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的社会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专业课;德育工作;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58-02
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专业课能够有效地塑造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而言,虽然近年来专业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这些课程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不仅严重影响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而且束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正因为如此,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德育功能
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指专业教学实践对德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作技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完善的人格,正因如此,要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作技能、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开拓其创作视野,使之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必须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发挥出来。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以环境设计专业课《室内外环境设计》为例,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对美的欣赏与追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达成认识上的共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时时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室内外环境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设计技法的练习,将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理想外化为设计作品。
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对于刚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其生活、学习需要引导,这就需要一种其能够接受的载体对其进行影响。在大学阶段,要想在各学业上取得突出的成绩,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是不行的。大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在于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面临求职应聘的时候,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克服胆怯心理,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的考核。如果没有良好过硬的心理素质,求职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就,不仅需要勤学苦练而且需要在创作中展现出优秀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正因为如此,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发挥其德育功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真正提高。
创新学生的思维模式是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有的重要德育功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塑造创新能力[1]。实践表明,专业课是塑造、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为重要的途径。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环境设计专业的作品极具思维发散性和思想扩张力,它具有独特的模糊性、弹性和随意性。学生在专业创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直接的参与和间接地了解产生辐射性的思考和多端的联想,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能使学生追求完美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想象、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作技法训练,能够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继而实现创新能力的真正提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更加活泼,内容更加亲切。
二、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技艺、轻德育”的现象是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的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课程体系的影响,专业课、选修课没有被赋予开展德育工作的任务,教师往往忽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与本课不相关,在课上讲这些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有的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是辅导员的职责,自己只要讲好课就行了,所以带来了环境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重技艺、轻德育”现象。在专业课《设计思维与表达》上,教学内容仅限于教学生设计什么样的作品、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极少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专业课弱化了德育功能,不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且也势必带来学生思想贫乏、情趣低下,缺乏对设计作品的鉴赏、交流和创新能力。如何发挥专业课资源多、空间跨度大等优势助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就目标而言,环境设计专业课是以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审美教育。实践表明,专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最为直接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多数教师没有认清专业课的德育价值,只关注设计技法的训练,极少有人关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作为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以专业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像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立竿见影,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解决其知识面过窄、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比较差等问题,必须深刻研究专业课的内涵、价值、目的和方法,探索如何发挥其德育功能,只有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的作用。
三、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路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专业技能与道德修养的互动共进,必须赋予教学内容以深刻的思想性,实现专业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领略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使专业课的德育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选择。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环境设计专业必须在专业培养中科学规划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要统筹兼顾专业课的教学性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得到提高,实现二者的互动共进,进而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2]。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第一要义是强化“技艺与德育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整合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使学生领悟专业课的教育意义,使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在思想上产生新的认识,让学生明白,跟创作技巧比起来良好的艺术品行、道德更为重要。要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设计作品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要素在设计作品中的表现作用,引导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设计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使课程的德育目的统率知识的传授,引导和启发学生们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唤醒潜在的求学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设计作品的德育内涵,促使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感悟,准许他们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使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发挥环境设计专业课德育功能的根本方法是加强教师的德育培训,使教师明确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在教书的过程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专业课变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强化自身道德自律,在工作中注重学习德育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自身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介入思想政治工作,使自身德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只有教师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将作为信仰,对社会主义拥有信心,产生使命感,才能满腔热血地投身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工作中,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事情,才能使学生自身受到教育、心灵受到震撼,将之引入正确的理解途径,才能使学生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加深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思考。
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明确将来为谁工作、怎么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而言,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最佳方式,因此,要发挥好专业课在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重要的作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其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全面进步。发挥专业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学校应重视专业课的德育功能,利用多种渠道、鼓励多方参与,在充分发挥高校理论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立体的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改进专业课德育功能的实现路径,将环境设计专业课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双双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专业训练时接纳德育内涵,从而达成专业教育的德育目标:让道德学习在专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完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杜威的教育思想 教育 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006-01
引言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界广泛争论的一个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的,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的观点。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去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的思想。其次,杜威的社会学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来改良社会,教育在改进社会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本人就是通过以上杜威的两个教育观点,从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角度来讨论教育的社会功能,从而体现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
一、教育对社会的功能
在杜威看来,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主要通过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出来。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有教育适应社会功能与教育改造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适应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和教育改造人口、政治、经济、文化这两个方面。
(一)教育与人口
1.教育适应人口需要。古代社会,社会生产力较落后,生产的发展与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可是在现代社会,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口多意味着国家的负担更重,要求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增多;居民的素质低下要求国家多办教育机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2.教育改造人口质量。教育具有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高度科学技术化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知识、智力的积累与发展,人口质量成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教育已成为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工具。
(二)教育与文化
1.教育适应文化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对文化有着传承和普及的作用,使人类积累的文化代代相传,并且由少数人传向多数人,由一个地域传向另一个地域。教育传承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改造文化。教育改造文化主要体现在教育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创新上。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方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文化进行选择、创造,对旧的文化进行变革、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教育与经济
1.教育适应经济需要。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迅速发展使知识、人才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需要一大批知道如何使用高科技机器和企业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教育提供这些方面的人才,跟上时代的节奏,适应变化发展的经济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改造经济。现代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决定性作用。知识、人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教育负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直接重任。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他们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民主问题是现代社会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
1.教育适应政治民主。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当今世界,政治民主化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发展目标。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它表现为教育权利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均等。作为教育民主化重要体现的全民教育,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
2.教育改造政治民主。现代社会,教育能够传播知识,提高人的思想意识与民主观念,成为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真正民主的教育不仅停留在提高领导阶层的民主教育,重要的是要普及到每个学生,使他们在民主教育中增强民主意识,并把民主思想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二、结语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主要问题,反映当时美国社会,也是教育对美国社会转型的回应。杜威教育与社会思想具有时代性,同时又具有现实性,是教育史上的创举。
【参考文献】
[1]惠彦森,马丽.现代社会的特点及教育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探索,2010.
[2]刘焱,陈建平.试论教育与社会改造[J].比较教育研究,2005.
[3]吕达等著.杜威教育文集(第4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王道俊,王汉澜著.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吴式颖著.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共青团 社会实践 协同育人 调查研究
一、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分析
高职院校共青团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一直以来,高职共青团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作为实践中的社会实践。与其他实践样式的重要区别是,社会实践与“社会”密不可分:是以社会为场所、为对象,以加强与社会联系为目的的实践。而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往往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这就要求个体抛开个人主义,发挥集体主义,实现人的整体性,从而达成目标。大学生在其中可以获得思想道德的直接体验,这也是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德育功能。
另外。从社会实践的设计来说。方案中本身就蕴含着德育理念。如“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志愿服务类的社会实践都是“志愿”“助人”等伦理的社会实践样式。实际效果表明,这些经过设计的实践样式具有较好的德育效果。
(二)提升团队凝聚力
在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本身能够有效促进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活动中,每个人必须学会合作、妥协、沟通、情绪管理等,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与人进行接触,必须W会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加速“社会化”,团队凝聚力也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社会实践具有维度广的特点。形式多样。这就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和方式学习,在面对困难时更要求学生具备整合知识的能力,主动思考,发挥创新能力,解决问题,顺利完成实践内容。另外,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寻找差距、规划未来方向的机会。
(四)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了解国情、感受社会巨大变化的同时,能够增强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社会实践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成就感。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和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可以说,社会实践能够有效催化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感从认知到感受再到认同。
(五)提高就创业核心竞争力
社会实践让大学生直面就业创业市场,让其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获得第一手职业信息,能够让大学生增强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感性认识,针对自己的不足,结合特长,弥补差距,增强自身竞争力,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寻求终身事业发展。
二、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现状调查
课题组成员于2016年9月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的高职生开展了高职共青团实践协同育人情况的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5份,有效回收率为98%,同时结合专题座谈和个别访谈,其调研情况如下:
(一)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男女比例分别是21.3%和78.7%,其中。普通学生占47.6%,学生干部占52.4%。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比例分别是61.2%、18.4%和20.4%。
(二)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满意度评价
在询问对自身社会实践满意程度时。有45.4%的大学生表示满意。50.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4.3%的学生表示并不满意,而表示满意的学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
(三)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功能的认知情况
对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们给予了高度的认可。45.2%的人认为“应该参加,是必修课”,54.3%的人认为“值得尝试一下”。
在调查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功能认知方面。学生根据参加的社会实践,勾选有助于获得能力的项目中,“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教学活动”和“专业实习活动”的认同度处于前列,分别为81.2%、66.2%和60.5%。同时,大学生们对目前学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同。一方面。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实际取得成效的体现。同时,有98.2%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对以后的就业和个人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问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提升个人能力方面的排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四)社会实践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根据大学生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询问了被访者社会实践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联的实践活动形式”“开展活动时忽略个体差异性”和“并不关注活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三项为最高,分别为44.8%、40.8%和35.4%。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期待值和成效很高,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社会实践育人中瓶颈很明显。
(五)社会实践育人需要改进的情况
调查就高职院校多年来在社会实践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作了说明,同时询问了被访者就所处年级的情况,提出改进意见,结果依次为: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实践联动管理、班团建设和顶岗实践服务等,分别为63.2%、43.5%、40.8%、39.5%、36.7%和31.3%。
(六)企校合作背景下,加强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情况
调查从企校合作出发。询问被访者在社会实践育人方面有何建议,给出了以下几项建议:“多走进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多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企业岗位所需能力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企业导师参与设计”,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1%、65.3%和42.2%。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已经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积极为就创业做准备。
三、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顶层设计,统筹安排
社会实践并非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也并非团委一个部门的工作,有必要将其纳人整个高职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各高职院校统一管理,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宣传部、团委、各院系要联动起来,建立全校性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全校各部门、各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明确实践的主体地位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诉求设计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活动成效。
第一,从活动覆盖面上下工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校动员,让每一个学生享有社会实践的机会。而不将实践活动主体局限于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社团骨干。可从实践学分奖励、经费保障等方面着手。
第二,从申报形式上进行改进。通过自上而下布置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一旦立项,给予相应经费,安排指导教师,对于取得优秀实践成果的项目后期另外给予奖励。
第三,跳出项目申报的误区。解放思想,承认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项目申报,打破传统系与系之间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实现社会实践项目开放式申报。
(三)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学院《学生勤工助学实施办法》的要求,基础医学部形态学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对勤工助学学生所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以及每周所需的工作时间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拟定出工作职责和岗位数。中心勤工助学主要参与10个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管理和安全、卫生工作,需聘用5人。由于医学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每位学生每周勤工助学时间原则上不超过5小时。中心的仪器室、标本陈列室、实验准备室和办公室则由中心教师自行维护管理,不给学生增加工作负担,这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2规范程序,“阳光”招聘
在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基础医学部领导下,中心成立了“5人招聘小组”。根据勤工助学有关规定,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应聘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手持岗位申请表和身份证入场,缺席者视为自动放弃。在招聘小组全体成员和应聘学生双方全部到场的情况下进行“阳光”招聘。
3竞争上岗,特困优先
由于申请中心勤工助学学生主要为大一学生,而且申请人数多,岗位少,通常为7~8∶1。在招聘时,首先由招聘小组人员宣读学院有关勤工助学规定,并就中心勤工助学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强度和运作方式作以说明。然后,应聘学生逐个就自己的家庭成员、经济来源和收入情况以及致困因素作2~3分钟陈述。最后,应聘学生全部离场,招聘小组对每位应聘学生的家庭状况和致困因素逐一进行对比、筛选,而后拟定岗位候选人(另确定一人作为候补),经中心招聘小组成员签字后报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公示。无异议者由中心通知到岗报到。在招聘过程中,招聘小组集体把关,杜绝各种人情关系,把岗位定给那些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尤其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来自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重灾区学生。
4责任到人,强化考核
中心本着育人为本的原则,把勤工助学作为一个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在勤工助学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责任到人。中心对每个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维护和安全、卫生管理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工作要求,并将工作任务和包干区责任到人,但尽量避免让学生从事具有危险性的工作(如攀高、接触有害试剂、搬重等作业)。另外,由他们自己推选一位小组长,负责召集、领班,并与中心教师保持工作联系。
(2)严格考勤和考核制度。学生每次来中心工作都有记录,每周工作两次,每次两小时左右。组长持有实验室钥匙,学生可根据学习情况自定业余时间来中心工作。
(3)中心教师对勤工助学工作经常进行检查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其所做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中心在年底评出一名工作成绩较突出的学生,由学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给予表彰和奖励。
(4)中心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岗位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到中心勤工助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城镇贫困家庭,他们工作勤奋,但多少带有自卑感。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立志自强”的精神,具体做法有:
(1)中心给组长配有实验室钥匙,每周勤工助学时间由他们根据业余时间自定,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有利于调动他们对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中心的仪器室、标本陈列室、实验准备室和办公室均由教师自己维护管理,未给学生增加工作负担,在工作中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
(3)中心教师注重与学生保持沟通,除工作之外还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等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相关问题;而且也尽量让他们参加中心的集体活动,通过平等的互动交流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勤工助学学生把自己当作中心的一员,从内心深处认为,那是“我们中心”。
6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体会
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作为用工部门,不仅要为学生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体现社会的关爱,把“育人成才”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中心始终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育人的舞台,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由于招聘过程规范、透明、公正,其公信度和满意度都很好,既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竞争提供了一次模拟训练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课。
(2)几乎所有的应聘学生都有一个共识:把勤工助学作为锻炼自己社会实践能力的平台。应聘时学生不仅介绍了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致困因素,有的学生还介绍了自己在校外勤工俭学的感人经历,有些应聘学生当场就主动提出放弃,把岗位让给更困难的学生,其场面震撼人心,使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教育。
(3)在勤工助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4)以育人为本,关心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克服“打工仔”的自卑心理。中心的一些做法,如工作时间由学生自定,给他们配有实验室钥匙,给予他们信任和工作主动权;师生共同承担中心的实验室维护、管理工作,建立起了一种平等、互动、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加中心的一些集体活动,多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心的一员。
〔关键词〕家庭功能;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8-0004-05
适应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能动反应,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与环境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1]。社会适应是一个从儿童时期初步形成至青年阶段发展确立的连续过程,也是个体逐渐形成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和稳定的人格的过程[2]。
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功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作为一个微型系统,其满足家庭成员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需要,适应家庭成员的发展变化、灵活应对家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程度[3]。研究发现,良好的家庭功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4]。领悟社会支持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的心理资源,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有研究表明,相较于客观社会支持,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5]。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具有显著正相关[6]。
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其所在家庭的功能状况有密切联系,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水平很难超越其家庭功能的发挥水平,家庭关系互动影响性、作用过程的复杂性都决定了在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系统中还存在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中介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探讨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7]。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正相关[8],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领悟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水平有显著相关。那么家庭功能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存在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的关系,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恩施市红土乡两所中小学抽取6个班(年级跨度为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共300名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5.3%。对回收的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删除无效问卷9份,获得有效问卷277份,有效回收率为92.3%。有效被试中,男生112名,女生155名,未填写性别10人。其中,小学六年级84人,初中一年级41人,初中二年级91人,初中三年级60人,未填写年级信息1人。被试年龄12~16周岁,平均年龄为13.78周岁,标准差1.23岁。
(二)工具
社会适应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SASCA)[9],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等8个社会适应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社会适应项目40项,测谎项目8项,共计48个项目。8个因素可归为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等三个二阶段因素。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8个社会适应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23%。8个因素的α系数在0.656~0.806之间,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1,重测信度为0.907。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10]。FAD测量家庭系统六个方面的功能,包括7个分量表:问题解决(PS)、沟通(CM)、角色(RL)、情感反应(AR)、情感介入(AI)、行为控制(BC)、总的功能(GF),共6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有“很像我家”“像我家”“不像我家”“完全不像我家”4个选择项,分别计1分、2分、3分和4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每个分量表的各条目得分平均数即为该分量表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其相应的家庭功能越差,即量表得分体现了家庭功能缺失的程度。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0]。PSSS主要用于测评参与者所获得的来自家庭、朋友、亲人等多方面社会情感支持,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3个维度,信度系数分别为0.85、0.75、0.85。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评分法,分数越高代表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等。
(四)实施程序
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在各个班进行集体施测。在测试正式开始前,主试宣读指导语以及测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匿名答卷,施测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
二、结果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比较
表1显示,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各个因子的得分都高于3.5分;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活动参与、生活独立、人际协调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p
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人际友好、社会活力以及社会适应总分存在年级上的显著差异,在生活独立、社会认同两因子上差异不显著。事后多重检验发现,在自主学习、环境满意、活动参与、人际协调和社会适应总分上,小六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初一和初二、初三学生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二)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分析
为探明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初步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
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总分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412,p
(三)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影响社会适应适应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侯杰泰和张雷[11]介绍的回归系数检验法,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检验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显著,继续做第二步,否则停止分析。第二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检验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这两者都显著,继续做第三步检验,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显著,则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在以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为自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如果社会适应对家庭功能缺失的偏回归系数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部分中介效应,如果不显著,领悟社会支持有完全中介效应。第四步,做Sobel检验。如果Sobel检验显著,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别计算出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缺失的标准分。以这3个标准分为3个显变量,根据以上检验步骤,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
在表3中,Y表示社会适应,x表示家庭功能缺失,w表示领悟社会支持。从上述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步的回归分析都是显著的。在第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12,回归系数非常显著。在第二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仍为预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447,回归系数非常显著。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验发现,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显著,也就是说,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社会适应。
在第三步的回归分析中,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都为预测变量,社会适应为因变量,家庭功能缺失的Beta值为-0.207,比回归分析的第一步增加了,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所以领悟社会支持起不完全中介作用。其中,家庭功能缺失经过领悟社会支持为中介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大小为0.447*0.437=0.195,中介作用占总效用的比例为0.195/0.412=47.3%。中介作用的效应模型如图1:
三、讨论
(一)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
当前乡镇青少年社会适应总体状况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从整体上讲,女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男生,小学六年级、初一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优于初二、初三学生。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逐步开始迅速发育的时期,进入青春期后,男女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相对于男生来说,女生在青春期发育更早,心理也更为成熟,在处理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和生活事件上更加温和,因而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社会适应性。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处在青春期早期,心理冲突和生活矛盾还没有达到高峰,相对于初二、初三学生表现出了更好的社会适应性。
(二)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的相关
研究结果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家庭功能缺失总分呈显著负相关。社会适应与领悟社会支持各维度以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三个变量密切相关,健康良好的家庭功能缺失和领悟社会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应当积极完善和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提高青少年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有研究表明,家庭的氛围、沟通状况以及亲子关系状况都会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发展[12]。存在问题行为或学习障碍的儿童通常存在家庭成员的亲密性与适应性较差等问题[13]。家庭功能缺失不足不仅会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进而导致他们社会适应能力低下[14]。因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充分重视家庭功能在青少年社会适应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让青少年获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同学等多方面的支持,避免出现对他们的淡漠和忽视。
(三)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中介作用检验研究发现,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和社会适应之间起了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缺失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且中介作用高达47.3%。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对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普遍的增益作用[15-17]。个体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越会主动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时也相信在需要的时候亲人和朋友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15,18],这不但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保护个体免受不良情绪的困扰。
(四)针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庭功能和领悟社会支持对乡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个体在发展中面临的第一个环境,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开始的地方,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充分重视和发挥家庭的功能,父母需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做好子女的引路人、榜样和依靠,为子女营造积极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注意培养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在注重健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他们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家庭、教师和同伴的支持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三个方面同时努力。因此,针对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改善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孩子建立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关怀,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及时疏导,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乡镇青少年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调研样本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存在性别、年级上的显著差异。
(2)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三者均具有显著相关性。具体相关关系是,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功能缺失与领悟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呈显著正相关。
(3)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达到47.3%。
(4)乡镇青少年的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密切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在家庭功能缺失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中起到不完全中介作用,这提示我们要密切关注乡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其家庭功能,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乡镇青少年提供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2]包陶迅,叶芳.贫困与富裕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6):704-706.
[3]高静.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4]马国亮.高中生心理健康与家庭功能缺失的相关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12:225-256.
[5]胡韬.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71-75.
[6]胡韬,刘敏,廖全明.流动儿童的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会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100-104.
[7]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缺失: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8]何心展,尤海燕.大学生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634-636.
[9]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
[10]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11]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37(2):268-274.
[12]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13] Chi L,Xin Z.The research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its related factors[J].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2001,(3):55-60.
[14]王海涛,李辉,浦昆华.初中生家庭功能缺失与社会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0-122.
[15]刘斐,王兆良,李文兵,等.流动儿童自我效能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及孤独关系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2):180-183.
[16]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6):1468-1471.
[17]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4):378-380.
关键词:工会;宣传教育职能;职业道德建设
一、发挥工会宣传的优势,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在现代市场中的认识
1.1依靠工会的宣传教育为主,强化职工职业道德建设。
1.1.1建设宣传教育阵地
各级工会组织要长期不断地发展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优势,建设规模适中的图书室或者阅览室,引进大量的图书和报刊;利用网络媒体,加强信息传播;利用广播,不断地在生活中渗透相关知识;办专栏或者黑板报,展出相关内容,为职工提供各种宣传活动基地。
1.1.2利用正反结合的教育方式
要利用正反结合的教育方式,恰当的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的正反事例,提高职工职业道德。事实证明,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离不开职工队伍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良好的职工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上创信誉、树形象、求生存、谋发展。
1.1.3进行职工职业道德教育
工会组织必须把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工会工作的的全局中来考虑,充分发挥工会的宣传阵地优势,以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为突破口,以市场需要为重点,全面推进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为企业更好地闯市场提供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了使干部职工对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有一个全面、 正确的认识。
首先,要把"以德治国"的方针贯彻落实到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中,培育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职工队伍,有利于促进企业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在市场发展中的重要性,企业员工如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提高企业的效益,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最后,要加强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紧迫性,在建筑施工企业中要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加强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树立良好的发展形象,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加强管理与建设相结合
工会有健全的组织系统,从上到下,网络贯通,与广大职工有着广泛的紧密联系,可以从组织上确保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引导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闯市场的施工企业,普遍存在人员高度分散、 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这给组织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为此,工会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优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
2.1工会建设健全的组织系统
要在职工之间建立广泛的网络联系,加强职工的交流,从上到下,网络贯通。从组织上确保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实到班组,落实到人头,引导职工群众广泛参与。
2.2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优势
作为闯市场的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人员高度分散、工作时间长的特点,这给组织开展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工会组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网络优势,采取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发挥网络更加有利于工会的组织宣传作用。
2.2.1建设专门的工会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相应的活动组织机构,全面负责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安排、 信息传递、 情况收集、 汇报总结等工作,把上级下达的文件和领导要求,及时有效的利用先进技术传到外部施工项目部,与基层工会组织经常保持联系,做好上传下达信息收集的工作,从组织上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全面开展。
2.2.2合理安排职工的学习时间
有效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对于工期紧的项目,每天工作时间长,晚上没有时间组织教育学习,我们要有效利用下雨天组织企业职工进行学习。对于处于收尾阶段和搬迁阶段的工程项目,我们就利用施工间隙组织教育学习。干部职工外出,我们要求干部职工带上学习材料进行自学。
生产淡季和安排冬季轮休的队伍,在进行业务技术培训的同时,利用时间充裕的机会,集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对重点内容进行补课。切实搞好检查落实,通过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巡回检查落实情况,督促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2.2.3制定职工职业道德行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特点,制定职工职业道德行为。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职工工作的行为准则,制定职业道德规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 《项目经理行为准则》 中,对项目经理做出 5 条 24 款要求,主要内容是:项目经理要坚持 "三讲" ,带头实践 "三个代表" ;要有强烈的法律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时刻把自己置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决消灭亏损工程;要廉洁自律、 实行项目部 "部务公开" ,在工程分包、对外公关中严禁 "暗箱操作" ;要转变工作作风,加强 "两堂一舍一室" 建设,切实关心职工生活。 在 《外部市场职工行为准则》 中,我们对职工做出 14 条 32 款要求,规范了职工与地方政府、 群众、 业主、 监理交往准则,施工作业准则,个人行为准则,内部人员交往准则等,并要求干部、 职工认真组织学习,对违犯准则中规定的干部职工进行严肃处理。
三、充分发挥工会的活动载体优势,坚持开展活动和促进生产经营相结合
3.1打造企业自己的精品名牌工程
开展为用户提供服务优质高效的活动,在现在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之下,名牌企业是最有竞争力的。教育职工要树立好的职业道德,努力打造自己的名牌精品工程,应是教育的重点。结合集体主义教育,大力开展 "主业发展我发展,我为主业做贡献" 的宣传活动,教育职工热爱油田,以油田发展为己任,保油上产为天职,为油田用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活动,赢得油田用户的信赖。
3.2提高企业职工的队伍技能素质建设
合力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市场竞争主要靠的是科技力的竞争。教育企业职工提高职业技能、 增加科技知识含量,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职工的素质是一个企业内在的灵魂,技能素质会让职工更加注重技能方面的培养,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加有利的效果。在培训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向职工宣传渗透技能方面的知识,便于员工拓宽学习的渠道。
3.3建设企业队伍作风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活动。队伍作风是企业战斗力的主要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施工队伍建立优良的作风。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导干部、 职工弘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等作风。
3.4开展职工一对一帮扶活动
稳定企业职工队伍的实际需要,开展一对一的志愿者帮扶服务活动。我们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主义市场的需要,有效解决职工家庭的实际困难,稳定职工队伍建设,工会组织应一对一的志愿者帮扶服务队,建立家庭档案,设立电话热线,解决好外闯市场职工子女就学、 就医等家庭问题,努力为企业建立稳定和谐的后方队伍。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工会的组织宣传作用,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不断诱导,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渗透性的提高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社会上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职工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整个职工团体在企业中的凝聚力,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企业活的灵魂和榜样。
参考文献
[1]丁庭选.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基于信息观视角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6-11.
关键词:美国俚语 构词 语义 修辞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21-03
1 俚语的界定
俚语是相当特殊的语言形式,它既有别于语法不规范的用语,又不同于“乡下土话”,更称不上亵渎的言语;传统意义上的俚语是指粗糙的或通行面极窄的方言词,也有人认为俚语介于“口头语”和“行话”之间,它是词汇中最不稳定的成分。美国俚语虽然属于非标准英语,但却十分流行,不仅充斥于日常交谈,还大量地渗入文学作品。
俚语的来源极其广泛,如何确切地定义俚语,并没有单一的准绳。权威的大英百科全书对俚语做了如下解释:俚语是非正式的用语,是口语式的表达方法,是对标准语言的一种补充;俚语可以体现在语音、重读和语调上,但更多地是表现在词汇和语义上。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则这样形象地阐述俚语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如果把语言比作君临天下的帝王,那么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居然出来一位莎士比亚笔下的小丑式人物登堂入座,甚至跻身最庄严的盛典,这就是俚语。它出自大众之口,跳出了规范语言的框框,使人们不拘一格,畅所欲言。”
2 美国俚语的语言特点
精力旺盛、开朗活跃,不墨守成规、勇于创新,这些都是美国人常引以为自豪的民族特征。其中俚语的使用极能说明这一点。因为许多美国俚语从语体方面考虑具有立意新奇、幽默生动、易于表达情感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可以从形态特征、语义特征及修辞特征等方面找到原因。
2.1 美国俚语的形态特征
2.1.1单音节词(monosyllabic words)
美国俚语偏好短词,特别是单音节词。例如,kip(sleep),duck(dollar),wet(fond of drinking alcohol)等。《美国俚语词典》G部共收录570余词,其中单音节词有150个,约占四分之一。俚语的词组形式也能体现这一点,如:Uncle Sa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know-how(practical information)。
2.1.2 首字母缩略词(acronyms)
利用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是一种构成美国俚语的简便途径,把短语中单词的首字母放在一起构成俚语。snafu(situation normal, all fucked up好事办成坏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NATO在标准英语中是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首字母缩略词。但是善于创新、生性幽默的美国人把它变成了一个富有讽刺含义的俚语:No action, talk only(光说不做)。
2.1.3词素重迭法(reduplication)
结构相似的词素的重迭是构成美国俚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俚语里,或者是两个词素的第一个辅音不相同,或者是元音不相同,但其余的音素及其组合方式均像“双胞胎”,如
hugger-mugger(邋遢的),dilly-dally(游手好闲),tip-top(非常杰出的)等。这类俚语不仅说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而且经常被用来强烈地传达说话者的赞叹、惊讶、气氛或蔑视等各种不同的情感或态度。
2.1.4 借词或新造词(loan words and new-coin words)
美国俚语用得比较普遍的一个原因是美国官方“纯化”语言的工作做得不多,不像英法等国政府强调使用“标准”用语。同时,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带来了原先民族的语言词汇也丰富了美国俚语,如:pronto(迅速地)和cinch(容易做的事)来自西班牙语;而chisel(从某人处诈取某物,借而不打算归还)则是从法国传入的俚语。还有一部分俚语是使用者在特定情况的激发下,临时创造的语言符号,用以代替某些已经为语言社团全体成员接受并使用的语言符号,如:ki-yi(狗)。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的构词法外,美国俚语中还存在大量的词尾缩略词、逆构词、截断词等。多种构词法的使用使得美国俚语生动诙谐、独创一格而且新颖时髦。
2.2美国俚语的语义特征
2.2.1语义的移用
尽管美国俚语中存在一定数目的新创词,但大多数俚语是常用词语的引申意义。人们通过联想的方式赋予常用词语新的含义,即旧词添新义。通过这种方法,增加了俚语的时代感和幽默感,如:标准用语中的sweat表示“汗水”,而用作俚语时则表示“麻烦的事情”。Bird本义为“鸟”,在俚语中添上了新的意义“男同性恋者”。而banana一词的读音比较奇特,相同(近)的音素交替重复出现,而且每个音节都比较短促,给人以慌张忙乱的感觉,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发狂”的样子,于是有了俚语go bananas表示“发狂,不知所措”。
2.2.2词义的升格
原来表示贬义或中性意义的一些俚语,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得以升级,转变为褒义。Funky原意为“令人讨厌的”,其词义升格后,表示“极好的,时髦的”,如“His life-style is getting funkier all the time.(他的生活方式越来月时髦)”。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real bad,原意为“极坏的,糟糕的”,现在可用来表示“棒极了,极好的”,如“The performance I saw last night was real bad!(我昨晚观看的表演太棒了!)”。俚语Wicked的词义也被升格了,在下面两句中的褒贬意义截然不同:It was wicked of you to torment the poor cat.(你折磨那只可怜的小猫,真缺德。)Look at the wicked bat he swings.(瞧,他手中那根球棒打得多神。)
这种词义升格的表达,表面搭配貌似不和谐,然而,透过字面,使用者在这种不协调中,以其幽默诙谐的表达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说话者顽皮嬉笑的神态跃然纸上。另外,这种方法也反映了美国人不受传统的束缚而乐于创新的精神。
2.3 美国俚语的修辞特征
美国俚语能够巧妙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段,这也是它生动、诙谐和色彩丰富的主要原因。
2.3.1暗喻(metaphor)
英国小说家Gilbert Keith Chesterton在“捍卫俚语”一文中曾经提到“所有的俚语都是暗喻,而所有的暗喻都富有诗意。”这个结论有些绝对,但是它揭示了俚语利用暗喻使其生动形象这一重要特点。美国俚语中使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广的表达手法就是暗喻,其中作为喻体的通常是食物、人(人体器官)、日常用品等。Cabbage和bread在俚语中都表示money。Three sheets in the wind会使人即可联想到醉汉那种脚下飘飘、走路踉踉跄跄的狼狈模样。Rubber neck则把那些生性好奇,问长问短,爱看热闹的人的典型姿态传神地表现了出来,令人叫绝。美国俚语中运用隐喻的例子比比皆是,如lame duck(竞选连任失败后,在等待离任的官员),ass sucker(拍上司马屁的人)等。
2.3.2借代(metonymy)
借代也是美国俚语常用的修辞格。借代的方式之一就是以事物或人的明显标志代替其本身。从十九世纪初哈佛的学生就把毕业证书叫做sheep-skin,因为美国大学的毕业证书通常是羊皮做的,这一俚语词一直使用至今,用来指diploma。与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结婚在英美国家屡见不鲜,俚语词rob the cradle用借代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此现象的不以为然,在这里cradle被用来指年龄小自己很多的配偶。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发达国家的人才不断流失,移居到英美等发达国家,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了俚语brain drain的诞生。此外,像red-carpet(隆重热烈的欢迎接待)和apron(酒吧餐馆的服务员)也都是用借代达到形象性的。
2.3.3委婉(Euphemism)
委婉的实质就是采用那些迂回曲折、模糊不清的表达手段来代替直截了当的说法。为了避免谈到人们忌讳的不详之物,许多委婉的表达方式于是就应运而生。当论及疾病或死亡这类人们不愿提及的事情时,人们总是避免直接提及。相当多的俚语与此有关。晕机呕吐也属此例,晕机呕吐是十分狼狈的,人们一般不太愿意谈及。因此,飞机上用的呕吐清洁袋叫做discomfort containers,但是不少学生却不喜欢这样转弯抹角,而宁可直呼其名,称其为barf bags。
3 美国俚语的社会功能分析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而俚语是语言中实际存在的组成部分,它的使用当然也属于社会行为。
3.1产生认同感
不同的社会、行业集团有各不相同的俚语,因此俚语是划分社会各行业集团的标志。Rogen Brown(1960)曾经提出“共聚量”的社会学概念,它强调的是言语社团成员的一致性,它是对语言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力量,这种一致性构成了言语适应的基础(徐大明,1997)。当人在与其他人交谈是时,会选择与某个特定社团相联系的语言形式,使自己在心态上与其融合,获得改社团成员的认同,而“自我”也有了心安理得的归属。人们使用俚语更经常地是想表明自己是某个特定人群中的一个完全合格的成员。
不同的社会团体使用各自特有的俚语,比如,一个人若想向他人表明自己是爵士音乐团体的一员,他就会在言谈之中多用一些诸如to swing(to play well) 和gabriel (喇叭手)这类爵士乐专用的俚语。而left bridge(left front pocket),right bridge(right front pocket)则是扒手之间互相传递信号时的常用俚语。因此,集体有共同的意义范畴,这要求说话者对所指的对象有相同的词语,以使听众能够理解他人的语言和用类似的词汇进行编码。俚语由个体所属团体的许多流行的语言行为组成,能够加以概念化作为集体语言的特征,为我们提供鉴定个人所属集体的特点,反映个体的价值和态度。
3.2缓解说话者的心理压力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人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而压力的不断积累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俚语的使用可以发泄心中的压力。在使用普通的标准语言时,我们会觉得有些话难以启齿,但是若用俚语表达,就会有一种心安理得的感觉而且无所拘束。有些词反映在脑子里的表象是社会道德标准规范,社会角色规范所限制或不主张的,因而也是标准语所忌讳而难以表述的,唯其借助于俚语之方式,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口。农雪明(2000)指出,受理性压抑的原始情感欲望暂时得到满足,变态情绪得到缓和。俚语中这类表达俯拾皆是:third sex(同性恋爱者),business girl(所喜好的自称)。同样,在校的学生也经常借助于他们当中流行的俚语缓解内心的情绪,用“gum,horrors,biscuit”等表示“”等。
俚语的使用,使人们不受标准语言规范的约束,在某种程度上摆脱理性的束缚,使其不良情绪体验得以化解、消除,所以说,使用俚语可以满足人们缓解心理压力的需要,是打开心理压力阀门的一把钥匙(农学明,2000)。
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保存与传递、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信息,实现思想、知识、信息的交流,从而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提高社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在人类历史和信息交流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文化设施的重视和投资力度的提升,县域图书馆的建设也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图书馆目前已成为每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作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化建筑,它不仅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象征,也成为了城市展示文化底蕴的窗口,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和公众基本素养的整体表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推广全民阅读活动
社会阅读是图书馆一项长期的工作,推进社会阅读已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各级政府都将促进社会阅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当前社会的阅读新趋势,县域图书馆更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探索为社会阅读提供优质服务的途径,为社会阅读提供一个平台,进而成为社会阅读的精神家园,这是图书馆建设和谐社会的使命,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开展青少年阅读活动
在青少年阅读活动中图书馆应联合各个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老师和图书馆管理员的引导下,走进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感受课本之外的丰富知识。
为了丰富青少年的课余文化生活,延津县图书馆就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读书活动和比赛活动,如读书征文、诵读经典诗歌、讲故事、读后感演讲比赛等等有益于青少年的读书活动;还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等方式,向学生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学生阅读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学生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2.休闲阅读理念的倡导者
县域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人文休闲阅读的主题,让读者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受环境与读者的亲和力,让读者领略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感受其人文关怀。
延津县图书馆是河南省首家推出音乐茶座休闲理念的县级图书馆,更是图书馆为满足读者苦读之余,放松身心休闲阅读和舒缓压力的休闲场所;馆内装点着激励读者的书法作品、伟人圣像、名人警句,阅览室的布置设计宁静、高雅、温馨,使读者全方位的感受到图书馆的书香氛围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休闲阅览室里还特设有我县本土作家的作品专柜,向读者推荐本土籍知名作家作品。
3.关注弱势群体的引领者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无论是从其起源、发展、功能、性质以及内在要求和外部影响来看,都具有社会性和人文性。一个图书馆是否体现了自身的价值,是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它的服务、教育功能,就在于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人文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
残疾人是社会群体中最困难的特殊群体,延津县图书馆为残疾人设立了无障碍阅读环境,开通以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方便残疾人行走的绿色通道、以及残疾人专用卫生间,还有可自由取阅的开放式残疾人读物专架等,并针对残疾人对相关专业图书的需求,设置新书需求登记本并及时采购上架,满足弱势群体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
二、开展创新型公益,打造图书馆公益服务品牌形象
作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图书馆新馆的建筑造型都很独特,它的落成为县域这样的小城市增添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如果仅有奢华的外表而缺乏丰富的内在,只能是形象工程的一种点缀,不可能成为文化核心的所在。所以发展中的县域图书馆应该注重创新图书馆阅读服务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公益性讲座,让读者在公益活动中加深对图书馆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提高公共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信任度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形象。
县域图书馆目前有许多的服务项目停留在单一的服务方式,仅仅是提供书籍、报刊的借阅上,对读者的吸引力不大。在快节奏发展的文化经济时代,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图书馆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来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延津县图书馆向广大人民群众实行了全免费开放制度,各阅览室全部实行开架式免费阅读;免费为读者办理图书借阅证等,同时还开设免费为读者复印、下载、打印业务,以及为阅览室免费提供老花镜、物品寄存和冷热饮用水项目等等。
三、创新阅读服务方式 丰富公益活动项目
建设没有“围墙”,没有“门槛”,更具“吸引力’的图书馆,应该是县域图书馆追求的目标。面对环境的变迁、社会的期待,图书馆不能再囿于过去的传统框架,不能再将图书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循规蹈矩地限定在馆舍或有限范围之内,而应走向“大千世界”,发挥更多的社会功能,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建设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要用开放创新的思维拓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行更加便利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的服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开拓创新是新时期对图书馆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图书馆工作中不能满足于现状,而应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改革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手段,利用现代化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1.开辟图书馆阅读服务新项目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图书馆应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
延津县图书馆建设有自己的图书馆网站,开展有图书查询、预约借书业务等;另外延津县图书馆还是在本地区率先开通数字图书馆业务的公共图书馆,让本县读者先人一步体验到数字图书馆提供的24小时文献传递服务,凡是开通数字图书馆业务的读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是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免费直接登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方法,较之传统图书馆具有很大的优势;而且开通数字图书馆的读者就等于免费“拥有了一座自己的图书馆”,足不出户就可博览天下文章,同时它使图书馆的服务无限延伸到了各地。
2.开展全民阅读文化活动
随着图书馆阅读活动形势的发展,图书馆开展读书讲座活动,已经成为各个图书馆实现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图书馆每年应定期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开展与读书相关的公益性活动;并不定期举办各种公益性讲座、放映公益性免费电影、开展新书推荐展览会、免费送书下乡等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吸引广大读者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从而了解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
延津县通过黑板报、宣传展板,举办新书展览会、图书宣传周、读书月、读后感演讲比赛等活动,向读者推荐新书好书,在丰富馆内工作氛围的同时,更加直观的对读者做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图书类别选择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引导读者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3.拓展图书馆服务领域 建设多元文化教育基地
传统图书馆服务主要以单馆运作为主,各级图书馆立足于本地,利用馆藏资料开展各类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创新性,要求其对日常运作模式做出改变。县域图书馆应以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优雅的学习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以及具备良好精神面貌的管理团队为依托,与相关部门协作建立文化教育基地。积极为广大读者搭建学习进步的平台,充分发挥图书馆宣传教育导向作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县域图书馆要积极组织建立科普教育基地,以加强科普网络、科普队伍、科普阵地建设,向全县广大群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宏扬科学精神;图书馆要建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青少年维权岗、关注弱势群体的爱心书屋等文化教育基地,开展好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把未成年人教育好、培养好,是关系到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四、打造高素质服务团队 全面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随着读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升,对信息量的阅读需求也不同,阅读的方式也因人而异。这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图书馆普遍缺少既懂专业,又懂经济、外语、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已有的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他们要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便略显力不从心。尤其是市县级图书馆,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县级图书馆就显出先天不足,如基础差、底子薄、馆藏文献、信息储备不足、图书购置经费及其它活动经费短缺、管理手段单一等等。
1.全面培训图书馆员自身素质
图书馆的主体是馆员,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就要不断提高馆员自身素质与修养,及时补充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新时期图书馆管理中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新图书馆塑造新的形象。
图书馆免费开放后,使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日益提高,这就对图书馆的服务形式、服务流程及服务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形势下图书馆的高素质服务团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广大读者。县级图书馆要通过加强对图书馆员工的素质培训和教育,来激发职工的工作潜能,把服务工作细化、更贴合读者的需求。
延津县图书馆在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教育,提升图书馆整体服务管理方面,为提高员工个人形象,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服务团队,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商务形象与礼仪培训,学习关于礼仪、服装、形象设计,美容化妆、茶艺、标准普通话等全方位的礼仪知识,对员工由内到外的综合素质进行了指导,使图书馆员工以全新的形象和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读者服务工作中,塑造了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整体提升了图书馆在读者心中的公众形象。
2.调整员工固有服务心态
图书馆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图书馆人的形象,因为图书馆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离开人的作用图书馆形象就无从谈起,而形象主要来自通过为每一位读者的热心周到的服务,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及获得评价的总和。应该说,馆员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尺度,其好坏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离不开人与文献资源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离不开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开展礼仪培训,改变图书馆员固有的工作心态,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以最热情的服务方式、最优良的服务质量、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有用的信息资源,才能充分体现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真谛。
3.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的图书馆观念落后,思想封闭,只求馆藏数量,不讲质量的观点依然存在;重藏轻用的管理思路、忽视信息传播的服务意识依然根深蒂固。这些传统的思想观念严重束缚着图书馆人的头脑,制约着图书馆的健康发展。积极主动地掌握读者的需求状态,提高自身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增进与读者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双方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在广大读者中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有的放矢开展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
[关键词]关系型谈话 职场话语 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45-02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关系型谈话(relational talk)是“一盘散沙”,无结构可言,没什么研究价值。因此,关于关系型谈话的研究很少。而在职场话语研究中,人们通常把焦点放在信息型谈话(transactional talk)即以任务为方向,着重信息交流会话上,对关系型谈话的研究少之又少。
信息型谈话和关系型谈话一直被看作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话语。Malinowski(1993:315)提出的“寒暄语”(phatic communication)可谓是关系型谈话的原型。他将寒暄语定义为“一种自由的、无目的的、能创造和谐关系的社交性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Malinowski将寒暄语看作同其他有着明显目的性的话语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
然而,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就将大多数交际情况看得太简单了。在多数语篇中,信息型谈话和关系型谈话都是同时出现的,职场话语也不例外。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分法,在某些职场话语中,关系型谈话同样有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此外,单从关系型谈话是为了创造人际关系这一本质来看,纯粹的寒暄也并不是漫无目的的。由此可见,信息型谈话和关系型谈话都是职场话语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区别看待。
一、关系型谈话的类型
Almut Koester(2006:139-44)认为职场话语中的关系型谈话可以分为两大类:非信息型谈话(non-transational conversation)和信息型谈话中的关系型谈话(relational talk in transactional discourse)。下面将对这两种类型作简单的阐释。
(一)非信息型谈话
非信息型谈话就是不以任务为方向,不以信息交流为主要目的话语。根据谈论话题的不同,Almut Koester(2006:56)又将非信息型谈话分为办公室闲聊(office gosip)和漫谈(small talk)。办公室闲聊不直接与工作任务相关,但讨论的话题却又涉及到工作的某些方面,如对同事或相关专业领域发生的事件的讨论等。而漫谈指的是与工作完全无关的会话,讨论话题如周末、朋友、食物、天气等。
(二)信息型谈话中的关系型谈话
在职场话语中,关系型谈话有时出现在信息型谈话或商务谈话的过程当中,这就涉及到两种不同会话类型的暂时转换。Almut Koester(2006:55)认为,这种关系型谈话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寒暄(phatic communication)、关系型插话(relational episodes)及关系话轮(relational sequences and turns)。寒暄在职场话语中通常出现在信息型谈话开头或结尾,如问好、道别等。关系型插话是指出现在信息型谈话过程中的会话,它可能会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谈话,但也可能与工作任务的实现相关。关系型谈话所谈的话题可能与工作任务的某些方面有关,但对于工作任务的完成是非必要的。这一类型会话通常涉及对工作任务的评价且一般是积极评价。
即使以上提到的各类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都没有出现,我们也能从词汇语法层面看到职场话语中以创建人际关系为目的的例子,如情态词、评价性词汇等。所以说,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几乎无处不在,分析其在职场话语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值得关注的。
二、职场话语中关系型谈话的社会功能
在职场话语研究中,除信息型谈话外,关系型谈话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在职场话语中运用人际谈话的目的是什么?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的社会功能如何?下面我们结合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的几种类型来分析一下。
(一)表明态度和立场
Halliday(1978:46)认为语言具有人际功能,即人们能用语言体现各种人际关系,与他人进行交际,从而建立或保持人际关系,影响他人的行为或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在职场话语的关系型谈话中,人们一般通过对某件事情发表意见或做出评价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这种作用通常通过评价性形容词、情态动词、条件句等表现出来。如:
1.I think it looks better without,but I’d rather it is on.
这句话发生在某个广告公司的某次会议上,与会者正在讨论一幅图要不要出现在某个平面广告中。通过这句话,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说话者的态度及立场。也许没有这幅图表面上看上去会好些,但说话者通过“would rather”这一情态词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即他觉得图画应该放上去比较妥当。又如:
2.A:ACDC,it’s great!
B:Yes,it’s the best!
会话中的两人正在讨论一款新的软件ACDC,态度可谓十分明确。在闲聊中,说话者用“great”,“the best”等评价性形容词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评价性形容词通常被认为是人际意义表述的总称。McCarthy(2003:33-63)提出评价性形容词如“great”,“excellent”通常被用做是非极小的回应标记词,它仅仅用来表示参与和互相结合,所以人际谈话通常也用评价词来表明态度和立场。
(二)避免冲突和尴尬
Mc Carthy(2003:85-106)认为尽管闲谈是非必要性谈话,但是理论家们应当重视其关系功能价值。职场话语中的关系型谈话的作用通常涉及到“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Brown and Levinson(1978:19)将“面子”定义为“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面子补救有两种措施:“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前者采用某种方式强调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的利益和愿望,后者指说话者表示出某种强加于人的行为不得已而为之。关系型谈话中也运用这两种手段来避免冲突,缓解尴尬。
3.Meg:Yeah.I immediately forget everything you told me.
Ann:That’s OK.I’ll show you.
Meg是一名实习生,Ann则是负责指导他的经理。在以上例句中,Meg把Ann刚教给她的东西忘记了,她却在闲聊中通过幽默夸张的方式既表达了歉意又缓解了尴尬。
4.I’ve got a couple queries actually Mary,then I’ll leave you to go.
在这句话中,会话者不仅仅传达了他的信息目的(从Mary处获得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表达了她的人际目的,即她不想耽误Mary太多的时间。她用了一个模糊量词“a couple”来暗示她的问题并不多,将要占用的时间也不长,借此来表明她将尽力使听话者被占用的时间达到最小化,达到了避免冲突、化解尴尬的作用。
(三)创造和谐氛围,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Holmes(2000:47-56)认为闲谈即关系型谈话可作为一种话语策略,可以帮助建立、表示、维护和加强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搞好同僚关系,加强友谊,还能缩小上下级之间的社会距离。在职场话语中,人们借用表达相同的意见,给出积极评价或表达正面情感等关系型谈话来创造和谐及团结。如:
5.Yeah we’re thinking together on that.
这句话在还不清楚说话者之所以强调双方的共识是不是只是为了保留对方面子的情况下,既保留了会话双方的自尊,还能为双方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创造一种愉快的氛围,甚至还能营造出一种亲密感,有利于双方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下讨论工作,加强合作。
(四)促使工作顺利开展
Almut Koester(2006:154)通过研究发现,解释作为一种会话手段经常出现在职场话语的关系型谈话中。解释被定义为用来说明复杂的行为及缩小行动和期望值之间差距的陈述句。关系型谈话可以帮助会话者解释当前工作的重要性,以求工作能更好地落实。
6.A:I was wondering if you and I could possibly this week,on Thurday morning just to go through[name of journal]and…
B:Yes,it is on my mind terribly,in fact,I’ve been dreaming about it all night.
A:Well,I’ve got to get it because it’s on my mind so much.
B:So yes,Thursday at eleven will be fine.
在以上例子中,出现了两种会话类型:关系型谈话和信息型谈话。开头一句和结尾一句是信息型谈话,中间部分是关系型谈话。首先A提出了一个会议安排,但B知道谈话快结束才同意A的提议。当A提出这件事时,B马上回应说他对这件事也相当重视,言下之意他很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随后A又再一次强调他对待这件事是何等的认真,最后双方达成一致,将会议时间确定。
关系型谈话是达到工具性目标的关键。比如医患之间的关系型谈话就可以产生共有性和亲和力,减少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使治疗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某些商业机构中如旅行社等机构中,关系型谈话甚至被看作是一种“社交技巧”,它能使人心情愉快,促成大买卖。
(五)确立或转变身份
Tracy and Naughton(2000:80)认为,闲谈具有社会认同的功能,同时还能加强人际之间的关系,并把这种功能置于会话中心。在职场话语中,通过关系型谈话,有利于确立或强调身份。如在商场里,A对正在闲逛的B说:“想买洗发水吗?”B随后回答:“随便看看。”A又接着问道:“需要我帮你介绍吗?”B:“好吧!”通过双方闲聊的方式,A实际上将B发展成了他的顾客,也就是说,关系型谈话确立了B的顾客身份,而B也认同了A的售货员或推销员身份。
7.Alright,but you’re sort of getting the…getting the drift of it.
这是当一名经理检查他训练的新雇员是否已掌握所教的技能时的对话。经理通过表达对雇员掌握情况的关心,说话者强调了他作为经理的身份以及作为一名已经掌握好新技能训练者的身份。
然而,身份并不是预先设立或固定的,它是可以随着谈话的进行而转变的(Holmes,2000)。在会话的过程中,会话者可能会涉及到多种身份的转变。在职场话语中,关系型谈话就起到转变会话者身份的作用。如:
8.Gene:Next Monday will be fine.
Mary:I’ll call you then.
Gene:By the way,thank you for your card.
Mary:Oh,happy new year!
以上对话发生在某次会议结束之时,Gene和Mary本是相互合作的同事,但最后两句闲聊表明两人在合作之余也有良好的私人关系,彼此还互送新年贺卡。这样,通过关系型谈话,会话双方由单纯的合作身份转变成了朋友身份。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关系型谈话就相当于职场话语的剂,没有关系型谈话给职场会话这个“社会轮子”加油,工作场合的对话就难以顺利进行。所以说,关系型谈话在职场话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职场话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关系型谈话的研究是职场话语研究的重要内容,值得研究者关注。
【参考文献】
[1]Almut Koester.Investigating Workplace Discourse.New York: Routledge 270 Madison Ave,2006.
[2]Brown and Levinson.Univ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antics.London:Edward Arnold,1978.
[4]Holmes,J.Doing collegiality and keeping control at work.London:Longman,2000:65-84.
[5]Malinowski,B.The problem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Inc.,1923:296-336.