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癜风的临床症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癜风的临床症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癜风的临床症状

第1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关键词】 扶土抑木法;儿科疾病;容福庆

Abstract:Und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thological change of children: insufficiency spleen, excess liver, easy to show liver wood attacking spleen earth, teacher Rong applies the method supporting earth to inhibit wood to children diseases of respirato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nerve system and others, with definite cure effect.

Key words:support earth to inhibit wood;children disease;Rong Fuqing

容福庆,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40余年的临床经验,精于治疗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小儿呼吸系统及小儿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泄泻、疳证、汗证、佝偻病等病证的诊断及治疗尤有心得。容老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从脏腑辨证的角度来讲,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加之广东地处岭南湿地易困脾,故临床上更加容易出现肝木乘脾士的病理改变,在各类疾病中常常以主症或者伴随出现,治疗施以扶土抑木法,疗效确切。

1 呼吸系统疾病

如哮喘,多因素体脾虚,宿痰内伏,外邪引动,痰随气逆,气因痰阻,故见咳嗽、痰多,“虚则所不胜乘之”,木失金制,肝木侮土,故有患儿可兼见胸闷不舒,胁满泛酸、舌边红、易躁动等症,治当在开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基础上辅以扶土抑木。又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常常见睡觉易惊醒、躁动,眼部分泌物多,舌边红,扁桃体大等,同辅以扶土抑木。

2 消化系统疾病

如腹泻一证,发病机制主要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清浊相干合污而下,究其原因,常见除感受外邪、饮食失宜、脾胃虚弱外,因土虚木亢所致者临床亦不少见,患儿除了大便异常外,还有性急多动、甚至精神烦躁,夜卧不宁,舌边红等肝系表现,扶土为主,辅以抑木则成为大法。如疳证,容老师认为,疳积主要发病机制是脾胃功能失调,究其原因,除常见的饮食失节,养护不当、长期吐泻外,因土虚木亢所致者临床亦不少见,如疳证患儿临床除可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舌淡苔白等一系列脾胃虚证候外,常常兼有性急多动、甚至精神烦躁,夜卧不宁等脾病及肝表现,故治以扶土抑木法,取得很好疗效。又如胆汁返流性胃炎,相当于《灵枢·四时气篇》中所云“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容老师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胆汁返流的病机,既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为主。又以“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降则胆火不降”,据此,采用扶土抑木,和胃降逆法治疗本病。

3 神经系统疾病

儿童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其病与中医的慢惊、抽搐、瘛癜、筋惕、肉明等病证有类似症状。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慢惊》云:“水生肝木,木为风化,木克土,胃为脾之腑,故胃中有风,瘛癜渐生。其瘛癜症状,两肩微耸,两耳下垂,时复动摇不己。”清·陈治《幼科近编》云:“搐频者,风在表也,易治,宜发之;搐稀者,风在脏也,难治,宜补脾。”其病为肝强脾弱,本虚标实。“脾为生痰之源”,水湿潴留,聚液为痰,痰气互结,上扰咽喉,而发出喉中异常响声;脾主四肢主肌肉,脾虚不能养四肢,故肌肉挛缩而颤,无力而缓;实则肝旺夹风,肝主筋,主疏泄。肝气失调;风胜则肌肉抽动,风善行而数变,故抽搐部位多变。综上可知其病乃肝旺脾虚,若采用常规之熄风止痉法很难取得远期疗效,治当扶土抑木。又如癫痫,常因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失调,水聚为痰,痰随气逆,横窜经络引动肝风则见抽搐,治疗宜标本兼治,亦以扶土抑木法主之。

综上,容老师广泛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科各系统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又有扶士与抑木侧重,辨证施治过程中审清肝实和脾虚二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如以肝实为主,其法应重在抑木,而佐以扶土;如以脾虚为主的,其法应重在扶土,而佐以抑木。而扶土之法并不是一味补脾,过补则壅碍气机,临床健脾不在补脾,贵在运脾,具有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消不伤正者谓之运。临床常用药物:党参、五爪龙、茯苓、莲子、益智仁、黄芪、枸杞子、菟丝子、扁豆、薏苡仁、麦芽、谷芽、山楂、木瓜、独脚金、夏枯草、白芍、龙骨、牡蛎等药。根据肝气郁滞、肝火内扰、肝风内动、肝阴不足的偏重选药,肝气郁滞治以疏肝理气,药用柴胡、佛手、枳实、荔枝核、芒核等;肝火内扰治以清肝泄火,药用夏枯草、、蝉蜕、钩藤、独脚金等;肝风内动治以平肝熄风,药用羚羊角骨、蝉蜕、钩藤、龙骨、牡蛎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者治以平肝潜阳,药用木瓜、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旱莲草等。

4 病案举例

第2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癫;临床分析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 主要病理表现为脑组织的缺血或出血。常为中年以上突然起病,有局灶型神经功能缺失[1]。急性脑血管病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也是成年人继发癫的主要原因。为探讨癫发作与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现就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465例急性脑血管病人,其中33例并发癫病发作,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癫患者,男23例,女10例,年龄26~70岁。其中脑梗死372例癫发作23例,脑出血65例癫发作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癫发作2例。全部病例按1996年第2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癫分型按1989年国际脑电图与癫会议分类法,全部病例发病前均无癫病史及家族史[2]。急性期为脑血管病起病15d,根据急性期癫发生的时间又分为:(1)起病阶段:以癫起病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2)早期阶段:急性脑血管病24h内发生癜者;(3)中期阶段:急性脑血管病发病2~7d内发生癜者;(4)后期阶段:急性脑血管病后8~15d内发生的癫。本组起病阶段的癜15例,其中脑出血8例,脑梗死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早期阶段癫11例;中期阶段癫5例;后期阶段癫2例。

1.2 病变部位 癫大发作15例中脑出血8例,左侧半球出血5例,右侧半球出血3例,都伴有明显的脑水肿高颅压。脑梗死5例均为颈内动脉系统,梗死灶波及额、顶、颞叶的大面积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头部CT均为脑沟回积血。

1.3 治疗与预后 早期发作11例中,7例只发作1~2次,仅临时采用注射地西泮或苯巴比妥钠控制症状,有2例1个后复发,复发后抗癫药维持治疗。4例抗癫药治疗1~3个月,停药后未再复发。其余22例常规维持治疗。多数患者给予抗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或苯妥英钠治疗。未出现死亡病例。另外,早期出现癫持续状态时给予安定静脉注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脱水降颅压调整水、电酸碱平衡癫均能被控制。

2 讨论

2.1 急性脑血管病后癫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脑血管病后2周出现的癫发作称为卒中后早期癫发作,2周以后出现的癫称为卒中后迟发性癫发作。卒中早期癫发作的机制比较复杂,脑梗死早期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钠泵衰竭,钠离子大量内流而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性发生改变出现过度除极化,引发性放电。局限性或弥漫性脑血管痉挛,神经元缺血缺氧而致癫放电。脑水肿急性颅内压升高常影响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及血电解质、酸碱失衡均可使神经元放电加剧,诱发癫。

2.2 急性脑血管病后癫的发生率 本组急性脑血管病后癫发生率为7.1%(33/465),其中脑梗死癫发生率为6.18%(23/372),脑出血癫发生率为12.30%(8/65),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发生率为10.52%(2/19)。

2.3 脑电图检查 33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其中5例正常,28(84.85%)为异常脑电图,其中轻度异常4例,中度异常10例,重度异常14例,并且有10例(30.30%)描记出现样放电。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的发生率报道不同,脑出血13.8%,脑梗死7.7%~12.5%,蛛网膜下腔出血6%~20%[3]。有资料表明癫发生在急性脑血管急性期各个阶段发病机制有明显不同。在急性期,脑出血可能与血肿本身的刺激、血肿的占位,造成脑水肿、高颅压等一系列变化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血液直接刺激大脑皮层和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血管痉挛或畸形血管造成局部盗血,使邻近脑组织缺血缺氧有关。脑梗死由于脑组织循环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大剂量脱水剂,造成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受到破坏等上述病理生理变化致脑细胞膜稳定性发生改变,兴奋性增高,产生或诱发异常放电,造成癫发作。CT证实梗死部位接近或直接影响额叶顶区、皮层易发生癫,多发性梗死及大面积梗死易发生癫[4]。本组癫大发作多见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这可能与出血及脑水肿导致广泛脑损害有关。部分发作多见于小面积脑梗死,可能与大脑局部损害较轻有关。

急性脑血管病后癫经抗癫药物的治疗,大部分效果良好。一般认为选用苯妥英纳或卡马西平疗效较好,必要时用安定静滴,对于急性期过后是否继续应用抗癫药物目前尚有争议。笔者认为,长期服用抗癫药物会不可避免发生一些不良反应,早期癫发作多为脑部的急性病灶所致,在急性期过后血管痉挛、颅内高压、电解质紊乱等致癫因素逐步消除,不必继续服用抗癫药物,但如果形成迟发性癫发作,则需正规抗癫治疗。

【参考文献】

   [1] 田朝阳,刘长荣.脑卒中后癫的临床特点[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3,20(2):1791.

[2] 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1(1):59.

第3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的异常妊娠过程称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临床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随着现代检测、诊断水平的提高,绝大多数异位妊娠能够得到早期诊断,为采用保守治疗本病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10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04例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病例。年龄20~45岁;经产妇39例,未产妇65例;1次宫外孕88例,2次宫外孕16例;慢性盆腔炎60例,有盆腔手术史26例,置宫内节育器5例,有流产史44例。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妇产科学》中异位妊娠的诊断标准制定:①有停经史及下腹坠胀、阴道反复流血(少于月经量)史。②B超检查:提示宫内无孕囊;③血β―HCG测定阳性。

1.3 适应症:①无明显内出血现象,生命体征平稳;②B超检查包块直径≤5cm;②血β一HCG值

2 治疗方法

甲氨蝶呤(MTX)75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微泵静注,1小时滴完;米非司酮片50mg,每日2次。同时口服中药,处方:丹参15g,天花粉、赤芍各12g,桃仁、莪术、红花、三棱、炒蒲黄、川芎各10g,甘草6g。加减:痛甚者加元胡10g;痰湿重者加海藻、浙贝各10g;包块久不消者加炮山甲粉3g冲服。每日1剂,水煎早晚服。5天为1个疗程。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腹痛、阴道流血情况及有无药物副作用。用药后第3天即测血β―HCG值,B超复查包块大小。如5天后监测血β-HCG不降反升,包块无增大,可继续第2疗程。若患者血βHCG值持续升高或维持高值下降较慢,B超检查包块逐渐增大,或腹痛加剧,腹腔内出血增多,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参照《现代妇产科治疗学》制定。治愈:血β-HCG值逐渐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无继续内出血,B超检查包块减小或吸收;无效:血βHCG值升高或下降效果不满意,B超检查包块增大,内出血增多而改行手术治疗。

3.2 治疗结果:104例保守治疗患者中,84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0例经过2个疗程治疗),治愈率为80.8%,住院时间最短7天,最长28天。20例转为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一致。

3.3 不良反应:MTX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及口腔炎、口腔溃疡,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出现以上不良反应,3~5天症状自行缓解。服米非司酮后少数人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无需治疗症状可消失。

4 体会

近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多由于盆腔操作手术引起的盆腔炎、附件炎,使输卵管管腔狭窄、粘连、弯曲,管壁蠕动减弱,影响孕卵运行所致。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关键是杀死异位存活的胚胎和滋养细胞。目前,临床上主要选用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进行杀胚治疗。

本病可归属中医学“癜瘕”、“腹痛”等范畴,多因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等,导致瘀血凝滞胞脉,气血运行受阻,而使胎孕宫外。以活血化瘀、消瘕散结为主要治疗原则。方中赤芍、桃仁、丹参、莪术、三棱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瘕功效,与甲氨蝶呤、米非司酮同用,可起到协同杀胚的作用。我们在治疗时发现中药对盆腔包块及积血的分解和吸收作用显著,而且可以缓和米非司酮和甲氨蝶呤的副作用,故获满意疗效。

值得指出的是保守治疗宫外孕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对病例的选择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并应在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进行。

5 参考文献

第4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西洛他唑;三七水蛭散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2(b)-0041-03

临床数据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临床发病率逐年递增,而作为其高发并发症种类之一――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1],就是引发糖尿病患者肢端坏疽的主要因素,最终患者需要承受致残的事实。与强壮年患者相比,年龄>50岁的患者,其发生肢体坏疽的比正常人群高15倍[2]。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要降低肢体坏疽问题,就需要从改善患者下肢血管保护、供血问题着手。为观察三七水蛭散应用于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治疗中的效果,现分析2013―2014年间该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参与实验研究的60例患者,均在之情情况下参与,均为该院确诊并进行临床治疗的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影响实验对比效果的疾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衰等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划归为治疗、对照两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包含男性、女性分别16、14例;患者的年龄均值是(65.18±14.21)岁;病程平均(8.68±6.57)年。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平均(65.89±14.98)岁;病程平均(9.05±6.15)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WHO关于糖尿病诊断的相关标准[3]。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4]。症状:症状主要表现在患者的患肢上,其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还会发凉且害怕冷,出现间歇性跛行状态;患者的患肢发生明显的水肿,还会在局部位置发生瘀点;患者患肢部位的皮肤呈现出明显的发红、苍白两级状态。体格检查:患者患肢足背动脉、股动脉薄弱。血管超声:患者出现明显的动脉硬化,且其管壁增厚,内膜的回声发生了明显的不均匀情况,血流峰时速减慢。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本组的30例患者于常规用药的同时,另行西洛他唑片进行治疗(批号20120936,0.05 g/片),0.1 g/次,2次/d,口服。治疗组在常规降糖、调脂基础上采用三七水蛭散内服。三七水蛭散:三七粉、水蛭粉等份混匀,3 g/次,每天分早、中、晚3次服用。60例患者均进行为期1个疗程的治疗(注:1个疗程=3个月)。

1.4 效果评定

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效果评定。中医证候内容:间隙性破行、倦怠情况以及疼痛、麻木感等。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证候积分减少超过70%。有效:患者症状好转,证候积分减少在30%以上、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后,差异无统计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段ABI变化情况对比

两组治疗后教治疗前的左、又侧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了不良反应情况。对照组:腹胀、轻度恶心患者各1例。治疗:恶心不适感为3例。坚持用药并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心电图、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

3 讨论

分析西洛他唑药理机制,此药能够成功抑制人体内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抑制血管平滑肌的PDE活性,与阿司匹林相比,其对于血小板聚集抑制器强度高达7倍[6]。血小板聚集功能被抑制后,通过对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改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MP 含量,最终借助激活的蛋白激酶达到血管扩张效果,使血液灌流及微循环得到改善,强化血栓疾病的治疗效果 [7]。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患者,应用西洛他唑能够明显改善其存在的临床症状表现、下肢缺血情况等,且无不良反应[8]。有研究显示西洛他唑是目前治疗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高效药物之一[9]。

从中医角度进行分析,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归属为“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该病是由于消渴日久,气血阴阳俱损,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经络血脉不通,估见肢体疼痛、麻木、冷凉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加重疾病的进展,该研究认为,瘀血贯通于消渴病发生发展始终。三七、水蛭均为活血化瘀要药。《医药衷中参西录》说:“三七之性既善化血,又善止血,人多疑之,然有确定可证之处。如破伤流血者,用三七末擦之,其血立止,是能止血也;其已流出之血,着三七皆化为黄水,是能化血。” 三七主要成分为三七总皂苷(PNS),含有多种单体皂苷。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PNS具有抗血栓形成、扩张血管、降血压、抑制中枢神经、抗炎、抗肿瘤、抗疲劳等药理作用[10]。水蛭的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医临床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治疗因瘀血所致的疾病中被广泛使用,具有破血通经,逐瘀消瘕的作用;在临床用于血瘀经闭,癜瘕痞块,中风偏瘫,跌扑损伤等病症[11]。

该研究显示,三七、水蛭散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具有与西洛他唑相同的疗效,这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打开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只是个开端,目前还需进一步研究三七、水蛭剂量配比对疗效的影响及单味药、复方药疗效的差异,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参考文献]

[1] 康庄.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9(3):12-13.

[2] 李令根,赵钢.周围血管病临床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4.

[3]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79-981.

[4] 苏秀海,孙文亮,李宝芬,等.复荣通脉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76例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2000,28(1):13-15.

[5] 郑彼英.中药新药治疗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4-235.

[6] Vague P,Juhanl.Red cell deformability,platelet aggregation and insulin action[J].Diabetes,2011,41(12):317-325.

[7] Yamazzki Y,Knwamum K,Yasuda H.Inhibitory effect of cilostazol on carotid hypertrophy in DM patients[J].Yakuri to Chiryo,2010,21(11):483-489.

[8] 温滨红,魏虹.培达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71-73.

[9] 胡湘明,陈敏,朱筱,等.西洛他唑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踝臂指数和血脂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8):43-44.

[10] 段寅慧,吴敏.三七总皂苷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中医药信息,2014,31(2):108-109.

第5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谢师通过钻研文献,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并根据肝硬化之病因病理以及临床表现,确定了中医辨治肝硬化八法,即疏肝、活血、化癜、退黄、利尿、逐水、开窍、扶正。兹介绍如下。

疏肝理气法

肝主疏泄,喜条达。若精神抑郁,情志失调,则肝气郁结不伸,失其条达。临床可见:脘闷纳呆,胁肋胀痛,或引及肩背疼痛,暖气泛恶,腹胀满,肝脾肿大不显著,大便失调等肝脾症状。治当疏肝理气。方如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常用药物,有柴胡、木香、青陈皮、炒枳壳、白芍、川芎、大腹皮、炒玄胡、川楝子、甘草等。若兼内热,则加丹皮、山栀以清肝泄热。凡由肝气不疏引起的早期肝硬化,均可予本方加减使用。方中柴胡不仅善于达邪外出,且是治疗肝气郁结之要药与消积导滞之枳壳相合,共奏行气疏肝之效。但须注意,此类药物大多辛散香燥,多用、久用,有耗伤气阴之弊,故处方用药,应酌加白芍、甘草,以防肝阴受损。本法适用于肝硬化早期,见肝气不疏,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之证。

活血通络法

肝失调达,气机不利,久则病及于血,血行不畅,终成气滞血凝,络脉瘀阻,不通则痛,临床可见胁下、肝区疼痛。治予活血通络,佐以疏泄气机,使其通利,正所谓气行则血行,通则不痛。方用手拈散、复元活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玄胡、木香、五灵脂、豆蔻、没药、柴胡、当归、穿山甲、桃仁、红花、甘草、路路通等。本方疏气药和活血药同用,以求气行血流、胁痛自平之效。本法适用于肝硬化见肝区疼痛者,尤在病之初期应用,效果颇佳。

消积化瘸法

肝藏血,脾统血,肝气久郁,脾失健运,血凝瘀积中焦,死血内着,而成积。临床可见肝脾肿大,质地较硬,攻胁刺痛,拒按,面色暗黑而滞,脉涩,舌黯或紫见有瘀斑。治以消积化,使瘀血去,新血生,以达积消化之效。方用三甲汤或蓬莪散加减。常用药物有生鳖甲、生牡蛎、炮山甲、柴胡、郁金、桃仁、红花、当归、丹参、三棱、莪术、赤芍等,或用成方鳖甲煎丸。本方适用于肝脾肿大不消者,对改善肝功能,化痞消积,较为适宜。

利湿退黄法

肝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瘀热结于肝胆,或脾运失职,湿热内蕴,胆汁外溢,发为黄疸。临床可见,腹胀胁痛,巩膜、皮肤黄染或轻或重,脘闷纳少,或有腹水,尿短赤,苔腻,脉弦滑等。治予利湿退黄,佐以疏肝和脾,方用茵陈四苓合四逆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茵陈、泽泻、茯苓、车前子、柴胡、木香、青陈皮、白芍、甘草、炒苍白术、炒枳壳等。本法适用于肝硬化出现黄疸。临证须注意与急性传染性肝炎发黄(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相区别。本病脸色多为黯滞而无光泽,治疗以疏肝和脾为法,而非清化。

通利小便法

肝硬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可出现腹水,始觉上腹部绷急,继而腹胀如鼓、腹壁青筋暴露,因无四肢水肿,故亦称单腹胀。此乃肝脾俱病,瘀血内停,脾肾功能失调,清浊相混,水道不利。症见小便短少、胸腹胀满等。治疗当用利法,使腹水从小便分利。方用八正散合五皮饮之类加减。常用药物有木通、甘草、泽泻、车前子、滑石、猪苓、茯苓皮、陈皮、大腹皮、淡竹叶、冬瓜皮等。正虚者,可选防己黄芪汤或导水茯苓汤加减。本法适用于肝硬化伴见腹水但尚未严重、小便短少不利者。

攻下逐水法

本法适用于晚期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者。肝硬化患者,在腹水严重阶段,利尿不应,腹部胀急难忍,此时当予开泄大肠、逐水治标。正如《内经》所云“中满者,泻之于内”,“下之则胀已”。腹水标症,乃是肝郁血瘀,脾肾功能衰竭之象。根据文献记载及众医家经验,常用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大枣)、舟车丸(黑丑、大黄、甘遂、橘红、大戟、芫花、青皮、木香、槟榔、轻粉)、逐水丸(枳实、槟榔、大黄、芫花、泽泻、赤豆、茯苓、木香、大戟、商陆、花椒、甘遂、巴豆霜)、臌胀丸(甘遂、黄芩、砂仁、木香)等。服药后若尿量剧增时,可配服补药,以攻补兼施。若病者体虚脉弱,肝脏机能衰退,或有肝昏迷倾向者,慎用逐水法。本法取快于一时,仅可用于体质尚可,或腹水严重时暂投数剂以缓其急,但须“衰其大半而止”,不可过用久用,以防损伤脾胃,虚败元气。谢师临床使用本法,常以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或先攻后补,或三补一攻。必待正气稍复,再予攻下。

清心开窍法

肝昏迷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恶性转归,是肝功能衰竭的严重表现。由于病延日久,肝脾肾三脏俱衰,正不胜邪,湿浊痰热内盛,上蒙清窍,而致昏迷。应中西结合、积极抢救。若痰热蒙心,出现高热、烦躁、手颤,甚至怒且狂叫、口臭、便秘、脉弦数者,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等清心开窍;如湿浊弥漫,蒙蔽心窍,出现神昏嗜睡、苔腻者,可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化浊醒窍。尚可选用石菖蒲、郁金、远志、茯神、天竺黄、陈胆星、竹沥、半夏等豁痰开闭;热甚加黄芩、山栀;动风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腑实加大黄、芒硝;舌红津伤加麦冬、生地。若病情继续恶化,深度昏迷,汗出肤冷,气促,撮空,脉细微弱,已属气阴耗竭、正气虚败的脱证。根据病情,急予生脉散、参附牡蛎汤敛阴回阳,以固其脱。本法适用于肝硬化晚期出现肝昏迷者。

第6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常因感染、药物、食物、粉尘等致敏物质刺激导致全身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痛和肾炎等症状。本病多见于青少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西医常采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免疫抑制剂等,这些疗法存在停药后易复发等弊端。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并无“过敏性紫癜”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肌衄”、“葡萄疫”、“血证”、“斑疹”等范畴。早在《内经》中就有对该病病机的总体认识。如《灵枢・百病始生》云:“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诸病源候论》载:“斑毒之病,是热气人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气熏发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说明本病与外感四时不正之气有关,热毒之邪犯胃,阳明气血外溢肌肤而现瘀斑。“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景岳全书・血证》),提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所致。唐宗海于《血证论》中指出:“既然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阻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所谓痛则不通也”。说明本病所伴腹痛、关节肿痛与气滞血瘀密切相关。《慎斋遗书》亦载:“杂病久而不愈者,脾虚不能统血故也。”综上可见,本病病因可概括为热、毒、火、瘀、虚五个方面。其基本病机,或为火热迫血妄行,或为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或为瘀血阻络、血不循经,且各病机间又可相互转化。初始为热毒亢盛、瘀血内停所致实证,若迁延不愈、耗伤气阴,可变为气虚不摄、阴虚火旺之虚证。

近来有学者认为本病急性期常与外感风热之邪、湿热内蕴有关,属实证、热证;慢性期则以气血阴亏,血脉瘀滞为主,属虚证、瘀证。亦有学者据本病常斑发突然、初起发痒和患者舌苔多腻等特点,提出“热毒之中夹有风邪”、“热毒之中夹有湿邪”的观点。黄世林进一步指出湿热之邪在本病发病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认为患者正气不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湿浊内生,湿浊蕴久化热,热灼血脉,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发病。而原晓风等则从张从正“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中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之说,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将小儿过敏性紫癜从上、中、下三焦论之。

2 辨证施治

因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个体化,目前临床上本病的辨证分型繁多,但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型。

2.1 风热伤络型:主要特点为皮肤突起风团、发痒,伴鼻塞流涕或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治以疏风散邪,清热止痒。李秀军用银翘散加减: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各15g,白鲜皮、白蒺藜各10g。咽痛加玄参、板蓝根各10g;关节痛加桑枝、羌活各10g;尿血加白茅根、生地各10g。治疗本病风热型患者10。例,治愈率100%。刘志宏以自拟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白鲜皮、土茯苓各15g,生地黄、防风各12g,革蓐、赤芍、地肤子各10g,丹皮、蝉蜕、甘草各6g,白蒺藜30g)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64例。结果:显效42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

2.2 血热妄行型:此型在急性期尤为常见,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紫癜颜色深红,烦渴,大便干结或鼻衄、尿血、便血,或伴有腹痛。舌质红,脉细数有力(小儿指纹紫滞达气关)。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谢翠珠等采用清热凉血活血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基本方:水牛角30g,生地黄12~15g,赤芍、紫草、丹参、牡丹皮、鸡血藤、连翘各6~10g,生甘草3g。伴发热咽肿者加金银花6~10g,板蓝根15~30g;咳嗽者加杏仁、黄芩各6~10g,鱼腥草15~30g皮肤瘙痒者加制天虫6g,白蒺藜、徐长卿各6~10g;关节肿痛者加防己、怀牛膝、桑枝各6~10g;腹痛者加木香、延胡索各6g;便血者加地榆炭、侧柏炭各10g;呕吐者加藿香、制半夏各6g;尿血者加小蓟10~15g,旱莲草6~10g,白茅根15~30g;蛋白尿者加黄芪、金樱子、芡实各10~15g,薏苡仁30g。两个疗程后治愈率达79%。张亦群等自拟清热凉血汤治疗热毒炽盛型过敏性紫癜患儿33例,痊愈率达68.3%,总有效率87.8%。处方:生地黄12g,金银花、连翘、丹皮、乌梅、赤芍各9g,蝉衣3g,土大黄、仙鹤草、生山楂各15g。

2.3 湿热中阻型:常表现为皮肤散在紫斑,头重身倦,腹痛,或有腹泻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黄世林提出以祛湿化浊、清热凉血为总原则,自拟消癜方:藿香、紫苏、黄芩、连翘各10g,姜半夏、茯苓、金银花、板蓝根、白鲜皮各20g,甘草5g。皮肤型伴皮肤瘙痒者加用地肤子,重用白鲜皮;腹型加用白芍、甘草;关节型加用牛膝、稀莶草、伸筋草;尿中有红细胞则重用白茅根,有尿蛋白加用芡实。吉训超等通过对临床66例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观察发现,有44例表现为风热夹湿型。这与岭南地区的特殊地域气候相关,也与小儿脾常不足,易致脾虚湿胜有关。故配合应用淡渗利湿的中药,如藿香、贯众、蝉蜕、防风、土茯苓、地肤子、泽泻、猪苓、革薜、薏苡仁、芦根、茯苓、茵陈等,往往能缩短病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刘宝文亦认为湿热合邪、胶结为病是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治疗上善用土茯苓、地肤子等淡渗利湿之品,并伍用大黄,使邪从下焦而走。

2.4 血瘀络阻型:常见于病程缠绵日久者,肢体散见紫斑,身痛、骨节痛、腹痛、腰痛。舌黯红、有瘀点,脉弦细。治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罗笑容认为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病理认识与中医学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除消散而停滞经脉或脏腑形成瘀血的过程颇为相似,从而提出治疗中应始终注重活血化瘀,慎用温燥、助阳、动血之品。根据过敏性紫癜在不同病理阶段,其瘀血成因、部位、轻重表现及正邪双方标本缓急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凉血活血、养血活血的方法。此外,她还善用大黄以止血不留瘀,荡涤污浊之邪。王建玲等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解毒化瘀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药用:黄芩、连翘、生地黄、丹皮、丹参、蝉蜕、茜草各10g,金银花、紫草各15g,白茅根30g。若肉眼血尿者加大蓟、小蓟各10g,三七粉(冲服)2g;水肿明显者加玉米须、大腹皮各10g;肿消而尿蛋白不消者加益母草10g,芡实12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白芍各10g,广木香3g;关节痛者加秦艽10g,忍冬藤15g。结果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减少尿红细胞,降低尿蛋白、尿素氮和血肌酐方面较单独西药治疗,有显著优势。

2.5 心脾不摄型:常起病缓慢,或反复发作,斑色淡暗,分布较稀,间夹瘀斑,伴有精神萎靡,气短声怯等气虚血弱表现,治以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匡伟则

采用消斑汤加减治疗本病证属气不摄血型,处方:生黄芪、生蒲黄、黄芩、甘草各10g,生地黄、忍冬藤、水牛角各30g,槐花20g。还指出,补气药须慎用,因“气能生火”、“补能留邪”。现代中药药理学已证明,人参、西洋参、黄芪等能激活抗体,加重病情。确有气虚见症者,可少量短期应用。张志明自拟健脾益气汤(黄芪、党参、茯苓各15g,当归、白芍、龙眼肉、阿胶、地榆炭、蒲黄炭、枳壳各10g,丹参20g)加减治疗脾虚型过敏性紫癜,治疗39例,治愈35例,显效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97.4%。

2.6 阴虚火旺型:此型常因病情反复不愈,耗伤阴津,或素体阴虚演变而来,表现为肢体散见紫斑,面青颧红,心烦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耳鸣,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加减。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中病人症状表现多样,病情往往虚实夹杂,单一证型多不常见,往往是风、热、湿、瘀诸邪胶结。这一点也可从前述文献报告中的遣方用药特点上得到印证。因此在辨证治疗的过程中应分清虚实主次、审因论治。

3 单方验方

作为中医辨证论证的补充,过敏性紫癜的中医药单方验方治疗也取得了较肯定的疗效。如梁治学[2’’自拟紫草消斑汤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34例,主要药物为紫草、大青叶、蝉蜕、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临床治愈27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06%。刘艳华等采用活血益气汤(丹参、赤芍、党参各10g,紫草、黄芪各12g)随证加减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65例,痊愈5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9%。李敏临床中发现本病多热证、实证,故以疏风散热、凉血解毒、表里双解为基本治则,自拟抗敏灵(水牛角粉、生地黄、玄参、丹参、连翘各15~30g,丹皮、栀子、紫草各10g,徐长卿、蝉蜕、茜草各10~15g,金银花10~30g),治疗85例,其中显效71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12%。当然,单方验方的使用还需结合临床辨证,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疗效。

4 中药制剂

陈望善等采用火把花根片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小于6岁每次2片,6~12岁每次3片,13~18岁每次4片,每日3次。结果发现火把花根片可明显降低患者尿蛋白含量及改善临床症状,用于治疗儿童肾炎型和肾病性紫癜疗效肯定。李成彦采用雷公藤片结合肌苷、维生素C、抗凝、降脂等对症治疗10例紫癜肾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总有效率100%,治疗2个月后浮肿消失,尿蛋白及血尿持续转阴。李柳等应用传统抗紫癜方制成的脱敏冲剂联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过敏性紫癜118例,总有效率为80.0%。其中风热伤络型,显效18例,有效68例,总有效率87.1%;风热伤络兼5瘀血阻络型,显效10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0.0%。Xie XL等通过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发现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改善血小板计数上与传统治疗方法无明显差异,但在改善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压积等方面与传统治疗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复方丹参注射液可促进血小板功能的恢复。

第7篇:癜风的临床症状范文

1 白癜风的发病机制

1.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的外因主要为风(湿)之邪,《素问・风论篇》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外不得泄,内不得通,久而血瘀”。内因主要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久病消耗或气滞血瘀,精亏血少,肝肾不足,内外相因,终至气血失和,血不养肤而发为本病。肝、肾为主要病变脏腑,实证少见,以虚证为多。古医家对白癜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多以“风邪相搏,气血失和”立论。最早见于《普济方》,他认为“肺热雍盛,风邪乘之,风热相并,传流营卫,雍滞肌肉,久不消散,故成此也”;《诸病源侯论》认为是“风邪搏于肌肤,血气不和所生也”。 《医宗金鉴》认为“白癜风,肉色忽变白,并不痛痒,由风邪搏于皮肤,至令气血失和”;《医林改错》指出“白癜风”是“血瘀于皮里所致”。现代名医观点多与肝肾阴虚、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相关:张志礼[4]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与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感风邪,搏于肌肤,至令气血失和而发病;梁勇才[5]认为白癜风的发病与气血失和,亡血失精及瘀血阻络相关等;到近代,朱仁康主编《中医外科学》,提出“肝肾不足,皮毛腠里失养而发白斑”的观点[6],得到皮肤学界认同。现代中医家将白癜风一般分成六种证型辨证论治[7]:气血失调型、脾湿蕴热型、肝肾不足型、肝郁气滞型、气滞血瘀型及脾肾阳虚型。

1.2 西医的病因及分型分期:现代医学多认为其病因为:①免疫损伤是白癜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患者存在着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异常,大多数血清中可以发现MC表面抗原特异抗体,以及血清抗酪氨酸酶抗体;②研究也表明白癜风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存在着异常[8-13],锌、铜、钻、硒、钙、镁等明显降低,缺乏Cu会造成含铜TYR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改变,造成黑素减少;③神经机制在白癜风发病中的作用也受到人们的重视,1990年,Iwata等发现TYR的活性与黑素合成量呈正相关,TYR活性改变可引起色素障碍性疾病,如白癜风;④另外,近年来还提出了黑素细胞自毁学说、黑素细胞结构功能固有缺陷学说、自由基学说、内分泌学说等,这些发病机制的探索为白癜风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西医学对白癜风的病因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以上各种理论目前都为假设,任何一种单纯理论都解释不了白癜风的发生,医家多倾向于黑素细胞产生黑素能力的进行性减少或消失,除黑素细胞外,任何影响黑素合成的因素(如络氨酸、络氨酸酶、多巴、铜、紫外线等)均可影响黑素的合成,特别是表皮微环境错综复杂的变化[14],决定了白癜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白癜风的分型分期方面,一般分为二类、二型、二期,即:完全性白斑和不完全性白斑,寻常型和节段型,进展期和稳定期[15]。考虑白癜风为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如何将这些学说与白癜风发病类型及确立有效治疗方案联系起来,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仍是摆在当今现代医学面前的难题之一。

2临床治疗

2.1 中医治疗

2.1.1 古代中医的特色治疗:①行气活血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晋《千金方》中单用白蒺藜子捣末汤服,以疏散风邪、行气活血,“服至半月,白处见红点”;清《医林改错》中的通窍活血汤,用药如当归、川芍、桃仁、红花、麝香、丹参、赤芍等。以上两方做为行气活血法的典型代表,被公认为有效的方药,符合古医家认为本病是风邪搏于皮肤,气血瘀滞或气血不和的观点;②扶正祛邪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圣济总录》中白癜风方用人参、生地、黄芪等益气养血,效果显著;③滋补肝肾法:后世多用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的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白癜风,获效颇多。

2.1.2 中医验方治疗:吴一文等[16]采用二黄补白方治疗气血失调型白癜风治疗46例患者,组方:黄芪20g、黄芩10g、白蒺藜10g、当归10g、补骨脂10g,1付/天,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3个月,结果:痊愈4例、显效8 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达76.09%;周建平等[17]采用商氏消白方Ⅰ号配合商氏消白方Ⅱ号治疗白癜风患者120 例,痊愈22 例、显效46 例、有效31 例,总有效率达82.5%;王国辉等[18]辨证运用活血祛风汤治疗白癜风患者52 例,总有效率98%,治愈率73%,用药时间最短20天,最长3 个月;魏守建等[19]用祛白愈癫片治疗白癜风,祛白愈癜片主要由党参、黄芪、茯苓、紫草、何首鸟、重楼等组成,具调和气血、舒肝理气、活血祛风之功效,临床3个月疗程有效率达77%。中药内服验方文献记载众多,这些中药治疗方法对治疗白癜风都有一定疗效。屠福汉等[20]采用自拟克白汤内服外洗治疗白癜风,每日1剂,前2煎药液早晚分服,第3煎药液煎洗患部,先以蒸汽煎患部,待温后用液洗患处3~5 min后最好能在日光下晒3~lOmin,并轻轻按摩患处,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痊愈率1.79%,总有效率74.36%。

2.1.3 中药外用及针灸治疗:补骨脂是治疗白癜风疗效比较肯定的一味中药,作为主药在外用制剂中被广泛应用。史月君等以复力补骨脂搽剂治疗局限型白癜风患者36例,将补骨脂15g、白芷、红花、独活、旱莲草、桅子各lOg,用30%酒精浸泡2周,挤压过滤,1天外搽2~3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8.89%。王桂玲介绍贺普仁教授采取养血疏风、调和气血、荣养肌肤的治疗原则,根据不同的患者灵活运用毫针、火针、三棱针及灸法融会贯通形成的微通、温通、强通三法治疗白癜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另外医家也多运用梅花针扣刺、拔罐配合中药治疗白癜风,取得了一定效果。

2.2 西医治疗:现代医学治疗白癜风的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药物疗法,包括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调节剂、凯林加UVA、L-苯丙氨酸加UVA、Melagenina、脱色疗法等;Kanwar等[21]用NB-UVB治疗泛发型白癜风患儿26例,疗程最长为1年。结果75%的患儿有75%以上的色素恢复,中度和轻度恢复分别为20%和5%,不良反应轻微且短暂,效果显著;②外科疗法,包括自体表皮移植、自体微移植、自体黑素细胞移植、混合表皮移植、5-Fu/ 皮肤磨削术、微着色法等;③308nm准分子激光,这种方法是近几年来发现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林挺等[22]观察到本疗法针对眼眶部位的效果较好,与国外专家观察的较一致,对于本方法,要掌握适应证,副作用目前还不清楚。李琳等[23]采用自体表皮移植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很有借鉴之处,还有一些专家采用药物与308nm准分子激光联合治疗效果也较好;④辅助疗法,广谱遮光剂的使用。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一定效果,某些疗法亦有较大的副反应,临床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确炎舒松加自血皮内注射疗法:取4%枸椽酸钠0.5ml,自血5ml,加确炎舒松A混悬液1ml和2%利多卡因1ml混合备用。沿白斑边缘用5号长针头刺入皮内浅层,缓慢推药,至白斑呈桔皮样隆起。每周1次,10次为1个疗程。尉氏 [24]单用新适确得霜外涂治疗白癜风,其有效率还不到60%,加用中药后(当归尾、首乌各15g,红花、月季花各6g,赤芍、荆芥、牡丹皮各12g,丹参18g,五灵脂lO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新适确得治疗40例患者,总有效率提高到87.5%,效果显著。许氏等[25]按两型辨证治疗白癜风患者:①气滞血瘀者服1号方(桃仁、川芎、丹参、补骨脂、地鳖虫、乌梢蛇、独活、白芷等);②肝肾不足者服2号方(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女贞子、枸杞子、补骨脂、熟地黄、制首乌、地龙、白芷等),总疗程1~6月。186例患者同时每天早晨顿服泼尼松10~15m1,总有效率83.2 %;单纯中药治疗53例,总有效率79.0%;另外一组31例患者只服泼尼松不用中药,总有效率67.7%,三组结果对照表明小剂量激素加中药可提高疗效。陈思宏等[26]用自制白癜风制剂治疗进展期白癜风30例,有效率不到58%,加用激素后,有效率达73%。可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目前白癜风的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了,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之中,治疗该病的方法和药物又多种多样,笔者认为治疗白癜风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较单一疗法好。

[参考文献]

[1]Schallreuter KU,Lemke R,Brandt O,et al.Vitiligo and other diseases:coexistenceor true association[J]. Dermatology,1994,188(2):269-272.

[2]Bethea D,Fuller B Syed S,et al.Psoralenphotobiologyand photochemotherapy: 50 years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J].J Dermatol Sci,1999,19(2):78-88.

[3]Hirobe T.Role of keratinocyte-derived factores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ammalian epidermal melanocytes[J].Pigment Cell Res,2005,18(1):2-12.

[4]张志礼.中西结合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6.

[5]梁勇才.实用皮肤病诊疗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820.

[6]朱仁康.中医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87:672-675.

[7]杨 赛,陈其华.关于白癜风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8,3(14):1672.

[8]朱铁君.白癜风650例临床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5,24(5):279.

[9]黄惠明.人头发钻含量与白癜风[J].江西医药,1995,30(1):6.

[10]张淑妍.白癜风患者123例毛发锌铜测定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7,4(3):6.

[11]涂彩霞,陈海波,林熙然.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硒元素测定[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3):184.

[12]石得仁,刘旭辉,李民乾,等.白癜风微量元素测定及驱虫斑鸡菊治疗白癜风[J].中华皮肤科杂志,1989,22(5):326.

[13]涂彩霞,林熙然,殷 峰.白癜风患者血清及皮肤组织液铜、锌含量测定[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1,5(1):20.

[14]陈惠英,许爱娥.白癜风表皮微观循环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2):113-115.

[1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白癜风的临床分型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4-65.

[16]吴一文,管晓春,方木平.二黄补白方治疗气血失调型白癜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11):1701-1702.

[17]周建平,商建军,胡玉玲.商氏消白方Ⅰ号治疗120 例白癜风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1996,15(3):42,499.

[18]王国辉.活血祛风汤治疗白癜风52 例临床报告[J].中医药学报,1998,2:34.

[19]魏守建,杨 军.祛白愈癫片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12):29.

[20]屠福汉,朱金土.克白汤治疗白癜风[J].山东中医杂志,1998,7(11):499.

[21]Kanwar AJ,Dogra S.Narrow-band LJVB for the treatment of generalized vitiligo in children [J].Clin Exp Dermatol,2005,30(4):332.

[22]林 挺,杨慧兰,刘仲荣,等.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眼眶白癜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7):1051-1052.

[23]李 琳,唐 华.自体表皮移植联合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5):674-675.

[24]尉京成.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4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6):7.

[25]许爱娥,钟晓明.中药加皮质激素治疗186例白癜风[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5,28(4):252-253.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