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片段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历史片段教学

第1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师生互动;合作教学

所谓在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是指教师为了在课堂教学上达到教学要求,以教学内容为根本,并且辅助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有效沟通,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那么,具体实施到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呢?本文就这一点做了几点分析。希望能够通过师生互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师生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首先,在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并且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个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的能力,同时,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必然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要求。

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师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活动中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事实上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辅助角色,两者的有机配合,才能相辅相成,教师不能在教学中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必须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样才可以调动起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第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传授学生为人之道的重要方式。古人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职责除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和方法,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争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二、有效加强师生互动的方法

1.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人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没有疑问,就不能产生创新,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比如,笔者在讲甲午中日海战的时候,在课前导入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一段目前争端的时事新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兴趣。学生们在气愤的同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会给他们播放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悬念设置,拉近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也吸引到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笔者在讲授“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时,课堂上有一位学生提出如下的疑问:现在的世界各地还是有许多冲突的存在,那么有没有可能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呢?对于学生的疑问,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做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人类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这样的同一个问题,让他们主动思考,这样,在教师给出答案之时,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深刻的印象。

2.引用故事促进教学进程

教师在探究提高师生互动效率的方法时,首先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之后寻找到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再对讲课语言加以润色,通过适当的方式对课文内容做出精彩的讲述。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懂得把握初中生喜欢生动故事的心理,把教材内容与相关的历史故事结合起来,并且以讲故事的方式调动起学生们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这两节的时候,笔者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出一些与这两节内容相关的故事,然后回到课堂上来交流分享,这样做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纷纷表示要将自己搜集的故事与同学和老师分享,如同学们搜集到与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有“勾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唇亡齿寒”等。通过故事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这样不仅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也提高了的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能力,而且,学生们可以从这些故事中体验到主动学习所带来的成功乐趣,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以一种很直观的形象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许多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力量来增加交流沟通。

历史学科有过去性的不可存在的特点,也具有遗物、遗址这样的具象表现,我们可以引用多媒体,让教材中无法展现的内容形成具体的图像或者画面,让学生闻如其声、身临其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课时,笔者会在课程中用多媒体穿插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段,通过视频的直观教学,深化了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感性认识,看过之后教师在针对电视剧片段与学生一起分析历史的真实背景,使学生形成了自主学习历史的心理趋向。

通过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很明显,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主动去研究,不断探索,寻找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最佳方式,那么,原本稍显沉闷的历史课堂教学就会在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下变得异常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周瑞峰.让初中历史课堂荡漾生命的活力.现代阅读.2012(11)

[2]伍功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现代阅读.(19)

第2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方式

1前言

对现阶段大多数的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关初中历史科目的学习印象,大体上都是枯燥和无趣的。由于没有较为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之上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较为低下。如何应用更加年轻富有激情的教学手段,转换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初中历史教师最为主要和关键的教学目标。有关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研究,就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重点探析课题。

2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导入原则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十年时间的历史进程。虽然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之中,历史科目在升学试卷之中占据的分数比重有限。但与英语、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理论性探究科目相比,更好的掌握和学习初中历史的相关知识内容,对于初中在校学生来说有着同等重要的教育意义。近年来受到广东省教育局素质教育政策内容的影响,广东省多数初中校园之中的历史在职教师,开始不断改革创新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力求能够在短时间内逐步提升历史教学的成效。将历史故事更好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就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产生的。

3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

3.1通过历史故事导入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教学开端教学内容的导入效果,有时能够对整个历史课堂最终的教学效果起到直接和明显的影响作用。如果能够在导入历史教学内容时,最大化地吸引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注意力,将帮助教师全面优化整个历史教学课堂的活跃度。因此,历史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历史知识之前,就可以通过利用历史故事,为历史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比如,当教师要为学生讲解历史上有关商鞅变法的教学内容时,就可以通过例举讲解《芈月传》之中部分的故事片段,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实践教学的课堂之上。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分析《芈月传》之中,与商鞅变法实际历史史实不相符的地方。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同时,也更好的加深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印象。

3.2利用历史故事讲解教学难点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文化大国,初中历史课程之中需要同学记忆和学习的教学难点多种多样。通过在历史教学课堂上,难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之中适当引导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更好的突破教学之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案例如下,当教师为学生讲解到有关殖民地和封建设备的部分历史知识内容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殖民地与封建社会的实际内涵。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讲解我国清代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简短历史故事。通过历史故事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历史概念生动形象化,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理解起主要概念的基础之上,背诵和记忆相应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效率,也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3.3历史故事导入与课后习题训练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课堂的课外拓展和延伸。布置高效有趣味性的课后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当学生对于历史史实内容的学习出现误区和质疑时,也能够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学习任务的方式,更好的理解重点的历史学习内容。比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过清展史的教学内容过后,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时间总结出清代的整体历史发展脉络。学生通过总结清朝从入关到封建王朝土崩瓦解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理顺清朝各个专治统治朝代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之上,同时总结朝代更替的历史发展故事,能够加深初中生对于每个朝代中重大历史事件学习认知印象。学生在积极投入完成历史课后学习任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点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成了故事发展脉络的阅读。往往在阅读总结完历史故事发展脉络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相应的历史知识点,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4结论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对于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穿插性较强的教学科目。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上的结合应用,除了具备显著的教学优势以外,也有着较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导入原则。只有相关教育工作人员能够在遵循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基本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之上,选取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参与历史教学的注意力,将历史故事的教学作用贯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4):136.

第3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兴趣

一、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初中历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了解、认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却存在学生不愿学、教师不会教、历史成绩不尽人意的现象。曾经有一个初中毕业生说是被炸死的,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现象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很多学校都因为历史课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少,因此对历史教学不重视,将精力用在语文、数学、外语上面,即使上历史课也是走过场,将教材读完就了事,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形成了历史的概念,像张飞杀岳飞的事屡屡发生。原因主要还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尚存,教师、家长都希望学生在中考中考出好成绩,以便读重点高中,忽视了历史对学生的人文修养作用。

(二)初中历史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师不是专业教师,而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任的,这些教师对于历史教学没有时间做好充分准备。有些学校的历史教师甚至是数学、物理老师兼任。其实,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知识,更要有深厚的文学知识,能够在教学中引经据典,联系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名人来加深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印象。如果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然后让学生记住重点,学生就不会产生兴趣。

(三)学生学习历史课情绪不高

如果学校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又不能吸引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情绪入会受到影响。他们不知道历史作为人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成长的影响有多大,只知道反正以后考试不考它,不学也不要紧。抱着这种态度,很多学生上历史课要么看杂书,要么写作业,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

我国古代的历史一直和语文捆绑着学习,像学生启蒙之后,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这其中就包括了《春秋》、《左传》这样的历史名篇,其中叙述历史事件都是散文体,比现在的教材有趣得多,因此古代学子只要读完儒家经典,基本对古代史有详细了解。

二、初中历史知识缺失的危险性

初中历史如果没有认真学习,不仅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概况一无所知,还可能对以后的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更谈不上爱国、爱人,做一个真正有情感的人。如果初中历史没有掌握,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就会感到吃力,尤其是对于那些专门学习文科的学生,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基础没打好学起来就吃力,而那些理科生或许从此后就没有机会学习历史知识了。

我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如果历史知识不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吃力,而语文是提高人文素质、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

因此,初中历史知识的缺失不仅影响人的人文素质,还影响人的审美能力提高。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只要提高了学习的学习兴趣,用不着死记硬背,我认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学校要重视历史教学

学习历史主要是学习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一代人连自己的祖先都不清楚,怎么指望他们爱国家?只有熟悉历史,知识我国历史上曾经的辉煌和苦难,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当前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决不能因为考试分值小就放弃学习,而是要将历史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

(二)要配备专业的历史教师

历史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像纪连海那样善于诱导,把历史课当作故事书来开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经验、教训和时间来反映历史。有个教师在教学“文成公主入吐蕃”时,不是直接按照教科书,而是通过唐太宗考察求婚使者的传说故事,联系名画《步辇图》来上的,这就是备课下了功夫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在上历史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将一些优秀的历史剧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也可以将一些具有明显穿帮的影视剧拿来让学生挑毛病,特别要让学生谈学习的感想,体现历史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

(三)改进历史教法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法比较单调,而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时期,让他们学那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和他们的心理发育不相符。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整合教材,要抓紧学生心理,通过故事来反映一段历史,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曹操、袁绍、董卓这样的历史人物就有深刻印象;读过《水浒》的人对于宋徽宗、高俅、蔡京这类历史人物也印象深刻。如果通过李煜的词来学习宋太祖建立宋朝,通过陶渊明的诗来学习东晋历史,就比直接学习更加有效。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关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就是绝不能与主课争时间,加重了学生负担,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4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第5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探究式;情境式

本文以初中历史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尝试就如何优化历史学科教学策略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讨,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学同仁在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上,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直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都是机械死板、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解历史教材上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意义等,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死板记忆,这种陈旧、落后且弱化了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更多的只是为了应付历史考试而学习,这也就使历史学科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想实现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我们就要改变这种僵硬的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学习《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中“丝绸之路”这部分内容时,我依据本节知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把课堂学习权力交给了学生,并提出了以下几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1)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是怎样的?(2)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你认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今天可以开发哪些新的价值?(4)如果回到汉朝,你又是一名西域商人,在长安开一家西域商品店,你会卖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在对课本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和探索,最后陈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我通过让学生经历对与教材内容相关历史问题的探索过程,一方面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凸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丝绸之路”这一历史专题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历史,记录的是人类过去的活动,这些活动既不会重演,我们也无法实验。所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想使过去的历史现象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清晰、具体的表象,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即利用口头语言的讲述显然是难以实现的,这时就需我们采用有效手段创设一种具有生动逼真、形象直观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在情境的凸现下变得更加真实、逼真,以此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维新变法运动”中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革命壮举,我们就可利用集图、文、声、像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将涉及这一情境的影视片段呈现在学生面前:失败,谭嗣同下定决心不逃走,而是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人。他用煤屑在狱中的墙上题了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行前,他在囚车中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学生对谭嗣同的革命壮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同时也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总之,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制订研究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策略,并依据历史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恰当合理的选用,如此,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第6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36-02

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来说,历史这门课程本身没有语文,数学,物理等等其他课程的重要,以及在中考中占据的分数也造成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忽略。而且,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因此,新课改这样重大的教育变革,就是针对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许多针对性的策略进行解决。

一、初中历史教学举步维艰的原因

1.学生及教师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教师影响以及本科目所占的比例,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主科与副科之分,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不仅仅把历史作为一门副科,更是把它打入小三门的队伍之中。在这样的学习与教育理念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加降低了对历史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历史课的代课老师对于学生历史学习不给予硬性的要求,就是担心因为历史这样的副科影响到其他主科的学习。同时也是受中考中历史科目所占比例的影响,在历史的课时上也进行了压缩,更使学生降低了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完全脱离了国家的开设历史课程的初衷,没有任何科学可言。因此,针对学生和教师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应该进行一些整改对策。

2.缺少历史教学氛围

历史课程开设是建立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应该充分重视历史氛围的培养。而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却没有任何历史气氛而言,历史课程开设的服务宗旨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久而久之,教师也失去了让学生了解中华光辉,文明的中国历史的积极性,进而也会失去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某个历史时刻中出现过什么样的人物,以及自己是从哪个年展过来的等等近现代史的机会。在没有任何历史教学氛围的情况下,是绝对不能够发挥历史使学生明志的作用的。因此,历史教学的氛围对于学生的熏陶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涨

可以说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只为“中考”二字服务。中考中历史课程占据的地位是微乎其微,有些学生认为即使历史学懂,考试满分也在中考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唯有数学、语文、英语才能决定中考的成败,因此,有些学生抱着这样的态度,在历史课上甚至在学习语文,或者在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怎么起到历史想要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怎么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何提学生的历史成绩。而且,历史课上大部分是教师的口头描述,没有提问,抢答等这样活跃课堂氛围的环节,更加使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

4.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当前,特意学习、研究历史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因此,能够胜任中学阶段历史教学的专业性较强的老师也变得紧缺了起来,所以,学校内部会私自进行老师的调配,完全不注重教师是否有该项课程的专业能力。例如,有些以前带英语课的教师,由于历史教师的短缺临时代授历史课,那么此时,教师所带出来的学生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因为这样转行过来的老师是完全依照教师的辅教科书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这样教师没有任何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的前提下,吃不准难点,拿不住重点再进行教学必然会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那么,以上就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的具体原因分析。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整改对策

1.平衡中考制度中各科所占分数比例

想要真正将以上的这些教学缺点剔除,那么就需要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进行重点的整改。所有的这些弊端,以及教师或者学生观念上的误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中考引出的结果。因此,对中考中各个科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应该进行一个平衡,不能让历史与数学语文形成主,副之分,并且在比例上落差这么大。应该以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为基准,拉小中考中各科目之间的不平衡,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2.通过历史纪念活动的开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有效开展各种具有主题意义的有关历史的活动。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许多历史影视片段,在节假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可以针对全国的中学生举办一次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主题意义较强的历史交流活动。通过这些各种各样的活动逐步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对历史的探索兴趣。让学生通过历史的熏陶变得更明志,更有涵养。

总之,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要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及时的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及时的进行反省,从而采取更新的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改革。顺利的将新旧教育方式进行一个成功的交接,通过这种交接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因此,对于初中的教师来说不应该再把精力放在教材那些具有局限性的知识上,而是应该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学生如何能够重视起历史这门课程,并且以最大的兴趣去了解钻研它,在中考中拿到好成绩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苗登.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08,(S1).

[2]李翠华.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24).

第7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趣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构建时期。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模式,打破以老师为中心的旧思想。要创新教学方式,强调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空间比较活跃,想象空间更为丰富,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敢于质疑,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课堂,让学生乐中学习

在新课标教学情境下,历史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放弃过去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要结合课本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吸引到直接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例如在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及文献资料,先让学生漫谈“你所熟悉的武则天是一位怎样的皇帝?再提出“贞观之治”的局面出现在谁统治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治世局面?把问题留给学生,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根据播放影视片断及文献资料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材和课程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手段创新上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道德修养、教育教学水平等。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真正做课堂主人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对学习历史的目的性不明

确,不能引起足够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如:在教《第二次》一课中,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第二次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的继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让学生相互讨论、总结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最后给予纠正总结。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历史中来。

参考文献:

[1]赵洪娟.历史学习动机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1).

第8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历史课;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断得到应用,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更是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所能比。只要我们将信息技术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带给我们的资源优势,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享受学习历史的快乐,感悟历史的价值,就一定能提高课堂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和增强知识保持的持久性

1.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初中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软件的恰当运用,可以赢得更为有效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授理论性较强、头绪较多、关系错综复杂的复习课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我们可以在短短一节课内,把要复习的线索、历史知识结构体系,一些教学的难点、重点,热点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很快理清思绪。这样,学生就会对所要复习的内容理解得更深透,还能有充足的时间展开更有意义的讨论,把学习搞好。如学习郑和下西洋或“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航海家哥伦布的航海路线,单从课本上很难说明,如果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把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有机的排列组合起来,就可以逼真地演示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使历史的时空性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2.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特点,历史学所要认识的是人类社会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它无法像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那样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历史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点对中学生来说恰恰又是最困难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呈现给学生的多半是书本上的文字表述,对于南方的学生很难想象古老的长城,但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这一状况。多媒体教学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让历史知识通过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质,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更加直观化,富有感染力。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促进积极思维。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在对知识的认知上,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起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增强知识保持的持久性。有心理学家围绕着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的途径做过一些很好的心理实验。这些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但更多的是依赖于视觉和听觉。作为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有独特的功能,它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可以让学生来用手操作,多种感官汇集的刺激就会使他们获取更多的信息量,比单调没有任何趣味地去听老师讲课要好得多。信息和知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息数量的增多,就表明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心理学家还另外做了一个实验,就是关于知识如何才能达到记忆的持久性。结果发现,在交流过程中通过自己所说内容最容易记住。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些正是多媒体技术的所长。因此,从这一点上来说,不断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利于知识保持的持久性。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1.有利于分层个性化教学内容的充实。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学件”或构建“资源库”,让学生在掌握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自己的学习。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合理设计学生学习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料、设计问题,设置相关链接或热键,留给学生自、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各种活动。学生们浏览完知识之后,如要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则要接受知识的挑战,检查其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合格才能进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否则重新学习。如在学习过程中碰到问题,则可以通过按钮或进入网上聊天室与老师、同学通过聊天的形式解决。进入练习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内容多样的练习,让学生有选择地在计算机上完成,而且教师还可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不同,在练习中设计坡度,学生通过一关后进入下一关。

2.有利于实施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我们应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性,我们要注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和加强个性化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两者有效结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操纵计算机来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选择。这种教学模式下,按照不同学生的不同初中历史的学习情况,进行有差异的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教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辅导者、促进者。在计算机辅助下的分层次个性化学习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使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发生大的改变,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根据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德育情景,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以达到内化学生道德情感的思想教育效果。如讲“”这一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的巨大危害,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在讲授“”时,用大银幕播放一段电影《甲午风云》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轻而易举的使学生理解了当时的情况,达到了激发学生爱国感情和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又如讲《抗击外来侵略》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的有关影视资料,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片段剪辑,虽然时间不长,却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不仅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而且可以总结出向英雄人物学习的内容、要点。

多媒体技术还能使历史教学由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总之,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的备课实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地提高,有利于发挥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只要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地、更多地融合进信息技术,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乐莲.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小学电教,2005(12).

[2]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6(2).

[3]孙杰远,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第9篇:初中历史片段教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4-0078-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并能给出自己的解释。”这指出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并能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根据教学实践,以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为例,提出以下几项运用史料进行教学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中本身包含很多史料,并且以直接史料为主,间接史料也经过了史学家的论证,比较可信。对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史料,有的教师有时间就讲,没时间就不讲,这是不可取的。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定的,具有典型性、启示性特点。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把史料融入到教学中,帮助解决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从史料中读取有效信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关于井冈山地势险要的一段文字资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当时为什么要去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二、精心准备,适当补充课外史料

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是论从史出,而历史教材由于篇幅限制,教学重难点并不是都有史料来说明,因此显得不那么完美。所以,教师应精心准备,适当补充课外史料,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历史。而补充史料,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史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另外,对于一些知识,单靠教师讲述,学生难以全面认识,教师可以依靠补充史料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上文所述“井冈山地势险要”的资料还显得较为单薄,若多补充一些,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认识。笔者就补充了如下史料:“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介于湖南酃县和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四县之交,总面积约四千平方公里。大革命时期,这几个县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和农民自卫军,群众基础比较好;山由的茨坪、大小五井等地都有水田和村庄,周围各县农业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上述史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井冈山地区“革命基础较好”这一有利条件。

三、结合教材,重视图片、视频史料

初中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有很多历史人物画像、名胜古迹照片、地图等。灵活运用这些史料,能形象地补充教材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它能解决传统历史教学单一传授上的一些问题。如播放含有大量历史信息的影视资料,使学生身临其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选取了有关“”的影视资料,播放给学生看,其中“飞夺泸定桥”一段,战斗场面激烈,人物演绎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给学生播放的视频资料,需要进行一些技术剪辑,将最有价值的片段呈现给学生,而非笼统和不加选择地播放。

四、注重多元,探索微课与史料运用

当前,微课的出现和使用,正在改变历史课堂,而利用微课呈现史料将成为新的亮点和趋势。所谓微课,就是以5分钟~8分钟的“微视频”为载体开发出的新型课程资源,诞生出“微课程”。史料呈现的方式日趋多元,除了传统的挂图、PPT等,微课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微课时间短,内容精练、浓缩,对于呈现一小段史料非常有帮助。史料的运用本身就需要简洁、明了,而微课既有图片,又有声音,还能辅以动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克服传统史料呈现时有时会“连篇累牍”等弊端。因此,教师还要积极探索微课方式下的史料运用。

五、总结与思考

(1)史料教学要有度。初中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史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能忽视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其中的历史知识是无可取代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图片、视频等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但不能过多地使用史料,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材。教师应结合教材,适当地运用史料,不能喧宾夺主。

(2)史料选择应慎重。史料教学中选择史料是关键,教师如果滥用史料,会加深学生的阅读负担。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结合教学重难点合理取舍,选用直观形象、典型性、启发性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史料的选择要慎重,需要斟酌、筛选,务求接近历史真实。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史料,或者只作为印证的工具,有时会误导学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史料运用要分层。史料分析需要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需要较广的知识面,所以史料选择应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学生可以选择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选择理论性强、原始的史料;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高年级注重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分层对待,有助于充分发挥史料教学的作用。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准确地运用史料,能增强学习趣味性,给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也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