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语言的训练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的训练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言的训练方法

第1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语言准确性;表达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20-01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语言表达能力,作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着力培养的能力。但高职院校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特别是在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上严重欠缺。语言表达能力的不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使他们怯于沟通、不敢与陌生人交往,从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展现。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一、高职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突出问题

语言表达不仅要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交流的内容,还要将各种情感和表达的内容主题突出,准确、清晰的进行交流。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语言表达不准确。很多学生用词用语不准确妥帖,表达不顺畅,语句不通。

2、语言表达内容不明确,层次结构不清晰。有的学生想要表达认识、思想或情感等,但不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甚至让人感到费解。特别是对比较复杂的现象、事理和情感的表达。缺乏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和流畅性,显得思维混乱。

二、提升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及明晰性训练方法及手段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明晰性是指语言表达中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观点明确及结构层次清晰等,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鉴于语言表达能力在个人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及教师要充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将相关课程纳入通识教育的课程范围,把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全面、系统、规范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教材、考核方式等。同时,教育并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语言表达能力对应聘就业、社会交往以及成就事业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从而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修养与训练,在校园内形成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性土壤。

1、开设说话课,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高职教学中,开设说话课很有必要。说话课的开设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职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面临就业,准确、流畅的口语表达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通过说话课,以介绍、交谈、讲演、解说、辨论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方法和技能,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一)开展诵读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诵读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有利语言积累 。近年来,诵读对于人大脑、身心各种机能良好的潜在效应已经在各国研究人员的相关实验中不断得到印证。在说话课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促进学生有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开展词语运用竞赛活动,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词语而语塞结巴。这样才能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用最确切词语以准确地表现事物特征及作者思想。

(三)用“录音法”引导学生自我发现问题,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由于学生无法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和准确的评判,只能根据别人的点评对自己的讲解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录音机把学生的语言表达内容记录下来,通过播放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从而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课堂上,组织多种形式的说话活动如演讲,辩论,广告会,新闻会,现场招聘会,电影沙龙,读书沙龙,原创表演和表彰大会等,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语速的技巧来表达讲演内容,善于运用无声语言(表情、姿势、手势)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学生“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开辟第二课堂实践促进教学

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训练的补充与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类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培养的表达能力得以不断的巩固、强化和空间的伸展。把教室这一空间尽可能伸展到其他更多的活动空间去,形成一个学习、运用、研究语言表达的更大的语言环境,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更多的补充,效果也更好。例如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知识竞赛、选拔校园节目主持人、播音员比赛等以口语表达训练为目的的课外活动。要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打开“言”路。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互动互补,形成教学指导实践,实践促进教学的口语学习与训练的良性循环

四、参加社会实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但这还很不够,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即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而且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因此,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开展各种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新闻采访”、到老人院孤儿院进行各种慰问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障碍;训练;策略

1、初中英语听力障碍

1.1、语音障碍

语音障碍包含了语句重音、单词重音、音标掌握、音的连读、强读、弱读、爆破以及省略、同化等方面的障碍,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正确掌握单词的发音,久而久之,就容易混淆发音相近的单词。如:house-horse,sheep-ship等。

1.2、听力习惯障碍

初中生接触英语的时间尚短,多数学生在英语听力训练的过程中都想将每个单词或句子都听清楚、听明白,一旦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就会停下来思考,这往往会跟不上语速,并影响到了后面的听力训练。部分学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没有对关键词汇做好记录,从而无法有效掌握听力内容的主要信息。

1.3、母语干扰的障碍

由于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处于一个汉语的环境中,汉语习惯已经根植于每位学生的心中。这使得大多数初中生会自然而然的将汉语习惯带到英语学习当中。如,学生在进行英语听力练习时,往往会受到母语的干扰,会将听到的内容用汉语翻译出来,而不是直接运用英语的思维,将听到的信息转化为特定的情境,在此过程多了个心译的环节,从而使得学生的记忆效果与反应速度下降。

1.4、心理因素以及外部环境的障碍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当学生处于一个紧张的心理状态时,极易产生惧怕、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其听力的效果。如,部分听力水平偏低的学生,总认为英语听力难度较大,听力时间太短,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对英语听力缺乏信心。这种听力恐惧的心理无形中降低了听力信息加工的有效性,使得学生听力理解能力下降。还有部分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就会产生烦躁的心理,导致听力质量下降。除此之外,外部环境的障碍,如,录音清晰度、播音机声音的大小、室内外噪音等,都有可能会干扰到学生的听力理解。

2、初中英语听力训练方法

2.1、加强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训练

首先,应加强音标教学。音标基础的优劣关系着语调、语音的正确与否。因此应强化学生的音标基础,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其次,应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的训练与培养,正确掌握语音的变化:(1)音的连续,是指英语短语或者句子中邻近的两个词汇,前一个词是辅音结尾,后一个词是以元音开始时,需要连读。(2)音的不完全爆破,指的是爆破音[b],[p],[d],[k],[t],[g]后跟鼻音、摩擦音、舌边音或破擦音时,或相邻两个词均为爆破音屎,前面的爆破音在口腔中形成阻碍,发音不完全爆破,即停顿一下后发出下一个音。(3)音的同化,即两个相邻的音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发出的第三个音。然而,英语基础的训练并非一蹴而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跟读录音,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美口音,让学生正确掌握英语的语调、语音、升降调、意群、重读、弱读以及韵律,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

2.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力技巧与听力习惯

听力技巧包括了理解技巧与语音技巧。理解技巧指的是对听力内容的预测、检索以及取舍等技巧,教师应在听力训练开始前,教会学生注意抓住听力内容的重点信息,先整体浏览习题,抓住题面上有用的提示信息。例如,七年级(上)Unit 3中一听力材料的标题为“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s”,通过表格中Activity,Time,Place三个栏目进行预览,学生则很快捕捉到题目的重点信息。此外,在学生要做到边听边记,加深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在记录的过程中,要用技巧,有重点的记录,例如,人名、地点用代号记录、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进行记录,长句记录重点部分、长词用缩句来记录。语音技巧包含了句子重音、连读、弱读、重读以及意群划分等内容。除此之外,对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应予以及时纠正。

2.3、将英语文化背景渗透到听力教学当中

语言反映了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发展,是文化的直接表现。教师可将英语的人文特色以及文化特点等内容融入到听力教学当中,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与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母语思维,形成良好的英语思维,这将会对学生良好语感的培养以及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2.4、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听力是学习英语的重要方式,应对其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应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听力理解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遇到困难时,应正视并积极去解决,只要经过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听力障碍是可以得到克服的,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听力学习的信心。其次,教师应构建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听力心理障碍。再者,教师可适当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听力积极性,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应及时予以肯定与赞扬。

参考文献

第3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游泳技术;发展;方向

1.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1.1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

游泳运动员在水中的阻力主要有主动阻力和被动阻力。主动阻力同运动员在水中的游进方式有很大关系。被动阻力同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及在水中的姿势有很大关系。运动员在水中游进时身体重心的移动比较平稳,游进的速度和变化较为均匀平稳的,主动阻力会比较大;相反,在游进中游速的变化非常均匀的,或者说最高速度和最低速度的差小的话,主动阻力就会小。例如:波波夫在游进中的功率为87瓦特,他的主要技术特点就是连续、连贯的用力。这种技术是依靠长期的技术训练形成的,合理的技术是通过训练来得到的。

1.2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

在几名奥运会冠军中波波夫的划幅最大,而划频最少。划频和划幅是决定游泳速度快慢的主要因素,若划水幅度相同,则划水频率高的速度快;若划水幅度不同,划频相同,则划幅大的速度快,划水幅度的长短与划水力量的大小,划水速度的快慢、技术掌握的合理与否以及身高臂长有密切的关系。经过追求快频率或大划幅以后,运动员是能够使游进速度达到最快的最佳划频和划幅的组合。世界优秀游泳运动员都较为重视技术的效果,即划频与划幅的合理配合,在保证技术效果的同时,根据比赛项目和战术采用合理的动作频率来完成比赛。

1.3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美国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认为,核心力量主要有三点:(1)发力来自臀部;(2)力是通过全身的协调工作进行传递;(3)用力时保持身体平衡。游泳的力量自臀部发力,使力量传递到手臂;在游泳技术中,要求运动员能够协调用力,而要达到协调用力,一方面是增加运动员陆上的协调性练习,例如采用各种垫上练习、球类练习、徒手练习来提高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是提高运动员在水中控制身体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游进中身体的滚动使身体的力量传至手臂和腿部;可以采用分解游、配合游和打腿练习来训练运动员的身体控制能力、协调用力及保持动作放松的能力。

2.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

2.1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

在50年代初期间歇训练开始应用于游泳训练,这为增加训练量提供了主要方法。但是,大运动量训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结果是中长距离的项目成绩提高很快,而短距离项目的成绩则停滞不前。此外,运动员容易产生疲劳。60、7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大负荷派主张训练量要大而且还要和高强度训练很好的结合起来。这种训练理论在实践中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美国运动员在60年代末期,70年代初期依靠这种训练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对游泳运动实质的不断认识,逐渐发现单纯的强调大运动量或者运动强度都是不好的,而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目标,将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合理的结合。

2.2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

人体运动时肌肉的直接能源是体内的磷酸原系统。无氧代谢过程包括两个供能系统,既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有氧代谢过程是由ATP开始的,以有氧系统供能为主。不同距离的项目其参与能量代谢的供能系统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展运动员某一专项能力时,依据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来提高运动员的相应供能系统的代谢能力、输出功率和身体对能量的利用效率,是非常有效的。根据能量代谢理论,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世界许多游泳强国都指定了能量分类表,将训练手段用能量代谢的观点划分强度,作为训练时的参考。

2.3高原训练

在高原环境下,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使得单位体积中的氧减少。在这种环境中进行训练,给运动员额外的增加了负荷。自80年代后,我国游泳教练员、运动员也多次进行了高原训练,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可视为一种承受高乳酸的训练,在同样游速、距离条件下,高原训练的血乳酸值明显高于平原,但是这种增高,可以逐周逐次的下降;承受高原强度训练的适宜高度为1890米;高原训练提高了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效率;高原训练的超量恢复,从乳酸—速度曲线右移,心血管功能的改善,血红蛋白的回升,提示为运动成绩提高的物质基础,反之亦然。

2.4恢复成为训练的一部分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疲劳产生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随着人们对于疲劳机制的深入研究,恢复的重要性被广大教练员所认识。要保证运动员能够承受训练负荷、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避免产生过渡疲劳,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采用合理的训练负荷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恢复措施,才能保证运动员完成训练任务。因此,在当今的游泳训练中,恢复已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在训练中恢复训练已成为专门的练习被安排。在游泳训练后常用的恢复手段主要有水疗、按摩、药物等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此外,也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营养等手段加速机体的恢复。

2.5多周期、小周期训练的运用

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采用多周期的训练划分。在小年龄组时,训练多余比赛;而在某一阶段训练和比赛并行,在某一阶段比赛多余训练,在某一阶段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也需要较长时间的比赛。这些变化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高水平的运动员常采用多周期、小周期的训练方式;将非重大比赛纳入到训练的系统中,成为训练的一部分,即所谓“以赛代练”。在频繁的比赛之间,许多高水平选手在训练中常常安排多个连续的3-4天小周期的训练,这主要是便于教练员对运动员身体情况、训练情况的掌握,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比赛的概念应当是包含了训练比赛和各种小比赛及大赛。在训练中还可以使用接近比赛形式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2.6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发展训练更为细化

在现代游泳训练中除了采用以能量训练为基础的练习手段以外,对运动员的专项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细化的。主要表现在训练中首先要清楚所选择的运动项目的供能特点(三种供能系统),各功能系统的发展情况。例如,在100米自由泳比赛中,可以分为3个部分,出发阶段、途中游阶段、冲刺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不同的供能系统来为机体供能。其次,在训练中应根据专项的特点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以100米自由泳比赛为例,出发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速度能力,而途中游阶段主要依靠运动员的无氧耐力能力,冲刺阶段主要是依靠运动员的乳酸耐受力以及运动员的技术稳定性。根据100米的专项特点,可以设计专门的练习来发展运动员的专项能力。

3.结论

现代游泳训练的主要特点是:重视训练量与强度的合理结合;高原训练和在特殊环境下的训练在游泳训练中的应用;用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确定训练的强度,使训练负荷更为精确;运动员的恢复训练已成为游泳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员专项能力的训练更为细化;由于比赛的增多,许多运动员开始采用多周期以及3-4天形式的小周期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运动成绩的提高已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现代游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强调运动员的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重视技术的效果,保持合理的划频与划幅;重视“核心力量”的训练及身体协调用力在技术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游泳.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杨锡让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8.

[3]陈武山等.游泳训练理论[讲义].2000.

第4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合唱;声乐演唱;训练方法;演唱技巧

合唱,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体形式的音乐表演,并且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合唱者要求严格。一位合格的合唱者既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声乐演唱技巧,还要具备合理的训练方式,又要有与其它合唱者合唱的能力。因此在能力比较上,一位合唱者完全不输于独唱者,但是独唱者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合唱者。合唱要求每一位合唱者通过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来展现合唱声乐作品中艺术的魅力。同时还需要合理的训练方法,只有训练的得当才能唱的更加的好。

一、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重要地位

声乐演唱技巧,指的是人们使用高音和变化的音色来表现艺术,诠释歌曲情感的一种方法。在歌唱的过程中,声乐演唱技巧运用得好,就可以用演唱出来的声音传达出炙热真实的情感,使用优美的声音打动观众,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声乐演唱技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情感,它是歌唱的重心和灵魂所在。在合唱中,声乐演唱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唱的艺术形象是通过音色的不断转变来形成的,它主要通过虚实声音相杂,快慢节奏交织来增强整个合唱的感染力,抒感。转换音色,声音虚实,节奏快慢的变换这都是声乐的演唱技巧,它贯穿着合唱的整个过程。在合唱中,要注意对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加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在合唱中加以充分利用,展现出最好的艺术效果。

二、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

一个好的声乐表演者,要想有好的表演状态和结果,那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声乐技巧才可以。声乐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的,这是艺术发展的前提和根基。在声乐训练中,表演者会遇到气息不稳,声音位置连接不上或者是容易散音、走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训练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实就是气和点的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本文针对声乐技巧中得气和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关训练方法。

1“气”与“点”的技巧训练辩证关系

声乐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音乐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声乐技巧中的气和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却又相互制约。在表演者进行声乐训练的时候,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点中有气,气中有点,这样才可以让声乐技巧得到提高。气是声音通过鼻和口腔,把空气吸入肺中,然后直达肺部,被吸入的空气不能直接呼出,而是应该沉入丹田,然后再从丹田处把气呼出,运用丹田之气来发出声音的一个过程。要想唱出动听的音乐,就必须加强对这个过程的反复练习。人的呼吸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保证喉咙,鼻腔,头腔和胸腔都处于打开的状态,把着力点放在丹田上。这个训练过程复杂而且还是有所局限,因为它没有很多声乐色彩的润色,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点和气融入在一起,提升声乐中的共鸣感。“点”的共鸣需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干,涩,尖等问题,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是从头腔共鸣所在的区域开始,在气声的带动下,实现声音的流动,唱出好听的声音。共鸣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胸腔和丹田中的气在不断地沉淀输送过程中震动形成的,头腔共鸣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点。共鸣的整体其实也是一种气的综合。在声乐发声环节里,点的音色可以从上到下,伴随着气一起,使点里面的力量更强,实现声乐的统一,发出线条优美愉悦的声音。

2声乐训练中的训练方法

(一)腹式呼吸训练

在声乐训练中,对于气的训练方式,主要是通过腹式呼吸来达到的。人的腹部比较坚实,声音在腹部的话,很容易产生共鸣。通过腹式呼吸来进行训练的时候,把气从外部通过口腔,胸腔吸进肺部,并且利用身体的控制能力,利用腹部的力量和柔软,让气落入丹田,在丹田处沉积并且留在丹田。唱歌的时候,就可以从丹田处调出这股气,作为支撑力量。让演奏者更好的实现乐句之间的转换和歌唱。在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腹部的变化给“点”的共鸣提供了基础。经过腹部沉淀的气比较均匀,也比较流畅,经由声带发声的时候,能够轻抚声带,传达出柔和的声音和气息。与气不同的是,点的共鸣不是在腹部,而是在人的面部。它主要是将丹田的气灌输到眼睛,鼻子等每一个器官和面部的每一个角落,在唱歌的时候,利用这股力量来引起整个面部每一个点的共鸣,保持声乐的不间断,不掉,整个演唱一气呵成。

(二)中低声区训练

想使听众对演唱的歌曲有充分而切实的感知,演唱者就要具备可以游刃有余的表现出歌曲中复杂的情感的技能,而声音的虚实交换和掌握演唱节奏则是重要的环节,其实所谓的虚实交换就是表演者的声音渐弱渐强,表演者在合唱中熟练的掌控中低声区的训练就可以为音乐的表演带来更好的艺术特点。声乐技巧训练中还有基础训练就是中低声区的训练,这也是声乐技巧训练中比较关键的训练。从中低声向高声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练习^程中,必须打好中低声的基础。中低声区的训练主要是以加强气的训练为主,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静下心来反复训练可以让气更加有力,发声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控制在点上的作用力。

(三)声区转换训练

声区转换式训练是声乐技巧训练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初学者在学习中的难点,初学者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在声乐演奏过程中,存在着低音,高音等多种多样的声区,如果是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在演奏过程中就会出现破音、跑调的问题,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具有美感,容易失去色彩和原有的美感。甚至有很多演唱者因此结束了自己的声乐艺术发展道路。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训练过程中,气和点没有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往往只是单纯地控制了气而忽视了点的共鸣,或者只是注意到了点而忽视了气。为了使声区转换中的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与改善,必须用气作为原动力,从点的运行轨道入手进行训练。当气的力量进入面部的各个点之后,演奏者咬字吐字必须是在上口盖之后开始,轨迹是沿着两眼一直向上,不断向上,力求发出混声的效果。

三、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

声乐演唱技巧是合唱艺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合唱过程中,对于声乐演唱技巧的合理运用能够就能够让歌曲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更好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艺术形象。鉴于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应用效果巨大,所以如何在合唱中将声乐演唱技巧运用得更好就成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下面,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对合唱中声乐技巧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1在歌曲艺术形象塑造上运用不断变化的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感性特质,说白了,就是合唱者的声音特点。在情感表达上不同的音色有着不同的效果,可以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感觉。举例来讲,有的合唱者音色可以给人一种空旷嘹亮的感觉,有的合唱者听来确是沉郁顿挫的感觉,这个差异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导致的。对于歌曲的合唱,音色主要作用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不用风格、艺术形象的合唱歌曲应采用不同的音色,可以通过音色的不断变化来完成歌曲艺术形象的塑造。

2在艺术美表现上运用声音的虚实变换和快慢交替

虚实变幻的声音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声音逐渐变强变弱的过程,而快慢交替是节奏慢慢变快变慢的过程,不管是声音的虚实变化,还是节奏的快慢,在合唱中,都是直接影响着歌曲情感的抒发,也直接决定着观众对于歌曲情感的认知程度。为了让合唱歌曲更具艺术的美感,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在合唱过程中,合唱者必须充分控制好声音的虚实变化和节奏的快慢变化,让声音虚实和节奏快慢两者更好地融合,更好的交替在一起,才可以带来良好的合唱效果。合唱歌曲中,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的快慢节凑,节奏变化直接影响着演唱声音的快慢交替。为了让合唱效果达到最佳,将歌曲的艺术美感更好的诠释出来,合唱者将声音的虚实和节奏的快慢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声音快慢交替来传达歌曲情感给观众。合唱过程中如果遇到节奏较快的时候,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自乱阵脚,而是要保持应有的旋律感和稳定感;如果是遇到慢的节奏,要注意融入情感,确保声音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通过歌唱声音的快慢变化,表现出歌曲中情感变化,吸引观众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

3在合唱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处运用声音的强弱进行对比处理

想要在合唱艺术中将作者的情感更好的传达给观众,那么就必须对歌唱的声音强弱尺寸把握得当。在情感表达上,比较高亢,悠扬的声音可以让整首歌曲的情感到达顶峰,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冲击着听者的心灵,而一些舒缓,低沉的声音就如同一个讲故事的人,用轻柔的语调将作者的情感娓娓道来,让观众能够深受感染,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合唱的过程中,如果是可以将这两者应用到开头和结尾处,将歌声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进行对比,那么一开始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给观众带来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他们有继续聆听下去的愿望,而在聆听的过程中,观众们就会发现越来越悠扬,越来越能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最深层次情感,也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合唱带来的视听盛宴。

4在歌曲处对高音进行延长处理,用以烘托歌曲的

合唱中包括创造目的,中心思想和。合唱中的部分,一般是在整首歌曲中最高音处,它凝结着整首歌曲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部分处理的好坏,直接代表着合唱效果的好坏。所以在合唱中部分,更要注意声乐技巧的运用,这个时候合唱者既要唱出高音的质量,又要根据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在处稍微延长一下,在震撼观众心灵的同时也要安抚观众的情绪,让他们能够领悟到歌曲的实质和精髓,产生最真实最炙热的情感,这样才是合唱真正艺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在合唱中,声乐演唱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对声乐演唱技巧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歌唱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与创新。合唱艺术中最基本的就是声乐演唱技巧了,这是合唱者在进行合唱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合唱是否成功。所以,在日常的训练当中,要加强对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在合唱的过程中,结合声音虚实和节奏快慢,对所学的这些声乐演唱技巧加以运用,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将合唱艺术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龙玉国.声乐发声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J].艺海,2014(07)

[2] 马安平.声乐合唱中演唱技巧的运用[J].大舞台,2014(03)

[3] 王S娜.浅谈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当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01)

[4] 林海慧.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5] 崔明子.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艺海,2013(08)

第5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 篮球训练 疲劳 恢复

一、篮球训练中疲劳的特征

篮球训练、比赛产生的疲劳属于运动性疲劳。关于运动性疲劳目前有如下几种学说:(1)“能源衰竭学说”,认为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其理论依据是当体内的血糖浓度、CP储备率下降的时候机体表现出运动不能维持很久并伴随着疲劳的产生。(2)“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某些产物在肌组织中堆积造成的。后来这些物质被判定为乳酸,因为比赛、训练中产生的乳酸在血液中分解的H+使肌肉中的PH值下降抑制磷酸果糖激酶(PFK),从而抑制糖酵解,使ATP再合成减慢;H+可以把Ca从原宁蛋白中置换出来,因而阻碍了肌肉收缩。这些不良现象会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进而产生疲劳。(3)“内环境稳定失调说”,其理论依据是高乳酸浓度导致血液中PH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

二、篮球训练中疲劳产生的原因

第一,运动性疲劳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有关。影响篮球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因素很多:就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而言,力量、耐力、柔韧性好的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表现的抗疲劳能力普遍比体能差的运动员强,例如在力量训练中,完成相同数量、强度的运动量时力量差的运动员首先表现出力不从心,出现疲劳现象;在耐力训练中,好的有氧能力往往推迟运动员的疲劳时间,相同训练量的前提下运动员的乳酸堆积由于个体乳酸阈的不同机体疲劳的生成速度也不同。就篮球运动员精神意志品质而言,精神意志因素首先影响脑细胞的兴奋水平,近而影响神经系统对各器官的调节及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当运动员精神饱满、情绪兴奋时,身体虽然有一定程度疲劳,但自我感觉精力充沛,各器官功能的潜力得以充分调动;而当运动员精神萎靡、情绪低落时,身体往往并不十分疲劳,但却感到筋疲力尽。

第二,运动性疲劳与运动员的训练环境有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环境包括训练的地理环境、训练的硬件环境以及训练的人文环境。训练的地理环境指运动员训练地点的海拔、气候、温度等地理因素;训练的硬件环境指运动员训练的场馆设施、训练器材、生活饮居条件等因素;训练的人文环境主要指教练员队伍的理论素质水平和意志品质精神,运动队的作风习惯,以及队员之间的交流等因素。例如,在海拔高、缺氧的环境里训练运动员容易疲劳;篮球馆温度、湿度以及空气质量等环境不符合正常的训练标准,容易导致运动员心理、生理上的疲劳;运动队里低迷的训练风气、教练员对队员的漠视以及对友间的不和谐关系,这些都可能是导致运动员疲劳的原因。

三、篮球训练中恢复的手段

1、训练学恢复手段: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安排训练强度、量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间歇的时间以及训练方法、手段的应用,根据训练周期的具体目的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训练,尽量避免训练量的过度增加和训练方式的单一给运动员生理、心理带来的疲劳。在训练中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后,运动员体内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不能及时得到排除,肌肉会因为长时间紧张而变得僵硬,而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训练后慢游得到解决,慢游可以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得以尽快消除,使肌肉得到放松。

2、医学物理学恢复手段:医学恢复主要包括合理的营养、药物制剂的维生素、蛋白质制剂和运动饮料。通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和膳食、有针对性地服用营养补剂可以及时补充训练中人体消耗的能源物质,以保证运动员训练时ATP .ADP .CP及糖原的储备量,是训练后恢复的主要措施之一;物理学恢复包括理疗、水疗、火疗、按摩、局部负压、电脉冲作用等。通过这些手段可以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后备毛细管开放,局部的血液供应得到加强,加速肌肉中积累乳酸的排除过程,降低训练后的肌张力,减轻或消除肌肉酸痛,使肌肉、神经得到放松,促进食欲和睡眠,有助于消除疲劳。

3、重视训练后的心理恢复:在大强度的训练比赛后,运动员的心理容易产生疲劳,采用心理恢复方法和措施加快工作能力的恢复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心理恢复法可以降低神经紧张程度,减轻心理压抑状态,加快消耗能量的恢复,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四、结语

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只有合理的掌握运动量的负荷和运动强度,才能使运动员在疲劳―恢复―提高的途径上不断提高运动成绩。如果只追求训练而不注重恢复,势必会造成训练过度,不但不会提高运动员的成绩反而会过早结束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所以,在篮球训练中,训练与恢复同等重要,在篮球强国的训练计划中训练后的恢复在训练总计划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是我国篮球训练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科学训练、科学恢复、采用高科技手段使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后超量恢复,是我国篮球教练员、篮球科研人员应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篮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杨立平,俞金刚.生化指标在青少年篮球训练监控及身体机能恢复中的实用价值[J].篮球季刊,2004,(01).

[4]孔庆玮.恢复训练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09).

第6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短跑;专项力量;训练

1.前言

短跑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其它竞技运动的基础,直接影响我国田径运动和其它竞技运动的发展。所以,深刻地认识我国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扫除理论障碍,清楚努力方向,是我国短跑训练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促使我国短跑运动早日走出低谷,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前提和关键。力量训练是我国短跑训练较薄弱的环节,但又是大有潜力可挖的训练环节。所以应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全面突破。本研究力求客观地分析我国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短跑运动专项力量训练的看法和建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于莱阳高三短跑队队员1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和各类学报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数据。

2.2.2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采用体育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结果统计和分析。

2.2.3 比较分析法

对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和收集到的有效文献资料进行项目比较和分析。

3.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短跑包括100m、200m、400m、4×100m、4×400m五个项目。在短跑运动训练中,力量练习应该接近、等同甚至超过比赛的力量需求,这样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训练效果。力量是运动员的基本素质之一,它与其他素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期他素质的发展,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力量训练一定要符合运动时的动作幅度、动作速度、用力特征、功能特点和心理特征等条件。

众所周知,短跑从技术上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段落不同,所需的专项力量有所不同。起跑所需的主要是最大力量和爆发力量,加速跑中爆发力和连续快速力量起主要作用。连续快速力量对途中跑的影响也较大,终点跑与力量耐力有关。

3.1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

3.1.1 最大力量训练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在运动中发挥尽可能大的收缩力量的能力,最大力量主要影响加速能力。

(1)肌肉建设性训练

肌肉建设性训练的基本原则是重复次数多、负荷强度中等,整个动作节奏偏慢。如一堂课中,每组8~12次,5~8组,用最大重量的60%,间隙3~4min。为了避免出现肌肉横断面过度增大,肌肉柔韧性变差,在每次训练中必须穿插跑和柔韧性练习。

(2)肌肉内协调训练

大强度法:重复次数1~5次,5~8组,用最大重量的75%~100%甚至更高,间隙4~5min,动作节奏应采取爆发式。

3.1.2 快速力量训练

快速力量:快速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收缩力量,它是指肌肉尽快和大地发挥力量的能力。

(1)跳深练习

下落高度70~105㎝,重复次数8~10次,4组,间隙1min。在采用此法练习时,下落后应立即向上尽可能地高跳。

(2)负重蹲跳起

重复次数15~20次,3~5组,负荷强度20~30kg,间隙3~5min。

(3)负重跑跳练习

每次重复跑的距离在20~60m,负荷强度为运动员体重的10%~40%,每次练习的时间控制在非乳酸能供能的范围以内,间隙时间以磷酸肌酸得到充分恢复的时间为准。

3.1.3 快速力量耐力训练

快速力量耐力:运动员在运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快速用力的能力。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不同运动员在完成同一负重时的重复次数,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则重复次数多,力量耐力好。它与短跑的终点跑保持速度的能力有密切关系。

(1)持续间隙法

①重复次数10~20次,3~5组,用最大重量的40%~60%,间隙30~90s,动作节奏很快。

②重复次数30次以上,4~6组,用最大重量的25%~40%,间隙30~60s,动作节奏很快。

3.1.4 爆发力量训练

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发展爆发力的负荷强度依需要而定,有时异30%的强度负重练习,又是也不负重,仅克服自身体重练习。负荷重量大,强度高,重复次数就要少;负荷重量小,强度低,重复次数就要相对多些,间歇时间1~3min或3~5min。

3.2 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应重视的内容

第7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中长跑;训练方法;训练强度

在组织小学体育特长生进行长跑训练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长跑训练计划。既保证训练计划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长跑能力,同时还能够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体育锻炼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更新教学观念,开展“以短促长”的训练方法

想要提高运动员的长跑能力,既要提高其身体素质,还应该使其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不过关的话很难保证长跑的顺利完成。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短跑练习就是不断提高学生跑步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中长跑的练习,能够使学生逐渐拥有长跑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短跑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心理慢慢变化,有效提高进行长跑时候的心理素质,从而保证其长跑的能力和素质。由此可见,以短促长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长跑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丰富长跑训练的基本模式,有效提高训练强度

学生长跑训练模式对于长跑能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科学的训练模式,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才能够保证其长跑能力的提高。这个时候可以引入“多课次”的训练模式,即把一定时间内的训练量进行有效的分散,同时强化每一次课的训练要求。加强速度和耐力的双重训练也是“多课次”中的重要内容。

三、优化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第8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成年 训练方法 训练特点

中图分类号:G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249-0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成年与青少年短跑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

2 青少年与成年力量训练方法比较

2.1 青少年与成年力量训练手段的比较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实施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技术。

2.2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内容比重的比较

力量是运动员有效完成身体动作的基础,以最佳途径最优化训练方法与手段来发展运动员的素质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由表1得知,青少年与成年的力量训练手段相同。不同的是青少年主要发展小肌群力量,关节力量,跳跃力量和髋关节力量等的训练。青少年把跳跃力量的训练放在一定的位置,这样可以增加关节力量,提高支撑能力,配合力量训练发展灵活性和协调性。成年则采用最大力量训练。使之与速度素质协调发展,在采用最大力量训练法发展绝对力量潜力基础上发展快速力量。显然青少年运动员不以发展最大力量为主,但在我国很多业余体校为了取得成绩没有考虑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导致成年阶段无法有效提高运动成绩。所以力量训练在不同年龄段要安排合理。

3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特点的比较

3.1 青少年与成年伸、屈肌对短跑的影响

人体各肌群在跑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负荷及表现的力量有大有小,但作为一个整体、各环节之间的肌肉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为了解在跑的过程中,人体各有关肌群所承担负荷的大小,国外体育工作者对短跑运动员下肢各肌群力量进行测定后发现,下肢各伸肌群力量比下肢各屈肌群力量都大。

这说明下肢伸肌在推动人体向前运动时所承担的负荷比屈肌要大。从而也证明伸肌、屈肌力量的大小影响这成绩的好坏。正因为如此,教练员在训练中也该特别重视这些肌群的训练,但在运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运动员对某些相对弱小的肌群训练不够重视。比如大腿后面的股二头肌肉、半腱半膜肌,它们既要承担屈髋、屈膝的任务又在膝关节伸展130°后参与伸膝工作,尽管在工作中所表现的力量强度没有伸肌大,但在跑的过程中放松休息的时间很少,工作负荷是很大的。对这部分肌群的训练,由于方法不如伸肌练习方便,手段没有伸肌练习多,在训练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3.2 青少年与成年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模式

力量素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短跑运动是周期性的速度力量项目,肌肉力量和速度与跑速直接相关。研究表明,跑速提高一倍,阻力加大四倍,就是说速度越快,要求肌肉力量越大,因而要提高速度,必须增强肌力,所以力量的提高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是目的,力量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掌握与速度的提高,这是力量训练的实质所在。

4 结果分析

4.1 重视多样化的练习手段

短跑运动训练要求练习的动作速度快,在进行力量训练时,经常变换力量训练手段,根据力量训练的增长情况,采取响的措施以使运动员所受到的训练刺激不同,以便更能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潜力提高快速能力。这样可保证以最快动作速度进行练习,有利于加快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转换速度,如果长时间反复实施单一的刺激,则会使神经产生抑制,也会使人产生枯燥感而降低训练效果。方法多样的训练对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和灵活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素质与短跑的动作幅度直接相关,增加作用力的距离,尤其是髋关节的灵活性直接影响短跑的大腿的动作幅度。当特别指出的是,对少年短跑运动员进行快速、爆发式力量训练时,所采取的各种力量训练手段一定要有针对性。

4.2 选择设计训练方法符合现代短跑技术特点

在选择和设计力量训练时,除了科学地确定运动负荷外,更重要的是考虑练习动作的结构特点和肌肉用力方式是否符合现代专项运动技术特点存在的某种相似,因为机体肌肉工作和运动技术结构的相似程度越大,素质间良性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与专项运动成绩的关联也就越高,而经过符合动作技术结构的专项训练之后,其发力特点才能逐渐形成肌肉的正确的动力定型。这有助于强化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形成技术定型。并且动作强化的力量练习,能促进运动员在很高的运动强度下保持正确的专项技术。因此,选择以腕为轴的摆动力量及相关关节协调力量,可以把力量效果有效地转化到专项能力中去。

第9篇:语言的训练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883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关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方面相关专著和文献,《健美操》《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法》等共20余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了该研究问题的现状与理论,作为该课题的研究基础。

1.2.2调查问卷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健美操队2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向他们发放调查问卷,投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达到了100%。

2 结果与分析

2.1常规上肢力量徒手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

主要训练上肢的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小臂肌。竞技健美操的项目特点决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竞技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难度动作的基础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经原控制肌肉纤维的数量就要通过锻炼来刺激神经原。一般在锻炼后在随着肌肉的增长,力量也在同时增长。

俯卧撑,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紧,头部与身体呈一条直线,做3组,每组5次。

2.2常规上肢力量器械训练方法

主要运用抗阻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仰卧在凳子上,两手宽握杠铃,把杠铃放在大腿上,直臂前举到45#6秒,还原。杠铃重量为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组,每组5-10次,慢速做。

仰卧在凳子上,杠铃放在胸前,向上推举杠铃,再还原,杠铃重30-40公斤,做2-3组,每组3-5次。

2.3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训练方法可以分为徒手和负重这两种形式的练习方法,徒手是指运动员根据训练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训练任务。

负重的练习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器械训练:主要有杠铃、哑铃、罗马凳、卷腹凳等。传统的器械训练主要以增强运动员的一般性基础力量素质为主,为以后的专项训练做准备,具体的练习方法有:深蹲、半蹲、卧推、卧拉、平推等。

第二种是小负重的器械训练。目前国家健美操集训队在进行有负重的课上训练时只用到一种器械,重量为1KG的绑腿(手腕)沙袋,这种沙袋经常贯穿于素质训练以及技术训练当中,在成套操化训练时绑于脚躁或者手腕处,增强练习时的动作记忆,促进技术动作的学习。

2.4 A组动力性力量的训练方法

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GROUP A:动力性力量―俯卧撑,文森类,提臀起与分切类。

总体描述:这组动作包含的种类有:俯卧撑类、文森俯卧撑类、俯卧撑腾起类、提臀起类、分切类、成分腿高直角支撑类、旋腿类、托马斯类、直升飞机类、开普类。

A组动力性力量需要的一个最基本素质就是俯卧撑撑起动作,从这个动作可以看出一个运动员上肢动力性力量的强弱。

3结论

(1)当前北京体育大学竞技健美操运动员上肢力量训练的内容主要是以俯卧撑和卧推杠铃为主的动力性训练,主要训练方法是重复训练法、负重训练法。

(2)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系统的进行上肢力量训练,能够为他们今后系统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上肢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学习、掌握和发展;加强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对完成成套动作的质量有直接的帮助。

(3)竞技运动中人体的最大用力效应,取决于人体各运动环节的协调配合和协同工作,取决于人体运动系统各运动环节整体活动的综合效应。也就是说,人体在专项运动中要发挥最大力量效应,必须使身体各部肌群和各部动作的各类力量都得到协调均衡的发展,提高人体各环节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终发挥和提高人体的整体用力效果。所以,正确地选择训练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训练效应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地、有效地进行力量训练的前提和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