过多的身体保护和物质嘉奖,反之,给予的情感呵护及精神鼓励则较少,尤其在父亲缺位的现状下,祖辈抚育孩子的情况较为普遍,而祖辈又过于溺爱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因此,中国父亲要学习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三)西方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集体由个人组成,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因此,在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在这方面,中国父亲比西方父亲更具优势,因此,西方父亲应向中国父亲学习。一方面,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国家、社会、集体的重要性,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力量的奉献时,要不吝啬给予。
(四)“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
“管教”与“陪伴”合理结合,指中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要善于采取严格教养与民主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9]。虽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各自社会价值取向有所不同,但西方父亲仍可合理借鉴中国父亲的严格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同样,中国父亲可学习西方父亲民主式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温暖。因此,中西方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善于将“管教”与“陪伴”相结合,掌握适当时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政府、社会、家庭及父亲自身都要提高认识,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父亲角色参与程度,提高父亲角色参与质量。家庭教育中,中西方父亲角色参与存在显著差异,但各有优势所在,要相互借鉴,充分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陈志.古代中国父权与西方古代父权的比较[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2005,(6).
[4][5]刘秀丽,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2006,(11).
[6][7]张亮,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一、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现状
幼儿园开展了“爱心绘本漂流活动”,一次漂流活动结束,老师询问孩子:“你们回家都有没有看绘本啊?”孩子都说看了。再问:“谁陪你们一起看的啊?”孩子异口同声说:“妈妈!”更有甚者,我的一位朋友为了忙孩子择校的问题,东奔西跑,茶饭不香。我问:“大哥没有什么建议吗?”朋友说:“他有什么建议呀,他说‘你安排好了’。”然后跑去新疆和朋友玩车。说来惭愧,作位一名幼教工作者,自己的家庭教育也存在问题,老公参与教育女儿的时间少,以至于女儿现在都不喜欢让爸爸抱,我多次与老公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说:“女儿以后肯定会亲爸爸的,你放心好了,现在就教给你了。”一句“教给你了”就把教育的责任推给了我。
的确,现在大多数家庭中教育孩子的重任往往落在母亲的身上。孩子上学的接送;在家学习时母亲的“陪读”;“双休日”陪孩子玩;对孩子进行苦口婆心的“唠叨”教育……而当父亲者,大多以“工作繁重”、“生意忙”为由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甚至于有的即使有空闲时间,也只顾着自己消遣、娱乐,就连幼儿园举办的家长会上,母亲到会的人数比例也远远大于父亲的人数。
二、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在《父亲因素》一书中说: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功或失败,和他的父亲的类型是有联系的,父亲会对子女的职业产生重大影响。父亲尽职,孩子跟同辈就相处得比较好,在社交方面表现得更有自信,对新环境适应能力强,也更能应付变化,在智力测验中得分也较高。可见,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英国的哈伯特曾经强调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国外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表明:由男子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他们在学校里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在没有或缺少父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之后都可能出现女性倾向或现象等不良心理障碍。
《三字经》中提到:“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真是不容忽视!做父亲的,应当以自身丰富的学识、深刻的理解、果敢的判断能力、善于社交的经验去影响孩子的成长历程,以深沉的父爱的阳光去照耀孩子成长的道路,共同撑起教育的一片天空。
三、父亲如何参与家庭教育
父亲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第一个引路人。在培养孩子的教育中,不管是性格培养还是情感教育,不管事智力训练或是道德、品质培养,父亲的影响皆是巨大的。任何一个孩子,不单单需要物质意义上的一位保护者、供给者的父亲,在精神上更需要父亲。所以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父亲的责任十分重大。
俄国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
承诺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缺席。父亲要和母亲共同分担教育职责,要亲历亲为。要亲职!并不是说要以时间来计算判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程度,应该看他有没有这个意识,有没有对培养孩子的责任。
1.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许多父亲往往很少从孩子的角度或需要去理解他,喜欢把自己的意愿或观点强加给他,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纲要》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要“珍视幼儿期的生活”。幼儿期是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具有很强可塑性、需要成人精心照顾和保护的时期。这就要求父亲们应对幼儿期的这一阶段有充分的认识、理解和尊重,珍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拥有快乐的童年,满足孩子生存、发展、游戏、学习及受教育的需要和基本权利,促进他身心全面、和谐、健康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2.父亲要深刻认识自己的“内涵”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少与父亲没有深刻认识自己独特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正确认识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将有助于激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照顾养育上来。国内外研究表明 父亲对儿童成长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地个性品质;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等等。
3.给孩子有效的时间
有的父亲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是尽到父亲最大的责任了,其实不然,孩子更需要父亲的陪伴,报纸上曾刊登过一个孩子要买爸爸一天的事情,足以见得,孩子是多么需要父亲。给孩子时间,是要给孩子有质量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时不要心不在焉,和孩子玩游戏时就要放下家长的身份,以同伴、朋友的身份参与,要有童心,与孩子一起蹦蹦跳跳、笑笑闹闹,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放肆一下。
4.开展独特的亲子活动
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个母亲,在亲子活动中,父亲应该展现出于母亲不同的一面,发挥出父亲独特的魅力。比如父亲可以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带孩子探亲访友、外出办事,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学习父亲的办事风格,锻炼社会交往能力,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5.夫妻关系要和谐
父母要尽量不要在孩子的面前吵架,父母不可以随随便便让自己的情绪任意挥洒,要加以控制,特别是情绪不好的时候。如果父母给孩子造成一种喜怒无常的感觉,一方面影响孩子身心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给孩子不良的模范作用。
关键词:父亲;家庭教育;亲子;角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38-02
父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教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一项长达50年的对17000名英国人的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亲与他(她)相处时间越长、越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那么他(她)的智商也会越高,在技能水平方面更加突出,长大之后的社会地位也会越高。因为父亲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母亲是迥然不同的,他是理性的、智慧型的。
毫无疑问,家庭中孩子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家庭成员的希望和寄托,而家庭教育对孩子却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父亲的角色。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总有"严父慈母"一说,父亲的角色总与"严厉"挂钩,"该出手时就出手",动辄打骂,要么不管,一管起来就是简单粗暴式的。这可能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相承,父亲在教育子女上总是存在空缺,大大咧咧的、没时间管的居多。而现在,在我接触过的、教过的孩子中,更有不少因为父亲溺爱而放纵他们,小无规矩,大而无当。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人或率性而为,或因循而教,不懂家庭教育规律的甚多,甚至在还不明白自己该干些什么或已经干了些什么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一晃就失去了教育的机会。粗劣的家庭教育最后留下的只是抱怨和遗憾。
因此,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从以下几个角色入手:
角色一:做个好玩的父亲。父亲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在玩耍中获得成功和满足,获得经验和情感,作为父亲应该放下父亲的架子,和孩子一起玩,一起乐,一起"疯",能进入孩子的想像空间,能与他一起在游戏里陶醉。这样,不仅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有利于发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玩,能让父亲孩子式的天性得以释放,展现出自己活泼、大气的一面,更能让孩子有一种"我的老爸最棒"的自豪感、自信心,让孩子的天性得到充分发展。
角色二:做个讲理的父亲。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孩子的教育更要以理服人,既不屈从于孩子的撒娇、要挟,也不滥用自己的职权,搞成"一言堂"。因而与孩子讲道理就成了父亲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让孩子以理性、逻辑进行思维,而不是凭意气用事、率意而行。
"子不教,父之过",做父亲的一定要让孩子明理。父是长,近于师,他教给孩子如何坚强、奋发、执着、果敢、有礼、自尊、进取。读书明智,生活明理,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亲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这个"理",不仅是道理,更是人生之理。
以身作则是让孩子明理的前提,作为父亲作个孝子良夫是根本,能让孩子懂得尊敬长辈、爱护家人。正确端正的行为也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不吸烟、不酗酒,无赌博等不良嗜好,让孩子踏着自己的肩膀走向新的高度。
角色三:做个善解人意的父亲。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会有逆反期,这个时候他们会不自觉地与大人唱反调,总是不服大人管,对母亲的唠叨经常要提出质疑和反驳,不耐烦别人的管教,因而总有一些冲突,大人焦虑,孩子烦躁。这时的父亲更需要有耐心从中周旋和解释,以男人的理解去告知彼此应该怎么做。既要母亲明白逆反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又要孩子懂得长辈的爱。
角色四:做个坚忍的父亲。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看的时候,有时发现孩子的挫折恰是他们的财富,能帮助他们克服今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相反,在暖棚里长大的幼苗却经不起任何风雨的打击,看到一个个脆弱而幼小的灵魂倒下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父亲给了他们什么。那就是--教会孩子自强自立、坚忍不拔、奋发向上。
父亲疼孩子的心是一样的,但一定要有一颗坚强的心,不随便满足孩子的愿望,不放过每一次锻炼孩子的机会。我们爱护孩子,但不能处处以孩子为中心,也不能时时惯着孩子,由着孩子,有错误了就要纠正,哪怕是吃饭、走路、说话。
角色五:做个蹲下来的父亲。当孩子慢慢长大,父亲手上的王牌渐渐失效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变得难管的时候了。
父亲与孩子应该建立亲密的、平等的、建设性的亲子关系,孩子值得我们尊重,他们有同样的人格,我们要接纳他们,信任他们,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也包括他们的幼稚和成熟。
作为父亲,怎样让孩子听话?是打,是骂?还是利益诱惑?或是武力逼迫?或是条件相挟?当父亲抱怨孩子不听话时,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或是用什么眼光去看自己的孩子,用什么语气去跟孩子说话。
父亲的角色应当转变,不是命令式的,而是亲和的、商量的语气,可以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替孩子着想,多为孩子想想怎么做,而不是命令他应该怎样,有时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角色六:做个学习型的父亲。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只是对于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回答,甚至一无所知,或者在学习上不能帮助他们,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
知识探索的指引,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父亲采用了与孩子互动的检查法:每晚由孩子先读10道口算题目,父亲迅速给出答案,让他验证给分;然后,调换过来。慢慢地,孩子的口算能力和心算能力都有较大提高,记忆力也明显增强。
再如如果讲完故事以后,父亲能提出几个具有思考性、回味性的问题,就能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他的探索能力和想像能力。
一 、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1.父亲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父亲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母亲一人承担,或是母亲独自“把持”教育孩子的位置,对孩子都是不利的。从心理学论述的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差别来看,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都有优秀的一面和缺憾的一面。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若希望后代能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和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全面而和谐的参与,而非母亲一人承担。更何况,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包括父亲的形象、语言、动作,父亲的思维过程、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父亲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处世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母亲无法代替的。
2.父亲角色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男性文化的缺失
之所以强调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我国托幼机构中很少有男性教师,这就减少了幼儿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的损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男性面前手足无措、紧张羞涩。如果再深一步讨论的话,问题就更严重了,有极少数男孩因很少接触父亲,性格中多数是女性性格,甚至发生角色混乱,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会遇到困扰和障碍。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
二、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孩子体格的健壮。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孩子在体格发育速度方面,父亲的影响巨大。父亲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孩子以强烈的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据统计,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这样的运动占70%,而母亲只占4%。
2.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父子的交往和游戏引起孩子兴奋,诱发孩子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导致孩子极大的满足和快乐。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游戏,他们极有耐心的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和自己的孩子想好朋友般一起尽情嬉戏,常常是孩子最受欢迎的游戏伙伴,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冒险、锻炼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培养孩子活泼、勇敢、自信等多种心理品质。
3.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真诚相待。一般来说,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内与父亲交往不到6小时的男孩人际关系更融洽、从事活动更富有男子汉气概。
4.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与父亲的教养是分不开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他的典范,男孩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气概”;对女孩来讲,父亲是第一个引导女儿认识男人社会的男人,女孩也从父亲那里学习与异往的经验。儿女在与双亲的交往中学习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于一身、学习怎样与异往,可为将来的一生奠定基础。
5.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完善。父亲角色决非母亲角色所能替代,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影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勇于冒险、勇于坚持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孩子在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心、温和、善良等品质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孩子较为完善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父亲角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实现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定位
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幼儿家庭教育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以人为本”!那么,怎样实现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怎样发挥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良好影响力是我们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成功扮演新教育理念下的父亲角色,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幼年子女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从更本上转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转变意识是先导,父亲门应做时代反思,冲破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历史传统中的误区,视教育儿童为己任,明确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父亲必备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
2、增强亲子互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非常强调家庭互动环境的营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子之间也应保持愉快的非正式高频交往: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微笑………饱蘸情感趣味的理性直观,缩短了父子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满意度,增强了父子间的凝聚力,提高了父亲教育的可接受性。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
3、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父亲的品质、言行、个性、兴趣、生活方式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儿童起到示范作用,这些示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儿童对于这些信息的接收是十分敏感的,父亲应多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感化、带动子女。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二王”书法家父子、“三苏”文学家父子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已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
4、优化家教氛围,提高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
首先,家庭成员应保持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么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大多来自父母的情感。父亲的宽容、热情、诙谐、睿智是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催化剂,健康的婚姻状态为儿童提供了最佳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次,父亲与子女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父慈子严”是父子间交流的良好模式。父亲不妨将角色定位于孩子的知心朋友,改变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将儿童视作“大写的人”、一个能独立体进行交流,容许儿童解释、申辩、反驳,甚至勇于向子女承认错误,父亲如能怀着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儿童的心灵欲求,建立亲密、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具有较强亲和力的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家庭教育学 《傲慢与偏见》 性格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作品生动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奥斯汀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透过对各色人物的细致刻画,描绘了一幅19世纪初英国乡村社会的众生相。其中,班持纳一家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体会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带给我们“轻快、明亮”的喜剧感受的同时,我们会发现,这些人物在我们生活当中就有存在。所谓人与人是有差异的,而这个差异的形成往往要追溯到性格形成的初始环境,即家教氛围。同时,文章还揭示出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学和家教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涉及到“家庭―人―教育”的概念和范围;家庭教育学就是要围绕着这样的概念和范围进行研究。家庭教育学是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它涉及到家庭教育过程殊的师生关系,即家庭中的长辈与晚辈,特别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对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教育影响的互动现象。这样的研究对象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树立互动的家庭教育观,即:在家庭中,不仅有长辈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而且也有子女对长辈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影响,还有同辈人之间的影响。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家庭教育的互动影响中成长、进步。在这种家庭互动教育的实施中,长辈对未成年人晚辈有意识的教育要注重科学性,要求长辈特别是父母要有大量心理上的投入,这是家庭教育的本性要求。而同辈人之间,如夫妻之间互不尊重,互不关心,没有正常的教育影响,家教就失去作用,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就会降低丧失,孩子就会不听父母的话,甚至会导致走上邪路。
根据家庭教育学,家庭教育有以下三大作用:
1.家庭教育在儿童品德和个性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儿童身心品德的发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是在天生素质的基础上,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
2.家庭教育从总体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人通过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在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中掌握社会规范,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家庭教育不仅奠定了基础,还对人的转化产生最深度的影响。父母会什么、懂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会通过言行对孩子产生影响。
3.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成员的幸福
个人幸福与家庭幸福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家庭,孩子在家庭中能接受积极的影响,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由于家庭教育的作用如此之大,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培养出不同性格的家庭成员。小说《傲慢与偏见》中正是由于班特纳家的家教如此,才会有女儿们如此的性格。让我们来看看班特纳家的家教。
二、班特纳家的家教
谈到家教,我们首先要看看家教中起主导作用的两个人物――班特纳先生和班特纳太太。
班特纳先生是一个对自己的婚姻和孩子们缺乏足够责任心的人。作为丈夫的他,年青时因迷恋青春美貌,忽视了心智上的门当户对,娶了一位智力贫乏,思想狭隘的女人当太太。婚后发现他的妻子是这样一个无知和无礼的人后,便失去了对她的全部真情,他对她的尊重、敬佩和信任也都永远消失了。他不是积极地创造相互尊重的家庭氛围,而是以嘲笑她的无知和愚蠢为乐。他对妻子的不尊重影响到孩子们。他的婚姻观――“为年轻美貌而结婚”,对小女儿莉迪亚影响极大。莉迪亚后来被英俊潇洒的威克姆迷倒并发展到与他私奔一事,与班特纳年青时被年轻美貌迷住了眼睛而选上他的太太是如出一辙。班特纳除了嘲笑班特纳太太,还嘲笑女儿们。作为一家之长,他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他那两个放荡轻浮的小女儿从不尽力严加管束,对他的妻子的不成体统的举止也是视而不见。他似乎是一个家庭中的旁观者,最大的爱好就是把自己关在书房中,任由莉迪亚和其母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莉迪亚的私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他不负责任的家教行为导致的结果。他不采取任何行动,是为了省得招来麻烦,把父亲的监护权交由别人去执行,他的这种不作为,其结果是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没有父母的监护下,如脱缰的野马,随心所欲,最后走上与威克姆私奔的道路,不仅给自己也给家人蒙羞。班特纳先生作为家长,应该为家人树立榜样和权威,相反的是,他很少关心家里的事情,在最需要发挥父亲的有效作用时却退居书房逃避,寻求个人的安全,说到底,他作为丈夫和父亲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物,没有发挥家教中父亲的正面作用,给女儿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作为母亲的班特纳太太,是一个思想浅薄、智力低下、知识贫乏、喜怒无常的女人。对班特纳太太来说,她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让女儿们体面地嫁出去。但是她的这个“事业”从不考虑到女儿们的爱情,只讲究现实利益。她一辈子的乐事就是会亲访友,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从来没有从思想道德方面,对女儿进行教育。她满脑子都是钱,用钱来衡量一切,她对几个小女儿的放荡行为放任自流,甚至对小女儿莉迪亚未婚先同居的行为也毫不指责,反而引以为豪,对莉迪亚更是溺爱,“她要多少钱买衣服,就给她多少钱。”作为家长,她对三个小女儿肤浅的性格负有部分责任。
再看看夫妻俩的关系,他们的婚姻由于轻率而结成,两人在性格,品味和爱好上毫无共同之处,夫妻之间缺少相互尊重,互不关心,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威信力不够,他们的婚姻自然给子女带来了不利影响。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环境中,五个女儿形成了各自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她们的最终归宿,特别是在收获爱情和婚姻方面不尽相同。
三、班特纳家女儿们的性格
1.温顺善良的长女――简
简是班特纳先生的大女儿,纯洁善良,温柔而有耐心。在她眼里,天下人都是好人,但这却是她的一大性格缺陷。她看不出别人的缺点,说明她的判断能力和道德水准有限。她性格过分拘谨,她把对宾利的强烈的爱隐藏在文雅的外表下,没有把对宾利的钟爱流露出来;由于矜持和被动,一度让喜欢她的宾利先生产生了误解,几乎放弃了对她的追求,即使如此,柔弱的简依然逆来顺受,以至于因为心灰意冷而产生绝望情绪。她的性格中的被动,碰到困难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的这一点与她的父亲很像。
2.机智幽默的二女儿――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受父亲的影响最深。她继承了父亲的智慧和母亲积极的性情,是个资质聪颖,独立性很强的女子。她像她的父亲一样,喜欢读书,具有一定的才智;同时她还继承了父亲的幽默感和嘲讽人的技巧。她具有超越常人的良好口味和对可爱风景的鉴赏力。她看到了父母的不幸婚姻,因此,一再强调婚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她批判那种唯利是图的金钱婚姻,比如,就看不起她的朋友夏洛蒂嫁给柯林斯,但她并不把金钱与爱情绝对分开,这是因当时的社会制度对女子的歧视所限以及由于她的母亲常常提到钱,因此,在她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嫁一个有钱人。同时,她也有性格中的不足,最大的失误就是她被威克姆的外表和说话方式所迷惑,对威克姆的谎言毫无觉察,以致对达西产生了更深的偏见。她与达西的爱情几经波折,但误会最终得以消除,两人后来喜结良缘,过上幸福的生活。
3.放荡不羁的小女儿――莉迪亚
莉迪亚由于深受其母亲宠爱,从小就涉足了社交界,她生性轻率,遗传了母亲的漂亮,同时继续了母亲的愚蠢和虚荣。不负责任的父亲对她的缺点及从不严加管教,只是一笑置之,本身行为失控的母亲,又全然感觉不到危害性,对她恣意纵容,这使她越发轻佻放荡,轻信盲从。她忘形地与民兵团的青年军官的厮混,后来发展到与军官威克姆私奔,虽然这个男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之徒,她却洋洋得意,津津乐道,并以此来讥讽两了尚未出嫁的姐姐。可以说她是个毫无道德可言,没有责任感和耻辱感的人。
4.迂腐无趣的三女儿玛丽和粗俗无知的四女儿基蒂
这两个女儿在小说中笔墨极少。玛丽和其父一样,只把自己关在书房读书,对家里的事情漠不关心,却喜欢品头论足,进行道德说教;后来是仍然呆在家里的唯一的女儿;而四女儿基蒂受莉迪亚影响较大,和莉迪亚一样没有多少是非之分,对莉迪亚私奔的事不以为然。从这两个女儿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家教的影响力。
四、结语
通过对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特纳一家几个女儿的性格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家教对一个人性格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小说所揭示的家教问题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借鉴意义。《傲慢与偏见》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得到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参考文献:
[1]李天燕.家庭教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许琦.人格与家教.南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02).
[4]王玉洁.双性化人格与妇女解放.电影评介,2007.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现状;策略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人生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谓幼儿家庭教育,就是指三到六岁幼儿在家庭成员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制约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方法、家庭社会背景,特别是家长的社会生活经历和思想文化素质。
一、幼儿家庭教育现状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我院开展了“幼儿家庭教育状况与幼儿发展状况关系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中“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非常严重,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如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家长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幼儿家长的教育观念主流趋向良好。家长很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有目的、有意识地教育子女已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但思想重视,行动忽视。在调查问卷中,认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一样重要”的家长占96%,可是“每天可以留出2小时以上时间与孩子一起交流、游戏、学习”的只有10.3%的家长,选择“不顾劳累.坚持和孩子玩”的只有28.7%。对比数据可知,普遍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停留在思想上。而没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没有完全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内容认识不够。经调查我们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倾向依次是: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教孩子与人交往;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重视孩子的自我服务;重视孩子的语言发展;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而家长忽视的家教内容包括忽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如:教孩子知道自己几岁,教孩子分清性别);忽视孩子的游戏和玩玩具;忽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如:独立睡觉只占22.7%)。有部分家长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幼儿家庭教育的特点,只是把家庭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使家庭教育缺乏了自身的特点和内容。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困难。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最大困难是孩子的某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是某种社会影响,很少有家长认真检查自己在家教中的失误和应负的责任。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家长对孩子上学期望值过高。教育目标的倾斜,导致家长产生许多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迁就和放纵孩子。过度严厉、过度保护或者过度放任。家庭教育承担者偏移,教育意见不一致。在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的调查中显示,62.5%是母亲,21%是祖父母,16.5%是父亲。可见。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之重要,作用之重大。还有大多年轻父母工作较忙,依赖祖辈养育孩子情况普遍。扩大家庭、祖孙家庭和单亲家庭日趋渐多,家庭教育意见不够一致,其不良后果是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孩子则会形成当面一套和因人而异的态度。
二、幼儿家庭教育策略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风格,甚至是孩子所特有的稚气、调皮和不成熟产生的“错误”;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相信孩子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全面深入了解孩子的情况。
要想教育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情况,把握现象,知其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
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自己先要做到。例如:要让孩子爱学习,家长就要经常阅读或是与孩子进行有助于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活动加深幼儿的印象;要让孩子讲卫生,家长就要有洗漱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懂礼貌,家长就要待人和善、大方。而言行不一的家长,是难以收到教育效果甚至会使以往的教育成果毁于一旦。在言教、身教的同时,还要做到境教,就是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一个和谐整体的家庭教育环境。
4.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进行。
家庭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使教师之间、家园之间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影响和教育好孩子。
5.讲究家庭教育艺术。
坚持家庭教育的六项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正面教育原则、赏识教育原则、细节教育原则、尊重孩子原则、全面发展原则。奖励惩罚灵活运用,掌握分寸。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不管工作有多繁重,都尽量抽空陪同孩子一起玩,感受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6.注重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端正教育态度。
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的人格的修养,要自尊自爱自强,充满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要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其次,丢掉不健康心态。如:补偿心、反常心、虚荣心、惧怕心。总之,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育方式、教养态度对孩子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作用。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负责人。因此家长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建民主、和谐、平等、融洽的气氛,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士艳.当前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及对策[J].教育导刊,2009(10).
[2]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方明.北京市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问题[J].学前教育,1991.5.
[4]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关键词】教育 幼儿 家庭 幼儿园 合作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是儿童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文化环境,它对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儿童教育也就必须从儿童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所经历的活动、承担的角色及建立的人际关系出发,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的力量,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
在和家长不断的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和家长们一起坐下来谈心时,常听不少父母都不同程度地流露出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双职工的父母说:“工作一天了,甚感疲劳,没有精力去管了”。还有的父母只图自己玩乐消遣,占去了不少本应用于教育子女的时间,对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不予理睬,不能运用科学育儿的原理指导家庭教育实际。希望寄托于幼儿园,觉得只要在幼儿园里学好就行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紧张是不言而喻。但是,马克思非常重视对女儿们的教育。第一,将星期日留给孩子,跟孩子们共同度过这欢乐的一天。平日,马克思也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跟孩子们游戏,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纸船,将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还和孩子们一起赛跑,掷石子等,锻炼她们的身体,培养她们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来不要哭。第二,马克思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家庭始终充满朝气,使女儿们形成了活泼开朗的性格,还常用笑声和讲俏皮话等幽默方式,让孩子们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第三,马克思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他尊重孩子,注意发挥孩子之间的主动精神,从不干涉孩子们的活动,从不摆父亲的架子和使用父亲的权威。当发现孩子们做错了事时,也总是循循善诱,启发她们认识错误,力求她们彻底改正。第四,要求女儿们独立做事,培养她们从小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第五,马克思自编故事、童话或运用儿女们喜爱的名著,如《一千零一夜》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她们学会思考,懂得什么是好的、正义的、什么是坏的、非正义的。这既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启迪了智慧,又让孩子们从小具有鲜明的爱憎情感和懂得粗浅的人生道理。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就幼儿园教育来说,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
二、实施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也有利于成人的提高。在交流与分享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又是教育者,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的人之间相互对话、思想碰撞、智慧结合,加深了我们对教育、对人、对社会的理解。在组织“家长社区小组”活动时,我们根据孩子个性差异、能力差异,充分了解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文化素养,分别开展了合作、分享、竞赛等活动。家长们在有意识地参与组织、指导、分析过程中,增强“我也是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识,了解当今幼儿教育以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创造性)为核心的幼儿全面发展要求,同时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获得了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家长社区小组”活动中的录像中可以发现,孩子在社会中的个性表现,在家长交流中获得家教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工作。树立为家长服务意识,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为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要做调查研究,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状况及需求,并尽力帮助家长解决这些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培养和发展自身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这是开展家园合作的前提。
三、幼儿园的家园合作教育活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类
大致可以分为从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和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两大类。
(1)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进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开放日。教育活动开放日可以是家长在幼儿入园前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设施设备与师资力量等情况的参观、访问,也可以是幼儿入园后的一日或半日活动的参观与听课。入园前的开放日,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园,熟悉新教师和新环境,消除陌生感。
2、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的进步。举办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的目的就在于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让家长对幼儿园放心,并给他们从教育的信心和方法;
3、接送交流与家访。这是一种以访问、谈话为主要方式的个别交流形式,主要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让教师了解幼儿在家庭里的行为表现以及所处的家庭环境,加强沟通,交流经验,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4、家园联系册。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
5、便条或电话联系。简短的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它往往只有教师的寥寥数语,就可以把孩子的点滴进步传达给家长。
(2)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幼儿园的亲职教育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是一种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成人教育,在亲职教育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亲职教育的指导者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能否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关键在父母,因此,家长必须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同教师密切配合,共同抚育幼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在成长中所必须接受的重要受教育途径,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接受学校教育而没有接受到健康的家庭教育,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身为个性的约束,这不仅仅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扭曲、三观不正的问题,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处理事情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而由于家庭等因素做出违法的事情。因此,家庭教育对于是非观没有完全树立的小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保证的重要意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重要意义的体现就在于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以外其他事情的教育和引导,进而凸显出学生自身的个性[1]。而作为亲身经历孩子成长每一步的家长,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不仅仅需要人去灌溉和照料,更加需要帮助他们剪裁掉那些影响孩子成长的枝枝杈杈,这样才能够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的。
2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对学生健康的影响
2.1隔代教育造成性格缺陷
由于年轻的家长们平时需要上班、照顾孩子的时间较少,很多家长总是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隔辈教育的问题也是我国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爷爷奶奶的眼中,孩子就是捧在手里的明珠,不仅仅舍不得去责骂和教育,更加普遍存在着溺爱的现象,这样的家庭不仅仅不能够给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更加容易导致学生在与其他人接触时存在着任性、无理取闹的问题。
2.2方式不当影响心理健康
据统计,氛围和睦、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大都心理健康、三观正确,对于事情的是非观也十分明确。而在家庭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家长权威的凸显,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判断能力缺失等等问题。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是非观模糊的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判断往往习惯于效仿父母,总是下意识的认为父母的做法是正确的。
2.3丧偶式教育影响学生意志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很多家庭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都出现了丧偶式教育。由于工作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很多家庭成员健全的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却由于父亲或母亲一方长期缺位,导致孩子在接受家庭教育时长期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身心受到影响。如长期缺少父亲陪伴的孩子跟健康家庭的孩子比较,会表现得意志力低下,自信不足,缺乏冒险精神[2]。当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会选择逃避。
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3.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
对于孩子来说,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家长。而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其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典范。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家长就需要注意自身在生活中对于各种事情的处事方式,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处事典范。
3.2亲子有效陪伴成长,影响成长轨迹
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老师仍旧是家长,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思想的成长和思维方式的进步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这就让很多耐心较差的家长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良好情绪。有效陪伴不仅是陪在身边,更重要的是接纳共情,积极倾听,积极关注。而事实上,亲子有效陪伴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密程度,在孩子不断成长中,同样能够给予家长以启示,让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成长。因此,在开展家庭教育时,一定要重视亲子有效陪伴成长的重要性,参与孩子成长的每一环节,为孩子的成长轨迹起到良性帮助。
3.3注意教育方式方法,推动人格塑造
对于教师来说,学生只是班级中数十名孩子中的一员,教师在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中往往通过学生的共性入手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个性。而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仅仅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是大多数父母为之奋斗努力的目标,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与国家的义务相比,家庭教育更加重视的是孩子的个性。这就需要广大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出家长对于孩子的鼓励作用,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家长的选择应当是鼓励孩子去克服困而不是立即伸出援手去帮助孩子。因此,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其重要的影响还包括家长支撑学生勇于奋进,帮助孩子塑造独立的人格。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坚定的态度和温和的方法教育学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of infants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specially the rol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Family is the first school of children, with family education having a lifetime influence on them, accompanying their growth. By analyzing such factors as the age of infants, features of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infants' growth, this study tries to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in infants' emo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education, infants'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1 “幼儿”教育概述
1.1 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 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
1.2.2审美观
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造美。
1.2.3是非观
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 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 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 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 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 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 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 提升幼儿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