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文化自信的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自信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自信的要求

第1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第一,中国教育自信建立在中国广博的文化根基之上。在整个人类历史进程当中,中国的历史文化久远、丰富,有它的立足之地。在古代,不仅拥有儒家教育思想,也包括诸子百家等丰富的教育思想、教育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作为教育基础的文化。我个人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出版过《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中国教育六十年纪事与启思(1949-2009)》等著作,还对陶行知等一些教育历史人物进行过研究。这些都是基于历史的角度,进行价值判断。我感到,只有对历史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以后,我们才会有这种文化的自信。

第二,中国教育自信不仅仅是建立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而应该是建立在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文化基础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事实上,近五百年来尤其是1840年以后,人类交往逐渐增多,客观上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教育,没有一个纯粹的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中西是交融的,我们所教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内容,主要是从其他国家,从其他的文化中学来的。即便是人文方面,哲学领域,在1914年以后,我们也大量地接受了欧洲的新教育以及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因此,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孤立地讲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去,中国文化自信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完全剔除受其他文化影响的文化基础。

为此,我们真正要建立自信,就不能回到封闭的老路上去。要避免对立主义的立场,不能将其他国家的优秀的文化和教育排除在外,只讲本国的东西,认为只有本国的文化和教育才是值得自信的。封闭和孤立都不可能真正建立自信,孤立的自信,就是一种自负,就容易使得我们的教育和文化失去平衡,难以持久,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放,建立面向未来的更加开放的心态,着眼整个人类的文化,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以完整全面的视野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

第三,中国教育自信是建立在专业和理性基础上的。如果没有专业性,自信实际上只是一种世俗的情感,而不是拥有坚实基础的自信。如果没有专业的基础,我们就缺少对文化的分析鉴别。不管是中国的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本身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只有我们有了清醒的理性,有了专业的判断,才有可能分析得清楚什么文化是有利的?文化的哪一面是有利,哪一面是有害的,哪一面是要清除的?我们中华文化的庞杂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不是每一种文化都需要自信。以“追求做人上人”为例,这也是中国文化,但我觉得没有必要把它作为我们自信的基础。我们应该改变它,努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要尊重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

教育的文化自信的建立实质上是一个对文化理性认同的过程。筛选文化、教育中与社会发展的曲线一致的认识,对它们进行分析、判断、鉴别,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自己的认同。实际上,文化发展的一个机制就是认同,主要是对过去历史文化积淀的认同。

现实确实存在一些人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文化,缺少了解,所以缺少文化认同。一些学校可能表面上很时尚、很光鲜,但事实上它处在无根的状态;一些学校找一个历史名人来作为它的标志,但或许他们对历史名人并不理解,缺少对名人内涵的挖掘。这些现象都是缺乏自信的非理性、非专业的表现。

影响中国教育自信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第一个关键因素是教育和文化的过度组织化。过度组织化所导致的就只能是指令和服从。只有指令和服从的时候,人就不能自主地思想和创造,文化就不可能正常地生长和发育,正常地传播。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教育当中文化自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文化认同的前提是人有自主性,能够自主判断,自主分析,否则,理性和专业都不可能生成。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过度的标准化。只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掩盖了文化本身的多样性。在文化当中没有一个简单的对和错的区分,但是过度标准化的教育必然地要区分出对和错。这种标准化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自信的建立。在现有教育体制中,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数支撑着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答案一致就给分数,和标准答案不一致,即便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开始,也要扣分,让人无法通过考试进而上不了更好的学校。而非通过丰富想象发展人的创造力进而成为一个创新人才,通过实证发展人的审辨能力而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追求者和维护者。由于想象和实证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知性不够健全,进而转换为在德性上缺少正直和道德判断能力。这样我们教育中的文化自信就慢慢消失掉了。

第2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断层

中国分类号:G455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总书记在十中再次确立的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课题,实现文化自觉与树立文化自信已成为我国21世纪中期的前沿文化理论研究与发展主流。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当代优秀文化的集结着、实践者和创新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期待。但是,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知之甚少和自信心不足的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出现传承断层。到底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方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是我国高校教育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石

“文化自觉”是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文化自信就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和信心。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但同时,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我们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国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为人之道,强调“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感恩、孝道,强调“德以孝为本”的孝悌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为贵,和而不同”、“强不执弱,富不侮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的极致,在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熠熠生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出发点,又是文化自信的落脚点。培养文化自觉必须以文化反思为前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深度、广度、宽度的认识与熟知的基础之上。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是实现新世纪中国大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石。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大学生人群中的断层问题

任何民族的发展都不能离开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社会发展进步到现阶段,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信息全球化的当代,人与人的交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碰撞逐步增强、增多。然而,随着21世纪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处于改革开放思潮中社会新技术、新思潮的前沿群体――大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却是不了解、不反思及至不自信。

新世纪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的形成对中国文化建设事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从现实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天人合一、宽和仁义、民族大义、忧国忧民等传统优秀思想的了解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不认同、不自信。试想,对于一个对本民族的文化都不了解的群体,将何以去热爱自己的民族?

对文化内涵的模糊化、对文化思想体系的无序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树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然让我们将来的社会精英逐渐淡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迷失在对西方外来文化的追逐中,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下衍生的却是对外来文化不分良莠地盲目崇拜与对自身文化的片面否定,是拜金主义、信仰危机及道德问题,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断层与核心价值观的错位。

三、新世纪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路径分析

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之上的,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只有充分地了解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对自己的文化坚守坚信,在多元文化下,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明。基于此,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就必须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教育条件,将传统文化入体制、进校园、进课堂,使当代大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意识,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

立足现实教育条件、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领域大力推进的一种培养大学生人格信仰的项目。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更有利于以尚德精神、爱国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为核心的人为精神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院校应当立足于现实的社会教育条件,转变观念,改革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进校园,从实践角度创建大学生文化知识思想结构,树立全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体现人才培养的理念,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培养过程。从目前高校对各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基本都是从专业培养角度进行定位,人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少有体现。即使有所反映,通常也会被归结为是对政治、思想层面的要求,因而在课程设计上这一培养目标通常由政治思想课程的设置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定位所体现的正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忽视。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仅仅是作为一个口号存在了。因此,树立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首先要革新观念,重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凸显对人文精神的培养要求。

(二)根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入校园、入课堂

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断层,归根结底是长期以来功利性的教育模式下导致的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自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没有基本的认知,就不可能有普遍的认同。因此,对于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应当在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设计的基础上,改革课程设置,研发并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同时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

此外,高校还应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倡、鼓励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旨的校园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网络,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社区,供学生学习、讨论或开展师生对话,充分发挥校园网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优势;通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古典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通过邀请国学名师讲座、学术沙龙以及书画作品展、征文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尽可能凸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浸润、滋养,使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增强,民族文化底蕴得到全面提升。

(三)追寻历史脉络,培养故土情怀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印记会勾起人类对往事的追忆,历史的存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决定着人类如何以自律的精神驾驭飞速发展的高科技。历史的脉搏告诉我们,要站在故土的情怀之上以民族文化大同的心态在反思中树立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以中华民族的历史脉络为路径、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新世纪大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树立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的轨迹。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广博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滋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浩瀚泉源。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还应当通过历史的路径,追溯并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实现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解读与最终认同。据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传统优秀文化为蓝本的历史知识竞赛、历史传统文化思想的辩论赛、放映历史文化纪录片、游览博物馆等形式进行历史文化疏导,开启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传统文化入体制、入校园、入课堂。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大学生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

路径关系全局,方向决定成败。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对文化道路、文化方向、文化灵魂的正确把握。各个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建设的过程中,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意识,主动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继承中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高校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不断创新,深化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方面,不断地探索创新,将大学课程的设置和市场的需要紧密的结合起来,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需要的精英人才,使得大学生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自强。

参考文献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2]温立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开展》.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第3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山西省 高校大学生运动员 自信的来源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太原市、临汾市院校在校大学生运动员发放问卷并记录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经过对问卷的仔细审核,有效问卷达到286份,问卷有效率为95.3%。

1.2研究工具

本文以问卷调查方法来进行研究,具体选用的量表为Vealey运动自信来源量表,该量表由43个条目组成,研究内容包括:掌握、证明自己的能力、心理和体力的准备、身体自我感知、支持、替代经验、环境舒适度、环境优势和领导能力九个维度。

1.3研究程序

(1)对施测人员进行讲解,注意问题,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2)将问卷筛选,把有效问卷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山西省大学生运动员的运动自信的影响因素,不是一个维度的、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运动自信的九个维度之间,虽然在平均分上有差异,但是最高的均分为3.49、最低的均分为2.85,其各因子之间的差异不大。由此表明,影响山西省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的因素,是一个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根据数据得出,山西省大学生运动员运动自信的形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替代经验、领导能力、身体的自我感知、环境舒适度、支持和环境优势。

(1)替代经验。替代经验就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它对于运动员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个体身边出现了和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在某个任务取得了成功,自己内在的心理自信心就会相应的提升,就会认为自己也可以成功地完成此项任务;相反,如果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屡遭失败挫折和坎坷,就会相应地降低自我内在心理自信心,认为自己也无法完成此任务。

(2)领导能力。在大学生运动员这个群体中,一位好的导师会造就优秀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如果教练员给与消极的反馈,会使降低运动员的运动自信,就会导致原本可以完成的目标而达不到要求。

(3)身体自我感知。例如,在赛跑中如果他经常跑在别人前面,就会认识到自己在奔跑上有优势;在搬运重物时,他能搬别人搬不动的东西时,他才会知道自己的力气大等等,当自身完成自定目标后,他不仅得到了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更重要地是她再一次增强了自信心。

(4)支持。支持就是指他人的正向反馈。他人的反馈会致使自身信心的变化,积极的反馈会让运动员信心得到提升,例如,运动员在竞赛前,得到了教练、队友的支持、鼓励,可以让比赛的信心满满,而他人消极的反馈,会使信心下降,导致运动员信心丧尽,会产生放弃的想法。

(5)环境优势。环境优势指形式向有利方向转化的趋势。在比赛中,形式向有利的方向转化会使运动员的自信提高,原本的信心会伴随着形式有利化而逐渐上升,可以让胜利来的更加容易;如果,环境处于劣势中,原本的信心会伴随着劣势的处境渐渐消退,可能会失去本该到手的胜利。

3建议

大学生运动员,首先要对自己的能力肯定、正式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对自己的幸苦训练的付出进行肯定,通过自己平时训练的日积月累,不断的积累知识并且完善自己。

大学生运动员应该每日按照计划完成训练,认真吸取每日教练对于训练的总结,并在训练中或训练后,及时反馈。团队之间,可以通过队员们相互激励、相互学习交流来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将不好的情绪通过交流,化解为积极的动力。

大学生运动员的教练,要对自己的队员给予积极的反馈信息,不要从负面来说教队员,否则会影响到队员的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斌等.对篮球联赛看台观众文化的研究[D].2011,28.

[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 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4] 徐向阳.CBA联赛主场文化研究[D].2007.

[5] 陈丛耘.说“雄起”[D].2004,3.

[6] 孙云鹤.常用汉字详解字典[Z].广东: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7]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侯红武.“闹他”这词颇为粗鄙,用起来贻笑大方[N].山西日报,2012,3.

第4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自信;班集体

不少中职生在初中的时候,由于成绩差或违纪而经常受到负面的评价,长期受到这样的“待遇”,学生或多或少出现品德变差、行为扭曲、厌学等现象。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中职班主任应从培养自信的班集体开始,规范中职生的行为,给他们设立目标,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尝试成功的滋味。

一、好班规是打造自信班集体的基本条件

(一)无规矩不成方圆

“班规是班级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所谓班规(也可以说是制度),是指班主任引导、学生参与,根据相关守则、规范和本班奋斗目标而制定的,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班规让班集体有“法”可依,能让班集体的成员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尤其是中职生的自控能力差,有一个可执行的好班规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是自信的班集体建立的前提。

(二)班规要有利于班风学风的形成

能落实到位并让中职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规才是好班规。这就需要班规不仅能全面规范学生行为,还要有激励作用。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坚决依“法”办事。班规面前,没有特权,人人平等。对进步的、为班级体做出贡献的、上进的学生等要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不但提升了班主任的威信,也提高了制度的有效性。学生也会不断自我教育、自我规范,由此,好的班风、学风自然而然就慢慢形成,学生的自信心也将在他们的内心萌芽。

二、自信的班团干部队伍是打造自信班集体的重要因素

(一)培养自信的班团干部队伍

班团干部是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要打造自信的班集体首先要打造自信的班团干部队伍。“班团干部在学生中起着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班团干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风学风。”自信的班团干部队伍需要班主任的培养。班主任要定期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听取班团干部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答。同时,也要培养班团干部的管理能力,尤其要对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案例式的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组织班级日常工作,如何协调人员,如何与同学沟通等。平时,还可以对个别班团干部进行更为具体的管理办法的传授。

(二)树立目标,用成功唤醒学生自信

中职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败感,内心对于成功的渴望,如同沙漠渴望雨水,久旱渴望甘露一般。自信源自不断地获得成功,所以班集体需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对中职生有吸引力。要让他们感受到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取成功,由此慢慢地培养起他们的信心。比如:每个月的文明班评比,为了让班级拿到“文明班”称号,应特意召开班团干部会议。在会上对每项得分应该怎么拿,谁负责管理等进行详细的、具体的分工及指导。班团干部得到任务后,要每天对需要检查的项目进行仔细的检查。班长对检查结果定时汇报。同时,也要召开班会引导全班同学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强调对于评比的每项工作都要做到最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反馈给全班,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每天都知道班里的进步或出现的问题。于是全班的共同目标慢慢地深入学生的内心,他们也越来越乐意为班集体作贡献。

三、关爱学生,强化思想引导

(一)通过教师关爱提升学生自信

鼓励、赞美、表扬的话能给学生发自内心的震动,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动力,积极向上,更加自信。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班主任要了解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能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对他们进行肯定积极的评价。中职生初中时代少受表扬,对于这种“权威”的评价,学生的意识和心理会有强烈的震动,相反,班主任对学生了解甚少,不分缘由横加指责,必定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也会变得更加不自信,所以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并保持上进心,就不能吝啬赞美、表扬、肯定。

・德育研究・如何在中职学校打造自信的班集体

(二)专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信

学生的自信心还建立在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认知上。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以后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知之甚少,对他们的成长之路完全没有计划,在这条路上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及技能也一概不知。学生常常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以后有什么用,这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动力,产生厌学情绪,失去自信。作为班主任,从一开始就要清楚地给他们介绍未来工作的岗位及该岗位的成长之路,让他们知道自己未来可以做什么,树立起学习的目标。学生有了目标,班主任就应该帮助每位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断以此鼓励、鞭策他们。当然班主任还需要让学生把总目标分解成几个合理的可达到的小目标,让学生逐个去实现,这样动力能够持续,学生的自信才能不断地建立。随着学生取得不同阶段的进步,班主任也应该开展不同题材的专题指导,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自我。

四、结束语

以班级为团体进行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快速建立。因为一个班学生各有各的优缺点,他们之间能获得情感的支持。好的班规为他们创造了好的大环境,为建立自信提供了条件。自信的班团干部队伍能带领全体同学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不断获取成功,壮大班集体每个人的自信心。通过班集体的自信心培养,不仅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他们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异国他乡给我最初的感觉是充满好奇,一切不一样的新鲜事物都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但很快随着问题一个个的产生,我开始意识到,远离家乡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当一个人面对所有困难时,我深深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生活变得实际而平淡。

放学回到租借的房东家里,由于各自生活习惯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度的我们聚居在一起,生活起居习惯很是不同,彼此之间的沟通更觉困难;有个别外国人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媒体的影响,歧视来自中国的学生。这种歧视经常会流露在他们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上,让人不堪忍受。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我们这些英语功底较差的中国学生,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为怕被别人笑话,就更不敢开口说话;又因为生活习惯的差异,我们根本不愿意和外国人接触。

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其实很多欧洲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远不如我,甚至有时还会答非所问。在得到纠正后,他们并不会感到尴尬,倒显得那样落落大方。这令我很是吃惊。

尼尔斯中学是一所有60年历史的天主教中学,地处哥本哈根市中心。自2011年11月起,该校在6-10年级开设中文必修课,并在高中部开设中文课程作为选修外语科目。目前,丹麦已有13所中学正式开设了中文课程,还有更多的学校在筹备中,尼尔斯中学仅是其中的一所。近年来,丹麦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尼尔斯中学自然也不例外。

一天,正在读高一的扬尼克・奥弗高,在校园小径与我不期而遇,为了练习她的拗口难懂的“中文”,老远就热情地对我说:“我想,我们彼此可以学到很多。你愿意和我交流一下吗?”

奥弗高是一个高挑的女生,一眼看上去就让人感觉到一种与生俱来的美的气质。我为她的热情所打动,立马驻足,与她兴奋地“交流”起来。我们时而用英语,时而用汉语,搞不懂的意思就手脚并用。这当儿我发现,奥弗高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几乎每说一句话她都会做手势,或者扭扭身子。我想,这应该是她潜意识里心理能量的外在表现,迸射的是她的热情与强势。

奥弗高兴奋地告诉我:“我去年冬天去了你们中国,那是一次令人激动的经历。中国很伟大,跟丹麦真的很不一样……我爱中国。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特殊文化气息的国度。不仅仅是语言上,中国的文化教育跟我们非常的不一样。如果能把在丹麦学到的知识和在中国学到的东西结合起来,那是非常棒的。”

听一听她的中文,我发现,奥弗高的汉语水平与我的英语“功夫”相比差远了,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她的词不达意、结结巴巴常常令我一脸茫然。然而,面前的她却一脸自信,毫无羞涩、不堪之情,这一点令我自愧弗如。

不想,这一交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马上就要上课了,我们急忙彼此道一声“Bye Bye!”迅速向自己的教室冲去。

奥弗高长得算不上美,然而,在我的内心,一种艳羡之感油然而生。艳羡之余,思考一阵,发现这种艳羡来自她的一种特质――自信。

奥弗高的脸上没有尴尬,没有羞涩,一切自然天成。自信这种东西奇妙无比,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没有语言,只是悄无声息地展现在你眼前,它所折射的美丽扑面而来的时候,任你心志再坚定也无法阻挡。奥弗高早已消失,我端坐教室,刚刚亲眼见证的她的“自信”的那一幕却如此的生动,不断在眼前浮现。

我自觉是个缺乏自信的人,公共场合常会躲在人群中,从不做“出头鸟”。可是仰望人群里一展风采的人,心里却是羡慕之极。羡慕之余,更多的是痛恨自己――那甩之不去的畏缩和自卑。这个时候,常常会把责任归咎于国内接受的教育,“要做老实孩子”的思想灌输,让我到了丹麦还是一个不自信的人。现在想来,这种想法才真真切切叫畏缩,这是在彻彻底底地逃避现实。确切地说,老实与自信应当是两个概念。

渐渐地,我领悟到,其实我们中国学生并不比他们差,我们从小勤奋好学,有良好的文化基础,但我们就是缺少一种东西――自信。

不久,我们班里举行演讲活动,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这一次,看来躲是躲不过去了。很快就轮到我了,当时我很紧张,甚至刚起立说“大家好”时,舌头都在打颤,一种尴尬突然占据了我的大脑,在大脑里不断膨胀,记得烂熟的演讲稿眨眼间变得不清晰起来。然而这个时候,不知怎么的就冒出了个影子――奥弗高。对!就是她。很是令我奇怪万分,一种自信此时陡然而生。随着演讲的进行,我惊喜地发现,自己好像慢慢进入状态了,之前的紧张和不安正在一点点消除,自信一点一点的回归,发音也正常起来。

尽管当我要完全进入状态的时候,演讲已经结束了,不过尴尬的阴霾此刻已经一扫而光。虽然这次并不算是成功,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糟糕,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窃喜:我找到了自信。

我常常在想:我们中国人在国外,为什么经常处于被歧视的地位?其实,缺乏自信是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一个人自信的来源,大而言之,是其背后的祖国。只有祖国强盛,一个人跨出国门才能自然地挺起腰杆;小而言之,来自个人的素养,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应当是个人内在素质的自然流露。

常常尴尬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我为什么不能自豪地告诉他人:我们的国家很伟大,如今,我们国家的软实力犹如鲲鹏展翅,正在扶摇直上呢?本来自己是很出色的,甚至比那些曾经羡慕过的人要优秀许多,但是由于唯唯诺诺、犹犹豫豫,最后不但丧失了接近成功的机会,还常常自觉尴尬万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不再怯懦,时常主动找外国学生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我的英语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同时,还领略到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真是一举两得。

第6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xr年的学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我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读书其间,我尊敬老师,热爱母校,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校我都有很浓厚的感情,我遵纪守法,遵守学校里的规章制度,从没有违纪行为。

刚踏进大学校门的我,音乐素养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因为我是在高二时才有学音乐的意识,以前只是非常喜欢,从没受过专业训练,经过四年的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我在声乐、钢琴及其他各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课方面有了惊人的进步,丑小鸭已经变成了白天鹅。

作为一个艺校生,做一个老师是我的梦想,因此,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做一位优秀教师。

在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前夕,我心情十分激动、兴奋,因为我知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天底下最光辉的大学三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三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事业,而且我知道作为党培养出来的人民教师,必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上,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反复钻研、认真学习,多与学生沟通,为学生考虑,为学生服务,争取每一天,也都是学生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成长的一天。

第7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大学二年是我一生的重要阶段,是学习专业知识及提高各方面能力为以后谋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从跨入大学的校门的那一刻起,我就把这一信念作为人生的又一座右铭。

大学二年里,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使自己成为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二年,塑造了一个健康、充满自信的我,自信来自实力,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眼下社会变革迅速,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身还有很多的缺点和不足,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自己,改正缺点。

xxx

xx年x月x日

第8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 自信心 策略

学困生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陷: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引导方法;有的家长只顾忙于生计,忙于事业,对孩子极少关注,放任自流,以致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另外,有个别学困生在智商方面与同龄孩子相比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接受新知识慢,而且对知识的理解过程比较长。长期以来,这部分学生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以及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他们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在学习上会感到无所适从,无能为力,于是渐渐地便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信心,最终成为一名所谓的学困生。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能够出类拔萃,门门全优。但是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学困生的存在。不管家长怎样贻误自己的孩子,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不放弃任何一个学困生,而且还要为他们投入更多的爱,付出更多的精力,教师要把眼光放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上,更要把精力放在学生潜能的开发上。学困生现状的转化势在必行!学困生现状的转化老师责无旁贷!我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和摸索,发现培养学习兴趣和树立自信心才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参与的动力,有了动力就能产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创作的灵感。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的丧失。愈是自信的人,愈会成功,愈成功则愈自信;反之,愈是缺乏自信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对于成人而言,自信能让我们从容面对一切,无往而不胜;而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则能调动起他们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成长起来。因此,基于对上述的认识,我在注重提高学困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感觉还是有一些成效的 。现把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低要求。低要求是让学困生获得成功感的一种策略。一般而言,成功是指某人或团体在具体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就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其为之努力后可以达到的目标。所以在制定目标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一下子提出很高的要求,令学生望而生畏,所以对学困生要提出特殊的要求,既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要求,等他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后,再加大力度,让其拾级而上,同时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担忧,集中精力投入到下一个挑战中。譬如,在做练习题的时候,只要求学困生会计算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简便算法在数学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简算技巧并不好掌握,学困生可以不用简算,只要先能用一般运算顺序正确算出结果就可以了。在基本技能掌握之后,再漫漫学习体会简算技巧。课堂作业对学困生来说也是一种负担,因为不会,所以写的很慢,很乱,甚至很脏。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口否定,而是要从中发现优点,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便激发其改正的热情。学困生普遍学习习惯不好,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纠正他们的不良习惯,错了改,改了又改,允许有反复的过程。我常想:学习就象滚雪球,在滚的过程中,不断有雪块掉下来,但雪球还是越滚越大。只要能坚持每天学一点儿,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定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才可能有质的飞跃。所以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他能接受的要求,通过积极的评价,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树立起自信。

第二,快步走。在学困生本人的基础上快步走。学困生普遍听讲不专心,老师在讲的时候,他在做小动作,或瞪着眼看着老师却已走神了。所以在课堂上对他们要多提醒、多提问、多关注。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他(她),从而使他(她)停止小动作,开始听讲。在课堂上我常常会问这样一句话:“刚才老师说什么了?” ,如果学困生说不出来,我会让其他的同学来说,让学困生体会到上课是听什么的,以此来提高听讲注意力,提高听讲效率。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新问题我都会问:“你懂了吗?”,同时提一些相关的内容考一考,避免滥竽充数,不懂装懂。数学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总是认真把握每一个环节,努力创设愉悦有趣、宽松和谐、自主平等、全员参与的课堂环境。

第三,增强自信。一个人的自信心,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与信念,自信心强的人,内在潜力就能发挥出来。学困生的学困只是暂时的,但是要让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飞跃,并不容易。因为学习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所以要允许他们失败,同时要及时鼓励他们失败了站起来再来一次。自信心的树立,需要过程和方法。亲切的鼓励,诚恳的眼神,要在自然和不经意间流露,才能打动人的心灵。我班的马嘉幸、韩小磊等几个同学在学期开始的时候曾表现出拒绝和老师说话的态度,眼神既恐惧又冷漠,好象在说“我就这样,随你便吧。”要改变这种状况,老师的态度起决定作用,千万不能硬上劲,要软中带硬,宽容中带有约束。

“天生我材必有用”,“人无完人”。这些话要用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不要让它成为一句空话。每个人都有其潜在的能力尚待开发,在自己还没有感知的时候,可能就需要家长、老师或其他人的引导启发。作为教师就是那个开启学生潜力大门的钥匙之一。所以,我坚持客观、平等、公正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努力发现所谓学困生的亮点,并要使他的亮点成为闪光点。我坚信真诚、智慧、爱心能感染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拥有“我能行”的自信心态去面对未来。总之,我认为: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把自信的种子埋在学生的心里,让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第9篇:文化自信的要求范文

一、过度自信的特征及其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al,1973;Langer,1975)。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是心理学家们首先发现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例如,Weinstei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受试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能活过80岁等积极的方面的可能性要超过别人,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在将来会经历离婚、得癌症等不好的事情。Sevenson(1981)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份研究中发现,82%的受试者认为他们的汽车驾驶水平在前30%以内。这种“优于平均水平”(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特征被其他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Alicke,1985;Taylor,etal,1988)。

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成功的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Landier等(2009)对法国企业家的调查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在成熟企业,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等(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

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这些研究发现为本文所要回顾的研究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们才有可能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投资及其他财务问题的影响。

二、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理论研究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早在1986年,Roll在他开创性的论文里就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①,分析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但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该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在逐步开始认识到该文的重要性。

Roll(1986)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会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他进而根据该理论作出了一些预测:(1)当一个未预期的并购被宣布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涨;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股价又会跌回原来的水平。(2)如果并购是未预期的,而且未包含并购方的任何额外的信息,当并购被宣布时,并购方的股价会下跌;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并购方的股价又会上涨;如果并购最终实现,股价又会下跌。(3)并购完成时,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增加额会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减少额所抵消,即并购并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并购所发生的费用构成最终的净损失。Roll没有直接去验证他的理论,而是通过回顾其他人所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间接地证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

Heaton(2002)是继Roll之后的第二篇经典性论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异化模型,该模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变量结合起来,推导出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分别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具体结论如下:(1)一方面,乐观心理会使得管理者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因而他们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当企业依赖于外部资金时,管理者有时宁愿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愿意从外部融资,因为他们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这样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能充当“拯救者”的角色,纠正这种投资不足。(2)另一方面,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可能会被他们误认为具有正的净现值。在自由现金流匮乏的情况下,乐观的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

Gervais等(2003)发展了一个资本预算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政策的影响以及股票期权计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结论如下:(1)理性的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在没有获得关于一个投资项目确切、完备的信息之前,他们不会实施该项目,即使这些项目会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价值,从而造成股东的价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股票期权能缓解这一问题。(2)管理者适度自信对股东来说是好事,因为一方面他们是忠诚于股东的,不存在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的激励;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定程度的风险偏好者,能投资那些具有正的NPV的项目,为股东创造价值。(3)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来说,股票期权计划不仅不能缓解因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Xia等(2006)基于实物期权框架,提出了一个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动态并购模型。他们通过该模型证明:(1)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回报通常是正的;(2)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很严重,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是负的;(3)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或产品竞争程度较低,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状况依赖于该企业的规模;(4)竞争会降低并购企业的回报,但会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回报。

从这些理论模型来看,它们的结论简单明了,便于进行验证。事实上,这些结论基本上都被后来的实证研究所证明,这一点可以从下文的分析中看出。

三、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实证研究

自Roll(1986)正式开创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研究以后,一直没有直接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其原因可能是该理论在当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回顾相关研究中所提出的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类研究中一般将管理者定义为CEO,但也有个别研究将其定义为CFO。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的构建

1CEO持股状况。这类变量首先由Malmendier等(2005,2008)提出,具体又分为三个变量:(1)当CEO持有一份5年期的期权时,如果在这5年内至少有两次机会通过转让可以获得67%以上的收益。但CEO未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2)如果CEO将期权持有到期而不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3)如果在样本期间内CEO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数净增加,则也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7)的研究都采用了上述三种变量中的第三种。

2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首先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搜集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对样本公司的CEO的各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分为六类,依次是:完全正面的、主要是正面的但有一点负面的、中性的、主要是负面的但有一点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没有评价。他们分别赋予上述六类评价3、2、1、-1、-2、0的分值,然后将每个CEO的所有分值相加得到最后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分值越高说明越过度自信。Malmendier等(2008)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正,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五类:(a)自信;(b)乐观;(c)不自信;(d)不乐观;(e)可靠、稳健、务实。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一个哑变量,如果a+b>c+d+e,则取值为l,说明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否则为O。Brown等(2007)则采取比例的形式来衡量,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三类:(a)自信;(b)乐观;(c)可靠、稳健、务实、不自信。然后用(a+b)/c来衡量CEO的过度自信,比例越大,说明越自信。Hribar等(2006)、Jin等(2005)等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衡量方法。

3企业盈利预测偏差。该方法首先由Lin等(2005)提出,他们认为,过度自信的CEO在做盈利预测时一般会有偏高的倾向,因此可以用盈利预测是否偏高来衡量过度自信。具体做法是:如果“预测值一实际值”大于0,则说明预测值偏高,反之则说明偏低,如果在样本期内偏高次数多于偏低的次数,则说明CEO是过度自信的。余明桂等(2006)、王霞等(2007)的研究借鉴了这一方法。

4CEO实施并购的频率。该方法由Doukas等(2007)提出,他们认为,CEO越自信,他发起的并购次数就越多,有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Malmendier,etal,2008)。因此,他们将样本期内发起的并购次数多于5起的CEO确定为是过度自信的。

5CEO的相对报酬。该方法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认为,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报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易过度自信。他们用CEO的现金报酬除以现金报酬居第二位的管理者的报酬来表示。

6并购企业的当前业绩。该方法也由Hayward等(1997)提出,用“(并购前12个月内股票价格的增加值+股利)/期初股票价格”表示。这一方法根源于一个研究结论:企业的历史业绩越好,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Cooper,etal,1988)。

7企业景气指数。该方法由余明桂等(2006)提出,他们以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为基础,如果景气指数大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过度自信的,景气指数小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悲观的。他们以4个季度的行业景气指数的平均数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

从上述几种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些衡量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噪音较大,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在以中国证券市场为基础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难度更大。以第1种方法为例,国内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才刚刚起步,不具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虽然其中第(3)个变量在国内勉强可以应用,但《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股票只能在离职或退休六个月后才能出售,这显然会影响该变量的有效性。相对而言,第3种方法可能比较可行,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也有盈利预测制度,会存在相应的盈利误差。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前已述及,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为了研究的方便,本部分将这两个方面分开进行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Malmendier等(2005)对Heaton(2002)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首先开创性地用前述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说明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投资;而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投资不足。此外,他们还发现,对于权益依赖型企业来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之间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他们用前述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在内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资更多;(2)当融资约束程度更大的时候,上述两者的投资差距更大。

在本文所回顾的文献中,几乎所有实证研究都将管理者定义为CEO,而Ben等(2007)则是例外,他们将管理者定义为CFO,考察他们的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财务政策的变化。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CFO是否过度自信,发现过度自信的CFO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并且大量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筹措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为了保留更多的内部现金流用于投资,他们也很少支付股利。

中国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郝颖等(2005)用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内部人控制因素对投资与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过度自信因素。

王霞等(2007)则采用第1和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董事长)过度自信,他们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过度投资程度越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不影响投资和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而是影响投资和融资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敏感程度越大。姜付秀等(2009)采用第3和第5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偏好内部投资,而且越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1997年,有两篇论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对Roll(1986)的“自以为是”假说进行检验,但因为方法上的问题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几乎没有形成什么影响。

其一是Boehmer等(1997)。他们没有直接用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是采取了间接的办法,研究企业并购和内部交易(InsideTrading)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成为并购目标或最终成为善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内部交易中能获得显著的非正常收益,而那些最终成为敌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基本上没有获得收益。据此,他们推断:管理人员之所以会拒绝并购要求是因为他们很自信,认为公司在自己手里要比在别人手里更有发展前景。显然,他们的这一推断有些武断。

其二是Hayward等(1997)。这一研究要强于前者,他们直接检验了并购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他们用第2、5、6类变量以及根据这三类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新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他们所实施的并购的溢价程度就越大。并购会为股东带来财富的损失,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越强,这种损失程度也越大。这一研究立意很好,但总的来说做得比较粗糙,这也许是它未产生什么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是Malmendier等(2008)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采用第1和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发起并购,而且绝大多数是多元化并购;(2)对于权益依赖程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越显著,也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过现金或债务融资的方式发起并购,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们企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3)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市场更强烈的负反应。这些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造成大量损毁价值(value-destroying)的并购行为发生,为企业带来损失(Malmendier,etal,2008)。Ben等(2007)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发起的并购会带来负的市场回报。

Doukas等(2007)采用第4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会为股东带来正的市场回报,但程度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从长期业绩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表现很糟糕,这一结论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研究;(2)高频率的并购比低频率的并购业绩要差,说明管理者倾向于将以前的成功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过度自信,进而在过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发起更高频率的并购。

Brown等(2007)则提出,不仅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dominanceorpower)也能对企业的并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管理者的控制力,是指管理者将他们的计划或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在该项研究中,他们用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同时用管理者的报酬额除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管理者的控制力。他们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的上述两种特征程度越大,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越强,越易实施多元化并购。

四、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将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特点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1)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认为投资异化源于管理者或股东等参与者的自利心理,但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出“利他”等倾向。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忠于股东并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换言之,他们和股东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传统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解决这种投资异化问题,相反,按传统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加重这种异化行为。例如,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收益而低估损失,他们所选择的投资项目很多是损毁价值的。如果我们根据传统的激励理论提高管理者的薪酬(货币性质或期权性质),他们会更积极地为股东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于更多的损毁价值的项目,加重投资异化的程度。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为改进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2)从现有文献来看,虽然这一主题才刚刚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在财务学研究领域还是不多见的。几乎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显示,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特征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包括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通过并购造成股东财富的损失等。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确实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结论大一致也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只有更多的争辩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不能排除这类研究中有些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云亦云,这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

(3)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而且大多是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归纳,缺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的研究,特别是用中国的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才刚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例如,在这一研究领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度量方法来看,在中国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度量指标。

最后,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将这一研究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实际上,企业不同的财务问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现有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投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策略以及企业的分配政策等问题。Ben等(2007)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出现了几篇有价值的文献,如Hribar等(2006)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由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Jin等(2005)研究了过度自信和税负对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影响;余明桂等(2006)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激进负债问题。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2)从中国企业高层管理者特有的行为或心理特征的角度进行研究。西方已经发现的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过度自信、过度悲观等心理特征可能也存在于中国企业管理者中,但目前尚没有研究证实,因此,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特征并研究其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因为文化与制度各方面的差异,中国管理者的心理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发,现了这些特征就等于找到了解决中国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