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金融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内容
所谓金融服务主要指银行服务。一般认为,银行服务指通过柜台提供给顾客劳务性使用价值;实际上,现代银行金融服务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远远超出柜面,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所以,金融服务创新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况且拓宽服务本身就是创新。服务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人、环境、手段、方式等,金融服务创新就是这几方面创新的集合。
(一) 服务意识的创新
人是影响服务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服务意识创新是其它创新的前提。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广义上讲是要不断地更新服务观念,使我们的服务意识与不断变化的服务需求合拍甚至超前。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与市场经济、与商业银行机制不适应的服务观念,主要有: ①变以我为主的服务观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观念; ②变坐等上门的被动服务观念,树立服务到“家”的主动服务观念; ③变“存款第一”的服务观念,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④变静态“僵化”的服务观念,树立灵活“创新”的服务观念。
银行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服务质量的集中体现。服务态度的创新并非指经常变换对待顾客的态度,而是在文明、诚信、虚怀大度、热情和负责的前提下,探索针对不同身份顾客心理的接待方式和交谈语言,以使所有顾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 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的创新
服务环境主要指营业场所的环境,它是银行形象的展现。服务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洁净、整齐、舒适、方便、安全。以此为基础,不断改善和更新环境的过程就是服务环境的创新。最近有些行在营业场所实行的“一米线服务”,就是主要从顾客安全考虑的一种环境创新。再如,为使顾客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在营业厅摆放沙发供客户休息;为了便于顾客了解银行业务,在营业场所装置电子显示屏;有的为了缩短与顾客的“距离”而降低柜台高度,以便于与客户交谈等等。这些都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的创新。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作法,以日本的银行为例。位于大阪的池田银行一进门所看到的不是柜台,而是一间特为顾客准备的休息室。日本有些银行还设置了一些与营业无直接关系的设施,在给顾客提供附带服务和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客户。如池田银行在营业厅旁开办了一个世界钱币博物馆;金都信用金库在银行旁开设了一个备有700 多册图书的儿童阅览室;神户的关西信用银行则设置了老人游艺室,并举办定期聚会和讲座;有些银行备有免费检查身体的设备等等。再如,国外的银行营业场所根本看不见像我们银行四壁都贴着的“服务公约”、“文明用语”等,而是装饰上高品位的美术作品。这些作法,为创新我们银行的服务环境提供了思路。
服务环境从广义上讲也包括服务设施。然而此处的“服务设施”指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直接设施。服务设施创新的重点应是电子服务系统的运用和开发,以达到高效、快捷和方便顾客的目的。此外,应装备和更新先进的监控防爆设备,以保障银行和顾客的安全。
(三) 服务方法的创新
这是服务创新的重点。服务方法包括服务技能、服务方式、服务程度和服务艺术等方面。现从以下四个方面简要地谈谈服务方法的创新。
服务技能创新。技能创新的实质是要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其前提是服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书面上的知识和别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勤奋探索、不断创造。
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方式是服务过程的表现形式,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影响。根据银行服务方式发展趋势和我国银行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应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变单一服务为综合服务。以前只办理储蓄业务的柜台,现在大都兼有办理代收代付、小额抵押贷款等业务,但这只是一个开头。办一张卡、进一个门就能办完所有的金融业务,集储蓄、结算、转帐、外汇交易及其它业务于一柜台,是今后发展的方向。②变分解服务为合成服务。由“双人临柜”改为“单人临柜”就是这种创新的很好例子。按此思路,贷款、结算等业务的某些中间环节也可合并或省略。③变封闭服务为开放服务。传统的银行业务一般都在营业场所的柜台办理。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电子化的运用“, 上门服务”、“电话银行”、“寻呼银行”、“汽车银行”等纷纷兴起,自动柜员机和银行信用卡的推广是开放式金融服务的代表。④变顾客被动接受服务为顾客主动选择服务品种和自我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开展种类齐全的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不同顾客的多种需要。自我服务主要指“自助银行”的服务方式。此外,服务方式还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一方面改变只注重柜面的“售中”服务,延伸到金融商品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由习惯的“上班”时间延伸到上班以外的时间,乃至“24 小时服务”、“7 天服务”制。在空间上,从柜面延伸到柜外、从银行内部延伸到银行外部———家庭、企业、社会。
服务程序创新。从规范化角度看,服务程序应相对固定,但从发展的角度看,服务程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从总的方向上看是程序趋于简化,如把顾客要履行的几种手续合并成一种手续,把顾客要跑的几个部门合并成一个部门,把需要几个人完成的事合并成一个人完成。
服务艺术创新。服务艺术指对服务某一方面创造性运用的策略。服务艺术本身就是服务创新。它包括单一服务艺术创新和综合服务艺术创新两个方面。如运用语言艺术、接待艺术属于单一服务艺术创新,而“引导和创造顾客需求”的服务艺术、立足于未来的需求或长远利益的“前瞻服务”艺术则属于综合服务艺术创新。美国一银行的“一分钱储蓄”是专门面对少年儿童的,从眼前看是赔本经营,但这些小朋友将来都有可能成为该行的固定顾客。再如其它针对某一特殊顾客群的“特殊服务”艺术,突出某一特色的“特色服务”艺术,我国农业银行的“黄金客户”服务,都是服务艺术的创新。
二、金融服务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服务创新不是以标新立异为目的,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都应源于满足顾客的需求。目前,顾客的需求分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两种。服务创新的意义不在于被动地满足现实的需求,而是在于开发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服务创新的唯一途径是,一切从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出发,分析和研究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在借鉴别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际,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风格。
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方法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 改进
任何一件事物、任何一种方式方法都不是十分完美的,再加上客观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说金融服务仍需不断地改进。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自己原有的服务环境、服务措施和服务方法加以完善;二是观察研究别人的情况,发现不足加以改进。
(二)“移植”
创新是个相对的概念。前所未有的东西固然是一种创新,可是当自己没有,又在不违背知识产权原则的前提下吸取别人经验,针对自己原有的东西加以完善,这也是一种“创新”。“移植”的内容可以是国外的,可以是其他地区的,也可以是其它行业的,如“服务承诺制”就是一例。根据不同情况“, 移植”可分为“模仿”和“改进”两种。在金融服务中,一项新的措施和方法会很快被别人模仿,所以在自己独特创新的同时,注意他人的动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不要机械地模仿,改进式模仿不但能够跟进而且能够领先,变被动为主动。
(三) 组合
即把不同服务要素或把不同服务方式方法进行重新组合。“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熊彼特就把“创新”定义为“把一种从来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金融服务“新组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服务者重组,如设咨询台、迎宾员、导储员、大堂值班经理等;服务环境组合,如把休息、娱乐、艺术等纳入营业场所,给顾客全新的感觉;服务设施组合,如把交通设施与某些营业功能组合,把电子设备与银行业务组合;服务方式组合,如定期与活期储蓄组合,本币与外币存款组合,存单与存折组合。
(四) 创造
创造就是独创出别人尚未有的服务形式或方法。从整体看,创造才是“创新”的原始来源;从个别看,创造也是竞争中保持领先的法宝。
三、几个相关概念的说明
服务不但是一种经营策略,也是竞争战术;不但是赢得顾客的手段,还是塑造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战略创新、战术创新和形象创新。所以,对金融服务创新需要一个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金融服务创新的自觉意识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金融服务创新与我们强调的“优质文明服务”、“深化金融服务”、“规范化服务”有什么关系呢? 以下作一简要说明。
(一) 优质服务与服务创新
优质服务是服务质量管理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靠金融服务创新来实现。
(二) 深化服务与服务创新
深化服务指服务质量的层次不断提高,从“深化”的过程看,就是服务创新的过程; 但“深化服务”的提法却没有指出“深化”的途径和方法,而这个途径恰恰就是“服务创新”。
(三) 规范服务与服务创新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动态演进;后发优势;城商行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5-0056-04
一、中小企业需求的变化助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施米克勒(Schmookler,1996)指出,需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服务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企业财富的积累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了发展机遇,不断提升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则对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企业贷款或个人贷款,日常经营产生的闲置资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及投资理财业务的重要关注点;风险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日常业务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人寿保险、财产保险等在内的保险服务成为中小企业及其股东、董事等相关人员的重要服务需求;企业日常信用交易中产生的应收账款、商业票据的管理服务,以及企业账款核对、未偿还账款提示、票据处理等收账服务成为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又一重要方向;同时,创新产品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节省财务成本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重要着力点。此外,更加便利的立体结算渠道服务、更加人性化的信息咨询及财务顾问服务、以及针对中小企业上市需求的投资银行服务等,都将成为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城商行金融服务创新分析
(一)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外部推动力:大型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
费力姆和怀特(Frame和White,2004)的研究表明,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取决于能否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凭借其国际化的经营视角,人力资源、信息及科技资源等先发优势已经在中小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发展上取得一定成就,而国内部分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也在模仿创新中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商发展。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领先城商行的发展趋势成为其他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转型的重要推动力。提供信贷服务这种单一金融服务不但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在客户维持与争取上将处于被动地位。大型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营销将在很大程度上侵蚀城商行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而且其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在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还将大大提升中小企业客户的忠诚度。
(二)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研判:动态演进的银行业金融服务变革分析
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变革以其独特的魔力影响着城市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诸多领域,而对其服务变革的分析也强烈地改变了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增长途径、发展战略、政策制订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当前公司银行金融服务正在从过去为企业提供基本的存贷款及支付结算业务,向整合传统服务,以现金管理为代表的高级财务管理服务,及基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融资、证券承销等新型业务转变。如何充分利用银行业金融服务演进带来的巨大挑战和契机,把握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机会窗口,是摆在我国众多中小城商行面前的关键问题。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动态演进,正在强烈地影响着城商行金融服务技术赶超的模式和成功的可能性。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可能性:后发优势
国家发展动态演进中的后发优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韦尔默朗(Vermeulen,2005)指出,在竞争对手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差异极微的产品形式成为新金融服务扩散的主要形式。而金融服务的无形性及其力求简便易用的特征,使金融服务较易被模仿(何德旭、张雪兰,2009)。中小城商行可以利用大型商业银行业已建立起来的金融服务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经验,更快地改进金融服务投入要素的质量和促进金融服务效率的提升,在减少“试错”成本的有利条件下,实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赶超。
总结众多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再结合城商行资源禀赋,我们认为,国内城商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宜以模仿式金融服务赶超为主。通过学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领先者(前文指出的大型商业银行、领先城商行)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汲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引进或购买领先者的金融服务技术,再加以消化、吸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及区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实际,进行改进完善,最终推出适合区域中小企业发展需要的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区域中小企业不断演进、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
(四)“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转变:定标——比超
然而,模仿式金融创新仅仅是中小城商行金融服务或产品体系完善的初级阶段,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已有金融服务和产品的消化、吸收,在提升自身金融服务和产品研发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实现由“跟随型”为主向兼具“领先型”创新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开发转变。通过向业内或业外的最优企业学习,进行重新思考和改进经营实践,从而创造自己的最佳经营实践,这便是在模仿创新基础上的再创新,从而实现赶超竞争对手的竞争目的。
作为国内目前最具创新活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方面极具这种发展特征,这种循序渐进而又不失敢为人先的创新战略,也使其成为国内零售业务最具竞争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在“一卡通”业务上的定标——比超,为其零售业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融合更多金融服务元素、金融服务概念及对客户价值的挖掘,招行“一卡通”实现了“二次创新”,从而确定了其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的领先地位。
三、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的着力点及趋势分析
(一)起点:开发挖掘客户价值
对客户需求及价值的挖掘是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的起点。服务概念的开发,是对顾客服务需求的描述及通过相应有形或无形的金融服务或“产品包”的设计来满足顾客需求过程的总和(王,2009)。只有充分感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才能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同时,中小企业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包括核心服务及支持性金融服务两类服务的基础上的,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不同成长周期的中小企业客户所需满足的核心金融服务也是不同的。能否充分认识到这些,决定了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与推广的实效。
有限的资源禀赋及分类牌照监管政策,决定了国内中小城商行即使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也无法提供所有的核心服务及支持。特别是监管政策的人为约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未来国内城商行金融服务发展的“马太效应”。以北京银行为代表的国内领先城商行丰富的资源禀赋、多样化的金融牌照,将造就一批向综合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方向发展的城商行;而国内大多数城商行有限的资源禀赋及金融牌照决定了集中资源投入某一项核心金融服务和产品、某几项支持性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发展模式。当然,这种趋向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集中资源进行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契机,以泰隆银行、稠州银行等为代表的中小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的深耕细作,为其商业模式的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无法改变自身资源禀赋及监管政策的发展环境下,通过集中金融服务领域、集中细分市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创新同样能够打造出精品商业银行。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走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领先城商行的发展道路,而以泰隆、洛阳等为代表的精品城商行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之道则是学习的榜样。
(二)策略:打造立体化创新途径
1. 立足担保方式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过去,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制约因素,而这也造就了国内城商行立足担保方式的融资创新实践:包括动产质押、存货质押及应收账款质押等贷款担保方式创新盘活了中小企业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为其融资提供了新途径;而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质押则进一步解决了包括科技型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特殊行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具有战略发展意义的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引进孟加拉国民银行小额贷款中的联保联贷模式,则使基于社会资本及信任网络的贷款模式成为国内众多城商行批量式开发中小企业客户、进一步简化贷款担保方式的重要实践,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这种立足于中小企业实际融资需求及中小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信贷服务及产品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为国内城商行大规模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践行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业务和市场定位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
2. 立足中小企业成长周期打造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然而,立足担保方式单方面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围绕成长周期打造中小企业成长金融服务方案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的又一重要策略。以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商行北京银行为例,该行所打造的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小企业成长融资方案“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就是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
“小巨人”核心基本产品包包括“创融通”、“及时予”、“腾飞宝”三种,内含近40种金融服务和产品,全面满足处于创业、成长、快速发展等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体现了立足中小企业客户成长周期的产品设计特点,体现产品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创融通”系列产品面向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贷款、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多种融资产品;“及时予”系列产品则面向处于成长成熟阶段、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担保公司保证、房屋抵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等多样化担保方式的融资服务;而“腾飞宝”系列产品则更上一层,面向快速成长的中小型企业提供包括财务融资顾问、债务重组、上市财务顾问和并购贷款、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及集合票据等升级专属性产品服务。但是,正如前面分析所指出的那样,国内140多家城商行不可能都象北京银行这样提供如此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因此,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的金融产品开发,是城商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过程中始终需要紧紧把握的要点。
3. 立足特色行业开发集群金融服务方案的创新策略。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通过细分市场、发展集群产业金融服务是国内城商行特色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的开发不但能带动集群客户营销,而且可以充分调动银行内部各个条线资源,在协调组织的统领下,最大化地利用行内优质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为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立足集群行业的金融服务开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通过专业团队批量开发集群客户可以有效整合集群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二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开发还能够有效分摊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成本,实现金融服务开发的规模经济;三是集群行业金融服务的开发还能够通过多元化的信息渠道、风险的集中控制及专业化管理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开发风险的有效管控。
国内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集群行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开发上处于领先地位:以民生银行为例,董事长董文标提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2.0课题”,意在通过开发专业化(具有行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及产品满足集群行业客户金融服务需求,从而实现批量式客户开发与营销,实现特色化发展,与之相配套的便是其在厦门、福州、泉州广布专业(特色)支行的管理模式变革。
4. 立足功能创新及结构性授信的金融服务创新策略。为客户节省财务费用、交易成本是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股份制银行及其他大型商业银行深入介入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国内城市商业银行应重视对关乎中小企业客户贷款申请便利、还款便利、节省利息费用等功能性方面的服务创新,打造更加适合小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和产品。
同时,还要注重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灵活搭配,能够根据客户实际需求安排金融服务方案,切实“以客户为中心”,满足客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因此,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经营特点及金融需求进行动态搭配。发展结构性授信服务成为城商行把握客户动态需求的重要应对措施,并根据客户业务发展特点及客户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动态调整,确保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总结
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的创新,是国内城商行应对金融脱媒及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发展战略。基于动态演进及后发优势视角的分析表明,国内城商行可以通过模仿创新、定标比超的竞争策略实现金融服务及产品体系的丰富与完善。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概念的开发及客户价值的挖掘为起点,立足担保方式创新、中小企业成长周期、集群行业金融服务方案开发,注重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功能性开发及结构授信方案的开发策略满足中小企业更加多样化、更加高级的金融服务及产品需求,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及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J.1966.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66.
[2]Frame,W.S.&WL.J.2004.Empirical Studies of Financial Innovation:Lots of Talk,Little A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3),pp.116-144
[3]Vermeulen,Patrick A.M.Uncovering Barriers to Complex Incre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Financial Services Firm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43(4).
[4]何德旭,张雪兰.营销学视角中的金融服务创新:文献述评[J].经济研究,2009,(3).
[5]李国秋,张小翠,严众开.招商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中的定标比超[J].竞争情报,2007年夏季刊.
[6]王.基于知识服务业的新服务开发过程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3).
[摘 要]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入手,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推动金融信息服务业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开展金融信息服务的模式和思路。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057-02
1 信息对称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对称,就是说,在市场条件下,要实现公平交易,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该理论认为: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该理论揭示了市场体系中的缺陷,指出完全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天然合理的,完全靠自由市场机制不一定会给市场经济带来最佳效果。同时强调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与提升公共服务的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
2 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
在市场条件下,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必须对称才能实现公平交易。金融信息对称对各类市场主体的意义,下面我们从以下三个部门加以论述。
2.1 金融机构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客户的需要就是企业的努力方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信息的采集、挖掘与应用。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客户信息进行市场细分,选择自己的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出相应的产品。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从事金融服务的非金融机构之间,也应该采取信息共享机制,达到互利共赢。同时,在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网络金融环境下,金融机构应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各类客户的需求信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采取特定的营销策略来占领市场。
2.2 中小企业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多为信息不对称的受害者。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融资的需求,又有选择合作对象的需求。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发展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历史信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在融资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渠道使商业银行或民间借贷者获得自身的信用信息;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需要通过权威的信息渠道来获取对方的历史信用信息,从而选择到双方均满意的合作对象。因此,信息对称对于扭转我国中小企业的劣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虽然不是信息对称的利益直接受益方或者受害方,但是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政府部门的重要职责。一方面,政府部门也有义务向广大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提供权威公正的信息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根据从各类市场主体收集到的信息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总体掌控,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政府部门作为市场中具有信息优势的个体,根据“信号传递模型”,通过有效手段对收集到的金融信息进行分类与加工,降低其信息获取成本,将“信号”可信地传递给个人金融消费者、中小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在信息上处于劣势的个体,抵御各类金融欺诈事件的发生,减少投资的浪费。进而控制和避免各类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市场的诚信环境,有利于市场竞争的有序化,从而起到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作用。
3 如何开展我国的金融信息服务
3.1 准确定位金融信息服务
我们首先来确定信息服务的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服务的对象和产品的利用者;信息服务者是信息服务的主体;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
金融信息服务的定位应坚持“共融、共享、共赢”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流的、专业化的水准,着力构建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公信、公正、专业、高效的平台,集实时资讯、行情报价、历史数据、研究工具、分析模型等功能于一体,促进资本市场和信息服务产业与实体产业的完美对接。
3.2 优化金融信息渠道
金融信息服务应遵循“源于市场,服务于市场”的原则,从金融市场中收集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为各类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我国金融信息渠道鱼龙混杂,因此对于信息用户而言,信息服务者的信息采集渠道至关重要。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络获取信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导致信息的过量大大提高了信息识别的难度,金融市场面临从信息短缺时代的信息困难转向了信息过剩时代的信息识别困难。在信息开发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用户结构和需求为依据,将信息资源的现实配置与虚拟配置结合起来,重视实践性、生活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联合式地开发信息资源;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树立信息资源协调共享的新观念。
3.3 加强金融信息管理
保证金融消费者,加强金融信息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入手:首先,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加强信息披露。相关部门应该对金融机构进行统一的规范要求,要求各类金融服务者定期对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对风险管理等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其次,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在信息过度的市场环境下,信息服务有利于规范和统一信息渠道,建立诚信的金融市场环境,降低网络的不确定性对消费者的影响。
3.4 加大人才建设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金融信息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同时也是复合型的业务。培养人才,重视人才,是我国金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金融信息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政府部门应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培养或者引进合格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加大人才建设是实现我国信息对称的基础。
4 结 论
在金融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不对称理论给我们两点启示:充分认识新经济的特点,高度重视信息对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影响;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都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十分普及。相比之下,我国存在较大差距,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要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争创高新技术的新优势,以此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君枝,翟烨.中美网络金融信息服务对比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李常武.树立“精品意识”增强金融信息服务的有效性[J].甘肃金融,2003(11).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 服务管理递进 课程开发
项目基金: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3J27);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J12004)。
引言
在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下,为了使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更符合企业需求,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项目组研究人员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群,通过对陕西、海南、广州等地区多家四星、五星及以上酒店的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对该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内容和要求进行了深度访谈,由企业实践专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委员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培养学生“双核”能力为主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保证理论课教学必需、够用的前提下,采取递进式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技能,突出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并研讨了新课程的课程标准。
“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是学院和企业共同实施的教学过程,“服务管理递进”是指本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设置,遵循从“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工学交替相融”是指从入学到就业,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顶岗始终交替进行。
课程开发的总体思路及流程
在“能力本位”引领下,基于“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课程体系开发的总体思路及流程如图1。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酒店管理专业面对的主要就业岗位
通过对陕西、海南、广州等地多家四星级以上涉外酒店的走访调研,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酒店业几乎每个岗位都缺人,很多酒店人力资源部经理坦言说,目前他们既缺少基础性人才,又缺少关键性管理人才。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针对行业需求,遵循酒店行业职业成长规律,确立了该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有酒店一线服务岗(如: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前厅接待员等)和酒店的基层管理岗(如:各部门的领班、主管)、中层或高层管理岗(各部门的经理、总监、总经理等)。
2.分析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行业的深度调研,按照四、五星级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能力的需要,以“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为导向将酒店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梳理、归类,划分出该专业各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了便于和课程开发的后续工作较紧密地衔接,把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解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3.分析各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与实践专家深度访谈,针对涉外酒店一线服务岗与管理岗位人才的职业成长历程、职业工作过程及涉外酒店前厅部、客房部、餐饮部、销售部、人力资源部等岗位能力的需要确定出来的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由酒店高层管理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讨论,归纳确定了涉外酒店一线服务岗、基层管理岗、中高层管理岗等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归纳确定了该专业培养的两项核心能力,即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如图2所示。
4.以培养“双核”能力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专业带头人、课程开发专家组成小组,以 “双核”能力为目标,根据酒店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论进行整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解构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托,重构该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体系。
专业领域课程的构建遵循酒店行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注重课程教学与岗位实践的紧密结合,构成了“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双核”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
5.“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的实施
在“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引领下,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遵循酒店行业“服务员/服务师-领班(主管)-部门经理”的职业成长及认知规律,从该专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专项服务技能――专业管理技能的学习,层层递进、分阶段提升,努力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切实掌握专业所需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如图3所示。
结论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工作任务和学习领域课程之间进行合理的链接,使学生在校专业课程的学习以酒店行业所需为目标,按照酒店工作过程中不同层次岗位的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企业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的主导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直指岗位需求,充分体现教与学的致用性。
以“服务管理递进、工学交替相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有效地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层递进,解决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盲目性,提供给学生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注重工作过程体验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分层递进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灵活选择酒店企业里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就业方向更加明晰,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发展潜力。结合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届实验教学班,可以看出该课程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是适用的,通过岗位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工学交替递进式推进,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职业意识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
[2]石通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重构》,《中国电力教育》 2009年第7期。
[3]杜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关键词】金融中心 SWOT分析 沈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金融产业越来越成为引领发展的先导产业,金融资源越来越成为支撑发展的战略资源。国务院批复的《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这是我们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面振兴的难得机遇,对沈阳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各类要素聚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加快金融中心建设步伐,努力在壮大金融产业规模、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让沈阳在坚实的金融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建设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背景和意义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金融领军型城市,近年来在存贷款余额、保险深度及密度、金融机构数量、上市公司数量、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额、金融开放度等主要金融指标方面均居东北地区前列,而且其区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业务中心、金融调控中心的地位不断强化。目前,以沈阳为核心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未来5年,沈阳市金融业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金融机构能级,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增强沈阳金融业对沈阳经济区及东北地区的金融辐射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沈阳创建国家级中心城市提供金融支撑。
二、沈阳建设区域金融中心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2012年,沈阳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2007年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在26430元,比上年增长13%,是2007年的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260元,比上年增长15%,是2007年1.9倍。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快速发展,沈阳市的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省内及辽河流域,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等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产业发展正在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的新阶段迈进。同时,金融机构聚集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辐射能力得到强化,金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框架逐步形成。沈阳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以绿色金融为特色的,与沈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沈阳市金融中心的框架构建已初定,目前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已经完成60余幢总计5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商务楼宇120余幢,投资规模890亿元,建筑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聚集度居东北地区前列。同时,开发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8家,其中包含了在沈的全部中资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在沈的全部10家外资银行,英国恒安人寿保险公司等29家国内外保险公司,以及香港华富嘉洛证券、银河期货等9家证券、期货公司。2011年,开发区内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已分别占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55%和53%,开发区的金融辐射能力迅速扩大,金融洼地效应加速显现。
(二)劣势分析
虽然沈阳市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水平在不断增强,但其金融业规模实力与城市经济地位仍不相协调。目前沈阳市金融业发展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还处于总体适应,相对落后的局面。从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来看,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和独立法人金融机构。2012年末,全市法人金融机构的数量仍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金融业发达城市和经济水平相近城市。法人保险公司、法人期货公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贷款公司等也较为缺乏,虽然金融业对经济贡献逐年提高,但距离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大差距,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同时,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仍然缺乏特色。在产品和服务领域,金融创新的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不能充分满足客户对新型理财产品和金融工具的需求。在金融服务领域,企业融资渠道过于依赖银行信贷,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资本市场的作用为得到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此外,金融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社会信用意识有待提高。金融市场整体还不够活跃,金融竞争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金融机构与担保评估咨询等中介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要进一步加强,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足,与先进城市相比,沈阳市金融业政策还显得较为保守,在人才引进激励培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倾斜扶持政策;专业人才匮乏也在严重制约金融行业的长足发展,金融专业人才层次不高,储备不足,高级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机遇分析
当前,尽管在一段时间内,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仍然存在,但仍将催生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加速国际产业转移。沈阳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其金融业发展可以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服务新兴产业实体经济发展,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提升,金融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此外,国家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沈阳市可以抓住机遇,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社区银行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必将快速扩大现有沈阳市金融市场的规模,极大提升金融市场的功能。未来几年,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提升,将进一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我国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和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将日益丰富完善,金融改革创新在部分省市深入推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职责和体制将不断强化,绿色经济区建设将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因此,沈阳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积极跟进转型步伐;突出新兴,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突出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和产业转型需要构建畅通的投融资渠道。这些都需要金融提供有力支持,这为金融业扩大服务领域,开辟新增市场,增强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沈阳市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挑战分析
随着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金融认识水平的提升,各地对金融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其他省市地区对有限金融资源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争夺的范围已从金融机构,扩大到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综合配套改革金融中心建设等各个领域。国内多城市在规划建设金融中心。就国家级金融中心而言,已经获得或接近于获得此地位的内地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天津市已经被国务院明确定位为北方金融中心,其他城市多数定位于规划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如重庆市规划建设长江上游和内陆地区金融中心,大连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等。各市围绕金融中心建设,积极规划、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支持措施和实现步骤。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市场人才、技术发展、环境政策支持等各个层面的竞争将会异常激烈,省内及周边城市不断赶超崛起。东北地区如大连、哈尔滨等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势头强劲,当地法人机构不断向外延伸拓展,针对资金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沈阳市面临省内多城市各层次、各方面、各领域的竞争威胁日益严峻。
三、沈阳市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全市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国家级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在金融生态建设方面进入全国最优地区前列。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优势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及县域和“三农”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构建场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期货交易市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债权融资。拓展保险服务领域和功能,支持保险资金发挥投资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重点设立法人金融机构,引导地方产业资本参股、控股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全市金融业发展布局,加快建设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沈阳金融街,构建工业金融、科技金融、农村金融成长区。
(二)构建服务于沈阳经济区的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沈阳经济区金融网点布局,均衡金融服务。推动沈阳经济区内各城市商业银行加强业务合作,开展异地抵押贷款业务,发展银团贷款业务。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网上业务。进一步加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间的金融合作,发挥沈阳资本市场及要素市场的区位和基础优势,共同搭建各类交易平台。增强驻沈金融机构、投融资机构和产权交易机构对沈阳经济区的服务能力。增强沈阳经济区各城市的金融凝聚力。
(三)构建辐射东北地区的金融服务框架
以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重点,在设立场外资本市场、非上市非公众股权交易市场上寻求突破,在构建钢材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等资本要素市场上寻求突破,在推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规模化发展上取得突破。增强沈阳对东北乃至全国的金融辐射力。强化沈阳与其他城市的金融合作,共同拉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闰龙.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世界经济文汇,2004,(6)
[2]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刘睿.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度分析.海南金融,2006,(3)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 国家竞争优势 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18-03
一、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
1.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2007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如表1所示。
从差额上来看,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最大,将近43.28百万美元,但主要是因为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的大幅度增加。2001年到2003年逆差呈逐步增加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因为出口量太少。2004年开始,逆差回落至12.084百万美元。之后,从2004到2005年逆差又开始逐步上升。直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现了首次顺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由此可看出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从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额上看,进口贸易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加入WTO使得上海市金融市场的开放度有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得进口贸易额有大幅度增加。从2001年的22.0446百万美元到2003年的45.3359百万美元,上升幅度超过一倍,而在2004年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在2005年又以1.2倍的速度大幅增长。之后直至2007年均呈现逐步增长的状态,因此进口额总体的趋势还是上升的。
从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来看,波动要比进口贸易更大一些。尤其在2007年,依托经济快速增长和楼市、股市的快速上涨,增长到了240百万美元,并且出口额首次超过进口额。在2001年到2003年进口额不稳定但是规模整体偏小。从2004年到2007年快速增长。增长的速率分别为1.7、0.5、2.5,因此总体看来近期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额还是呈增长的趋势。
2.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从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保险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从2000年以来,绝大部分年份内上海保险服务进出口在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占到84%之上。进出口两者相比,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又更倚重于保险业。从2000年至2006年间上海保险业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国的比重,相反,保险业进口的比重则低于全国水平。
从2006年开始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在2005年之前,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90%以上都是保险业贸易。上海保险业贸易出口占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保险业贸易的出口比重,从2006年开始,上海保险业贸易进出口在整个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除保险业贸易以外的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开始上升。2007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出口结构情况如图1所示。
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结构中保险业贸易比重已经降至70%和77.55%,低于全国水平,相应地所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则上升至30%和22.45%。
在进口中也出现了同样的趋势。2008年,上海保险业服务进口占上海金融贸易进口的比重只有78.44%,远远低于同时期全国95.75%的比重。上海所有银行及其它除保险业以外的金融业服务进口的比重则上升至21.56%,是全国同类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的5倍之多。
3.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地区分布。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地理密集度高,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是金融业服务项目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日本、美国和中国香港已连续两年成为金融服务出口地区的前三甲。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分布如图2所示。
2008年,上海对日本金融服务出口1.2亿美元,占比54.5%。对美国金融服务出口7193.31万美元,占比32.72%。在上海金融业进口方面,美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位列前三甲。其中美国占比达到了40.93%。
而在金融服务业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保险业贸易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中国香港、美国、英国。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如图3所示。
2008年,在上海保险业出口中,香港地区占比46.35%,美国排名第二,占比32.14%,两者共占到78.49%。
2008年上海市保险业贸易进口地区分布如图4所示。
在上海保险业进口中,中国香港、美国和英国继续占据前三甲的位置,其中,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的占比分别为37.86%、18.78%和10.72%,三者共占到67.36%。
二、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
1.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状况。2001年―2008年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规模如表2所示。
香港金融服务出口额由2001年的347.9亿港元上升至2008年的986.3亿港元,年均增长10.5%,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8.6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出口额的比重由10.9%逐步上升至13.7%,提高了2.8个百分点。金融服务进口额由69.7亿港元上升至258.0亿港元,年均增长11.4%,比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速高9.5个百分点;占所有服务进口额的比重由3.6%逐步上升至7.2%,提高了3.6个百分点。
2.香港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结构状况。金融中介服务贸易在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比重。金融中介服务包括:中央银行服务、存款服务、授信服务及财务租赁服务;股票经纪服务、商品经纪服务、股票交易程序及结算服务;投资组合管理服务、信托服务、保管服务、财务顾问服务、外币兑换服务、金融市场营运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支持服务。从香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业务内容来看,不管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是出口,金融中介服务贸易都处于绝对地位。
从服务种类看,金融中介服务一直以来占据着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出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占金融服务出口的比重由98.2%提高到99.0%;其他金融服务出口额占比很小,而且呈下降趋势,由1.8%降至1%。而在进口贸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务进口额占金融服务进口的比重保持在99.8%以上;其它金融服务进口额占比非常小,不足0.2%。
3.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分布。随着以来,尤其是CEPA的签署,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也发生了变化,内地成为了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最大输入和输出地。美国居第二位。
如相关数据显示:在香港金融服务出口中,出口到内地的贸易额所占比重比较稳定。在2003年达到最大,之后开始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因为内地的金融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内地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量减少。但是从2001年以来稳居各出口地的首位。出口到美国的贸易额占比次之,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7年的14.7%。2007年出口到英国、日本、中国台湾的贸易额占比分别排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6.6%、7.62%、6.74%。
在香港金融服务进口中,由内地进口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由1997 年的31.0%逐步下降至2007年的26.7%,但稳居各进口地的首位。由美国进口的贸易额占比次之,平均比重为15.31%。2007年由日本、英国、新加坡进口的贸易额占比分别居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别为7.97%、7.08%和4.14%。
三、沪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面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比可以看出,上海市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深入分析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在世界市场中准确定位,下面将运用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三个指标,对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占世界该种产品或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是这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该指标数值越大,表明这种产品或服务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S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Xwj―世界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
根据公式(1)算出沪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如表3所示。
从表3可见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很低,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有很大的差距,2001到2003年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有波动,但是从2004年以后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状态,与香港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但是总体上来看,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有待有质的飞跃。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简称RCA指数)。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式中,Xij―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国家j的出口值;Xiw―世界产品i的出口值;Xtw―世界总出口值。
具体来讲,RCAij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对比较利益,无所谓相对优势或劣势可言;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1.25≤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2.5,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如果RCAij≤1,说明j国i产品或服务没有显性比较优势;如果0.8≤RCA
式中:RCASij―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RCASij―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指标在[-1,1]之间取值,RCASij>0表明j国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而RCASij≤0 则表明j国i部门不具有比较优势。由于RCASij是对RCAij 进行的单调变换,类似于对RCAij取对数,因此,不影响指标性质及对一国特定服务部门比较优势状况的判断。相反,其改进还趋利避短,对称性更有利于比较分析各类服务部门在绝对比较优势和绝对比较劣势程度上的差别。因而,RCAS指数成为实际中广泛使用的指标。本章也采用了RCAS作为指标。根据公式(2)和公式(3)计算出沪港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如表4所示。
比较金融服务贸易RCAS值(见表4),上海对香港的劣势明显,2001年至2007年,两地年平均值分别为-0.9160和0.1898,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与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均值存在1.1057的较大劣势差距值。从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的RCAS值基本稳定,近年来仅有微幅改善,但是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逐年减少。2001年,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对称性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差距值为1.1842,2007年缩小至1.0770。
3.贸易竞争指数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计算只考虑了出口的问题,并没有考虑进口对整个金融服务贸易部门比较优势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文又选取了贸易竞争指数(TC),作为补充。贸易竞争指数(TC)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种产品或服务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经济体通货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解决了各经济体规模不同而不可比的问题,是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国际竞争力的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C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X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出口额;
Mij―i国家或地区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进口额。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到1)。如果TC指数接近O,说明这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国际平均水平;如TC>O,说明比较优势较强,而且越接近1,行业竞争力越强;如果TC=l,则表明该国或地区这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如果TC
从表5可见,在2007年以前上海市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数。说明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较弱。而只在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指数才为正数。相反香港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很平稳,平均值在0.63,显示出很强的比较优势。
四、提升上海市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建立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外包是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利用其外部专业化资源,已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并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的一种新型经营管理模式。
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某一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业务外包给第三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使专注自己核心竞争力等特性成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商业措施,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解决上海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弱的问题,上海要从战略的高度发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这是上海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这一点处于竞争劣势的上海而言,特别的重要。
2.提升上海金融服务的营销水平。一是要进一步明确面向国际市场的金融服务贸易的市场定位,根据不同市场推出更贴近客户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采取集中营销策略,以特色服务取胜。二是要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为突破口,重点拓展与上海有密切经贸联系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贸易关系。深化上海与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的合作。三是要积极寻找金融营销与互联网营销的契合点。现如今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而金融行业也逐渐开始涉足在互联网上寻求品牌和业务营销的新方式。到目前为止也初有成效。
3.推进上海金融服务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在一国金融服务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信息社会,消费需求的导向效应更加强烈。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对一般商品消费的比重往往较低,而对高档商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较高。而在我国,随着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尽管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50%以下,但中国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消费需求不是十分强劲,金融服务贸易的比重偏低。任何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级的国内社会消费需求结构为基础,如果上海居民消费是以商品消费为主,而金融服务消费比重过低,或金融服务消费的层次过低,那么上海的金融服务贸易根本不可能形成竞争优势。世界上各个金融服务贸易强国及地区,比如说香港的服务产业是首先香港地区形成竞争优势,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上海应依托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消费的比重,为形成上海金融服务贸易行业竞争优势的构建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4.加强政府对金融服务贸易的支持和管理。第一,政府要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丰富金融市场产品和工具,拓展金融市场广度,争取把上海建成全国票据集中交换的中心;促进债券市场加快发展;加大期货市场发展力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属类大宗产品期货,探索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优化金融市场参与者结构。在CEPA框架下,积极探索上海与香港的证券产品合作;积极发展上海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中资和中外合资的再保险公司,吸引境内外著名再保险公司入驻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培育再保险经纪人,探索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的有效途径。第二,政府要加强金融机构和业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金融综合经营试点;积极推进地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改革和重组;鼓励发展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基金);积极拓展各类金融业务,研究制定促进私人银行、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积极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支持机构投资者扩大金融市场投资业务,率先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产品试点。
参考文献:
1.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第一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董瑾.国际贸易学[M].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蒋小浪,陆骏,魏惠.我国加入WTO以来上海市对外贸易发展的态势分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J],2008(2)
4.黄桂良.香港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区域金融[J],2009(8―10)
5.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M].第三版.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2
6.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Free Press,1991:15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华夏出版社,2003
8.Ingo Walter.Global Competition i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zation.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98:24
9.顾宝炎,许秋菊.香港服务贸易的演进[J].国际经贸探索,2007(24)
10.香港、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及对上海发展启示[J].战略管理,2005(25)
11.叶元.我国内地与香港服务贸易的比较研究[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2007(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wo types of society" in Changsha, the paper analyz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services development, suggests widening the field of financial outsourcing business, developing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combing the education,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establishing reserve pool for financial outsourcing services.
关键词:两型社会;金融外包;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处理外包
Key words: two types of society;financial outsourcing;ITO;BPO;KPO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004-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型企业对跨国金融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远距离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和大型金融企业为降低成本、整合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占领新兴市场,越来越多的尝试金融服务外包,2004年,国金证券研究所调查发现,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中愿意选择离岸外包服务的企业占95%。
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及国际清算银行(BIS)联合发表的《金融服务外包》将金融业务外包定义为“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金融服务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被称为转包)。”按照外包业务的内容可将金融业务外包分为:ITO信息技术外包、BPO业务流程外包和KPO知识处理外包。
1外包业发展现状
外包业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追求低成本,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提高,人工工资水平却仍保持在较低水平,与欧美国家的高工资相比形成了劳动力成本优势。
全球服务外包市场的主要客户是北美、欧洲和日本企业,2006年,美国在全球BPO中所占比重为47%,西欧为43.7%,日本为6.9%,三家占全球外包服务发包市场的96%以上,而外包中心则集中在印度、中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韩国、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其中,印度在外包市场中占据近40%的市场份额。中国、菲律宾和墨西哥等地区则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逐步增加在外包市场中的份额。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较晚,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据全球服务外包联盟()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9年全球离岸外包市场规模从328亿美元增长到800亿美元,增长240%,而中国从2004年到2009年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从20亿美元增加到70亿美元,增长率高达350%。名为《中国和印度,谁将成为21世纪外包市场的发动机》的文章指出,在服务外包领域,中国正在快速赶上印度。
2010年到2014年中国金融外包服务行业运行态势分析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世界前100家大型国际金融企业将要向外输出3560亿美元的金融外包业务。”巨大的金融外包市场为中国外包业务尤其是金融外包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为长沙发展金融外包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十七大以后,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一起被国家确定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经过多方调研长沙市制定的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在2010年5月通过湖南省政府批准。根据方案描述的“两型蓝图”,到2020年,长沙市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及人居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早在2009年,为配合长沙市的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和第三产业,长沙市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意见》,针对长沙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助措施。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为长沙市金融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10年,长沙确立了以数据处理外包、软件外包、文化创意外包、金融外包、呼叫外包、物流外包、IT教育与培训外包等七大外包发展产业,开始加速拓展欧美和日本市场,争取在2015年完成全市服务外包业务总量超过500亿元的目标。
同时长沙市政府还采取在重点城市举行推介会,积极引进服务外包领域知名企业的措施助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搭建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青竹湖生态科技园区为基地的产业发展平台,将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3如何推进长沙金融外包业有效、健康发展
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金融外包产业提供了外部支持,借鉴国际和国内其他城市金融外包业发展的经验,长沙的金融外包业发展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3.1 拓宽金融外包业务领域,形成外包产业规模优势
为实现产业转型,国内众多大中城市相继推出促进发展外包服务业的政策措施。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全国范围的规模产业优势,同时也必将带来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中国各城市服务外包业发展时间均比较短,大部分处于服务外包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和技术水平限制使大部分金融外包业务集中在IT业务外包上。长沙的金融外包业务发展应积极拓宽业务领域,避免将投入集中在竞争激烈的IT业务外包领域,造成产业发展过度和无序竞争的局面。同时,应加强与其他城市金融外包服务业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各自城市的地域和人才优势,形成金融外包产业规模发展优势。
3.2 既注重开拓国际市场也注重发展国内市场,保证发包市场多样性
目前,长沙外包市场的主要目标市场定位为开拓欧美和日韩市场,这些国家的企业经济实力雄厚,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外包的利润相对较高,也是国际金融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但是,长沙金融外包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品牌效应,盲目争夺高端市场可能造成行业发展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的不利情况。因此,政府在为金融外包企业提供优惠措施的同时,可以引导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蓝图,以国际高端市场为目标,大力发展国内市场为基础,逐步建立多层次客户资源,保持行业发展的稳定性。
3.3 教产研结合,为金融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储备人才库
人才优势是发展金融外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建立起高技术含量、宽技术类型的储备人才库,是金融外包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长沙市教育资源丰富,每年为全国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以发展金融外包产业为契机,长沙市可以将储备人才库建设与高校教育改革相结合,改变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发展人才定制型高校教育形式,由企业提出培养方案,大学提供培养场所,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又为金融外包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优良人才储备。
综上所述,在“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长沙金融服务外包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何为金融服务外包行业制定合理的规划,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使金融外包业发展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是需要持续关注的议题。
参考文献:
[1]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Z].
[2]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若干意见[Z].
[3]长沙统计年鉴.2008、2009.
[4]鲍务英.金融企业后台业务外移区位选择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2008,7(13).
[5]贺晓波,苏薇.渤海区域内金融外包服务业务发展探索[J].经济师,2009(4).
[6]苏薇.借鉴国际金融外包经验,促进我国金融机构业务外包[J].经济师,2009(2).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增强加快金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金融市场活跃,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但金融业发展仍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集聚发展能力不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单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亟待加强。各部门、各镇区要认清形势,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我市金融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努力改善金融环境,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建设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满足城市金融需求,竞争适度有序、运行稳健规范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金融业发展的目标
到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银行业存贷比达到60%,不良贷款率降至6%以下;全市保费总收入达到50亿元,保险深度达到3%以上,保险密度超过1850元/人;上市企业数量和直接融资规模不断增加,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鼓励发展各类金融机构
大力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及国内外知名投资咨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法律、担保、保险等中介服务组织进驻*。积极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探索兴办融资租赁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企业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力争国家和省批准在我市进行村镇银行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央行专项票据兑付,加快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东区、小榄、*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及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向中心商务区集中,发挥金融产业的集聚效应。鼓励银行机构开展面向中小企业、外贸出口、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创新活动,进一步丰富金融产品;支持银行机构面向村镇和社区增设服务网点和服务窗口,大力推广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银行服务方式,切实提高银行业服务效率。支持担保机构与银行机构合作,以信用担保方式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再担保机制,分散担保机构风险,增强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
在公路、桥梁、公交、供排水等领域引入bt(建设-移交)、bot(建设-运营-移交)、bo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积极探索发行地方建设债券、短期及中期融资券、项目债券及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手段,筹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建设项目立项、概算、预算和资金运作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管理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六、大力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
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的意见》(中府〔*〕63号),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力度,不断充实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确保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的畅通,加快优质企业改制上市的进程;支持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增强其再融资能力。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国内外创业投资资金和优秀管理团队来我市开展风险投资业务,为我市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开发区股权交易代办试点工作,整合社会资源,加快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建设,为我市企业兼并重组和创业资本进入与退出提供平台。
七、充分发挥保险业社会“稳定器”作用
贯彻落实《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意见》(中府〔*〕116号),着力优化保险业发展环境,规范和培育保险市场。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平安*”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各类责任保险,将责任保险纳入政府公共安全建设范畴,提升安全生产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商业养老、企业年金、意外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八、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支持人民银行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坚决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逃废银行债务及保险诈骗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大金融案件执行力度和抵贷资产的变现力度,维护金融债权的严肃性和安全性。妥善解决我市金融业历史遗留问题,消除风险隐患。
九、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组织协调
加强市金融稳定与发展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力度,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密切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联系,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与金融业相关的问题。建立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金融监管信息共享、金融重大事项报告、金融稳定工作评估等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系统廉政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协调、维权、宣传和服务职能,促进金融各行业协会工作向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十、加大对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金融业发展资金,用于落实市委、市政府对金融业的各项支持政策。具体实施细则由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二)在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担保业发展资金,用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支持担保机构对我市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对新进驻我市的市级银行机构,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的一次性奖励。
(四)金融机构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中心商务区新建或购置自用办公用房的,按不高于600元/平方米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连续三年给予年租金30%的补贴。
(五)对在村镇和社区新增设服务网点的银行机构,按《*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给予贴息。
关键词:农村 金融生态 生态系统 金融监管
金融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各种金融要素(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金融法规等)为了更好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金融要素之间密切关联、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彼此通过货币资金的融通、利率和汇率的调整、风险的度量和化解、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风险与受益的转换等行为,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农村金融生态的特点
(一)动态性
农村金融生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和自然生态一样,也在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逐步完善。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农村经济决定农村金融,农村经济为农村金融提供物质资源作为其前进的动力。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会对农村金融提出各种需求,促使农村金融不断进行创新,促进农村金融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从另一个视角看,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又具有反作用,通过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的推陈出新、金融服务的逐步深入,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更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促使农村金融生态持续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差异性
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对农村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水平也参差不齐,加之金融要素发育水平也存在着差别,此外,目前的分权体制下,地方行为存在着差异,其中囊括考核指标的差异。这种状况会引起地区之间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又会造成农村金融生态状况的差别。因此,在客观上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性。
(三)边缘性和脆弱性
农村金融生态和城市金融生态都是金融生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金融生态相比,农村金融生态具有边缘性和脆弱性。一方面,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要求越来越高,但其中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供给不足,体制内金融资源供给渠道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外流。实行金融改革后,正规银行金融机构从农村地区大量撤离,逐渐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分散性、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有限。邮政储蓄成为了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的“抽水机”。
农村金融生态的缺陷表征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退出农村、农村金融资源外流和县域金融萎缩等现象,表明了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出现了缺陷。缺陷的金融生态系统的具体表现为:金融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的破坏或丧失、金融主体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减弱、系统生产能力下降等。
(一)农村金融生态主体多样性和数量减少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有正规、准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农村合作基金会、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准正规金融指一小部分当铺等,非正规金融指高利贷、各种会合、私人钱庄等。就业务上说,我国农村金融主要业务是农业信贷,农业担保和农业保险等业务尚未开展,然而在农村即便开展农业信贷的金融主体也在不断减少。在正规金融撤离的真空下,非正规金融虽得到迅猛发展,但游离于正规金融体制之外,无法获取正规金融制度所提供的服务,因而融资能力有限、风险较大。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主体已经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现象。
(二)农村金融信息流动出现障碍和梗阻
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分散、小额零售、个性化的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直存在。而农村金融生态退化,资金供求关系破坏,信息流动及传递效率会随之降低。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高利贷”高达1.7万亿元左右,农民更多趋向于寻求民间借贷而不是银行。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原因就是信息流通不顺畅,造成农民对正规金融组织理解不够、经验缺乏,尽管现在他们对正规金融组织的服务评价有了重大转变,但其心理长期形成的“贷款难”思想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呈加剧化趋势。
(三)农村资金循环链条出现问题
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的职能是通过信用手段筹集农村货币资金,优化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实现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然而,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异化,一方面,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入了城市,另一方面,农民又很难从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导致农村资金循环链条不能良性循环。
(四)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下降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乡镇企业对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对储蓄居民、企业和生产领域提供的金融服务却相对减少,进而阻碍了创造性活动,制约了地方经济增长。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业务单一,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金融服务手段,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业务品种缺乏。与城市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产品种类日益丰富相比,农村金融服务严重缺失。新兴的中间业务在农村根本没有普及,最显著的就是农村金融结算明显滞后于城镇,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业务也迟迟未能开展,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整体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在下降。
(五)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由于历史、制度等原因在为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强大金融支持的同时,其金融风险也在加速积累,农村金融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在不断下降。单一的负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但加大了其利息负担,而且造成农村金融机构对存款负债过度依赖。一旦存款出现波动,对资产的调整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增加了农村金融风险。
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