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大学生培训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培训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培训调研

第1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还是在读高中时,听说大学生每年暑假都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我既感到神秘和好奇,又非常羡慕和向往。步入大学后,通过几年的社会实践以及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观察分析,笔者认为,大学生暑假期间走农户、进车间、下矿山、积极调研,深入实践,主流是好的。但是,理性分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尚存在目的不明确,信息不灵通,关系不协调,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通过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梳理,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种类型:

1、应付差事型。一些同学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到位,加之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因此对参加实践活动思想上懈怠,行动上消极,实践活动的内容表格或靠打电话问熟人,或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去填报。实践活动的鉴定不是家长填写,便是家长找人填写,这种现象势必造成高分低能,知识僵化,最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

2、单枪匹马型。独立特行,有想法、有抱负、单独前往企业调查,无可厚非,但由于个人经验欠缺,知识及阅历局限,虽然身入心也入,实地参观了企业,了解了运营形式和管理模式,却难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调查的问题无法提出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社会实践活动事半功倍,收效甚微。

3、闭门造车型。数据是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主要依据,一切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关的调研,都离不开翔实的数据。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掌握重要的数据和资料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唯数据是听、唯材料所用。一些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只注重查看企业的简介、历年的工作报告及经验材料,忽视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对被调查企业的困难和挑战视而不见。调查材料洋洋万言,但空洞乏味,苍白无力,被调查单位一无所取,自身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4、雾里看花型。笔者了解到一位学习法律的大学生,暑期回到家乡县级法院实习一个月,每天上班8小时,所做的工作却是收文发文,接电话叫人,打扫卫生看门。法院开庭他因值班不能旁听,群众来访说他因经验不足不让参与,偶尔看到案件卷宗,却不能直接见到当事人,分析案情,解决纠纷,好似雾里看花,难辨真伪,致使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形成“两张皮”,互不关联。

5、观光旅游型。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行动上随意浮躁,放暑假后七八个人聚集在一起,既不商议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也无人牵头做准备工作,而是攀亲比贵,找关系显能耐、借车辆、要物质、兴师动众,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活动内容,不但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自身没有受到锻炼,而且在群众中还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6、打工挣钱型。极少数同学因家庭困难,利用暑期打工挣钱。不可否认,打工本身也是体察民情、服务社会、锻炼自己,增长阅历的好形式。但一般大学生打工主要是做零活,而不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得到一份收入。因此,不但所学专业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而且更不能很好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有时还会导致本人丧失学好专业的信心。

上述六种情况的存在,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组织领导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现实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事关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如何才能有效的提高活动的质量呢?笔者认为,把握好“三个结合”至关重要。

1、把个人积极准备与学校组织培训相结合。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必须准备充分。这种准备包括思想认识的升华、专业知识储备以及技术资料的收集等各个方面。尤其是要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安排、活动方式、调查提纲及服务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专题培训,应从解决思想认识入手,重点培训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增强吃苦精神教育;二是传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三是确定好负责人并做好组织方面的落实。通过培训,让同学们掌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方法,提高同学们进行社会调查和开展社会服务的能力。只有这样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克服盲目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建议学校公开实践活动的内容、经费、考核标准、奖励办法,对考核标准要有硬指标,以期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把个人努力与地方支持相结合。调研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自己的积极努力,更离不开被调研单位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转为平民教育,人们对大学生没有了过去的神秘感,但对90后在心理上却有一种怀疑抑或不放心的态度。尤其是被调研单位,既要介绍情况,还要关照吃住行,所受麻烦较多。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首先要放下架子,用吃苦耐劳的精神,甘当小学生的态度,淳朴的语言,感激的心情,打消人们的疑虑,赢得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实情,使调研活动有意义,有收获,真正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用一份心,尽一份责。

3、把个人心得与同学们的经验交流相结合。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调研涉及方方面面,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许多同学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程度上都有许多收获和经验,有的同学对专业问题有了新认识,有的同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新理念,有的同学对民生有了新体会等等。辅导员应适时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广泛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实践活动所触及的社会消极腐败现象,要采取科学引导的办法,解疑释惑,提高同学们分辨是非的能力。

总之,实践出真知,调研出智慧。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既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需要不断输入新的内容和内涵的课题;既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也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配合支持。要深刻地认识到,随着教育体制、机制和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越来越紧,千百万大学生暑期实践蕴藏着巨大知识和能量,只要组织有力,注重实效,就能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强大动力。

第2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1.调查对象:大学生

2.调查方式:实地走访为主,参考资料为辅

3.调查内容:大学生对寒假生活的安排

二.调查内容及结论

寒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能够把握这一个月多的时间真正去学点什么,做点什么应该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考虑的。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就应当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通过调查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寒假生活分为四类:一、参加社会实践兼职打工。二、埋头苦学,参加各类培训班。三、出行旅游度假观光。四、在家“无聊”一族。

社会实践 兼职打工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大学生打工的主要目的是:有35%的大学生是为了增加收入;有36%的大学生是想自食其力;有29%的大学生认为要锻炼自己的能力,对报酬无所谓。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学生打工的形式开始变得异常丰富起来。有22%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公司;4%的大学生选择暑期教师;19%的大学生选择市场调研员;13%的大学生选择营销策划员;16%的大学生选择做志愿者;9%的大学生选择做促销;5%的大学生选择到快餐厅做钟点工;12%的大学生选择其它。社会

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到企事业单位实习的大学生也为数不少,这样既可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水平,又可开阔视野,接触社会,为日后工作积累社会经验。寒假兼职打工赚钱是许多学生的选择。“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这是时下不少大学生“打工族”秉承的至理名言。传统的家教、推销翻译到现在的网吧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甚至是一些大胆另类的选择,如(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商店或)替网络公司试玩游戏等都成为现在大学生打工时所选择的职业。尽管大学生“打工族”具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自信,但他们也同样有着缺乏经验和辨别能力有限的“先天不足”。正因为如此,大学生因打工而上当受骗的事件才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被骗入传销组织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埋头苦读 继续深造

寒假,成为一些大学生备战的“黄金时期”。参加各类培训班早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各类形形的招生广告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寒假报名参加英语、电脑培训班的大学生,大都是为了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将来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专业知识,取得多个文凭、证书更有利于找到理想的工作。还有不少大学生趁寒假报名参加汽车培训,为了将来更方便找工作,即使找工作时用不上,也对自己有好处。此外,不少大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充电”,摄取精神食粮,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等。这些大学生如果能够劳逸结合,在用功学习的同时放松自己的心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已经与时代不相吻合,寒假是一个充电的好机会,也是一个了解社会的

良机。

第3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依托母校资源是指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熟知的母校环境,利用母校的人脉资源和设备资源,减少创业过程中的压力与阻碍,减少创业成本的投入,并以此延伸出创业链,推动自身创业,并与母校的共同发展的创业方式。河南师范大学是河南地区的知名学府,虽是师范类学校,却有不少敢于自主创业并且创业成功的事例,这与学校的创业教育和对创业环境的营造密不可分,也表明河南师范大学具有良好的创业资源。鉴于此,我们对河南师范大学创业学生开展了深度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分析研究。

一、大学生毕业与创业的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样本选择

本课题以河南师范大学为调研范围,以该校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论具有普遍性,样本选取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其创业意愿和对创业的看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看出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创业意识。但选择自主创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受雇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的创业

通过研究我国的创业现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者学历呈不断上升趋势。虽然学历与创业成功与否无必然联系,但是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创业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具有更好的创业基础和潜力,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易于规避风险。经过对河南师范大学创业学生的创业认知调查后发现,创业毕业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目的较强,他们认为创业不仅是开创一份事业,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由自主工作方式的一种途径。其次是创业者的专业契合度高,其创业的想法大部分是从学习和实践中萌生的。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学习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创业的概率较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

二、母校资源的利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我们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选取了两个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作为样本案例来进行研究。

(一)样本案例的研究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多为合伙创业,充分体现了母校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只是合伙的形式和合伙人群有所不同,例如:新思语教育作为一个语言培训机构,在创办初期,是其创办人同本校日语系两个毕业生合伙创办,创业基金不到

1000元。但是因为其自身优质的外教资源和优惠的价格,在同行业中异军突起,成为豫北地区小语种教育行业中的佼佼者。分析其创业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与条件,可以得到的是母校资源在其创业过程中提供了诸多便利。首先是廉价的房租与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其次是师资力量有保证,且社会认可度高。第三,因为大部分依托母校资源的创业者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对作为客户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而其创办者是本校毕业生的身份,为其赢取了客户的信任,也就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运营条件。凭借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创办仅两年时间就已经获得了广大学子的信赖,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多个服务项目的综合类小型公司,并在不断发展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而其创办者本校毕业生及退伍军人的身份是其赢得学生信任的重要原因,成为其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母校资源的整合

那么,高校毕业生依托母校资源进行创业,他们看中了母校的哪些资源呢?

1、熟悉的环境。经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生对母校校内和学校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发现学校周边的商机,减少创业投资的风险性和盲目性。

2、母校提供丰富的设备资源,如教室、场地以及母校校内相对于校外较为廉价的房租等,这些设备资源都为创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业的成本投入。

第4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一、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20*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20*、20*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20*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20*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20*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阿荣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20*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20*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20*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第5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旗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旗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旗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第6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关键词:共青团 大学生就业 促进措施

一、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1、发挥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急需大批创新性人才,当代中国大学生年轻活力、充满创新想法和热情,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感受到创新的力量,有进行创业意愿,但迫于学校环境、就业压力下,创业渴望难以满足,创业诉求无法得到实现,创新想法无法付出实践,导致人才埋没,高校不和谐因素增加。共青团立足自身职能,以帮助青年学生成长和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广大青年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切实有效的创业指导和帮助,发挥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地区实现就业和人生理想和价值。

2、发挥实践功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共青团借助自身同广大学生、社会组织的纽带关系,将社会实践扩展到更大范围领域和更广大的学生群,对青年创业工作给予相关支持和投入,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并在实践中鼓励广大学生提高自身技能,增强创业能力。并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专业技能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充分借助大学生建模竞赛、“挑战杯”创业比赛等知识竞赛、创业竞赛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潜质,鼓励学生增强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在借助各种平台中,对于优秀学生给予奖励和资金支持,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调研不足,指导盲目

学校共青团开展不同的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训、辅导讲座等,部分流于形式、不切实际,罗列问题浮于表面,不能够真正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自身学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缺乏认真调研,不能够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建立就业盲目,未能充分服务学生意愿。

2、部分措施,流于形式

在、教育部和全国学联联合推出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中,缺乏指导学生素质拓展和帮助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措施。对于素质拓展项目缺乏明确规定,素质拓展项目未能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同,缺乏权威性。共青团在素质拓展中缺乏专业机构和团队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和就业岗位匹配度不高,未能真正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3、平台建设不足,缺乏广度

共青团依托国家实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建设为引导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途径。然而国家基层计划对于大学生就业解决能力偏弱,对于大部分学生缺乏企业平台实践就业机会,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改善欠缺,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致用,在就业中缺乏竞争力。

三、共青团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促进措施

第一,深入调研,认真分析研究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要深入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各类高校在大学生就业中存在问题也各不相同,共青团要发挥自身人员优势,深入摸清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心态,制定适当的教育和方案,提高促进大学生就业方案的针对性。

第二,多方合作,寻求增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方法。共青团要加强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细心谋划,制定合作共赢的教学和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增强自身技能,适应社会的理念和能力。

第三,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共青团要从软硬件上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在学校成立创业基金,改善学校实验室条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形成校园科技孵化器等,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硬件设施,并对自主创业学生实施专门指导,制定相关技能培训,提供自主创业市场适应能力。

第四,完善平台,促进多种形式就业。一方面,共青团要做好国家号召工作的宣传,对于有志于投身祖国西部开发建设、基层落后地区服务的大学生,给予更优厚的待遇,制定合适的深造计划和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完善素质拓展平台建设,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建立专项素质拓展平台,提高素质拓展的操作性,并逐步建立素质拓展的权威性,以有助于学生就业。

第五,差异对待,体现就业关怀。共青团工作要针特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专业进行就业问题差别对待,优先考虑特殊群体的诉求,积极改善他们的就业环境,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为他们需求合适岗位,实现就业理想。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高校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每年高校都有大批的学生走出校门投入社会,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怎样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是摆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面前的重大问题。帮助学生就业,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共青团应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就业的工作,减轻学生就业的压力。(作者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孔川.浅析加强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01)

[2]刘建祥,李清玉.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优势促进大学生就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5)

[3]王成章.基于青年大学生就业观引导下的高校共青团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第7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关键词:工科院校 创业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32-02

作者通过对陕西省内有代表性的7所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工科院校就业创业教育现状,研究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创业知识需求及心理准备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为地方工科院校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创业教育工作,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紧密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创业教育与指导服务体系提供解决对策与依据。

1 调查样本构成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工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确保选取调查样本覆盖全面,选取了陕西省内具有代表性的七所以理工科学生培养为主的院校。基本涵盖了七所院校的工科专业和文管专业。

2 调查方式

2.1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共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基本信息,通过基本信息了解样本构成情况,第二部分为创业教育部分,题目设计全部为客观选择题,基本涵盖了本次调查所要了解全部内容,题目设计紧扣调查目的。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23份,问卷回收率82.3%。

2.2 随机访谈

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以随机访谈的形式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基本状况了解,使调查样本进一步扩大。

2.3 集中座谈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选修课程、高校之间的工作交流等形式,进行集中座谈与讨论,了解不同工科院校、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基本状况。

3 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3.1 创业意识有所觉醒,想法多,实践少,创业方向迷茫

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有所加强,开设创业教育方面的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创业意识有所唤醒,34.80%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在就业难度较大时会考虑创业,同时有0.80%的学生已经在创业,调查数据说明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将创业作为就业的一个手段,创业意识有所觉醒。

但是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想法多,真正的创业锻炼和实践较少,尤其在工科院校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工科院校的学生对于创业认识不足,创业知识匮乏,没有很好的创业方向,表现的比较迷茫。

3.2 创业动机主要驱动力为就业压力和资金项目,创业领域单一

在调查样本中有不到60%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做创业,说明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有所增强,但实际创业的学生大都以起点和技术含量低小商业、贸易为主要方向,而能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科技创新、开发新的创新领域的少,造成创业领域单一。

对于学生创业动机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动机是因为就业压力大(38.12%),主要驱动力为资金和项目,最终能将创业实践落实到行动上的学生数量极少,大部分学生认为创业离自己很遥远。

3.3 创业政策了解少,创业环境有待改善

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这些政策,才能走好创业的第一步。毕业生了解国家政策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很熟悉国家政策的学生只占到3.65%,过半学生知道国家有相关政策,但不了解,表明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

对于创业环境看法的调查中发现有45.14%和30.73%的毕业生认为创业环境一般和较差,这主要是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支持与鼓励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相关服务和职能部门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不高,政策把握不准,办事流程环节复杂,制度不完善,市场不规范,同时,大学生自身的创业能力不足,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应对市场变化和抗风险能力弱,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多数学生认为创业环境一般和较差。

3.4 创业准备不足,创业知识欠缺,知识需求迫切,知识来源渠道单一

大学生创业普遍表现为准备不足,只有3.35%的学生参加过五次以上学校组织的创业讲座或者培训,并且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毕业班,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创业知识,不懂得如何开展市场调研,对于所要创业的领域缺乏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不会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忽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创业知识需求迫切,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财务税收、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创业机会与环境分析、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年轻有活力,敢于拼搏;专业素质较高;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但同时也认识到社会经验少,人脉资源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等劣势。说明通过创业教育学生能够有意识的查找不足,比较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在创业方面的优劣势。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获取创业知识的来源渠道仍然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教师授课、媒体和社会宣传,以被动接受创业知识为主。

3.5 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多,创业过程障碍及阻力较大

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按照调研结果比例排序如下: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和个人能力,政府的政策,市场大环境,坚定的信念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提供的鼓励与支持,从以上结果可见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资金来源渠道、个人管理经验、专业技术知识和个人能力成为影响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和阻力,如何排解这些阻力成为政府、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3.6 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指导、服务需求迫切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进行自主创业最迫切的需求为: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和专利,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这是国家和政府应该优先考虑支持的。这一调查结果充分体现出工科院校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牢固,以本学科知识创新为出发点和创业领域的倾向特点。

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和学校的支持,政府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专业化的创业指导和服务机构,扶持有创业意向的大学毕业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开展创业教育对于学校的要求是:提供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加强创新意识和潜能激发,开展创业相关知识的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创业流程和具体操作与实施办法,加强创业实训方面的工作。

4 加强地方工科高等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4.1 大学生创业教育初现成效,应将大学生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工科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去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通过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唤醒了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涌现出个别创业典型案例。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了解和学都处于被动状态,创业意识薄弱,知识需求迫切。地方工科院校中创业氛围不足,部分学生进行创业也是出于就业难的无奈之举,因此,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应及早开展,贯穿在整个大学本科教育中去。

4.2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有待继续完善,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建立符合工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系,学科跨度较大,推进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应确定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新型个性,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结构、创业能力,针对少数现实创业的学生,帮助他们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低年级开设系统化的综合课程、职业生涯设计、创业实训课程,主要进行创业知识的积累和创业意识、创业素质技能的培养;高年级开设创业实践课程、创业项目演练、扶持有意向的大学生自主创业。逐步建立适合工科院校学生特点的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4.3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更加务实,工科院校应以开展通识教育为主,加强实训环节,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务实,但目前大部分工科院校创业教育实践相对不足,创业文化有待进一步构建。工科院校所要进行的创业教育应该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开创精神,工科院校要实行创业教育,首先得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通识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通识课程、专业课与任选课比例协调。创业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不能单一,急功近利,要立足长远。如果学生一毕业就能创业,就能成功创业固然好。即便不能这样,那么创业意识的增强、创业能力的提高、创业经验的积累和创业心理的准备也是可以让他们终生受益的。

4.4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加大投资金投入,尽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所加强,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创业教育工作投入少,表现在教育与实训场地少、经费投入不足、现代化测评手段及教育手段不够、师资队伍严重匮乏。

在目前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各高校里,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部分是大学生就业中心的指导老师,他们在具体指导时大多是宣传创业政策、创业形势等方面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主要以管理学的教学为主。这两部分的师资都有自身缺乏创业经历的共同弱点,在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理论知识几乎取代实践,有悖于创业教育特别注重实践和实务的课程特点,简单的照本宣科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不利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因此,加大投资金投入,尽快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106-108.

第8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关键词】 创业意向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攀枝花学院大学生创业意向调查与思考”(课题编号:20131136002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冷燕,邓美娴,张丽,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学专业2013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1-0032-03

党的十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大学生创业既是我国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概述

创业是一个跨越多门学科的综合面象,涉及到科学技术创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企业的管理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创业是指创业者对其拥有的资源或在将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意向则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它也可能作为一个产生动机的阶段并在此基础上转为意图。意向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指人们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活动,主要表现在人们的欲望、愿望、希望、谋虑等行为倾向方面。

国内外学者对创业意向的定义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国内著名学者王天力曾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主体对创业取向的接受水平的综合体现,即创业主体通过对创业的了解、理解、看法、态度、倾向的创立而形成对创业意向的总体把握。国内另一位著名学者黄四枚则认为,创业态度是创业意向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人们对创业的观点和兴趣,而创业主体的创业态度对其参与创业的动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创业态度是影响创业意向的决定因素之一。西方学者Bird(1988)认为,创业和战略性管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行为,将创业意向定义为“指引创业者追求某一目标,而投入大量注意力、精力和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个人背景和社会背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且必须以形成创业意向的形式来影响创业行为。除此之外,她还认为创业意向是新生创业者形成决策思维的指南针,为其创业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本文认为创业意向是关于创业者在自己的主观心理方面对是否决定创业的倾向的一种意思形态。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调研活动概述

调研小组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形成了初期的调研报告书,并就问卷所反映出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

1. 调研对象

为了增加调研的科学性,调研采取系统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调研小组对全国20多所高校的各年级不同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1000多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10余份,问卷有效率高达90.28%。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男生占45%,女生占55%,男女比例较为平衡。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就业观念的转变,男生在创业中占据半壁江山的传统格局已逐渐倾向于男女比例较为平衡。同时,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主要集中在大二、大三这两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占7%,二年级占38%,三年级占41%,四年级占14%。由此可见,各年级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比例明显失衡。

2. 调研数据分析结果

问卷结果显示,在创业动机方面,有19%的同学想通过自主创业来创造致富机会,16%的同学是想解决本身就业问题,15%的学生创业是想创造更优质的工作环境,14%的同学是期待独立自主,12%的学生是想拥有一笔资金并好好利用,只有4%的学生想拥有一个好项目,还有7%的学生是基于个人兴趣或爱好,2%的同学觉得没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机会,10%的学生是为了做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事情。众所周知,创业动机是开启创业意向的钥匙,从这个调查可以看出,影响创业意向的因素呈多元化发展,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想通过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创造社会财富以实现个人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当前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不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缺乏创业意识,创业实践经验和资金匮乏,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大学生的市场经验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许多难以预测的问题,以及他们自身抗风险能力较为薄弱等。

1. 创业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把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工作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学而优则仕”“就业比创业稳定”等占主导地位的心态往往与创业者所需要的创业素质是相冲突的。

2. 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创业是一种全面、系统的素质挑战,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普遍来源于书本、广播媒体及教师课堂上的一些传授等,因而难以拥有较为丰厚的实践经验。此外,很多大学生在创业前没有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从而导致其在创业项目选择上的失误。

3. 抗自主创业风险的能力较低

创业有风险,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比较薄弱。大学生是否具备风险意识、良好的应险心态、清醒的认识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直接影响其创业的成败。而大学生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社会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对创业风险掌握全面、准确的认识,缺乏对抗风险的信心。

4. 缺乏启动资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是任何创业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大学生没有自身积蓄,其创业的启动资金基本上是靠融资,但资金的筹集过程又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项目经营的过程中遇到资金周转匮乏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一筹莫展,轻则造成项目运行周期拉长,重则会迫使项目停滞不前甚致中途下马。面对这座高山,几乎大部分大学生还没开始就已经放弃了。

5. 各个高校的创业教育力度不够

在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学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各大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培养和指导都比较少,为广大学生所熟知的课程就只有一门――创业学。但是创业学的课程并不多,不能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到什么是创业、该如何创业。同时,这是一门选修课,学生都为了修学分而应付性地面对这门课程,足见学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四、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因素的缓解措施

针对大学生创业意向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统筹发挥作用。

1. 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素质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大学生在自主创业时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汲取成功人士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提升自身的创业涵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大学生要在思想上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改变“就业比创业稳定”的想法,强化创业意识。其次,大学生在自主创业上要持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开展各种创业活动。当代在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创业素质、社交能力、团队精神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能积极地把握各种机遇等各方面的天然优势,这将使他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的顺畅。

2. 重视创业实践经验的培养,积极搭建创业平台

众所周知,实践经验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许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创业实践经验而不敢踏出创业的第一步,从而制约了他们的创业选择。为此,学校和其他机构组织应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具体来说,第一,高校在注重创业理论教导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经验的培养,如举办创业大赛、模拟创业情景、设立创业协会等。第二,社会也要提高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关注度,如企业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实践机会,让其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以及当前市场的前景等。第三,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创业难题,还可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个人涵养。

3. 积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抗风险能力

良好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优良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的必备因素,因此大学生要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培训课。心理培训课可以让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克服其自身劣势。第二,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团队创业。在创业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有优势可以弥补一个人孤身作战的劣势,这样就可以减少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创业者的信心,同时还拓宽了他们的人脉,加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第三,家人应该大力支持在校大学生们积极创业。当代大学生在情感上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家人的全力支持是大学生抗击创业风险的不竭动力。

4. 多渠道解决大学生缺少创业启动基金的窘况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费用来源于父母,自身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我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存在着投入资金的范围狭窄、受众面低、方式单一、程序复杂等问题。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以向亲朋好友借,这是较为快捷的解决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结合毕业生的个人需求和当地实际状况,适当降低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为其开辟创业“绿色通道”。同时还可以全面落实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除此之外,风险投资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好形式,特别适合大学生创业者,但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市场还很不成熟,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投资的投资者很少,数量也有限。

5. 高校加强对创业意向的教育

大学生想要创业,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创业意向。高校在传授学生一些基础创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创业指导课程,激发大学生对创业意向和创业技能的培育。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首先,学校可以邀请或聘请专业性强的专家学者针对每个专业的学生开展集体的创业知识讲座,有针对性的讲解可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多开展一些有关创业的活动或比赛。如各个专业的学生自发地组成一个团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和其它专业的学生进行一个创业比赛。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又能让学生通过培训、比赛获得创业知识。再次,学校可以加大投资,在校内提供一些岗位或者机会。如学校可以专门为学生提供一些便宜的店面,无论学生是卖水果、开奶茶店,还是从事电脑修理服务,都可以提高其实践能力;甚至为了减轻学生对风险的担忧,可以用学校投资、学生经营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和体会创业,为学生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最后,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创业。

参考文献:

第9篇:大学生培训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大学生村官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96-0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根本。当前,基层人才匮乏,严重影响了政策的贯彻执行及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当代大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充满活力和热情,富有创新精神,将他们引导到农村基层就业,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涌现出很多扎根农村基层,乐于奉献,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高校毕业生典范。可以说,农村基层就业不仅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紧缺的有效路径,而且也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趋势。

现有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关注更多集中在是否“下得去”的问题,对于大学毕业生到了农村基层之后的发展即是否“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选取了浙江省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从大学生村官、村民、乡镇领导三个层面,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现状、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43份,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情况如下:首先,就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实效与群众满意度而言,几乎所有受访的村民和乡镇领导都认为,大学生村官对当地发展“有一定作用”,普遍认可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这一形式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其次,较之普通村官,大学生村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比较大学生村官和普通村官“更喜欢哪一类型”时,大部分受访村民表示更喜欢大学生村官。村民们认为,大学生村官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切断普通村官造势结圈的可能,同时大学生村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改变农村面貌、倾听群众的呼声、公正办事,他们还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协助村级组织规划村镇建设、指导农民科学致富等。最后,就大学生村官群体发展来说,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认为农村广阔的天地为个人的锻炼成才提供了舞台。农村相对复杂和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砺意志,学会吃苦,踏实工作,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完善提升自我整体素养。当然,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依然面临不少困境,需要我们积极面对。

一、大学生村官农村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受惠于各种政策的激励和扶植,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广泛展开,可以说在如何“下得去”的层面已摸索出不少经验。在调研中,大学生村官所面临的更为主要的问题突出集中于“下得去”之后,如何实现“用得上”、“留得住”的问题。因为后两者才是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价值、体现大学生基层就业初衷、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一)岗位职务尚欠明确,身份定位不够明晰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身兼多种工作,主要担任的角色有农村信息员、办公室文秘、农村政策宣讲员、村民矛盾调解员,此外,有些还担任计划生育协管员、法律援助咨询员、农业技术服务员、教育工作指导员、乡风文明倡导员等角色。在访谈中了解到,受访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无权”,认为是“打杂工”,“很难拿出真本事”,“做事缩手缩脚”,“很难得到村民的认可”。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常常因“非官非农的尴尬身份,产生自卑感”。

(二)基层就业素质欠缺,开展工作难度较大

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具有农学背景(包括农业科技、农经管理、农村社会学等)的仅占2.4%,专业所占比例较大的是工商管理学、法学、文学、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管理学等,分别占24.4%、12.2%、12.2%、9.8%、7.3%等。在受访的大学生村官中,48.78%来自城市。调查结果还显示,41.46%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所学专业难以对口,无法做到学以致用”;41.46%认为“能力和经验不够,难以开展工作”。

(三)福利待遇保障欠佳,扎根基层定力不足

在对大学生村官“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进行调查时,85.37%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是“薪资、待遇太低”;在对其目前的福利待遇满意度进行调查时,87.8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满意”;60.98%的受访大学生村官因“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产生失落感”。此外,在对大学生村官社会地位进行调查时,46.34%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认为“社会地位一般”,43.90%认为“没有社会地位”。在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时,43.90%的受访大学生村官表示“说不准,迷茫”,仅有14.63%表示“好,有信心”;80.49%的受访大学生希望“聘期满后,能够享受政策优惠报考公务员或有关事业单位岗位”,仅2.44%希望“继续留在原来的岗位,建设农村,服务农村”。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工作实效的原因分析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农村广阔天地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如何通过大学生村官这个平台实现自我成长、发展个人价值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公共价值并非轻易之举。这其中既有大学生群体自身在职业动机选择、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原因,又受限于农村基层错综复杂的诸多现实情况。

(一)对基层就业主观认识的偏差等原因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氛围及个人功利主义的驱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比较讲究实惠,比较注重用人单位的效益、待遇及社会地位,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都涌向城市,对于奉献基层、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较为缺乏。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很多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基层就业只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跳板”,是“权宜之计”,并非是内心价值的驱动。在对大学生村官职业动机的调查发现,65.85%的被调查者是因为“村官政策比较吸引人,为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研作准备”而选择报考大学生村官。在这种现实功利的职业动机驱动下,很多大学生村官并未真正安心扎根农村基层,工作缺乏主动性,将大部分业余时间基本上都用于考公务员或考研的准备,很少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深入了解所在乡镇、所在村的村情民情。调研中,45.65%的受访村民不知道所在村有大学生村官;仅有11.96%的受访村民认为大学生村官经常走访村民;只有16.30%的受访村民认为所在村的大学生村官为村里做过实事。

此外,大多数高校毕业生成长环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的体验,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心有畏惧,这也是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因素。即便高校毕业生满怀理想和热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对于复杂的农村工作,如果缺乏农村工作经验,自身不是农民的孩子,短期内势必很难胜任农村工作,进而对更好开展农村工作丧失信心与动力。

(二)社会评价、高校培养机制等社会原因

虽然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相关的激励和扶植政策,但从社会整体看,人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还缺乏足够的理解与认同。许多人会认为是因为没有能力才到农村就业,这也是导致很多已经在农村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常常产生“自卑感”、“失落感”的重要因素。另外,高校培养人才把培养方向定位在城市,较少有针对农村基层需求的专业设置,这就形成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与农村建设现实需要脱节,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实效的发挥。

三、改进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出台,以及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计划的启动,许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应的支边计划和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大学生基层就业已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但为了更好推动大学生基层就业,发挥大学生村官群体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仍需要系统配套工程的跟进和开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责任感和荣耀感

家庭、高校、社会要加强教育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们明白,建设新农村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事,到基层也能学以致用,也能发挥专长,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应挖掘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营造全民支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荣耀感,激发基层就业的热情和干劲,让他们感受到,无论是在城镇就业还是在农村就业,没有贵贱优劣之分,都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贡献,都是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二)提高薪酬待遇,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安定感

首先,国家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应提高其工资福利水平;对于有实际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应增发基层补助、交通、通信等补贴。其次,在转正定级、工龄计算、户口、档案保管、代缴社会保险等方面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尽量减少农村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确保其实际收入等于或高于城市和机关的高校毕业生,从而增加安定感和幸福感,减少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流失率。再次,农村基层要关爱大学生群体的成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后勤服务保障,因地制宜解决好大学生在基层生活中吃、住、行等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强化素质培训,增强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自信感

首先,高校应在专业设置、招生、教学、实习等环节有所侧重地面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深厚的农业背景、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具有很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具有较强的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合格毕业生,为新农村的建设输送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提升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高校还可以与农村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将农村作为大学生的实践锻炼基地,另一方面通过高校定向培养大学生回村就业。其次,在高校毕业生正式上岗前,应该对其开展系统的农村工作培训,让刚迈出高校校门的大学生们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农村工作的特点等有初步的了解。再次,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传、帮、带”的培养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在开展工作前有人教,碰到问题时有人帮,并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培训,使大学生们迅速融入农村环境,迅速掌握农村工作方法,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开展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创设发展空间,提升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成就感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采取灵活、激励的政策,给予他们创新的机会,并注重个人实绩和贡献。其次,在个人发展方面,应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可以向原服务单位或所在乡镇各类事业单位的空缺岗位推荐优秀大学生;对于服务期满有志于报考公务员、各类事业单位或研究生的大学生也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再次,对于服务期满后想自主创业的,应该给予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等优惠政策;有关部门还可以在农村提供场所,如划出土地为大学生提供农业科学研究基地,开辟创业园等,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雅光.农村基层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就业供给状况分析[J].学术论坛,2009,(9):190-198.

[2]张平,石亚娟,王胜远.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0,(6):126-128.

[3]李玉江,庞志华.破大学生基层就业之障[J].中国劳动保障,2009,(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