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化学总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总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总知识点

第1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4、SiO2和强碱、氢氟酸都能反应。

前者解释碱溶液不能盛在玻璃塞试剂瓶中;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白粉或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

第2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1高中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2高中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3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

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l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

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用做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10.纸上层析(不作要求)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4焰色反应全集

(一)钠离子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

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

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

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

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二)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一、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三)锂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团棉花,吸饱酒精,又把酒精挤干,把棉花沾满Li2CO3粉末,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跟钠的方法二相同。

(四)钙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的方法一。

⑵方法二(烧杯-酒精法):取一药匙研细的无水氯化钙粉末(要吸少量水,如果的确一点水也没有,则让其在空气吸一会儿潮)放在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7~8滴酒精,点燃。

⑶方法三(药匙法):用不锈钢药匙盛少许无水氯化钙(同上)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五)锶离子方法一、二:同碳酸锂的方法一、二。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5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

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采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采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

第3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看上去都是oh组成的一个整体,其实,羟基是一个基团,它只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不会电离出来。而氢氧根是一个原子团,是一个阴离子,它或强或弱都能电离出来。所以,羟基不等于氢氧根。

例如:c2h5oh中的oh是羟基,不会电离出来;硫酸中有两个oh也是羟基,众所周知,硫酸不可能电离出oh-的。而在naoh、mg(oh)2、fe(oh)3、cu2(oh)2co3中的oh就是离子,能电离出来,因此这里叫氢氧根。

2、fe3+离子是黄色的

众所周知,fecl3溶液是黄色的,但是不是意味着fe3+就是黄色的呢?不是。fe3+对应的碱fe(oh)3是弱碱,它和强酸根离子结合成的盐类将会水解产生红棕色的fe(oh)3。因此浓的fecl3溶液是红棕色的,一般浓度就显黄色,归根结底就是水解生成的fe(oh)3导致的。真正fe3+离子是淡紫色的而不是黄色的。将fe3+溶液加入过量的酸来抑制水解,黄色将褪去。

3、agoh遇水分解

我发现不少人都这么说,其实看溶解性表中agoh一格为“-”就认为是遇水分解,其实不是的。而是agoh的热稳定性极差,室温就能分解,所以在复分解时得到agoh后就马上分解,因而agoh常温下不存在。和水是没有关系的。如果在低温下进行这个操作,是可以得到agoh这个白色沉淀的。

4、多元含氧酸具体是几元酸看酸中h的个数。

多元酸究竟能电离多少个h+,是要看它结构中有多少个羟基,非羟基的氢是不能电离出来的。如亚磷酸(h3po3),看上去它有三个h,好像是三元酸,但是它的结构中,是有一个h和一个o分别和中心原子直接相连的,而不构成羟基。构成羟基的o和h只有两个。因此h3po3是二元酸。当然,有的还要考虑别的因素,如路易斯酸h3bo3就不能由此来解释。

5、酸式盐溶液呈酸性

表面上看,“酸”式盐溶液当然呈酸性啦,其实不然。到底酸式盐呈什么性,要分情况讨论。如果这是强酸的酸式盐,因为它电离出了大量的h+,而且阴离子不水解,所以强酸的酸式盐溶液一定呈酸性。而弱酸的酸式盐,则要比较它电离出h+的能力和阴离子水解的程度了。如果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较大(如nahco3),则溶液呈碱性;反过来,如果阴离子电离出h+的能力较强(如nah2po4),则溶液呈酸性。

6、h2so4有强氧化性

就这么说就不对,只要在前边加一个“浓”字就对了。浓h2so4以分子形式存在,它的氧化性体现在整体的分子上,h2so4中的s6+易得到电子,所以它有强氧化性。而稀h2so4(或so42-)的氧化性几乎没有(连h2s也氧化不了),比h2so3(或so32-)的氧化性还弱得多。这也体现了低价态非金属的含氧酸根的氧化性比高价态的强,和hclo与hclo4的酸性强弱比较一样。所以说h2so4有强氧化性时必须严谨,前面加上“浓”字。

7、盐酸是氯化氢的俗称

看上去,两者的化学式都相同,可能会产生误会,盐酸就是氯化氢的俗称。其实盐酸是混合物,是氯化氢和水的混合物;而氯化氢是纯净物,两者根本不同的。氯化氢溶于水叫做氢氯酸,氢氯酸的俗称就是盐酸了。

8、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

从常见的强碱naoh、koh、ca(oh)2和常见的弱碱fe(oh)3、cu(oh)2来看,似乎易溶于水的碱都是强碱,难溶于水的碱都是弱碱。其实碱的碱性强弱和溶解度无关,其中,易溶于水的碱可别忘了氨水,氨水也是一弱碱。难溶于水的也不一定是弱碱,学过高一元素周期率这一节的都知道,镁和热水反应后滴酚酞变红的,证明mg(oh)2不是弱碱,而是中强碱,但mg(oh)2是难溶的。还有agoh,看ag的金属活动性这么弱,想必agoh一定为很弱的碱。其实不然,通过测定agno3溶液的ph值近中性,也可得知agoh也是一中强碱。

第4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知识是智慧的火花,能使奋斗者升起才华的烈焰;知识是春耕的犁铧,一旦手入生活的荒径,就能使田地地芳草萋萋,硕果累累。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1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质的性质:物质不需发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物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等.

二、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1)取药量: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取1—2mL.

(2)注意事项:“三不”:不闻、不尝、不摸

(3)取用少量液体药品用胶头滴管,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用量筒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取用较大量液体时用倾倒方法,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瓶口要紧靠容器口.

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2)使用酒精灯时,酒精不能超过灯容积的2/3,绝对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要用

灯帽盖熄.

(3)给试管液体加热,试管所盛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要倾斜放置,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他人.

3.仪器的洗涤:

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在容器内壁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2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化学初三上册知识总结3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第5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生 能力价值 原创 电脑动画制作

【中图分类号】J228.7;J952

一、年级不同,目标也应不同

七年的学生总体来说年龄较小,刚进入初中进行学习,学习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脱离小学,所以以Flash软件的基础知识为主。保证学生会用这款软件,对Flash软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这是为八年级的学习先打好基础。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目标就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并且要加一些与电脑动画作品相关的知识了。首先目标就不再像七年级时那么简单了,要教授一些有一点深度的难度的Flash的知识,以及应用的实例了。

二、普遍撒网,重点培养

此项工作主要是针对七年级下半学期和八年级的学生开展。

第一、剧本创作。首先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给学生上一节优秀动画作品的欣赏课。让学生充分理解动画作品的制作题材、结构、内容、主题思想等。

剧本创作要求: 剧本创作要遵从原创优先原则,内容健康积极向上。主要以环保、文明行为、中华传统、地方特色、社会热点、自身生活等题材。

剧本创作方法:可以先给学生f明白,先不要按照正规的剧本来写,可以像写记叙文一样,把故事情节交代清楚,先写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

第二、剧本筛选及修改。筛选剧本是教师重点培养学生作品的第二阶段。将学生的剧本进行审阅,并从中挑出比较有创意的、立意新颖的剧本。注意辨别抄袭的、雷同的、不完整、词不达意等这样的剧本,进行分类。

剧本的修改:对于筛选出的优秀剧本,可以看看还有什么补充的,有什么可以夸张想象的内容,可进行适当添加,使其更加完美。对于问题剧本发还给学生重写。

三、深入指导,明确目标

深入指导是门学问,因为每个剧本都不一样。这一阶段就是让学生怎样合理的制定目标有利于完成动画。

我这里用我曾经指导过的一个作品作为举例来说明。这个作品是的名字叫《两只蚊子的故事》,作者:张一博。故事剧本是两只蚊子想吸牛的血,结果发现牛被注了水,想去吸点儿牛奶,结果牧民往牛奶里加了抗生素,想去麦田里吃点东西,结果麦田被农民打了过量的农药,最后无奈只有去吸人的血,由于人都吃的是添加了这些不安全的药品的食物,两只蚊子吸完人血之后,异口同声的说:“呸!一点人味都没有。”一语双关,即是说人血没味,又是说人心都让利益金钱所蒙蔽,没有人情味。两只蚊子的故事是用蚊子的视角来说明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主要是说食品安全问题。这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剧本,经过了多次修改,最终才成为现在看到的剧本。

在有利于学生去操作的原则上,把上面的剧本的几个目标定出来。

第一个目标:设定主要角色形象,主要角色一般为原创形象,先把主角形象用草图的形式绘画出来,然后再到计算机里实现。上述剧本中确定两只蚊子的形象。

第二个目标:设定次要角色。次要角色可以借鉴网上提供的一些形象做参考,再加工修改一下都可以。上述剧本中的农民、牧民、食客等都为次要角色

第三个目标:设定主要场景,景物布置等。根据剧本为四个场景,牛的饲养场景、牧区场景、农田场景、食客场景。

第四个目标:设定主要人物角色,次要人物角色的动作和人物角色台词等。根据剧本,将蚊子的台词,注水牛、抗生素牛奶、过量农药的农田等的动作制作出来,放进相应的场景。

第五个目标:合成动画中的各元素,添加声音等来完善动画,审阅动画,测试动画。形成完整的动画作品。

四、阶段控制,分段完成

教师把上述的五个大目标可作为是五个阶段进行监督控制。督促学生分段分目标完成。

第一阶段,主角形象设定。将以上确定的第一个目标拆成小目标分配到日常教学中,逐个完成。要抓住主角的特点来设计形象,比如蚊子有又尖又长的嘴和扇动频率非常快的翅膀,要抓住这些特点来设计。

第二阶段,次要角色设定,出场顺序的确定。根据出场顺序逐个制作,以上剧本中先制作养殖人员给牛注水的场景,先确定养殖人员的形象。然后依次完成后面的次要人物的形象设定。

第三阶段,设定场景,根据场景顺序依次设定即可。

第四阶段,设定主要和次要角色的台词和动作,按顺序即可。

第五阶段,最终合成各元素,完善动画,测试调试动画,形成作品。

我总体分五个阶段来完成一个作品,具体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几个阶段穿行,不需要按这五个阶段来生搬硬套。比如二、三、四阶段就可穿行,第二阶段设定了养殖人员形象时,就可以把注水的动作做出来,可以把场景也设计出来。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监督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都有惰性,要时时监控,时时督促,还要不断地校正目标,使之不要偏离目标,才能做出好的作品。

第6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一、“承”即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重视基础知识点的“厚积”之功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化学也不例外。基础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复习兴趣、自信心,使成绩稳步提高。复习时仍以课本为主,以教学大纲和考试纲要为指导,将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印发导学案),通常一个单元为一课时,知识点由简而难。本人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为了学生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题目。每个单元中总是一个知识点集中3-5分钟先不看书独立回忆写,实在想不起时再看书,写完后小组里统一答案,然后选一名代表展示。同学们交流讨论有不同意见的,教师点拨答案统一后,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把不同章节的相近的知识点总结在一起复习,促使学生将知识网络化。知识点一课时后进行知识点的运用,第二课时对应练习,通常是限时三十分钟的闭卷练习,这样做可以加强学生集中精力做题,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

除在课堂上有要求,在课下要求学生自己学会注意几点:(1)学会整理、归纳。掌握主干脉络,辐射相关知识点。(2)要重视理解,不要机械记忆,学会融会贯通。才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才能在考试中审清题,进行合理的推理。(3)多读多记、巩固记忆,化学知识点和要记忆的内容很多。有些知识需经过反复记忆才能永久性记住,做题时才会用的得心应手,沉着应考,考出好成绩。

二、“启”即在扎实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之上“有所思”,通过积累汇总合并串联相关知识点

《论语?为政》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化学复习同样不复例外,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点的目的就是在于铺垫“思”的基础。有所思,才能有所得。在化学复习第二阶段,教师应该将复习重点转移到“启”的方面来。

承上的目的即是启下。初中化学专题复习分为五个专题进行复习,对于基本概念和原理,不再注重简单记忆性的复习,而要注重对重要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揭示其内涵和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分子和原子、单质和纯净物、化合物和混合物、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酸碱性和酸碱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试题往往都是学生在考试中易丢分的地方。所以,在复习中应对这些概念仔细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在具体情境中加强对概念和原理的灵活运用。

科学探究的专题复习,是以化学实验为依托的试题,这部分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复习中应明确实验考查要求,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实验:(1)了解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2)掌握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技能;(3)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常见气体,常见的酸、碱、盐等;(4)能对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能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重点复习实验探究,如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对容器内压强增大或减小相关内容的探究,辨别黄金饰品的真假等。

自2005年河南省课改后的中考试卷把过去的化学计算变为综合应用题中的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分值也从5分降为3分化学计算对于中考来讲,计算的总体难度下降,但是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并没有降。对应的措施是(1)认真审清计算题的题意,从自己的知识网络中找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2)从题意中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遇到混合物的质量一定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再计算。(3)通过典型的例题来提高审题的准确性和做题的规范性,做到思路清晰、步骤规范、答案准确;(4)让学生总结出解题的规律;(5)关注本年度与化学有关的国内、省内的重大事件相关内容的有关计算。

三、“链接”即在横向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知识点串接,打造系统知识体系,冀求知识点的“薄发”之功

苏轼在《杂说送张琥》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通过对基础知识点的重点掌握和知识点体系的横向汇总,通过大量而充分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主体必然会自我要求在化学复习之中达到“薄发”的思维欲求。

第7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一、研究高考试题规律,简化知识点

通过对近年高考化学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化学试题有较强的规律性甚至模式化,各省市都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独特的风格。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分值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基本保持不变。化学科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高中新课程理念,注重能力立意与基础涵盖相统一,关注主干知识的有机融合,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和高考的基本功能。

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很多很杂,但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大约有20个。我们如何去整理这些知识点呢?首先,我们把物质的分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当成最基本的工具,然后用这些工具解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重要的元素无非是Na、Al、Fe、Cl、S、N、Si等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我们可把两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整个化学内容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沉淀溶解平衡,实质是让我们掌握平衡的思想,当然这部分知识往往与图像、计算、单一变量法、原理分析相结合,是学生容易混淆和不解的知识。第三,电化学和热化学方程式。第四,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设计与评价。第五,选修部分。通过这样整理,我们发现知识点变少了,相互关系明了清晰起来,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了。

二、抓住要点实质,简化思维

电解质溶液中粒子间的关系,是学生比较头痛的一个知识点。电离和水解的知识经常被混淆。其实粒子间的关系无非是大小关系和等量关系两种,等量关系的解题思维就是三个守恒(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粒子大小关系的解题思维是显隐性粒子关系、越弱越水解原则、已知的主次关系。

电化学也是中学化学公认的难点之一。其实电化学主要考查两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极的变化、阴阳离子的移动等)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有时还考查电解质溶液的复原以及简单的计算。解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要先弄清楚电极和介质,介质是否参加反应。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是根据二次电池的总方程式进行相应的判断;另一常见呈现形式是两池相连的问题,先看是否有盐桥,是否有外加电源或者两者都没有。解题时先弄清楚到底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或者是两者相连,弄清后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指定产物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较少见,这种形式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例2】 用惰性电极电解硝酸溶液可制备NH2OH。写出其阳极反应式: 。

分析:NH+2部分来自NO-3的还原,阴极产物,所以阳极反应式为

2H2O-4e-=4H++O2。

第8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一、教材内容变化出现的问题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上,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但变化是主要的。

1.元素化合物知识编排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材主要采用集中编排的方式,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元素周期表之前和元素周期表之后(简称“律前”“律后”)。通常,“律前”的教学从实验事实出发得出结论:“律后”的教学从结构出发,由结构分析推断物质的性质。

现在新课程结构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都安排在元素周期律之前。因此,关于物质性质的学习不能从结构出发推断物质的性质,而主要从实验现象出发,分析物质的性质。但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以物质为中心,以结构、性质、存在、制备、用途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使课改处于微效甚至无效的状态。

2.化学课程学习阶段结构化的变化。

旧教材通常分为两段,即为“义务段”和“高中段”。在面向新世纪的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必修阶段”和“高中选修阶段”。

不同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的难度是逐渐加深的,以“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为例,虽然三个阶段都有涉及,但每个阶段的要求却是有区别的,见表1。

表1“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

当然,即使同在必修阶段,也存在知识阶段性问题,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教学内容。但许多教师在必修阶段知识的教学中总感觉意犹未尽、缺乏系统性,而采用旧教材进行一步到位的教学。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负担加重,教师总感觉课时不足。

3.教材中有些知识点和方法的教学根本没有涉及,但课后习题出现了。

对于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用“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在有关的课程教学中事先把有关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传授给学生,即先把“拦路虎”解决掉;有的教师是采用“遇山挖土、过河搭桥”的做法,在遇到有关习题时,针对这个习题给学生作比较详细的讲解,把有关的内容补充给学生。但不论是哪种做法,都受到了课时的限制。

二、对策

化学教师如何探究使用好新教材,适应新教材教学内容变化,来迎接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呢?

1.吃透课标。

课标即课程标准,它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考试命题、教学评估等的直接依据。化学教师只有吃透课标,对课标准确把握,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来审视和使用教材。具体说,首先,教师要明白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是一种最低的限度,在知识设计中,要以掌握课程标准的基础知识为最低限度,在此前提下,努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对于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使教材中没有涉及,教师也要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给学生。对于教材没有,而课后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它。在刚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去做,其他的学生可以在以后对这个知识点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再来处理。其次,教师要多了解课程标准对各部分知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如通过对课程标准中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元素化合物内容中的三维目标的核心知识为:元素及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过程与方法: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观察、比较、分类实验等)和程序,科学探究技能(提出问题和假设,寻求证据,得出结论)的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元素及化合物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的存在、应用及其影响。

2.吃透教材。

化学教师只有对新教材熟悉精通,才能驾驭自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全面达成高中化学课程的各项目标。

(1)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任何教材只是一种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载体,它仅仅是教学中的一种材料和工具,而不是标准,只有课标才是唯一的标准。教师在教学中所依据的标准是课标,而不是某种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摈弃“唯教材是用”的观点,将教材神圣化,不敢增删教材内容,认为凡是教材中出现的内容都要向学生讲解清楚,都要求学生掌握,甚至迷信教材上的教学方法等错误观念。教师应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领会新教材中一些知识点的新处理

课标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知识在教材中的出现形式和价值功能各个方面的变化。教师不仅要了解课标做了哪些处理,形成了怎样的知识新体系,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使课改处于微效甚至无效的状态。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新教材编排上就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新教材的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而要搭建能体现三维目标的课程内容平

台,就必然要求教材采取这三种维度进行相融合的一种编排方式。

(3)研究教材学习阶段结构化的变化

培养公民的化学,没有必要使学生学习那种追求化学科学知识系统性的化学课程,而应学习那种关注STS问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化学课程。因此淡化化学学科知识系统,注重“两贴近”,以STS问题为核心,成为选择化学课程内容的标准。这种变化必定使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既要服务“两贴近”,又要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使得知识学习出现多种结构化变化。对此,教师要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集中研究同一知识必修中的不同阶段,以及必修阶段与选修阶段的要求程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控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改正为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采用旧教材教的错误做法。

第9篇:化学总知识点范文

1.高中化学学科特点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有很大的差别。初中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高中化学侧重于讲“什么为什么是什

么”。也就是说,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点全凭死记硬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属记忆型,这样

灌输的学生思维上就习惯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而高中化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重在理解概念、

原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使学生逐渐的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思考问题,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若不太适应,就会有一个适应期,适应能

力差的话跟不上就会把成绩拉下来。例如,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竟争意识不强,

思想松懈,学习缺乏紧迫感,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不认真听,课下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投入到学习

当中;高中科目多,学生不能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高一化学公式多不好记,知识点零碎,学生遇到不会

的怕麻烦就不学,遇到考试差了就会失去信心,学习逐渐麻木,有些意志力薄弱的缺少恒心和毅力就会放

弃。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化学成绩越来越差。

另外,学生缺乏自主探索精神,课后只是为了做题而做题,死记课本知识,思维惰性较大。课堂上不能积

极有效的同老师配合,学习的独立性差;还有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过于片面,读题不认真,做题时错误百

出,结果总感觉化学难,慢慢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

3.教师自身的原因

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了解不多,不能及时处理好初高中衔接,有的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

识讲得面面俱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导致一些学生在高一上学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对策

1.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化学教学中,多使用奖励机制,多表扬、多鼓励学生,多找亮点,多点播、多引导,耐心辅导;少批评

,不伤害学生自尊心,让他们亲近老师,减少对化学的恐惧心理。上课提问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

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他们都能回答出来,回答错误的多提示、多鼓励、多肯定,让他们知道自己能行,自

己也应有自己的想法,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题,变“要我

学”为“我要学”。另外,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

较广。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克服化学学

习上的困难。

3.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新教育形势下,教师要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同时,还要熟悉中学

化学新课标的整个内容体系,自觉掌握和构建中学化学新课标的整个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准确把握新课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

注意挖掘教材的创新内容,利用探究性实验、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