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生儿科护理综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生儿科护理综述

第1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中医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黄染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时期最常见,发病率高达

34. 94%[1]。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则可能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导致患儿出现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对该病采取中医治疗、预防、护理,效果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 年1 月~2009 年10 月我院出生的全部新生儿黄疸病例,,共27例。其中生理性黄疸16 例,病理性黄疸11 例。根据临床表现,轻度黄疸15 例,中度9 例,重度3 例。患儿住院天数最短5天,最长10天。27例患儿中,足月儿19 例,早产儿8 例;女婴12 例,男婴15例。

1.2护理方法

1. 2. 1 一般护理 每天在护理时至少要测4 次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若发热说明有并发症产生,应及时处理;嘱产妇及时给新生儿供给奶水,注意患儿吮乳情况,若患儿吮乳有力,进食量亦可,并多喂水保证热量供应。在护理时应注意脐部清洁,并每日勤换柔软的尿布。

1.2.2重点护理 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其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消退及加深时间等。若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其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

1.2.3 辨证施护 护理人员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根据不同分型辨证施治施护,如湿热熏蒸型选用茵陈蒿汤加味;感受邪毒型选用犀角散加减;寒湿阻滞型选用茵陈理中汤加味,瘀血内阻型常选用血腑逐瘀汤加减。

2. 结果

2. 1 护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无一例发生胆红素脑病。随访患儿均生长发育正常,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2.2 护理疗效判定

依据高等医学院校4 版教材《儿科学》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2]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 205/ umol/L ,早产儿> 256umol/ L 为病理性黄疸;如小于以上数字则为生理性黄疸。痊愈:辨证施护后黄疸消失,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 ≤17. 1umol/ L) ; 好转:肉眼观察皮肤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下降,但未降至正常值( ≤17. 1umol/ L) ; 无效: 黄疸未消退,血清胆红素持续不降。

3. 讨论

中医认为:黄疸的出现多由孕母感受湿热或寒湿传入胎儿,或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无论孕母怀胎,还是小儿出生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而致病发病,皆有湿在其中。其治法为热则清之,寒则温之,湿则化之、祛之。临床常将其分为湿热熏蒸、感受邪毒、寒湿阻滞、瘀血内阻四个证型进行治疗。

祖国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护,而中医护理的关键也是辨证施护,在本组患儿的治疗中,中药茵陈至为关键。茵陈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由于其作用突出,故可配伍用于各型黄疸。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茵陈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因此,茵陈在治疗黄疸时,是必不可少的药物。在辨证治疗新生儿黄疸要注意小儿年少,用药时宜轻宜小,中病即止[4]。虽然用药是医生的职责,护理人员也要掌握好药物的性能与禁忌,对临床观察病情、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很有帮助。

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 皮肤黄、目黄、小便黄,大便颜色淡或呈白色,出现发热、拒食、精神不好、嗜睡、两眼呆滞等症状。因此在新生儿黄疸的护理中,皮肤是重点观察项目。应注意观察患儿皮肤面目黄染的发生时间、颜色深浅,其颜色是逐渐加深,还是逐渐消退,加深及消退的时间等。如果黄染的发生时间过早、过晚或时间过长,且颜色较深,或该退不退,均说明其黄疸为病理性黄疸,病情较重,应及早治疗。观察小便时,应注意小便的颜色深浅,闻尿味臊淡或重,如颜色深黄,尿味臊重,说明湿热较重;如颜色淡黄,尿味不大,说明其湿热不重。患儿大便的颜色为黄色味大,说明其热象较重;若为灰白,说明有瘀血内阻[3]。

总之,新生儿黄疸除给以及时积极治疗外,临床护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辩证施护,更能有效地促进黄疸婴儿的康复,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组27 例新生儿黄疸经合理的护理,收到很好的疗效,说明辨证施护在本病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高桂娥,综述,吴曙粤,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广西医学,2007,11月,29(11):1732-1734

第2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黄疸;腹胀;病原菌;孕妇围生期

[中图分类号] R72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10(c)-0082-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Methods The hospitalization data of 131 cases of newborns were collected from July 2013 to June 2015 in the Neonatal Department of Bo-Ai Hospital of Zhongshan City,all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the data,and the clinical sit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neonatal sepsi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jaundice and abdominal distension in preterm infa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full-term infants,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Good care during pregnant women and perinatal to avoid complications,early identification of neonatal jaundice,abdominal distension and oth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blood culture done in time to early diagnosis and appropriate antibiotic treatment ar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neonatal survival.

[Key words]Neonatal Septicemia;Jaundice;Abdominal distention;Pathogenic bacteria;Perinatal period of pregnant women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sis/septicemia)是指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内并生长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统的中毒表现[1]。致病菌通常为定植于母亲产道的细菌,临床分离到的最常见的细菌分别为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凝固酶阴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2]。2006年,WHO新生儿及围生儿死亡率报告指出,在750万新生儿中,预计50%的婴儿在出生4周内死亡,而其中98%的婴儿来自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马拉西亚每出生的1000个新生儿中,有3~4个会发生死亡[3]。2012年,WHO儿童死亡率水平及趋势报告显示,在新生儿死亡率最高的5个国家中,中国居于第三位[4]。在导致新生儿死亡的原因调查中,埃塞俄比亚的Kersa调查报告显示,新生儿败血症在新生儿死亡原因中占31.2%[5]。2006年,Ganatra等[6]等通过分析2000年的400万新生儿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也发现,新生儿败血症占死亡人数的35%,因此,在我国新生儿死亡率仍较高的情况下,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及时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危险因素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意义,为防治感染、提高新生儿存活率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7月~2015年6月于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1例新生儿的住院资料,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1]中的诊断标准对新生儿资料进行筛选,疑诊及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入选病例有118例,其中男76例,女42例;胎龄为(37周±5 d);出生时间均≤28 d。住院资料也包括母亲的孕期疾病及产时状况,如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尿路感染、绒毛膜羊膜炎、产程延长等。新生儿的情况包括胎龄、出生后时间、出生时情况、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细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治疗方案等。上述方案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将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胎龄≥37周)及早产儿组(胎龄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一般情况分析

将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早产儿65例,足月儿53例,两组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总体新生儿的临床特点

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中,黄疸最为常见,占发病总人数的57.6%;其次为肺炎相关症状[10],如气促、发绀、咳嗽、呛奶及肺部音等。此外,腹胀、发热等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呼吸暂停等症状也会偶发。实验室检查项目显示,CPR及PCT在大部分患儿中均有升高。分析母亲的数据可发现,胎膜早破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14.4%及15.3%(表1)。

2.3败血症的致病菌分布

在患儿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比例为80.9%,其中表皮葡萄球菌比例为67.0%;革兰阴性菌比例为16.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比例为66.7%;真菌检出4株,其中念珠菌3株,白假丝酵母菌1株(表2)。

2.4早产儿及足月儿临床情况的比较

两组的临床表现如黄疸、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出生后28 d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各个屏障结构如皮肤屏障、黏附屏障,免疫系统如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发育不完善,极易因自身结构发育不完善(如先天性畸形等,或感染、呼吸功能不全等)而发生死亡[11]。在国内新生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关注新生儿致死原因,探寻相应的解决办法十分重要。在国内及国外的报道中,新生儿败血症占新生儿致死原因的第一位,因此寻找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时诊断及治疗成为临床医师提高新生儿存活率的关键[12]。

本研究的数据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症状为黄疸以及肺炎相关症状如气促、发绀,腹胀,发热等。新生儿黄疸分病理性及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 d后会出现黄疸,而新生儿法身败血症时也会出现黄疸,因此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较高。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患儿在发病时,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肝脏细胞摄取与处理胆红素的功能受损,导致机体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而出现黄疸[13]。数据显示,早产的败血症患儿的黄疸发生率均较高,因此患儿出生后应密切观察其情况,根据出现的临床表现如黄疸、肺炎等做出早期诊断,早期进行血培养等帮助诊断,可提高患儿生存率。

比较不同组别的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CRP及PCT升高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足月儿或是早产儿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有高达80%以上的患儿两项指标均会升高。PCT是血清降钙素的前肽物质[14-16],在正常机体中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正常人体中其含量非常低,而在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中,多种组织和细胞均开始应激性地分泌PCT,导致其血清浓度升高,因此PCT也是感染发生的一项敏感指标。CRP作为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之一[17-19],在感染发生后6~8 h开始升高,24~48 h达到高峰,且其升高的幅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作为患儿感染的一种报警指标,CRP应作为早期检查项目,早期抽血化验,检查患儿的相关感染指标。

通过对母亲相关情况的观察发现,胎膜早破及羊水感染是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密切关注孕妇围生期的感染预防、疾病治疗,这对于提高孕妇存活率、新生儿存活率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居多,其中常见的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革兰阴性菌其次,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似[12],因此在患儿败血症的治疗中,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根据细菌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对于患儿的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提出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1],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是收集标本后早期开始使用抗生素以控制病情,根据经验选择可用的抗生素,待药敏结果出来后根据测试结果选择敏感、有效的抗生素,除抗感染治疗外,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也是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在治疗中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患儿病情,同时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新生儿败血症在不同新生儿中的多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细菌检出中差异不明显。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要综合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进行综合评定。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多为革兰阳性菌,因此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在对孕妇进行管理时就加强预防措施,在产时避免医疗行为带来的可能感染,采取综合措施能够提高孕妇、新生儿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97-899.

[2]Manana MM,Ibrahim NA,Aziz NA,et al.Empirical use of antibiot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early onset sepsis in neonates:a pilot study[J].Arch Med Sci,2016,12(3):603-613.

[3]Beck S,Wojdyla D,Say L,et al.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f preterm birth:a systematic review of maternal mortality and morbidity[J].Bull World Health Organ,2010,88(1):31-38.

[4]UNICEF,WHO,Worldbank,et al.Levels and trends in child mortality report 2015[R].2015.

[5]Lawn JE,Johnson HL,Cousens S,et al.Global,regional,and national causes of child mortality:an updated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2010 with time trends since 2000[J].Lancet,2012,379(9832):2151-2561.

[6]Ganatra HA,Stoll BJ,Zaidi AK.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early-onset neonatal sepsis[J].Clin Perinatol,2010,37(2):501-523.

[7]查丽,武荣,朱红利,等.101例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和临床特点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18):3405-3407.

[8]韩晋丽,张小莉,王艳芬,等.早产儿及足月儿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比较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6):1199-1201.

[9]陈昌辉,叶长宁,李茂军,等.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临床和免疫功能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2):884-888.

[10]王凌越.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

[11]唐晓娟,冯星.1606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4,32(3):210-213.

[12]Dey AC,Hossain MI,Afroze S,et al.A survey on current practice of management of early onset neonatal sepsis[J].Mymensingh Med J,2016,25(2):243-247.

[13]刘岚,蔡绍皙.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6,33(6),429-431.

[14]刘佩娟.综述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3),68-69.

[15]郭利美,秦微,谭稻香,等.降钙素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211-213.

[16]黄晓华,吴绮,陈健.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2014,4(5):189-191.

[17]邱渊,姚曼红,朱艮苗.降钙素原在临床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3),1760-1761.

第3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黄疸 胆红素 护理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皮肤及巩膜的黄染。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症状,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部分病理性黄疸如果不积极处理,使血中胆红素浓度过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导致严重后遗症或死亡。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防治及护理是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

由于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低氧分压可刺激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素,造成了较多的红细胞,出生后新生儿建立自主呼吸,氧分压增高,血氧浓度提高,过多的红细胞被破坏,使胆红素生成增多;出生时肠腔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产生和吸收增加;胎便中富含胆红素,如果排泄延迟,就会使重吸收增多。

2 护理

2.1 重视围产期护理 做好产前检查很重要,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做好产程观察,提高接生技术,积极处理宫内窘迫和新生儿窒息,防止或减轻胎儿及新生儿因缺氧使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降低。

2.2 预防感染的护理 出生时及时吸净鼻咽部、口腔的分泌物和黏液,每次喂奶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使其排出吸奶时吸入的空气,以免引起新生儿窒息及吸人性肺炎。勤换尿布,便后洗净臀部,预防臀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有创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脐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脐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所以,应重视脐部护理。通过以上干预,减少或消除感染因素所致黄疸。

2.3 促进乳汁分泌,保证营养供给,初乳可促进胎粪的排泄[1],因此,新生儿出生后应早接触、早吮吸,24小时母婴同室。人乳的分泌是由多种内分泌参与的复杂过程[2],产妇的情绪、休息、营养都会影响泌乳。母乳量不能满足新生儿需要时,适当采用配方奶粉喂养以增加新生儿的摄入量,可促进肠蠕动,使含有大量胆红素的胎粪排出加快,减轻黄疸[3]。

2.4 应用护理手段促进胎粪排泄,胎便排出延迟,胆红素吸收增加,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4]。因此,早期应采取措施促进胎粪排出。

2.4.1 出生后的新生儿,经过一般处理后,温度计前端涂石腊油后插入2cm,3分钟后取出,既能准确测量新生儿体温,又能起到检查及刺激和直肠促进排便的作用。

2.4.2 新生儿游泳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生儿保健运动,由于新生儿游泳时手脚都在活动,实际上也是一项全身运动。通过游泳运动,新生儿摄奶量就会增加,肠蠕动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胎粪转黄时间明显提前[5]。

2.4.3 抚触可增加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使奶量摄入增加,刺激肠蠕动,增加日排便次数和排便量,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从而降低胆红素的指数[6]。

2.5 口服西药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时常用一些口服西药来预防和治疗黄疸,如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苯巴比妥钠等,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含有双歧杆菌,口服后种植于新生儿肠道内,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可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随大便排出体外。

2.6 中药治疗黄疸的护理 现代中医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显示较强的优势,部分患儿经早期干预治疗后不需住院,减轻了家庭负担。常用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方法有口服退黄散,口服退黄散时应重视中药服法,退黄散宜每日一剂,浓煎成40ml药液,分多次服用,宜喂奶前温服,6天为一疗程[7],服药后注意观察排便次数和颜色,大便次数多并出现水样便时,应减少剂茸或暂缓服用。

2.7 光疗的护理 蓝光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一种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 的方法[8]。光照的原理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由脂溶性变成水溶性,然后经肠道或尿道排出。光疗前做好家属的宣教工作及心理护理。使家属真正理解光疗的目的、方法、效果,从而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9]。在蓝光治疗过程中,新生儿哭闹时施以抚触,既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满足患儿被爱的需要[11]。蓝光治疗结束后,双眼除去黑布后应消毒小纱布覆盖3-5min,帮助眼睛适应光线,检查全身皮肤有无损伤,注意保暖。

2.8 换血疗法的护理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主要用于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症,换血可换出血中的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

3 小结

综上所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虽然很高,但大多数是可逆的,首先要加强围产期保健,降低围产因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对所有的新生儿,不论是否出现黄疸,都应采取各种预防护理措施,促进排便,减少胆红素的吸收;对早产儿、高危儿、黄疽出现早、发展快的新生儿高度重视,做好健康教育,取得家属信任,让家属懂得高胆红素血症的危害,使他们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婴儿的观察、治疗和护理。是防止核黄疸发生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黄善球.大黄液直肠给药佐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J].广西医学,2008,30(2):292-293.

[2]李彩霞,王世爱.两种喂养方式对新生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8):36-37.

[3]汤文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0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08,30(1):117-118.

[4]解中芬,康朝风.新生儿黄疸的整体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9):2966-2967.

[5]黄培红,陈桂花,梁惠贞等.游泳对新生儿发育和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2007,21(2):396-397.

[6]朱天娇,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7):779.

[7]范翠,王瑞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的分析与观察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9),104-120.

[8]边文玲,薛情杰,牛慧君.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6),177-178,

[9]黄漫,曾国琼.新生儿蓝光照射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6A):23-24.

第4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自然干燥法 新生儿 脐带 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脐带处理不当,造成脐带脱落时间延长,容易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 继发腹膜炎。为了更好地探索新生儿脐带护理的方法,系统地回顾目前临床采用的脐带护理,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出生后脐带护理方式各有不同的意见。WHO 生殖健康部门有关正常分娩的实践指导中提倡自然干燥法(Dry and Clean)[1] ,强调出生结扎断脐时严格无菌操作,以后的日常护理中以保持脐带清洁干燥为主,不提倡包扎,不应用消毒剂。我科自2012年8月起,对新生儿脐带采用自然干燥法,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 8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600例(除脐部有畸形不能正常结扎及转高危儿室需要治疗者),其中早产儿22例,足月儿578例,男319例,女281例,体重 2450g-4400g之间,孕妇均无严重妊娠合并症。

1.2 方法

1.2.1出生时脐带的处理 两组方法一致。具体方法:新生儿出生后用复合碘消毒脐带根部周围皮肤,在脐轮与皮肤交界处用气门芯( 健婴宝提供) 结扎脐带,残端留存1.5cm-2.0cm,并轻轻挤尽残端积血,用复合碘消毒断面,胎毒清脐带卷覆盖残端包扎。

1.2.2 具体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研究方法,将病人按床位的单双数分为实验组(自然干燥法)310例和对照组(传统法)290例。由专人操作,护士经过统一培训合格,但对操作人员事先不告知研究目的,两组对象均实时记录整个护理过程。实验组的新生儿出生16-24 h后,取下包裹脐部的脐带卷,暴露脐部,保持脐带及其周围皮肤清洁干燥,不涂消毒剂,不进行二次断脐,让气门芯始终保持结扎状态,并连同脐带断端结痂一起自然脱落,必要时(脐带被尿、粪污染)可用75%酒精消毒,同时住院期间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关脐带护理的知识培训至掌握。对照组的新生儿采取二次断脐法即出生24 h后,取下包裹脐部脐带卷,48~72 h脐带残端干燥结痂后,用无菌剪剪掉结痂,复合碘消毒脐带后用胎毒清脐带卷包扎,每日脐带消毒次数1~2次,同时住院期间也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有关脐带护理的知识培训至之其掌握。观察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脐部炎性分泌物、脐出血、脐肉芽肿的指标并统一输入进行分析。

1.3 效果评价

1.3.1 脐带正常脱落时间及脐部脱落标准 新生儿出生后经无菌结扎,1d-7d脱落均为正常,局部无渗血、无渗液、无异味为脐带干燥[2]。脐带完全修复是指从断脐后,脐带残端经湿润、干燥、瘢痕、结痂、结痂脱落,最后脐窝形成[3]; 比较两组脐带完全修复需要的时间。

1.3.2新生儿脐炎的诊断标准 轻度 : 脐轮与脐周皮肤轻度红肿,可伴有少量浆液脓性分泌物;中度: 脐轮与脐周中度红肿,有脓液渗出,伴有哭闹不安,厌食、呕吐、腹胀,全身皮肤轻度黄染; 重度 :脐部及脐周皮肤明显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较多,常有臭味或伴有全身症状[4]。

1.3.3脐出血标准 断脐后新生儿脐部有血迹(0.1ml∕d),则判断脐带残端出血。

1.3.4脐肉芽肿标准 新生儿脐肉芽肿主要是由于断脐后创面受异物刺激或感染在局部形成的肉芽组织增生,脐肉芽肿直径2-9mm。小的肉芽肿﹙直径5 mm﹚。比较两组脐部并发症的发生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胎龄、分娩方式、体重、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

表1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新生儿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脐带完全修复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实验组脐炎、脐出血、脐肉芽肿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脐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都未发生重度脐炎。见表2。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脐带完全修复需要的时间与脐部并发症发生比较

3 讨论

3.1二次断脐法的弊端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二次断脐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 1)感染: 无菌操作不严格,剪脐后暴露的脐部创面护理不当,易造成感染; ( 2)脐带粗细不同,脐带内血管闭合时间不一, 剪脐时间不易掌握。 剪脐过早,发生脐出血的几率大。国外研究中未见有二次剪脐的报道, 国内外的教材中也未见此类文献。近两年临床上大部分已不支持二次断脐的做法。

3.2自然干燥法的优势 从结果中可以显示自然干燥法护理让脐带自然脱落大大减少了人为增加感染的因素,避免了修剪脐带后脐带卷再次绕腹包扎对新生儿腹部的束缚;避免了再次修剪脐带发生脐出血的可能;护理方便、操作简单、成本节约。

临床中以低感染率和高自然脱落率是新生儿脐带护理的目标。出生时结扎脐带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断脐后,脐带会按自然规律脱落,造成脐带脱落时间延长的最主要原因是应用消毒剂。消毒剂减少了脐周正常菌群的形成,减少了白细胞的浸润,导致了脱落过程的延迟[5]。在随后的日常护理中,最主要的措施是保持清洁干燥,使其按自然的方式脱落。提倡在脐带护理中遵循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因素干预[6]。同时WHO关于脐带护理方式的指导原则也是“自然干燥法”,提倡在新生儿出生后严格无菌断脐,然后等待脐带自然干燥脱落。护理原则包括以下几点:①分娩过程严格执行无菌原则。②断脐时应用严格无菌的器械。③保持脐带及其周围清洁干燥直到脱落。日常护理用清水清洁擦干,不涂消毒剂。④在护理每个婴儿前后洗手。⑤让脐部暴露于空气中,或盖清洁、松大的衣服。⑥尿布要低于脐部。⑦如果有尿、粪污染,用清水清洁,否则,不做处理,让其自然干燥。⑧观察感染征象:如脐周红肿、脓性分泌物,发热等[1]。自然干燥法护理让脐带自然脱落能达到新生儿脐带护理的目标,也是最符合WHO的指导原则,最接近循证医学的理念。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在临床中推广及继续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are in normal birth maternal and newborn health-Safe motherhood.Division of reproductive health[J]. Geneva:WHO/FRH/MSM/96.24.

[2] 陈吉庆,吴升华.实用儿科诊疗规范[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

[3] 李亚兰. 不干预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2):2058-2059.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96

第5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CAPA;新生儿;呼吸窘迫症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RDS)是一类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引起的呼吸窘迫症,主要发病人群为早产儿,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因病理特征为肺不张和嗜伊红透明膜出现,所以临床上又可称为肺透明膜病。一般新生儿期症状较重,如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新生儿死亡且病死率很高。在该病症的治疗上,盐酸氨溴索因能通过刺激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相关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广泛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治疗[1]。近年来,我院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CAPA机对该病症进行了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儿科新生儿病区2008年2月~2010年2月期间收治的不同程度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共计60例,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22例;入院年龄分布:生后30min~25d;患儿胎龄:41周共计10例;入院患儿体重范围:1.3kg~4.2kg。所有患儿均根据病史和胸部X线检查和临床体征表现进行诊断,全部符合《实用新生儿急救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入院后表现为鼻翼扇动、面部青紫和呼吸困难。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均采用温箱保暖,给予患儿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和心电等监护,确保患儿血糖、血压稳定并保持患儿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给予患儿营养支持,防治感染情况发生。对照组患儿应用盐酸氨溴索30mg/kg/d,以5%葡萄糖溶液20ml稀释后分3次实施静脉注射,时间约25min,一般持续3~6d。治疗组患儿除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外,增加CPAP机治疗[2]。60例患儿入院时和治疗达72h后均进行胸片检查。

1.3 观察标准与疗效评定标准两组患儿采取治疗后,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TcSO2变化和临床表现、X线胸片、治疗稳定时间和患儿肺炎发生率、治愈率和患儿死亡率。

无效:患儿治疗24h后相关症状没有变化甚至病情加重,TcSO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60例患儿经过治疗后,我们对两种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详见表1和表2。

由上表可知: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CPAP机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采用盐酸氨溴索治疗的对照组患儿。

由上表可知,治疗组患儿治疗稳定时间要少于对照组患儿,且肺炎发生率从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而X线好转率和治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症(NRDS)的发病原因主要是患儿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为新生儿的常见重症。目前,虽然通过应用机械通气等治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十分昂贵,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机械通气的副作用较大,可导致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产生甚至慢性肺部疾病[3]。在本组研究中,我们采用了CPAP机联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进行了治疗,由于其设备简单容易操作,给新生儿带来的副作用较小且价格适中容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已得到临床上的广泛使用。

盐酸氨溴索是一类快速排痰药物,对人体肺部组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通过排除呼吸道黏膜分泌物而改善患儿呼吸状况,促进患者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和生成,达到肺成熟[4]。在本组研究中,CPAP机联合盐酸氨溴索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方案的另一优点在于可降低常规机械通气对患儿产生的气道损伤和呼吸机相关肺部疾病,又避免了单纯应用盐酸氨溴索起效慢和死亡率高的严重缺点。同时,治疗所产生的费用较低,易于被普通家庭接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启新,陆长东.CPAP在新生儿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综述,2009,15(5):722―724

[2] 吴新萍,陈学珍,徐亚萍,等.沐舒坦联合nCPAP在早产儿RDS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2872―2873

第6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应用; 早产儿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又称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所引起,主要表现为生后6~12 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病理以出现嗜伊红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征,是早产儿严重呼吸衰竭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1]。未用PS替代治疗之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为40%~50%[2]。近30年来,随着全国推广应用PS替代治疗NRDS大大降低了其发病率及死亡率,PS已成为NRDS治疗的主要手段。现对PS治疗NRDS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给药方式

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替代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给药方式在国内外有不同的报道,并取得了一定成功。

1.1 气管导管滴入法 传统方法是气管插管后经气管导管吸净气道分泌物,用无菌5~10 mL注射器吸取经暖箱或辐射台复温至37 ℃的PS,通过与注射器相连的弃针头的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经气管快速滴入,PS分为4等分患儿分为平卧、左侧、右侧、平卧4滴入,每次滴入后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或者机械通气2~3 min,以使PS在肺泡内均匀分布,并维持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也可置患儿于仰卧位,不改变,一次性快速注入全量PS,然后应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或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6 h内无明显气道阻塞不清理气道。这种方法患儿为间断供氧,影响血氧饱和度稳定。随着临床应用及护理研究发展,不停止供氧及中断通气、气管内滴入PS的方法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国内多数学者报道[3-6],用5 mL注射器抽取PS后连接5号头皮针,在气管导管近口1~2 cm处外侧壁消毒后刺入,均匀缓慢滴入PS,同时用复苏囊正压供氧,正压给氧和给药同步进行,时间为20~30 min,滴入完PS后拔出针头用胶布贴好穿刺处防导管漏气。这种给药方式对患儿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同时避免患儿呼气将药物咳出,减少了药物的浪费,避免操作造成感染。

1.2 经电子支气管镜滴入法 随着电子支气管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支气管镜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应用得到开展及发展[7]。电子支气管镜滴入法是利用电子支气管镜将药物直接滴入支气管内,定位准确、给药迅速、起效快。文献[8]报道,对10位ARDS患儿通过支气管镜给予PS,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得到改善。目前电子支气管镜在市级医院开展的仍较少,而且每做一次电子支气管镜检查费用较高,电子支气管镜的管径最小的为奥林巴司BF-XP260F外径2.8 mm电子支气管镜,而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气管管径更小,限制了其开展应用。

1.3 雾化吸入 是利用超声的空化作用,使药液变成雾状颗粒后,通过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病灶的一种方法。据研究发现[6,9-10]:超声雾化吸入PS在药物分布方面的效果优于气道滴入法,雾化吸入PS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肺换气和弥散功能,促进氧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减少上呼吸机时间。但气雾剂易沉淀失效,并需很长时间才能给足治疗剂量。另外,当肺部病变不均匀时,气雾剂优先分布于病变轻的肺叶,而病变重的肺叶内分布极少,影响疗效,同时临床应用报道较少,不能有力支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2 给药时间

NRDS属于自限性疾病,给早产儿补充PS,使早产儿度过出生后前3 d,待肺逐渐成熟,合成PS增加,病情可恢复,但由于病情严重,多在24~48 h内因严重肺不张及肺透明膜形成而死于呼吸衰竭[11]。PS替代治疗NRDS的疗效是肯定的,但何时给药疗效最佳,有不同的研究报道。对有RDS高发风险的早产儿出生30 min内在产房预防性给予PS,能降低RDS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减少气漏发生,早产儿病死率可以降低3%~7%[12-13]。2010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管理-欧洲共识指南》[14]提出,患有NRDS或有高危险因素、胎龄26周以下、经抢救复苏后仍采用气管插管的或其母亲产前未进激素治疗早产儿可预防性使用PS,最早可在出生后15 min内开始,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给药效果最好。因此,PS预防性给药指征为:(1)出生体重

3 给药剂量

PS替代治疗NRDS适合剂量有不同的研究报道,传统剂量为50~100 mg/kg,但随着临床实践应用不断发现,预防治疗每次100 mg/kg,抢救剂量每次200 mg/kg,而且200 mg/kg比100 mg/kg更有效[21]。杨杰等[22]研究报道,首剂PS为150~200 mg/kg比首剂50~100 mg/kg可增加治疗成功率,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特别是SIMV治疗时间,缩短用氧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儿生存质量;小剂量患儿需反复给药,增加了肺部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国外文献[23]报道,PS剂量200 mg/kg比100 mg/kg,更能及时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使肺泡张开,进行有效的通气及氧合,从而能在短时间内降低呼吸机参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欧洲共识指南2010版》[14]更明确了对中重度RDS的治疗,首剂200 mg/kg优于100 mg/kg,提高存活率效果更佳。因此,PS替代治疗NRDS剂量为200 mg/kg,但由于PS价格较贵,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受到限制。

4 给药次数

早年报道仅给药1次,但疗效不理想,现主张按需给药。在给药首剂PS后,如呼吸机参数茹吸入氧浓度(FiO2)大于0.5或者平均气道压(MAP)大于8 cm H2O,应重复给药。根据国内外病例总结经验,多数病例需要2~3次,最多可应用3~4次,间隔时间一般为10~12 h。

5 不良反应

用药时有些患儿可能出现气道一过性堵塞的表现,如青紫、心率减慢、血氧饱和度降低等,立即采用复苏囊加压给氧或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后症状消失;另外用药时改变有利于药液在肺内均匀分布,牵拉颈部,刺激迷走神经,可导致心率减慢或者心跳骤停。有学者认为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之后出现肺血流改变与动脉导管开放、脑血流改变与脑室内出血,尤其在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以及气漏、继发肺部感染等增加[24];应用PS后使肺膨胀,肺血管阻力下降,肺血流增加,有可能造成肺间质和肺泡水肿,此时,可伴有PDA和左向右分流增加;应用PS后由于肺内血流增加,可出现一过性脑血流减少和体循环血压下降,随着血氧水平的提高,脑血流波动可能超过正常水平,若脑血流波动过大或血压变化过大,可引起脑室内出血。但更多的研究显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期间,可有一过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随访存活者中,没有任何额外的神经系统缺陷,没有严重ROP的增多。PS治疗NRDS是安全有效的[25-26]。

参考文献

[1]封志纯,钟梅.实用早产与早产儿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2010:140-149.

[2]陈飒英,王君,蓬蕊,等.肺表面活性剂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23(6):327-329.

[3]戴月映.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给药方法的研究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665-666.

[4]阎志新,张西凯.改良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方法的探索[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25(2):107-108.

[5]江丽平.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0):2616-2617.

[6]胡晓艳,周于新,刘瑞,等.不同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280-3281.

[7]何少茹,孙云霞,余宇晖,等.纤维支气管镜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18-21.

[8]闫亚敏,李忆东,龚梅,等.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给药方式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2012,32(5):431-434.

[9]方炜,陈宏伟.雾化吸入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0):36-37.

[10] Sun Y,Yang R,Zhong J G,et al.Aerosolised surfactant generated by a novel noninvasive apparatus reduced acute lung injury in rats[J].Crit Care,2009,13(2):R31.

[11]张亭,张君平,王晓冰.地市级医院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5):325-327.

[12] Stevens T P,Harrington E W,Blennow M,et al.Early surfactant administration with brief ventilation vs. selective surfactant and continu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for preterm infants with or at risk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4(4):1-28..

[13] Engle W A.Surfactant-replacement therapy for respiratory distress in the preterm and term neonate[J].Pediatrics,2008,121(2):419-432.

[14] Sweet D G,Carnielli V,Greisen G,et al.European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preterm infants-2010 update[J].Neonatology,2010,97(4):402-417.

[15]杜钦霞,张淑丽,王薇,等.肺表面活性物质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及管理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4):122-125.

[16]张怡.不同时间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748-3749.

[17] Lucats L,Vinet L,Bizé A,et al.The inotropic adaptation during late preconditioning against myocardial stunning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FKBP12.6[J].Cardiovase Bes,2007,73(3):560-567.

[18]康文清,孙慧清,陈宇辉,等.不同时间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的影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2,27(1):32-35.

[19]武志红,陈晓,袁高乐,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晚期重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2,27(9):799-801.

[20]张炼,陈烨,常立文.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中的晚期重复应用[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4):204-207.

[21]温春玲,张巍,马建荣.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进展[J].北京医学,2009,31(11):678-680.

[22]杨杰,李文成,叶秀桢,等.首剂大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度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4(1):50-52.

[23] Cogo P E,Facco M,Simonato M,et al.Dosing of porcine surfactant:effect on kinetics and gas exchange i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Pediatrics,2009,124(5):e950-e957.

[24] Hentschel R,Jorch G.Acute side effects of surfactant treatment[J].Perinat Med, 2002,30(2):143-148.

[25] Rennie J M.罗伯顿新生儿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489-532.

第7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1 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

1.1 筛查技术:1961年美国Guthrie医生建立了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方法,他通过细菌抑制法,对滤纸干血样中的苯丙氨酸进行半定量测定。此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利用相同方法对同型胱氨酸尿症、糖尿症等疾病进行了筛查。1973年加拿大Dussault等采用干滤纸血片法测量T4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1975年日本Irie等采用同样方法测定TSH筛查CH[2-3]。在1998年以前,我国CH筛查以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法)为主,1998年以后,CH筛查主要采用灵敏度较高的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DELFIA),少数地区采用ELISA法和EFIA法,RIA法已基本不再采用[4]。1985年我国开始使用细菌抑制法筛查PKU,截止目前荧光定量法已经被大部分地区采用,但还有少数地区采用定量酶法来测定血苯丙氨酸(Phe)水平[5-6]。筛查技术方法向着简单易行、结果精确、费用低廉方向发展。

1.2 筛查疾病种类:我国主要对新生儿血标本筛查CH和PKU这两种疾病。由于地理位置不同,高发疾病种类也有差异,也由于技术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新生儿疾病筛查的病种也不同。例如:广西广东地区增加了G6PD 缺乏症筛查,江苏和上海部分地区增加了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筛查[7-8]。

1.3 新生儿筛查比率:全国各地(除)均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每年筛查290万人次新生儿,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按照每年出生1 500万人计算,我国平均筛查率只有19.3%左右。按照卫生部《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规划》2012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5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2015年中部地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率达到80%,以省为单位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

1.4 我国发展情况:我国的新生儿疾病筛查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1981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开始对新生儿筛查3种疾病(CH、PKU和半乳糖血症),1982年3月成立了全国11省市PKU筛查协作组,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新生儿PKU筛查。随着随着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新的筛查实验室不断增加,至2009年,全国已建立了179家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对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进行质量控制[8]。1994年《母婴保健法》颁布,新生儿疾病筛查有了法律保障。

1.5 筛查情况:徐艳华等1985年~2006年间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和苯丙酮尿症筛查情况进行了回顾,期间共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苯丙酮尿症(PKU)筛查,检出患儿1 170例,患病率为8.6/10万(1 11 681),同时对13 666 750例新生儿进行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CH)筛查,6 505例,患病率为49.2/10万(1:1 063)[9]。全国按地区分析,西部地区CH发病率高于东、中部地区, 可能是由于西部多山区、高原,较易导致碘缺乏,或西部地区筛查覆盖率较小和筛查切值不同所致。PKU发病率南方低于北方,以广州最低。1998年之后发病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检测方法的改进与可疑患儿召回率增加等有关[10-12]。

1.6 护理进展:护理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筛查率,由于新生儿年龄小,许多家长因为心疼小孩而放弃筛查,所以首先应该安排专门人员对需筛查人员家属进行宣教,做好采血前解释工作,签订知情同意书,确保每位新生儿得到筛查。其次改善采血方法也有利于家属更容易接受筛查。采血必须在婴儿出生满72 h后,充分哺乳后进行,暂时不宜进行筛查者在1个月内采血筛查。控制采血室温度,温度宜在22~25℃之间,采血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上午新生儿沐浴后进行;选取采血部位:宜采用常用的脚根内外两侧,采血前保证新生儿足部足够温暖,下肢发冷者或寒冷季节可用温暖的湿毛巾(≤42℃),热敷足根,充分按摩局部皮肤,让足根周围皮肤充血变红,以保证血液顺利流出。采血方法:按摩新生儿足根,常规使用75%的乙醇消毒皮肤待干后,一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包绕新生儿足根部并绷紧皮肤,另一手用无菌采血针穿刺。刺入深度2~3 mm,使血液自行流出。轻轻用无菌干棉签弃去第一滴血,通过轻微挤压交替放松,以形成较大的血滴(约1 cm),不得局部用力挤压,如挤压超过3次,穿刺点仍未有血液滴出时应重新穿刺部位,以免造成皮下淤血,影响采血效果和质量,每个新生儿取3个血斑,每个血斑≥8 mm,多血斑取血滴入滤纸,血样必须透过采血卡滤纸背面,取血后用消毒棉球压迫止血3~5 min,必要时用胶布加压止血。血标本充分凉干,不能互相重叠或竖立放置,避免标本堆积引起交叉污染。取血后妥善保存血样,避免紫外线照射和液体污染,血样保存于4℃冰箱,可长期保存以备复查[13-15]。

2 新生儿疾病筛查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生儿疾病筛查对先天性疾病预防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因此新生儿疾病筛查在世界各地得到了重视并且获得了广泛开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过程中筛查技术不断革新,筛查疾病病种不断增加,但是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16]。

2.1 新生儿筛查率低:虽然新生儿疾病筛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是筛查中心数量相对于我国每年1 500人的出生率来说较少,到目前为止部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设置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新生儿疾病筛查相关知识普及不足,大部分地区的新生儿疾病筛查属于收费项目,患者依从性差,另外国家投入资金相对较少等导致新生儿筛查覆盖率相对较低。

2.2 筛查病种需要增加:目前常规筛查疾病为PKU和CH,而实际存在的新生儿疾病包括异染性脑蛋白质营养不良、戈谢氏病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遗传代谢病(Inherited metabolic diseases,IMD)逐渐引起社会重视,这种疾病由人体内某些酶、膜及受体等的生物合成遗传缺陷导致,大多数在婴儿期起病,涉及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IMD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如早期发现可调整饮食和补充相应缺乏物质控制治疗疾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己发现的遗传代谢病达600多种,常见的即有30余

种。总发病率约占出生人口的1%。可导致小儿智力发育异常和身体发育障碍。 2.3 筛查技术有待创新:由于传统的检测方法需要每检查一种疾病就需要采血一次,另外检测时间长,结果不稳定等导致筛查者和家属都较难接受。1966年Tanaka等首先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应用于诊断遗传代谢性疾病,之后通过不断改进[17]。它可同时检测有机酸、氨基酸、糖类和核酸的碱基,可有效筛查遗传代谢病。该技术一次能筛查多种IMD,灵敏度及准确度均高。我国于20世纪末引进了GC-MS技术,应用于高危儿童的筛查,并陆续在全国推广应用,该技术稳定,各地阳性检出率相似,为8.26%~10.4%。虽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但存在着分析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目前最新的串联质谱分析技术(Tandem massspectrometry,MS/MS)正逐渐成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的有力手段。该技术有筛查病种多(一次能筛查出氨基酸代谢异常、脂肪酸代谢异常及有机酸血症等30余种遗传代谢病)、分析时间短(每次分析只需2 min)等特点。该技术灵敏性高、特异性强。从2005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始应用串联质谱技术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群体筛查。

2.4 筛查质量有待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缺少监督,大部分省市区没有制定督导方案,也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专项监督指导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统一的技术规范,筛查质量不能保证。随访制度和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于阳性或疑似阳性患儿由于经费或其他原因导致不能及时随访,特别是对流动人口的新生儿实行早期筛查及对病例的随访与评估均有待加强。

2.5 护理水平有待不断提高:护理水平是新生儿疾病筛查中提高筛查率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新生儿疾病筛查阳性患者的发现与及时治疗与否,由于筛查技术不断更新,筛查病种不断增加,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更新知识适应新技术新病种,尽可能的提高筛查率。

第8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关键词】 新生儿; 抚触; 改良方法; 临床应用

Improved Method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assage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LI Hai-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32):151-15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relevant techniques and improved methods of newborn massage, but also analyzes its clinical research nurse, through the touch of the newborn, so that the baby feel safe, comfortable, emotional stability, reduce anxiety and irritability.

【Key words】 Newborn; Massage; Improved methods; Clinical applica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Anhui Ma’anshan, Ma’anshan 243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32.054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抚触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为了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抚触工作,现将抚触的改良方法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 方法

1.1 抚触的对象 无合并症的早产儿、正常的新生儿及疾病的新生儿,有研究表明,早产低体重儿生后经过1 h观察,对无严重并发症且基本生命体征稳定者进行抚触也是安全的[1]。

1.2 抚触的时间 新生儿从出生后24 h开始进行抚触,每天1~2次,每次15~20 min。

1.3 抚触前的准备

1.3.1 环境准备 室内温暖舒适,温度28~30 ℃,湿度55%~60%,早产儿抚触应在远红外辐射台或在暖箱内进行,抚触的同时播放温馨、轻柔、愉快的音乐,光线柔和,空气新鲜。

1.3.2 抚触者要求 洗手,双手温暖,指甲短于指端,不戴手饰,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抚触时要充满爱心,面带笑容,与婴儿交谈,有研究表明,在抚触过程中以亲切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及眼神的交流是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良性刺激,给宝宝爱和满足,能安抚宝宝的情绪、减少哭闹、增加睡眠、增进健康[2]。抚触者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人员。

1.3.3 婴儿的准备 一般在婴儿沐浴后,午睡前,或喂奶后1 h,不疲倦、不饥饿、不烦躁、清醒时进行。预备好毛巾尿布、替换的衣服及婴儿润肤油。

1.4 抚触的步骤 (1)抚触者洗手,温暖双手,将宝宝放置于温暖柔软舒适的卧具中。(2)双手涂以婴儿润肤油,轻轻在宝宝肌肤上滑动,开始时轻轻抚触,然后逐渐增加压力,使宝宝逐渐适应抚触。开始的同时用亲切柔和的语言告诉宝宝开始抚触了。

1.5 抚触的手法

1.5.1 传统的抚触手法 (1)头面部(舒缓面部紧绷):取适量润肤油从前额中心处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眉头、人中、下巴同样用双手拇指往外推压,画一个微笑状。头部:一手托头,另一只手食、中、无名指腹从前额发际抚向脑后,最后停在耳后乳突部轻轻按压,换手抚触另半部。(2)胸部(畅通呼吸循环):双手放在两侧肋缘,右手向上滑向婴儿右肩,左手以同样的方法进行,要避开。(3)手部(增加灵活反应):将婴儿双手下垂,用一只手捏住其胳膊,从上臂到手腕轻轻挤捏,然后用手指抚触手腕,用同样的方法抚触另一只手,双手夹住小手臂上下搓滚,并轻拈婴儿手腕和小手,在确保手部不受伤害的前提下,用拇指从掌心抚触至手指,并搓揉大肌肉群及关节。(4)腹部:腹部的抚触方法有助于其肠胃的活动,其方法是按顺时针进行抚触,同时还需要护理人员用手指尖在腹部从抚触的方向向右进行抚触。(5)腿部:腿部的抚触主要是为了增强婴儿腿部的协调性,主要的方法是对其大腿、膝部、小腿进行挤捏、搓揉等抚触,在抚触的过程中要注意婴儿的安全。(6)背部:背部的抚慰主要是为了舒缓背部肌肉,主要方法是双手从颈部向下抚触,然后用手指尖轻轻抚触脊柱两侧肌肉,然后再次从颈部向脊柱下端迂回运动。

1.5.2 改进的抚触手法 背部前额下额头部胸部上肢臀部下肢,背部抚触行改进“3-3-3”的方法。背:新生儿俯卧位,双手手掌自脊柱的中央向两侧弧形滑动大按抚,从上到下,共3下,然后从下到上,从中间向两旁用大拇指横行抚触脊柱两侧肌肉,共3下。两手自颈部向尾部方向交替从上到下划圈式滑动,共3下,其他同常规的抚触方法。叶钒等[1]通过结合中医的背部经络学,进行的背部抚触的改进,经临床观察证实,效果显著,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1.6 抚触的

1.6.1 传统的抚触 新生儿先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然后再俯卧位抚触背部。有研究表明,当进行先仰卧位抚触时,新生儿面部、躯体和四肢无着落,有抓空感[1]。

1.6.2 改良的抚触 先俯卧位抚触背部,再仰卧位抚触头面部、胸腹部、四肢、手足。肖雪英等[3]将276例足月分娩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俯卧位后仰卧位的抚触,对照组138例新生儿采用先仰卧位后俯卧位的抚触,结果显示抚触过程中和抚触操作完成后,观察组新生儿更安静、满足,很少出现哭闹不安的情绪。抚触时先俯卧时,新生儿腹部和四肢紧贴在温暖舒适床上,姿势和胎儿宫内的姿势是一样的,感觉更安全,新生儿更愿意接受,更符合新生儿的心理需要,更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有助于稳定情绪,增进健康,为宝宝提供了一个更舒适的抚触空间,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感[3]。

1.7 抚触的注意事项 (1)抚触是抚摸和按触,不是按摩,新生儿皮肤娇嫩,动作宜轻柔,力度要适宜、均匀、柔和,切忌用力,以免损伤皮肤。(2)抚触时避开乳腺和脐部。(3)抚触过程中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反应,出现哭闹、肌张力增高、皮肤颜色发生变化应暂停。(4)抚触过程中注意保暖,保持室温和床温的恒定。(5)抚触时注意和新生儿进行目光和语言的交流,抚触过程中手指不得离开新生儿的皮肤,不得与其他人闲聊。(6)抚触时宝宝不宜过饱也不宜太饿,一般进食1 h内不宜进行抚触,以免引起呕吐。(7)新生儿皮肤接种、红肿处不宜进行抚触。(8)有肺出血、休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脏器功能衰竭时暂缓抚触[4]。

2 临床应用

2.1 在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寒冷和(或)多种疾病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硬肿和低体温,重症可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5]。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散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储备张力不足,摄入量不足又导致集体产热少,皮下脂肪易于凝固而变硬,抚触可以刺激早产婴儿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和维生素E的吸收,预防新生儿硬肿症[6-7]。范美艳[5]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抚触疗法,先给患儿全身抚触,然后在硬肿部位用拇指或食指指腹由内向外作环形抚触,2次/d,每次10~15 min,直至硬肿变软、消退,抚触时用力适当,结果显示抚触疗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对新生儿冷伤的配合治疗能缩短病程、提高疗效。郭静等[6]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抚触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刺激,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结缔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改善硬肿部位的血液供应,使脂肪变软,从而有利于硬肿的消退。

2.2 在早产低体重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 呼吸暂停是指呼吸停止时间达15~20 s,或虽不到15 s,但伴有心率减慢(

2.3 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喂养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在喂养过程中易发生呕吐、胃潴留,腹胀等喂养不耐受,严重影响体质量的回升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接受抚触的患儿进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质量增加,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8]。胃泌素不仅能促进胃蛋白酶和胰酶分泌,还可以促进胃蠕动及肠黏膜的生长,促进食物消化,胃排空加快,减少了胃残留,促进胃肠应激性溃疡的愈合,使胃出血改善,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胰岛素能增强乳糖酶活性,减少乳糖吸收不良的发生,使早产儿增加了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及利用,结果显示,抚触可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情况[9]。

2.4 在新生儿咽下综合征中的应用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是指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如吞入羊水量过多,或吞入被胎粪污染或已被感染的羊水,或含较多母血的羊水,刺激新生儿的胃黏膜,导致胃酸及黏液分泌亢进而引起的呕吐,表现为生后尚未开奶即开始呕吐,呕吐物呈泡沫黏液状,有时呈绿色,被胎粪污染的羊水,有时呈咖啡样物。白俊华等[10]采用抚触疗法治疗28例患儿,结果显示抚触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效果明显,无副作用。

2.5 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瘫的重要原因,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快、可塑性强,及早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患儿愈后有重要的影响。张美英等[11]对47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辅以抚触疗法,结果表明,抚触疗法可促进新生儿脑部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可改善中/重度HIE的预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通过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进行抚触治疗[12],发现患儿脑瘫发生率明显降低,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也较对照组早,说明抚触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2.6 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通透性较大,如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过高,胆红素易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而留下后遗症[13]。新生儿胎粪中含有大量的胆红素,胎粪排出延迟,积聚在肠道内胆红素会被重新吸收入血,会引起或加重新生儿黄疸。有报道显示,对新生儿进行抚触可促进新生儿胃肠蠕动,改善胃肠功能,可明显加快新生儿胎便的排出,能明显缩短胎便初排及转黄时间,有利于降低病理性黄疸及核黄疸的发生[14-15]。王学刚[16]报道抚触能有效促进新生儿排便和黄疸消退。另外,背部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引起脊髓排便中枢兴奋,加速胎粪的排出[15]。

2.7 在新生儿窒息中的应用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以致出生后出现呼吸抑制的临床表现,在儿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生儿窒息与脑瘫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密切相关,它对儿童的认知、行为的影响非常大。现NBNA评分已被各大医院广泛应用于,用于判断窒息新生儿的预后[16]。通过对90例患儿进行抚触治疗发现窒息患儿进行新生儿抚触可以增加行为神经评分,降低神经系统的伤残率,提高窒息患儿的生活质量。孙会青等[17]对60例首次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NBNA)正常但

总之,抚触是一项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普及性、社会成本低的新护理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优生优育的观点逐步加强,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加大抚触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抚触的认识,使抚触得以普及。

参考文献

[1]叶钒,唐浪娟,程淑华.新生儿抚触方法的改进及其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2):91-92.

[2]刘翠莲.抚触过程中外环境因素对新生儿情绪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5):53-54.

[3]肖雪英,王峰.新生儿不通抚触舒适度的临床观察[J].齐鲁医学杂志,2008,23(2):151-152.

[4]章鑫,王青,刘菁华,等.“鸟巢”及抚触手法在新生儿光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44-145.

[5]范美艳,姜晓磊,张赛赛,等.抚触对新生儿疾病与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3):24-25.

[6]郭静.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7):177.

[7]汪露云.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护理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82-83.

[8]梁涛.游泳与抚触对婴儿生长发育的近期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84-185.

[9]张丽华.浅谈婴幼儿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69-70.

[10]白俊华.双歧杆菌口服联合腹部抚触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115.

[11]张美英.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7(25):17.

[12]黎彩霞.新生儿抚触应用于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的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80-81.

[13]侯纪湘,李娜.早产儿实施游泳与抚触120例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5):132-133.

[14]韦艳姬.发展性照顾理念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5):27.

[15]朴红梅.抚触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4):581.

[16]王学刚.新生儿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0,29(15):23.

[17]孙会青,李传行.抚触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0):108-109.

[18]封维恭.新生儿游泳抚触保健服务模式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1-32.

第9篇:新生儿科护理综述范文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3-0330-02中图分

类号:R 473.72文献标识码:A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因其具有减少重复静脉穿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点,自1958年问世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近年在我国临床也应用广泛,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病房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不仅仅用于输液,还用于采血、换血等治疗。本文就新生儿留置针静脉输液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一、穿刺血管的选择及操作

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一般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新生儿一般选择头皮静脉,包括额上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吴香琴[1]报道颞浅静脉、额浅静脉位置表浅,较固定,直径相对其他静脉为粗,为首选留置的静脉,而额正中静脉逆行进针效果较好,滑车静脉虽清楚直观,但组织疏松,深浅不易掌握,应作为次选的血管。但对于不同疾病患儿应具体对待,赵京雷等[2]报道150例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选用腋静脉作为留置针效果明显优于选用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而崔秀云等[3]则选用头皮静脉、桡动脉对14例高胆红素血症等患儿进行换血疗法,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留置时间为72-96 h,认为桡动脉较表浅易操作,损伤性小,但新生儿桡动脉细,不易扪清,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其解剖特点及操作技术要领。另有文献[4]报道,对于颅内出血的新生儿,由于需要保持安静,尽量不要搬动患儿,应避免头皮穿刺,而选择四肢静脉完成留置。另外,对于严重脱水、外周静脉不明显或不充盈的新生儿宜作颈外静脉穿刺,对于需要反复抽取血标本监测血气分析者,建议头皮动脉留置套管针[5,6],这样既不影响取血结果,还可大大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总之,对于静脉选用的原则是选用浅表易见、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易于固定的血管,血管的可见长度至少有留置针的1/2长,同时还要考虑到患儿的疾病特点。

新生儿留置针的操作方法临床上应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患儿的病种与病情选择适合的穿刺部位与改进操作方法,一般疾病的操作技术如下[7]:患儿仰卧或侧卧位,先将局部毛发剃净,并用肥皂水洗干净,常规消毒后操作者用左手拇指、示指绷紧局部皮肤以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在静脉上方15-30度进针,进针速度要慢,见回血腔有回血,降低穿刺角度,将穿刺针顺静脉走行推进少许,以保证外套管也在静脉内,边送套管边退针芯,根据血管的长度尽可能把外套管送入血管中,以防滑脱。如选择腋静脉穿刺,其操作方法如下:将患儿置于开放式抢救台上,将一侧手臂轻轻拉直背伸,腋窝呈水平暴露,不用止血带,左手拇指及其余四指轻握该侧三角肌下缘使腋窝处皮肤绷紧,腋静脉下方0.5-1 cm处进针,见回血后将留置针的针芯拔出,软管轻轻送入用3M透明敷贴固定,手臂恢复自然位置。

二、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文献报道不一,黄旺金[8]认为无特殊情况一般为一周,最长不超过8天。而留置时间的长短与穿刺血管、患儿大小、封管液差异、有无穿刺并发症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姜玲等[9]观察49例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应用情况后发现,留置时间最短为3天,超过10天的有7例,其中4例最长达14天,且全部患儿均无不明原因及白细胞升高现象,对4例留置长达14天的患儿进行血细胞培养和拔出的留置针软芯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效果较好。张海先等[10]观察不同穿刺部位留置效果情况显示,头穿刺组、脚穿刺组和手穿刺组留置时间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各组留置针留置时间脚穿刺组>手穿刺组>头穿刺组。而王慧等[11]观察60例腋静脉留置针情况,并与60例采用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作对比,结果显示腋静脉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刘少群[12]观察0-13岁患儿应用静脉留置针情况,结果显示留置针留置时间新生儿组(3-7天)及6-13岁(4-7天)组长于1个月-2岁组(1-2天)和3-5岁组(2-3天)。魏菊英等[13]观察120例新生儿不同封管方法对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 ml肝素液封管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采用2 ml肝素液封管,而且同样为3 ml肝素液封管,只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入3 ml肝素溶液,不会引起负压封管,留置时间可以延长。刘丽平[14]观察398例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情况后认为,影响新生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原因包括以下点:穿刺部位渗漏、肿胀;局部红肿、轻度静脉炎;患儿自行抓脱;出汗、沐浴致敷贴的黏性降低自行脱落;堵管;敷贴过敏等。也有学者[15]认为影响病儿留置针保留时间长短与输入的药物性质、患儿疾病、选择血管、病儿自身情况、固定方式及封管技术等有关。因此,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如穿刺部位无红肿、静脉炎、堵管,患儿可耐受,可适当延长置管时间。

三、常见护理问题及预防对策

1.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常见的并发症,国内外

作者简介:林 梅(1969-),女,广西桂林市人,主管护师。许多研究表明,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3%,也有报道为24%[16]。其发生与理化、机械刺激有关,药物刺激性强、置管时间长、免疫力低下、导管移位等均易发生。宋玉兰等[17]报道机械性静脉炎是由于血管较细,针头贴附于血管壁或损伤血管壁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常因输入刺激性药物时间过长或浓度过高,冲管不彻底,留置时间过长所致;而使用免疫抑制剂,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多可致细菌性静脉炎。孔秋寒[18]也认为静脉炎的发生除与局部用药的酸性浓度、推注速度、药物的刺激及免疫力低下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为操作的的无菌观念。因此,要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及用药的注意事项;操作时动作要轻柔,以减少对静脉壁的损伤。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儿机体免疫力。留置期间若发现穿刺局部有红、肿、热、痛应停止输液,拔掉套管针,局部用50%硫酸镁20 g、维生素B1210 ml,50%葡萄糖50 ml,调匀用纱布湿敷在无菌纱布上进行湿敷[18]。

2.套管阻塞 孔秋寒[18]认为输液后以及由套管针处直接抽血化验时,未及时推注肝素稀释抗凝液或生理盐水引起血液凝固,是造成套管阻塞的一大原因,而推注抗凝液量不足,或推注速度太快而导致血液回流则是另一原因。而封管方法不当也可引起堵管,封管时如果将封管针头全部扎入留置针内,封管液推注完退出时,会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管腔内,从而导致凝血堵塞[19]。但魏菊英[13]研究显示,只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入3 ml肝素溶液,不会引起负压封管,留置时间可以延长。另有文献报道新生儿哭闹时静脉压增高,加之新生儿血液黏滞性高,容易发生套管针堵塞,在酸中毒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容易发生堵塞[14]。另外一个引起堵管的原因是套管针在血管内折叠。由于引起套管阻塞的原因比较多,因此应加强预防:封管液要足量(3-5 ml),推注速度要慢,封管时边推边退针并缓慢拔出注射针头,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封管液充满整个导管腔内,防止回血现象,避免堵塞发生;或只将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封管液,避免退针时将针头一下退出套管外,而达不到正压封管的目的[18,20]。

3.套管针脱落及局部渗漏 穿刺后胶布固定不牢,患儿哭闹或夜间拔出,以及选择血管不合理,药物的刺激或被褥和更换衣服时硬性摩擦是套管脱落的主要原因。因此,穿刺成功后用低敏的透明敷贴固定好,局部保持干燥,用长胶布固定好针尾(头部可胶布环形固定),防止反折和患儿触抓[18]。留置成功后护士应加强巡视,控制好输液速度。输入刺激性强、浓度高、高渗性、黏稠性或强缩血管的药物及长时间持续大量地输液患儿多应选择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必要时可选取2条以上静脉通路,交替使用。也可用75%酒精浸湿的纱布敷于留置针透明敷贴上方,至输液完毕,输液过程中要保持纱布湿润。若局部肿胀明显应立即拔掉套管针,重新更换穿刺部位,并局部进行冷敷或涂京万红软膏,3-5次/日,一般12-24 h恢复正常,无不良后果[20]。

随着该项护理技术的深入开展,静脉留置针在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如Y型头皮留置针用于新生儿全胃肠营养,头皮式套管针用于新生儿外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甚至在婴幼儿CT增强中得到应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应引起重视,如何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如何提高其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尚需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去研究。相信随着该项技术在临床护理的进一步实践,它将会取得更新的进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