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验;兴趣;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57-03
“我们听了,就忘记了;我们看了,就记住了;我们做了,就理解了。”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这句话足以说明了亲身实践的重要性,因此体验性学习才是真正地学习。下面谈点自己的实践。
一、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体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
的东西,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态度,不仅有利于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极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一般而言体验与兴趣成正比,兴趣越浓,体验越深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走近学生,换位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生认可老师,这是最起码的一步,一旦学生认可了你,也就认可了这门学科。很多学生对科学不感兴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课程本身,而是老师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方法的呆板。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除了理念更新和方法灵活外,最主要的还是多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什么?想什么?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
2.趣味引入,培养兴趣。青少年往往好奇心特别强,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些趣味实验。
案例:如浓硫酸遇水放热的趣味实验:将温度计伸入浓硫酸中,拿出之后(温度计下方仍留有浓硫酸),转移到投影仪处,观察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马上显示从室温攀升到40℃以上。学生带着恐惧,好奇讨论起来。为什么温度会上升?(当教师提示,空气中有水分,同学们都想要试着来解释这是为什么)当温度计下方的浓硫酸滴落时,同学们都很紧张,这时我将事先垫在下方的餐巾纸打开展示给大家时,一片哗然。“这么多洞!”“黑忽忽的!”“怎么洞越来越大了?”浓硫酸的脱水性自然引出。
评析:在课堂上多做一些趣味实验就是很好的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必然会事半功倍的。从而就很容易让同学自觉的去体验科学的知识和技能。
二、通过情景设置引导学生的体验
体验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可以说任何体验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学习时的烦恼、快乐、讨厌、认同、成功感都需要一定的情景,情景的设置是我们科学所不可缺少的。
1.问题情景,切入体验。在实践中可以通过问题设置作为体验性学习的切入点。但是我设计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感受教材,交流看法、讨论问题、尝试回答、分享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所以我设计问题时更注重过程。
案例:如密度是科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不少学生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常常会产生某些误解,如认为“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体积的增大而减小的”,“在某一物态下物质的密度是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物质的密度是随着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质量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1)。
A.如图是a、b两个铜柱,质量哪个大?
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质量有关吗?
D.可得出什么结论?
(2)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体积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2)。
A.铜柱哪个体积大?B.a与b的密度是a大吗?
C.同种材料其密度与体积大小有关吗?
D.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关于物质密度与物置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3)。
A.图种的物质的密度变化了吗?B.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关于物质密度与物体状态有无关系的辨析设问(图4)。
A.图种发生了什么变化?B.什么变了?
C.什么没变?D.物质的密度改变了吗?
E.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发生物态变化时,如果物质的质量不变,其密度会改变)
(5)总结性设问。
A.用怎样一句话概括上面四个结论?B.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评析:通过的问题一步步深入,学生的体验也逐步得到深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2.巧设比赛,强化体验。即通过一定的趣味性比赛,创设出较好的学习氛围,体验快乐学习的过程。
案例: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两个同学比赛顶铅笔,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蠃了。从而请同学自己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蠃男同学?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呢?
评析:比赛尤其是以弱胜强、以小胜大的、以少胜多的比赛更富有了趣味性,就更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深入研究打好了情感基础。
三、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学生的体验
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指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参观、调查活动。研究性学是课题研究,旨在遵循与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结合起来,真正的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与经历,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活动中他们会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并积累一定的感性认识与实践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历史、人文、风俗、特产,以及社会问题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我们选择一个课题是《家乡的土特产──萝卜干的制作过程的调查研究》,先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再通过课堂展示与交流,学生不仅获得了很多很多课本与课堂学不到的东西与能力,而且在研究过程中更深刻的感受与体验到学习科学一定要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劳动人民的节俭、勤劳的品质产生共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和科研意识。具体如下。
(一)分组准备,布置任务
1.分组:以4至5人为一组(可按家的远近为依据,以便于研究)。
2.取组名:让学生为自己的研究小组取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名字和写一句座右铭。如:冲锋组、栋梁组,前进组等。
3.调查研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回家去调查做萝卜干而后写出制作过程、问题研究和心得体会。
(二)课堂展示,讨论升华
1.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及时适当的调整课堂节奏和讨论的问题。(1)请用简洁的词组概括萝卜干的制作过程。(2)请问鲜萝卜是晒干点再腌好,还是直接腌好呢?为什么?(3)依你的口味,盐放多少?盐有何作用?如果要粗略的测定萝卜干中盐的含量,你怎样测定?写出简单测定过程.(4)为什么在腌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产生呢?我们把它叫什么过程?最后,老师还可问在调查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2.实例分析。师生共同体验典型性成果的成功与不足,并从中学习及巩固有关的科学知识。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的反馈程度,适当的把问题进行展开,让学生进行思考。具体要求如下:先请学生通读两实例,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每则实例的优点和需改进的地方,并让同学讲讲他更喜欢哪一则及理由。这个过程是非常自由的,关键要看学生的反应情况,如情况较好的,问题可以再升华。比如说:每则实例举的问题与讨论你有什么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果请你来设置问题你会怎样设置?又会怎样解答呢?
实例一:(2班栋梁组)
(1)萝卜干的制作过程。A.选择优良的种子。B.将土翻松,再把选好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地上,并撒些钾肥。C.等到叶子长出3至4片后,把萝卜排列紧的地方,拔掉一些萝卜菜。D.等到萝卜长大后,选择较大的萝卜,洗净再用。E.切萝卜时,最好横切,切成片,切时也要注意均匀,不能一块大一块小。F.切好后,在阳光下预晒几日,不得晒得太干。G.晒后,就用盐腌,注意在腌时,要边放萝卜,边撒盐,而且撒盐时要均匀,以防止腌好后的萝卜一处很咸,一处很淡。H.等大致腌4至5天后,在拿出来晒,这样,美味可口的萝卜干就做好了。J.进袋储存或放于干燥的缸中并封口。(2)问题与讨论:A.如何选择优良的种子?B.为什么要翻土?钾肥有何作用?C.萝卜紧了为什么要拔掉些?(3)问题自我解答:A.饱满的种子。B.翻土有利于保持土壤空气流通,含氧量多些。钾肥有助于萝卜菜杆坚挺些。C.能使剩下的萝卜长的大些。
实例二:(1班冲锋组)
(1)制作过程。A.选材:要选择颜色洁白,形体粗大,且没有空心的萝卜。B.腌前准备:把萝卜洗净切成均匀的条,接着就可以进行腌制。C.腌制过程:切好的萝卜不能马上拿来腌必须晒上1至2天之后才能腌,腌制容器最好是一只较大的缸,先在缸底铺一层1分米厚的萝卜条,再加适量的盐,再铺同样厚的萝卜条,依次放好,且每放一次盐都要用脚踩实,然后在上面压上重物。D.晒制过程:大约过4至5天,在缸里就有许多的水,就可以把萝卜条挖出,进行晒制,通常如果天气好的话,要晒4至5天。E.配料及保存:每斤萝卜干可加红辣椒一两,菌香粉半两,加花椒、丁香和防腐剂少许,层层渍入缸中,装满缸并压紧,最后注入白酒及红塘半碗,并加盖密封。经过15至20天,香气扑鼻的萝卜干就制成了。F.保存:萝卜干制好就需要用密封的袋子装起来。(2)问题与讨论。A.为什么切的萝卜条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呢?B.新鲜的萝卜条为什么不能马上腌?C.为什么在腌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水呢?(3)问题自我解答:A.因为太粗盐难以渗透,且不易晒干;如太细晒好后就非常细了,太难看。B.因为新鲜的萝卜条很脆,马上腌,脚一踩易踩断。C.因为大量的水分都被腌出来了。
3.课堂讨论、展示及研究的结果。大部分同学认同了制作萝卜干的过程及注意点,具体如下:(1)种萝卜:A.选种要饱满无虫害B.翻土要翻松C.钾肥要施足D.种子播下要轻压一下土壤;(2)拔萝卜;(3)选萝卜:要选择个大,且无伤疤的萝卜为佳;(4)切萝卜:要切的大小均匀些;(5)晒萝卜、腌萝卜:要求在一星期内晒和腌循环2至3次;(6)配萝卜;(7)存萝卜:要放入干燥的袋子或坛子密封保存。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我允许他们保留意见,并鼓励他们可以继续去调查比较研究,争取有更好的方法,做出更好的萝卜干。
(三)理论实践,品尝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对萝卜干的制作过程再实践,萝卜干做好后,大家再召开萝卜干品尝大会,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总之,体验是伴随着积极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符合教育教学的本真。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到了提高,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范围和领域渐渐扩大,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甚至旅游外交在民间及国家交往中也占据重要角色。《旅游法》出台以前,旅游业的体制漏洞较为突出,传统跟团游的市场相当混乱,游客的合法权利常常得不到充分保障,满意度普遍较低,引起了我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和学术界的关注。经过30多年的酝酿,历经多次审批,《旅游法》终于在2013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旅游法》作为国家大法,使我国旅游业有了专门的法律保障,但其实施与落实效果如何,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等,仍有待于实践检验。《旅游法》虽然明文规定了旅游相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但该法的落实,在对旅游市场及旅游活动等方面的调控中,是否对游客满意度产生了影响,以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旅游法》颁布至今,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游客、旅行社、旅游业、导游的影响等方面。其中,对游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客合法权益的保护,对集中体现其实施效果的游客满意度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在旅游市场中,旅游经营者提品和服务、游客购买产品和服务、游客的满意度高低等是衡量旅游质量的重要标尺,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
鉴于满意度本身的主观性,大多定义都是重复和模糊的。符全胜认为,保护地的游客满意是游客对基础设施、环境、风景以及服务项目等进行旅游或游憩活动时的感知质量与预期间的差异,当感知质量达到或者超过期望时为满意,反之则不满意。陈淑君、赵毅认为,游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达到之前的期望值时才表现出对服务的认可。田金霞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到目的地后的实际感知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
游客满意度本质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如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游客自身因素。郭燕等认为,游客对景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可进入性、讲解服务、旅游安全、环境卫生、游客容量、管理服务、观景设施、购物及娱乐、旅游资源吸引力和门票价格的质量感受等。王晓丹等根据期望―差异理论发现,影响游客满意的因素不仅包括旅游地的设施和软件服务因素,还包括游客的个人因素,如身体素质、文化背景、职业、消费水平、感知期望和先前经验等。
鉴于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相关测评也是多维的、动态的和难以量化的。靳书芳和王淑华指出,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能敏感地反映游客满意状态及存在问题的指标的有机构成体。为了准确地测量游客满意度,在从流程的关键环节中筛选反映游客满意度的因子时必须遵循因子敏感性、内容代表性、范围全面性、指标可测量性、数据效用性和体系稳定性等原则,以构建测评游客满意度的指标体系。
(二)《旅游法》研究综述
《旅游法》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在对游客的影响研究上主要集中于游客的合法权益,认为它使游客的基本权益得到了法律保障。蔡振京认为,《旅游法》从立法上明确了旅行社虚假宣传行为的非法性,保护了游客在实践中的合法法权益。史秋霞从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方面肯定了《旅游法》对游客、旅游安全及权利救济的保障。张丙英就有关游客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条款进行了分析,肯定了《旅游法》的魄力。刘莉在全面分析了《旅游法》中涉及游客权益的条款,对游客的权利和义务间关系作了详细说明。
《旅游法》中旅行社的条款方面,旅游购物和自费项目的限制规定对旅行社冲击颇大,打破了旅行社传统的经营模式。戴学锋对“低团费”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当前团费价格上涨是价格正常回归的结果。胡抚生剖析了《旅游法》中关于旅游价格监管的重点,深入分析了旅游价格监管的新思路,并提出了贯彻落实旅游价格监管工作的建议。学者们对导游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薪酬体系和服务质量上,张丙英认为《旅游法》看似对小费控制严格,实则是鼓励导游通过高质量的服务获得游客的认可和服务报酬。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对《旅游法》研究十分关注,对游客满意度及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研究也有诸多成果,但对《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研究仍未触及,相关研究亟需进行。
三、《旅游法》对我国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以北京游客为例,对《旅游法》实施前后游客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有性别、年龄、学历、频次、目的等基础变量,并根据《旅游法》中与游客满意度相关条款中的因素设计了26个影响变量。样本数据的基本变量分布符合游客群体的一般特征,数据整体上反映出的游客满意度变化可以代表《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
(一)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根据北京旅游景区的主要类型,选取颐和园、什刹海和7988艺术区三处作为调研地,在颐和园、什刹海和798艺术区三地,共发放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7份,回收率为64.7%。使用SPSS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分析。问卷数据的获取来源基本涵盖各种类型、各年龄阶段的游客,代表性较好。此外,在问卷调查的同时,对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包括典型景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导游进行深入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然后借助SPSS18.0,对问卷调查所获得的基础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然后对个变量在《旅游法》出台前后游客满意度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卡方分析对比分析,以找出《旅游法》中对游客满意度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经数据分析,整体上,问卷主体26项指标的平均满意度均有所提高,表明《旅游法》的出台及实施确实提高了游客满意度。2012年26项指标的平均满意度为52.66%,2015年的为67.87%,平均提升15.21%。26项主体数据的分布图如下:
由上,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的前十位因素中,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4方面的满意度提升幅度很大,且方差小、前后不变或下降,说明此4项满意度稳定提升;旅游经营者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虽方差较小但却有所增加,说明此项满意度确实显著提升,但并不稳定;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行社的告知情况或程度、事故中经营者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旅游经营者的交易行为、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游客作出说明或者警示等5方面的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但方差也较大,说明此5项的满意度并非稳定上升。
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大的后十位因素中,除旅游经营者按约提品和服务和受到尊重2项2015年的方差低于20%以外,其它均高出20%,说明这10项满意度提升不仅低,而且变化前后的方差也都较高,说明游客对这10项的满意度并不稳定。在旅游市场上,这10方面给游客带来满意度的感知存在很大的差异,这10项可能在旅游市场中,普遍做得不太好,《旅游法》对这10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在经营者提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景区定价、合理解除合同时的提前通知、遇有危险时获得救助、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力等5项方面,游客满意度不仅提升幅度非常小,且方差非常大,说明《旅游法》对这5项的影响非常不显著。在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委托过程的合理性、享受便利和优惠等3项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小,且方差较大,说明《旅游法》对这3项的影响较不显著。在旅游经营者按约提品和服务、受到尊重等2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小,且方差比前面8项要小,且2015年的方差比2012年有所减小,说明《旅游法》对这3项的有一定影响,但仍不显著。
(二)访谈验证游客满意度提升情况
在对游客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也对导游、景区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进而从其他视角对《旅游法》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和补充。访谈分析发现,导游一般对《旅游法》了解较浅,但旅行社的新规定和条款十分熟悉,而《旅游法》对这些规定和条款的改变具有直接影响。感知到旅行社近两年变化很大,以前带团相对混乱,而现在各方面更加规范。规范化对导游确有益处,精力普遍从购物和自费项目转移至提供服务,不仅与游客的相处更愉快,导游形象也有所改善。在报酬方面,《旅游法》不仅促进劳动合同的签订,也首次明确了导游的劳动报酬,使正当收入有了合法保障;尽管不能索取小费,但好的服务自然会得到更多主动给予的小费。导游对自身工作的变化关注更大,发现《旅游法》实施后导游满意度显著提高,服务游客时也更尽心尽力和真诚相待,游客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此外,旅游区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旅游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投诉量的提升与游客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有关,而投诉与反馈比较正常。游客在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素质确实明显提高。《旅游法》对旅行社的影响大于旅游区,尽管许多条款对旅行社的经营活动进行了限制,但从导游角度来看,团队游市场的秩序、导游的服务、与游客的融洽程度等确实明显好转。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中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的满意度提升幅度最高比较一致。
由此,两种研究方法均证明《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积极影响,且二者存在较高契合度,访谈结果验证了调查问卷中《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提升”的积极影响。
四、结论及讨论
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游客满意度的变化情况,再以方差来验证其变化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出《旅游法》出台前后,普遍且显著变化的指标,明确《旅游法》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具体方面。《旅游法》出台前后,游客满意度总体上有所提升。根据调查问卷对各项指标满意度的分析,2012年与2015年的各项指标相比较,每一项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
《旅游法》的出台,一方面,对某些方面游客满意度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对旅游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旅游市场秩序、旅行社的告知情况或程度、事故中经营者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旅游经营者的交易行为、旅游经营者承担责任和义务的状况、以明示的方式事先向游客作出说明或者警示等10项的游客满意度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秩序、旅游行程及信息咨询服务、自主选择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权利等4项的游客满意度提升不仅显著,而且非常稳定。
另一方面,对某些方面的游客满意度提升促进作用不明显。《旅游法》的出台与实施对景区定价、受到尊重、经营者提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请求救助和保护的权力、旅游经营者按约提品和服务、遇有危险时获得救助、享受便利和优惠、委托过程的合理性、合理解除合同时的提前通知、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等10项的游客满意度提升幅度较低,对这些方面的游客满意度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问题意识;科学教学;培养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求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才能在自身内在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内在的驱动力去主动参与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说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经历过程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学会并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过程更为关键,因为没有问题,就不可能设计实验去经历探究过程。
一、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但学生对问题意识淡薄的现象仍相当普遍,能主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更是极少数。究其原因,除传统教学留下的后遗症之外,教师对新教材也有一个实践、适应的过程,尤其在看重升学率、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疑问。由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结论或答案,只要知道了,听懂了,就没有问题了。也不可能怀疑教师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是否还有另外的答案,更不去想多种答案或更深层的问题。
2.不敢问。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总喜欢学生提老师预设好的问题,对意外的问题或无价值的问题会受到冷落,甚至受到指责。久而久之,学生不敢轻易提问题。从学生的心理角度看,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爱面子”、“自卑”心理日趋增强,他们怕问了问题被同学耻笑或受老师的冷落,也就不敢问问题。
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一)培养科学思想,提高题意识的认识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课程标准还强调,对科学本质的教育手段为科学探究,而探究活动的起点是问题,没有问题,哪来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通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1.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我们常常把那些科学巨匠称为“有学问”的人。那么也就是既要学,而且也要问。那些科学家之所以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就在于他们有着善于发现问题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中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讲述科学家们是怎样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探索才有了重大发现或伟大发明的。如在讲授浮力这一节内容时,先做浮力的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学生思考后会问物体在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称的读数为什么会减小,弹簧称的读数减小与排开水的多少的关系,这时我就讲阿基米德对浮力原理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材料进行整合成“戏说阿基米德”,将实验的物块比作阿基米德,将溢水杯比作澡盆,模拟阿基米德的洗澡过程。用阿基米德的口气反复问学生“在我浸入水中时,水越溢越多了,我也越来越感到轻飘飘了,这是为什么?”,由此来创设科学巨匠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
2.认识科学问题是解决不完的,也不可能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的。世界是充满着矛盾的,科学是充满着问题的。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科学的存在。当一个旧的问题被解决时,就会有另一个新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探索。科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当前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世界性的难题还不能解决,如癌症的病因、地震的准确预报、环境污染、能源的短缺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解决得了的,但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人类在这些问题上正在进行艰苦的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从小立志,热爱科学,树立起强烈的问题意识,带着这些问题走向社会,长大了为科学事业作出贡献。
3.明确科学思维方式的批判性,不迷信权威和课本。在“师道尊严”的教育思想统治下,教师把自己看成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施教者,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则是俯首贴耳,我讲你听的接受者,课本则是绝对的真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知道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对已有的科学理论要敢于怀疑,不断对它们进行质疑,从而促进有新的问题的发现。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充分肯定怀疑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他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就是源于对传统和既有价值的否定。
(二)营造民主课堂,强化问题意识的氛围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老师仍是主宰着课堂教学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师生关系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造成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仍然在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1.除恐惧心理障碍,创设问题平台。由于旧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认为“问”的内容就是指对教师讲授的新课没听懂、没学会的地方。这样一来,学习困难的学生如果听不懂也不敢问,否则就会遭到同学们的讥笑,甚至还会遭到老师的训斥:“你这么笨,连这一点也听不懂”“讲过几遍,你还不懂”等的话语,于是就造成没人提问题的尴尬局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则认为都听懂了,没什么可问的。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用平等和气的话语去帮助他们解决,另一方面应向学生解释:同学们的问题不单是教师讲课的内容是否听懂了,学会了,你们首先不要迷信教师,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对错误的地方提出批评。其次你们不要迷信专家权威,要有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对专家得出的结论、规律要敢于质疑,大胆提出不同的看法。如果学习中遇到了问题,那也不能说明你笨,相反说明你能积极动脑筋,若你提出的问题代表了某些同学的思想,那么同学和老师还会感谢你呢,假如你一直没有问题,这恰恰说明你学习不动脑,这才是不正常。
2.营造民主、平等氛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放下权威的架势,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探究、交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气氛,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凡是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的,老师都一视同仁。对于问题提得好的学生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问题提得不够好的学生也要耐心地倾听完他们的理由,然后分析问题中合理的部分,找出不合理的原因。对于胆子小,不敢提问题或者语不达意,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以写小纸条的形式或直接到办公室里与老师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心情中学习。
3.实施开放式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要用科学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方式的鲜明特点之一是科学表现出的开放性,因此表现了教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教师教学方法的开放,学生学习方法的开放,对问题思维方式的开放。这样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位老师上初一《探索宇宙》的公开课时,及时把“嫦娥一号”成功奔月的内容补充到课堂上去。像这样的高科技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在上“导体和绝缘体”这节课时,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只注重结论,一般都是老师设计好实验方案,再演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记结论。在本学期我改变了教学方法,把探究过程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设计上,先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交流,归纳出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最好?②你J为哪种方案设计上有问题?如何解决?由于这是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讨论起来也很热烈,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拓展了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技能,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起铺垫作用。
(三)创设问题晴境,激发问题意识的形成
前苏联著名学者鲁宾斯坦等人依据思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思维起源于问题,并强调,思维这一能动性过程最典型的情况是问题情境。思维是由问题情境产生,而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新课的引入,还是教学过程中中间环节的过渡,都应充分利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例如:在做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中,先用一些碎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白是鸡蛋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接下来把一个鸡蛋放入稀盐酸中,学生不仅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更看到了有趣的现象;鸡蛋一会儿下沉,一会儿上浮。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了这一问题。
2.通过生活中的误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受了很多没有学过的科学知识,但许多知识是认识错误的,这就妨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原有错误,非科学的知识与新接受的知识发生碰撞,就容易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学生认为“铅笔、铅球都是铅做的”、“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会越来越小”“沉入的物体不会受到浮力”、“稀释浓硫酸就只要往浓硫酸中加水”等。通过对这些错误的观念设置悬念,实验论证、计算求证、分析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错误与正确的碰撞中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景。科学问题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来自于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既感兴趣,又觉得具体、实际,可以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技的良好品质。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渗透同步通讯卫星、宇宙飞船、超导磁悬浮列车、基因工程、杂交水稻等,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四)留给思维的空间,促进问题意识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心理活动,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前提。没有大脑的思维过程,就不可能有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是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讲得过细过透,嚼烂了去喂给学生,而是应该留足学生的思维空间,由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研究所接受的知识的规律、道理。如在综合复习时,我利用下雪天后,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不断摔跤的事实,让学生讨论“根据这一天气现象能提出哪些问题”。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有物态变化、摩擦力、压强、速度、密度、惯性、天气等多方面的知识问题,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研究探讨;具体措施
数学练习课是一种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学生在固定时间内通过自主学习、研究、探讨,从而不断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练习课是学生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着重提高练习课的质量,使其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与发展。
一、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意义
小学数学练习课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数学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获得实践能力,不断总结数学学习的规律。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学懂会用,而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
二、练习课设计的策略研究
练习课设计有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只有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处理好它与数学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现总结练习课设计策略如下:
1.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有针对的练习
作为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熟知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练习课上有针对地布置学习任务,使学生在练习课上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知识的重难点。
2.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距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相对而言,数学学习显得有些枯燥、单调。因此,应不断丰富练习课的内容,将深奥的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可以通过学生之间互动式的自由讨论,也可以通过具体的实践让学生不断感知、领悟知识。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练习课上不仅收获知识,同样收获快乐和学习的动力。
3.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
数学题目变化多样,相对而言较为深奥,要求在练习课中,在有效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涉及一些难度适中的课外知识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但题海战术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注意引导学生不断反思、总结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能心应手。
数学练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分支,因此应有效掌握练习课设计的策略研究,使练习课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在练习课上尽情地汲取知识的甘露,热爱数学学习。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获得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北京地区客票系统应急处置特点
北京地区人口众多,人员流动性强,客票系统应急处置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客票系统承受压力大。电话订票、互联网售票、自动售票等新系统的应用使得突发事件出现概率增加,对客票系统造成很大压力。
二、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大、范围广。出行高峰期公众对客票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关注度较高,容易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三、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大。北京地区旅客运输繁忙,日均发送量达到16万,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力将造成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损失。
四、售票点和代售处数量多、分布广,应急处置工作难度大。北京铁路局辖区内分布有2000多代售处,多台自动售票机,系统维护压力大,突发事件下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和管理难度高。
面向服务的应急处置平台建设
一、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为适应北京地区铁路客票系统管理的未来发展,结合北京地区的实际特点,在铁路信息专网、移动网络等基础设施支撑下,围绕应急处置数据库这一核心,建立基于B/S架构的客票系统应急处置平台,提供开放式的数据接口,便于未来与铁道部应急处置平台对接。建立完善配套的应急处置管理机构、政策规范、系统标准和平台运营维护体系,为平台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二、平台功能设计
第一,信息接报管理:为各级部门、站段、代售处等提供突发事件的信息上报功能,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处理流程。
第二,查询与分析: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突发事件基本情况、应急处置任务进度、相关人员信息的查询功能。
第三,应急指挥与调度:通过突发事件上报信息的自动接收、分析和处理,协助应急处置小组沟通联络各方,提高事件处理和信息上报效率。
第四,应急保障管理:围绕北京地区客票系统应急管理办法,提供应急管理相关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保证各类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第五,应急评估与:评估当前突发事件的优先级别和结果预估,为应急管理与决策部门提供分析报告,并视具体情况给相关部门。
面向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
面向服务的应急处置平台为铁路客票管理部门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突发事件下客票系统应急处置工作进行管理。根据系统分析理论,从应急管理全流程的视角,将应急管理过程分为应急演练、突发事故预警、应急处置准备、应急处置响应、客票系统修复五个主要阶段,形成完整的应急管理体系,协调系统各相关部门,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如实、快速反映事态发展,建立面向服务的应急管理体系。
数列作为高考的主干知识,新课标中有关内容的编排顺序与老教材有所不同,选用的例题和习题也有较大增、删、改。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数列在高考中如何考引起了很多争议。从课时数来说数列不具备考大题的比例,但从课标要求的需理解的知识点的层面看,数列又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根据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近几年高考真题进行研究,旨在让大家了解数列知识在高考中的变化,以指导我们平时教学。
一、抓住数列的知识点,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必考内容与要求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要求是: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近两年高考真题对这部分知识的考查方式多数是填空或选择题。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能力,通过观察,归纳推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解决问题,然后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二、抓住函数这条主线,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函数思想贯穿于高中代数的全部内容,数列专题新教材在第一节介绍了数列和通项公式后,便从映射、函数的观点解释了这一概念和公式。由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的阐述把函数思想的方法变为研究和解决数列问题的重要工具。2012年高考《考试大纲》必考内容与要求对数列与函数联系的要求是:体会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与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关系。
点评:本试题主要考查了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函数与数列相结全的综合运用。先从函数入手,表示直线方程,从而得到交点坐标,再运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根据递推公式构造等比数列进而求得数列的通项。本题既考查了直线方程,又考查了函数解析式,以及不等式的证明,试题比较综合,有一定的难度。做这类试题那就是根据已知条件,一步一步的翻译为代数式,化简得到要找的关系式即可。
三、注重与新增知识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新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进一步理解数学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理与证明》是教材新增内容,本题借助数列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通过类比以及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探索与发现新的数学结论;考查推理中的归纳思想.这也提醒我们选修1选修2系列教材将合情推理作为推理与证明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数学既是演绎的科学,又是归纳的科学,数学不只是现成结论的体系,结论的发现过程也是数学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对数学较为完整的认识,达到从整体上提高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思考与建议
数列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这也就决定了数列历来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高考试卷中数列常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甚至经常以压轴题的身份出现。新课程改革以来,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为数列的命题又拓宽了新的空间,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面更广,一些关于数列的新颖别致的问题又产生了,如数列与算法、推理与证明等……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阳光体育背景下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师生认知、教学现状和课外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情况提出了具体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阳光体育 健美操 现状 对策
一、前言
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是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的一项体育工程;为全面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在教学中开设新兴的、学生喜欢的项目是十分必要的。而健美操以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节奏感广受大学生欢迎。在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大环境中,在健美操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将其作为一项终身体育项目,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自我锻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是健美操选项课在新背景下的重要任务。
二、阳光体育环境下健美操选项课现状
(一)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和健美操的认知
口号是为众人较易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对阳光体育运动口号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阳光体育的认知情况。
1.教师和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知
大部分健美操选项课师生对阳光体育口号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程度不够深,可见阳光体育在高校中并未得到较好的普及。
阳光体育目标的认知方面,有63.64%健美操教师选择学生应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但仍各有18.18%的教师选择一项和三项体育项目。
2.师生对健美操的认知
(1)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目标的认知
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教学目标认知如下:
如表2所示,在经细化后的五个维度目标中,教师对健美操教学目标的认知涉及心理健康层面,但仍带局限性,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和审美观;而在运动参与层面,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要求学生基本形成自我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但此目标被教师忽视;在运动技能层面,创编能力是对健美操掌握程度的一个反映,而教师对此的认知程度也较低。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应首先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健康第一”应是在此基础上各个层面的发展。
(2)学生的健美操参与意识
“健美操参与意识,它是指个体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健美操运动或与健美操有关的事物,从而形成的对健美操运动的认识、意向和决策的总和[1]。”学生只有对健美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健美操运动的价值,其参与才具有主动性,其决策才是实现自身发展。
从表3得知,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选项课的学生在健美操参与意识基础较为薄弱,但是大部分学生参与健美操的意向和决策较为客观,是基于身体健康的角度参与健美操选项课。
(3)师生对终身体育项目的态度
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中提出要用3年以上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掌握至少两项终身体育项目。有42.23%的学生选择健美操作为终身体育项目,93.94%教师对此也持肯定态度。
(二)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选项课教学现状
1.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学内容情况
理论内容方面,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和创编能力的培养,但不安排理论课的教师也达到了21.21%,经调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未要求理论课;二是教学时间紧张。而健美操锻炼的方法、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内容明显被忽视,仅有12.12%的教师传授科学锻炼方法。健美操理论教学所缺失的正是利于学生课外锻炼的实用知识。
实践内容方面,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等级套路是所有教师的必选;其次是健美操步伐组合;然后是校园健身操套路,与大众锻炼标准相比,校园健身操的针对性更强,但比大众等级中的二级、三级难度大,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健美操基础,说明大部分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2.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学方法和手段
被调查的教师都会选择示范讲解法,其次是领做法;有66.67%的教师选用提示法和完整与分解练习法;采用比赛训练法的教师达42.42%;在直观形象易于引起学生兴趣的多媒体教学方法上,仅有24.24%的教师选择。
在教学手段方面,大部分教师受限于教学资源而选用示范讲解教学,虽然有36.36%的教师选择多媒体课件,但调查发现大多是要求学生自己观看网络视频。为提高学生兴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美操教师要探索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3.健美操选项课教学考核方式和内容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因此考核应从教学目标达成的角度考评教与学的效果,即从学生身心改善情况、创编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进行考评。
按体育与健康标准五个维度的分类,出勤率仅反映运动参与情况,技术考评仅体现运动技能达成情况,而课堂表现可反映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素质测试和学生的进步幅度能体现身体健康和长期运动参与情况,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情况,理论考试是检验学生运动的理论基础情况。
大部分健美操教师考评以学生的运动技能达成和运动参与情况为主,而忽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方面。在技术考试中,有小部分的教师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创编能力和终身体育的发展,但是大部分教师难以突破瓶颈,仍是以统一标准进行技术考核。
在考评方式方面,大部分教师采用多种考评形式,并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但仍有45.45%的教师采用教师评价,这在较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学生自我学练习惯的培养;选择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方式的教师分别占3.03%和9.09%,说明部分教师开始侧重学生运动参与的情况。
4.山东省部分高校健美操课外开展情况
学生们课余自我学练和教师指导情况是阳光体育背景下健美操开展情况的反映。对山东省部分高校学生课外健美操锻炼情况调查的统计结果如图1:
图1表明,只有17.93%的学生进行课外健美操锻炼,以平均每天锻炼10—25分钟居多,其次为26—40分钟,说明进行课外健美操锻炼的学生平均每天的锻炼时间达不到一小时,更说明学生自练主动性的薄弱。
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健美操选项课发展建议
(一)领导重视
学校相关领导要重视相关文件的学习落实,组织教师学习阳光体育运动相关文件并成立工作小组,督促各教师将新理念贯穿到教学工作中,可定期组织召开教学工作汇报会议,检查监督文件和理念的落实情况。
学校领导要重视校园健身氛围的营造,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组织成立健美操俱乐部,组织教师不定期指导,为学生进行健美操活动提供场地器材,鼓励学生成立健美操协会、鼓励学生组织校内健美操比赛、参加健美操赛事等,形成课内外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
(二)教师创新
1.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授健美操基础内容的前提下,为实现阳光体育运动提倡的课内外结合,教师应在理论方面增加科学的健美操锻炼方法、健美操运动处方的制定等实用性知识,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乐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增加流行操和健康活力健身操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我学练。
2.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现代健美操教学必需的,但受制于学校的教学资源,健美操教师可推出新办法,使用具有拍照摄像功能的手机进行录像并进行教学分析,可能效果不及专业设备,但也可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在健美操教学中,讲解示范和领做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有选择的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比如较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比赛教学法、有利于直观形象地展现动作的多媒体教学法、有利于情感投入的表象训练法等。
3.完善考评机制
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进步幅度,是学生长期自我学练的积累,都是反映学生自我锻炼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健美操选项课需重视这两个方面的考评。而考评方式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学生参与的考评方式。
(三)学生主动提升健美参与意识
作为行为主体,学生也要主动全面了解健美操,明确目标,在进行基础学习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学习,培养对健美操的情感,从锻炼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形成良好的健美操参与意识,才能自发地进行健美操锻炼,使健美操成为终身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 张雪飞.山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健美操参与意识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
[3] 杨芳,高海利.阳光体育运动的局限于超越——由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误区引发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155-157.
[4] 周建新.体育选项课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5.
一、灵活选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运动动机
教学内容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能否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优化组合教材内容,很大程度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机械照搬教材,没有考虑地区与学生差异,使体育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训练课,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乐于参与,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所拓展,教师教学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但根据实际需求,还须进一步充分利用与开发课程内容资源,突破教材束缚,使体育学习内容更加多样化、富有生活气息与时代感,兼容娱乐化、知识性、变化性与竞争性,更好地满足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激发其运动动机,促进有效教学。
首先,根据学情,合理改造现有运动项目。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所选教学内容应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中心,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形式活泼多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热情与兴趣。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与改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锻炼身心,提高体育技能。例如,将一些竞技项目运动内容变成游戏活动,提高趣味性。也可以简化规则,改造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使学习难度降低。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缩短学生离篮筐的距离,提高投篮命中率,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学习热情。
其次,引入民间体育项目与新兴运动类项目。体育教师要敢于创新与改革,引入民间元素,增加新兴项目,使教学内容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性。一方面可以结合地区和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将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打破场地与器材制约,因地制宜地开发教学资源,让体育学习更富有文化色彩。如跳绳、抽陀螺等活动,所需器材与场地都十分简单,也有助于学生身心锻炼。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合理引入深受中学生喜欢并有可行性的新兴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跆拳道、轮滑、软式垒球、踏板操等,使体育学习内容更丰富多彩,促使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
二、改变知识呈现方式,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内容呈现方式与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总是运用单一不变的呈现方式,生硬讲授,一味示范演示,学生很容易产生视觉与听觉疲劳,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新课改倡导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改变过分强调讲解与示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与形式,营造创设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培养中学生的运动爱好,促进他们在心理、身体与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健康发展。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灵活运用游戏、多媒体等手段,创造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与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快乐体验、有效学习。
1.多媒体展示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成为教学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它融合了图文、音效等的优势,可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学交互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弥补传统讲解与演示的单调呆板、无法观察细节等问题,让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动作概念等有更深刻的认识。例如对于一些篮球技术动作、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等,教师的示范通常是瞬间的,很难让学生看清具体的动作力度、变化等细节,学生练习就会出现各种错误。而如果借助录像、视频等现代手段,则可以放慢或者重复动作过程,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整个动态变化过程,获得直观视觉表象,学会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2.情境呈现
教师还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兴趣特点,将教学内容寓于灵活多样的情境中,如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贴近实际的生活情境、动态多变的活动情境或游戏情境等,灵活展示与教学,让学生处于愉悦轻松的最佳心理状态,主动参与活动,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完成体育活动,使身体与能力得到锻炼,实现有效性教学。如进行田径辅助练习时,设置“侦察兵”的学习情境,比如“上山”即高抬腿跑,“下山”就是小步跑,“过铁丝网”就是学生在垫子上面做爬城的动作。这样,借助趣味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度,使其获得锻炼。
三、探寻多样学习方式,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接受教师注入的知识与示范的技能,无法发挥自主创造性,学生的情感与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走出课堂后,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力等方面发展不足。所以,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探寻多样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结合原有知识与自身经验进行自主分析、自主探索、自主建构的过程,提高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
首先,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打破教师过多的干预与束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其有更多自学空间与选择余地。教师可以让学生依照个体能力、兴趣爱好等自选方法、自主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如学习定点投篮时,有的学生投篮命中率不高,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投篮成功率,教师可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究空间,使其自主学练、交流讨论,找出影响投篮命中率的相关因素,有针对地练习。
其次,创新学习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与机会,让智慧与创新思维绽放在体育课堂,不断提升教学有效性。如鼓励学生自主创编体操、舞蹈动作,或改造体育器材等,使其积极思考和创造,体验体育学习的无穷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注意课堂教学评价,发挥激励鼓舞作用
新课改要求中学体育教师不但要关注评价环节,还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不再过分侧重甄别和选拔。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以此调整与改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全面评价学生,激励鼓舞学生
教师要遵循新课改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既参考学生体育成绩,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潜能、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记录好他们的课堂行为与表现及特长、弱项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即便学生学习结果没有达到满意效果,教师也要发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灵活引导,渗透发展性建议,让学生乐于接受指教,自觉改正与完善。如在篮球教学中,结合篮球运动的课程特点,构建符合《标准》的篮球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学生的篮球素质,包含篮球基础知识与技能、身体素质与比赛能力等测评;其次,评价学生在篮球学习中的参与态度,如是否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合作,有没有形成创新想法等。
2.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与主体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是指有学业评价,也有活动评价、成果展示等,既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与互评。这可以展现评价的民主性,提升学生在评价环节中的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展开自我评价与反思,说出自己对教师教学的看法与建议,形成信息反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提高学生自主教育发展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例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可建立“排球运动单元学习评价表”,评价内容包括运动技能(发球、传球、垫球)、体能(折返跑、摸高)、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情意表现,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这样,既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公正地评价学生。
一、渗透人文思想,实现人格构建
当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注意到语文课程的特殊性,要把人文素养的提高贯穿于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样能很好地渗透人文思想,构建完美的人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着通过社会、家庭、课堂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布置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感谢苏轼,他使我懂得了……”,学生经过探讨和思考后说:“感谢苏轼,他使我懂得了,人虽处逆境,但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通过这次活动的组织,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位卑不敢忘国忧的高尚情操。
二、拓展教学空间,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询问家长、上网、读课外书、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发资源,并学习整理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如教学《》一课,在学完课文后看图点拨: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再联系当前的现实,不少人又深陷不能自拔,害己害国,你又有什么看法?又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万众风情,,然后利用课件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欣赏摇曳多姿的荷花,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我就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同学们,尽情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现在,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你最想说些什么?最想做些什么?请你写下来!”此时,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灵光闪现、思绪飞扬,诗歌一样的语言像朵朵闪亮的浪花不断跃起。
三、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消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学完《秋姑娘的信》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介绍时要求学生尽量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从而达到积累。
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在习题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动力,学生在不断地、反复地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四、注重方法指导,转变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