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说明文语言特点为:内容的严密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给读者正确无误的认识;有条理地说明描述某一对象的特征或位置等;摸清事物之间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语言简明,说明严密,拥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严密。

1、准确性:说明文一般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表示时间、数量、程度等,都要求准确,不能出错。

2、严密性:说明文在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时能够恰当,讲究语言的严密性,这是为了使读者对于比较复杂或深奥的事物能够明确了解。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1、结合语境,理解推测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准确应用;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重点探究松脂球形成和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体会科学家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激发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并体会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1课奇异的琥珀,这一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幻灯出示)什么是琥珀?想必大家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有所了解,咱们再来欣赏一下琥珀的图片然后说说你对琥珀样子的描述。琥珀有什么作用呢?咱们接着看琥珀的相关资料。简而言之用一句话概括琥珀是什么?你可以用资料中的哪句话来说明。(资料:琥珀是化石)

琥珀这种化石是什么样子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让我们带着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去阅读课文同时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读完后老师要对大家的自读情况进行检测。

二、字词检测(幻灯出示)

三、学习新知

1、探究尾段 理解“推测”

通过阅读,谁找到了描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在文章的哪一段?这一段最后一句话是写什么的?这一句话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是?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猜测,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咱们来看看这两个句子该用哪个词语更合适?(幻灯出示)

2、探究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课文第1至12段)

科学家正是根据这块奇异琥珀的样子,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为我们想象了这块琥珀形成过程,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1至12段,想一想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

(1)、这个特殊的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必要的条件呢?

请同学们仔细地阅读课文1至9段,尤其是找到描写太阳的语句好好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地强调太阳呢?除了太阳,还有哪些必要的条件呢?自己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

A、小组交流讨论

B、全班展示汇报

C、练习:谁能用一句话把这四个条件用关联词“只有……才会……”或者“如果没有……就……”说完整

(2)、探究化石形成的必要条件(10至12段)

A、地壳的变化(书上是怎么说的?挑学生读)

B、时间的漫长(书上是怎么说的?挑学生读)

C、练习:(幻灯出示:用“如果没有……没有…….就……”或者“只有……只有…..才…..”把琥珀形成的所有必要条件陈述完整 )

3、探究琥珀被发现的过程(13至17段)

这个奇异的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呢?咱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13至17段。挑两个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和孩子课文的15、17段,其它同学读13、14、16段的旁白。

4、总结

幻灯出示:(1)这篇说明文写了哪些内容?先写 再写 最后写 ,这样课文就可以分为三部分了。

师过渡语:科学家正是依据琥珀的样子进行了合理大胆的推测,这个推测是非常严密的,这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科普说明文的语言还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琥珀的形成这一部分内容用笔找出描写生动传情的句子仔细品读,要读出感情,一会儿咱们比一比看谁读的有感情。

(2)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A、准确严密

B、生动传情

四、拓展延伸 课外练笔

第3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专业 精读课 说明文教学 

一、引言 

2000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基础英语教学(即本文中精读课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能力,了解英语各种文体的表达方式和特点”。而通过长期的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的实践,笔者发现,很多时候课堂教学还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与运用上,而很少有人从宏观上系统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包括文章的主题、结构、作者创作的意向,以及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特点等,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在语篇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相对欠缺。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笔者在精读课教学中引进了体裁的概念,从语篇分析的高度对说明文课文进行宏观与微观分析,在说明文教学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说明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课文所涉及的体裁及说明文语篇模式 

John M.Swales在其名著Genre Analysis中认为:1.体裁是交际行为的形式,有其交际功能;2.交际目的是确定体裁的重要因素;3.交际目的、话题制约着语篇形式、内容及语言难度(胡倩,2002)。按照Swales的体系,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材《现代大学英语》(杨立民,2006)所涉及的体裁有:narration(记叙文),essay(散文),exposition(说明文)和argumentation(议论文)。 

说明文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或介绍某种操作程序,或解释某种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或探究某些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等,完全是就事论事的描述,所以也称事实性或技术性的描写文。把握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理解说明文的关键。词典、论文、实验报告、产品说明、广告都属于这类体裁。说明文是学生、科学家、专业人员常用的一种体裁。说明文按照逻辑推理的方法阐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展示事物的关系。 

语篇模式就是语篇内在的修辞结构(rhetorical structure)。它与文章的体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裁结构在语篇结构层面上对语篇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那么语篇的组织模式必然也要受到体裁的制约(Yang Xuemei,2006)。 

说明文语篇模式宏观结构上常采用“问题—解决型”、“一般—特殊型”、“匹配比较型”语篇分析模式。第一种思维模式的程序是:首先说明情况,然后出现问题,随后作出反应,采取的反应可能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或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最后对此作出相应的评价。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先概括后举例,另一种是先讲整体轮廓,后说诸多细节。第三种思维模式通常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用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或对比不同之处所使用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语篇模式常用来比较事物异同。比较事物相似之处称为“匹配相容”(matching compatibility),比较事物差异则称为“匹配对比”(matching contrast)。人们常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比较两个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先提出论点,再进行论证。这种语篇形式一般存在于较长的语篇中,常与一般特殊型组成复杂的思维模式。其表现形式为:重复法、词汇关联法和排比法三种(Yang Xuemei,2006)。 

根据说明文的定义及说明文的语篇分析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说明文的三个方面。 

1.语篇模式 

在《现代大学英语》教材1—3册已学过的文章中有三篇说明文文章,涉及“一般—特殊型”和“问题—解决型”两种语篇模式。 

2.组织结构 

说明文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第4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从系统的高度认识单元设计的作用初中语文第三册继培养记叙能力之后,联系生活培养说明能力是主要任务。第一单元记叙文和说明文并存,要求在上学期记叙文学习的基础上,注意说明文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记叙文与说明文的联系与区别。备课时,应把握区别,注意关联,前瞻后顾,统筹设计教案。从内容、文体、语言、教法等方面前承后递,从单篇孤立的备课设计的圈子里跳出来。从系统的高度驾驭处理教材,是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实现从第二册记叙文教学到第三册说明文教学过渡的第一步。

2.从生活的广度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要较好地完成本单元记叙文到说明文的过渡衔接,首先应从生活的广度去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整体上把握课文题材与文体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课文内容的备课:一是前瞻上学期,结合第二册第七单元,复习不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二是后顾本单元,处理相同题材与文体的关系。第二册第七单元记叙文和议论文共容,目的在于启后。《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以记叙竺可桢的事迹为主,但叙中有议,以议论点染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谈骨气》重在阐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道理,却议中含叙,叙述事例,论证观点。通过复习叙中之议和议中之叙,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内容适用不同文体的特点,为第三册第一单元的教学过渡作好铺垫。本单元课文均以桥为题材,为何文体各异?因为各自写作目的不同。《中国石拱桥》为着讲述桥的特征和造桥的科学道理,侧重说明;《北京立交桥》重在描述桥的美丽风貌,报道桥的建设发展情况,故用记叙;《吴门桥》和《母亲架设的桥》或写景或记人,所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巴黎的桥》旨在描述巴黎桥多桥美,赞美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因此,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

在复习旧课的基础上认识本单元内容的特点,温故而知新,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3.从文体的角度把握表达方式的交叉现象本单元文体的过渡特点,表现在表达方式的交叉使用上。加强表达方式的教学备课,是顺利过渡到本册第二单元说明文系统教学的关键。可分四个层次设计教学:①辨明记叙与说明语段;②比较记叙与说明的区别,即内容特点;③理解记叙与说明的关系,即谁主谁次,谁服务谁的问题;④学习记叙与说明的语言特点,即记叙语言生动形象,说明语言通俗简明。表达方式有主有次,但统一服从于表现文章中心和作者写作目的需要。它们往往综合使用,互相交叉,相互为用。

第5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1、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提取文中有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

2、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中国石拱桥》属于后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前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某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平实性和科学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的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阅读说明文和写说明文可以联系起来。上面谈到的所要把握的四点,阅读说明文要注意,写说明文也要注意,只是所提要求要注意符合学生实际。

3、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第一,内容上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第二,结构上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须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也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这种说明顺序往往体现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所以阅读说明文时,理清结构层次与把握说明顺序是一致的。

第三,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门学科的教科书、科普读、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可以说,说明文和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1)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2)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写的内容要科学。

(4)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趣味性。元大鹰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4、词语积累【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孕yùn育 萌méng发 销声匿nì迹 连翘qiáo

点拨:注意多音字“翘”字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2)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3)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本课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4)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3.用恰当词语填空。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家(称谓) 竺可桢(人名)。

2.说明文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3.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4.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胚pēi胎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类

分泌mì 濒bīn临 繁衍yǎn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2)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奇妙的克隆》的作者是谈家桢。【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臀tún 骨骼gé 铱yī 潮汐xī

尘埃āi 硅guī 追溯sù

点拨:“臀”不要误读成dian

2.解释下列词语。

(1)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2)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3) 致密:细致精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阿西莫夫是美国着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称谓)。

【第19课 生物入侵者】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归咎jiù 藩fān篱 扼è制

2.解释下列词语。

(1)束手无策:比喻没有任何办法对付。

(2)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3)归咎:归罪。(4)藩篱:篱笆。比喻门户或屏障。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2)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生物入侵者》的作者是梅涛。 【第20课 你一定会听见的】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喷嚏tì 嚼jiáo饼干 嘈cáo杂 面颊jiá

点拨:注意多音字“嚼”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2)过滤: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第6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摘要:本文针对中招语文试卷的常见考点、难点进行分析,列举了典型的中招说明文试题,阐述了得分点、失分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部分薄弱点所在及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一、说明文主要考点概括

综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来看,说明文阅读有六个常见考点和六个常见难点。六个常见考点:(1)整体感知,捕捉重要信息。(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3)抓住文章的有用信息,准确概括要点。(4)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5)体会说明性语言的特点。(6)注意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六个常见难点:(1)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它要求考生反复浏览文章,在文章中找到与文中介绍的科技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的材料,作为阐释的依据。(2)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即从语言运用与说明方法运用的角度,根据语言材料给事物“下定义”。(3)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这是讲述道理的简答题,如要求写出文段的结构简图,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等。(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这样的题将试题上升到让考生关注“学习方法”的地位,它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良好训练,因为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就存在着大量的表格题。(5)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这种题目表现出一种淡化文体的味道,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品析能力。(6)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设题。这样的题是说明文阅读中最难的题之一,它表现出一种“大语文”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典型试题答题思路分析

1.概括说明的内容(中心)或说明对象的特征

示例:请写出维生素K的几个特点。(4分)

要答好这类题,应该把关键句和一些提取重要信息的中心词组合起来,另外,题目的分值同样给考生以答题提示,四分题一般要点有两个或四个,而两分题要点往往是一到两个。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答题时应尽量利用原文中的字、词、句,因为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是较为简练准确,用来答题效果可能比用自己的语言为好。

2.对文中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根据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说明对象下定义,通常用“什么是什么”的判断句式。在内容的揭示方面往往是:种差 属的形式。

3.判断文章的说明方法

这是简单的题,复习时抓住常见说明方法定义理解即可。讲出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稍难题,只要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讲清其表达上的具体作用即可。

4.词、句的指代意义

词、句的指代意义,一般在该词的前面筛选信息,有时可能在后面。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5.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答这类题,一定要对全文关键信息或上下文仔细领会,找出答题的线索,答案自然就推断出来了。

6.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8题、要求从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对其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甲处句子应从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生动、形象与钧瓷“窑变”色彩、图案的瑰丽多彩、千变万化的特点)、乙处句子应从加点词“在一定程度上”对“窑变”可控程度进行分析,进而明确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7.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2005年河南中招题19,要求学生再举一个技术进步可能是把“双刃剑”的例子,说说它带来的喜与忧。有些考生一方面没注意“类似的例子”,另一方面,没注意内容重点“喜与忧”,误以为仍谈钧瓷而留下遗憾。答这样的题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审对题。

8.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如畅想一下你还可以想出什么办法解决地面交通堵塞、破坏等问题。此类题要符合题意,不追求一种解题思路和唯一答案,注意肯定考生的创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想像,自然联想,既要有科学性,但也切忌胡编乱造。

总之,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注意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注意保留命题人的原意,注意满足题旨,注意不用语意含混的句子。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语言的表述。语言简洁明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除了组织语言规范答题外,还要认真书写,这也是不能马虎的。

三、该部分学生薄弱点及对策

误区一:忽视整体把握,直接针对题目,重视局部分析,解答要么文不对题,要么断章取义.

对策一:现代文阅读,首先要着眼于“整体阅读”,把握主旨。要注意:(1)看标题(2)看首尾(3)看结构。

误区二: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要求与方法,解答要么主观臆断,要么不着边际。

对策二:说明文与其他文体相比,具有相对直白的特点,因此,一般通过提取关键语句就能把握说明中心和内容要点。

误区三:不能有效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不会分析概括,解答只是盲目、机械地照搬原文。

对策三:(1)中心主旨句融入法(2)关键句-中心词组合法。

第7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一、要心中有“书”

这里的“书”,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课程标准》,二是指语文教材。心中有书,就是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理会“新课标”理念,彻底告别守旧观念,用“新课标”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笔者是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深知农村中学教师走进新课标和新课程的步子相对较慢,甚至还有个别教师依然在沿袭着传统守旧的教学方式,或者是在“穿新鞋“,“走老路”,缺少创新,他们尤其需要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深入钻研教材,对整个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六本语文教材,都要通读,做到有整体意识。

二、要做到心中有“树”

这里的“树”,指的是知识树、结构树,具体到阅读教学,则是指相关文体阅读的知识结构。如以说明文为例:需使学生明确,说明文知识结构包括: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顺序、说明文的结构以及说明文语言特点等,而说明方法又分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几种,方法不同,作用也不同,

可列结构图如下:

教师心中有“树”,教起来自然成竹在胸,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

三、要做到心中有“数”

这里的“数”指的是《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要求以及知识要点、考查要点、常见考查题型。

以记叙文为例,《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判断;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于记叙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则涉及基础知识理解、主体知识把握、文章内容的领会、文章精华的欣赏、写作技巧的分析、创造能力的考查、领悟启发等方面.

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及要求,才会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四、要心中有“术”

这里的“术”一是指适当的教学策略,二是指阅读的方法、技巧、解决问题的思路、角度等。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然后运用所学去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会螺旋上升。

以记叙文为例: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为学生作如下归纳:渲染气氛、表达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等。然后结合具体阅读段作具体分析,学生自然明了。

第8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关键词】学生;指导;中考;现代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考语文试题中,现代文阅读分析是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很重,因而,努力提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效率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显得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面对这类试题总是望而生畏,做题时无从下手,仅凭着感觉走,卷面上的答案言不及义或答非所问,考试结果就会差强人意。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有的放矢地下笔答题,让学生轻松应对中考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学生共同反思,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训练。

一、引导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心态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始终坚持美文的取材标准。所以我认为阅读分析是一个吸收美与输出智慧的双向过程。在阅读时学生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品味文章语言的迥异风格,思想的智慧深刻,知识的丰富多彩。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对社会、人生、自然独到的看法与认识,感悟与体验的,从而使自己的心灵获得愉悦与充实,这就是吸收美的过程。接着在出题人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练、分析、概括,把你的理解、感悟、评价、赏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智慧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完成了充满美感的阅读分析,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享受这种阅读的愉悦,将它看做是一次快乐的精神旅游,而不应把做阅读分析题看做是负担,或是强加给自己头上的任务。面对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对作者怀着一份敬意,对每个文字怀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拜读,相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更透,会从不同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的人性美、哲理美与科学美。

二、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各种文体知识概念

学生经过三年的语文阅读学习,对各种文体的基础常识概念,应该做到烂熟于心。教师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归类呈现。中考现代文阅读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与之相关的常识性概念很是零碎。如: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诸如此类的基础知识,学生都应条理清晰地印在脑中。因为只有扎实熟练地掌握了它们,学生才会有一定的文体意识,他们的文体阅读基本识别能力才具备,才能为进一步分析文章及正确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指导学生总结考点、常考题型及解题技巧

作战讲究“知己知彼”,做阅读分析题也要了解攻克的对象,在平时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纳总结各类文体的考点、题型。如记叙文考点主要为:解读标题,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分析写作手法,品味生动细节,赏析精美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等。说明文考点有:明确说明对象,总结提练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辨析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层次结构,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议论文的考点有:找出论点,论证方法的判断及其作用分析,结合论点补充论据,谈谈文章给你的启示等。我们不仅要对考点题型了如指掌,对每一种题型的解答方法、解题规律、解题技巧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例如:谈感受、体会这类题,解答时切记:1.紧扣文章主旨。2.用第一人称。3.采用1+2或1+3的形式,即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接着用两三句话具体谈理由,可摆事实,可讲道理,必要时根据要求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如:议论文中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答题要点: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规范性答题格式是: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再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原因。解答步骤为:1.回答“否”或“不能”;2.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3.联系原文分析删去该词语之后句子意思的改变。4.强调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每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学生一旦掌握,做题时就可消除盲从心理,感觉应对自如,继而轻松顺利地完成试题的解答。

四、指导学生按照答题规律去做题

第9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文

下面笔者将根据新《课标》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就中考中说明文阅读的具体考点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应试技巧和防范措施。

一、 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材料中出现的术语、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这些考点除了会在整合全文的基础上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外,主观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给术语、概念等下定义。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概念”。比如恩格斯给“人”的定义:人是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高等动物”便交代了人属于什么,是属概念,亦称被定义项所属的上位概念,而“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便是人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种差。答题的基本形式为:被定义项(词语)+系词(大多用“是”,也可省略)+种差+属概念。如2010年云南曲靖中考语文试题《走向3D时代》第16小题:“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答案便可以这样确定:3D(被定义项)是(系词)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种差)立体图像(属概念)。

(2) 语境义的理解又包含特殊义、指代义、概括义。特殊义是指在特定语言环境指的意义。如2010年浙江宁波中考题《水井与符号文化》中第14小题:解释第3段中加点词语“中国制造”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指代义是指某个词语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词语、短语、句子、某几句话或某个语段的含义。它又分为代词形态和非代词形态两种,如2010年安徽芜湖市的中考题《民航飞机为什么没有降落伞》中的第11小题,要写出第6段中加点的短语(“这种可能性”“这种事后诸葛的论断”)分别指代的内容,就属于代词形态。而2010年山东烟台中考语文试题《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第17小题问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特定的‘使命”’指的是什么,考查的就是非代词形态的指代义。理解指代义,要确认词语所指代内容及范围、位置和层次等。概括义指某个词语对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内容所概括的意义。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第16小题:画线句子中“头疼的现象”指什么?请简要概括。理解词语的概括义,一般要准确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说明或阐述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意义。

(3) 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作用。常见考题形式是:某词能否去掉或某词能否换成什么。如2010年江苏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5小题:第④节画线句中加点的“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此类题型解题的步骤一般是:先表态(能还不能、好还不好),再解释这个词语,然后联系句子看看去掉这个词(换成某词)后是什么意思,最后加上它的作用。答题形式为:表态+解词+去词(带词)解句+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这道题可以这样来回答:.不能删去。(表态)“最多”,界定数量,(解词)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带词解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可对答案进行适当整合,调整语序,确定为这样的答案:不能删去。“最多”,界定数量,更能准确说明南京云锦织造特别耗时费力。

二、 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有的句子是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请注意的关键句,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句,有的是缝合结构的过渡句等。

常见题型有:(1) 画线句的意思;(2) 画线句的作用,如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题问第⑥段在全文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再如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语文试题第21小题问“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3)画线句能否删去,简述理由,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6小题让结合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内容,说出“用路者一闪而过”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条理由。

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第一,由词语而句子,即根据句中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理解句子,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对句子的语法分析为基础;第二,由形式而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说明方法,以及句子的语气语势,理解句子所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第三,由篇章而语句,即在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窥豹。

对画线句子的作用理解往往需从结构形式和内容情感两方面去考虑。如对201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淘米水的妙用》第18小题第⑥段在全文的作用的解答便可以这样确定:呼应开头;强调人们要重视对淘米水的使用。

还有结合说明方法来考查的,这种题型的解答好坏是建立在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深刻与否的基础上的,因此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简括如下:举例子(具体真切);打比方(生动形象);列数字(具体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楚);作比较(鲜明突出)。

如2010年江苏常州中考语文试题《今天你“低碳”了吗》:

⑤ 低碳生活是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环保理念。当下不妨先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的7项小建议做起――使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每天可减少大约48克的碳排放量;使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每天可减少48克碳排放量;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减少将近1000克的碳排放量;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可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将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改用节水型淋浴喷头,不仅可以节水,还可把三分钟热水淋浴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一半。低碳生活不仅能够精确计算出人们生活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能够以自己的生活细节的改变来证明:气候变化不只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更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说明其作用。(4分)

说明方法()作用:

说明方法()作用:

参考答案便可以确定为:

作比较。鲜明突出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举例子。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具体真切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列数字。通过列举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低碳生活方式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写出其中两种即可)

另外,用引用,如果引用的是名言或科技名著其主要作用是增强说服力;如果用于开头,引用的是诗句谜语之类的其作用主要是激趣和引出说明对象。如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语文试题《闲话白菜》14小题“第④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该题便可以如下解答: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而2010年福建晋江中考语文试题《饮食不宜过烫》第21小题“文章用四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则应这样界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热饮热食的危害,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而问画线句能否删去,简述理由,这类问题其实是第二种类题型的变式,但回答时切记不可忘了表态(能或不能)。

三、 正确把握文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概括要点,并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

对于筛选并整合文章中的信息,复习时可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1)不可脱离语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还要注意背景,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中筛选信息;(2)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注意通过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获取和加工信息;(3)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迅速确定阅读目标,在文章中找到题目中的对应信息,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对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A、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围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误扩范围”的迷惑项;B、辨析答案选项在转述原文信息时“衍生信息”和“混乱语意”的迷惑项;C、辨析答案选项在整合原文信息时“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项;D、辨析答案选项在处理原文信息时“因果颠倒”和“已未混乱”的迷惑项。

内容要点的归纳与概述,考生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1)分析不够,未能整体把握文章思路,故在归纳与概述时或遗漏信息或把握不准或理解肤浅,造成答案错误。(2)语言功底薄弱,归纳后不能进行有效的转述与表达。主观题的批阅往往都是“采点付分”,如2010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语文试题《探访世博瑞典馆“未来生活岛”低碳厨房成亮点》第16小题:“未来生活岛”展馆中一些看似平常的家居用品处处体现着“低碳厨房”的理念,阅读文章第②段,请概括说出这种理念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答案要求是:节水,节能,节电。(每点1分,抄写原句得1分。其他答案不得分。)所以,在复习时,教者应不断强化考生的“内容要点”概念,坚持“文本为本,搞清弄通”的原则,并注意以下几点:A、初读,整体感知,掌握思路;B、再读,整理提炼,分析段落,落实字句;C、跳读,依据题干,寻找关键,转述语言,答全答齐,力求到位。

四、 理解把握文中观点,联系应用,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和想象

这是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省市所采用的新型题型,也是跟高考衔接比较紧密的一种题型,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为实在的题型之一。

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17小题: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说出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街头雕塑分别属于哪一类型,并结合材料内容作简要说明。

材料一

大连街头,有一座“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雕塑。1932年,中国首次参加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大连人刘长春代表中国参赛。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他在短跑预赛起跑时的瞬间,人物形象动感十足。

材料二

王府井大街是一条富有北京特色,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老街。街头有一座人力车夫拉洋车的雕塑。这座雕塑展示的是一位老北京人力车夫的形象。他身穿布衫,手扶车把,身体侧倾,注视前方,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如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语文试题《霜叶红于二月花》第18小题:结合文段内容对下面材料给出解释。(3分)

材料连接

秋天到了,人们喜欢到北京的香山、苏州的天平山或南京的栖霞山去观赏红叶。本来葱郁的树林,脱掉了绿色的衣裳,换上黄、红、赭等鲜艳颜色的新装。

上述两例都是主观表述题,考点都是建立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不是太难,学生只要能把这两篇浅易的说明文读懂,解答便不成问题。思维的步骤:先根据文章形成认识或观点,再理解所给的材料,利用根据文章形成认识或观点来判断材料,最后形成答案,需要阐述的具体阐述。这种题型重理解运用,是一种能力的迁移。北京市的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属于纪念性雕塑。刘长春是大连人,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这座雕塑安放在刘长春的家乡大连这一特定地点,再现了刘长春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情景,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具有纪念性雕塑的特征。②“材料二”属于主题性雕塑。王府井大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有着浓郁的北京特色,“拉洋车”是老北京劳动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在王府井大街上布设这座雕塑,凸显了老北京风土人情这一主题,具有主题性雕塑的特征。北京燕山的参考答案:树叶的颜色和叶子中的色素有关,色素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秋天的山上,天晴气爽,强光低温以及有霜等天气因素导致昼夜温差大,这些都有利于叶子中花青素的形成,从而使叶子呈现出黄、红、赭等颜色,克服了绿色的单调。

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判断或推断类的选择题的解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1、对应原文,逐字核对。命题人在编制题目时,有时用文章中的原句作为前提,阅读时,就要仔细核对,防止命题者有意改变原文,造成推断失误。但更多的是,命题人对原文的内容加以概括,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确,否则,错误的前提推出的肯定是错误的结论。2、关注原文主旨,以防故意脱离全篇内容,断章取义或任意拔高,架空分析。3、弄清因果关系,有时命题者从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巧妙”合在一起,理解不透,审题不清便容易致误。4、防止曲解原意或张冠李戴,分清已然和未然。

五、 对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或分析

这种题型考查得较少,但也应引起关注。如2010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第18小题:第5段中画线句子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准确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语言可呈现两种风格:一种是平实(即语言具有准确、简洁、通俗的特点),另一种是生动(即语言形象、感人)。而在如下几种情形下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是生动的:1、表达方式上,采用描写或抒情;2、修辞手法上,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3、说明方法上,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等。此种题型回答,一般先总后分,先概括总说再细作分析,而且言必有据,能从文中找到附着点。如盐城这道中考题提供的参考答案是:“采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表现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六、 最后就答题时的明显失误与注意点再赘述几句

明显失误有:(1)空白,有的考生遇到不会、不懂或没有把握的题目,无从下手,干脆一字不写;(2)答案写错地方且无标记;(3)粗心大意,人称混淆;(4)基础薄弱,用词不当;(5)概念不明,审题不清,如混淆了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的结构(说明顺序有:A、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的空间顺序,亦称方位顺序;B、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的时间顺序;C、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逻辑顺序,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等;D、用于介绍某实物制作过程的工作程序的顺序。而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是指,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和总分式等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