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保与环境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技术; 建筑设计
Abstract: Green building i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green building, making the whole peopl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een buildings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rchitects should be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design theory.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8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21世纪国际关键词。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讲,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建设活动,使城市生态景观快速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和外部环境进行着大量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越来越多的建筑学专家呼吁舒适、健康、环保、节能的“绿色建筑”。目前社会上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十分模糊,特别是建筑产品本身方面又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这样造成社会上“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绿色社区”等概念漫天飞。而实际上绿色社区绝不是多种点花,多种点草,或挨着绿化带、公园、水域,用了某种新材料就是“绿色”的。这些只是普通住宅的升级版,虽然能给住户带来生活品质提高,但距离真正的绿色还有差距。绿色建筑理论研究的推进,社会实践的逐步跟进以及新闻媒体的广泛追踪报道,在短时间内成为建筑领域的热点。现在就我对绿色建筑和传统建筑的区别做一个简单的理解。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其核心内容是尽量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尽可能采用有利于提高居住品质的新技术、新材料。
一、绿色建筑的三大标准
1、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是“绿色”的。例如采用新型轻质保温复合型墙板,杜绝了粘土砖,保护了土地资源,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
2、设计和建造的住宅产品是“绿色”的。在设计方面,做到安心设计和舒心设计,保持住宅抗震性、耐火性、防水性、防犯性、电气及燃气设施安全性、高龄群体方便性、环境的健康性等性能让社区居民安心;保证住宅的隔热保温性、日照及通风性、防噪降噪性、环境和谐性等性能让人舒心。
3、住宅的建筑过程和使用全过程是“绿色”的。在住宅的建造过程中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减少人工因素的影响,使住宅产品的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二、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五大区别
1、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如绿地,阳光,空气,注重内外部的有效联通,其开放的布局较封闭的传统建筑的布局有很多区别。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
2、绿色建筑尊重当地自然,人文,气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此没有明确的建筑模式和规则。避免了传统建筑 “千城一面”的建筑形式。如陕西当地的部分教授、专家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改善了通风条件,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
3、传统建筑就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
4、传统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和“零排放”的建筑。
5、绿色建筑过程中,对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它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
三、绿色楼盘建筑应具备四大特征
1、“省”。目前房地产建设速度很快,但是否节能却很少考虑,从而造成了资源能源消耗很大。要做成“节能住宅”,应符合“四节一保”的标准,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
2、“好”。目前很多楼盘都注重外表,在外立面,造型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相对而言对楼盘的内在品质做得不够,我们应该强调“由内而外”的美,从老百姓的居住角度考虑,从楼盘的品质上多下功夫。
3、“长”,就是长寿。我们提倡“百年建筑、精品住宅”,不仅讲究建筑结构的寿命,更要讲功能寿命,在规划设计中长远考虑,努力延长房屋的使用寿命。
4、“全”,即功能要全。要有必要的交通环境和配套设施,不仅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还要满足购物、医疗、教育、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
建筑设计师在绿色建筑推广和应用中,承担了依法设计、学术引领和影响社会的责任。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在技术选择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设计成果来源于自然。项目在规划选址,总图设计阶段应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物理条件,日照、通风、地形、气候等等条件与技术方法的适宜性;并应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和发展空间。其次,建筑设计的本质应在于它对区域环境文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反映。最后,全寿命周期设计,应从全球环境与资源出发,应用经济可行的各种技术和建筑材料,构筑一个依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生机勃勃,人们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必要性和意义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解。然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兴起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既有经验,不能简单机械地把绿色建筑当做是技术的堆砌品。我们应该立足于本土建立绿色建筑,选择可行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因地制宜,积极适应建筑立地的环境条件。让全民都有绿色建筑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根本区别。
参考文献
[1]王建声,苏晓慧,魏保立;关于推动绿色节能建筑市场化的思考 [J]工程建设,2007.01
[2]陈晓红,李惠强,李华;实现可持续建筑的几点思考 [J]工业建筑,2006.04
一、生态服装的三种主要类型与动态展示
(一)生态纺织品类服装
生态纺织品服装是指采用对周围环境无害或少害的原料制成的并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纺织产品。2011年,中国品牌“左岸”成功入选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的法国Who'sNext时装展。“左岸”依靠自身秉承的生态理念,以低碳环保作为品牌设计文化,在多个申请参展的中国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在本次展览中唯一的中国品牌。“左岸”本次参展的服装有蛇纹男西服、玉米纤维制成的海洋纹T恤、回收矿泉水瓶再生的纤维面料时装以及天然彩棉环保服装。这些服装以特殊“面料和其中的生态概念,赢得了众多买家的青睐。Who'sNext作为国际时尚界的“下季流行趋势的实验室”不仅为“左岸”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也预示着在未来,生态纺织品将成为新时尚风标,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服装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二)蔬菜类服装
1997年,在CCTV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的表演,带给观众一场以劳动为主题的服装秀。虽然在模特步伐和演出形式上与服装秀有很大的区别,但却表现了劳动的美。演出中,采用了辣椒作为服装和头饰的装饰品,是利用蔬菜元素制作服装的一种。现在,设计师直接将莲藕、金针菇、木耳等蔬菜直接进行有规律的拼接。依托蔬菜自然形成的纹路和色彩,形成了独特又美丽的蔬菜服装。2011年,明星高圆圆出席亚洲善待动物组织的“素由心生”公益广告,拍摄时穿着了生菜叶和卷心菜叶拼贴而成的抹胸拖地长裙,佩戴红辣椒项链、樱桃番茄手链。借此呼吁关爱和善待动物。虽然不是所有的蔬菜服装都可以穿着上身,但都可以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那么,设计师辛苦制作的蔬菜服装就不单单具备艺术价值,对生态理念的宣传,才是这些作品最重要的艺术内涵。
(三)纸质类服装
如果蔬菜会因为本身的形态而影响创作,那么,随意变换的纸张,便可以轻松实现设计师的创意设计。用纸作为服装制作的原料已并不稀奇,制作初衷也与提倡低碳生活密切相关。2012年的美国丹佛,第八次举办纸质时装秀,期间50多个设计团队展示了风格多样和色彩斑斓的纸质服装作品。通过这次服装秀,可以看到在纸质服装制作工艺上的进步。包括纸张的选择、造型设计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设计师在追求高质量纸质服装的同时,对纸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选择更轻的纸质达到设计效果,减少作品重量,是纸质服装设计的重要一方面。;另外,纸质服装在造型上也有所突破。按照纸材质的区别、大胆的色彩和设计师的裁剪,飘逸、活泼、柔美等各种感觉的纸质服装应运而生。纸质服装作为生态服装的一种,通过服装秀进行展示,能够使观众欣赏到服装的同时,对生态理念也是一种宣传。
除此之外,哥伦比亚的卡利市曾举办过一场生态时装秀,本次秀场以天然材料和活植物制作的服装搭配彩绘吸引观众眼球。原生态的服装表演与传统服装展示相区别,将生态理念充分融入到动态展示,是本次服装秀的一大特点。
二、生态理念与服装动态展示的相互影响
因服装而联系起来的两个领域,通过生态理念和服装动态展示的相结合,促进了双方面的发展。
(一)生态理念成为服装动态展示的新鲜元素
现代服装动态展示,不仅仅是服装流行趋势的,从秀场布置、灯光音乐选择至整体编排,每一处的细节都是动态展示中重要的内容。从细微处发现创意,是许多时装秀编排上的技巧。将生态理念加入到服装动态展示中,除了是服装品牌在服装生产上的创新,更多的可以为时装秀本身增加亮点。以生态理念为主题的服装动态展示,在推出生态纺织品的同时,也可以在灯光使用上实行“绿色照明计划”,降低能源消耗,或者在秀场布置时,使用环保建材,尽量减少废弃物品的产生。使观众欣赏到整体的绿色时装秀,才可以算作真正意义上生态理念的下的服装动态展示。
(二)服装动态展示是生态理念重要的宣传平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时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时装周作为下一季的流行指南,除了现场的动态展示,更多依靠媒体、杂志、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加入了生态理念的服装动态展示,在介绍生态服装的同时,也是对生态理念的宣传。时尚的气息已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人们都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潮流资讯。服装动态展示中的生态理念,随着不同媒介的传播,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具有绿色生态的纺织品更容易引起公众的注意,也提醒着公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赴萧山传化大地了解中国物流情况的发展,赴杭州东明山了解生态环境、赴良诸博物馆了解中国古文化以及走进社区了解市民的生活等。
环保-----这个全世界为之关注的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xx总书记在党的“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关的生态和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然而,什么是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全国政协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有这样一组令人痛惜的数字: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许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国际30%的生态警戒线。xx年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的340个城市中,严重污染的91个,占27%。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08%。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万多平方公里。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人类滥用改变自然的力量,无节制地挥霍着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山洪暴发、土地沙化和环境污染种种严重生态危机频繁凸现,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沉重惩罚。无数的自然灾害告诉我们:如果人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无节制地破坏环境,必然会丧失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使发展最终失去意义。具体到一个地区又应该怎样保护环境?作为大学生又该为环境保护做些怎样切实有效的贡献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实践小组于7月28日赴杭州东明山举行了以“走进环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辅导员高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举行了一次登山活动。但是这次出发.我们带着问题,一起登上了杭州东明山。第一次亲临大自然的怀抱,感受大自然的洗礼,感受城市公园和野生公园的区别。那里是没有废气污染,没有噪音污染的大自然。越近山腰,空气越新鲜,于是,同学们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但是后来,一场阵雨不得不让我们取消了越近山顶的念头,只能被迫选择返回山脚。男生们把雨伞腾出来给女生,女生们也你让我,我让你,一种同学间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的集体精神在这里取得了良好的体现。
这次登山活动不仅让全体成员全面深入地了解到什么是环境保护,彻底改变了过去认为“保护环境卫生”、“抵制一次性塑料用品,防止白色污染”、“治理工业污染达到了”等就是环境保护的片面认识和错误思想,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和完善了同学的环保知识,到了让同学们真正“理解环保,支持环保,宣传环保”、真正“走进环保”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登山活动体现出同学间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同学间虚心学习,加深沟通,增进了解,也学到了不少诸如待人接物的交际用语和处理应急事件的社会经验与组织活动能力。
[关键词]绿化税制;环保税收制度:“污染转嫁”
一、国外“绿化”税制的启示
开征环保税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最先提出的,他主张应根据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对污染者征税,以税收弥补因污染造成的资源损失和治理环境污染。这种观点为西欧国家普遍接受,曾先后掀起了推进环保税收发展的“两次浪潮”:第一次是20世纪70-80年代,主要是针对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等突出的“显性污染”进行强制征税,其具体操作是采用押金制度和许可证制度来进行预防控制,然后根据排污量和污染程度进行征税;第二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欧美各国越来越多地采用生态税、绿色环保税等多种特指税种来维护生态环境。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环保税收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从对废气、废水、垃圾、噪音、农业污染征税发展到全面“绿化”税制,从零散的、个别的环保税种开征,发展到逐步形成环保税收体系。除征收各种环保税外,还对原有的税种进行调整,使之具有环保功能,从而实现全面“绿化税制”的目标。绿化税制的核心是“绿化”税制体系,即将环境考核整合于税制体系的设计中。税制绿化包括三个方面互补的内容:
1.取消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以oecd(即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补贴政策为例,其许多与环境相关的经济部门都接受政府的巨额补贴,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能源、运输。农业及制造业等领域尤为严重。oecd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每年达3500亿美元(约占oecd国家gdp的2%)。补贴鼓励农业过量生产,从而导致农药、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及土地板结、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果。在7个oecd国家中,每年对煤的补贴为103亿美元,能源部门的补贴造成使用者偏好使用黑色能源而非绿色能源。美国政府提供灌溉水的成本中,只有25%是由使用者负担的,由此造成的水资源浪费更是显而易见。纠正这类补贴,会促使人们的行为转向有利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的方面。
2.修正原有赋税,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过去许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都产生了不良的环境效果。例如,对湿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免税优惠政策导致湿地的破坏、森林的滥砍滥伐;在交通运输部门,税赋的环境扭曲效应更为明显,公司车辆的优惠税率及通勤费用被允许税前扣除,鼓励了私家车辆的使用,造成了交通污染和拥挤;而柴油燃烧的低税率(许多国家的柴油税率仅为汽油税率的一半),更加剧了交通污染和拥挤。修正这些赋税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产品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税率,对污染较严重的产品或活动课以重税,改变其相对价格,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危害。如许多oecd国家已采用燃料差别税率、汽车销售差别税率以及年度汽车牌照差别税率,以鼓励生产和使用低污染的车辆和燃料。
3.调整原有税种,开征新的环境税,使环保功能更加突出。oecd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对在制造、消费或处理过程中产生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以及涉及稀缺资源使用的产品和活动开征环境税(又称生态税)。这样,可以提高这类产品和活动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减少不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资源。不少国家还对油、肥料、杀虫剂、不可回收容器、含汞及镉的电池、化学原料及包装材料等容易造成污染的产品课税。在大多数情况下,环境税用来逐一处理特定的环境问题。例如,法国自1985年起开征硫税,并于1990年对工业生产中产生的h2s、nox及hc的排放课税;芬兰和英国1996年开始征收垃圾场税;比利时于1993年制定“生态税法”后,开始实行生态税制,将生态税应用于各种产品;荷兰已经开征了一系列环境税,包括污染相关产品、地下水的抽取、废弃物的排放等。
国外“绿化”税制的作法为我国构建环保税收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着“准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政府实行了排污收费制度,为环保工作提供了专项资金。但排污收费制度立法层次低、不规范、没有足额征收,效果不够理想。从政策选择上看,开征环保税,取消排污收费应是必要的、可行的。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具有环保功能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它们在环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1.防止发达国家的“污染转嫁”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发达国家出于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和提高产业层次的双重需要,把资源消耗等污染重的产业作为夕阳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但结构不甚合理,其中50%集中在一般加工业,并以重污染密集型企业为主。为正确处理好环境和引资的关系,我国在税收手段上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现有环保税税种中显现出不同程度的不足:(1)资源税存在的问题。首先,性质定位不当。它仅被视为一种级差调节手段,严重限制了资源税应有的保护环境的作用。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开采条件,而与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影响无关。其次,征收范围过窄。仅限于矿产品和盐,极不利于保护所有的资源,也造成资源后续产品比价的不合理。(2)消费税暴露的缺陷。在消费税所包括的11个税目中,有8种产品的消费均直接影响环境状况,在统一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这些产品另征一道消费税即可起到限制污染的作用。征收消费税的目的主要是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增加财政收入。另外,消费税没有把一些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列入税收范围,如电池、塑料等。(3)城市维护建设税作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税收,其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尽管每年征收的该项税额仅占年税收收入的4%左右,但由于该税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对改善城市大气和水的环境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一项绿色税收,但它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3.现行税制中有关环保政策与环保需要不相适应。当前我国环保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将环保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在现行的消费税、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若干税种中都体现了保护环境的政策精神,这些税收政策与政府采取的其他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或消除污染,加强环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制中也有不利于环保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在:(1)在税率设计或调整时考虑污染程度不够。如,对大气污染较重的汽油、柴油消费税只设一档税率,未按油质的高低对大气的污染程度规定税率;汽车汽缸容量越大排污量越多,而我国对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的消费税率不是按汽缸容量大小来设计的;护肤护发品的消费税率由17%降为8%,显然不利于环境保护。这些税收政策都不同程度降低了税收对控制污染行为的作用。(2)现行税制考虑环境保护因素而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现行环保优惠政策之间还存在摩擦和不协调,需要相互衔接和进一步配套。税收优惠措施的形式过于单一,仅限于减税和免税,影响了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3)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环境为目的针对污染环境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税收对环保的作用主要依赖于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的税收优惠措施。这样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保的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环保税收制度的基本思路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环境税收的作用日益突出。设计和完善环保税收制度,必须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方面体现出良好的调控效果。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借鉴国外“绿化”税制的经验,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树立全新的治税观念。环保税应是区别于其他税种的综合性税种,环保功能是其显著特征。税收对经济增长各要素进行调节,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尤其是环境保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设计和完善环保税收制度时,还要考虑国际环境公约的要求,使之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了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环保税收也应坚持中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护环境功能的有效发挥。
为进一步加强陶瓷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集聚性污染的产生,防止基地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破坏,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基地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基地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基地环保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基地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地部分布局不够合理,在项目选址、建设、功能分区等方面未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部分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对基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制约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基地环保工作的意义重大。进一步加强基地环保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区委、区政府“打造环保生态园区”的战略目标,促进基地向环保生态园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基地及周边人群生活环境质量,推进基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明确基地环境保护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深化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保护群众健康,打造生态环保园区,促进基地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强化基地环境保护工作措施
(四)妥善处理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基地内存在的污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和方案,并制定好整治时间表,加快企业整改力度,严格检查验收。对整改确实不能到位,且不宜在基地内继续生产的企业要予以关停和搬迁,不留后患;对偷排、乱排、漏排等违法行为的要严罚。
(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积极鼓励低能耗、低污染、高科技的陶瓷及相关企业入园;禁止化工、冶炼、造纸、染料、涂料等行业企业入园。在项目招商前期坚持做到环保工作提前介入,提前论证,对项目的准入实施环保第一审批和“一票否决”制度,杜绝高污染或污染处理成本大的项目入园,真正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关。在新、扩、改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必须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六)做好环保调处工作。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做到第一时间受理、规定时间处置,妥善解决群众诉求,确保环保调处工作取得实效,全力维护基地的社会稳定。
(七)提高环境监管监测能力。一是进一步加强环保监管队伍建设,引进一批环保专业人员,加强环保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环保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二是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环境监管的硬件建设,加强环保监测、监察能力。三是积极实施环保科技平台建设工程,有计划地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装置,并与环保执法部门连网,不间断监控企业排污情况;对基地企业及周边河流断面和水井水质定期进行监测,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控制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
三、建立基地环保长效机制
(八)推行环保巡查制度。继续发挥区环保局驻基地工作组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日常执法检查、轮班巡查,监督企业正常运行环保设施;对企业整改要求要及时督促落实,防止企业非法排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屡教不改、漏排偷排的企业进行媒体曝光,直至关停,有效防止污染、整治,再污染、再整治的被动局面。
(九)加强基地污染物处理能力。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招商引资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尽快启动基地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陶瓷基地的控污减排目标。
(十)逐步实现基地功能区域合理布局。打造市场化、高品质化、高标准化的规划格局,对基地内的功能区进行详细的规划,将基地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居民区合理布局,确保在环保安全防护距离1.4公里范围内没有村民住房。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 资金 监管机制
1 社会、经济、环境系统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系统由经济、社会、环境三要素组成,每个要素都是一个自我循环和发展的系统。经济系统的消耗表现为运行中的投入,即与企业产供销各环节相街接的企业成本(市场成本),它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系统运行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为了维持行政、教育、社会保障之正常功能,须征集社会保障税、所得税、增值税等传统意义上的税收(是企业外部的社会成本)。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要求对环境的破坏予以补偿和修复,因此对使用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应予征税。
可持续的生态环境要求人类既能消化环境成本,又能促使环境的发展。基于环境成本而征收的税金应能促使自然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世代替换,既能满足人类消费的需要又不损害地球,既能满足当代人建设幸福生活的需要,又要为后代留下优良的发展空间。
2 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
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集方面。①资金数量少,难以支撑环保工程的正常运行。我国主要依据部分资源消耗量和估算排污量来征税,征税范围较窄,纳税人和资源消费者不对称,许多资源消费和污染环境行为并未征税;②资金的取得缺少法律依据。主要表现为常借助于临时性行政手段和随意性罚款来取得环保资金,使环保产业由于缺少可持续的资金保证而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状态;③企业缺乏主动的环保参与和治理意识,与征税机关讨价还价,不肯交纳或拖欠税收;
(2)资金使用方面。①缺乏环保的专项规划,资金的使用方向无严格的界定,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和项目论证,更缺乏法律上的保证;②资金使用上的“长官意志”导致使用效益低下;③许多项目建设缺乏配套资金或不能及时到位,致使许多环保项目建设中断或建成后无法正常运转。
2.2 对策
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须重构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机制,使其良性循环、再生利用。总体思路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应严格遵循对称性原则。所谓对称性原则,指的是资金的来源与运用上数量和结构的协调状态。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征收资源税、污染税,建立相关基金来支持环保产业,以此促进人类生存的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开征资源税以期对资源予以补偿,促进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为体现“公平税赋”和“重点保护”的原则,所有开发和使用资源的单位及个人均为纳税人,同时,将资源税划分为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区别征税。
(2)对有害于环境的活动课征污染税。主要细分为大气污染税、土地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污染税。征税标准根据污染物的排放量(或资源的使用量)从量定额征收。税率全国统一,但考虑到地方治理污染的具体作用,可将其作为地方税。
(3)建立资源价格补偿基金。即便全面开征资源税、污染税,也无法补偿过去掠夺式开发造成的历史欠账。政府应根据目前的破坏程度及未来资源的稀缺状况,开征资源价格补偿基金(类似三峡工程的水电附加)用于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性开采。
(4)建立环保发展基金。各级政府应在预算中建立环保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本地重大环境整治工程、突发性重大污染事故的处理、区域结合部污染整治、外地区环保援助和赔偿等。这项基金应来自三个部分,即由资源税、污染税提取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和从预算收入中提取一部分。
(5)对环保产业的减免税照顾。环保产业的运行依赖资源税和污染税,它不以眼前的经济效益为目的,而是以未来的生态效益为目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它应该处在产业政策保护的核心层,减免税理应成为财税的出发点。
(6)向国内、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广泛开展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发展合作,拓展资金筹集渠道。
3 资金的监管机制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法规,提高环保资金法律保证程度。首先,应依据《环保法》及国家其他法规,修订《资源税法》、修订《污染税法》、《资源价格补偿基金法》、《环保发展基金法》。其次,修订《预算法》,建立环境保护预算,在各级财政收支中,应单列“环保收入”项(即两税、两金),环保支出项,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再次,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者,应根据《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其惩罚标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2)对促进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责任重新进行定位,这是强化各部门资金监管责任的前提。政府的职能主要是规划、组织和协调,组织辖区的综合治理,协调辖区内各部门的矛盾;财政部门,落实预算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指令拨付资金;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任务监督管理。人大按照公众的意愿,有权从立法执法各环节行使监督权。
(3)建立环保资金专供机构,强化资金使用管理。各级财政部门对环保资金应实行专项拨款、定期报账考核、结余留用制度。在财政部门设立“环保科”专门进行环保资金的使用管理。使用时,先由财政部门将该项资金交付“环保科”,环保科据对环保部门的考核下拨环保资金给环保部门。环保部门采用定期报账、定期考核,年终会同社会审计机构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可由污染治理技术部门颁布,达到预期标准的,结余资金可留用,并给予一定奖励。
关键词: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机制
“2007年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于2008年7月1日在北京正式。调查显示,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42.1分,环保行为得分为36.6分,环保满意度得分为44.7分。①三项指标均不及格,其中两项仅刚过40分和一项低于40分的现实,无疑为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为敲响了警钟
调查还显示,66.9%的公众认为现阶段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比上年增加了3.9个百分点。只有2.7%的人认为不太严重和不严重,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显示公众对当前的环境满意程度急剧下降。②环境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另人揪心问题,尽管环境关系到人类基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尽管环境如此的重要,但是每当人们在做出利益抉择的时候,环境往往是最先被抛弃的问题。从国际环境法的视角,新的国际法理念和制度正在酝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环境中产生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这也是国际法在环境问题上的基本原则。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作为国际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一项新的正在形成中的原则,国内外对其关注不多而且认识也不一致。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关键词“共同”和“区别”。“共同”指的就是所有的国家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这是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区别”就在于每个国家由于有着各自的特性,所以他们承担责任的大小、时间和性质等是不一样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应对气候变化未来国际合作得以维系并取得进展的基础。根据这一原则,国际社会应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2.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人类共同利益已经形成,这必将引起国际法的重大变化和转型。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生态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全球生产力和全球生产总量,使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生态圈里,任何主权国家和个人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享有权利,但同时亦负有责任。③恰如哥伦比斯和沃尔夫讲的那样:“在这个工业产值被视为国家政治权力中一项重大要素的世界体系当中,我们不应期望政府会自愿地限制本国的生产率,除非本国公民大规模中毒,或者本国领土资源枯竭等威胁迫在眉睫。如果说全球性问题确实能刺激建立全球制度的话,那么,这种趋势有可能向更多地导致国际(也可能是超国家的)调整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国家主权和独立的削弱。” ④
自从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关于它的定义一直都是争论不休的。目前,关于“可持续发展”有一个比较权威,接受度也是比较高的一个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⑤这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此定义主要是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 代际公平,主要是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上的合理分配。我们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无休止的欲望而去肆意的挥霍有限的资源,从而剥夺了子孙后代所应当享有的权益。(2)代内公平,主要针对的本代人之间的资源分配。(3)空间上的公平,主要说的就是区域内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分配。
3.集体环境管理机制要创建体现共同责任和共担义务概念的规则和制度,这将严重撞击各国的国内结构和组织,赋予了国内个人和群体和义务,也体现了某种为了这个星球整体的共同福利的概念。
首先,对内各国需缩小国家主权权限以尽生态环境国际义务,如各国需按不同要求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汽油用量等,而这在纯粹国家主权观下完全是国家内部事务;其次,对外各国需服从跨国组织对全球公共资源的管理,例如各国服从联合国的管理,无权对南极大陆提出领土和主权要求;再次,越境生态环境问题使主权国家保护其领土安全的能力受到挑战,从而降低了国家主权的权威;最后,伴随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而兴起的“地球村”意识以及全球化意识,客观上也构成了对国家主权意识的淡化和弱化。
4.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可能促进国际政治体制的变革。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平衡原则下,发展一种利益补偿机制和资金援助机制,让发展中国家能对环境保护得起,不因环境的保护而阻碍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尚需在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解决。
政治是权利与利益斗争的过程,而关系是对各种现象的描述,而这些现象中包括政治现象。由此可见,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范畴。政治和关系的前面惯以“国际”二字,从语法上讲,只不过是一个定语,并不影响他们本质的。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政治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分支。
全球政治这一概念以全球性政治问题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地球上一切国家和地区所有居民的安全、秩序、公正、自由和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揭示它们产生和演变的内在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设计未来全球政治体制的蓝图。⑥全球政治学研究的内容相当广泛,内容涉及各个层面的全球问题,比如说全球环境问题、人口增长问题、全球粮食供应问题等等,其产生的目的也是为了全人类谋福利。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性文件。《公约》确立的原则是在经过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的努力下争取的结果,最主要的有两项,其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过去、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期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应该对气候变化承担主要责任。发达国家应履行《公约》中规定的率先采取减排行动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转让技术和帮助进行能力建设的义务。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当前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同时在发展中也要探索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关键词】数字环保:智慧环保:环境问题
一、“数字环保”的概念
近年来,在数字地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的基础上衍生的大型系统工程。“数字环保”可以理解为,以环保为核心,由基础应用、延伸应用、高级应用和战略应用的多层环保监控管理平台集成,将信息、网络、自动控制、通讯等高科技应用到全球、国家、省级、地市级等各层次的环保领域中,进行数据汇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信息共享等服务,实现环保的数字化 。为了将“数字环保”更好地应用于环保产业的展,需要在“数字环保”概念的基础上,建立包括环境数据中心、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监管信息集成系统、环境在线监控系统、环境应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数字环保整体解决方案,并针对环保部、省级环保厅(局)、地市级环保局、企业,提出不同的业务框架。利用 IT 技术、集 GPS、RS、GIS 于一体,适合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 对环保的数据要求和业务要求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实现对环保业务的严密整合和深度支持,解决“数字环保”领域所面临的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污染防治管理、核与辐射监测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等环境问题,从而提高我国环保信息化水平和监管执法水平。
二、“智慧环保”的概念
“智慧环保”的概念是在“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上提出来的,是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提高环境保护领域中的环境信息通信能力、环境感知能力、环境分析能力以及环境应变决策能力的一种环保信息化技术。“智慧环保”要求在现有的“数字环保”环境信息化基础上,充分的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传感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境保护领域中应用的物联网连接起来,将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系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环境保护管理实行更加精确、及时的监控,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当前,“智慧环保”已经成为新时期环境保护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发展环保的必要性
在信息时代大发展之前,环境监察主要是靠工作人员去现场查勘情况,掌握排污相关证据,在上报部门核实,批准文件,这都需要时间,等到你去处罚排污企业的时候,证据已经流失或是被掩盖了,这对环保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环境各要素的实时监控,并且可以实时传输,如有违法行为,可以立即对排污企业进行执法。这极大改变了以前靠“人眼”执法的管理模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解放了人力资源。
不仅如此,以前的环保工作中主要靠文件记录,专人负责区域,如果出现换岗轮岗等情况,新人就会无从下手,工作会出现临时性的滞后,而信息化技术在这方面是完胜的,无论人员如何轮岗换,只要参阅相关业务系统和应用,马上就可以掌握工作内容,使工作具有连贯性、时效性。
四、“数字环保”和“智慧环保”的区别
目前来看,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建系统、建应用的层面上,没有将环保的业务需求与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导致系统和应用成了“摆设”。不能去解决社会现有的实际问题。
美丽中国,蓝天白云是每个人环保人毕生都要为之奋斗的目标,人们对家园的建设,对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资源,但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去保护可持续的资源就需要更加智能、智慧的环保措施,如果一味的去索取资源不去有效保护,那费力建设的美好家园必将毁于一旦,社会发展的建设不能以无限消耗资源为代价,怎样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需要环保措施与时俱进的改变。“美丽中国”不单是一句口号,其基础是生态文明,形式是环境保护,是人类如何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体现。目前我们所面临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包括大气、水、自然资源等等,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这也是人类发展与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环境保护要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要落实这些目标,又面临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的挑战。二者如何和谐统一,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矛盾。所以发展智慧环保将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矛盾最大化。环保智慧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数字化的信息基础提升到决策化的层次,让数据的获取更加智能化;
二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以及模型和遥感技术,让它们介入到环境管理的决策分析当中去。形成一个环境管理、监察、监测与科学决策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价值就是让环境保护的监测、监管能力更加有效,数据获取更加快速、准确,最重要的是,让这些数据应用到科学的模型中,为最终的环境管理决策分析提供支持。
五、结论
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我国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发展智慧环保,促进环保工作走向智慧化,将是满足环保工作新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企业、民众的共同推动下,智慧环保将得到快速发展,必将为我国环保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技术支持,为民众带来更为便捷和先进的环保服务,真正使科技服务环保、科技服务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高立定. “智慧环保”将助力环境管理智能化[J]. 环境经济. 2015(02)
[2] 王晓东,赵炜,郝军,朱锐,杨春. 以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在内蒙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 环境与发展. 2015(01)
关键词:企业;环保投资效率;内部审计;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科联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0202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环保投资概念。我国的环保投资概念与外国的环保投资概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美国以及日本等一系列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起步较早,其生出一种理论就是“费用说”。具体是指,环境投资就是使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即为了维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社会付出的一些改善和控制的总费用。在我国,也有相似的说法,但是“投资说”是我国概念中的主流。我国学者张坤民为这一说法的代表人物,其认为环境投资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的某些经济活动,在此之中社会中的投资主体,用自身的社会积累资金或是其他手段对这项经济活动进行支付,从而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企业环保投资评价体系构建中,要明确的界定出环保投资的概念,确定其到底为消费观还是投资观,这两者影响着评价体系,彼此之间有极大的区别。
(二)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在环保投资过程中所做出的绩效多少好坏的评价,并且该评价所使用的是投资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和产出的效益之间的比来计算衡量的,这与我国的《企业环境报告书》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有所区别。如果对这一评价指标体系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就无法做出科学的体系框架。笔者认为,只有明确确立适合我国的评价体系概念,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环保投资中效率的总结和说明。
二、基于企业环保投资效率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
(一)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六项基本原则和目标:价值增值原则、战略目标导向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动态修正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内部审计评价体系是由诸多相关的原则体系、组织体系、方法体系等内容组成的,其核心就是方法和指标体系。这项体系的构成是为了保证审计部门的工作活动与企业组织之间的目标相互一致,以此来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实现组织的价值目标。价值增值是一个企业审计活动的归结点,内部审计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提升企业内部整体水平。为此,在进行内部审计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相应的价值增值原则,保证绩效评价的目的、绩效评价指标的体系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需要的增值目标之间三者统一,从而将价值导向原则突出表现出来;战略目标是企业的活动指南,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并且起到引导企业发展方向的作用;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还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无法操作则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内部审计评价所获得的反馈信息,需要对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审核来获得,以此来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行提升,从而增强内部审计评价的工作效率,最终实现其价值增值的目的。在选择指标时,既要保证指标有一定的内容,不要过于简单,还要保证指标有代表性,不要过于复杂缺少重点。同时,要注重其实用性,以此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可操作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概念的基本,当企业所获得的额外利益高于投资成本的时候,企业才会持续进行这项活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当下,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追寻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也要注意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使用的成本以及组织实施所使用的成本费用,如果实施后的成本费用远超过审计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这种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不适用;动态修正原则就是要求企业的审计体系要随着企业战略目标和活动内容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确保企业的审计体系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不是单一不变的,其需要根据企业组织的需求、客户需求的变化等各种因素来进行修改或者扩展。只有对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其才能更好的发挥效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审计结果真实反映出企业内部的情况。为此,审计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指标的定量化。并且定量的分析具有庞大的数据支持,科学可靠,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并不是任何指标都可以进行定量化。此外,定性指标也可以进行合理的定量化。通常,定量指标具有一定的可量化性、具体直观的特点,但是定性指标包含较大的信息宽度与信息广度,因此要对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反映出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最终达到实现公示目的的作用。
(二)环保投资效率与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由于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对这个问题也愈加关注。目前,我国一半以上的环境污染由各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导致,企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成为了环境保护的首要问题。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对企业的环保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由此,企业既要保证自身的效益和利润,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在环境治理和环保投资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使企业的生态价值和企业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为此,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要做到与环保投资效率的相互协调和平衡,在环保节能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对于环保投资效率的概念,国内外皆有研究,但是相关的文献较少,其中有一些与之相近的概念,例如环境绩效、环保投资效益、生态效率,等等。在国外的研究中,GR(I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将能够提供群众信赖的,具有全球共享概念框架且其可持续性报告的框架能够满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进行准确清晰的说明,不管是积极的内容还是消极的内容,都要完整的透露在报告之中。在当前背景之下,企业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需要保证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益,企业的环保投资效益也要符合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的需求。在审计评价系统设计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全面质量管理法、目标管理法,等等。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简单来说是一种因素分析的方法,在企业审计评价中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对环保投资的影响因素进行集中的考虑,进而对企业内部进行合理的审计与评价;全面质量法,要求企业所有的部门和工作人员,以产品的质量为工作核心,加强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在考虑环保效率的前提下,企业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对企业的环保情况进行全面的考虑,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加强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从而满足客户的需要;目标管理法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审计评价方法,这种方法是指企业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为员工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然后要求员工围绕目标展开工作。例如,在环保投资方面,企业可以要求员工在固定的时间内达到相应的投资效率,以此来确保企业的收入和企业生产的质量水平。此外,在企业内部审计评价组织的构建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方面是内部评价主体;另一方面是外部评价主体。内部评价主体是指企业内部对工作人员和各个部门进行考察和考核,通过各项考核来确认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情况并且加以监督。外部评价主体,就是根据企业外部的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工作情况。例如,客户、社会公众,等等。通过外界对企业内部的评价,来对企业内部的工作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企业的审计评价体系要考虑企业环保投资效率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保证环保投资和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之间没有矛盾和冲突,并且以环保投资效率的根本目标来对企业内部审计评价体系进行要求和规定,确保企业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
三、结语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情况,我国企业必须要承担起相应的环境责任。为此,企业可以进行有效的环保投资,既保证了环境责任的承担,又保证了企业的效益收入。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评价系统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环保投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乔永波.企业环保投资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J].统计与决策,2014.11.
[2]闫学文,刘澄,韩锟,卢薏,胡浩,刘祥东.基于价值导向的内部审计评价体系研究:理论、模型及应用[J].审计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