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单位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由苏州市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领导下的省级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多年来,该所围绕太湖地区尤其是苏州市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创新研究,为区域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近年来,苏州市社会经济蓬勃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省属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力度已越来越跟不上苏州市对市属事业单位的支持强度,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加大的趋势。由于同一地区不同单位间在财政支持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该所开展学科重建、加强设施改造、稳定人才队伍的能力持续下降。全所科技投入不足,成果产出不多,社会影响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弱化。
1存在的问题
1.1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全所在编人员共计207人,其中在职人员有99人,占总人数的47%;20世纪80年代,由于所址距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为让在职科技人员能安心工作,招聘家属工40多人,现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为46人,一线科技人员仅为28人,一线科技人员中副研究员为12人,助理研究员为11人,研究实习员为5人,成倒三角形,结构不合理;由于事业经费短缺,职工待遇偏低,1998—2005年未进科技人才,而在这期间退休的科技人才有10名,流失的科技人员有9人,流失的人才均达中高级职称水平,是该所中坚力量。这种现状不利于科技创新,不利于农业事业的发展。
1.2学科设置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相适应
现有作物育种室、现代农艺室、资源与环境保护室和刚刚组合成立的蔬菜研究室4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传统农作物的选育、生产技术和病虫草害的防治等研究工作,虽然近年来积极调整学科,拓展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领域,从传统粮油向蔬菜、园林植物、草坪、瓜果等领域延伸,积累了一定基础,但还未能取得较大科技成果,解决现代农业中难点热点问题的水平还不高。必须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大力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1]。
1.3科研项目层次不高,科研经费不足
目前,国家、省对科研的宏观调整在继续进行,在支持方式上向扶优扶强发展,项目越来越向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省级科研院所和综合性高校集中,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支持方向上向“基础—应用—产业”的链式拓展,企业的参与形成了由下而上的新压力源,该所的活动空间进一步被挤占;在支持强度上向高集成项目倾斜,更考验了项目竞争者的综合实力和群体优势。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作为市级科研队伍要想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难度很大,虽然全所现有在研项目23个,但作为第一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只有2项,其他大多数为市级项目、省农科院基金项目和横向委托项目,科技人员少,科研任务重,使得大多数科技人员疲于应付科研任务,无法形成优势学科,而且传统有一定优势的项目未按照当初按地区设所保持稳定的项目经费投入,有些传统学科由于成果转化不理想,科研运作成本高,很难继续维持,科研实施进展和经费使用同步则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对适应苏州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领域,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也在院科研基金的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但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有些不得不中止。
1.4成果级别不高,转化不理想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发挥出效益的运作过程[3]。“十五”期间,通过全所科技人员的努力,共获各类各项科技成果10项,审定农作物品种6个,成果级别最高的仅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级别不高,获得的成果、审定的品种大多还有待生产实践的检验,帮助农民增收的能力还较薄弱。
1.5基础设施陈旧,科研设备欠缺
由于事业费极度短缺,在千方百计首先满足最基本的开支外,已无力进行科研条件的改善和测试仪器的更新。目前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主要试验设施与仪器,大多为20世纪80~90年代添置。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农业科研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2发展对策
2.1大力实施人才战略
把引进、培养、使用人才作为提升本所科研能力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特别是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建立高级职称人员考核办法、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等一系列人才工作新机制,逐步实现用政策、环境、待遇留人,较好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选拔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出外培训进修、攻读学位、交流考察、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逐步建立起一支梯队结构合理、人员素质较高的科技创新团队。
2.2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支持新学科发展
科研结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科学的原理作为基本原则[4]。为使学科设置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应继续加大调研力度和范围,找准切入点,通过所科研项目基金及相关激励措施,加大科研结构调整力度,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一批新成果,提升知名度。对通过专家论证的新学科,如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地环境监测和安全高效生产技术为重要研究内容的新学科所科研基金应给予持续支持,以谋求更大发展。
2.3多渠道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做好预研工作
建立信息网络,快速准确地捕获有关信息,及时为科研人员提供争取科研项目的有关信息[5]。认真研究省市出台科技支撑计划申报指南,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获得省市科研项目支持;同时,充分利用江苏太湖地区农科所的科研基金、省农科院的科研基金做好预研项目工作,积累一些基础,为今后申报更高级别的重大科研项目做好准备。
2.4争取省市财政对科研工作的支持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使科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科研基础设施能得到更新,先进的仪器能用得上,从而保证科研创新的稳定和跨越式发展。要把科研平台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专项,用3~5年的时间,分年度支持,每年支持经费不少于1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科研条件,以满足今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
3参考文献
[1] 王体峰,杨润清.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重点和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5):216-216.
[2] 陆学文.科研经费预算报账制中存在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9(6):465-466.
[3] 赵颖,风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论观察[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0-342.
【关键词】 科研单位 内部控制体系 必要性 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科研单位为实现其自身改革与发展目标,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2012年11月,财政部以财会〔2012〕21号文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该《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明确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起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重要推手,它对科研单位有效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实现其控制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设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科研单位的持续发展,确保科研单位的活动合法合理
内部控制体系是推动科研单位运转与发展的助力剂,是提高科研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发展不能再依靠国家的全力支持,而是需要通过自身对现有体制的改革,实现由内至外的发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使得建设科研单位的研发、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的范畴内进行,可以防止科研单位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提高科研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有效性。
2、有利于促进科研工作的有序进行,合理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科研工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操作难度,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研发经费作为保障。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真实反映不同科研项目、不同研发环节的资金使用状况及项目进展程度等财务信息,为科研工作人员合理安排、使用科研经费提供合理的决策依据。
3、有利于科研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防范舞弊行为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科研单位告别传统的发展模式,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寻找其存在的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各项资源和资金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公与浪费,避免由于监督不力等原因而产生的舞弊行为。科研单位只有实现发展方式和发展制度的更新与创新,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生存、创造单位价值。
二、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1、科研单位人员缺乏足够的内部控制意识
部分科研单位人员尚未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在科研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甚至部分管理者也缺乏对其正确的认识,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会计工作人员应关注的工作内容,或者认为内部控制体系只存在于单位的一个或者某几个环节之中,尚未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
2、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造成资源和资金的流失与浪费
科研单位的科研经费多数来源于专项拨款,因此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不需要过多考虑资金短缺等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管理者没有综合考虑前一个会计年度的具体情况,没有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进行分析,导致出现预算超支等问题;另外,在使用项目资金时,部分项目支出有随意扩大的情况,导致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与流失,制约了科研单位进行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
3、内部控制体系缺乏执行力
虽然大部分科研单位都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综合来看,其执行力度仍然较低。如科研项目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根据申报的项目合同预算对人员经费、业务经费等进行项目核算;对不同工作内容、工作特点的项目经费也没有进行充分地考虑,只是根据笼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内容进行大致估算,未能将内部控制体系真正落实到位,执行效果较差。
4、内控体系监督机制不严谨
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督机制不够严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监督的时间来看,现有的监督往往都是进行事后监督,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只能起到弥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的作用,未能形成有效的事前预测体系。其二,从监督的频率来看,监督频率较低,往往是根据既有的制度进行定期监督,导致监督的时间范围较短,无法实现全面、实时的监督,影响了整体的监督效果。
三、加强和完善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措施
1、从科研单位内部环境入手,提高管理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认知和重视程度,逐步完善财会管理制度
从科研单位内部入手,对单位的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使得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有新的了解,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
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首先需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单位的资金调度制度、对外投资制度以及重要的经济事项决策制度等进行规制,对科研单位的审计办法和规定进行详细的规定,对财产清查的期限、范围进行规制,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其次,对会计工作制度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要求。对于科研单位的预算制定、会计报表编制等,必须严格按照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定,综合科研单位的上一个会计年度会计数据,并进行合理预测,不能仅凭现有的经验进行预算与决算。会计报表必须符合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与清晰,防止由于会计人员工作失误而造成管理层决策错误,影响科研单位的研发活动和经济运行。只有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尤其是完善财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才能督促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内控执行机制。
2、建立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的针对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方面设置控制方法
科研单位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业务拓展情况、整体风险承受度等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资产风险、运行风险,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波动导致的原辅材料价格、知识产权变动等内外部风险,进行综合性的测评,建立风险评估机制。识别和分析科研管理和研发活动中的各项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对于预算管理控制,应完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相应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对于收支业务控制,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台账制度,做到账物相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的责任,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与工作能力。对于资产管理控制,制定专门的资产管理账目表,对于科研单位的货币资金、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定期进行盘点,加强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对于项目管理控制,应根据项目研发计划,提出立项申请,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规定的立项、审批、研究、开发与保护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流程。对于合同控制,科研单位应加强合同管理,明确合同授权审批制度,确保合同管理规范有序开展,建立财务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科研单位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工作机制,建立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机制,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体系,推动科研单位的经济发展。
3、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建立权责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切实提高科研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为提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科研单位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且适合科研单位发展的绩效评价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和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绩效指标的设定可从工作业绩指标、工作能力指标、工作态度指标三方面着手,形成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权责分明的奖惩制度离不开责任制和问责制,对于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工作内容,应明确相应的负责人且承担相应的职责;对于每位员工,应明确具体工作内容,使其了解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对于没有严格履行自身职责的工作人员,则采取相应的惩处措施。权责分明的绩效考评制度,不仅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明晰自已的职责,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作风,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4、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内部监督与评价机制
为了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执行效果,科研单位应建立与单位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减少人为工作,通过信息科技实现自动化管理,提高内部控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另外,科研单位还应完善内部稽核和审查制度,成立专门的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实施,规定内部监督检查的程序,确定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频率,切实推进内部控制规范的贯彻实施,促使内部监督与评价制度执行到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地维护科研单位的资源,保障资产安全,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高会计工作的正确性,实现科研单位的社会效益、科技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科研单位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从源头入手,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科学性;从适合自身发展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各项控制活动,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推动单位的发展与进步,才能促进科研单位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赵莉: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探讨[J].会计师,2012(12).
[2] 沙沫:关于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营销,2012(11).
一、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特征与现状
1.我国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特征。作为国家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事业性质的军工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军用品的研制和定型军用品的开发研制业务。按照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划分,军工科研单位的业务更多的属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军工科研单位的项目、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对科研生产活动需要采用项目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定型军品的生产项目在立项时其技术状态已经制式化,设计图纸无需做出较大改变,产品的生产流程和传统制造业生产流程基本相同,因此对定型军品生产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相对较为简单。而定型军用品的生产项目,各类军品研制项目由于其研发的特殊性,受到科研生产客观规律的影响较大,在项目的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各研制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较差,成本对象比较复杂,因此对军品研制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难度很大。2.我国军工科研单位成本管理的现状。军工科研单位成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基本沿袭了旧有的模式,弱化了程序和制度控制。尽管近两年国家连续出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种种规范,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这方面依然有待实质性进展方面的突破。随着科研活动不断发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成本费用也在迅速增加,经费紧张程度加剧,成本控制管理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军工科研单位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的成本管理理念先进性有待提升,科研人员不能只负责埋头做科研,以任务达成为目标,不考虑项目的经费问题;军工科研单位的管理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亦不能计划部门只负责制计划,问财务部门要经费而不顾经费使用及管理。第二,企业成本核算不规范致使信息存在失真,根据国家规定,科研项目采用完全成本法进行核算,军品则采用制造成本法进行核算,但是很多军工科研单位将军品纳入科研项目实行完全成本法核算,这样的行为加大军品成本的机会主义行为。第三,军工科研单位在成本管理方面忽略战略成本管理,重点关注生产成本,忽视调研和产品设计、采购等方面的成本,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缺失军工科研单位科研成本的重要部分。第四,企业成本管理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健全,各项考核没有落到实处,影响单位发展效率。
二、加强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已经确定了“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坚持寓军于民,建立健全竞争、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改革目标。随后又提出了“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科研和制造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国防科技人才”的战略指导方针。首先,国家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新型体制为军工科研单位带来了重大机遇,国家鼓励军工科研单位利用技术方面的优势发展民用产品产业,这对军工科研单位来讲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军工科研单位更应该全面的分析识别外部市场环境,结合自身优势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通过价值链与动因分析模式获取竞争优势。其次,国防科技工业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打破了军工科研单位原有的行业垄断地位,国家将军工企业发展纳入市场竞争必然是大趋势,将会有更多的民营主体加入到军工产品的竞争行列,未来军工科研单位将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对成本的控制也将是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关键所在。
三、加强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控制的措施
军工科研单位的成本控制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结合军工科研单位在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坚持战略性原则。军工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不应追求一时的成本降低,也不能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应兼具计划、协调、控制、激励和评价等功能,从企业及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出发,同时站在培育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角度,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制定一整套集战略管理、人本管理、系统管理于一体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方法。第二,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预算调整的制度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控制、预算调整的制度和程序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预算执行的过程就是计划的落实的过程,也是单位目标的实现过程,只有建立在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之下的成本管理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实现。建立预算考评与奖惩体系是预算执行的源动力,预算考评是对单位内部各级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和评价,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考评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发挥着激励、沟通、控制的重要作用,使被考评人明确改进工作的方向,有利于推动单位总目标的实现。第三,因地制宜进行全员全过程管理。因地制宜的进行成本管理是指军工科研单位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必须综合考虑其实际研发及市场环境。因地制宜的要求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框架的构建符合其组织结构,符合其特定部门的要求,符合其科研生产活动流程。军工科研单位的全体员工是其进行成本管理的主体,直接关系到成本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因此应该调动全员的积极性进行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是进行战术层面的成本控制时不仅要降低生产成本,还应该对科研生产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进而实现整个流程全过程成本管理。
作者:徐朝晖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继.《军工科研单位成本核算模式改进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关键词:财务管理 科研单位 措施
一、经济新常态下科研单位经费管理的表现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水平处于L型的走势的增长状态下,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完善的制度基础,从而创造新的增长点。在当前环境下,科研经费管理的旧常态,如“粗放型、数量型、扩张型”等“大水满灌”的管理方式将被淘汰,新常态的管理理念在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将逐步确立起来。科研经费管理新常态的表现主要包括:第一,经费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科研经费配置与管理中的重复、分散、低效等问题、项目的无序竞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在国家层面,2014年《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文件的出台,将分散在约40个部门的近百项竞争性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和基地与人才专项等五大类。在科研单位中,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被科研单位广泛使用,管理信息化程度已成为单位管理水平高低的标杆,以报销为例,如今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逐渐由过去的现场报销转变为网络报销,在规范了报销程序,减轻财务部门工作压力的同时,也达到了提高报销速度,降低错误发生率的目的第二,经费管理更加严格。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用于规范科研经费管理,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这些规章制度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信息化系统在水利科研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一)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现代化、科学化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水利科研单位实现信息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产物,对于水利科研单位而言,能够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采用信息化系统,能够大幅加强水利科研单位的财务数据处理能力和运算速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适应财政体制的改革
近年来我国财务体制改革要求各单位在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整合、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2]。同时,随着财政部不断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科研单位建立动态化、信息化的财务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三)适应科研事业的发展
水利科研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能够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对财务管理的工作水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与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水利科研单位的管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财务工作中的手工操作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单位日益增加的业务量,因此在财务管理中采用信息化系统,是促进水利科研单位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深化对财务关系信息系统的认识
与企业单位相比,科研单位的组织性质、财务管理目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就造成财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普遍认为科研单位的业务单一,会计核算简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实现会计电算化,最终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中 “轻管理,重核算”的现象频频发生。对此,科研单位的负责人必须转变过去陈旧的观念,准确把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投入。ERP的实施离不开单位高层领导的参与和支持,只有管理层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系统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指导财务人员开展信息化建设,从而将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二)完善信息化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为了尽可能减轻实施信息化系统后出现的控制风险,必须进一步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对现行的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整理,对其中存在的漏洞、缺陷进行改进,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将工作重心由过去的会计核算向管理、分析、决策方面进行转移,深化财务管理的层次;第二,严格落实岗位分离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对财务人员操作的业务、核算的内容进行规范,达到减少舞弊的目的;第三,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重点监控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关键业务流程,并对控制文档进行备案,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第四,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科研单位的内部需要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修改,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三)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知识、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科研单位在引入财务管理高级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从而在确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费用的投入。首先,定期开展相关专业培训,提高财务人员使用系统的能力;其次,完善各项激励措施,将绩效管理与自我学习相结合,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并防止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最后,对能力优秀的财务人员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指导企业运用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结束语
信息化系统在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采用了该系统就能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我国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相对较低,在许多地方仍有所欠缺,我们应灵活运用信息化系统中的先进思想,建立符合科研单位未来发展需要的管理体系,将财务管理工作推上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树梅.ERP在科研院所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科学院ARP系统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30-32
[关键词]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063
[中图分类号] F1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125- 03
0 引 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国科学事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国家政府对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固定资产是从事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也是单位规模的直接体现,是确保科研单位研发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国内科研单位大多数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产生的,管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科研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部分单位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脱节,领导层不重视。全额拨款单位因为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实行统收统支。科研单位从事的各项活动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是预算管理的主要要求。只要不超过预算,费用的发生便属于支出的实现,而不管支出对象是否依然在库。如此一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与其单位自身利益相脱离,单位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缺乏动力,也不存在压力。固定资产管理和单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挂钩,领导层也不是非常重视。
其次,和预算管理工作脱节,导致出现反复购置的现象存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固定资产更新与维护工作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目前资产的存量状况,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但目前大部分单位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足,在很多资产闲置的状况下盲目求新,导致出现重复购置的问题,让管理成本有所提高。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够按照科研单位的资产情况审批预算,这也是造成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
最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无法有效执行,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内控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安全的基本条件。若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盲目的进行资产购置,导致资产闲置,降低其利用效率;若没有建立健全清查机制,长期不对单位已有资产予以盘点,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导致资产流失;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模糊,出现资产流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后便不能有效追责。
2 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树立全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科研单位领导必须加强重视程度。单位内部应当选任一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真正强化监管。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头,唯有强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职责,才可以真正实现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科研单位领导属于第一责任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要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从而明确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强科研单位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落实、物尽其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科研单位各项业务的基本特征,建立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计划审批、日常登记、财产清查以及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在管理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有章可循,才能够确保资产管理的高效与规范。
2.2 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机制
其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必须要满足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也应当符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其二,必须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成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清楚的规定相关人员的基本权责,尤其是应当完善资产管理委托、受托责任制度,把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真正落实到人头;其三,应当制定备查登记制度以及定期盘点制度,对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以及盘点工作予以规范;其四,应当制定详细全面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惩罚机制,调动科研单位职工落实相关制度的主动性;其五,制度的规定应当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业务流程描述应当利用图示的办法,有助于职工理解与执行;其六,制度规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对于新环境与新形势,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制度予以修订和调整,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其七,制定执行中必须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控制资产损失。
2.3 强化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在尽可能利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对资产购置预算进行编报。部门预算中资产购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必须要通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以及科技部门共同完成。预算需要在全面调查与了解单位当前固定资产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项目需要以及上级部门预算批复实施合理的调整,通过预算管理组织批准之后再进行上报。预算执行时必须要严格根据预算执行,遇到特别情况时可适当的追加预算以达到科研项目需求。另外,借助于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促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院所本级单位与上级部门应当共享资产预算执行以及存量信息,有利于进行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价,同时还能够帮助上级部门掌握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同时,健全资产年度决算报表填报机制,能够让上级部门与财政部门更好的掌握单位固定资产情况。
2.4 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目前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准确的体现出科研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也无法准确客观的核算与反映科研单位科研业务活动以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成本费用,对科研单位的风险管控,固定资产的管理运营以及成本费用的控制,科研业务活动的管理评估等工作都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说固定资产,根据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仅仅对原值进行核算而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原值体现价值形态。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所以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必然要求,它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相符合。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中,科研单位唯有利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够对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借助于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予以分期确认与分摊。
3 结 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科研单位各部门必须要积极配合沟通,全员参与,全程监管,不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得以高效利用。唯有持续的探索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才能够确保科研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孙琪光.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5-36.
论文摘要:电力体刹改革后,各电力科研单位在身份上由原来的搜术领寻转变为提供科技服务的乙方,立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免争,成乃相对狄立的市场管梢主体,对于奎断行业内部的科研单位来讲,这种改革带来的冲击乏前析未有的。市场化运作对电才科研单位来讲将面临怎样的发展道路,乏非常位得电力科研单位深恩的,因此电办科研单位的市场管铺课翅研究愈发马显出其重要性与紧边性。
电力科研单位要参与市场竞争,首先面对就是如何开展电力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工作。
1产品开发策略
电力科研单位提供的产品是为满足顾客有关电力生产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的需要而向顾客销售的所有服务和产品。电力科研单位主营的“四个中心工作”分别是技术服务、技术信息、技术监千_冷术开发(以下简称“四个中心”),以及相关配套服务工作。“四个中心”是电力科研单位提供的核心服务,是电力科研单位发展的根本所在。
1.1服务项目多元化
电力科研单位服务项目多元化有其自身优势。各电力科研单位结合发电厂的专业分类一一对应地组建了相关专业所,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针对发电厂基建调试、送变电调试,全国各省、区等电科院组建了调试所;针对行使技术监督职能时发现的问题,提供试验技术、事故处理、理化检测及技术培训等多项服务,充分满足了顾客对服务产品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1.2服务项目的延伸
服务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电力科研单位要追求持续良哇发展就要面对服务链的延展问题。围绕电力生产不同环节,提供不同的延伸服务。首先,向电源侧延伸,即向发电厂侧研究服务项目的扩展,可以为发电厂选址、配套设备以及将来生产发电的监控、试验测点的设置等提供前导性技术服务。其次,向电网侧延伸,即向电力输配、电网稳定、售电经济性评价等提供过程控制等。再次,针对环境监测中心、煤质检验、金属材料所等专业所,通过向有关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进人工厂环境、民用设施有毒有害物质、原料的分析、化验和监测等领域,以不断扩大服务市场范围。
1.3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内部营销
内地电力科研单位先后开展管理体系和实验室认可项目等工作,为服务质量的提高、国际认可度扩大做出了管理及技术方面的准备。新疆电科院自2001年起陆续通过IS090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实验室能力认可和自治区技术监督局计量授权机构的考评,挂靠在新疆电科院的各类中心等分别取得了国家和自治区的计量授权证书等,这些资质的取得仅仅表明电科院具备提供优质服务技术和能力的保证,要提高服务质量可以考虑从开展内部营销工作开始。
开展电科院内部营销工作,要把电科院的员工看作是最初的市场,也就是说给全体员工树立一种“我的下一道工序就是我的顾客,从我这里就要把好产品质量关”的意识。认识到每一过程都是增值的过程,严控内部质量形成的过程,为最终产品的形成打好基本的质量基础。电科院的产品是为发供电企业提供服务,这种服务的实体形式是依据服务结果编制的技术报告、证书。新疆电科院可以结合电力技术“服务”这一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结合质量管理“PDCA”循环来监控和提升服务质量。
"PDCA'''',循环中P-Plan策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改进。流程图中1-5过程是P阶段,合同项目的策划阶段;过程6是D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过程7一8是C阶段,项目的检查阶段;过程9一12是A阶段,服务的持续改进阶段。同时过程12的结果作为过程1的输人,进人另一个PDGA循环阶段。电科院服务客户的内部营销工作可以从提升内部员工的满意率着手。电科院的专业所是一线员工,与顾客直接接触,是对外服务的窗口;职能部门是代表院领导向专业所提供“服务”的部门,是对外部顾客间接提供服务的人。而顾客对电科院服务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线员工的服务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要形成并保持一支综合素质一流、服务质量优秀的一线员工队伍,电科院职能部门就必须做好员工的挑选和培训工作,同时在电科院内部营造一种“二线、三线、后勤服务部门”都必须为一线员工提供优质服务这一氛围展开工作。只有为一线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服务环境,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一线员工才有可能将这种“内部”的优质服务通过自己的现场工作,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外部顾客,从而实现服务价值链的由内而外地延伸与增值。如电科院财务部门为了方便专业所员工报销差旅费在不违反财务制度的前提下简化流程,为专业所办培训班提供专人上门收费等方便;工会为出差在外的一线员工提供家庭看护、亲属慰问等送温暖活动;以及日常服务工作热情周到的接待、政策解释等工作。电科院内部建立起尊重员工、服务员工、激励员工的制度,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文化。2007年新疆电科院就启动了“质量是一种道德、一种修养、是对客户的尊重;和谐是一种文化,以礼相待是一种美德,我们崇尚这种文化,这种美德”的企业文化识别与重塑工程,目前进人《员工礼仪手册》的宣贯实施阶段,这种营造内部和谐的意识已经在员工意识中生了根。
2服务定价策略
影响定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定价目标、成本、其他市场营销组合因素。而电力科研单位的服务由于质量水平难以统一界定,质量的检验也难以采用统一标准,因此对电力科研单位的服务定价有一定难度。
2.1服务的定价
电力科研单位的服务定价参照政府定价与行业内部协商定价相结合的方式,即涉及计量检定等省级技术监督局明文规定收费标准的,电力科研单位参照执行;没有收费标准的服务项目,电力科研单位参照相关单位的定价标准,并结合各省区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同时发挥定价主动权,积极参与价格制定工作。
首先由电力科研单位制定各项科技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报主管电网公司审批后执行。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成定价法或目标利润定价法。
当服务成本计算比较容易时,多采用加成定价法或目标利润定价法,这两种方法简单易行。加成定价法是在成本上加上若干百分比的毛利计算出服务价格的一种方法,售价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就是利润,计算公式为:
单次服务价格=单次服务成本x(1+成本利润率)
如基建调试项目报价,根据不同的电厂机组容量、现场情况的复杂程度、需要支付技术人员的差旅费、伙食补助、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等,再测算出合适的成本利润率。
目标利润定价法是参照单位运行总成本和估计的总销售量,根据以往电科院运行成本测算,确定一个目标收益率,作为定价标准,计算公式为:
单次服务价格=(固定成本总额十变动成本总额十目标利润):服务次数
(2)率先定价法
率先定价法适用于技术实力雄厚或服务有特色的电力科研单位。如新疆电科院研发了锅炉飞灰取样器,属全国首创,申请了国家专利,受到电厂广泛欢迎,由新疆电科院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定价,并已委托设备厂家批量生产,在疆内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按质定价法
同样的试验项目、现场事故处理,派出不同级别的专家将制定不同的价格。新疆院有院级专家、西北地区专家及国内同行业知名专家等,项目收费标准也应有所区别。
2.2定价策略建议
(1)完善定价机制
根据不同的合同项目建立不同级别定价机制,项目价格要充分体现不同级别专家参与项目的内在价值,体现“专家”的作用,使资源优化配置;对发电厂容量、管理水平相近,但资金实力不同的同类合同项目实行差别定价;建立定期价格审核和逐级呈报机制,保证价格与市场需求的同向调整;禁止违规实行价格折扣,压价导致恶性竞争等不正当行为。
(2)逐步推进电力科研单位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制度
对于经政府相关部门审批的收费标准,如计量收费,电力科研单位可在实验室收发处显著位置张贴收费价目表,禁止收取任何未予明示的任何隐性收费,特别是跨专业的大型合同项目,如基建调试费用、性能试验费用,也应逐步过渡,进行明码标价。
(3)禁止电力科技服务的回扣行为及虚高定价
合同项目谈判过程中的高额回扣现象,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既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又将导致电力科技服务市场的价格混乱,并最终导致市场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应坚决制止。
(4)发挥电力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的作用
在2003年全国电力科研单位一年一度的年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成立全国电力科研单位行业协会,希望在促进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配合政府和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价格监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之在政府减少行政审批、电网公司市场化运作要求之后承担起行之有效的管理职责。
3服务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
3.1服务的分销策略
分销是产品由生产地点向销售地点运动的过程。分销决策主要考虑在什么地点及如何将服务提供给顾客。电力科研单位和顾客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有三种:顾客主动找电力科研单位;电力科研单位主动寻找顾客;电力科研单位与顾客在双方可达到的范围内交易。电力科研单位一般选址各省、区的省会城市,交通便捷。
电力利研单位采取的分销手段主要是直销,即从电力科研单位直接到顾客处实行面对面的服务。今后可以考澎曾加糊午经营商模式,电力科研单位按双方合同规定,在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某些电力科技服务经营活动,并支付相应的加盟费用。
3.2服务的促销策略
服务促销指为了与目标顾客及相关公众沟通信息,使他们了解企业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刺激消费需求而设计和开展的营销活动,重在促销形式多样化。
(1)利用广告促销
电力科研单位通过在电力行业各种媒体广告,如电力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为主要广告促销媒介。如新疆电科院就多次在《新疆电力》季刊、《新疆电力报》、《中试研消息》上刊登业务广告、资质证书获证情况和科技成果推介等内容,以扩大新疆电科院对公众影响同时促进服务的推介工作。
(2)发挥互联网的宣传作用
电力科研单位与各电力网、省公司有局域网相连接,通过局域网将电力科研单位“四个中心”的职能与最新技术创新形成联动,与顾客形成互动,便于业务接洽与信息沟通。新疆境内电力系统有OA系统、局域网相连,疆内的文件收发、信息沟通可以一并完成,今后可考虑增加技术难题的在线咨询与答疑,以充分发挥网络的省时、省钱、快捷、便利等作用,预计在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信息沟通作用。
(3)组织人员推销
电力科研单位均组建了市场营销部门,配备精通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市场营销组织策划与实施。新疆电科院于2001年组建了市场营销部,专职人员由最初的3人发展成今天的7人,由最初的大家都外出跑市场,到现在结合新疆地域特色,少数民族同志负责南疆片区市场开发,汉族同志负责北疆片区;由丰富社会关系的同志负责新市场的开辟;有丰富市场营销知识的同志负责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各专业所也承担了部分项目的市场开发工作,人员促销工作渐成规模,市场促销工作日趋规范,市场促销人才迅速成长,为新疆电科院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市场化运作的日趋成熟发挥了重要作用。
(4)开展质量文化促销
服务质量是服务的效用及其对顾客需要的满足程度的综合表现,是一种主观感受,是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预期与实际感受的服务水平之间的对比结果,也取决于技术质量和职能质量的水平。技术质量是指服务过程中,顾客从服务过程中所得道的东西,顾客容易感知;职能质量是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的行为、态度、穿着等直接影响顾客的感知。
改制前电力科研单位提供的服务,重技术质量轻职能质量,在顾客心目中形成“技术专家”、”“技术权威”的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市场化改制后,电力利研单位尝试着从服务人员的言行举止方面增加“亲和力”。如采取通过IS09001国家质量体系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体系、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授权体系的认证、认可,向顾客传递电力科研单位面向市场,追求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信息。这些工作还不够,如新疆电科院将质量要求从一般意义的服务质量上升到“追求优质应该是一种企业文化”的高度。服务质量是新疆电科院赖以生存的根基,可以从顾客需求的确认、提供服务的过程、顾客意见收集、技术回访至持续改进整个过程,按照P-D-C一A循环(计划一实施一检测一改进)的程序进行控制,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持续改进。
(5)尝试有形展示
有形展示策略是利用服务过程中的工具、设备、员工、信息资料、现场、环境、价目表等有形物展示服务产品的特性,以弥补服务产品的非实体性所进行的活动。
电力科研单位的技术培训项目即可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免费的示范教学,包括理论与实际操作等环节,由专业老师试讲,学员试听,向学员展示电力科研单位师资力量以及硬件设施;建立自己的仿真实验室,向顾客展示试验、检测、化验过程及效果,起到演示和推介作用,;将以往取得的科技成果、重大业绩、荣誉、专家情况简介、顾客好评等内容图文化,服务承诺标语化,邀请顾客上门参观或给顾客发放有关宣传图册,将电力科研单位的服务实效与文化内涵推介给顾客,加深顾客印象,提示顾客电力科研单位的服务是可信赖的,以期开发潜在顾客,培养忠诚顾客,形成一种长期合作的客户关系。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科研单位防范
1 信息安全的理论概述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系统(包括硬件、软件、数据、人、物理环境及其基础设施)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最终实现业务连续性。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
2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现状分析
在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受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等支持建设的中国国家网格,聚合了高性能计算和事务处理能力,共集成11种应用网格,通过资源共享,服务于科学实验研究,中国科学院“十一五”统筹规划建设的超级计算中心,支持基础研究模拟仿真等高性能计算。科研信息化是我国在信息化时代科研活动的必然发展方向,也是增强我国创新力、立足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重要途径。
2.2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2.2.1科研人员安全保密意识薄弱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认为因素,另外内部人员作案也占10%,这是一组非常惊人的数据,由于科研人员缺乏基本的信息安全保密知识,在具体工作中,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监管不力等现象频繁发生,更没有意识到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更是每个人必须遵守和维护的重要工作;也不了解信息化过程中对应的安全风险,如内部口令互串。
2.2.2网络信息管理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标准
当前科研单位信息管理缺乏宏观的全面规划,存在盲目地追求设备的先进性,从而导致管理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标准。主要表现在:对移动存储介质,移动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普遍存在随意处理各类密级文件、随意使用私人存储介质、随意拷贝文件的现象;数据库标准不统一,致使网络信息数据资源无法流通、汇总,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等等。
2.2.3缺乏针对性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制度
科研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尚不健全,存在不同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多头指导、建设和监督未能有效分离,检查监督不到位,出现问题难以落实到人等问题。这些问题造成科研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技术措施不能到位,出现问题互相推诿等现象,严重影响科研单位整体的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2.3 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人员素质及安全意识亟待提高
科研工作性质决定了对科研人员有很高的保密要求,但是在日常工作中科研人员对信息安全问题还存在不少认知盲区,对网络信息不安全的事实认识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来指导组织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缺乏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法律法规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教育与培训,现有的安全规章组织未必能严格实施等,科研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将导致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3.2信息加密技术及措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随着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化建设正在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现有信息安全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由于安全产品种类多样,其保密要求高,越来越多的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完成处理和交换任务,社会上通用的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其安全需求;急需与之相适应的各类专用安全保密技术措施。虽然目前科研单位已经对加密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加密仍是科研单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3科研单位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尚不健全
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导致政府在该方面的立法尚不完善,加之科研单位组织结构的调整和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当前仍存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叠严重;研究程序比较落后,缺乏严格的信息安全责任体系等问题。相关立法体系及安全责任体系的滞后与空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管理建设。
3 加强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的措施
3.1 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强化信息安全培训
加强科研单位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实现安全保密意识统一规划、规范指导、有效监管的目标。信息安全是人、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其中人是根本,管理是关键,技术是保证。通过普及教育、专业培训等方式,对不同类型的人员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越是对授予较高权限的人员,越要增强其安全意识。
3.2 强化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管理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强化信息安全技术,主要有:
(1)采取指纹、智能卡、网络身份认证(PKI/CA)等多种强认证方式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
(2)采用内部安全监控和审计技术,控制信息出入口,以保证信息的受控使用;
(3)使用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装备使用的密码设备;
(4)采用网络与数据库审计系统,记录用户的使用行为;
(5)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防病毒等多种技术手段,以保证基础网络系统的安全;
(6)采取标识和鉴别技术,保证工作用移动介质的授权使用,统一编码,统一管理;
3.3 完善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针对当前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不完善的情况,政府应当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制定具有前瞻性,能够与现有的相关国际法律、规则相兼容的法律法规,通过建章立制,严明制度,完善科研信息安全管理的信息维护、数据录入、文件归档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做到具体工作责任量化,落实到人,为科研工作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4 结语
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科研单位的各个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引入了更多的信息安全隐患。这些问题严重阻碍科研单位的正常工作,甚至还会造成科研工作系统的瘫痪,直接危害科研单位的信息安全。因此,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强化信息安全培训、强化信息安全技术,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完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加大问责力度、完善科研单位信息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方法,做到正确规避信息安全问题,为科研单位发展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信息安全技术发展与信息安全保密管理[J].保密科学技术,2013,(3),6-7
[2]徐玮晟,张保稳,李生红.网络安全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专家新论,2009(10),50-52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内部会计控制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农业科研单位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农业科研单位是农业科研单位,其具有服务性、公益性以及非营利的特性,农业科研单位需要接受国家相关行政部门与单位的领导和监督。二是农业科研单位主要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来产生具体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因此具有一般企业的经营性的特点,主要表现是为人民的生产与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科技服务。在分析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相关问题时,必须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这两方面的特点来进行,从而有助于我们有效把握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找出健全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对策。
二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单位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观念上的落差
观念上的落差表现是:很多单位领导对没有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即使认识到了,也认为内部会计控制是一项比较简单的工作,无须多费时费力,甚至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设计的很健全,但是却缺乏执行的力度。有些农业科研单位领导在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功能发挥上,认识不一,分管内部会计控制的领导可能比较重视,但是其他领导则不重视,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在初步的设计阶段、规划阶段、执行阶段、监督评价以及反馈阶段,都遭遇种种挑战。
(二)职责分工不清,导致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缺乏效率
现在有很多农业科研单位,在内部会计控制的管理上比较松弛,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业务事项之间没有进行职责划分,比如对科研资金管理上,审批人员、经办人员、保管人员之间没有进行职务分离,或者就算实行了职务分离,相互之间也没有制约机制。从而导致在内部会计控制相关环节的管理上,责任与权不明确,程序不科学不规范,从而使职务重叠乃至越权行事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为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造成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管理工作上的混乱,财务管理失控。
(三)农业科研单位缺乏高素质的内部会计控制人才
人才是任何单位和组织发展的保证。没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那么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空谈。目前在很多农业科研单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人才十分缺乏,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工作无法展开,也无从展开。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工作者,甚至没有受到过正规的会计方面的专业教育,从而导致内部会计制度实际不科学,可操行性不强,内容也十分简单。
三 加强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分析
(一)强化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消除存在农业科研单位的风险,这种风险是必须需要意识和控制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意识,那么控制就变为没有效率的控制。
农业单位相关领导部门,应该经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一些农业科研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或者内部会计制度建设培训班,通过强化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他们对内部会计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对农业科研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二)实行授权批准控制制度,明确内部会计责任
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在内部会计的设计上,应该科学合理,同时对相关工作的授权范围、权限以及程序和内容等都应经过全面的论证。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行使其享有的职权,并承担其业务授权带来的责任,各项会计业务的经办人员应该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职能。
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及完整依赖于会计队伍的建设。会计人员素质是确保农业科研单位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通过对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要支持和监督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力。
(四)加强会计业务控制
会计业务控制是在对会计事项进行处理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与完整。会计记录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会计信息统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第一要做好会计凭证控制:会计凭证控制是会计业务控制的第一道关口,凭证的填制、传递、必须要控制,以保证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原始凭证必须经过授权的计人员的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第二要做好内部稽核控制:内部会计稽核是会计机构本身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进行的一种自我检查或核工作。通过稽核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内部稽核主要在合法性、真实性、财产安全上等方面加以控制。
第三要做好会计账簿控制:对会计账簿就是要从账簿的设启用、记账、登账、对账、结账等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第四是要好财务分析控制:财务分析是以会计核算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有关资料,采用专门的分析法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及时掌握收支动态,对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全面的综合概括,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按照问题的主次、轻重、大小进行筛选,进行归找出其中相互的、内在的联系,做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写出正确的书面结论。
参考文献
只有不断发展林业,才能改善环境,优化资源配置,为人类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林业科学研究是科研人员通过劳动和智慧对林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的探究。我国林业事业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林业科研的全面展开。国家提出科技兴国的政策,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在市场经济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这就要求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管理要不断提高管理观念,优化管理模式,研究新的管理机制,才能不断满足我国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推动我国林业的长足发展。
二、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制定不科学不全面。参与制定科研经费的人员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严肃认真的完成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随意使用科研项目经费,完全不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操作。甚至出现将报销范围之外的开销列入到科研项目经费之中,肆意占用科研项目经费的行为,导致在制定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预算的过程中,不能科学规范的进行操作,制定的经费预算缺乏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审核中,财务人员很难科学全面的认识到各项预算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林业科研单位的财务人员在科研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足,而且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人员沟通一般较少,这就导致很多应该通过的预算不能通过,不必要的预算开支,财务人员却发现不了,严重制约了科研项目经费的审核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国家法律法规在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制定、实行方面没有细致的规范。这就导致对科研单位缺乏制约,很容易造成项目经费在使用过程中不规范,随意性较强,造成国家财政的损失和浪费。林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的制定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全面,而且成本核算的实际工作也必较困难。工作人员不但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突发的情况,更要考虑科研工作中造成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例如在林场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就要考虑工作人员的劳务费、食宿费和差旅费以及专家咨询费。还要考虑水电应用产生的费用、设备折旧、磨损和修理费用、项目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等所间接产生的费用。在林场的工作过程中,还会面临一些客观的不可避免的自然因素。由于天气恶劣、气温湿度等不适宜开展工作,或者机械设备出现问题导致工作无法进行。这些情况所产生的费用,也要全面考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工作复杂而繁重,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国家法律法规,还要考虑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国家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工作方面的奖惩制度也不完善,这就造成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目前国家对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拨付渠道比较多,包括中央财政上的投入,省级各个部门科研经费的扶植,公益性组织的补贴等等。但是不同的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规定上存在分歧,例如,有些单位就允许有招待费等费用支出,有些不允许,在某些费用上所允许的提取比例也要根据不同的项目而定,各个单位的执行标准是不统一的。加大了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工作上的困难,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管理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各个部门所购买的机械设备,均属于自行保管的状态,这就使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信息不明确不系统,而且分散性较大,造成管理部门无法做到统一规划,协调使用。财务部门注重的是设备的购置和开销,只有科研单位才知道新设备的使用效率,科研单位是否确实需要购进新的设备,对设备的应用是否得当,财务部门一无所知。有些科研单位甚至存在片面的追求设备的精良,对设备的使用效率欠缺深思熟虑,这就导致项目经费的浪费,造成管理上的困难。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步调不一致,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没有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没有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作用。在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以后,经费的拨付进度不能满足项目的开展,导致对预算的执行不严格。有些资金实行一次性的拨付,有些资金分批次,由各级政府部门逐级拨付,拨付时间长短不一,这样就会造成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资金拨付不及时、不到位,制约科研项目的进行。
三、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的对策
国家应该加大对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只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才能推动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以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为依托,财政部门要和科研部门协调合作,通力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经费的制定、管理和实行。财务人员要加强林业科研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财务人员只有掌握和熟悉了一定的林业科研知识,才能在林业科研项目预算等工作中,进行准确的判断,使科研经费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国家要加强对林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还应该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各个单位的管理办法,简化科研经费预算、合算等各项工作程序,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加大监督力度,及时发现经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解决问题。要做到多个部门协调合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国家应该将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结合,项目部门要和经费管理部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在科研项目的开展过程中,经费管理部门要做好辅助工作,保证资金支持,尽力保证科研项目进度和项目经费的支出进度相一致。为目前我国林业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最大化的合理使用,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国家应该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化管理,达到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项目经费信息。林业科研单位要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防止出现重复购买设备的情况发生,减少经费的浪费,将经费专项专用,确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项目的管理负责人员要及时通过信息平台了解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这样做有利于监督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支出和使用,防止随意挪用专项经费,而且有利于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