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研究生 培养方式 科研课题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121-02
国与国的竞争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1]。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均出现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尤其是在高精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依然成为了核心竞争力。在大学本科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研究生已经成为的了各国人才培养中的主力军。所以,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近几年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对研究生人才的培养进行了逐年扩招,表面上,一些具体的统计数字显示了每年研究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国家人才储备与发达国家逐渐缩小差距,但不得不承认,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所培养的研究生在质量上有着巨大的差距。创新性不足、科研能力不够、理论脱离实际等等标签,影响着国内培养的“人才”的含金量。造成这种“人才”成色不足的尴尬境地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今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出路无非就是就业(包括创业)与继续深造两种选择。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除了小部分是发自内心的热衷于科学研究,绝大部分还是为了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为将来能够寻求一份理想的工作增添砝码,这种心理导致这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研究生阶段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和科研能力的培养。(2)对于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普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对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不能深刻理解,更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在研二、研三的科研阶段,学生往往墨守成规,畏惧权威,只追求改良、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导致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亦缺乏主动思考和进行深沉次挖掘的能力[2]。(4)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理工科学生,过多的注重对工具书、科技论文的学习和沉浸于网络科技论坛,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不能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1.2 培养单位方面的问题
(1)研究生课程内容老化,教材的更新只是对陈旧内容和知识点的翻来覆去[4],不能紧跟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学生受到陈旧知识的束缚,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2)课程的安排太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把所学课程与研究课题相联系,不能认识所学课程的价值和作用,这就造成了学习的盲目性。(3)一些研究生导师缺乏工程经验,容易导致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时,提出与工程实际脱离,甚至是相悖的方案。(4)导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论文选题时过于片面,不能结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或者国际研究热点等。
2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
基于科研课题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将对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依托于科研课题,以兴趣选择课题,实践牵引理论学习,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科研课题与教学的结合
高校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具有技术密集型优势,因而承担着来自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厅级等各个层次的科研任务[5]。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常与工程技术相联系,因而可以获得许多与工程实际相关的科研课题。
导师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要对课题的背景及技术条件有深入了解,课题想要得以更好地发展,要以工程实际需要为导向,科研联系实际,才能做出有价值的研究。高校老师不仅进行着自己的科研任务,还要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与课题相容,以具体的课题案例代替课本上陈旧的内容,融合基础的知识与技术后,鲜明生动地教授予学生,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向学生授予了具体的工程经验,更具有针对性。
2.2 科研课题与学生的结合
入学之初,导师应当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对所研究领域的了解情况和专业特长。在给学生分配科研课题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每个科研课题要都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严格的时间要求,既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指标,接受课题之初,导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学科和交叉学科,明确要求学生对所投入课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做到熟练掌握,这会促进学生在日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学习有了兴趣和目的,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就不会乏味,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利于良好学风的培养。学生在面对科研困难时,容易片面地根据课堂理想化的知识和技术去处理问题,从而造成结果脱离实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导师就要引导学生结合工程实际寻找解决办法,发现理论与工程实际的差距,这样学生在解决课题难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于课题的研究往往是在一个团队之中,学生至身于其中,就会自发地交流合作,共同进退,利于团队精神培养。所以,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过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通过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具体的科研课题相结合,特别是依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的科研课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而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银华.工科研究生工程及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思考[J].高教学刊,2016(3):224-225.
[2] 李真,何宇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10):165.
[3] 夏桂松.对于工科研究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20):3-4.
摘要:抑郁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方法,抑郁的研究方法包含于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浩大体系中,通过对人体科研方法的了解,展示出抑郁研究的一些现状,并指明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科研方法;人体研究 ;抑郁;变量
抑郁,是一种情感性的障碍。在临床上,它属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躁郁症)的一种表现状态,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病或综合症。近些年来,研究者们纷纷把目光转向对抑郁的社会、心理问题的探讨。抑郁,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一个普遍的研究课题。
一、人体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人体进行认识和研究首先应该从两个基本的方面进行:一是分别考察人体的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二是考察人体物质、信息和意识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对人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把握。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和意识的统一,三者构成人体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所以认识和研究人体首先需要对人体的这三个方面加以考察。
人体的物质是人们在人体研究中首先要碰到也是需要首先加以考察的内容。对人体的物质研究需要用物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等。第二个方面是人体的信息。研究人体的信息需要借助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程序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的理论和方法。在考察了人体的物质和信息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考察人体的意识。对人体意识的研究首先应该在个体的基础上进行。
二、抑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导致抑郁的因素不是单一的, 遗传、环境、个体生活经历、外界压力等都可成为抑郁的诱因。西方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对抑郁的社会心理研究,应以素质――应激模型为前提。此模型认为,抑郁是由一种相对稳定的易感因素(认知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 在实验中应考虑易感因素和社会心理压力之间的交互作用。西方社会心理界对抑郁的研究方法, 可分为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包括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等)两个方面。最初,研究者多采用横断法。比如:把抑郁、缓减性抑郁(抑郁程度较以前有所减轻)和非抑郁的控制组,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组在这些变量上的差异。横断法对于验证上述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但是, 横断研究为抑郁的病因提供的信息有限, 上述功能差异是成功的, 且能证明某些功能障碍, 如认知功能障碍、婚姻的不幸、依赖性人格、社交障碍等都同产生抑郁有关。因此, 横断研究往往只能使我们持相互作用论的观点, 难以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前瞻性研究和追踪研究自然能验证抑郁的病因变量, 但要找到一个有潜伏抑郁可能性的样本并不容易, 研究者必须详细地考察被试生活中的精神病史。虽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抑郁病因的探讨,似乎存在着方法上的困难,但目前人们的很多研究, 是在控制了并发症的条件下,就抑郁与某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这些方法仍然可行。就横断法而言, 把抑郁组被试和正常的控制组被试在抑郁情绪期间和抑郁恢复后进行比较;把抑郁、缓减性抑郁和非抑郁被试进行比较,这种研究虽不适合对抑郁病因进行单向的因果推断, 但至少能证明抑郁组被试某些功能上稳定性的障碍,探讨这些障碍同抑郁的关系,可为抑郁病因提供初步证据。就纵向研究来说,病前设计是研究抑郁病因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主旨为追踪非抑郁的被试,把那些后来患抑郁的被试同一直未表现出抑郁症状的被试就某些变量进行比较。此法缺陷在于被试最初症状的个别差异难以衡量;被试在抑郁自评量表上得分低于某个标准或不符合抑郁诊断标准,都被诊断为非抑郁的,没有考虑到低于这一标准之下被试的症状有程度上的差异。弥补的办法为:增大抑郁和非抑郁组被试的样本,以抵消上述症状的差异。目前仅有少数研究者用这种方法对抑郁进行过研究)。纵向研究的另一种方法为双波专门小组设计。即:用某个社会心理变量来预测被试以后的抑郁程度。这种设计有多种变式,其中一种为:在对被试的第一次测量T1中测出抑郁症状Z,然后对某个变量X进行追踪,以考察变量X对第二次测量T2中预测的抑郁变量Y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变量,X能预测以的抑郁Y ,那么抑郁程度的变化就可根据X先前的功能状态进行解释。这种设计能对被试最初抑郁程度的个别差异进行控制, 且符合因果推断的3条标准:X和Y同时变化,X是Y的前提,Z(第3变因)不能说明X和Y之间的关系。
三、将来的方向
研究者实验验证的同抑郁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心理变量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归因方式、有功能障碍的态度、人格、社会支持、婚姻的不幸和应付方式。他认为,这些变量可分为3类:一类先于抑郁,是产生抑郁的原因的变量,称为抑郁的前因;另一类是在抑郁情节期间才可观察到的变量, 称为抑郁的伴随症;第三类是抑郁恢复后仍持续的障碍, 称为抑郁的后果。将来代价较高的研究,应集中于抑郁的前因的探讨, 尽量对抑郁病因作因果推断。在这6个方面中, 人际依赖、内向、社会隔离、婚姻的不幸等同抑郁的关系, 是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出发共同探讨的问题, 也是人们应当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尤其是抑郁的人际背景, 越来越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广泛注意。有人认为, 将来抑郁病因的社会心理研究, 主要对象应是抑郁的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J].人民出版社,2003.
[2]许又新.精神病理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 体验营销 顾客满意 品牌体验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营销理论指导下的营销实践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走出传统营销的陷阱,更好地抢占市场,赢得顾客的忠诚,使企业的产品和品牌在顾客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顾客的首选,企业迫切需要新的营销理论的指导企业的品牌建设。而拥有连贯的、一致的、积极的品牌体验是顾客保持忠诚的最主要原因,这种品牌体验的前提是顾客对品牌完全满意。
二、体验营销的策略
体验营销是站在顾客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包括身体的一些活动。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战略也应有相应转变,主要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强调与顾客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以创造体验吸引顾客,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顾客的认同感。
三、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概述
品牌体验是顾客个体对品牌的某些经历(包括经营者在顾客消费过程中以及品牌产品或服务购买前后所做的营销努力)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一个品牌的知名度只是众多维度中的一个而已,真正打造品牌的品牌战略家,其眼光是聚焦于品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集中体现于品牌的核心价值。顾客满意是业务中仅次于净利润以外的最便于检测的指标之一。借助品牌凝聚体验,品牌不但是提品或服务的标志,品牌还是对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表达。在体验营销者看来,品牌就是“顾客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总体体验”。
四、基于体验营销的顾客满意与品牌体验实施策略
品牌经营的目标是促使保持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品牌体验决定对某品牌满意以及满意度高低的因素,所以积极的品牌体验将直接增加顾客对品牌的满意度。
1.品牌体验的核心是重视产品与顾客的互动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品牌的重要性,但如何使品牌融入顾客真实性的生活体验,却是个挑战性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上述各个层面的顾客体验,同时它也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一个包含各种关联的完整过程。顾客重复购买同品牌的产品的可能性,是与他们遇到产品的积极的体验成正比。因此,产品与顾客之间良好而且周到的互动有助于创造这些积极的体验,并进而定义可记忆的品牌内涵和印象。
2.全面顾客体验营销
全面顾客体验营销是一种基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销模式,它通过对顾客需求的深入与全面理解,借助全面接触点理论,确定顾客体验的关键时刻或关键点来满足顾客体验需要的活动过程。例如,惠普的口号是“全面顾客体验”,即通过提供服务体验、购买体验、使用体验及应用体验,让顾客感受到一种个性化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并围绕以顾客为中心和为顾客提供全面体验的思想构筑相应的运营模式,目的是让顾客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企业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型为“以顾客为中心”,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找到有价值的顾客和踏上快速成长的战略和运营管理路径。
3.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
品牌体验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要应运而成长,不断创新。创新的方式很多,例如,增加顾客购买商品的支付方式、提供具有选择性的包装、为某地区的现有顾客或潜在顾客制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礼品等等。创新塑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方式需要打破既定规则与突破思维定势的勇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品牌与时俱进,焕发品牌的青春,使品牌体验真正具有时代气息,不断使顾客满意。
4.进行品牌体验管理,创造顾客满意
企业在各种场合所给予顾客的承诺,必须很好地履行“言必行”,这关系到企业的信誉。所以,企业应树立的经营观念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和中心是顾客,企业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其生产经营过程就是不断满足顾客需要的过程,利润只是顾客对企业的奖赏和回报,创造高度的顾客满意是市场营销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很多成功的企业都在推行顾客满意战略,如摩托罗拉的完全顾客满意战略。要使顾客有良好的品牌体验,企业必须推行顾客满意战略。
参考文献:
[1]马连福:体验营销——触摸人性的需要[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许多教师觉得搞科研很难,就是因为缺乏对问题的发现。其实,我们的工作每天都面对着千变万化的生命个体——学生,如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不过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
“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应该带着怀疑的精神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才能从诸多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如,(1)“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细细品味这句话之前,大家都会认为它是一句至理名言。但是,当“文本解读”这个术语冲击课题组老师大脑时,他们就开始对这句话产生了质疑。一千个读者就一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如一些特定的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然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只会把学生引入歧途。(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独特体验一定都是正确的吗?如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虽然诡计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狐狸很聪明,理由是狐狸善于察言观色,不断改变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这样的解读显然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这些疑问引起了课题组对“文本解读”的重新审视,由此确定了《文本解读研究》的研究方向。
当然发现问题并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要根据事实与经验来判断。有了初始的感觉之后,我们要考虑时代的背景,结合自身的实际,通过学习借鉴有关文献资料,观察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思考当前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来自于身边的、与自己切身体验相关的问题。但是,问题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特别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孕育。凡进入理智范围的东西,无论其有无价值,我们都应采取怀疑的态度探究其存在的合理性。具体地说,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于遇事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在研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就表明教师对问题有一种参与、介入的态度。问题的“提出”已经是教师自主思考的结果。进而要明确:课题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他人在此方面已做了哪些研究,自己的研究有何特色和创新,选择的课题在理论层面能丰富、补充、完善哪些理论成果,在实践层面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只要我们审视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不是人云亦云,并持之以恒,问题意识就会逐步得到强化。
二、 追问:具体研究什么
在明确了“为什么研究”之后,就要连续发问“研究什么”。连续发问意味着连续思考、连续探究,或者说是追踪思考。“研究什么”不是凭感觉,而是在明确课题名称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课题界定以及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来理清研究思路。课题界定就是根据研究的题目对研究的范围做出限定,对题目中的几个主要概念或者对容易引起不同理解的概念做出规定,以明确其内涵,限定其外延,找准课题研究的方向,使课题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一定要与研究题目紧密呼应,而且两者一定要匹配。在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时要表述清楚课题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探索总结那些规律性的知识,改善那些教育教学行为,使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
在《文本解读研究》构建过程中,课题组发现许多专家对于“文本解读”大致有这样四种姿态:(1)把作者当上帝,重视“作者原意”;(2)把文本当上帝,重视“文本意义”;(3)把读者当上帝,重视“读者意义”;(4)把编者当上帝,重视“编排意图”。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上帝呢?鉴于专家对“文本解读”的种种不同界定,课题组确定“谁是阅读世界真正的上帝?”是要解决的首个问题。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并结合教学的实践,从中得出我们的结论:作者、文本、读者、编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这四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发挥着作用和影响。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只有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解读,它们才会成为真正的上帝!如此按图索骥,课题组还找到了“如何正确处理价值取向与独特体验的关系?”“文本解读到底要把握多宽的度?”“文本解读与文本细读的区别在哪里?”等系列问题,形成了等待解决的问题体系。把主题展开为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结构并确定重点,再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或实施构想(可见轮廓),从而把大问题细化为几个具体而又关联的便于操作的子问题(正面陈述),这就是我们具体要研究的内容。正是在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下,该项课题的研究才会一步步走向深入,直至进入一片崭新的研究天地。
作为一线教师,研究的内容不要贪多求大,在考虑实用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为宜,并不断地拓展、深化。
关键词:微课题;研究
G633.7
一、“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
开展“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彻底改变了我们以往那种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为以“学生、活动、社会”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不是万能的圣人,有些学生提出的课题,令教师自叹不如,例如:“水流被空气粉碎现象研究”、“从空气中获取水的实验”、“河道弯曲研究”等课题,教师是很难提出如此巧妙的课题的。在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活跃、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走下讲台的教师相形见绌。通过“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我们改变了对学生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从以前单方向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间的互动学习过程。
二、“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物理微课题研究”不是无源之水,它的源头是物理课堂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发挥和发展。例如大多数同学参与的鸡蛋”系列实验研究活动,“鸡蛋撞地球”、“鸡蛋撞窗帘”、“能弹跳的鸡蛋”、“高空徒手接鸡蛋”实践活动是动量知识的应用,“鸡蛋顶撞实验”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知识的应用,“会直立的鸡蛋”是物体的平衡知识的应用,“悬浮在水中的鸡蛋”是浮力知识的应用,“广口瓶吞吐鸡蛋的实验”是气体知识的应用,“鸡蛋有多硬”、“生熟鸡蛋判断方法”是物理综合知识的应用。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了知识的内化、活化,实现了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
物理课堂教学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这样的培养方式是间接的。“物理微课题研究”这种基于问题形的活动方式,迫使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的基础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解决生活中与物理学习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⑴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晚自修时不知道怎样安排时间,作业也是教师布置多少做多少,遇到难题就回避,考试几次失利就灰心丧气。经过“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学生发现了物理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方法性和科学性,也从活动的成功中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而且,在课余也不再是无所事事,他们从关心卡通、游戏、明星变为关心科普知识、科技新闻、科学动态。
⑵从“机械学习”变为“探究学习”
传统的学习方式,W生的学习资料是单一的教材和几套练习资料,进行机械式的思维训练。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形成研究报告。尽管他们的研究是相当肤浅的,但毕竟进行了系统性的科学探究。受此影响,我们发现学生手头多了些工具书,如《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丛书》、《中学科技百科辞典》等,他们已经对教材中相关的内容进行查证、研究。
⑶从“个体学习”变为“合作学习”
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更多的表现为个体的、封闭的、排他的学习,表现为考试成绩的分分计较和同学间的竞争,女同学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又有和谐的团结协作,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技艺、分享资源,体现出集体竞争的团队精神。作为课题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既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有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在以后的学习中,合作、交流、共享成了主流。
参与“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后,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明显提高,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灵活。我任教的两个班共有95人参加2003年浙江省物理会考,有78(占82%)人达到A级水平,有15人(16%)达到B级水平,达到A、B级水平的同学占98%,作为普通中学,这样的成绩以往是从来没有过的,最近几次高考适应性考试,他们的成绩达到了重点中学的平均水平,应该说令人满意。
四、“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发掘了学生潜能及个性
在“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的表现与课堂中的表现判若两人,一些课堂中无声无息的人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乃至成了课题组长,而课堂中的活跃分子成了活动的配角。我们还发现绝大多数学习成绩中的佼佼者竟不会上网,更不用说查资料了,而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的人,无论是查找资料、采购器材,还是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都表现得得心应手。面对这样的反差,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否太注重了什么,又忽视了什么?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强调接受、继承和积累,忽视研究、批判和创造,没有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而“物理小课题研究”活动,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五、“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实现了跨学科知识整合
在我们开展的“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的课题中,有许多课题涉及到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河道弯曲研究”、“自然界旋涡现象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地理学科的知识;“托里拆利水柱实验”课题涉及到化学学科的知识;“自然界旋涡现象的研究”、“昆虫质量和翅膀面积及振动频率关系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生物学科的知识;“体育运动时心率变化规律的研究”、“运动员起跑训练器的研制”、“呼啦圈运动规律的研究”涉及到体育运动的知识。研究这些课题,必将把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整合在一起,这是今后教育发展必然趋势。
六、“物理微课题研究”活动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32-02
对于体育课程来说,一方面促进学生强健身体,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能力得到不断增强。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需从目标方面不断明确,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加强同课外之间的联系。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外活动。通过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体育锻炼的目的充分达成,体育教学也会更加轻松,按照相应计划开展进行,同时实现体育教学组织纪律性,课程结构方面也得到完善。
一、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概念界定
一体化教学从概念上说,一般指体育教学过程中,课余体育也应该得到充分利用,这样才能更好促进课堂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之间形成有效配合,从而促进任务达成。该教学模式实际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局限,课外通过不断加强体育锻炼,同课堂教学进行充分结合,二者之间不再进行区分,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体育课程不再遵循之前概念,而是逐步进行拓展,逐步呈现出一定扩大化趋势。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其滞后效益得以有效凸显。课堂教学方面不再受到束缚,一直延伸和不断拓展。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加强知识以及技能方面传授。
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现状
现阶段,体育课程普遍面临改革。体育课程不再受到传统局限,而是从健康功能等方面着手。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从目标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应实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应力求达成终身体育。对于国外来说,部分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必修课是教学过程中必须开设课程,但是与此同时,选修课也逐渐受到全校师生重视,比例也得到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来说,体育可以说是没有必修课,但是体育具有周密活动计划,能力测试方面具备相应要求。从时间安排方面,普遍较为灵活。
三、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思想基础
(一)健康第一思想
人类为实现良好的生存,健康才是第一要素,健康才能保障各项事务的开展,才能利于保持长寿。只有将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才能充分适应当前时代。尤其是目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纯粹身体,逐步得到领域拓展,心理学层面也要保持健康,社会学角度同样需要健康。尽管目前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善,但是发病率却在升高,从发病年龄方面来看,年轻化趋势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健康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秉承健康第一原则,社会才能真正进步。
(二)终身体育思想
体育教学应充分明确核心思想,力求实现良好的终身教育。学生无论在课内体育还是课外体育,都能积极的终身参与。大学体育教学需要充分加强引导,尤其是广大学生,注重兴趣方面培养,使其形成习惯。体育锻炼过程中,能够具备良好态度。除此之外,通过开展终身体育,学生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从方法上更加科学合理。
(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实践基础
为充分贯彻一体化教学,应积极构建课外俱乐部。同时,这也属于教学改革一大方向。与过去相比,通过广泛开展课外体育,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尤其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项目爱好存在不同,个人兴趣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学生选择过程中,完全能够自主性选择。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对于体育将更有积极性,主动进行体育课学习。与此同时,学生能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评价更加到位、更加准确。基于教师角度,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只能起到一定参考作用,杜绝严格执行等问题,教学同时也更加具备灵活性。广大从事教育一线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需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应努力热爱教学。教学实施阶段,一方面从实践人手,实践方法不断予以创新,理论同样不能忽略,知识传授才能充分贯彻落实。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优点
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内课外之间实现了有机结合,彼此之间有机统一。通过课堂相融,优点充分体现。
第一,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广大高校学生,选择课程方面更加自主,从兴趣爱好出发。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自觉性增强。体育课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更高,同时能够主动的参与各项活动。
第二,对于广大高校学生,体育课实施阶段,基本知识相对更加明确,同时更加熟悉技能技术,训练过程中,训练方法也更加科学合理。体育培训过程中,培训效果也得到保障。学生自身角度考虑,身体素质不断增强,学生也相较以往更加健康成长。
第三,通过广泛开展体育学习,生活习惯同样得到改善,学生更加重视个人健康,定期按照计划进行身体活动,习惯一旦养成,非常有助于学生自身。与此同时,终身体育角度而言,能够有效提供前提与基础。
第四,对于广大体育教师,个性化教育能够落实,学生能够充分凸显自身个性。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广泛进行特色化教学。除此之外,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个人能力真正得到充分提高。
第五,体育教学资源方面,合理进行配置。通过组织结构方面建立,体育专业课教学不仅充分贯彻落实,体育选修课同样也能得到如火如荼开展。上课过程中,时间安排更加自由,教师辅导更加方便、更加集中。除此之外,网络时代背景下,网络化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实施。
四、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施选项教学
体育教学为贯彻良好改革,选项教学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向。选择教师过程中遵循一定自主性,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同样应自主选择。在上课时间方面,也相对非常自由。通过贯彻落实选项教学,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受到局限,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学生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大纲制定更加凸显人性化,教学内容通过加强调整,更加贴近实际。体育教学朝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技术方面得到更好掌握。
(二)重视课外体育
体育教学通过改革,更加重视课外体育,体育活动也得到有效开展。体育课程实际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加强目标确定。运动参与过程中,应制定合理有效参与目标。体育运动学习技能过程中,技能目标也应结合实际合理确定。除此之外,健康目标至关重要。目标为充分达成,体育课堂教学仅仅只是一个方面,只有注重加强课外锻炼,才能切实起到效果。教学实施得到有效延续,同时实现良好补充。课余生活方面,实现不断丰富。学生还能充分施展自己青春个性,锻炼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三)注重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开发
现阶段普遍处于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也普遍得到高速传播。只有从网络课程资源方面着手,才能实现信息良好传递,学习需求方面也得到满足。信息技术环境下,沟通交流也能顺利进行。通过注重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促进学生更好信息掌握以及了解,基本任务也能得到贯彻落实。学习内容等诸多方面,得到自主科学有效建构。发展目标方面,得到有效确立。课外体育学习过程中,应从健康状况方面考虑,监测反馈工作应充分落实到位。
(四)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特色项目教学
只有注重校园精品课程方面建设,才能切实促进教学实现良好改革。精品课程为实现良好开发,一方面应从实际考虑,另一方面把健康始终摆在最重要位置,并力求实现终身体育。除了实现教学目标外,还应从健身方面充分考虑,同时促进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外实现休闲娱乐。运动项目也应实现创新,注重加强引进。课程方面应不断改革,注重加强娱乐课程不断开发。只有这样,体育课程体系才能得到不断完善。作为高校,需重点突出体育方面自身特色。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积极扮演主体的角色,作为体育教师,积极注重引导。一体化教学为充分贯彻落实,应切实考虑其价值取向。基于社会需要等角度,使学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科内容为依托;专业英语学习动机;专业英语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295-03
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进行口语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融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事业发展和社会交往。蔡基刚也认为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融合到一起已成为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趋势[2]。随着双语教学在大学高年级进行成为重要的学习趋势,在大学基础阶段采用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无疑将给大学英语改革带来一个全新的方向。“依托式教学”是指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和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3]。这种外语教学理念在国外已有了很多的尝试,其有效性也得到了一定的实证支持[4],袁平华在试验中证明依托式外语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学科知识学习之中,改善了语言学习的环境,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并且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能把形式学习的焦虑感降到最低程度,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使他们成为自主的学习者[5]。但是由于很多研究还没有把学习者所学习的专业学科内容和大学英语教学相结合,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有必要继续深入的研究[6]。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1.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大学体验英语教学模式是否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产生影响?
(二)实验设计
首先在开学初对学生发放学习需求的问卷,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希望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增加基础商务英语的内容,同时他们还希望能了解一些商业实践基本内容和一些跨文化商务交际内容。总之,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问卷分析显示学生对于专业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具有较强实用性英语学习需求。
其次,我们根据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也考虑到国贸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最终确定和国贸专业内容相关的一些主题内容,其中包括著名商业人士经营理念和成功的个案研究,著名商业品牌调查研究,商务谈判模拟,求职面试模拟,商务中的文化差异和跨文化商务交际等一些话题,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我们围绕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体验式的英语教学方法,主要特点是设计有效的教学任务,尽可能地创设真实情境,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参与到真实语境的体验中,通过感觉运动系统,体会身体,大脑与环境的互动,促成专业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
(三)实验对象
温州某大学二年级的国贸专业本科92名学生参与此次试验,其中男生20人,女生72人,他们由同一位英语教师任教,周课时是4节。其中48人已经通过四级考试,占总人数52%。
(四)调查工具
实验中期和后期分别两次发放问卷。两次问卷内容大致相同,内容主要是调查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学习能力发展情况。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1代表决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不确定,4代表同意,5代表完全同意。问卷分发之后都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记录教学日记,对每次任务设计,效果,学生反映都做详细记录。
二、结果
关键词:学生主体 任务驱动 引导文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151
1 引言
高校课堂最常用的讲授法虽能迅速地为学生提供新知识,但灌输式的教学常常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这种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缺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无法满足我国对于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必须将打破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寻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勇于探索新知,能独立解决未来工作中会遇到的专业问题,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衔接。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2.1 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将某门专业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目的,通过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学到知识和技能。很多汽车专业课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如,在进行《汽车电器设备维修》课的学习情境“蓄电池的检修”时,笔者将它分为两个工作任务:任务一是蓄电池的状态检查,任务二是蓄电池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给出任务后,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和先前所学的知识,通过思考完成任务,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
结果证明,这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其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工作任务,使其自信心大大增强,并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2 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模拟社会角色的教学方法。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学生进行问题分析,并扮演不同的角色。此类教学一般在实训室进行。
对于汽修专业,在实训室创造出维修车间的工作环境,学生在其中扮演维修工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同学作为组长,而老师扮演技术员,需深入到各组,了解任务进度,并及时给予指导或答疑。具体步骤如下:①教师布置任务;②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方案,小组长确定方案;③学生按照方案,完成维修任务。活动完后,进行评分。老师对各组长的表现给予评分,组长再根据各成员的表现,分别对他们进行评分。
角色扮演方法能收到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其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未来就业岗位的角色。
2.3 引导文法
引导文法是一种面向实践操作,全面整体的教学方法。常常将引导文设计成问题的形式,用来指导学生的自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实际布置学习任务并准备相应的引导文资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则根据引导文及相关资料完成理论学习和实践任务。引导文法通常分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六个步骤。下面以任务“起动机不转动故障诊断与排除”说明教学的过程:
2.3.1 资讯
教师引导学生获得相关信息,加深他们对起动机的结构、各部分的作用、内部零件组成的装配关系的印象。
2.3.2 计划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组长组织成员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步骤、所需工具。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起到的是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3.3 决策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计划进行审核,如有不足,需要修订。最终确定起动机不转动故障排除的步骤。
2.3.4 实施
学生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计划进行实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实施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2.3.5 检查
首先由学生检查自己的工作情况,然后组员相互之间进行检查,如有失误,及时修正。
2.3.6 评估
评估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实践证明,引导文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3 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设备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汽修专业教学中,需要向学生配备足够多的设备,然而职业院校经费有限,设备数量往往不充足。部分学校汽修设备十分简陋,只有几台老式的化油器式发动机,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汽修专业教学质量。
3.2 考核机制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意味着教师要对本已熟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进行重新设计,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教师工作繁重,在这方面很难有所保证。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的量化标准偏重科研,而忽视教学,使教师的心思主要放在科研上,对课堂教学投入甚少。
3.3 师资水平
汽修专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自主实践,对于专业教师来说,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水平。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教师属于理论派教师,从高校毕业后就直接从事汽修专业教学工作,缺乏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这无疑是改革教学方式的一大障碍。
4 结束语
近年来,笔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并发挥创造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愿意辛勤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术,齐治兰.将高校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2,(6).
[2]杨德宁.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2,(5).
题目(苏教版选修2-1 P74习题2.4第9题)设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抛物线有两个交点,且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
思考:在本题中,直线过焦点,具有上述性质,反之若直线与抛物线y2=2px的两个交点的纵坐标y1,y2,具有:y1y2=-p2,直线是否经过焦点F呢?
变式1,若抛物线y2=2px上两个动点A、B的纵坐标分别是y1,y2,且满足y1y2=-p2,则直线AB经过焦点F.
证明:设动点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
若x1=x2,则由y12=2px1,y22=2px2,知y12=y22,所以|y1|=|y2|=p ,x1=x2=,此时直线AB过焦点F.
若x1≠x2,由直线的斜率公式得:
kAB===, kAF===
又y1y2=-p2代入得kAF=+
kAF=kAB因A、F、B此三点共线,直线AB过焦点F.
即y1y2=-p2是直线AB过焦点F的充要条件。
变式2设M(a,0)是抛物线y2=2px对称轴上的一个定点,过M的直线交抛物线A、B于两点,其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是定值。
证明:因为AB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因此可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a代入y2=2px中消去x得:y2=2pmy-2pa=0,由韦达定理知 (定值)
变式3设抛物线y2=2px上面动点A、B分别为(x1,y1)、(x2,y2) ,且满足 y1y2=k(k为常数),问直线AB是否恒过来某一定点?
解:当x1≠x2时,kAB=,直线AB的方程为y1-y2=(x1-x2)
将x1=代入化简,整理得:
y=+
y1y2=k直线AB的方程为y=(x+),即直线AB过定点(-,0).
当x1=x2时,结论成立,(实际上k≥0时,y1、y2同号,点A、B在对称轴的同侧且x1≠x2,所以当x1=x2时,必有k>0)
变式4设抛物线y2=2px的两动点A(x1,y1),B(x2,y2),满足y1y2=k(k是常数),求线段AB中点P的轨迹方程。
解:设P的坐标为(x,y),则x=,y=,又A、B在抛物线上,所以有x1=,x2=,则x=(y12+y22)=[(y1+y2)-2y1y2],将y1+y2=2y,y1y2=k代入化简得点P的轨迹方程是y2=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